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亲情名言范文

亲情名言精选(九篇)

亲情名言

第1篇:亲情名言范文

1、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4、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5、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8、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9、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10、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1、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谚语

12、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

13、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14、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15、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6、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17、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19、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20、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21、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22、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

23、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24、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25、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26、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27、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28、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29、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30、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31、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32、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33、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34、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35、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英国谚语

36、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37、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38、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3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40、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41、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谚语

42、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43、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44、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45、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46、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47、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谚语

48、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第2篇:亲情名言范文

1、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谚语

2、当我忧伤时,亲情给我抚慰;当我迟疑时,亲情给了我鼓励;当我欢愉时,亲情给了我祝愿。

3、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谚语

4、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

5、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6、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古德

7、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

8、亲情是什么?她是第一次的付出,但,又是永久的付出,是一种可以感受责任,而后却将责任变为习惯的无私。

9、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

10、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11、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12、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1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4、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谚语

15、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切斯特菲尔德

16、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18、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

19、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20、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孟郊

21、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谚语

22、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萧伯纳

23、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24、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25、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26、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27、父亲的名声有时无助于儿子,却反而会淹没他:他们彼此站得太近,阴影扼杀了成长。

28、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那里,怎能不甜?——雨果

29、父亲是大自然规定的银行家。

30、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31、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32、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黄宗羲

33、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谚语

34、对做父亲的人来说,失去父亲不一定就是不幸;对做儿子的人来说,没有儿子也不一定就是痛苦。

35、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

36、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

37、亲情是长白山顶的积雪,简练却永久;亲情是底格里斯河的流水,温顺却又悠长;亲情是西西里岛的那轮夕照,亲情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碑文,恍惚却又隽永。

38、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39、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40、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英国谚语

41、每一代人总是反抗自己的父辈,却和祖父交上了朋友。

42、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43、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

44、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45、激情,友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张爱玲

46、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47、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4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第3篇:亲情名言范文

关键词:襄阳方言 女性 亲属称谓语

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属西南官话,但有别于成都话。前人时贤已有关于襄阳亲属称谓词的调查,如黄赛勤[1]在《襄阳方言记略》中关于襄阳方言词汇的调查涉及到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的调查;王琢玺[2]简述了襄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演变特点。但是襄阳方言亲属称谓具体有哪些,这些亲属称谓有哪些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尚不明确。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襄阳城区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全面考察,整理女性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特点。

一、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调查记录

(一)调查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一、从词汇学角度调查收集襄阳方言区女性亲属称呼语使用的具体词汇,探寻襄阳方言区女性亲属称谓语的静态分布;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襄阳女性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二)调查方法

本文以《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中涉及的女性亲属称谓为调查词表。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进行,对被调查者提问、调查对象回答和调查者记录的方式收集语料。

(三)本文的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在襄城、樊城、襄州区生活的土生土长的襄阳人为调查对象,共计30人,不限制年龄。

(四)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总况

“亲属称谓是对家庭成员及有关亲戚的称谓。”[3](袁庭栋,1994)。中国法律规定的“亲属”是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本文的亲属称谓主要指血缘亲属称谓和婚姻亲属称谓两种类型。根据称呼语使用场合的不同,一般将称谓语分为对称和叙称两种,也叫面称和背称。我们调查了襄阳女性亲属称谓语面称和背称的两种情况。

表1: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总表

长辈 面称 背称 平辈 面称 背称 晚辈 面称 背称

曾祖母 老太太 太太 嫂子 嫂子/大嫂 儿媳 名字 儿媳妇儿

祖母 奶奶 弟媳 名字 弟媳妇儿 女儿 姑娘

伯母 姐姐 姐姐 孙媳妇 名字 孙媳妇

叔母 婶\娘 妹妹 妹妹 重孙女 名字 重孙女

姑妈 儿

[niar34] 姑儿 堂姊妹 名字 堂姊妹伙儿的 外孙女 名字 外孙女

小姑 小儿 堂姐 姐姐 外甥女 名字 外甥女

姑奶奶 姑奶奶 堂妹 妹妹/名字 侄女 名字 侄女

外祖母 婆婆 表嫂 嫂子 内侄女 名字 内侄女

母亲 妈 表姊妹 名字 表姊妹伙儿的

舅母 舅母 表姐 姐姐

姨妈 儿 姨儿 表妹 妹妹/名字

小姨 小儿 亲家母 亲家 亲家母

舅奶奶 舅奶奶 大姑子 姐姐/姐 姑子姐

姨奶奶 姨奶奶 小姑子 妹妹/名字 小姑子

婆婆 妈 老婆子 妯娌 嫂子/妹妹/名字 妯娌伙儿的

继母 妈 后妈 妻 媳妇儿

岳母 妈 丈母娘 大姨子 姐姐/姐 大姨姐

小姨子 妹妹/名字 小姨子

二、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的语音特点

襄阳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与普通话语音、成渝方言语音有明显差别,语音接近中原官话,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到女性亲属称谓语方面的语音特点为:

(一)在以后鼻音[]或舌位靠后的元音[u][o]结尾的词后加“儿化音”

襄阳方言中的儿化韵使用频繁,大部分名词后都可以添加儿化音使用,如“鞋子儿、桌子儿、本儿、后座儿”等。在我们收集的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中,加儿化音的只有“、妇、伙”几个字。“、妇、伙”用于亲属称谓的词后加“儿化音”是强制性的。词缀“子”后一般不加儿化音。但这并不固定,年长者及生活在城市郊区的人“子”后加“儿化音”的频率要高一些。

值得说明的是,襄阳方言并不仅限于[][u][o]三个音素后可以加儿化音,其他音素也可以加儿化音,例如:娃儿[uAr]、毛驴儿[lyr]、白菜叶儿[i]。但襄阳方言中哪些音素可以儿化,哪些不能,其发音规律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襄阳方言音整个调域狭窄,声调高低变化幅度不大

普通话声调的调域偏高,四种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35、214、51,三种声调的上域在5,一种在4,声调变化幅度较大,如阳平调是由“中”升至“高”,调值是35。普通话去声的变化幅度更大,是全降调,由最高降至最低。襄阳方言的四种声调分别为:“阴平”自“中”升至“半高”,调值为34;“阳平”自“高”降至“半低”,调值为52;“上声”是高平调,调值为55;“去声”自“半低”降至“低”再升至“中”,调值为213[5](赵元任等,1948)。从襄阳方言的实际调值中,我们发现其声调的变化幅度要小于普通话,并且整体调域也明显低于普通话。

