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描写风景的古诗精选(九篇)

描写风景的古诗

第1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诗歌大体上的几种主题和各种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借助某种表现技巧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志向、愿望或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学生大体上要掌握不同题材的诗的不同主题,如田园山水诗、羁旅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闺怨诗等。如送别诗又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主题:1.离情别恨(依恋和牵挂);2.深情厚谊;3.激励劝勉安慰(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4.表明心志的(表明自己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还要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技巧和相关术语,如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用典等)、各种描写方法(各种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情等)。不管是哪种题型的考查,最后都要落实到技巧和感情、主题。为此,必须让学生强记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点以便学生答题时,相关术语能信手拈来。例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单科质检卷中杜甫的《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中第一题的设题为“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很明显,这道题要考的是颈联的描写方法。这时,同学们就应该想想描写的方法有哪些,而且请注意审题,与首联相比,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不同”,这个题目隐含着比较。首联“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很明显,这是直接的正面的描写波涛高涌,水映远峰有似摇乱,而颈联“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写的是水涨而阔,故鸟愁;水涨而荡,故龙困。很明显是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所以说,这首题考的是景物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的描写的不同。

其次要读懂诗。要把短小精悍的古诗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读懂诗人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写这首诗的目的何在。然而,学生常常遇到看不懂,难以把握诗的思想,难以入题的情况。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看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目是眼睛,也是体现诗人写诗的内容、情感和目的。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质检卷中苏轼的《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从题目来看,这是首送别诗。为此,就可以想到送别诗的四种情感。

第二,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对一些重要诗人的生平、思想、写诗的风格都要有所了解。如李白的浪漫洒脱,豪气干云,但却怀才不遇;苏轼的豪放豁达;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愤慨激昂,忧国忧民,战乱后的穷困潦倒,迟暮伤感;辛弃疾的爱国报国却壮志难酬等。特别是同学们不了解的诗人,可以借助注释的补充。如:2016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卷中张耒的《发安化回望黄州山》,给出的注释是:①安化即安化驿。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此诗写于回京途中。这个注释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张耒的诗风与苏轼接近,二是被贬黄州后又被召回京师的途中。

第三,猜读每一句的内容。在读题读人之后仍不能了解诗词的情感的,便要猜读每一句诗的意思,抓住重要的字词进行理解,找到每句诗的名词,注意意象(平时要积累重要意象蕴含的意义),看看写的是什么,抓住句中有感彩的形容词,看看能表达诗人什么情感。如:辛弃疾的《蝶恋花送v之弟》,找找描写了哪些意象(每一句中的名词)或是带有感彩的词,从诗中可以找到如:“衰草”“孤鸿”“凄凉”“两鬓”“新来病”“离愁”“恨”这些词语,可以猜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大体上是孤独忧愁、伤感郁恨的。

因此,诗词鉴赏要顾全到诗词的题目、作者、内容、注释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诗意。

最后,要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和技巧。古诗词鉴赏的设题一般从作用题、炼字(语言)题、形象题、表现手法题、思想感情题等方面进行考查,要根据题目的设题作具体解答,避免答非所问,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注意解答时分点作答,逐点表述,做到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当然,学生必需熟练掌握各种答题的方向和运用相关术语,进行模式性的答题,如作用题考查,就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重要的答题步骤。“内容”方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或描写的对象,“结构”方面首先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置,如句首的结构作用有:①总起下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③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情感。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最后“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有了答题的步骤后,还要根据考查作用题有考查引用典故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引用典故的作用有哪些。如:①表达对某人或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②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③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④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⑤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五)的第一题的设题: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引用典故的作用题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得出答案为: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第2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柳得恭;王士祯;松京杂绝;秦淮杂诗;神韵说

[中图分类好]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3-03-28

作者简介:朴雪梅,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朝鲜-韩国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朝鲜古代文学。(延吉 133002)

王士祯(1634-1711年)是清初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和诗论家之一。他的神韵说经《带经堂诗集》传入朝鲜后,在朝鲜北学派诗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朝鲜北学派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探寻朝鲜文学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泠斋柳得恭(1748-1807)是朝鲜北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与李德懋、朴齐家、李书九同誉为“后汉四家”,与其他北学派成员一样深受王士祯诗歌理论的影响。得益于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他在接受王士祯怀古诗方面显示了其雄厚的功力。[1](243)特别是其怀古诗《松京杂绝·九首》,从诗歌的素材、结构、表现以及主题意识(广义的意味上讲)等方面,都受到了王士祯《秦淮杂诗》的影响[2](62),这也使得这组诗成为了最能体现柳得恭接受“神韵说”诗歌理论影响的作品之一。

