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访谈范文

访谈精选(九篇)

第1篇:访谈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 在电视访谈类节目中,并不是每一个访谈对象的思路都能与节目的预想相吻合,同时,作为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对象也要有不同的谈话方式和策略。作为对话的组织者,需要主持人有灵活的提问技巧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本文中作者将对近些年人们较为熟悉的电视访谈实例进行解读,力图发现有效的访谈路径。

访谈类节目现场是动态的,不可能完全依赖于事前的准备。我们强调主持人沟通技巧或交流艺术性的意义和动力也正是由此产生。那么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在访谈节目中推进谈话?

一、深入了解,换位思考

明确谈话意图,逐渐形成问题,是主持人为形成有效交流在节目现场所做的工作。而对话的进展建立在与访谈对象接触且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熟悉对象,了解对象,主持人才能有的放矢,与对象产生默契的交流。因此,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内容梳理方面,主持人一般会面对两种素材,即已掌握的各种资料和观察到的现场情况。笔者认为,通常,与访谈对象面对面的交流更可能决定你想什么、问什么。从节目现场提取话语要素往往是更有效的“谈资”。

z:我们经常看影视作品,排爆常常都是在马上要变成都是零之前一两秒钟,及时地把它剪断,实际工作是这样的吗?

f:当然电影里面有夸张的成分,实际当中也有,但是不会那么紧迫。

z:你碰上最紧迫的是怎么样的情况?

f:最紧迫的是这个表正在走。

z:听着它在“哒哒哒”走,当时是距离爆炸还有多少时间呢?

f:还有一个多小时吧。因为机械定时表一般来讲最多的定时是十二小时,马蹄表跑一圈十二小时,最多十二小时,我看到的现场,按那个时针来看应该是不到一个小时时间。

z:就那一次碰到这种情况,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f:首先要把它转移走,不可能在这个现场进行操作,因为我们要根据现场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地区分,如果周围环境是大型商场、公共场所,人特别多,不可能在现场进行开展操作,一旦发生爆炸,这种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段对话中,主持人以电影场景为参照,引出了嘉宾的实际行为和继续的追问——“你碰上最紧迫的是怎么样的情况?”进而用拟声词来突出时间的紧迫,从而使现场营造出一个排爆的情境——当时还有一小时的时间,在短暂的时间里“首先要采取的措施是什么?”我们从这样的谈话中明白了现实中并不像电影那般,而是通过交流过程中现实的还原让主持人更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个工作的危险,在之后的对话中,设身处地替访谈对象着想,推动了节目进程。

二、恰当铺垫,准确发问

虽然预先做了节目策划,但是一旦进入对话,就不可避免的有了即兴的色彩。所以,能够在瞬间去注意自己所提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好的访谈者,一定有自己好的谈话策略。

1.根据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提问方式。(1)对于不同表达能力的对象:遇到少年儿童等表达能力较弱的对象,主持人不妨多用闭合式问题对其进行引导,如:

z:最开始好多叔叔阿姨看到你们这个乐队的名字,这个乐队厉害20088,这个乐队的名字是这个意思吗?郭新月?

f:不是。

z:什么意思?

f:20088乐队2008年是奥运会,正好我们八岁了,后面这个八8代表我们八岁了。

z:你们四个人到那年都八岁?

f:对。

z:全是2000年生的?

f:对。

z:月份上不一样吧?谁最小?谁最大?

f:我最小。他最大。

这里,面对在中国范围内年龄最小的“20088乐队”,记者多用简单的句式和语料,日常的口吻,封闭式的问题。笔者认为这种设置有利于对象回答,得到的答案也比较有针对性。

与上例不同,在与一个主动向媒体爆料旅游黑幕的导游时,主持人提了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下:

z:……他们到底怎么赚钱,能不能告诉我?

z:你说说购物。

笔者认为,揭露事实的主动性和作为一名导游善于表达的素质促成了这一点——他需要足够大的表达空间,也希望能在此空间充分表达。记者的开放式问题是明智的选择。它为对方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2)对于不同身份的对象:通常,与专家访谈会使用一些严谨规范的句式和更正式的措辞,如:

z:听说这黑土的形成非常慢,一厘米要两百到四百年,那为什么现在它一厘米的流失却只要一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方式,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因素会导致这么快的流失?

相比之下,与非专业工作者或普通的当事人交流谈话时,则更趋向于选择口语化的措辞和结构简单的句子。如面对一位村民时,主持人问了下面的问题:

z:都说你们东北这个地方的地非常肥,这个地插一根筷子都可以发芽(是吗)?

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当遇到一些身份特殊的采访对象时,主持人更得注意措辞,例如:

z:你那时候拿过别人家东西吗?

f:没有去登封之前,在家里没有拿过东西。

访谈对象是一个年纪很小的小偷。面对这样的孩子,主持人有意用了“拿”,而没用“偷”。这样的调整并不妨碍观众的判断——我们当然知道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偷窃。但是,这里面的让步意味,这种恰当的承接提问照顾到了访谈对象的心理。在同类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策略。

2.根据所谈内容,在提问中穿插叙述和议论,帮助理顺逻辑,增值信息。例如:

z:很难想象一个内心这么煎熬的一个人,能那么顺利地考上研究生。足见她天资非常好,非常会读书,非常会考试。按说她考上研究生以后,药物又能帮她稳定病情,她就应该很顺了?

z:你女儿沉浸在幸福当中,我们好像都能看到她的样子,这时候你感觉到,你们俩关于生死的谈话已经离得很遥远了?

