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精选(九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第1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3个班,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好的学习方法,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全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尽管篇幅有限,还是适量增加了翔实、准确、与文字相配合的插图、地图,使历史教学更直观可信,更方便有趣。通过真实的图片及rdquo;rdquo;等栏目将许多传统的难点和疑点化难为易。

课本精心选材,科学阐述,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各民族的历史。如第3课rdquo;,增添了黄帝的rdquo;(第12~13页),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写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第一笔。第14课rdquo;(第71~75页),把民族间的发展与和平相处归为主线。第20课rdquo;,以北魏的冯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为导入(第106页),深浅适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鲜卑民族的进步及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样,就使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教育落在了实处。

在单元题目上,用rdquo;rdquo;rdquo;等,使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文化类课文中,用rdquo;(夏商西周)、rdquo;(春秋战国)、rdquo;rdquo;等标识,准确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轨迹。加之图文并茂,有利于进行生动形象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教育。

教学目标

掌握从远古居民到的魏晋南北朝的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教材重点

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强化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rdquo;的要求为依。3整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教学进度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学前教育1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4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7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1)3

期中复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2)6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7

期末复习

第2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

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W过程中不仅要传播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重视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历史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那怎样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拟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遵纪守法的教育

人教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岳飞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并且作战勇敢,金军很惧怕他们,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两句话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句话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纪律严明是军队战斗力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结论,进而让学生明白一个班级纪律的好坏将影响到这个班级的学风和总体成绩,一个国家的法制是否健全将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发展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为杜绝不法行为,完善法治社会尽一份义务。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深刻的遵纪守法教育,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刻苦学习的教育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当学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时,就会为此目标而努力学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课文向学生进行刻苦学习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中有这么一段话介绍了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情况:“王羲之七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立志专精’,勤学苦练,走路、休息的时候,都在琢磨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他常常一边想着,一边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比画着,天长日久,竟然连衣服都划破了。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砚台。据说,久而久之,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又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人类迈进“电气时代”》引用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教育学生向伟人学习,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从小养成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严谨治学态度的教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中有一段小字内容介绍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的情况:“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前后用了19年,耗费了大量心血。他和助手们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和文献档案,还搜集许多小说、笔记资料。《资治通鉴》采用的各种资料有三百多种,作者写此书的一部分草稿堆满了两间房屋。有人曾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发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可见司马光等人治学的严谨。”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事例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不得马虎,这比空谈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思想的教育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仍有不少问题使人困惑不解。当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失意而科学又无法帮他们作出正确的解释时,有的人会求助于所谓的神灵,以求精神寄托,有一小部分人便会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从事封建迷信活动,这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因此,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至关重要。人教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就有许许多多这方面的史实。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中介绍了王充写了《论衡》一书,指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不会通过自然灾害来警告人,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又说人死了骨肉会化为灰土,精神也随之消亡,以此向人们证实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揭露统治者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的丑恶行径。再如,本册教材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讲述了南朝思想家范缜写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加以延伸,教育学生不要参与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不要参加等组织,并劝诫自己的亲人也不要参与这样的非法活动。

五、执著追求科学真理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青年一代学科学、懂科学、爱科学。人教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描写李时珍为了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走出家门,虚心求教。其中还提到李时珍为了验证曼陀罗花具有麻醉效用,不畏艰险攀登云雾缭绕的武当山,从陡峭的崖壁上采回这种花,亲自品尝并进行临床验证。就这样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他在晚年终于写成了一部190多万字,收入药物1800多种、医方1万多个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再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中提到达尔文为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22岁时以博物学者的身份登上“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考察,终于创立了进化论。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事例教育学生向李时珍和达尔文等科学家学习为追求科学真理不怕困难的坚忍不拔精神。

六、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介绍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址。比如上册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介绍的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表情丰富、神态逼真,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之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再如下册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介绍的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介绍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6000余里,气势宏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历史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使学生领会“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并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

