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精选(九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第1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年龄小,身体发育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七年级课本在编排内容上让学生掌握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拓展天地就可以充分发挥七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读追星现象》是七年级下册课本第16课《长大的感觉》在拓展天地这一板块编排的内容。本拓展天地的内容是这样的:

首先,分析了明星崇拜的成因: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着美好的设计和想象,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可以效仿的目标。“追星”现象就因青少年的这种身心需要产生了。

然后,举了两个例子:

有三个女生为了参加台湾某歌星的演唱会,在开学报到这一天,怀揣学杂费,与家人不辞而别,踏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

2008年8月的一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门前人潮如涌,英国著名科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将在此举行一场公共演讲――“膜”的新奇世界。拥挤的人群中,一位高个子男生不停地跟身边陌生的人们打听:“谁有多余的门票?”他还央求别人:“我从小就喜欢物理,崇拜科学家,请把我带进去吧!”。

最后,分析了如何正确对待明星崇拜。

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常见现象。心目中的偶像要尊重,但也不可盲目崇拜,同时,我们更需要认真地欣赏自己,发现自身的美好与独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走向成熟。

一、拓展天地增强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在认真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我让班里的每个小组都制作了关于“明星崇拜”的手抄报。从手抄报的命名特色,内容选取,文字字形的加工、配图上,八个小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搜集资料,筛查准确信息,选取正面事例,设计手抄报的格式等,都希望自己组的手抄报能图文并茂,高人一等,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手抄报命名为“这是一个组同学智慧的结晶”。每个组的八名同学皆有自己的板块,从各个人的视角分析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学生们的头脑、双手都在被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并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二、拓展天地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针对本课的拓展天地,我自己出了一道针对性的题目:七年级二班举办《我来看明星崇拜》这一活动

第一,采取哪些方式来举办,并且针对此形式列出具体步骤。

第二,采取哪些方式来搜集关于崇拜明星的资料。

在回答这二个问题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分组讨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小组展示的答案中,把每个小组的答案都挂到了我们教室前的黑板上,每个小组的报告员起来讲解,得出结论。最后,让每个人根据所有小组的答案综合得出一个更全面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语言综合组织能力都得以慢慢地提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集体智慧得出了我们的参考答案:

第一,主题班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图片展览、辩论会等。

第二,搜集资料学生回答出了,可以上网搜索、查资料、报纸、书刊、看电视、问老师或他人等。

其实,讲到这里,我们已经不着痕迹地接近中考题了,把它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里,加深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疲倦地掌握了重点内容。

三、拓展天地整合了现有的教学资源

解读追星现象这一拓展天地在我们徐州市和邳州市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曾出现过,于是我把近几年的试卷找来,得出了一个典型的题目: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星现象在我国逐渐萌生。而中学生已成为“追星”族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学生的追星状况逐渐变得疯狂起来。据报道:为了观看自己偶像的演唱会,有些学生甚至逃课;有些学生对自己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非常自卑。

根据材料,你怎样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明星崇拜?请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学生如何做到悦纳自己?

这两个问题中,第一题比较容易解答,就是我们课本上有直接的答案,一看就会的;第二题也是学过的,在第17课的内容中,答案是:而此拓展……

综上所述拓展天地的应用可大可大,可复杂可简单。关键在于老师的把握,但是一定要立足于课本的基本内容中,去挖掘教学中可用的东西,并遵循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初中思品“拓展天地”可谓要好好挖掘,细细探讨,你会发现“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们学习政治热情提高了,竞争意识也提高了。另外,也激励了我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感受到了“学海无涯”。

参考文献:

1.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课本.

2.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参考.

第2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思维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政治课堂的魅力。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课之前按照思想品德课标进行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按照课本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不会激发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更不会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其素养。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贯彻新课改的重要精神内核,改进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促进了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苏教版)《我们的新集体》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班风、优良班集体的重要特点和意义,同时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新班级和新集体,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在视频里重点讲述了优良班风的含义,并且给学生展示如何共同努力形成优良的班风,同时给学生展示一些学校里面的优秀班集体,指导学生借鉴学习。通过小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更便于本课的其他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分析并理解了同学之间如何成为好朋友,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交友实际,引用一些具体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微课”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效率,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引进“翻转课堂”,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是指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它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即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苏教版)《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并且掌握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相关知识。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问题“正确认识自己的含义是什么?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是什么?你自己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即“我们中学生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如何对自己做出科学的评价?”学生通过相互讨论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组织小组合作,促进有效教学

