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中韩贸易论文精选(九篇)

中韩贸易论文

第1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的扩大,具有地理,文化接近等优势的中韩两国贸易规模迅速增长。早期的中韩贸易始于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9年前后。那时是通过香港,以间接贸易方式进行小规模的商品贸易。到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也只处于一个贸易规模不到10亿元的低水平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随着韩国政府推进北方政策,主办汉城奥运会,中国对韩国企业开放山东半岛等两国经济交流条件的逐步形成,贸易规模急剧扩大。1988年,双边贸易已经超过30亿美元,创下高增长的新记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两国建交为契机,贸易迅速扩大,进入飞跃增长时期。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大部分转换为直接贸易。中国韩国出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也从一般关税转变为优惠关税,为韩国企业开辟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1992年贸易额达到63.8亿美元。韩国出口增长率创下了165%的惊人记录。1994年,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1997年达到235亿美元,1998年,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萎缩,进口需求急剧下降,韩国银行严格限制信用证的开具导致双边贸易额急速滑坡,飞速增长的韩国出口剧减,中韩贸易首次出现负增长,降幅达11.6%,然而,伴随着亚洲市场的全面回升,进入2000年以后,韩国对中国出口和进口比前一年度分别增加了34.8% 和44.3%,贸易规模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大关。2003年,韩国对中国出口高达357亿美元,占韩国总出口额的18.4%,中国一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国。 中韩贸易结合度分析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CDab=(Xab/ Xa)/(Mb/ Mw)(1) 式(1)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M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1,表明a, 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如果TCDab<1,表明a, 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依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历年贸易数据,分别算得自1992年至2011年间中国对韩国和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为1.33, 以后各年份,数值逐年递增。到1997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数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达到历年最高点,为2.88。2000年以后,该数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动。另一方面,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度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2年的数值为1.75,增至1997年的3.99,达历年最高点。1998年同样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动。 通过对12年间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分析,可以看出: 1992-2011年中韩两国相互贸易结合度远大于1,且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属于高贸易结合度之列。以美国为例,200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为1.22, 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为0.88,对比结果表明,目前中韩之间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1992-2011年中韩之间贸易结合度呈稳步上升趋势(1998年除外)。说明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量突飞猛进,增长迅速。 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波动保持一致。但各年份的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略高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结合度,说明韩国在商品贸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要更高一些,这与中国在韩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1998年两国贸易结合度有所波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韩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不变,导致对韩国出口大幅度下降,而中国进口总额对比上年仍有所增加,以至于对韩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幅度大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在世界进口额比重下降的幅度。 2003年以后中韩两国贸易结合度趋于平缓,增幅有所减小,主要原因是 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的摩擦逐渐增多,而入世以后,中国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使对韩国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总进口额在世界进口额中的比重增加,从而对贸易结合度的数值产生影响。 中韩贸易的互补关系分析 对于互补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国的强项是B国的弱项,那么这两国就存在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但以上两种观点着重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国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垂直互补(或产业间互补),即两国通过贸易达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而贸易互补应包括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与产业间互补相比较,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产业内互补的物质基础是在于产业内分工。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生产要素更容易适应环境,调整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贸易双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联系机制。贸易双方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更紧密。为了更深入揭示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本文使用贸易特化系数从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TSCi表示中国对韩国在i类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韩国出口i类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韩国进口i类产品的金额。一般认为,-0.25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弱,以上两种情况表明中韩贸易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参考两国2011年商品贸易数据可得出在目前各类商品贸易中的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其中,中国在粮食,渔类以及其他食品和服装类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大于0.8,其中服装的贸易特化系数最高,达到0.93。而在化工,集成电路,汽车,机械,仪器等类商品上,中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小于-0.8,其中,数值最小的是汽车和科学控制仪器产品,分别为-0.9和-0.89。数值处于-0.25和0.25之间的商品主要有矿石,燃料,有色金属,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机,发动机以及日用品等几类,除有色金属类数值为正外,其余各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为负。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在农产品和服装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的竞争力比韩国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弱,具有比较劣势。中韩两国在上述产业间互补。 中韩两国在相当一部分产品上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商品的双边贸易额较大,共占总贸易额的43.5%。 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各类产品绝大多数的TSC值为负,说明在韩国在这些类别的产品中对中国出口额要大于从中国进口额,在此类产品的贸易具有的竞争力略高于中国。 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占双边总贸易额的41.2%。 中韩贸易存在互补的原因 中韩在各自竞争力强的几个产业具有产业间互补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韩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农产品,服装,电器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的资本相对丰裕,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因此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办公设备,电信及矿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产生产业内互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产业内分工。技术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水平越高,产业分工就越密切,经济联系就越紧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与韩国产业内分工不断细化,异种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中韩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中韩在矿产业的贸易互补度很高,双方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原因是中国是一个矿业进口国,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特别是近年中国工业迅猛发展,国内矿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到2003年底,矿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逆差量,在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矿产品中,从韩国进口的比例非常小,而在中国出口的少量矿产品中,向韩国出口的比例却很大。进口绝对值上的小差别和比例上的大差别造成TSC的值很小。消费需求的相似性和重叠性。根据林德尔(L inder,1961)的相似需求理论,具有相似购买力和产品消费偏好的国家之间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尽管中韩两国人均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对双方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 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的相近是一种特殊资源,厂商可以借此出口合乎邻国消费需求的产品。 本文通过结合两个指标对1992年来中韩贸易做了实证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双方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 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双边的相互贸易从以产品差异显著的垂直型贸易(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向以同类产品的水平型贸易(产业内贸易)转变。 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在这种互补关系中既包含了基于生产要素比例差异的产业间互补,又包含了基于产业内分工和相似需求的产业内互补。而且产业内互补占有重要份额,互补程度逐渐增强。由此,中韩双方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从而通过双边贸易最大化造福两国人民。

