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人际交流分析精选(九篇)

人际交流分析

第1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关键词:网络空间交流 性别差异 话语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网络空间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诞生并使其迅速发展起来,这种以文字为基础的交流手段的产生,给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中曾给出了网络的定义,深入研究了虚拟网络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David Crysta,2001)。但是这种新的交流手段的性别研究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中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性别差异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通过语言中,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谢则融,1995(2))。本文所涉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换时使用的自然语言,包括 MSN、QQ聊天用语等等,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交流中的性别差异,旨在对网络交流这种虚拟环境中的男女会话的不同风格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 网络交际语的特点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或显现为话语中的上下文,或潜在在话语外的主客观情景(吴郁,1999),语言与语境紧密相联,在了解网络交际语的特点之前,首先对其语境特点进行初步了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人际交流手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仍然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交流的,因此,探讨网络语境是分析网络语特点的基础,它会使我们对这个虚拟交际中的语言有较深的了解,这个新语境的特点主要有(于根元,2001):

1、时空无阻碍。网络让人们的信息时空交流无阻碍化,不需要统一的时间,更不需要统一的地点,人人可以随时接收来自全球的信息,可以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送你的个人信息。

2、语境的残缺。语境和语意相连的上下文关系可以称为小语境;交际者的信息如性别、年龄、身份、交际的目的等可以称为中语境;交际者以及周围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可以称为大语境。(于根元,2001)然而,在网络空间交流中,中语境有严重的残缺,其主要表现在网上交流,因为交谈的双方没有关于对方的爱好、性格、性别、年龄等确切的基本信息,但是交流双方把对方看作是虚拟的交际对象,在没有了具体身份的阻碍的语境下,这种语言交流便成了最好的随意宣泄感情的工具。

3、主客体的统一。在网络的交流中,人们具有输出的自由,也有接收消息的随意性,既是语言的发出者,又是语言的接收者,使语言的主体和客体紧密的融入在一起。

4、对面不识君。在网络交流中,我们不但看不见对方的形象,也听不见对方的声音,我们可以隐姓埋名,也可以对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等全副武装,就这样语言成了网上自我的唯一标识,从而语言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的舞台。

5、书写方式的更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网络交际中,键盘的使用代替了笔的使用,书写工具变了,规则也改变了,人们正用键符组合的变化敲打着键盘。

6、网上社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网络交流中,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主题社区,从而也反应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网络空间交流在未来将会成为人类语言的大写真,各种语言风格也会因此而百花齐放。

三、 网络交际中性别话语的研究

如果说两性会话差异是根深于他们的天性,那么面对面交谈的传统理论(Lakoff ,1975;Tannen,1990.)是不是仍然适合于非面对面的交谈呢?有许多学者,在社会语言学中研究男女会话风格差异用的语料都是英文,本文以中国男女在 MSN、QQ聊天用语做为语料,以部分QQ和MSN的两性聊天记录作为原始语料,共90段对话, 876个独立句子,约43200个词,把网络与性别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初步分析。

1、话语量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女唠叨,爱说话,在英语字典里有许多描述女性“罗嗦”、“话多”的词语,如prattle(唠叨)、gossip(闲谈)、chatter(喋喋不休)等。然而最近的理论研究却显示,男性的谈话量远大于女性,本文统计的是男女性在对话中的平均用词数量,在所搜集的90段网络对话中,男性的用词量达到了2857个,占总数的66.13%,女性的用词量为1843个,仅占总数的42.67%。因此,可以看出,男性在网络交际中的话语量远大超过女性。

2、简短回复语

简短回复语作为对话中十分常见的言语行为,因为简短回复是听者对说话人说话时所表达的主观意见,简短回复语可以划分为三种(尹, 2007(33)):(1)表示赞同,如:恩,可以,好的(2)表示惊讶:如不会吧,真的吗?(3)表示否认,如不准,不会、不可以等。这类回复的功能主要有两点(尹, 2007(33))[3]:第一,表现听者是否同意说话人的谈话内容;第二,必要的话轮转换衔接作用,在本文所搜集的90段对话中,男性共使用了103个简短回复,而女性则使用了89个。由此可以看出,男性运用简短回复比女性多。

3、对话中的合作与协调――插入和打断

在话语交流中,要维持谈话顺利进行,就需要谈话双方的合作与协调,但这个过程却受到人际、语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时常遭到破坏,男女性分别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类型的角色。在以往有过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女谈中比男子更加合作,而男子则经常以打断对方强占谈话的主动权。根据本文收集的90段对话中共有78处打断的情况,其中男性共打断47次,女性打断33次。这个数据也表明,两性会话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打断对方并控制谈话,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打断谈话表明了权利和支配,打断谈话者获得了交谈的控制权。(Coats,1986)。

4、符号词

目前各大聊天软件几乎都为网民们配置了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及其他符号,比如说要表达大笑,对应的表情符号是“O(∩_∩)O”,小猪的笑“~ O~ ”茫然“?-?”等网络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形象化语言的使用是网络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所选用的90段对话中,男性总共运用了209次形象化语言;女性总共运用了192次形象化语言,从这个数据看,在网络语言中,男性运用符号词比女性适当多一些,这同传统理论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形象化语言有一定的差异。

四、 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流作为一种人际交流手段,这个虚拟空间给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机会,但是在网络空间交流中,男女性依然存在会话差异,本文用数据浅析了两性在网络交流中,在会话量、对话中的合作与协调等方面仍然存在性别差异,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希望能更好地促进人们的网际交流。实现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Coates J.Women,men and language.Second edition.Longman:London & New York,1993.

[2]David Crysta,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

[3]Lakoff R.Language and Woman'sPlace[M].NY:Harper & Row,1975.

[4]Tannen 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NY:Willian Morrow,1990.

[5]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6]谢则融.社会文化在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上的反映[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5(2).

第2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关键词 新闻记者;采访对象;人际交流;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010-01

0 引言

新闻工作者电视出镜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在出镜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仪表,也要注意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同时还要求与采访对象间交流做到“一次性”要求,因此如何让新闻记者能与不同阶层、从未认识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什么因素容易使采访对象在交流过程中产生心理变化等是本论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 新闻记者采访对象特点分析

1.1 电视镜前采访对象的特点

在新闻记者播报社会新闻与采访对象时具有不确定性、采访对象个性差异大、采访对象对“镜头感”不同,因此采访对象在公共场合面对镜头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其新闻记者对对象进行访问时要根据采访对象心理特点进行人际交流。

1.2 电视镜前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的特殊性

1)摄像头形成的“场影响”[1]。

当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出现在摄像头前时,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处于半公共场合,摄像镜头就是一种“无声”的观众,在这种场合下出镜会给记者和采访对象造成一定的压力,出镜记者需要关注仪表、言语、神态、姿势,而采访对象也会担心自己的形象与表现不好,从而导致无法正常回答与思考记者的问题。

2)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交流的信息特殊。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信息是声画具备的综合性信息,除言语信息外海传达了如表情、动作、仪表、环境等信息[2]。

