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朗读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朗读活动总结

第1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摘 要] 朗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语”和“文”之间的关系,还应排除“重文字轻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措施

在小学教育当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了解基本的语法和语言的基本性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文字组织能力,而这其中的朗读教学是训练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朗读教学训练过程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从这一活动中领悟到语言的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生存环境。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对范文的朗读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以及优美的语言运用。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随着朗读时间的增多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积累,会将朗读的内容以及语法的运用消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小学朗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其学习语文基础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传统性的朗读教学训练中,过分注重于朗读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了教师在朗读训练当中的指导性作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传统朗读教学的效率较低。所以,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良与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提高朗读教学训练的实效性。

一、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的调查分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为了在实际教学当中更为有效地开展语文朗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方式是以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对象是本市一所学校的五年级学生,调查总人数为300人。调查统计如下:

首先是对五年级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为不喜欢朗读的人数3人,占调查人数1%。选择一般的人数为50人,占调查人数16.7%。选择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28人,占调查人数42.7%。选择非常喜欢朗读的人数为119人,占调查人数39.6%。

其次是对五年级学生自己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的结果为选择朗读的非常好的有60人,占调查人数20%。选择朗读的还不错的有130人,占调查人数43.4%。选择朗读的一般的有100人,占调查人数33.3%。选择朗读的比较糟糕的有10人,占调查人数3.3%。

第三,五年级学生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朗读训练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选择自我主动地进行朗读训练的人数为160人,占调查人数53.3%。选择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02人,占调查人数34%。选择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朗读训练有12人,占调查人数4%。选择在同伴的帮助或提醒下进行朗读训练的有26人,占调查人数8.7%。

第四,五年级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主动对词语、句段的积累程度的调查与统计。调查结果:选择能主动地进行积累有89人,占调查人数29.6%;选择有时能主动地进行积累有206人,占调查人数68.7%;选择不能主动地进行积累有5人,占调查人数1.7%。

第五,五年级的学生是否喜欢将朗读训练与其他的形式相结合的调查与统计(例如:读写结合,朗读与表演结合等形式)。调查结果:选择喜欢的有82人,占调查人数27.3%;选择比较喜欢的有110人,占调查人数36.7%;选择一般的有79人,占调查人数26.3%;选择不喜欢的有29人,占调查人数9.7%。

第六,五年级的学生是否喜欢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来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的调查与统计。选择喜欢的有186人,占调查人数62%。选择有点兴趣的96人,占调查人数32%。选择一般的16人,占调查人数5.3%。选择没兴趣2人,占调查人数0.7%。

通过调查统计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五年级学生对于语文朗读训练还是能够接受的,其喜欢与非常喜欢的人数分别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42.7%、39.6%,并且学生自己的朗读水平也很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6.7%,这一人数基础为更好地开展朗x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朗读训练,并且喜欢尝试多样性的朗读训练。但是在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主动积累朗读技能和其他语文知识,还有待于提升。学生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这些问题将是在日后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改良与创新的重点。

二、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实现学生自我朗读训练。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以辅导地位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不受学科、学法的限制,所有的有效教学都应该是以学生主体为依托。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教学”的训练。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将朗读课程的目的与主旨要求传达下去,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朗读分析与实践,教师针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修改与指导,在课堂后期,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朗读教学模式,让朗读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在进行叙事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情节划分出几个角色,先让学生自己通篇进行朗读,熟悉范文的整体结构,然后再请学生根据文章角色的特点进行朗读训练,以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朗读技巧。更重要的是使朗读训练成为一种“游戏化”,根据角色扮演的朗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根据人物性格配以相应的语气来朗读,会乐在其中。再如,在进行情感描写类课文教学时,老师可以根据题材,配上一曲美妙的音乐进行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由此,训练的过程变得乐趣横生,同时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和说话方式的时候,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朗读教学的趣味性。