七、无私奉献的教育

第3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学期初一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Ji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第4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转变。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是科学化、理性化。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体现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在经济上表现为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在政治上,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封建的斗争,把中国近代化运动引向更为深广的领域。在西方近代化过程中,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发展、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上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变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相关法律文献的公布,引起了政治上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变化。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在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要是按照文明史观编订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呈现的分别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中考要求“接轨高中”,为高中输送合格的生源。这要求我们要用文明史观指导复习,即重新整合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若干专题进行复习。如我们可以进行“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专题复习,这样复习可以将中国史上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隋唐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串联在一起;同时可以将世界史上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共和政治,近代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以及颁布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法典》等内容链接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如复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15、16世纪之交(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欧洲殖民者开始贩卖黑人奴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进行血腥的掠夺,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欧美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轮船、火车机车的出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这一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同时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发展、确立的过程体现了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中考命题的主导史观之一。如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思想品德试卷第32题,考查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专题知识,先考查1848年、1871年、1917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及意义,接着考查1953―1956年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探索。在考查世界历史的大问题中穿插了中国史的元素,这体现了“中外联系”、“纵横联系”的中考命题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全球史观,用全球史观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人类历史不仅是记录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大事件的历史,也是记录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社会史观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史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史、人口发展和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2课讲述了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1课讲述了宋代社会风貌,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0课讲述了近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21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此外,社会史内容还散见在教材的其他地方。这表明新课程改革重视社会史观,注重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探究历史的奥秘,得出相关历史结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史观,用社会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第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有效性;兴趣;课前小故事;历史教学

根据不同的情况,课前3分钟历史小故事所起的作用不同。精心指导设计,对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显著。现将“课前3分钟历史小故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总结如下。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能力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时,四班的鲍××同学站在讲台上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小故事是硬脖子县令”,她刚一说完,“啊?”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有的偷笑,有的在看我,鲍××接着说:“同学们!听我细细讲来。”她当时那个表情既严肃又幽默,我暗中窃喜,这个小丫头还挺有驾驭能力的。她生动地讲述着汉光武帝时的那段历史,吸引了全班学生,我的那堂课上得也非常顺利。学生说喜欢上历史课,因为历史课很有趣。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通过讲戚继光抗倭、杨振宇抗日等故事,利用故事中人物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大唐盛世等故事,树立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通过小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包公的清正廉明、秦桧的阴险狡诈等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时,学生讲述了勾践卧薪尝胆等故事。当时李××同学在点评时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就大业。我们学习中遇到点小挫折算什么,只要不放弃,将来一定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她的评论让我为之赞叹。半年后第11届校田径运动会的长跑赛场上,我班的李××同学,最后一个跑到了终点,被其他的长跑运动员落下了两圈半的距离。观众席不断传来嘲讽:“跑得那么慢还参加这个项目。”在众人的注目下,她坚持跑完了全程。“你真棒!”我鼓励她说。她笑着回答:“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坚持不懈,最后成功了,我知道在长跑时大家都在笑我,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我没有放弃,事实证明我能跑完一万米。”说话时她的眼睛里充满坚定和信心。这件事让我很感动,至今难以忘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得不感谢当时讲这个小故事的学生精彩的表现,也让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历史小故事的魅力。对于当代独生子女听不得批评、经受不了失败这一现象,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五、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时,学生讲了“韩信谢漂母”的故事,韩信为感谢漂母当年的分食之恩,到处寻找漂母并赠以千金。我留下了当天的作业,就是放学后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二天,回来汇报,有的为父母洗脚;有的打扫房间;有的给父母捶背。感恩教育要不间断地进行。

