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访谈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访谈心得体会

第1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访谈 深度访谈 引导

所谓深度访谈,学界所指的主要就是半结构式的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常用的资料收集方式,是直接感知研究对象实际情况的基本方法。深度访谈没标准化程序可供遵循,访谈过程常因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互动而变化。因此,这种方法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要求访谈者能够控制访谈环境,把握访谈方向和进度。

关于深度访谈,这里面涉及的关键是何谓“深”,要多深才算深度访谈。笔者的理解是:

1.“深度”第一层面――深入。深度访谈并不单纯指访谈者与被访者重复地面对面的接触,更主要指的是访谈双方的交流是自由的、轻松的,甚至是无障碍的。深度访谈没有事先统一的问卷、没有标准的提问顺序,其访谈话题多半是一个大范围或一个题目细化后的访谈提纲,由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在这一范围内就访谈提纲进行自由交谈。双方围绕一定的题目,可从历史到今天、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人到他人、从家庭到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谈和讨论。访谈者可从中获得大量与研究问题有关的丰富的社会背景材料和访谈对象在这一背景中的所思、所言、所为的生动而鲜活的资料。

2.“深度”第二层面――深信。在访谈的深入交流过程中,访谈者要高度尊重并重视被访者的说法、观点,超越访谈者个人的感受、理解与解释。

访谈这一交往过程包含访谈者(信息发送者)、被访者(信息接受者)、通道、信息编码、信息反馈等基本要素。访谈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双向的,访谈的每一方都在不断将信息回送给另一方,双方都可能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作为整体的访谈是访谈者和被访者的共同产物。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访谈者不是操控访谈历程,而是引导访谈过程。被访者不是被研究的对象,而是研究的信息提供者。访谈者事先准备部分的访谈信息(半结构的),以中性的语言提出研究的问题,对于被访者的回答,无须做出反馈或评价,不能进行诱导,更不必去迎合或说服访谈者,应当始终保持中性的立场。访谈者只有以客观的、尊重的态度才能尝试从被访者身上得到真实而深入的信息。

3.“深度”第三层面――深究。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面对真实的、丰富的访谈材料,访谈者要善于去芜存菁,探索隐藏在表面陈述中的深刻意义。深度访谈的重点不仅是得到被访者的陈述,而且要通过被访者的陈述材料,探索其中折射出来的对某些活动、事件、现象的多元观点。这当中,访谈者要搁置自我的感受、解释与理解,超越自我的假设,探索潜藏在表层观点下所蕴涵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有人曾将访谈比喻为采矿,访问者就像是采矿者。①面对被访者提供的反馈信息,访谈者的工作就是挖掘它。

一、深度访谈的障碍

深度访谈的过程是机动的、松散的,随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互动而变化,其过程和结果难以预期。事实上,深度访谈难以展开无障碍的深入访谈。因为访谈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它包括:物理背景――访谈时的时间、地点、距离等;社会背景――访谈双方的身份、关系等;心理背景――访谈双方当时的情绪状态和感情;文化背景――访谈双方的受教育程度、信仰、价值观等;历史背景――访谈双方以往的人和事与此次访谈的关系。这些背景因素会给访谈的信息通道造成干扰,从而导致一定的访谈障碍。

常见的深度访谈的障碍有以下几种:

偏见。产生偏见的一种原因是“选择性知觉”的主观性。人们每天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而实际上注意到的信息却很少,人们总是因个人的兴趣、需求、动机等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这种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是无意识的。但是,“选择性知觉”的主观性导致了访谈的认知障碍。由于被访者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访谈者的编码没能有效传递给被访者,使得被访者难以客观译码,反馈的信息自然就不能客观、全面。例如,有时被访者不喜欢访谈者所提出的讨论问题或对所提的问题存在偏见,有时被访者可能觉得访谈者无法理解他们的回答而没能客观地回答提问。

产生偏见的其他原因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包括精神或情绪状态等因素。如果被访者精神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例如疲劳、激动、忧郁、亢奋等,被访者是难以有效接受信息并准确译码的。在访谈过程中,情感对于访谈双方的沟通、交流有很大的干扰。信息的交流是访谈双方交往的开始,而情感的交流是更深层次的沟通。例如,当被访者的心情不好时,很无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引起波动,被访者可能会把它当作挑衅,觉得别人和他作对,这是心境对认知的影响。被访者的情绪、精神状态对深度访谈造成了主观障碍。

习惯。主要体现为性格障碍。性格反映了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体现在个体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的方方面面。某些习惯或性格会造成访谈的障碍。例如,访谈者没有倾听的习惯,急于打断被访者的讲话,使对方没能完整表达。又如,某些被访者的性格特征以自我为中心,他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在自我身上,看问题比较主观,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没有耐心面对访谈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

顾虑。某些被访者比较世故,面对隐私话题、敏感性话题或评介式提问有所顾忌,顾左右而言他。在访谈中,世故心理的表现为:1.外热内冷。有些被访者表面上寒暄看似热情支持访谈,实则轻易不发表意见,或者半真半假、虚虚实实,让访谈者捉摸不透。2.见风使舵。某些被访者八面玲珑,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往往注意访谈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意见,寻找暗示,投访谈者所好,以迎合和取悦访谈者,造成材料失真。3.明哲保身。某些被访者奉行中庸,迁就随和,可以谈天说地,但决不说对错。这些世故心理现象导致深度访谈难以深入展开。

经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或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知识层中。知识层面的差距会带来表达与理解的差异。当被访者的经验不足以理解提问的实际含义时,被访者或者不了解问题,或者不确定访谈者想要知道的是什么,会出现答非所问,导致回答发生偏差。例如,有的访谈者常与书面语接触,口语表达往往使用长句,结构比较复杂,修饰语较多。这样的表达内容,文化程度低的被访者可能会听不懂。有时,访谈题目包含的专业性较强,被访者没有足够的信息回答,或不懂如何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使得回答洋洋洒洒却没有提供访谈者想要的信息。

环境。访谈的环境和访谈者的仪表等非言语因素的干扰会形成访谈障碍。访谈者的目光、表情、动作、姿态、服饰,以及与被访者的距离都会影响访谈。例如,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不时接听电话或周围环境的嘈杂都会干扰被访者的表达。又如,访谈者通过得体的打扮、仪态等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对被访者形成了一个好的首因效应,他会在访谈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访谈者,愿意与访谈者沟通、交流。人们在首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积极的首因效应往往会带来高质而持久的访谈,反之,消极的首因效应所产生的辐射会导致访谈障碍。

二、深度访谈的引导策略

在深度访谈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访谈目的,访谈者必须针对已知的各种变量或可能存在的障碍,选择应对策略,有意识地避害趋利,谋求最佳访谈效果。

铺设访谈架构

访谈者要明确收集资料的方向,准备一个适当的访谈架构。

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例如,如果访谈者希望得到某人或某事某物或经验体会的信息,可以采用描述性的问题,使受访者在开放的话题空间诠释个人经验。如果访谈者希望发现受访者的知识、经验的架构,则可以采用结构性的提问。

设计简洁、清晰的问题。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异常紧迫,如果讲话过于冗长和复杂,对方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不愿再听下去。因此,问题必须简单明了。此外,由于人们的认识、内心感受存在差异,对同一词汇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为了防止出现访谈障碍,在访谈过程中,访谈者要注意词句的简明、清楚。根据短时记忆的规律:人们的记忆组块(chunk)通常为7+2或7-2,也就是说人们一次只能记住7条信息(加2或减2)。所以每次的问题不要给予过多信息。访谈者必须清楚所要表达的想法和想要传递的信息,选择那些能够清晰表达想法的词句,避免抽象性、有歧义的问题。此外,访谈的问题避免包含过强的专业性,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超出受访者的经验以外,他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回应,无法具体地回答。访谈话题应尽可能采用受访者能够并且愿意回答的开放式的提问方式,选择与受访者切身相关的主题,以防受访者误解问题而发出错误信息。

参与访谈建构

层递式传递信息。人们在口头表达时,大多是随想随说,语言编码的时间很短促,思维活动的节奏特别快,每句话都是在瞬间完成的语言编码任务并说出来,不允许表达的人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去斟酌、去推敲。内部语言所形成的语义意向尽管存在跳跃性,但是在一句接一句的表述时,句与句之间的思维不能断档,一断档就说不下去了。且不说思维能力一般的人,就是有充分准备、思维活跃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说下去,总有一些临时的变化影响到语言的编码变化,以致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反馈现象。访谈是靠一个个句子的信息焦点,在言语线形结构中延续、衔接、组织起来的交流过程。因而,访谈问题应尽可能在意义上由浅入深,侧重于语义的层次推进,层层深化受访者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引导受访者层层接受,有条理地把思想、观点、看法等表达出来。

及时提取反馈信息。访谈者在倾听过程中积极地与被访者进行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被访者反馈的信息。在倾听过程中,当被访者口若悬河时,访谈者不妨从被访者的语言信息中提取与主题相关的词句,将对方前面所谈内容的某一点作为下一个问题的契机,使对话内容的转换显得比较自然。访谈者要根据被访者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和社会期待去调整交流的方式,尽量缩小与被访者的距离,甚至站在被访者的立场上去思考,通过求同达到感染诱导被访者的可能。访谈者要主动接受和捕捉被访者语言背后的含义,把握重要词语,等待时机追问,通过双方的互动共同建构访谈。

被访者接受访谈,多多少少会有个人的动机、兴趣或利益,因此在回答问题时,他们常常不自觉地滑向个人的意向,好像不经意地偏离了话题。表面上,这些话语与访谈的研究主题无关,但对被访者而言,也许是十分重要的事件,被访者希望引起访谈者的关注。访谈者顺着对方的话题追问,可以获得超越访谈者个人假设的重要信息。

注 释:

①李晓凤、佘双好:《质性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高燕、杰(编著):《社会研究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2.刘晓新、毕爱萍(主编):《人际交往心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古馥:《思维与语言应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2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独树一帜的节目风格

在众多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谈话节目中,《半边天》“张越访谈”的节目风格无疑是鲜明的、独树一帜的,这使它和其他谈话节目很清晰地区别开来。

1.边缘化的访谈对象

在选择报道人物上,媒体无疑是有功利性的,这是因为相对于寻常百姓,公众人物对观众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心理悬念,他们渴望了解名人、明星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成功路上的艰辛、汗水、挣扎和困惑,这也是《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众多访谈节目的成功之道。然而,相对于塔尖上的少数名人、明星,更多存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却是“沉默的大多数”,极少有途径可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声音。在谈到创办“张越访谈”的初衷时,主持人张越说:“当时我要去采访一个深圳广播电台的著名主持人胡晓梅,做那期节目的时候,我跑到深圳的火车站,看那些人流,在火车站公共厕所里,看厕所墙和门上写的字,我发现我对那每一个写字的人可能更感兴趣,他经历了什么?我当时就觉得我被什么东西打动了。”①正是抱着这一想法,“张越访谈”避开被聚光灯投射的成功人士,而将节目的触角伸向那些在矛盾和困惑中挣扎的小人物,记录“每张脸孔背后的故事”。

“张越访谈”的采访对象,包括工人、农民、吸毒者、流浪者、残疾人、离异女人,他们是通常意义上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活没有喝彩、没有喧哗、没有表演。以2006年1~5月的18期节目为例,其中11期的采访对象为年龄在35~50岁的普通中年人,3期涉及重症患者对爱情、生活和梦想的态度;4期关注遭遇亲人变故的普通家庭;6期为离婚或是再婚的女性;1期为曾服刑的人员,95%的节目以被访者经历磨难后艰难的心理重建为主要视角。

2.坦诚的采访态度

采访态度的诚实应当是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所共通的一点,以美国脱口秀明星奥普拉・温弗瑞为例,分享真诚是她在节目中所体现出的最大特点。在谈到遭遇对女性人生所造成的影响时,奥普拉竟然将自己幼年时受表哥的不幸经历和盘托出,这样真诚的态度非但没降低她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为她赢得了更多的尊重。相比之下,国内部分谈话节目体现出的却是一种“职业化的推心置腹”,一档节目进行下来,很难说有什么不好―――技巧娴熟、话语得体、配合默契,唯一缺少的是真正深入人心的力量,这使得主持人虽然笑容可掬,却始终难以调动起嘉宾真实的情绪,而观众也难以完全消除心底对节目的距离感。

在“张越访谈”中,我们看不到主持人伶俐的话语“机锋”,只有安静、平等和真实的谈话,与一般刀来剑往如辩论会般的谈话节目不同,采访过程中常伴随着沉默,素以口才和智慧著称的“鹰派”主持人张越甘愿做陪衬,来调动采访对象谈出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最真实的心理历程。据说,这档节目创办伊始,张越也曾经极为重视节目的“好看”,这使她更倾向于选择有出色表达能力和幽默感的嘉宾。这种想法在她采访一位海湾战争中的战士时发生了改变,面对摄像机,这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英雄大汗淋漓,紧张得语不成句,采访几度中断。这让张越犯了难,甚至不确定节目究竟能否播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档未经太多剪辑的节目对观众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这次经历让张越对谈话节目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在电视节目里表现我的那种语言能力,可能更重要的是嘉宾的个性、嘉宾的思考方式和嘉宾的魅力。”②

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声音往往是最有力量的,“张越访谈”对这点的正确把握,使得节目抛弃“官话”、“套话”,成为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之间最本真的对话。

3.非功利性的采访目的

诚然,采访寻常百姓并不是“张越访谈”开的先例,国内同类型节目也不罕见,许多电视台都开播有以普通人经历为核心内容的法律维权或情感倾诉类节目。通常这类节目都被贴上“人文关怀”的标签,然而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为追求节目的收视率而刻意制造噱头和戏剧化的场面,或是为赚取眼泪而将个人痛楚无限放大,从而不惜损害被采访对象人格权和隐私权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也是“张越访谈”所极力避免的。正如张越所说,“做电视要习惯为保护嘉宾而损失或者放弃一期好节目的遗憾,节目质量远不如一个人的安危祸福更重要。”

从开播起,“张越访谈”就极力避免对于选题的炒作和选题本身的功利性。张越说,“我们的访谈从一开始就不接受带有任何直接利益目的的嘉宾。至于有人通过上节目,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那也只能算是访谈的副产品。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每一个来上节目的嘉宾,能获得那种不能直接换成利益,往往又是肉眼看不见、个人心理状态真正往好里改善的趋势。”靠一档访谈节目而彻底改变人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张越访谈”的目的是为嘉宾提供一个倾诉精神困境和抒感的平台。

事实上,现在许多以帮助弱势群体争取权益为出发点的电视节目,虽然用意良好,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短期看,有些被采访对象确实可以获得一些物质利益,解决燃眉之急。但长期看来,由于部分媒体和民众权利意识的淡薄,对于隐私曝光带来的危害估计不足,反而可能使矛盾扩大化,使被采访对象在现实生活中陷入更深的尴尬和困境。同时,由于这类节目的功利性目的,使其刻意追求戏剧化的煽情效果,这时真实性和可看性之间就会变得很难平衡,“帮助弱势群体”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成为“消费弱势群体”③。

4.朴素自然的采访形式

“张越访谈”选择的地点往往是随机的,田埂边、炕头上、青灯下、小河边。无论采访对象来自于多么偏僻的山村,张越都坚持亲自到他们居住的地方采访,以期在进入嘉宾的内心世界之前,先“滚入他的生活”,这份坚持使节目整体显得松弛、自然、真实。以2006年1~5月的节目来看,全部访谈都是在被访者家中进行的,节目现场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奢华的灯光、夸张的手势,更像是普通的家常聊天。

真实,是“张越访谈”创作的基本原则。虽然嘉宾个体生命充满着悲欢离合,节目中却极力回避人为的戏剧化处理,采访时嘉宾和主持人情不自禁流下的眼泪,也往往在后期剪辑中被删掉。

主持人的独特魅力

主持人是贯穿整个访谈节目的灵魂,“张越访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持人独特的魅力。

1.丰富的知识积累

知识的积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书本和社会。张越说:“年轻的时候我有很激进的一面。就是当看到人和事的时候,总有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他,自以为是,并且洋洋自得,很容易给人家下判断,还认为那叫有原则。其实,那时候的生活是虚假的,只是在书中理解生活,也只是了解都市年轻人这个小圈子里面的是与非……”④可见,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善于从书本以外更开阔的世界中获取知识,不会被任何既有的概念和理念来框住自己的思想,以致形成对世界和人片面、单一的认识。

2.深刻的生活体验

卡莱尔曾说过“不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不可或缺的素质,这也是西方成熟的脱口秀主持人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的原因。初看张越的履历表,简单得有些出人意料:从学生到教师再到主持人,经历平顺而普通。深入了解后才发现,青春期的张越曾经因为自己的体型而有过整整10年的自卑,直到上大学后才逐渐建立自信。这段漫长而艰难的心理成长过程,使得张越在面对内心焦灼和痛苦的嘉宾时感同身受。在刚进《半边天》节目头两年时间里,张越也曾经是处处露脸、风光一时。那时她主持一档“谁来做客”的节目,邀请一位男嘉宾进行一对一的聊天,“定位是尖刻、犀利,每周‘杀死’一个男人”,从方宏进、白岩松到冯小刚、唐师曾,都被她咄咄逼人地“追杀”过。就这样“热闹”了两年之后,张越陷入了极度的沮丧,沉寂了两年,直到2000年底才重新创办了“张越访谈”。这段自我丢失和重建的过程,对于“张越访谈”的成熟是极其珍贵的。在新的节目里,张越没有了以往的语速飞快、思维敏捷、咄咄逼人的气势,节目变得沉静、淡泊和朴素,伴随着采访的一次次深入,张越的话越来越少,态度也越来越谨慎。面对和你截然不同的环境、性格和经历的人,任何既有的经验和理念,在真实的生活和心灵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而真正能够支撑创作的则是对他人内心不断探究的好奇心和热情。

3.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张越访谈”的语言“不虚美、不隐恶”,尖锐而有力度。生活中的张越不是个中庸世故的人,个性鲜明言语犀利,在节目中虽然她明白应当尽量保持中立客观,却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在《无路可逃》那期节目中,嘉宾是一位40多岁的女性,因为只有一只眼睛而自幼极度自卑,这让她在人生路上一再退缩节节败退,不敢谈恋爱,不敢找工作。那次,张越在节目中跳了起来:“你不应该这样,你再试一下,你别这样。”事后回忆起这档备受争议的节目,张越坦白,“我实在不能忍受,因为她太像我了。我是挣扎挣扎,抓根稻草浮上来了。可她,你在看着她灭顶,我就跟她急赤白脸了。”⑤

在张越与嘉宾的问答中,没有虚与委蛇的客套和不痛不痒的交谈,问题是尖锐的,但问法却是充满善意而真诚的。在《轮椅姐妹》那期节目中,面对生下来就重度残疾,时刻面临死亡威胁而又温婉细腻的姐妹,节目串场词写得温情而充满诗意,但是问题却毫不含糊,涉及到女孩孤独的童年、死亡的阴影、无望的爱情和坚持的美丽,这些问题都是关乎生命本质的,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又是沉重而极力回避的。在谈到爱情时张越问道:“好像有不少人都觉得,如果一个人身体上有残疾,那么他一定跟爱情婚姻这些事都没有关系,他这辈子根本不该想这个”;谈到美丽时张越问道:“我看到你打扮得很漂亮,妆化得很得体,可是你的生活已经如此的困难了,差不多是在狼狈的生活状况中,为什么还要这样呢?”为得到最真实的反应,张越在采访中往往不惜“刺激”一下嘉宾,表面看来这些“刺激”不近人情,但背后却是张越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异乎寻常的尊重,这些问题更像是主持人把自己放在受访者的位置上而进行的自我追问。

