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精选(九篇)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第1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无锡市各界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93周年座谈会主持词

各位领导、姐妹们、同志们:

骏马飞驰辞旧岁,三羊开泰迎春归。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欢聚一堂,在这里举行“为创业女性喝彩”无锡市各界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3周年座谈会。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市领导,她们是:

市委副书记: 许津荣

市政府副市长:王咏红

市政协副主席:陆慧琴

出席今天座谈会的还有各部委办局和各区的女领导代表、女企业家、女知识分子、女劳模、“三八”红旗手标兵和、“三八”红旗集体、“巾帼示范岗”的代表,参加会议的还有各级妇联干部和基层妇女群众的代表。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无锡市妇联,向光临今天座谈会的各位市领导和妇女姐妹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祝大家节日愉快!同时,也向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对妇联工作和妇女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六大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无锡市第十次党代会发出了“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动员令。新的发展呼唤着“创新、创业、创造”的时代精神。妇女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半边天”。新的形势和任务期待着妇女呼应发展的要求,回应时代的挑战,为无锡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请来了6位创业女性的代表,她们将从各自不同的创业经历,交流自己参与社会发展并从中获得自身进步的感想和体会。

下面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新区招商一局副局长,无锡市招商女状元华艳红。她在短短的 年内,为无锡引资4亿多美金,下面欢迎华艳红发言。

澄禾牌鸡蛋是我市第一个进行商标注册和无公害认证的蛋品,也是农村女能手张亚萍的创业成果,下面请江阴澄禾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亚萍发言。

朱敏芳是私立无锡市博爱颐养院的院长、省人大代表,她所创办的养老院,被评为全国敬老先进集体。下面请朱敏芳发言。

赵敏是全国“优秀巾帼发明者”、无锡市巾帼科技进步带头人,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室主任,下面欢迎赵敏发言。

汤敏是我市八十年代名度很高的女劳模,曾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那么现在的老劳模又是如何在创业中不把荣誉当包袱,而是当成前进动力,努力跟上时展的步伐。下面请汤敏发言。

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无锡市“三八”红旗手、年轻的民营女企业家,无锡市惠源油有限公司总经理缪冬琴。

姐妹们、同志们:刚才,来自我市不同战线的六位姐妹畅谈了自身创业的经历和体会,她们共同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勇于创业、不畏艰难、富有爱心,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她们是无锡妇女进步和发展的先进代表,在她们身上集中展示了无锡创业女性的时代风采。希望全市妇女姐妹以她们为榜样,积极投身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火红事业,以女性的勤劳和聪慧与男同志一起去创造无锡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市委许书记讲话!

许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市广大妇女在无锡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妇女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妇女和妇女组织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希望我们各级妇女组织要认真宣传贯彻许书记的讲话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广大妇女,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创新、创造、创业的精神,为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作出新的贡献。

第2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儿子就读贵族学校,爸爸拒交学费

薛飞燕与童海涛是江苏省无锡市的一对“80后”夫妻。可是,两人婚后不久因性格不合而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夫妻感情破裂。2008年8月,他们协议离婚,并对即将出生的孩子约定:孩子由薛飞燕抚养,童海涛每月支付生活费800元;教育费、医疗费双方负担各半。

离婚后不久,薛飞燕便生下一子,取名薛坤宇。童海涛严格按照协议要求,按月将抚育费打入薛飞燕的账户。童海涛念及前妻抚育孩子的辛苦,还于2009年6月多打入1700元,在2月、7月、8月、10月每月多打了100元。

薛坤宇还只是一个婴幼儿,薛飞燕便操心儿子的教育问题。她认为,社会竞争激烈,如果儿子不能胜人一筹,将来很难立足于社会,对儿子的教育一是要早,二是要好。

2010年1月,经过多方对比,薛飞燕觉得无锡市某早期教育园(以下简称某早教园)无论从学校规模、教学质量,还是教学管理都很理想。虽说他们的收费相对一般的托儿所比较昂贵,但薛飞燕为了儿子,且前夫还要分担一半,她还是决定将刚满16个月的儿子送到某早教园接受教育。

之后,薛飞燕向某早教园交纳了儿子一个学期的学费、伙食费等8205元。随后,薛飞燕手持某早教园的发票找到童海涛,希望他尽快将一半的费用支付给她。

让薛飞燕没有想到的是,童海涛接过发票一看,无奈地说:“儿子这么小,一个学期就要交如此高的学费,你说这现实吗?再说,你是不是应该和我打个招呼,征求我的意见?”

薛飞燕正要反驳,童海涛将发票往她手中一塞,抢先道:“你擅作主张将儿子送进如此昂贵的早教园,这学费我不会承担,而且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承担。你有能力你就自己承担,没有能力就别让儿子上这样的学校。”说完,童海涛拂袖而去。

望着童海涛远去的背影,薛飞燕委屈得泪眼婆娑。她认为,将儿子送进贵族学校,是为了儿子的将来着想。对于儿子的教育费,童海涛凭什么不予承担?于是,薛飞燕又多次找到童海涛交涉。可是,童海涛对薛飞燕的要求都予以拒绝。

择校未有协商,法院判定自担

考虑到以后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薛飞燕决定通过法律途径为儿子将来的教育获得保障。2月8日,薛飞燕来到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以儿子薛坤宇为原告,以自己为法定人,一纸民事诉状将童海涛推上了被告席。

2月25日,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审理了此案。薛飞燕诉称,他们离婚时约定薛坤宇由她抚养,童海涛每月支付生活费800元,教育费、医疗费由双方负担各半。现在薛坤宇进行学前教育,可是童海涛拒绝承担其应承担的一半,故请求法院判令童海涛支付教育费4102.5元。童海涛则辩称,薛飞燕给儿子报名的是专供富裕子弟读的贵族学校,该校的教育费已超过他的经济承受能力,且薛飞燕事先也没有征得自己同意,故不同意支付这笔教育费。

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虽然薛飞燕、童海涛离婚时约定童海涛除每月支付儿子生活费800元之外,另承担薛坤宇教育费、医疗费的一半,但薛坤宇目前尚幼,而薛飞燕所交纳的教育费用数额昂贵,且未经童海涛同意,故对于薛飞燕的诉讼要求不予支持。

4月1日,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依照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作出一审判决,判决驳回薛坤宇的诉讼请求。

薛飞燕不服一审判决,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薛飞燕称,关于她代儿子请求的教育费,自己与童海涛有明确的约定,法院应当尊重双方的约定,一审判决简单地认定数额昂贵不予支持,于法无据;如法院认为教育费用过高,请法院按无锡市物价部门核准的教育金额改判童海涛承担儿子的教育费用。

10月11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题图与本文无关)

律师说法

第3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女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连云港和无锡的父老乡亲们,

男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新世纪好!

男一: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万顷太湖与浩瀚黄海,共同托起了一轮新的太阳!

女一:新的太阳,新的希望,从苏北重镇到江南名城,都披上了2000年的霞光。

男二:百年回首,海州湾、鼋头渚万浪卷雪,为连云港与无锡人民奋斗的辉煌历程激情澎湃;

女二:世纪之交,惠山、花果山群峰竞秀,为南北两市携手迈进新纪元豪情满怀。

男一:在这千年等一回的珍贵时刻,

女一:在这普天同庆的美好时光,

男二:太湖春潮滚滚,黄海明珠璀璨,

女二: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局和无锡广播电视集团,联袂献上了这台大型文艺晚会――

合:《湖海情》!

女一:我叫___,他叫___,

男一:我们一同来自太湖之滨的无锡电视台。

女二:我叫___,他叫___,

男二:我们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电视台的主持人。今天这台晚会,就由我们四人联手,共同来为大家主持。

女一:湖海有情,情深意长。请看无锡市歌舞团献给晚会的舞蹈――《湖海情》。

女二:刚才的舞蹈,不仅表现了两地不同的民俗风情,而且表达了两市人民的深厚情谊。

男一:是啊。因为在江苏省的经济布局中,两市的位置十分重要和特殊:无锡历来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乡,连云港呢,是徐连经济带的龙头。两市南北呼应,经济挂钩,干部交流,结下了不解情缘。

女二:在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中,可以说两市人民肩负的是同样的使命,唱的是同一首歌。

男二:请看连云港市歌舞团的女声独唱――《同一首歌》。

女一:连云港的歌曲唱出了我们这台晚会的主题: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男二:哎,无锡市为今天的晚会准备了什么拿手好戏?

女一:有最能体现我们江南风情的舞蹈――《桃红柳绿》。

女二:无锡广电集团带来的节目,真是太精彩了,让人陶醉,使人留恋。

男一:这是吴越文化的魅力。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常常在小桥流水、细雨微风之间,写尽人间春光。

女二:连云港在先秦时应当属于齐鲁,今天的晚会也为大家准备了体现这种北方文化特征的舞蹈。

男一:请看连云港歌舞团大型舞蹈诗《云港云》节选――《岩石魂魄》。

女一:这个舞蹈果然大气和阳刚,和无锡《桃红柳绿》的阴柔之美,正好形成了鲜明对比。

男二:一阴一阳谓之道,两者缺一不可。哎,你知道《岩石魂魄》里面,那些先民在岩石上刻什么吗?

女一:知道。舞蹈表现的是七千年前,先民在一个后来叫将军崖的地方,刻下的记录日月星辰和植物的岩画,由于不好破解,还被学术界称作“东方第一天书”呢。

男二:看来你对连云港的历史还真有研究。两地的生活习惯呢?你能说说它们的不同吗?

女一:我说不如你看。请看李君良等表演的小品《吃螃蟹》。

男一:连云港和无锡,不仅都有将近七千年的历史,而且都是靠水而居。

女二:是的。虽说在衣食住行的习惯上有差异,却都离不开湖海,离不开网船。

男一:请看由无锡市歌舞团和连云港市歌舞团共同演出的组舞:《网船之恋》、《拾海鲜》、《鸬鹚号子》和《渔民号子》。

女二:你能分辨出,哪是无锡的作品,哪是连云港的节目吗?

男二:一九九九年正在离开我们,渐走渐远。二十世纪,即将成为过去。

女一:新千年来临的时候,我们就要走进新的纪元。

男二:不断进步的人类,在梦想的驱使下,能够跨越时空,把无限风光留在身后。

女一:请看无锡市歌舞团的男声小合唱《跨越九九》。

男一:无锡,连云港,两座城市,在水一方,

女二:连云港,无锡,一脉相连,南北相望。

男一:在水一方,月华三万顷,光照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女二:南北相望,同为江苏人,携手并肩跨越世纪,共创辉煌。

男一:请看连云港、无锡两地合作的歌舞诗《湖与海的对话:在水一方》。

女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听说你们连云港的柳编工艺,贝雕艺术,走遍天下。

男二: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绝活儿。你们无锡的惠山泥人,三凤桥酱排骨,不更是中外驰名吗?