3)新闻采访交流尽量“一次过”。

由于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事件发生是无法重复捕捉的过程,尤其是突发事件,同时新闻采访中若反复拍摄既浪费了拍摄时间,也耽误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和交流效果。

1.3 电视镜前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符号特点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主要通过提问和回答进行表现,通过语言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具体交流时要尽量使语言口语化,避免使用书面语和生僻专业术语进行交流,在一问一答中使交流语言具有人情味和语言风格具有协调性。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除了言语进行交流外还有其它如表情、神态、动作、外表等非语言信息符号交流也能成为信息交流的载体,在采访过程中有时通过非语言信息符号表达的信息量比语言传达的信息量还大,可以将非语言信息符号成为交流的引子或者线索,也可以通过该信息符号直接传达信息[3]。

2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人际交流过程分析

2.1 出镜记者何采访对象交流过程分析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是一种采访、核对与求证的过程,在采访过程汇总对事实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清楚和事实越来越接近真相,其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交流过程

2.2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转换过程

电视镜前的人际关系转换可以通过“约哈里之窗”模式[4]进行分析,根据人际交流双方彼此了解情况分为如表1中的四种情况:

表1 “约哈里之窗”人际交往模式

出镜记者了解的信息 出镜记者部了解的信息

采访对象了解的信息 开诚布公的自我

透明窗格

(开放区) 无知的自我

不透明窗格

(盲目区)

采访对象不了解的信息 封闭的自我

隐藏窗格

(秘密区) 盲目的自我

未知窗格

(未知区)

“约哈里之窗”人际交往模式中的四种情况描述了人类交际交往和人类传播的四种情况,通过出镜者了解信息和采访对象了解信息的综合使新闻事件呈现真相,也完成出镜记者何采访对象关系的转换。

2.3 出镜记者与不同类型采访对象人际交流分析

新闻采访主要目的是获取事实真相、印证事实和展现真相、获取权威评论,采访对象在接收采访时会选择发表对自己有利和自己想发表的信息,在面对一次具体采访时,新闻记者何采访对象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动机、相异而互补、一方缺失几种动机类型。而在具体采访时如下几个因素容易影响到新闻出镜者与采访对象间人际交流。

1)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采访前准备不足。

2)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个体特点。

3)“霍桑效应”镜前采访对象的表演成分。

在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采访前准备不足和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个体特点是常见的因素,而“霍桑效应”[5]下的采访对象“夸大或者隐瞒”事实容易影响到新闻采访事实真相的获取。新闻事业追求的时候尽量还原事物的原生态,而“霍桑效应”则容易给真实性打折,影响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正常交流,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时要尽力规避“霍桑效应”,以获取新闻事件真实的信息。因此在进行采访前新闻记者要做好日常知识积累与储备、才采访过程中进行突击性提问与转换话题、选择合适的新闻事件采访地点和采访时机,在采访前做好与摄像记者、采访对象的有效沟通,在采访过程中进行平等、真诚、有效的提问,通过采访前数据收集、注重报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采用隐性采访和利用非语言信息规避“霍桑效应”。

3 结论

本文通过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特殊性、交流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人际交往过程特点、采访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约哈里之窗”模式和新闻记者与不同类型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分析,探讨了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过程、影响交流因素,并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华晔.浅谈出镜记者的采访、报道与表达[J].新闻记者,2010(10):12-34.

[2]于舸.析电视记者提问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11(5):34-36.

[3]李铁男.被采访对象心理探析及对策[J].记者摇篮,2012(8):21-26.

第3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会话分析 话语 英语教育

会话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属于社会学范畴。最早在美国出现,当时萨克斯(Harvery Sacks)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会话分析来源于高夫曼(Erving Goffnan)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萨克斯、施格洛夫(Emanuel Schegloff)和杰佛逊(Gail Jefferson)在高夫曼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广泛涉猎和吸收,融入了语言学还有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和概括出了会话分析这种方法。其出发点是人类的言语和交际,不对传统人类社会学理论的随意性进行评价,而是对人类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言语中暗中包含的社会秩序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征鲜明,几乎是传统的一种旗帜鲜明的反叛。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比如语言学、社会学、交际学、人类学等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话分析尊重人们的日常会话,重视对语言事实的现场实地研究,会话分析的语料观和语境观,还有它的初始假设及其转写体系,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对于人类语言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我们所强调的会话分析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实际交际语言。当人们在生活当中现实对话发生时,有其规律与特点。对语言的重视在于真实语境中,现实使用的语料的研究,会揭示大量的线索,这有助于我们对人类语言历史发展的探索。

当原始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艰难求索时,会话是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就语言的起源来看,是在人类的劳动与求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在远古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无论是来自自然界本身,还是来自凶猛的野兽或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人类需要共同合作以成功应对。由于思想沟通的需要,原始人类间的交流必须要通过一种方式实现,口头的交流是从一些模糊的声音发展为清楚明晰的并且有着确定意义的声音,这就是对话。那么在这个时候,语言就缓慢地进入了人类的生活。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群体的力量增强了,而言语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出现飞跃,这就是文字。但口头交流的重大作用仍是不容忽视,人类不能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社会如果没有语言将发展停滞,并最终不复存在。因此,自然语境中的人类对话实际包含了很多因素,基本上是一种密码,等待我们的解读,如果不能解读这些密码,将无法实现成功的交流。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真实的人类会话进行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上每一个国家都与其他国家发生了广泛的联系。而时代的进步,科技越来越先进,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使英语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突飞猛进,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为一个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掌握英语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而英语教育随之显示了其突出的地位。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学习英语最大的用处就是能顺利地与他人交流。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一个人的话语结构尤为重要。只有选择并确定最合适的话语结构,才能使彼此的对话达到互相理解,即交流成功。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到以后独立地生存与发展,都是从口头语言开始的。根据乔姆斯基(Chomsky,1965)的理论,人类具有语言习得机制。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而真正的社会化是从婴儿时期与他人的口头交流开始的。人的社会属性体现在推理判断能力、社会自然知识以及在群体中的交际才能。一个独立个体的社会化和其复杂的成长过程赋与了口头交际非常重要的意义。口头语言具有的许多特征是书面语言所不具有的,也是无法涉及的。一句话的意思是以字面意义为基础,但在真实场景的对话当中,人类使用其他的方法对其进行操控甚至修改。如“好”字,在书面语中只能理解到其正面意思,而在口头交流中,一个简简单单的“好”字可能有多层意思。这要根据实际语境来判断。处于语言交流中的人可能应用其他手段使其具有它本该有的意思,也可能使它具有完全相反的意思。可以表达赞成,也可表达讽刺甚至是反对或是威胁。又比如“谢谢”,有可能是说话人由衷地感谢,也可能是应付的敷衍,也有可能并非发自内心。所有的这些语言特征包罗万象,迫切地需要我们去详细地研究,以解开其中的秘密。如果只是对浩瀚如海的书本知识进行分析,显然远远不够。日常生活当中的真实情景对话就好似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对它们进行关注必定能使我们加强对此学科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演化的理解,使我们洞悉语言与文化的奥秘。书面文字只能研究人类交流的结果,而无法研究其深刻的过程,而真正有意义的知识全部包含在过程当中。从研究历史来看,形式语言学曾占据主导地位,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具体的人类语言表现处于在真实交流中的杂乱无章的状态,因此研究应该以个体的语言能力为重心。但根据会话分析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日常交流的语言对话并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是有其深层的内在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奥斯丁(Austin,1962)为代表的牛津日常语言学派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同样的语句有时会产生误解。教学理论与其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差距。语言教学活动在进行中具有不确定性,随时会有情景变化。从而,教师的话语、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和双方的话轮转换产生了一种互为影响的效果。