“张越访谈”节目中有反驳、沉默与争执,提问并不一定是为了求解,却是为了体察个体真实的心灵历程,正如张越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现在的我敢和嘉宾争执,这种争执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抖机灵,我要显得比你们高明、聪明,得表现出犀利。现在的争执可能是更根本的,更尖锐的,我和被采访者的人生态度不同,但是我们是平等的,谁也没有优越感。”⑥

“访谈”的个案分析

在节目中的倾诉和抒发对于嘉宾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张越访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些镜头前的嘉宾,多半是第一次上电视,而在此之前,几乎没有媒体真正关心过他们的思想、情感、梦想和挣扎。正是这种漠视和隔阂,使那档获得“金话筒”奖的节目《我叫刘小样》播出后引起一片哗然。

刘小样是八百里秦川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在封闭的小山村里她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丈夫感情很好,并有一儿一女。在乡亲们看来,她拥有一个农村妇女希望拥有的一切,生活幸福无可挑剔。然而,刘小样内心却时刻忍受着煎熬,她不满足于宁静而又单调的生活,想要一个更丰富、更广阔、充满热情与想象的生活。

张:你在信里这样描述,你说你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逛西安;不可以有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你要打破它,你就会觉得无助、无望、孤独;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刘:我的身体在遵守,我的心却没有遵守。即使我不能出去,我得想好多的事情,我不能做饭的时候我就光想着做饭啊!

张:可是你觉得,你这样会痛苦的,你的身体在过着一种日子,你的心里永远在想着另外一种东西,而你想的东西永远不敢跟别人说?

刘:这就是我的悲哀。

张:这儿的生活你觉得特别平静单调,你向往城市的生活。可是你知道吗?城市的生活压力特别大,节奏特别快?

刘:我觉得压力它也是一种快乐,压力就是他的一种追求啊,要不然他就会被淘汰,农村女人没有这个淘汰的压力。

张:你尽管向往远处的世界,可是那个世界跟你没关系?

刘:就是这样的,现在是看得见、摸不到,离得不远也不近。我觉得人总该有一点向往吧?人向往的时候眼睛会有光泽的。

张:这样一直把窗户关着不会痛苦吗?

刘:我宁愿痛苦,也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我就这样满足地过一辈子。(哽咽)⑦

节目中贯穿着刘小样朴素而充满哲理的话语,以致播出时很多观众不相信,这会是出自一个只上过初中的农妇之口,甚至有些观众认定刘小样是个“托儿”,她平实而充满智慧的言语,“表达出了超越她的环境、超越城乡甚至超越国籍种族的人类所共通的困惑和精神指向”。⑧

在过去许多媒体的报道中,农村妇女常常被刻画成为勤劳、善良但却蒙昧、无知的形象,所以当这样一位有思想的农村妇女出现在屏幕上时,很多人都震惊了。节目播出后,刘小样的生活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心怀梦想生活在封闭的山村,然而在心理上她却不再孤独,有了倾听她想法的人,她收到的许多短信和书籍打开了一扇扇心灵的窗口,生活像是“脱了一层皮”。像刘小样一样,在“张越访谈”中,许多嘉宾的最大收获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极其珍贵的与外界沟通的渠道。在镜头前,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所谓“边缘群体”困窘的生活、辛酸的泪水和愁苦的脸,而更多的是尊严、爱、感动与希望,有了这些,生活本身的艰辛也变得不那么难以承受了。

在《艺术人生》节目做客时,张越袒露,她最希望得到的评价是观众对她说,“我看完你的节目之后,心里好多了”。她所看重的是每个个体生命心理状态的真实改善,但也由于这种过于个人化和边缘化的叙述方式,引起了一些批评,认为这档节目太过冷门,不能承载媒体记录历史和影响大众的功能。的确,与许多访谈节目关注横向的社会热点不同,“张越访谈”是纵向的“钻井”工作,节目关注的是在时代背景下每个普通个体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强调,使得普通个体的命运在其中不那么重要,他们的情感、思想、困惑、梦想也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和消解,真正关注普通人心灵和情感的谈话节目少之又少。从这点上来说,重视情感抚慰功能的个人化叙述,既是让“张越访谈”备受争议的“把柄”,也是这档节目区别于其他同类节目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注释:

①⑤吴菲:《与张越对话》,

②琳达:《充分积累摇轻松主持―主持人张越访谈》,《声屏世界》1998年第5期

③引自南京师范大学许永教授在“媒介与社会”课中的提法

④⑥翁佳:《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第3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报纸访谈;报道;记者;提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45-02

报纸访谈类报道的记者,为了获取相关的资料和素材,需要进行采访调查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隐私的保护和权利的维护,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记者访谈工作的难度。在现阶段的报纸访谈类报道的过程中,记者更加注重与访谈对象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优化自己的提问技巧,进行人性化的采访报道,为访谈对象创设和谐自在的访谈环境,缓解访谈对象紧张的心理状态。在提问过程中,记者更加注重对细节问题的把握,避免了长篇大论的访谈对话,获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1 提问要是内心的交流和对话

在“一问一答”采访模式中,报纸访谈类报道的内容很容易出现记者与访谈对象之间的分离,两者处于两条平行线上,提问和回答是相互脱离的,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对话”。在这种采访模式中,记者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不停地进行提问,而访谈对象则是希望利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传达出自己的个性化表达,两者的内心想法不一致,很难达到预期的访谈效果。这种拼盘式的访谈报道,是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例如,电影《对话尼克松》里,福斯特为了挽救自己不断衰败的事业,而投入巨大的资金去采访已经下台的尼克松,而由于两人的目的不同,在前三次的采访对话中,两人都出现了自说自话的情况。在这个电影中,前三次的采访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因此,记者在访谈的过程中,为了获取信息,也不能跟采访对象形成一个完全的对立,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和对话,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访谈效果。

2 提问要把握好访谈“冲突”的度

在报纸访谈类报道中,合理的“冲突”是吸引人的关键。在访谈的过程中,访谈对象内心冲突,事件冲突,访谈对象的思想言行与读者心理发生的冲突,都是报道过程中的关键点和亮点,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访谈,有必要时,可以跟访谈对象进行合理的辩论,形成一种无形的冲突,同时,记者要把握好冲突的“度”。例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访谈报道节目,记者在人物访谈的过程中,人物呈现出的表现冲突,增强了现场感,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收视率明显提高。在报纸访谈类报道中,要注意敏感人物的访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客观性,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冲突,在双方面对面交谈时,容易形成冲突不太好控制和把握,此时,记者也可以借助邮件、电话等设备进行访谈,再将访谈的内容进行整理,这样可以为访谈对象节省更多的时间,有效缓解现场采访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冲突,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3 提问要注重问题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在报纸访谈类报道过程中,记者要将提问的问题做到连贯性和条理性,注重提问的层次感和整体效应,每个问题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问题。报纸访谈类报道的刊出后,读者只要看到问题的概况,就可以跟着记者所采访的主线进行信息的挖掘和吸收,也能清晰掌握记者采访的重点内容,可以充分理解记者提问的意图以及整篇报纸报道的主旨。将提问的问题条理化和连贯化,所达到的报道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读者在看报纸的过程中,既获得和接受了传播的信息,思维也会随着记者提问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保证提问问题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可以将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增强读者的信息认同感,还能增加一定的美感,吸引更多的读者。

4 提问要简单明了,切中要害

在报纸访谈类报道采访的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提出的问题太过空洞,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记者对所要采访报道的人物或事件缺乏一定的了解,也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因此,在访谈开始之前,要对访谈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考虑到所有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想好解决措施。这样在访谈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才能切中要害,要注意提问的简单明确,不要多余的废话,是整个访谈的过程是在一个平稳和谐顺利的状态下开展的。采用简单明了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获得有效的访谈效果,在刊出之后,还能给读者提供更多可靠有用的信息。此外,接着在访谈的过程中,还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读者形象,不断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5 提问要注重问题的深度

在报纸访谈类报道采访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访谈对象的生平,深入挖掘访谈对象“背后的故事”。在采访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问,可以了解和挖掘访谈对象的生平事迹或者访谈对象的内心感想,增加报道的深度,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抓住访谈对象所表现出来的新闻点,进行有效的提问引导,就可以逐渐找到事件发生的内幕,这样才能给读者带去豁然开朗的体验。在访谈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攻其软肋”,让访谈对象自己进行解释回答。例如,《南方周末》记者就曾针对“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进行提问,根据当事律师的回答,可以帮助读者想要获得答案的心情,又增加了报道的吸引力。在报纸访谈类报道采访的过程中,提问要根据人物性格和事件的性质进行针对性提问,挖掘出问题的深度,提出有效的、新鲜的问题,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6 结论

报纸访谈类报道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是最主要的组织者,在采访前,记者要深入了解采访对象的一切信息,尽量在采访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记者也可以在访谈的过程中,获取到有价值的资料和素材。因此,在报纸访谈类报道的过程中,记者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增强提问的效率,不仅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料和素材,还能在采访的过程中,形成记者独特的采访风格,来逐渐影响采访对象的情感情绪,充分发挥出采访工作的价值,不断促进报纸访谈类报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义书.报纸访谈类报道中记者的提问技巧分析[J].新闻传播,2015(21):103,105.

[2]娄炜利.人物访谈电视节目互动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3:1-45.