本文拟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和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以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十四首》与柳得恭的《松京杂绝·九首》的审美表现、审美体验为切入点,探讨柳得恭诗歌对王士祯“神韵说”的接受样相。

一、物象之纯美

“清”作为古代诗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用“清浊”来比喻善恶美丑。三国时期,曹丕将其引申到文艺学领域。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作家的气质才性,而作家的气质才性又有清浊之分,清浊即高下。唐宋以后,“清”与“浊”的概念在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逐渐变成诗歌审美的重要范畴。“清”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内涵十分丰富,从审美情趣上看,它有超凡脱俗的特点。从作品的意境、风格、语言上看,有轻盈、流丽、潇洒的特色。清人王士祯十分推崇司空图的“清奇”之说,在此基础上衍生了“清远”的思想,他在《池北偶谈》卷一八中解释道:“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兴,然需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与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3](105)在此,“清”是事物摆脱世俗功利性后的审美表现,而王士祯所说的“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为清,表现的正是在泯灭了世俗欲念后对物象的审美观照。

(一)相同点

王士祯以“清”为审美价值取向,远离世俗功利性,体现了描述物象纯美形象的风格,给十七世纪的朝鲜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为他们创作诗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王士祯尚“清”审美思想的影响下,柳得恭的诗作物象中也呈现出远离世俗功利性的审美特征。如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共计十四首,其一至其七以早已荒芜的古迹为其描写对象,其八至十四以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体现了历经兴亡的归于平凡的清寂之美。柳得恭接受了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其《松京杂绝》前六首都以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历史景物为描写对象,婉转地道出了古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首先看一下他们对古都宫廷旧址的吟诵:

秦淮杂诗·其二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松京杂绝·其二

輦路依俙暗紫苔,行人尽解上荒台。台前倘不徘徊去,只为松京噉炙来。

两首诗都以宫廷旧址为描写对象。《秦淮杂诗》中“结绮临春”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为金屋藏娇所建楼阁,标志着陈后主引宾客日夜与嫔妃文臣游宴、大制艳词的糜烂奢华生活。《松京杂绝》中的“輦路”是天子或王臣所乘车骑留下的车辙,由此推论,诗中的“荒台”也应该是高丽的王宫旧址。如今“结绮临春”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青溪水融为一体变成了自然景色的一部分,荒台也已经面目全非,只留下一行长满苔藓的车迹。两座宫廷旧址都失去了昔日的霸气与奢华,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但它不凡的身世,使其不同与周围的物象,独具历尽富贵荣华、观尽世间冷暖、超然度外的“清古”与“清寂”之美。

由此可见,两位作者从非功利性出发,在审视物象本真之美上对清的解读达到了高度契合。但两首诗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王士祯以南朝陈后主的风流雅事为背景,使该诗清中带“艳”;柳得恭以游历战火后满目疮痍的古都宫廷遗址的游客心境为背景,清中有“真”。类似的差异点在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后七首与柳得恭的《松京杂绝》后三首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相异点

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后七首注重描写文人雅事,分别吟诵了秦淮河岸著名“顿杨”、“杨雨香”、“博寿”、“沙”、“马湘兰”、“顾横波”、“范珏”,她们都是沦落红尘的风尘女子,但其艺名流芳百世,其义理不让须眉。站在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秦淮河边,反观历史中历代名妓与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已是真假难辨,只有想象中美姬孤傲的身影还在惹人遐想,给人以“清艳”之感。但柳得恭在吟诵历史遗迹之清古、清寂之余,也捕捉到市井人家平凡生活中的美,使他的诗作平添了几分清真之美。如其七描写了“红衣红裙,似男非男”的商妇憨态可掬的模样;其八吟诵了寒食节探亲回家的民妇富有地域特色的着装;其九则描写了市井集市平常的晨景,展示了市井百姓生活中的平凡景象。虽然是市井俗事,但通过柳得恭对景物的陌生化处理,使其成为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凡尘俗景,显现出新奇而简洁的清真之色。如,《秦淮杂诗·其十一》与《松京杂绝·其九》:

秦淮杂诗·其十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松京杂绝·其九

郎当征铎满通街,店舍晨鸡喔喔呼。午正门东灯影乱,小儿叫卖澹婆姑。

两首诗都以古都现实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吟诵了古都返璞归真的祥和景象。王士祯笔下的石桥巷口景色宜人,古朴中不乏清艳之美。枣花开满岸边,新月高挂天际。有一群少年在那里唱着明朝郑之文为名妓马湘云谱写的戏曲《白练裙》。柳得恭则以三种音色,还原了松京城最常见的晨景,黎明前的松京城午正门东集市,车马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和店舍里传来的公鸡啼鸣声划破了夜色空寂,卖烟的孩童闻声而起,提着灯笼叫卖。虽都是现实的市井景色,但王士祯的诗作却掺杂着些许联想与想象,借助昔日名妓马湘云所在的古城古道石桥边,烘托出唯美、清艳的氛围。柳得恭的诗作则落笔实处,通过实景表现实情,着墨于此时此地古朴真实的松京城本色,清真之美跃然纸上。

综上所述,“清”作为诗歌审美形态之一,具有超脱尘俗而明晰省净的内涵。[4](49)王士祯与柳得恭的诗组都选取了符合该审美标准的物象为吟咏对象,都偏向于吟诵退去之色后古都古迹的清古、清寂之美。但由于对诗歌价值的不同追求,使两位诗人对“清”的解读表现出一些差异。王士祯重视纯粹内在精神与审美活动,认为诗歌重要的是具有审美的真实与客观的共感带。[5](113)因而他并不执着于现实世界,更注重人类普泛的情感领域。但柳得恭认为诗歌不仅要具备审美价值,更需“以上讽刺,以下风化”的社会功利性,因而十分注重诗歌的写实性。审美主体迥异的价值追求投射于审美客体,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

二、视角之平远

“远”作为古代诗学概念,语出钟嵘《诗品》:“古诗,其体源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可见,古代诗论中的“远”是指一种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唐代皎然《诗式》提出诗歌风格的十九体,谓“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望山,乃谓意中之远”。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把“远”列为诗歌九品之一。陶明濬《诗说杂记》卷七云,“何为远?沧溟万顷,飞鸟决眥者是也。”这里的“远”,已经完全脱离了其表示距离的本义,而是指诗歌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思浓厚、意境深远的境界。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云:“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淡,淡而远者难知。”可见,“远”还有幽深含蓄的意味。而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卷一八中说的“‘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与传’,远也”中的“远”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对审美客体保持新鲜感的审美态度,一层是对审美客体的远距离观照和全面把握。在此段 暂且讨论第二层意思,即对审美客体的远距离观照和全面把握。简言之,远要自近山而望远山,取其小景,窥得其神。

(一)相同点

王士祯十分重视诗画相通论,并把它看作是营造“神韵”之境的基本途径,认为达到“以上画境”的诗才是好诗。[1](242)因此,他的诗歌多采用全境式的视角,捕捉最具特色的景象。柳得恭继承了王士祯采用“平远”视角、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创作手法。如《秦淮杂诗·其一》和《松京杂绝·其一》都以全境式的视角描绘了古都步入春季的景色。

秦淮杂诗·其一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松京杂绝·其一

门千户万总成灰,剩水残山春又来。吹笛桥边踏青去,礼成江上打鱼回。

两首诗都以全境式的视角把握了古都初入春季的景象。《秦淮杂诗·其一》中的秣陵舟是秦淮河河面的景物,水上楼阁是秦淮沿岸的景色,雨丝风片是对步入春季之后江南春雨绵绵的天空景象,浓春烟景则是烟雨蒙蒙的秦淮河岸整体景色的描绘。王士祯通过江中舟、河岸楼及雨丝等三个意象,再现了雨季秦淮河岸的凄冷景象。《松京杂绝·其一》的首句是对战火下松京城凄凉景象的回忆,属于虚景;第二句是对春季松京城山水景色的描写,属于实景;第三句着笔描绘了新罗敬顺王向高丽太祖乞降的“吹笛桥”与迎送宋朝使臣的“礼成江”的景色。两首诗都选取了最能代表身份的景物,通过对这“一鳞一爪”的详细描写,以实出虚,再现了江山易姓后古都异常凄凉的春日景色。