一直以来,形式研究在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主流地位,但日常交流语言使用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会话分析就重视了日常语言的特点,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对实际使用的语言手段,如非语言特征(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与副语言特征(语音、语调、语速等)进行详尽的分析,由此提高和加强人们的理解力。言语交际的事实是研究的重点,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真实发生的对话细节都蕴藏着深层的含义。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人与人的交谈与应对的发掘,就是会话分析。人类交际的内容蕴涵在真实的材料中。社会研究者所使用的素材经常会在人工操作的环境中,有人为痕迹加入,这些都导致了不准确的研究结果。会话分析的研究要求使用录音与录像,这些材料来源于真实生活,是客观的,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得到含义丰富的研究结果。

对于收集到的真实会话材料进行听或看,无论重复多少遍,也无法得到它深层的涵义。所以,在对材料尊重的基础上必须转写,这是所有会话分析研究的基础。而转写是一个包含着研究者主观色彩的过程,在研究者有选择地提取材料之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为了详尽地展示具体交谈的内容,为了抓住信息传输的方式,为了再现语言交谈当中的全部过程,如停顿与重叠,打断与插话,发音的拖长,还有音量的抑扬顿挫等,转写是必需的,也是目前唯一的手段。会话分析的关键往往就在于那些看似微小、不值一提的细节。为了找到这些线索,以提示人类言语交际的奥秘,会话分析研究必须要尊重会话事实,以细节说话。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语料观的出现,还有转写体系的应用。会话分析中使用的转写体系最早是杰佛逊采用的,在其提出后,非语言行为的符号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到研究的语言符号也被研究者们所使用。目前的研究材料主要是现场录音或录像,这些无法进行直接的会话分析,只有经过转写,材料才能清楚呈现对话的全貌,其中的线索才能水落石出。转写是把听到的话语通过研究者的笔录形成文字,有丰富的细节内容需要分析,这不是普通的记录,而是一个探索与求知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有很大影响,如他的文化水平、言语能力、交际观点,以及对语言情境的个人理解等。

在英语学习的课堂上,当教师讲解时,语音很自然地会出现停顿与重叠、音量的大小高低等,而学生有可能会中途提出问题,插话或打断。如果将正常课堂会话录音转写下来,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在涉及到语言点和语句结构时,教师以其权威地位传授知识,从而控制了对话过程,学生多为接受。当教师提供了正确答案后,学生倾向于重复教师的话语。当教师没有立即提供答案,而只是发起讨论时,学生的反应多种多样。

真实的课堂英语语料存在多种情况。会话分析的创始人萨克斯一直对使用理想化的、抽象化的语言材料持反对态度。如果语料在研究的过程中受到任何人为的控制和操作,那将是不真实的,不可能反映人类语言交际的全部细节与内容。而其他研究者或读者也无法对之进行重复研究,因为他们不能获得与研究者同样接触这类语料的机会。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参与实验的人员由于知道在进行实验,极有可能受到这种语言情境的影响而表现得与平常生活很不一致,因为这种情况下,个体由于感知到公众化的可能而试图美化自己的形象,因此他的语言使用与日常真实的语言使用会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还有研究者本人在实验这个情景中的出现以及他所使用的实验方法与言语交流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被实验者,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这样的语料的可信度受到了质疑。

会话分析的三个最基本的假设是海瑞提格提出的。即:言谈要有结构和组织;话语受语境影响;重视细节。人类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具有某种稳定的结构,在运用的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模式,其有组织性、并且会重复出现。这种模式与结构是内含的和社会所固有的,不受交谈者的个人意志影响。交谈者应了解和运用这种组织结构,才能与他人交流,由此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运用的能力高低也影响了交流的成功与否。因此,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使用的言谈方式背后深藏着他的社会特征、组织特征和行为特征。一个人的言语实际上是不同的社会规律和组织的缩影的隐秘体现,这就是会话分析研究者所要获得的目标。在具体的言语交际情景中,交谈者所使用的语言与非语言特征的选择实际上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种选择是否合适是构建交谈话轮的基础,要想成功地开始并且完成交际行为以相互理解,需要分析所有的细节,并对各种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这是会话分析研究者的艰巨任务。

这与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关系。真实课堂会话分析的结果显示,如果教师只是不断地提供确定的答案,学生的学习状态势必是被动接受与模仿。如果教师暂时不给予参考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咀嚼与消化知识点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应用会话分析的研究理论就是教师不是单方面控制会话并输出信息,而是随时让每一个学生持有会话的权利,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教学效率将会得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将会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143.

[2]McHoul A W.The Organization of Turns at Formal Talk in Class room[J].Language in Society,1978,(7):152-213.

第4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关键词】母语;简易视频会议装置;国际交流;能力和意识变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143―04

一 序言

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国内对视频会议的研究大多处于技术开发层面,而在应用层面,尤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十分罕见。

日本有几则视频会议应用于教育方面的成功事例。宫地等[1]在日本国内的两所学校围绕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视频会议交流,结果,学生的就业意识、判断能力、讲解能力等显著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关心也有提升。耕和大浦等[2]分别与海外学校用英语进行了视频会议交流,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很难把握提问的时机,很难了解对方的情况,但总体上对远程交流有着较高的满意度。通过以上研究事例,可以得知,视频会议交流是与外校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

为了研究如何通过简易视频会议装置和母语进行国际交流,并测定其效果,中国东北师范大学的王以宁研究组和日本冈山理科大学的宫地研究组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视频会议交流。总结07年的实践工作后,双方对交流工作中的成绩和一些不足进行了充分讨论,为提高后面工作的水平形成一致意见[3]。在08年的交流中,对通信技术系统做出改进,提高了双方交互质量。此外,在交流内容和活动上也都作出了进一步调整,提高了两校间远程交流学习的水平。这里,介绍2008年的实践过程和结果。

二 实践内容和方法

2008年11月17日~2008年12月22日期间,东北师范大学和冈山理科大学,进行了定期的(每周一次)国际视频会议交流。使用的视频会议系统是Windows Live Meeting简易装置。交流计划和内容如表1所示。参加人员分别是东北师大王以宁研究组硕士生11人和冈山理大宫地研究组大四学生5人。交流情景如图1所示。