小组合作虽然一直被初中教师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新课改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苏教版)《相逢在花季》这一课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异,分析这些具体差异对我们的要求,同时掌握男女之间正确交往的方法。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相同数量的男生和女生,并给学生提出问题“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什么差异?正确理解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异有何意义?男女同学之间应该如何正确交往?”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同时让男生和女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使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都积极融入进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引进“微课”“翻转课堂”“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素材;思想品德课;实效性

好的素材,是一堂好课的良好的载体。思想品德课的素材选择必须考虑以下五个原则:导向性、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具有以上五个特点的素材,如果能和课本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简化课堂程序,避免使用太多的素材,而且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一、选择富有导向性的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①

德育不可能通过抽象的途径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富有思想导向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信息,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挖掘素材中的正面意义,达到深入认识事情的本质的目的。

比如在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中,结合拉萨3.14烧暴力事件,我设置了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思考。

问题一:为什么说他们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问题二:为什么给予不同的参与分子不同的惩罚?

问题三:他们的这种行为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问题四:法律给他们的惩罚有哪些?

问题五:从这件事情上,你觉得中国应该吸取哪些方面的教训?

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再从违法的含义、刑罚的种类、此类行为的对他人、对自己、对、对社会、对国家等等角度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自然而然地导出知识点,并且将这次的事件从更高的角度进行了一个提升,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了这一事件,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很多学生都反映很喜欢听到这样的课,希望老师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的介绍和引导。

二、选择富有时代性的素材,搭建学生感悟的平台

思想品德课应该做到“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避免空洞说教”。②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善于从时代人物当中选取更多的真实素材,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个鲜活的道德标兵,让学生在先进人物的事迹中去合作探究、去思考感悟、去将先进人物的核心要素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在七年级下册《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中,我选择了2005年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雷庆瑶(一个小时候就失去了双手的女孩,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向2008奥运赛场。)的事迹,并且结合本课知识目标,设置了具体的问题:

问题一:雷庆瑶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二:雷庆瑶的自强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三:雷庆瑶的自强品质对她自己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问题四:与雷庆的自强品质相反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五:从雷庆瑶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特别是雷庆瑶咬着布条在游泳池那里训练的情景,让许多学生都为之感动、流泪。问题提出之后,讨论、发言的气氛非常热烈。

在学生们谈完之后,我都结合了自己的看法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一方面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选择富有生活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实际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③

在七年级下册的《挫折面前也从容》一课中:我利用一个学生给我的一封信作为素材,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形成一个案例,根据知识目标设置了系列问题:

问题一:失去姑丈的悲痛对小敏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

问题二:你认为小敏对待这个悲痛的态度正确吗?为什么?

问题三: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类似事情。你能分享你的故事吗?

问题四:如果你是小敏,你觉得应该如何才能战胜这个挫折?

问题四:从小敏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失去亲人的悲痛,每个学生都会经历,这就是学生可能会遇到或者已经遇到过的挫折。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这些素材,抓住时机,及时恰当地引导生正确面对这类挫折。

当我感觉到学生小敏的这个挫折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时候,我将这个案例进行了符合情理的整合。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个素材非常感兴趣,投入热情非常高。而且许多学生自身也是遇到过类似情况的,他们也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自己失去亲人的事情,而且还给小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四、选择富有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④

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的道德资源非常丰富。将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有利于进一步弘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更多的快乐和道理。

在七年级上册的《创建新集体》一框中,我想到了《西游记》中的许多人物,以及他们成功取经的故事,精心设置了问题,直接指向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讨论这些问题。

问题一:《西游记》师徒四人的人物性格分别是怎样的?

问题二:师徒四人为什么能够取得取经的成功?

问题三:在取经队伍当中,你最想成为其中的哪个人物?

问题四:从取经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事实上,对于取经队伍的成功,背后有许多的因素。如唐僧是一个领导者,具有良好的目标导向,这和课本创建新集体的三个途径之一:有共同的目标,这是前进的动力是很吻合的。

而原因之二是各个成员在取经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所能,如猪八戒虽然好色、懒做,但是在人际工作做得好;孙悟空的高超技术和效率意识,是一个专家;沙僧的踏实肯干,是很称职的秘书。

当我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一下被吸引住了,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思想品德课和这个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的氛围非常热烈,上台发言的时候非常踊跃,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其他更有见地的答案。如取经队伍有着很好的武器装备。唐僧有紧箍咒,孙悟空有如意金箍棒,猪八戒有八钉耙,沙僧有大刀。再比如,有降妖伏魔的技术专家-仙人相助,这也是成功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完后我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一个优秀的团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的三个就是:有共同的目标,能各尽所能,能团结互助。这其实也就是本课的知识目标所在。

五、选择富有体验性的素材,促进学生道德自我构建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指出:“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⑤

在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中,我用了“晏子使楚”的故事,同样按照一贯的教学风格,设置了以下系列问题:

问题一:晏子在使楚的过程中最注意维护的是什么?

