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未来教育范文

未来教育精选(九篇)

未来教育

第1篇:未来教育范文

全景: 聚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越来越成为炙热的公共话题,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来探讨、修正和完善彼此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淋漓尽致地表达和阐释各自的改革主张,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在逻辑、基本规律和发展路向。

7月12日―13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召开。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劲松、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等与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袁振国、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珏、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正国、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副校长郑道明等,以及来自英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创造国家及区域未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使命、战略与重点”,共同就深化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展开研讨和对话。峰会开幕式由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主持。

第二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以“创造国家及区域未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使命、战略与重点”为主题,议题包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使命与顶层设计;教育立德树人、审美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教育评价与中考、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高校、政府、社会关系重塑与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信息技术革命与当代教育改革。大会设有2场全体会议和基础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3个专场,其中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对话专场由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协办。来自全国各地和英国的300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出席本届峰会。峰会收到论文50多篇,发表主题演讲35人次,30多名专家与主题发言专家对话研讨。

在开幕式上,陈云贤指出,广东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先后提出实施科教兴粤、人才强省战略,努力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着力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开启了广东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下一步广东省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阶段性变化新特征,以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为目标,以建设全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试点省为突破口,全面组织实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为总揽,进一步关注和思考创新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教育保障机制改革问题,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度不密切问题,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教育在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强省和科技强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扎实推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罗伟其在讲话中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充分认识其时代特征,必须准确把握现阶段的核心命题,必须科学设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路径方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为总抓手,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科学性和时效性,营造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力争在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罗伟其还指出,教育事业作为人类一项杰出而崇高的事业,是点燃中国梦的核心动力源,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柱。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迫切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广东经济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目标: 打造中国南方教育智库

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其产生、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本身也是在适应教育领域不断改进和变革的过程。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成立之初便在思考将海内外热衷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连接起来,共同回应教育领域出现的不同声音和诉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汤贞敏院长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给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的立体景致。

一问:去年在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省教育研究院主办首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受到中央和省内媒体高度关注,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请问首届峰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我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南方教育高地建设有什么借鉴和启示作用?

汤贞敏:首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以“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为主题,比较充分地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现代化和中国南方教育高地建设的理论性、战略性及其策略、方法、路径等问题,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和南方教育高地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使我们加深了对党的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地位作用、方向路径和举措办法的认识。通过研讨,我们将教育现代化的视点聚焦到“八化”方面:义务教育标准化,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化,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化,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多元化,教育优质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终身化。

二是使我们加深了对教育现代化内涵、特征、外延等的研究与理解。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现代化为教育现代化提供雄厚物质技术条件,教育现代化为经济社会现代化提供强大人才智力科技保障。教育现代化,表明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教育现代化,必须表现为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和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等。

三是使我们加深了对广东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短板及其应对策略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教育普及水平提升、教育条件改善、教育信息化、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全省情况看,目前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十分突出,主要有思想观念、经费保障、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提升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力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快粤东粤西北地区教育创强工作,扎实推进珠三角地区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

四是助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我院积极参与教育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同时,在省教育厅领导下,积极主动开展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着力研究我省教育现代化的现状与趋势、成就与经验、困难与原因、目标与任务、路径与方法,加强省内外、国内外教育现代化比较研究,形成了阶段性成果。

二问:今年省教育研究院举办第二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主要围绕“创造国家及区域未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使命、战略与重点”这个主题展开研讨,请您谈谈选择这一主题的背景和原因。

汤贞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强有力地助推了教育发展。但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和深层次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党的十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总体部署。这亟需我们加强学习领会、科学研究、贯彻落实。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改革发展。2012年5月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鲜明提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子。”2012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要阶段、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基本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将围绕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决策,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提升,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加快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强化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融合,这迫切需要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为此,要聚集各方人士一起来研究和探讨,以更好地认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更好地凝聚共识并形成坚强意志,更好地把握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更好地明确目标任务和举措办法,更好地找准突破口、切入点和具体路径。

三问: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已经成为省教育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学术品牌,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当初选择这种模式基于怎样的考虑?您对峰会的未来有什么期待或者规划?

汤贞敏: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助推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郑重递交的一份历史答卷。在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广东深化教育综合领域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汇聚各方面正能量谋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办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本身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具体表现。设立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我院成立之初就列为主要工作规划,旨在助推本院与国内外知名教育研究机构和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导舆论,在全省营造浓厚的教育研究氛围,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中国南方教育智库。我们为此专门制定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举办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办法》。关于峰会的举办模式,其实仍在探索和发展之中,总的来说,它的基本模式是由它的自身定位决定的,相关理念在峰会的名称上也得以体现。

首先,我们是“南方的”。这是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高端学术会议。会议地点在广州――位于南方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而且除了省内外、国内外教育名家,参会人员的主体是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研究工作者、各级各类学校代表,同时也受到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各省(区)欢迎,为增强区域教育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作贡献。

同时,我们也是“中国的”。全国各省(区、市)的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济济一堂,围绕本省(区、市)、全国、国际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开展研讨与交流;它作为中国教育领域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研究专家前来。我们的研讨领域也绝不止步于“区域”,而是涵盖了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战略、政策、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对继续办好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充满信心。我们期待着把这个学术峰会打造成为国内外教育思想和智慧交汇的重要平台、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成果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思想新举措的策源地。

视点: 回应教育改革现实问题

如果没有共同的问题指向,便没有共同的话语体系,但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并不追求同音共鸣,而是积极打造异音和声的状态。教育工作时空背景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主体产生了对话的必要和可能,面临当下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峰会所提供的交叉视阈中实现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在本次峰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广东深化教育改革战略、国家及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等论题,作了精彩演讲与深入研讨。

顶层设计

应该要把经济发展的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的优势,这样才能取得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效果,这是一个思路上的变化,也是一种理念上的变化。而广东,恰恰是中国教育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缩影,广东的经济非常发达,教育改革近年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果,但是和经济相比较,可能略显不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东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在全国具有一个典型的示范作用,而且具有一种代表性。――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

如今,中国大学已经逐渐走出“人才流失,资源匮乏”的阶段,成为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蓄水池。当前,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学科规划和布局调整建设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比较优势。――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直属高校巡视专员李延保教授

教育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很长时间内,教育是一种消费,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一个人能不能享受基本的教育,已经成为他人生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未来的最重要推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边缘走向社会后,它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变得非常活跃,也变得非常复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教授