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时,学生讲述了历史小故事“有为的商汤”和“残暴的商纣”,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关心百姓的君主,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护。商汤得到伊尹等贤才的辅佐,成就大业。商纣众叛亲离,使固若金汤的商朝土崩瓦解。当时我设计了一个延伸问题,“这件事对于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与同学间的交往有什么借鉴意义?”大家争着抢着地回答:“要关心同学,同学才会关心我。”“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我有困难的时候,同学也会伸出援手。”“不欺负比自己小的同学,否则比我大的同学也会欺负我。”

经过4年多的教学实践,在我的初中课堂上创设“课前3分钟历史小故事”这一环节,收获很大。首先,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历史素材、讲故事、点评三个环节的参与锻炼,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生活充满热情,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特别是通过讲故事树立了进步生的自信心,重新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使他们积极热情地面对学习,敢于迎接挑战,使学习能力加强,成绩收效显著。其次,教学契机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在不断的成长。几年下来,积累了大量的精华历史小故事,汇编成历史小故事集,供学生学习借鉴。

第6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1 以章头图为载体,彰显数学文化

青岛版数学教科书一改过去教科书抽象的味道,在每一章均配有“大器十足”的章头图,这些章头图和“情境导航”像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把教材点缀得格外柔美,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使人们感悟到画面蕴涵着数学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七年级上册“第8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章头图根据我国明代数学家吴敬算诗的画境,借助了杭州西湖及雷峰塔的夜景.配合章头图的“情境导航”提供了吴敬所著《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首诗“巍巍宝塔高七层,点点红灯倍加增.灯共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这是一个需要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的问题,让学生感悟到问题中蕴含的方程思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案例2 八年级上册“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章头图有两部分组成,下方是我国六个民族的标志图案,背景是一幅广西壮族自治区著名风景区桂林山水(漓江)图画.该章头图与“情境导航”体现出该章的主要内容――轴对称与镜面对称.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不仅能从中感悟到轴对称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以及镜面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而且能得到数学美的享受,这正是本章章头图数学文化的价值所在.

案例3 八年级上册“第5章实数”的章头图选自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2002年8月在北京举行,作为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会议而载入史册.这次大会的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勾股圆方图”表现了我国古人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和聪明才智,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教学中结合章头图,向学生介绍有关“勾股圆方图”的史料以及我国数学家的成就,使学生领略到了数学的美妙和神奇,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以数学史为素材,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其知识本身,还存在于它的历史之中.青岛版教科书中的数学史料非常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家的生平及其成就、数学事件和成果、重要数学方法的起源、经典的历史名题、数学家的轶闻趣事等,力求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过程.

2.1 本套教科书把数学的发展置于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对于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毕得哥拉斯、希伯索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丢番图以及近代西方数学家韦达、牛顿、伽利略、笛卡尔、欧拉、莱布尼兹、拉普拉斯等重要人物作了介绍.本套教科书涉及到的中国数学家有刘徽、祖冲之、赵爽、贾宪、程大位、吴敬等,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数学家们的治学严谨、思考慎密的思维品质,同时也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2.2 本套教科书注意结合相关知识向学生介绍历史上数学进展中的曲折历程,展现古代数学及其理念、思想、方法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教科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内容的呈现,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文化传统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以运用于自己的数学学习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使命感.

现将本套教科书阅读材料中的数学史料列表如下:

3 以用数学为触角,体现数学文化

以数学应用为触角的数学文化渗透,将数学问题赋予生活内涵,一方面深化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和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在问题解决中,学生感到数学离生活很近,生活中包含着数学,数学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学生通过对这些源自生活实际问题的研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与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实现多元文化下的数学教育目标.

3.1 本套教科书正文中所选择的素材来源于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并且能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如,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的统计图”中,土地荒漠化问题、游行方队的人数问题以及电视机屏幕尺寸的公制和英制的换算等问题,它们不但反映出一定的数学价值,而且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选取这些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来源、数学的应用、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发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2 本套教科书还十分注重结合课程内容配备数学应用的阅读材料.如,七年级下册第161页“广角镜”中的“美丽的图案设计”;八年级上册第21页“小资料”中“指纹”,八年级上册第90页“小资料”中“全国土地使用情况”;九年级下册第28页“广角镜”中“漫谈抛物线”,九年级下册第101页“智趣园”中“葛藤有多长”等阅读资料的素材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如此丰富的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探索世界的奥秘!这也正是数学文化的价值所在!

