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中专学年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中专学年个人总结

第1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性

一个地区的区域产业结构与该地区高校专业结构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高校的专业结构决定了人才的培养结构,不同的专业设置培养了不同方面的人才,进而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和速度;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制约着高校的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创造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有价值的人才,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得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1. 辽宁高校规模与结构发展概况

(1)辽宁高校规模发展概况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辽宁省的高校教育发展较快。1985年,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数量是62所,到2010年,辽宁省的普通高校数量增至112所。招生数从1985年的34076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252234人,教师数则从19046人发展到了57404人。198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仅有18人;而2010年,每一万人中大学生的数量却增至206.8人。此外,高校的类型也趋于完善,涵盖面广,向多类型、多层次发展,囊括了农林、医药、财经、师范、政法等多种类型。总的来说,近30年来,辽宁省高校的发展规模有了显著的增长。

(2)高校专业结构发展概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辽宁省高校专业种类覆盖面日趋完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大部分呈现规模递增趋势,2010年,辽宁省高校专业达到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仅本科类的专业布点数达到了300多个。高校总的招生人数达到252234人次(不包括师范类)。

2. 辽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辽宁省三次产业均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长,2005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882.41亿元、3869.4亿元、3295.45亿元,而到2010年,三次产业分别增长至1631.08亿元、9976.82亿元、6849.37亿元。2010年,辽宁省生产总值为18457.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8.8%,第二产业占54.1%,第三产业占37.1%,而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2%、61.6%、35.2%。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1年到2010年,辽宁省第一产业贡献率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与之恰好相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第三产业则保持相对稳定,略有减少。由此可见,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变基本上由第一、二、三产业向第二、三、一产业转变,未来几年,第二产业依然是辽宁省经济中比重最大的部分。

表2-1 辽宁省三次产业贡献率 单位:%

年份 生产总值 产业类型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2001 100 8.0 42.2 37.4 49.8

2002 100 8.6 47.5 42.6 43.9

2003 100 6.5 51.0 43.2 42.5

2004 100 6.4 57.0 47.5 36.6

2005 100 6.5 53.0 48.2 40.5

2006 100 2.1 53.6 46.6 44.3

2007 100 2.7 57.4 52.8 39.9

2008 100 4.3 60.1 56.5 35.6

2009 100 2.0 60.7 50.0 37.3

2010 100 3.2 61.6 54.7 35.2

注: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

数据来源:辽宁省2011年统计年鉴

3. 辽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为寻求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笔者选取2005—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以及2005年—2010年辽宁省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此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是因为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在辽宁省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产业贡献率最高。而选择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作为分析数据是因为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不但可以反映高校专业的结构,而且能够影响的产业中人才的供给结构,从而对产业的生产总值产生影响。因此,通过高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很好地体现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用积差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系数趋向1或者-1),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

我们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SPSS软件,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法对辽宁省2005年到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此可以得出辽宁省高校11所大学科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性矩阵,如表3-1所示。

表3-1 辽宁省各专业招生人数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相关矩阵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高校招生人数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哲学 .469 .349 6

经济学 .730 .099 6

法学 -.912* .011 6

教育学 .317 .540 6

文学 .718 .108 6

历史学 -.081 .879 6

理学 .785 .064 6

工学 .921** .009 6

农学 -.831* .040 6

医学 .958** .003 6

管理学 -.525 .285 6

从表3-1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辽宁省近6年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与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与经济学、文学、理学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与哲学、管理学有着中等强度的相关性,与教育学弱相关,而与历史学的相关性极弱。而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三大产业的划分与我国高等教育科类设置有如下关系:农学属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包括理学和工学,第三产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医学和管理学。

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强的专业是理学、工学,而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相关系数分别是0.921和0.785。相反,原本与第二产业相关性不大的医学、农学和法学却表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此可见,辽宁省的工学和理学依然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地发展,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没有很好地迎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较差,高校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存在着一些较显著的问题,高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4. 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从量的方面讲,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而从质的方面来看,我们的大众化还是大打折扣的。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就高校专业结构方面就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1)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以工业代表的第二产业。自2005年以来,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占三次产业总生产总值的50%左右,2010年,辽宁省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为9976.82亿元,占总生产总值的54.1%,第二产业的产业贡献率(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达到61.6%。而辽宁省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仅有641.5万人,仅占三次产业总人口的27.7%。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将其与第二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进行对比。2010年,广东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266.60万人,占三次产业总人数的39.40%;浙江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1810.36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总人数的49.79%;福建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636.54万人,占三次从业总人数的37.4%。很显然,辽宁省第二产业人才资源存在着很明显的劣势。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养的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2)专业重复设置、同构化现象普遍存在,特色专业不明显。

在扩招的氛围下,辽宁省的招生规模自1999年以来逐步扩大。很多高校迫切想成为综合性大学,根本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只重视专业数量上的增长,专业设置与其它学校重复过多,造成全省专业设置重复率大,忽视了专业的本质建设,从而导致专业的底蕴不足,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也无法迎合社会的需求。而这些专业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等文科类专业,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不需要配备大量的实验设备和专业的实验室,设置成本比较低。

(3)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

辽宁省高校专业设置包含11类,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农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哲学,11类下设置的专业数达到约640种,而2010年辽宁省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数达到了300多种。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了专业复合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着过剩,导致一定程度的失业;另一方面,许多与第二产业相关的岗位却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而无法快速地发展。