基础教育

改革创新要有“大时代”意识,也要有“小空间”立场。改革要有实验探索的科学精神,也要有平等尊重和包容的人文情怀。改革要有具体的甚至是“时尚”的方法与技术,也要有应对复杂变化情境的稳定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

当我们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们可以说中国是市场中国、创新中国、开放中国、信息中国、幸福中国,更是文明中国。当时代转型的时候,它给我们提出的总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够适应这样的社会?我们的回答就是综合素养。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深圳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是世界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共同思考的问题。――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研究员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要让蓝领与白领一样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而不是让蓝领变成白领。我们要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我们要允许在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下,学生可以随时出去、随时进来。职业教育体系不管如何构建,其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研究员

首先我要界定我的毕业生到社会哪些地方去工作,这些工作场合需要哪些能力,能力又区分为专业能力、一般能力。通过能力需求分析,再设计成课程模组。透过课程模组做执行、再持续改善。这个精神跟工程教育认证的精神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背上这两个精神,我们创造我们的教学品保制度。早上聆听很多专家学者的讲话,特别讲到广东省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首先要界定什么是高水平。如果我要培养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我都不知道,那怎么培养人才?――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副校长郑道明教授

高等教育

大学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学生,也需要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应大学所存在的社区需求,他们需要适应更加广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大学的角色远远不只是学术和研究,大学的角色可以涉及到经济、社会、创新等各方面的领域。所以我们说大学可以是经济支柱,也可以是社会支柱。――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文化教育领事博安格

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需求是多样的,不是都需要像哈佛、北大、清华、中大这样的大学教育,而是需要多个层次。包括人的发展也是一样,有些人愿意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追求和职业追求,但是有些人喜欢动手,因此需要的多样性告诉我们,高等教育也应该是多样的。――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教授

启示: 助推区域教育未来发展

第二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提供了一个理论群体、实践群体和决策群体携手关注教育现实、改善教育实践的可能性。汤贞敏院长在闭幕式上指出,各位专家学者宏观着眼、大局着手,探讨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也提出了战略重点、基本路径和主要举措,为广东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教育助推创新型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启示。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凸显了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卓越的教育很难有一流的科技和永恒的创新,卓越的教育必然是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把握这一基本方向,积极承担、主动融入,肩负起创新国家及区域未来的重任,以国际化和全球化视野以及自主创新精神,回应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新形势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的启示。经济社会转型不应仅仅是产业、经济的转型,更本质的是人的成长成才方式的转型,而教育承担塑造“人”的重任,应该充分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这迫切需要从片面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枷锁和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普及科学教育方法,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动优化教育体系和人的成长成才通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立德树人作为长远目标,以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核心宗旨,以内生动力作为撬动支点,发挥智慧引领、灵魂塑造、文化传承的功能,内化自我管理、自主创新、自强不息的理念,培养创新国家及区域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和培养模式创新的启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依赖教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变,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推动城乡区域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以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采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成才途径,构建开放的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2篇:未来教育范文

关键词:未来教育 特点 趋势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45-0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国民整体素质进步明显。国家在人力和财力上对教育不断加大扶持和支持的力度,抢抓第四次知识经济革命的主动权和至高点,将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和每个中国公民的“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对未来教育终身化、产业化、去行政化等特点及趋势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微足的参考。

1 未来教育的去行政化

未来教育要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按教学规律办学,利用国家宏观导向排除外部与内部因素对教育的干扰和制约,需要去除学校教育的行政职务和行政班,让最专业的人士推进教育的发展,让真正懂得教育的工作者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行政人员回归一线岗位,发现教学中教师的不恰当行为和听取学生对于教育的真正需求,探讨研究改进学校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2 未来教育国际化

关起门来搞教育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各国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政策制度、教育的模式相互交叉学习及成果分享运用于实践,才能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发展趋势。由于文化流动的加快,教育内容必然趋于国际化。

此外,教育机构的国际化,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的跨国化发展。特别是网校的兴起,教育机构可以在任何一个具备网络的国家开办学校,还有就是教育对象的国际化。在未来,国与国之间在人才上的交流都将更具有流动性。例如:各国之间技术人才的交流、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综合素质人才的交流等等。

最后,教育师资力量的国际化,这主要倾向于高等学校在学术上的广泛交流推动教育师资力量的国际化。

虽然各国在文化传播上设置壁垒,但随着信息化的加深,各国掌握的信息将趋向于更加对称。未来,由于国与国之间科学文化传播速度加快,将推动各国科学技术的传播、社会经济不断趋于全球化,科学技术将日新月异,减小各国贸易壁垒,特别是全球利益的分配推动科学技术在国与国之间广泛传播。各国在意识形态上将越来越趋近于同质化,这主要在于各国自身文化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意识形态趋近于统一,带来了国与国之间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政治趋近于同质化。

总之,随着教育理念、教育机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文化的跨国界流动,教育国际化将是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3 未来教育终身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竞争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迫使人们只有不断地充电蓄电,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继续维持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这些教育既包括或多或少有组织、有计划地正式教育,也包括任何长河中的、自发性的非正式教育;既包括胎教、幼教、普教、高教,也包括职教、成教及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1]

终身教育要求人类从婴幼儿、青少年、中青年以及老年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学习,而未来教育将更加强调学习的持续性。现代社会发展变化一日千里,知识种类剧增、涌现大量的边缘学科、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等等。学习知识能够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人们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人类认知不断提升又促进了社会知识的更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教育伴随终身,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教育的终身化,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人需要以终身教育来满足人们对教育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未来,只有不断发展各级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完善终身教育的教育体系,才能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终身学习,顺利实现终生教育,达到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4 未来教育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的加深和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教育资源的现代化让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这种途径获得教育。同时,技术的革新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学校老师得到教育,也可以通过更多的软件应用获得教育,未来教育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充分渗透到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开发。互联网使教育资源流动更加充分合理,一方面教育资源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流动将更加充分合理。现阶段,教育服务贸易的在网络上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几年,远程教育帮助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花费的成本。设立远程教育机构,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满足社会对学历教育、在职培训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免费实现个性化教育。

未来教育教学活动将以网络作为载体,收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的全部过程,用网络教学系统将教学实践过程转化为大量数据记录下来,反复专研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并给予学生帮助和辅导。整个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师自身素质。最终,为师生教学双边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借以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有序性、良性健康发展。

