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亲情文章范文

亲情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亲情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亲情文章

第1篇:亲情文章范文

一、巧妙的构思,深刻的主题

文章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为表现出文章的“亲爱之爱”这一主题做好了铺垫或者说打下了伏笔。当时父亲失业又加祖母去逝,家境衰败,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变卖典质”,又借钱办了丧事。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凄凉”中,然而父亲没有因此沮丧消沉,怨天忧人,更没有因此而忘记父亲之亲情,而是加倍呵护着儿子,体现出的是一个父亲所承当的责任与爱心,更体现出一个男人所肩负起的重担与胸怀,使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即便是天塌地陷,只要有父亲,这世界就还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从容。就是这个父亲,在办完丧事,奔走他乡谋生即将分别之时,虽嘱托茶房照料儿子,但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到车站为儿子送行,嘱咐之余又拖着较为肥胖的身子,从火车道轨间爬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桔子等。这些小事串连起来,虽然父亲为儿子所做的这一切,看似寻常,然而表现出的是一个父亲貌似体贴入微实则是割舍不下的一片爱子之心。作者就是通过细致描写,对父子间亲情之爱作了深刻体现与内心世界的刻画。

作品引人入胜之处正是通过这几件小事使我们看到了人生中父亲伟大的爱子之心,看到的是父亲的博怀,更看到了人间最珍贵的无私亲情。困难再大,世道再艰难,父亲总能在艰难困境和沮丧心情下,依然能够撑起一片天,肩负那种责任;仍然对儿子照料得那么周到,呵护得那么细致,这是极为可贵至上的亲情所在。文章选择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作为刻划的重点,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所在。这一背影,并非是普通的背影,而是凝聚着父子深情的背影,是体现着人类高尚情感的背影,是让人铭刻于心的背影,更是催人泪下的背影。当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时,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儿子的眼泪再次流下时,此时儿子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一片爱心。作者在文章中对一连串“小事”的描写叙述,特别是对父亲穿过铁路给儿子买桔子时对背影作了如此刻画:“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以及爬月台的情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活脱脱地把一个身体略为肥胖,行动不便的父亲爱子之心呈现在读者面前,更把一个内心痛苦但还以坚强挺住为爱子操心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文章的主题一下子得以升华。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得知父亲身体不佳,儿子自然想到了饱经忧患、在生活的困境中挣扎的情景。因而儿子又为之伤心落泪,在泪光中又再现出父亲的背影,把作者真挚感人的思父之情表现得情真意切,使我们学习起来总觉得文章余意未尽,深切感人。在《背影》这对父子亲情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勾起对自己父亲的回忆与思念,是啊,天下哪一个父亲又不是为自己的子女如此奉献爱心、关爱有加的!他们的哪一个背影不是让我们长想长思长念的呢!这个背影会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升华自己。这种亲情的感染与感动,正是《背影》所兼备的文学影响力与感情再现。

二、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

第2篇:亲情文章范文

《背影》在中国现代的白话文中,是老少皆知的名篇,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入选中学教科书,直至如今。

对于《背影》,论者所言极多的是父爱如何的周全细致,因而感动了“我”,故而所见的教参多是大谈文章对父爱的刻画,然后将课堂升华为感恩的德育课。然而,他们都忽视了文章的叙述主体“我”,而“我”实际上才是文章正在的重点,文章所呈现的其实是“我”在与父亲的关系中的心路历程,这才是推动文章成形的“暗流”。

整篇文章分为两个时间维度:“现在”与“当时”,“现在”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当时”则是作者回家奔丧,父亲送他上火车回北京的那段时间。后者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以“我”目睹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艰难背影而感动落泪为高潮。但是我们细察前文,可以发现父亲之前其实为“我”做了不少事,如决定送“我”去车站、向脚夫讲价、拣定椅子、铺好座位、嘱“我”小心等等。但上述这些行为发生时,“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我”“总觉他讲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迂”。这里我们就不禁要问,何以之前是年少气盛、满是不屑,后来一下子就被感动了?要解决这问题,我们便须细察此时作者的心理。大凡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自主意识的强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父母的关怀当成干涉,继而会将任何带有父母控制色彩的东西从自己的行为中剔除出去,于是就出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父母指东他往西”的现象。而此时的作者,正是具备这样心理的一个年轻人。父亲对他的不放心、对他的跟随、对他的周全照顾,在他看来,都是对他的干涉与否定,他所接收到的,都是“你还不行”的信息,这怎能不使其不爽?这股情绪形成的反作用力形诸于理智便是对父亲的否定。那么后来作者的感动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情境的不同。之前作者与父亲同样作为行为主体,共同面对脚夫、面对茶房,于是在作者自主意识膨胀的情形下,必然会发生冲突,表现为作者内心对父亲的否定;而在后来父亲买橘子时,作者已经不是一个行为主体,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静静地看着父亲步履蹒跚地为自己做事的过程,这个时候作者内心对父亲的抵触与否定被弱化,同时在看着父亲艰难的背影时萌生的怜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适才自己否定父亲的些许愧疚,最终共同形成了作者强烈的感动。这整个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其内在的原因,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主意识的日渐强化,而产生的对父母在情感上的疏离。

看完“当时”的维度,我们来看“现在”的维度,即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段其实是令人起疑的,因为从后文可知父亲并没有死,难忘背影的同时却又两年不见,让人不能不猜测期间或有隔阂,这在最后一段中也得到证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几年间,他与父亲的关系是不好的,如文中所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从两年的不加理会,亦可知儿子的反应也是颇为强硬的。大凡如父子这样两个男人间的意气,往往不易平复,因为一个要维持权威,一个则年轻气盛,谁都不愿低头。而文中的这场意气最终则以父亲的示弱告终。身心的日益衰退和对儿孙的日益思念最终使他放下了威严,主动与儿子沟通,惦念自己的儿孙,并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心中不免怜悯、酸楚,不禁想起当年父亲送他去车站的情景。之所以想起那个情景,是因为二者的情感脉络是一致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年轻气盛而产生对父亲的疏离(前者是在内心中否定,后者是空间上远离),但也都在目睹父亲的艰难中,由悲悯而酸楚,由酸楚而感念,最终在情感上回归。相同的情感使当年的景象又在脑海中浮现,两相重叠,在情感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促使作者开始反思自己并理解父亲、包容父亲。当年的感动只是一时的情感波澜,现在则化为较为清晰的内心意识,作者的内心,伴随自己的成熟,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父亲回归。