5. 辽宁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由于高校专业结构的不合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相似度太大,复合度太低,也就无法实现人才真正意义上的作用。根据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辽宁省高校的专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预测

高校专业的调整不仅仅需要高校和学生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因此,可由辽宁省省教育厅带头,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以及其它社会机构对社会中各个行业进行调查,充分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工资、福利进行调查,并对各专业的就业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真实完备的信息。此外,根据经济增长的趋势,对人才的需求作出预测,测算出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需求结构,并统计分析人才需求的持续时间、是否存在需求周期,形成一个比较准确、不断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系统,从而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信息指导,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不完善导致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盲目性。

(2)积极探索建设交叉型、边缘型专业,培育优势、特色学科

各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对专业进行设置、调整。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打造与高校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地实现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立与完善。此外,要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去,从而避免专业重复率过高、同构化严重的现象,实现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传承和发扬。有条件有能力的高校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在不违背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基础上开设跨学科的专业,设置试点,研究不同学科的互补领域,建立交叉型、边缘型的学科机制,培养具备多专业能力的人才。建立健全多学位制度和主辅修制度,逐步形成高校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格局。

(3)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等工科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能力

从前文分析中看出,辽宁省近六年来工学和理学与第二产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强的,仅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而近年来辽宁高校工学的招生数量每年呈递增趋势。辽宁高校工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急需提高以满足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目前高校工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水平同工业化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要大力加强学生工程教育,满足现实中大量需要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践和创新成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两个关键问题。要鼓励、支持工科高校教师、学生跨学科组成合作团队,深入企业第一线,建立以解决工程问题为核心的培养体系。(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林蕙青.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 赵本全.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D].南京:河海大学,2005.

第2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

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是指研究生教育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构成状态,反映着社会分工的横断面,规定着研究生培养的“品种”和规格。[1]科类结构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更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自2010年开始强调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自此,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拟以广东省2010-2014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为分析对象①,研究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类结构变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科类结构变化

(一)总体规模增长趋缓,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结构调整明显

从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变化看,2010年全省共招生22240人,2014年共招生25955人,五年共增加了3715人,年均增长率3.4%。应当说,T士研究生教育经过了大规模扩张,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结构调整开始成为发展的主题。

自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后,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每年要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左右的比例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广东省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11941人,比2010年的6525人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17%。与此同时,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逐年下降,2014年比2010年减少了1701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比2010年增长了16.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34%。

(二)学术型硕士科类结构相对稳定,“文理”差距加大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为保持数据分类的一致性,本文的数据统计分析把2010年和2011年数据中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均独立出来归为艺术学门类。同时,由于军事学门类特殊性,其数据未纳入统计范围。

在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招生总规模逐年下降,但各学科门类在总量上的排序变化很小。表2的数据显示,2010年12个学科门类的排序为(从多到少):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2011-2014年的排序均为: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哲学、历史学。所以,我们认为,这五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类结构保持了基本的相对稳定性。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是理科为主,长期以来理科规模均超过文科。我们按照习惯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和艺术学归为文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归为理科。从各学科所占比例来看(表3),在学术型硕士总规模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把2014年的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理科除农学门类稍有下滑之外,其他三个门类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理学提高1.8%,工学提高0.2%,医学提高1.5%;与此相反,文科除艺术学提高了0.1%,哲学持平之外,其他六个门类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学下降1.3%,法学下降0.3%,教育学下降0.4%,文学下降0.5%,历史学下降0.1%,管理学下降0.7%。2010年理科硕士招生人数占广东省学术型硕士总规模的61.6%,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64.8%,文科硕士招生人数则逐年下滑。文理学科比例有所失衡,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从整个的规模比例来看,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农学均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

(三)专业学位招生领域日益丰富,科类发展差异显著

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仅总体规模大幅提高,招生的范围也不断拓宽,领域的设置上日益丰富,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2010年,广东省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只有18个,2014年广东省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的学位类别已涵盖了除出版、警务、军事、林业以外的35种专业学位类别,科类结构比较丰富。

但是,各个专业学位类别之间的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还是有较大差异。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均有招生的18个专业学位,对其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如表4和表5所示,工程、临床医学、工商管理等十个学位类别比较热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上。农业推广、体育、建筑学等八个专业学位则较为冷门,五年总招生规模在千人以下。特别是口腔医学、社会工作、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近年来整个广东省的年均招生人数甚至不足50,总规模较低。

可以看出,工程、临床医学和工商管理在广东省专业学位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三个类别在历年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超过60%;而兽医、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口腔医学、风景园林和建筑学所占比例较低。把2014年各专业学位所占比重与2010年相比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增长最快,提高了6.5%,农业推广提高2.9%,公共管理和会计提高2.3%,翻译提高1.9%,艺术提高1.3%,教育提高1.1%,体育和兽医提高0.1%;其他专业学位的比重均有所下降,特别是工商管理尤为突出,下降了近11%,其次是法律下降了3.3%,临床医学下降了2.5%。

