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火烧云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火烧云教学反思

第1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第一,着眼于语文素质,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他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让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还要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还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这个主体放在首要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也把教材内容变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角地位,教师是组织者。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创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把看到的与学到的运用到一起,更没有以前的超纲超标之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构思,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学生了解到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上课时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火烧云》描写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这篇文章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地感受根本不能体会火烧云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置身于火烧云中的感觉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教师总结)

师:“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的火烧云吧!”

生:自由发言,说自己所撕的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变化。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是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地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案例反思

第2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案例主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多发面的基本能力。可见课程标准的理念包含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吴文课程的提出市社会的需求、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开辟了新的视野。第一,着眼于语文素质,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他特别强调张扬人文精神,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全球视野、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让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知道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还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题放在首要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也把教材内容变为学习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主角地位,教师是组织者。第三,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创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把看到的与学到的运用到一起,更没有以前的超纲超标之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大胆构思,使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学生了解到的内容、知道的事情越来越丰富。

我上的这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火烧云》描写了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这篇文章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根本不能体会火烧云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置身于火烧云中的感觉呢?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案例描述

因为本课写的是傍晚的火烧云,所以我也以云引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 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 “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随机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交流读书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 “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 “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 “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 “火烧云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生: “我们小组通过读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非常多,变化也非常快。我们抓住了几个重点的字词,,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生:“我们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我们通过接读课文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教师总结)

师: “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火烧云吧!”

生:自由发言,说所自己撕得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吧”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案例反思

第3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不添减文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是大有裨益的。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氧,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中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一文,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人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人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了他们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出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4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第5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第6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一、为学生提供交流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需要学生掌握并且理解运用知识,若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敢提问或反驳教师的不同意见,就不能很好地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势必会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创设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必不可少。语文教学是涉及听、说、读、写等多种综合能力于一体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全方位的人才,不但能说会道,还要能读会写,具备超强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具备自学、自悟的综合能力。

经验交流能够带动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助,因此为学生提供交流空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由成绩好、学习方法先进的学生做组长,带领副组长、组员一起学习。由于每个组都有优有劣,优等生要帮助学困生,同时学困生也要积极向优等生进行讨教。同时引进竞争机制,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让学生都努力学习,人人都奋勇争先。我们也可以将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成一组,由于他们水平比较接近,容易有共同语言,在讨论过程中也容易面对同样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共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他们的想象力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想象作为创新的前提,需要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须重视和面对的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往往想象力丰富,头脑中有很多奇怪的念头,如何将这些灵感捕捉下来,化作学习的动力,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课题。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创新。

例如,在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们都见过火烧云吗?”有的学生回答见过,有的学生则回答没有注意过。这时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为见过的同学详细地介绍了火烧云,为没见过的同学讲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形态变化等等,我们学过之后,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给了我们什么启发。”经过我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对火烧云的形状和形态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尤其是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见到了火烧云。这时我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山石投影,让学生进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有了《火烧云》课文中的写作方式启蒙,描述山石投影时就显得非常轻松容易了,很快学生就根据课件中的内容说了自己的感受,不仅描述得绘声绘色,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锻炼了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三、巧妙设置疑问,让思维的火花绽放课堂

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才能够更加喜欢探究和钻研,喜欢所感兴趣的学科。思维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因为有了疑问,产生了好奇心,才会思考和动脑。课堂上,教师要想知道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就必须进行交流,师生交流主要是以问答的形式来体现,这个时候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个设计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基础。因此,提问能联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擅长突出重点、把握时机和寻求角度去提问学生,在一问一答之间,有时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抓住重点、难点,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置疑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只有学生在头脑里产生了“为什么”,他们才有兴趣探究问题,有动力去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尽快投入其中。只要我们将问题设置得巧妙,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能让整个课堂洋溢着积极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发展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最大动力,也是学生愿意学习、自主学习的主要条件。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带着极大的热情去学习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制造机会,注重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第7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教学,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笔者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在朗读中激感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感悟于心,使学生接受美感的熏陶,受到思想、道德、情感的感染。那么在教学中,该抓住什么内容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认为,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重点段落带动全文,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重点句段指导朗读。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中:“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这个排比句,反复地朗读,读出孩子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是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也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从而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在朗读教学中加强技巧的训练,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的情感体验。