普通话:婆婆[po35po] 襄阳话:婆婆[po53]

姐姐[] 姐姐[]

妹妹[mei51] 妹妹[mei313]

三、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词汇使用特点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系统整体上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系统差别不大,但在词汇系统构成上也有自身的特点。

(一)整个女性亲属称谓的词汇系统与普通话差别不大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词汇系统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具有方言特色的称呼语不多,主要有“婆婆[po52po]、[mA53mA]、娘[nia]、[nir34]、老婆子、姑娘”等几个词,占女性亲属称谓词的24.4%。襄阳方言的整个词汇系统接近于普通话词汇系统。

襄阳方言称呼外祖母为“婆婆”,普通话为“姥姥”。“婆婆”在普通话及鄂东方言中都可以泛称年纪大的女性,襄阳方言中“婆婆”无此用法,泛指年龄大的女性面称时一般用“奶奶”,背称时用“老妈妈儿”。襄阳方言区分伯母和叔母,但伯母一般称作“啊保叔母称作“婶儿”或“娘”,根据排行的不同分别称为“大埃二啊钡取1狈椒窖猿坪襞儿为“闺女”,襄阳方言则用“姑娘”,面称和背称相同。“姑娘”除了可以用来称呼女儿外,还可以泛化用于称呼年轻女子或与说话人子女年纪差不多的女性。

(二)面称时不区分与父母的姐妹,统一用“儿”及其变体称呼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不区分父母的姐妹,“姑妈、姨妈、小姑、小姨”统称为“[nir34]或”,只是在背称时前面加上“姑,姨”等语素加以区别。

(三)血亲长辈亲属和平辈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一致,姻亲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不一致

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的面称和背称大多数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规律主要表现为:对血亲长辈亲属和平辈亲属面称和背称用法一致,但姻亲亲属却不一样。例如:称呼“婆婆、继母、岳母”面称时出于尊敬,一般都称呼为“妈”,但是背称时,一是为了能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区别,常常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如“老婆子、后妈、丈母娘”。平辈姻亲亲属“大姑子、小姑子、大姨子、小姨子”面称时为了表示亲近,一般也称为“姐姐、妹妹”,但背称时就根据与说话人配偶年龄的关系分别叫作“姑子姐、小姑子、姨姐子、姨妹子”。

(四)晚辈亲属或小于自己的同辈亲属面称时常常直呼其名或使用昵称

襄阳方言的亲属称谓也体现了中国的家庭等级制度和权威关系。一般情况下,称呼小于自己的同辈女性亲属,常常用“妹妹”,但更多的是直呼其名;而称呼比自己年龄大的同辈女性,用“姐姐”的频率高于用“名字”。而当面称呼晚辈亲属时一律使用名字或昵称,背称称呼与普通话一致,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

(五)表复数形式或表亲属称谓关系时一般在亲属词后加上“伙儿的”

襄阳方言在表示复数形式时,一般在复数亲属称谓后加“伙儿的”,读作[huorli],如“姊妹伙儿的、堂姊妹伙儿的、表姊妹伙儿的、妯娌伙儿的”等。上述词也可以用于向别人介绍表示上述关系的亲属或表示单数。这种称呼法将说话人与被介绍人视为一类人,以拉近与被介绍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

(1)A:陈姐,这个是哪个啊?

B:我们妯娌伙儿的。

(2)A:你们妯娌伙儿的到哪儿去啊?

B:我们去菜场买菜。

例(1)中“妯娌伙儿的”表示单数或妯娌关系,例(2)表复数。

四、襄阳方言女性亲属称谓语历时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襄阳方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近年来,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将收集到的女性亲属称谓词与1992年黄赛勤收集的女性亲属称谓语对比发现了如下变化:

(一)平辈旁系血亲的称呼简化

由于受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襄阳市1985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没有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家庭亲属关系简化。所以在当面称呼堂姊妹、表姊妹时,也直呼“姐姐”或“妹妹”或在前加名字以示区别。背称时才会使用“堂”“表”等前缀加以区分。

(二)“伯母”“叔母”的称呼发生变化并趋向同一

黄赛勤(1992)收集的襄阳方言亲属称谓中,伯母和叔母的称谓是有区别的,分别称呼为“啊薄吧簟薄澳铩薄5这种区别主要存在于40岁以上的年长者及生活在城市郊区的年青人。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普通话推广的影响,方言称呼语的特色逐渐消失。“70后”,尤其是“80后”“90后”的下一代就不再区分伯母和叔母,统一称呼为“妈”,如“大妈”“二妈”“三妈”等等。

(三)部分人不区分“祖母”和“外祖母”,统一称为“奶奶”

受独生子女政策及中国古代父系亲属与后代关系更亲近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有女儿的家庭往往让外孙称呼外祖母为“奶奶”,以表示外祖母与祖母的地位相当,从而拉近与后代的关系。一般在“奶奶”之前加上姓,以区别祖母和外祖母。这种现象有增多的倾向,但并不普遍。

(四)襄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越来越小

襄阳方言亲属称谓语与普通话的差别越来越小,主要体现在“儿”及其变体这一称谓所发生的变化,并且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同“伯母”“叔母”的统一相反,“姑妈”“姨妈”的称谓发生了分化,不再统一称呼为“儿”,而是与普通话一样,分别称为“姑姑”“姨(妈)”,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存在于“80后”“90后”的子女当中。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学科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黄赛勤.襄阳方言记略[A].刘海章.荆楚方言研究[C].武汉:华

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9-212.

[2]王琢玺.论襄樊方言亲属称谓的简化[J].今日湖北,2011,

(1):74.

[3]陈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A].段渝.巴蜀文化研究集刊

(第六卷)[C].成都:巴蜀书社,2011.