第2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文章不是无情物,分析讲解毕竟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古人学习就很重视朗读,大诗人白居易有“口舌成疮”的苦练,文学大家韩愈有“口不绝吟”的心得。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提倡让学生在用心诵读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品味文本,下面我结合《三峡》一课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加强朗读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三峡》一文时,在导入这一环节,在配乐的背景下我诵读了第一段并抒发了自己沉浸在三峡壮丽美景中的心情,然后请学生高声朗读第二段,此时全体学生都站了起来,有两名学生还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样灵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动情的朗读、真实的感受,创设了良好的朗读情境。接下来我出示了“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这句话,让学生更加理解了朗读的意义,培养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诵读不能无的放矢,要和赏析结合在一起。接下来我请学生依据朗读赏析写景抒情散文的经验说说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赏析方法。此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置不同的目标,而且让学生在朗读和赏析时有具体的方法可循,引导学生学会将朗读和赏析相结合,知道怎样朗读并分析为什么这样朗读,这样的朗读赏析结合的方法指导打破了以往课堂上读、赏分开的屏障,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

其次,朗读还有利于活跃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文言文课堂教学容易呈现结构呆板、气氛沉闷的现象。在“朗读品味”环节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之后,我注重了设计朗读活动。此环节我先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是小组汇报展示。组内交流屏幕上出现的三峡美景,让学生带着陶醉进行朗读赏析。为了让小组活动不流于形式,更加真实有效,我进行了小组活动方式的指导,引领学生有效地参与朗读活动:

小组朗读活动指导:

1. 按学法指导朗读和赏析课文,交流朗读的重音、语调、语速的处理。

2. 抓住重点词句具体赏析和朗读,总结写法精妙之处,并在组内演练。

3. 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小组汇报的方式。

4. 请其他组朗读能力强的的同学到自己组进行指导。

在小组朗读展示时,有一个小组读得特别动情,他们就引领全班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跟读、接龙朗读、比赛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学生学习的情绪高、兴趣浓。

另外,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诚然,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但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去品味。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体会古人的神情心思及文章的要旨,欣赏文言文特有的美,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境界得到升华。

第3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一、分层训练——力求循序渐进的功效

训练说明:将朗读训练设计为若干步骤,一步解决一个朗读要点,让学生明晰循序渐进的训练轨迹。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朗读训练1: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第一步,读出诗的音乐美。这一步的要点是准确把握节奏。(范读第1段)指导:节奏就是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它是以诗句中的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第二步,准确区分停顿中的“长顿”与“短顿”。如“我想”“你看”“不信”这些词语需要较长时间的停顿。(师范读、生齐读)重点解决诗中的停顿问题。第三步,训练语调的抑扬顿挫,准确判断诗句中的重读词语。(范读第2段)指导:诗句中某些词语之所以要重音朗读,是因为这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步,关注韵脚,读出诗的韵味。(齐读第1段)指导:诗歌朗朗上口就是因为讲究押韵。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押韵。押韵的字放在最后,故称“韵脚”。

总结:本诗行数相等,每节四行;偶句押韵,每四句换一韵;各句字数基本相同;每句三到四顿,顿数也基本一样。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朗朗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朗读训练2: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分小组朗读,第一小组齐读第一节,要求读出一种惊喜;第二小组齐读第二节,要求读出一种赞美;第三小组齐读第三节,要求读出一种欢乐;第四小组齐读第四节,要求读出一种甜美。

总结:诗言志,情感总是显露于字里行间。本诗表达一种美好想象和热烈向往之情。微波荡漾的感情和低吟浅唱的韵味,既突出表现在诗的画面之上,又蕴藏在词语、句子、标点以及修辞手法之中。

二、细腻品读——追求训练过程的生动

训练说明:针对不同文本特点,对症下药,进行细致的朗读指导。以《捕蛇者说》为例。

初读,人人出声。要求读得既流畅又响亮,初步感知课文。再读,逐段训练。要求字正腔圆。师示范,生学读。三读,感知层次。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四读,入情入境。让学生仔细体味文中情景,并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朗读较好地将其表达出来。五读,急缓适度。如朗读第四段蒋氏的哭诉,由急而缓,读出文中的悲情,读出蒋氏叙说的层次。

三、亦引亦读——确保重点段落的突出

对课文精彩片段的引读十分关键,引读到位则事半功倍,否则白白浪费时间。篇幅长的课文最适合此法。以《藤野先生》为例。学生先放声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然后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知课文。

师引导(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文章开始就表现出作者失望的情绪。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辫子,在上野赏樱花,在会馆学跳舞……对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要读出愤懑和厌恶之情。

师引导(第36~38段):鲁迅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朗读时要读出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激之情。