第2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计算中日、中韩和日韩的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得出以下结论:三国之间贸易量前10类产品的平均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超过60%。其中,韩日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中日和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又高于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不过这三国之间还是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指数很小。 【论文关键词】 贸易关系与结构 产业内贸易 垂直产业内贸易 水平产业内贸易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量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2011年,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55%,亚于欧盟的65.5%。 根据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005.63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724.30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3.28%,即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31.70%。中国是日本第二大的贸易伙伴,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中日双边贸易额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17%左右;韩国是日本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0.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 一、中日韩三国之间主要贸易商品结构 笔者对2011年中日韩双边贸易产品分析发现,双边的贸易产品主要集中在按《协调制度》即HS编码两位数的十类商品上。 中日双边贸易量前十类产品中有四类是雷同的。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和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还有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另外六类不雷同的商品中,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95章(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94章(家具寝具灯具等)、64章(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而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则是72章(钢铁)、29章(有机化学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73章(钢铁制品)和74章(铜及其制品)。 中韩双边贸易量前十位商品中有六类雷同,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29章(有机化学品)、72章(钢铁)。另外四类不同,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76章(铝及其制品)、10章(谷物)、73章(钢铁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74章(铜及其制品)、54章(化学纤维长丝)。 日韩双边贸易量前十章商品中有7章雷同,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72章(钢铁)、29章(有机化学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99章。另外三章不同,日本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为38章(杂项化学物品)、87章(车辆及附件)、70章。而韩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为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3章(鱼和贝类)和73章(钢铁制品)。 从以上分析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在中日韩双边贸易中,84章和85章所占比重都在前两位。这主要是由该产业的产业特征与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相关性决定的,即消费需求弹性大和技术密集度高的部门比需求弹性小和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更容易发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中国向韩日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以及初级产品,如中国向日本出口的第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中国向韩国出口的第10章(谷类)。而日韩向中国出口的为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日韩向中国出口的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39章(塑料及其制品)。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 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这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 韩日两国在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上非常相似,两国之间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以上只是从总体上对中日韩三国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如果要对三国之间的贸易结构特点深入分析,还要借助于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中日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1.测度方法 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存在很多不同的度量方法,其中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指数(Grubel-Lloyd)(1975)应用比较广泛。该指数衡量某一产业或商品组合出口的绝对量在多大程度上被同类产品的进口所抵消,它把产业内贸易作为在该商品贸易总量的比重来计算: (1) 其中以i代表2位数水平上的产业大类(HS的章),k表示在i产业大类中4位数水平上的产业,是第k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表示第K产业产品的出口和进口额。 在计算第i 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对子部门K的产业内贸易加权为产业i的产业内贸易系数,即: (2) 产业内贸易又可细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horizontal IIT)和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vertical IIT)。其中水平产业内贸易是指同行业中产品质量虽然一样,但性能设计有所差别的产品,体现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垂直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质量有差异的产品贸易,体现了比较优势、技术差异和资源要素禀赋。Greenaway等人(1994)以产品质量为依据,提出了区分两者的方法,即: 其中,分别表示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经验研究中分别用单位出口价格和单位进口价格来代替。为离散因子,本文取来考察。如果计算(2)时只计算产业内进出口价格比值在0.75与1.25之间的产品(即),那么公式(2)就成了i产业大类中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的指数: (3) 第i产业大类的贸易中垂直性的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可以由以下计算得到:只计算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大于1.25或小于0.75的产品(即或).故 。 2.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 根据以上对中日韩之间双边贸易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中日韩在一些产业上保持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本文按HS四位数编码利用公式(1)计算中日韩之间主要贸易产业的IIT指数,再用公式(2)将四位数产业加权到两位数。结果如表1所示。 将一个产业的IIT指数超过50认定该产业为产业内贸易。由表1可知中日主要贸易产品中,有6类是产业内贸易,另外有两类产品(HS84和HS62)分别为42.43和45.97,接近产业内贸易水平。 表 中 日韩主要贸易产品IIT指数(2003年)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Comrade Database)测算而 其中IIT指数最高的是第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高达100,完全是产业内贸易。中韩主要贸易产品中有7类是产业内贸易,其中第61章完全是产业内贸易;而日韩前十位贸易产品中,全部是产业内贸易。其中有6章的IIT指数超过90。 从表中可见,中日、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低于韩日产业内贸易;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略低于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在这十类产品中VIIT指数都普遍大于HIIT指数。在中日双边贸易主要产品中,除第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和第72章(钢铁)外,其他8章都是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在中韩贸易中除72章(钢铁)外其余9章都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韩日双边贸易中,虽然产业内贸易比重比较大,前十位贸易产品的平均IIT指数高达87.35,不过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68.92。可见虽然产业内贸易是中日韩的主要贸易形式,但是与质量和价格没什么差别,而与设计和款式有区别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相比,在同行业质量上有差距的产品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了重要的作用。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与发达国家日本相比在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中国与韩国在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世界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格局上,与各国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即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中间和的地位。于是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产业内贸易水平呈阶梯状分布,即发达国家内部产业内贸易水平要高于新兴工业化化国家,后者又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关系与结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中日韩之间存在大量的出口雷同的产品,但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集型产品上,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二是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成阶梯状分布,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高达87.35,中韩产业内贸易次之,达到66.23,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小,只有61.66。三是在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当中,并不是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而是价格和质量有区别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要作用。中国与韩日之间的大部分贸易还是基于双边之间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而不是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导致的产业内贸易。

第3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 建立 两国 经济贸易

一、中韩两国经济贸易现状

自1992年8月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经贸发展迅速。建交之初,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50.3亿美元,到2014年两国贸易总额为2354.0亿美元,短短22年,两国贸易额增长近46.8倍。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元区被欧债危机困扰,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而中韩作为东亚最重要的两个国家,自身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经济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随着两国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经贸关系日趋紧密,两国之间贸易互补性也持续增加。截至2014年,韩国作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进口地来源。表1给出了2013―2014年韩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

二、中韩自贸区对两国经济贸易的影响

今年2月中韩双方完成了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议内容进行了确认,至此,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值得注意的是,中韩自贸协定是我国迄今为止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领域范围最为全面的自贸协定。按照协定在经过一段时间过渡期后,两国产品税目的90%和贸易额的85%都将实现自由化,也就是关税降为零。对于中韩自贸区释放的利好信息,引用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方的话,就是“中韩自贸区是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是一个利益平衡,互利双赢的协议。这个协议生效之后,对两国的双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双向投资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商务等都会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基于上述,下面本文将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两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双向投资的影响做一个简要分析。

1.对中韩两国货物贸易的影响

在传统贸易理论中,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托伦斯在其著作《论对外谷物贸易》中对绝对优势提出质疑,他认为两国贸易基础是比较优势,该理论经李嘉图的论证和阐述得到进一步完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叙述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目前,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韩国则是发达国家,两国进行贸易的基础正是各自的比较优势不同。

现在,如果按照中韩两国自贸协定,在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后,两国产品至少80%以上免除关税征收实现贸易自由化,那么在中国国内,人们就可以买到价格更加优惠的韩国产品如汽车、电视、手机和化妆品;在韩国国内,他们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农产品、水产品、纺织品和工艺品。建立中韩自贸区,降低和取消关税壁垒,中国和韩国的出口竞争力都会明显增强,两国双边贸易额会增加更快,对两国经济发展也必然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据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预测,中韩自贸区协定生效5年内,韩国GDP有望因此最高提升1.25%。但是,中韩自贸协定生效之后,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一些技术工业和韩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与韩国相比,中国高端技术制造业落后,产品性能和质量有待提高,附加值低,所以在中韩自贸区协定倒逼下,这些产业必须加强研发投入,引入先进的科学管理,才能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韩国对国内农产品的高关税保护措施在自贸协定下不复存在,中国农产品价格便宜,加上距离优势,能够保证中国农产品到达韩国的新鲜度,所以韩国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会迅速扩大。不过从长远来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国内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如果未来想要在农产品上继续保持比较优势,那么中国的农业同样需要进一步增强其出口竞争力。