[4]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赵元任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二册)[R].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4篇:亲情名言范文

杨泽兵(1989-),山西大同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摘 要:无论何种文化,称谓语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交用语。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实现良好交际的开端。中英称谓语分属不同语系、扎根特有文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并探究其原因,旨在揭示称谓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以期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交际,促进两种文化和谐、礼貌地交流。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差异

一、称谓语的定义

称谓语是指人际之间用作称呼的语言习俗,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称谓语又叫称呼语,是说话人用来指称交谈对象名字的语言项。不同称谓语的使用选择可以反映交谈双方的社会或家庭关系,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会用不同的称谓来传递对对方的态度和身份认定。

二、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反映出交际双方在选择称谓语的过程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文化价值观。中英称谓语的主要形式虽然基本相同,但由于这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遵循的社会规则和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大不相同。

1.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对比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组成细胞,虽然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中家庭的组成结构、人口规模和内涵都不尽相同,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无一例外地有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以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汉语尤为突出,其拥有的大量亲属称谓语和复杂的用法令不少外国人叹为观止。而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却简单许多。

1.1普通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为了亲属之间相互称呼和区分亲属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汉语中庞杂的称谓语使得中国人能够准确地区分和细化亲属关系。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以及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和区分,亲属年龄上的差异在称呼中也一目了然。例如,父亲的兄长被称为伯伯,他的妻子被称为伯母;父亲的弟弟被称为叔叔,他的妻子则被称为婶母。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加上数字以表达亲属间的长幼尊卑,如大伯、二姑、三叔、大舅等等。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则简单许多。比如,brother,sister,uncle,aunt,grandparent就可以基本涵盖全家几代人的称呼,英语中的单个词在汉语中有着多种解释。最明显的区别是,英语中人们可以直接称呼他们长辈的名字,汉语则不能。夫妻之间的称谓语总体上是相同的,英汉两种语言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然而,英语中还有很多昵称,如“my love,my darling,my sweet heart”。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人们经常从孩子的角度称呼丈夫或妻子,如“孩子他爸,孩子他妈”。“爱人”这个词是中国人用来介绍丈夫或妻子的非常正式的称呼语。

1.2亲属称谓语的泛用

汉语中亲属称谓语的复杂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用途上。中国人常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一些原本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这被称为亲属称谓语的泛用。人际关系在华人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治的国家。汉文化极为注重宗族关系,同族之间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心理感情都甚为亲密。因此,用亲属称谓去称呼外人能有效地提升人际关系,缩短心理距离。

然而,英语国家中的人更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对于社会等级则不太在意,因此,英语中亲属称谓语泛用的情况较为少见。但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但大部分泛用方式与汉语中不同。例如,美国的昵称是Uncle Sam,其中“Uncle”这个词便存在泛用的现象;另外西方人经常使用“father”这种词称呼牧师,这也是称谓语泛用的一个例子。

2.中英社交称谓语的对比

社交称谓语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它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社交称谓语显示出人们之间年龄、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的不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世界上人的名字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姓前名后;第二种模式:名前姓后;第三种模式:有名无姓。中国人的姓名结构属于第一种模式“姓前名后”。这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把大的家族姓氏放在前面,将“小我”的名置于家族大姓之后,突出了氏族、家族的重要地位。而在西方的许多国家,其姓名结构为第二种模式,即“名前姓后”,一般总是将自己的名置于最前,最后是家族的姓氏,这正反映了西方人对自我的突出,对个人的崇尚。在中英两种称谓语中都有先生一词,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的等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先生”的称呼用于学术界人士时,实际上是对高级学者既严肃又亲密的尊称。与汉语不同,英语中Mr.加在男性姓氏前仅仅是表示一种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的“先生”都可与英语的Mr.或Sir对换,事实上,汉语中“先生”的文化内涵是远多于英语的“Mr.”和“Sir”。在英语中Sir或Mr.+Surname是很常用的社会称谓,一般说来,Mr.可用于任何年龄的成年男子,语气正式,表达的关系不密切,Sir则含有一定尊敬成分,它常常用在小孩对成年教师,下级对上级等。

结语

从以上对中英称谓语在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方面的对比,可以发现中英两种称谓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复杂、丰富而后者简单、笼统。两者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等性。这种差异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性使然。民族心理、文化意识、伦理价值观念等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英汉不同称谓体系的存在。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虽然英语的称谓语系统相对简单,但如果不了解两者间的差异,特别是造成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就会出现负迁移现象,造成很多的交际障碍。对称谓语系统的了解和文化因素分析,可以使英语学习者进一步加深对英汉两种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2.

[2]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2.

[3] 贺月娟,李漠.英汉称呼语异同比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7,(3).

[4] 肖巧玲.浅议英汉称谓语所映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6).

第5篇:亲情名言范文

关键词:汉语亲属;异名同实;浅析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214-01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它几乎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的。” 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从“名实”关系上来看,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异名同实”现象的存在。“异名同实”指语言里同一个语义用几个甚至几十个词来记录的现象。如“妻子”作为“男子的配偶”这一语义,从古到今书面语中出现的称谓形式有:“后”、“元妃”、“君妇”、“小君”、“君夫人”、“细君”、 “浑家”、“内子”、“内人”、“室人”、“山妻”、“德配”、“令阁”、“命妇”、“妻子”、“娘子”、“老婆”、“夫人”、“荆妇”、“天公主”、“阏氏”、“夫娘”、“媚娘”、“陡臂”、“出妻”、“判妻”、“前妻”、“后妻”、“继室”、“嫔”、“令人”、“故妻”、“霜妻”、“太太”、“婆娘”、“婆姨”等等。“异名同实”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语言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但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语言在使用上却深深地烙上了阶级的烙印。不同的等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在语言的使用上都有所规定。如“妻子”这一称谓在古代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称呼形式。《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诸侯之妻还可称为“小君”、“细君”,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四朝,朝廷还对地位较高命官的妻子或母亲加封,称为“诰命夫人”。庶人称妻。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所以一个男子可以有几个妻子,这样便有产生了亲属称谓中的“异名同实”的现象,《礼记·曲礼下》:“天子有后,有夫人。”“后”与“夫人”为“妻”与“妾”之别。同时婚姻关系的解除也会在语言称谓上有所体现“出妻”、“判妻”、“前妻”、“后妻”、“继室”等。

其次,语言运用情况不同。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时间、地点、场合、受众、情景、文化等客观方面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思想、修养、性格、职业、心境、动机、目的等主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词汇产生影响。正是因为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词汇在意义形式上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称谓词也不例外。依然以“妻子”为例,如《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这种分别来自自称(如“妾”),对称(如“夫人”),谦称(如“荆妇”、“内子”、“内人”、“室人”、“山妻”),尊称(如“贤内助”、“令人”),婉称(如“嫔”、“故妻”、)等。

