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

第1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新教育》这本书讲述的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很让人受益匪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新教育》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读《新教育》心得体会开学后,我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新教育理念;知道了“只有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的行动论;懂得了“爱心才会产生奇迹”的定律等。新教育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念,为如今有点迷茫的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读书是一件很美的事,东晋诗人陶渊明说;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我带着一份新奇,带着一份崇拜,带着一份激动,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看完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明代诗人于谦说得真好,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新教育让我仿佛找回了当年立下的远大的教育理想,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又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想。指明了工作中前进的方向。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幼儿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新教育所弘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提倡变阅读为悦读,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新教育语文教学实验中,我们渗透这一理念,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至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家庭,让孩子们与黎明共舞,晨间诵诗,午间午读,下午暮省,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通过多条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读书,大家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怀,培养了品质。

一、学理想课堂,走教学新路

我认真学习了新教育所阐明的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我深刻领会了这六个度的实质,反思以往的课堂,觉得前五个度还做得较好,但延展度还远远做得不够,通过这次学习,更加坚定以后更应该重视延展度,这样才能拓宽幼儿的视野,才能让幼儿学到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我在今后的每堂课中都要全面执行这六个度,课前让幼儿做好预习,在预习本上记录积累学懂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广泛收集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堂上,教师根据幼儿的预习情况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人员上台展示成果,教师时时引导,时时给予肯定,给予奖励,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评价,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成功。

二、彰显大语文教学观,让阅读成为悦读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由此可见,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养成晨诵,午听,暮省的阅读习惯,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心得交流,小小故事会等。通过这些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读过《新教育》后,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育不仅仅是幼儿成长与进步的过程,更应该包含教师的成长与进步,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得到提升,那就从阅读开始吧!

读《新教育》心得感想在校长的力荐下,我看了朱永新《中国新教育》。其实我们学校走的就是新教育的路,对书中的一些理念,格外亲切,那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言。如“无限相信学生和教师的潜力”“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完美教室,学校文化,教师专业成长……已在我们学校实实在在开展,新教育的理念和行动,我们正努力践行。

新教育理念催人奋进。“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负责,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个性张扬的人,一个具有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的人,正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下,新教育实验提出了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强调个性发展。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育学生终极目标是什么?人的完整性首先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的,让人成为他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此,我们学校提出了“长善教育”的理念就非常切合教育的实质。“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从教育上理解,“长善救失”就是发展他的善心善行,改正他的坏习惯、过失,让他的善心善行不断地发扬光大。从教学上理解,“长善救失”就是发挥、发扬、优化学生的优点、长处,弥补学生的缺陷、不足。“超越自我,追求至善”这是我们的校训,也是我们学校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

新教育行动精准务实。“行动,才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就是它旗帜鲜明的口号。新教育不但有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六大行动,更有以六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三大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力求恢复教师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构建有三重境界为核心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这三大课程彼此促进,共同构成一种追求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新教育课程观。

我们学校最早开始加入新教育实验的,这一点不得不佩服陈校长前瞻性的眼光。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教育功利性特别明显,分数至上,清华北大至上,我们都忘了教育的初衷。让人成为完整的自己,一个阳光独立的有精神的和谐发展之人。陈校长首先从阅读写作开始抓起,师生齐阅读,共写随笔,晨诵、午读、暮省、博客走进我们的校园,现在已成为师生学习成长的一部分了。完美教室的缔造,每月一事的开展,国旗下的讲话,都已常态化。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恢复职业尊严与自信,打造以以“三环五学”为基础的善意课堂,学校每年十一月份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月活动和五月的班主任节活动,一大批年轻的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的根深深扎在教室里,扎进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他(她)们是我们学校最美的教师。在强大的新教育实验中,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虽然过程有点辛苦,但我们坚信成长也有快乐。

新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新教育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学生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是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这需要获得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同,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下,很难获得社会特别是家长的认可。因为新教育的成果不是现在检验的,不是依靠现在所谓的考评和考试检验的,教育的成果是在发展的延伸的,最好的检验在未来。新教育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成长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成长需要动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教育的征途上,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改变我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维,三尺讲台也能影响学生的生命。作为教师,我们要心怀教育理想,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只有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新教育让我坚信,只要上路,就一定有庆典。只要有行动,就一定有收获!我们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静看花开!