4 以智力活动为契机,激活数学文化

做数学游戏、解数学趣题是一种大众化的智力活动,体现了一种数学文化.青岛版数学教科书中引进了一些游戏素材,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智力活动,可以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文化的难得魅力,并逐步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分析的习惯,学会用数学文化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4 七年级上册第62页“智趣园”中的设计了“翻硬币的游戏”,游戏的解决方案是借助-1的乘方,道理也很简单“-1的偶次幂等于1,而-1的奇次幂都等于-1”.游戏的奇妙在于使学生感到数学的神奇,这也正是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案例5 九年级上册第31页“广角镜”介绍了“七巧板”,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对于充实人们的数学文化底蕴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利用七巧板可拼成许多图形(1600种以上),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也可以把它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等,也可以拼出一些中、英文字母.利用七巧板还可以阐明许多重要的几何关系,其原理便是古算术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案例6 九年级下册第101页“智趣园”中给出了一道我国古代趣题“葛藤有多长”.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把枯木看作是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图是并排而放的7个矩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葛藤的长度.问题的解决既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也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这正是数学文化所潜在的教育功能.

5 以数学美为视角,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通过数学美的教育挖掘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享受美的数学,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青岛版数学教科书提供了许多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素材,这也是该套教书的亮点之一.

案例7 七年级上册第15页“智趣园”中的“以直‘绣’曲”,文中给出的“梅花盛开”、“群鱼争食”等图案,竟然是由一条条线段绣成的,这种美妙的感觉往往来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在欣赏美丽图案的同时,使学生感悟到“直”与“曲”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直”可以转化为“曲”;从局部看,“曲”也可以用“直”来代替.由此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

案例8 八年级上册第23页“智趣园”中的“奇妙的对称”,源自于著名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的故事,文中给出的等式是镜面对称下成立的等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镜面对称及其性质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对象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给人的感官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

案例9 九年级上册第85页“广角镜”中介绍了“奇妙的黄金分割”,黄金分割是20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在研究比例时发现的.人们发现“黄金分割”有许多奇妙的特点.如长方形的宽和长的比值是黄金数0.618时,从外形上看最具美感.我国国旗的长方形就选择了“黄金矩形”,国旗上的五角星中也藏有黄金分割.数学总是做到至善至美、完美无缺,这也是数学的最高“品质”与最高的精神“境界”――完美.在整个世界中,无处不闪耀着0.618那黄金一样熠熠的光辉!人们时时刻刻在有意无意创造着一个个的黄金分割.只要稍微留心一下便可发现它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近!数学离我们很近,我们无时不刻地在应用着它!当数学文化真正渗入教材、进入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教学就会变得生机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我们的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

第7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一、导入: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

在课改的实践中,笔者除了运用传统的导入方式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做为课堂的切入点。

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记得在上八年级下册《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这一课时,中国刚刚于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6号”飞船,并成功返回。两位航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家喻户晓,当时全国最热门的话题就是这个。利用这个机会,一上课,笔者就放映了当时新闻频道播放的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说:“这是什么大事·”学生争相回答:“‘神舟6号’飞船发射成功。”笔者说:“对,中国成为世界上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返回飞船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在国际上真正地扬眉吐气了。”笔者又继续说:“也许是历史的巧合,60年前的今天,中国在美国、前苏联的垄断、封锁下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那振奋人心的一瞬间。”(播放视频)这样,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导入环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做为新知识的生产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产新的知识经验。初中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以及课外阅读中也接触了不少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这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在介绍七年级上册古代历史内容的时候,笔者就经常根据课程进度,有意安排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堂变成了一个小的故事会。这既使学生的课余知识得以交流,也使大家听起来更亲切,从而也就更有学习兴趣了。