描写亲情的诗文,自古极多。即便现今的中学里,每年考试也免不了写几篇关于父母的文章,诉说自己对父母之爱嗤之以鼻而终为其所感动,几成定式。因为这些事实在是成长中的常态,故屡见于文章中。这些文章,若说叙述完整、描写细腻者,多不胜举。然何以《背景》能传诵至今,历久弥香?极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背影》并非就事写事,而是通过事件,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而这个心路历程,又是人人皆有,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生经验基础的。但凡经过成长历程的人,细读之下,焉能不有感于斯文?

第3篇:亲情文章范文

拜金父亲得偿所愿:女儿即将进驻豪门

对很多父亲来说,女儿的男朋友第一次登门是件喜庆事,可在马继涛看来,却有万千烦恼在心头。2007年4月4日上午,即将从北京某名牌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女儿马昕,带着男友王斌来家里接受父亲的“检阅”。马继涛板着脸,像对待犯人一样审问王斌:“你父母都是种地的?年收入恐怕不到两万元钱吧!”其实,马继涛早就从马昕那里了解到王斌来自河北农村,家境贫寒,他故意拿这些来刺激他、羞辱他。

马继涛嫌贫爱富,自有他的苦衷。他曾是老家湖南衡阳一家塑料厂的工会主席,多年前因与妻子性格不合,夫妇俩分道扬镳。2004年10月,塑料厂倒闭,马继涛来到北京陪伴上大学的女儿,应聘到一家私企担任办公室主任。人到中年漂在北京,马继涛尝透了“北漂”的辛酸,见一些有钱人开名车、住豪宅,他既羡慕又愤愤不平。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他希望女儿能过上富人的生活。在他看来,婚姻是改变女儿和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

由于马继涛的横加干涉,马昕忍痛与王斌分道扬镳。这年7月,23岁的马昕大学毕业了,她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进入一家私人开办的翻译中心做资料员,月薪2000多元。

马昕天生丽质,在马继涛看来,女儿有学历、有长相,嫁个有钱人应该不成问题。可马继涛接触不到真正的有钱人,于是他将女儿的照片摆在办公桌上,经常有意无意向人介绍:“这是我女儿,名校毕业,还没有男朋友。你们身边有条件不错的小伙子,帮我留个心!”

这年8月,马继涛的同事为马昕介绍了一个名叫章文标的男子。章文标比马昕大4岁,北京人,父母在朝阳区经营红木家具多年,资产数千万。得知这些,马继涛像注射了兴奋剂一样激动,迫不及待地让同事安排见面。

两天后,马继涛陪着女儿与章文标在一家茶楼见面了。章文标身高1.70米,谈不上帅气,但模样还算端正。马昕还没表态,马继涛就自作主张应承下这桩亲事。回家路上,马昕生气地埋怨父亲:“爸,我不想找有钱的男人,我对章文标没有好感,不想和他来往。”

马继涛的血压顿时上来了,他以为女儿嫌章文标不够帅,开导她:“孩子,你想找个既帅气,家里又有钱的男人,太难了。只能图一头呀!”“爸,我的事我自己做主,你少掺和。”马继涛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闺女,爸爸没本事,不能让你过上好日子,爸爸希望你能找个条件好的人家,一辈子生活幸福呀!”

马昕能体会父亲复杂的心情,漂泊多年,父亲对贫穷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为了不让父亲伤心,马昕尝试着与章文标交往。章文标欣赏马昕的美貌和高学历,经常主动来找她。因为家境富有,章文标在马昕面前处处表露出优越感,这让马昕心里很不舒服。

一次,章文标一个亲戚闹离婚,他和马昕一起去调解。回来路上,章文标愤愤不平地说:“我这个表嫂真不识趣,父母都是穷工人,找了我表哥这个千万富翁,她还有什么好闹的?以我的脾气,早就一脚将她踹了!”章文标一番无意的牢骚,在马昕听来却是那么刺耳,她回敬道:“有钱有什么了不起?告诉你,每个人都有尊严!”章文标意识到自己无意中伤害了马昕,赶紧认错,马昕拂袖而去……

回到家,马昕伤感地告诉父亲:“爸,我与章文标不是一路入,不想与他来往了。”马继涛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开导女儿:“小昕呀,世上哪有完美无缺的男人?文标是有缺点,但无伤大雅,你就不要鸡蛋里挑骨头了。”

背着马昕,马继涛连忙找到章文标,赔着笑脸对他说:“小昕有点任性,你多包涵!女孩子都要哄。”在马继涛的指点下,章文标频频向马昕施展柔软攻势。就这样,马昕碍于父亲的逼迫和章文标的“懂事”,继续与他不成不谈地交往下去。

女儿找了个有钱男友,马继涛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章文标每次来看他,都开着气派的奥迪A6,给他买高档烟酒和营养品。见马继涛父女租住的房子墙壁斑驳陆离,地砖磨得都失去了颜色,房子采光条件也不好,2008年2月,章文标在父母的支持下,花50万元在通州区给马继涛父女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两居室,装修后让他们搬了进去。

还没有与章文标结婚,就住进他买的房子,马昕有几分难为情,马继涛却心安理得。抚摸着刷着高档涂料的光洁墙壁,嗅着散发油漆清香的家具,马继涛恍如梦境。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在北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在北京闯荡多年,马继涛知道现在年轻人的爱情变数很大,为了让女儿彻底套牢章文标,他多次暗示女儿与章文标同居。马昕的脸红到了脖子根:“爸,这样的事你也要管呀!”话虽这样说,但当激情所至,在章文标的要求下,马昕还是半推半就地与他突破了男女底线。