由此可见,两位作者对“远”相同的解读,在于以平远视角取景,以小景见大景。虽然两位作者的写作手法相近,但王士祯对景色的描写相对模糊,而柳得恭诗作对景色的描写却相对真实,这种差异在其它诗作中更为突出。

(二)相异点

如上所述,王士祯和柳得恭都采用了以平远视角取景、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表现手法,但在是否要求形似的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在实景描写中尤为突出。如《秦淮杂诗·其四》和《松京杂绝·其八》都是对古都街景的描写,但一个神似貌离,另一个形神兼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秦淮杂诗·其四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松京杂绝·其八

爱侬双绶尺来垂,洽过田中白鹭鸶。寒食归宁斗笠小,芜城踈雨不禁吹。

前一首诗是对秦淮河岸杨柳的描写,后一首诗是对寒食节省亲回家的着装的描写。两者都以最具特色的景物作为吟诵对象,利用以实出虚的方式,构筑了完整的古都景象。前一首诗作是对三月秦淮河岸的风景的描写,三月的秦淮由于雨水充足,涨了不少水,但秦淮河到底涨成了什么样子,仅仅通过作者的“三月秦淮新涨迟”还难以还原其原形。充足的雨水使柳树长势甚好,但仅凭“尽垂丝”这一模糊的描写还很难捕捉到秦淮河两岸春雨霏霏、杨柳依依的景色。略有笔墨的景色描写,虽深得其“韵”,却难以现其“形”。柳得恭以民妇头上长长的发带、小巧玲珑的斗笠为切入点,通过对两件饰物的描写,再现了寒食佳节松京城们拖着长长的发带、带着小巧的斗笠、迎着小雨前行的富于地域特色的民俗景象。作者对长长的发带的比喻——“田中白鹭鸶”,使的着装显得异常生动鲜明。

由此可见,虽然他们都主张“诗画相通”,以“平远”视角捕捉大景中的小景,以小景展示大景之神,但对形似的问题却存在较大差异。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对诗画相通解释道:“余尝观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有三昧,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又王懋《野客丛书》太史公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意在笔墨之外也。”可见他注重的是“意在笔墨之外”的“神”,只要神会,不必具体到水中的波、山峦的起伏。因而,王士祯诗歌对于物象没有客观真实性的要求,只论形象,不求符合现实世界的真实性。[5](114)柳得恭接受了王士祯诗画相通论的影响,也常以画论诗,但他却很注重“象形”与“会意”的统一。他在其《湖山吟稿序》中写道:“六书之数,一曰象形,二曰会意,三曰指事,画长于象形,而诗长于会意,文则长于指事,不诗之画,枯而无韵。不画之诗,暗而无章,诗文书画,可以相须,不可单攻也。”[6](326)可见在柳得恭看来,形似与神似并不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诗文不仅要会意,还要吸取绘画的“象形”,不可偏向于任何一方。因此,柳得恭作品中的景象十分具体真实,特别是《松京杂绝》后三首对景物的描写更是跃然纸上。

综上所述,两组作品虽然都以平远的视角取小景之实,再现了大景之虚。但基于他们对形与神的不同理解,使两部作品呈现出了“形神统一”与“神似貌离”的差异性。

三、意境之清远

王士祯在其《池北偶谈》卷一八中指出:“‘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在此,“清”倾向于浸透着主体情趣的审美客体的审美表现,即重在景物描绘,而“远”则侧重于审美客体中所蕴含的主体思想情感的审美表现,重在情感的抒发。倘若两者兼之,则会体现出一种山水清淡之色与超尘脱俗的境界。[5](119)简而言之,“清”指对物象的超脱功利性的审美观照,“远”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对由符合“清”标准的物色构成的景色的观赏视角,二是指作者隐于景中的韵味之“远”。当诗歌满足这三项标准时,就能够营造出清幽淡远的意境,而读者需以“观、味、悟”这三个阶段玩味其中真味。

