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书香学生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书香学生事迹材料

第1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经典文化;氛围;兴趣;成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诵读经典则是汲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通过创建书香校园,营造书香育人环境,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让师生在书香环境中丰富和体验情绪、情感,体验读书学习的乐趣,追求成功,体验成功,乐于成功。让师生在健康和谐的书香环境里不断追随成功的愿景,以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使自身的人文素养得到很好的修炼。

本文就是试图从创建书香校园出发,抓住学生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在阅读的百花园里,让学生的童心飞扬,生命变得精彩。

一、搭建平台,营造氛围

1.成立班级读书角

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各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还倡导各班建立“图书角“,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2.确立读书课

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形成“诵读成长足迹卡”等制度

各个班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推荐的书目,用“诵读成长足迹卡”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以促进学生认真读书。

附:

二、加强指导,激发兴趣

1.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检资料;(2)指导学生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3)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4)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运用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方法。

2.读书笔记辅导

(1)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要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2)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要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3)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写想象笔记。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3.如何选择背诵古诗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段、心理特点,先选择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应背古诗80首里面,朗朗上口、合辙押韵、耳熟能详的古诗。课本里要求背诵的古诗有十几首不是小学生应背古诗80首里面的,这些古诗老师必须要求学生会背,而且要求会写。

三、活动多样,体验成功

1.手抄报比赛与展评

各班根据读书情况出一期手抄报,选出好的作品展评,以此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2.读书心得展评

根据各个年级的规定书目,由学生写出读书心得,在班级进行交流并且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评、奖励。

3.古诗文朗诵

(1)对于小学生必背的古诗文和校本课程中的古词,利用每周早上的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背诵,教师检查督促,扎实抓好每天的晨读。(2)古诗的积累是正常的语文教学的正常内容之一。要求语文老师每周一在黑板报的“古诗词园地”中上出示一首古诗或词,然后领导学生诵读,然后由较好的学生领导读,每天就由值日学生领导诵读,指导背诵。到一周结束时,要求学生能默写。(3)充分利用班级的评比活动,各班均采用各种评比活动,在班上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让学生积极参加此活动,学生背诵的古诗在教室里展示出来,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读好书,打好人生底色。”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阅读的意义。如今,走进韬奋希望小学的校园,到处有琅琅的读书声,到处有学生忙碌的身影,师生都沉浸在诵读经典的快乐之中,读书的热潮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2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岁月如流,陆丹林(1895-1972)去世将近四十年了。回忆往事,犹在眼前。他生于清光绪年间,正是中日甲午之战,清廷割地赔款,百姓遭殃之时。陆老为广东三水人,父名国材,是位武举人,而好书法,喜临《瘗鹤铭》,笔力雄健,著有《临池津梁》。陆老家学渊源,喜集书画,且好评说。不喜齐白石山水画、刘石庵的字。其实陆老亦工书法,带有章草味,挥洒有力,自成一家。

个性人物

陆老广额长脸。左眼失明,以瓷目代之,不时取出,用手帕擦净,放回眼中。他一足微跛,系早岁抗盗中弹所致。身材瘦长,常说带有粤音的普通话,声震屋宇。初听不懂,久了也懂。他思想新颖,耿直不阿,爱憎分明,敢说敢为:广交朋友,笃于友情,记忆力极好。不迷信鬼神,参加追悼会从不敬礼,他认为死者已全然不知了。幼年他在家乡达立学堂读书,祭孔时,他拒绝行礼被记大过。1911年黄花岗之役前夕,加入同盟会。曾学过多年西医。初次来沪,赁居中国寰球学生会宿舍,得识该会主干事朱少屏(同盟会会员、南社发起人之一,武昌起义后,在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只任半月秘书即回沪)介绍入南社。

南社受同盟会影响,与同盟会渊源颇深,在第一次“雅集”的十七人中,有十四人是同盟会会员。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北廷”满清朝廷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陆丹林的交游,不少为同盟会或南社中人,故相互往来题赠亦夥。如1928年秋间,潘达微(即冒险埋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者)将离沪返港的前一天,王秋湄约了几个朋友为之设酒饯行,潘达微兴致甚高,连作画六七张,陆丹林得三张:一是《岁寒》,画松竹梅三友,潘氏逝世后,柳亚子题诗其上:“画师骑鹤出红尘,画笔常留太古春。莫话黄花岗上事,几人能保岁寒身?”对这些故友笔墨,陆老珍若拱璧。

所藏辛亥元老遗物

陆丹林收藏的孙中山或辛亥元老遗物大致有二十种,中有墨迹、手稿、书籍、凭证等:1.总理书赠陆丹林“博爱”横披,2.总理亲笔《中华革命党誓言》,3.《中山先生演说全集》,4.《伦敦被难记》,5.《中山全书》,6.《民权初步》(民国六年初印本),7.《孙大总统广东蒙难记》,8.《中山先生佚事》,9.《孙总理致章炳麟手札》,10.《孙总理手批墨迹》,11.《总理年谱长编初稿》,12.军政府财政部军事国内公债券(一千元),13.广东同盟会粤东同盟会会员徽章,14.广东同盟会粤支部证书,15.林森《碧血黄花录》,16.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17.《红花岗四烈士集》,18.《三民主义》(日文本),19.《朱大符诗册》,20.《胡汉民手札》。

当中的第1、2、19种墨迹,曾刊入叶恭绰先生主编的《广东文物》。第一种是孙中山先生亲笔书赠陆丹林的“博爱”横披,如今还由其女少兰珍护着。另有孙中山先生的亲笔誓言,也是陆老的珍藏品,原迹可能已捐献,仅留存一张大照片,亦由其女少兰保存。其文如下:“誓约,立誓人孙文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困苦,愿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统率同志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创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拱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如左:一、实行宗旨,二、慎施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死。从兹永守此约,至死不渝,如有贰心,甘受极刑。中华民国广东省香山县孙文(手印)。民国三年七月八日立。”此为中华革命党誓词,1914年7月8目写于日本东京。誓词右下方钤盖陆丹林藏印“红树室藏”,印系杨千里所刻。杨千里也是南社社员,为费孝通之舅,胡适之师。

陆老熟悉近代史实,尤其是辛亥革命掌故,这是因为他与不少辛亥革命的元老认识。他曾告诉我,孙中山曾亲笔写信给他,在抗战时期,当作“通行证”很派用场。他说他见过孙中山,威严而可亲,令人肃然起敬。也许是伟人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吧。

陆老所藏《朱大符诗册》,朱大符为朱执信(1885-1920)原名,亦辛亥元老之一。广东番禺人,1904年官费留日,识孙中山,次年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入督署。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1920年为“统一南方”被桂系军阀杀害,孙中山认为如失左右手,“使我党失去长城”。陆老曾为朱执信秘书。此诗册上款为陈伯陶,广东东莞人,陈澧弟子,清末探花。

第3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我的春天,在我五岁时,就来了,我想快乐的天使,在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呵护下,快乐地成长。

我的春天,在我十二三岁时,就来了,我少女的时代,健康快乐的如同春燕,沐浴春光雨露,在蓝天无云的辽阔的天地里翱翔,我的翅膀随春风鼓舞,我的快乐随花香高呼,我的智慧随春雨被滋润,我的春天无比甜蜜。