二、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存在的问题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面临的难题,也是制约广东发展后劲的重要瓶颈。之前广东可以依赖经济发展优势从全国吸引人才,但如今省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靠外力培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本土研究生教育,尤其是面对和解决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充实的人才支撑。目前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上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产业结构的构成及其变动往往作为人们考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关系的一种视角。”[2]从学科结构的布局上来看,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13个学科,基本上满足了产业结构的需求,但仍存在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不一致的现象。有学者将广东省专业学位涉及科类对应产业进行分类,发现硕士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与产业结构 “二三一”的比重排序不相吻合,专业学位科类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相关学科,对应第二、第一产业学科设置比例偏低。[3]而且,虽然工程硕士在广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上领先于其他学科,但部分急需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应的工程硕士领域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诸如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程硕士领域尚未开发,广东省专业学位科类结构与工业经济发展诉求和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仍有一定差距。[4]

(二)类型结构不够合理

如前文所述,2010-2014年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调整,专业学位在全日制硕士招生规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14年达到46.01%。而在2017年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要达到研究生教育总规模的60%。因此,就广东而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还有待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还有一定空间。广东省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阶段,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支柱产业、传统支柱产业需求主要是具有职业背景的中高层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是广东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环节更加注重应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硕士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当从两方面的思路出发:一方面是学科结构应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是类型结构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一)学科结构:围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

“十三五”时期,广东依然面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动力急需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急需通过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专门人才作支撑。因此,“十三五”时期,广东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应密切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根据广东省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对接好,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广东省在“十三五”的一大动作就是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类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调整应该以此为契机,引导全省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应结合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大先进制造业理工类学科专业的比例,优化理工类学科的结构。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积极培育急需的新兴专业,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产学研联盟、国际合作等方式,重点加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物联网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学科结构的布局固然要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有适应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预见性。现在“互联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新业态会不断产生,而且服务业的增长趋势会更明显。广东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实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保险等生产业,以及健康养生、现代医疗、残疾康复、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业。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建设华南地区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和服务平台”。这意味着未来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的文科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济增长。“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应该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教育以学术人才培养为主,硕士生教育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5]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来看,都应进一步加大应用型文科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中的比重,但在培养模式上要贴近社会的需求。

(二)类型结构: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比重

2017年的《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作为主要目标,并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这对于指导“十三五”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和“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实施,高校分类办学的条件与机会已经成熟。因此,对于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的框架内进行考量和设计。

目前,广东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全国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其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把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到一个与经济和人口相匹配的水平是现实发展所需。而基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方针,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规模是发展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热情也日益提高。广东作为一个全国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应积极地拓展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充分发挥教育的人才储备功能,为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本文对2010-2014年五年间教育部下达的硕士招生计划进行统计时发现,广东省内三所中央部委属高校的专业学位计划占了整个广东省内高校招生计划总数的48%,而省内的地方高校所占招生计划较为紧缺。未来几年,应借广东省大力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积极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之机,积极扩大这两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使这些高校在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上能作出更多贡献,也使更多的学生各尽其才、各尽其能。

注释:

①本文的统计结果均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9.

[2]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中的科类结构变化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20-26.

第3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为充分发挥督学在督导学校中的检查、监督、评价和指导作用,认真履行责任督学工作职责,全面完成潘集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和区教育局督导室下达的教育督导工作目标,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学习 提升政治素质

      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督导条例》;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积极参与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努力使自身督导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认真履行责任督学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评价和指导作用,推进依法督导、依法治教,为督促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业务能力

       1、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职责,规范督导程序。

      2、强化学习培训。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督学外出学习和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研修培训,转化运用学习成果,提高工作水平。

      3、加强检查考核。根据“一月一主题”强化履职意识,确保工作实效。

      4、总结提炼创新。积极撰写督导报告和创新案例,参加上级征集的评比活动,推介挂牌督导工作创新,交流总结经验。

      三、服从领导 认真开展督导工作

 1、认真完成教育督导室和第二责任区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 完善督导信息平台建设,熟悉平台应用,发挥信息平台作用。

3、认真做好疫情防控督导工作,把疫情防控做为常态化工作来抓。

 4、积极完善提升。规范督导、健全资料、工作创新、及时整改。

  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等不靠,为规范办学尽自己一份力。     

2021年1月5日

 

2021年个人督导工作行事历

 

 

 

一月

1、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2、做好责任区2020年督导工作总结谋划2021年督导工作计划。

3、开展挂牌学校“2020-2021学年度寒假校园及周边安全、学生交通安全”常规性督导及第一轮“规范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中未评估幼儿园及已评估园的整改落实工作专项督导。

4、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5、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招生、收费及择校”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2021年春季开学工作”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责任区学校“食堂、食品、饮水及宿舍卫生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责任区有证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建设”及“安全卫生管理” 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四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学习、体育锻炼和课业负担”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责任区有证幼儿园“科学保育保教”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五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常规督导。

4、开展责任区学校“功能室使管理和使用”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六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食堂、食品、饮水及宿舍卫生、”情况常规督查和“防溺水安全工作”专项督导。

4、做好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七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暑假学生交通、防溺水安全情况”的专项督导。

4、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5、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八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学校做好开学准备工作”专项督导。

4、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5、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九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招生、收费、择校情况”常规督查。

4、做好“秋季学期开学工作”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课程开设、课堂教育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门卫安全管理”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市区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一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情况常规督查;

4、开展中小学及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情况专项督导。

5、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6、完成市区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十二月

1、做好个人上月工作总结及本月工作安排。

2、参加责任区专兼职督学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3、做好责任区2021年度督导工作总结,拟定2022年督导工作计划;

4、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务管理及制度执行情况”常规督导。

5、开展责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校冬季安全工作”情况专项督导。 

6、及时上报督导工作信息,上交督导材料。。

7、完成市区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4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艺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年级;专业