贪婪父亲以死相逼,“凄美婚礼”在病房举行

见女儿与章文标关系升级,马继涛整天乐呵呵的。有了富豪准女婿,马继涛心态一天天发生改变,他认为自己紧巴巴地过了几十年,以后对自己要“狠一点”,不然这辈子自活了。他不再抽廉价香烟,喝的酒也上升了好几个档次,衣着也光鲜了。在马继涛看来,章文标的父母只有他这个独生儿子,以后女儿与章文标结了婚,这庞大的家产还不是女儿的?他们给个零头他都花不完。

然而,马继涛还没有来得及从亢奋与得意中清醒过来,揪心的痛楚就纷至沓来。这年5月,章文标开始厌食、腹泻,胸部隐隐作痛,而且迅速消瘦,一天到晚浑身乏力。在马继涛和马昕的陪伴下,章文标去医院做检查。诊断结果让马继涛痛不欲生:章文标患肝癌,且已是中晚期。这天晚上,马继涛一夜未眠,女儿好不容易钓上了个“金龟婿”,现在眼看就要竹篮打水一场空,怎不令他肝肠寸断?

章文标住进了医院。他虽然只是马继涛的准女婿,可马继涛比自己的儿子得了绝症还要焦虑。一夜之间,他憔悴了许多,两鬓竟有了白发。为了一心一意照顾章文标,马继涛请了长假,每天熬好鸡汤送到医院,看着章文标一口一口喝下去。他要求马昕辞去工作,晚上就在医院里陪床,像妻子一样为章文标端水递药,擦洗身子……这些让章文标及其父母非常感动。

然而,尽管医院为章文标提供了最好的药物和护理,他的病情还是一天天恶化。马昕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她对章文标并没有多深的感情,但他们毕竟相爱一场。而马继涛比女儿的心情更为痛楚、复杂。他知道,属于章文标的时光不会太多,如果他真的走了,自己和女儿又会回到从前拮据的生活状态。

人之将死,其心也善。那天晚上,马昕用毛巾小心翼翼地为章文标擦拭身体,章文标抓住她的手,泪流满面:“小昕,对不起,我不能陪你太久了……”这一幕被马继涛尽收眼底,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从他脑海里蹦出……

第二天,马继涛认真地对马昕说:“孩子,你与文标相爱一场,不举行婚礼,对他对你都是一种遗憾。趁他现在还撑得住,你们办一场婚礼吧!”马昕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父亲:“爸,文标都成这样了,你还让我和他结婚,这不是害我吗?我这样照顾他已是问心无愧了。”

见女儿不同意自己的安排,马继涛这才说出谜底:“孩子,爸爸一天天老去,你的工作也不稳定,如果文标好好活着,他会是我们的靠山;要是他走了,你们没有一纸婚约,我们什么都得不到。”原来如此!马昕咆哮道:“爸,章文标还能活多久?你要逼我与他结婚,太自私了!”父女俩吵了起来。

此后,为逼女儿就范,马继涛三天两头将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坐在窗前整夜整夜不睡觉,像个疯子一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马昕既要照顾男友,又要承受父亲的心灵折磨,精神近乎崩溃。

那天,马继涛当着马昕的面,抓起一把面粉做的假老鼠药就要往嘴里塞,被马昕一把拉住了:“爸,你要干什么?”马继涛捶胸顿足说:“我和你妈分开得早,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不听爸爸的话,爸爸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马昕的心一片悲苦:看来自己不答应父亲的要求,父亲不死也会变疯。要是父亲有个三长两短,她该怎么办呀!

经过痛苦的心灵搏斗,马昕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当马继涛将准备让女儿与章文标举行婚礼的事告诉章家时,章文标和父母都不同意。章文标含泪对马昕说:“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不能害了马昕。”马继涛动情地告诉章家父母:“孩子们相爱一场,不能让文标带着遗憾离去呀!”章家父母就这个儿子,他们也想让儿子有个完整的人生,他们知道马继涛在这个时候提出让两个孩子举行婚礼,也许隐藏着私欲,但感念马昕对章文标的一片痴情,他们还是答应了。

2008年9月中旬,在马继涛和章家父母的操办下,马昕和章文标在病房里举行了婚礼。曼妙的音乐在空中飘荡,窗户上的大红喜字让冰凉的病房有了几分喜庆。马昕身披洁白的婚纱,虽然脸上带着微笑,但悲苦的泪水往心里倒流。章文标穿着笔挺的灰色西装,打着领带,虽然化了淡妆,但掩饰不住脸上病态的苍白憔悴,他内心对马昕充满了感激。章家父母也是如此,夫妇俩泪如泉涌,一遍遍向儿子和儿媳祝福:“孩子,结婚冲喜,你会好起来的。”

新郎病入膏肓即将离去,新娘却勇敢地与他结婚,这场凄美的婚礼感动了医护人员和病友,大伙流着泪为马昕和章文标唱起祝福歌。除了马继涛和马昕,没有人知道这场凄美婚礼背后的阴谋。马继涛心里虽然有几分难受,但更多的是踏实和庆幸……

挥霍“血泪补偿”,女儿怒砍父亲

婚后半个月,章文标就陷入昏迷状态。10月9日,章文标带着对尘世的无限留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章文标遗体火化那天,在马继涛安排下,马昕披麻戴孝,哭得死去活来。这一幕,深深震撼了章家父母:在儿子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能与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姑娘相守,儿子在九泉之下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料理完章文标的后事,马昕没有提分割财产的事,章家父母主动提出给马昕300万元作为对她的补偿。章家父母如此善待自己,马昕感激涕零。而在马继涛眼里,300万元无疑是一笔巨款,他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有了这300万元,马继涛觉得自己和女儿后半辈子有了依靠。他提出这笔钱由他掌管,马昕一向孝顺,没怎么考虑就将这笔巨款交给了父亲。从这时起,马继涛在心理上觉得自己是富人了,贪图享受的欲望疯狂膨胀。在他看来,与妻子离婚后,他独自将女儿抚养大,又培养女儿上大学,功不可没,现在是享清福的时候了。马继涛没有经过马昕的同意,擅自花20多万元买了一辆帕萨特轿车。