我的春天,在我18岁的时候,来了。我命运十二分地好,我这个好孩子红孩子赶上了恢复高考,却没有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边玩边参加高考,竟然成了天子骄子。我的春天在这时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春天的微风使我在校园里惬意,春天的气息使我在书海里涉猎无尽的宝藏,使我在知海中奋力畅游。我的春天在言志诗社的诗会里、在黄昏的操场上、在宁静的图书馆的小路上、在子夜的蜡烛下、在中外名著大师的哲思中。我的春天,在四平小南湖的溜冰场上、在纪念碑的历史陈迹里,在果树园的石头下,在半个山门的长廊里。我的春天,在专业竞赛的发奖现场,在练字臭墨的旧报纸里,在演讲比赛的讲台上,在诗朗诵的乐曲中,在倾听老师教诲的心语里。

我的春天,在长春前进大街的四季里,前进着。我的春天,在青春依恋的爱情里,在南湖公园的条石下,在长白山宾馆旁新民广场的林荫奇石里,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我的春天,在思奋、进取、不敢落后的勃发中,在积淀理论、了解社会、懂得生活、生命的行迹印迹中。我的春天,在同学、爱人的呵护下、在初恋的懵懂中,在努力工作的干劲里,我的春天像插了翅膀,尽情芳香。我的春天,在不经意中有了爱情,有了果实。虽然生活很是辛苦、穷困的令人颤抖,但我的春天里有家人的帮助,父母的慈爱、有丈夫的溺爱、有领导同事的关爱,我的春天,就像百花园,花香烂漫、浓情万千。我的春天五彩缤纷,我的春天美丽幽香。

我的春天在三四十岁时,得到了春雨的沐浴、阳光的照耀、春风的抚慰、春意的昂然。我在春季里踏青,饱览成熟的愉悦、体会着生命的魅力、分享着事业的恢弘、接受着灵魂的洗礼。在办公室里,我在案头前,为新年贺词中的一句话、一个数字而寻觅,在电话中为各界的交往、工作的顺利而再见,在窗前为了那郁郁葱葱的兰草和长在花盆里的甜甜和小柿子的果实而欣慰,在电脑前为一句诗的平仄而思考,在互联网、物联网上,我在为祖国的南沙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外交和金融问题、经济和政治问题、发展与矛盾纠结的问题,等等呕心沥血,思索探究,判断追求。我从读书读报,从实践研究,到抒写敲打,到求证建议。我的春天不知不觉来了,走了,又来了,一晃就是二十几个。我的春天在中华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的论文答辩中度过,在北大的教室里度过;在张家港学习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的培训中在长江口岸,在滔滔江水的波光中,我的春天来了。在图书馆的书库里,我系统地浏览中国历史、名人传记、古典小说、古诗词欣赏,我的心,随春风飞扬,洒下一地的芬芳。在人事处工作的日子里,我迎接七八个繁忙的春天。春天来了,我起草的职称文件、评审细则、全国会议经验交流材料,即使是春天过后,依然留给了金色的秋季,留在了历史的扉页上。在那个我印象最深的春天里,我多么渴望和女处长带上我写的经验材料去湖南开会,可她另携别人。我一直畅想湖南的张家界、湖南的毛主席故居、那韶山的红杜鹃、那两湖之一的晚清遗迹“两湖熟天下足”的场面,可我的梦想一直成了事实上的梦,我一直珍藏这世事无常人事无情女人难测。它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至今,我依然向往张家界,但我一直留给以后,在我时间充足、心情愉悦、身体健康、激情无限的时候独自前往,拍照、写生、填词,把张家界的美丽刻在心里,去除一切阴霾!我的春天,在夜色凉如水、蛙鸣一片田的时候来了,在宁静的小镇,在昏黄的灯下,在悠长的小路上,在欢乐地歌声中。我的春天,在蛟河红叶谷色彩斑斓的初期来了,我的脚步在春天的痕迹中走过,我的诗情在春天的爱恋中写下粉色信札的纪念。我的春天,在拉法山、卧佛寺、橡胶坝的风景中留痕。我的春天,在走过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在函授授课、监考、督导、答辩的日子里积攒下来,查干湖的春水,凤凰山的绿树,防川的荷花池,白城的大草原,辽源的万人坑,四平的英雄纪念碑,吉林的松花湖,等等,这些个春天,有我的浪漫、我的勤奋、我的欢乐、我的追求、我的脚印、我的歌声。这些个春天,我涉猎各类理论问题、社会问题、人生价值、心理需求,国际国内、个体群体、个性共性。我看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我看浪花破灭,落花流水;我看大江南北、改革开放;我看人生快乐、生活艰辛。

人到中年,人在春天。岁月如歌,生命如歌。在春天的生机里,我感悟着善良的宝贵、体会着真诚的快乐、品味着思索的甜蜜、收获着爱与被爱的幸福。

去年的春天,我在厦门度过,那里的花草令我流连忘返,我认识了菩提树、百香果,加到了郁达夫的故居、周作人的圣地。在鼓浪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大陆与台湾的一衣带水,民族的血脉相连,隔海相望的思乡之情。

今年的春天,我会在海南在港澳度过我50岁的珍贵的春天。那里的小草,将歌唱我的人生一刻,摇曳我行迹的辽阔与坚实;那里的椰风,将呼唤我的青春、记录我的童真,唤起我少女时的祈盼,对椰林的真爱、对圆圆的椰子的钟情。春日的大海,将激荡我多情的心房,燃烧我诗人般的情怀,鼓起我政治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满眼的南海、满眼的海域,无尽的海岸,祖国,我的中华,做儿女的一定要让祖国母亲强大,否则国将不国、疆将不疆!倍受欺辱、惨遭蹂躏!我们必须强大,我的祖国必须强大,中华民族必须强大。做儿女的应该怎么样去做,为祖国贡献、为母亲争光?!

今年的春天,一定会江河着绿、大地向荣、蓝天高远、祥云朵朵。今年的春天,一定是放眼世界,四季如歌,春色娇艳、花朵芬芳,人民安康,祖国盛昌。我们一定是在平和的环境下,幸福地工作,珍惜每一个生命的过程,珍存世界的日光月光,春光徜徉,大地幽香。

今年的春天,让人入梦,如梦如歌,如诗如画。今年的心田,一定长出玫瑰、牡丹,洁纯娇艳富贵,赠人鲜花,手有余香!

请让我携大爱,用真善,揽坦荡,抓住春的风帆,把寂寞交给春天,装满我的行囊,一路风一路歌,一路花香一路鸟语,一路朝阳一路碧水,一路绿柳一路炊烟,把春天与我的行程一同走下去——

春天,请别拒绝我,请别丢下我,请别诱惑我,我害怕拒绝,害怕孤独,害怕脆弱的心独自承受那徐徐微风、迎春的黄花、潺潺的流水、嫩嫩的绿芽。

风雅颂,风是春天的风,雅是典雅、儒雅的雅,颂是春歌清唱的颂。

第4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乡土史;历史教学;课程资源

一、加强乡土史教学是当前历史学研究形势的要求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土史的研究是目前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反对传统的史学只把国家、民族、政治等当作史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张扩大史学研究的领域,家庭史、社区史等乡土史内容也成了历史研究的的重要课题。新史学还主张推行“自下而上的历史学”,反对传统的史学只关注统治者和精英人物的缺陷,主张史学研究重视下层民众的历史,关注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看法。

由于乡土史在一个人的一生的教育中占据的特殊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加强乡土史教学。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如果只知道国家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不了解自己父辈、祖辈的经历、甘苦,不了解自己出生的村落、社区的变迁,那么就可能是掌握了一些“历史的符号”,而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真正的历史教育,没有真正汲取真正的历史素养,这是由历史认知心理规律所决定的。“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曾提出“倒溯历史研究法”,即由今而古、由近至远的研究法。乡土史对国家史来说是“近”,由乡土史而后国家史是“由近及远”。由今至古和由近及远,古今对照是符合人们获得历史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规律的。