读《新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终于有时间坐下来静心读读书,收获也是有的。特别是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一书,结合自己的20年教学经历,感慨颇多: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提倡变阅读为悦读,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新教育语文教学实验中,我们渗透这一理念,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至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家庭,让孩子们与黎明共舞,晨间诵诗,午间午读,下午暮省,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如:晨诵比赛,读、写、绘、画心得交流会,图书益读,等。通过多条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

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课堂,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一种行动的研究。其关键有两条,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情,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能够放下心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日记录教育随笔、教育随思、随想的教师。在假期的培训中,有一位专家也指出,有的教师也常常疑惑:为什么我任教的任何年级任何学科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却成不了名师或专家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你不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总结,撰文,发表,分享,我觉得很有道理。

第2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一、我们一起走进“书海世界”

让班级成为孩子们浓浓的“书海小世界”,任何一处布置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在班级环境布置上尽可能散发浓郁的书香气息。墙壁上精心设计并制作班级栏,“小书虫”――是我们班级名称,“畅游书海世界”――是我们的读书格言,“像蜜蜂一样快乐的采蜜”――是我们读书口号。

我把自己的读书笔记与孩子们分享,孩子们之间争相分享。他们的读书笔记我会在第一时间评价、点赞,及时把赞美语言毫不吝啬地“奖给”孩子们。有时,虽然他们的读后感只是只言片语,但我感觉到了孩子们正由“班级书香小世界”走向“书海大世界”,我曾经有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欣赏与欣慰。

二、时间见证“书海世界”之路

要让学生感受到“书是甜的”、“书是香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为此给学生开辟了四条途径,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一是晨读十分钟,美文积累;二是午读(中午到校时间)20分钟经典诵读;三是每周班级进行“好书推荐”、“好书品读”、“大声说出你的感受”、“我们一起写一写”栏目;四是(晚上)亲子共读30分。

每带一个班,我都有效利用时间。美文欣赏、经典诵读、配乐朗读、静思默读……用文学经典充实孩子们的语言仓库,用绘本阅读、群文美读、经典品读补充营养大餐。

我常常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给学生读故事,精心挑选读物,引发阅读期待。在故事的世界里,教室里总是静静的,一双双眼睛看着我,凝神倾听着……有时微笑,有时睁大眼睛,一脸惊奇;有时还会哈哈大笑……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欲望。故事会结束时,我会戛然而止。孩子们会嚷着:讲下去、讲下去、听下去、听下去……这种期待引发孩子们走进书海世界,寻找书海世界里的“奇异珍珠”,就这样,慢慢地,有更多孩子“寻书――看书――荐书”。

每天中午到校的20分钟是我们班固定的读书时间,目的是给孩子们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沐浴午后的温暖阳光,捧一本好书尽情阅读。当然,我也不例外,记得开学第一个月,我每天中午都坐在讲台上读书,无疑给孩子们起到了榜样作用。现在即使老师不在,学生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鼓励晚间亲子共读,亲子共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我会统一规定亲子共读内容,父母和孩子不仅共读,还一起交流讨论,感悟书中真谛。读《小猪唏哩呼噜》时,一天早晨,陈怡宁一踏进教室就跟我说:“陈老师,我觉得小猪唏哩呼噜太可爱了。”我问:“为什么呢?”“你看他每次吃饭的时候,从不挑食,不管什么吃起来都那么香。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哪怕困难再大,他也从不害怕。老师,您不觉得他很可爱吗?”我摸着孩子的脑袋说:“嗯,是很可爱。可我现在觉得你最可爱,将来也会更可爱。”孩子冲我开心地笑了。

因为读书,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借鉴,他们从书中自主获得了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优秀素材。

三、择法有道漫游“书海世界”

“磨刀不误砍柴工”。为避免学生盲目阅读,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孩子们辨别选择书籍,精读,泛读;对各种文体、题材文章进行专题辅导。首先“该读哪些书”,定期开展“优秀图书推介会”,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推荐,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使学生读好书。其次是指导学生怎样读课外书,为了节省学生阅读时间,扩大阅读量,将“泛读”与“精读”结合使用。泛读目的是扩大阅读量,达到“厚积”的目的,浏览成分居多,这类书包括小说、故事、诗歌及科普知识等,让学生了解一些作家、历史、文学知识,积累大量资料,而对于一些优美文章、精彩片断则提供学生精读。

四、多彩活动浸润“书海世界”

1.师生共读一本书。

凡是学生读过的书我都一一地认真阅读,然后利用阅读课和学生进行主题讨论,不但可以检验学生读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如读完《小猪唏哩呼噜》后,我们便进行了“什么样的伙伴你最喜欢”的讨论。通过共读一本书,以及共同讨论,学生会有兴趣再进行细读。

2.和课本配合的阅读活动。

其实学习语文课本时有很多机会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但是引导要巧妙、得法。学习《丑小鸭》一课时,课后介绍了一些安徒生的资料,并列举了一些安徒生其他的代表作,这是一次很好的走进安徒生的机会,鼓励学生购买《安徒生童话》,继续感受童话大师的魅力。

学习《恐龙的灭绝》一课时,鼓励学生了解恐龙并搜集恐龙灭绝的原因,那段时间全班都迷上了恐龙,对恐龙灭绝这一问题的猜测达到了着迷的地步。

3.同学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

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读书漂流”等活动,每周开设“好书推荐”、“好书品读”,“大声说出你的感受”、“我们一起写一写”等栏目。

