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火烧云教案范文

火烧云教案精选(九篇)

火烧云教案

第1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教师正绘声绘色地讲解火烧云变化的形状,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师:作者经过细心观察,才把火烧云写得如此美丽。

生:老师,我认为作者写得不美!

(众学生面面相觑,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稍微一怔,随后面露微笑)你认为该怎样写才美丽呢?

生: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形状变化快,作者是分开来写的。如果我来写,我会把颜色和形状结合起来写。

生:对呀,对呀!

生:我也同意他的看法。

师:那你来试试吧。

生: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赤色的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马的颜色却越来越黄,变成一匹金黄色的马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时,那匹马变模糊了,最后成了一块淡黄色的大绸子。

(生鼓掌)

师:你真行!你不但把形状和颜色结合起来,还把火烧云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也结合起来。有了两者的结合,火烧云才如此美丽!

(不少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也能!我也能!

师:(演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课件)为了更好地表现火烧云的美丽,请大家选择火烧云的一种形状,仔细观察,结合颜色的变化,把它写得更美;也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创作更美的火烧云。

第2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参与意识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身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树立主体参与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对文本进行阅读和学习,如此,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树立主体参与的意识,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化教学。

比如,在学习《火烧云》这一课时,我编制了一份导学案,导学案内容为:(1)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第三自然段美在什么地方?读第三自然段,圈出表示颜色的词。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2)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你认为哪一自然段写得好?为什么?这么多的形状,你想用哪些词来概括?(3)思考:课文是如何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然后,让学生对导学案上列出的这些问题,通过阅读文本和深入思考来解决,这样,通过让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了主体参与意识,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来进行,它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性格特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比如,在学习《夜莺的歌声》这一课时,在学生初步阅读了文本内容之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即将文本内容以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主人公“夜莺”的经历。这一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广大学生踊跃参与,他们都十分乐于参与这一表演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性。

总之,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遵循新课改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第3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人们在进行创造、创新时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且它不仅包含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还与联想、想象密切相关,所以也包括联动性思维。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积累性学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投机取巧,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换言之,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脚踏实地,在此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并加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探究力度。

一、激励学生联想,培养联动性思维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想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动性思维,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学生积极联想,并将课堂适当地交给学生。比如,教师在教学《王二小》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讲述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随后鼓励学生讲述他们知晓的英雄故事。而这里的英雄可以是抗战英雄,也可以是现代道德模范类的英雄,还可以是值得敬佩的亲人朋友,等等。其实,重要的不是英雄本身,也不是英雄事迹是否感人,而是学生是否能联想到其他英雄故事,能否有条理、清晰准确地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讲述出来。这是因为学生自己确定故事内容,独立组织语言,自主思考,有助于联动性思维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升、课堂氛围的创建。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学生讲述的故事不符合要求,或者讲述效果不佳,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和赞扬,以此锻炼学生勇气,激励学生联想、想象,增强联动性思维培养效果。

二、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教师应主动迎合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教学《火烧云》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这是因为火烧云美丽、绚烂,所以这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勾画出作者对火烧云的描述,紧接着让学生们指出作者描述火烧云的课文原句,并让他们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学会通过比喻、想象等方式描述火烧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赞扬,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注重观察,多多运用比喻来描述事物,因为比喻需要抓住事物的某一特点,并借助联想等方式,加以创新、创造才可以完成,所以上述教学方式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引发学生疑惑,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一味迎合教师观点,不进行思考、研究,凡事依靠教师,那么虽然表面上教学效果较好,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没有丝毫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发学生疑惑,并鼓励他们积极提问、独立研究。例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小苗与大涞亩曰啊非埃可以先问学生采访别人时应该注意什么,其实借助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疑惑,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紧接着,进入课文讲解、学习阶段,在讲述完课文后,教师应向学生提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然后学生回答两个问题。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统一,那么教师应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促使他们发挥发散思维。最后教师应整理学生的答案,并结合课文系统性地讲述发散性思维、大胆质疑等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发扬踏实、认真等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优秀教师加以引导,还需要学校给予资金、设备等支持,更需社会各界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4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教师上课时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时空交叉”时,才真正说得上是问点的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提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可从以下“六性”来优化课堂提问。

一、精心设计,优化目的性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循循善诱,优化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针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内容循循善诱,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八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根据“画鱼”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鱼游到了纸上?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聋哑青年的所作所为给你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三、因势利导,优化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老师提问:

“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问“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有的问“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还有的问“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教师就应该运用教育机智,把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引导学生认识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把握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

四、难易适度,优化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五、发散求异,优化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设计: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六、拓展想象,优化延伸性

