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亲情的小故事精选(九篇)

亲情的小故事

第1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美国2003年

导演:提姆•波顿

Tim Burton

主演:伊万•麦奎格

Ewan McGregor

亚伯特•芬尼

Albert Finney

杰西卡•兰格

Jessica Lange

斯蒂夫•巴塞米

Steve Buscemi

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剧情简介:

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父亲都是高大伟大的。

在威尔的童年里,他的父亲爱德华•诺顿是个超级故事大王,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无敌奇遇人生,从非常规的出生时就注定了的传奇――他是从母亲肚子里飞出来的。

在他的故事里,有一条总也抓不住的大鱼。传说那条大鱼是60年前淹死在湖里的小偷的鬼魂,因而狡猾地躲过了无数个鱼饵,爱德华也一直无法诱其上钩。但这只是爱德华众多奇遇中的一个。总之,一切光怪陆离的事情都让他碰上了。

不过爱德华最中意的还是大鱼的故事,故事的句号划在了小威尔出生的那天,父亲那天捕到了那条大鱼,鱼饵就是他订婚的金戒指。

父亲一直乐此不疲地在向众人讲述他的捕鱼妖事,但已经长大的威尔却厌烦了,甚至在订婚前都和未婚妻调侃那条大鱼。在儿子的眼里,父亲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父亲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忍耐,一直讲到婚礼的晚宴上。儿子对父亲的喧宾夺主再也忍受不了了,就离开了婚礼,和妻子去了法国生活,三年没和父亲说过话。

三年后的一天,威尔的母亲突然电话告知父亲时日无多,威尔和妻子回到了美国,照料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

回到家的威尔发现父亲已虚弱得只能每天卧床,但他仍对自己的那一箩筐故事津津乐道,时不时对威尔的妻子约瑟芬谈起往事。约瑟芬也从爱德华那里知道了许多她以前没听说过或版本不一样的故事。

在朝鲜期间,爱德华出色完成任务,深入敌后盗得情报,并在一对连体人姐妹的帮助下一起逃亡,辗转半个地球,终于回家和妻子团聚。

约瑟芬听了这些觉得很浪漫,但威尔却更想知道他认为是胡侃的事情真相。在一次饭后,儿子终于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父亲告诉他究竟什么是真的,他不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但爱德华认为他已告诉威尔一切。

威尔郁闷了,和母亲来到了储藏小屋,在里面发现了父亲被征入伍的信,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的都是编造的。渐渐儿子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父亲的秘密,也在寻找真相中慢慢了解了父亲。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当威尔开始理解父亲时,爱德华突然病入膏肓。就在父亲弥留之际,威尔在父亲耳边为他的离去也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

本片看点:

父爱的理解

小编特别推荐这部片子,不止因为它好看,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个与男主演相仿的老爹。

还记得我从身高不及两尺开始,就在听父亲讲过他儿时的故事:天天啃窝头咸菜,门口卖水萝卜哭半个小时妈妈也不给买,家里哥儿仨人人挨打、惟独自己总能“逃灾避难”,小小年纪办起事来就学大人托关系走后门……在他一次次调侃中,我也不像别人听得那么新鲜、笑得那么狂暴了,长大后也向奶奶求证过,被告知其中许多纯属子虚乌有(特别是水萝卜那篇奶奶特别否认),有的事情也明白了是不可能的。可我非但没有与父亲疏远,反而逐渐变得像他一样,像他一样在许多人面前经常是扮演讲故事的角色。原因是我在他的故事中,找到了好多人生智慧。小时候还不懂什么叫人生智慧,刚开始是听着笑笑,后来在别人的笑声中很骄傲――我爹不会像别人的老爸光会坐着喝酒吃菜,别人都是他的倾听者(偶尔还能落几滴泪);再之后就学着他讲述经典为人处事的案例,在小学就开始拉关系、搞小圈子、忽悠老师。

《大鱼》的故事只强调了讲那么个爹,我这里讲的是一个现实版《大鱼》的孩子成长经历。经历过这些,我可以明白《大鱼》在说什么,我明白这样一个父亲带给孩子的会是什么。爱德华不管面对着什么人什么事,都以童话故事中王子的心态来乐观面对,遭遇什么也会积极认真地解决掉。父亲临终前威尔告诉他最终会变成了那条大鱼,相信他已经琢磨出点什么了。

直到最后,父亲故事里的主角们都出现了,原来他们都是真实的。他们在爱德华的葬礼上和桑德拉兴奋地谈论着爱德华的一切,仿佛爱德华真的没有死,而是在众人的欢送下变成了一条大鱼。儿子也被感染了,和他们一起聊了起来。已经毋需搞清事实的真相,威尔已经明白了这个世界因为自己的父亲而多么美好(想到《美丽人生了吧》)。

第2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亲子阅读 幼儿 表达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92-01

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角度分析,幼儿语言的发展在儿童认知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语言使用状况,可以评判出其在思维、沟通以及交流方面的能力成长状态。因此,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并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语言形成的最佳时期抑或是关键期,还是幼儿时期。因此,在此时期,如若能够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适时给予引导与互动,创造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适宜环境,对相关的能力培养会奠定语言基础。

亲子阅读作为一种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下的阅读,既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又可以锻炼幼儿表达能力。那么如何能够有效规避幼儿教育的误区,使我们的小天使尽快表达他们眼中的世界呢?

一、强调故事情节的启发性

通常来讲,较为优秀的小班幼儿读物大多具备相似的特点,即故事的情节围绕既定的线索展开,用词简单而且注重对文字的重复,例如《和甘伯伯去游泳》《乌龟与兔子赛跑》,以及《逃家小兔》等,故事情节的设置与语言的选择非常符合幼儿的心智发展阶段特征。从而便于孩子们根据阅读能力,把握语言的阅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隐藏在故事情节中的线索,去预测故事的发展,由此锻炼了幼儿自身的思想推断与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阅读《逃家小兔》的过程中,在孩子看到兔妈妈变成捕鱼的人,而小兔子变成一朵小花时,家长可以先不告诉孩子兔妈妈变成了什么,而是抛出小问题“兔妈妈得变成什么才能抓住小兔子”,鼓励孩子根据故事的情节去推测揣摩。是变成了能打猎的猎人,还是变成了凶猛的小老虎?最后,孩子根据故事情节,利用学到的故事中的句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兔妈妈变成了猎人。在孩子说出答案后,家长适时鼓励和表扬,满足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体会到读说的乐趣。

二、强化图画的体验与感知

优秀的幼儿读物常常是图文并茂的,既能够传授孩子需要的文字知识,又能巧妙利用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即对色彩与图画具有敏锐的观察与接受能力。因此,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要强化对图书中图片的观察分析能力,从而积极引导孩子,及时规避学习中的阅读枯燥点,始终调动孩子的兴奋点与乐趣。例如,在《树叶蝴蝶》的阅读过程中,家长应该借助孩子对色彩的敏感与兴奋点展开故事阅读,使孩子能够避免枯燥与乏味的局面。在读到树叶时,着重渲染一下树叶的金黄色、随风而起的动态。在读到蝴蝶时,着重突出蝴蝶翅膀的美丽色彩,以及翩翩起舞的姿态,从而在孩子的脑海中将二者的画面及其相应的修饰语得以深刻,在此后的语言表达中,既能够根据以往的词汇来陈述,又可以借助脑海中事物的形象自由发挥。