在国际交流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通常国际交流中使用的是英语,但是,日方学生不能用英语进行自如的对话,中方学生也更擅长用母语进行表达。因此,交流中导入了一名翻译,翻译工作由精通汉语和日语的作者中的一人担任。这样一来,中方就可使用汉语、日方则使用日语,即双方使用各自的母语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通过与国外同专业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对毕业论文的理解,提高相关能力和意识,了解对方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通过及时的提问,扩大研究视野,了解文化和研究方面的差异。

实施方法是,在交流之前,翻译人员将学生的研究内容记述文件用对方语言翻译出来,然后用网络传递给对方每一位学生。在2007年的交流中,研究内容只写在Word文稿中传给对方,以此进行介绍说明。而2008年,则是前半部分将对毕业论文的介绍用Word文稿进行整理和介绍,后半部分是用Power Point做成课件,以此进行发表说明。这种交流方法尚无前例。

通过交流前的调查发现,两国学生的发表能力都比较弱。为此,2008年度的交流中,正如上面所述,新引入了基于Power Point课件的发表活动,并要求学生们对发表活动进行评价。交流之后,观察分析学生们的能力有无提高。

如表1所示,本次交流使双方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了发表和评价的机会。发表内容是各自的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将其整理出来,并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介绍。翻译人员将课件进行翻译,在交流之前传给对方。发表是用本国母语进行8分钟左右的说明,然后接受5分钟对方的提问,最后外国学生和本国学生共同对发表者进行评价,同时,发表者也做一个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由“(1)题目合适吗?(2)背景合适吗?(3)文字大小合适吗?……”等8项关于课件制作方面的评价项目和“(1)发表容易听懂吗?(2)能脱稿进行发表吗?(3)声音能听清楚吗?……”等7项关于发表方面的评价项目组成。评价标准是“1.不合适,2.有点不合适,3.一般,4.比较合适,5.十分合适”等五个等级。

三 能力意识调查及其效果

在交流前和交流后分别对相关能力和意识进行了调查,通过比较分析前后的变化可以得知交流的效果。同时为了了解能力和意识是通过哪些活动而提高,在调查能力和意识的变化时,要求填写受益的活动,活动包括2008年新添加的发表活动、评价活动等30种活动。进而观察分析交流结果,提取受益的活动。

以中方11名学生和日方5名学生作为对象,要求学生们将个人的学习欲、发表等方面的能力意识变化,用九段评价法进行评价。其评语范围是[1.完全没有,3.有一点点,5.一般,7.较多,9.很多]等九个评价等级。因学生人数较少,所以选用Wilcox on检验法分别对两国学生的43个项目的交流前和交流后(第七次交流后)的评定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1 对中方学生们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对中国学生进行Wilcox on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全部43项问题的平均值在0.1%水平下,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中方学生整体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

之后,还对每项问题的交流前后评定值进行了Wilcox on检验。下面对0.1~1%水平下有着显著差异的28项进行分析。本次实践分别以Word和Power Point整理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内容,并且进行了及时的提问和回答,所以,中方学生的“(15)发表能力”显著提高了。通过国际交流,了解了日本学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所以“(5)课题设定能力、(29)创造能力”显著提高,并意识到“(41)与国外学生进行交流有收获、(39)了解他人的研究,可拓展思维”。通过将研究内容分别以Word和Power Point两种方式整理并向国外学生进行说明讲解,“(14)解说能力、(10)对相关信息的整理能力、(13)将自己的想法用文章以外的形式表现的能力”显著提高。并且意识到了“(33)向他人进行说明可加深对毕业论文的理解、(32)向他人进行说明是很有意义的”。另外, 本年度的实践,对每次发表活动都进行了互评和自我评价。通过这些评价活动,“(18)正确评价自己能力、(19)正确评价他人的能力”显著提高。

另外,通过与国外学生做及时交流和现场提问,“(16)提问能力”显著提高,意识到“(31)整理疑问是很有意义的、(36)向他人提问可拓展思维、”。每当发表结束时,被国外学生提问,然后对提问进行相应的回答。通过这些活动,“(20)自我纠正能力、(14)解说能力”显著提高,并意识到“(38)回答提问可加深对毕业论文的理解、(34)被提问可加深对毕业论文的理解、(37)被他人提问可拓展思维”。

中方学生国际交流,提高能力同时“(4)计算机应用意识、(1)对计算机的兴趣或关心程度”也提高了。另外,通过围绕毕业论文的七次国际交流,“(30)对视频会议系统的关心程度或兴趣、(25)成就感、(22)实践能力、(7)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的欲望”也都显著提高。最后普遍反映出“(41)与外国学生交流有收获”“(42)即使不懂得对方语言,但通过翻译也能理解”。

2 对日方学生们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对日本学生进行Wilcox on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全部43个项目的平均在显著水平0.1%下,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日方学生的总体意识或能力显著提高了。

之后,还对每一项的交流前后评定值进行了Wilcox on检验。对表3中的5%水平下具有显著性变化的四项进行说明分析。因为,08年度的实践分别以Word和Power Point整理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内容,并且进行了及时的提问和回答,所以,“(15)发表能力”显著提高了。因为,通过翻译者的翻译和参考文献理解对方的研究内容,而且文章的每一段都停顿一下,给予提问的机会,所以“(16)解读他人讲话的能力,提问能力”显著提高。同时,通过有效地提问得到有关毕业论文的及时回答,进而“(36)提问可加深对毕业论文的理解”。因为,发表要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完成,而且在发表后,能够得到国内、国外学生的及时评价,所以,“(6)计划能力”也显著提高了。

另外,日本学生也反映出“(41)与外国学生交流有收获”“(42)即使不懂得对方语言,但通过翻译也能理解”的倾向。

3 对受益活动的分析

为了寻找能力与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能力意识是如何提高的,在交流结束后的能力意识调查中,要求学生们填写相应的受益活动,然后分别对两国进行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 survey)和集群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从横断面分析来看,中国学生认为受益的活动是,“22.回答毕业论文的相关问题(15.3个/人,共168个),30.评价他人的发表(14.4个/人,共158个),32.将研究用PPT进行总结(10.2个/人,共112个)”居多。集群分析结果是,上述活动“22”、“30”、“32”各位一个群,其余的活动组成一个群,总共分为了四个群。

日本学生认为受益的活动是“30.评价他人的发表(11.8个/人,共59个),31.用Word总结论文内容(8.2个/人,共41个),19.对毕业论文进行说明(6.8个/人,共34个)”等活动居多。集群分析结果是,上述活动“30”、“31”、“19”各分为一个群,其余的活动组成一个群,这样共分为了四个群。

四 总结

介绍了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和日本冈山理科大学在2008年共同进行的基于母语和简易视频会议装置的国际小组交流过程及其效果。与2007年比较,2008年主要新增加了发表活动和评价活动。

经过七次的基于母语的国际交流,两国学生均认为,“(41)与外国学生交流有收获”,“(42)即使不懂得对方语言,但通过翻译也能理解”。由此,再次验证了即便使用简易视频会议装置和母语进行国际交流,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的研究活动。

总结问卷的“自由回答”中的陈述,日本学生在发表结束之后,从听到汉语的提问,到翻译成日语为止,并没有感觉到异常或漫长。中国学生也是同样认为。这说明,基于母语也完全可以很流畅地进行国际交流。

从交流的效果和学生们的反馈中得知,即便使用简易视频会议装置和母语进行国际交流,通过相应的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意识。今后将继续开发和实施不同的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其他能力意识。

参考文献

[1] 地功, 成喜.テレビ会交流による路意を育成するみ[J].教育システム情学会,2006,23(4):197-203.