(一)相同点

王士祯的《秦淮杂诗》与柳得恭的《松京杂绝》所描摹的审美客体都没有强加诗人的判断与情感,需要通过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文化意象,品味作者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且看两首诗对昔日君王与宠妃游玩场景的描写。

秦淮杂诗·其二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松京杂绝·其六

晩樵青石洞中归,凄咽寒山草叶吹。犹似当年宵猎罢,一声胡笛凤加伊。

两首诗都需要通过“观、味、悟”三个阶段对诗作加以玩味,才能领悟诗中的真滋味。首先,“观”即是外观。在先秦文献中,“观”被引申到艺术领域,泛指对艺术作品外观形式美、形象美的审美感知和把握。“结绮”阁是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的住所,“凤加伊”表面指狩猎时吹的笛子,但它与高丽32代君王禑王的宠姬、密直副使赵英吉的女儿同名。从外“观”上看,两首诗都只是对昔日游玩地的描绘。但中国古典美学不满足于接受主体一时的感官愉悦和停留在作品表层的徜徉,这就需要第二阶段的“味”来品味其中的真滋味。“味”对接受主体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细”,二是“久”,三是“复”。“味”强调的是接受主体对自己头脑中形成的阅读后象进行回味和反思的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王士祯在其诗文中,只描绘了青溪水畔的江令故居与结绮临春两阁,但作为南朝奢华糜烂宫廷生活标志的“结绮临春”和张丽华葬身之地“青溪水”,再加上助纣为虐的江总昔日宅院,三者共同构建的组图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昔日南朝的奢华、城池沦陷时陈后主与张丽华慌张躲入井中避难的狼狈像和张丽华被隋军斩首时的凄惨景象。这些想象中的景象在时过境迁后归于平静的现实景象的映衬下,不禁让人感慨世事无常。柳得恭的诗作也只是攫取了“青石洞”、“寒山”、昔日狩猎时的胡笛声这三个意象,作者巧妙利用禑王的宠妃与“凤加伊”,①引导读者联想到禑王经常在平民中选拔貌美的女子乔装成男子在宫中狩猎游玩的历史事件,由此抒发了作者的无常之感。玩味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悟”,在这个阶段,接受者心灵与接受对象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深层的契合。两首诗都通过对君王游玩地的今昔对比,道出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但两首诗所指之“境”却与之大相径庭,一个偏向于抒情,另一个倾向于反思。金柄珉教授就曾指出王士祯的《秦淮杂诗》抒发了对明王朝的哀悼之情[2](63),而柳得恭的《松京杂绝》与其说是对高丽王朝的哀悼,倒不如说是对高丽王朝的哀诉。

(二)相异点

如上所述,王士祯的《秦淮杂诗》与柳得恭的《松京杂绝》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了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迥异的诗学观使他们所营构出的意境却大相径庭,一个倾向于情绪的宣泄,另一个倾向于反思历史的功过。由于王士祯的神韵诗以表达感受为主,它的侧重点不是再现景物,因此,王士祯的诗作出现了反复出现相同的景物的现象,如江总宅院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其二“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第二次是其六“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两首诗从不同的侧面吟诵了江令宅院的变迁和世事无常,抒发了作者对古都的“哀悼”之情。柳得恭对朝鲜不重视自国历史文化现象提出过多次批判,认为诗歌以温柔敦厚、反映现实、传治世之音为目的,因此他的诗偏重于“叙事”。诗的编排也相对紧凑,一到三是对宫廷旧址的描写,四到六是对代表松京城作为国都的历史场域的描写,七到九是对松京现实市井生活的描写,这些景物以高丽历史为线索而串联在一起,相对来说叙事性比较强。