2.对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和双向投资的影响

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通信、金融和事业服务上,其中旅游和通信占据主导地位。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韩国赴中国入境游人数为134.47万人次,而2014年该数据达到418.17万人次,增长超过3倍,同样中国赴韩国入境游人数也是屡创新高。建立中韩自贸区,对于两国游客来说,不仅降低了旅游费用而且也使得往来交通更加便捷,所以中韩自贸区对两国服务贸易中的旅游业发展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与之相关的运输和通信行业同样会面临快速增长。不过,与货物贸易一样,中韩自贸协定生效以后,两国服务贸易之间的贸易壁垒也会逐渐减低或取消。对于韩国来说,它希望中国在金融、计算机、电信和文化出版等行业进一步开放;而中国则希望韩国在能源、健康医疗以及教育和环境卫生等部门给予更大的开放空间。除此之外,此次中韩两国自贸协定对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开放问题也做出了解决。通过中韩自贸区,两国不仅在货物和服务贸易上有一个互利双赢的结果,对两国之间的双向投资同样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小结

一方面,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和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会极大地提高中韩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数量和质量,从远期来看,中韩自贸区会对两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都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而且这也标志着中韩两国经济贸易关系从竞争博弈到合作博弈的转变。另一方面,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同时发挥示范效应,将会积极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进展,也会积极推动RECP也就是“10+6”自贸区的进展,更会有助于建立亚太自贸区的设想。由此可见,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是中国市场经济自由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在此基础上,中韩两国经济会得到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也会受益良多。参考文献:

[1]冯德连,徐松.国际贸易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比较优势;互补性;产业间贸易指数(IIT);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一、引言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断增加。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总额为6,378,580千美元。2012年两国贸易总额为215,108,900千美元,是1992年两国贸易总额的33.7倍。2012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34,031,339千美元,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5%。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为80,777,791千美元。①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关税率不断下调,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二十一世纪双边贸易区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两国就中国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多次的合作研讨。对外通商部门也对此进行了谈判。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有的部门互补性较强,有的部门竞争性较强。因此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犹豫不决。与工业领域的中韩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相比,在农业及农产品领域的影响研究较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支持着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及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韩国政府之所以对中韩FTA的签署犹豫不决是因为担心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会对韩国农业以及农民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并且韩国农民一直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

中韩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及农业机械)拥有量比韩国大,生产要素价格比韩国便宜。虽然韩国农业技术相对发达,但中国农产品成本比韩国要小。自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一直比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要多,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76,447千美元、2001年为1,677,921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百万美元(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92年至12年)。因为韩国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农业用地面积小所以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以致其无法跟中国农产品竞争。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相近,饮食文化相似。对中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市场,使农产品营销额增加,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对韩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会使劳动、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韩国农产品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转向高附价值农产品。笔者主要通过比较优势的方法与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来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性质,把握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帮助预测执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效果。

二、文献回顾

孔祥智、丁玉分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贸易以来(1998年至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和趋势。中国粮、棉、油、大豆、玉米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具有竞争力,而畜产品出口受阻。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因此作者提出提高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并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观点。

宋立杰与王子柱回顾了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状况,指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在政治方面、产品质量方面和历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从自由贸易利润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量增加给两国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而韩国具有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且两国农产品行业互补性较强。

米利群与徐兴权通过比较优势(MCA)分析法分析了两国具体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农产品界定为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为HS编码):在HS的6个子项下的24类商品中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234种,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韩国农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3.9%。韩国比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40种,其中韩国农产品加工类比较优势明显。笔者指出了韩国政府严格的农产品保护贸易政策,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应推行的包括“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加工农业、推行绿色农业战略”等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

陈彦斌指出了中国农村土地双层所有制存在的矛盾,主要是指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的矛盾。土地资源是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但因为现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不分明,所以阻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基层政府等第三人也常侵占弱势农民的土地佃权从而造成了许多弊端。由此笔者提出了完善地改“永佃权”所具有的“物权法定主义”,给于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济政策。

乔雯、易法海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分析了中国入世前与入世后对日韩的农产品出口商品种类的变化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农产品总量增加,主要出口商品有园艺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入世前中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以水产品和谷物产品为主,入世后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出口数额增加。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三、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

(一)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776,447千美元,01年农产品贸易额为1,677,921千美元,06年农产品贸易额为3,061,065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4,066,677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约为1992年贸易额的6倍。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65,202千美元,1996年为914,297千美元,2001年为1,562,749千美元,2006年为2,832,427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千美元。2012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为621,208千美元。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韩国进口中国农产品数量多,中国进口韩国农产品数量少。因为韩国海关通关手续相当复杂以及韩国政府致力于防止进口畜产品传染病(禽流感、犷牛病等)的传播,所以农产品贸易中畜产品交易量很小。除1995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美国房贷金融危机时期之外,两国间农产品贸易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韩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两国农产品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韩国对中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在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

(二)中韩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出口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常用的一个测度指标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为RCA)。这一指数又称‘出口效绩指数’(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REP)。此种研究方法最早见于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Balassa)在1965年发表的著作,后此种方法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许多经济学者广泛应用。该指数的含义是:一个国家某种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率”③。

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对比两国国家机会成本的大小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个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机会成本的概念将相对性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通过对比两国国家机会费用的大小来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种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国际贸易理论早期都是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进出口产生的原因。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两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能够了解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可以预测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此论文把世界出口总额改为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i国出口总额改为i国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出口商品界定为农产品范围为HS92.01~24。RCA计算公式为:

(1)式中,为中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中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2)式中为韩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韩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k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RCA指数大于2.5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RCA指数位于1.25与2.5间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较强,RCA指数小于0.8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08年到12年中韩两国分别从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与世界农产品进口额中整理测算了中国RCA指数与韩国RCA指数。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的RCA指数大于2.5,根据上述的RCA指数的解释,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在贸易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09年至12年的RCA指数增长率”是以09年、10年、11年与12年的RCA指数相加后所获得的平均数。中国09年至12年HS3、HS10、HS12、HS15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1.94%、-17.62%、-10.80%、-10.85%。

韩国HS3、HS5、HS7、HS17、HS19、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1.25,HS3、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2.5因而其竞争力强。韩国09年至12年HS1、HS4、HS5、HS9、HS10、HS13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6.32%、31.62%、42.83%、12.37%、143.39%、-24.71%。因为通过HS编码划分农产品种类,所以只需考察HS编码在农产品贸易中贸易量较大的商品所显示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参考表3”,其中HS3、HS7、HS12、HS15、HS16、HS20类商品占中国整个农产品贸易(08年至12年)的66.66%,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类商品占韩国整个农产品贸易的68.14%。

(三)中韩农业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贸易可以分类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是指在不同产业上国家间进行的贸易。产业间贸易的理论基础为比较优势,国家拥有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别决定了商品的竞争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国家同产业之间进行的贸易,以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市场理论框架为基础来分析国家贸易紧密程度。垄断竞争市场包括规模经济、商品差别化与垄断市场。达到规模经济效果需要市场的扩大从而产生贸易,实际上同产业中生产的商品有区别,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取决于两国间的比较优势。从20世纪中期至今出现了跨国公司以及世界贸易量日益增加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更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巴拉萨(B.Balassa)提出的测算两国间产业内互补性程度的指数,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程度。国际贸易上的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反过来说,另一国家从某一国家集中进口某种商品,两国在某种商品的贸易上具有互补性。

为了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此模型测算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范围为中国与韩国的农产品(HS1至HS24)。(3)式中的为中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总额、为中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总额,(4)式中的为韩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的总额、为韩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的总额。(3)式与(4)式分别为中国与韩国农产品IIT指数。IIT指数位于0与0.5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间贸易性质,IIT指数位于0.5与1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内贸易性质,IIT指数等于1时,意味着此类商品具有完全产业内贸易性质。