第4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专访前的准备

专访有时像是一次探险,短时间内希望挖掘出一些深层的东西很不容易,就像进入到一个丛林,并不知道途中会遇到什么。所以,案头准备功课十分重要。专访前的准备其实是一个较长的积累过程,既有长期准备又有节目之前的热身。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接受采访时说过“更多的准备是在平日而不是在临时”,需要长期的准备工作,比如理论政策上的准备和资料、知识及经验上的积累。节目之前的准备是指确定报道目的、涉及专访方案,做好一些设备和物质性的准备工作等。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指出:“采访宁可准备过头,而不要准备不足。”

确定专访对象并与其沟通。选择专访对象,要选择谈话具备权威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选。主持人与专访对象在事前的交谈沟通十分必要,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为避免出乱子闹笑话,先要对专访对象摸个底,从丰富的材料或者事先的交谈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对方,知道他们的独有经历等,便于主持人走进被访者的内心,甚至会因此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细节,生动的细节往往会成为一个亮点,这就决定了专访的成功与否。有细节有亮点,就有助于对人物、事件、问题进行还原,从而会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追究到事件的真相以及问题的核心所在,从而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受众想看、爱听,觉得可信、受益、可鉴。另外,与专访对象沟通,让对方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次采访、受众定位如何、重点想突出哪些内容、希望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等。熟悉专访对象也是为了融洽关系,使对方更愿意接受主持人的提问,便于和谐采访气氛。所以,主持人要尽量从最初线索中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这样,在专访现场就可能选好提问角度并且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设计访谈提纲。设计访谈提纲即设计问题。首先,问题是专访准备工作中的核心内容。问题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实在、简明扼要。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实和细节,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提问、考证、挖掘。专访中忌讳问题准备得少,几个问题一问完,就无话可谈,使访谈不容易往下深入。美国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说,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面对何时、何地、何人都能有话题、有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好过复杂的问题。其次,问题提得恰当与否,也直接决定着访谈的质量。问题提得到位、提得准确则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要想使专访对象有兴趣跟主持人交换意见,那么,问题应该是新鲜的和让人感兴趣的,还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前瞻性、预见性和战略性眼光。同时,也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和过程“浓缩”成一个或数个简单的问题,既便于回答,又可以节省专访对象为梳理自己思路以及谈些无用材料所花费的时间,缩短采访过程。因此,问题需要用心设计,要能体现专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

访谈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把持

和谐融洽的气氛,是访谈得以成功的保证。虽然和谐积极的语境与访谈对象的性格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但良好的访谈氛围应该由主持人用心营造。专访主持人心理状态的真诚平等,有利于专访语境的和谐融洽。那么,真诚平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平等、诚恳、尊重是处理好与访谈对象关系的基本原则。主持人热情诚恳、谦虚自信、平和开朗会让访谈对象从心理上愿意接受采访、主动配合。同时,主持人因为对访谈对象不一定熟悉,也不了解其性格,这就需要调适心理,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对普通人不俯视,对居高位者不奉迎。平等、诚恳、尊重的关系是人际吸引的一项基本原则,尤其是主持人与专访对象在交流中出现暂时的冷场而陷入窘境时,主持人善解人意的诚挚话语往往使之得以化解。

以访谈对象的谈话为主。访谈节目的主角是访谈对象,受众关注主持人专访节目主要是想听到访谈对象的真知灼见,因此,主持人要以访谈对象为主,不宜与之平分秋色,更不能喧宾夺主。主持人本末倒置地以显示自己的“对话资格”为目的而大谈特谈,就大错特错了。事前充分地准备以获得“对话资格”,是为了让访谈对象接受自己、信任自己、感到有共同语言,有谈话的基础和兴趣;也是为了自己能把握和控制话题,使专访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而绝不是突出或抬高自己,加重自己的分量。

主持人要掌握好话语的分寸。话语的选用要分对象,访谈对象的背景不同,访谈时的用语和提问方式就应有所区别。比如与谁交谈可以多些理性思考的东西,否则用情感的氛围去感染受众,对什么样的专访对象可以提出直截了当的问题,什么样的对象只能逐步引导等。如果主持人准备提出较尖锐的问题时,还需注意自己的心态,应该控制过激的主观感彩。此外,主持人还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习惯。如果访谈对象是专家学者,主持人最好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阐明艰深难懂的专业术语,要深入浅出。

主持人要在放松自己的情况下充分调动访谈对象。无论是紧张还是松懈的状态,都无法做到正常的访谈。主持人还要有一些技巧和经验来让自己和对方保持在自然状态。人际关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地域、民族、年龄、知识、兴趣、观点、理想等相似或相近的因素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另外,为了舒缓访谈气氛,有必要采取得体的幽默。

专访中主持人的无声语言

主持人除了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外,无声语言也应该是访谈语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如主持人用表情、手势和体姿来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也会传达丰富的信息,常常起到配合、辅助和加强有声语言的作用;而有声语言又常常需要表情、手势、肢体等无声语言来进行精炼、补充和完善。二者互相依附而存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少了任何一方都会使另外一方黯然失色。一个细微的表情或者一个眼神都会传达出赞同、关注、有兴趣或是质疑、询问、不解等信息,会刺激到对方,使其表达得更生动明确,受众也听得明白满意。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通过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另外一种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是节目主持人的服饰,它直接参与视觉形象的塑造。主持人合理运用服饰语言,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进行恰当地修饰,既可以使观众对主持人有一个良好的观感,也体现出主持人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观众的礼貌与尊重。在专访中,主持人的服饰、化妆要符合人际交往中的仪表规律,既要考虑自己的身份、所处的环境,而且还应当与采访对象协调。主持人杨澜无论是主持《杨澜访谈录》还是《天下女人》,她的服饰总是随着采访对象的变换而做适当的调整:访问政要官员等交谈时,她的服饰端庄典雅,妆容淡雅自然朴素大方;与演艺明星交谈时,她穿着时尚活泼,与对方的装束相映成趣。清心舒爽的举止妆容,一定会给人以干练、自信、可亲可近的印象,必然会有助于专访语境的营造。

主持人专访中应避免的几种情况

主持人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的神态、准确到位的提问、贴切诚恳的语气、机敏得体的反应,都会传达给对方积极的信息,能有效地增强对方谈话的愿望和兴趣。但是,有几种情况不足取。一是主持人按事先的准备的问题照本宣科,没有应答和发挥,访谈没有交流感。二是主持人只会随声附和、频繁点头,或是无必要地重复,使对方和受众都感到乏味。三是随意插话,喧宾夺主,让对方很不舒服,受众也很反感。四是主持人表情漠然、敷衍了事的心理状态和假装深刻,总摆出一副皱着眉头用审视目光打量对方的样子。

第5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电视访谈节目的社会价值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各界人士攀谈交流,通过具有丰富内涵的交流在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同时,也烘托出了访谈人物的魅力和风采。在这些访谈的人物中,既有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也有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但无论他们的背景、身份、人生经历有多么不同,他们的事迹和行为都曾经感动过万千的观众。电视访谈节目往往都是以展示人物的人格精神为重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而且鲜活又立体的事例,解读着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朴实情感;诠释着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带给公众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让观众看后感慨不已。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是一档名牌访谈节目,节目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热门话题,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并且畅谈个人的成长经历,折射出特有的历史瞬间和社会背景。电视访谈节目中畅谈的话题不仅仅围绕着时事或专业,更以人物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抽丝剥茧地讲述人物的人生故事,以得失成败、人生百味体现人物的智慧和情感,让观众通过节目去感受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物,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精神与内心深处与这些人物互相沟通。目前,这些访谈节目已覆盖我们的千家万户,节目内容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尤其是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青睐,影响力在一步一步加深,同时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也在一步一步加强,正是这些访谈人物,在他们面对历史的某一个瞬间用他们的高尚的灵魂和勇敢的担当对我们的当下产生了积极和进步的社会影响。

电视访谈节目的人文价值

第6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电视新闻访谈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等为传播符号,围绕新闻事件、事态进行单篇访谈式深度报道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在欧美电视发达国家,电视新闻访谈是运用最广泛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之一。著名新闻主持人几乎个个都是一对一访谈的能手。各台还推出了不少以主持人名字为名称的新闻访谈节目,譬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85年创办的名牌栏目《拉里・金直播》(Larry King Live)和Harpo公司1986年9月8日开始制作并在全美各电视台播放的辛迪加电视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

《拉里・金直播》是美国最著名的夜间电视新闻脱口秀,在长达一个小时的节目中,带着黑框眼镜,身着衬衫和吊带裤的主持人拉里・金或者邀请一位名人进行访谈,或者邀请几位专家、新闻人物围绕一个新闻话题展开现场讨论。这档节目被称为“可能是邀请过最多名人嘉宾的脱口秀”,这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卡特、克林顿、老布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俄罗斯总统普京等。

《奥普拉・温弗瑞秀》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日间电视新闻脱口秀,也是全美电视新闻脱口秀节目中的翘楚,一直保持着收视率最高的地位。其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被视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主持人。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奥普拉・温弗瑞秀》从早期的八卦类脱口秀成功转型为内容积极正面的励志类访谈,在美国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中颇具影响力。现在的《奥普拉・温弗瑞秀》题材多样,包括人物访谈、心理解析、专题讨论、健康指南等。

电视新闻访谈虽然本质上是人际间私下谈话通过电视技术的放大,但又不是人际间私下谈话的完全照搬:其一,电视新闻访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是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而一般的人际间私下谈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其二,每次的电视新闻访谈一般有一个主题,参与者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谈话,陈述事实或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人际间私下谈话则可有多个主题或无主题;其三,电视新闻访谈常常有主持人把握访谈的进展,人际间私下谈话则往往随心所欲一些,没有一定的谈话轨道。