以上朗读细节以感情基调为线索展开引读,文章篇幅长但阅读重点突出,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

四、激情演读——达到憾人心灵的佳境

激情演读是充满感情的表演形式的朗读训练。这里的演需要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文本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精心挑选、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文章中所刻画的生动的画面、鲜活的人物、有形有色的事物等。通过激情演读达到如见其人——感受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如睹其物——感受物的形、色、味;如临其境——感受环境的恬静、欢腾、险峻……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第4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一、朗读目的要明确

没有目的的朗读活动,表面看课堂上是读起来了,但考查其实际效果,往往是读而低效,甚至是读而无效。所以,有专家指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目的是朗读的第一要素和前提。”

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的目的,有其规律可循。

一般地说教学起始阶段学生的朗读:在教师未范读或读讲之前,先指名学生试着朗读一下课文。这时的朗读,叫尝试性朗读。这种读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二是通过指名朗读,使全班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三是通过学生的读,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以便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学生在尝试朗读的过程中发生打顿、结巴、回读以至读错等情况是正常的,老师应该教育其他学生正确对待,耐心等待,热情帮助。学生如遇到困难,老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怕困难的表现,应该满腔热情给予肯定和表扬。老师一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朗读,发现了问题,待朗读完了,再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矫正这正是尝试性朗读的目的之一。

读讲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这个阶段学生的朗读活动是很多的,其目的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其具体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启发学生理解基本一段语言文字;可以是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生活画面;可以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一种写作技巧;也可以是激发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等等。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总是和老师读讲过程中的讲解、分析、点拨以至于启发思考、提出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读讲结束阶段的朗读:这个阶段的朗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赏析、综合、总结。有时是为了强化记忆,促进背诵,加强语言的积累。这时的朗读是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朗读方式要适当

课堂上,学生朗读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方式各有其特点,效能各有不同……

1.个别朗读展示自我。课堂上老师让个别学生站起来朗读的机会是很多的,问题是你到底请谁读?这就要从朗读的目的、朗读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考虑,还要从学生的水平、个性特点来考虑。平时我们听课发现,不管什么样的情况,老师总是爱提那些尖子学生站起来读,很少见到有中下等学生站起来朗读。这里就有一个教育思想和思维方法问题。笔者曾了解这样一件感人的事:一个学生个性懦弱,从来不敢在全班发言、读书。这位老师一接班,就决心要“打开”他的嘴巴,从朗读做起。经过一次次做工作,这个学生不仅敢于在全班发言、读书,而且成了全班朗读的尖子。这个事例启示我们: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用朗读来促进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让中下等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会暴露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可能会花一些时间,但这些问题不正是我需要我们解决的吗?教师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全班学生参与矫正,全班不正是经历了这个训练的过程,得到提高了吗?在这里花一点时间,是很值得的。

2.齐声朗读体现气势。也叫“齐读”,它是按照一定的要求,由全部或部分学生齐声共同朗读课文。这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式。对于这种朗读,目前语文界意见褒贬不一。我认为,从广大教师实践来看,它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由于它是多数人的齐声朗读,它有利于激发兴趣,振作精神,烘托课堂气氛;由于学生之间朗读能力存在差异,齐读,实质上往往是大部分学生主读,少数学生伴读,这样有利于普遍提高朗读的能力;由于它是同一时间全体学生参与,这就有利于大面积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动口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由于齐读要求它的参与者读的声音是同步的,因而有利于增强责任感和协作感。特别是高水平的齐声朗读,那种浓烈的情绪,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音律,使它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这一点上,它给每个参与者的影响和感染,和集体的朗读、合唱有相似之处。

有的老师认为齐读有其局限。其理由是由于学生程度不齐,少数学生赶不上趟,为了“齐声”,容易造成唱读。细细分析一下,这种归因的方法是不尽符合实际的。我们考察一下齐读的过程,就会发现:其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要求,老师的训练意识及其听觉的敏感性。一个班级,未经过严格的训练,开始的齐读,往往有不齐的情况,这是正常的。但是经过指导、训练,会自然地在一个新的水平上“齐”起来。老师指导的着眼点不应是齐不齐,而应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事实上,学生唱读,教师一提醒,马上就改正过来了。

齐读,应该在理解的过程中或基础上进行。它适用于适宜朗读的诗词,或长篇课文中的片断。齐读时,要求人人动口,声音宏亮,有时可起立朗读。有时,轻声的齐读也会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感觉。