女一:接下来的这个节目,就是两地风俗民情和民间工艺的现场展示;

男二:同时请欣赏歌曲《湖海情趣》。

女二:两地的绝活儿表演,真是妙手天成,各有千秋。可惜像这样的相互交流,从这个节目、这台晚会才开始。

男一:我了解的情况,可不是这样。你看过电影《红花曲》吗?

女二:没有。听父母说,那好像是四十多年前拍的一台锡剧……

男一:正是。我们无锡和连云港市的文化交流,从那时起就开始了。

女二:哦?你说说看。

男一:那是1956年11月,我们无锡市锡剧团刚在上海拍完电影《红花曲》,就来到新海连市,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作慰问演出。当时的党政军民和文艺界给了很高的评价,海军首长还专门请剧团的演员到海上游览呢。

女二:可惜啊,现在再想看想听,怕不容易了。

男一:今天这台晚会,还真为大家准备了当年的锡剧《红花曲》选段:《一峰更比一峰高》。

十一

男二:锡剧听起来真是婉转悠扬,悦耳动听。

女一:苏北的淮海戏,在盐城、淮阴、连云港也很普及,很流行。

男二:随着时代的前进,地方戏的传统在被继承和发扬时,也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发展。

女一:请看连云港市歌舞团的戏歌――《世界不能没有爱》。

十二

男一:我们的父老乡亲,来到了新世纪的门前,看到的是网上信息,听到的WTO谈判。想的和做的,是靠劳动致富,赚更多的钱!

女二:新的事物,新的观念,带来的是喜悦,还是忧烦?请看小品《上网》。

十三

男二:二十世纪,中国人一路风雨一路歌,了帝制,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共和国,走向了繁荣富强,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

女一:2000,又一个千年。完整的数字,象征着圆满。

男二:让新世纪的太阳,照耀一个统一的祖国,这是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炎黄子孙的普遍心愿。

女一:请看连云港市歌舞团女声独唱――《新世纪的太阳》。

十四

男一:连云港,无锡,一样的历史源远,从吴太伯建立勾吴国到徐福泛舟东渡;

女二:无锡,连云港,一样的人文璀璨,从小说大师李汝珍到民族音乐家华彦钧;

男一:一样的山水秀美,

女二:一样的风物迷人。

男一:说不尽的摩崖石刻、玉兰花王、秦山神路、东海温泉……

女二:道不完的鼋渚春涛、二泉映月、灵山大佛、东林书院……

男一:有道是,说的不如唱的好听。

女二:请听一组歌曲:《江南的桥》、《兄妹上云台》、《二泉情韵》、《古城春秋》。

十五

女一: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新千年的曙光就要显现,

男二:这是令人百年回首、百感交集的时刻,

女一:更是连云港和无锡人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时刻,

男二:因为一个新生的世界就在眼前,呼唤我们把家园打扮得更加美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女一:请看连云港歌舞团大型歌舞――《新世纪在召唤》。

十六

女一: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男一:女士们,先生们,

女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男二:大型文艺晚会《湖海情》,就要结束了。

女一:在新的千年里,祝愿无锡和连云港两市,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4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35年前,她从上海来。35年间,她铸就一段无言的爱……

圣爱,在艰苦中孕育

35年前,从上海重点学校――大同中学毕业的锡美随着上山下乡的热潮,来到了安徽东部的定远县藕塘镇小潘村。那年,她18岁,从照片上看,真正是如花似朵。和她一起来小潘村插队的有四个姑娘,她们都来自大城市,不会锄草,不会收割。村里的哑巴郑德聪总是默默地来帮助她们。哑巴比她们略大几岁,虽不识字,不能讲话,但特别聪明,一双眼睛总是滴溜溜地转。小潘村在山坡上,吃水得到山坡下好几里外的河里去挑。烧饭的柴火得在山坡上割。可这些对城里来的姑娘们来说,都是一道道难题。锡美在四个姑娘中年长,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带好这些妹妹。挑水、割草,她总是抢在前头。可单薄的锡美从几里外的河里挑一担水上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是摇摇晃晃,一路走一路歇,一路晃一路撒,晃到村头只剩下两个半桶水,且人早已累得上气接不了下气。有一次被哑巴看见,他连忙上前接过担子一路小跑,把水送到知青小屋。为了感谢他,她们常常送他几颗小糖。此后,只要她们缺水、缺草,他就前来帮忙。渐渐地,知青们发现他俩有了意思,就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锡美,德聪对你那样好,是爱上了你呢!”锡美红着脸笑而不答。自从有了那层意思,他俩就不自然起来。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他俩约定:等村里人都睡了,他去挑水放在知青门口,敲三下门离开,她下床开门取水进屋。这一挑就是两年,七百多次对暗号,七百多个美妙的夜晚。他们的爱情,就从这两桶清汪汪的水中传递。水越挑越多,情越积越深。

两年后的一天中午,天热得要命,锡美和农民一起在玉米地里锄草。下工时,她去河边想洗脸,一不小心,滑进河里。河水很深,很多人站在岸上看着不会游泳的她在水中挣扎,不敢下去营救,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时,哑巴闻讯赶来,急中生智地骑上水牛跳下深水,将锡美拉到牛背上救起。爱到深处,无需语言。锡美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哑巴的聪慧、真情。她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她慎重地作出自己的爱的选择:嫁给他,他是自己的知心爱人!

“人好水都甜”,锡美向往纯真的爱情生活。确实,30年过去,记者在这个初冬的一天,还是感受到了他们那份清贫而甜蜜的爱情生活:山坡上的一个农家院落,水泥砖砌成的院门,进去是一个干净的院子,太阳暖融融的,阳光下晒着刚刚网起的约斤把的大虾,约两斤多的小小长条鱼,一角的圈里养着十几只肥硕硕的鸭,一间仓库里囤着五六千斤金黄金黄的稻谷(有人给出点子,让她把稻谷卖掉显穷,好让上面来人给救济,她不干。她说,这样做就不是她锡美了,她是勤劳的,她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证明自己是有作为的)。一大间约60平米没有隔墙显得极干净的房间里,一头放着一张简易木床,一头放着一个枣红色的掉了漆的老式衣柜,中间放着一张旧木桌。靠衣柜的窗前放着一只箩筐,箩筐里装着半筐干鱼虾。在最显眼的正墙裱有一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发黄奖状。后面是一所水泥砖砌起来的有二百多平米的院子,院里种着果树和蔬菜。我们同去的一位记者爱上了他们种的露出地面的红嘴绿缨大萝卜。哑巴一见她那神情,欣喜地拔出两颗送给我们。

乡亲们告诉记者,哑巴非常勤劳,他家的鱼虾不断。其中一个老大娘还自豪地称自己是他俩的“老红”(红娘的意思)。

沈锡美和哑巴农民结婚的消息传到了上海,父母立即派她的大哥前来制止。大哥赶到小潘村,找到妹妹,向她晓以利害:你和农民结婚,且和一个哑巴农民结婚,不仅你自己一辈子受苦,还让家人跟你丢尽脸面。可处在爱情中的沈锡美坚决地表示:我爱他,我愿和他在这里过一辈子,家里要是觉得我给你们丢脸,就当没有我好了!大哥只好又气又怨地回上海去了。

生活往往会给我们的爱情摆出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仿佛要以此来检验当事人的爱情态度。

1975年,上山下乡政策有了松动,知青们纷纷回城。和锡美一同来小潘村插队的姑娘有的返回了上海,有的被招到别的城市去工作。郑德聪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那些天,他总是忧心忡忡地对锡美比划:先伸出四个指头,然后一个一个减去,剩下最后一个,指指锡美,使劲摆摆手,又指指自己,比划着卖力种地,让她幸福,请她留下。锡美知道,哑巴害怕她离他而去,就把哑巴的手放在自己的心窝上,深情地告诉他:“你放心,我不会离开你。”(为了这爱的诺言,沈锡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一连两年,皖东遭遇大旱。沈锡美怀上了第一个孩子。寒冬腊月,孩子临盆,家中断粮,根本拿不出钱进卫生站,连接生婆也请不起,好强的锡美决定自己为孩子接生。她从书中了解到割脐带要消毒,否则会让孩子染上炎症。凭着自己掌握的知识,她怕剪刀和菜刀上的锈迹带有细菌,早早准备了干净的锋利瓷片。草屋四面透风,冻得像个冰窖,沈锡美在家自己给孩子接生。她忍受着剧烈的阵痛,满怀信心地迎接这个新生命的降临。孩子的头先出来,接着身子很快就出来了,在哑巴丈夫的帮助下,她用那锋利的瓷片割断了血淋淋的脐带。她担心哑巴遗传,在孩子的屁股上轻轻拍了一下,哇――哇――孩子的哭声划破了夜的寂静,传出草屋,飞向苍穹,向世人宣布他们的爱情结晶已健康地降临。是个男婴,是个会哭的男婴,沈锡美激动不已,哑巴抱着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

家里断粮,郑德聪跑到几十里外,冰天雪地里,他走进一家家门槛要饭。回到家里,他拂去篮子盖头上的雪,将冰冷的饭菜温热,捧到坐月子的沈锡美跟前。沈锡美舍不得吃,和哑巴你推我让,两个人都直掉眼泪。

营养不足,孩子缺奶,哑巴急得夜里下河逮鱼。这般寒冷,按常理是逮不着鱼的。可这一回,哑巴回来时脸上挂着无比的兴奋。沈锡美朝他背上的鱼筐一看,惊呆了:天哪,满满的一筐鱼!哑巴在她面前把鱼倒出来数,1条,2条,3条...... 哑巴竟逮回了12条大鱼。沈锡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想,好人好报,上苍在默默地照顾着自己和哑巴!有了鱼,哑巴当晚就煮给锡美吃了,第二天,奶水就哗哗地流进了儿子的小嘴,儿子吃饱后香甜地睡了,夫妻俩终于露出了笑容。

一家三口熬过饥荒,沈锡美的故事感动着乡亲,“七仙女”的美名在当地传颂。县委专门派人给他们盖上了新砖房,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沈锡美是个孝女,自己处境好了,她想起上海的父母,在父亲八十寿辰的前夕,她领着孩子和丈夫回上海探亲。经济拮据,她亲手为老父亲做了一双软底布鞋,买了一双袜子,作为寿礼。回娘时,他让哑巴丈夫穿戴一新,并教他在人前不动声色,让人不知他是哑巴,哑巴心领神会。母亲面对女儿这桩生米煮成熟饭的婚姻,望着活泼可爱的小外孙和还算整洁的女婿,含泪接纳了他们。父亲接过女儿为他做的布鞋,连连打量着女儿一家三口,不禁老泪纵横。谁知傍晚,已会走路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头碰在了硬物上,哑巴吓坏了,禁不住扯开嗓门:“啊――啊――”地叫,这一叫,让邻居们知道了锡美嫁给了哑巴的底,左邻右舍顿时窃窃私语起来。母亲恼羞成怒,骂女儿丢人显眼,沈锡美含着眼泪咬着嘴唇说:“你们看不起哑巴就是看不起我。”第二天一早,她就带着哑巴和孩子踏上了返乡的列车。