三、注重故事情节的适度发挥

幼儿的读物虽然语言十分简单、浅显易懂,但是在某些故事情节的感悟方面,孩子还存在困难,这些故事深层次的旨意,如若不能及时挖掘与阐述,则会使孩子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仅仅锻炼文字读说能力,对其基于自身理解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用寥寥。例如,在《大猩猩》的阅读中,故事中的小女孩安娜特别想获得爸爸的爱护,然而现实中的爸爸严肃而又冷漠,于是借助孩子与大猩猩的交流与互动,表达孩子对父亲温和亲切的向往。在阅读之前,给孩子设置问题,安娜与大猩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为什么安娜和大猩猩能成为好朋友,安娜的生活中缺少什么东西。针对前两个问题,孩子在听家长阅读过程中自然较为容易找到答案,然而对于最后的问题,孩子在理解与分析上还存在难度,这就需要家长对其进行剖析,为孩子提炼出主旨,即安娜想让爸爸变得慈祥亲切,而爸爸不善言谈,只是用行动默默表达。从而使孩子能够在家长的阅读中,受到心灵与感情的熏染,不断丰富内心感情世界。

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用来不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方式,既可以培养孩子对文字的把握与读说能力,又可以强化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与思维的表达,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夯实语言基础。此外,借助亲子阅读这种父子、母子之间的语言交流与互动,可以加深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使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感知外面的未知世界,描绘充满新鲜好奇的世界。

参考文献:

第3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所在单位:南通市如东县人大常委会办 公室

职 业:公务员

推荐单位:如东县机关幼儿园

颁 奖 词:

他那爱的声音,不仅温暖了自己的女儿,还温暖了3万多个孩子的心。在瑰丽奇异的故事世界里,他和孩子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阅读记忆。这位被大家誉为“故事爸爸”的父亲,默默坚守着最初的愿望,悉心浇灌着万千新芽,静待花开。

“大家好,我是立志要成为孩子王的男人――兜兜爸!作为一个85后俩娃奶爸,我虽然没有奶水喂养孩子,但是我坚持用故事喂养孩子……”每当被邀请分享育儿经验,或是参加家长会、亲子读书会的时候,我都会用这样的语言来开场。不知不觉间,我已经给女儿讲了两年多的故事,给两万多名小粉丝播讲了176个故事,“兜兜爸讲故事”已经成了我的一张新名片,而且我觉得,这是比其他所有头衔都更闪亮、更重要、更让我感到自豪的一个称谓。

故事,让我找到了当一个好父亲的捷径

今年父亲节的那天,我受新教育萤火虫如东分站的邀请,在如东县图书馆作《千言万语抵不上一个好故事》的讲座。在分享现场我作了一个小调查,当问到现场的爸爸们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等于或大于妈妈的时候,全场只有一位父亲举了手;当问到孩子们,在家里是爸爸陪伴多还是妈妈陪伴多时,

孩子们几乎都给了同样的回答:

妈妈!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我并不吃惊,因为我也曾经深深地因为“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这个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我是一个工作繁忙的公务员。2012年,我的大女儿兜兜出生了,可是那时我还完全没有做好当一个父亲的准备――我不知道在她的成长中自己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传统的社会分工认知经常会误导我:男人就应该在外做大事,女人才应该在家带孩子。我一度认为自己在抚养孩子这件事情上将毫无建树,甚至会帮倒忙。

好在我的女儿兜兜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在她两岁的时候,她对故事的渴求变得非常强烈,每个晚上都缠着我给她讲故事。于是,我“被逼迫着”开始在书架上翻找兜兜妈买过的故事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开始了我的讲故事生涯,没想到这一讲就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儿童故事还抱有一些轻视的态度,觉得就是“哄小孩”用的工具。可是当一本又一本的大师之作翻过,当我开始真正用心演绎、深入其中的时候,自己都会沉迷、陶醉、流连忘返。在一本本故事书中,我和兜兜一起体会着感动、快乐、滑稽、悲伤、恐惧……也让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童年时光,仿佛儿时的阳光又重新播洒在身上。

很快,书架上的故事书读完了,我开始在网上找故事,到书店买绘本。为了给孩子选一本好故事书,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松居直喜欢的50本图画书》《给孩子100本最棒的书》等十多本亲子阅读指导书。直到对各国绘本大师的作品和L格烂熟于心,我才发现自己过去对儿童读物的理解有多么浅薄。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选故事也并非易事,要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故事堆中选出适合孩子年龄、性别、教育目的的好书,需要家长深厚的阅读底蕴和对孩子的深刻了解。两年多来,我给女儿讲了500多个故事,购买了上百本故事书。我的书房里,也有一个兜兜专门的读书柜。现在,兜兜刚刚上幼儿园小班,就已经具备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也是故事的功劳。父亲节前夕,如东电视台记者还专门到我家进行采访,拍摄了兜兜自己读书的画面,她也觉得非常高兴。

我和兜兜有一个专属共读时间,那就是吃完晚饭后的一个小时。每个晚上我都会抱着她,舒舒服服地坐在书房的懒人沙发上,给她讲一个小时的故事。我们都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故事的美妙世界中,享受着最美好的父女时光。

是的,原来当一个好父亲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孩子所需要的,不过是陪伴而已。是故事,让我找到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这也是一条通往好父亲的最佳捷径。

故事,让我打开了通往更多孩子内心的大门

我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网络配音员,所以非常擅长变化音色――无论是老人音、中年音、少年音、儿童音或者搞怪音,我都信手拈来。在讲故事的时候,我经常会根据书中的角色,极尽夸张地将他们一一演绎出来,每次都能紧紧抓住兜兜的心,或是将她逗得哈哈大笑。

在给女儿讲了一年半的故事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把这些好故事讲给更多的孩子听呢?于是今年4月,我开始打造“兜兜爸讲故事”的公众号,同时入驻蜻蜓FM儿童故事名人堂,用过去做配音员时使用的录音设备,把自己给兜兜讲过的好故事上传到网上。

做这件事情一开始只是一个兴趣或是公益,可是做着做着,我发现它多了一份责任。半年来,有近3000个孩子成为了我的公众号粉丝,有20000多个孩子成为了我蜻蜓FM栏目的粉丝。有家长对我说:“兜兜爸,我家孩子晚上不听你讲故事就睡不着觉!”还有一些家长说:“我

们家孩子不仅晚上听,一大早起来也要听!”