问题二:晏子是怎么对待楚王对他身材的种种刁难和嘲笑的?

问题三:如果晏子对楚王的刁难和嘲笑暴跳如雷,那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问题四:如果楚王是真的尊重晏子,他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问题五:从晏子这个故事中,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事实上,这五个问题分别是对应课本的四个重要知识点。在这些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们根据这五个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发言的氛围也较热烈。

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表演性,因此有的学生还针对这两个问题,上台表演,用小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学生们在进行模拟式的道德体验过程。最后一个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的,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学到真正的知识,从而指导自己的言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养成目的。

注释: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5页。

②同上,第217页。

③同上,第207页。

④同上,第237页。

⑤同上,第211页。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第4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内容单一、文字枯燥的《思想品德》课程,如何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许多思品课教师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除了运用开展活动、走出课堂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结合山区学生实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过程,逐渐探索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对同行们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和联系,将教材内容大致划分为四类:即自然类、情感类、法律类、成长类。对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所选取的辅助教学媒体也各有差异,目的是求得尽可能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自然类教材以图片展示为主,辅以视频等其它媒体。大家知道,自然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且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对学生来说,可能不会怎么陌生。然而,要让学生解其意、懂其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如果单靠老师的讲解,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腻烦情绪。教学中,如果将自然事物通过媒体图片展示出来,一可弥补学生视野受限的不足,使学生了解更多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一可使本来直观的自然事物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第七单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大量的图片展示,已为我的教学增色不少。当然,如有条件,还可选用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资料,肯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情感类教材,主要以音频、视频媒体为主,辅以图片等展开教学。这类教材既包括家庭亲情,还包括师生情、朋友情、爱国情等。我处理这类教材时,十分注重营造浓郁的亲情气氛,而营造这种气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频资料和视频媒体。如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下册第六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时,就选用了大量的歌曲、舒缓的音乐、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国产电影《苗苗》、《美丽的大脚》、《郑成功》等音频、影视资料,把抽象的情感化成了感人的音乐、直观的画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对于法律类教材,主要选用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视频资料、辅以图片、故事组织教学。上课前,我通过网络,查阅并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故事(动画)资料,并经过筛选,将精选出的视频、图片和故事(动画)引入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收效十分明显。如我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等教材时,就适时地采用此法,学生反响很好,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达到了预期要求。在教学《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单元时,我充分利用《与法同行》法制教育光盘中的案例配合教学。案例中的《古街七侠》、《重返校园》至今成为教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的经典教材,学生也从中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

对于成长类教材,主要选用影视资料、典型的成长故事视频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进行教学。这类教材虽内容广泛,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近。如果就教材内容直接讲解,缺少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肯定会收获甚微。在教学这类教材时,如果适时地引入一些影视资料、典型的成长故事,将普通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具体的动感画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势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时,就根据每课内容,选择了不同的视频资料、故事等。如在教学第七课《做自尊自信的人》,我就引入了动画故事《晏子使楚》和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引导教育学生做自尊自信的人。再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气息》中的两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十六岁的花季》和《草房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反馈的情况表明,学生不仅对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予了较好肯定,更重要的是懂得了怎样去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

总之,近几年来,由于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越来越变得直观、生动、丰富,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这无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如果再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和创新,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才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探索,希望能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水平,进而实现育人的真正目标。

第5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具体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激起争论,引起深思,以激发思考的火花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近父母》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理解代沟存在的原因,主动去化解这种代沟,在阅读前,笔者采取了侧面迂回的激疑方案,提出疑问: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小品表演:小明正在家玩电子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连妈妈叫他吃饭也没听到,于是,妈妈生气了,“啪”的一声把电源关了。

问题: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有什么反应?

大家在探讨中注意想一想,小明妈妈这个人的性格、脾气如何?她的一些做法是否合乎情理?

这一设疑,学生果然把注意力放在小明的妈妈关电源上。一个学生说:“小明妈妈有爱心,但性情急躁,脾气粗暴。”“从哪些方面体现?”“她没有耐心教育孩子,反而把电源关了,这不近人情。”这时教师有意激他:“但是,这是小明不听话才造成的呀!”于是,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他们大胆地说:“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是直接和妈妈吵架;有的是一声不吭,但觉得很委屈;有的则是和妈妈说:对不起,下次改过。哪一种反应好呢?”