5 未来教育产业化

未来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的产业化发展上。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不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还能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素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教育产业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需求,将教育作为一种私有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则需要产业化发展来获取更高的效益。

未来教育将会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增长点。从总体上讲,教育产业化扩大教育规模顺乎民意、顺乎民心、提高人口质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最关键的一步。由于每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不同,现阶段国家提供的教育无法完整地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未来教育向产业化的转变,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反思,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经验为之所用。提高我国素质教育,将知识的产业转换为无价的生产力,增加一个常态化的经济服务点。

6 未来教育多元化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模式和多元化模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需要大批高技术和综合型的人才。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得培养出多元人才来促进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教育就蕴育而生。现今,此种趋势和需要更加明晰。建立多元化的学校教育和多元的教育目标已势在必行。人才的要求是要同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

7 结语

教育的多元化,不仅是教育的内容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多元化以及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最主要的就是要求教育者们从思想上转变。从教育的发展历史上看,人们深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育将得到解放,进行多元化的办学,将出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各行各业人才群星灿烂的局面定然会到来,进而推动国家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Z].1995-09-01.

第3篇:未来教育范文

[关键词]未来教育;数字校园;评价体系;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01-03

“今天,我们都在谈论教育的变革和创新,重要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世界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爱德瓦尔多・查维斯教授

互联网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文明时代,每一个新时代的诞生都会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蒸汽机的发明,提高了生产力,将人力劳动转变为工业制造,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里程碑;再如造纸术的发明,让更多的人可以有效运用知识,使信息传递更快、范围更广。而如今互联网的产生,更是将全世界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无时无刻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信息,课堂学习、校园生活只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不再是知识学习的唯一场所。因此,在全新的网络时代,我们不应该仍采用传统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应借助新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我想,“追寻未来教育之路”应该作为“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那么,对于未来教育,我们是不是可以如此畅想一下呢?

――未来教育是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有基础的必修课程,也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的课程,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学习,也可在网络上学习,还可以和同学自组小队合作学习,从而实现不同个体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内容的目的。因此,自主选择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

――未来教育是否已取消学生的书包?

学习不再仅仅围绕教材,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多种学习素材和学习资源存在云端,供学生随时调用和学习。同时,这种学习资源包越来越丰富,不再是书包可以承载的。课堂上,学生面前的书桌是不是就有一块“蓝屏”?“蓝屏”里存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手指划动间,学习便已_始。

――未来教育是否能给每个学习者一个类似“机器人大白”式的学习诊断机?

通过扫描、数据分析、学习程序等技术来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准确判断学习者的特长、兴趣、爱好,准确找出知识遗漏、能力提高的方向,并准确给出学习者个性化的“学情诊断”。

……

结合这样的畅想,反观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教育同仁们都在做各种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其中“数字化学习”成为我们打开未来教育之门的一条通道。以下结合我校的数字化学习进行实践研究,与大家共同梳理、分享。

一、整体架构“数字校园”,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支持系统

任何一项研究要有突破,就需要有创造性的实践,但只有点状的创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体系化的顶层设计。我校经历了数字化课堂、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评价、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对整体结构化设计充满了期待,所以整体架构“数字校园”成为我们的学校追求。它是一个符合学生学习交流、成长的学习系统,该系统中有互联网云技术、云计算,还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资源建设,更有不同指导者运用新技术进行新型学习的组织、设计与探索。因此,我们的“数字校园”从技术、课程、指导者三个层面构建体系(如下图),该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程资源建设,还是互动反馈技术,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一层:技术(云)架构,包括数据分析中心、知识建构工具、信息管理与传播工具、自适应学习支持系统。本层架构从技术上保证学习系统的正常运转,构建底层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模型,确定课程的运转框架和学习交流的反馈评价模式。

第二层:课程(资源)架构,强调开放、互动、探究,所以该学习系统包括兴趣课程、定制课程、圈群课程在内的课程学习空间,学生在这个系统中将同时拥有个人学习空间、学习兴趣圈群空间等开放的交互探究空间。

第三层:教师(指导者)架构,包括教师、家长、导师、同伴和专家。学习系统中的指导者不局限于教师,学生可以接收来自其他教师、家长、网络导师、学习同伴等指导者的信息,自我建构和内化知识体系。

由以上三层架构可见,“数字校园”中学生的学习有以下五个特征:第一,拥有学习者模型;第二,智能化控制学习过程;第三,即时学习评价和学习策略建议;第四,基于信息反馈的学习调整;第五,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相互作用。

二、体系化建设“数字校园”课程,使之成为未来教育的丰富资源

“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得海量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者自身的角色。”(美国新媒体联盟:2013地平线报告)学习资源不再仅限于教材,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挖掘者与建设者。因此,在未来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或是学生寻找学习资源的启发者。“数字校园”课程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设计:一是学校课程的前置学习和延伸学习,如跟踪了解学生识字、阅读水平的语文课程等;二是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课程,如展览馆、好声音等兴趣圈群。同时,“数字校园”采用相应机制鼓励学习者自建线上课程(如下图),如小发明、小达人、小研究等则由学生、教师、家长或社会团体在未来课堂自建课程。

第一,梳理适宜内容形成“数字校园”课程体系,各学科基于各类技术应用梳理课程内容,厘清课程价值、应用意义、使用办法、预期效果等。

第二,组建项目团队启动“数字校园”课程应用,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策略,由骨干教师开展试点研究,形成课程应用办法、课程完善意见等。

第三,制定运行机制保障“数字校园”正常运转,从管理、试点、推广、总结、评比等方面建立运行机制,形成“数字校园”的运行办法、使用指南等。

三、开展“数字校园”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探寻学生未来的学习样态

“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我校在前期数字化课堂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内容适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的未来课堂能否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以满足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初步建构了以下几种基于“数字校园”的学习模型。

第一,模型一是线上自适应学习,也是程序控制自主学习,表现为目标定向,过程、内容、方法具有主动选择的特点。模型二和模型三是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其过程、内容、方法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体现学生日常课堂学习线上资源的应用和反馈,倡导课前课后线上的主动学习。

第二,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方式。

以下为学生未来学习方式的预想:

自主探索,互助分享式学习(如数学学科:独立解决问题,互助完善方法)。

工具应用,自主建构式学习(如英语学科:借助英汉小词典,自主进行阅读理解)。

数据分析,引导促进式学习(如数学学科:基于日常练习数据分析,展开针对性复习)。

资源共享,个性选择式学习(如美术学科:自主研究优秀作品,开展个性创作)。

智慧分享,互动生成式学习(如语文学科:留存作文互评痕迹,促进斟酌推敲)。

项目研究,合作实验式学习(如科学学科:借助技术合作,完成实验项目)。

智能控制,自适应式学习(如拓展内容: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个性反馈引导)。

……

第三,教师转变教学角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以学生“会学、爱学、善学”为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的创新精神,使课堂教学得到实质性的转型。

四、充分挖掘利用“数字校园”数据,探索学生学习成长的评价体系

“评价即教育。比较即评价。评价需要实证。数据(评价信息)量决定真实性(可信度)。”(SXP评价原则)真实、准确且及时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在缺少技术的年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仅以试卷为参照)、繁琐(过程性记录耗时)、模糊(以经验或感觉作为评价)……未来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可以借助技术力量进行新的突破呢?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表现是否可以“数据”形式来记录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可以从学业评价走向更为全面的成长评价呢?学生获得的成长评价不再是好与不好,而是@得自己在每一方面的群体数据水平比较,使他们更精准地认识自己……这些思考引领,促使我们进行以下基于“数字校园”数据应用的学生成长评价探索。

第一,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数据即时记录,如识字量、口算能力、体能发展等日常过程性数据。

第二,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即基于个体数据与群体数据的比较,对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具有指导性的评价。

第三,对学生真实发展的连贯性数据进行评价,即将各学习领域的数据与成长性数据构成学习评价的“经线”和“纬线”。

建构数据评价指标群描述:

对未来学生成长报告单的预想:

五、积极开展WYEN建设,打造未来教育环境

为确保“数字校园”成功架构,保障学生的未来学习顺利运转,我校开展了WYEN渠道进行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W(网络)通道:畅通的高速信息公路是“数字校园”实践的基本保障,学校可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交换、扩容服务器并口数据交换的能力,防止学习系统运行时出现数据流堵塞;开展局域数据服务器与云服务器数据之间的无缝交换,减轻学习系统在校园运行时的流量压力等。

Y(云)平台:稳定而充满互联思维特质的各类云平台是学生未来学习实践研究的基础保障。我们在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各类平台和工具,互联网上任何一个可以“为我所用”的平台,我们都可以融合教育教学工作来有效使用,和学生一起畅游在互联网中。

E(数字化)课程:丰富的数字化课程是“数字校园”实践的核心保障。在未来学校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技术层面的差距会逐步缩小,数字化课程建设的质量将成为核心的竞争因素。同时,我们会进一步考虑课程的丰富性、趣味性及多元性,与课堂深度融合,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和多元兴趣的培养,让课程成为学生优秀成长的一片云。

第4篇:未来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史;教育史学科;教育专史;儒家教育思想

教育史学科的未来,是与教育史学科百年历史和学科现实状况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从学科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出发,去考虑和推测学科未来发展的问题。我个人近来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现把所想到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以利于集思广益,为学科未来的发展,预做一些必要的思想准备。

一、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建设需要更加坚实

教育史以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其考察研究的对象,掌握真实而充分的教育历史资料,是开展研究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教育史资料(包括文献、文物、档案、图像、录音、访问记录、调查报告等等)的广泛收集和整理,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学科基础建设工程。有些研究者对此有较深刻的认识,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投身于教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编纂,或是汇编成专题性历史资料,或是汇编成断代历史资料,先后出版,公之于众,为学科的实证研究创造条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经费,也提高了研究工作效率,他们无私的贡献不可低估,应该向他们学习。

教育史基础建设是一项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工程,只有小部分先觉者的努力显然不够,还需要较多的志愿者参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全面化、持久化,有一定的组织、有一定制度来加以保证,努力为后人留下完整的真实的教育史资料。至今为止,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史在资料搜集、整理、编纂方面都分别做了一定工作,成果颇为可观,但还不完整,与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现代教育史部分因条件限制,只能提供已公开文件的汇编,档案没有开放,事情具体的因果发展过程未能了解清楚,进行研究有很大局限。所以教育资料还要进一步扩展挖掘,汇编成多种专题史资料,为教育史研究建立坚实的研究基础。

教育史基础建设虽不能一时就成功完事,但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逐步推进,终归会接近预期目标。相信有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建设,以后中青年从事学科课题研究,就不会像过去那样辛苦,工作效率会更高,出成果会更快,达到的水平会更高,因缺乏历史资料观在没有条件谈的问题,后人会有条件谈,现在未能有结论的事,后人会得出应有的结论。

二、要进行教育史学科的历史总结和理论建设

在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存在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学科设置和学科研究相互推动,有了学科设置,首先就需要教材,进一步还要充实教材内容,这就促进了学科研究,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可以用于丰富和更新教材内容。由于各历史阶段行政当权者对教育史学科价值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深浅不同,思想控制放松之时,内容选择、分析、评论的自由度大些;思想控制收紧之时,内容选择、分析、评论的自由度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学科发展的道路比较曲折。随着形势的变化,文教领域出现不同的潮流:如保持中华文教传统、主张思想信仰自由、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阶级斗争理论、实行兴无灭资、开展文化革命等等。随着这些潮流的更替,教育史学科也大大改变面貌,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加以认真总结。

有些研究者对教育史学科的现状感到不满,认为虽然研究成果不少,但理论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理论指导。这一批评是很中肯的,促使人们加以反思,呼唤加强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些研究者有志于改变教育史学科的现状,并且开始行动起来,对教育史学科的有关理论问题开展逐个研究,有的已写成论文公开发表,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和共鸣。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建设,需要一个由探索、逐步加深认识、总结理论、形成体系的过程,比较可行的是两途并进:一方面是借鉴和运用现代人文社科等学科新理论来研究教育史;另一方面是认真总结教育史学科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教育史基本理论问题。两途结合的结果是形成教育史学,确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方法。教育史学既是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它反转过来又对教育史学科研究发展起一定的规范作用。

我们期望教育史学的创建,它将成为教育史研究者入门的必读书,借以提高专业素养,这将有助于提高教育史学科整体的研究水平,对于评估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成果亦将会有共同的标准和尺度。

三、确立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地位和扩展生存空间

在高等教育中,教育史学科不像外语或政治理论,成为本科不分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也不像教育学成为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它只是师范专业之一的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传授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形成历史发展的教育观,养成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这门课程在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