再次,方言不同也可导致汉语亲属称谓出现“异名同实”现象。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汉语方言的分歧很大,不同方言之间的同一称谓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晋代葛洪《抱朴子·钧世》:“古书之多隐,未必昔人故欲难晓,或世异语变,或方言不同。” 唐·皇甫冉 《同诸公有怀绝句》:“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明代唐寅《阊门即事》诗:“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由于方言的不同也会造成亲属称谓的“异名同实”现象,如普通话中的“爸爸”这一称谓 ,在各地方言中,就分别称作“爸”、“伯(伯伯)”、“爹(爹爹)”、“大(大大)”“爷”、“老子”、“阿伯”、“阿叔”、“阿大”、“阿爸”、“阿父”、“阿哥”、“阿爷”、“阿玛”、“老父”、“老伯”、“老豆”、“奶公”、“伯爷”、“爷子”、“爷爷”、“依爹”、“依爷”、“叔”、“郎罢”等等。方言区内俗称“妻子”叫“老婆”(北方方言)、“老伴”、“家里”、“家里的”、“做饭的”、“穿鞋的”(南方方言)、“堂客”(四川、河南一些地方)等等。此外,现代汉语普通话里的“公公”、“”婆婆、“丈夫”、“姑姑”、“姨妈”在不同的方言里也有不同的叫法。

除上述情况之外,亲属称谓词随着语境、说话人与被称呼对象的特殊关系或对被称呼对象的特殊感情、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心理等的不同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妈”、“大爷”、“大叔”、“大姐”可用在邻里之间、关系较好的人及寻求对方帮助时候的礼貌称呼,而非实指。亲属称谓词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洪成玉.谦词敬词婉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6篇:亲情名言范文

老+姓或姓+老(老王或王老,老李或李老等)这种称呼形式在中国最为流行,常见诸于中老年人或同事、同辈之间。另外,夫妻之间互称“老公”、“老婆”屡见不鲜;一些年轻人也竞相效仿,相互之间常以“老”字互称,一口一个“老马”、“老郭”;出自小孩之口的“老爸”、“老妈”“老爷爷”、“老奶奶”不绝于耳;“王老”、“李老”等将“老”字置于姓之后的用法,则是对专业造诣精深或者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尊称。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土特产”,其内涵不是所有“老外”都能领会的;至于现在流行的“老外”,应算是一种对外国人不含任何贬意的昵称。实际上,此类称呼对中国人说来都是尊称形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因为在中国文化里,“老”除了表达无标记的表示年龄大的意义之外,还作为一个有标记的敬语,在各个年龄段广为运用。中国人崇尚“尊老”,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被人称为“老”,中国人听了通常会觉得受到尊重,非常高兴,甚至连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也常常互称“老+姓”,“老”在中国文化中的标记意义此处可见一斑。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国内一些研究生也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视自己为雇员,这可能与导师需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付给研究生一定的劳务费有关,也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称呼,别无它意,其中的“老”近似于“老师”一词中的“老”,与年龄没有多大关系,与“老师”区别不大,仍然与前边所说的“老李”或“李老”之类中国式称呼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包含着对导师的敬畏与尊重。但是,对于动辄称“老”的称呼,俄罗斯人听了很不理解:有些人根本不老,可为什么偏偏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实际上,是他们把汉语中“老”的无标记的字面意义与有标记的语用意义混为一谈,因为“старый”在俄语里只表达字面意义,不涉及有标记的“尊称”意义,更何况俄罗斯人最忌“老”字,最不愿听到带“老”字的称呼,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妇女尤其“恐老”,一听到别人说自己“老”就火冒三丈,感到是莫大的污辱,谁也不想“老”得太早太快。因此,在上了年纪的俄罗斯妇女群体中,在谈到另外一个人时,不能谈论“Онаужестарая”或“Ну,вэтомвозрасте...”之类敏感话题,不能打听女性的年龄。俄罗斯成年人之间有自己独特的表示礼貌的尊称形式:名字+父名,如Алек-сандрНиколаевич,ТатьянаАлексеевна等。无论是同辈和同级,还是晚辈和长辈以及下级和上级之间,都可以使用这种称呼。这是俄语中用得最多、也是最合乎言语交际规范的称谓形式。

2行政职务脱口而出与避而不提

姓+行政职务(朱主席,黄经理,李副局长,冯副主任等)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称呼形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下属对上级,或者同事之间,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甚至在称呼上不惜有意拔高,随意“扶正”,把副职朝上抬,省去“副”字,“李副局长”成了“李局长”,“冯副主任”成了“冯主任”等,似乎这样才能表示敬意,才能显示对方的身份。俄罗斯人对这种称呼难以接受,他们不明白,称呼对方时为什么非得说出职务?即便是在前苏联时期,俄罗斯人也不常这么称呼对方,惯常的称呼是“名字+父称,同志+姓,同志+职业称谓”。苏联解体之后,尽管“同志”这一称呼逐渐被代之以“先生”,但在平时的言语交际中,俄罗斯人也不习惯叫你什么长,什么官,而是按照他们的习惯直呼其名或者使用“先生+姓”(如господинЛи等)这种尊称形式,切莫以为这是看不起你,实际上那恰恰是友好亲近和尊敬的表示。当然,在一些正式的交际场合,俄罗斯人出于礼仪的考虑,也会使用“先生+职务”的尊称形式,如господинпредседатель等。最常见的还是上述“名字+父名”形式,对国家总统也不例外,如无论俄罗斯普通百姓或是政府高级官员,一般都当面称普京总统为“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或“господинпрези-дент”,认为这是最为贴切的礼貌称呼。笔者以为,中国人平时习惯以职务称呼对方,除了作为尊称之外,还往往带有奉承含义,这与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官本位”现象和残留在人们潜意识里的等级观念有关。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比较强调等级制度的国家,级别或职务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以及别人对他的称谓。“礼”往往是下对上而言,故古人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说。下对上毕恭毕敬,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尊敬有加。由此看来,古人的“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非整个社会不分尊卑贵贱,人人有“礼”。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口必称官,言必叫“长”在中国就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尊称形式,某些说话人认为只有这样称呼才是看得起对方,唯恐用之有误,而听话人也坦然面对,乐于接受,更有某些喜欢摆谱的人,甚至因为对方没有称呼自己的官衔而心怀不满,觉得对他不恭不敬。这种以官为荣、以“长”为耀的中国式称呼实质上是“官本位”的一种变体表现形式,带有明显的社会等级标记,没有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俄罗斯人自然是体会不到其中韵味的。