主持人在问题前的一些评价性内容,实际上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些铺垫让之后的疑问有了由头。如“天资聪慧、顺利通过考试、有药物辅助”让人疑惑“为什么仍受煎熬”(隐含的问题)。而“幸福”则让人不禁想问“死亡是否变得遥远”。

3.有效提问。(1)逻辑严谨。主持人的提问应内容明确,指向单一。这样的问题对访谈对象的回答形成了引导和限制。在此基础上,访谈对象的回答才可能切题,而且主题单一明确。(2)问题简明。一次提问避免多个疑问内容。有时主持人为了方便访谈对象思考,一次发问设有多个问题。事实证明,这样并不利于思考,嘉宾往往也只回答了其中一个问题。而且,铺垫不能太多。(3)策略灵活。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访谈对象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主持人常常遇到不配合的对话者,他们处于各种原因试图掩盖真相。类似情况下,就需要主持人有灵活的提问技巧。

三、把握细节,调整角度

1.一些专题性访谈节目,节目所关注的事件和话题可能正在进行当中,尚无结论。这时,前期策划固然重要,但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所以主持人除了做案头准备外,还应有临时调整策划案的心态准备。

2.调整话题。当谈话遇到对峙场面时,应调整话题角度。

z:你为什么让他向你道歉?

f:因为他太过于自信。

z:可是每个孩子都很反感命令式的口吻啊?

f:我是命令吗?我是跟他沟通。

z:你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什么?

f:让他明白应该尊重父母才是尊重你自己。

在上面的对话中,访谈对象否定了主持人的预设问题——他不认为对孩子用了命令的口吻,并认为是一种沟通行为。面对这种情况,主持人并没有在这上面辩解,而是转换话题,追问访谈对象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我们在访谈的时候常遇到同类情况,即对某些事情的理解,主持人和访谈对象不太一致。这时,主持人应以总的谈话目的为准,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就不必计较。

(注:文中主持人统标为“z”,访谈对象在文中标为“f”)

参考文献:

1.张洁、吴征:《调查〈新闻调查〉》,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第2篇:访谈范文

(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访谈?这是每次访谈之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访谈的内容首先是由访谈目的来决定,而不是由访谈对象来决定。所以无论对象是谁,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的访谈都不能泛泛而谈,否则就会沦为一次泛泛的采访。一次,我们采访定远县张桥镇的党委书记,事前定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没有什么侧重点。结果,这位书记就顺着我们的提问说开去,从基层党建到农村经济,什么都讲到了。回去后我们回看素材带才发现,无论怎么剪辑,谈话的指向都断断续续、无法成篇。这不怪那位书记,因为我们没有给人家命题,人家不知道该说什么。后来我们重新采访那位书记时,他说:“上次我都不知道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

访谈的对象应该是在访谈目的明确以后才能确定。知道了我们的节目要讲什么,才能知道由谁来讲更加合适。

(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主旨是“知己”,了解对象则是“知彼”,“知彼”是为了更好地展开交流。访谈和一般的采访是有区别的,我们需要传达的内容都要由访谈对象之口表述出来,所以访谈对象和制作者的默契度决定了节目的质量。我们在制作定远县驻太仓县流动党支部这期访谈时,正式录制之前与党支部书记单军共处了一个星期,在此期间深入了解单军其人其事。单军为了工作,举家来到太仓,孩子又小,付出实在很多。我们事先为他的孩子准备了礼物和玩具。初次见面,我问:“孩子现在在哪儿上幼儿园?”这问候稀松平常,但却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我们双方都有了一种老熟人的感觉。后来我们还和单军一起商讨节目方案、设置问答话题,由于他本人也参与了,所以后来在节目中表现得很从容自然。因此可以说:“访谈一分钟,访前十分功。”其实,访谈节目的功夫,大多是下在节目之外的。

(四)

访谈节目的内容主旨体现在“谈”上,但“访”却掌握着整个节目的流向,采访者或主持人是节目的带路人,调动引导着访谈的节奏和受访者的情绪。2014年年底就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专访连江镇党委王书记时,机器一开动,红灯亮起,王书记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没说几句话就卡壳。如是再三,双方都很着急,却摆脱不了这种氛围。我就问王书记时间是否充裕,可以的话稍事休息再开始。王书记如获大赦地松了口气,独自跑到别的屋里去休息调整。一个小时后我们再次开始,他果然神采奕奕,与之前大不相同了。我们这边也换了一位采访者提问,丢开事前的提纲,专门挑他得意的事情问。王书记这回侃侃而谈,说的东西既有料又风趣。

(五)

访谈其实有点类似专题片的“摆拍”,采访者和受访者面对面坐下完成整个节目的问答环节。因其流程特性,访谈其实是可以经过多次“排练”的。形式虽然如此,内容却要求绝对真实,所以访谈可以排练,却不可以背讲稿。要让受访者在节目中灵活自如地随意交流,需要下很多功夫。

(六)

多次“排练”其实是有一点麻烦的,但制作者必须不怕这种麻烦。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使受访者不嫌麻烦。

(七)

2009年初摄制的访谈节目《激发新活力》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失败经历,失败的原因其实简单得让我自己都难以容忍:没有注意访谈环境。因为我们制作的很多访谈节目都是在演播室或办公室环境下拍摄的,需要出外景的访谈不多,所以在环境选择这方面未免经验不足。这期节目反映的是农村干部对基层干部新政的看法和心声,选择的对象是藕塘镇冉周村党支部书记。因为进行得有些匆忙,我们就在路边完成了这次采访。由于受访者很健谈,采访效果很不错,几乎一次过。可是回来剪片时我们却傻眼了:背景是一片灰秃秃的墙壁,没有任何色彩,看着就添堵,一直到节目结束都是这片墙壁在屏幕中唱“主角”。但我们没有时间重拍了,当时只好这么剪出来播了出去。虽然事后没人说什么,但我自己却过不去这个“心理关”。打那以后,我对访谈环境几乎有一种执拗的苛求:无论室内室外,背景务必整洁,色彩务必与主题相宜,环境务必没有噪音。

(八)

时间是一个奥妙的元素,信息会在时间的持续中点滴渗透人的意识,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度也会随着时间行进趋于饱和。无论访谈节目的话题多吸引人,受访者发挥得多好,都要在人们失去接受度之前及时收尾。这就要确保谈话的精练。2014年12月制作的定远县天星公司“红领访谈”,最初的素材带有六十多分钟,而且整个访谈流程控制得也很好,受访者讲得很出彩。但为了控制时间,我们先后删改了六次,力争在不影响内容流畅度的情况下,将所有访谈环节都用一轮问答解决。我们一刀刀下功夫,一剪剪做文章,最后把时长控制在了10分钟以内。