现在高等师范学校的各级领导,因专业素养不同,对教育史学科在师资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差别,在教育改革中对教育史学科就有不一样的态度:有的采取压缩教育史学科的措施,一年的课程缩短为半年;有的把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两门课再合并为一门,为的是腾出时间用于增开引进的技术性、实用性的新课程。在全国性高师改革浪潮中,教育史作为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地位不稳,往往成为改革试验的牺牲品,到了阶段检查整顿时,又要求恢复原样,待到下一轮改革时,教育史再次成为主要对象,又压又砍,造成肢体残缺不全。教育史的基础课地位动摇,生存空间因减少课时而缩小,学科的特色难于体现,学科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不能发挥,这种状态实在让人担忧。

造成教育专业教育史课程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有其现实的原因,我国对外开放之后,教育改革就倾向学欧美,向欧美看齐,唯恐学得慢,欧化美化不够,改革中注重学习实用技术,忽视人文学科,淡化民族文化,放弃中华教育精神,用实用标准衡量教育史学科,视教育史为无用,作为被改革的重要对象。

要消除高师课程改革中忽视教育史课程的作用所发生的偏差,只有期待高师领导提高认识,端正指导思想,才有条件进行矫正。教育史研究者要自强不息,不懈地争取教育史学科在高师教育专业中确立基础课程应有的地位,并尽可能开设选修课,扩展教育史学科的生存空间,教育史学科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才会有光辉的前景。

四、重视教育专史的研究是教育史学科发展的重要策略

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希望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以期对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有所启示。这种需求不是局限于领导层对宏观教育策略历史经验方面,而是各个阶层各种职岗的人对教育历史知识经验都有需求,但具体需求则因职岗的实际需要而不同,这种多方的要求,是多卷本教育史满足不了,也是高师教材教育史或教育简史或教育史纲要满足不了的,这一现状势必促使教育史学科更细、更专业化,分化出更多二级、三级分支学科,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有专史,教育的各组成部分、各方面的关系、各种重要问题也都有专史。各种职岗的人希望教育史结合他们专业需要,研究和编纂出分门别类的教育专史。专史不是小项目,但也不是大型项目,从规模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型项目,与上下都有密切的关系。重视专史,就会带动与专史内容有关的个案研究、专题研究,这类研究成果,会丰富专史的内容,实际上这是专史的基础。专史能形成系列,又为系统的全面的教育通史进一步再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专史的研究有较大的灵活性,联合三五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协作也可,个人自愿独立承担也可。专史由于规模不是很大,参加人员不太多,较易于调度,也可能在一定时限内见其成效。专史是由“术业有专攻”的专业研究者来参加撰写,是专家写专史,保证研究是专门又是深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能经受较长时间的考验。教育史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研究者投入专史研究,为教育史学科整体水平提高创造条件,这有待于教育史研究者的继续努力,不断贡献。

五、对儒家教育思想需要再评价

儒家思想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主流,而百年来成为批判的主要对象,这就影响了教育史学科对人物学派的评价。教育史存在着如何评价儒家教育思想的问题,从20世纪延续到21世纪,想回避这个问题总是回避不了,今后还得对儒家教育思想再作评价。

儒家创始人是春秋末期鲁国孔丘,儒家是在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主张走社会改良路线的一个学派,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虽然依靠私学传授扩大社会影响,也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并未居统治地位。但儒家对促进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宣扬民本主义,主张仁政德治,重视农民生活,建立社会秩序,有重要贡献。有人抹煞儒家对历史发展有积极贡献的一面,而抬高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或以赞扬佛学而贬低儒学,说儒学只讲伦理政治,哲学理论粗陋,不如佛学精细。这些评价因脱离历史实际,存在一定片面性。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儒家有不同的认识和对待。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曾对儒家实行,进行严厉打击,儒家被迫潜伏以求生存。西汉初,儒家虽可恢复活动,实际上还是受冷落。直到汉武帝时,国家达到相对富强,才由“无为”转为“有为”,利用儒家学说,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以儒家为统治思想加以利用,因人而殊,并非持久一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曾多次受到冲击,几度起伏,这是政策变化造成的,要利用就加以尊崇,不利用就加以打压。二千多年来,经受无数的批判,结果是批而不倒,或倒而不亡,在民间继续流传,待时变境迁,重新振作,再登统治地位,受到罢黜和受到尊崇相互更替,这就是儒家在古代的经历。

20世纪的中国,在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中发生重大的社会变革。每一次重大变革过程中,儒家思想包括教育思想总是争议问题之一,不同地位不同立场的人,对儒家思想有不同的认识和主张,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态度:一是完全否定,资产阶级西化派和无产阶级文化派对儒家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儒家是旧时代的产物,不能适应新时代,应该批判并抛弃,彻底决裂;二是基本否定,认为儒家对社会历史发展功不抵过,负有历史罪责,因它重德轻智,忽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过于保守,不能创新,阻碍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落后,要加以贬责;三是有否定也有肯定,认为儒家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虽在近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加以扬弃,但也有些宝贵的思想可以继承改造,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发扬优良传统,也要适时创新,以服务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百年来,儒家的处境多变,由受批判被否定到受尊重再被利用,曾有几度反复。之后,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面临不少问题,都与中华文化传统有关联,如普及教育、因材施教、尊师重教、做人诚信、修养道德、以德治国、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都继续利用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这说明儒家思想不是一批了之,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再评价。

六、面对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中国要有独立自主的研究

教育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设置学科时,依靠引进的教材。1905年开始,中国人有了自己编写的《中国教育史》,虽然内容仅是先秦教育,但已经有了开头。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研究本国教育史的学者渐渐增多,王凤喈、陈青之、陈东原等先后有着作出版,并被用为高师教材,外国人虽也有重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但毕竟外国人代替不了中国人研究中国教育史。

第5篇:未来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民族的未来;小组创造性活动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hen Wei

Shanwei City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Abstract: The power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huge economies of scale, advanced military technology, as an economic power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to support - technology is the most powerful competitive place, and decided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 the important factor is innovation.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as a sourc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determines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It is because of China's educational decision-maker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proposed, but currently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or take the old exam-oriented education, evaluation means a single, most still use paper examination form.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you can use "group creative activity"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to evaluate.