二、世界一些国家对乡土史教学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

对于乡土历史教学,世界各国政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据统计,美国50个州里,有30多个州在法律上严格规定,在学校必须开设州史课程。如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规定学生要学习一学期的乡土历史、密苏里州规定学生用2年的时间学习“我们城市生活的过去和现状”、“我们的社区”等都属于乡土历史课程。一些州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生最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的广延变化入手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

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历史教育危机”的困境后,各地进行了历史教学改革,努力将教材活泼化,注意显示历史课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注意带领学生参访古迹、博物馆、档案中心等地,现代史、乡土史的内容有所增加。普通大众的历史在历史课本中也有所反映,教学内容增加了“我们身边的历史”,强调学生利用身边的历史去进行探究,运用史料、证据来学习历史,满足学生理解所居世界的需要。

德国的学校尤其重视乡土史教学,比如前面提到的哈尔希尼,他就写成了,《世界科》一书,是由“乡土科-祖国科-地球科”组成的同心圆式的课程。20世纪以后,社会学家施普兰格提出“乡土”不在指纯粹的自然环境,而是“主体同已被主体的体验所同化了的,因而精神化了的自然、人格化了的自然。”也就是说乡土是充满种种意义的有机世界,是同内在生命息息相通、同自我结为一体的存在。根据乡土的这一本质而建立的乡土研究课程在德国的萨克森等州的学校开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日本也较为重视乡土史教育,在文部省制定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有关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参观、调查乡土史迹及其文物,以具体地掌握国家的历史”或“着眼于与那个地区的各种条件……,列举史迹及其他遗址、遗物、风俗、传统等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这些遗产的认识和尊重的态度。在大纲的指引下,日本在社会科教学中非常注意让学生参观调查家乡的古迹、调查家乡的名人、注意发挥口述历史的作用,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历史。

三、我国港台地区也都重视乡土史教学

九七香港回归后,教育署颁布的中国历史科中学课程纲要指出:”认识本土历史有助提高学生对本科的学习兴趣, 以及建立乡土感情和民族认同感。中国历史不少史事与香港有关,教师在教授相关课题时, 可与学生研习有关事迹”;又”鼓励教师办历史参观活动,透过对地方史事的认识, 肯定有助于中国历史科的研习”(《中学课程纲要·中国历史科》, 1997年)香港课程发展会议首次于1998年9月在中国史中全面开 设香港史专题,希望通过乡土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同,从而对社会建立归属感,同时要求建立乡土感情和民族认同感。现在香港的中学历史教材中在正式课本的一些章节之后,增加了乡土史的内容,取名为“寻根溯源看香港”。比如“史前的香港”简述了香港地区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和文物,证明5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定居。并且在一些正式章节后,安排了“香港史迹考察”等内容,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台湾地区在1987年取消法后,当局提出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具有倾向的所谓务实政策,乡土教育得到空前的重视。初中开设“认识台湾”课程,分为历史篇、地理篇、社会篇。乡土教育的目标表述为“增进学生的乡土意识”、“培养乡土活动的兴趣”、“发展探究思考能力”、“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的态度”等。教师经常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乡土考察、参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同时台湾地区在一些师范大学也健全了乡土教育研究和指导机构。最近几年来台湾的乡土教育由忽视到极端重视,其中包含有的政治取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和广大教师是以真诚的态度,认真地从事乡土教育和研究的,其中他们总结的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只是我们在吸收他们乡土教学的经验时,一定要对台湾当局的“意识”保持清醒的认识。

课程的乡土化是目前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历史教学中的乡土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国外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吸收、借鉴的东西。

四、我国乡土史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等待我们继承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乡土史研究,并以此为教学内容来教育后代。有见识的中国古代统治者信奉一句名言:“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孔子所编订的《春秋》,基本上是鲁国的地方史,并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课程之一。东汉末年,会稽人赵晔编写的《吴越春秋》和吴台民编写的《越绝书》则开地方志编写的先河。唐宋以来,地方志的编写越来越受重视,并在史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方志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通史,它全面介绍了一个地区的建置沿革、自然及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的情况,为人们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过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除了浩如烟海的地方史著作以外,我国古代还有其他许多能进行乡土史教育的资源,主要包括:天子家的宗庙和各姓氏宗族家的宗祠;纪念为本地区做出过贡献或对本乡有影响的人物的祠堂;各地的石窟、庙宇;为忠臣、义士、节妇、孝子建立的牌坊、碑碣;各地有影响的建筑工程;陵墓;流传于社会的对联和歌谣等等,这些宝贵的资源都在发挥着乡土史教育的效果。

我国自清末以来,就把乡土史教学和乡土史教科书的编写制订于教学大纲中。1903年《奏定小学堂章程》中规定“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而尤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富诸名人事迹。1907年根据上述精神,广东、广西出版了乡土史教科书。著名学者何炳松先生,他写了《历史教学法》一书,又翻译了美国约翰生·亨利的《历史教学法》,论述了乡土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真正重视乡土史教学和教材编写是在解放以后,国家先后颁布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都明确阐述了乡土史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国各省市从50年代起大部分都自编了一套地方乡土历史教材,总共不下几十种之多。1957年3月,同志在一次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是否合适?……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教材要有地方性,应当增加一些地方乡土教材……”、在此之后,我国各地编写了不少乡土史教材,不过其中多数属于村史、公社史一类,后来“”中也有大量的乡土史教材,但政治色彩浓厚。

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极大地推动了乡土史教学工作,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史教学的成果,著作有贺心慈的《乡土史的教育和教学》,论文主要有马执斌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搜集和运用乡土教材的体会》、詹海、金春兰的《乡土史在加强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赵恒烈的《论乡土历史教育》、冯一下、李洁的《试论乡土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等,主要探讨了乡土史教学的作用、教材的编写、教法的应用等。于友西、孙恭恂、金相成等在著作中对这方面的成就作了总结。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后,乡土史教学的功能更进一步被认识,并且它适应了目前课程综合化、本土化的趋势。各地纷纷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史教学的新方法。各地教师纷纷探索利用乡土史资源来活化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乡土史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总之,我国的乡土史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一大批的研究者(包括教师)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这些都有待我们来继承,并发扬光大。

五、《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中要重视乡土史教学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教师也应因地制宜地加以应用”。⑥从中可以看到目前历史教育界对乡土史教学的重视,这对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本地的情况,重视对乡土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历史课程也应具有一些新的理念,《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历史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历史教学中要落实这些新的理念,乡土史是极佳的载体,历史课程改革中每一项目标的实现几乎都能和乡土史教学联系起来。因此,乡土史教学的地位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将进一步被提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也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⑦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而这些资源的运用都是和乡土史息息相关的。

今后,基础教育课程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也给乡土史教学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乡土史教学虽然在历史教学中是个老问题,可新形势下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我国各地乡土史资源极其丰富,我们历史教师同行们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开展乡土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乡土史教学活动以前开展较少,教师们普遍缺少乡土史教学的经验,大多数老师对乡土史教学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全面,各地各学校进行乡土史教学的情况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开展乡土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因此,当前历史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乡土史教学的研究,汲取前人及其他地方的乡土史教学经验,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探索出适合目前教学状况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姚治中.我国古代乡土教育概述[J].历史教学问题研究,1991(06).