3.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一上课笔者就问学生:“我们今天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我们要做些什么·”结果学生争相回答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各种节日活动,非常兴奋。笔者趁机说:“这些节日在宋元时期更丰富,习俗更加浓厚,同学们想走近这些节日吗·”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引入了该课的内容了。

二、授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授课过程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精髓,而一堂好课,首先也必须能紧紧地扣住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尤为重要。

1.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介绍八年级上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时,笔者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日军在华暴行的史料,有的收集的是日军任意屠杀中国人的图片,有的拿出了在南京旅游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带回来的照片;有的是从网上下载的文字资料;有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历史Flash《松花江上》等,这使得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感受到日军的残暴和战争的残忍。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影视材料等展示日军暴行,渲染悲惨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学生特别容易地接受了这些历史知识,并牢牢地记住了,同时还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创设课堂情境,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化部分是比较难上好的内容,尤其是古代思想成就方面。因为这部分内容太枯燥,离初中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它变得贴近学生的生活。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假设我们班有一位孔子老师,一位庄子老师,一位韩非子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各自会如何处置·你觉得哪一种处置办法更好·”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进行了极为激烈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任何一次课堂讨论。

第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一、讲文化要注意与社会发展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在上层建筑的反映,历史文化是以往的一定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服务的。” 如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当时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确立,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反对别人的主张。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原因与佛教本身宣扬的因果报应、来世说等具有欺骗、麻醉作用有关;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战乱不断,灾荒连年,人民渴望摆脱苦难,寻求精神寄托有关;与当时封建统治者提倡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空虚有关。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朝廷内部争权不断、阴谋不断、流血不断。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觉得原来儒家所宣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三纲五常不可信,如阮籍、嵇康就公然簿孔孟而非周礼。于是佛教(还有玄学)乘虚而入,得到广泛传播。把文化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系,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那个时期文化的总特征。

二、讲文化要同文化本身的发展相联系。文化史中的每一部分,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有自身独立的发展过程。同一类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期,表现的形式虽有不同,但彼此之间有联系,有继承。教师讲授时应表现文化史本身的联系和继承关系,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史的内容。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先后涉及到的知识点就有四个。第一,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第二,战国时期的孟子。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压迫和剥削人民,反对连年不断的战争。他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是从孔子不信鬼神的思想中发展出朴素的唯物思想。第三,秦始皇焚书坑儒。第四,董仲舒主要吸取法家思想中的“法治”思想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大一统”的观点,使之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汉武帝基本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以后的各代封建王朝都以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教师讲课时,如能在这一方面多加挖掘,对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大有益处的。