Keywords: innov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nation's future; group creative activity

2010年是一个令每位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一、创新是国家强大的根源

那么美国的强大之处到底在那里?笔者认为美国的强大之处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规模的庞大、军事技术的先进,作为经济和军事技术的支撑力量――科技的强大才是其最具竞争力之处,而决定科技强弱的重要因素就是创新精神。

在经济科技领域,以产品的超前设计和技术创新而闻名的美国苹果公司(Apple)的iPhone手机、iPad和Mac电脑风靡全球、持续热销。苹果公司的产品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关键在于其产品的创新,iPhone、iPad和Mac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它们将科技和艺术进行创新性的完美结合,消费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产品,而更像一件艺术品。著名电脑软件制造商美国Microsoft公司独霸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领域多年,无人能撼动。Windows操作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图形用户界面用于电脑操作上,使人们告别了令人头晕的操作指令代码,可以完全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操作实现管理工作,真正使电脑走进千家万户。

在互联网科技领域,美国Google(谷歌)一直都是独树一帜的公司,持续的创新,使其成为神话的缔造者。谷歌不断改良网络搜索技术,其目标就是让搜索变得更加准确和智能。著名媒体《Fast Company》评出2010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榜,社会化网站的霸主美国Facebook成为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

反观我国,却有很多公司还在走模仿美国产品的老路,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山寨“产品,这种没有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必将会走向衰落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曾经说过,“山寨现象”不值得做任何肯定、宣传和欢呼,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侵权、盗版来生存和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在军事科技领域,信息战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后,是由美国军方首先提出来的。信息战就是为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也指战场上敌对双方为争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美军信息化作战创新是以战场信息系统为依据,从作战能力创新、作战体制创新和战法创新三个层次上展开的。美国新军事变革的启示是:新军事变革是科技创新。

二、创新与教育分不开

美国的创新能力与其创新教育水平分不开。基础教育阶段,在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美国学校允许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小学与初中,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美国的老师很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学生从小受到鼓励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美国创新精神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与国的竞争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作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源泉的创新教育决定着民族的未来。

三、创新教育与民族未来

我国教育决策层正是因为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适时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和确立、课程结构的革新、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却做得不够,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已经影响到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然而国内目前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评价手段单一,大多数还是采用试卷考试的形式,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的评价。试卷题目‘难、偏、旧’,将纸笔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忽视了评价的创新教育功能。

笔者浅以为可以采用“小组创造性活动“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纬度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评价不仅涵盖了智商,也包括了情商,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纬度全面的评价。

小组创造性活动的成果多种多样,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通过小组创造性活动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创新教育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第6篇:未来教育范文

【关键词】智慧课堂;主体;空间;对话;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11-02

【作者简介】潘保翠,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江苏淮安,223005)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骨干教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交流副校长。

2014年8月,笔者有幸到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挂职,适逢校长项阳女士着力规划和分步实施她的未来教育蓝图。未来教师的培养,未来课程的开设,未来教室的建造,未来课堂的实验等,这份宏伟的蓝图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

未来课堂,呈现的形态应是多姿多彩的,智慧课堂就是其中一种。福民小学与享有专业资质的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外借团队研发优势,将“云技术”引进课堂,凭借网络平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效整合。此处的智慧课堂,强调的是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的便捷、高效、个性化和人性化,在课堂互动中,实现师生智慧的共生互长。那么,智慧课堂,对比于传统课堂,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笔者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从课堂多维度的改变中,感受着课堂上“静悄悄的革命”。

一、智慧课堂主体:从“一群”走向“每个”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更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学习能力和现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校为我班学生每人配置了一台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将班级的43个学生,按学习风格和能力基础,分成了7个学习共同体。课前,我会在网络平台上提交本节课要达成的基础性学习目标,这是保底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努力做到。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前,我就在平台上提交了基本学习任务:(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默读课文,各用一个词语概括课文中的五件事;(3)学会文中生字词等等。为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我同时提交了配套学案。上课时,我只需打开网络平台,即可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及学习难点所在。课后,我开张了“作业超市”,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了多样化的作业选择,学生根据能力与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智慧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做到了因材施教,受到了学生的青睐。

二、智慧课堂空间:从室内走向室外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空间,就是一间教室。教师、学生、桌椅、书本等是课堂的“基本构件”。引入“云技术”的信息化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视域局限。每个学生均可借助手中轻便小巧的平板电脑,上网浏览信息,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拍摄照片,录制视频,上传作业等等,尽可足不出户而“运筹帷幄”,跨越了时间限制,延展了空间距离,拓宽了学习视野。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文中主人公鲁迅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我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观看了视频《鲁迅》,阅读了主题阅读丛书――《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开展“我眼中的鲁迅”主题阅读展示活动,从“鲁迅生平”“鲁迅故事”“鲁迅作品”“怀念鲁迅”等不同视角研究鲁迅。学生根据主题,每人制作了PPT并上传汇报。经过前期广泛充足的阅读铺垫与交流,轻而易举地达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目标。智慧课堂,努力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搬运”和结论告知,借助了网络平台,拓展广阔的课堂空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筛选、甄别和总结,注重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三、智慧课堂对话:从双向走向多向

新课标提出: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和教材编者四者对话的过程。我们的课堂对话,真正落实了几者?教师与文本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多发生在课前的备课环节,现实的课堂对话显性和普遍的表现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更正或补充答案,教师加以总结概括,以此类推,推进课堂教学。这种对话基本属于师生双向对话,显示了教师强势的主导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和教材编者之间对话尤显不足。如何弥补这种不足?我借助“云技术”支持下的智慧课堂,采取“自主质疑,合作对话”的方式,有效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和教材编者间的对话。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课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利用平板电脑上传问题,组内伙伴浏览问题,互相讨论交流,解决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往的自主质疑因为面向全体,而教师又因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关照到,所以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发声。而智慧课堂中,每个学生必须在网络平台上呈现自己的思考结果,所以思考的过程不可忽略。学生所提问题,有些比较浅显,伙伴之间通过互助学习就可以解决,有些则要提交到大组,引导全班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自主质疑,这实际上是学生与书本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组内学习伙伴讨论,这是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全班范围内的问题讨论,则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学生的对话意识,借助智慧课堂,得到了强化。新课结束时,一个学生提出:“课文的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中心句不妥当,只能概括课文第四个和第五个例子,建议作者把它改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幽默风趣,关心青年的人;一个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另一个学生则认为“这样的结尾虽然全面,但太长了。不如改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对话,才是学习者与作者、与编者、与教者的对话,是有思维深度的多向对话。