[2]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全.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摘 要  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努力完善广东地方文献公藏的建设,并对广东近代史料、广东客家文献和兴宁地方文献资料等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整理。这些与他作为广东人和作为史学家的双重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罗香林 地方文献广东

    中图分类号 G2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5)O5一OllO—04

    罗香林(1905—1978年),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他大半生工作生活在岭南,早年即以华南民族为研究对象,其一生大量研究工作都与广东地方文献密不可分。梳理罗香林有关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的工作,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他的文化品格和治学特点。由于迄今尚未见有这方面的专论发表,本文不揣浅陋,试就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所作的贡献作些探讨。

    一、建设广东地方文献公藏

    1936年秋至1938年秋,罗香林担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罗香林十分重视广东地方文献的征集和保存。他认为,广东“先贤先烈之遗迹遗著,皆邦国人文思想之所寄,民族精神之所关,若不急谋搜集珍守,必为风雨所侵,虫蚁所蛀,再更百数十年,必遂湮灭残缺,征无可求,考无可据矣,兹岂不可惧耶!”因此,“凡属本省先贤先烈,以及乡邦俊彦,墨客骚人,以至方外闺阁,苟有著述,或书画墨迹,及其他遗物,以及行状影片之什,无论多寡,及已锓板与否,皆拟搜集,珍藏纪念。” 在罗香林的宣传倡议下,广东各界人士尤其是各地的收藏家纷纷将有关广东本省的著述寄赠中山图书馆,使该馆地方文献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他筹建广东文献陈列室,并组织编制《广东书目》。罗香林非常重视对广东地方文献史料的整理,他计划组织编撰《广东艺文备征目》和《广东金石叙目》。前者的内容,是将广东先贤先烈的遗著,无论存佚,全部加以叙录,那些已在阮元《广东通志·艺文志》及广东各府州县志书中出现的,或曾被各藏书家的书目叙及的,则逐类进行考订,其原书尚存者,则调取校勘,先前的叙录有误或不足的,则正之补之;那些未经前人叙录的,则据现存资料慎加叙录,其见于各氏家谱或传状墓碑者,亦严加校考,按实叙录。罗香林认为,此书编成后,一方面可以成为省内外人士搜罗广东著述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一般学人研究目录学的参考。后者的内容,是将广东省会及各县清代以前所有各种金石碑刻、题名砖瓦等概加叙录,其见于各书记录者,分别考索,误者正之,不足者补之;其新近出土,或旧存而未经前人叙录的,则依拓本或实物入录。这样,一方面可藉以保存本省史料,另一方面可为省内外搜罗广东金石拓本以作史迹考订的人士提供参考。遗憾的是,这项编印计划因抗战的迫近未能够最终完成。

    抗战结束后不久,罗香林担任了当时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的粤港地区代表, 组织调查广东抗战时期文献文物损失情况。他还积极支持创办广东文献馆,并成为该馆9位理事之一。广东文献馆成立于1946年9月, 其宗旨是:运用科学方法,配合时代精神,以征集保存、整理研究广东文献,促进发扬乡邦文化。到1948年初, 该馆已征集到广东著述1600多种,5万多册,其中包括广东最早的通志—— 明嘉靖戴琛《广东通志》。1947年1月, 广东省文献委员会成立,罗香林任副主任委员,一度主任委员,兼任文献委员会编纂组组长。他先后主持召开文献委员会的3次会议,计划重修广东通志,整理广雅书版,刊印《广东文献通讯》,刊行《广东文物》专集,并计划广泛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包括:“本省沿革有关之府厅州县各种旧志书及各项地图,本省有关之诗文著述及金石拓片,本省流传之礼典乐器,本省之各地方民俗歌谣,本省及地方之古迹名胜照片,本省重要及特殊方物之照片,本省公私机关团体发行之刊物,本省私人著述或译述,本省乡贤名宦之遗迹遗像传记行述碑志,本省人民私家谱牒等。”  广东各主要文献机构利用当时教育部分配给广东的文献复原费进行分工:广东文献馆重点搜购广东先贤资料和革命史料;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重点搜购广州史料;广东省立图书馆则重点搜购广东地方志及广东学术典籍。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罗香林与一批有责任心的文化人为广东地方文献公藏的建设作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整理广东地方文献资料

    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罗香林就已立志终身研究华南民族问题,因此他非常注意挖掘和整理广东历史文化资料。加几岁时他曾计划编著《广东志书考》,欲将广东通志及广东各府州县志无论存佚,“概为考其编纂沿革、修撰经过、内容编制、史源得失、诸家叙录及其他有关事项,博综条贯,以为专书。其有原志尚存者,则为注明庋藏入地,以为研究广东人文演进、地方异宜之参考。” 由于人事拘牵,这个计划未能完成,尽管如此,他还是在任职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期问将该馆所藏方志编成了《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方志目录》一书。罗香林一生利用广东地方文献资料作了大量专门研究,涉及民族史、古代史、近代史、港澳史、华侨史等许多方面。他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对广东地方文献资料进行过一些专门的整理介绍。

    1.整理广东近代史料。

    1932年,罗香林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委派,在广东作人类学调查,乘便留心搜罗广东各地方的史料文献。他偶然得到稿本《刘永福历史草》,内容记叙黑旗将军刘永福抗法御日和征剿南服的经过,是刘永福晚年口述、由其家庭教师黄海安笔录的,约10万字,无章节,未及整理。罗香林认为这是有关黑旗军宝贵的原始资料,于是进行整理标点,将原文叙录未尽或与他书异同错综、足资印证者,略予考订,附案其问,并撰写导论,于1936年将此稿本公开出版。该书日后成为史学家研究刘永福和黑旗军的重要参引资料。

    20世纪30年代初,罗香林搜集到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民众抗英的一些原始资料:清道光年间的抄本《时事文件》和稿本原件《东平总社签捐簿》,对之进行整理,并增以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藏的旧抄本《广东夷务事宜》中的《粤义民文告》等,合辑为《鸦片战争粤东义民抗英史料叙录》在《社会科学丛刊》发表。其后,他还将旧抄本《时事文件》中其他一些资料——鸦片战争时期弹讽当时官吏的诗歌及说部拟目整理成《鸦片战争粤人说部与诗史》,发表在《书林》杂志。罗香林藏有抄本《天地会文件》一册,与当时已出版的平山周《中国秘密社会史》及萧一山《现代秘密社会史料》中的有关内容相似,但文字及篇幅略有不同,他将之标点,辑录为《天地会文件》在《广州学报》发表。罗香林将这些珍稀少见的资料及时整理发表出来,一方面是为有关的专业研究提供更多史料,另一方面,也为号召海内外收藏者继续公开补充相关史料。

    罗香林还非常重视整理广东近代学者的遗著。晚年他任教香港大学,感念港大中文系创办者、首届系主任赖际熙的贡献,多方搜集赖氏遗文,辑录成《荔坨文存》出版。

    2.整理广东客家文献资料。

    罗香林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收集客家歌谣,至1925年冬,已收录广东梅县、兴宁、五华、平远和蕉岭一带的歌谣200多篇。其后,他以通信的方式向各地客家朋友进一步征集客家歌谣。1926年秋,刚刚进入清华学习的罗香林着手编辑广东客家歌谣集,并以客家歌谣研究会的名义撰写《征集客家歌谣启事》,广泛征集客家歌谣及其他客家平民作品。该歌谣集1928年编就,1936年出版,书名《粤东之风》,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客家歌谣的背景、价值、分类和考订等问题;第二部分为500余篇歌谣。罗香林收集选择广东客家歌谣的标准是:要富有文学意味;能代表一种特殊风俗或生活的;能代表平民的心理的;能表现儿童的真性的。他认为,“歌谣除了艺术上的贡献以外,尚有代表民间风俗习惯和语言转变的价值,而且还可以为教育家增进教育效能的工具。”  朱自清先生评价说, 罗香林的广东客家歌谣集是当时众多客家歌谣集中最完备的。