3职业或学位学衔屡被提及与偶尔说起

姓+职业或学位学衔(如张老师,孙医生,陈师傅,马博士等)这种在中国较为流行的称呼常见诸于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或者同事之间,是一种谦恭和礼貌的表示。这种情况在俄罗斯也有,所不同的是,俄罗斯人直接以职业或学位学衔称呼对方,较少使用姓名,即便使用,也是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把姓或名放在后边,如профессорИванов,докторАлексей等。另外,中国人还出于尊敬,有时把本来没有师徒关系的人称为“师傅”,称非职业教师的人为“老师”,比如中央电视台年轻主持人常常尊称著名老前辈赵忠祥、宋世雄为“赵老师”和“宋老师”。俄罗斯人对此不大理解。在他们看来,有师徒或师生关系的人才可以称“师傅”、“老师”,不当教师的人不能称其为“老师”。中国学生常常直接称教师为“老师”,而俄罗斯学生对教师只用“名字+父名”这种标准的称呼,不能直接称之为“учитель,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更不能把女教师称为“учительница,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ница”,视其为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尽管俄罗斯女性对男性吝于言辞,但对同性则温情有加,常常称呼相互熟悉的一些并不年轻的女性为“девочка”,“девчонка”,以此表示友好和亲近。即便是面对素不相识的商店营业员、饭店服务员、列车员、公交车售票员等女性,无论她们年龄多大,哪怕是50-60岁的老太太,人们都习惯称呼她们为“девушка”,并不提及职业称谓,否则会被视为不敬,如果在商店称呼一位50开外的女售货员为“продавщица”或者“бабушка”,她会非常生气,甚至故意不理睬你。俄罗斯女性对对女孩子经常会使用无标记的阳性词语,以表达自己的之情,如“Ахтымойми-лый”,“Голубчиктымой!”等。对于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男性,俄罗斯人有时会称呼他为“молодойчело-век”,尽管某些被称呼的人已经并不年轻,但乐于接受,毫不见怪。这种鲜明的俄罗斯性别称呼标记在中国很少见到。与之相反,中国男女两性对年龄问题不是很在意,相互之间问起年龄时,一般都会如实回答,即使不愿回答,也不会生气,特别是一些年长者,喜欢年轻人称呼他们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甚至加上一个“老”字取悦于老年人,这在俄罗斯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西方流行的表示亲昵的称呼语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在影视作品中也不时出现。例如,在2001年唐国强与金韬共同导演的24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长征》中,从苏联回来的王明和妻子孟庆树仍然保留了用俄语互称“亲爱的”的习惯,这与他们长期接受俄罗斯称谓文化熏陶不无关系。但遗憾的是,孟庆树在称呼王明时,也照搬了王明称呼她的“Доро-гая!”,令人啼笑皆非。可能是不懂俄语的中国演员以为俄语和汉语的“亲爱的”一样,男女通用,殊不知这一俄语称呼语带有明显的性别标记。

4从他亲属称呼中的差异

按照学界普遍公认的二分法,称呼语被分为社会称呼和亲属称呼,上述3种称呼形式无疑属于社会称呼(包括职业称呼、姓名称呼、排行称呼、通用称谓等)或拟非亲属称呼,而亲属称呼则是带有明显的中国标记。中国人习惯使用表示血亲关系(指由遗传决定的,不论亲疏程度,彼此有血缘的关系)的词语去称呼家人、亲属(如大姐、二哥、三弟、姑姑、舅舅等),乃至用其称呼朋友和陌生人等,这种现象在西方实属罕见。除此而外,另有一种称呼语,即口语中广泛运用的从他亲属称呼语,或拟转称形式,回避直呼对方的名字,如孩子他爹,孩子他娘,向第三者表示谦虚时,称父亲为“家父”、“舍君”、“老爷子”、“老头子”等,是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中十分特殊的语言现象,这种有标记的称谓方式是指说话人跟着某一个亲属去称呼另外的亲属,其中包括:从儿或从女称谓、从夫或从妻称谓、从父或从母称谓、从孙称谓等等。例如,用自己儿女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称呼“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作为丈夫或妻子对对方父母的称谓,丈夫用妻子对她妹妹的称呼作为自己对姨妹的称谓,妻子用丈夫对他自己的亲戚的称呼作为自己对这些亲戚的称谓,用孙子或孙女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称呼为老年夫妻之间的互称等。从他亲属称呼现象多半发生在女性身上,并且多数是以男性,如丈夫和儿子为中介来完成称谓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从“儿”称谓和从“夫”称谓。女性称呼丈夫的父母,即自己的公公、婆婆时,常常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称呼他们为“爷爷、奶奶”,显示了女性对长辈的尊重。妻子与丈夫家族成员的亲属联系实际上是以丈夫为中介的,她与夫家成员的亲属关系也主要是以儿女为纽带来联结的,这在称谓上体现为她常被人称为“xx他娘”,而她也惯用从儿称来叫其它家族成员。女性对丈夫的兄弟姊妹没有一个独立的称谓语,通常也常跟着孩子称他们为伯父、叔父、姑母等。也就是说,女性对夫家的亲属没有自己单独成体系的称谓,在称呼丈夫这一边的亲戚时,基本上是按照丈夫或孩子对他们的称谓来进行的。丈夫对妻子的直系亲属一般都有相对独立的称谓,没有经过妻子的中介,如称妻子的父母为“岳父”、“岳母”,妻子的姐妹为“姨”,妻子的兄弟为“舅”等等。虽然划分得没有血亲亲属称谓那样丰富细致,但毕竟自成一体,与男性自己的亲属相区别开来(张莉萍2007:165-168)。伍铁平曾提到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所谈到的关于称谓与说写者的视点的相互关系问题。视点是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语言表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体现着说写者的立场和看法。“语言学家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时,曾提到某些从他称谓的来源,例如,汉语中“公公、婆婆、伯、叔、姑、舅、姨”等属于从儿称谓,此外还有从夫称谓、从父称谓等。”(伍铁平1985:244)也就是说,说写者所处的不同位置和视角直接影响着从他称谓的结果。除上述有标记的称呼形式外,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拟亲属称呼语,即指在一般非正式交际场合使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是一种体现汉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有标记称呼形式。拟亲属称谓实际上是将亲属称谓语延伸使用到非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这种延伸使用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用于熟悉的人们之间,表示交际双方在过去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亲近感情和亲密关系,并且起到维持、增强己有关系的作用。另一种是用于陌生的人们之间,作为民间礼仪表示对称谓对象的敬重心意和亲近意图,起到拉近双方距离、为交际创造亲近语境的作用。熟人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一种是非世袭的。非世袭的关系根据对方性别、年龄确定称呼,世袭的关系要加上世袭的辈份这一因素。拟亲属称谓语具有口语性特征,主要以性别和年龄作为确定称呼的依据。称呼对象是男还是女,年龄的大小都与正确称谓语的选择有关系,年龄比自己大的男性,可称为“大哥、大叔、大爷、叔叔、老哥”等,年龄比自己大的女性可称为“大姐、大嫂、大妈、大娘、老奶奶”等,年龄比自己小的男性称为“老弟、小兄弟”等,年龄比自己小的女性可称为“小妹、妹子,大妹子”等。如果不分性别和年龄随便称呼陌生人,那将会招致不良后果(张莉萍2007:169)。实际上,“大哥、大姐”之类称呼与年龄关系不大,被称呼者不一定年长。这种称呼在我国东北一带较为流行。上述称呼方式在非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频繁使用,给人以亲切与平等之感,可以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与生疏感,使对方感受到尊重和亲近,具有良好的交际效果。国内汉语学界一些学者对拟亲属称谓进行社会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如陈松岑(1984:45-51)认为,汉语中的称呼可以大别为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两大类。亲属称谓不仅可以用来称呼亲属成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用以称呼某些本无亲属关系的人。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传统,汉族十分重视亲属血缘关系,不但亲属称谓系统比较复杂,用来称呼非亲属的亲属词也很多。例如,对上一辈非亲属的亲属称谓,在英语中只有unole和aunt两个词,而在汉语中,单是北京话就有“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儿、伯伯、伯父、伯母、大娘、叔叔、阿姨、姑、姨”等。郭展(1996:80-83,95)描述了位于胶东半岛西部的小城镇寒亭的称谓习俗,分析了拟亲属称谓使用情境制约因素,认为当地的称呼语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必须按规则称呼,如寒亭城区中心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周围8个自然村环绕。村子和中心区紧密相连,从地理上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然而,就是在这个整体中,称呼语却把中心区和8个村子分为两个天地。在中心区,以“老”、“小”冠于姓前是较为普遍的称呼,而村镇则以年龄划定“老”与“小”:18至30岁之间称“小”,30岁以上称“老”。但这并不绝对。30岁左右的同龄人可互称“小”,20岁对30来岁的就必得称“老”,以此表示尊敬,40-50岁的又称这个30岁的为“小”。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男性和女性同性之间,也见诸于异性之间的称呼,无疑是一种带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称呼形式。相比之下,俄罗斯的称呼语远不像中国那么纷繁多样,尤其是在亲属称谓和拟亲属称谓方面差异没有可比性。但在从他亲属称呼方面有近似之处,具体表现为从儿或从女称谓,如夫妻之间会以孩子为中介,互称“папа”(孩子他爸)“мама”(孩子他妈)。另外,俄罗斯人面对和自己同龄、甚至稍微年长一些的长辈亲属,会直呼其名,不像中国人那样称呼“叔叔”、“婶婶”、“姑夫”、“姑姑”、“姨父”、“姨”、“舅舅”、“舅妈”等。即便是面对年龄小于自己的长辈,中国人也习惯于按照辈分称呼对方,不好意思直呼其名,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尊重长辈,不礼貌。这也许是等级观念对人的称呼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是“尊老”理念传承的结果,无可非议。笔者以为,上述从他亲属称呼中的差异不仅体现了汉俄两种语言的语用差异,而且折射出中俄民族文化方面的不同理念,诚如张会森(2010:43)所说:“语言的使用一方面受到语言本身的约束,即受到语言系统决定的规则的约束,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民族文化诸方面的约束。影响语言在交际中运用的除了语言规则,还有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文化规则”,也就是非语言系统或结构决定的规则。比如汉语亲属称呼中常用“大叔”、“二叔”、“三叔”、“四叔……,而俄英语中却不会这么称呼。这是非语言因素制约的,也即我们的俄汉语用对比所要研究的问题。”