二、在想象中促进情感

想象是情感的翅膀,丰富的想象能掀起情感的波澜。学生具有极大的想象潜力,只要在教学中予以培养和激发,便可以根据语言描绘和各种有效的教学媒体进行合理想象,进入语文特定的情景之中,激发出更丰富、更热烈的情感,从而深化主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在教学古诗《悯农》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看到农民在田野劳动的情景,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看到这么多的粮食,又看到农民因没有饭吃而饿死,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中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了解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又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指导学生抓住献血前“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中表示时间、动作的词语,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通过字里行间的意思,判断阮恒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其神态,此时此刻阮恒紧张、矛盾的心情。最后,让学生想象阮恒为什么会有紧张、矛盾的心情。最后,让学生想象阮恒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为什么果断地做出献血的决定。献血时,抓住“哭泣、抽泣”这几个词加深理解,然后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阮恒的神态变化,体验他献血时的勇敢表现,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我的战友》一文,观察图片:“火烧得怎样?”“火是怎样烧到身上的?”然后抓住“当时是怎样想的?”激发学生想象。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情境:熊熊烈火无情地吞噬着,他的衣服、帽子着火了,只见他紧咬着呀,忍着痛,一动不动。这时,只要自己一动,就会被敌人发现,旁边的战士们就会受到牵连,更严重的是打乱整个战斗部署。想:千万不能因为自己而使部队遭受到损失啊!学生带着对的崇敬之情,一次又一次地涉足的内心世界,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通过想象,促进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受到了纪律、意志的教育。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情境是情感的引子,它能把情感导向更深的意境。学习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的情境中去想、去体验,要让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从中体验作者的情感,使内心情感发生变化,直到升华。例如《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图片,配合课文录音,创设情境,对学生说:“假设你在傍晚时分,在乡村田野上观看这些颜色奇异、形态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表达你的感情呢?”这样安排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火烧云的美丽,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可让学生进行比较,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明什么?这样剖析比较,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天寒地冻的环境中,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孤独悲惨的命运。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配音音乐和课文录音,通过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用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上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三组特写镜头,让学生反复朗读,把学生的心境引入课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体会到首都人民等候灵车的焦急心情和失去总理的悲痛,对总理的爱戴、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第8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性 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让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力四射,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教师如能在课堂上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能,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就会产生巨大的飞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创设情境是个好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和学习条件,让其亲自实践,使其产生好奇、疑惑、惊讶,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我预先精心做好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变化多姿的火烧云,启发学生欣赏思考:这是什么?课一开始,我就录音播放《火烧云》课文朗读,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在此基础上导:同学们你们想见见美丽的火烧云吗?咱们一起去看看吧!”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并找出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句子和词语,然后观看课件,让同学们把自己看成是看火烧云的人,看成是作者,自由畅想,体会这种欢快愉悦之情。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如何做好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已成为众多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在课堂上,要不断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学的是什么,收获的是什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贯穿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握并生成可让其终身受用的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进而学会学习,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选择教学策略时就须考虑类似的问题:本节课若用讲授的方法教学有效性有多大?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对话能使学生们学到多少?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漂浮的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在课文中划线、标记、解疑。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注重学生的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有力手段。学习需要个人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也需要志趣相同的人共同讨论,,得到交流。把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所应做的。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交流时,每位学生必发言,这样对于一些胆小的,成绩差点的学生都很有好处。在讨论后,提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其回答,谈感受及时给予鼓励。如:“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会动脑”、“你真了不起”、“掌声鼓励!”等等,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鼓舞,找到信心。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我再作全面总结,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张扬,找到学习的动力。经过讨论交流、总结,加深知识印象,从而达到在效性。

四、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什么是自学习惯呢?它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自学习惯,则是指那些科学的、规范的、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及学生认识规律的自学习惯,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强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否则,就不能圆满完成培养自学能力的改革任务。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观察、学习、总结等方面必须使学生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我常跟学生讲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一次特殊的实验》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科学家受伤后身体产生的变化及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这些重点片段的教学。在学习科学家的顽强与执着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施密特博士的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被蛇咬伤后博士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此时此刻,你想对施密特博士说些什么?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施密特博士当时的内心难受、痛苦及博士忍受痛苦的顽强毅力。从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中,让学生了解到:在这生死关头,博士的表现怎样?为什么他能这样呢?让学生各抒已见,从博士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实验,是人类的科学事业,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他宁可牺牲自己。通过教学,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了下了根,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任何良好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的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第9篇:火烧云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朗读 指导 提高 水平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笔者认为正确的朗读指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激发生命意识、情景设置、指导朗读方法。

一、实现朗读目的的根本在于生命意识的激发

朗读者不是被动的传声复述,他的思想感情的运用,语气的转换,重音的确定,节奏的变化等等,都取决于对言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的感悟。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只有生命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作者、文本和读者的态度感情才能在声音、语气中“自然”地,而不是“自发”地涌现出来。

二、设置朗读情景

营造朗读情景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朗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时,更应该通过渲染气氛来表达情感。如我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播放了有关的图片,并同时伴有哀乐。以便朗读时更好地体现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在朗读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时,教师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富有磁力的朗读录音和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