    罗香林辑录《粤东之风》后,即有意研究客家历史文化。1930年冬,在顾颉刚等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他拟订《编辑客家史料丛刊计划书》,并在广东各地报章上刊载征求客家史料的启事,最早是在汕头的《汕报》上。启事谓:客家史料之编纂,当以客家各氏谱乘所载其上世迁徙源流与族裔之分布为主要部分,故冀各地客属贤达,将其所藏其族新旧谱乘惠寄研究,其有编卷繁多,不便全寄者,则乞摘要惠寄,惟摘抄时,须将该谱之修撰年代与主修人名,及所摘页数卷数等代为注明,等等。不久,即有梅县、兴宁、和平、平远、五华等地十几人将所藏或所修族谱或族谱摘要寄赠罗香林。1932年春,他在广东北江东江一带调查客家文化,所到之处皆设法索阅当地客家族谱,就地摘抄,得阅始兴、南雄、惠阳等地客家族谱十多种。以这些客家谱乘资料为基础,罗香林写成《客家研究导论》,于1933年出版,该书奠定了中国客家学研究的基础。其后,罗香林任职各地,仍然继续搜集与客家有关的资料。抗战之前,他获读花县《洪氏宗谱》,据此写成《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家世考》一文,发表在《广州学报》上。1940年代罗香林借阅到大埔、紫金、乐昌、兴宁、五华等地的一些族谱,这期间,他根据有关族谱资料对孙中山的家世源流进行了研究。

    1949年以后,罗香林移居香港,继续向在港的客家人士询访谱乘,又借获摘抄了一批族谱资料。1965年,罗香林将自己保存下来的客家谱乘资料整理出版,书名为《客家史料汇篇》。至此,罗香林搜集客家谱乘已30余年,成为公认的客家学研究的权威。

    3.整理兴宁地方文献。

    罗香林对家乡怀有很深的感情,认为:“兴宁处粤之东隅,去闽赣殊近,其素习兼具粤赣闽之长,明耻尚义,隆礼守法。而贤能之士,每孕育其间。” 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留意搜集、介绍兴宁学人的著述,曾在《书林》杂志上连载《四库别藏叙录》,主要介绍明代兴宁人的诗文集。40年代后期,罗香林与一批兴宁籍学者、文人发起筹印《兴宁耆旧丛书》,由他主持其事,计划第一集刊印书稿20余种,因政局动荡,未果。1958年,罗香林在香港与几位兴宁籍实业家发起辑印《兴宁先贤丛书》,由他拟定辑录略例,经过近20年的搜访、甄选、整理、校勘,该丛书第一集l0册先后辑印完成,共收入明、清和民国时期l4位兴宁学者的25种著作,内容涉及经解与小学、史乘与考据、诸子与方技、诗文与批评等。罗香林辑印《兴宁先贤丛书》的目的,正如他在此书跋中所说,“自昔国人辑印其郡或其邑先代丛书,俱以其有裨学术教化与地方文献也。而兴宁先贤丛书之辑印,则并有发扬先贤志业微意。”他还曾计划编辑《兴宁文征》,专门收录那些有价值却未能成帙的单篇文章,未果。

    罗香林非常重视兴宁志书的搜集整理,认为志书对一邑文物之升降与社会之荣枯,关系至密。他在各地图书馆、书坊和诸家目录中先后搜集或传抄到《正德兴宁县志》4卷、《崇祯兴宁县志》6卷、《咸丰兴宁县志》l2卷、《兴宁图志考》1卷、《兴宁山志》2卷等。他曾根据这些资料写成《兴宁旧志考》和《兴宁明清县志考》两篇文章。1971年,应台北学生书局之约,罗香林将上述5种兴宁志乘交付影印,并为之作序,书名《兴宁明清县志》,为精装2册。罗香林始终以护持乡邦文献为己任,晚年还将自己所藏兴宁人的诗集,撷其精英,或有原集已佚而曾见别书征引者,则为转录,辑成《兴宁二十五家诗选》,于1973年出版。诗选收录了上自北宋下迄民国共25位兴宁诗人的作品,并附作者小传,或以诗传人,或以人存诗。该书被认为是兴宁诗家之大成,精华之所在。

    三、对广东地方文献的责任

    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缘于他作为广东人与作为史学家的双重责任。

    作为广东人,罗香林非常热爱乡邦文化。他曾写道,“窃我粤东,..灵秀所钟,人文独盛,其间潜心学问,锐意述作,兢民族之光誉,为不朽之大业者,代不乏人,而俗重气节,士矜义烈,每值国家多故,辄大声疾呼,不避艰虞,以图挽救,..”。他不同意那种谓广东是文化落后的地方、学术界的沙漠的说法,多次撰文和演讲,介绍广东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他认为广东学术思想,从汉代以后,愈演愈广,愈进愈深。具体说来,两汉至隋朝,为接受中原学术的时期;唐至宋元,为冶合内外思想而自为风向的时期;明代至清季,为岭学系统成立的时期;清末至当前,为科学发扬的时期。他认为广东学术的特性与前途可以概括为:“转移风气,有开必先,实大声宏,与国同寿”,呼吁人们应将广东的学术文化发扬光大,而不可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广东地理在给予广东学术思想以优越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困难,“气候上湿热时间较长,使学术研究者较易疲倦,而文物资料亦较难保藏”。罗香林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人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搜救保护整理地方文献的重任。罗香林十分敬重客家先辈黄遵宪,他一直珍藏着黄遵宪写给兴宁学者胡晓岑的一封亲笔信,黄遵宪信中写道:“记阁下所作《扮榆碎事序》有云吾粤人也,搜辑文献,叙述风土,不敢以让人。弟年来亦怀此志。”这话也道出了罗香林的心声。

    作为史学家,罗香林深知文献资料的重要。他青年时代受业于梁启超、陈寅恪、朱希祖、顾颉刚等史学大家,受到系统而严格的史学训练,立志以史学为终身职志,他后来自号乙堂,正是由于四库中乙部为史部的缘故。历史学的功夫很大程度上在于搜集、考订和综合文献资料。罗香林晚年回忆恩师陈寅恪时说:“陈师对历史研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而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流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的,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这种治史态度对罗香林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寅恪曾告诉罗香林,族谱里有很多的材料,可为做历史研究的取证,给他以很大的启发。他后来返乡搜集地方文献,就得到了陈寅恪的大力支持。罗香林一生持“遍地皆学问,无处不文章” 的信条,处处留心资料。每至一地,不是搜求地方史乘就是考订遗石古迹。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粤北作华南人种调查时,“工作余暇,每蹀躞书肆,搜求遗佚,遇地方人士熟悉当地掌故者,复就之咨询。凡地方志乘,家谱族牒,传状墓铭,签词符录,歌谣唱本,私家薄抄,金石碑刻,与前贤著作,皆分别搜讨,不敢或荒。虽短于时、绌于费,未能广购,而朋辈及当地人士所赠与者,不无可观”。应该说,这是罗香林搜罗广东地方文献颇典型的写照。罗香林整理文献也很迅捷,若获得新的珍贵文献,即使遇到时局动荡,缺乏勾稽参考的图书,他也会斟酌再三,将资料整理出来,“继念世事日亟,文物易摧,若不先将新获资料,速为理董成编,则再更离乱,必益难搜讨”可以说,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真正做了史家的“勤而有常性,敏而有眼光”。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征求本省先贤先烈遗著遗物启事.书林,1937.