[2] 耕治郎,市雅之,池田康彦.日隔授における教材システムのと用[A].日本教育工学会第23回全国大会演文集[C].日本:日本教育工学会,2007:409-410.

第5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际方式——网络交际,它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人们常规的交际模式。网络交际的特殊性向传统指导交际的语用原则发起了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网络交际过程中对语用原则的种种背离现象,试探性地提出了网络交际的新的语用原则,希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网络交际。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人们迈入21世纪,人们的交际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从传统的面对面交际,通过书信,电话交际转变为通过网络进行交际。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这种通过网络传输信息的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它的快捷、高效和方便使得这种交际方式一跃成为时代的宠儿,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伴侣。

这一全新的交际模式以其独特性吸引了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立书著作,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有从语言本身角度进行分析的,如网语和网话,[1]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有从语体角度进行分析的,如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3]icq网上会话特点分析;[4]有从跨文化角度进行分析的,如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化特征,[5]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6]也有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的,如礼貌原则与电子邮件写作,[7]网络交际英语netglish,txttlk的语用特征分析。[8]笔者通过查找和分析了大量通过网络进行交际的例子(主要指网上聊天),认为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对原有的语用原则(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话语轮换等)的挑战。它们不仅拓展了这些语用原则,而且创造了一套适合网络交际的自己的语用原则。

本文试图通过探析这些语用原则,为人们更好地进行交际提供帮助。

2 网络交际对语用原则的挑战

2.1 对合作原则的挑战

美国哲学家herbert paul grice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具体而言,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一个参加交谈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的和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合作原则自提出以来经历了同意和反对,赞扬和批评的考验,[9]p140但它始终是当今语用学研究的基础,受到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但是,随着网络交际的出现,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可以用虚拟的身份进行交际,正如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正因为如此,在网络交际中,很多话语是不能够当真的,更有甚者以欺骗别人为乐。聊天双方可以公然违反合作原则进行交际,但交际内容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就算是双方互相认识,也会故意欺骗对方和违反合作原则。此外,网络聊天的无目的性,随意性和话题转换的频繁性也破坏了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2001—12—1720:39:15 番茄脸红红

你好!

2001—12—1220:39:26 中国制造

你也好! ~而且比我好! ~

2001—12—1720:39:38 番茄脸红红

哦?为什么啊?

2001—12—1220:39:52 中国制造

不为什么吗?

2001—12—1720:39:57 番茄脸红红

啊?

2001—12—1220:41:29 中国制造

你为什么要啊?你很惊讶?你为什么要,惊讶?你的表情虽然我看不到但我知道你很惊讶! ~可是我虽然知道你很惊讶!但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惊讶!所以你还是最好给我解释一下你惊讶的理由!~好让我明白你惊讶![10]

这里,中国制造的回答模拟了《大话西游》的台词(唐僧: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明显违反了数量准则的第二个次准则,但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聊天的乐趣和,同时也为话题选择和转换提供了可能。

2.2 对礼貌原则的挑战

合作原则的提出为分析日常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人们也开始发现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现象是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如人们为什么会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呢? leech指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处于礼貌,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11]人们在交际时总是遵循着礼貌原则,尽量使自己受损,他人受益。此外,礼貌还存在着程度等级问题。研究表明网络交际的礼貌程度低于日常言语交际。[10]长辈和晚辈,老师与学生在网上以平等的身份,朋友的语气进行交流,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而在网上却司空见惯。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的“面子”显得尤为尊贵。“对中国人大部分行为和态度的分析,穷极一点就是‘面子’。”[12]中国人什么都可以失,就是不能失面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同身份人之间的交际必定存在着一定的拘束感和礼貌感。然而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介,交流双方“不见其人,不闻其声”,距离感和安全感使得人们乐于以随意的方式进行交流,过于礼貌反而会显的格格不入。一下是a.b两位同学之间的聊天实录:

a:你在?

a:说话啊!

a:说话

a:?

a:又不理我,没人性

b:胡说!我忙,没时间

a:借口,讨厌

b:真的,别烦我了呀[10]

“没人性”,“胡说”,“别烦我”都是不礼貌的语言,即便是两个非常熟悉的人,也很少用这种程度的词,但网络交际的特殊性使得人们敢于夸大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

2.3 对关联原则的挑战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1985)在grice的关系准则上发展起来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总是认为说话人的话语是有关联的,通过明示一推理模式进行演绎推理,并寻求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她们认为,在处理信息时,人们总是试着平衡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取得的结果,即总是寻求一种语境,使得用最小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寻求最佳关联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的一条原则一一关联原则。

网络交际以计算机键盘为工具,以屏幕为中介,实时性和快速性导致了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和自创性。人们利用数字,符号,别字等来加快打字速度和交流速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络术语”,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f2f(facetoface),mm(美眉),东东(东西),菜鸟(初学上网技术不熟练的人),恐龙(姿色欠佳的女子)等等。对于一个不经常上网的人而言,理解这些术语无疑会增加他的处理努力(processingeffort),即人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发现话语的关联性,并存在着找不到相关语境的可能性,导致交际失败。当然,对于网虫而言,他们为理解所付出的努力要小得多,并且理解之后产生的语境效果非常强烈。下面是网上甚为流行的一个段子,它包含了许多“网络术语”:

“偶今天要装台酷鸡,心至少是屁兔或者菜羊,有一个15时的纯平靓芒。对了,偶要上网冲冲浪,发发伊妹儿,有时间还要做个烘焙鸡,56k的猫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随便买个新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装温酒吧的。”

含义:我今天要装台酷机(cool的主机),芯(cpu)至少是pii(奔腾ii)或者赛扬主板,有一个15时的纯平靓显示器(monitor的谐音)。对了,我要上网冲冲浪,发发e-mail,有时间还要做个个人主页(homepage),56k的调制解调器(modem)是少不了的。至于鼠标(mouse)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我可是要装win98的。[13]一旦寻找到了最佳关联,就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

2.4 对话语轮换的挑战

会话的一个特点就是说话人的轮换(turningtaking),即参加会话的人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说话。11美国社会学家schegloff等人对自然会话的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据统计,话语重迭的情况还不足全部会话活动的百分之五。然而在网络交际中,这一规则被无情地打破了。试看一例:

a1:成绩出来了瓦?

b1:还早呢,起码一个月

b2:那天好玩瓦

a2:啊?这么久

a3:真煤精

b3:恩

a4:还好了,不过蛮累的

b4:哦,那你早点休息这是笔者与同学的一段qq对话。它的对话模式是

有两个时间ab是同时发话的,即b2和a2,a3和b3,分别对前面的提问作出回答。这与平时的你一言,我一语形成了质的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双方在对话时无法互相看到听到,因此无法推测对方何时发话,于是就出现了同时发话和受话的情况。