3.分组朗读形成竞争。分级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按座位纵的行列分组,按男、女生分组等。低年级采用“开火车”的方式:火车可以按纵向或横向开,学生很感兴趣。

第5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之板书:安静、热闹、忙碌)

 

二、观图学文,品词析句

1、观图学文, 品味“安静

A、播放“第二自然段”课文朗读。(按课件“第二自然段”按钮)

B、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______”画出来;这段话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并标注出关键词。

C、师生互动交流。

答案预设:霞光:“淡淡”、“银鳞”、

小河:“静静”

小船:“停满”、“悄悄”、“轻轻”

拱形石桥:“遥遥相对”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让他再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教师随机出示相关图片)

(有个别词语,学生没找到,教师应范读它所处的句子,并把相应的词语重读)

D、分析结构:(教师系统分析“总——分’关系图)

E、朗读指导。师:作者把具体的景物变成了优美的文字,呈现给了我们,假如现在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该怎样去读呢?

(学生可能的答案:轻声读或小声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小镇早晨的“安静“,既然是“安静”,该怎样去读?)

2、合作交流,探究“热闹”

师: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先画出本段中的重点句,接着圈出具体的景物和关键词,最后思考应该怎样读)(学生汇报交流,那么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依然按照这个方法去学习。

A、播放“第三自然段”的课文朗读。(按“第三自然段”按钮)

B、出示“合作提纲”(课件)。

C、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作一点拨)

D、汇报结果。

答案预设:人多:“路不宽,但人很多”(教师出示反映“人多”的图片)

物丰:“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土特产”。(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利用课件系统分析)

F、朗读实践(读这段文字,应大声朗读。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应从“热闹”一词入手加以引导)。

3、自主学习,诠释“忙碌”

A、播放“第四自然段”课文朗读(教师按“第四自然段”按钮)。

B、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C、学生自主学习。

D、成果展示

答案预设:学生:“学生……上学”(出示图片)

妇女:“妇女……从集市上回来” (出示图片)

店铺:“两旁的店铺不停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出示图片)

农家姑娘:“农家姑娘……去上班”怎么写论文。(出示图片)

E、分析结构:总——分(教师依据课件分析)

F、朗读拼比。(读本段应读紧凑些,体现出“忙碌”,如果学生表现不理想,教师应从“忙碌”入手去解释。)

4、总结全文,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浏览了江南水乡,感受到了小镇的安静、热闹和忙碌,欣赏完这番景象后,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小镇的早晨,你会怎么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出示最后一自然段的文字幻灯)。

三、诵读释情,拓展延伸。

1、诵读释情。

师:是的,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热闹的,同时也是忙碌的。安静的美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美让人流连忘返,忙碌的美更让人追逐向往,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同读,在朗读中感受江南小镇的美吧!

2、拓展延伸。

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都采用同一种方法,即“总—分”的方法,现在也请同学们仿照这种方法,观看图片,以“课外活动时,校园真热闹啊!”为重点句,写几句话,尽量写具体,写完整。(出示课外活动图片)。

【板书设计】:

安静:霞光、小河、小船、拱形石桥

小镇的早晨 热闹:人多、物丰美

忙碌:学生、妇女、店铺、农家姑娘

【教后点评】:

1、迁移运用,恰到好处。“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在教学“安静”这一特点教学内容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在教学“热闹”时,教师出示了“合作提纲”,让学生互助合作,探究新知;而在教学“忙碌”时,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己诠释知识)(学生汇报交流,这种“帮”、“扶”、“放”教学策略的结合,层层深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朗读,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小镇早晨的美景;通过朗读,学生能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生动形象的画面;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对小镇以及对祖国的情怀……可以说,朗读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传递着知识的脉络,引燃了学生的激情 。

3、学以致用,突出工具性。课堂结尾,教师提供了四幅校园活动场景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图,完成“写话”任务。这一小小设计,既落实了训练重点,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言可写,消除了刚习作孩子胆怯的心态,更为以后习作增添了信心,此乃一举多得也!