艺体高中生作为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更应该受到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关注。近年来,在重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爱好,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理念下,一些中学喊出了加强艺体生的培养,营造艺体特色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搭设特长发展平台、创建特色学校的口号。与此同时,传统的观念认为艺体生都是些文化成绩糟糕,素质较差的学生。特别是艺体高中生更是遭到老师、同学及家长的歧视。据了解部分艺体高中生选择艺体专业并不是出自他们自己的爱好,而是应试的压力。因为他们文化科目基础差,要想考上大学,学习艺体是个捷径。而真正喜欢艺体的学生在选择学习艺体时,却常常受到周围众多“关心”他们的人的阻挠。在这样的评价背景下,关注艺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有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艺体高中生未来高考所走的艺体之路,提前决定了其鲜明的学习目的,较之文理专业的学生,其心理背负了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的双重压力。因此如何转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艺体专业老师、文理科目老师及学校各级领导责无旁贷的工作。再者,艺体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中存在缺乏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能力,个性的过分宣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怎样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怎样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和合理引导学生的敢想敢做、敢于尝试的开拓进取精神,充分了解艺体中学生及其心理健康状况是因材施教、更好的培育他们的关键,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成都市3所艺体中学随机抽取艺体高中生600人进行调查,有效问卷534份;其中男生205人,女生329人;高一178人,高二148人,高三208人;音乐100人,美术324人,体育110人。

1.2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班主任老师配合专业人士实施现场调查,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73份,有效问卷534份,采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艺体高中生SCL-90得分与相关常模比效本研究样本与2004年四省常模[1]及厦门市高中组常模[2]的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艺体高中生SCL-90的所有因子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刘恒等人2004年四省样本;与胡胜利等的结果比较,发现除强迫因子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分都极其显著的高于胡胜利等人的参照常模。这一研究结果警示人们,艺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2.2艺体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本研究统计发现,有51.29%的学生存在轻度、中度不良心理反应(4>因子分≥2),有7.78%的艺体高中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子分≥4)。其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抑郁等因子上,而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小,这一结果与国内大量的有关普通中学生的研究是一致的。

2.3量表总分和总平均分在性别、专业、年级上的比较见表2。

从总得分上看,男女之间差异较小,这与胡胜利与王极盛等关于女生总均分极其显著地高于男生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但男女各自的得分却显著的高于胡胜利2004年厦门市高中组的性别常模(性别的高中组常模)[2]。专业方面,音乐、美术、体育各群体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好于音乐和美术专业的学生。各年级学生总均分差异极其显著,其中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高二、高三学生,这与王极盛等人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心理健康状况降低的研究相反[3]。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艺体中学生这个群体具有特殊性。

2.4量表各因子分在年级上的比较见表3。

从表3可见,本研究样本SCL-90的因子分除躯体化和敌对2个因子外,其余8个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其他等3个因子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人际关系、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高三年级与高一、高二年级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它5个因子上,主要是高一、高三两个年级存在显著差异,高一与高二、高二与高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敌对2个因子也接近显著性水平。总体看来,各因子得分随年级升高呈降低的趋势。

通过对各年级得分与相关常模的比较发现:高三年级在躯体化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胡胜利的研究结果,在强迫和偏执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的高于胡胜利的高三常模,其他6个因子没有显著差异;高二年级在躯体化、强迫和焦虑3个因子上的得分与胡胜利的研究结果有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和恐怖两个因子上与胡胜利的研究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高一年级各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胡胜利以及王极盛等建立的高一年级常模,这一结论提示我们,高一年级不仅存在比较严重的适应问题,同时作为艺体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还存在其他特殊的问题。

2.5量表各因子分在专业上的比较见表4。

表4显示,除躯体化、强迫及其他3个因子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7个因子在专业上均有显著差异,其中焦虑和偏执两因子在专业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症状上各专业之间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得分比较高,表明各个专业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强迫性的无意义的心理、冲动和行为;在人际关系方面,音乐专业的得分低于美术专业和体育专业,这可能与其专业素养有很大的关系,而美术专业的得分显著的高于音乐和体育专业学生的得分;在焦虑和偏执因子上,音乐和美术专业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前两者与体育专业的得分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从各个专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体育专业的得分要低于音乐和美术专业的学生,即体育专业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音乐和美术专业,这有可能是抽样误差造成的,因为所抽取的体育专业学生大部分在高三年级,前面已经谈到高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高一、高二年级。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与体育的专业特点有关。另外,音乐专业学生除了在躯体化、焦虑、偏执三个因子上得分略高于美术专业外,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都低于美术专业,提示美术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值得关注。

3讨论

从艺体高中生与相关常模的比较,以及从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来看,艺体高中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造成艺体高中生心理健康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们认识上存在偏差。在绝大部分家长心目中,只有学大文大理才是正统、有出息的,学习艺术和体育则是不务正业;艺体生在教师和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印象是: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组织纪律涣散,因而对艺术体育生表现出冷漠、甚至厌恶心理。这不仅压抑了艺体生的个性,而且也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艺体高中生承受着双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对自己专业很有兴趣,但不喜欢学习文理科目,但为了应付高考,不得不在高强度的专业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普通中学生同样数量和难度的文化科目,长期的学习压力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各个专业来看,体育专业的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美术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其中体育与美术专业学生的得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与体育的专业特殊性有关,比如体育专业的学生因为长期大量的运动,身体素质要好于其他专业;身心是相互影响的,好的身体是良好心理的前提。再比如,体育专业学生常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这也是转移注意、释放心理垃圾、发泄愤怒等不健康情绪的重要手段。而美术专业的学生的情绪表达可能更加内敛,他们的能力不易表现出来,因而也难于被他人承认;再加上情绪、情感找不到合适的宣泄途径,压抑过久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在年级上,高一年级的得分要高于高二、高三两个年级,高一年级与高三年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提示我们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从学习单一的文化知识到既注重文化又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从普通中学走入艺体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适应不良问题。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学生适应心理教育,从观念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