这种说法貌似有理,但能否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位学生不以为然地说:“可以给妈妈写封信,告诉妈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请妈妈原谅。也可以主动向妈妈问好,然后帮妈妈做家务。”

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建议,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又提出了疑问,“那么,小明如何化解母子之间的冲突,用什么方法沟通?”正是由于教师这样步步设疑问难,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二、要善于利用矛盾,提出疑难,吸引注意,以便在学生心中“引起思维的导火线”

我们知道,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门扉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起思维的火花。引用矛盾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笔者讲《走近父母》一课。

讲课前布置学生周末回家参加一项“从头做起――我为父母梳次头”的亲子活动。

教师:请大家把参加亲子活动的体验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告诉同学们。

学生:我拿着梳子给妈妈梳头,可妈妈不愿意,于是我就求妈妈。她才答应了。我从头顶一缕缕梳着母亲的头发,发现母亲禁不住流下眼泪,这时,我的心灵受到震撼。给我的启示是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要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教师:不错。有人认为亲子活动体现了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这个问题正好与前面那位学生的观点形成矛盾,于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表示同意,有的则不同意。大家都认真地进行思索,认真地从课文中找根据,展开热烈争论。这样,大家思维的导火线都被这个矛盾点燃起来了。最后,大家得到了一致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父母的孝敬,包括感激和尊敬父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思维的欢乐,更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热情。

三、要善于提出疑难,引起联想,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加以改造,产生一种事物新形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科学家发明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桥梁,是使人的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重要智力品质。而在教学过程中点拨启迪,引起联想,让学生想象展翅飞翔,则是发展学生创造才能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上八年级上册《顺境与逆境》一课的片断。

教师: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来。

(1)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挫折越多越好

B.人生难免有挫折

C.普通人受到的挫折较多

D.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

(2)下列句子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包含相同道理的是( )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C.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生:(1)答案B,(2)答案C。

教师:对,不错。

在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下,学生思维闪出了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要善于内外沟通,设疑开拓,勇于思索,锐意进取,激发出“别出心裁”,让学生的创造插翅添翼

在教学过程中,是鼓励学生独辟蹊径,锐意进取,探求新知,永远创新,还是让学生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是检查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教育智慧的发散。

为了充分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中的协同作用,课堂教学小结时,不能局限于课堂本身,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问难的过程。例如笔者教授《学会学习》一课时,课堂小结就与语文学科的《论语》一课相联系,请学生想一想,有哪些学习方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人人开动脑筋,个个踊跃发言,思维火花四处迸射,列举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教师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别出心裁,努力探求新知。

五、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

1.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

2.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假如我是你》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与父母发生的冲突,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一个学生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小品的素材。在小品表演中,演家长的一方越训越生气,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最后大家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学生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父母的教诲,理解父母的用心,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

六、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视听情境,优化教学

1.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具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缤纷情感》一课的时候,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片段,同时配以万里长城的画面,使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祖国的美好。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的兴趣。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只有学生主体亲身经历和体验,所获得的东西才是真实有效的。为此,教师在活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交往有艺术》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积极倾听与消极倾听的两种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积极倾听与消极倾听的两种表现,学生很容易正确区分积极倾听与消极倾听。

3.拓宽师生互动空间,激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与活动课整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既突出了多媒体的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笔者在制作七年级上册《正视自我 成就自我》的课件时,就从网上找了个典型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强调他为中国及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他有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中心观点:人生的真正美丽可以因学识和能力、优秀的内在素质而美丽。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林红.基础教育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6(11).

第6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目标

新课改实施以来,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共同达成。许多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在努力把“三维”目标要求落实到实践中,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离“三维”目标本义的现象。有不少教师或多或少地走了一些诸如“将知识与能力目标等同于知识考试”“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主义”“将情感态度目标等同于教师个人情感态度”“将价值观目标流于空洞无物”的误区。本文试图对比新课改的课程目标要求以及初中学生的本身特点,在这些误区中分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践中应该规避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误区一:将知识与能力目标等同于知识考试――实践知识能力目标忌分数至上,宜多研究教法

新课改以来,知识能力目标方面的实践往往出现两极化的现状。一方面轻视知识、批判考试,课堂上自由论为主,学生面临考试一片模糊无从下手。加上苏州市中考思想品德这几年一直是开卷考试,教师一句“书上都有”或者“我都讲过了”便将责任一推二干净。这种教法对于优秀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不大,因为优秀学生可以自己对照《同步探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课文精要透析”部分或者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我复习考试。然而优秀学生考出成绩并不代表他们就是真正掌握了,政治思维锻炼的欠缺将会逐渐地在他们以后的政治学习中暴露出来。很多初中思想品德成绩优异的学生到了高中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学习政治,其原因正在于此。这种状况虽然存在,危害较大,好在在现实中并不是主流。