5俄汉称呼语的社会性别变换对比

除以上所述之外,俄汉语中还存在着称谓视点的性别变换现象,即“异性而呼”,男女均有,两性分别倾向于用同自己性别一致的称呼来表达心理上的接近和接受,用异性的称呼来表达戏谑的意味,它反映了特定的情感色彩和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赵蓉晖2003:190)。俄语中的阴性名词用来指称男性,能够表达出亲昵的感彩或者轻蔑的态度,如“краснаядевица(девушка)”常被女性用来称呼那些“大姑娘似的男子,腼腆的小伙子”,“баба”(娘们儿)被用来讽刺缺乏阳刚之气的男子、懦夫,“кисейнаябарышня”(目光短浅、矫揉造作的娇小姐)用来表示娇气十足的男人或者女人,“политическаяпроститутка”(政治娼妓)则蔑指那些为个人利益不惜出卖灵魂的小人。汉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如在上海的川沙方言里,中、老年妇女,甚至年轻的妈妈常常称呼小男孩为“阿妹”,以显示亲昵。即使是三十多岁的男子,有时也会被六七十岁的老奶奶昵称为“阿妹”(卫志强1992:116-118)。但是,按照当地习俗,男人无论无何都不会称男孩子为“阿妹”,而是叫名字,或者叫“阿弟”、“弟弟”等。也就是说,“阿妹”成为高龄或大龄女性称呼年龄小的男性的专利。如果使用阳性名词指称女性时,既能够表达景仰、佩服、的含义,也可以表达亲昵的感彩,这种赋予女性以男性化称谓的做法“一方面是出于语言表达手段欠缺(即语言的缺项和不对称)而带来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男性群体对个别女性的承认与接受,受到褒奖和肯定的特质(坚决、果敢、成就斐然等)都是人们印象中男性所具有的正面特征。”(赵蓉晖2003:192-193)例如,俄语中的“свойпарень”在指称女性时含有明显的赞许意味,表示“果敢的女子”或者“信得过的伙伴”:Танячастеньковоспринималасьими(молодымиофицерами)каксвойпарень.Ониделилисьснейсвоимимужскимизаботами,обсуж-далисьслужебныедела(Кулешов,Голубыемол-нии).俄语中还常看到女性用阳性名词称呼小女孩或者亲密的女友,如母亲会对女儿说“Ахтымойголуб-чик!”,女子会对自己的女伴说“Тымоймилый!”等等。汉语中也有类似情况,将女性称为“先生”表达了对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女性的高度敬仰,如宋庆龄一直被等人尊称为“宋先生”,丁玲、冰心、杨绛等知名女性曾被人称作“先生”。再如,人们常把泼辣能干、风风火火的女孩子称为“假小子”,有的男士常把自己的爱女称作“儿子”,有些女性之间以“哥们儿”互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亲昵之情溢于言表。笔者认为,俄汉称呼语中出现上述社会性别变换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会性别原型概念(ген-дерныестереотипы)的影响。所谓社会性别原型,按照А.А.Денисова(2002:62-64)等俄罗斯学者的阐释,是指文化中形成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言行举止的普遍化概念,即在世界各个宗教戒律、民间口头传说和民族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固定概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换句话说,人们对男女两性适切行为,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都会构成某一历史时期相对固定的社会性别原型,其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在言语交际能力中尤为明显。尽管每种文化中的男女两性都具有一系列社会所认同的社会性别行为既定规范,但现实世界中经常可以看到逻辑性强、积极、支配欲强烈的女性以及多愁善感、消极、逆来顺受的男性,也就是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角度来看,没有纯粹的男性特征或者女性特征,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自己的性别本身和异性相“混合”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周民权2012:6)于是,当男性或者女性的言语行为表现出这种“混合型特征”时,就会出现赋予女性以男性化称谓或者赋予男性以女性化称谓的现象,但是,有时对对方使用同自己性别一致或者与对方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称呼,是为了表达心理上的接近和认同,或者出于亲近之情和尊重。

