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朗读教学范文

朗读教学精选(九篇)

朗读教学

第1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理解 ;指导;语文素养;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56-0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阅读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在实践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阅读教学事倍功半,效率低下,虽然满堂灌基本绝迹,而满堂问却被有些教师作为探究性教学的标志而滥用,学生无暇在朗读中品味文本,也就对于教师的频繁提问屡屡“卡壳”,无法解决课堂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加强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朗读教学目标解读

朗读有它的特殊要求和特别功能,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生动形象地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地表达给听众,普通话是国家规定的标准语言,汉字的注音也是按普通话的标准用汉语拼音注的音节,也就是说和普通话中的汉字读音是统一的,所以说只有使用普通话朗读才能使不同地方的人都听得懂。

(一)正确。正确是指字音要读得对,不能读错要根据字典中所注的音节去读,不能读的地方音,不能读混,如:“mào(mào要)shèng(shèng得)”的“盛”,chéngfàn(chéngfàn不)的“盛”,“shàonián(shàonián不)”的“少”与“duō(duō”)shǎo(shǎo))”的“少”,这些都容易读混,汉字很多,要都学会很难,但可以借助字典、辞典来帮忙,了解它的用法和它的读音。

(二)流利。流利是读得流畅的意思,要做到这点,就要对作品的字、词、句、篇进行透彻的分析,把作品的思想感情融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运用自如,读得流利。

(三)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说朗读可以直接通过朗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使他们对有声有色的语言发生兴趣,受到鼓舞,得到启发,接受教育,它与课堂讲解不同,与默读不同,它还可以借助语调、眼神、手势为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表达和语调的变化要恰到好处,朗读的语调要纯朴、真挚,有时虽然需要渲染,但依然要做到适度,不能过分,有时语调要深沉,感情要充沛,批评的,赞扬的,情感不同,语调也应随之不同,不能求快,也不能太慢,轻重缓急也要依文意而定,朗读要有节奏,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决定停顿时间的长短,总之,朗读时应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轻重缓急以及必要的停顿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把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得生动形象。

二、朗读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朗读指导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必须反复地、正确地、形式多样的进行朗诵强化训练,“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了,对于课文内容才会理解得更快、更深刻,课堂效益就会明显地提高,教师要有步骤,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发展思维,激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清代陈弘谋在笔记小说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手段,不是目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朗读还有默读、讲述、讲解、做练习等,学习语文使用朗读法源远流长,如古代私塾启蒙就是让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让学生不明其义,不求甚解的朗读和背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也就渐渐明白其中的意义了,有的甚至得等到长大以后方明白其中深刻的含义。延用至今,仍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朗读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能力、技巧、方法,给其它的学法奠定了基础。例如,一个善于朗读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一定比较好,原因是他把朗读时的自然大方的态度,流畅的朗读口才,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运用到说话中来了所以他在回答教师提高、讲述见闻、会上发言等,都能轻松自然,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和同学们在一起也能侃侃而谈,一个朗读时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不会好。

第2篇:朗读教学范文

情感与认知相互制约的规律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有些同学之所以未能在朗读中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因为他们对课文词句的理解还未达到一定的阶段。这时,朗读俨然成了检验学生认知水平的标尺。重新设计词句内容,能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乃至妙处。具体方法主要有删、换、添、调、补充等。如《舍身炸暗堡》中有一句“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换成“发出仇恨的火花”,在对比朗读中学生对英雄的感情心领神会;《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删成“人们常常看到”,在对比朗读中加深了学生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另外,补充类似情境的内容进行比较朗读,可使学生获得暗示。如教学《将相和》时学生对蔺相如竟要与璧同归于尽大惑不解,教师可出示一则材料:“爸爸给弟弟买了一双新鞋,但弟弟哭着马上就要穿上,这时爸爸伸手把鞋扔了,弟弟的哭声戛然而止。”凭着生活经验,学生对蔺相如的举动恍然大悟,再读课文时,学生已经把握了文中人物的感情脉络。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二、课文片断之间的比较性朗读