第3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一 记叙类文章的拟题

记叙类文章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的,因此拟题时可以使用以下四种基本方法:

1.以人物为题

这种方法很像舞台上的“亮相”,大幕拉开,人物闪亮登场。它让阅卷者第一眼就知晓这篇文章写的是谁,围绕谁而展开。如:

①才子(天津考生)

②读古书的老者(江苏考生)

③致“萌叔”(甘肃考生)

[提示]这个人物最好是主要人物,或对情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

2.以事件为题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言道出,快人快语。它让阅卷者对文章所叙之事一清二楚。如:

①修钟(江苏考生)

②逃学记(江西考生)

③夜郎镇探访(云南考生)

[提示]对所叙事件要高度概括,做到言简意丰。

3.以物件为题

这种方法有点儿像电影中的道具设置,这件道具或为描写主体,或起辅助作用,如象征、隐喻、暗示等。如:

①橱窗里的茶壶(广西考生)

②烟火蓝边碗(江苏考生)

③三代人的读书日记(天津考生)

[提示]这一物件在文中必须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旨起到重要作用。

4.以立意为题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开宗明义,直接向阅卷者展示自己的审题结果。如:

①知心莫论短长(江苏考生)

②纸中方知书滋味(天津考生)

③枫桥,我精神的行囊(山东考生)

[提示]对材料意旨的把握必须成竹在胸,否则,阅卷者会一眼看穿,立判走题。

二 议论类文章的拟题

议论类文章是以议带叙来论证观点的,拟题可以使用以下五种基本方法:

1.亮出观点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兜圈子,单刀直入。它可以让阅卷者对作者所持观点一目了然。如:

①要创新,不标新(江苏考生)

②大气为人,共进共赢(四川考生)

③明辨于虚拟,笃行于现实(浙江考生)

④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重庆考生)

⑤练就独到真我,何须评价他人(上海考生)

[提示]要多用短句,最好是警句;少用长句,尤其是把答卷纸一行写满的句子。

2.妙用修辞

这种方法可以展示考生的语言功底,让阅卷者既能咀嚼出题目丰厚的意蕴,又能领略到作者如云的才气。如:

①虚拟现实是朵两生花(浙江考生)(比喻)

②让评价与理智相拥(上海考生)(拟人)

③读经典著作,做书香青年(河南考生)(对偶)

④但使科举分数在,不教学子心安定(河北考生)(引用中的“化用”)

⑤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四川考生)(仿词)

[提示]一定要拿捏好修辞的分寸,欠了固然不够味,过了也会让人咋舌。

3.摘引材料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规避了新材料作文的最大忌讳――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它给阅卷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该生的作文是扣住材料的内容来写的”。如:

①语文素养读中来(宁夏考生)

②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四川考生)

③备好行囊,一心前行(山东考生)

④“巴掌”“亲吻”需用对(河南考生)

⑤无话则长,异彩纷呈(江苏考生)

[提示]摘引为题,既要直击材料的核心意象和意旨,又要直击作文的主体内容和中心观点。

4.巧借由头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使文章顿生“事趣”,牵引着阅卷者一步步追随你的议论。如:

①牛奶何必特仑苏(河南考生)

②给自己一杯柠檬水(广西考生)

③是谁扼杀了“爱因斯坦”?(江苏考生)

④“学霸”与“学渣”岂能用分数衡量(湖北考生)

⑤赏识教育or“虎妈”教育(河南考生)

[提示]这个“由头”一定要是一节别人没嚼过的甘蔗,否则,不仅不能引起阅卷者的兴趣,反而使其没了胃口。

5.诗化语言

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文采陡增,带给阅卷者浓浓的书卷气息。如:

①挟书一本,让心灵浪迹天涯(重庆考生)

②花气袭人知昼暖(甘肃考生)

③纸墨添香悦读书(天津考生)

④充实行囊,笑看朗月照花(山东考生)

⑤开窗放入大江来(四川考生)

⑥万端激流,一芯烛火(浙江考生)

[提示]语言的诗化宜“形神合一”,忌辞藻堆砌;宜自然流露,忌刻意雕琢。

最后,有两点要特别指出:

第4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近几年,对地方道教史的研究,又有较大收获。张宗奇著《宁夏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萧霁虹与董允著《云南道教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昆明市宗教事务局编《昆明道教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樊光春著《西北道教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孔令宏与韩松涛著《江西道教史》(中华书局,2011年)等,相继与读者见面。《河北道教史》自2005年启动编写,几易其稿,至今仍在精雕细刻之中。此外,据说还有几个省市的道教史著作正在撰写或策划中。