第6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优化

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第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第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根据自己的从教经历,通过对所教学生的细致观察,总结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大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第二、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三、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第四、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词汇缺乏,在朗读时容易出现错误,不是加字就是去字,有的甚至连成语、短句都读不通顺,将一句话读成两句话。由于大多是在早读时间,老师在场时间少,学生读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其次,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再次,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最后,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参考文献:

[1]毛明月,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文韦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J].考试周刊

[3]臧慧民.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中国校外教育

第7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只有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一.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

1.朗读符合汉语文字特点

汉语具有很强的表义功能,同时它还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论述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它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

在朗读中,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正确把握,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才能再现文学作品的特定情景,领悟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哲理意味。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绪气势或神韵。”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

2.朗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初中的学生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地思维”,然后才由外观的语言过渡到耳语,又过渡到内部的语言。朗读正是帮助他们通过“听”来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形成多通道的暂时神经联系,加深了大脑皮层的痕迹,有助于增强记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在适当的点拨下,让学生开口读,读出兴趣,体验快乐感,在一唱三叹中深受感染,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再“说说”、“议议”。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觉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3.朗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朗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和体会文章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老师讲得再细再好,分析得再透彻,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鳞半爪。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加强朗读训练是在语文教学上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曾经一位老教师上示范课,讲的是《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一段。老师并没有分析讲解路如何陡、山如何险、“之”字形“S”形有何作用。他只是让学生读出文中描写山路险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放声朗读红军的话。学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动起来展现自己的读功。不待老师讲解,红军战士大无畏的乐观的革命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学生的脑海中了。

2.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四.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

1.保证足够的朗读时间

在语文课上给朗读留下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不读破句、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给读后评价留下时间,让读完之后的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2.做好范读

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读《,你在哪里》时,范读全诗,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致,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沉思念和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沉浸在对的深切缅怀之中。

3.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但真正做到“美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在朗读的方法上加以指导和训练。

4.朗读和点拨精讲相结合

再好的朗读也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的全部。朗读必须与启发式的精点精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第8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法;教学意义;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老师要结合所授的语文知识,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教学法,培养自身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所以,朗读教学法是语文阅读教学之关键,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及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才初步接触朗读,往往不了解朗读技巧,甚至对于文章的感情以及思想都没有清楚的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讲解,学生通过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朗读技巧。例如,在讲授《狮子和鹿》这篇文章时,老师在让学生朗读之前,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遍,就拿“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这一句来说,老师用一种自豪、骄傲的语气,让学生感觉瘦鹿对自己满意身材的称赞,再由学生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老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纠正,让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朗读技巧,从而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组织朗读活动,提升学习兴趣

朗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累文学知识,提升语文修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活动,找一些课外的散文或诗歌,让学生在教室或其他地方朗读,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朗读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了解别人的朗读方法,从而改正自己朗读中存在的不足,提升自身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选用适宜之法,鼓励学生朗读

因为一些学生语文基础差,心里总害怕自己读不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怕朗读被别人嘲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鼓励这些学生朗读,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此同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过程中的音准问题及朗读语气感情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向学生描绘了桂林的地理面貌,告诉学生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相映生辉的好地方,有着超脱凡尘隽秀与清新,是多少天涯游子梦想的归宿;然后再说每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片神圣不可侵犯的净土,那便是孩子心中的山水之地,我相信在山水之地生长的孩子,必然也有很深的感触;接下来我们邀请他来朗读这篇充满浓浓山水情的《桂林山水》吧!孩子略显动容,羞涩地站了起来,那是一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即使他普通话不标准,有点怯弱和自卑,然而,他认真地、深情地朗读了这篇课文,就像在向我们分享他那充满魅力的家乡,那美丽的山水便是他童年的全部记忆。我和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给予他应得的热烈的掌声。

四、爱的评价是一种鼓励,一种情感

对朗读的好坏区分是一种艺术界定,所谓艺术评价,按朗诵者表达的情感,体会到的意境来评价,而不是从语法、语义等固定规格和形式特征来考核。当然,这种方式相对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朗读评价可分为两种,其一就是艺术性的,其二则是激励性的。所谓艺术性就是不给学生定型,依据学生对原文本的感触和理解程度来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理解文本。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在对学生朗读结果的评价上大致是鼓励的,从学生的朗读中去发掘学生朗读的个性化特色,进行肯定与赞扬。在学生未凸显的部分予以启发,拓展学生思考的维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创新是关键,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研究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预设灵活处理课堂生成;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朗读引导,学生也会主动去配合老师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朗读活动总结范文