父亲如此挥霍,马昕颇有意见:“爸,你一个月才挣3000多块钱,买这么好的车,太奢侈了吧?”马继涛大言不惭地说:“爸几十岁的人了,还挤公交车,又苦又累,还没有面子。爸爸每天开车上班,你这个做女儿的脸上也有光彩呀!”见父亲这么说,马昕没有再争辩。

渐渐摆脱亡夫之痛后,马昕应聘到一家网站做了一名英文编辑。她生活依然像从前一样节俭,而马继涛却彻底蜕变。每天他把头发梳得溜光,夹着考究的公文包,开车出去与朋友喝茶、打牌。由于旷工太多,领导批评了他几句,他一拍桌子:“老子现在是有钱人,这份破工作我不干了!”就这样,马继涛主动炒了老板的鱿鱼。

2008年12月,马继涛在茶馆里认识了一个名叫秦建虹的东北女人。秦建虹35岁,身材高挑,颇有几分成熟女人的韵致。几年前,秦建虹与前夫离异后一直单身,见马继涛衣着不俗,出手阔绰,知道他是个有钱的主,开始主动向他献媚。

自从与马昕的母亲离异后,马继涛没有再涉足情场,秦建虹的主动,像甘露一样滋润着他情感的焦土。两人很快打得火热。马继涛为秦建虹买高档衣服和首饰,还为她租了居所,隔三岔五去那里和她幽会。两人经常出入高档场所,花钱如流水。

马昕得知秦建虹的情况后,坚决反对父亲和她来往:“她比你小十多岁,会真心和你过日子吗?她很有可能是看上你手里的这点钱。”女儿的规劝,马继涛根本听不进去,他不耐烦地说:“爸活了几十岁了,什么人没见过?我不会看错的,她是个好女人!”

2009年5月19日,马昕趁父亲外出,从父亲多年不穿的大衣里翻出那本存折。令马昕痛心的是,一年时间不到,父亲竟挥霍了近50万元。马昕不禁悲从中来。晚上,父亲回来后,马昕哭着对他说:“爸,这钱是我用青春和一生的幸福换来的,是我的血泪补偿。你这样无度挥霍,心能安吗?”女儿的话,字字句句像针一样扎在马继涛的心上,他恼羞成怒,用力扇了马昕一巴掌……

第二天早晨,马昕一觉醒来,发现枕头底下的存折不翼而飞,去找父亲,他的房间里空空如也,换洗衣服也不见了。马昕心急火燎地去到秦建虹的住处,父亲果然在那里。马昕愤怒地要求父亲将存折还给她,马继涛不同意,父女俩又吵了起来。这一吵,将那200多万元的秘密彻底暴露在秦建虹的眼前。

马昕走后,马继涛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秦建虹装模作样地安慰他一番后,对他说:“平心而论,这笔钱确实是马昕用青春换来的,咱们没有资格享受。现在股市正在回暖,何不用这笔钱炒股,挣了钱再将本金还给马昕。这样,咱们下半辈子生活也有保障。”

一番话,说到了马继涛的心坎里。就这样,马继涛将剩下的250万元全部取出,以自己的名义开户,和秦建虹一起炒股。2009年7月,股市反弹,250万元变成了280万元,马继涛沉浸在亢奋中。7月28日,秦建虹告诉马继涛,说自己母亲病了,要回家照顾几天。马继涛没有多想,叮嘱她快去快回。次日上午,马继涛习惯性地上网看股票,发现自己的股票账户被清空了,股票账户和密码只有他和秦建虹知道,他赶紧拨打秦建虹的手机,语音提示已是空号。马继涛头皮发麻,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顿时昏厥在地……

晚上,马继涛高一脚低一脚地回到家。得知250多万元全部被秦建虹骗光了,马昕的精神彻底崩溃,抓住父亲的衣领咆哮道:“你不仅毁了你自己,还毁了我!”马继涛目光呆滞地看着女儿:“当初如果不是爸爸有心安排你与章文标结婚,你能得到这笔钱吗?孩子,你还年轻,以后爸爸再托人给你找个富人。到那时,我们不又有钱了吗?”

第4篇:亲情文章范文

一、把握整体内容,从分析记叙的“六要素”人手,重点放在事情上。

二、分析文章结构,先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变、人物的行踪、事情的主次、作者感情的转变等方面切入,寻找文章线索,再结合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来思考,方可把握全文的思路和结构。

三、概括文章中心,或从标题着手挖掘,或从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子中探寻,因为散文写作有“卒章显志”一法。当然,文中其他地方的议论抒情句也是不能随便放过的。

四、分析字词的语境含义,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阐释。

五、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要结合中心思想、人物情感、写作特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六、对于欣赏题,分析一要语言简洁,二要内容多而全(在没有文字量限制的情况下),三要有层次感,四要联系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时代语言。

[实战训练]

表达

那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聊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母亲不在家,我想我们是没有机会这么聊天的。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交流多半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来暗示的。父亲接到电话时,我有些诧异,因为父亲明显有些紧张,然后池说,你母亲不在家。我知道父亲的意思:每一次都是母亲先接上电话;就算是父亲接的,也会马上把话筒递给母亲。

我十五岁就离开家在外求学。父亲为了我的学费也一直在外打工,每一次回家,都难得见到父亲的身影。偶尔有几次碰见,父亲也很少跟我说话,只是提醒我早点休息。见我看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父亲会把我抱起来放到床上,盖好被子。到夜里小解时还会帮我掖掖被子。当然,这些都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父亲从未提及。