中国各HS编码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3、HS7、HS12、HS15、HS16、HS20,其中除了HS3的IIT指数以外,其他商品的IIT指数均小于0.5。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这五种商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在一定的商品领域里集中出口或集中进口某种商品。笔者通过分析08年至12年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得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集中出口HS3、HS7、HS16、HS20的结论。韩国各HS编码在韩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上述的8个编码的商品在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中属于集中进口。韩国的进口农产品额约为出口农产品额的3.9倍。

中国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1.4倍。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2.5%。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57.5%。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顺差的不平衡状态。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土资源广阔、农业技术日益提高,这使得中国农产品贸易避免了极端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0.6%,农产品进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9.4%,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3.9倍。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分别为08年16,037,104千美元、09年12,208,580千美元、10年14,612,638千美元、11年19,693,298千美元、12年19,114,583千美元。④

四、结论与意义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随着中韩农产品贸易总量的逐渐扩大,韩国在中韩贸易中逆差额逐渐增加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

为了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采用中韩农产品和世界农产品整个进出口额为标准来测算两国每个HS编码分别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利用两个模型获得指数分析时需要参考08年至12年各个HS编码分别占中韩整个农产品贸易的比例。实际上虽不存在纯粹的产业间贸易,但现实中贸易具有产业间贸易的性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在产业间贸易中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出口量较多,反之具有比较劣势商品进口量较多。简单得说显示出比较优势指数极度高或极度低的商品的贸易互补性强(IIT指数小于0.5),因为比较优势指数高的商品集中于出口而比较优势指数低的商品集中于进口。

2013年3月26日,在韩国首尔举办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前20年期间中韩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两国成为了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对外贸易部门人士都感受到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必要性。虽然农产品贸易额占中韩贸易总额的比例并不高,但因为各国国家食品卫生基准不同,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各国贸易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例如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农产品领域的争端尤为突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能否圆满达成取决于两国是否能解决农产品贸易领域所产生的问题。

注释:

①世界银行数据库92年至12年.

②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整理而得.

③蒋德恩.显性比较优势贸易指数[J].国际商务,2006,(5):46-50.

④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数据92年至12年.

参考文献:

[1]乔雯,易法海.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增长特征与成因分析[J].生态经济,2010,221(2):78~90.

[2]陈彦斌.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3(1):38~39.

[3]米利群,徐兴权.中韩农产品市场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2010(2):54~56.

[4]宋立杰,王子柱.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农家之友,2010,302(6):53~56.

[5]孔祥智,丁玉.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趋势:1998-2011[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1):104~112.

[6]崔超,吴林海.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9,387(7):206~207.

[7]刘艳云.中国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农业,2012,401(9):126~129.

[8]张慧智.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148(4):

28~33.

[9]庞德良,郑琼洁.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0(4):83~87.

[10]王莉,田国强.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互补性分析[J].世界农业,2012,395(3):47~51.

[11]高扬.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12,402(10):136~139.

第5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加强经济合作,是中韩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自中韩两国建交后,两国的贸易规模就成都桥上升趋势。深入分析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韩经贸发展现状 

 

(一)从总体情况看,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中韩贸易总量增长非常快。1992年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06年达到1343.1亿美元,增长近300倍。中韩贸易在2005年时即达到1119.3美元,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个对华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向韩国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贸易目前已年均26.2%的速度增长,今后即使按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目前,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在韩国,每两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和中国进行贸易;而在中国,每三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同韩国进行贸易。可见,中韩贸易发展分别快于中日、中美贸易的11年和9年时间。有人说美国和日本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而实际上,中韩贸易额已接近韩国对美日贸易总合。 

21世纪以来中韩贸易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年均在10.1%,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也在4.7%的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国关系全面发展,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两国正在研究建立fta关系,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三是韩国商品竞争力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价格上较适合中国市场,售后服务也令消费者满意。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五是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带动了韩国产品和相关零部件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返销到韩国市场,增加了对韩国的出口。 

(二)两国的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韩贸易,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产品,而进口中60%是工业产品,其它是农产品和原材料。90年代末以后,韩国队中国的出口中的工业产品占85%,中国对韩国出口中的工业产品约占75%。贸易结构发生了以进出口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化。这表明两国贸易由产业间贸易逐渐地转变为产业内贸易。 

(三)贸易逆差不断增大。1992年贸易逆差为2.2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476..2亿美元,14年增长200多倍,至2007年,中方逆差累计达到2209亿美元。尤其是2002年来,中方贸易逆差更是每年几乎要增长100亿美元以上,韩国开始成为中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韩之间的逆差产品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顺差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韩国的统计也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一是结构性因素,世界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在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如2007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1%,而进口在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5.6%。三是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的开拓不够,不能根据韩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在中国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对韩出口。四是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却对从中国进口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使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便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实际上,两国在贸易上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因为在进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工业制品,说明双方互补性强。只要双方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注重从对方的进口,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 

二、中韩经贸前景展望 

 

首先,适当缩小中国对韩贸易逆差。应当提高韩资企业在华采购率;调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拓宽对韩贸易范围,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高薪技术产品出口,如机电产品、新材料、生物工程产品等。还可以通过加强磋商来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关税品目和相应取消非关税壁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扩大出口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我国企业在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消化、吸收。通过消化吸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资助创新,使得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凸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推动投资合作领域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近期以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电气、纺织、通讯、机械为主;中长期将突出航空、汽车、通讯、原子能发电、高清晰度电视机、传真机、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产业的合作,还将在资源开发、金融、运输、服务、高科技等领域进行合作。二是继续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并加强中韩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三是投资方式应当更加灵活,可以采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联合投资、中小企业联合投资、多国合资等方式;推动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配套协作,在it、汽车、电子、石化等领域在加强研发合作;中韩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企业模式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在技术转让、市场共享、人力资源等方面扩大合作。 

第三,自由贸易区建立可以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如果自贸区谈判可以进行,农产品等敏感产品也可以有一个磋商平台;自贸区的建立也将会产生直接投资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两国双向投资增加,尤其金融和电信、保险业、证券业等服务也领域,投资便利化的磋商将使韩国增加对这些领域的对华投资。基于日益紧密的经济合作基础,两国的制度性合作即建立自贸区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两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中韩自贸区研究不断深化,交流不断加强。2005年3月启动的“中韩自贸区可行性民间联合研究”已经顺利结束;作为继续项目,中韩2007年初共同启动了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研究涉及建立中韩自贸区的宏观经济影响、自贸协定的涵盖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敏感产品和敏感领域的处理方式等问题。 

最后,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国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两国应当把握合作机遇,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促使两国经贸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哲: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技术与市场》,2007年第1期 

[2]孙增艳: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前景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1期 

[3]龚克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和解决思路,《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期 

第6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韩两国 服务贸易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深,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自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高,服务业飞速发展。从1980年到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增长率达到了11.54%,而世界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15%增长到了2008年的19%。目前,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平均比重已经达到60%。这些数据表明,服务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大。