第5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唐代和尚寒山有诗云:“烧香请佛力,礼拜求僧助。”此处的“香”原指谷类熟后的气味,后引申为气味美的通称。中国人习惯把香视为光明的象征,用来赶鬼驱魔、洁室避秽,使世间之魅不能作怪。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把烟视为沟通天、人之中介。周朝时,就有熏香习俗,人们燃起香烟,以烟表露自己的心声。《周礼》有“升烟燔牲首”之说,即在祭祀前燔柴升烟,礼敬上苍并祈求保佑,为此要沐浴净身,以示诚意。《汉武帝内传》:“帝乃盛以黄金之箱……安著柏梁台上,数自斋戒,整衣服,亲诣朝拜,烧香盥漱,然后执省之焉。”但真正把烧香祭拜作为一种仪式,则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相传释迦牟尼在印度各地宣讲佛理时,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前来听道者感到昏昏欲睡。为了不使自己在佛祖面前失礼丢丑,有人想出一个办法,用一种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条状,放在容器中燃烧,借它散发的香味来驱除睡意,振奋精神。这是佛教徒烧香的起源。以后香烛就演变为供奉佛前的重要之物,香也就与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佛教徒结合华夏熏香、燃香古俗,认为烧香能够沟通人与佛之间的联系,产生所谓“佛人感应”的效果。而佛人感应有五个程序:第一是请神灵。进了寺院,见到佛与菩萨要先上香,然后行礼跪拜,以示毕恭毕敬。第二步是请本尊身――烧香者祈求佛菩萨显灵保佑。烧香者虔诚的心愿,与其平素所积的功德,要通过香的慧火,缭绕上升,四散飘逸,把它传递给本尊身。如果不烧香,心愿与功德就无法在人与佛之间传递。反之,如果先烧香而无虔诚的心愿与功德,佛与菩萨也不会显灵保佑。三是向列于佛殿或道场中所有的佛与菩萨烧香致敬。四是烧香人在念诵中向显灵的本尊身致敬。五是愿心已经上诉,为奉送本尊身而烧香。正是上述原因,中国佛教徒们将佛寺称为香阜、香刹、香界。

烧香的仪式还从佛教传给了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称:“近人崇释氏,多好用香。盖西方出香,释氏动辄焚香,以示洁净,道家亦然。”供奉在佛像前的烧香的器皿称香炉(源自古代宗庙祭器,如汉太子宫所用博山炉),有土制的,也有金属制的。民间一般以宗庙里的爵炉、狻猊炉等代替香炉。比较传统的家庭,大多设有一座神案,台上供奉祖宗牌位或观世音菩萨或其他神灵,香则是主人与这些神灵“沟通”的媒介。通过阵阵的香雾,人们呼唤神的到来,诉说心中的委屈、抱怨和迷惘。

旧时礼神拜佛,为表虔诚,信徒还兴“争烧头炉香”。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

时至今日,佛寺道观相火仍袅袅腾绕,不绝如缕。不论大人小孩,包括城市现代青年,凡入佛庙道观,多会在菩萨前拈香礼敬;而“争烧头炉香”事,也多有所闻。这当然是传统文化的氛围使然,但其间真正虔诚信菩萨者,并不太多,特别是当代青年。

第6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

1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是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

2

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①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②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③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一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三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  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第7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熄灭蜡烛;装置设计;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68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实验改进目的

1.1 概述及问题提出

“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实验”在初中化学各种版本教科书[1~4]中均有出现,它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着直观的诠释。但在实验过程中,操作稍有不慎则会出现蜡烛不熄灭、上层蜡烛先熄灭或两支蜡烛同时熄灭等情况。为此,很多教师选择播放视频,甚至讲解实验。让原本直观、生动、真实的学习场景无法呈现。

1.2 已有改进装置

仔细分析同行们对该实验进行的改进,发现实验装置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1)以邓九皋[5],门波[6],谢丹敏[7]为代表的“通入法”改进装置(图1);

(2)以李静芬[8],李娜[9],赵映荷[10],周云标[11],张道飞[12],张明华[13]为代表的“隔离法”改进装置(图2)。

两种类型方案各有优点,其共同目的都是防止二氧化碳先与上层蜡烛接触。

1.3 对比方案,优化整合再改进

将教科书中该实验装置与已有改进装置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教科书中实验装置设计简单、操作便捷、容易观察,但实验成功率较低;已有改进实验装置虽然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但部分装置还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影响实验观察、不利于学生操作等不足。因此,将教科书实验装置与已有改进装置进行优化整合,边改进、边实验验证、边总结便成为将该实验进行再改进的总体思路。