听了大家的反馈,我的内心是激动的,也是感动的,一想到每个晚上有两万多双亮晶晶的眼睛在焦急等待我的故事,我就不能也不敢停下脚步。坚持是一件辛苦的事,选材、设计、配音、编辑、配图、上传……完成一个故事,每天至少要花费1个小时的时间。而且因为讲故事是要用嗓子的,我甚至不敢让自己感冒。今年有过两次感冒发烧,也都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不想看到孩子们失望的眼神――即便我看不到。

到今天为止,我的儿童故事播讲平台已经开设了176天,共上传了176个故事,每天播讲一个,从未间断,这也让我越发相信,只要真心想做一件事,那就真的不会存在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儿。

给所有的孩子讲故事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挑战,第一个难题是时间,故事太短孩子听不过瘾,故事太长孩子无法长时间专注,所以我会选择能讲5~10分钟左右的故事。有些好故事如果太长或太短,我就必须花时间进行改编。第二个难题是故事性,因为没有书,我只能尽可能选择情节生动的故事,再加上自己夸张的声音来演绎。第三个难题是互动,因为在网上播讲是单方面输出,所以我会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加上自己设计的开放式提问,尽量让孩子们听有所获。第四个难题是平衡给兜兜讲故事的时间,我会首先满足和女儿的亲子阅读时间,然后无论如何在当晚12点前发出当天的故事――作为一个全职的奶爸,这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极限。

“如果想告诉兜兜爸,就到微信里来留言吧!”这是我每个故事的结尾都会播讲的一句话,有时是留下了一些小问题,有时是想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故事。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让我和孩子们的心连在了一起。有时我会收到这样的微信留言:“兜兜爸,我的名字叫乐乐,我今年5岁啦,我喜欢你的故事!”清脆而稚嫩的声音会一下子击中心底,激励着我坚持做下去;有时我会收到孩子们对小问题的反馈:“兜

兜爸,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会及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鼓励;有时我会收到孩子们的点播:“兜兜爸,我想听《三毛流浪记》!”我也会尽可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有很多家长通过平台给我留言,诉说他们育儿中的烦恼,或是咨询亲子阅读的书籍,我都一一解答。

兜兜三岁的时候开始上托儿所,我又给自己安上了一个头衔――“亲子共读推广人”。我开始深入学习亲子共读的技巧,仔细琢磨彭懿、汪培 、粲然等名家是怎么带着孩子一起读书的,并且和兜兜一起尝试各种共读方法。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带着故事书,定期到托儿所开展亲子共读。今年,兜兜上幼儿园了,我在开学第一天就到她的班上开展亲子共读了,讲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很多孩子回到家就缠着爸爸妈买这套故事书了。无论是在托儿所还是幼儿园,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看到孩子们纯真的内心,有时走进教室就会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七手八脚地将他们所认为的“宝贝”(拼图、玩具火车、积木等)送给我,每当此时,我的心里总是热乎乎的。而兜兜也会感到很自豪,她会骄傲地说:“我爸爸又要来讲故事啦!”

故事,让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去进行教育

我刚刚做父亲的时候,对现代教育理念几乎一无所知。那时我的教育方式十分简单粗暴――不是惩罚就是说教,偏偏还自认为绝对正确,十分有效。

然而故事的确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当我将故事书一本一本给女儿“喂下去”的时候,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原来最好的教育是润物无声。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在说教和惩罚之外,还有更好的引导方式,而讲故事就是其中一种。

比如兜兜有时在外面玩久了不愿回家,过去我会硬拖着她上车,她会极力反抗大声哭闹,而且这样的情形会反复出现,让我精疲力竭。后来我发现兜兜很喜欢一套故事书叫《爱探险的朵拉》,尤其喜欢朵拉这个角色,我就通过角色扮演来解决这一问题。当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我就立刻扮演成书中朵拉的好伙伴迪亚哥,我会大声对她说:“朵拉,我们现在好像找不到回家的路啦,怎么办呢?”她立刻就进入了场景,想了想说:“那我们来看看地图吧!”我就接着说:“地图地图!map!”然后把手机导航打开,抱着她上车,顺利回家了。这样既增进了生活中的情趣,又达到了目的,还没有让她产生负面情绪,真是一举多得。在平时,我们也会经常玩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乐此不疲。

再比如很多家长向我反映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的问题,我的女儿兜兜也有这样的表现。我就选择《小熊宝宝》系列中的《你好》绘本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让兜兜扮演小熊,而我

扮演其他小动物来互动。兜兜

说:“小鸟、小鸟你们好!”我就说:“小熊,你好!”……这样来将这个故事讲完,然后告诉她:“小熊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见人就打招呼,大家都很喜欢他。”读了这个故事之后,当兜兜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场景时,就会触发这段愉快的记忆,她就能很自然地和别人打招呼了。

此外,我还通过在公众号播讲《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理发,不怕》等故事,成功解决了很多小朋友不爱睡前刷牙和害怕理发的问题,孩子们听了这两个故事之后,行为习惯都有了明显改善,而且还很骄傲地用微信发语音给我:“兜兜爸,我会好好刷牙”“兜兜爸,我不怕理发了”等等,有些还发来了照片,我也做了专题栏目刊登了他们的表现,他们在公众号里看到自己,都非常高兴,这也是对他们表现的间接鼓励。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更棒的自己就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去追逐和实现。而故事,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良方,它绵柔甘甜,春风化雨。

第4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一、绘本漂流,亲情互动

古老的《漂流瓶》传说将“图书漂流活动”的起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说给家长和孩子们,家长和孩子们也纷纷响应,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书分享给更多的伙伴。

活动初期,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述活动意图、操作方法,征求家长意见。交流讨论后,幼儿每周一将漂流的图画书带回家,周五将漂流的图画书带回幼儿园,这样每周都有一本新书借回家。幼儿在家人的陪伴下参与阅读,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增进了亲子情感。同时还培养了幼儿节俭、与他人一起分享好东西的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积极参与的态度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有助于共同养成热爱绘本阅读的好习惯。

二、故事爸妈,走进课堂

在 “故事娃娃”开展的基础上,我们尝试 “故事爸爸、故事妈妈”这种新型亲子阅读形式。主要是请小朋友的家长轮流来班内进行故事讲述活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游戏。万事开头难,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又因为抹不开面子,怕讲不好,所以一开始只有个别家长来参与。老师们就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主动帮家长提供教具、头饰,帮家长组织纪律,打消了前来讲故事的家长的顾虑。讲完后教师热情鼓励,慎重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促进家长提高讲故事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真切地体验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理解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部分家长的宣传带动下,现在大多数家长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了。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形式,讲故事的家长家的小朋友会觉得特别自豪,听故事格外认真,回答问题十分踊跃。在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兴趣的共同目的下,孩子之间、家长之间愈发彼此熟悉、了解,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三、亲子同台,其乐融融

家长的积极参与,为我们的经典图画书阅读活动输入了新鲜血液,而亲子剧场的尝试,更给我们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亲子剧以家庭为单位,负责排练和表演一个经典小故事,亲子同台,承担不同的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活动前,家长和孩子挑选一个经典故事共同阅读,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表演服饰,设计表演时的动作、眼神、台词,再加上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进行生动的表演。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表演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表演,孩子们对角色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将故事情节与生活相融,在享受表演快乐的同时,从故事中学到生活的智慧,同时也激发起了其他幼儿的表演欲望。

四、自制绘本,创作无限

在绘本阅读时,我们常常被绘本中一幅幅漂亮的图画、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深深吸引,这也激发孩子自己动手尝试制作绘本的兴趣。孩子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有待发展,亲子自制的绘本给大家呈现了一个全新的阅读境界。我们积极向家长介绍绘本的制作方法,推荐绘本制作的素材。家庭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家人的相貌特征、有趣的家庭生活、美好的亲子游回忆等,都是绘本制作的良好素材。亲子图书绘本制作种类繁多,有的是孩子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想象理解设计的画面,在家长的帮助下附上文字说明;有的则是父母精心绘画,孩子涂上七彩的颜色;还有的是图片剪贴、照片粘贴,附上文字解释……《宝宝动物园游记》、《春天的电话》、《小蝌蚪找妈妈》、《圆圆和方方》等作品展现给大家一个精彩纷呈的童心世界。