中国和韩国作为东北亚经济圈中的重要成员,相互之间也具有相当密切的经济关系。2007年,中韩两国贸易达1599亿美元,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对象,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在这样的趋势推动下,2007年中韩FTA第一次共同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两国就商品贸易以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表明了各自的立场。这表明两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彼此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了解两国经济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占世界贸易比重迅速提高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对中韩两国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并不多。

本文主要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以下简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Trade Special Coefficient,以下简称TC)和服务化指标分析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竞争力。本文的研究意义有以下两方面:第一,通过计算RCA和TC,分析中韩两国各自服务贸易的特征及国际竞争力,并且推出两国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第二,通过两国的比较研究,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对策,提出进一步建议。

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服务贸易理论及其重要性

服务的出口为一国劳动力向另一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相应外汇收入的全过程;服务的进口为一国消费者购买另一国劳动力提供的服务的过程。就是说,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进行的交易过程。

服务贸易理论最早出现在1972年OECD的《高级专家对贸易和有关问题的看法》的报告中,这份报告供GATT《东京合同》谈判中取得共识之用。美国在《1974年贸易法》的第301条中使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说法,并将对设置服务贸易壁垒的国家实施报复的权限授予在位总统。这些文献使用“服务贸易”一词之意,实际上都是指国际间的服务贸易。20世纪70年代后期,服务贸易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贸易词汇。服务贸易分为初级贸易、中级贸易和高级贸易。初级贸易有建筑、维修、餐饮、批发等;中级贸易有运输、旅游、仓储等;高级贸易有信息、银行、保险、会计等。一般来讲,发达国家从事中、高级贸易较多,而发展中国家从事初、中级贸易更多。就是说,由于发达国家资本雄厚,科技水平高,主要从事附加值高的中、高级贸易;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科技水平低,一般从事附加值低的初、中级贸易。

目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加速度已超过了货物贸易,这说明,服务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改善贸易结构和提高贸易竞争力,应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二)研究方法

分析国际贸易竞争力,经常引用的指标为RCA和TC。两个指数判定一国贸易竞争优势强弱的根本依据都为一国整体及某产业的贸易出口额。所不同的是,TC指数将进口因素纳入到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体系中,而RCA指数则偏重于一国某产业的出口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相对比率。RCA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之比,即

RCAij=(Xij/Xtj)/(Xiw/Xtw) (1)

其中,Xij代表j国的i类产品出口值,Xtj代表j国的出口总值,Xiw代表世界上i类产品的总出口值,Xtw代表世界出口总值。一般认为,若RCA接近于零,则产业具有相对国际竞争力劣势;若0

T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如果用Xij表示j国i产业的出口额,用 Mij表示j国i产业的进口额,则对j国而言,i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可以表示为:

TCij=(Xij-Mij)/( Xij+Mij) (2)

TC的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说明j国i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越接近于1,比较优势越大。若TC=0,则说明比较优势为平均水平;若TC=1,则说明j国只出口i产品;若TC=-1,则说明j国只进口i产品。

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及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2005年到2010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都为18%。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362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702亿美元,进口额为1922亿美元,仅这一年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就高达32%,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为22%。但是,中国服务贸易仍存在问题,2009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3.9%,进口额的比重仅为5.1%。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服务贸易还处于发展阶段,目前的竞争力不强,但增长率相当高,发展潜力很明显,并且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增加。

此外,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占中国服务贸易的比重为26.9%,旅游贸易比重为27.8%,其他服务贸易占45.3%。运输贸易和旅游贸易进口额多于出口额,科技密集型的高级贸易领域呈现逆差状况,如保险、金融、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也就是说,中国的高级贸易处于劣势地位。

1992年,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决定以来,服务贸易越来越受到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界也是如此,无论是研究服务贸易的学者还是有关中国服务贸易的学术成果都在日益增多,这无疑大大地提升了中国服务贸易理论研究水平并推动服务贸易实践的发展。

近年来,韩国的服务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2005年到2010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为11%,同时期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为10%(见表1)。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韩国服务贸易现状如下:服务贸易总量比较少,相较于中国3624亿美元的服务贸易总额,2010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为1745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较大,2010年的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为17%,比2005-2010年间增加了7%,并且除建筑和运输方面以外,服务贸易逆差较大;金融、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高级贸易所占比例较高。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为了改善韩国服务贸易中的逆差,实现贸易结构平衡,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努力。另外,从表3可见,韩国的服务化程度较高。韩国的服务贸易占GDP的比例为53.5%,服务业从业人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为63.2%。

21世纪初,韩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尤其是在IT839战略的推动下,韩国在数字电视广播、远程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多媒体广播、Wibro等新兴服务领域,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受全球化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韩国在移动通信设备、家庭网络设备等IT设备制造领域,出现增长放缓或者负增长的现象。

中韩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关系分析

(一)中韩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根据表4可以看出,从2006到2010年,中国的RCA指数除2009年以外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但都低于0.8,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韩国的RCA指数在0.76到0.91之间,与中国相比,韩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更强。近5年来,中韩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为负值,表明中韩两国都存在服务贸易逆差且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2006年和2007年,韩国TC绝对值超过中国,说明韩国的贸易逆差较中国大;2008年中国TC绝对值大于韩国,说明中国的贸易逆差较韩国大,2010年两国之间的差距较小。中国TC指数变化率比较稳定,说明中国的逆差现状没有改善,而韩国TC指数的绝对值基本上呈减少趋势,意味着服务贸易竞争力趋于好转。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仍处于劣势。旅游、通讯、建筑、计算机和信息产业及其它商业服务为中国的优势产业部门,尤其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优势非常明显,TC指数逐年上升。而旅游行业的TC指数则逐年下降,竞争优势也逐年降低。就TC指数来看,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竞争力最强,建筑次之,通讯第三。运输和金融产业都存在比较劣势,但金融产业的竞争劣势逐渐减轻。在保险、版税和许可证费用方面,存在较强的劣势,而且并无减轻的趋势。

根据韩国服务贸易产业趋势分析,韩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也处于劣势。运输、建筑及金融为韩国的三大优势产业,并且韩国的建筑产业和金融产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在三大优势产业中,运输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增强,但仍然不及建筑产业和金融产业;建筑产业的竞争优势基本稳定;金融产业的优势则呈现下降的趋势。旅游和保险产业2006年有较强的劣势,不过最近5年一直呈增强趋势。韩国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与中国完全相反,TC指数一直为负值,不过TC指数劣势逐渐减轻。韩国的版税和许可证费用,虽然与中国相比TC绝对值小,但也处于劣势。

综合表2和表5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国服务贸易以初级性和中级贸易为主;第二,竞争力优势服务贸易产业集中于初级性和中级贸易;第三,高级贸易中的计算机和信息、建筑产业优势较明显;第四,其他高级性贸易产业部门竞争力为劣势,但呈逐渐好转趋势。

韩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以下特征:第一,韩国服务贸易以初级性和中级贸易为主;第二,建筑产业服务贸易优势明显;第三,建筑、金融、运输产业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大;第四,某些高级产业的劣势趋于降低,如保险、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等,并且金融产业优势非常突出。