但是,另一种现状就比较普遍化了,即重视知识、重视考试,但是只注重分数,忽略教学过程与方法。在日常的批阅试卷工作中,我们发现并不是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就一定能考好思想品德。有时教师帮助学生准备好的备考资料与试卷中的题目属于非常类似题,但是学生还是不会作答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举例言之,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提到思想品德教材均指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样一些知识点本来短少好记,可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时盲目识记应考,不以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识为最高目的,结果就会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低级错误。例如材料中讲到民族精神时先加上了许多有关团结统一的重要性的论述,再加以提问“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这时有的学生就会答是“团结统一”。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以死记硬背为指导学生的良方,应该多想一些灵活多变的好方法;不要只想着考试,要想着怎么教学生学习才更容易使其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在思维上真正得到锻炼和发展。只有如此,时间一久,学生才会喜欢上思想品德的知识,才会觉得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是有方法和规律可以遵循的。这就是说,重视知识、重视考试并没有错,但在目标上,我们不要把重视知识、重视考试曲解成分数至上,还是应该坚持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本身为最高目标。

再比如思想品德的三种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我认为在初一学生初学思想品德时就应该加以讲授。可是很多教初一的教师却认为初一知识点简单,用不着费力去教这种方法照样可以考出好成绩,如果教时紧张就更加不愿意去做这种长期才能见效的基本思维锻炼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思想品德的初中教学只是等到初三中考前再加以规范化,学生的长远发展又从何谈起?况且学会并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思路,对于学生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素质教育本来最好就是一门学科带动多门学科的学习的。

相反,在实际中,我们常常人为地给思想品德学习套上语文障碍。一些初中学生本来语文基础不好,看到以古文为载体的材料题,尽管有时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单项选择题,很容易就产生畏难情绪,答起题目随意乱写。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在讲解此类知识点时评价“语文基础不好就是学不好思想品德”,这对于学生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去除不属于政治学科自身理解的学习障碍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认识到一个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一样甚至可以比一个语文优秀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上学习得更好。当然除了精神鼓励,我们更要有方法。看古文材料的方法,我认为最主要是要抓关键词,抓自己看得懂的白话文,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映了什么基本情绪?“好”字其实就可以告诉学生是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中的“喜”。长段材料也是如此。近年来,有很多学科都喜欢从语文理解出发造就本学科的专业题目。如物理考试会以古诗为题目,问是什么物理现象;数学考试会以古文为题目,问是什么定理的运用。我想新课改考知识综合能力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多研究化繁就简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新形势下轻松掌握本来简单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自己反而先为学生套上语言枷锁,那就会让一批学生一门学不好,门门没信心。

因此在知识能力目标的实践中,我认为走入误区往往并不是欠缺方法,而是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把知识能力化为了知识考试目标。如此下去,我们也就不难见到在批阅试卷时教师们为某一个答案能不能得分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却很少见到有集体反思在某一类知识上应该怎样教学才更加合理。

二、误区二:将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主义――实践过程方法目标忌形式主义,宜实用有效

与知识能力目标在中考指挥棒下基础作用十分突出完全不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在平时的课堂上不能说没有,但至少在公开课上要比在平时课堂上更追求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点上,相信很多教师都会心领神会。

在本人从教之初,一些老教师总是在备课组活动或教研组活动时告诉我: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互动了才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好课堂。在观摩课堂时,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小组讨论3分钟环节,“接龙”回答也屡见不鲜,至于写一封信或者签名以展现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堂设计更是家常菜。这些用于教学中的课堂设计,无不是想在听课教师面前展示学生所学得的知识是生成中的,其结果也是会落实到实践中的,而且执教者的教学重视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于是,照猫画虎,我也在自己的公开课中设计了学生分组讨论3分钟,连续两次下来,前辈教师反问我“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讨论”,我自己也犯起了疑惑,是啊,难道只有小组讨论了,学生之间才是真的互动了,为什么我要打断那个本想自己独立发言的学生?