五、家园论坛,各抒己见

虑及家长想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的需求,以及家长每次接孩子时交流育儿心得的热情,我们动员家长建立了班级QQ群,开辟了家园沟通的新渠道。家长每天都会进入群中浏览,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自己阅读过的优秀故事推荐给大家,并提出好的意见与大家交流共享。班级QQ群成为家长交流沟通的新平台和绘本阅读困惑的解答站。在这里家长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沟通及时,解决了家长工作忙,没时间见面交流的问题。亲子论坛,不仅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而且家长之间能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教子的方法,交流和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家长教养子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坛能促使幼儿园和家庭这两个幼儿成长场所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整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

第5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俄罗斯;民间故事;父母观念;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1512-0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0)03-0045-04

观念是认识语言学、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最早研究观念的著名语言学家维尔茨别希卡(A.Wierzbicka)提出,“观念源于理念世界,具有名称,反映了对世界现实的理解认识”;认知语言学派将观念定义为“表示人的意识心智资源单位和信息结构单位的术语,反映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是心理词汇、人脑概念系统以及反映在人类心理的全部世界图景的有效记忆单位”;文化学家利哈乔夫在《俄语的观念域》一文中提出,“观念是意义的代数式的表达,是语词意义与个体和民族经验相遇的结果”。本文采用语言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捷潘诺夫对观念的定义,即观念是“文化在人意识中的凝聚物”,存在于个体和集体意识中的表现民族精神的基本单位。观念由三部分构成:概念、形象和评价。民间故事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较明显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功能。民间故事创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行为和结局命运的描述,表达了民间的道德价值取向。因此,解析民间故事中的观念应主要分析其中的形象和评价部分。

家庭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最为主要的传统价值观,民间谚语中常说“家里的粥都是稠的”,“家庭和睦最珍贵”。在故事世界中,家庭同样占有重要位置。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构成了故事人物间的主要关系。许多故事人物的名字就表明了其家庭地位,如农民的儿子伊凡,商人的儿子伊凡,或直接称呼人物商人的女儿等等。在故事家庭中,父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故事的开端,最先介绍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情况,如“很久很久以前,住着一位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有三个儿子”;“在很远很远的国家,生活着国王和王后。他们有一个王子和一个公主”,等等。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要求,可以为孩子解决难题,会送孩子离家学习等,这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成为故事中最为主要的人物关系之一。因此,父母观念是民间故事中重要的观念。通过分析父母观念中的形象和评价部分,可以了解故事中父母的行为规范以及对孩子的态度,同时帮助我们了解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对父母形象描绘和评价的特点,掌握体现于其中的俄罗斯传统社会对父母权力和行为规范的理解,增加对俄罗斯传统家庭道德观的认识。这里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父母观念作一研究。

一、父母拥有至高的权力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始终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拥有对孩子的至高权力,例如父母会要求孩子为自己找到想要的人或宝物:“我亲爱的孩子!你们谁去寻找自己的母亲?”“我做了一个梦,说在一个国家……,有一位美丽的叶琳娜。她有生命之水和死亡之水以及返老还童苹果;你们,孩子们,可以取到这些宝物么?”“我的好孩子,我听说空旷的田野中有一个六头怪兽;杀死它,把它的六颗心带给我”。这些要求都意味着历险,但孩子们还是遵从父母之命,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

父母虽然都处于对孩子的统治地位,但权力的程度和范围大小不同。父亲相较于母亲,拥有更高的决定权。首先,父亲有权力分配家庭财产。父亲的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父亲是家庭的供养者,因此,他有权力分配自己的财产。例如,父亲离家当兵前,就会为年幼的孩子留下婚嫁和做营生用的一定财产:“这是给你(妻子)的50卢布;不论是生女儿还是儿子,都要留着这些钱直到他们成人:嫁女儿时,这笔钱就是嫁妆;如果上帝赐给我们儿子,他成人后这笔钱会是笔数目不小的补贴”。临终前,父亲会分配遗产:“我亲爱的儿子!我现在生病,很快就要死了;我死后把我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你”。死后的父亲也可以赠给孩子财产,多为有魔力的宝马。死后的父亲赠宝物这个情节的出现,按照普洛普的研究,与两个古代信仰有关:一个是对死去祖先的崇拜,另一个是对死人的恐惧,都是原始思维的遗留反映。

其次,父亲决定子女的婚姻。父亲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配偶。在《青蛙公主》故事中,沙皇对自己的儿子们说:“孩子们!为自己做一支箭,然后射出它:把箭送回来的女人就是你们的未婚妻;如果没有人送回来,那就不能结婚!”父亲多通过张贴告示寻找合适的女婿,如在某个国家,沙皇有一位公主,沙皇想为公主招亲,于是,“贴出告示让全世界的未婚男子都来到这里”。告示中通常会说明父亲提出的要娶到他的女儿必须完成的难题。因此,父亲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为自己找女婿,而不是让女儿自己选择丈夫。

二、父母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故事中父母与现实社会的父母一样,不仅拥有权力,也同样承担责任。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体现在:

(一)父母会送孩子学习。“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叫费多尔。老头想把儿子送去学手艺,于是把他送到一个富商那里学徒三年。”“有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已经成年;父亲不知道要教儿子学什么,于是就把儿子送到一位工匠那里做学徒,学做东西。”“孩子十岁时,母亲送他们去读书;很快,他们就学会了识字,远远超过贵族和商人的孩子。”

(二)父母会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原则。孩子要离开家去外地时,母亲嘱咐他们:“听着,孩子们!你们进城后,要向所有遇到的人和同行的人鞠躬。”父亲临终前嘱托孩子:“要诚实地生活,不要伤害别人,记得祭奠我。”商人要去世了,他要求儿子“疼爱和保护自己的姊妹,不要伤害任何人”。

(三)惩罚犯错的孩子。故事世界的父母有权力惩罚犯错的孩子,甚至有时惩罚的力度很重,如得知儿子染上的恶习和酒瘾,母亲不让儿子进家门继续管理父亲留下的店铺,“走开!我们不需要酒鬼”;以为女儿没有遵守规矩,表现轻浮,父亲就命令儿子,“你的妹妹让整个家庭都受到了侮辱!我不想原谅她:你现在就回家去,把这个坏家伙砍成碎片,然后用这把刀把她的心带回来”;儿子没有听从父亲的意愿说出自己的梦境,结果“父亲十分生气,他叫来仆人,命令他们把不听话的儿子抓起来,脱掉他的衣服,然后把他绑到大道边的树上”;对待伤害其他孩子的子女,惩罚更加严厉,“父亲十分生女儿阿奴什卡

的气,他把女儿摁到大门上,用土枪打死了她”。

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在故事中并未被认为是残忍的、不公酷的,而被认为是维护家庭秩序和正义的表现。

上述这两方面都肯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权威和权力。父母的权力还体现在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方面。孩子十分尊重父母的祝福,没有父母的祝福,孩子不会开始人生的重要阶段,如离家去远方和结婚:伊凡王子从父皇那里得到祝福和允许,然后去闯荡世界;商人的儿子找到自己的未婚妻后,对父母说“请祝福我们”;沙皇和皇后祝福了王子和大公的女儿,然后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三、父母关爱孩子

在权威之下,父母仍然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称做“我亲爱的孩子”。对孩子的疼爱表现在:经商的父亲出远门前,会关心地询问孩子们的需要,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会冒生命之险,如父亲为了找到女儿喜爱的“小红花”,进入到陌生遥远的花园,结果遇到了可怕的“丑陋的长着翅膀的三头蛇怪”。宠爱女儿的父亲甚至有时会允许女儿自己选择未婚夫:“父亲,请允许我来猜谜;如果我猜出了谁的谜题,就砍下那个人的脑袋;如果我没猜中,我就嫁给他。”