(九)

话题集中是突出主题的唯一法门,一事一议总是比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强。在2010年制作《村官小冯》时,前期大量的采访素材让我们左右为难。都用吧,太多了;不用吧,讲得那么好,舍不得。大学生村官冯佳佳当时谈的内容很多,除了自己一波三折的创业历程,还有与老乡打交道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个人对村官工作的思考,每一方面都是大学生村官们的关注点,每一段都有其兴奋点。但要真的全用上的话,这个话题就漫无边际了,用句时髦话讲:“唠散了。”所以这时候我们就想起了访谈的初衷,主题是要反映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挥作用,于是后来就只保留了冯佳佳创业这一段,其他的部分都忍痛割爱了。

(十)

访谈节目其实也能做得好看。最不应该的就是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可以在适当位置插入解说词,或者是主持人与受访者互动交流,或者是插入视频资料片段,从而使节目整体生动起来。在制作《姐弟村官创业记》时,我们就添加了一些生动的元素,在草莓大棚安排现场,并添加了动画和音乐。后来有人说这不像访谈反倒像是专题片,我就问他,难道在他心目中访谈只能一板一眼地坐着交谈吗?

(十一)

第3篇:访谈范文

近来有幸读到几篇大作,矛头直指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焦点访谈》,责其“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且其批评的锋芒是“刺下不刺上,刺远不刺近”云云。一言以蔽之,该栏目的锐气消磨了,质量下降了,看后不过瘾了,作者“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溢于笔端。这样煽情的文章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笔者乍阅之下便深有同感。但转而思及舆论监督的现实境遇,便不由觉得这样的数落,实在有“站着说话腰不疼”的意味,对央视那些仗义执言的勇士是极不公平的,不禁为《焦点访谈》的同行深感委屈。试为之一辩。

只要不是桃花源中人,对舆论监督的现实境遇便不难了解一二。舆论监督虽说从来就不是,但也称得上是棘荆密布的雷场。由于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在一些人身上日渐淡化,“多栽花,少栽刺”被一些人奉为人生圭臬,少数权高位重者更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于是,“栽花”赏心悦目,皆大欢喜;“栽刺”则良药苦口,四面树敌。“报喜得喜,报忧得忧”几乎成了一条通行的规律。当小人得势、正义受阻,贪官污吏疯狂攫钱掠权,肆意蛀蚀共和国大厦,平头百姓有苦难诉、有冤难申之时,人民群众是多么盼望新闻界作为党和人民的代言人,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路见不平一声吼”,做社会良知和正义的守护者。然而,一些精神“缺钙”的新闻从业人员,一些染上“软骨病”沉疴的媒体,面对邪恶却退避三舍,三缄其口,罹患了“失语症”,一次次地让人失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焦点访谈》似横空出世的剑侠,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向邪恶和腐败掷出锋利的匕首和投枪,一扫新闻界的沉闷,让业内那些怯懦的同行相形见绌,叫那些权力蛀虫闻风色变心懔,令人民群众为之欢欣鼓舞,成为受众心目中的“雷场相思树”。

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过:“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微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能在《焦点访谈》供职的记者,无疑是新闻界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身边,这样的诱惑与压迫,几乎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笔者就曾耳闻,《焦点访谈》记者经常光顾的邻县的“父母官”们,在伤透脑筋之余,多次小范围开会苦思对策,终于得出了号称四字真经的“研讨成果”,曰“围、追、堵、截”。“围”,即动用美言、美酒、美食、美钞、美物乃至美色等,将采访者包围在花团锦簇之中;“追”,即实施贴身紧逼战术,形影不离地步步跟踪采访者,让他难以发问;“堵”,即泥门塞洞,千方百计封锁新闻线索,堵住一切可能泄漏天机的管道;“截”,上述几招难以奏效后,即转入正面交锋,死缠烂泡,软硬兼施,冀使采访稿胎死腹中。在这样光怪陆离的现实面前,《焦点访谈》的记者能突出重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始终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满腔热情地为民鼓与呼,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从抨击邪恶始,以弘扬正义终,唱响了新时代的正气之歌,从而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赞许。印象中很少题字的朱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后,欣然为之写下了“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大字予以勉励,广大群众更将这块新闻界的“净土”视为心中的“圣地”。他们不愧为记者的骄傲,民族的脊梁,人民的知音。

诚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焦点访谈》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中也不乏应景之作,在批评的对象、时机、火候、力度、深度等方面也大有改进之处。但犹如“人不可能拎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一样,评判事物也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环境。舆论监督的强化和深化,固然有赖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法制环境和体制环境的完善。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期望《焦点访谈》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逢锁必开的万能钥匙,无疑是太苛求了。进而言之,在一个秩序井然的法治社会里,媒体的功能固然巨大,但永远也不可能充当评判一切的角色。否则,便有僭越之嫌。因而,期求《焦点访谈》成为包打天下不平之事的现代“焦青天”,本身就大可商榷。

行文至此,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倏然浮上脑际:“一个没有产生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产生了英雄,却对英雄百般苛求的民族,则是更悲哀的。”我知道,《焦点访谈》的同行们从未以英雄自许,但他们秉承董狐直笔的良史传统,持守操行,砥砺节操,坚守良知,针砭时弊,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是人民大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真心英雄。因此,当目睹射向他们的明枪暗箭时,我真不知晓这是《焦点访谈》的悲哀,还是我们自身的悲哀。

第4篇:访谈范文

关键词: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采访特征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125-02

一、引 言

访谈类节目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具真实感的节目形态,在西方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1954年美国NBC推出《今夜》节目,开了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访谈类节目开始登陆我国电视荧屏,1996年3月6日开播的《实话实说》,开辟了人际交流的新空间,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访谈类节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访谈类节目在我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在各地电视台的访谈类节目纷纷涌现,在全国所有卫视均有访谈类节目的情况下,香港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树立了国内访谈类节目的大哥地位。