三、讲文化要注意多民族的文化观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地区之间,后来在民族、国家之间,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从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也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讲文化要注意多民族的文化观,要注意突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如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4课着重介绍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北朝时开凿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尽管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并不多,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化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讲授文化史时,要注意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在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单元回眸”中,特别提到“中国是发现早期人类文化遗存最多的国家,是世界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在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单元回眸”中提到,“中国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等地的文明交相辉映。”同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它是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中国古代文化既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欧洲,也通过水陆两路传到朝鲜、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也吸取了外来文化,丰富了自身的发展,使之更加灿烂辉煌。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写道:“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由中亚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仅就文化方面而言,佛教对我国的影响就十分广泛。涉及到思想(如佛教思想对我国上层和民众的影响,范缜写《神灭论》反佛教的神不灭观点)、风俗习惯、建筑(如现在仍到处可见的寺庙)、文学(如唐代传奇)、艺术(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还促进印刷术的发展。此外,如唐朝僧人玄奘翻译大量佛经,保存了古代印度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僧一行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子午线的测量工作。这些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讲文化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精神首先就是要宏扬时代主题。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在第11课“史海拾贝”中介绍孙武的思想时,除了说明《孙子兵法》全面论述了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时、地利、人和、将帅等基本因素,强调了“避实击虚”、“知己知彼”的作战原则,指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还突出了他对战争的态度是重视战争而不轻易发动战争,反对穷兵黩武。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战争,追求和平,突出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对庄子的介绍,过去多突出了他思想的消极面,作如此描写:“他的思想消极,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竭力逃避现实。但他敢于批判和嘲笑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现象。”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写为:“他鄙夷权贵,批判和嘲笑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合理现象。但他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对现实人生采取乐天安命的态度。”既更加客观地评价了庄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体现时代精神还在于要立足现实,为现实服务。史学家蒋大椿在谈到21世纪的中国史学时提出“历史学家应当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历史研究课题,将历史的科学研究和价值研究相统一,提供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有针对性的应用历史知识。” 如我们在讲授天文历法的成就,古代医药学的成就时,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五、讲文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能力。文化史的许多内容是很好的能力培养的素材,要注意充分加以发掘。如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及当时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了解同一类文化本身的发展联系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就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既引人入胜又难于处理,也颇能反映出一个老师的教学功底。绘画是讲究构图、线条、色彩等的,每个画家都有他的专长。顾恺之和阎立本都以线条见长,阎立本的画线条盘屈如铁丝,顾恺之的画线条悠美。我们怎样体会顾恺之画中人物的线条优美呢?看教材所用《女史箴图》(局部),就能看到,顾恺之画人物的线条没有折线,没有线条粗细的突然变化,线条的变化比较舒缓,只有直线和曲线。再有歌舞是怎样起源的?原始文化生活中的舞蹈是模仿式的。如仿效禽兽的飞跃、野兽的奔跑。后来逐渐增加了抒情的内容,如欢呼猎人凯旋、庆贺丰收等。原始舞蹈大都是集体舞,为了步伐一致,就以音乐的节奏加以协调。这样,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混合在一起,形成歌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充分利用。

第9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范文

关键词: 历史知识 记忆历史 记忆方法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脑海中尚存历史科目是一门“豆芽科”“副科”的想法,甚至在许多教师,乃至学校的教育观念中有此种落后的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课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学历史仍然是一门初中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科学文化课程,也是初中生中考的一门必不可少的科目。因此,教师教好历史、学生学好历史、记住历史知识,任重而道远。在任重而道远的历程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及教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成为了此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据心理学基础讲解,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个体对其自身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和再认)。因此,人类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记忆是其根本能力,是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基础。同样,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懈的记忆才能真正记住知识。

但在我身边的教学经历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在上课期间向学生提出历史知识问题,例如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学生回答不明确、不全面,有的学生甚至不会。这说明学生没有记住知识。学生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能掌握,教学工作如何进行、学生成绩如何提高呢?我在教学工作中经过反思,分析了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并且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采用了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的方法。

一、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关键,学生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记住历史、掌握历史、学好历史。

课堂上不学、下课后不看。在学生中,除了一些态度端正、自觉性很好、积极进取的学生之外,有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一门“豆芽科”“副科”,觉得历史微不足道,所以,不关心历史,不重视历史。在非常关键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集中注意力、不认真听讲,造成了他们不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不清楚历史的思路,既然课堂上都没有专注于学习,课后的自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平时不用看,寄托于开卷。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属于文字学科,是死的知识,靠的是背诵,平时不需要认真地学,考试前背背就行,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历史在中考时属于开卷考试,可以翻书参考,存在侥幸心理。因此,许多学生学习情绪就会消极,平时不用功,收到的效果已然明了。试问寄托于开卷的学生们:中考是政史合堂,一个半小时,一共十二本书,你翻得过来吗?