四、智慧课堂评价:从模糊走向清晰

当前,我们的课堂上常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的回答很有创意”“谢谢你精彩的分享”等等评价。这些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描述,属于定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定量评价的相对不足,又让我们的课堂存在着某种缺憾。究其原因,因为教师极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即时的、准确的统计和反馈,因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呈现总显得滞后。智慧课堂借助“云计算”技术,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清晰准确地评价了学生。

第7篇:未来教育范文

为爱忙碌 用爱造句

2012年6月的一天,四胜小学教学会议室。

初夏的阳光顺着教学楼旁的绿荫,斜斜地打了进来,柔柔的投在光洁的桌面上,消去了前几日连绵阴雨带来的阴霾和沉闷,17位老师,围绕一个主题,用青春击打着他们心中的教育颜色。

17位老师围绕坐在一起,交流着自区教委开展“双建设”活动以来师德师能的建设成果。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投入,他们总说“乐此不疲,甘之如饴”。

这是一群将“以生为本、用爱育人”当作晨歌低吟的桃李歌者,这是一群将爱与感动播撒在成长沃土的辛勤园丁,这是一群把青春和梦想毫无保留献给教育的无私行者。

感谢老师,感谢无私和善良,感谢纯粹与圣洁,感谢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裁剪给了无数孩子,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新闻.人物

带着教育大爱的情怀

刚见到四胜小学校长宋强时,他正被一群孩子“包围”着。正值课间,不少孩子急着与他交流课堂所学。让我们惊讶的是,宋校长几乎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微笑着和每个孩子耐心的交流着。

“我很爱这所学校,更爱这里的学生。平时和老师们交流教育心得,我常常与大家分享‘带着教育大爱的情怀’去教书,去育人……心平气和看教育,心平气和做教育,方是教育的真谛”。和宋校长聊到教育,聊到学校,聊到老师,聊到学生,都有一种很浓厚的亲切感。

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四胜小学无论是学校治校方针,还是教育团队管理,抑或教学方法,都紧紧围绕“以生为本,用爱育人”的办学理念而为。究竟“用爱育人”内涵如何?宋校长给我们做了简单的诠释:

“我们的教育是很务实的教育。由于我校经历了由镇办校到合格学校,再到规范学校的办学历程,50多年的办学历史几代人用心血与智慧支撑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生为本,用爱育人’的内涵就是通过教师教育生命、教育智慧的奉献,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的言行举止,使每个孩子心智健全,有独立思考能力,感到幸福。

“‘以生为本,用爱育人’的内涵还在于教师群体的追求,学生个体的自由生长和千姿百态的发展:通过管理者对事业的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教师对教育的爱,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点点滴滴;通过开展各种帮扶活动,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用爱育人’办学理念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灵感,不是一时的冲动,没有浮躁,没有功利,是我们结合学校实情,形成积淀的自然形成。我们倍感珍惜,我们将继续这样做下去……”宋强校长平静地说。

■新闻.纵深

重庆市大渡口区四胜小学从建校到逐步发展,都是在爱的包围中成长。

在学校采访中我们发现,作为大渡口区一所“文明单位”、“规范学校”、“教学质量先进学校”,四胜小学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用爱育人”,正是符合我国教育文化的本质。学校把“爱”的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凝练出“文明、守纪、好学、求真”的校训,形成了“严谨、善教、灵活、和谐”的教风和“刻苦、善学、勤思、创新”的学风。

近年来,学校着力探索以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思想内容和实施原则、方法,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优质高效、关注弱势群体等方面入手,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在市、区影响力的扩大。在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完善中,学校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用爱育人”教育理念,凝结着情感和智慧,已然散发出优质教育的熠熠光辉。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爱

在四胜小学,我们分享到二则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二年级的留守儿童曾昕凯同学自幼残疾,听力不好。老师讲课时,他坐在前排也听不清楚。宋强校长知道这个情况后,自费掏钱给孩子买来助听器,并在经济、生活上长期对他提供帮助。

五年级的黄镜溢同学,父亲早年过世,家庭的生活重担落在妈妈一人身上,生活窘迫。学校从他3年级开始对他实行支助至今。

事实上,这种对贫困家庭孩子进行帮扶只是学校开展“帮困扶贫,送温暖”活动以来的一个缩影。在四胜小学,学校通过领导、教师与学困生签订“一帮一”帮扶合同,结对帮助了一批特困学生。每学期,学校行政领导都要结对帮助一名特困生,并作好帮困情况记录;班主任、党团员也倾力投入这项工作,使每个特困生的帮困工作落实到专人。近年来,学校已对十几名家庭困难学生给予资助,金额近万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而对学习行为习惯差造成学习落后的学生,学校则通过谈心活动,指导他们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来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五年级的李同学是个调皮不守纪律的“差生”,上课总不认真听讲,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为此,班主任老师在教学中给予了他更多的关心与爱护,通过一遍又一遍耐心细致的讲解、分析、辅导,帮助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通过小组评比制度鼓励他举手发言,给他机会展示自己。如今的李同学自信、大方、踊跃,与从前判若两人。

“教育是有技巧的。老师看似简单的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不着边际的一个眼神,都会无形中启迪学生心智,叩开学生心扉,给学生无穷的力量。作为教育者在对待‘差生’的态度上,我们必须学会宽容、善待、期待、等待。事实上,我们对部分学生采取过激的批评方式或者一味地赏识,都显得苍白无力。过度批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一味赏识孩子会认为你说违心话。那么我们认为,对孩子进行行为和观念上的引导更为有效,通过引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促进孩子良好道德习惯不断养成,做合格小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从四胜小学老师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教育最朴实,也最真挚的理解。

用心,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与学校老师交流时,我们了解到为什么这里的孩子脸上,总是洋溢着童真的笑容。因为他们的老师们,是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朋友。

四胜小学推崇“以生为本,用爱育人”的目的,首先就是充分体现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简单地讲,就是要使每个教师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发展负责。因此,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师团队的打造。 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风学识上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组织者。

在具体落实以爱育人教育实践中,学校要求老师做到三个方面:一是热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以身作则,“衣着定位”,修身养性、淡泊名利、以德立教;三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学校设计并实施了完善教师自我的“五种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四种能力”(科研能力、再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通过“五种精神”和“四种能力”的培养,使每位教师不断完善自我,主动迎接挑战。