凤凰卫视自1996年3月31日正式启播至今,历经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从单一的频道扩展成为多频道的卫星电视平台,网络覆盖了亚太、欧美、北非7.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华人受众最广泛的华语卫星电视。究其成功原因,不仅有决策者精准的定位和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更多的来自于它旗下众多精品访谈类栏目的支撑和依托。从《风云对话》、《一虎一席谈》到《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冷暖人生》等,不管是新闻性、社会性的热点话题,还是情感类、人物类话题节目在观众中都是有口皆碑的。低成本、高品质的访谈节目让凤凰卫视异军突起。

纵观凤凰卫视的访谈类节目,大都是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位嘉宾,大家坐在一起谈上几十分钟、半个小时,一套节目就可以录制完了,比起拍纪录片、专题片省钱省时的多。凤凰卫视的副总裁王纪言曾肯定的承认,凤凰卫视一半以上的谈话节目直接成本投入几乎为零,甚至可以说是零成本运作,但收益却十分巨大。[1]这类访谈类节目的特点通常是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在演播室就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有关人士所进行的访问谈话,是对新闻事实和问题进行深入报道的电视评论形式。

有人说当你一天无聊地十次打开电视机时,只要调到的是凤凰卫视的节目,基本可以说看到的都是访谈类节目。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方式各具特色,从节目的定位、选题以及嘉宾的选择,到主持人的采访风格,无不彰显了各访谈节目的魅力,也影响着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特征。

二、访谈类节目采访特征分析

采访,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要求,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这是一个特殊的调查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进行大众传播。访谈类节目的采访与一般的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必然要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拥有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性,时效性,广泛性等。但是,电子传媒的特性把作为采访者的主持人与采访对象直接推到了接受者的面前,使受众能够耳闻目睹采访的现场过程,由此也就形成了谈话方式中的采访特征。

(一)谈话方式中的采访特征

阮次山所主持的《风云对话》是一档新闻类的访谈节目。观众对此节目的评价是:“政治本是很枯燥的东西,但阮次山却能把它们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起来就像在看武侠小说一样精彩。”阮次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以“轻松式”的话题解读方式,把政治上的严肃与沉重消解在轻松活跃的聊天气氛之中。正如美国学者斯蒂芬森指出的:“快乐的交流是没有目的的,非功利性的。游戏式的语言交流往往是一种精神需要。”[2]这就是他的采访特征。而相对于这种“轻松式”的解读方式,《一虎一席谈》则采用“辩论式”的访谈方式。

《一虎一席谈》关注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众生百态,给予了观众更多的发言权。不少电视从业者在看完《一虎一席谈》之后,突然发现访谈节目原来还可以这么办。虽然访谈节目未必一定要采用辩论的形式,但毋庸置疑的是,辩论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形式。《一虎一席谈》的选题都是一些社会上的新现象和新观点,话题本身的丰富性就决定各方必是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其次,辩论设置好了对峙,话语必然要交锋,在这个过程中,嘉宾被激发出无穷的潜力,从而出现了热烈的辩论氛围。电视机前的观众注意力会大大增强,寻找和自己立场呼应的一方,也与和自己观点相悖的一方进行辩驳,这些设置都增加了节目的戏剧性。

除了《风云对话》的“轻松式”访谈方式和《一虎一席谈》“辩论式”的访谈方式,还有一种“漫谈式”的访谈方式。比如以情感、人物、娱乐为话题的《鲁豫有约》。正如这个节目打出的口号“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每期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不管是从寻访昔日的英雄和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的角度,还是曾经接受过《鲁豫有约》访谈的嘉宾人物,都需要让被访问者可以让自己的思绪在很平缓的状态下,在与主持人交谈的过程中,对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进行很好的回忆,给观众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因此,《鲁豫有约》很注重访谈环境的萦绕,经常选择一些环境优雅的地方,要求主持人给被访问者营造一种轻松的谈话方式,鲁豫便以这种清新自然的“漫谈式”姿态打动被访问者,走入嘉宾的内心世界。

不管是阮次山的“轻松式”,胡一虎的“辩论式”,还是陈鲁豫的“漫谈式”,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点,就是随性。根据自己所主持节目的定位,以及话题和嘉宾,将访谈尽量做到随意、通俗、简单,这也许就是凤凰卫视所有访谈类节目的采访中都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另外,凤凰卫视所有访谈类节目都蕴含了每位主持人自己的风格特征,主持人的主持和主持人对话题的引领对一档节目来说是必不可缺、必不可少的。因此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特征也必然受到主持人风格的影响。

(二)主持风格中的采访特征

人物访谈是一种对话式的人际交流。访谈要能够自然流畅、深入地进行,双方必须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由于即兴谈话的不可预知性,主持人在谈话中的引导、控制作用,无不清楚的说明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因此有人说“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2]所以主持人本身所具有的风格特征也影响着访谈节目中的采访。

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都是为各主持人量身打造的。《一虎一席谈》中,胡一虎用他的真诚,创造了真诚的谈话气氛;他的激情,也有效感染了现场参与的人。“好的倾听意味着:有效的思考,有效的解释,有效的评价他人的意义”。[2]除了这些之外,胡一虎最重要的能力在于现场控制力,能够在倾听中寻找亮点,并且有合适的表达技巧。胡一虎说:“我觉得把一个火爆的话题炒热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主持人,而是在一个冷僻的话题中如何煽风点火,如何帮助观众点燃热情,还要让观众觉得这个冷僻话题背后是有含义的,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主持人。”[3]正是这种能力,把现场变成了一个热烈的客厅式谈话场。

真实的情感演绎真实的故事,要使访谈对象说出心里话,需要访谈者推诚相见,以心换心,创设自然、真诚、融洽的话语环境。《鲁豫有约》始终秉承人文关怀的精神,以平视的角度和每位嘉宾真诚交流,尤其在与有争议的人物谈话时,主持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哪怕提及无法回避的往事,也尽量用委婉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这也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和关怀。[4]另外,作为主持人的鲁豫在节目中大量的时间是倾听。这与时下不少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形成了鲜明对照。鲁豫正是通过她倾听的艺术和恰到好处的追问使被访者畅所欲言,推动谈话的深入开展使受众为被访者的肺腑之言所打动。