电视新闻访谈与一般的含有访谈元素的电视新闻节目亦有所不同,只有那些以访谈为主要元素的电视新闻节目才可以视为电视新闻访谈。而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演进轨迹来看,电视新闻访谈实际上是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电视新闻访谈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继承

首先,电视新闻访谈继承了电视新闻评论所包含的三类信息:一为事实性信息,常作为引发或佐证论点的依据;二为意见性信息,常作为论点的组成部分或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三为情感性信息,常作为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粘合剂或发酵素。

其次,电视新闻访谈像电视新闻评论一样,或多或少要经历一个展现或再现事实、意见、情感的过程:既有事实性信息的客观陈述,也有意见性信息的主观表达,还有情感性信息的自然流露等。

(二)电视新闻访谈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首先,电视新闻访谈加重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意见性信息部分。电视新闻访谈对于事件、事态进程,更多的是再现而不是展现,事实性信息相对电视新闻评论来说较少;意见性信息和情感性信息则相应成了电视新闻访谈的主体部分。

其次,电视新闻访谈的意见性信息更多地来自于群众意见,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电视新闻评论意见性信息发出者的范围。

其三,电视新闻访谈更大程度上促进了主持人的个性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多半是正襟危坐于演播室中,一脸严肃地给新闻加上评论,而电视新闻访谈的主持人更多的是与访谈对象平等交流,其语言、表情、情感、性格,更让人觉得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充满个性。

二、电视新闻访谈形态的分类方法

按照不同的元素角度,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形态的分类方法亦有所不同:

(一)按照话题特征分类

按照话题特征,电视新闻访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子形态:

1.信息类新闻访谈

信息类新闻访谈的话题带有鲜明的新闻性,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都可以作为谈资。嘉宾多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新闻当事人,他们往往能够第一手的大信息量的且具有导向性的见解,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准确性、贴近性。访谈多在演播室进行,主要由主持人与嘉宾交谈,有时有现场观众参与交流。

2.民生类新闻访谈

民生类新闻访谈的话题涉及社会公众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既有社会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亦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调适;既有不同生活状态的展示,亦有新旧伦理道德观念的碰撞。访谈基本上在演播室进行,现场观众是不可或缺的结构元素,访谈氛围比较轻松。其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参与性强。

3.娱乐类新闻访谈

娱乐类新闻访谈以愉悦身心、休闲逗乐为主要目的,以访谈为载体,加入较多的娱乐元素,充分展现话语的幽默,达到娱乐的效果。其嘉宾主要为演艺圈明星和体育界明星,主持人大都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就是圈内人,观众主要是年轻人。这类节目的定位不易把握,稍有不甚就会被真正的娱乐节目取而代之。

4.对象类新闻访谈

对象类新闻访谈是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众或某一类社会内容而专门开设的新闻访谈。其特点是对象性强,话题专一,有品位,有内涵。随着频道专业化和市场小众化趋势的强化,对象类新闻访谈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二)按照叙事方式分类

按照叙事方式,电视新闻访谈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子形态:

1.聊天式新闻访谈

聊天式新闻访谈的主持人根据新闻话题的需要,邀请具有不同社会身份和职业特点的嘉宾到演播现场交流。其特点是:嘉宾代表面广,可以真诚沟通,各抒己见;气氛宽松、亲切、自然,娓娓如道家常,一般不会形成激烈的言语冲突与思想交锋。这种形态适用于谈论公众普遍关注又无重大分歧,经过深入交流探讨可能达成共识的新闻话题。

2.访问式新闻访谈

访问式新闻访谈类似于新闻采访,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不同之处是主持人也要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亮出来参加探讨,而不仅仅是提问和倾听,否则就成了采访记者。嘉宾人数不多,常常只有一位,往往是基本领域的专家、权威或新闻当事人,访谈的话题也相对严肃,能反映一定的品位和内涵。访问式新闻访谈有时也采用聊天的形式,但与聊天式新闻访谈仍然有细微的差别:总体来看,访问式新闻访谈多数情况下为两人对谈,聊天式新闻访谈人数可多可少;访问式新闻访谈的话题和角度往往经过精心选择,甚至比较专业,聊天式新闻访谈的话题和角度比较家常,气氛更轻松,话题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

3.论辩式新闻访谈

论辩式新闻访谈讨论各方的观点有重大分歧,在现场展开言语交锋,主持人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引导他们充分陈述。其特点是紧张、激烈,适用于谈论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潮,以及人际关系、民事纠纷等。由于矛盾冲突具有张力,现场富于戏剧性,比较耐看。

4.综合式新闻访谈

综合式新闻访谈充分运用电视视听元素,利用外景录像、三维动画、宣传片花等丰富的电视节目元素,并吸取文艺、游戏、竞技等娱乐元素,使新闻访谈立体化,增强可视性。其特点是活泼、谐趣,适用于谈论轻松的生活和情感话题。

(三)按照叙事主线分类

按照叙事主线,电视新闻访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子形态:

1.话题类新闻访谈

话题类新闻访谈以新闻话题为核心,离开话题就无法展开访谈。话题类新闻谈话一般又分为单一话题类新闻谈话和复合话题类新闻谈话两种:前者以一个新闻话题来结构节目;后者以多个话题来结构节目。

2.人物类新闻访谈

人物类新闻访谈以新闻人物为主体,以新闻人物作为展开话题的主要线索。这里的新闻人物是指参与到节目中的嘉宾,他们身上具有某种性质的典型性。这些内容是被公众所关注和关心的,对电视传媒而言具有新闻价值。人物类新闻访谈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人物特点的把握,只有抓住了新闻人物特点,节目才有特色。

(四)按照结构方式分类

按照结构方式,电视新闻访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形态:

1.群言式新闻访谈

群言式新闻访谈是有现场观众参与,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构成的三结合式的大场面新闻访谈,一般作为一个完整的节目播出,譬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对话》等。这种形态的出现,与节目定位的普遍性原则与争取高收视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话式新闻访谈

对话式新闻访谈是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交流的新闻访谈。 对话式新闻谈话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节目播出,譬如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面对面》和《高端访问》、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也可以在新闻杂志节目中作为一个板块播出,如《东方时空》中的《东方之子》。

群言式新闻访谈与对话式电视新闻访谈具有许多共性,譬如都是以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都具备立体化、全息化的传播优势等,但两者在传播取向、现场氛围、主持人角色定位等方面又有所不同:

一是传播取向不同。群言式新闻访谈的传播取向主要是让观众记住话题和观点;而对话式新闻访谈的传播取向则往往是让观众记住有故事、有个性的新闻人物。

二是传播氛围不同。群言式新闻访谈的访谈氛围力求开放,场上的气氛越活跃越兴奋越好,主持人会调动起场上观众的说话热情,或是鼓励观众通过网络向场上的嘉宾提问;而对话式新闻访谈则往往着力营造一个安静而封闭的空间,以便于嘉宾敞开心扉。

三是主持人作用不同。群言式新闻访谈的主持人主要是一个穿针引线者、话场控制者、气氛调节者;而对话式新闻访谈的主持人更像是一个调查者、挖掘者、印证者。

三、电视新闻访谈形态的差异元素

根据传播学的一般理论,传播包括三个基本元素:传播内容、传播者、接收者、传播环境。对于电视新闻访谈而言,其差异元素相应地包括访谈话题、访谈者、访谈演播室三大元素。

(一)访谈话题

访谈话题即电视新闻访谈选题,对一期节目来说,选择一个好的访谈话题就意味着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因此,要根据节目的定位,选择既可以激发访谈者的积极性,又能调动观众兴趣的访谈话题。

1.新闻话题应有意义

在当代信息社会,人们对新闻资讯的追求仍是电视传媒首要考虑的问题。每当新闻事件、事态发生时,人们首先需要了解事件、事态的真相,弄清其来龙去脉,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进行归纳分析;其次,还希望听到各方面的相关说法,对事件、事态做出详尽的分析与判断。电视新闻访谈要选择这些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事态作为新闻话题。

2.新闻话题应有意味

新闻话题应该能够引起观众普遍的兴趣。那些个别的或者偶然的新闻事件、事态通常不应该成为访谈的话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有意味的话题十分丰富,但只有那些对多数人的生活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的事件、事态,才有可能成为访谈的新闻话题。譬如《新闻会客厅》播出的《新交规:生命权与路权的交锋》、《我帮孩子戒网瘾》、《消费者尊严的边界》、《温州皮鞋何罪之有?》等节目中的新闻话题,即是热点和焦点,又与民生息息相关,这就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

3.新闻话题应有思辨性

新闻话题应该是多元思维后的结果,一旦失去了多元性,节目的存在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一定要能够讨论起来,有话说,而且围绕这一话题能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而且在具体讨论的时候一定不能搞一言堂。如《对话》播出的《感受吴敬链》,就针对吴敬链对中国股市的抨击、经济学家集体反击、股市剧烈动荡等展开热烈的交锋,使整个节目不仅好看,而且耐看,一时间《对话》也成为中国舆论聚焦的中心。

4.新闻话题应有前瞻性

一个新闻事件、事态之所以要讨论,是因为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充分,希望了解其可能的发展走向。

(二)访谈者

电视新闻访谈的访谈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元素:

1.主持人

节目主持人是在电子传媒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传媒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能动地操作和把握节目进程,直接、平等地进行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对于电视新闻访谈而言,主持人是节目的核心元素,“主持人若不得力,节目的档次、品位就会被拖下来;反过来,主持人得力,就有助于提高节目的档次和品位” 。许多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是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譬如《一丹话题》、《小崔说事》、《小崔会客》等。在节目里,主持人的名字反复多次出现,以强化其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主持人实际上是节目的商标,主持人的风格往往就是一个新闻访谈节目的独特品格。

电视新闻访谈的主持人承担着四种角色:首先是采访者,要通过采访打开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话匣子,使访谈有目的、有计划地顺序进行;其次是谈话者,要在做好采访提问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新闻话题的讨论;第三是组织者,要主导节目和引导话题,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第四是传播者,要起到作为节目乃至传媒品牌形象代表的作用。