上初中时,我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别人的父亲都是开着小轿车到学校送菜送衣,而父亲只能在我看不见的土地里刨食,挣那点可怜的辛苦钱。有一次,父亲冒着雨给我送来了被子,父亲不认识路,只好一直打听到上课的教室。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地跑了。我没有去想身后的父亲是怎样的表情,在众目睽睽下,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地在雨中走出学校的。

电话里,父亲的言语带着些歉疚和无奈,父亲说这些年你受苦了,从小就没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被宠过疼过。我说,爸,年轻人吃点苦未必不是好事,起码学会了独立。父亲又无语了。父亲永远是这样,从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算是对自己的儿子,他也只能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然后静静地看着我一点点消失在他的视线之外。

1 在文中用横线标出与“表达”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 自古以来,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了这篇文章后,请你概括出父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3 结合上下文,请探究一下“我”之所以“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的原因是什么(限20字内)。

4 “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用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地跑了”一句中的“夺过”用得好,试问好在哪里?

5 结合语境想一想,如果你当时是“冒雨送被”的父亲,面对儿子的一举一动,你会怎么想?请写出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30字)。

6 比较:《表达》与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章中的“父亲”,你喜欢哪一个“父亲”呢?请说出至少一条理由。

第5篇:亲情文章范文

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即以作者的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图和思路趋向。

“形散而神不散”是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在选材和行文方式上十分灵活、自由、多样,且富于变化。散文选材自由,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枝一叶,都可以成为它的内容。散文行文灵活,可以像电影一样用蒙太奇手法组合一个个片段,也可以有特定的中心人物或中心事件。散文如此散漫,如果不加以约束,它就会像一匹没有驯服的野马,而约束散文这匹野马的缰绳就是散文的“神”。所谓“神不散”,就是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要明确而集中。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虽然内容很广,从交代家庭内部琐事到南京出游,再到父亲叮嘱别人送行,最后父亲亲自送行买橘等,这么多的事件都记叙在内,看似很散,但仔细分析这些事件的内在关系你会发现,所有的事件都是围绕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而安排的。父亲对“我”的关爱,以及后文表现出来的“我”对父亲的思念,便是这篇文章的“神”。

一般来说,阅读散文或解答散文阅读类的题目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把握文章的“形”与“神”:

1.关注题目、作者、注释,逐段快速阅读文章,做到句清段结,把握内容之“形”。

2.圈点勾画文中的重点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即散文的“神”。散文的重点语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开头、结尾的语句。(2)承上启下的过渡句。(3)抒情句或议论性的句子。其中,我们尤其要关注抒情句或议论性的句子,因为它们往往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情感。

3.由“神”反观“形”,品味作者的构思立意,分析写法、语言等“神”所赖以生存的“形”的巧妙之处。文章中的一切材料都是为主题而服务的,采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在把握了文章主旨后,再反过来看文章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我们就能更准确地领会作者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的巧妙了。

4.唤醒个性体验,进行个性化阅读。散文阅读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求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它主要是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力求答案观点明晰,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

【阅读训练】

欠爹一场电影

阎连科

1982年冬,父亲的病愈发严重。那时,我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是师图书馆的管理员。家里窘到极处了,父母想到了我,想到了部队的医院。于是,我请假回家去接父亲。

不消说,父亲是抱着治愈的期望来住院的。在最初的半个月,因为医院病房比较暖和,他的精神也好,病似乎轻了。那半个月的时光,是我这一生回忆起来最感安慰、最感温馨的短暂而美好的日子。那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侍候父亲于床头的两周。每天,我顶着北风,走四五里路去给父亲送饭,一路上都哼着戏词或歌曲。

有一回,我去送夜饭时,父亲母亲不在病房。我在露天电影场找到他们时,他们正在寒风中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影。我的心里便漫溢过许多欢乐和幸福,以为父亲的病果然轻了,连忙给哥姐们挂了长途电话,把这一喜讯告诉他们。父亲也以为他的病有望痊愈,看完电影回来之后,他既激动又兴奋,说他已经多少年没有看过电影了,没想到在冬天的野外看了一场电影。

然而,三天后下了一场大雪,天气酷寒,父亲不肯吃药,不打针就不能呼吸,而打针、输液后,呼吸就更加困难,到了离不开氧气的地步。于是,医生就催我们父子尽快出院,他害怕父亲在医院的床上停止呼吸。父亲也说:“不抓紧回家,怕老(死)在外边。”这就结束了我一生中不足一个月的床头尽孝的日子。

回到家,农村正流行用16毫米的电影机到各家放电影的习俗,每放一场10元钱。电影是当年火遍天下的《少林寺》。我们一家都主张把放映员请到家里,让父亲躺在床上看一场真人能飞檐走壁的《少林寺》。看得出来,父亲也渴望这样。可把放映员请到家里时,母亲又说:“算了吧,有这10元钱,也能让你父亲维持着多活一天。”我们兄弟姐妹面面相觑,只好目送着那个放映员走出我家大门。这件事情,成为我对父亲懊悔不迭的失孝之一。每每想起,我的心里都有几分疼痛。

给父亲送葬的时候,大姐、二姐都痛哭着说,父亲在世时,没能让他看上一场(仅一场)他想看的电影。哥哥听了这话,本已平静的脸上,变得惨白而扭曲,泪像雨水一样流下来。于是,我就知道,这件事情在我哥哥和大姐、二姐心里,留下的阴影也许比我的更深。

现在,可以清算一下我所欠的父亲的债务了。

先说一下,我没有花那10元钱让父亲看一场他想要的电影《少林寺》。当时,我身上是一定有钱的,记得回到豫东军营以后,我身上还有17元钱。也就是说,我完全有能力挤出10元钱包一场电影,让父亲目睹一下,他一生都津津乐道的“飞檐走壁”的那种传说。

为什么没有舍得花那10元钱呢?当然是小气节俭和当时的拮据所致。可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从小就没有养成那种对父亲的体贴和孝敬?是不是因为在三岁五岁,或者十几岁时,父亲倘若从山上或田里收工回来,给我捎一把他自己舍不得吃的红枣或别的什么野果,我都会蹲在某个角落,独自下肚,而不知道让父亲也吃上一颗两颗呢?