从各因子得分情况分析,艺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焦虑和抑郁,这和胡胜利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强迫症状的阳性项目的检出率达到73%,人际关系敏感的阳性项目检出率达68%,其他因子的阳性项目检出率也很高。从年级上看,高一年级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高于其他所有因子,也高于高二、高三年级,这表明高一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感、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期待,这和他们刚刚进入艺体中学,成为一名专业的艺体生,还不能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从专业方面来看,音乐专业的人际敏感因子得分要低于体育和美术专业,这可能与音乐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要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关系,在学校的大小型活动中,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是主力,他们活跃于各种场合,有意无意在表现自己,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往往表现为积极、主动、自信的特点。

有关研究表明[1-5],普通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而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女生,但男女之间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艺体高中生男女普遍个性突出、兴趣和爱好相近。另外,与国内高中生群体常模相比,本研究群体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都显著的高于国内普通高中生群体常模。一种可能是与艺体高中生的特殊性有关,另一种可能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第三种原因是SCL-90中学生群体常模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以及该常模存在地域差异[3,4],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4参考文献

[1]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2]胡胜利.中学生SCL-90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常模的比较.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61-464

[3]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

[4]黄艳,余毅震,左克喻,等.不同城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校医,1999,13(2):298-299

第5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特点;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性人格是一个颇具概括性的术语,指的是指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总和。[1]创造性人格在个体创造性活动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有关研究已证实创造性人格与个体的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3-4]因而创造性人格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创造型教师是开展创新教育和开发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成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5]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创造性人格也是教师能否成为创造型教师的关键标准之一。因此,在创造型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培养实践当中,创造性人格受到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

师范大学生是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创造性人格不仅影响自身的创造力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所执教的学生。了解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促进师范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多所师范院校的在校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3%。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23岁之间,其中大一学生261人,大二学生271人,大三学生160人。男生127人,女生565人。在专业类型上,理工科类专业的师范生205人,人文社科类专业404人,艺术体育类专业83人。

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评定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总共24个条目,包含想象力、坚持性、洞察力和探索性等四个维度。其中,想象力维度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坚持性维度反映的是大学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特质;洞察力维度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而探索性维度反映的则是是否善于探索、是否具有冒险精神。量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系数为0.872,分半信度为0.899,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量表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较佳[6]。

此外,调查问卷中还设计了性别、年级以及专业类型等人口学变量。

3、研究程序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主试进行调查。被试现场作答,问卷当场收回。调查问卷中回答不全或具有明显反应倾向性的问卷被剔除,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电脑,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各维度上,想象力和坚持性的平均分最高(M=2.771),探索性这一维度的平均分相对最低(M=2.582);总量表的平均分为2.735。由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评定量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计分,各维度和总量表的平均数都低于理论中间值3,调查结果表明,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男生和女生在创造性人格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的师范大学生在想象力、洞察力两个维度及总量表上均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

3、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年级差异分析

对不同年级师范生在各个维度及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性进行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年级的师范大学生在想象力维度和总量表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4、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专业类型差异分析

本研究将师范大学生的专业类型分为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体育类3大类型,根据专业类型的不同,对四个维度和总量表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检验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在专业类型上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见表4。

四、讨论

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师范大学生自身而言,创造性人格将对他们的创造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开发和职业发展。[7]从师范大学生今后从事的教师工作来看,他们的创造性人格魅力无疑将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产生影响。然而,本研究的调查发现,师范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总体上处于中下水平。这将不利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发儿童青少年的创造力。因此,师范大学生自身和师范院校都应该重视师范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8]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切实促进师范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4]

关于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差异方面,本研究发现师范专业女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优于男生。聂衍刚和郑雪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9]这可能是由于学校和家庭对男生有更多的约束性要求,而相较而言对女生的教育则更为宽松。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年级差异方面,本研究发现师范生创造性人格在想象力维度和总量表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可能是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程度有关,高年级大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时,会进行更为深入和活跃的思考,产生各种新颖的想法;而大一学生则刚开始进行专业学习,更多地表现出接受式学习的特点。

在专业类型的差异方面,本研究发现不同专业类型的师范生在创造性人格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师范大学生较低的创造性人格水平有关。国内高校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中,更多关注具体的专业教育、教育学基础理论与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普遍忽视了师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等方面的培养。

五、结论

当前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总体上处于中下水平;师范女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水平优于男生;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在想象力维度和总量表上存在年级差异;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在专业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石国兴.创造精神、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2] 邹枝玲,施建农.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李西营,刘小先,申继亮.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的关系:来自中美比较的证据.心理学探新,2014(2).

[4] 贾绪计,林崇德,李艳玲.独立自我建构、创造性人格、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5] 黎兵,李大维.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

[6] 宋慧俐.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结构的探讨及其评定量表的编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罗晓路,林崇德.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心理科学,2006(5).