文章结构方法告诉我们,课文片断内部或片断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或总分关系,或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如《小站》中写到小站在荒山秃岭之中,却春意融融;《白杨》写到白杨生活在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沙漠里,却长得高大挺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通过二至五段的叙述解决第一段中“作者的疑问”,因果关系十分显明。对这些章节内容进行反复地比较性朗读,实际上就是把某一段落置于一定的背景中理解,由于语义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对照的关系,因此这样做对抓住文章线索,领会文中感情大有益处。而传统教学不是简单地读几遍课文,就是光注重某个段落的析读。很少运用段落间的联系加强朗读,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顺序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变序朗读: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后面分别接读最后集中抒情的段落。这时学生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完全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因此,在比较朗读中要注意精选训练内容,并把握训练的“度”,努力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三、着眼学生差异的比较性朗读

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他们会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也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

1、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

2、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第3篇:朗读教学范文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三、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4篇:朗读教学范文

一、范读引路,声情并茂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范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微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有效指导,锦上添花

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让语文阅读教学锦上添花。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凸显重点,画龙点睛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才能更有效。如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

四、激发想象,熟读成诵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第5篇:朗读教学范文

一、正确优美的示范

1.教师示范

小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当教师用自己动听的语音、多变的语调、丰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去展示个人的教学魅力时,就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2.多媒体示范

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片,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增强感性认识,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音质和感彩等,把好语言的“入门关”。 这样,训练的时间久了,学生听到磁带、多媒体的录音,就会自觉地去模仿,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听录音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3.学生示范

学生示范朗读可以激起同学的竞争意识,也能考验其他同学的听音能力,相当于一定意义上的听力练习。如果学生读得对,又读得好,那对其他同学就起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如果读错了或读得不好,可以让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指出来,一起改正。通过学生示范读,能巩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精彩有趣的早读

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两次外语早读课,让学生进行20-30分钟的外语早读。教师督促学生早读,及时发现学生的发音、朗读、理解课文及语法概念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从而掌握了学生实际水平的第一手资料。早读可以采用多媒体和录音机播放,让学生模仿,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大声朗读等,使枯燥的英语变得有趣,使朗读更精彩。

三、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

枯燥的反复朗读是学生不喜欢的,教师可以采用新颖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选择朗读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

1.动一动,读一读。学生非常喜欢“Read and act”部分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单词时也可以让学生动一动,让丰富的肢体语言辅助新内容的学习,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模仿欲望,新知记忆会更加牢固。

2.游戏是小学生的“好伙伴”,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有趣性,将它引入到英语朗读教学中。如学单词时,可以结合听音辨位的训练来玩游戏:老师将单词卡片藏在某个学生那里,让另一个学生根据大家朗读该单词的声音强弱来寻找,越接近目标,大家的朗读声音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3.在教学对话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有感情读、比赛读、接龙读等。只有这样,小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训练中增强对英语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4.将朗读联系生活,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四、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课内朗读训练是有限的,把朗读延伸到课外势在必行。如果说课内的朗读教学重在树立和逐渐强化学生朗读的意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那么通过课外的朗读,则是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读前要“扫障”

这里的“障碍”指的是朗读材料中的新词新句。众所周知,通顺是朗读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连读通顺都成问题,更别说要想通过朗读来巩固语言知识了。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前,教师要先教学课文中的生词、词组、难句,使学生会读、能读,以此来保证朗读的流畅性。

2.读时要大声

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冲破心理障碍,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大声朗读,特别是长期坚持以后,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学生初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可以这样说,学生敢于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就敢于开口说英语,学生就不会成为英语的“哑巴”。

3.读后要反复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通过朗读训练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通过朗读训练与讲解,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提高朗读方面的要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6篇:朗读教学范文

一、做好示范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做好朗读的示范。例如: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让学生听老师老师朗读并观察老师朗读使得口型,然后让学生跟读,等等。

二、通过录音或教师领读

录音或教师的领读是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关键。尤其是教师的领读,教师深情有表情地领读,正确又优美的语音语调,使内容富有感情、富有真实感,会带给学生更大的感染力,进而更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好英语的积极性。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朗读的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手段。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如在教学“PEP BookⅣUnit 4 It’s warm today. Part B Let’s learn”时,第一个环节:我先采用听录音跟读教授新单词,在学生跟读的过程中我着意发现语音语调特别好的同学再让其进行领读。在单词教学完毕后,为巩固操练所学单词句型我出示自编的chant,如: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Cloudy, cloudy. It’s cloudy.

It’s cloudy in Sydne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indy, windy. It’s windy.

It’s windy in Beijing.