3 网络交际应该遵循的新的语用原则

通过上述个例分析,我们知道了在网络交际中,原有规定语用交际的一些原则出现了不适用的情况,这就需要探索网络交际应遵循的新原则,以避免交际失败。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下这些原则:

1)经济原则:网络交际的实效性,快捷性要求人们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怎么快怎么来,怎么方便怎么来。避免拖沓冗长和晦涩不清,以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内容为佳。

2)宽容原则:网络使用者出于对速度的追求一味地使用错字,别字,只要对方能看懂即可。这就需要人们对此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此外网络交际的直白与虚幻也要求人们如此,在网上,你不必事事都当真。再者,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你所表达的信息有时不能即时地传递给对方,这也要求人们的理解。

3)幽默原则:网络交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调节了人们过于紧张的生活,成为人们的娱乐方式之一。因此从网络交际中寻找开心和快乐时十分重要的。许多网友自创的违反语用原则的语言很值得欣赏和收藏。

4 结语

网络交际是21世纪人类交际的新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交际模式。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交际的语用原则,认为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既要一定程度地遵循原有的语用原则,又要一定程度地遵循新的语用原则,以求在全新的环境中达到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1]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2]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4]林秋茗.icq网上会话特点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3,(2).

[5]胡惮.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化特征[j].外语电化教学,2002,(1).

[6]高永晨.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j].苏州大学学报,2001,(1).

[7]刘绍忠等.礼貌原则与电子邮件写作[j].外语电化教学,2002,(2).

[8]杨文慧.交际英语netglish,txttlk的语用特征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

[9]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李蔚然.网络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和偏离[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1]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12]殷俊.第五媒体: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13] /webinfopub/list. asp? id = 1349&columnid = 163&columnlayser =0138163

[14]jenny thomas.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gman group limited.1995.

第6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酒店业的竞争与发展需要较强交际能力的管理人员。时40名酒店管理人员的外语交际策略培训实验结果表明,策略培训对帮助外语学习者克服交际障碍、增强学习者进行交流的自信心、提升语言者的交际能力和交际表现都具有积极作用。

酒店管理人员的交际能力是现代宾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和考核内容。许多大型宾馆,如锦江、金陵、凯莱等,都单设了隶属于人力资源部的语言培训部,聘请语言专家对酒店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培训。本文通过在扬州新世纪大酒店和扬州西园酒店进行的一项外语交际策略教学实验,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现状,交际策略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较深人的探讨。

1理论框架

1.1交际策略定义

交际策略的概念最初是Selinker(1972年)在论述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时提出的,它是指语言学习者在遇到由于语言资源有限而无法表达某些信息的情况时,为了克服交流障碍而采取的技能。近三十年来,许多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家作了种种努力,试图使这一定义日臻完善。Corde叹1981年)认为“不仅是语言学习者,即使持母语者有时也需要交际策略的帮助来传达信息”Tarone(1977年),作为“互动派”(interactional approach)的代表人物,认为交际策略是交际双方为达成意义一致而所作的共同努力,是一种“意义商洽”(negotiation of meaning)。而以Faerch和Kasper以及Elli,等人为代表的“心理语言派”(psysholinguistic approach)认为交际场合除了面对面的交流还有书面表达和独白,因此交际策略实质是一种心灵现象,它有两大特征:问题的指向性(orientedness)和意识性(consciousness),即交际者首先认识到交际中出现了语言障碍,然后再采取某一种或几种策略,使得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1.2交际策略的分类

交际策略有其类别系统。由于目前交际策略还处在研究之中,因此它的分类也很多。Tarone最早(1977年)把交际策略分为五类。在此基础上,Faerch和Kasper(1983年)提出“交际目的”分类法,Bialystok (1983年)提出的“信息来源”分类法,Chen( 1990年)则提出“知识性策略”和“语言性策略”的定义。这些策略无主次之分,往往在交际中同时使用。不同的分类法加深了人们对交际策略的认识和理解,成为交际策略教学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研究中,以结构图的方式将这几种分类法有机的、系统的融合在一起,使交际策略的分类脉络更清晰,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掌握。(见图1}

具体分类解释如下:

一是削减策略(reduction strategies)—削减策略是外语学习者由于交流中出现语言障碍,主动或被动放弃交际经常采取的策略。它可分为回避话题、放弃信息、回避语议。

回避话题( topic avoidance ),即想说,但不会表达,干脆保持沉默;

放弃信息(message abandonment),即中途出现语言障碍,放弃不说。如某学员在交流中想说“1am a…(财务主管)”,但他不知道“ financial executive",选择中途放弃;

回避语义(semantic avoidance ),即传达的信息与对话者的语义不符,即我们常说的“答非所问”。

二是实现策略((achievement strategies)—实现策略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交际中积极解决语言困难,完成交际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它可分为母语借用、转述策略、副语言策略。

母语借用(borrowing),是指直接借用第一语言的表达或借助于第一语言的语义特征来描述目的语,它包括语码置换(code switch)和母语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如饺子“jiao zi"(water dumpling),炒饭“chow fan"( fried rice),豆腐“toufu" (beancurd)等等就属于语码置换。又如,"All the sportsmenhave done the preparation action"嘶有的运动员都做完成了准备活动)。这种表达与母语语序相对应,属直译。而正确的表达是“All the runners have warmed up";

转述策略(paraphrase),是基于目的语的,是指外语学习者用简单的句或词解释他不会的表达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知识性策略(例析,描述)和语言性策略(造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位词)。例析:"Jack Chan, a famous star, often acts in what kind of movie?" ——"action movie"(动作片)。描述:"Thisfruit has a shape like earth." ——"pomegranate"(石榴),"Someone who dies for a cause."--a "martyrdom"(殉难)。造词:"yellow book" ——"pornography"(黄色书籍)。上位词:"a string instrument"—— "guitar"(吉他);"cook" —— "stew,braise"(炖,烧),"fish"} "flat fish"(比目鱼)。同义词:"shrimp"—— "lobster,prawn"(虾)。反义词:"the opposite of failure"”——"success"(成功)。

副语言策略是指由表情、手势、身势来表意或辅助表意的策略。

通过以上交际策略的定义和分类,我们可以看到,策略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第二语言交流而作出的思想决策以及采取的具体方法和行为。虽然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一语言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策略能力,但由于他们对于策略的学习不够系统化,而且缺少第二语言使用环境,使得他们的策略能力从母语向第二语言的自然迁移过程必然不连贯,因此交际策略的培训是应该提倡的。

2酒店管理人员外语水平现状和交际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2.1酒店管理人员外语水平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酒店管理人员普遍外语水平低,尤其是交际能力达不到要求。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星级饭店9751座,拥有员工135.06万人,管理人员约1.3万人,平均年龄39岁,具有中高级英语水平的不足0.3万人。产生这一境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40%的管理人员的年龄集中在35岁至50岁之间,该群体受英语教育的时间大致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从5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语教学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主要停留在静态的教学上。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作静态的句法分析,至多让学生做一些书面的语言转换练习。由于教学内容未考虑实际运用的情况,而且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交际策略的内容,因此这一时期所培养的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相对有限。据调查,绝大多数的酒店管理人员与外国客人交际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时,经常求助他人,或者干脆避而不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交际表现。