孔令宏、韩松涛和王巧玲合著的《浙江道教史》即将付梓,这意味着又一部地方道教史著作即将面世。

2003年11月,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了“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孔令宏教授为大会提交了题为《浙江道教史发凡》的论文。看来,孔令宏教授早已有意撰写《浙江道教史》一书,这篇论文小试牛刀,只是“前奏”。2005年5月,“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天台县召开。这次会议是首次以浙江道教为主题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对撰写《浙江道教史》一书大有裨益。2006年,浙江文化工程研究课题“浙江道教史”获得批准立项,三位作者开始动笔。历时4年,《浙江道教史》一书于2010年完稿。

三位作者都在浙江工作,拥有研究浙江道教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孔令宏博士是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韩松涛君是浙江大学图书馆馆员。王巧玲女士是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讲师。孔令宏教授与韩松涛馆员合著过《江西道教史》(中华书局,2011年)和《丹经之祖——张伯端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三位作者研究浙江道教史,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对工作地区恩德的回报。

古代浙江,涌现出一大批对道教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道士。《浙江道教史》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描绘了道教在浙江发生、演化、生存的轨迹,称浙江为“道教大省”,历数高道之道行,具有综合之功。春秋时期以前,今浙江地界为越国的本部。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曾以今浙江地界为主建立吴越国,偏安近百年。而今,浙江全省操吴语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8%以上。《浙江道教史》追本溯源,探寻了造成道教在浙江特别兴盛的原因,成一家之言。

已出版的地方道教史著作,颇受好评。但其中大多数著作,或对田野资料、或对口述史料、或对政府文档材料用得不够,未免美中不足。从我阅读过的《河北道教史》草稿和即将出版的《浙江道教史》可以看出,这些美中不足,在此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难以避免。

近几年,我作为顾问,多次随《河北道教史》编写组,在燕赵大地上进行田野考察和社会调查,东临渤海,南步临漳,西登太行,北履坝上,中渡唐河,增长了不少见识,获益良多。以碑刻为例,在考察中,散落城乡各处的古代道教碑刻,不时闯入眼帘。这些碑文,内容丰富,记载了有关当地道教的大量史实。可以推断,全省散落碑刻数量众多,《河北道教史》编写组想“临时抱佛脚”也抱不了。因为,收集全省碑刻的工作,已经超出了课题的任务之外,时间和经费都不允许。即使对闯入眼帘的碑刻,也只能走马观花,来不及仔细辨读,更不可能拓片和考证。为客观条件所限,《河北道教史》不能充分征引全省散落的碑刻,情有可原。

孔令宏教授的代序《浙江道教史在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意义》解释说:“浙江道教史跨度长,问题繁复,近现代部分,受精力和课题结项的时间限制,更重要的是近现代部分搜集资料比较困难,田野调查耗费很高,经费严重短缺,加之古代部分即已达到近60万字的篇幅,我们不得已先完成古代部分,而把近现代部分付诸未来。”

这一解释是说,《浙江道教史》没有写出近现代部分,实出无奈。三位作者遇到的难题,带有普遍性。关于“结项的时间限制”和“经费严重短缺”,牵涉到课题申报制度的不完善及存在着重理轻文的不当倾向等复杂问题。关于“近现代部分搜集资料比较困难”,主要是搜集口述史料和查阅政府文档材料比较困难。

我相信,课题申报制度会进一步完善,重理轻文的不当倾向会得到纠正,但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自己可以争取较快行动起来的是,将搜集并整理有关地方道教史的田野资料、口述史料的工作做在前面,查阅与地方道教史有关的政府文档材料。

关于田野资料,仍以碑刻为例。从全国来看,大量道教碑刻已被各种金石录收录在册。亦有专门的道教碑刻集,如陈垣先生编纂的《道家金石略》(陈智超、曾庆瑛校补,文物出版社,1988年)、龙显昭与黄海德主编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但各地没有被文献收录的散落碑刻,还很多。近年来,赵卫东博士和他的同伴一直在搜集并整理山东道教碑刻,已经出版了赵卫东、庄明军编《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齐鲁书社,2010年)和赵卫东、宫德杰编《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齐鲁书社,2011年)。其余各卷仍在搜集、整理之中。但愿其他省市也有赵卫东博士这样的学者挺身而出,主动搜集碑刻和其他田野资料,甘为他人做“嫁衣裳”。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不少有条件的宫观对大陆学者纯学术道教著作的出版,给予了宝贵的帮助,赵卫东博士搜集山东道教碑刻的学术工程获得香港青松观的大力资助就是一例。香港青松观20余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支持大陆学者出版著作,资助了巨额资金,成果突出。这些宫观的道士或董事,在修庙行善、讲经度人、印经弘道的同时,与学者为友,推动道教学术研究,道、术、学皆不偏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关于口述史料,举一位道长为例。去年12月22日,我开完会后在西安逗留时,曾邀请佳县白云观张明贵道长、陕西省社科院张应超研究员小聚,有道教界、学术界7位年轻人作陪。身兼多职、年逾八旬的张道长那天非常兴奋,忘情地哼唱陕北小曲。张道长用筷子击节,敲打饭桌,一首接一首哼唱,赢得阵阵掌声。他谈笑风生,还滔滔不绝地讲述自身经历和陕西道教人物及掌故,实为现场口述陕西道教史料。我写了一首题为《记张明贵道长》的七绝,描写这一场面:“竹筷击桌小曲哼,沧桑尽在笑谈中。高原黄土黄河水,佳县白云白髯翁。”张道长讲的许多内容,我感到新鲜,年轻人听得入神。整个晚餐的气氛,使人陶醉。我当场建议,希望在座的年轻人花费一段时间采访张道长,帮助他写出一本访谈录。当时我脑海中浮现出获赠不久的《学海悠游∶刘枝万先生访谈录》(林美容、丁世杰、林承毅访录,“国史馆”,2008年)的影像。这本书是去年10月18日我在台北拜访近90岁高龄的刘枝万先生时,他当面送给我的。