(二)中韩服务贸易关系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中国和韩国的服务贸易平均TC指数都为负值,并且其绝对值也相似,表明中国和韩国的竞争关系不强。运输、旅游和通讯、金融、计算机和信息等高级产业的TC指数相反,说明两国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尤其,根据两国各产业服务贸易TC指数的差距看得出,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互补关系更明显。但是,建筑产业的结果完全相反,两国的TC指数都为正值,而且都处于良好趋势,说明两国之间具有较强的竞争关系。

结论与启示

目前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且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断增强。

2007年,在FTA会议上,中韩两国就商品贸易以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表明了各自的立场。这表明,两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彼此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由此可知,在双方服务贸易中,了解各国竞争力和两国之间的竞争或互补关系是有现实意义的。

2005年到2010年,中国RCA指数都低于0.8,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均较弱;韩国RCA指数都处于0.8左右,韩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比中国强。就TC指数来看,韩国和中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都处于劣势,说明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差贸易,这表明,两国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关系不强。根据TC指数分析可以看出,运输、旅游和通讯、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产业具有互补关系;建筑产业存在着竞争关系。总的来看,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部门具有广泛的互补关系。

为了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中国应关注竞争力劣势的部门以及具有互补关系的部门。就是说,中国应进一步促进对韩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并重点发展中韩两国互补关系比较强的服务产业。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较低,而韩国的竞争力相当高。根据2005-2010年的数据,金融服务贸易是两国之间竞争力差距最大的部门。中国可以适度对韩国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并可以以人才促进金融服务创新,如培养高级人才、创新服务内容等。第二,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高,而韩国的竞争力比较明显。所以,为了中国运输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应考虑与韩国在这一方面合作,吸收韩国运输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如韩国海运物流服务贸易等。第三,中国旅游的竞争力与韩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优势,中国应以建立便利的旅游环境、培养知名品牌、建立良好的旅游产业政策体制为目标,进一步吸引旅客。第四,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远远高于韩国。如果能够与韩国合作,在韩国进行外包或者建厂,不但可以享受良好的物流条件,而且具有成本优势。第五,对于同样具有良好优势的建筑产业,中国与韩国应该设法让建筑业优势最大化,如共同合作承包国际建筑项目等。

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服务贸易更需要我们以真正的服务精神来投入。如今贸易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韩两国都迫切需要加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中韩两国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在世界贸易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刘庆林.国际服务贸易[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张楠,崔日明.中日服务贸易发展路径比较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9(11)

4.周密.基于四因素的服务贸易十大促进政策[J].国际贸易,2010(3)

5.B.Hindley and A.sm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in Services[J].The World Economy Review,1997,8(3)

6.Aaditya Mattoo. Measuring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J].World Development,2001,8

第7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对外贸易;汽车产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98

1前言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是中韩两国对外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中韩两国无论是在对外贸易发展还是在经济增长上都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从自贸区的具体建立来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考虑到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正确分析中韩自贸区建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但能够提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信心,还能够促进中韩两国加强在汽车产业方面的合作,对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和满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2中韩自贸区的建立降低了汽车进口关税税率

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对于汽车进口关税税率的执行目前为25%。即对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同时,对于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为15%。过高的关税不但会减少进口汽车贸易量,同时也不利于本土汽车企业与外部汽车企业竞争。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了汽车进口关税税率,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税率下降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税率得到有效降低,并且其下调幅度较多,最高下调幅度达到了15%,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进入中国市场有着重要影响。从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来看,由于关税税率降低,自贸区内的进口汽车及零部件会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再配以合适的销售策略,将会对进口汽车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关税税率下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22刺激了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市场的发展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给了进口汽车及零部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销售场所。在自贸区内,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税率较低,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在整体销售上难度较小,成交量得到了放大,整体成交形势比较乐观。由此可见,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刺激了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市场的发展,对推动进口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和促进汽车贸易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

23减轻了进口汽车企业的税务负担

通过降低进口汽车关税税率,在中韩自贸区中的进口汽车品牌的税务负担得到了降低,其中进口汽车企业每年从关税中节省的资金可以直接计算到其整体效益中去,对进口汽车将会产生较为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保证进口汽车企业在自贸区内得到有效发展,同时也为进口汽车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通过自贸区这种缓冲区,进口汽车的业绩得到全面提升。

3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推动了本土汽车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了解发现,在我国汽车企业对外贸易中,整车及零部件的进出口是汽车贸易的重要内容。考虑到中韩两国在外贸政策和税率方面的差异,进口关税税率是影响汽车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中韩自贸区的建立,解决了汽车企业进口出口关税过高的问题,对推动本土汽车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本土汽车企业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

中韩自贸区建立以后,本土汽车企业所需的进口零部件,可以通过自贸区的形式进行平行进口,对满足本土汽车企业生产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韩自贸区进出口贸易的逐步完善,本土汽车企业零部件进口业务将会集中在中韩自贸区内进行,对扩大零部件进口规模和满足零部件进口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对中韩自贸区汽车企业的影响有正确认识。

32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降低本土汽车企业进口成本具有重要影响

利用中韩自贸区这一平台,本土汽车企业可以实现零部件的平行进口,无论是汽车零部件的进口成本还是在进口速度上,都比传统的进口方式要快。从目前本土汽车企业进口成本来看,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整体进口成本大幅下降,对提高本土汽车企业的整体效益和满足本土汽车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正确分析中韩自贸区的作用十分必要。

33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繁荣汽车进出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不但对本土汽车企业的进口具有重要意义,对本土汽车零部件出口也有积极影响。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是一种贸易形式的创新,对解决关税问题和促进自由竞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本土汽车企业和国外汽车企业找到了合适的贸易方式,在降低双方交易成本的同时,推动了汽车贸易的发展,对繁荣汽车进出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4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加剧了两国汽车企业间的竞争

从目前中韩自贸区的建立来看,自贸区的建立为两国汽车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搭建了平台,使两国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能够通过自贸区开展进出口贸易。由于在自贸区内可以享受较低的关税税率,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繁荣两国汽车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考虑到自贸区的特殊性,在自由贸易的同时,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也加剧了两国汽车企业间的竞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中韩自贸区内较低的交易成本,鼓励了汽车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

由于中韩自贸区内的汽车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可以享受较低的关税税率。这一有利政策可以直接降低汽车企业进出口的交易成本,直接鼓励了汽车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对提高中韩两国汽车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有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同时,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也为两国汽车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对鼓励汽车企业参与进出口贸易具有重要作用。

42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使两国的汽车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考虑到进出口贸易成本以及政策的影响,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使两国参与汽车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迅速增加,导致了总体竞争形势比较严峻。随着竞争企业的日益增多,中韩两国的汽车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一形势下,汽车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就要在产品定价、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多个方面有突出优势,只有满足这一特点,才能在自贸区的竞争中有所收获。

43没有了特定政策的保护,两国汽车企业的竞争更加公开

在中韩自贸区建立之前,由于有政策保护,韩国的进口汽车和零部件需要缴纳25%的关税。这一关税增加了进口汽车和零部件的销售成本,起到了降低进口数量和保护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的。但是随着中韩自贸区的建立,特定政策的保护逐渐消失,中韩两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之间处在了自由竞争的状态,两国汽车企业的竞争更加公开。