在听课中,我也常听到有的教师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第5课《与诚信同行》时,要求全班学生签名表态自己以后要诚信为人;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4课第2框《天下父母心》中,经常有教师会让学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并且当堂朗读……几乎到了千人一面的地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过程与方法始终不能脱离知识本身,要为教学内容去裁减活动,要为初中学生去量身度造活动,那么就不会产生忸怩造作、本末倒置,就会真正地出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实践中,我认为不要为了目标而设计目标,还是要理解这个目标本来的意图,过程与方法是必须服从学习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的。这个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就懂了,就不要大动干戈全班深入讨论。这个知识点学生产生了迷惑不能理解,就不能一带而过,相反要帮助学生弄清楚。譬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的法律知识如果讲得急促,不让学生讨论和活动,对于才十三岁左右的初一学生就很难真正掌握。例如“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这个知识点,学生不会运用,就不会真正掌握。如果在教学中真正设计一个“照相馆未经允许挂出照片”的案例,请学生角色扮演法官、受害者和老板,全班参与讨论评价,学习效果就会非常理想。再比如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4课第2框《天下父母心》,可以请学生先安静下来,再用简短的语言写一两句父母平时为自己所做的印象最深刻或者最为感动的事情,然后再请学生讲述为什么,这比简单提问学生“父母做了什么让你感动的事情”要庄重得多,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认真。这样的一些教法虽然要多花一些时间,但学习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因此,我们不能以常规课和公开课加以区别,也不应该以考试与否加以区别。

三、误区三:将情感、态度目标等同于教师的个人情感态度――实践情感态度目标忌盲目自发,宜寓情于理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一提到思想品德课就觉得枯燥无味,对于思想品德教师也认为是规矩严肃,总归觉得思想品德课没有什么动人的理由。

新课改后,强调情感、态度教学目标,有些课堂往往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是不动人,不是没感情,而是把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等同于教师个人的情感态度泛滥。

以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5课《敬人者 人恒敬之》中“什么是平等”的知识点为例,很多思想品德教师为了能够表达对于社会弱势的同情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往往对书本知识断章取义,大讲特讲等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平等现象,而忽略书本指出这些现象正是我们所反对的,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这样的分析教学,不但没有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公平正义、追求人人平等的情感态度,相反却冲动地表现了一个 “愤青”的形象,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扭曲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应有的素质。

再如,许多老教师人生经历丰富,他们常常在七年级(下册)第24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课大谈特谈自己的个人经历。在老教师长吁短叹之余,学生领略了一个过去的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而没有真正懂得改革开放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到底在哪?甚至会出现讲台上教师在说“现在的学生真幸福,可以自由读书考大学”,讲台下学生表面在笑答“对”“是”,私底下却在说“要是可以不读书,该多好”。

盲目自发的情感态度是真情实意的,但它又是容易感性的,缺乏理论支撑,从而不利于塑造出真正有理想的学生。初中生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如果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上,教师随意任由自己的个性使然,那么对于初中生而言将是十分危险的。譬如教师发表的情感态度和社会厚黑言论近似,学生就容易市侩狡黠;教师发表的不平之声良多,学生就较难会拥有真挚的关爱社会之情;教师面对现实问题多愁善感,学生也就容易缺乏解决问题的理性智慧。

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要求默哀。当天默哀的3分钟,正好是在我上课的时间内。站在教室的窗外,当看见学生们还沉浸在下课的兴奋中,唧唧喳喳没有正形,脸上表现着不合时宜的笑容,我心中充满了愤怒和难受。但我走进教室,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自己先定下心来,把脸色肃穆起来。广播说默哀开始了,还有个别学生不到位。我忍着不说话,定定心按照指挥开始默哀。不一会儿,学生们都静下来,都跟着我学了。我庆幸自己没有莽撞地大声批评他们。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是可以学好的,我们要为之树立榜样,而不是旁立,然后监督他们,进行说教。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实践除了需要真情实意,更加需要理性对待,应该使我们的学生在感动之外更加懂得和理解,特别是怎样做。

四、误区四:将价值观目标流于空洞无物――实践价值观教学目标忌逃避主义,宜正面主导

在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很多教师觉得太笼统,不愿讲。我认为这是严重错误的。即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价值观教育上也是十分重视的,何况在社会主义中国。

有些班级学生喜欢关注热点,提出了“不能随意帮助跌倒的路人”等类似问题,很多教师自己甚至也赞同这种观点,但内心知道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于是干脆回避不答。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千万不可如此,要以理分析,正确导向,帮助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观才是良策,不要一句“下次再讨论”(实际上什么下文都没有)就敷衍了之。假如我们不能和学生面对面仔细讨论当有人跌倒要不要帮忙、怎样帮忙,很难想象对于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6课《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这样的课,思想品德教师将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当然每个班级的学生特点不同,教学探讨的深度和方法也要不同。