《河北道教史》编写组即多次访问各界人士,听他们讲述口传或亲历的道教事迹及传说。访谈录工作,时间性很强,早做胜于晚做,晚做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比如,1957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的阮至清、李理志(坤道)、葛明瀛、满永森四人,生平不详。熟悉这四位的人,大概皆已作古。现在想找知情人访谈这四位的生平,希望渺茫,大概已成奢望。

我希望各地健在的老道长、道教老学者和宗教工作老干部,都能留下访谈录或回忆录。腹中存储史料较多的人,可以一人出版数册;腹中存储史料较少的人,可以数人合出一册。总之是将口述或笔写道教史料尽可能详尽地留给后人,不要带走。各地道教史料访谈录和回忆录的工作,学术界、道教界和宗教工作部门都能做,最好是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去做。

关于政府文档材料,仍从张明贵道长谈起。在去年12月22日前一天的大聚会时,张道长郑重地对我说,他决心编写1949年以来一百名著名道士的传记。张道长希望我帮他请人写北京的王沐、刘厚祜、刘之维三位。王沐先生和刘厚祜先生是在中国道教协会工作过的著名道教学者,也应当为他们写传记。王沐先生是我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时的授课老师。那时,我通过王利器先生和王伟业先生,实现了王沐先生去北京白云观里的中国道教协会帮忙工作的愿望。我认识刘厚祜先生,知道他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之孙、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之孙婿,对他在阶级斗争年代的备受打击深表同情。我认识刘之维道长,他病重期间我去看望过他。但是,我对这三位早年间的经历仅略知一二。介绍刘之维道长生平的文章有一些,内容简略;介绍王沐先生和刘厚祜先生事迹的文章则很少见。尽管如此,张道长抢救道教史料的使命感和对道友的真挚感情令我感动,我还是答应帮他请人写。

张道长的写作计划,属于全国现代道教史和地方现代道教史的范围。要真正写好现代道教史,需要查阅道教人物经历过的单位和宗教工作部门等收藏的文档材料。而查阅文档材料,门槛很高,离不开宗教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

《河北道教史》采用了不少政府文档材料,因而书中讲述现代的部分做到了资料翔实。《河北道教史》由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原厅长鞠志强担任主编,宗教处原处长刘庆文为执笔者之一,查阅政府文档自然比较方便。这一实例启示我们:由政府宗教工作部门牵头或参与,亦不失为一种现代道教史编写人员的组成模式。

当搜集到足够的关于地方道教史的田野资料和口述史料时,当能够方便地查阅与地方道教史有关的政府文档材料时,相信地方道教史著作会写得更充实、更精彩;相信已出版的地方道教史著作,以及将要出版的《浙江道教史》和《河北道教史》,会不断修订、充实,趋向完美。

第5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一、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现实生活是最纷繁复杂的,它以真实、丰富和情感的特点与初中生的成长形影相随,构成了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教师要引导初中生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开始,从参加人际交流的活动开始,从发现和感受家乡的变化开始,从观察感受周围的人的言谈举止开始……感受劳动的伟大、艰苦和光荣,感受人际交往的丰富多彩,感受家乡的巨变,感受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感受人们举止的稳定和变化的美。