对已有改进装置进行实际操作和研究后发现,“通入法”改进装置的优点在于二氧化碳通过导管进入烧杯时气流稳定,且受外界空气流动影响较小,有利于二氧化碳气体快速进入烧杯底部促进实验成功。“隔离法”改进装置的优点则是通过利用器材有效阻隔二氧化碳与上层蜡烛先接触,从而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利用上述装置的优点,并汲取相关文献[14~17]中关于该实验的长处,对该实验装置再次进行优化改进,经过实践总结,多次反复,最终得到具有如下优点的新装置。

2 再改进的实验装置制作

2.1 验用品

石灰石、稀盐酸、0.2mm厚金属铝片、打孔器、蜡烛、火柴、250mL集气瓶(1个)、500mL烧杯(1个)、玻璃片(以上实验用品均在实验室中可找到)

2.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由“宽背板”金属阶梯(以下简称“金属阶梯”)和烧杯两部分组成。金属阶梯放入烧杯,a、b两侧与烧杯壁紧贴,c处与烧杯另一侧底部和杯壁接触(见图3)。此时,烧杯内分成A、B两个区域(见图4),点燃蜡烛后烧杯中A“冷”、B“热”,B区空气受热迅速上升,造成A区冷空气迅速下降形成空气流动,便于A区倒入的二氧化碳迅速通过阶梯下方悬空区域对下层蜡烛形成“合围”促使其先熄灭,最终使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2.3 “金属阶梯”制作

金属阶梯通常使用0.2mm厚的金属铝板制成,根据图5所示将金属板裁切为横向“甲”字形,长×宽比例与烧杯大小关系如图5、图6所示,图5中“K”长度略大于所用烧杯高度,“P”为阶梯高度差;利用打孔器在阶梯位置中部开孔,孔径略小于蜡烛直径,便于将蜡烛旋转插入小孔并固定;最后按虚线折叠呈阶梯状,即可一次成型长期使用。

3 装置的优点

3.1 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经过再改进的实验装置具有“器材少、操作少、失误少”的优点。整个装置所用仪器仅三部分,即:金属阶梯(带蜡烛)、烧杯和集气瓶。装置中蜡烛固定在金属阶梯小孔上,避免了实验过程中蜡烛意外掉落。操作时取下集气瓶口玻璃片,将二氧化碳从烧杯A区倒入而不影响实验结果。

对二氧化碳倾倒快慢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研究中发现,正常倾倒(略有快慢)的过程中使用该装置对实验结果不造成影响(见表1)。

3.2 师生可用,成功率高

通过多次实验验证,该装置不仅适合教师在课堂中演示,更适用于学生分组实验。近两年,我校28个教学班使用该装置进行课堂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成功率均为100%。

在对该装置点燃蜡烛后以不同速度倒入二氧化碳进行实验观察记录中发现(见表2),2min内倒入二氧化碳,实验成功率均为100%,有效避免了因蜡烛点燃时间过长,烧杯内热空气上升,无法倒入二氧化碳气体造成实验失败的情况。

3.3 巧用干冰,现象直观生动

若将干冰放入集气瓶中,利用升华吸热产生呈“白雾”状的二氧化碳气体倒入烧杯,可“勾画”出二氧化碳进入装置的整个过程,使实验现象直观生动,更加利于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通过增加该实验,让学生对集气瓶内产生“白雾”现象进行观察,并触摸瓶壁,便于学生认识干冰的性质及用途,有效填补了教材中对干冰用途介绍仅有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空白。

化W实验的改进与优化是化学教师探讨的永恒话题,让实验装置更简单、实验操作更方便、实验现象更直观、实验结果更可靠势必成为我们永远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9.

[2]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2~44.

[3]江琳才,钱扬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35~136.

[4]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96~99.

[5]邓九皋.二氧化碳熄灭阶梯烛火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1994,(8):34~35.

[6]门波.小小雪碧瓶引领大课堂――基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9):26~29.

[7]谢丹敏,杨玉琴.二氧化碳制取与系列性质实验装置的设计[J].化学教学,2016,(1):64~66.

[8]李静芬.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演示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1997,(12):13.

[9]李娜.倾倒二氧化碳熄灭阶梯蜡烛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2014,35(5):70~72.

[10]赵映荷.激活演示实验教学提高探究学习效率――以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2,33(3):55~58.

[11]周云标,陈迪妹.对倾倒二氧化碳实验的创新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2,(3):99.

[12]张道飞.对倾倒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实验的改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9):18~19.

[13]张明华.也谈CO2倾倒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11):31.