2.2酒店管理人员交际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酒店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策略能力,一方面是酒店加强与客人沟通、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经营水平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我国饭店业是与国际化接轨最快的行业,加人WTO更加快了该行业国际化的步伐,这意味着外国酒店抢占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的酒店也可以到国外投资、特许经营、输出管理,这对我国酒店的管理者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对酒店管理人员的语言要求为:总经理,精通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英语必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副总经理,英语高级水平,良好的交际能力;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英语高级水平,良好的交际能力;秘书以及各职能部门经理,英语中级水平,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文字、公文写作能力。澳大利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中国项目主任内森.考内根先生曾在“酒店发展与奥运机遇—2004北京酒店业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中提到:“国际酒店巨头纷纷在华推出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充分反映了中国酒店业的高速发展。具有外语能力能胜任酒店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已不能满足中国酒店业目前规模的需要,而在未来三年中,致力于培训的酒店和员工将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令人羡慕的地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要在竞争中获得先机,中国酒店业必须致力于寻求一种提升员工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快捷有效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培训,交际策略培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历时短、针对性强、可行性强、实践性强、效率高、效果好,这必将会为酒店管理人员语言能力培训提供新思路和新选择。

3交际策略教学研究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即酒店管理人员是否需要进行交际策略的教学;如果需要,如何进行教学;教学的效果如何。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在40名来自扬州新世纪大酒店和扬州西园大酒店的管理人员中进行的。他们都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6年以上的英语学习,达到或接近中等英语水平,交际能力一般,但能够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培训历时4周,每周2次,每次120分钟。

3.3培训的具体实施

系统介绍交际策略:第一阶段,即第一周的第二次(第一次进行问卷调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时间是120分钟,借助组织结构图,向受训学员系统介绍交际策略,并通过实例说明每一种策略的使用方法。

策略运用练习、比较和巩固:在交际策略教学的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交际策略运用的练习、策略比较和巩固。内容逐渐从最初控制性很强的交际任务,如“下定义”和“描述图片”,向控制性较弱的交际任务过渡,如“下指令”和“讲故事”等,使练习更加贴近于真实场景下的交际活动。笔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多个练习,每个练习都设置障碍,需要学员采取一定的交际策略才能解决。以“下定义”为例。要求学生两人一组,每人获得一组词汇,轮流向同伴传达出指定词汇的意义,要求使用交际策略,不允许直接说出指定词汇。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可以进行交流,如表示没听懂、要求重复、提问等。两组指定词汇都是由4个具体名词和4个抽象名词组成的。其中第一组包括:蘑菇、灯笼、鼓、螃蟹、耐心、自私、乐观、慷慨;第二组包括:胡萝卜、寺庙、蝴蝶、跷跷板、自信、失望、诚实、命运。“讲故事”与“下定义”练习不一样,它需要学员对交际策略进行综合判断和运用。如,要求学员在巧分钟内用英文或讲一个命题故事,不能使用词典等工具书,并对此进行录音;然后,要求学员用汉语将这个故事或图片重述并录音。这样,通过英汉两稿的对比,我们就可以总结学员在练习过程中采用的交际策略。通过比较分析,确定较优方案,帮助他们明确衡量评判交际策略使用效果及基本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员对各种交际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哪些策略更加有利于交流与沟通,哪些策略能反映说话者具有较高的交际能力。这一总结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学习者内化的过程,总结结果如下:多用成就策略,少用回避策略;多使用基于第二语言的策略,少使用基于第一语言的策略;语言性策略与知识性策略和非语言性策略相比对使用者的语言水平要求也较高;“造词”策略可能会产生不存在的词、不恰当的说法,但这种冒险行为是应该鼓励的,因为它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与交流。求助是进行交流的一种手段,但希望在求助过程中不要使用母语。巩固交际策略运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员课后两人一组进行自由对话,并记录自己在对话中使用的交际策略。此项任务的目的是在经过了陈述性介绍、演示分析和强化训练之后,巩固训练效果,从而促使交际策略从初期的有意识使用,到逐渐熟练,最终达到无意识的自然应用。

3.4研究方法及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需要收集两个方面的变量:学员在培训前和培训后交际能力的变化和在实际交流中使用交际策略的变化。交际能力的变化通过分析学员的培训前、后的策略练习成绩分析获得。培训前、后笔者对学员分别进行一次即兴交际策略练习,并对此过程录音。每个人的表现都由3名有经验的口语老师按ABCD制来判分,以保证评判的信度。

评阅后的ABCD分制成绩被量化为:

A=4,A-=3.66, B+=3.33, B=3, B-=2.66, C+=2.33, C=2, D+=1.33, D=1, D-=0.66, F=0.

通过数据分析,学员在前试和后试中的平均分值如下表所示。学员在培训前测试的平均分值为1.9,培训后测试的平均分值为3.2,培训后比培训前测试的平均分值增长了1.3。

使用交际策略的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问卷有5个封闭性问题,每个问题有4个等级量表:

1=十分赞同;2=赞同;3=不同意;4=强烈不同意。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9份。(具体见表1)

3.5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经过培训,宾馆管理人员的平均分增长了1.3。它间接表明交际策略训练可以提高交际表现。表1中的数据则显示:

培训前,20.51%的学员对策略技巧不认同,培训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2.56%a,这说明培训前酒店管理人员对交际策略普遍缺乏了解以及实施交际策略培训的必要性。

培训前,56.41%认同外语交际策略对交际的积极作用,培训后这一比例上升到94.87%,这表明学员们意识到在第二语言交流中出现交流障碍是正常现象,可以借助交际策略来排除交际障碍、开展交际活动。

培训前,认同削减策略的占64.10%,认同实现策略的占64.10%,认同副语言策略的占74.63%,而经过培训,这三个数据分别为17.95% ,92.30% ,79.48%,这表明培训使学员充分认识到各种交际策略的优劣差异,实现策略是最有效的积极策略。

因此,交际策略培训对帮助酒店管理人员克服交际障碍、增强学习者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和促进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都有积极作用。笔者对受训的酒店管理人员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90%调查对象声称,得益于策略培训,他们的交际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实际交际活动中的表现大大改善。

第7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也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约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提升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最高的,约97.4%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来上网。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使用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其个人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经过紧张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为自己减压,此时人际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经过人际交往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友情,可以融入集体的生活中,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从而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的影响

年龄在18―24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都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好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都会给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疏导和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其个人的积极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问卷的构成及设计目的

(1)问卷的构成。本次调查问卷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在发放、收回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调查对象即本文主体――大学生。本次问卷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主体即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对分析大学生的性别、年级进行分析,了解各个不同年级和男女使用手机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进而了解整个样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重点,主要内容是问题的选择,通过对在校生手机使用过程娱乐、通讯及人际交往行为的使用频率的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范围、方式和特征。进而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圈的影响的认识。