王士祯的诗作不仅有对同一场景的反复吟诵,也存在着同一首诗中同时出现不同朝代人物的情形。且看《秦淮杂诗·其八》和《松京杂绝·其四》

秦淮杂诗·其八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松京杂绝·其四

苍苍终古几人看,一片嵯峨蜀莫山。辽宋金元明使者,于今次第眼光寒。

两首诗都存在着时空上的跨越性。王士祯的诗是横跨南朝与明朝两代,柳得恭的诗则历经辽、宋、金、元、明五朝。王士祯的“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写的是明朝时期福王阮司马以吴绫作朱丝阑、书《燕子笺》诸剧进宫之事,后句“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指涉陈后主的狎客孔都官宫中纵饮作乐误国之事。孔都官与明末阮大铖尽管时隔数百年,但两人皆因便嬖荒淫亡国而被作者编排到同一首诗里。而柳得恭的诗歌虽然在时间上横跨辽宋金元明五代,但描绘的却是同一件事。“蜀莫山”指松京城,如今它不再是,这也就失去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作为一国首都的历史也被人淡忘,以至于现在外国人看待松京城的“眼光”都变“寒”了。可见在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下,柳得恭在创作作品时也采用了显景隐情、意在言外的创作手法,其作品感情指向隐蔽,写出的事件画面相对客观。王士祯侧重于审美客体中所蕴含的主体思想情感的抒发,柳得恭则追求诗歌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一个偏重于“情”,另一个偏向于“事”。这使两组诗歌作品以相似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貌似神离的意境之美。

由此可见,虽然两组诗都选用了显景隐情的艺术手法,需要读者通过“观、味、悟”三个阶段加以玩味、品读其言外之意,但不同的诗学观决定了不同的诗学内涵。虽然指向“清远之境”的表现手法相近,但由于王士祯认为“诗缘情”为主,其意指偏向情绪的渲染;柳得恭则认为“诗言志”为本,其所指倾向于写实。

注释:

[1] 金柄珉:朝鲜中世纪北学派文学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金柄珉:朝鲜北学派文学与清代诗人王士祯[J].文学评论,2002年 第四期

[3] 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4]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第3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

第4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1.1 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1.2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当然,不必如古人那样各有曲调,只要慢慢读,适当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情味就可以了。

1.3 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1.4 在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吟诵;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能背下来。

2.授之以渔,锤炼技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只需教给学生们一定的方法,让他们从中感悟,合理运用,其鉴赏水平就可自然提高,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就会大增,老师们也可轻松教学。我以为鉴赏诗歌可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诗歌的形象性诗歌中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诗人情感的寄托,如《江雪》这首诗就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事物形象指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如《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景物形象以所写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如《归园田居》中所描绘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就是一幅清新、恬静、淳朴的山村景象。

而诗歌表现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事件来表现。如《木兰诗》花木兰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事她女扮男妆,代父从军的事件来写的。二是用环境来烘托。《过零丁洋》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通过环境的恐怖与萧瑟还反映诗人飘泊无依的形象。三是运用描写。诗歌中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都是诗中表现形象常见到的。四是直接抒情。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思来者,独立于悠悠天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其次是诗歌的语言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2.1 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类:

2.1.1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1.2 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2.1.3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2.1.4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绛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2.1.5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2.1.6 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文人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文人的个性。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杜牧的清健俊朗,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掌握文人的语言风格是另一层面上的知人论世。

最后是诗歌的技巧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2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2.2.1 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2.2.2 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2.3 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2.4 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2.3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2.4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2.4.1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4.2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4.3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2.4.4 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2.4.5 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4.6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4.7 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3.多样比赛,扩大视野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诗歌教学中,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所以我会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几首诗一眨眼的工夫就让他们熟记于心。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而且还可以扩大到课外的诗词,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效果应该让人满意。

第5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很多人想知道怎么去解答高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一些学生在这方面丢分严重,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供参考!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介绍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所谓形象,在古诗词中是指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蝉》中的“蝉”等)。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这种类型题目的常见设问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的寓意是什么?”“诗中--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图景在作者心中的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万能公式】

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 (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第一项。)

诗歌鉴赏答题公式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设问方式】

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

【万能公式】

诗歌意境鉴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公式阐释】

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作者对意象(形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

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寂寞冷清、苍凉萧瑟等等。

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

三、情感主旨提炼类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

【设问方式】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等。

【万能公式】

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公式: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公式阐释】

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该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这首诗说明了……道理”等。

2、分析事实的方法: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阐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除此之外,考生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主旨: ①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②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③ 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 ④ 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 ⑤ 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

第6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一、读不懂:五个必看,读懂诗歌

看标题,标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古诗词的标题是古诗词鉴赏的向导。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从标题便知这首诗表达的是边塞送别之情,另外,标题还能直接表达古诗词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等。

看作者,“知人论世”是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知人”就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论世”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的《金陵望汉江》就体现了李白浪漫洒脱的风格和盛唐气象下暗藏的社会危机。