[14]潘国荣等. CO2熄灭蜡烛火焰实验小型化改进[J].化学教学,2014,(11):48~49.

[15]张晓燕.初三化学“二氧化碳性质”公开课的实验设计[J].化学教学,2015,(9):55~58.

第8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贵州省独山县麻万镇摆九小学 558200)

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只有具备丰富的安全知识、较强的安全防范能力、安全意识浓厚的人才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科之间的界限正逐渐模糊,我们深深的认识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课本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同样被包罗了进去。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还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安全教育作用。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挖掘安全教育教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的看法是: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知识。

在教学生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将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 名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跨塌的时候,在室内的人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可以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安全救护知识。我备这课时在网上下载了有关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在教学本文后把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小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

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门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我相机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由此我引导学生总结到: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习“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学生能够理解邱少云为了完成这次军事行动,大火烧身没有自救;也能理解“我”为了保证潜伏成功放弃了救护。我提醒学生:“如果我们在平时遇到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着火怎么办?”学生发表了很多自救和救护的有效办法。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第9篇:火烧云教案范文

乌蒙山

乌蒙山上,树林的脚下

住着一群羊。白天,啃我

灵魂的草。晚上,在山坡上放哨

雪山的颜色,在洁白的柔波里

天水恋爱的路上,走来一对情人

站在画家的手尖上,幻想一个世纪

林荫小道,在风的诱惑里发呆

从记忆的密码开始,长出无数个案件

在公检法的搜捕和指控下,谁也说不清

最终,在判决书上,找到法官的宣判结果

骆驼背上的兽鸟,无论怎么尖叫

算术在人类的春天,装满季节的空调

还有,那轻灵的思想,挥不去乌蒙的烦恼

岁月的天窗,刷去一天的幻想

理想的衣裳上,沾满空气的味道

内心的火

这堆柴草,在祖国的某一角

已存放了一个世纪,今天

终于被人,点着了火

火在太阳中蔓延,将我灵魂的山坡

烧成无数个疑点或罪名,警察定性为刑事案件

在宇宙的岸边,黑暗的骨头上

我看见一个无期囚徒,在时间的沙漠上算命

祈求上帝给他一次机会,暂时的自由和幸福

一个城市

一个城市用宽容的心

理解体贴包容他的每一个亲朋

若聪明智慧的书记市长 教授不与你计较

哪怕你生气发脾气他都忍气吞声

装着没听见

密密麻麻的蚂蚁叽叽喳喳的小鸟

在大地的心脏上笑着跳着闹着哭着

无奈地看着建筑工人搬石头砸自己的头和脚

在火柴盒心中我有无数个

理想思念已被高压电烧成灰

剩下的只有毒雾恐慌 发白的日子

烟头黄得不可思议在屋子阴深处

怀疑 我的现在和过去

寂寞之城用云的肌肉遮蔽

我灵魂的躯体指尖上渴死的一滴血

在泥土上遗忘了凡尘死亡的孩子

高等数学公式里森林长出了一块肌瘤

若大山深处的巨石在地图的隐患里

伤心流泪像瘦风一样隐隐作痛

悲伤目不转睛地看着镜框里发生的事

有时候真相无法躲过绕开你的头顶

偶尔一些事件让你愤怒或者不满

但一切都与你有关

某个城市

乡庄背影

面向大地,背着一片蓝天

只有太阳知道,她的心酸和苦恼

今天,地还是地,天依然是天

岁月的箩筐,肩膀上的

水桶扁担,压弯了

远山的桥梁,阳光翻晒的小道

在乡亲们额角上,填满了皱纹的歌谣

季节雕刻的木纹石上,写满了

沧桑和苦难,生命之魂

何时走出大山。那些人

只能退到黑夜里去了,回到

黑灯瞎火的,阴森的拐角背面

在那油漆染黑的村庄深处

他们完全被黑暗,吞了又吐出来

黎明,让黄昏的夜晚

交出村庄,和老百姓的隐私

不老实的时间,怎么也不肯交代

默默地出生,又悄悄地死亡

日子看着,一个城市

或某村子的人,出生入死

在大山深处,夕阳失踪的旁晚

你的声音在我梦里

异性动物,喜欢在晚上游行示威

或者,去西山看电影

数星星,望月亮

夜晚,有人在棺材里考古

我的灵魂,已被盗墓人偷走

灵感在金殿后山上,神秘失踪

在电脑窗上,我看见许多美女,帅哥

正秘密地寻欢作乐,抱着情人想儿子

在我指尖某处,你的名字和声音,在我梦里

你的口红,掉在我土中,存放在大山某处坡上

清晨,我把你埋在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