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请自己的家长指导做家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和家长走亲访友,让家长带孩子走出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到外省市旅游参观或在自己所在的市参观名胜古迹、风景旅游胜地,让孩子充分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醉人、人文景观的博大精深,感受社会的快速发展,感受时代的巨大进步。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借助外出或相关情况,注意观察自然和社会,注意观察风土和人情,注意感受和谐的人情美。并将相关的人和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日记或游记类的征文,每学期开学一两周开展征文评比,评出获奖作品,表扬奖励优秀学生,这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好评。这样便通过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累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积累写作材料的活动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发展。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北大才子余杰在《欲说还休的“语文”》中说:“我的语言感觉和思维能力,正是在长期的‘随便翻翻’中形成的……”由此看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从中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既是对课外阅读的深化,又是真正丰富初中生的各方面的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江苏省教育厅严格执行“五严”,任何义务教育学校都不再利用双休日给学生补课,使双休真正成为现实。这样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渐渐减下来,老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引导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读以下优秀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飘流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爱》、《格列佛游记》、《三国演义》、《伊索寓言集》、《西游记》、《水浒传》、《唐诗三百首》、《朝花夕拾》等,同时把读书和制作读书卡和写作读书笔记结合起来,制作读书卡,写作摘抄性读书笔记。读书卡可以设立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主要内容、精美句摘和阅读思考等栏目。其中“主要内容”有初中学生阅读自己概括或借助书记的内容提要或更改填写。“精美句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填写,阅读思考可酌情填写。初中高年级可以把制作读书卡和写作体会或读书笔记结合起来,一般阅读填写读书卡,自己特别喜欢的或感受较深的阅读写阅读体会。体会式读书笔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提高要求,要求对全书作个性化阅读评价,对具体内容作建议评价,有自己的思考,有恰当的表达等。上述作为自己课内阅读的补充,学生能拓宽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加强知识储备,为写作打通一条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为写作注入勃勃生机,创造出一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借助各种媒体积累写作素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视听媒体像雨后春笋般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兴趣是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多媒体融文字、图像和视听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的信息,活动有趣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态为动态的表现力等特点,能让学生从多通道、多角度感知事物,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而良好的视听可以获得深刻的记忆,赢得学生的青睐。学生借助有线电视、电脑网络、DVD、MP4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和良好的互动,可以自主收集习作素材,优化积累过程,减轻阅读积累的负担,强化积累效果。初中生往往非常喜欢这种搜集习作素材的方式,而语文教师则可以开辟途径,创造条件,让小学生学会使用现代信息媒体,为搜集习作素材服务。

第6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陈丹青/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出版 定价:36元

本书由近两年陈丹青的杂文、演讲、博客、采访汇编而成,与《退步集》在体例上接近,既有对教育体制的系统剖析,也有对“文艺复兴”的借题发挥,还有三篇关于写鲁迅的杂文。与《退步集》相比,本书话题有所调整:教育、城市的议论相对减少,人文与艺术的剖析,相对增加。回顾往事,作者向历史借一双眼,试图更为清晰地描述当今文化的种种情境,于是谈鲁迅、谈文艺复兴、谈木心。

《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

(日)西村幸夫/著 王惠君/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出版 定价:28元

本书的诞生,源于与日本国内17个小城镇的保护活动家们的小范围交流,对于这本书里讲述的保守的历史保护和社区营造的故事,正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中国读者将会怎样阅读呢?带着期待与一丝不安,将这本书呈送到你的面前。

作者还是深信这些来自异国的故事可以打动中国读者的书。为何如此,是因为对自己出生的故乡、自己成长的地方,或者是你所选择生活的城镇的热爱,无论在世界任何的地方都应该是相通的。

《香港史》

(英)韦尔什/著 王皖强、黄亚红/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5月出版 定价:80元

本书系统、全面地叙述了1838到1990年间香港的发展历史,纪录了两次鸦片战争、英国强占九龙、新界、等重大历史时刻,引证了大量原始史料加以论述,尤其是深入分析了英国国内政治对英国对华政策以及香港前途的影响。在香港回归十年之际,无疑让我们的视角又一次集中这颗“东方明珠”上,而我们也愿意回顾这朵香港“紫荆花”所经历的岁月。

04《毕加索的成败》

(英)伯格/著 连德诚/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出版 定价:25元

毕加索被公认为20世纪最具魅力光环的艺术家,他的一生被各种传奇事迹所环绕。作者以批评家的身份,从毕加索出生背景、时代氛围,以及画作来展开分析,时间横跨他的一生历程,穿透笼罩在这位艺术家周遭的光环,试图去再现他的真实处境:毕加索的成功使他与世隔离,并且使他的创作题材匮乏:当友人们努力使他快乐时,他却独自面对年华老去、创作力衰退的孤绝困境。作家以悲悯之心和独到见解写下了画家的一生,带给读者一种直指内心的震撼。

《舞者(火卷)》

海岩/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6月出版 定价:25元

该书是著名作家海岩继《河流如血》后,事隔三年,重磅推出长篇新作,该书保持了海岩小说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的故事性,构成故事的事件与细节又相当时尚诡异,诸如:私家侦探、计中计等情节设置。讲述一个纯粹而凄美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经历种种困厄,排除万难始终不渝地维护爱情的纯洁与忠诚,这种不受污染的爱情充满理想色彩,是人们渴望而不可求的,读者将从阅读此书获得慰籍。