在课堂上,有些班级总会出现个别言行习惯不良的学生,对班级其他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很多教师怕惹麻烦不予以管理,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可以逃避,不能因为自己不是班主任,就只管上完课结束。假如我们不能义正严词地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进行教育工作,很难想象对于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这一课,思想品德教师将怎样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应该是随时随地的,身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尽力以己身为范,努力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为学生心服口服。但在现实中,从事教育的一线教师往往不自己带头为之,这是很悲哀的。比如升国旗时,有的学生出现了讲话等不当行为,班主任往往就在国歌声中上前阻止学生讲话等行为,有的班主任即使本身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也是如此。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是极为不利的。假如我们教师可以在国歌声中带头唱国歌,站在讲话的学生旁边以身作则,也许我们一星期教育不好,一个月教育不好,一学期或者初中三年下来有几个学生会教育不好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很多时候,一些学生基本情感的缺失并不是孩子本身的品质太差了,而是我们这些教育者本身也不过如此。

第7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应该把握个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把握课堂提问的类型,给学生设计提问。在教学七年级(下)第11课《希望从这里开始》时,首先设计一些记忆性问题,让学生回答。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圈画出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课上,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告诉我们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又必须履行怎样的义务?”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这类提问只需要学生凭借记忆中的信息旧能回答出来。其次设计一些思考性问题,在教学《探究平台》中第一个栏目“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时,我提出为什么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从公民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要求两方面加以启发,引导解答问题。再以“残疾人考试得了高分却不能被报考学校录取”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使学生明确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限制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不得歧视任何人的受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时,我提出:为什么说受教育者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义务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你又如何履行自己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义务?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对公民的要求,及学生的打算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再次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这种问题往往需要学生运用已知信息结合原认知体验,通过思、辩等综合分析后才能把问题很好地回答出来。

二、课堂提问要体现互动性和探究性

课堂提问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如教学八年级下册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切忌无目标地发问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总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砺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对待成长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这一总目标,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问题既能体现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在编写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五课第一节“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节的教案时,针对挫折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什么是挫折?(挫折是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②说一说你自己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描述当时的情绪反应?③今后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想一想要怎样面对?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这三个问题,既可巩固前一节课“少年能自强”,又可让学生知道: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从而为教学下一节课“挫折面前也从容”打下基础。如果每节课都能按这一步骤进行教学的话,既可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又可逐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优化自己的性格。

四、切忌对违纪学生以问代责

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违纪,便责令其回答问题。想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采用以问代责这种做法,则弊多利少。对教师而言,以问代责,往往对违纪者事后忘了处理,不了了之;对学生而言,违纪者也难以从中自觉反省其错误,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其本来就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失去信心;而对其它同学则很可能会形成一种误解――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答题是一种处罚”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

第8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一、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

1 模拟法庭实录

模拟法庭实录,即在课堂教学中模拟法院开庭审理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课堂中所学法律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生活,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是培养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也是学法、用法和宣传法律的有效途径。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八年级下册是法律知识集中体现的内容。针对初中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八年级下册法律知识教学中,可设置模拟法庭进行角色体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财产留给谁》一节时,我们选取教材“王教授病故遗产分割发生争执”这个典型案例,在学生查找、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和法制副校长的指导下,确定检察官、审判长、审判员、律师、法警、原被告、辩护律师等不同角色,按照有关诉讼程序进行排练,庭审展示。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角色扮演者和参加旁听的学生再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评议、交流体会。

模拟法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中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材法律知识和社会现实互动等多方互动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法治意识的增强。

2 热点案例探究

传统落后的法律课堂教学,往往使法律学习和法制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案例教学法是基于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取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法律知识分析生活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理论与实践及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教七年级和八年级有关法律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时,教师可选取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惩治腐败官员、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公安机关“打四黑除四害”等热点、焦点案例,让学生分组合作,围绕这些问题,自主探究事件涉及的法律和刑法的作用、生命健康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受教育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法律知识。

把社会热点案例引入课堂,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可围绕问题自主探究,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展示、讨论、思辨、总结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3 活动情景模拟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空洞的说教往往使学生感到法律知识的单调和枯燥无味。因此,在课堂上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活动情境中实践、体验、感悟,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的情景教学模式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之一。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节时,我们以教材“中学生小平在放学路上遭到几个小痞子抢劫,小平如何保护自己”这个典型的案例为剧本创设活动隋景,请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平同学和抢劫者,表演小平同学在此种情况下的种种反应,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应采取的正确解决办法。在隋景活动中,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不同的维权方法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对未成年人来说,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才是最佳的选择,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维权。通过仓峻活动情境使学生掌握了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方法,增强了依法维权,善于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在情景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对法律知识的模糊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进行角色扮演,在情景活动中实践、体验、思辨、感悟,使学生明辨是非,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法制教育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突出的特性。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走进法庭观摩庭审、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和戒毒所、参与社区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加强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走进法庭观摩庭审。在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我们可联系学校附近的法院,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旁听案件审理,使学生接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法庭审理案件的程序,控、辩双方意见的采纳和法律法规的适用等。在观摩庭审的过程中,在场的学生亲历法庭审理的全过程,深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亲眼目睹法律的威严,使他们深有感触。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学到的法律知识和受到的法制教育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深刻,法制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内化和增强。