母亲对孩子的爱表现得更为强烈。即使被巫婆变成野兽,母亲还是会每天偷偷给孩子喂奶:“阿勒西跑过来,脱下自己的动物皮放到树墩下面,抱起儿子哺育;然后再穿上皮毛回到森林中”。临终前的母亲还是对孩子放心不下,嘱托孩子:“听着,瓦西里苏什卡!记住我最后的话,按照它去做。我要死了,带着我的祝福,我给你留下这个娃娃;一定要把它带在身边。”这个娃娃后来多次帮助孩子摆脱了危难。死后的母亲仍然会帮助孩子。受到父亲骚扰的女儿三次来到母亲的坟前,向母亲哭诉自己的遭遇。过世的母亲每次都告诉她应当怎样做,最后一次母亲让女儿穿上猪形外套。终于摆脱了父亲的骚扰。难产死去的母亲,由于惦念孩子,每晚都会回来哺育孩子,“一位亲戚突然点燃了蜡烛,看到已经死去的母亲穿着安葬时的衣服,跪在摇篮前,用乳汁喂孩子”。死去的母亲帮助孩子的情节与死去的父亲赠予孩子宝物一样,是原始的对祖先和对死后世界信仰的遗留。

母亲的爱虽然强烈,但有时对孩子盲目的爱会导致孩子犯错,如孩子请求母亲从沙皇那里偷来宝盒,母亲照孩子的话做,结果两人都被处死。

父母虽然疼爱孩子,但是如果有多个孩子,那么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同的,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例如,农妇喜欢两个大儿子,给他们穿得很整洁,而小儿子总是穿得不好――总是穿着黑衬衫;老婆婆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小女儿,她给大女儿穿最好的外衣,和她一起去教堂做日祷,而给小女儿留下两俄斗黑麦,让她在她们回来前把黑麦脱壳;父亲在分配遗产时,将房子、牲畜和土地都留给大儿子,傻瓜女儿却什么都没得到。

四、对孩子构成伤害的父母

故事世界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有的父母不仅不去疼爱孩子,还给孩子造成伤害。在《猪外套》故事中,由于女儿长得十分像死去的母亲,父亲竟然要求女儿嫁给自己。女儿得到死去母亲的指点,穿上猪皮做的外套后,父亲却“唾弃女儿并把她赶出了家门,既不给她侍女,也不给她路上吃的粮食”,使得女儿流落他乡。在《父亲和女儿》中父亲强迫女儿和自己犯下罪过,生下孩子后,父亲又威胁女儿,让她对外承认孩子是仆人的。女儿不从,结果被父亲杀死。父亲与女儿的“与异族通婚制度和婚姻禁忌遭到破坏相关”。

不仅是父亲加害亲生子女,应有伟大母爱的母亲也会伤害孩子。母亲会为了情人而牺牲孩子。例如,伊凡王子带着自己的全部军队到另一片土地――遥远的潘・普列什维奇那里征战,战胜了他的军队,并将其俘虏。这个潘长得很英俊。皇后――伊凡王子的母亲,见到他之后爱上了他,经常到监狱去看望他。有一次潘对皇后建议,把你的儿子伊凡王子杀掉,“如果你能杀死他,我会非常高兴”。母亲的情人会要求她杀死自己的孩子,一个剜出大脑,一个剜出心脏,如果不这样做,他们的情分就完了。母亲整整痛苦了一个星期,最后终于没有忍住,对要她杀死孩子的情人许诺不会怜惜自己的孩子而错过情人。

故事中对孩子构成伤害的,除了孩子的亲生母亲,还有继母,她同孩子的亲生母亲一样,同样被称做母亲。但是,继母却残忍地对待丈夫死去的妻子留下的子女。她在故事中只有一种形象――邪恶,会使用巫术害人。继母经常打骂继女,让她干家中所有又脏又累的活:“老太婆不喜欢大女儿(她是继女),经常数落她,很早就把她叫起床,把所有的家务都推到她身上。女孩饲养家畜、砍柴、担水、烧炉子、置办仪式、打扫屋子,干活直到天明”;继母想尽办法遗弃继女,为此,她会派继女到老巫婆――她的姐妹那里去取针线或借火,希望巫婆能吃掉继女;会让丈夫将继女送到森林中,嫁给莫罗兹卡,真实的意图是希望制造寒冷的莫罗兹卡冻死继女。对待继子,继母不能在体力上惩罚他,却能用巫术破坏继子的美满姻缘,通过与之私通的继子的仆人,继母得知继子要与未婚妻见面,她就命令仆人在第二天船到岸的时候,把一个别针别到商人的儿子伊凡的衣服上。结果伊凡就昏睡过去,未婚妻怎么叫都没有把他叫醒。这样三次后,未婚妻就返回了自己遥远的国家。

继母的负面形象源自于古时的异族婚姻制度。“继母和继女的形象出现在婚姻形式改变之后,即可以从外族娶妻。”梅列金斯基也认为,继母虐待继女是内婚制度被破坏的结果,而且“正是由氏族到家庭的最终转变产生了继母与继女的矛盾”。

第6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且不说故乡是童年的乐土,那清河里的小鱼儿、老槐树上的麻雀、乡间小路两旁那挂满藤蔓的豆荚;更不用说童年时的玩伴、少年时的同学、兄弟间的打闹、还有父母亲的呵护……多么惬意的故乡啊,故乡连同那故乡的老屋是挥之不去的情结。

然而时隔不久,我却渐渐地感觉故乡连同那老屋的确与我渐去渐远了。

不是么,就在十几年前,我还常常踏着自行车带着孩子沿着乡间的小路回到老屋去贴近故乡,白天倾听夏日的蝉鸣,夜晚感受乡村的宁静;即就是在母亲去世后老父亲已经接到城里生活、责任田已经完全不种了的那几年,也还有“回老屋看看、转转”的念头时不时地驱使着我,隔三岔五地回到家乡的老屋,即便是无事可做,但总可以抚摸童年的记忆。那时想,这里或许就是我永远的故土和归宿了。

近几年我偶然觉悟到那种“念头”已经很少了,少到了只有在清明节期间回乡寻根祭祖;或者是在春节前夕于祖先的坟前感恩膜拜。

老屋的院子以前是经常里里外外打扫的,印象中的那个院落有夏天老槐树浓浓的阴凉,还有合欢树素净的绒花散发着的淡淡清香,院里院外始终是洁净的;尔后老屋记忆更多的是挂在屋檐下的蛛网,院落里厚厚的或已经腐烂的落叶;再后来,回村办事老屋也不进去了,只是驻足,带着一丝的怅然凝视一下那已经锈迹满身的锁头,还有那在风中摇曳着、且退色了的半垂的春联。

老屋的确就在我的面前,而我却没有进去的念头,起码这一次。仔细回味,确实有些许的酸涩,这里曾经是我童年的乐土,我的祖祖辈辈在此间曾经演绎了多少饱含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如今面对她我却开始漠然,难道是我在渐渐地忘本而且无情地在割舍这神圣的乡情吗?我陷入了苦苦地沉思……

先祖的故事基本是身不离土、勤俭持家、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在父辈和族人中神奇而断续地传唱。我想,这或许就是我的乡情的有着千丝万缕交织着的深深的根,我可以随时随地地依据父辈和族人的演绎而自由地想象祖先们创业的执着和艰辛。