同样是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陈晓楠主持的《冷暖人生》则更注重人文主义的理念。它零距离地走进弱势群体,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探询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呼唤公平与公正,很好地担负起了“媒介构建社会”的责任,具有强烈的现代人文意识和平民情结。陈晓楠就像是被访者的知心朋友,为他们分担忧愁。嘉宾就像找到了最佳的倾听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内心的惆怅说出来,让自己的朋友分担。

不管是胡一虎的《一虎一席谈》,陈鲁豫的《鲁豫有约》,还是陈晓楠的《冷暖人生》,都有其共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倾听。他们每一个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都很会“倾听”,主持人的耐心倾听使其得以提出精彩的问题,精彩的问题又引出了同样精彩的回答,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局面,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使其节目获得成功。

三、结 语

凤凰卫视的当家人刘长乐说:“我想凤凰受欢迎和凤凰的节目质量有很大关系,而凤凰的节目质量又与人性化的节目表现形态,个性化的节目表现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过去,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强调千人一面,而凤凰强调一人一面,张扬个性的特色。”[5]凤凰卫视的各个访谈节目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和采访特征,张扬着每一位访谈节目主持人自己的个性。但同时又具备了相似点,比如随意性,直接性,现场性。每一档的访谈节目都是将采访与主持融为一体,主持人与采访对象以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谈话,使得彼此不容易产生距离。这是一种人际间自然地面对面谈话的方式,更贴近生活,融入大众。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不仅传递出一种个性化的节目特色,还传递出了人文主义的关怀。这些不仅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也得到了行业中的专家和媒体人的认同和关注。因此凤凰卫视是成功的,而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也因此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钱芙蓉,谢许“电视谈话节目”畅销的原因[J].新闻爱好者,2005(8).

[2] 彭小萍.谈凤凰卫视脱口秀栏目的特点[J].考试周刊,2007(35).

[3] 齐蔚霞.展示主持风采 彰显谈话魅力―解读一虎一席谈成功之道[J].传媒,2007 (10).

第5篇:访谈范文

《V-MARKETING成功营销》:在您眼中,社交网络是否具有营销功能?

Chrysi:首先我认为我比较了解社交网站的复杂现状,作为一个积极的Facebook用户,我对“整个游戏”感到很适应,我与一些一度失去联络的朋友重新联系上了。自这一个月以来,通过社交网络营销,我们的电影评论网站,也确实看到了回报――用户注册量不断提升,网站流量也在增加。所以我想分享下进行社交网络营销首先需要采取的五个步骤。

《V-MARKETING成功营销》:这五个首先应采取的步骤是什么?

Chrysi:它们依次是:1、不要推销,而是参与。通常,品牌都贪婪地将社交网络看成是一种快速接触到目标消费者的方式。请留意这些注意力飘浮不定、挑剔的公众吧,你需要参与到社区当中,并且对之有所贡献,如果你期望从网络社区获得什么回报的话;2、清楚谁会是你的受众,并且让他们开始了解你,你本人,而非你的公司;3、安之若素,随他们评论吧。在所有的现代营销中,你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你永远不可能控制信息的传递。你应该把这些网站当成是一个聆听、学习、对话的机会,并且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完善产品;4、这是项马拉松比赛,而不是冲刺跑。成功社交网络营销是一项长期策略,不能一蹴而就;5、拓展你的接触面。“只要我建立了社交网络,人们就会自动加入”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你会被消费者遗忘的,只有不断互动才会被他人接受。另外,考虑在你的主页上加进一些特色吧,Widgets(桌面工具软件)无疑是最热门的。关键在于制作一些人们真的想看到的、有娱乐性或者实用性的东西,这样人们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转发给别的朋友。

Chrysi Philalithes MIVA全球营销及公共传播执行副总裁,资深营销人。

访谈二:移动营销经验谈

《V-MARKETING成功营销》:您认为移动营销的关键何在?

Lars:成功的移动营销关键之一是:理解如何创造并维系你的移动受众群。鉴于我们曾经为品牌以及内容持有商创造“适用”的移动网站之经验,我们将重心放在一些最有成效的实践经验上,确保网站可以吸引受众的重复访问。

《V-MARKETING成功营销》:请您列举一些最有效的移动营销途径?

第6篇:访谈范文

网络访谈是指基于互联网传播平台、能够体现互联网新闻特色的种重要的互联网新闻传播形态。在互联网新闻传播中,网络访谈有着特殊的传播意义。网络访谈的传播形态既可以是演播室的图文、视频同步直播,也可以是更加注重互动性的微博直播;既可以是家网站独家进行访谈,也可以几家网站联合进行访谈;既可以是不受打扰地进行封闭访谈,也可以邀请其他媒体对访谈进行采访;既可以是访谈实录,也可以是在访谈中把嘉宾谈话的亮点及时提炼出来并以即时新闻出去,访谈结束后再以综合稿件的形式全面体现访谈内容的精华,甚至对重要访谈在网站头条进行突出展示以扩大影响。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有评判一场网络访谈是否真正成功的度。怎样把握这个标准、如何提高网络访谈的质量和水平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

得当的访谈主题、充分的内容展示

确定个好的访谈主题就是主题先行,根据个时期内的大事、大是、大势和网民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们新闻报道计划的需要,确定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访谈主题,可以分为访谈话题的选取、访谈主题的确定、访谈问题的设置三个步骤。

如可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大政策、行动以及其他的国内外重大事件,邀请有关部门的官员或者专家学者等进行解读,这样通过访谈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新闻热点事件的当事方和民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访谈作好舆论引导、宣传解释,全面、准确地解读好党委、政府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回应和解答好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疑问,有效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从而消除误解、误会,赢得理解和支持,使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使网络更加文明、和谐。好的访谈主题都是广大网友非常关心的焦点、热点话题,与当前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等问题密切相关,自然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反响。