第6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

近年来,河南职业教育重视专业内涵与人才类型、层次相适应,遵循“经济发展需要驱动”规则。着力专业结构调整,加快培养专科以上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部分学校根据岗位群、技术水平设置专业,注重针对性与适应性向结合,教育效益与稳定性得到了统一。然而,从实际的调研结果来看,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还是存在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

河南省高职(大专)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之间匹配情况:

从以上表格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目前高职专业设置的分布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并不协调。具体表现如下:

1.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发展变动不相协调。虽然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高职专业百分比逐年上升,但其专业设置未能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来调整。2009年,我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4.3%,而同期高职专业百分比仅为5.1%,低9.2个百分点。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不协调,导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但素质不高。

2.专业设置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与两大产业产值比例不相协调。河南省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在连续三年中的变化较慢,其中,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三大产业中最多,然而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数量却偏少,明显与该产业的发展和在河南省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并不大,然而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数量却偏大,因受经济发展变动所带来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毕业生数已经超过了该产业在河南省能够容纳的数量,这造成目前河南省人才供需不均衡、结构失调,最终导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不足,结构也不够合理,第三产业人才集中于教育、卫生、经济等专业,出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偏差,不能满足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需要,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缺乏。

在调研的109所高职院校中,有26所工科类院校,仅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9%,与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56.8%的比重相比,比例偏少。这表明我省现阶段面向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不足,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这与我省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符。

相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二三一”的特征,我省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的特征。专业结构与我国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却难以适应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由于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我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重化工业化中的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而我省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征,明显超前于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另外,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导致招生规模不大,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无论对全省还是对于每个职业院校来说,都不利于形成特色优势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总量与产业总量结构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与产业总量结构的适应性上。针对河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总量结构很不协调的现状,试图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提出以下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建议。

1.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大现有农林院校与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设置的比例,推进农业院校数量和专业布点总量增长。二是推进现有农林类院校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河南省有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比如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在专业领域优势突出,适应了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在目前形势下,应以他们为龙头进一步发挥其专业优势,2009年12月5日,依托郑州牧专成立的河南牧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揭牌,这标志着以郑州牧专为主的信阳农专、商丘职院、周口职院、河南农业职院、漯河食品职院等高校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参与全国农牧专业的教育优势竞争。如果这些学校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那么在未来,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就能与普通院校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一较高下。要考虑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整合相关专业小类,提高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紧密结合产业需要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内部的科类结构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部分工科类高等专科学校可以改办职业教育,经国家教委批准也可利用少数具有条件的重点工科类职业中专通过改制等方式作为补充。

各职业院校也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专业建设要从数量增长型向专业内涵发展型转变,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逐渐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优势专业,建立学校的学科优势,形成各职业院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结构。例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可以进行区域内教学设备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整合,也可以考虑学校和学科专业的整合,重点要提高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相关的专业质量。

另外,针对目前河南省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可以考虑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学校和专业在总体数量上进行压缩,并考虑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应推广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的定向、定点、订单培养与高职院校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形式,使专业设置、规模与全省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需求相适应,避免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扩大规模,造成招生竞争、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宋海涛.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4

[2]杜锐,王庆锋.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181~183

[3]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13~16

第7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听力障碍;学习适应;对比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2-016-05

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掀起研究学习适应的热潮,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三个方面,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对大学生的研究甚少,对残疾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进入大学是个体一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它是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开端。它既为个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也使个体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相对而言,个体在学习适应方面遇到的困难是比较大的。本文将以健听大学生和听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在学习适应性上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了解健听大学生和听障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共同方面和不同之处,探讨对学习适应性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为特殊大学生的教学研究提供素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整群分层抽样从某特殊教育学院抽取大学生306名,其中健听生210人,包括特教专业95人,学前专业84人,语康专业31人;男生18人,女生192人。听障学生96人,包括艺术设计25人,计算机科学25人,计算机应用15人,视觉传达18人,园林13人;男生50人,女生46人。以班级为单位测试,当场回收。收回问卷306份,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测试,问卷主要借鉴了华师大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和徐小军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问卷共40题,涉及学习动力、专业兴趣、自主性、学习行为、自我管理、信息利用、环境抉择、知识应用和求助行为9个因子。学习动力指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专业兴趣指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与兴趣;自主性指能主动、自觉和独立地学习:学习行为指能选择和运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自我管理指能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时间进行有效计划与控制:信息利用指对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环境抉择指能选择与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知识应用指能把学到的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求助行为指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及时向学长、教师请求帮助。问卷答案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和,5级记分,其分半信度为0.6774,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28。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ll.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健听大学生和听障大学生学习适应总分的比较

健听生学习适应总均分为2.76±0.41,听障生学习适应总均分为2.58±0.42。健听生的学习适应分高于听障生。经检验,二类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3.474,P=-0.001)。

2.1.2 健听大学生和听障大学生学习适应各因子分的比较

经检验发现,二类大学生在知识应用、自我管理、环境选择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自主性、学习行为、信息利用、学业求助4个因子上健听生的分数高于听障生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学习动力上,健听生和听障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且健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专业、年级、性别的共同作用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此我们以学习适应总分和各因子分为因变量,以上述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健听大学生的学业求助因子受到专业与性别的交互影响,环境抉择听生的分数低于听障生,在专业兴趣上健听生和听障生存在显著差异且健听生的分数低于听障生,见表1。