由于chant的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所以学生乐读,并乐于表现。

第二个个环节:对话教学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如不同年龄的人物用不同的声音来读,不同人物的性格用不同的语速来读)、感情读(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悲伤的,兴奋的,快乐的,愤怒的等等),比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接龙读等。

第7篇:朗读教学范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朗读教学 重要性 实施方法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践证明: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模仿力强、记忆力好、勇于开口等特点和优越条件。如果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今后进一步学好英语,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教学改革、新课程的开发也造成了小学英语课堂极大的两极分化现象。这着实让我思考了很久,也让我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结果我发现,我们是不是没有完全领悟新课标的精髓?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要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还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补充或调整。我知道老师们在英语教学中都在努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可是结果呢?教材的开发和教学的改革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却让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我认为老师们忽视了一点就是:语言教学要归其本真,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能舍去所有的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重视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尤其是领读。而不能完全用听录音来代替老师的领读。)学困生的最大特征就是不会读。一个完全不会读课文的学生怎么去听懂、交流或做题?如果老师老是给他们补语法,让他们背单词,我认为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读课文,认真背诵课文,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的积累方能融会贯通地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教学意义重大。学生朗读时眼、口、耳、脑同时并用,如果使读与听说联系起来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巩固、记忆。下面,我就谈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加强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学英语的人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先动口模仿,朗读所学的句型、课文、名言名句、优秀的英文小诗和短文等,无疑都是模仿的好方式。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培养口头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为大胆地说英语奠定了基础。从一句到两句、从少到多地开口说使自己产生了学会的信心,从而越学越想学,越学兴趣越浓。

(二)朗读能够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孤立的单词不容易记,而语句、文章是有情节的,将词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更便于识记。实践证明,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善于朗读,通过朗读记忆词汇、积累词汇并丰富词汇。

(三)朗读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把书面文字还原成口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使用技能,说写起来就可以运用自如。如学习了“Asking the Way”一课,学生就能在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将文中的语言进行重组扩充,进行实际操练。 如:

A:Good morning,Li Ping.

B:Good morning,Liu Hong.

A: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Shekou Fenhua Grand Theatre?

B:Sure,Out of our school,go down Liyuan Road,you can see Sihai Park on your left,at the crossing,you can see Shekou Fenhua Grand Theatre in front of you ,then cross the crossing,you can’t miss it.

A:Is it far?

B:No,just 8 minutes’walk from here.

A:Thank you so much.

B:You are welcome.

这样的练习有助于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口语,更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英语词汇。

(四)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朗读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它既能帮助学生增强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记忆,又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切记,培养朗读能力要在听说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说话和朗读是相同的,说得流利自然,朗读必能流畅无误。在初级阶段,从学习语音、语调奠定口语基础的角度来说,先听说、后学朗读是正确的方法。

二、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一)范读

用录音或教师自己进行课文的示范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能听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领读

录音或教师的领读是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关键。对于长、难句子,教师可根据句意把句子分成若干组,利用节拍领着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深情有表情的领读,正确又优美的语音语调,将使内容富有感情、富有真实感,会带给学生更大的感染力,进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积极性。

(三)伴随情景的朗读

借助图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等教具设备,教师边呈现情景边领读,学生跟读,不看课文,充分想象当时的情景,细细揣摩说话人的心情及说话的语调,表情可以夸张,但不宜过分,这种朗读方式便于加强理解和记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齐声朗读

齐声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过程,它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并鼓励胆小怕羞的学生朗读。

(五)个别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个别朗读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朗读难点,便于检查和督促,及时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提高朗读质量。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有一种成功和快乐感,增强自信心。叙述体的课文可要求学生采取轮流读的方式,即每人读一句或一段。为防止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点名读。

(六)背诵并复述

第8篇:朗读教学范文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感情诵读、着重朗读重点段落等方式,能有效地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指导 感情

0引言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朗读训练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它能使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它不是学习表现声音的技巧,而是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等。

1如何科学的朗读

1.1教师范读,引导感情朗读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在学生自由读后再点名给大家试读。如果点的几个学生都读不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兴趣,结果是导致阅读教学的失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语言是口耳文学,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可准确传达作品的感情,再者学生的模仿性极强,这时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句读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教学目的。

1.2依据教材,指导感情诵读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器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教师在指导诵读时,要根据教材的不同文体来进行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