(2) 问卷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手机对其的影响和大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同时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发挥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分析

(1)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现实随机发放的途径,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平校区图书馆进行。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样本特征 整理分析样本后发现,受访者年级、性别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对整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样本特征具体如下图:

图1受访者所在年级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使用的几种重要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如下:

1、消除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情感维系

81.1%的在校生认为手机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比面对面交流更方便。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社交软件,能在第一时间与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经常通过电话、短信联系,通过社交软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没有碰面的老友也不会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刚刚交流过一样。

2、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他们对于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实践过程中更是缺乏经验,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困境。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是为了避免尴尬。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对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产生排斥时,以手机为媒介的间接交往在此时是化解近距离人际交往困境的最佳选择。是维护彼此尊严,增进彼此了解,解决交往矛盾,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好方法。

(三) 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

自从手机介入人际交往之后,交往主体间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交心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手机的便捷取代了面对面交谈,问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断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远程交流的同时加剧了大学生的交往负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情味锐减。

2、手机依赖成瘾,忽视甚至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享受到了手机所带来的便捷后,有的人几乎一天24小时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机相伴,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更是常见。有上述行为的同学被称为“校园低头族”。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机同时也集娱乐、游戏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与手机的粘性。

3、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在手机的便捷与多媒体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手机的使用

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因而减少手机的使用是解决其负面影响的关键之一。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对手机网络、流量等手机使用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加强自身网络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机,过度依赖手机。不要把时间都用在手机的使用上,应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必需的时候使用手机,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06.7.

[3] 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 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2013.

[5] 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J].2011.23.

[6] 刘瑜,王欢.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7.

[7]张岩松.大学生手机媒体素养浅析[J].新闻传播,2012.04.

第8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和优异的商务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以及现有专业英语课程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娴熟的专业技能和灵活的商务交际能力。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至2010年年底,全球1000强企业中70%的员工的母语不是英语,所以他们必需使用英语进行企业内部沟通,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及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如物流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物流英语,国贸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外贸口语和函电写作,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学习会计英语等。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

1 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但是,目前各大高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下面我们以物流专业英语为例来分析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的客观差距。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提高英语的阅读、听说水平外,还应使学生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的任务: 转贴于

(1)掌握一定量的物流专业英语词汇;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3)熟悉物流企业的管理技巧与方法;

前导课程:《大学英语》、《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综合运输》。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由此可见,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物流专业词汇和物流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物流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 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开设经济类专业英语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人际交流分析范文

“后过程写作”简介“后过程写作”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认知、功能语言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范式。它主要基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当代主体间性哲学、对话理论、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以及社会认知修辞学、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修辞学。“后过程写作”认为写作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针对明确或假想的读者进行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和交流活动,是一种自我表达与社会交流的行为工具或手段。它不仅仅是一种产品,一个过程,还应该是基于真实情境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它强调写作任务的真实性,写作行为的目的性,主张写作教学要尽可能还原或者营造真实语境;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跨课程写作”、“探究写作”、“创造写作”“、生活写作”“、基于内容的写作”;关注话题、读者、目的、文体、语言等交际语境要素,重视写作的社会认知和情境认知的功能。这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范式,虽然它使写作研究的社会理论形成了单独的一类,但是它的学派观点、理论基础、知识构成等都还没有定论,而且分支流派众多,理论基础和具体教法各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阵线。其中体裁教学法、过程体裁法和交际法、任务法较有代表性。体裁教学法包括ESP和EAP领域的“体裁教学法”以及新修辞学派和澳大利亚学派等三个流派。它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上,即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语篇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于某一题材的语篇。此范式主要包括范文分析、模仿写作和独立写作等操作步骤(秦秀白,2000)。

构建思路对比后发现,上述三种范式在课程和教学上各有利弊,他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关系,而是从不同的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整体:文章范式关注写的结果,解决“好文章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看成“文章写作”的中心环节;作者范式关注“写的方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可以看成“文章写作”的“过程”实施;读者范式则重点关注“为何写”“为谁写”“写了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写作“为什么”问题,是“文章写作过程”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从内容体系层面来看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前后包孕,互动运行的关系:交际语境要素(包括作者、读者、话题、目的等)驱动了“写作过程”(构思、行文、修改、)的发生,写作过程的运行,导致“语篇作品(文章)”的诞生(荣维东,2010)。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孤立地运用单个的范式都不能解决写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是应该进行立体整合,构建“三维”写作范式:结果(语篇)维度、过程(能力)维度和交际策略维度。内容框架由上可知,“三维”写作范式的内容应该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教学设计思路笔者认为理想的“三维”写作范式的教学过程应分为写前、写作、修改、编辑与交流等四个阶段,包括预设讨论分析计划组织素材仿写独立写作修改反馈修订编辑交流与分享点评等环节。其操作模式可以归纳如下:首先,教师预设好大的交际环境(即写作背景)和写作任务;其次,师生共同对任务、角色、文本形式、主题和范文等进行讨论分析;学生根据讨论分析结果制定个人写作计划(或构思),并围绕主题组织素材进行仿写,再根据任务实际情况过渡到独立写作;初稿完成后进行修改、反馈、修订;最后,师生共同交流分享编辑后的作文并进行点评。

在写前阶段增加了交际环境预设和范文分析;在编辑与交流阶段增加了交流与点评环节,其他的环节与过程范式大体相同。所以笔者着重列举个性环节。如:按照过程范式,电子邮件的写前任务设计应该包括构思、立意和选材三个环节,而“三维”范式增加了交际环境预设和范文分析,将构思和选材放在写作阶段,并且它的写作任务是发散性和开放性的,这与过程范式的单个的明确任务完全不同。1.环境和任务预设首先,笔者提供天宇进出口公司、光华电脑公司和纽约大通进出口公司三个公司的简介,让学生对他们的经营范围、理念、特点等有一个粗略的了解,然后布置写作任务并要求学生结队练习。2.分析笔者先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和写作任务并设计出相应电子邮件传递路线示意图及其要素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对个体的任务、角色、文本形式、主题和范文等进行讨论分析,重点分析人际关系及其注意事项和范文。如笔者对本任务的人际关系就做了如下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范文对公函性质的英语电子邮件的格式、特点、写作语气、措辞、风格等进行了讨论分析和归纳。3.交流与点评在这个环节笔者要求师生、生生分组互换角色对作品进行交流与点评,并设身处地对作品是否达到了预定的交际目的和产生应有的交际效果及其原因进行点评(如行文、连贯、措辞、语气等方面),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写作得失及修改意见,以促进作者进一步内化写作知识,提升写作能力和策略。外语写作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写作教学范式也正经历重大转型,各种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见仁见智,但是目前没有一个流派能系统解决外语写作教学困境。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写作教学的各个范式在课程和教学上各有利弊,他们是从不同的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整体,进而提出了“三维”范式的整体构架,并借助实例加以说明,以供各位同行参考和借鉴。

作者:李细平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