而我的母亲在家乡和老屋辛勤创业的影像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幕幕苦涩又甘甜、心酸而幸福的故事。

儿时候的记忆里,且不说冬日的早晨,甚至没有一只滴滴答答的马蹄表,母亲天天早早地叫我们上学,寒冷冬夜那伴着柴火堆的机杼声,枕头旁边那嘤嘤嗡嗡的纺车声,还有油灯下母亲吮吸被针扎破手指时的此情此景,始终都萦绕耳际,恍若就在眼前,单是回想起乡村的除夕之夜就让人幸福而又酸涩。那时没有电视和广播,夜已经很深了,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在唠叨和盘算了过年的设想后蜷缩在温热的火炕上,孩子们也因要起一个大早燃放鞭炮,早已进入了梦乡,而母亲依然在准备着十几口人过年的器用,不知什么时候在我们的袖头已经露出棉花的黑色棉袄上套上了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大年初一,第一眼看到的是母亲早已在灶房里忙碌着,好像她整晚上就没有合眼;小朋友们聚在只剩下一个大石墩的城门楼前炫耀着自己的新衣服和手里的鞭炮,天真的骄傲、童稚的羡慕、以及无忧的欢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朝霞灿烂、幸福美满的新世界。但是那时很少去想这个童话世界其实是母亲亲手缔造的,那时候对那常常是泥泞小路的乡村、烟熏火燎的老屋有着与生俱来、本能而纯净的眷恋,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那里不仅是儿时的乐园,还有勤劳而善良的母亲。

对于更多的人来讲,无论是放学回家、还是游子归来,可能进门第一声喊的往往是“妈——”。然而勤劳的母亲由于积劳成疾,带着对生活的憧憬和眷恋过早地离开了她常年劳作的老屋,不在世间了,父亲还在乡村老屋居住的那些年还常回家看看,可是没有了母亲的老屋总是空荡荡的,我的心也是空荡荡的;自从老父亲来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就很少再回到故乡了,仅有的清明和春节也较少停留。

慈祥而智慧的长辈们营造了浓浓的温馨,不管你长多大,一见面他们都会亲昵地叫着你的乳名,或者以最简化的方式亲切地称呼你,关切地问你的工作与生活,或者干脆就是一声笑骂……在浑身暖流涌动的同时你会感受到更多父母般的爱意;更何况他们都是个性鲜明的,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故事或者最为闪光的地方,足以让人经常提起,津津乐道,即便是你已经远离故乡在外工作了,这些故事也会在你不经意时闪进你的脑海,那些慈祥的面容和熟悉的身影也常常自觉地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可如今他们一个一个的或者在尽享幸福生活中漫漫地老去,或者在用尽最后一丝气息抵抗病魔中、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眷恋、裹挟着对未尽事宜的终身遗憾万般无奈地先去了。人到中年而又在外因工作或者为生活奔波,听到来自家乡的消息时往往更多的都属于这一类的。可能在清明时,你回家祭祖还看见他或她佝偻着年迈的身躯在侍弄了一辈子的土地理播种着希望,而麦熟时节你回来,还是在那块土地里就多出了一个插满纸花的坟茔;也可能在春节时你还看见他坐在贴着寄予了一年美好愿望的鲜艳春联、而且宽敞明亮的门厅里含饴弄孙,可你中秋回来那原来贴着红色对联的地方已经换了白色的挽联了,子孙抑或是亲朋好友们试图用最美好的词语来告慰失去的亡灵,其实倒不如说是在抚慰自己无限伤痛的心,使自己尽快能够从那个难以接受的痛苦的亲情中解脱出来,怀着感恩的伤痛、甚至还有突然无主的迷茫、用因为过度悲伤而布满红丝的眼睛去面对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第7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电影美术的色彩和艺术综述 更多精品 资源 来自3 e d u 教 育 网

一、“父亲、母亲”的人物造型反映时代的特征

在电影的创作中,要表现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主要通过人物的造型美术来凸显。从年老母亲憨厚的笑容中就给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内心感受,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上的美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影片中展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身着一件整齐的中山装,再加上一头短短的头发,配上干净的笑容也反映了影片中的历史时代,并且这一人物造型也为影片中父亲遭遇了“文革”的变故而埋下了感情的伏笔。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上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慕心理,同时也为母亲后面执着不悔的等待提供了历史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则是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并穿了一件红色的棉袄,这一人物的美术造型正把当时的乡村姑娘的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从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时的略显笨拙的样子中,就把母亲质朴的乡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具有淳朴的笑容和清秀的脸庞,这些人物特点把人物身上的青春感反映出来了,而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时,展现出来的执着不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而这一情感的表达也与当时社会背景中的乡村爱情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美术造型,能让人们很轻易就了解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人物的着装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影片主要展现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爱情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城市的爱情故事,更不是有关城市人之间的。另外,从人物的着装造型上也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区别人物的身份特征。影片中刻画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鲜明的淳朴的乡村姑娘。人们从人物的造型上也可以知道故事大概发生的历史年代,父亲身穿中山装,母亲穿红棉袄,从中可知故事的时代并不是发生在古代,也不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另外,从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地区,并以此来判定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样就能有利于观众掌握整部影片中的故事内涵。

二、以“路”为道具造型表达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把主要的情感碰撞都展现在这条具有道具作用的乡间“小路”上,影片在开头部分就描写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同时这条路也被赋予了美术的效果从而来象征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伴相随的感情。影片中的路是通过一条静谧的乡间小路来展现的,并且路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美术作用就是告诉观众父亲和母亲在这条路上是怎样的执着,同时也是表达母亲毅然决然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的真挚情感。在此后,影片中就曾多次出现了路的景物描写。当彩色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就出现了一条路是直通往村子,而父亲就坐在马车上来到了这个村庄,母亲则是在路的另一个尽头在等待着,这一景物的描写就暗喻着父亲和母亲即将要展开两人的故事。在影片中,正是这条路的景物画面才指引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相遇,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而母亲则为了能多看父亲一眼,并且和父亲多说上一句话,两人的感情变化多次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并且这条路的美术效果也正是表明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到后来,父亲被牵连到“文化大革命”的事件中而被强行带走,此时的母亲一路上追逐,并希望父亲能吃上自己做的饺子离去,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而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条没有镜头的道路,及至母亲无力倒在了路上,路的印象也逐渐隐退,在这一处中,路所营造的美术效果就是为了凸显出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种种艰辛。自父亲离开后,母亲则日日都在路上等待,而此时的道路则赋予了凄美的美术意义,表达了母亲对爱情的执着和坚信。母亲在最后也终于等到了父亲,而这一处的描写也借助这条路来展现,寓意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终于有了明了的结果,影片中描写路的画面也到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路的作用已经包含了父亲和母亲之间通往幸福的道路。从影片中的现实部分来看,观众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坚持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来,也感受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艰辛。而父亲的遗体也正是通过了这条路,影片中出现了感人肺腑的关于路的画面。在影片中,路作为拍摄过程中的一个道具,蕴含了深刻的美术意涵,也是最能表达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朴质的乡土情感。