对于时间少则半个多小时、多则三四个小时的网络访谈,网友如果一直看冗长的访谈实录,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都会感觉读起来很累,而且难以把握重点。为了方便网友阅读,也为了扩大访谈影响,做好每场访谈摘要已经成为新华网的“规定动作”,这样可在访谈进行过程中就将精彩内容提炼出来,通过新闻稿件的形式传播出去,事实也证明这样效果非常好。

综合稿件可以使网友对访谈的主要内容有个集中、全面的了解,不仅将整个访谈的精华内容整体展现给网友,而且对进步升华主题、扩大访谈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访谈结束后短时间内及时推出能集中展示全场访谈精华内容的综合稿件。如2006年河北文安地震后首家网络访谈中,新华网现场共发出访谈摘要稿件十多条,《北京近期无大震——文安震后第一网上权威答疑》就是其中的条,在访谈还没有结束时就被各大网站迅速转载,产生了定的社会影响。

与网友互动、与嘉宾交流

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访谈相比,网络访谈最重要的是注重与网友的互动。成功的网络访谈能有效地将传播者的主动性和受众的需求结合起来,让传播者和受众形成良好互动。与网友形成互动、关注网友的感受至关重要,因此,一切有助于互动建设、能推动互联网良性发展的方式、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把互动做足、做实、做好,这是彰显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优势最独特的手段。

每次访谈都应该注意提前访谈预告,把访谈嘉宾和访谈主题提前公布,在论坛置顶,欢迎广大网友提问,同时利用好微博、博客等沟通手段积极听取网友意见、建议。并且,要专门派人整理、归纳网友提出的问题,并注意在访谈中采用网友的精彩提问,如新华网对温总理的访谈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来自网友,这为整个访谈的成功增辉不少。

事实证明,只有尊重网友、重视网友,才能拉近网友与访谈嘉宾之问的距离,才能够得到网友的尊重和认可,才能够网聚人气人心、汇聚民意民智,真正体现出网络访谈这座新闻金矿的价值。此外,还可以把一些提出精彩问题的网友和访谈嘉宾

起请进访谈室,共同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让网友深度参与到访谈中来,可以更好地调动广大网友参与的积极性。

在网络访谈中,访谈嘉宾身份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民对访谈的关注度。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备受关注,中央各部委办局的主要负责人关于本部门、单位工作的谈论、表态、答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其辖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结、剖析、展望等,国外领导人关于其国家的热点问题以及对华关系等,都会引起网友的强烈关注。

第7篇:访谈范文

技巧之一:

主动把握语境功能,准确理解和生成话语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个拟态的话语交际过程,将日常生活的言语交流引入荧屏,并将这种交流本身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日常交际话语大量充斥着不确定性、不完整性、不明晰性,话语表征充满跳跃、变化的思维活动和内容。对于电视访谈节目而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就是避免说“废话”,而将想表达的话语顺利播出。

话语交际总是处在某一语境中。访谈节目现场主持人所面临的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兼具的双重语境因素,肩负着现场访谈、叙述故事、控制话题、发挥情感等多种功能。因此,主持人在建构话语时既要考虑到与访谈对象之间的交流,还要考虑到与场外观众之间虚拟的交流。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话语建构过程包括话语理解和话语生成两个阶段,也就是要同时扮演“听话人”和“说话人”两个角色。当作为“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有将言语信息放在与之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中来进行处理,才能有效地理解访谈对象的话语内涵;当作为“说话人”在生成话语时,必须根据语境来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进行表达。

为了使节目主持人更好地把握语境,在每个电视访谈专题运作之前,节目组要根据每个专题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主持人。在节目策划时就让主持人直接参与,让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与嘉宾充分交流直至模拟录制等环节,让主持人参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这样,进入演播厅正式录制时,主持人对于访谈的内容及过程已经心中有数,与访谈对象也已十分熟悉,访谈起来较为自然顺畅,为主持人准确理解和生成话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巧之二:通过话语理解有效展示事件

节目主持人在访谈中的首要功能应该是在话语交际中展现“事件”。而主持人对于这些事件往往并不具有经验,但又必须通过与访谈对象的交流把事件信息展示清楚。基于此,主持人对访谈对象话语的理解,是整个节目话语建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第一阶段。

首先,要善于倾听。倾听有助于主持人和观众把访谈对象话语的内容听完整,有效接受整个事件的信息。主持人在倾听过程中,可以理清话语思路、抓住话语要点,为进一步理解话语、提出问题打下基础。

其次,要适当的反复与追问。在对访谈对象的话语有一个初步认识后,主持人需要对话语进一步推理和理解。鉴于访谈对象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用来提供其信息意图的证据,可能是省略性的、模糊的,主持人就不得不结合语境信息,重构访谈对象特定话语传达的意义。因此,适当的反复和追问就必不可少,将有效构筑主持人、访谈对象和观众三方的“共有语境”。

比如在“开局之年争创业”电视访谈系列节目中,有一档节目的嘉宾是一位颇有业绩的柑橘、茶叶种植园主。在录制前的接触交流中,编导得知他原本是一位中学体育老师,还是部级的羽毛球裁判。然而他下海了,一头扎进大山里搞起了种植业,十几年下来创出了一分骄人的业绩,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在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发觉他每每在谈到“弃教从企”的关键时刻,总是很快地跳过,或者只用简单的一句话带过。主持人感到这其中另外有“戏”,就当场增添了提问――

主持人:你决定下海的过程就这么简单?