命运有时显得分外无情,好人仿佛偏偏要经历磨难的考验。1978年冬天,孩子出疹子高烧不退,小两口连夜带着孩子赶往十几里外的藕塘镇卫生站就医,可3岁的儿子竟在半路上咽了气。沈锡美两眼一黑,昏死过去,醒来时只见哑巴光着身子,一手搂着昏倒的她,一手搂着用身上棉衣裹着的已经死去的孩子,嘴里咿咿呀呀地哭泣着。她实在忍不住了,跪在雪地里,嚎啕大哭:“苍天啊,你怎么这么残忍,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和我的哑巴丈夫……”

就在这一年,沈锡美的母亲即将面临退休。得知外孙病死的消息,为了劝女儿回心转意,母亲又一次来到了小潘村。母女想见,抱头痛哭。母亲含着眼泪苦劝女儿:“我就要退休,正好有个空缺,你回上海顶替,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母亲还给女儿带来一个消息:一个以前和她一起来安徽插队的上海男知青捎来口信,要是锡美回上海,就和她结婚。一边是繁华的大上海,一边是偏僻的小山村;一边是健康的小伙子,一边是残疾的郑德聪;一边是优越的城市生活,一边艰苦的农村生活。深夜,沈锡美的脑子里乱成一锅粥。可望着身边熟睡着的哑巴丈夫郑德聪,她的心猛地震颤起来:“孩子死了,我再一走,哑巴雪上加霜,他可怎么活呀?!当年,我和他要是不发生爱情,他不会遭受这样的打击……人,不能不讲良心;爱情,更不能不讲良心!”想到这里,沈锡美拿定了主意:与哑巴丈夫共患难,同生死。

第二天早晨,母亲要沈锡美立即跟自己回上海,沈锡美耐心地说服母亲:“哑巴从小没有了爹娘,命够苦了,这么多年他对我好,我怎么能说走就走呢?”母亲生气了,重重地丢下一句话:“回上海,就是回天堂;在这里,就是一辈子在地狱!”沈锡美哭泣着说道:“现在孩子不在了,我再走,丢下他一个人他一定活不了......做人要有良心,就算下地狱,女儿也认了!”为了平息母亲的怒气,在母亲为她收拾行李时,沈锡美向郑德聪使了个眼色。哑巴立即会意,“扑通”一声栽倒在地,看上去像昏死过去一般。母亲吓得放下手中的行李,手忙脚乱地找来香烟,把一缕香烟丝放在了哑巴的鼻子边上,哑巴憋不住,打了个喷嚏苏醒过来。母亲叹了口气,留下200元钱,无奈地独自返回上海。

(如果说当初沈锡美选择与哑巴郑德聪结婚的勇气是来自纯真的爱情,那么, 当爱情的热烈逐渐冷静后,面对接踵而来的磨难,维系这份爱情的勇气来自于良心,来自于责任。)

面对又聋又哑的郑德聪,沈锡美的生活状态是十分艰难的。郑德聪人虽不傻,但生活和劳作中常有许多不便。他听不见声音,骑在牛背上,牛受惊,他不知躲避,被颠下来摔断了胳膊,从此只能用一只胳膊劳作;他的脚背被芝麻桩戳穿,染上了破伤风。

实际上,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沈锡美的肩上。随着两个儿子地相继降临,这个家庭增添了欢乐,也增添了艰辛。

1980年当地招工,沈锡美进了藕塘镇一家大集体商店,早晨她早起赶到八里以外的镇上上班,傍晚郑德聪赶着牛车来到镇上接妻子下班。这一年,朝往暮归晃晃悠悠的牛车拉着恩恩爱爱的夫妻,书写着这份珍爱的欢乐时光。

苦乐年华,乐显得短暂,苦显得修长。仅一年多时间,商店经营不善,沈锡美又重新回到了小潘种地。

土地承包之后,因为贫穷,沈锡美买不起健壮的耕牛,每次只能买回病弱的老牛。几年里,竟接二连三地病死了六条耕牛。难道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俗语真的要跟随自己一生?工作没了,种地又不顺,一种绝望的情绪笼罩着她。她甚至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我讲良心,我对别人负责,可这种苦难的日子何时是尽头?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可不讲良心,不负责任,那不是我沈锡美的为人......左也难,右也难,不如一了百了......夜深人静,处于情绪低谷的沈锡美从床底摸出一瓶农药,拧开瓶盖准备一饮而尽。恰在此时,四岁的二儿子喊:“妈妈,尿尿!”沈锡美拿着农药瓶的手在空中僵住了。小儿子的叫声吵醒了七岁的大儿子学海。七岁的学海已经懂事,见母亲拿着农药瓶的神态,吓得从床上滚下来一把抱住沈锡美哭喊着:“妈妈,你可不能死,你死了,我和弟弟怎么办?妈妈,我和弟弟长大了挣钱养活你和爸爸!”

孩子的哭声动摇了沈锡美自尽的念头:我死了,孩子可怎么办?不能,再苦也要挺住!她收起农药瓶,为儿子擦干眼泪,慎重地答应道:“好儿子,别害怕!妈不死,妈决定勇敢地活下去!”

(如果说先前是良心和责任让沈锡美维系着这份珍爱,那么,至此应该说是由爱情产生的亲情,是亲情的力量让沈锡美一往情深,勇往直前。)

承包土地那年,村里看沈锡美家人单力薄,只分给他们几分田地。村里几十亩荒地没人敢开,要强的沈锡美不服气,拉着郑德聪一起上阵多承包。

十年九旱,荒地板结得像石头。沈锡美仔细收听天气预报,按兵不动,耐心等候着喜雨的到来。果然,一连几天的滂沱大雨浇透了板结的泥土,沈锡美欣喜若狂,拉起老伴,冲向湿润的土壤。郑德聪在前,沈锡美在后,吆喝着黑色的老水牛,锋利的犁刀欢快地犁开了湿漉漉的泥土,势如破竹,几十亩干涸的土地转眼变成了良田。

沈锡美是聪慧的,且具有天赋。她的歌和戏都唱得特别有韵味。这么多年,寂寞一直伴随着她,但她善于苦中作乐,化解忧愁,升华自己。

在稻田里劳作,她会带上一台老掉牙的卡式收录机,那还是插队的知青回来看望她时带来的礼物。磁带“咔哒”一声合上,田埂上响起了一曲节奏强劲的迪斯科。嗒嗒嗒,嗒嗒嗒,随着音乐的节奏,沈锡美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好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老伴看她这么起劲,也挥动着镰刀,浑身是劲。嗒嗒嗒,嗒嗒嗒,快乐的节拍回响在稻田上空。

傍晚,她会边劳动边大声唱着戏曲和歌曲给乡亲们加油,乡亲们特别喜欢听她唱歌唱戏。

圣爱,在奋斗中成熟

为了供两个儿子上学,1996年沈锡美随着农村外出打工潮回到了阔别二十五年的上海。她没有钱,不敢回娘家,只身住到曾经一起插队在困难日子常常伸手帮她的女同学家中。每天清晨,她外出找工作,跑了一家又一家,可人家一见她这个四十多岁的农妇,看一眼就摇头拒绝了。一连几天,天天如此,她绝望了,心里酸得不行:大上海啊,繁华的大上海,当年我是戴着红花下乡插队的,如今我回来了,想找一份打扫卫生的活都找不到……难道你真嫌弃我,不肯接纳我了么?晚上回到同学家,她不好意思说出实情,只是暗地里想着如何筹措回家的路费。她想起白天见到的情形:浦江码头那个拉二胡的瞎子,过路人见他琴拉得好,纷纷向他身旁碗里投硬币。她琢磨:自己在中学里曾是文艺骨干,这些年在农村跟着收音机学了不少戏曲和新歌,如果跟瞎子合作,他拉我唱,说不定挣钱更多。第二天,她当真去了,跟瞎子一说,然后试唱一曲越剧,立即吸引来了许多路人。人们一边夸她唱得别有一番韵味,一边慷慨解囊,往碗里丢钱。瞎子当即同意跟她合作。一天下来,每人挣了几十元。第二天,当她辛酸地唱着越剧《祥林嫂》时,被外出的女同学发现,女同学噙着热泪一把把她拖回家中,不再让她外出卖唱。

后来,沈锡美总算在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在后堂打杂的活,月薪三百多元。她苦活脏活抢着干,店里来了日本客人,她能用刚刚学会的日语跟客人对话,为客人服务。店里有音响设备,休息时有员工唱歌,她上前露一手竟把在场的人给震住了。店里的女老板是位离异的单身女子,她被沈锡美的才能和品德深深打动了。不久,她就让沈锡美干采购,工资涨到六百多元。沈锡美特别珍惜这份千金难买的信任,她外出采购,有小贩为拉生意送鸡送钱,她一概予以回绝。女老板一直不知道她在餐馆打工三年多从未吃过一顿早餐。餐馆只供应中午,晚上两餐,早餐不供应,为每天节约一元钱,她天天饿着肚子上早班。

当沈锡美从老板手里接过2000元工钱时,激动得眼睛潮湿起来。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

餐馆里的服务员一开工资就去买衣服,她们拉沈锡美一同去,沈锡美淡淡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的人都落下了眼泪:“三十年了,我从未买过一件新衣服,从未做过一件新衣服,说出来也许你们不信,至今我都弄不清自己的腰围多大。”

有人知道沈锡美的身世之后,深深为她惋惜,觉得凭她的天赋和才能完全能够过上富裕的日子。有一位来餐馆就餐的丧偶教授看上了能歌善舞的沈锡美,觉得老来有这样的爱人相伴,日子会过得别有滋味。他劝沈锡美回农村跟哑巴离了来跟他过,他有房有车,会让她度过幸福的晚年。沈锡美笑着告诉他:“我爱哑巴,有爱支撑,再苦再累也值得。说到离婚,三十多年来,不知有过多少这样的机会,我想都没想过。现在老了,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会离开。”

三年打工挣得一两万块钱,沈锡美全部用来还账,供孩子上学及家庭建设。儿子越来越大了,她要把家建好,好给儿子娶媳妇。三年之后,打工的餐馆要拆迁,沈锡美只好回到了小潘村。

沈锡美是哑巴郑德聪生活的全部。离开沈锡美的日子,哑巴觉得生活没劲,每天掰着指头过日子。当沈锡美每次从上海回来时,哑巴总是早早跑到藕塘镇车站去接,接回家就冲进屋捧出一把火柴棒,用手比划着告诉妻子她每离开他一天,他就放一根火柴棒记着。现在,她离开家已有这么些天了。沈锡美被这无言的爱包围着、浸泡着,眼睛潮湿起来,夫妻紧紧搂抱在一起。

我们同去的一位年轻记者问沈锡美:“你觉得这样值吗?如果让你的人生重来,你还会这样选择吗?沈锡美未加思索地说出了朴实的心语:“还会这样选择。哑巴真的对我好,吃再多的苦我也不后悔。”

圣爱,在赞叹中传颂

第5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无锡严家桥唐氏家族――这是一个和这个国家紧密相连的家族。

祖父唐君远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凭借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和不凡的聪明才智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一代功臣。

儿子唐翔千不仅打造出了香港纺织业的半壁江山,更亲历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亲耳聆听了邓小平“香港五十年不变”的伟略,用一颗赤子之心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第一人”。

孙子唐英年不仅将父辈的事业发扬光大,更先后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和政务司司长,凭借“脚踏实地”的作风,成为“港人治港”的成功实践者和促进香港和大陆紧密合作共创辉煌的使者。

唐氏祖孙三代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更是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代缩影,从中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国人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强烈时代精神。

对我关怀,把我看成自己人,我一定要当好这个自己人,士为知己者死嘛!