    2、广东省文献委员会组织规程.广东文献通讯(第一号),1948.

    3、罗香林.广东研究资料叙录史地篇序.书林,1937.

    4、罗香林.粤东之风.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6.

    5、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篇.台湾南天书局,1992.

    6、罗香林.兴宁先贤丛书辑录略例  兴宁先贤丛书:第1册.香港兴宁先贤丛书校印处,1958,

    7、罗香林.中国学术史上广东的地位.书林,1937.

    8、罗香林.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广东建设研究专刊,1947.

    9、黄遵宪.关于乡邦文献与山歌寄胡晓岑,书林,1937.

    10、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载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附录一.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7.

    11、罗香林.刘永福历史草.正中书局,1936.

    12、罗香林.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香港中国学社,1958.

   

    (蒋志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副研究馆员)

第6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孙氏《书谱》的版本

中国书法,从殷墟的甲骨文,商周的铜器铭文,秦汉的金石文字,魏晋六朝直至唐代的标准楷书,如沧海水何澹澹,若银河星汉灿烂。有无数书家醉心书写,更有众多书论家的潜心探求。唐代孙过庭便是一位极出色的书家,更是一位极重要的书论家。

孙过庭(648—703年)所著《书谱》,成于垂拱三年(678年),草书纸本,计四千余言,详论正,草二体笔法、章法,以为书家对各体书法融会贯通,方能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写出绝妙之作品。文字双绝,千余年来,恐无出其右,此所以《书谱》真迹得千载留传,摹刻版本前仆后继。

《书谱》真迹原藏宋内府,宋徽宗书签,前后有宣和、政和两玺,后归真定梁苍岩相国(梁清标,1620—1691年,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直隶真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北平孙退谷,又归安岐,再归清内府,旧藏故宫,现藏。

真迹在流传之初,为了便于书家一睹原貌,不断有刻石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有宋太清楼秘阁续帖刻本、薛氏刻本、清初安氏刻本(常谓石刻本)和嘉庆(壬申)钱泳刻本。

太清楼刻本只见残本,存十四页,每页八行,先归庆云堂,后重装,张伯英作跋,后归吴王军忱,再归陈叔通,今藏故宫,可谓珍贵。

薛氏刻本,书体较佳,然在清末也非常难得。

安氏在康熙年问前后刻了两套《书谱》,版本相同,材质不同,一木一石,皆照原样传出真迹面貌。当墨迹影印本尚未流行时,安氏刻本非常有名,流传至今的拓本已属难得。安氏石刻本特征有二:一则于《书谱》正文后段,石面风化剥落拓本成油点状;另一则于安岐跋后有一马蹄形石纹。

安氏木刻版的流转及考据

安岐,字仪周,号麓邮、松泉老人,居天津沽水草堂,朝鲜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卒于乾隆七年(1742年)后。精鉴赏,富收藏。安氏丙成年(1706年)间从梁相国家得《书谱》真迹,如获至宝。“遂发弘愿,诚如其在木刻帖跋语中道:“余朝夕披对,想见前贤,苦心著述,垂数干肓,其精神贯注,原欲经世行远,使后之学者得所依归。”当时安氏为刻好《书谱》,“先刻木版以试匠人其技,又数年备石材,镌刻才告完工,用心之致,难以述表。”不仅如此,安氏“虑草书难辨,未能人人尽解,适香泉陈太守(陈奕禧)改补南安,假道津门停舟,过余沽水草堂,因出此卷,相与品阅,作释文一册,附之于后,虽不敢谓有功后世,庶几不负古人,虔礼有知,亦当许我。”“因思书家之所以不能人人解者,良由草书未通,辄从陎(音书,古同疏)阔,麓邨遂挽余(陈奕禧)作释文一册,余维行迫,然而心之所好,余业皆空,辄为停舟十日,兼用兰亭圣教法,书以应之。且将率府谱内婆心传示笔法闻之处,一一点出,麓邨急欲付诸磐石,访善手勾摹,合真草为一,以公同好。”

安氏木刻本,梨木质,刻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刻成时,释文作者陈香泉已下世多年(注:陈香泉卒于1709年),安氏不无感慨道:“此《书谱》序稿释文,乃香泉戊子年(1708年)所书,一时即欲付正文勒石,因善摹者绝少,数年未就,闻吴中顾氏庭如与子觐侯精于摹勒,延至津门五载,始得告成,惜香泉下世己久,不能清簟(音店,竹席之意)蹀(音书,与“密”相对)帘,重与纵观快论,曷胜怃然。”此刻本前后历经数载,刻工精良,足以传神,请工匠照真迹摹勒,并刻陈奕禧楷书释文,木刻板共27片,正文13片,陈奕禧书释文14片,每片5帧,裱册时合两开半,存于安氏沽水草堂。拓本多作二册。

安岐卒后,家道衰落,子孙日事典鬻,其收藏的精品名迹,大多转为沈德潜所有,并由沈氏呈贡进入内廷,使清代内府的书画收藏获得极大丰富。其中也有许多藏品散失社会,《书谱》木刻板即是其一。

原板于嘉庆二十一年(1756年)流入天津解道仔(字铁樵,清乾隆嘉庆时人,书画鉴赏家,篆刻家)之手,并刻跋于其后,叙述了购置的经过:“丙子(1816年)夏,余由西江返津,适有携此木刻售者,余见其字体精神,知是安家故物,喜甚,因以重值购之。此刻成于康熙十五年(实五十五年,此解氏谬误),至今百余载,尚完好,而先生之沽水革堂已无数椽可识,不禁感慨系之。”

此后,梨木板又辗转到扬州,道光元年(1821年)由山东诸城王赓言(生卒年不详,字赞虞,诸城市城关镇铁沟村人,清乾隆年间进士)购得,运回诸城,解放后归诸城博物馆保存。

梨木版拓本传世极少,嘉庆晚期版已出现多处裂痕,清末以后拓本已不复见。梨木原板多年来亦无人知其下落,拓本尤其珍贵。

安氏木刻的内容

安氏木刻本内容包括:1,孙过庭书谱正文;2,安岐跋;3,顾嘉颖镌款;4,嘉庆二十一年解道仔跋;5,陈香泉释文;6,陈香泉记;7,安岐跋;8,翁嵩年跋;9,顾觐侯镌款。

《书谱》正文(释文略),所见木刻版拓本,梨木板已多有裂,篇首即于三四字间斜裂一道,并贯通整板。至于何时板裂,因手头掌握资料甚少,不可知之。度之,无裂者当为初拓,“极罕见”(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安岐跋释文如下:“右唐孙虔札书谱序稿,代为墨林所宝。相传宋太清楼、秘阁续帖俱有刻本,余留心访求,迄未之见。惟见停云馆所刻耳。丙戌岁从真定梁相国家得此真迹,如获至宝。上有宋佑陵题签兼宣政诸玺。第汉末伯英下少一百六十六字,又心不厌精下少三十字。未审何时缺佚。余朝夕批对,想见前贤苦心著述垂数千言,其精神贯注,原欲经世行远,使后之学者得所依归,故吴傅所云‘学书当以过庭为指南’不虚也。以视停云馆所刻真有毫厘千里之异。念文氏父子以书著名兼擅勾摹,而其门下士章简甫铁笔最工,何至径庭,乃尔当从他本翻刻,以致失真,而余救正之心遂不容已。爰重勒上石,复虑草书难辨,未能人人尽解。适香泉陈太守改补南安,假道津门,停舟过余沽水草堂,因出此卷,相与品阅,作释文一册,附之于后。虽不敢谓有功后世,庶几不负古人。虔礼有知,亦当许我。麓邨安岐谨识并书。”