在实际的操作中,采访者、谈话者、组织者、传播者是四位一体的。这种角色如何才能充分地协调好和使用好,而且没有痕迹,平稳流畅地转换,对电视新闻访谈的主持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有影响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大都是国内外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有内涵、有人缘、有特点、有口才”的名牌主持人。而优秀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除上述特点外,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首先,要客观,控制个人情绪。避免狭隘社会观念对情绪的影响,避免日常生活殊经历对情绪的影响,避免节目进行时突发事件、事态对情绪的影响。

其次,要严谨,保证用词准确。由于新闻话题的敏感性,主持人一旦发生了口误,很有可能就是无可挽回的,甚至被观众视为缺乏基本的常识和起码的素养。

第三,要恰当,把握访谈分寸。保持一个既严肃又活泼、既平实又真诚、既亲近又礼貌的访谈分寸,对于每一位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来说,都是必须遵循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访谈对象的心情,更涉及到新闻的公正和严肃。

2.嘉宾

在电视新闻访谈中,嘉宾往往是争夺观众眼球的焦点人物。嘉宾可分为来到演播室现场的嘉宾和演播室现场连线电子屏幕上的嘉宾两类,他们的地位举足轻重,是节目的主要谈话者。从受传双方的关系来说,在录制现场人际传播的情境中,嘉宾既是传者,又是受者;而针对场外观众,嘉宾与主持人一样是传者。如果说,主持人的作用主要是交代和引导新闻话题,那么新闻话题的展开、深入、升华则主要是由嘉宾完成的。

作为主要谈话者,嘉宾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电视新闻访谈的质量,因此,在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嘉宾是否有谈资,即对某一具体新闻话题是否掌握有大量的资料,并对该新闻话题具有权威性发言权;二是嘉宾是否有谈品,即在节目中能否顾及主持人和其他访谈对象,而不是一味地表现个人,搞话语霸权;三是嘉宾是否有谈技,即是否具有一定的口才和辩才,包括说得是否有逻辑、有道理,语言表达是否简练、清晰,甚至具有幽默感。此外,如果不只一位现场嘉宾,那么,根据节目收视特点的需要,选择的嘉宾不能都是持有相同或相近观点的人,必须能够代表几种主要观点。这样在访谈过程中才可能对新闻话题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现场观众

一些电视新闻访谈中有观众参与,一些则没有。这里参照嘉宾的界定将现场观众也分为来到演播室的现场观众和演播室电子屏幕上的现场观众两类。

观众定位,通俗的说法是节目是做给谁看的,这是电视新闻访谈的基准,既是节目制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点。特别是在节目现场出现的观众,他们更是电视新闻访谈目标观众的代表,是电视机前观众的代言人,更是整体节目的重要结构元素。现场观众不是可有可无的看客和摆设:一方面,现场观众的出现可以增强访谈的现实感,营造现实的访谈氛围;另一方面,现场观众的参与可以起到拾遗补缺、调节气氛和节奏的作用。现场观众的出现,改变了电视新闻访谈的传播模式,提高了节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

有无现场观众参与,效果是不一样的。不设现场观众就罢,既然设了就应该给他们以比较充分的参与机会。这样既可以丰富访谈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有现场观众参与的电视新闻访谈更有可能使节目成为真正的公众论坛。

(三)演播室

电视新闻访谈的演播室大致可分为设置在电视台内部的专业演播室和设置在普通的客厅、书房甚至户外等其他场所的临时演播室两种。演播室场地一般分为主景区和观众区:主景区是主持人与嘉宾访谈的区域,是现场的中心;观众区是现场观众所处的区域。演播室环境的设计要做到形式与内容协调一致:重大的时政话题,演播室宜简洁明朗;深刻的经济话题,演播室宜朴实大方;轻松的社会话题,演播室宜动感活泼。

演播室元素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子元素:

1.音乐

有些电视新闻访谈在演播室里面设置一个小型的乐队组合。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情感及心理状态,电视新闻访谈中加入与主题气氛相关的音乐可以很好地调查现场气氛。譬如在《实话实说》中,不时地穿插现场打击乐、电吉他等间奏乐,当台上谈锋正浓时,加入轻缓的音乐,在嘉宾、主持人遭遇尴尬时,加入幽默的轻音乐。

作为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乐队要参与节目整体设计,譬如了解节目的内容结构、嘉宾的个性特征,以便在合适的时机演奏合适的音乐:在情绪酝酿时,进行铺垫;在情绪饱和时,推波助澜;在情绪过后,余音绕梁;在欲言又止时,点染寓意。

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新闻访谈的音乐,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应该节制,不能肆意地介入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之间的访谈。否则,就有喧宾夺主的矫情之嫌。

2.大屏幕

大屏幕的功能不仅在演播室新闻话题行进过程中,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播放与话题相关的新闻短片等影像资料。对于观众而言,也是一个对画面外的空间延伸与拓展,是演播室之外过去时空的塑造,与演播室现在时空的自然出入交错,让演播室观众将有限空间拓展到无限领域,进入广阔的遐想空间。同时,也调节现场的访谈视角。而且单一的演播室空间容易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即使没有播放活动影像,只是一个静止的画面,静静地在演播室当中作为背景,作为演播室舞台美术的元素,也可以在拍摄演播室画面的时候,起到活跃构图的作用。尤其是当镜头放在嘉宾近景的时候,背景有一个大屏幕的静止画面,不仅会增加画面中的兴奋点,而且分割了镜头内的背景空间。有时候,当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镜头无法衔接的时候,单一的大屏幕镜头还能作为空镜转场过渡。

3.道具

第7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访谈节目 策划 协调 引导

20世纪90年代上海东方电视台成功推出了电视访谈节目《东方直播室》,这个节目的出现意味着谈话节目在中国电视领域的诞生。接下来随着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一炮走红,一股强劲的访谈节目浪潮汹涌而来,访谈节目在电视传播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所谓访谈节目即“以两人或多人沟通交流的谈话方式为主,实现信息共享、观点共识、情感共鸣的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在节目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和节目主持人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观众也可以加入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驾驭能力非常关键。

一、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有策划意识

访谈类节目大多以一个时期社会普遍关注和热议的现象为主要内容。嘉宾要针对访谈节目话题讲出自己的见解、表明持有的态度,访谈中嘉宾谈话的内容才是节目的重心。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要提前和嘉宾做好沟通,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嘉宾谈话的内容,进而精心地对节目做出策划。首先节目主持人对访谈节目要有一个全面的规划,要明确整个节目由哪些环节构成,从哪个角度切入话题,选取哪些事例来论证,最终以怎样的方式总结归纳等等,然后设计好开讲语、串联语、总结语等内容,做好提纲式的案头准备。电视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尤为重要,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实话实说》节目在前期策划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们邀请一些中青年学者和专业人士出任策划,并向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广泛咨询。由于策划周详,节目一播出即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主持人对节目把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悉心设计提问。常见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正面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在现场采访中最常见。主持人的提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反问方式。采访对象出于某种原因不能或不愿讲实情时,主持人常采取反问的方式以加强语气。3)设问方式。为达到启发和引导的目的,主持人对某一问题提出假想,提醒采访对象注意和思考。4)追问方式。主持人对采访中的关键性问题穷追不舍,直到问个水落石出,这种提问方式利于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细节,准确把握事件原委。主持人对提问语一定要做出精心的设计,尽可能达到精练准确、层层深入。精妙得体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嘉宾畅所欲言,还能确保访谈话题方向不走偏,充分发挥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引导话题、调控节奏的作用。

二、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有协调意识

访谈节目在节目主持人、嘉宾与观众之间展开,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现场要有协调引导意识。在节目准备阶段,节目主持人有必要与嘉宾做充分的交流,不仅要了解他对话题所持的观点和具体要讲的一些内容,还要知道嘉宾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嘉宾的基本情况就容易和他们拉近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能促使嘉宾快速打开“话匣子”,保证了访谈节目有“话”可谈。

一旦进入演播室,节目主持人就要很好地充当话题引导者的角色,要懂得“控场”的技巧。访谈现场经常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情况,作为访谈节目主持人,必须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协调引导,快速理顺现场关系。比如有的嘉宾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要耐心启发、积极诱导,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以引发他热情发言;有的嘉宾滔滔不绝,致使别的嘉宾插不上嘴。对于这些活跃型的嘉宾,主持人要加以暗示并寻找机会巧妙地打断他的谈话,将话头转交给别的嘉宾,尽量让每位嘉宾都享有话语权;有的嘉宾思路混乱、离题万里,对于这类嘉宾,节目主持人就要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提炼嘉宾的观点,归纳说明观点的事例,然后依靠插话的方式对嘉宾的话语加以补充完善,引导嘉宾做出深刻清晰的表达或是把嘉宾拉回到讨论的主题。节目主持人还要善于抛出话题,不断地激发嘉宾的谈话热情,鼓动嘉宾之间进行思想碰撞,引导嘉宾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谈话任务。

观众参与话题讨论往往也是访谈类节目的一个重要内容。访谈节目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谈话场,但由于观众来自不同的群体,文化层次不同,对话题的理解认识也就有可能不同。遇到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观众就有可能会针锋相对、互不退让。在这个关键时刻,节目主持人就要加以协调和引导。对于那些一般性的日常生活类话题,节目主持人要允许观众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必强求人人有一致的看法,只要在访谈节目结束前对各类观点加以归纳即可;而对那些原则性问题的讨论,节目主持人则必须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始终使节目主题和党的政策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有文化引导意识