唐君远,名增源,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六(1901年7月21日)生于无锡严家桥(今属羊尖镇),自幼聪颖,好学勤思,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和苏州东吴大学,奉父命中辍学业,参与筹建和经营棉、毛纺织企业,为我国纺织业尤其是精毛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泡泡纱”成日商眼中“最大的劲敌”

90年前的1919年5月,在东吴大学化工专业求学的无锡学子,年仅18岁的唐君远接到父亲的电报,命令他赶紧辍学回家,正是这一封电报,改变了唐君远的一生。

无锡严家桥的唐家历代以经营布庄为生,家族产业传到了唐君远的父亲唐骧廷手里后,中国的民族纺织业进入机器化时代已经有10年了,但是一直没有长足的发展,观念先进的唐骧廷在成立了2家机器织布厂后,又于1919年成立了仿制印花“洋布”的丽新染织厂,急需人才,于是将还在读大学的儿子唐君远召了回来。

虽然并非纺织专业出身,但是唐君远从最底层的考工员做起,跟着父亲聘请的英国专家刻苦钻研技术和管理,1925年就担任了厂长。然而,那个时代,中国的纺织市场几乎被拥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日商垄断,他们的步步进逼使得大部分华商难以招架,唐家的丽新厂也同样受到严重冲击。年轻的唐君远提出,如果要摆脱困境只有改革,只有扩建,凭着自己的真诚和家族的声望,争取到了中国银行的贷款。用这笔贷款,唐君远从国外购置了先进的设备,不仅制造出了能和日货媲美的精品,更运用自己的化工知识,通过烧碱让布料起皱发明了“泡泡纱”,风靡全中国。直到如今,包括“泡泡纱”在内的,由唐君远发明的灯芯绒、印花麻纱、条子漂布等纺织品种仍受到消费者的喜爱。1930年,唐家的丽新厂凭借唐君远的创新彻底打破了日商的垄断,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因此将中国无锡的丽新染织厂称为日本在中国纺织市场上“最大的劲敌”。

中国第一家全能精纺厂和“不蛀呢绒”

1934年日本纱厂贬价出售棉纱,国内纱厂受到冲击,只能竞相将库存的棉纱甩卖,为了减少损失,扭转局面,唐君远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自己筹组一个毛纺厂,唐君远研究了我国毛纺织工业发展的状况,他认为如果要办毛纺织厂必须办能精纺、能染色、能整理的全能厂。于是,在经过了认真的筹备,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攻克了技术难关后,1935年,中国第一家自纺、自织、自染、自整理的全能精纺厂――无锡协新毛纺厂在年仅34岁的唐君远手里诞生了,唐君远将中国的民族毛纺业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然而刚刚崭露头角的唐君远,却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遭到了日商的妒忌,日商将呢绒产品、哔叽直贡呢一年之内连续降价20%以上,很多人为唐君远担忧,甚至劝说唐君远改做绒线。唐君远不为所动,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进一步创新,从瑞士进口专利产品――羊毛不蛀粉,运用自己的化工专长,将这种粉剂添加到羊毛分子中,终于发明出了独一无二的“不蛀呢绒”,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今的上海河南路在上世纪30年代是著名的“呢绒一条街”,唐君远的“不蛀呢绒”是那里最受欢迎的产品。

然而,无锡协新毛纺厂的发展壮大却招来了日本人的垂涎。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无锡,日商以“炸毁协新厂”为要挟,提出要和唐君远合资,唐君远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决态度断然拒绝,因此被日军扣押,甚至被关在木笼中罚站,协新厂最终被日军炸毁。

1939年,唐君远在上海成立上海协新毛纺厂,打算重整旗鼓。唐君远的小女儿唐新缨回忆说,父亲那时候为了工厂天天早出晚归,弄得幼小的子女都不认识自己的爸爸。然而一直到1949年,整整10年,唐君远在日军的破坏和政府的腐败中却只能苦苦支撑,直到新中国成立。

一定要当好这个自己人

解放前夕,唐君远坚持不撤资外迁,并和无锡工商界一起向捐助粮食10万石,柴草15万担。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30年的沧桑,唐君远心情非常激动,他将解放前未及进口存放在香港的7.3万镑羊毛条运回厂里开足了全部机器,无锡和上海的协新厂获得了新生。唐君远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情,1950年,唐君远被推举为无锡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毛纺织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唐君远先后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3.2万份、国家建设公债10亿元(当时币值),抗美援朝时一举捐献飞机4架,捐寒衣400万元,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忱。

1951年11月,唐君远的长子唐翔千在香港结婚,唐君远送给儿子的礼物是一套《选集》,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儿子依然珍藏着。

1955年,唐君远率先申请协新毛纺厂公私合营,在全行业起了带头作用。上海毛纺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唐君远仍为协新毛纺织厂经理兼丽新纺织印染公司经理,后又担任上海毛麻纺织公司副经理。1959年,唐君远新任全国政协委员,道出一番肺腑之言:“党对我关怀,把我看成自己人,我一定要当好这个自己人,士为知己者死嘛!”“”动乱中,唐君远曾遭受冲击和迫害,但爱国情怀始终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后,唐君远再度焕发热情,参加创建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任监事长,并担任了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79年,78岁高龄的唐君远对已成为香港著名实业家的长子唐翔千说:“翔千,你来投资吧,我们唐家要为祖国四化作点贡献。万一蚀本了,就算是你孝敬了我。”就这一句话,让儿子唐翔千成了“中外合资第一人”。

一掷千金和“8角钱咖啡”

唐君远对培养人才的热情持续了一生。还在上世纪20年代,为了无锡丽新厂的发展,唐君远就曾花年薪6000元的重金聘请国外专家来厂指导培养人才,而当时,整个丽新厂所有员工的年薪加起来都只有5000元。改革开放后,唐君远更是为培养人才竭尽所能。

1987年,唐君远86岁大寿。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第一次一个不缺地聚拢在上海,聚拢在父亲膝下。“老太爷”发话了:“我不要礼物。我想要一笔资金,设立一个奖学金,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 “老太爷的意思”当场就落实了:一万元人民币的寿礼,在大同中学设立了“唐君远奖学金”。选择大同中学,是因为长子唐翔千当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唐家子女献给了父亲一份最有意义的寿礼15年后,唐君远以91岁高龄逝世,他不多的遗产被子女们捐了出来,充实次年扩大并更名的“上海唐氏教育基金会”。 2005年再次扩大并更名的“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已积累起一亿元人民币。这一旨在“爱国重教,培育英才”的善举,一做就是22年。基金会的业务范围,从最初的1所学校,发展到今天的24所。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唐君远的协新毛纺厂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毛纺织市场。无锡唐家的财力和同样出于无锡的荣家不相上下,儿子唐翔千更是香港的亿万富翁,可是儿子偶尔请父亲在锦江饭店喝咖啡,当时一杯咖啡8块钱,唐君远问了价居然嫌贵,“这个价钱,我可以喝10杯!”原来,他是在淮海路哈尔滨食品厂门市部喝咖啡的,一杯只要8角钱。儿子把在香港难得乘坐的一辆“劳斯莱斯”送给上海市工商联接待外宾用,身为工商联副会长的父亲却从来没坐过那辆名车。

改革开放后,唐翔千把父亲接到香港安度晚年。好不容易出去了,可只过了十几天“老太爷”就吵着要回上海。无奈,唐翔千只好送他回来。时任统战部联络处处长的马韫芳去接机,看见当儿子的斜背着个军用包,搀着“老爹”走出来。刚进关,“老太爷”就大声叫道:“上海才是我真正的家!”

在香港,马处长还发现癌症痊愈不久的“老太太”在儿子公司里打工,工种是拆纱头,边拆边乐,“我在家里没事情做,来这里消遣消遣,翔千给我工资咯!”后来,“老太太”也回到上海,终老于此。

唐君远一手缔造了号称中国民族工商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唐家,他的将近一个世纪的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政府、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所有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他凭借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才智、坚忍不拔和满腔的爱国热忱为中国的民族纺织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被公认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一代功臣。而他的言传身教也造就了唐氏家族持续至今的辉煌。

相关链接

唐氏家族神奇而庞大

严家桥,地处原无锡县东北乡,锡、澄、虞三县交界处。当年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相对封闭,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四乡殷实,市集繁荣,家家枕河而居,户户门前垂柳,大河横贯,小桥流水。中国民族工商界四大家族之一、如今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唐家祖居就在此地。

“老祖宗”文武双全是抗倭名将

无锡严家桥唐氏原是常州人氏,“老祖宗”唐荆川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曾任明朝兵部侍郎,是一代抗倭名将。明朝另一位赫赫有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是唐荆川的学生,曾在唐的门下学习枪法。唐荆川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广为后世文学家所采用的“唐宋家”概念就是由唐荆川首次提出的。至今常州还设有荆川公园,以纪念这位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我国民族纺织业先驱唐君远即是唐荆川的第19代孙。

毛头小青年白手起家成首富

明朝末年,唐荆川第十一世后代中的一支移居无锡。到唐懋勋,已是第十六世。唐懋勋(1800―1873),号景溪,是唐君远的曾祖父,被现在的唐氏子孙后辈尊称为景溪公。

1860年,太平军开始进攻南京,战火迅速烧向江南。唐懋勋为了逃避战争,携妻儿老小一起来到无锡严家桥。严家桥村里的老人回忆说,他们听过祖辈讲唐氏先祖来到严家桥的情形:两个二十上下的毛头小青年,身背黄布包,一路风尘从战争的烟雾中走来,身后跟着唐老汉一家老小......当时大家都亲热地喊唐懋勋为“唐佬佬”或“唐老汉”。