同时,学校积极创设有效载体,大力开展师德师能建设活动。坚持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学习师德标兵”一系列活动,激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坚持以“我自豪、我是一名教师”、“让爱绽放”等为主题,开展“燃文明之火,铸青春师魂”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在校园里吹响“铸师魂、树师德”之风;建立起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通过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学校评等方式,奖优罚劣,弘扬正气,使全体教师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良好局面。

如果说“以生为本,用爱育人”理念是四胜小学的灵魂,那么这些爱生乐教、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们,则是四胜小学的脊梁。是他们,用心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的明灯,使他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燃起了奋斗的动力……

以生为本,爱的教育,润泽未来。

■新闻.后记

尊重 大爱和责任

走出学校会议室,校园里流淌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有位女老师,注意到班上有位同学的书包链忘记拉上了,忙跑过去蹲下拉好,起身前还不忘帮孩子理理有点歪的领口。

这一瞬间,我们似乎看到了四胜小学老师对孩子生命底色的尊重,像极了此刻晴朗无云的天空,纯净透明;感受到老师们对孩子无私的大爱,细微之处可见真情;还有那对教育价值的责任,是庄重的承诺,是无悔的选择。

“以生为本,用爱育人“,老师以爱的名义,只此一生——

第8篇:未来教育范文

10月18日上午,“2008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国贸展厅举办。展厅内人山人海,展厅外等待入场的队伍几乎排到了马路边。据统计,当天约有1.6万人前来观展,创了历届单日观展人数之最,而参展团队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参展国家和地区超过30个,院校数目超过650家。

其实,教育展只是“2008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举办的还有第九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自2000年10月起,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开始主办“中国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国际教育展”(统称为“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经过8年的建设,“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已经被打造成一个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平台,为中国教育界全国性非政府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多方位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外教育界的年度盛会。

本次教育展以“国际教育,成就未来”为主题。据记者从主办方了解,举办这样一个国内最大规模的国际教育展,目标首先是将国外优质、正规院校的信息荟萃到中国,为有志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一个机遇多元、选择多元、可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其次教育展将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预示未来留学市场发展的动态趋势。

在已举办过的历届国际教育展中,众多国家展团参展是最大的特色,而最大的亮点则是每年的主宾国机制。这一机制既能使各国充分集中展示本国正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又能充分聚焦和展示某个国家的教育资源和优势院校。

继去年欧洲高等教育展作为主宾展区后,今年教育展的主宾国轮到了加拿大“坐庄”。作为在中国最受瞩目的留学意向国家之一,加拿大此次参展可谓隆重。近70所加拿大大学、学院等多类学校参展,一些加拿大留学专家也与中国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全面介绍加拿大的留学动态、就业前景、学科专业、签证信息、奖学金政策等。

本次教育展的参展单位主要由众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出面组织,包括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法国教育服务中心、意中基金会Unltalia中心、澳大利亚IDP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新西兰教育促进委员会和新西兰贸易发展局、西班牙使馆商务处和教育处、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办公室、瑞士大使馆、马来西亚大使馆教育处、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和俄罗斯联邦教育总署、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韩国国立国际教育院、菲律宾贸工部的CITEM组织、阿根廷中阿工商会等部级教育机构。参展院校包括综合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大学预科学校、语言培训学校等各类教育机构,其中不乏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名校。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多场留学说明会,为参观者提供面对面接触相关院校的机会。此外,还有50多场院校专场推介会向观展人员介绍各国教育体系和奖学金制度,为众多希望到海外留学的人士提供最新、最全、最直接的信息,形成参观者与留学展的互动。

第9篇:未来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特尔 未来教育 传统教学观 计算机技术

0 引言

“英特尔 未来教育(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帮助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生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指导和增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下面是对这一项目的简单介绍,以及根据本人在受训与施训过程中的感受所做的粗浅评论。

1 概述

计算机技术是二十世纪最卓越的科学技术,它的出现引起了当代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短短几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计算机业界的windows-intel神话,也产生了辉煌的pc时代。我国计算机软件市场出以年增长30%的速度递增,无疑计算机产业是信息技术行业的领导者,现在计算机技术正朝着多媒体、拟人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我们的大中小学教育中,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设计了一个全球性、公益性、合作性和扩散性的培训项目,这就是intel未来教育(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促进探究型学习,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

2 英特尔未来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1999年,上海市教委引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2000年,在教育部师范司的指导下,上海和北京开始区域性试行该项目。2001年开始在其他许多省市进一步推广该项目。2002年,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全国18个省市开展,有11万中小学学科教师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2002年底教育部与intel公司合作正式启动师范院校实验项目,在全国10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中增加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

2003年6月,陕西省教育厅师资与师范教育处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协议,在我省合作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协同英特尔和项目专家组对本项目培训进行指导评估;组织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检查,不断对教材、培训方式、管理等方面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按时间向英特尔递交工作报告、培训成果和所有参培教师的学员反馈表。该项目在我省的实施,必将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我省中小学中的全面实施。

3 教学观的转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已成为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探索的课题。

传统教学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②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③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④教学中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在上述教学观念的左右之下,传统教学表现出了许多弱点,导致了一系列的消极后果:①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②思维能力的薄弱;③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初级水平上,难以产生广泛、灵活的迁移;④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

英特尔未来教育强调重点围绕学生和教师如何利用技术,通过研究和交流以及运用卓有成效的策略与工具来增强学习,这正是现代教学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撰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即教与学这对矛盾中的两个侧面,彼此对立而又统一,既不能夸大教师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制地放任学生。传统教学观的最大误区就是将教师的作用无限放大了,从而造成了上面所说的消极后果.同时,当学生在教学中被放任自流,可能是导致学生错误的理解,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现代教学观还认为从学生的”学”这一方面来说,它属于学习活动,应当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而从教师的”教”这一方面来说,它属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适应。现代教学观又认为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教学观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绝对化。还有一点值得的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现代教学观特别强调课程意识,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intel未来教育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各个环节的转变,教师的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从获得知识转变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教学的目的从传授和掌握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intel未来教育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4 结论

intel未来教育培训对于在教育中转变自己的观念,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教育技术靠拢,在不失去教师组织,引导作用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一主动性和探索欲,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育的发展史,教学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不管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目的都是为了学一更好地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不能用现成的公式死搬硬套,而应该将它与实际的相地合,在这方面我们还应用更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组,英特尔未来教育,2002年版.

[2]祝智庭,黎加厚,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3]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教育技术资源,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