5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有一定的冲击

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始终没有实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在整车汽车出口中,整体数量较少。相反倒是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占据汽车企业出口产品的主要地位。随着中韩自贸区的建立,韩国品牌汽车找到了良好的出口途径,通过自贸区交易,较低的关税使进口的韩国品牌汽车售价大幅降低,在同等价格的基础上,韩国品牌汽车的号召力相对强一些,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销售有一定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为我国汽车市场带来了较大竞争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一些韩国原装进口车会以较低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为我国汽车市场带来了较大竞争,使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韩国原装进口车面前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缩减,影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因此,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存在负面影响。

52中韩自贸区的建立,缩短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周期

按照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现状,要想提高市场份额并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发展周期较长。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使得韩国汽车产品直接进入了我国,直接压缩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周期,使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正确认识中韩自贸区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周期的影响十分重要。

53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影响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

由于韩国汽车在品牌知名度、整车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均比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要好,这就导致了韩国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整体销量上比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更高,由此造成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和成长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中韩自贸区建立对自主品牌汽车成长影响的了解。

6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通过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中韩两国无论是在对外贸易发展还是在经济增长上都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从自贸区的具体建立来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考虑到我国汽车产品的发展现状,正确分析中韩自贸区建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不但能够提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信心,还能够促进中韩两国加强在汽车产业方面的合作,对提高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和满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师范铮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其对未来三国汽车产品贸易的影响[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3

[2]张乃平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3]钟崇伟中日韩汽车出口贸易结构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4]曹春兰全球化背景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5]谢运朝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竞争力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3

[6]彭连港,薛永昭论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14(1)

第8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韩自建交以来经贸合作获得了长足发展,山东作为中国的贸易大省,与韩国有着较密切的贸易关系。但鲁韩贸易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贸易不平衡,贸易摩擦等问题。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鲁韩经贸合作、扬长避短这一问题,运用博弈的理论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 论文关键词:博弈;经贸合作;鲁韩 1问题的提出 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资料统计,2005年山东省与韩国的贸易额达157.5048亿美元,其中对韩国出口为65.6054亿美元,进口为91.8993亿美元。截止2005年底,韩国对山东省的投资累计合同金额113.8566亿美元,实际投入33.8538亿美元。双方的经贸合作已从探索性阶段进入实质性阶段。尽管鲁韩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隐忧和障碍。从外部因素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韩国贸易政策障碍。 山东在对韩贸易政策上相对宽松,尤其是对于投资拉动的贸易给予了相当优惠的待遇。以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为主要目标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更加速了对韩贸易的增长。而韩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则侧重于出口,1962年韩国就推出了“输出立国”的经济开发战略,对进口贸易实行一定的限制。如在关税保护方而.韩国的政策措施表现为:对进口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实行弹性关税制度,经常根据需要加征调节税。(2)反倾销调查。除此之外,韩国还制定一些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尤其是技术壁垒手段。这种贸易政策的松紧不一、不协调同步势必造成贸易中的不平等和进出口额的不平衡。 (2)贸易不平衡潜伏着隐患。 从近几年贸易统计数据看,山东的贸易逆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迹象。尤其随着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承接韩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这种投资拉动型的贸易将会进一步拉大进出口差距。当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发展地区经济不必苛求贸易的完全平衡。但长时期的贸易逆差又得不到有效抑制将会加深山东对韩的贸易依赖性,使山东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对方牵制。此外,进口贸易中投资产品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相同产品的成长和成熟,尤其是山东的塑料、纺织、化工产品。何况鲁韩贸易逆差还会加剧中韩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外汇收支失衡和中韩贸易关系脆弱,最终影响两国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3)贸易摩擦将会增多。 韩国的加工制造业向山东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转移,使得过去韩国直接出口美国和欧洲的产品现在转山东加工出口,加大了山东对美欧市场的贸易顺差.这就容易引起这些贸易伙伴的警觉和适度保护。因此,针对山东的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案件也会逐渐增多。 参加区域贸易协定的各方都有其经济动因,这就注定了此类贸易问题的不可避免。但如果都把个体利益放在区域利益之上,那么区域经济合作将很难取得太多实质结果。因此如何协调区域利益是贸易双方激烈博弈的领域,也是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2选择韩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依据 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改进是区域合作的目标。然而,良好的合作目标并不能保证区域间的合作持续进行。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区域合作是否找对了对象以及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具体到山东的合作战略来说,为何确立韩国为合作对象,又如何保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战略的重点所在。山东与韩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比较优势。 2.1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点,提供了双方大力合作的机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贸合作的动机是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上的,合作的实现促成区域分工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分工则可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并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山东省经济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在其经济发展中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等问题,而且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技术、资金、人才、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及其市场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而,韩国与山东省都有着加强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的要求,双方开展经济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繁荣。这是两地发展经贸关系的前提。 2.2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地缘优势明显 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两国间最短的距离为99海里,发展经贸往来不仅可节省运输费用,而且可减少中转环节而产生“近距效应”。山东交通运输发达,物流运输畅通完善,已初步形成集铁路 、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并形成了方便快捷、运力充足的“交通走廊”,青岛至釜山的货运航线、威海至仁川的客运航线、烟台至釜山的客货航线、青岛至汉城的空中航线均已开通,这为双方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奠定了基础。 2.3环境的相似性及文化的相融性 山东在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背景方面都有与韩国的相通、相融性。山东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特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气候环境与韩国极其相似。山东省与韩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民间友好交往,经贸往来频繁,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有许多相同之处。文化传统的相通,使贸易双方更容易沟通。这是与韩国进行经贸合作的潜在优势。 2.4双方的外部环境有较大改善,为扩大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国际局势走向缓和,这对于韩国与山东省在新形势下发展经贸合作是重要的积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日益重视区域性的经贸合作,东北亚地区中的各种经济圈,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设想接连出台。而韩国和山东省同属于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圈,并在这两大经济圈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进一步带动韩国与山东省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 2.5中韩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顺利,为扩大鲁韩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往来越来越频繁。中韩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贸易协定”、“海运协定”等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目前,双方已在汽车、民用飞机、原子能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上达成协议,双边经贸合作已进入了产业合作的新阶段。随着中韩政治、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山东省与韩国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为今后扩大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和方便条件。 3鲁韩博弈的理想状态与必然选择-合作与双赢 3.1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在博弈模型中,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这是博弈论中最基本的一个分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博弈方的行为相互作用时,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就是合作博弈,否则,就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建立在“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而合作博弈则是建立在“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目前非合作博弈的成熟程度大大高于合作博弈,是博弈论的主流。但事实上,合作博弈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博弈理论。因为,虽然从长期来看,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但毕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活动行为。另外,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而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合作博弈是一种“双赢”策略,它通常能获得较高的效率或效益。当非合作博弈呈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就说明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2合作-鲁韩双方博弈的必然要求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博弈双方有可能结成合作的同盟关系,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各参与方的收益之和为大于零的值。因此,通过合作博弈所能得到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 假设山东和韩国都有两种策略得以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消极的合作态度。如果韩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预期将损失m个单位,山东将得到n个单位的预期收益(这里m>0, n>0)。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韩国在山东投资后,山东没有积极地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韩国对预期收益没有信心于是想退出,但由于退出壁垒造成了较大损失。山东却因此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韩国那些固定资产而得益,但却只能是非重复博弈下的一次性得益,对鲁韩甚至是山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今后的贸易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各得预期收益为r个单位(r>0,为了简单起见,这里设合作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按其它比例分配也可)。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名存实亡。双方可能在名义上签订了许多合作项目,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付出努力使合作项目得到落实。从实际意义上讲,双方是不合作的,双方的收益都为零。如果韩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可能将一些污染严重或面临着被淘汰的产业转移到山东,从而实现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山 东却因接受了这些产业,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遭受损失。韩国的预期收益为p个单位,山东的预期损失为q个单位(这里p>0, q>0)。并且我们假设r<n或r<p(如果r≥n且r≥p,我们会容易得出该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鲁韩合作博弈的得益矩阵可以用下表来表示,其中第一个数字表示韩国的预期收益,第二个数字表示山东的预期收益。 如果双方的合作只进行一次,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我们容易用重复剔除严格策略的方法来推得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收益都为0。但这个博弈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博弈双方的积极合作是有可能建立并能持续进行的。假设在每次博弈结束之前,山东和韩国都有s的概率在下一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且每次博弈的结果都不变。在给定韩国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如果山东在博弈的某阶段选择了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将在随后的各阶段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的条件下,只要满足s大于一定的阈值,山东就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合作双方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合作得以持续进行。相似的,容易得出在给定山东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的条件下,只要s满足上述条件,韩国也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同样能持续进行。 因此,在以上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当s足够大时,合作的双方都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双方都以积极的合作态度参与合作,合作得以持续进行。这里我们定义u是山东和韩国都采取积极合作态度的门槛值。所以只有当双方在下一博弈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的概率s>u时,鲁韩合作才会持续下去。合作预期收益r的值越大,合作门槛值s就越低。换句话说,当合作的预期收益r足够大时,博弈双方都会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 3.3结论 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经济合作一定会给各成员带来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并且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也即只有真诚地与所有合作者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的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 只有双方都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才会有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出现。因此,通过合作博弈所能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合作博弈的魅力之所在。足够大的预期收益是鲁韩贸易合作得以维持的条件。预期收益越大,鲁韩双方选择消极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是鲁韩经贸合作取得较大的预期收益的必备条件。但是,预期合作收益高的项目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才是合作得以持续的内在动力机制。对于山东来说,合作的重要目标是接受韩国的产业转移、吸引韩国企业家到山东投资、引进韩国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等来发展山东经济。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山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以促进鲁韩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 