唐懋勋先在严家桥集市中心双板桥堍开设了一家“春源布庄”,数年便获厚利。从此,“春源布庄”这块金字招牌,开始长久留驻在严家桥这块风水宝地的史册上,同时也标志着唐家由此发家,跨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家业兴旺,使唐懋勋决心扎根在严家桥。他抓住无锡战乱后人口锐减、地价大跌的机会,大量购进土地,之后,又在市镇河西、春源布庄南面兴建了唐氏仓厅,囤积粮食。为方便水路运输,又建造了唐家码头,现在,严家桥尚保存着唐氏仓厅的部分建筑和唐家码头。唐家码头前的永兴河,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也是羊尖和周边乡镇通往大运河和无锡的主要交通运输河道。

来到严家桥后的唐家,没有多久,就发迹成了无锡东北乡的首富,威望震撼城乡。

精英辈出成就“望族”

1866年,唐懋勋到严家桥后的第六年,便把家业交给了唐洪培、唐福培两个有经商才能的儿子经营。兄弟俩继承父业后,更是经商有道营业有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除了经营“春源布庄”、唐氏仓厅外,其后又开了“同济典当”、“德仁兴茧行”、“同兴木行”。多种多样的经营活动使唐氏集地租、利息、商业利润于一身,一方面加快了唐家财富的积聚,为后来更大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大大促进了严家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唐懋勋的第三代“镇”字辈和第四代“源”字辈大都在严家桥出生成长,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因此人才辈出,他们不满足唐氏家族在严家桥已有的成就和产业,纷纷走出严家桥,到无锡、到上海、到更大的天地中创业奋斗。

第6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政权在华北地区只剩下太原、大同、安阳、新乡四个孤立的城市。1949年2月,中央军委统一野战军番号,并决定调杨得志任司令的第19兵团、杨威武任司令的第20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炮兵第1师西进,与带领的第18兵团会攻太原。

1949年3月底,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太原城下,华北军区的三个兵团第 次胜利会师,共同应战太原。至此,太原前线的攻城部队共集结了3个兵团、10个军、30个步兵师、4个独立旅、3个炮兵师,共计32万余人。

与前线部队的兵强马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阎锡山的军队日益削弱,总兵力约72000余人。双方参战兵力对比为1:4.54,占据绝对优势。

为统一指挥各参战部队,3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组成以为书记的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同时还决定组成以为司令员的太原前线司令部。十多天后,副总司令也加入到了太原前线指挥部。1949年3月28日,在参加完七届二中全会返回西北途中来到峪壁村,一方面看望因病没有到会的,另一方面准备在太原战役结束后带走第18兵团去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在因病不能上前线的劝说下,经中央军委批准,彭总正式留在了太原前线,参与指挥太原战役。为了保持指挥的连续性,作战命令和报告仍沿用的名义签署。

12年前,和在奔赴抗日前线时曾一起来到太原;12年间,两位老战友戎马倥偬竟然没有几次见面的机会,没有想到,12年后,他们又并肩战斗在太原城下。

1940年,彭总曾在山西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九年之后的太原城下,汇聚了未来共和国的两位元帅、100多位将军,以及由他们统帅的120多个团的兵力,这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百团大战。

1949年3月,为最后的总攻准备了40万发炮弹和60万斤炸药,一场摧枯拉朽、风卷残云的决战即将爆发。

但就在这个时候,在国内军事、政治形势的压力下,国共和谈即将重开。阎锡山乘坐李宗仁派来的飞机,离开太原,到南京商议和谈中有关山西的条件。

4月1日,国共和谈正式开始。五天后,中央军委致电太原前线:“阎锡山已离开太原,李宗仁愿意出面交涉和平解决太原问题。重要反动分子许其乘飞机出走,其余照北平方式解决。”

接到电报后,太原前线司令部决定派遣原阎锡山的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等人入城,试谈政治解决太原问题。赵承绶是的同乡,在晋中战役中被俘。但城内留守首领没有允许赵承绶入城。

阎锡山飞离太原时,将守城重任和军政大权交给五人小组。五人小组中,作为阎锡山的钦定接班人,梁化之是最为顽固的一个。梁化之是阎锡山的姨表侄,早年信奉过共产主义,与他的同乡薄一波既是旧日同窗,又是牺盟会的同仁。正是在他的推荐下,阎锡山邀请薄一波主持牺盟会的工作。执掌实际兵权的是第10兵团司令兼太原守备司令王靖国和第15兵团司令孙楚。

除了五人小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也留了下来,她的留下,让很多人坚信阎锡山还会回来。她就是阎锡山的堂妹阎慧卿,人们通常称她为“五妹子”或“五姑娘”。

根据国共谈判的进展情况,中央军委先是要求太原前线将攻击时间推迟至22日,等待谈判结果。后又来电指示:“你们觉得何时发起打太原有利,即可动手打太原,不受任何约束。”

4月20日凌晨,十几路部队向阎军太原阵地发起攻击,先后突破守军前沿,继以猛烈攻势向纵深发展,阎军城外防御体系顿时土崩瓦解。

就在这一天,南京方面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中央军委主席、中国人民总司令,在次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反动派。

双塔是太原的标志,阎军以双塔寺为中心精心构筑了号称固若金汤的“生命要塞”。20日,第19兵团63军向双塔寺要塞发起攻击,在攻打12号碉时,连续牺牲了11名前赴后继的爆破手,直到第12名勇士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后才将其成功爆破。艰苦激战两天后,63军最终夺取了双塔寺要塞。活捉了要塞司令长官刘效增。21日,第20兵团拿下了卧虎山要塞。从4月20日凌晨到4月22日,两天内阎军失去所有要塞、损失了12个师约4万余人后,开始向城内收缩。

此时的阎锡山,仍在千里之外遥控着太原。他电告部下:“成功是国家民族的需要,成仁是自己的收获。所愧者,不能与大家共同牺牲,惟我―定要对得起大家。”

阎锡山离开太原,到南京和谈时曾表示“也许三天五天,也许十天八天,等和平商谈有了结果,我就回来。”但他却再也没有回到太原。对于他没有回来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有种种猜测,有人说是因为的高射炮封锁了太原上空,切断了阎锡山回家的路;也有人说是看到局势不妙的阎锡山根本就不想回到太原。

阁锡山最终与生于斯、成于斯,也败于斯的山西永别了,也与失去了第三次面陈的机会。无论滹沱河的激流如何汹涌,注定只会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薄一波与阎锡山,这三位隔河相望的五台老乡,虽然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走到了一起,却最终因为思想和信仰的差异而作出了各自的选择,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们之间的距离与隔阂,最终将不仅仅是一条奔腾的河流,一堵厚重的城墙。

城墙是冷兵器时代保卫城市的坚固防线。太原城垣由名将潘美始建于宋代初年,明朝时扩建为全国一流的城池。抗战初期太原保卫战时,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将太原城墙改造成防御工事。抗战胜利后,阎军又在太原城墙上新建了环绕全城的碉堡和防御工事。

毫无疑问,突破太原城垣将又是一场恶战。如果能获得城防工事图,将对解放太原、减少伤亡起到重耍作用。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们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在当时太原城近500名地下党员中,赵宗复是能与中央有直接联系的少数人员之一。他是五台县槐荫人,大学时代加入中国共产党,而立之年出任阎锡山政权的教育厅长。在909情报站的八名地下党员就义后,赵宗复也因涉嫌通共被抓捕,但因其父赵戴文曾任“山西省政府主席”,是追随阎锡山30余年的忠臣和功臣,并在去世前向阎锡山托孤且得到亲口保证,而幸免于难。

赵宗复的妻子赵熙赫,回忆909情报站与城防图的情况时说:城防图的输送主要靠的就是909情报站。这个情报战的地下党员张全禧以谦益信自行车行为掩护,结交刚刚受到降职处分的阎锡山长官部侍从参谋张光曙,并成功将其策反。张光曙利用视察城防工事的机会,绘制出50多幅太原城防设施图,并在图上标注了大量参考资料。张全禧将这些图纸暗藏在自行车内胎和大梁的管子里,在张光曙的护送下穿越封锁线,把城防图送 到了情报站。

北岳第二地委城工部太原南站也成功绘制出城防图,一位地下党员的妻子将城防图藏入身体,利用阎军疏散人员的机会混在难民中闯过了阎军封锁线,而她本人却因此终生不育。

194g年4月21、22日凌晨,百万雄师风雨下钟山,举突破长江天堑。

4月22日夜,守城阎军再次拒绝和谈。4月23日,炮兵部队1300门大炮到位,攻城部队将战壕延伸到了太原城下。

23日的夜幕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城里城外陷入了几天来少有的寂静之中。然而,对双方将领而言,这却是一个不眠之夜。远在上海的阎锡山也预感到败亡的结局即将到来,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让他难以入睡。他把自己的继母、夫人、儿子、儿媳等亲属先后送往台湾和美国之后,也不得不考虑依然为他效命的部属的安危。

这天夜里,阎锡山最终向太原守军下达了允许投降的指示:“5人小组:太原守城事,如果军事没有把握,可以政治解决。”

平津战役后,共产党就曾委派王靖国在北平上学的女儿王瑞书,带着的亲笔信通过两军前沿阵地回到太原城,劝说父亲弃暗投明,虽然王靖国已深知太原危在旦夕的形势,但他却对女儿说:”你可革你的命,我要尽我的忠。”之后他还向梁化之汇报了女儿回来的情况。

接到中央争取和平解放太原的电报指示后,太原前线司令部决定派遣在晋中战役中被俘的太原绥靖公署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人城。但五人小组以“老头子不在家,被俘人员不得进城”为由,拒绝赵承绶进城和谈。太原前线司令部再委派王靖国女儿王瑞书,带着亲笔信,再次力劝父亲走傅作义的道路,但他仍拒不接受女儿的劝告,并称:“太原已是一座孤城,外无救援,实难确保。但我是军人,如果阎有命令叫我投降,我就投降,阎没有命令,我只有战斗到底。”

虽然接到了阎锡山允许投降的指示,五人小组仍然决定顽抗到底。这也使得太原失去了最后一次可能和平解决的机会。

梁化之和阎慧卿自杀后,梁化之随从立刻交出了阎锡山允许投降电报。王靖国等人决定给司令写信,信写了四封,送信人每人100银元,分四路送出。可惜为时已晚,即刻攻进绥靖公署,阎军主要军政人员全体被俘。

4月23日,人民占领首府,南京宣告解放。

数小时后,千里之外的太原前线,一颗颗红色信号弹撕裂拂晓前的夜空,1300余门大炮齐声怒吼,向太原城墙猛烈轰击。霎那间,数以十万计的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倾泻于城垣,密集的爆炸声有如天崩地裂,厚重的城墙按压不住大地的颤抖,进放的烈焰仿佛天空在燃烧,漫天的扬尘将整座城市笼罩于令人窒息的混沌之中。

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炮战之一,一场城市攻坚战的弹药消耗量,直逼淮海战役这样的战略决战。