2.2 不同特征对两类大学生学习适应的交互影响受到专业、年级与性别的交互影响;听障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行为受到专业与年级的交互影响,环境抉择受年级与性别的交互影响。见表2

2.3 健听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主效应分析

2.3.1 健听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分的主效应分析

由于健听大学生学习适应总分的交互效应不显著,我们进一步进行各主效应分析,结果见表3。总体上,健听大学生的学习适应存在非常显著的专业和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表现为语康专业的分数

2.3.2 健听大学生学习适应各因子分的主效应分析

健听大学生环境选择因子存在年级、专业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因此我们对其他因子进一步进行主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学习动力因子、管理决策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专业兴趣因子、学习行为因子、信息利用因子存在显著的专业和年级差异;学习自主性存在非常显著的专业和年级差异:知识应用因子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求助行为因子存在显著年级差异。

2.4 听障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主效应分析

2.4.1 听障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分主效应分析

如表5所示,听障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分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年级及性别差异。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的总分

2.4.2 听障大学生学习适应各因子分主效应分析如表6所示,学习动力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二年级学习动力分数显著低于一年级;学习自主性存在显著专业差异,艺术设计专业的得分明显低于计算机科学和视觉传达专业;管理决策存在显著专业差异,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分数明显低于视觉传达专业:环境抉择存在显著专业和年级差异,艺术设计专业得分显著低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得分;二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四年级。听障大学生学习适应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男生的分数比女生高。

3 讨论

3.1 两类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都亟需加强,听障大学生是学习适应性教育的重点对象

本问卷采用的是6级记分制,分数越高表明学习适应性越好。而此次调查中两类学生的学习适应总平均分都在3分以下,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法完全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两类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的提高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听障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总分比健听大学生低,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是学习适应性教育的重点对象。

3.2 两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是不平衡的,应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类大学生在各因子的表现上是有差异的。健听大学生在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上分数偏低,此结果和程海丰、张运生调查结果相一致闭。听障大学生在学习自主性、学习行为和求助行为上分数偏低。因此,两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应该分别放在他们的薄弱环节。

3.3 两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要密切结合年级、专业和性别特点

以往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存在年级特征,本次调查的三个专业中,语康专业的学习适应性显著低于其他两个专业,学习适应性教育最需加强;本研究还发现大一的学习适应性最低,是培养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这与徐富明研究结果一致,与于文军的研究不同。男生学习适应分数普遍低于女生,应是培养的重点对象。听障大学生方面。在所调查的五个专业中,艺术设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总分和因子分偏低。学习适应性教育最需加强;在四个年级中,二年级的适应总分和因子分较低,是培养的一个关键时期,尤其在二年级要加强学习动力和环境抉择的培养;在两性中。女生学习适应普遍低于男生,应是培养的重点对象。

3.4 某些学习适应因子受到专业、年级和性别的交互影响,更应引起关注

学习动力缺乏是高校心理咨询四个常见问题之一。学习动力弱,学习表现就是需要低,意志薄弱,兴趣淡化,学习活动断断续续。自主性学习是大学阶段学习的最大特点。大学生只有学会自觉激发动机、合理制定计划,科学使用方法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健听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受到专业与性别的交互影响,听障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受到专业和年级的交互影响,其影响是交错复杂的。更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

3.5 开设专门的学习指导课程,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

第8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摘 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对某市4所大学的5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结构包含专业认知、专业行为、专业情感三个维度,共19个题项,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依次是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3)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专业行为和专业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4)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三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存在显著的成绩差异和志愿选择差异,并在除专业认知外的其它维度和总问卷上表现出显著的专业性质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编制;现状调查

目前我国国内对专业认同的研究还不多见,研究的领域也还不够广泛。由相关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关于专业认同情况的得分基本上没有超过总分的一半或是认同度的50%,也就是说研究者基本上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认同度普遍偏低。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其次,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性别、学科等人口统计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也警示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正式问卷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600份,被试来自于某市A,B,C,D四所大学,取样时采用班级整群抽样的方式,尽量考虑到性别、年级、专业的均衡,最终回收559份,有效问卷521份,有效回收率为86.8%。

(2)方法与材料。采用自编《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卷。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不确定;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专业认同度越高。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考察全体调查对象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总分和各维度上的平均数(标准差),首先从总体上初步认识其基本特征:

表1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平均数和标准差(N=521)

从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M=3.03,略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所以总体上看大学生专业认同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在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在问卷上的得分情况见表3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注:*代表p0.05)

由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并且在专业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上也没有体现出性别的差异。

(3)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年级因素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的得分情况见表3,由方差分析可知其是否存在差异,再由事后检验得知年级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F检验结果(注:*代表p0.05 **代表p0.01***代表p0.001)

由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年级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得分最高,大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行为和专业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专业认知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LSD检验,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大一的学生在专业行为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大一学生在专业情感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4)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成绩差异。成绩因素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的得分情况见表4,由方差分析可知其是否存在差异,再由事后检验得知成绩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

表4 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F检验结果(注:***代表p0.001)

由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成绩较好的专业认同感最高,中等成绩的专业认同次之,成绩较差的最差。经事后LSD检验,专业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在成绩上也都存在相似的差异,即成绩较好的得分中等成绩的成绩较差的。

(5)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志愿选择差异

志愿选择因素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的得分情况见表5,由方差分析可知其是否存在差异,再由事后检验得知志愿选择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