三、景物的美术造型折射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恰当地把景物融入影片的抒情过程中,并实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获得了非凡的美术视觉,巧妙的景物刻画为整部影片增添了美感。在影片的回忆部分中,当母亲穿着那件红棉袄出现在路口在焦急等待父亲的出现时,整个镜头从远景到近景都展现,并通过全景、近景之间的相互变化,着重凸显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且正是随着景物描写的不断切换中,也逐渐把剧情带向了高潮的发展阶段,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一个美术上的视觉刻画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在影片的另一处中,母亲为了能够听到父亲的声音,便每天都到村里去打水,此时把金黄色的画面背景和弯曲的道路相互映衬,再加上母亲脸上纯净的笑容,与整个画面相融合。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主要把每一幅的画面都定格住,并着重展现人物身上的那种自然和纯美的感觉,并以此来表达母亲心中对父亲的绵延不绝的爱意。在影片的另一处描写中,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食物,导演还特意把一个青花瓷碗放在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对此进行了远景和近景的特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美术造型来告诉观众母亲对父亲的真情。母亲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一条路上等待着,影片的画面也在金黄色的美术色彩中得到了开展,把母亲的凄美完全展现出来了,这就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导演还对母亲做饭的情景进行了特写,并把母亲劈柴、烧水等情境都生动展现出来了,在这一个画面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语言,仅仅是随着镜头的特写而把人物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唯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母亲心中强烈的情感特征。当影片的故事发展到后面,母亲独自一人在那条路上无尽的奔跑着,导演把画面替换为彩色的回忆中,这不仅是对回忆内容的概括,也表现了那种深入骨髓、真挚感人的爱情终结。影片中充分表现景物过程中,也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也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8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心理学家说,婴儿时期是需要环境刺激的,和孩子一起阅读,可以刺激他的听力、视觉。很大的五颜六色的卡片,妈妈对宝宝的注视、抚爱、甜美的声音对宝宝都是一种刺激。

这个时期是孩子的语言和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宝宝从咿呀学语,到重复说字“车车” “帽帽”等,一直到他能说简单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宝宝的巨大进步。 妈妈给宝宝讲故事是很好的益智训练,我们要懂得反复给孩子讲故事的重大意义。

0-3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Step1: 0-6个月

妈妈用声音和表情带给宝宝世界

0-6个月的婴儿喜爱的阅读游戏是一些朗朗上口、韵律优美、短小精悍的儿歌以及色彩鲜艳、内容简单的图画书。书的质量一定要好,色彩对比要大,最好是圆角书,以免刮伤孩子。这样的阅读不仅让宝宝认识周围简单的事物:水果、蔬菜、花、草、玩具等,还可以培养婴儿对韵律的基本认识和对色彩的初步印象,陶冶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

实际上,除了简单的认识,孩子还可以从与母亲共同的阅读游戏中得到更多。妈妈的声音、表情,妈妈阅读时怡然自得的神态,能使宝宝感受到母亲对阅读的热爱,这种热爱会融进孩子幼小的生命。

Step2: 6-12个月

妈妈的情景阅读,让宝宝读懂故事里的世界

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妈妈可以选择三类故事。一、简单的启蒙读物;二、符合其理解能力的简单故事和图画书;三、超越其年龄的、父母觉得更丰富、更有趣的读物,让他从讲故事人的语调、体态、表情中体会到故事给人带来的美。当然,妈妈要尽量避免读过于恐怖、悲伤、结局凄惨的故事。

第三种故事与孩子一起阅读时需要父母费点心思。一位母亲每晚都给她的不到1岁的孩子讲述《小红帽》的故事。孩子并不真的懂得这个故事的意义(他从未见过真实的大灰狼或是图画中的大灰狼),他只是爱听讲故事人的声音,喜欢她的抚摩。这位妈妈的阅读方法是:讲小姑娘戴着红帽子时,摸摸宝宝的脑袋,小姑娘采花时摸摸宝宝的手,小姑娘挎篮子时摸摸宝宝的胳膊,小红帽被大灰狼吃掉时,把宝宝抱得紧点,猎人剪大灰狼肚子时摸摸宝宝的肚子。这位母亲总是把猎人的名字改成孩子的名字,结尾也忘不掉编一首歌颂小猎人的歌。于是,孩子从“阅读”中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是:爱。他的理解也许是:遇到困难――着手解决――妈妈夸奖。孩子通过妈妈来理解故事,欣赏故事,实现阅读的意义。

Step3: 1-3岁

宝宝在阅读中理解生活、体验情感。

宝宝1岁以后,开始学习理解简单的寓言、笑话、诗歌、小说。文学作品的一切体裁,只要其涵盖的内容不超过孩子的生活体验,孩子就能够听懂。给孩子选书,更要考虑知识含量以外的因素,以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增加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力。

这个时候,父母更要每天与孩子分享阅读。这个年龄的孩子非常喜欢怪诞的故事。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笑得最多的作品是《一个怪老太的故事》:怪老太下楼不走楼梯,拿着砖头当菜,一摔跟头就掉屁股,而且,掉了自己就找不着。这样的故事父母完全可以自己编。这一阶段孩子自己已经可以从阅读中享受到美好的情感。父母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开拓一下,念点儿孩子虽然不太懂,但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

TRIPS: 亲子阅读6要素:

1.保持孩子安宁愉悦的心情。

2.选择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时间。

3.选择孩子兴趣范围内的故事。

4.充满戏剧色彩、热情洋溢地朗读故事。

5.深情地和孩子对视,并鼓励孩子的一切反应。

第9篇:亲情的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 谭恩美;《喜福会》;电影叙事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93 年美籍华裔导演王颖(Wayne Wang)将其改拍为同名电影,取得极佳的票房,并引起巨大关注。电影的成功不仅靠一个好故事,更依赖导演高超的叙事策略。

故事建构策略

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但更离不开独特高明的故事建构。

(一)叙事层次

叙事分层指叙述本身有着不同的层次分界,“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 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1]。

电影《喜福会》有两个叙事层,在影片开始,画外音在优美哀怨的音乐中讲述一个“千里鹅毛”的故事,这是第一叙事层,即主叙事层。随即主叙事者隐身,将舞台让给故事中的主人公。电影的第二叙事层共有八个讲述者,三对母女和一对父女分别讲述母女间的故事和冲突。

主叙事层很短,只有约2分钟的时间,却奠定全片基调。故事中一位妇人带着一只拼命伸长脖子想变成天鹅的鹅奔赴美国,在鹅被移民局没收后努力留下一根鹅毛,希望自己可以将女儿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主叙事者开片的这个故事已然暗示观众影片关注于母亲对女儿的期望,而这种“打磨成天鹅”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也必然造成彼此的冲突。

伴随主叙述者的声音,纯黑的屏幕上出现一根鹅毛,“鹅毛”这一关键意象在后面的故事中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故事中间,吴精美给许露丝的女儿讲述“千里鹅毛”的故事;第二次则是在片子快结束的时候,父亲将母亲一直珍藏准备在最佳时间给女儿的一根鹅毛交给精美,她看着鹅毛便立刻明白母亲这些年对自己的心。从这两个情节可以推测母亲一定给精美讲过“千里鹅毛”,当时精美只把它当成一个故事,不明白故事中的妇人就是自己的母亲。“鹅毛”象征着母亲对女儿的期望,贯穿整部影片,有效衔接两个叙事层。

(二)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主干, 是确立一部影片的基本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2] 325