看关键词,古诗词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词,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关键词,阅读时抓住情感关键词,无疑对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陆游《鹊桥仙》)里的“独”字意蕴深刻,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唯独那个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此时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表达诗人壮志未酬只能隐居的无奈。

看尾句,古诗词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所以尾句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照应前文,以景结情等等。例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中的尾联“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修睦《落叶》)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看注释,注释是古诗词鉴赏中最需要关注的内容,每一条注释都是出题人送给考生的珍贵礼物,因为注释与接下来的鉴赏试题往往会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就对“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李白《金陵望汉江》)作了注释,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了。这条注对回答古诗词鉴赏的第2小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诗人既歌颂了这个社会的祥和,又暗中的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

二、说不清:掌握技巧,理清思路

例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的第1小题是“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有些考生在回答“写作用意”时把比喻、夸张、用典、间接抒情都写上去了,这是不可能得分的。“用意”应着眼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做铺垫,或烘托、渲染都可以。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古诗词鉴赏的第1小题是“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l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个题目跟2016年的题目很相似,也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研究古诗词怎样写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在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上,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分类整理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每一种技巧设置几个例句让学生熟识理解,那么在考试遇到类似诗句的时候学生才会举一反三。

三、答不全:研究题干,规范作答

经过一年的训练,大部分高三学生基本能读懂古诗词,但是高考场上得分依旧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不明回答方向,看到了题目却未理解题旨;二是不明答题要点,看到了显性要求却未理解隐性提示;三是不分答题要点,答案文字繁多条理不清。

【例题】(2016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这个题总共有两问,每问3分,第一问答案应该包括“画面描述”和“概括景象”两方面,“画面描述”2分,“概括景象”1分,很多考生或只是概括,或只是描述,有的考生描述还不全面,所以就算读懂了诗歌写出来的答案也不能得满分;第二问答案应该包括对“用意的揭示”和“具体解说”两部分,“用意揭示”2分,“具体解说”1分,“用意”应着眼于这四句与下文或与全诗的关系,答出为下文蓄势,或烘托、渲染氛围等等都是2分,有些同学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文字,但是不会运用术语,所以也得不到分,“具体解说”也要紧扣下面的诗句分析,切忌堆砌一些词语而没有答到点上。

第7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1. 情景交融 古人在写景的同时总是忘不了把感情融入其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融景,分不出是写景还是抒情。正如韦庄的《台城》中“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本是写曾经的六朝古都台城的周围景观的,但是不纯粹写景,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苑城的景物之中,将其写得有声有色,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梦幻式氛围,渲染了浓重的感伤情绪,的含蓄委婉,空灵蕴藉。

2. 动静结合 庄子曾经说过“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稀声”。也许是受庄子思想或是中国的佛教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中也经常运用这种物极必反的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就是最重要的体现。在这一点上,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可谓是典范。“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四句写景,两两相对。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幽草生于深涧,一片静谧;接着,黄鹂鸣于深树,愈加静谧,由静到动,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急雨,一片动乱,足见其静;接着,无人舟自横,更加得寂静。整首诗由静及动,再由动到静,可以说将动静结合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3. 有声有色 古诗在描写中,经常运用多种感官,从而达到有声有色,形神兼备。王维的《过香积寺》中,在描写途中景物时就调用了多种感官,“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如果说前两句是概括的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寂静,幽深;那么后两句就是更加生动形象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了途中的山水和古木了,山中危石耸立,使流水发出呜咽之声,从听觉角度来写山中幽静,接着,“日色冷青松”,从视觉感官中写出了傍晚的余晖斜射在幽深的松林上,使本就阴暗的松林越发的神秘,幽暗,给人一种“冷”的感觉,由此,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绘声绘色的写出了周围环境的特色,达到形神兼备之妙。

4. 远近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有不同的感觉,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深知此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间两联,“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写景很有特色,前两句写风雨楼前的近景(风胡乱地吹哲水中的芙蓉,雨紧密的侵蚀着薜荔做成的墙)既真切,又细腻,犹如身临其境;后两句写山重水曲的远景(遮蔽遥望双眼的岭树和曲结愁肠般的江流),顿使人视野开阔,胸襟畅然,而且想象丰富,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上实下虚,情景交融,更好的抒发了作者的无穷愁思。