第9篇: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WTO;FTA;中韩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01-02

一、自由贸易区的涵义

一般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自由贸易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如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

广义的自由贸易区又称为对外贸易区、自由区、工商业自由贸易区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或单独关税区组成的区内取消关税和其他非关税限制,区外实行保护的特殊经济区域或经济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东盟10国)等。

这里所论及的,是广义的自由贸易区。

二、自由贸易区与WTO的比较

自由贸易区与WTO相比来说,WTO谈判必须涉及150个成员,谈判对象多,难度大,进展慢,而自由贸易区谈判只有两个或者几个国家或地区,可自主选择谈判对象,谈判时间相对比较短,形式也比较灵活。由于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世界各国均将经贸政策重点转向发展自贸区。目前,中国已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智利、东盟、巴基斯坦等签署实施了6个自由贸易协定。已完成谈判和在谈的自由贸易区达12个,涉及智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等29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我国外贸总额1/4。

设置自由贸易区的作用:一是利用其作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扩大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提高设置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增加外汇收入;二是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三是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机会;四是在港口、交通枢纽和边境地区设区,可起到繁荣港口、刺激所在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促进边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据数据显示,目前,在WTO备案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00多个,绝大多数为20世纪90年代签署,仅1995年WTO成立之后就增加了100多个,且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东亚地区称得上合作组织的,实际上只有1967年8月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组建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盟已从初期的五国扩大到十国。近年来,“东盟10+3”“10+1”机制的影响日益显著,在世界贸易体制向多极化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的今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着更为深远更为符合全球趋势的意义。

就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来看,虽然东盟的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不过,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签署,无疑将极大地增强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

四、小论FTA的可行性

首先,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东亚是世界上制度推动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程度最低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亚区域内只有唯一的区域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包括一度呢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文莱六个成员国,东亚最大的经济体日本、中国和韩国都没有参与人和区域性合作组织。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制度性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启动,并同时向金融货币合作和自由贸易区两个方向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规模不达,拥有人口5.25亿,国内生产总值为5560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进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和6%;中韩两国也正在考虑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韩作为长期的友好比邻,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其次、地理、文化的相近性从地缘政治角度论证,理顺周边关系是强化国家安全顺理成章的思路。两国地处最具发展活力的东亚板块,韩国紧邻我国环渤海地区,相距最近处仅170海里,使贸易地缘成本大幅下降。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交流十分活跃,这对未来的相互融合将会产生很大的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韩流”现象。韩国的大众文化广受中国青年青睐,从电视连续剧到大众音乐、电影、动画片等,“韩流”正在扩散。作为文化交流所具有的意义是重大的,在增进相互理解和沟通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经济上的互补性。

单就贸易互补性,目前,两国尽管总体已由产业间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产业内分工,但仍存在较大的互补性。据研究显示:①2001~2003年,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两类商品的RCA指数连续三年都大于1,但是在初级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相反,韩国在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方面没有优势,但在资本密集型制成品方面却有明显的优势。从竞争指数(TCI)分析表明:韩两国在商品贸易上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相反却存在着很强的合作基础。中国在原材料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是韩国原材料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供应者、重要的投资市场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消费市场。韩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贸易竞争优势,是生产设备、中间产品和零件的重要供给者,也是资金的供应者和原材料的重要消费者。可见,中韩两国的贸易是互补的,中国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韩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资源要素互补性从资金的需求角度来看,中国工业发展正以投资需求拉动为主。这就意味着资金需求量很大。国内资金明显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引进外资就成为弥补国内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韩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和持续的高储蓄,资金相对比较充足,但韩国经过对劳动密集产业投资后,投资环境日益恶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少,所积累的资金需要寻找出路。而且,相对于别的国家而言,近年来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收益率日益提高(见表2),因此,中国成为了韩国资金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据2005年2月17日韩国产业资源部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韩国对华投资36.3亿美元,占韩国海外投资总额的45.8%,连续三年保持韩国海外投资最大对象国的地位。而同年韩对美投资仅为14.2亿美元,居海外投资第二位。据韩方统计,截至2004年底韩累计对华投资178.7亿美元,占累计总额的2.6%;对美投资累计171.1亿美元,占累计总额的21.7%。对华投资累计总额首次超过美国跃升第一位。

五、总结

对中韩两国贸易关系的已有研究大多是基于传统的产品分类方法进行,传统的产品分类方法无法真实地体现不同产品间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水平的差异,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结构分析并不能揭示出中韩两国真实的竞争互补关系。一般对中韩自由贸易区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GDP、福利和贸易总量的影响方面,很少有针对双边贸易模式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由于贸易自由化后,产业内的调整成本要小于产业间的调整成本,因此,如果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产业内贸易的增长快于产业间贸易的增长,那么两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就会呈迅速减少趋势,从而两国在自由贸易区中通过贸易模式的变化所获得的长期净收益将增加。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