顾嘉颖(字庭如,长洲人,精于摹刻,其子锡韩,字觐侯,能世其业)镌款:“吴门顾嘉颖庭如氏镌。”

解道仔跋释文如下:“天津安麓邨先生为吾伯父旧雨(老友之意),幼时尝闻伯父言孙过庭书谱以麓邨先生所刻二本为最,益因墨迹完好勾摹尽善,与他刻迥异。初陈香泉先生书释文成,即欲勒石。缘购石维艰且无善摹者。数年后始获名手。因今先镌梨板试其枝且以待石。后石至复重刻之,此木石二刻所先后也。丙子夏,余由西江返津,适有携此木刻售者,余见其字体精神,知是安家故物,喜甚,因以重值购之。此刻成于康熙十五年(实五十五年,此解氏谬误),至今百余载,尚完好,而先生之沽水草堂已无数椽可识,不禁感慨系之。嘉庆二十一年季秋解道仔识。”

陈香泉释文略。

陈香泉记释文如下:“孙过庭,字虔札,陈留人,或曰富阳人。武后时,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草书咄咄逼羲献,妙能用笔。峻拔刚断,出于天才。评者以为,丹崖绝壑,笔势坚劲。所著书谱序上卷,凡四千言。缵(音纂,撰写之意)述作字之旨,朔(同溯)古迈今,照微阐妙,穷极论议。体势笔法发露殆无遗蕴。而所谓谱者,必尚有所制。及下卷文字,今皆不传。余从幼学,焚膏继晷,日临一遍,其篇中难识如‘几篆各纠’等字,并参悟而得,稍后方遇刻本,对刊乃信无差,且为逐字校正,既详解其辞,复深味其义。已历四十年所颇惜,自宋元明累朝以还,纠心其书者盖少。

戊子八月余改补南安守,途出天津与安麓相晤,出书谱序墨本共赏,惊叹率府手迹,千余载犹在人间,乃是真定梁苍岩相国,北平孙退谷侍郎家藏物,两端有宣和政和小玺,本自内府散落。展阌间,觉点画顿挫转折变化之机,一如至契重逢,欢欣复聚,豪无间然,洵为海内难得之至宝,有神物凭护留传,至今得以不朽而遇我。麓爱重而珍秘之也,因思书家之所以不能人人解者,良由草书未通,辄从阔,麓遂挽余作释文一册,余维行迫,然而心之所好,余业皆空,辄为停舟十日,兼用兰亭圣教法,书以应之。且将率府谱内婆心传示笔法闻之处,一一点出,麓急欲付诸磐石,访善手勾摹,合真草为一,以公同好。如此盛事,固属机缘,迟早,成就有时纪,不可强考。夫文氏停云馆收镌,吾家司寇从祖亦曾别刻,皆未注明。此本一出,今而后率府之苦志经营,始得彰明于后学,神气所聚,非期而遇,旷代相感,岂偶然哉?麓邨学问淹通,深于精鉴,毅然发此弘愿,其为功不小矣,廿六日海宁陈奕禧书并记。”

安岐跋释文如下:“香泉讳奕禧字子文,一字六谦,海宁人,历官南安太守,自幼笃志翰墨,凡晋唐宋元诸家法帖,皆临摹逼真,为当代推重。此孙虔礼书谱序稿,释文乃香泉戊子年所书,一时即欲附正文勒石,因善摹者绝少,数年未就,顷闻吴中顾氏庭如与子觐侯精于摹勒,延至津门五载,始得告成,惜香泉下世已久,不能清簟踩帘,重与纵观快论,曷胜怃然。康熙五十五年七月既望麓邨安岐识并书。”

第7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一、帮助学生设计成长记录袋。

(1)精心设计首页。第一页贴着照片,有“我的座右铭”,有“父母寄语”,有我的爱好、特长等等。教师设计版面,提供给学生与家长参考,帮助学生设计出满意、漂亮、有个性的封面。

(2)精心设计栏目。成长记录袋是为了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踏入校园的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写字,第一次发言,第一次考试,第一次老师奖励的“星星”、“笑脸娃娃”……在第一阶段研究中,我们《成长足迹》中只有寄语、“这就是我”、“我得意的作品”、“快乐足迹”、“灰色足迹”、“语数过程评价表”、“每月评价表”栏目,之后我们陆续增加了“我的悄悄话”、学习方法经验介绍、爱心作业评价表、学生素质考查评分表、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表、感恩储蓄本、我的日记、成长图片等栏目。

(3)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我们鼓励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助下,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记录袋。

根据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学生年段的不同,我们在记录袋的记录内容方面也做了不同的侧重选择,即对原先内容设计进行了细化、深化,在《成长的足迹》基础上细化出了语文、数学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

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

1.“识字”袋(一、二年级)

(1)制作识字卡片。

(2)识记生字。

(3)举行各种各样有趣的识字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

(4)学生把他们认识和收集的识字材料、成果骄傲地展示出来,装到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书香”袋(三、四年级)

(1)设计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卡,让学生每读完一份读物,就填写一张记录卡,收进阅读成长袋,并在班内定期开展竞赛,看谁积累的卡片多,让孩子们在竞争中培养读书的兴趣。

(2)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让每个孩子上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份读物,并把全班的成长袋在教室里展览。

3.“习作”袋(五、六年级)

妙词佳句摘抄——“采蜜集”: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把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摘抄下来,积累语言,在习作时使语言更丰富。 转贴于

得意之作——“妙笔生花”: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或经过老师批改的优秀习作集中起来,假期中编印成册,为小册子设计封面、起册名,为习作绘制图画等。

小伙伴的评价——“你一言,我一语”:一周一次把学生的习作进行展出交流,在展出交流期间,每位同学都拿起笔来,对这些习作给等级、写评语。

家长的评价——“殷殷期望”:学生的习作不仅要给老师批改、同学翻阅,还要给家长看。一个月一次让家长查看学生的习作成长袋,观看了孩子的习作后,有能力的家长要对孩子的习作写几句想说的话,或鼓励,或欣赏,或指出努力方向……

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

1.数学阅读。主要收录反映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方面的材料。内容有:数学家的故事,如中外数学家高斯、陈景润、华罗庚等,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历史趣题,像“百鸡术”、“中国剩余定理”等名题,独特而绝妙;数学史料;与数学教材有关的知识;数学童话、笑话。

2.数学体验。内容可以有:

“我最满意的———”:数学作业本、单项考查试卷、综合考查试卷等。

“我最自豪的———”:一次表扬、成功、获奖、一封贺信、一个优点。

“我印象最深的———”:有趣的数学课、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次教训。

……

3.数学探究。主要收录反映学生经历数学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材料。内容可以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及提出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如怎样存款才合算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旅游、租车预算、买等;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例如应用平均数知识分析人们生活水平情况等;独特的解题方法,如一题多解、巧解妙算等。