我想是的。至今我都认为,一个人可以对他人在任何方面缩手退步,而绝不能在自己的父母面前退步缩手。

(选自《文苑》2013年2期,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介绍“我”已经是个有四年服役期的老兵,还是个图书管理员,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场电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字在文章中共出现了4次,请分别找出并结合文意分析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括文中“我”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篇:亲情文章范文

一、给解读文本找到高屋建瓴的台阶

《台阶》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为了不低人一等,得到他人尊重,准备造一个高台阶的故事。为了这个目标,这位农民开始了漫长的准备,付出很多,充满艰辛,最后造了一个九级台阶,台阶增高了,父亲却老了。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志气,有目标,为了目标充满坚忍不拔的精神,诚实劳动,不怕困难,不怕艰辛与劳累的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民形象。

一个人实现理想后,应该很开心吧!梦想的生活实现了是否该好好享受这些了?可是文中却没有这样写,虽然文本中有实现目标后的兴奋,可是当你读到“父亲却露出些尴尬的笑”“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你是否感觉到有了高台阶的生活,父亲得到的不是一种享受,一种开心与兴奋,反而是一种不自然,不自在呢?

这就是笔者要给学生创造的高屋建瓴的台阶,就是探究文本中与常规不一样的地方。只要能从文本中找出与我们思维不一样的地方,就会发现文本内涵。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比较阅读,把理想前的生活状态与理想实现后生活状态相比较,通过比较探究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

二、给文本对话找到层层递进的“台阶”

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的深入需要重要的台阶,而这种台阶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这种设计需要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把握,在选择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文本特点造台阶,让学生顺着台阶,进入佳境领会文本的灵魂,同时感受文本语言的特点。

阅读小说,第一步是情节问题,情节最容易吸引读着的阅读兴趣,抓住情节就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了。所以教师要适时给学生创造台阶引入对情节的把握,笔者找到“台阶”这一线索,让学生用台阶来理清情节,做到了事半功倍。

对于人物的理解,还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读,这就需要抓住人物描写的语言这个台阶了,对人物描写性语言的体会,分析,会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精神内涵。例如“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简单的细节描写,就反映出当时父亲微妙的心里,即使笑也是尴尬的,笑反映的是喜悦,而尴尬反映的是自己本身的不自在,是心里的不适应,这种笑非常具有个性化。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品味,自然而然就体会到父亲形象的真实、自然、丰满。这种对台阶设置的描写品味,既使学生发挥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又理解了父亲。

三、给文本阅读找到由浅入深的“台阶”

阅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小说阅读也是如此,可是如何真正在短时间里让学生理解文本,体味语言呢?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容易掌握的是什么,不容易理解的是什么,认知上有什么误区。也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有个预知,要有很好的预设。

笔者认为对于小说情节的把握还是较容易的,因为小说的情节比较单一,没有更多的事件,情节简单朴素。所以对于情节的阅读,要让学生自己略读文章,并用语言概括情节。

因为小说是刻画人物的,笔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人物的理解上。由于小说篇幅过长,笔者选择了一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是抓住人物描写,而且用的是批注的方法。

通过以上阅读,大多学生对文本理解到位了,可是如何更进一步把握主题,这就需要学生找到平凡处的不平凡。也就是通过前后比较阅读来把握主题。这种阅读还是需要分析,需要独立的思考。这是带有某种研究性质的阅读,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内涵。

在阅读方法上,笔者是通过略读知道情节、细读品读了解人物、探究读理解主题,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找到各种学习的台阶,这样学生学习就可以由浅入深,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一个有象征意味的特定物品展开情节的特点。

2.通过品读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能够对文本探究,领悟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意蕴。

教学方法:

略读:理解如何安排文章情节的。

品读与批注:感受人物的品格,突破重点。

析读与探究:文章的意蕴,难点突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文本,简介作者

谈话法:出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你感受到怎样的父亲?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到文本《台阶》。

作者简介略。

二、初读文本,检查预习情况

正音正字

凹凼(dàng) 揩(kāi) 黏(nián) 尴尬(gān gà) 硌(gè) 烦躁(zào)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三、走近文本:略读整体、把握情节、寻找“台阶”,读懂情节

(一)让学生略读文本,找出独立成段的句子部分,说说其作用

解析:文章四个地方出现了短句成段,分别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接着开始造台阶”“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四个地方出现的位置反映了文章的情节脉络,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开端,“接着开始造台阶”这一句也是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后面就是文章的高潮了,所以从结构上来说,这四句话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是标识文章情节发展的阶段。

有两句“父亲觉得我们家台阶低”,其实这是推动父亲追求高台阶的一个出发点,因为台阶的高低反映了地位的高低,至少父亲是这样认为的。也反映了父亲的迫切要求,心里对被尊重的渴望。正是这样的渴望,才推动父亲去追求。文章就是围绕这点展开,一步步把故事铺展开来的。所以台阶在文中起线索作用,贯穿文章始终。

(二)让学生用“台阶”这个词语写出文章情节

参考:发生 旧台阶 低 地位低 为尊重

发展 备台阶

高潮 造台阶

结局 新台阶 高 地位高 人也老

(允许有个性化的表述。)

(三)通过自己的阅读,试着用第三人称复述文本

参考: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成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可人老了,身体垮了。

四、走进文本品读文本,把握形象,理解“台阶”,读懂父亲

(一)细读父亲准备造台阶和造台阶的部分,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做个批注。

例如: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我读懂了父亲身上(怎么样的品格),同时感受到语言的____。