一个多小时的猛烈轰击之后,在十几个突破口上,坚固的城墙被炸开宽达二、三十余米的缺口。到7点左右,炮火开始向城内延伸,攻城部队陆续发起了冲锋。

隆隆的炮声中,太原绥靖公署的地下室里,彻底绝望的梁化之、阎慧卿,服毒自尽。按照阎锡山死后尸体不与共产党相见的指示,自杀前命令卫士将他们的尸体浇上汽油焚尸灭迹。在阎慧卿自尽前夕,由梁化之写下了《阎慧卿致阎锡山的绝命电》。“妹虽女流,死志已决。临电依依,不尽所言!妹今发电之刻尚在人间,大哥至阅电之时,已成隔世!”电文中,充满了一个被卷入战争的女人的绝望与悲怆。据说,阎锡山在上海读到这份绝命电时,泪流满面,悲痛万分。

4月24日8时50分,突击部队用一条红色被面代替胜利的红旗插到了太原城内的最高点。9时15分,另一支突击部队冲人闾锡山的统治核心绥靖公署,与侍卫部队展开激战。

从清晨5点30分到10时,经过4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太原宣告解放,

被称为“华北最后一战”的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前后历时六个余月,共计歼灭敌军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包括岩田、王靖国、孙楚等人在内的师级以上军官40余人。为攻取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共计伤亡45000余人。

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历时最长、战斗最惨烈的城市攻坚战。太原的解放,使华北成为巩固的后方,为进军大西北奠定了基础,有力的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

4月24日,阎锡山在上海以无言的沉默接受了太原解放的现实。1个多月后,与太原共存亡的誓言虽犹在耳边,但他却安然无恙地在广州出任“行政院长”。难以抗拒局势的阎锡山最终败走台湾。1950年他递交辞呈,退出政治舞台。在菁山草庐,开始了他“十年隐居,十年著作”的晚年生活。1960年5月22日,阎锡山在不能追随重回大陆的遗憾和食不知昧的乡愁中去世,终年78岁。

太原战役结束后,在就擒的战犯中没有当年出卖黄樵松的戴炳南。他是被太原前线司令部宣布的五名主要战犯之一。

五月初,戴炳南的卫士在俘虏营被人检举出来,突审后交待了戴炳南假死的真相。戴炳南自知罪行深重,难逃制裁。4月22日下午,派部下谎称他在从公馆到前线指挥作战的途中,被炮火打死在街上,并让妻子为他准备丧礼。然后逃到了太原市开化寺阴阳巷二号院潘德荣的姐夫高尊愈的家中。

阴阳巷是一个死胡同,只有两三个院几户人家。太原市公安局派员赶赴高尊愈家中,将在壁柜下暗藏了八、九天的戴炳南逮捕。之后,戴炳南被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特别法庭判处死刑。

1949年4月24日上午10时,随着攻城战斗的胜利结束,太原回到人民手中。接管太原的临时权力机构,太原市军事管理委员会,迅即组织军民开展灭火、清扫战场等迫在眉睫的工作。

三天后,正式举行入城仪式。

第四天,市长裴丽生签发复业复课布告。随之,生产继续、生活恢复,太原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仵德厚,太原战役中出卖黄樵松起义集的从犯,抗日战争儿庄战役敢死队队长。2006年,陕西省黄埔同学会秘书长向他转交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2007年1月,梁化之的儿子梁安仁出现在前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两代人的交往跨越大洋也跨越了时间。

孙楚的孙子作为太原市的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庄严地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力。

第7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关键词]锡剧;电影艺术;运用;表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指导项目阶段性成果。

一、锡剧概述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①,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由无锡、常州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成为正式的舞台艺术。“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接着“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被称为“常锡文戏”。

新中国成立后,锡剧从原来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陆续组成了四十余个锡剧团,一跃成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被誉为“太湖一支梅”,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锡剧主要有三大曲调:簧调、大陆调、玲玲调。这些曲调柔和轻快,富含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另外锡剧还从苏南各地的民歌中整理出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调和特色的江南民间小调融合进锡剧唱腔,如《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扬琴等,极具古韵。新中国成立后,锡剧开始整理改良传统曲目,如《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同时,也新编了一些现代剧,如《红色的种子》《姑嫂练兵》等,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

二、锡剧电影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一辈艺术家们开始将锡剧艺术搬上电影屏幕,从而产生了一批经典的锡剧电影,如《双珠凤》《珍珠塔》《双推磨》《孟丽君》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李增力在《丰富强化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浅谈戏曲电影中的镜头运用》一文中写道:戏曲电影与一般故事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跨越了两种艺术形式。首先,它是电影,而电影的叙事是以镜头为单位的,以摄影机的角度、景别、运动以及分切与蒙太奇等镜头的运用自然写实地叙事、表情,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其次,它又是戏曲,舞台戏曲的表现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营造特有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戏曲电影本身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就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进行粗浅的分析,希冀此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用,吸引大方之家关注相关课题的研究。

三、锡剧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

保留了锡剧的艺术特点

第一,保留了锡剧艺术“轻歌曼舞”的特点。锡剧《双珠凤》源自小说,作者不详,清同治癸亥海上一叶道人题序,同年净雅书屋刊本。各剧种均擅演,其中锡剧、越剧及评弹最有特色。1963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锡剧电影《双珠凤》,该片由舒适执导,姚澄、徐洪芳、王汉清等主演。该片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互生情愫,以珍珠凤为聘私订鸳盟,历经挫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该片在舞美上简练大气,天官府、宰相府的布景道具虽少,但并不使人觉得小气,反而生出一种豪华感,高大“立柱”的运用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全剧还保留了戏曲轻歌曼舞的特点,锡剧味浓郁,过场音乐也充满锡剧味。唱腔上以丝竹南音充分展现了锡剧的特点:舒缓、轻盈、优雅,如太湖的水波、河塘水池中的涟漪;配器以二胡、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分外悦耳。而大陆调、簧调,犹如恬静田园的山歌,抒情而富有诗意。更重要的是,男、女主角扮相亮丽,嗓音悦耳,既保持经典又不拘泥于传统。姚澄的声线高亢激越而又柔美清澈。影片为观众展现了一对集古典美与现代美和谐于一身的才子佳人,赏心悦目。

第二,表演方式对子戏。这是老百姓最喜欢、最熟悉的表演形式之一。全片载歌载舞,风格健康明快。这是一种草根文化,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对子戏”凡由二人一对,一男一女同场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二男一组、二女一组同场演唱的称“双对子戏”。代表作品有《双推磨》《双落发》《拔兰花》《庵堂相会》等,这些剧目的念白口语化,较直接反映了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受群众喜爱。

第三,音乐来自民间小调——[紫竹调]、[老簧调]。生活在苏南的老百姓都会哼几句。耳熟能详的“土”曲调,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锡剧电影《双推磨》1953年由吴白陶、杨彻、谢鸣、俞介君创作,是在《磨豆腐》《小寡妇粜米》两出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磨豆腐》和《小寡妇粜米》这二出“对子戏”都是描写年轻寡妇与长工相爱结婚的故事。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为电影,描写青年长工何宜度,除夕之夜在回家的路上,无意撞翻了寡妇苏小娥的水担,为表歉意,帮她挑水回家。在苏家磨豆腐期间,相互交谈,遂互相爱慕,后结为夫妇。剧本展示的是一种人性“真、善、美”的自然流露。全剧唱词、道白朴实风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老百姓爱看。

取材源于生活,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第一,取材于老百姓的身边事。事实证明,一部获得好口碑的电影取材往往源自生活,亦是这样平淡而温馨的电影才能带给观众真正心灵的共鸣。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来源于未知,生活往往比电影复杂得多。

例如,1965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锡剧电影《姑嫂练武》,是上海市嘉定县锡剧团一个小分队演出的戏曲片,同时表现了这个小分队在农村劳动和为农民演出的活动情况。讲述了在开展群众性练兵热潮中,女民兵张秀英在苦练硬功夫上不如乃嫂李兰珍勤奋。故在打靶时出现失误,经教育后,虚心向嫂嫂学习,双双获得十发十中“满堂红”,于1964年嘉定县锡剧团首演。

“现代戏影片”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里前面强调“新时期以来”,主要是与之前出现的一些虽是现代戏题材、但在银幕风格上却仍带有诸多旧戏色彩的影片相区别,比如锡剧影片《双推磨》,虽然演的也是“现代”的题材,但这个戏却有着很深的舞台积淀,程式化动作很多,尤其是“推磨”的一整套动作,因而为了保留这些精华,在拍摄影片时并没有运用真磨,基本上走的还是“戏曲艺术片”的路子。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戏影片”,它的“母体”,舞台上的“现代戏”一般是应时代要求而新创作的,这些“现代戏”在舞台上的程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定型,因而提供了一种可供舞台与影片同时探索的可能性,在这里,“现代戏影片”虽然仍是“将戏入影”,但由于“现代戏”本身程式的不完备性,在将其拍摄成影片时,可以更好地将其融入实景当中,也更利于导演的发挥和创作。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戏影片”比较成功的有豫剧《倒霉大叔的婚事》《我爱我爹》《村官李天成》等,这些影片都坚持实景拍摄,在观看时,可以发现它们与之前的舞台本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又不属于以牺牲舞台戏曲为前提的那种,可以说是对舞台戏曲的真正再创造。

第二,展现人性的“真善美”。这一类题材,在我国的各地方戏曲中,有着非常普遍的代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区别于以男女爱情为主题的题材,这一类剧目往往呈现出另一番动人的情态。因为这种极尽普遍的人文关怀,是无论到了何时何地都会始终存在的,一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除去温情脉脉的面纱,切近更为实际的普通人的常生活——也许有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际遇,但是,却几乎没有人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正是由于人文困境、遭际的必然存在性,因此这样的人文关怀反倒容易于平淡之中显现出隽永深切的意象。1979年上映的锡剧电影《三亲家》,由江宁县锡剧团魏宏涛、何启发等人主演,讲述了苏南东村的管、王、李三亲家的故事,王亲家为给队里盖猪场,去林场买木料,不成想带的钱不够,便到附近管亲家队里借100块钱。当保管员的管亲家见他有队长的批条,就去银行取钱,回家后把钱交给老婆就走了。碰巧李亲家为给独生子办喜事,也来管亲家处借钱。亲家母误将那100块钱交给了李亲家,故导致三亲家闹了一场误会。最后,管亲家说服了李亲家勤俭办喜事,李亲家不仅退回了100块钱借款,还把自己办喜事的钱借出100元给王亲家去买盖猪场的木料。

锡剧电影《珍珠塔》的故事以元杂剧《冻苏秦》为滥觞。该剧是揭露和讽刺了以方朵花为代表的社会上势利刻薄、不仁不义的小人,讴歌了陈氏父女为代表的雪中送炭、急公好义的人们的善良热情。看多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剧、宫廷剧、爱情剧,再看身世飘零的《珍珠塔》,感觉像是愁雾浓云中浮起的一阵风——其实厚重的油彩抹去之后,简淡的勾画也是很动人的。

传承经典戏剧作品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锡剧电影的特色之一就是传承经典的戏剧作品。

1963年华文影业公司出品,有赵一山执导,梅兰珍、王彬彬主演的锡剧电影《孟丽君》由俞介君根据清代杰出女作家陈端生所作的长篇弹词《再生缘》整理改编。写元代才女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元成帝识破丽君乔装,欲纳为妃,丽君不从,后在太后帮助下,丽君得以救忠除奸,与皇甫少华完婚,情人终成眷属。该剧所塑造的不朽的孟丽君是个惊才绝艳、智慧超群的艺术形象。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表演给人看的,观众是其生存之本,传承和繁荣锡剧艺术离不开广大观众的支持,更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就锡剧的发源地无锡来说,“80后”的人接触、了解锡剧的并不是很多,这与锡剧艺术在青少年中的宣传普及不够有很大关系,现在无锡人从小到成年的正规教育阶段,严重缺乏锡剧文化的熏陶。为此,笔者建议应该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艺术、音乐等相关教学中增补锡剧的内容,可包括常识介绍和剧目欣赏等,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可培养热爱家乡的意识。保护、传承、弘扬锡剧艺术,使这一地方剧种永葆艺术魅力。

注释:

①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

[参考文献]

[1]李增力.丰富强化戏曲舞台艺术的魅力——浅谈戏曲电影中的镜头运用[J].东方艺术,2008(S1).