第8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一、活动前期开展情况

第四届“书香家庭”“全民阅读示范单位”评选活动于2019年3月开始筹备,于“4.23世界读书日”现场启动,市图书馆组织市广播电视台、遂宁日报、遂宁广播电视报等媒体对活动的启动进行宣传报道,并通过新媒体平台(遂宁文化微信公众号、遂宁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了推送宣传,组织开展了数字阅读荐书,通过手机扫描电子书借阅机、电子期刊借阅机等数字资源二维码,把自己感兴趣的书、刊等资源下载到手机中,真正实现“把图书馆带回家”,培育群众阅读习惯,推送基于新媒体的现代新型数字阅读。

活动截止初评之前,市图书馆共计收到上报书香家庭33户,申报成员涵盖退休职工、公务员、企业员工、教师、医生、学者及自由职业者多个领域;全民阅读示范单位21家,包括船山、安居、蓬溪、大英、河东、经开、高新等各市县区级单位,征集范围广泛。7月24日,市图书馆组织专家成立初评委员会,对上报材料中的传统阅读、新媒体阅读、阅读成果等方面,经过客观、公正、细致的评选,评选出了20个候选家庭和20个候选单位。(附件1)

第9篇:书香学生事迹材料范文

有幸生长在荆楚大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凭着这得天独厚的珍贵矿藏,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炙热情感,实现着自己的艺术理想。

医生堆里抢出的艺术家

就像他所生活的地方一样,袁嘉骐所生长的环境与许多人相比也是得天独厚。

在他的这个书香门第的世家里,父亲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权威,自然希望从小就聪明灵敏的儿子能够子从父业,长大成为中国新一代良医。然而,对于父亲来说很有着叛逆气质的袁嘉骐却从小就喜好美术,醉心于诗词。虽性格内向,甚至还可以说有点木讷,但却情感丰富,对一切美的事物有着超凡的领悟力和想象力。唉,真不是一个以睿智冷静见长的医生料,父亲只好忍痛割爱,任其自然发展。

得到了父亲认可的袁嘉骐就像脱笼的鸟儿一样,畅游着祖国的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并做了潜心的研究、精微的临摹。画过油画,研究过色彩,学习过中国画,却从来没有经过专业的正规学习。即使如此,敦煌的菩萨,麦积山的供养人,云岗的佛头……他的临摹仍可与真迹相媲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他对艺术的兴趣日益浓厚。1975年,湖北省工艺美术厂招工,他没任何犹豫就去了。

深厚的艺术功底让袁嘉骐很快就在工艺美术方面入了门、通了窍,仅仅过了两年,他创作的绿松石雕《骄杨颂》就获得了全国玉器五大类产品评比优质奖,在众多的新人中脱颖而出。

1978年,厂里看他是一个可造之材,就将他送到北京玉器厂,拜在中国玉雕大师王树森、王德龄门下学习。回来之后,他又考入了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专门学习雕塑和造型。

经验的延续和专业的学习,让袁嘉骐的雕琢技艺更加突飞猛进。他此时的作品。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临摹、学习,而是一种创作、一种倾诉。

这个时期的作品,如《极乐图》、《国色天香》、《高山流水》等,虽还有些稚嫩,甚至有的地方还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但已然出神入化,传统韵味十足,刀斧之间显示出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1979年,他创作的绿松石雕《降龙伏虎六臂佛》,被北京工艺进出口公司以2.5万元高价收购,而他创作的绿松石雕《极乐图》更是以180万元的底价在香港拍卖。这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个天价。

琢在石头上的诗情画意

书香门第的家庭和从小对文学艺术的喜爱,让袁嘉骐从骨子里就拥有一种浪漫的情怀。自从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创作之后,他就琢磨着如何将中国画的写意和古典诗词的优美融入传统的琢玉技艺里,让玉雕也诗情画意。

开始的尝试,他是先将诗词配在松石玉雕的空余之处,如在《日月逍遥游》中提以“日映风光清,月收黛色冷”;《童子观音图》中提“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杨柳岁岁青”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品味诗文,意趣倍增。

慢慢地,他开始逐渐突破传统玉雕一般化的构图,将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大量地融入他的作品之中。

他创作的《千年福寿图》、《悠悠望南山》、《山高水长》等作品,大有“咫尺有千里之势”。作品构图饱满,大刀阔斧中见细琢精雕。人与自然交融,气韵相通,神态超逸,意境深远,给人以一种人神莫辨、天地浑圆、幸福神往的虚幻境地。

《水月观音》、《明月清风》、《八仙图》等作品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突破一般玉雕面面俱到的章法,大面积的玉料不加雕琢,保留玉石美好的原始形态,加以局部天籁之雕工,“以神遇而不以力会,然后为得”,更显示出自然神韵。正如中国画论中有句名言;“妙在半工半意之间”,达到“超越形似,达到神似,以臻神游象外”的高度艺术境界。

呕心之作《武当朝圣图》

1987年,已经艺有所成的袁嘉骐调入了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了一名专业研究人员。良好的外部环境,使袁嘉骐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绿松石作品。

名玉需巧匠来开光,人因宝玉而成名。这个时候,袁嘉骐需要的就是碰见―千古罕见、稀世美玉的机遇。

1990年,研究所从以出产优质瓷松闻名的郧县云盖山购得一块巨型绿松石料。这块石料重达53公斤、高45公分、宽33公分、厚25公分,是自古以来绿松石开采史上罕见的高蓝、纯正、匀净大料,可谓当今世界最巨型宝石级绿松石。

从看见这块大料的第一天起,袁嘉骐就处于极度的兴奋与激动之中,似乎在突然间就找到了最佳感觉,进入了最佳的状态。

作品创作的题材,是决定一件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一看到这块料,袁嘉骐立即想到的就是这料产地附近的武当山。

绵亘八百里的武当山,是湖北著名的风景胜地。山上奇峰异突,云雾缭绕,仙山圣境,巍峨壮观,从唐代起,就成为道教胜地。凡看过武侠小说的,对这个地方一定更为熟知。喜好中国传统题材的袁嘉骐决定就以这仙道圣境为题材,在这巨型宝石上雕琢出众仙朝圣的盛大场景。在创作过程中,袁嘉骐按玉料的自然纹理,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将朝圣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作品的正阳面。他雕琢的是87位游山朝圣的仙道,雍容华贵中带着仙风道骨,刀斧琢迹中透着。吴带当风之神韵。背面则是武当月色,百鹤投林和悟道者夜归。

金殿高耸,青松翠柏,亭台楼廓,小桥流水,百鸟投林,前后呼应,意境深邃。整个作品气势磅礴,场面恢弘,于宏伟庄严中蕴涵着浩渺幽深的仙气,使观者大有超凡脱尘、云雾笼身之感。

罕见的大料,纯正的色泽和绝妙的构思,与精湛的技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得到的自然是鬼斧神工,匠心独运的艺术效果。

1994年,这件袁嘉骐和他的妻子皇甫映历时4年,呕心沥血共同完成的绿松石雕《武当朝圣图》荣获中国部级(国家七部委联合评定)最高荣誉奖“真绝杯”,并被当成国宝收藏。

《武当朝圣图》,既标志着袁嘉骐雕刻艺术已经走向全面成熟,也是他绿松石石雕的收关之作。从那以后,袁嘉骐将其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玉石雕刻之中,人们也再没能看到能超过它的作品问世。

在袁嘉骐的―件件绿松石作品中,你不难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现代雕塑语汇的消融吸收,对民间题材的成功驾驭,对因材施艺法则的精妙运用,以及对现代审美情趣的注入。你不难领会到其作品所带来的艺术张力,在一组组人物群雕和山川景色之中所展现出的诗一般的意境、浪漫的情怀、超常的想象力和坚实的专业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