企业家:刚才不是也谈到了很多促成因素吗?(他故意将“原因”巧妙地“概念偷换”了“过程”的追问。)

主持人:(进一步反复点明)从您下决心到开始创业这一段,您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企业家:(一时语塞)……

几秒钟的静场,企业家才涨红着脸说出了开始时遭遇了家庭特别是身为国家退休干部的父母亲的竭力反对。了解了这一新线索后,编导立即组织补充拍摄外景资料,增加了现场采访企业家父母亲的镜头。节目播出之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充实完善了节目的整体性,而且通过主持人反复追问的对话技巧,让访谈对象坦言,也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企业家这个人物,从而更深切地感知其创业之艰辛。

技巧之三:通过话语生成准确传递事件

在理解访谈对象话语的基础上,主持人应该主动建构必要的话语,或引导访谈对象继续顺畅讲述或调节访谈对象情绪与现场气氛,或调动观众的收视期待。话语生成是整个节目话语建构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结束阶段。主持人在生成话语时,应该从他所面临的各种语境因素着手,寻找具有最佳关联的话语,恰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将事件的核心信息和内蕴情感完整地传递给观众。

在节目进程中,主持人要牢牢把握话语的发展方向,在生成话语时,要始终围绕访谈的主题,才能生成合理的话语表达。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访谈系列中,访谈嘉宾陈先生的学识很高。当主持人问到社区文化建设的范畴包括哪些时,他从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一直谈到孙中山“大同世界”的治国理念,远远超出了访谈话题范围。于是主持人适时地插入话语:“不错,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要达到这个自由王国必须要有各方面长期的努力;我们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正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合力,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您谈谈我县这方面的工作……”既没有“阻断”当事人的侃侃而谈,又有效地表达了节目的交际意图,同时也关注到观众的认知语境,让观众形成收视期待。

第8篇:访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对新任职村党组织书记回访谈话制度,要以党的**大、**届**、**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强新任职村党组织书记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新任职村党组织书记领导水平,培养一个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的好支部书记为目标,通过回访谈话,及时掌握了解新任职村党组织书记工作能力、群众反映等情况,帮助他们理思路,教方法,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进一步增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回访期限

在村党组织书记任期满一年时进行。村党组织书记任职时间自所在镇(街道)党(工)委发出任职通知之日算起。

三、方法步骤

谈话由镇(街道)党(工)委委派2-3人为一组进行。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回访谈话。主要了解其岗位适应情况、思想动态、工作表现、与班子其他成员团结配合、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关系协调情况、廉政勤政和民主管理等情况。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程序进行:一是满意度测评。测评范围是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测评设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次。二是个别谈话。谈话范围是村两委成员和部分党员、村民代表。三是查看资料、现场,多方了解其现实表现。

2、形成书面材料。根据座谈了解和走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肯定工作成绩,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形成书面材料。

3、意见反馈。由回访组采取单独面谈的形式,将形成的反馈意见及时反馈给回访谈话对象,要充分肯定一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对其缺点和不足,采取既严肃又宽容的态度,以客观分析和积极引导为主,坚持耐心与诚心、鼓励与帮助并举,使被谈话对象从思想深处认识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明确下步努力方向,尽快适应角色。

第9篇:访谈范文

很多人很疑惑,《南方周末》为什么对这么多的高官进行报道,是否和《南方周末》传统风格契合?甚至有批评说,《南方周末》对官员报道的增加,表明这家报纸越来越向权力低头。

一些明显偏激的批评,可能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也没有读懂报道所致。如果仔细翻阅,就可以发现,我们对“理念”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绝对的贯彻,《南方周末》高官访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可以这样讲,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能提供与众不同的时政资讯。

首先,我们的高官访谈报道是由《南方周末》出品。《南方周末》是有着独特精神气质的媒体,遵循《南方周末》精神、气质产生的政治报道,如前所述,我们始终对理念保持苛刻追求。比如,我们经常讲,《南方周末》的政治报道的着力点是“提高权力透明度,增进政治能见度”,尤其在做高官访谈时,每个操作者须臾不能忘记这一点,杜绝盲从和偏激;

其次,我们对民粹主义始终保持警惕。这些年的改革,民众对政府有越来越多的不信任情绪,作为负责任的媒体,绝不能加剧这种情绪,而应尽量让双方增进了解、理解、谅解,作为严肃媒体,应致力于充当政府和公众的有效沟通的平台,降低社会对抗情绪;

第三,我们对新闻专业主义有高度认同。在高官访谈报道中,《南方周末》是第一个致力于走出“价值先行”模式的市场化媒体,我们始终保持对新闻技术、新闻规律、传播规律的尊重,因此,我们的产品质量始终保持稳定,并不断提升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如何实现上述追求?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人物必须具备新闻价值,所谈话题必须具有传播价值,避免让所选择对象说官话、套话,尽量让官员采取个性化表达。

下面是我们近年来访谈的(职务为时任职务):

张大卫,河南省副省长;胡德平,中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卫留成,海南省省长;,山西省省长;吴仕民,国家民委副主任;张邦栋,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少将;孟学农,山西省省长;吴新雄,江西省省长;秦光荣,云南省省长;陈锡文,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金华,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小文,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珉,吉林省委书记;,商务部部长;戴相龙,天津市市长;张春贤,湖南省委书记;高强,卫生部部长;祝春林,公安部纪委书记;潘岳,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史济春,河南省副省长;龙永图,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谢伏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刘忠德,前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杨敏之,前湖南省纪委书记;张全景,前中组部部长;柳斌,前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

通过上述名单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官员,绝大部分具有极高关注度:刘忠德,曾力批“超女”,引广泛争议;张全景,作为前中组部部长批评官多为患,曾引热议;胡德平,前总书记之子,力挺民营企业,反对清算“第一桶金”;卫留成,是企业家出任省长,有高关注度;王珉,是“苏州现象”(苏州出三位省长)的重要人物之一;孟学农,曾在“非典”之后被免职,重新任职山西,令外界瞩目;,是公认的政治明星;秦光荣,力主将舆论监督纳入官员问责,在全国几乎是第一人。

从涉及的话题看,大部分话题都是以前媒体很少涉及或者浅度涉及的领域。刘忠德谈的是意识形态管理,杨敏之谈的是省级纪委在查办案件中遇到的阻力,张全景谈的是高级官员如何管理和使用,柳斌谈的是义务教育为什么这么难,胡德平谈的是清算“第一桶金”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卫留成谈的是企业家如何当好省长,谈的是如何治理山西矿难和如何处理“黑砖窑事件”,张邦栋的谈话涉及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等热门话题,陈锡文谈中央对小产权房及对改革试验区中土地流转试验的态度,李金华谈审计工作几年的感触,叶小文则全面阐释我国宗教政策的转型,高强谈的是医疗改革和市场化的关系,祝春林谈的是如何治警。