《喜福会》叙事结构采用“缀合式团块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后现代无序拼贴的手法。总体共四个部分,每部分讲述一对母女的故事。影片开始是四个人坐着打麻将,整部电影也颇像一出正在打的麻将,四对母女对应麻将的四个参与者,分别坐庄出牌,各家的经历便在轮流登场中道来。电影细数共十六个小故事,似麻将四圈十六局。导演巧妙地让故事相互交错, 形成多声部的“结构的复调”,即“依靠作品的结构使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成为不同的声音, 构成互为对立、互为补足的复调形式, 靠后设命题一致,奏出一个和声”[3]。这些故事没有绝对的中心,彼此相对独立,又自成一体。表面上只是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实际上每组故事都关注同一命题。

(三)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是叙述故事的角度,同一个故事,叙述角度不一样,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

《喜福会》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视角,母女轮流充当叙述者,她们的故事时而单独展开,时而彼此交融,相互补充。“安排母亲们作为叙述者,让她们讲述自己在中国经历的故事,讲述女儿们不能亲眼目睹的情景,同时这也使得叙述者更为自然、妥帖,这些故事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喻义,为西方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安排女儿们作为叙述者,来揭露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4]若仅以某个人为单一叙事者,人物因各自活动时空的限制,难以真实展示事件全貌。导演采用“轮言”的方式,让母女轮流倾诉自己的经历,观众既可用不同的视角看事件,又可听到母女对同一事情的不同叙述,更清楚彼此的误会和隔阂。

另外,母女叙述相互交替,但都由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叙述者认知受限,反而增大故事的真实感,缩短了叙述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对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

电影镜头的处理也考虑了叙事的聚焦效果,影片大多是固定镜头,真实展现故事,但是有几处镜头是随着故事叙述者的观察展开。比如在讲龚琳达新婚之夜的故事时,观众和她是同一视角,看见新郎的鞋慢慢由远及近,接着她的红盖头被掀开,一个小男孩出现在屏幕上,观众和叙述者同时感到意想不到的惊讶,加强了叙事效果。

叙事语法策略

叙事语法系统记录故事普遍规则的程序和符号。具体到电影,主要包括叙事时空、声音构成、画面构成等。

(一)叙事空间

“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概念最早由叙事学家查特曼提出,“‘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5]。

影片所有故事的话语空间除了片末姐妹相认这一幕在中国,其他都在吴精美家;但小说的故事空间却涉及美国旧金山、中国桂林、太原、无锡、宁波等多个地方。导演采用“多元时空并置”手法,在一个小小的话语空间里呈现天南地北的故事,电影却没有显得紊乱无序,而且恰是这种精心设计的空间变化,使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如贴画般错落有致。

(二)叙事的时间

电影具有双层时间性: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影片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20年代初一直到80年代。要在短短140分钟里呈现这些故事,必然涉及“时间畸变”。“电影要讲好故事, 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控制时间流程, 如何重构乃至‘雕塑’时间。”[2]67叙述不能像摄像机一样实录发生的一切,而是要打破事件自然顺序,根据叙事者意图和喜好重新组合。在时间的重构上,导演对时间进行选择,重新安排时序,并对时间进行变形处理。

1.时间的选择

《喜福会》在短短两个多小时里呈现四对母女几十年的经历, 银幕时间远小于故事时间,电影无法呈现现实世界发生的所有故事,必然要进行选择。导演选择了故事中极具代表性或冲突的交织点。比如在描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时,选择了桂林沦陷,人们拼命逃难这个情景,满目疮痍,一派凄凉,凸显吴素云被迫放弃自己双胞胎女儿的无奈和悲痛。再如安梅对母亲的回忆只呈现了娘家人在吃饭时将母亲赶出去这一幕,一张张拍在桌上的手和难听的谩骂声,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母亲的悲惨境遇。

2.时序的安排

故事时间是多维的,但叙事则是一维的。将纠缠在一起多维共时的众多事件有序地呈现出来,就需要重新安排时序。影片《喜福会》采用倒叙的方式,通过四对母女以第一人称“我”述说发生在各自身上的故事。贯穿全片的是一场为吴精美举办的饯行宴,在其过程中,影片不断闪回,将现实和过去相互交替,构建了整个故事。

3.时间的变形

电影中的时间变形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时间的省略,复原和膨胀。时间省略指银幕时间少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的无限性和叙事时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叙述省略。影片在叙述龚琳达由变成少女这一跨度十年的过程,仅通过其母帮她拭去嘴角的饭粒这一镜头来体现。第一个镜头母亲为幼年的她拭去饭粒,下一个镜头便是十年以后了,母亲动作没有变,但是龚琳达已变成十二岁的少女,期间的十年时间被省略。时间的复原指银幕时间等于故事时间。吴精美在众人面前演奏钢琴这一环节没有任何的省略,完整展现了整首曲子的弹奏过程,观众和剧中人物一起听着曲子从还行到出现错误到错误越来越多,凸显母亲的尴尬和失望。时间的膨胀是指银幕时间大于故事时间。剧中转换叙述者的时候,都会给叙述者几秒钟的特写,再慢慢转入其故事。回忆瞬息发生,但是导演刻意停顿,强调故事的转换。

(三)声音的构成

电影是视听综合的艺术。声音在电影中可以补充画面,也能拓宽和延展叙事时空。语言和音乐是电影声音的两个主要部分。

1.语言

语言是电影最有表现力的因素之一,主要包括对白、独白和画外音。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一直贯穿画外音。西摩・查特曼将画外音的笼统分为两种:“一是用画外音做简略说明,二是让画外音在更大范围里发挥一种结构的作用。”[6]《喜福会》运用画外音,对电影叙事结构重新建构,使电影的叙事逻辑更加清晰。片首的画外音讲述了“千里鹅毛”的故事,奠定全片的基调和主题。随着剧情发展,故事讲述者说着各自的经历。在变换叙述者时,也都是伴着她们的画外音。片中的画外音不仅起转承作用,还给观众介绍相关信息,使其观看时不觉突兀。“在电影中,当画外音作为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建立起特定的关系时,画外音就起到了结构的作用。”[7]

另外,《喜福会》中的画外音都是第一人称“我”说出的。“对电影叙事来讲,不同的叙述人称身份的确立,带来了故事讲述的不同范围、不同语气和不同的可信度。”[2]228影片采用第一人称画外音叙事,使观众感觉语气亲切,缩短两者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心灵相通”“感同身受”。

2.音乐

音乐是电影中烘托气氛和表达人物内心的一个重要手段。影片的音乐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叙述故事中有声源的音乐。在讲述顾映映和前夫两人婚前去夜总会这一情节时,背景音乐是邓丽君的《夜来香》,营造了旧上海的氛围,观者如身临其境,又暗示了其前夫酒醉金迷的生活。另一种则是影片情节呈现空间之外的无声源音乐。贯穿《喜福会》全片的乐曲是一首优美但是略带忧伤的曲子。这一旋律在片首和片中多次响起,将一种淡淡的感伤带给观众,既烘托气氛,又体现主题。

谭恩美给读者带来一个有关文化碰撞和家庭伦理的精彩故事,导演则将其改拍成一部同样精彩的影片。电影在故事建构策略上回答了“谁来讲”的问题,叙事语法策略解决了“怎么讲”的问题。两部电影叙事学核心问题的成功解决使《喜福会》成为一部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影片。

[参考文献]

[1] 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8.

[2]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董晓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185.

[4] 刘亚龙.浅析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小说的叙事策略[J].名作欣赏,2009(18).

[5]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8.

[6] 西摩・查特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