2.记忆方法运用不当

首先,学生在记忆历史时,大多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记忆哲学。当然这种记忆方法虽然能够记住一些史实,但这种方法难度较大,死记硬背有可能暂时记住,但会很快遗忘,对学好历史起不到推进作用,所以死记硬背并不值得提倡。其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明确重难点,记忆历史时总是一处不少、一字不漏,这也明显加大了记忆难度。最后,学生自己不善于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比较,不善于前后联系,更不善于中外联系,造成了对历史知识的断节及知识的混淆。

(二)客观原因

当前教育政策的变化、学校教学方针,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等因素是造成学生记不住的原因之一。首先,从教育政策来看,当今为了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做出了许多改变。当然,这样的目的是非常正确的,但正是这样的变化造成了历史的边缘化,同样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受到影响。作为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渊源的主要学科,现在的中考历史居然只占50分值,而且是开卷。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甚为不平。最后,由于受这样的政策影响,许多初级中学并不用专业的历史教师上历史课,有时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误导。

二、学生如何有效记忆历史知识

虽然造成学生记不住历史知识的因素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但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学生自身。根据记忆规律和学生的记忆特点,在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一些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的方法和技巧,与众分享。

(一)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根据记忆规律可知:只有经过人脑的思想理解了的事物和知识才能被我们深刻地感知、记住,从而牢牢地占有、运用它。因此,理解记忆法是记得最牢、我最喜欢、也是我最提倡的一种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讲解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有极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用恰当讲解方法使更多的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也就是面对不一样的学生要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把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讲得透彻,讲的通俗易懂。其次,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对知识点的内涵信息掌握、吃透、消化,而不易理解的地方应当及时请教同学或者向老师询问。这两点构成了理解记忆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时候,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同时顺便记忆,在记忆的同时深化理解,这不但有利于记住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关于如何记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非常困难,而如果对这段意义的话加以理解分析,就非常简单了。首先,辛亥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辛亥革命的功绩:政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辛亥革命失败的地方:三个没有(没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那么如此一来,就非常明了了,学生只要能够理解这个组成部分,记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循序渐进、反复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记忆任何历史知识,不过需要多花时间。首先,在课前预习时进行简略记忆,知道所学内容是什么就行。其次,课堂上跟随老师思路,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边学边记忆,这一点尤为重要,只要很好地利用这四十分钟,课后就少花时间了。最后,课后要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复习、反复的记忆、循序渐进,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深化的理解。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中,关于这八个国家和签订《辛丑条约》的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的记忆,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英法美俄、德意日奥、比西荷”,这十一个国家,记一次有可能当时记住了,之后又会忘,所以,必须通过反复记忆、不断地记忆才会把这十一个国家的名称牢记于心。对于历史知识,学生记忆的时候,不要想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记住,而是要慢慢地、以少积多、循序渐进地记忆知识。学生第一次记住之后,下次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把记过的知识重新看一遍,从而在脑海里加深对已记知识的印象。

(三)归纳整理、对比记忆法

学生如果善于归纳整理、善于对比,记忆知识就轻而易举了。这要求学生把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经过整理之后的知识就相对有条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而且对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主要就是学习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也就是一些战争组成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把近代的战争一一罗列出来,进行归纳整理,理清线索。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局部抗日、全面抗日)。如此,就能帮助学生记住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历史脉络,对于他们学习和记忆有非常大的帮助。

另外:关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和概括,知道这两个条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内容上大致相同: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但也有不同之处:签订的国家(中英、中日),割地(前者割占香港,后者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前者赔款2100万元,后者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前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后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条约内容的最后一点也不同(前者是关税由两国协商,后者是允许日本开设工厂)。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归纳,知识点简单明了,学生看得一清二楚,易于记忆。

(四)趣味记忆法

此种记忆方法,非常灵活多变,记忆知识成功率很高。只要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学生或者教师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历史的趣味性自编口诀、歌诀、顺口溜,因为只有自己编的东西才有利于自己记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口诀、歌诀、顺口溜的编立,主要着重于将所要记忆的历史知识以大致整齐押韵的句子进行概括,形成近似口诀、歌诀、顺口溜的句子,如此,知识变得有趣、记忆变得容易。