表5 不同专业志愿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F检验结果(注 **代表p0.01 ***代表p0.001 )

由此表可以看出,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对专业的选择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明显,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最高,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次之,根据他人意愿而选择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最差。经事后LSD检验可知,三个维度在自主选择与他人意愿之间的专业认同感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自主选择所学专业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高于由他人意愿而学习本专业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认知维度上,其认同感是调剂专业的高于他人意愿,但是行为维度和情感维度在他人意愿与调剂专业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

(6)大学生专业认同的专业性质差异

专业性质因素在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中的得分情况见表6,由方差分析可知其是否存在差异,再由事后检验得知专业性质之间存在差异的具体情况。

表6 不同专业性质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F检验结果(注 ***代表p0.001 )

由此表可知,大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经事后检验可知,专业行为维度上热门专业与一般专业之间的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没有显著差异,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一般专业与冷门专业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情感维度在不同的专业性质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热门专业的情感投入最高,一般专业次之,冷门专业最差。

参考文献:

[1] 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

[2] 蔡宏娟.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J].中国科技信息,2009.

[3]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

第9篇:中专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十五”期未,xx市编制了《xx市人事人才“十一五”计划和发展规划》,确定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目标。截止到20xx年底,xx市人才总量目标达到了37.5万人,增长约9.37%。各类型单位人才队伍的发展呈现不同趋势:国有企业人才总量逐年递减,党政人才和事业单位人才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乡土人才开发步入正规,非公经济领域人才总量较快增长,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较快,对推动全市科技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成为xx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xx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逐步优化,到20xx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77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2.75%,成为xx市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

1、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逐年递增

自20xx年底至20xx年底,xx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15.22万增长到19.77万人,总量增长3.98万人,年均增长约为8.7%。其中,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由6.7万人增长到11.08万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占有主体地位。

图1 xx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增长图(单位:万人)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学历逐年提升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全市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增,从20xx年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7.37%增长到20xx年的29.11%。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从1103人增加到1717人,占总数的0.87%。

图二 专业技术人才学历增长图

 

3、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主力军

在全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才占71.46%,已经成为该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

4、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能级结构不断优化

xx市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逐年递增,专业技术职务能级结构不断优化,20xx年初,xx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684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5%,聘任中级职务的有4294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8.22%,高、中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是1 : 6.3。到20xx年底,全市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12090人,增长了76.6%,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2%,聘任中级职务的有63352人,增长了47.5%,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2.1%,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能级比例调整到1:5.2。

图三 高级职务人数增长图

 

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xx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双高”(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到20xx年底,除了执行国家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制度,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培养制度外,xx市还先后启动了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引进集聚行动计划和人才强市百千万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6名部级高层次专家,73名省级高层次专家和315名市级高层次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0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3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77人,高级职称人才1.2万人。另外,我市国有事业单位有博士学位人才59人,硕士学位人才613人。

6、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

专业技校人才的培养对于增强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xx年底,xx市事业单位有34505人参加了各种培训,占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75%,国有企业有2178人参加了培训,占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1%,通过多年的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学历得到明显提升,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7、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20xx年底,xx市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才67467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4.13%,如何盘活和用好这些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成效。xx市从20xx年开始,逐步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以聘用制作为基本用人制度,用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逐步建立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学评价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自我提高的个人投入不断增加 ,促进人才之间的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8、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快速发展

非公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xx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非公领域人才数量也快速增长。20xx年初,全市非公经济领域有专业技术人才28180人,到20xx年底发展到110814人,增长了393%,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56.06,已成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xx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与苏南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人才密度低

近年来,xx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20xx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9.77万人,人口总量为459.25万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是430人。苏南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838人每万人口,苏北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261人每万人口,从数字对比,可以看出,xx市专业技术人才处于江苏中等水平,远低于苏南地区。

2、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xx市按人才规划纲要,培养、聚集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部级高层次人才仅有6名,20xx年底,全市“双高”人才总共有1.2万人,仅有二名“两院院士”,博士学位人员也只有59人,缺乏科技领军人物,难以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专业技术人才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专业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区域和行业经济的发展

专业技术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要有较合理的结构和分布,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和行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区域结构看,xx市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以上中心城市,乡镇及以下人才量很低,且近90%为中小学教师和卫生人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人才则少之又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处于低量,第三产业内部的行业分布也不均衡,其中科学研究、金融管理等行业的人才偏低。从专业分布看,教育、卫生、会计、行政管理等类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九层左右。而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比例不到10%,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4、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不活,制约人才作用的发挥

虽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但人才活动和人才作用的发挥仍然受诸多因素制约,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还需要一个过程,人才就业渠道难以拓宽特别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活,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隐性流动和能力的充分发挥。

三、“十一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

“十一五”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xx市将抓住和充分利用这个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把人才建设提高到关系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走人才强市道路,真正把xx变成人才的磁场,形成以人才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提升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2、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

“十一五”是xx经济社会稳步快速的发展时期,能否实现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是关键。针对人才总量小,发展速度较缓的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重点应加快发展人才总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确保接受高等教育人数逐年增多,加快人才成长速度。二是抓好人才储备工作,减少人才浪费和防止人才流失。三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继续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职称改革,不断推进各类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梯次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继续开展专家选拔工作,不断壮大专家队伍,努力建设一支以高级专家为骨干的素质较高、总量适度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