1.3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很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难忘的一课》中的有这么两句:“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读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1.4合理评价

在学生读中或读后就及时评价符合反馈教学原理,尤其适合评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如果学生读的不好,就应采用延时评价。因为朗读是读者对作品描述情感的体验,是读者对作者表达感情的升华,是读者对自己形成感情的流露。学生读不好的原因或是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或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后即评,读者缺少内省的过程,这时的评价往往是别人强加给的,对于读者而言能识别,却不能体会。所以,这时应让读者在练读中揣摩、体验,在听读中比较、鉴别,在模仿中回味、创新。当读者能恰当地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体验读出来后,再给予评价,即采用延时评价。朗读训练要将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

2兴趣培养--朗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入情地朗读,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情不自禁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此时,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应适时作好评价,如:“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再来试试,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 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对朗读产生兴趣。

3总结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第9篇:朗读教学范文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教学改革的趋势和现状,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论述,希望可以适应小学教学课改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情感环境,它是语文学习的中心轴,是阅读感悟的催化剂,是情感体验的磁性石。“朗读是品语文之味的最好方法”。而在基本形成以“读为主线”的共识之下,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泛泛而读的现象经常出现。要使朗读真正馥郁留香,沁人心脾,体现艺术指导的智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用心灵阅读文本,用智慧捕捉生成,用艺术指导朗读,由此走向智慧教学的境界。

一、简单与深刻

简单是指方式单纯,不要花哨,杜绝浮华,一切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这是朗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原则。多一些简约,少一些繁琐,多一些朴实,少一些华丽,朗读教学应在简单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光有简单没有深刻是肤浅的朗读教学,简单是朗读教学的外在形式,而深刻却是它的实质所在。教师用本真的方法,发挥自身的资源,或用语言渲染气氛,或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感悟更深刻。

二、朗读与感悟

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朗读教学,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加深对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屏幕出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槐花形态很美,抱在一起像圆球,挂在枝头的像小辫儿。

(练习朗读)

生2:槐花开的很多,从“抱”、“一条条”、“挂满”看出。

(再次指导朗读)

师:这美丽的槐花还像什么呢?(出示画面,想象说话)

生3: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像鞭炮。

生4:有的槐花一朵一朵的,像云朵。

生5:有的槐花飘荡在空中,像风铃。

生6:有的槐花绽放枝头,像蝴蝶。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千姿百态的槐花之美。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教学中,教师紧扣“抱”、“玉雕的圆球”、“一条一条”、“满”等词,鼓励学生想象表达,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在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的朗读激情四溢,读出了感受,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智慧。

三、想象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重运用。《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阅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荷花》第二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课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地运用教材,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的训练: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感受荷花的美,并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从这些优美的语句,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每幅图中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再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说一段话,并用“荷花真是千姿百态”这句话作为中心句,使段落更加完整。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如有的学生这样描绘:荷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全部盛开了,雪白的花瓣舒展开,层层叠叠,炫耀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荷花被碧绿的荷叶环绕着,宛如在碧波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亲密的姐妹,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还有的花儿含苞待放,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地表达中,既学会了运用“挂语言文字,展现荷花多姿多彩的美,又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四、共性与个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对文本、现实、社会的理解有着多元认识和主观感受。朗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主观表达,使课堂呈现出多彩和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的时间和朗读的体验,在关注共性的同时,要体现个性的魅力。第三,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学生的阅读不应全是呼声一片的“大合唱”,有时也可以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多重奏”。

在《荷花》的教学中——课文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冒”字用得特别传神。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关键词语仔细揣摩,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妙处,先引导学生感悟出因为荷叶长得“挨挨挤挤”,大而圆的荷叶间没有丝毫缝隙,所以荷花必须使劲长,才能冒出来。在反复朗读中,再次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词来替换“冒”字,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用“跳”,因为“跳”字采用拟人化手法,能表现出荷花的活泼可爱;有的说用“挤字”,更能表现荷叶的茂盛和荷花出来的不容易;有的说用“钻”字……学生的答案真是有理有据,丰富多彩。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斟酌后选用的那个词再带到句中去仔细朗读体会……教学中,教师没有以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感情朗读的尺度,而是尊重学生们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字中的内涵和情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愿“课标”引领下的充满“情感”的朗读教学走出平庸,摆脱技巧,向着智慧的艺术之路前行,在学生、老师和作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