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和戒毒所。组织学生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戒毒所等,是活生生的法制教育课。活动期间,由戒毒所民警带领学生参观戒毒区,让他们耳闻目睹、近距离感受和深刻了解吸毒的危害,增强其珍爱生命、拒绝的信念。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看着那些因一时的年少气盛或因对法律的无知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犯,听着一个个撼人心魄、令人悚然的案例,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感受他们的悔恨,使学生们深感法律的尊严,懂得了遵纪守法、善待生命的重要性。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普遍感到很新鲜,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深刻认识到知法、学法、守法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社区法制宣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配合交通部门,组织学生开展“做小交警”实践活动,通过体验交警的辛苦劳动,保证交通安全,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重交通安全,树立珍爱美好生命的意识;我们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走进社区,发放学法、普法宣传单,表演有关学法、普法的小品剧等。学生在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增强了做一个现代公民的意识。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守法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为引导学生做一个学法、知法和守法公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在课内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在课外也要整合和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践行探究式、实践式、参与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坚持在课内外积极探索进行法制教育的措施和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第9篇: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法制教育;初中政治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明确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加快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印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学科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都把中小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而广大学生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在法律课中进行法制教育,还要在非法律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广大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一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多年,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教师要结合实际渗透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违法犯罪或少数领导干部违反犯罪的案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时,利用多媒体让同学们观看了桐梓县人民法院判决的杨某某16岁和张某某17岁合伙他人抢劫金银首饰店分别被判处3年和4年有期徒刑的案例。

另外,给同学们讲解2010年7月,重庆市司法局局长文强犯、包庇纵罪织、巨额财产、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2012年9月,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犯徇私枉法罪、叛逃罪、罪、,数罪并罚,最后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

结合教材渗透《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十二条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第三十三条 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五)死刑。第三十四条 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

通过未成年人犯罪获刑以及那些高级干部违法犯罪被判重刑的案例。让同学们理解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让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及种类?什么是犯罪?刑罚的种类有哪些?从而真正感受法律的尊严。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同学们认识到知法、守法、护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增强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并共同积极向社会宣传法律知识,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制意识。

二、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加强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阵地

当前,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国的社会正在转型,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的身心迅速发展,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范围逐渐扩大,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学会拒绝 时,可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条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并讲解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或者变相;7、观看、收听色情、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或者色情、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尤为重要,让学生懂得哪些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深知在生活中哪些事情该做和不该做,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有健全人格、有责任感的公民。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以生动的案例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从中学到法律知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还应有比较丰富的法律素养。因为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类课程本身已经包含有法制、法律知识,教师必须保证教好、学好这部分内容,实现课程固有目标。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法律素养,就能够抓住契机,以一些生动的案例,积极的、灵活地渗透法制教育。

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们同在时,我举了真实案例张某与李某因宅基地发生口角,张某动手殴打李某造成轻微伤,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的规定。对张某处罚拘留5天、罚款200元;另外张某还依法赔偿了医疗费、误工费等2645.8元人民币。另外,举例了王某、谢某到歌厅玩时与梁某、黄某等人因事发生争执,19岁的黄某用啤酒瓶将谢某头部砸成重伤,随后公安机关将黄某刑事拘留,检察院提起公诉,桐梓县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规定判处黄某有期徒刑五年 。谢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依据《民法通则》第九十八条 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第一百一十九条 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的规定。黄某同时被判决赔偿给谢某造成伤害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共计25320元人民币。

通过案例让同学们懂得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不但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还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并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七课 财产留给谁 时,可以结合案例渗透《继承法》第10条讲解继承的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结合第5条、第16条、第17条、第18条等讲解什么是法定继承?什么是遗嘱继承?什么是遗赠等?懂得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因此,教师具有丰富的法律素养,就能够将案例分析得头头是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素质,做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四、理论联系实践丰富课程外延,多途径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介绍我们国家新近发生的法律新闻事件,生活中的案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每周的《说法周刊》;CCTV12频道的《法律讲堂》、《庭审现场》等生活中的案例。还可以组织观看教育片《少年犯》等。

2、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预防犯罪保平安”等法制讲座,例如,桐梓县法院几名法官到我们学校专门讲解了关于“两抢一盗”的生动案例,让同学们观看庭审现场,展板,亲眼看到有的十六、十七岁的少年犯罪被绳之以法的事例,以警醒中学生牢记“小错不改则会犯大错”,真正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这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在场的学生鸦雀无声,可见这种教育方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