《财智论语》

第7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课外阅读;正确引导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的确,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一、中职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令人担忧

1.阅读量少

经笔者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当有限,数量也偏少。每天能花一小时在课外阅读上的学生寥寥无几。班里有87%的学生不看课外书,只有6.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课外阅读量还算多。

2.阅读面窄

面对如今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很多中职学生缺乏鉴别与选择的能力,他们只喜爱言情、武打、侦探小说等消遣性书籍或者是一些低俗搞笑的书籍,甚至只看一些全是插图而很少文字的漫画小人书。有些书籍里有的充斥着暴力、血腥、色情、迷信等元素,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无疑会带来不健康的负面影响。

3.阅读随意

有些学生拿到什么就读什么,这种阅读虽然有时也会有间接的收益,但较之有明确目的性的阅读收益要小得多,有时甚至不会有收益,无非是消磨时光罢了。这样读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4.家长反对

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读课外书没什么用处,读了只会浪费时间。因此尽管老师强调课外阅读很重要,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家长也不许孩子去读。

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中职学生不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大影响了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如何克服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种弊端

1.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当前语文教师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不能触类旁通的状况,因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给予有效的指导。不少语文教师本身就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课外阅读又不够重视,谈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语文教师只有从自身的使命感出发,努力通过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断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带动学生走进课外阅读、享受课外阅读。中职学生的学习任务不重,时间充裕,他们内心蕴藏着巨大的精神需求,这些都是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利条件。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渊博的知识,儒雅的气度,风趣的谈吐,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发他们效仿。同理,教师如果博览群书,旁征博引,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熏陶学生,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欲望与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有些学生把读书当作一种消遣,老师推荐的优秀作品不读,专看乱七八糟的“地摊文学”。有些学生读书不求甚解,走马观花,既不做读书笔记,也不学习和借鉴,读一本丢一本,读过就忘。读书不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对学习毫无益处。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在语文课上加强如何做读书笔记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语文课上要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每学期除了布置课外阅读的书目以外,还要要求学生对这些阅读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教师每月抽查,并将成绩纳入平时考核成绩中。通过这些措施,可使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记,边记边思考,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休闲、时尚读物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笑话幽默、漫画故事等休闲轻松类读物。对此,教师首先要认识到休闲阅读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内心压力日益加大的现代社会中,它为现代人营造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但是这种全凭兴趣,很少需要情绪调动、缺少深入思考的浮光掠影式的休闲阅读只能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决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全部或主流。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必须教会学生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的。其实,休闲读物中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读者》《中国青年》《青年一代》等杂志的品位就较高。同时,我们要看到休闲、时尚读物之所以流行必定有其积极的一面,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流行因素中的积极面,比如追求正义、为理想而奋斗、表现人的机智、勇敢等,教师要积极地引领这些时尚因素;而对时尚读物中不健康的因素也要加以指出并开展批评性阅读。

4.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

教师可配合教材介绍阅读材料。现在的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有选择地介绍名家名作,并把选段的教学作为开启全篇的钥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名著都可以在学习节选的文章或章节过程中介绍全书。这种阅读能较全面地了解某个作家的风格,了解某类作品的特点,从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视野。此外,有计划地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这样,每学期都配合教材介绍几本课外读物,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教师还应该经常性地做一些调查,主动去了解学生喜欢的书目,向学生推荐适于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如周国平、史铁生、刘墉等的作品;有益于学生提高认识水平的较有深度的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还有优秀中外人物传记片段等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的材料等。

5.为学生设计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增加阅读信息的交流,从而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大家,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可以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举行班级学生读书笔记展览,请学生认真观摩,

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并且让获奖者介绍经验,让

大家学习借鉴。此外,还可开展文摘剪报评比、复述情节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配合学校的文学社团举行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第8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一、要明确学生应该积累些什么?

旨在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积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语言积累,二是素材积累,三是思想积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有内容可写;积累了思想,学生有观点,写出的文章中心明确;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可以让学生妙笔生花。

二、怎么积累?

按积累的方式来说,可以分为阅读积累、观察积累和实践积累。

1、阅读积累。阅读积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作品、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积累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做好阅读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立足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无论思想性、文学性都堪称典范,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字词,理解内容,更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的好处等,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写作方法,为学生习作打下基础。

第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积淀,厚积薄发。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要"熟读",这大概是唐代以后的诗人们读书的经验之谈。鲁迅先生是我们所敬仰的大文学家,他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他强调的是"日积月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一样,让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尤其是名著),每周积累一些成语,背几篇经典诗文,若干名言警句,每月诵读一些精美散文等,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发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言材料、表达形式和人文修养都会得到提高。