5. 色彩鲜明 可以这样说每一首好诗都是一幅上等的丹青画,每一位诗人都是丹青妙手,诗人将画中的五颜六色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诗中有画”。杜甫的“山青花欲燃,江碧鸟逾白”中,山的青黛让绽放的花更加灿烂,像燃烧的火;江的碧绿使得鸟儿更加的洁白。鲜明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花、鸟图。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黄、翠、白、青”的搭配,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一幅初春的园林图跃然纸上。

6. 点面结合 即使再美的景物,你在描写他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聪明的诗人总是知道点面结合,截取其中的最亮点与整个画面去组合,从而达到相得益彰之效。韩竑的《寒食》,在描写寒食时节长安城的明媚春光时,就是借用了这一点,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总写长安城的春意盎然,可以说这一句将长安城中无边的春景囊括无余;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专写皇家风光,突出了在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的“御柳”这一景象。两句不仅一红一绿,而且,由面及点,充分考虑到寒食时节景物特点,从而抓住了柳树这一最亮的一点去着笔渲染,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7. 白描细描 所谓白描,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毫无修饰的勾勒式描写。正如陶渊明的“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平实朴素的描写叙述中见到了作者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的无羁无绊的恬淡,闲适、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所谓细描,就是不惜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精雕细刻,在这一方面,李白可奉为祖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仅为表现庐山瀑布的高和急,就用到了夸张,想象,虚实结合的多种手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拟人的修辞,奇特的想象,将诗人的浪漫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8. 细节描写 虽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是有时细节真的能决定成败。张籍的《秋思》后两联,“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生动传神的细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正是这一细微之举,把作者的思念之深,思念之诚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一语既出,全诗皆彩”。

第8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第一,美读法。朗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在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美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技巧好的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作范读。这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诗的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范读,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美读古诗词,特别是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感情和风格的体验。

第二,结合意境讲解课文。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意境美。意境是指作品中作家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使诗词的描写对象带有一种抒彩,从而比实际生活更美,更富于深邃的思想力量,进入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并使精神得到愉悦和陶冶。古诗词意境的创造主要依赖于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景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出来,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具有很多的景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短短十二字,却组合了六种景物,画面感、立体感皆备,境界、气氛全出,这就是它的景语。

第三,设身处地扩充诗境。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读者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因而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

第四,即兴表演诗中形象。对于一些故事性强的记叙性古典诗词,可以改编成课本剧,并让学生来扮演剧中的角色。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学生不仅能迅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学得轻松。如在《卖炭翁》这首诗中,有卖炭翁和官吏的外貌描写,也有对他们动作、心理的描写,因此改编成课本剧后,可以将卖炭翁和官吏作为角色来表演。通过让学生表演诗中的人物形象,既用直观形象的表演再现了诗中描绘的情境,加深了诗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情境教学助其“乐学”的目的。

第五,情境对比加深理解。适当运用情境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关于情境的对比,既可以是一首诗词中的情境对比,也可以是两首或多首诗词的情境对比,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如上《赤壁怀古》一课时,可以将另一种风格迥然不同的《雨霖铃》与它对比着上。《赤壁怀古》所描述的情境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放气势,显得磅礴而大气,而《雨霖铃》所描述的情境却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气象,显得委婉而秀气;《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是“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情怀,《雨霖铃》抒发的却是“执手相看泪眼”的儿女情长。如此的情境对比,使豪放的更豪放,秀雅的更秀雅;刚健的更刚健,精巧的更精巧;壮美的更壮美,优美的更优美。因此,通过情境的对比,让学生更充分体味出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第六,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古典诗词所讲究的意境,就是指诗中要有画。而“作者胸有境”的“境”也指的是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诗词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内容中迅速立体地感知诗词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诗词的情境。同时也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第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中国古典诗词还讲究一个音韵美,不仅琅琅上口,而且还能入韵配乐弹唱。这也就是说古典诗词与音乐是相通的,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如教《渭城曲》,可播放《阳关三叠》,悠远的音乐,凄婉的女声和唱,就将诗中离别情绪更好地表达出来。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9篇:描写风景的古诗范文

首先,要想语文拿高分,我们先得知道高考语文怎么考。诗歌鉴赏就是一小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 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 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 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三)

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附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