[2]卢海兵.由《双推磨》久演不衰而联想到锡剧的振兴[J].剧影月报,2009(02).

[3]许欢子.从话剧到电视剧——《吉庆有余》搬上屏幕点滴体会[J].中国电视,1983(11).

[4]梁振华.中国影像志·电视剧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潘先伟.论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及审美意义[J].四川戏剧,2008(01).

[6]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第8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关键词:唐代 刘禹锡 瑶族 民情风俗 民族政策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时人誉为“诗豪”与“国手”。“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v湖南常德w司马。元和十年v815w二月刘禹锡被朝庭召回,悲喜交集,感慨万千:“雷雨江山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v《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w诗人以卧龙自许,欲重整旗鼓,施展宏志。然而,目睹了国运困厄,群小乱舞,权贵骄横,回忆革新遭贬荒蛮,愤懑不平,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被朝庭视为“语涉讥讽”[1],又贬为偏僻荒蛮的岭南,任连州刺史。

连州位于五岭南麓湘、粤、桂三省交界处,早在隋唐时期,境内就有瑶族聚居区。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蛮子歌》、《莫徭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三首诗。

莫徭,即瑶族。“莫徭”是晋代统治者对瑶族的一种称呼。《隋书・地理志》:“自云其祖先有功,常免徭役,故以得名。”[2]人们就把瑶族视为不事徭役的民族。瑶族人居高山深林,过着农耕,狩猎的生活。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瑶,木盘瓠王之后,其地山溪高深,介于巴、蜀、湖广之间,绵亘数千里。”[3]

刘禹锡被贬连州后,深入瑶族察民情,观风俗,写下了反映瑶族风土人情的诗歌。《蛮子歌》这样写道:

蛮语钩c音,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诗人在首联描写了瑶族外人无法听懂的语音和“斑斓”的衣饰特点。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瑶族“好五色衣服,裁制皆以尾形。”这与刘禹锡笔下的衣饰特点“斑斓布”相符。次联先写猎野兽为生计:“熏狸”和“掘沙鼠”;后写节日庆典。“时节”,即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纪念先祖盘瓠。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第七十六》记载: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

庆典仪式由“筛翁”主持,未婚男女约干,列队唱歌跳舞。节日也就成为了求婚时间与场地。1984年,经瑶族研究会决定,将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正式定为全体瑶族人民共同的节日。诗歌第三联:“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写瑶族闭塞的生活,对“乘马客”惊恐不已的状态。诗歌尾联写瑶民腰系竹篓,携刀斧上高山的敏捷矫健的特点。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瑶族人习性、风俗,还表现了诗人对瑶族英勇的赞许,同时暗示了对汉、瑶民族矛盾的隐忧。再看《莫徭歌》:

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这首诗具体描写瑶族生产、生活以及婚姻等状况。诗的首联写瑶民生下来,不入户籍,属外化之民。接着,描写瑶民经济交往。瑶民在集市自由交易,还有夹杂打鱼的人,市场异常热闹、繁忙;瑶民子女的婚姻,常和山中的伐木的瑶人结婚,婚姻自由。第三联写瑶民居住情况。据《过山榜文》记载;“王瑶子孙,居住高山草岭养生活命,……但有高山厚岭,日月照临,听闻禽畜之声,青山石壁,听闻饿鬼之声,荒地冲中,常闻野狸之叫,乃系瑶人耕管之业。”[4]刘禹锡的描写也与历史记载相契合。瑶民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饮水困难,但他们把房屋建在山溪、泉水边,东一家西一屋,零零散散,犹如星罗棋布;居住不易,食物更难,全靠刀耕火种。最后尾联,赞颂瑶民彪悍英武,机警敏捷。他们不畏险阻,不怕困难,常游于万丈峭壁,巧妙躲过毒虫“蜮”的伤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总之,诗篇倾注了作者对瑶族人民深深的同情,同时,又寄寓了浓浓的赞扬之意。

诗人在《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写道: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

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莫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瑶民围猎,多在农闲或重大节日。围猎前要祭山神,祈求保佑狩猎顺利、人员安全。猎获的动物,见者有份,有功的猎手则获双份,还可获兽头、兽脚等,以示奖励。瑶民围猎,男女老少倾寨出动,热闹非凡。刘禹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瑶族壮观的围猎图。诗题点明围猎地点:连州;时间;腊日,即腊祭之日。诗篇开首二句,“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诗人从大处着墨,极力渲染瑶民出猎时气壮山河的气势和热烈紧张的气氛。紧接第二联描写猎场景色:瑶民烧山赶兽,树叶烧成一片红色,绿草烧光,遍地焦黑。“林红”、“原黑”,色彩对比鲜明,用词十分讲究。第三联“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钲”,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人声嘈杂喧闹的猎场,指挥者敲击“钲”,以悦耳的声响调度围猎行动。这二句诗的意思是,猎人在急促的钲声指挥下,将猎场紧紧包围,四周大旗摇动,呐喊声声,野兽乱窜,飞鸟惊鸣,气氛紧张热烈。紧接着“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聪明的瑶民在野兽逃跑的要道上布设了罗网,嗾使猎犬上山追赶兽物。“道口”一词,十分贴切,可见诗人观察之细。然后,诗歌进入高潮,“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猜疑惊惧的山鹰迅疾飞起,惊恐万状的野兽乱窜飞奔。接着,野兽拼死挣扎,猎民奋勇捕杀。搏斗,尘土飞扬,积雪的高山若隐若现,犹如在半空中消融了一样。最后四句进入尾声:“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日莫还城邑,金笳发丽谯。”诗人没有实写所猎何兽和猎物几何,而写在诗人坐骑四周,到处挤满了背着箭袋,插着野鸡尾羽猎民,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就可以想见围猎的丰收和喜悦。以虚写实,虚实结合。这时,天色渐晚,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到城中,几声单调而哀婉的笳声从谯楼上随晚风飘来,惆怅之情涌向心头。这与前面的喜悦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又点明诗人被贬连州的苦闷和忧愁。

这是一幅生动的围猎图,全诗紧扣“观”字,把瑶民围猎过程写得有始有终,井然有序。远望猎场巨大,漫山遍野,纵横交错。近观人头攒动,摩拳擦掌,意气风发。场面热烈紧张,有声有色。钲声、犬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红叶黑土,大旗猎猎,色彩鲜明。让人感受到那热烈紧张的气氛,享受了瑶民快乐喜悦的心情。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瑶民的勇敢、坚毅、智慧的称赞。诗歌画面动静谐和,有虚有实;色彩鲜明,浓淡相宜,是一首值得一读的好诗。

从对以上三首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对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情风俗的审美观照中,由衷地赞美了瑶民的勤劳智慧,勇敢坚毅的品质,对他们艰难的生存处境和生活苦难,给予了深深同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更可贵的是,诗人所记录的这些文化信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民族学,历史学价值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

那么,刘禹锡诗笔何以要展现瑶族的民情风俗画卷呢?

一是怀仁者之心。刘禹锡出身儒学世家,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树立了“兼济天下”之志。“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v《学阮公体三首》w被贬荒蛮之地,寻佛亲禅,研习道学,也不过是用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其坚定的信义而不可改,“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v《咏古二首有所寄》w“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咏史二首》)儒家的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当刘禹锡贬谪连州时,他及时调整心态,从容面对现实。他下乡村,亲近百姓;他去深山,了解瑶民。他以一种亲切、平视,甚至是欣赏的眼光,关注瑶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绘就瑶族民情风俗的画卷。

二是得江山之助。刘禹锡在《刘氏集略说》中说:“及谪于沅、湘,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贬谪连州也同样“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连州的奇山异水,风物礼俗使诗人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创作题材。特别是连州是瑶族的聚居地,这样,他才有机会深入瑶居,亲近瑶民,才能近距离观民情察风俗。如果“居庙堂之高”,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么能有如此精彩的诗意记载。这真是仕途不幸诗家幸,官场不通创作通。

三是“以俟观风者”。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5]“仕”应像是“农夫之耕”一样,是一种职业,应忠于自己的职守。刘禹锡虽贬谪边陲,但也是一州之刺史。他观民风察民情,就是想把真实情况向执政者反映。他在《插田歌》的序言中说:“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所书何事?就是计吏以贿补官,骄恣吹嘘之事。“以俟观风者”,有助劝戒美刺,纠弊补政之作用。事实上,由于当时边陲少数民族问题严重,例如,和刘禹锡同时贬为柳州的柳宗元所辖的黄洞蛮,或曰西原蛮,由于朝廷的横征暴敛,压迫歧视,而奋起反抗。据历史记载:“(元和)十年,钦州蛮首黄少卿反,围州城,……”[6]元和十一年,黄洞蛮又攻钦、横二州,等等。刘禹锡感同身受,虽然瑶族居住分散,人数较少,力量相对弱小,但他们“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顾”,对官吏的恐惧感,对汉人的陌生感,都隐含了民族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迫使他们反抗斗争。另外,虽常“不事徭役”,但唐代瑶民还是服了徭役。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僚之户,皆从半输。”夷僚就包括莫徭在内。因此,刘禹锡在诗歌中,抒写了瑶族人民生存艰难,生活困难,生产方式落后,又赞场他们勇猛顽强,机智敏捷的精神。这就凸显了刘禹锡的民族政策主张:改变瑶族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善他们的生存处境,减轻或免除徭役。并且关注他们,亲近他们,就能民族和谐,边陲安定。