2、观察积累。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包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用脚踩……动用全身感知器官,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通过分析思考和精心筛选,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这才叫观察。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学会观察。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1)观察要有顺序。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观察有序学生写话才能做到有一定的顺序。

(2)观察要抓特点,要有情感。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学生的写话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事物相交融,深刻体验自己的感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的过程,只有带着情感去用心体验、认真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感受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观察要“五官参与”,要展开联想。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苹果,通过视觉,了解苹果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苹果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苹果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苹果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同时观察中要展开联想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观察花,除了对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进行观察外,还要引导学生由花想到像花一样的人──心灵如花的人、少年儿童等;育花的人──花园中的园丁、辛勤的老师,由花的摇晃想到花儿在风中向人点头微笑等。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习作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教师应指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遇事多问,积极思考,逐步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第9篇:书香少年阅读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孝行;校本课程;研究;实践;评价

“孝行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是我们学校在2006年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衍生出来的一个更有现实意义,更与时俱进的课题。我校也将全面实施孝行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生长点。几年来,我们把它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味的一个重要举措,领导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骨干教师重点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加强宣传、学习典范,在宣传和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孝心

1、大力宣传我国孝顺长辈的典范,激发学生的孝心。孝顺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孝顺长辈的典范,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事迹流传至今,代代相传。在当代,更有许多名人、伟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像古代的包拯、黄香、孔融;近代的、元帅;还有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组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能激发学生的孝心。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含义有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反对那种愚昧落后的孝顺,提倡与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孝顺。所以,在课题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组织全校师生,通过上网、查书等途径,搜集从古到今孝顺长辈的典范,并我们根据我校孝心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机的筛选,通过橱窗、板报、电视等途径,进行大量的宣传。通过宣传,黄香、孔融、、杨利伟等人的孝心故事深入人心。

2、大量阅读国外的孝心事迹,激发学生的孝心。孝顺长辈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外,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孝顺长辈的感人故事,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品德与社会(生活)》书、《秋光》、《中国火炬》等杂志上都有这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全校发动师生进行广泛的搜集,搜集那些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的故事,例如《以孝而闻名》、《天使的礼物》、《师恩难忘》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从阅读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

3、广泛交流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孝心。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孝顺长辈的典型人物,例如很多孩子的父母、亲戚、朋友,我们学校的老师,身边的小伙伴等。他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他们的事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让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物,寻找他们身边孝顺长辈的典型,并通过班队课、早读课等途径,让孩子进行故事的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孝心的具体内涵和外延。

4、通过各种形式营造校园孝心氛围。我们将在校园孝星评比中产生的校园“小孝星”的孝行照片和生动事迹,在校园的橱窗里宣传,随时宣传报道学校孝心教育相关动态;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敬老爱老助老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常常更新有关孝心的宣传语以及开展孝心活动的信息。每两个月,我们还将各方面开展孝心教育的资料汇总,精心提炼一部分编印成《亲亲孝心报》,张贴到宣传栏,张贴到每个教室。

这样的造势宣传、学习交流,营造出了浓郁的校园孝心氛围,不仅使学生深受教育,也感动着一小的全体教师,激起了大家发自内心的真诚参与。更为可喜的是,这一活动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及广泛支持,其社会认同程度超出了我们原先的预计。

二、注重课程开发,进行孝行指导的研究

我们的特色名称是“小学孝行教育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意味着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孝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通过校本课程的使用,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孝行的具体指导。为此我们花大力气,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和探讨。首先,我们发动教师、学生及家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哪些方面的孝行指导进行反复探究,并结合实际确定了十多个主题。然后,我们组织学校的一批骨干教师,围绕这些课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实践方案。

三、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孝行的实践

如果说校本课程试用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孝行的指导,而开展活动,则是我们提供给学生实践孝行的机会。所以,我们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孝心和孝行。

1、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中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例如三八节、重阳节等,都蕴涵着孝敬长辈的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很多西文节日也传入国门,其中也不乏一些注重亲情的节日,例如父亲节、母亲节等。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使这些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每年都精心组织和安排。活动前,我们发动教师和学生,设计活动内容,然后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进行有机的筛选,再由学校大队部部署任务。活动过后,我们要求学生和家长都谈谈活动的感想,并请家长对我们的活动提出宝贵的意见。

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孝行

我们觉得,既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也应该探讨孝心教育的评价机制,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孝心和孝行的持久性,从而深化我们的活动,提高我们的活动实效。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设计了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评价目标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评价学生对父母长辈的孝行落实情况,例如,父母生病的时候,能否关心父母等;一部分是评价自身发展,间接反映孝行的,例如,能否与同学合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在评价方法上,我们采用百分制,通过家长评、老师评、伙伴评、自己评等途径,定期对学生孝行情况进行测评。

如今,学会关爱,懂得回报,敬老尊师已成为学生们良好的习惯。我相信,一小所有孩子家长也和我一样,全力支持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支持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