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朝代的变更顺序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记忆方法。中国自夏建立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朝代变更,朝代个数也非常多,因此,可以自编口诀记忆。“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朝两汉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像这样的歌诀,学生一看比较感兴趣,记起来也就容易了一些,至少大致的顺序不会弄错。

另外,七年级历史中关于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及名称,可以如此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再到南。”名称、位置一举两得,记忆简单有效,如果在书上比较地图记起来就更简单有效了。

又如:《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我们也可以这样记忆:“南北的走向,广厦福宁上”,位置、名称也一举两得。

(五)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把需要记忆的而且枯燥单调的历史知识利用同音字、同音词等谐音组合到一起,将学习材料进行谐音处理,然后凭着自己记忆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便于记忆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对于难记忆的历史知识利用谐音记忆,便于想象,能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收到“寓快乐于记忆,在记忆中得快乐”的艺术效果。利用谐音记忆法记生涩枯燥的历史知识,往往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出生年代、逝世年代的记忆,就可以用此方法记忆。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死于1883年,我们可以这样记忆:“一爬一爬,一爬爬山”,并且可以理解为一爬一爬,爬到山顶就逝世了。这样一来,他的生卒年代就记得一清二楚了。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人民军队的建立”这一课中,关于南昌起义五位领导人的记忆。教材上的顺序是这样的:、、叶挺、、。这样的名字记起来很难,而且会说错。但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留()荷()叶(叶挺)煮()粥(),这是其一,还可以这样记忆:刘()爷(叶挺)煮()粥()喝(),这是其二。这两种方法记忆这五位领导人的名字绰绰有余,既有趣又顺口,更重要的是记起来方便快捷、简单有效。

(六)联系记忆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样如此,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在学习中,将所学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纵横相错地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但这种记忆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范围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极高的要求。一般学生无法掌握,但对于优等生帮助很大。

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间,发生在1940年5月。我们回想学习过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枣宜会战,它也发生在1940年5月。这样中外联系起来就记住了两个事件的时间。而在枣宜会战中牺牲的著名将领叫张自忠,但历史上还有一个促成国共1949年谈判的张治中。这样只要记住了枣宜会战,就记住了张自忠、张治中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记忆效果非常明显,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七)规律记忆法

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而我们学习历史知识同样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只要我们学会总结其规律,对于记忆历史非常有用,最能体现规律的就是最难记的历史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向我反映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历史不是很难,记忆历史时间才是最难的。而这种规律记忆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来记忆历史时间的,因为在渊源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史实的发生难免会存在相同的规律和巧合,利用这一点我们就很简单地记住历史时间了。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会学到“国父”——孙中山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由于他的革命活动较多,历史时间很难记住,但我们会发现这些活动的时间都有一定规律。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1917年举行了护法战争。我们会发现发生的这些史实时间都是单数:1905、1911、1913、1915、1917。这样只要记住时间就好记住这些事件了。

又如:中国近代许多事件的时间都是单数:1911(辛亥革命)、1915(新文化运动)、1919()、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3(中共三大)、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7(“四一二”、“七一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1931(九一八事变)、1935(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1937(七七事变)、1945(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49(新中国成立)。这些事件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善于抓住,记忆起来就简单多了。不管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这样的规律,数不胜数,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悟透其中的奥妙,从而帮助学生记住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但这些记忆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有效记忆的基础上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不同,记忆方法可以不同,学生对方法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特色,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外,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务必在新课改形势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简单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版.

[2]朱小琴.提高识记中学历史的一些方法[J].现代阅读,2012,7(7).

[3]吴慧梅.提高学生历史记忆能力的九种妙招[J].学法指导.

[4]马艳.浅谈历史学习中的“记不住”现象[J].教海探航,总第667期.

[5]汤晓飞.谈重大历史事件时间的巧记[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4,VOL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