电视访谈节目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共同参与完成,整个访谈过程处于一种开放的、多向的、灵活的状态。节目主持人、嘉宾、观众在同一现场面对面的就同一个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思想的方式完全是即兴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属于最为直接的自然状态。作为电视访谈节目核心的主持人,不仅担负着调节气氛的重任,同时还是访谈话题的引导者,这就决定了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有对谈话进程的文化引导能力。优秀节目主持人精妙的语言透射着智慧的光芒,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焦点访谈》主持人张泉灵的语言坦诚、质朴之中透露出深邃;《中国梦想秀》主持人周立波的语言则干练犀利、幽默风趣。主持人的语言是自身文化内涵的体现,鲜明的语言风格无疑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将会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受众群,这些都是《焦点访谈》、《中国梦想秀》赢得较高收视率的关键因素。在主持访谈节目时,节目主持人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文化品位较高、内涵较深的词句,利用诗词名句、成语典故来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以满足新时期广播电视受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电视直播现场时常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事件发生,作为主持人就要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巧妙地利用语境化险为夷。在一次主持活动中,主持人袁鸣不小心把南新燕“先生”说成了“小姐”,这样的场面令人尴尬。意识到口误后,袁鸣面带微笑地道歉:“哎呀,真是非常抱歉,我可能望文生义了。不过您的名字使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可真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美妙图画。同样,国粹京剧作为宫庭艺术,一直在北方盛行。如今,随着海南狮子楼京剧团的成立,古老的京剧也首次飞过了琼州海峡,到海南安家落户,这不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吗?”节目主持人“妙口生花”的语言不仅解决了“冲突”,同时还让观众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四、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有交流意识

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和嘉宾、观众就某一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做完了访谈节目的前期策划,接下来节目主持人就要和嘉宾、观众进行交流与沟通了。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进行交流,节目主持人与嘉宾、观众之间都必须要尽可能的做到零距离,这样节目主持人才能够走进受众心里,倾听受众心声。

1、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是交流的基础

电视访谈节目兼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性质,因此毫无疑问的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实施者不是哪个传播机构而是节目主持人本人,节目主持人传播视角的选择关系到人际传播的成败。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如果采用平民化的传播视角和嘉宾进行交流,就会让嘉宾感到主持人具有亲和力,便由此产生信赖感。嘉宾会觉得自己是在向一个好朋友诉说内心的感受,从而一吐为快,使节目变得精彩纷呈。《鲁豫有约》的节目主持人陈鲁豫就非常有亲和力。陈鲁豫以一个邻家女孩的形象出现在节目现场,甜美的微笑、轻柔的话语、关切的眼神,举手投足间都给人一种亲切感。她设身处地的替嘉宾考虑,使得嘉宾都愿意向她讲述自己的经历。

2、节目主持人耐心倾听是交流的前提

“交流”是人际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双向的活动。仅仅有从节目主持人到嘉宾的信息交流是不完整的,只有在收到嘉宾的信息反馈之后,信息的传递才圆满完成。接收嘉宾的信息反馈的过程即为倾听,耐心倾听是信息传播规律的需要,更是激发嘉宾谈话兴致的要求。耐心倾听体现出节目主持人对嘉宾的尊重,也是激发嘉宾敞开心扉参与交流的前提。嘉宾是否诚心地说出心里话是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主持人在与受众交流时务必要耐心倾听。《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在与嘉宾交谈时,朱军总是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的讲述,他以温和坚定的眼神注视着对方,时而眉头紧蹙,时而露出会心的笑容,他的思想完全随着嘉宾话语的内容而转移,很自然赢得了嘉宾的信赖。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视访谈节目已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收视群体,成为我国电视基本节目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视访谈节目整体播出比例的提高,完善和优化访谈节目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新闻工作者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积极探究改进访谈节目的各种方法,努力把更精美的访谈节目奉献给广播电视受众。

参考文献

①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②苗棣、王怡林:《脱口成“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③廖祖峰、钟宇,《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要素》[J].《电影文学》,2008(13)

第8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网络访谈;舆论引导;传播;网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30-03

作为重要的网络新闻样式,网络访谈被各大主流新闻网站广泛运用,在网上舆论引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网上舆情复杂多变、传播样态层出不穷、舆论引导难度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访谈的功能和优势、正确有效地运用好这一舆论引导新手段,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一、网络访谈在舆论引导中的主要功能

从近年来各主流网站的网络访谈实践来看,网络访谈的体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评论类网络访谈,即以访谈嘉宾(以下简称嘉宾)的意见、观点为主要传播内容,以现场访谈形式呈现的网络评论,目前各大网站主要做的是这类访谈;

二是新闻类网络访谈,即以发生在访谈嘉宾身上的新闻事件为主要传播内容,是以现场访谈形式呈现的网络新闻报道,是通过采访嘉宾来对新闻事实进行回顾、挖掘和衍伸,这一类访谈相对较少,但不乏成功范例。这两类网络访谈在舆论引导中都发挥了重要功能和作用。

(一)主动设置议题,传播主流声音

网络访谈在舆论引导中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它便于传播者主动设置议题,根据宣传需要在恰当时机选择恰当话题,在访谈中通过嘉宾言论表达专业意见和权威观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进而影响受众(网民)的认知,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人民网从11月8日起开始陆续推出“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访谈,邀请专家学者就“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话题对三中全会决定及其意义作出深度解读,从不同角度全面、及时、准确地阐释了三中全会决定的深刻内容,成为帮助广大网民认识理解三中全会的重要参考和帮助,也有力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贯彻了传播者的舆论引导意图。

(二)关注社会热点,弘扬新风正气

弘扬真善美、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是网络访谈所应秉持的原则。网络访谈可通过采访各行业、各领域的先进人物,反映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的时代意义,讴歌先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弘扬新风正气,传播正能量,让网民从访谈中受到感动和启发。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温州网“温情温州、向善向上”温州红日亭现象视频访谈就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近年来社会道德滑坡、利己主义思想泛滥成为广受诟病的社会热点,如何树立道德标杆、引领社会风尚是新闻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温州网敏锐地关注到“红日亭”老人群体,通过现场采访红日亭主要负责人孙兰香、创始人叶宝春等嘉宾,详细回顾了红日亭老人们几十年来长期做好事的义举,让人们对“红日亭”道德现象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对于培养公众的慈善意识、鼓励利他行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回应网民关切,架设沟通桥梁

由于网络具有参与广泛、互动便捷的平台优势,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已把互联网当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而网络访谈则成为网上联系群众的重要节目形态。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参加过人民网、新华网的网络访谈节目,与网友在线交流,在回答网友提问的过程中阐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种互动形态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也利用网络访谈的形式,邀请政府部门负责同志与网友在线交流,就群众关心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民生、就业医疗等问题现场作出回应,成为新媒介条件下服务群众的问政平台和答疑解惑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改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形式。乐山新闻网《海棠社区会客厅》版块广泛邀请党政机关负责同志参加网上对话,围绕市民关心的问题与网友展开交流,在你问我答间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疏导群众情绪、集中群众智慧,在掌握舆情、引导舆论、服务群众、改进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棠社区会客厅》也因此获得了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类作品二等奖。

(四)丰富网站内容,扩大舆论影响

原创内容短缺是许多新闻网站的“通病”,缺少原创内容也就难以形成特色、难以制造话题、难以引导舆论;而通过网络访谈这种节目形式则可以帮助网站丰富原创内容,不但话题本身具有新闻价值,嘉宾的访谈内容更是难得的新闻素材,有助于网站树立品牌、彰显品位,以独家内容和独家视角来吸引受众、影响舆论。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青年网“80后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实现”网络访谈以“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为切入点,邀请不同行业的80后杰出代表,就80后这一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观话题展开探讨,展示了80后青年踏实工作、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在广大青年网友中倡导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也以鲜活的事实、生动的言论有力地回应了社会上对这一群体的某些偏见和误解,不但扩大了孟昆玉这一先进典型的宣传效应,而且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较好地实现了引导网上舆论的功能。

二、网络访谈在舆论引导诸手段中所具备的特点与优势

和其它传统舆论引导手段相比,特别是和其它媒体的访谈节目(如电视访谈、广播访谈等)相比,网络访谈具有以下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优势,它们使得网络访谈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工作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一)互动性强

互动性强是网络媒体的重要特点和优势,网络访谈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影响人,从形式上来看首先就在于它为广大网民参与提问、发表评论提供了平台,使得普通网民有可能与受邀嘉宾进行直接对话,当嘉宾是相关领域的重量级人士时,这种对话就显得更为难得,对网民就更具吸引力。网络传播的草根性、大众化特征赋予了网络访谈以深厚的受众土壤,也成为网络访谈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的重要前提。

(二)集纳性强

和传统媒体访谈节目相比,网络访谈能够将访谈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在网页上呈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还能够将人物和事件背景、网友留言、相关报道等内容一并整合在访谈页面上,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编排使得页面不但美观耐看,而且集纳多种视听元素和背景资料,便于受众根据自己的接受习惯作出选择,通过多媒体、多元素的网络传播样态来强化对受众的影响。

(三)贴近性强

和传统媒体的访谈节目相比,网络访谈的热点源于网上、载体立足网络、对象就是网民,和网民有着天然的适配性和更强的贴近性,对网络舆情有着更敏锐的感知和更准确的把握,引导网上舆论具有更强的及时性、针对性、便捷性。

三、网络访谈在舆论引导中的运用要则

(一)话题应切准社会脉搏

网络访谈应当紧跟社会热点、舆论焦点问题来设置议题,找到那些人们普遍关注、同时又存在不同认识、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的话题来展开访谈。“一是议题本身具有人所共知的重要性,使人不能不关注;二是议题与受众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受众明显地感受到议题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1]。选择这样的话题,有利于将网民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来,有利于吸引受众参与网络访谈节目,更有利于受众自觉接受访谈观点,实现舆论引导的效果。2013年12月11日,备受关注的2014年节假日安排正式公布,受到网民的热议,12月12日,新华网便邀请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做客网络访谈节目,就“2014年节假日安排是如何出笼的”这一话题加以分析。访谈中不但介绍了2014年节假日安排经过改进后的新特点、新亮点,还着重解答了网民普遍关注的除夕不放假、增加法定节假日天数、落实带薪休假等问题,从国家发展大局的角度阐释了节假日安排的重要意义。由于这一话题的针对性、即时性都很强,有效把握住了网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取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二)嘉宾应具备权威身份