上述话题也有其他媒体涉及,但大部分报道或语焉不详,信息密集度较低;或即使有重点报道,但因权威性不够导致影响力不高。

同样一个话题,由高级官员来谈和由学者或低层级官员来谈,效果完全不同。摘录这些访谈官员的个性表达,从这些表达中,可以看出我们对高官访谈报道的基本理解:

人物:张邦栋(2007年2月15日刊发,时任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

采访事由:中国“军方新闻”高频亮相,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耐心解读国防政策,回应关于的热点话题。

人物言论:“不久前中国的确进行了一项试验,但这个试验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对任何国家都不会构成威胁。……中国绝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外空军备竞赛。中国愿与具体国家在和平利用外空方面开展合作。”(回应中国击毁老化气象卫星一事)

人物:(2007年3月15日刊发,时任商务部部长)

采访事由:西方指责中国搞新殖民主义。

人物言论:“他们的一个最重要依据是中国从非洲拿石油,但是从统计角度来看,去年非洲全部出口的石油,中国只占了8.7%,欧洲占36%,美国占33%。如果说进口8.7%都有掠夺资源之嫌,那36%和33%应该怎么来看呢?”

人物:王珉(2007年3月15日刊发,时任吉林省委书记)

采访事由:在发达地区工作的王珉,来到东北后,如何展开他的工作。

人物言论:“人生的道路不要太过于注重设计,那太累了,碰到一些事想去试试,这也是对的,但不要过于追求要干成什么样。现在我觉得有些人,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一定要当官,一定要当大官,那太累了。”

人物:戴相龙(2007年3月15日刊发,时任天津市市长)

采访事由:天津滨海新区和天津的崛起。

人物言论:“天津一直是醒着的啊,不能说现在加快发展了就说以前是在沉睡,否定以前的发展,这怎么行啊?这是很不对的!”

人物:龙永图(2004年11月11日刊发,时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采访事由:中国入世三年。

人物言论:“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都有着中国入世谈判前期的思维,就是认为在谈判当中为国内市场赢得的保护越多功劳越大,关税越高越好,开放越少越好。中国在开始谈判的时候也是这样,但到谈判后期我们认识到保护不是越多越好,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对于中国不是让步,而是进步,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

人物:谢伏瞻(2005年3月31日刊发,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房地产税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2006年10月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接替)

采访事由:房地产税制改革将逐步推进,面对争议话题,课题组负责人谨言支招。

人物言论:“在批地、批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对中低档房的比例有所规定,以满足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话语权较少的困难群体的需要。不能只考虑某一个群体,而是应当为全体民众服务。”

人物:(2005年12月15日刊发,时任财政部副部长)

采访事由:就资源价格改革谈采全民的矿是否要交足全民的钱。

人物言论:“之所以要实施有关资源价格的一整套改革,是因为中国现在的资源价格不反映它的真实价值和真实的社会需求,完全处于扭曲状态,没有充分体现资源的稀缺性。”

人物:(2006年7月20日和2007年7月5日两次接受专访,时任山西省省长)

采访事由:第一次谈如何治理小煤窑,杜绝矿难。第二次则是因为“黑砖窑事件”。

人物言论:“很多人劝我说,你刚刚来当省长,马上要面对几万人的反对、阻力,你要打烂他的饭碗,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啊。但我说,不行,我别无选择,因为几乎每周都在发生矿难、都在死人。后来说你要干也行,等明年省人大开会,把代字去掉了再干,否则人代会你一定丢选票,几万人总会有他的代言人。我说准备丢他一百几十张票,我也要干。”

人物:刘忠德(2006年8月3日刊发,前副部长、文化部部长)

采访事由:炮轰“超女”惹众人非议,并回忆任职时的一些工作,也透露出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信息,“中国最难当的官怎么当”。

人物言论:“中国的部长、文化部部长,像人们说的,和美国的国防部部长、原苏联的农业部长一样,是各部门中最难当的官员。”

人物:张大卫(2006年9月21日刊发,时任河南省副省长)

采访事由:2006年7月18日,河南分管环保的副省长张大卫,在汝州鑫源丰氧化铝项目工地和南阳市蒲山镇小水泥群暗访后严厉批评基层环保局长。

人物言论:“我们刚刚结束了一场比较精彩的‘演出’,我也告诫自己,别高兴太早,老百姓更关注结果,可以通过你们告诉老百姓,有些人要丢‘乌纱帽’,比如这个氧化铝事件,肯定要处理人,我们不处理,中央也不答应。”

人物:史济春(2007年8月9日刊发,时任河南省副省长,主管环保)

采访事由:69名矿工被困井下三天后成功获救。

人物言论:“我始终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分管安全工作,就必须时刻警钟长鸣,如履薄冰。”

人物:叶小文(2008年3月刊发,时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采访事由:宗教与社会主义的难题如何破解?

人物言论:“几千个传教士,从东北一路走到广州,到处传教。当社会不公平问题突出起来,大量的农民和知识分子流动起来,如果利用基督教的火种进行渗透,传播的恐怕就不是福音了。”

除了理念和传播性的要求外,高官访谈在政治报道中还有如下功能:

一、服务目标读者。《南方周末》将600万知识型读者作为目标读者,政治报道的首要功能就是在目标读者群中,确定分众读者群(如公务员群体),并为之服务;

二、赢得支持力量。通过对政治新闻的深度报道,通过在党政系统的资源建设,让更多的官员认识到《南方周末》的影响力,并理解本报的风格;

三、降低传播风险。高官访谈能够获得高传播效果和低政治风险的结合。

四、保持报纸独特性。面对都市报向深度新闻扩展、网络媒体垄断信息获取渠道、娱乐新闻风起云涌的局面,高官访谈中的独特话题和权威回应,使报道和同行有了明显的区别,为整个报纸区别于竞争对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