批注方法:找关键词句,分析人物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色。

(二)找深入人心的细节描写,分析思考人物与语言

论与总结:“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尤其是“一块”“一片”读到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一句的“摇不散”“专注”读到了父亲身上对目标追求的执着,对被尊重的向往。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看到了父亲的辛劳,创业之艰辛。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这里写出了父亲的急切与兴奋的心情。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对露珠非常细腻生动的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艰难辛苦,又表现出父亲充满活力与兴奋,心里的高兴溢于言表,当然同时也充满了画面感。

总结:语言细腻、自然、朴素,当然少不了一点地方语言特色。

(三)读一读自己的批注与相关语句,感受一下父亲的形象

请以“因为台阶,我们看到了……”的形式

参考:有被尊重的愿望,有志气,有执着的目标,有坚忍不拔的努力,不怕辛苦,诚实劳动,不怕劳累。

五、走入文本,析读文本,探究主题,比较“台阶”,探究意蕴

(一)分别找出在低台阶上和高台阶上父亲不同生活的画面,然后分别说说你读到了父亲情感的哪些变化?

解析:低台阶上: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舒服说明父亲感觉惬意。“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读出了父亲的辛劳,同时读出了一种悠闲自得。一种生活的纯朴与本色,多少父亲就是这样生活的啊!

当然也有父亲的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这也不知说了多少遍了。”这感叹更多的是父亲的不满和对高台阶的向往。

总之笔者觉得在这里除了一种梦想之外,还应该读出自己自在闲适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虽然艰苦,但是因为有目标,有希望,所以也充满着一种惬意。

高台阶上: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表现出父亲不自在了,不舒服,尴尬,原来他不适应高地位的生活。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表现了父母在精神上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没有那种惬意了。

“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失去劳动的不甘心,使父亲对高台阶生活有一种说不出的苦衷。是老了,还是精神上的衰落?或许是因为失去了梦想的力量。

(二)想一想这变化,探究一下到底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仅仅是因为老了?文字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解析: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一直想造高台阶,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对尊重的要求。然而父亲也没觉得自己有地位。用外在的台阶来满足这种追求,这反映了一种可悲的生活状态。然而外在条件无法真正地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在,骨子里的谦卑,那种内在的低眉顺眼是很难真正地改变的。所以这是一种可悲的心酸的追求。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普通的农民靠什么来获得尊重呢?唯一就是靠外在的东西了。这外在的恰恰需要父亲付出劳动来获得而且是艰辛的劳动,从前后的比较可以看出,父亲真正自豪的是自己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缺失恰恰是被尊重的缺失,也就是说真正获得尊重的是他自己的劳动力。那种虚幻的尊重,到父亲这儿变得飘渺。高台阶的出现是一种获得同时也是一种失去,从文章的最后一句可以感觉到一种苍凉,追求的同时却失去了很多东西。从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父亲是尊重与敬仰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同情与心酸。

(三)你如何评价父亲?

解析:尊重个性化的解读,同时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从对文本的体味中找到自己的感受。

父亲是中国传统农民的一个代表,他身上有着谦卑,有着不怕苦的精神;有着好强,不甘于落后的顽强精神;有着愚公移山的毅力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有着老实厚道和不怕艰辛的品质。

六、走出文本,能力迁移

(一)与《背影》比较阅读,说说各自选材有什么好处?

明确:《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父爱。而《台阶》用“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材料组织当中突出中心事件,有侧重点,同时也突出父亲的性格特点,主题鲜明。

第7篇:亲情文章范文

关键词:散文《我与地坛》;以坛载情;忏悔之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2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4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七课节选的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它选自于《当代艺术散文精粹》(北京十月出版社1996年版),教科书上节选了全文的第一、第二章。笔者每次在给学生讲授这篇课文时都会泣不成声,教室里也是一片涕泪唏嘘之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现粗浅地分析一下节选的文章。

一、我与地坛――以地坛载情,以景应人,再现不公遭际

《我与地坛》第一章很平实地交待了地坛,它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作者家离地坛很近,历史沧桑的地坛等待了作者四百年,它应时应景应情地出现在作者忽然不幸残废了双腿之后的某一天,最狂妄的年龄、最多梦的季节,怎么就一下子跌入了黑暗呢?病痛曾残酷地折磨着他,夺去了他青春岁月里的一切欢乐和幸福,从此,十五年不间断,朝去晚归,在这座古园,他思考了许多问题,“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为什么要写作?”这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他脆弱的心。但在春春夏夏秋秋冬冬的归去来兮中,地坛也等待着这样一个必然要到来的到来。在茫茫地坛的每一棵树下,都有他来来回回的车辙印记;在漫漫地坛的每一个时辰里,都有他深深浅浅的阅读与思考;在蒙蒙地坛的每一寸天空里,都有他反反复复的冥想与彻悟。这片地坛的春夏秋冬、荣枯兴衰都已经深深嵌入了作者的内心,地坛里的残景败物、雨燕昆虫、朝阳落日都帮助作者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不应明白这样的深奥生命哲学。可在忽然就没有了双腿后的日子,在这座空大的老地坛里,他必须得明白生命的意义以及活着的价值。活着,总得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使身处黑暗,也得从黑暗里寻得光明。他重新解读生命,解读世界,建构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地坛拯救了他,赋予了他思想。

文章的首章既是抒情的又是记实的,为母亲的出场做了厚长的铺垫。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儿子,这样的生活,一个母亲怎样应对这一切呢?