网络访谈邀请的嘉宾往往是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或可称为舆论领袖,如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舆论领袖“是社会精英,能够生产意见,鼓动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社会问题[2]”。因此,制作网络访谈必须根据内容需要精心挑选嘉宾,嘉宾应当具备权威身份与专业素养,这样他们的言论才能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才能产生比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2010年7月19日,中国新闻网邀请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朱成虎少将,就美韩决定在黄海和日本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问题进行评述,分析了此次军演的动机、目的以及对中美关系造成的影响,指出美韩军演是“一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举行的错误演习”,表达了中方的观点和立场。由于朱成虎少将是国防大学的知名军事问题专家,具有谈论这一话题无可置疑的权威身份,为访谈节目的成功提供了重要前提和条件,这一访谈最终也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三)内容应坚持正确导向

中央领导同志曾深刻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在网络访谈中,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作为根本原则来紧扣不放,积极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大江网《对话南昌雷锋群体――章金媛爱心奉献团》网络访谈邀请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团理事长章金媛等走进演播厅,通过现场访谈,集中介绍了章金媛爱心奉献团十余年来走进社区、从事志愿服务的感人事迹,赞颂了他们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高尚品质和“我奉献 我快乐”的大爱情怀。访谈内容丰富、情节感人、说服力强,坚持了鲜明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在当今时代传承弘扬雷锋精神起到了引领感召作用。

(四)提问应反映受众关切

网络访谈节目通常由主持人提问、嘉宾现场作答,相当于一场现场采访。主持人提问除了要符合新闻采访的一般要求比如切合主题、由浅入深、便于回答以外,还应当在提问中充分反映各方受众的关切,引导嘉宾就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彰显网络访谈节目的人文关怀和舆论引导的契合性、接近性,在一问一答中满足网民的知情权,提高访谈内容的传播效果。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央视网《普尔茶社2011年两会民生系列访谈之――房地产调控两难难在哪里?》聚焦房地产这一热点民生话题,在访谈中主持人先后提出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房地产价格调控难在哪里?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哪个更有效?调控措施是否考虑到“刚性需求”?土地供给不足是房价居高的主因吗?保障房对整体房地产市场影响多大?房价今年会升会降? 这些问题是在事先通过在线调查征集网民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充分反映了广大网民的各类关切,通过专家解读较好地达到了释疑解惑的目的。

(五)过程应吸引网民参与

学者彭兰认为,新闻网站“需要充分认识网民参与所形成的‘正反馈’效果,并加以充分的利用。[3]”而网络访谈便是网民参与新闻网站传播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说,网民直接参与访谈节目是网络访谈区别于其它媒体访谈节目的关键点,也是体现网络访谈互动优势的重要环节,能否充分吸引广大网民积极参与也是衡量一个网络访谈节目是否收到较好效果的重要尺度。作为网络访谈的制作主体――新闻网站来说,在精选话题和嘉宾的同时,还应当积极运用各种办法,调动网民的参与积极性,让网民直接在节目中提出问题、作出反馈、参与交流,使网络访谈更加大众化、平民化,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更加接地气、有人气。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西部网《“我给两会捎句话”――西安市网络公开日访谈》在与网民互动方面大胆尝试,邀请在西安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与普通网友到演播室来进行“面对面”交流,就城市发展、经济民生、青年就业、教育成本等多方面问题展开讨论,许多网民也利用网上平台积极建言献策、参与访谈节目,现场气氛热烈、交流顺畅,成为一次百姓参政议政、代表委员倾听民意的成功访谈。

(六)报道应扩大传播效应

网络访谈由多段问答组成,嘉宾的回答可能包含了多个新闻点,具有各不相同的新闻内容与新闻价值。新闻网站可在全文实录的同时,将访谈内容的各个部分摘编出来冠以标题加以,也可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编辑成单篇消息来报道,这样既可以使长篇的访谈全文被分门别类成若干部分、便于受众按各自所需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网站的新闻报道、充分利用了新闻资源。另外,还应运用好互动平台和移动网络,将这些摘要报道在手机网站、微博、论坛上同步刊发,努力扩大访谈内容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新华网《总理与网民勾指相约――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在文字直播的同时,还从访谈内容中摘编出59篇消息或快讯,涵盖了收入分配、房价、教育、就业、食品安全、中美关系等热点话题,访谈在新华网手机网站上同步直播,访谈内容和相关报道被新浪网、搜狐网以及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彭博社、《华尔街日报》《印度人报》《悉尼先驱晨报》等境内外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转载,产生了广泛的传播效应和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七)呈现应兼备图文声像

网络访谈最终通常是以专题页面的形式呈现在网站上,应在突出访谈过程和内容这个核心的同时,设置相关辅助栏目、提供背景资料,帮助网民了解访谈话题的来龙去脉。还应充分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甚至动漫等多媒体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访谈场景、过程和嘉宾风采,并介绍背景情况、美化专题页面,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从表现形式上增强网络访谈的可看性和吸引力。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人民网《天宫会客厅・四地专家现场连线同步解读天宫一号发射》在网页设计、栏目配置上独具一格,除通常访谈节目网络专题都有的文字直播、视频直播、图片报道之外,“天宫会客厅”网络访谈专题还设置有“天宫日历”、“更多解读”、“前方记者”、“献花留言”、“网友眼中的天宫”、“互动游戏”、“航天资料库”、“发射过程模拟流程图”等多个栏目,既有文字、图片,又有视频、动漫,既有专家解读、又有网友评论,页面美观、图文醒目、互动便捷,充分融入了网络元素,达到了和访谈内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丁柏铨,王雄,董秦.新闻舆论引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9篇:访谈心得体会范文

新闻专题采访是记者和采访对象间的一种互动交流,是双方知识、观念、认知、思维方式的交流。交流是双向的,需要相互合作,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运用一定的采访艺术,尤其是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提问能够引导对方回答所求信息。记者问得好、问得准确、问得艺术,采访对象就会积极回答,就会回答得恰到好处,就能达到采访目的和宣传效果。

一、提问的方法

要想尽快准确获得所需新闻线索和素材,记者提问尤为重要,采访对象需要启发和引导。提问的方法得当,往往在一个被采访对象那里能获得多条新闻线索。采访时提问也要学会变通,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问题来表达。提问时要随时观察对方情绪、揣摩对方当时的心思;不可一味追问,一味追问可能会让对方产生厌烦或者抗拒情绪,从而影响采访效果。

有效的提问方式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正面提问,二是侧面提问,三是反面提问。采访提问的基本形式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开放式提问,这种方式使用较为普遍,被采访者不受什么约束,可以泛泛而谈,回答的内容可多可少,这样的提问给了被采访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可以使采访的气氛活跃、和谐。这种采访形式的不足之处是,我们要获得实质性内容的难度较大,采访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另一种是闭合式提问,又称定向式提问。记者的提问比较具体,针对性很强,被采访者的回答只能是记者提问所限定的内容,往往形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提问比较明确,基本都能回答出你所需要的实质性内容。一般来说,我们通常采访大多都是这两种采访方式的结合,开放式提问多用于祥和气氛,融洽感情,启发对方。闭合式提问多用于采访中突破问题,深度挖掘和收集细节。从开放式提问开始,这样可以沟通感情,快速营造一种和谐氛围,然后直接切入主题,进行闭合式提问,这样提问可以提高采访速度,还可以提高采访质量,采访到的新闻专题才会有广度、有深度。

二、提问的技巧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种提问方法从一开始就提出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铺开其他较普通的问题。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反应灵敏、感觉自信的采访对象。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细节。一些深度报道涉及到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会碰壁,采访对象要么心有顾虑,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词,加以敷衍。

3.诱导性提问,引出采访对象谈话欲望。诱导性提问,主要针对有较强敏感性,表达能力较好,较有谈话欲望的采访对象。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动作或措辞来引出对方的肯定性回答。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中的提问大多是针对性较强,比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三、提问的氛围

采访时,一些辅的技巧在好多采访中都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善于营造良好氛围,为采访对象建立最佳的环境和状态。我们在进行新闻专题采访的时候,由于很多采访双方都是首次接触,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一种本能的抗拒性。记者想要获得采访对象的心理认同就要想办法解除采访对象的心里陌生感,营造良好的采访环境。明智记者的访问艺术就在于他善于按照采访目的去利用或营造某种气氛,激发采访对象的说话欲望。

1.选择有利于采访对象放松情绪的场所。一些记者往往会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比如他工作或生活的地方,这样可以让采访对象较为放松。

2.注重身体语言表达。除了客观的采访环境,一些身体语言的表达也可视为采访中一种无形的“软环境”,一些友善的身体语言对于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有着极其微妙却重要的作用,包括记者的坐姿、表情、手势等等,有时候这种身体语言比口语提问具有更好的沟通效果。

3.把握谈话节奏,营造有利的采访情绪。当被采访人一再游离话题之外时,记者要巧妙处理,婉转引回原话题。作为一个采访者,把握谈话内容是非常关键的。

4.准确运用机智和幽默。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反感幽默的谈话。采访中,常常出现不和谐因素,可能是双方的立场有抗拒心理,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观点相互抵触,在这种情况下,采访气氛难免变得尴尬和紧张,为让采访顺利进行,就需要记者随机应变,迅速缓和调节气氛,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