刘禹锡在元和十年前后,以其实际的创作成就,成为了文坛泰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刘禹锡就是想利用诗歌的传播途径和个人的影响力,改变执政者的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和谐,社会安定之理想。

参考文献

[1]刘昀.旧唐书卷160[M].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1

[2]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95

[3]范成大、林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M].胡起望、覃光广校补,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84

[4]黄钰辑注、牒集汇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238

[5]杨伯峻译注.孟子・滕文公[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2

第9篇: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范文

匆忙闪婚另有隐衷

43岁的谢海容是河南省某市一家国企的会计,4年前丈夫死于车祸。她长得漂亮,追求者不乏其人,但都被她拒绝了,她独自带着已上高中的女儿珊珊一起生活。

2007年11月,谢海容突然给大家发喜糖,说她结婚了。同事们很诧异,因为自从丧夫之后,她一直很排斥人家给她介绍对象。

结婚后的谢海容,一直拒绝在同事面前谈论丈夫,大家也只知道她的丈夫长年在外工作。

2008年元旦,单位组织联欢会,要求员工带家属一起来热闹热闹,这时大家才见到了谢海容的丈夫――一个30多岁其貌不扬的建筑工人。同事们莫名其妙:“海容姐怎么突然降条件啦?”那晚,谢海容很尴尬,几乎没有说一句话。

元月中旬的一天,正在工作的谢海容突然晕倒在地,吓得同事赶紧把她送进医院。医生说这是焦虑、烦躁引起的贫血造成的,另外病人已经怀孕两个月了。

43岁了还怀孕?看着同事诧异的表情,身体虚弱的谢海容费力地解释:“我丈夫是头婚,他一直想要个孩子……”

由于妊娠反应严重,谢海容三天两头请假,怀孕4个月的时候,她干脆休了长假,因为毕竟是高龄怀孕害怕发生意外。

怀孕是大事也是喜事,丈夫贺仁锡特意请假从外地回来伺候,让她感到异常甜蜜和欣慰。17岁的女儿姗姗自从妈妈结婚后就住到了姥姥家,说是因为高三学习紧张,她索性不回来了。

谢海容是在婚介所里认识37岁的贺仁锡的,她当时的条件是“未婚,人老实,会疼人,至于有没有房子和钱并不在乎”。贺仁锡见谢海容有房子,长相又靓丽,非常满意,对谢海容有过婚姻和一个女儿并没有在意。

很快,两人登记结婚了,新婚夜,谢海容真诚地说,“我不在乎你赚多赚少,只希望我们能一直牵手走完今生。你也许不知道,我以前的婚姻多少人羡慕,可最后呢?只能留下我一个人夜夜流泪。” 贺仁锡把妻子搂在了怀里,对她说了很多遍“你放心”。

如今谢海容怀孕了,可把贺仁锡高兴坏了,他一次次抚摸着妻子那微微隆起的小腹,又兴奋地打电话给老家的父母兄弟报喜。贺仁锡的母亲听说后嚷嚷着要来照顾儿媳妇,却遭到了谢海容的强烈反对:“你妈妈年龄大了,万一累出个好歹,我可担待不起啊!”妻子的话,贺仁锡也觉得在理,于是劝住了母亲,自己继续去外地工作了。

瞒天过海的惊世秘密

之后的几个月,谢海容几乎天天给丈夫打电话,贺仁锡也会在电话里炫耀,“你不知道工友们有多羡慕我,他们都说我娶的老婆温柔漂亮又体贴。”

6月,贺仁锡给妻子打电话,“你还有两个月要生了,我想办法在你临产前赶回来。”而谢海容却严厉拒绝:“你是建筑工,辛苦了一年,不就为那点汗水钱?中途回家划不来啊!我这边有我妹妹照顾我,你就放心吧。” 谢海容的这番话完全是为贺仁锡考虑的,他也领情,说:“那我到时候看情况,如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就赶紧告诉我。”

7月12日下午,远在郊县的贺仁锡的母亲突然接到了谢海容的报喜电话,“妈,我生了,是个男孩,预产期提前了,您老来看孩子吧,我刚从医院回来。”老人高兴坏了,连夜坐车赶了过来。

随后,远在山西工地的贺仁锡也接到了妻子的报喜电话。“这么快就生了,我还准备下个月请假回去呢!”“现在赶紧去请假呀,回来看孩子吧,儿子有9斤重呢,我一个人都忙不过来了。”

两天后,贺仁锡见到了妻子,他很奇怪妻子并未像别的产妇那样臃肿和发胖,竟还是像以前那样妩媚可人。她怀中的婴儿正在熟睡,白净的脸庞和秀气的眉角像极了俊俏的妻子。

“我的奶水下不来,这几天都是喂奶粉。” 谢海容轻轻地对丈夫说,生怕惊醒了熟睡中的儿子。

“不怕,我明天就去买鲫鱼,一定可以催出奶来。”婆婆几天前就到了,她一边洗尿布一边插话。“这些天都是我妹妹和妈妈在照顾我,你回来了就让妈回去吧,毕竟她年纪那么大了。”

贺仁锡一直处于异常兴奋中,并没有发觉妻子的话有何异样,只是一个劲地抱着儿子亲啊看啊。

一周后,婆婆走了,又过了两天,贺仁锡的假也到了。“这是我预支的半年工资,你先拿着,姐夫还指望你照顾你姐姐呢!”临走时,贺仁锡把自己带回来的7000多元钱交给了谢海容的妹妹谢海霞。谢海霞下岗好多年了,闲在家里的她正好照顾坐月子的姐姐。

贺仁锡走后,再也没接到妻子像以前那样一天一个的电话,不免有些失落。每次他打过去,谢海容也不像以前那样和他缠绵地聊天了,谢海容推说“弄孩子太忙了,根本顾不上调情了。”有几次,贺仁锡不甘心,让妻子像往常那样来个飞吻,结果谢海容索性挂断了电话。

贺仁锡很不高兴。大女儿姗姗是谢海容的宝贝疙瘩,自己给姗姗买点礼物兴许博得妻子的欢心,贺仁锡赶紧跑到商场里给姗姗买了个500元的的MP4。第二天,贺仁锡打电话回家:“姗姗是不是考上大学了,我怎么一直没见到她啊?快一年了吧?” 没想到贺仁锡的这番询问让谢海容吃惊不小,她忙说:“你问她干什么?”“海容,你怎么了?怎么声音都变了?”“没事,没事,我姐最近带孩子睡不好觉,有点头晕烦躁。”电话被妹妹谢海霞抢了过去,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半月后,贺仁锡突然出现在谢海容面前,谢海容吓了一大跳:“你怎么突然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想你了,回来看看孩子。” 贺仁锡说着,便上前抱住了妻子。“你干什么?快放开我!” 谢海容面带反感地叫了起来。这时从北屋突然传出一个声音,“妈,快来呀!孩子吐奶了。” 谢海容扔下丈夫,赶紧跑了过去,贺仁锡也紧随其后。这时,贺仁锡赫然发现谢海容的女儿姗姗手里抱着一个孩子正在拿奶瓶喂奶呢。

“哦,姗姗考完了,放假没事回来帮我带带孩子。” 谢海容有些不自然地解释着。

贺仁锡没有吭声,径直抱过儿子来到了客厅。之前,他用眼角余光打量了姗姗,发现这个女孩脸上没有一点高考完的欣喜与轻松,相反还有一种说不出沉重。而且胖多了,像个妇人。

当夜,贺仁锡和妻子睡在一起,他想求欢,谢海容推说累拒绝了,贺仁锡面带尴尬地先睡了。

自食其果的弥天大谎

之后的一个星期,贺仁锡表现得和往常一样,他告诉妻子这次有一周的假期,想好好和儿子呆一会,有两次他一个人把孩子带出去玩了,玩到天黑才回来。

8月9日早上5点,贺仁锡从被窝里把谢海容拽了出来。“你真是个‘大阴谋家’,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啊!” 贺仁锡的话让一脸怒气的谢海容当即傻了,“你在说什么?神经病!”

“孩子是姗姗的,对不对?你为她遮丑才答应和我结婚的。我们的孩子呢?你肚子里那个孩子呢?……”

原来,2007年10月的时候,谢海容突然得知自己的女儿意外怀孕2个月了,谢海容气得六神无主。在和男生家长交涉无果的情况下,气愤异常的谢海容才想起带女儿去流产。可是到了医院,医生的一番话让谢海容倒吸了一口凉气。“你女儿右侧卵巢囊肿,单纯做人流会破坏囊肿导致大出血,而如果又做囊肿切除手术又人流的话,以后怀孕的可能性则会大大降低,有可能导致终身不孕。最好的方案是保留胎儿,等孩子生产后再把卵巢囊肿拿掉。”

母女俩思来想去,实在不敢冒终身不孕的危险,不得不放弃了流产手术。看着女儿一天天鼓起的肚子,焦急万分的谢海容终于想出了一个蹩脚的办法。

谢海容用一个月时间,在中介所找到了丈夫――贺仁锡。谢海容是这样打算的,绝不能把女儿给毁了,先让她偷偷把孩子生下来,然后明年复读再考大学。当贺仁锡出现时,谢海容觉得他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谢海容施展她所有的魅力,很快就怀孕了,谢海容激动地躲在屋里哭了一夜。她虽然感谢老天的开恩,可又感叹自己屈辱的命运。

5月中旬,躲在亲戚家的姗姗生下了一个男孩,随即囊肿也顺利切除了。谢海容怀孕4个月的时候,她偷偷做了人流。随后,她不得不把棉花、衣服往自己的腹部填,而且还经常去街上散步,她要瞒过所有的人,直到女儿生下孩子。

但做梦也没想到丈夫这么快就发现了,而且也就意味着姗姗的将来全完了,自己的努力也成了泡影。

“我已经做过亲子鉴定了,你什么也别说了,我要离婚!我无法忍受你利用婚姻诈骗,我不但要离婚,还要求精神赔偿!” 任凭谢海容怎么解释,贺仁锡也不买账,他扔下这些话后摔门而去。

9月16日,贺仁锡到所在辖区法院提出了离婚诉讼并附带10万元的精神赔偿。

谢海容说,当初她提出给贺仁锡6万元钱,作为对整个事件的补偿,可被贺仁锡拒绝了。“其实这些年我就存了10万元钱,如今要养孩子,还要供女儿读书,将来还有上大学的费用,我实在力不从心。但对于他提出的婚内诈骗的说法,并不认同。谢海容说,当初我也是本着过一辈子的想法和他结婚的,虽然没什么感情,但我从没想着要霸占他的钱和他的其他财产。结婚的房子是我的,家里的开销基本都是我的,即使我去流产造成的身体损伤也是我一人承担的,我也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现在我只希望女儿能快点从这场丑闻中摆脱出来,毕竟她还是个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主人公均为化名)

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