二、“我与母亲”――以地坛承悔,睹物思母,表达由衷的忏悔之情

《我与地坛》第二章的首段写道,“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母亲”,在荒漠般的地坛中因为有了“母亲”这个最主要的人物,地坛一下子就有了生机,它成了一对母与子每天必去的地方――儿子去地坛是母亲为其准备并帮助他去地坛的,而母亲去地坛则是为寻找儿子才去的,他车辙所到之处必是母亲脚迹所至。他写道:“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地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这样的寻找又不能让儿子看见,其实儿子已经看见――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等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这样的寻找不是一次两次,十五年里,那是多少回呀?“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决意不喊她”,而母亲“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是啊,那个时候,作者正值青春,身体截瘫,脾气坏到极点,“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知道得给我一段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活着就得找到一条路。她的儿子也一样,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但在这个多灾多难的事实面前,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得到。那个时候作者年少不经事,许多事情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而这一不成熟的过往与忽略就是作者日后一直深深忏悔的症结所在。那么,想想,这样一个母亲,注定了她是活得最苦、最痛的母亲。没有谁能替她着想,没有谁能理解她内心的疼痛,而她则要理解苦难,理解儿子,理解上帝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悲剧,那么她得多么强大啊!

三、“我与命运”――拼搏不止,奋斗不息,谱写生命的壮歌

当读了作者的其他作品后,会对他的生命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而他生命观的形成就是在“地坛”里,他最脆弱的时候也是在“地坛”里,他母亲对他呵护、疼爱、无能为力及种种难以言表的痛苦与纠结都集中在“地坛”这个情景背景之下,“地坛”贯穿着他的一生,对母亲的爱与忏悔也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生百善孝为先,他因自己的特殊原因,未能给母亲尽孝,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直疼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第8篇:亲情文章范文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江湖一刀

写下这个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在窝旁守候的老鸟,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或彩霞满天,或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阳的余晖里,在飘散着的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偶尔,也会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那极富母性的音韵,拖得长长久久、悠悠扬扬的,若唱歌一般,格外的甜美、轻柔。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只是“饭”而已。自每年的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当我们吃得烦厌了、诅咒了时,却还是得吃。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当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来。

虽然如此,粮食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的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有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然而,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开饭!”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道:“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然后工作,成家。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的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的表情。父亲来信讲,母亲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母亲说看我们啥时能回来,她做给我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当听到这歌声,就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爱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柔柔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始。

[赏析]

品读本文,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缕淡蓝淡蓝的炊烟,它就像那蓝色的花朵,在天空中绽放,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我们的心灵会为这朴素而温暖的爱意而感动,我们的灵魂会在这充满了爱意的天空中升华,我们也会随着那缕炊烟浮想联翩……

本文选材典型、构思巧妙、情感浓郁,令人回味无穷。其鲜明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线串珠,构思精巧。文章开篇描写母亲从炊烟中走出,远远地望“我”、柔柔地喊“我”的情景,让这炊烟透出浓浓的温情、暖暖的爱意。接着以“一缕炊烟”串起往昔青黄不接的日子与后来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时光,深情追忆了母亲平时做不出好饭菜的愁苦、在逢年过节时做出好饭菜的快乐,以及在我们长大离家之后对我们能否吃好的牵挂。作者将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交织在一起,让母亲的爱随着那缕炊烟缓缓地升腾,让读者沉醉在母爱的香甜之中。文章融记叙、捕写、抒情、议论于一炉,让读者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下,深情体会母亲哺育我们成长的艰辛与伟大。文章线索明晰,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作者妙用插叙,让母亲一生为“吃”而产生的忧与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我们塑造出一位慈祥、无私的母亲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9篇:亲情文章范文

一、利用文章的核心句子设置主问题

语文教材所收录的文章大多都有核心句,文章主旨往往就蕴含其中。从文章的核心句开始,巧妙地设计一系列貌似简单、却隐含悬念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去阅读、分析、品味,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老王》(杨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核心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以此为中心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学生直答:“作者杨绛是幸运的人!老王是不幸者!”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么认为?有哪些具体的事例可以说明?”学生很自然地从文章中提取信息,讲出了一大堆理由。教师话锋一转,反问:“作者既然幸运,为什么还要愧怍?”见学生茫然,教师试着启发:“老王对杨绛怎样?杨绛对老王又怎样?”学生非常积极地阅读课文,从中找出了许多能说明老王的真诚和善良的例子,同时,也找出了不少能说明作者对老王很关心和照顾的例子。教师再问:“既然作者对老王已经很好了,给了他那么多帮助,为什么还要感到愧怍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终于读出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次内涵:老王非常真诚地给作者杨绛送鸡蛋和香油,而作者却坚持要付钱――这实际上是对老王真情的侮辱;老王生病时,杨绛没能带他去看医生,甚至也未能去探望一下――连精神上的安慰都没能带给他。

二、根据文章的行文线索设置主问题

行文线索是文章的脉络,理清脉络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根据行文线索设置主问题,既可以让学生从相对更高的层次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还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行文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八年级上册《背影》(朱自清)一文的行文线索是父亲的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线索首先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的背影?”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分析课文,很容易从文章中归纳出“难忘背影刻划背影再现背影”的叙述线索。然后,教师再问:“你认为,这几次对背影的描写,最为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不难找到是“刻画背影”部分。此时,教师再着重引导学生品析“望父买橘”那感人的特写镜头,理解“难忘”的原因,从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由衷感激。以上这种省去了细枝末节的主问题设计,既让学生深入解读了文中的精彩片段,又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真正实现了一石二鸟。

三、结合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设置主问题

教科书所提供的写人文章,人物形象都是较为鲜明的。教师可以结合生动的人物形象设置主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和学习。

例如,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胡适)一文中,母亲宽容、善良、温和,却不失刚强,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以课本“研讨与练习”中的“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为主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和思考:“我”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事件可以看出?问题提出后,学生探究和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母亲很严格,这从她催我早起上学一事可以看出;有的认为母亲很有气量,从她怎样与两个嫂子相处可以看出;有的还认为母亲很有阳刚之气,这从她受了五叔的侮辱,能当面质问清楚,直到五叔认错赔罪……学生之间的这些探究结论互为补充,形成了对文本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解读,“母亲”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在讨论之中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这一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依据文章的写作特点设计主问题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所选择和提供的范文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方法,有先扬后抑、有对比映衬、有借景抒情、还有以小见大……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从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