一堂好的诗词诵读课应该以诵读为主线,在诵读中穿插赏析,课堂活动环节简单明了。不能繁杂琐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一堂课40分钟,要让教学内容丰实,学生活动充分,教学环节就不宜太多,尤其是诵读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应删繁就简,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朗诵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诵读体验并获得自己的审美愉悦。

我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环节设置为:自由朗读――单读体验――讲授技巧――再读体验――知人论世――入境地读――赏析诗词内容――入情地读――教师总结――全班齐诵。

二、朗诵课,朗读技巧指导不可少

结合这首怀古词,诠释了朗诵常用的语言手段。朗诵时根据词句表达的情感需要,来处理语音轻重、节奏快慢的问题,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一顿,还有用延长音、颤音等特殊声音表现手段,同时还辅以无声的语言如表情神态手势等身段语,从而加强朗诵者声音的感染力。例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阙:千古江山(起读缓慢低沉,一字一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朗读重音:“总”“打”,“风吹去”一字一顿,“去”读延长音)。

下阙中,一字一顿读的是“神鸦社鼓”。“凭谁问”,“凭”,可读颤音。读出悲愤之情。(教师示范)

整首词中韵脚字:“处、去、住、虎,顾、路、鼓、否”要读重音。

三、朗诵课,朗诵形式要丰富多彩

朗诵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教学设计上应有多样化的朗读,比如自由读和点名读;单个朗读、双人朗读、小组朗读和全班齐读;接龙读和分角色读;领读、范读和仿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是调节诗词阅读鉴赏课课堂教学节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经由范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切近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文本,领略美的语言、意境、形象和情感。在示范、比较、模仿、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的所得,就更深入了一层。专家的朗读、教师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无疑构成了一部多声部的合唱,共同进行着对文本内蕴的挖掘。

四、朗诵课,要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意蕴

我认为朗诵有三个境界,课堂上要设法逐步达到这三个境界。

(一)入境地读

首先,要了解时代大背景及写作此诗词的小背景。

南宋时代,金人大举南侵,气势咄咄逼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面对金人的进攻总是割地纳币,称臣投降,而朝廷中的主战派常受打击。此词写于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这时宰相韩腚邢胪ü北伐提高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朝廷起用了闲居多年的辛弃疾。任命他为镇江知府,时年66岁。他在镇江就职后,一面派人去金国探听情报,一面计划定制一万套军服、招募一万个士兵。为北伐积极备战,但对宰相韩腚械拇颐计划北伐充满担忧。所以词中有“元嘉草草”的典故。

其次,通过想象和联想,脑海中浮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

在那样的背景下,词人登临京口北固山(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三面环水。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旧,而英雄难在,不免发思古之幽情,看着滚滚的长江水,词人思接千载,一腔豪气,奔涌而出。

再次,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渲染气氛,催生与作品相应的情绪,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

(二)入情地读

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作者生平,写作此诗词的心境。

辛弃疾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更是一名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南宋朝廷的主战派。22岁就参加了北方一支由耿金领导的抗金队伍。曾率50骑,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置的壮举。

辛弃疾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故土,有史料记载,在临终之前,(68岁)他突然睁开因昏睡而紧闭着的双眼,大呼数声:“杀贼”后,气绝身亡。真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虽因力主北伐,数度起用,但始终没有得到统领一方之军的机会。得不到南宋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有20年贬谪闲居在江西上饶乡间。

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尽管年事已高,但壮心未已。登临北固山北固亭,眺望北方,感慨万千!

其次,仔细阅读诗词的内容,抓住意象,品读意境,了解抒情手法。

再次,对咏物诗要揣摩所咏之物的象征意义、作者托物言什么志?对怀古诗,要弄明白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咏史怀古的目的――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抒怀。

(三)入神地读

就是入我,把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所领悟到的情感,甚至个人生活经历的独特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诵里,通过声音的演绎,辅以表情(服饰)语言、肢体动作、以及情境设置(如背景音乐、背景图像等的渲染)来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完成审美的再创造,体现朗诵者的精气神。这是最高境界的朗诵,也是最有现场感染力的朗诵。教师的范读要求达到这个境界。

五、朗诵课,要把握好朗读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