6结语

第7篇:亲情名言范文

【关键词】婴幼儿;语言发展;家庭因素;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9-0034-04

学会说话是婴幼儿早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若幼儿到达某一年龄后仍有说话和理解上的困难,他们以后更可能产生社会交往、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1〕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很多,家庭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那么,哪些家庭因素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并尝试提出相关教育建议。

一、父母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1.父母的言语行为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亲子交流机会的出现常常有赖于父母对婴幼儿言语行为的回应。研究表明,对婴幼儿的发声行为和相关活动经常给予言语回应的母亲比较少回应的母亲提供给了孩子更多的语言刺激,前者的孩子在言语能力发展方面会表现得更好,例如更早说出第一个单词,更快掌握50个词汇,有更复杂的口语表达等。〔2〕另外,父母的主动提问越多,婴幼儿语言能力的表现越好。

亲子间共同注意的状态也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研究表明,在14~15月时能较好达到与父母共同注意状态的幼儿表现出更好的语言发展水平。〔3〕但这种亲子共同注意的状态不是由父母通过命令产生的,而是由婴幼儿的注意焦点形成的。父母命令式的语言反而会阻碍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这可能与命令式语言的结构和词汇特点有关,因为它们往往很短,且较少提供新的信息。

2.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也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总体来说,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幼儿比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幼儿拥有更好的语言能力。例如,更多使用名词短语和较长的句子,显示出更好的复句使用能力,在幼儿语言发展的测试中得分也更高。〔4〕Erik Hoff分别考查了33名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2岁幼儿和30名来自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2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母亲的交流情况,结果也显示,前者的词汇量显著高于后者。〔5〕

是什么原因导致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婴幼儿具有更好的语言能力呢?可能的产生机制有二。第一,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婴幼儿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交谈和阅读的时间更多,所使用的词汇也更丰富,句法更复杂。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婴幼儿父母更多时候只在指导孩子的行为时才说话。〔6〕第二,在和孩子交流时,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比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倾向于使用更多富有意义的手势语帮助表达,孩子也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手势语,而丰富的手势语能够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曾有研究者考察了50名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50名14个月大的婴幼儿与父母的交流行为,并评估了他们在54个月时的语言发展情况,结果显示,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婴幼儿在14个月时使用更多的富含意义的手势语(这些手势语多从与父母的交流中获得),并在54个月大时拥有更多的词汇量。〔7〕

3.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Beck等人对19个有关母亲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后发现,产后抑郁症对亲子交流有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8〕有高自杀倾向的产后抑郁症患者较少对婴幼儿发出的言语交流信号给予积极回应,她们的孩子也逐渐表现出较少的言语交流意愿。〔9〕此外,父亲的抑郁倾向也会对亲子交流产生负面影响,如这类父亲较少为孩子阅读。〔10〕Goodman对128个有2~3个月月龄婴幼儿的三口之家(其中半数母亲有产后抑郁症症状)的研究发现,母亲产后抑郁可能会诱发父亲的抑郁倾向,从而导致父子间较少交流。〔11〕

另外,母亲在养育婴幼儿期间产生的焦虑也会妨碍亲子交流。Nicol Harper等对32位高焦虑和32位低焦虑的母亲与其10~14个月孩子的亲子交流行为进行评估后发现,高焦虑的母亲对婴儿的交流意愿更不敏感,更少有积极情绪反应。〔12〕可能的原因是母亲因焦虑更关注负性事件,从而干扰了母亲对婴幼儿交流意愿的关注,妨碍了亲子间的正常交流。

总之,父母的个体差异是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常的人类环境能够基本满足婴幼儿习得语言的需求,但是不同环境会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进程。

二、家庭环境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1.双语环境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双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在婴幼儿期就开始接触第二语言的孩子越来越多。与学习一种语言的婴幼儿比较,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婴幼儿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刺激更为复杂。当第二语言的输入刺激少于语言总输入刺激的25%时,婴幼儿一般很难学会第二语言。〔13〕而且,语言输入刺激必须直接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只是听或看他人说话并不能使婴幼儿获得口语表达能力。婴幼儿和说某种语言的人交流得越多,他们就越倾向于能学会这种语言。

不同语言在词汇、语法、韵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双语学习和单语学习在语言加工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对于单语学习者来讲,他们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就逐渐对母语语音变得敏感,对其他语言语音差别的区分能力开始逐渐丧失,而能同时充分接触两种语言的婴幼儿能够较好地区分两者的细微语音差别。〔14〕但是,两种语言学习者与单一语言学习者相比拥有更少的词汇量,这种差异甚至会延续到10岁左右。

第8篇:亲情名言范文

活动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人心,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房户,社会时尚的影响,千万了当今中学生信仰的动摇,人生观的改变。

活动目的:1、通过观看我国军队的壮大过程,让学生共和国日异强盛的自豪感。

2、聆听总书记的建国56周年国庆讲话,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通过相声述说祖国的美丽富饶,让学生树立为祖国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4、通过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有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活动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主持,让学生收集素材,通过表演、讨论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传播爱国思想。

活动内容及过程:

1、 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 观看中国人民军队的日益壮大的发展史影片。

3、 学生表演相声《爱祖国》。

4、 学生自由发言,例举心系祖国、为国做贡献力量的名人、事迹。

5、 电子琴独奏《我的祖国》。

6、 学生表演舞蹈《军中之花》。

7、 欣赏音乐mtv《热爱祖国》、图片并宣誓。

8、 教师总结,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附]: 班会活动课设计方案

养成习惯、合作发展

设计理念:

新形势下,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已将传统意义上的“高才生”拓展为“复合人”。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除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还应具有文明的言谈举止,有规范的行为习惯及较强的合作意识,针对本班学生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拟通过本次班会,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正确理解所谓的风度、潇洒,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团结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包容他人。

活动目标:

1、 学生自编自演,培养参与创新意识。

2、 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强调熏陶感染,避免空洞。

3、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活动组织:

1、 资料搜集:高勇兵、汪 迪

2、 节目导排;陈思琪、陈韵晗、王敏

3、 撰 稿:陈 珊、罗 敏

4、 主 持:陈思琪、王 敏、汪 迪、骆靖东

活动过程:

1、 活动开始

2、 诗朗诵《青春的自白》

3、 《班级公约》

4、 小品《孔迪生故事》

5、 歌曲《这城市有爱》

6、 舞蹈《一起走过的日子》

7、 故事《选择》

8、 群体合诵《青春的誓言》

9、 诗《我们是朋友》

10、歌曲《我们是一家人》

11、活动结束。

[附]: 我校精彩班会活动操作方案3

无私奉献 真情回报

活动目的:

1、 通过朗诵、合唱、快板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父母、老师、祖国的哺育之恩,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班会活动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集体的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 、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献爱心、培养“无私奉献、知恩图报”的高尚情操。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二、第一乐章 我爱我家 真情永远

1、 电子琴伴奏《世上只有妈妈好》

2、 讲故事《母爱如佛》

3、 吐露心声

三、第二乐章 师恩情重 无怨无悔

1、 集体朗诵《老师,您心苦了!》

2、 情景歌剧《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3、 名言警句赞老师

四、第三乐章 歌颂祖国 畅想明天

1、快板《长城长 黄河黄》

2、诗朗诵《新世纪祖国公颂》

3、大合唱《歌唱祖国》

五、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附]: 我校精彩班会活动操作方案4

饮水思源报亲恩

设理计理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针对本班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实践。

设计目的:

1、 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货票 民族的传统美德。

2、 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 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词。

2、 制作相关的课件。

3、 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二、 回顾篇——走近亲情

1、 我的名字。

2、 小品:《追星族》

3、 说:《我成长的足迹》

4、 小合唱《妈妈的吻》

5、 父母写真

6、 小品《真情访谈》

三、 拥抱篇——体验亲情

7名言警句赞父母

8视频欣赏《老妈妈》

9朗诵《慈母颂》

四、 行动篇——回报亲情

10、母子了解知多少,歌曲《常回家看看》

第9篇:亲情名言范文

一、主题班会

1、主题班会的概念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2、主题班会的形式有:

(1)主题报告会;

(2)主题汇报会;

(3)主题讨论会;

(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5)主题竞赛;

(6)主题晚会。

2、主题班会的组织

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3、组织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主题不能过杂;

(2)要有的放矢;

(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二、班级主题班会设计方案的书写格式

主题(若主题范围很大可增加副标题)

活动的目的:(主要写:此次班会想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即效果。一般书写“使学生了解…,掌握…。)

活动的内容:(主要写:标题及活动的几大块内容。一般2-4块较适宜。)

活动的形式:(主要写:主要形式如:辩论、竞答、朗诵、调查等,形式要灵活。) 活动的准备:(主要写:人员分工、材料的准备、环境的布置、设备的准备等)

活动过程:(一般简案:主持人的串联词概括写、一般朗诵诗的具体内容可省略但主要意思须写出、小品的过程内容可省略但小品的概要须写,总之要求字数一般不少于3000且不多于6000。过程最后的班主任讲话必不可少,讲话内容一般是:谈谈此次主题班会从准备到活动有没有达到目的,可以就此次活动过程的一些突出人或事进行表扬,也可谈谈此次班会的不足处。一般控制在1-2分钟。)

举例:亲情教育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拥抱亲情

设计理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针对本班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

设计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邀请父母参加班会活动。 4、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甲: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乙: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合:谭格庄初级中学一年级3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我名字的故事

(1)甲:我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未来的曙光。我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编制,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自己名字中蕴涵的意义。

(3)乙:孩子的名字融入了父母多少的期望!他们为了给孩子取名字花了多少心思。

2、我成长的足迹

(1)乙: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呀——亲爱的爸爸妈妈。

(2)甲:请听歌曲《父亲》、《母亲》。(老师操作)

(3)乙:下面谁能讲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出牺牲和付出血汗的故事。(两个同学为宜)

(4)甲:孩子的成长过程凝聚了父母无穷的爱;感人的故事勾起了孩子的美好回忆,让我们把父母的爱永记心中,下面请听诗歌朗诵《母爱》(作者:冰心)

3、父母写真

(1)甲: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关注过父母的变化吗?

(2)乙:请同学们以《爸爸(妈妈)的————》为题,演讲自己眼中的父母。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1、亲情赞颂知多少 (1)甲: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 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词;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乙:让我们尽情地用歌唱,用朗诵,用故事来拥抱亲情吧! (3)甲:下面请全体同学起立,集体歌唱《父亲》、《母亲》。 (4)乙:下面请听诗歌朗诵:《纸船——寄母亲》。 (5)甲:下面请同学们讲述古今中外关爱父母的故事。(课件展示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2、母子了解知多少 (1)甲: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请到场的几位同学的妈妈和孩子共同上台做个游戏。测试一下对对方的了解有多少。请到场的爸爸作评委。(互相猜对方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服;母子共同写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检验默契度) (2)请孩子做扮演孕妇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劳。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确定回报方案

(1)甲:故事让我们感动,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呢?

(2)乙: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

(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洗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帮父母做家务事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

(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3、倾听父母的感受

(1)甲:听了大家的回报方案,我们的家长也十分地感动。下面请妈妈、爸爸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爸爸、妈妈谈感受。

(3)乙: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您们对我们的肯定,您们放心吧,感谢您们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一定把爱回报给你们,回报给亲爱的社会,回报给伟大的祖国。

(4)合:最后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旋律把手中的红花献给在座的家长。

(5)播放歌曲《母亲》。

(6)甲:下面请班主任做总结。

(7)班主任总结: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回报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要有一颗孝心;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做起,培养爱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的祖国。

(8)合:感谢今天在座的各位家长、老师,谢谢您们的光临指导,谭格庄初级中学一年级3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班会主题

1、中学生早恋主题班会

2、维护祖国统一主题班会

3、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4、中学生学习方法主题班会

5、中学生劳动教育主题班会

6、中学生社会道德主题班会(2组)

7、环境教育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