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前期物业工作要点精选(九篇)

前期物业工作要点

第1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1、由于部门人员变动,结合实际情况,对本部门工作分工进行调整,加强管理,提

高工作效率。

2、针对客服部管理制度空白的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起草和修订。制度建设共七则:例会制度、投诉处理规定、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制度、维修处理规定、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巡楼制度、前台管理制度。并将应用表格重新按照统一标准制作,并下发使用。

3、加强员工精神风貌建设,实行每日晨会制度,及时传达公司相关文件精神,把工作落实到到实处。

4、定期召开客服部全体人员会议,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及时整改,完善和提高部门员工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

5、有针对性地开展部门培训工作,组织学习《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6、对b区新进员工的招聘培训工作。

二、 收费管理

1、对前期因房屋质量问题而要求物业公司赔偿的52户进行沟通,经过客服部管理员、主管、经理直至物业总经理的多次艰难协商沟通,现已经集团批准同意已妥善解决35户。

2、对XX年上半年到期物业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清缴工作,收缴率达92%,收缴金额为370,214.65元.不含前期因赔偿未成而拒交物业费的17户,并将物业费、采暖费收取及赔偿金额进行统计整理上报,明细附后。

3、家政创收收入XX年计划为10万元,截止至7月末共收入7410元,于计划相距很大,主要原因首先为物业公司今年准备开展一些创收项目,如配送,为业户接送小孩等,但上半年一直未实行;其次是保洁人员数量精减一半,调整流动性比较大,造成计划完成率比较低。下半年由于二期开始交屋也是家政服务开展的时机,力争创收达2万元。

4、下半年收费分三部分,一是对XX年6月30日到期因各种原因迟迟不交的21户进

行清缴;二是进行XX年7月末到期物业费的收取工作,针对公寓多为出租户的特点,主要以电话通知辅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催缴;三是对前期索赔未达成协议的16户进行跟进,尤其是重点解决一直未来协商的5户,力争XX年底前将此项遗留问题妥善解决。物业费收缴率力争达99%以上,采暖费收缴率达100%。

三、 服务管理

1、 对前期物业档案和资料进行整理,并规范档案借用制度,安排专人管理,实行借用登记制。

① 对客户基本信息进行重新整理;重点对4号、5号公寓分布情况汇总成平面图,将业主与租赁住户分开,方便查阅和日常管理;

② 对业主及各外协单位的联系方式进行更新整理;

③ 对维保厂家资料进行统计整理,联系地产办公室确定验收合格日期,为客户维修提供有利依据;

④ 将前期信报箱钥匙、电磁炉、门禁卡领用情况逐一进行情况统计,核实剩余数量,查找缺损原因,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⑤ 对现有空房钥匙及室内设施设备进行整理,安排联系维修及室内清洁工作,为销售做好准备,并实行定期空房巡视制。

2、对客户前期房间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修缮,重点处理了防水、门槛石、墙面裂纹、水浸维修、地板裂纹、淋浴屏漏水、卫生间渗水及卫生间地砖倒坡、更换室内门锁、维修入户门、维修洗水盆下水等问题。

3、对4#807因洗衣机水龙头在未关的情况下断裂造成漏水导致地板、墙面等受损要求赔偿进行处理,多次沟通业主及相关责任单位,在未果的情况下致函要求责任单位限期答复,现已做出书面承诺于7月底对业主进行地板进行恢复处理。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责任单位进行不同处理,如5#506同样的原因业主因漏水受损后,由物业公司将业主及责任单位约见面谈,双方达成维修意向,即为业户尽到了责任,也维护了物业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失。

4、加强走动式管理,规范日常大堂岗位及巡楼工作,组织多次集体巡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近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拍照统一整理以书面的形式,转相关部门处理,并进行回访跟进。

5、管理小区内养犬问题,一是下发“小区内加强管理养犬规定”的通知,并公示举报电话;二是请民主广场派出所配合,清理整顿违反养犬规定的业主并下发清理通知;三是专门设一部电梯,通知引导携带宠物者乘坐货梯并做电梯指示,以免人、犬冲突等问题的发生。

6、针对前期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并加大检查公寓业主二次装修情况,一经发现,按相关规定要求业主停工并到物业公司办理相关装修手续,方可开工,同时请安管部在班后及夜间按公司对装修业户的规定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四、 b区工作准备

1、与地产集团销售中心沟通联络,取得b区所有业主祥细资料及户型图,提前做好交屋准备,提高工作效率。

2、对b区交屋需要的程序、资料进行思考准备,改进完善制定a区交屋程序,避免产生同样的错误及失误。根据a区资料参考《物权法》等法规对b区所需文件进行整理准备,并请示集团后准备印刷。

3、进入b区施工现场,了解进度,对已完工项目进行初验,为正式接管开始准备工作,为10月1日顺利交屋做好准备。

4、下半年进行b区全面交屋入伙工作,安排交屋后需要维修项目工作,做好回访。

5、b区交屋入伙资料的存档工作,钥匙的保管借用管理。

五、 保洁管理

1、接管管业部后,针对之前存在的问题,立即对工作情况进行整体安排。一是对人员分工、工作范围、工作标准、作息时间、工作周期和频率等内容统计进行布置,对重组的保洁班进行内部选拔,目前已选出试用班长两名;公寓实行二班制,保证早8点前将公寓大堂全部清理完毕,给业主留下清洁明亮的视觉享受。二是对公寓及商街工作标准进行提高及细化,加强清洁质量;三是对费用计划进行掌握,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新思路,节支增效;四是协助仓库管理员合理储存和使用保管保洁用具,用品,进行建帐,入库、领用严格实行登记,并由领用人、班长及经理签字后方可出库,并控制其合理的使用,并进行月底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2、日常保洁管理。一是对保洁班目前工作依照考核标准进行每日巡查,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二是组织班长召开工作布置会议,对其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事后有总结;三是定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进行阶段性总结,将新标准、新要求在班组内进行贯彻落实提升班组精神面貌。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保洁工作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从工作质量标准上均有明显的改观,多次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及表扬。

第2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一、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成绩显著

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一五”文物工作圆满收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6万余处,普查质量、发现文物点数量等走在全国前列,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十一五”期间我省多次荣获全国“田野考古奖”和“十大考古新发现”奖,获奖总次数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提出的四个结合”五种模式”等大遗址保护理念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世界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三是博物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目前,省博物馆数量增至178座,免费开放博物馆达48座,位居全国前列。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省民营博物馆发展快,数量多,水平也较高,这在全国文物界也是一大亮点。四是文物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安全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省的文物数量大,年代久远,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分散,保护难度较大。省公安厅、省文物局和各市想了很多办法,打击盗墓、文物走私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省跨国追缴回一批很有价值的文物,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完成得很出色。五是文物已成为陕西的文化形象和响亮名片。全省,尤其是西安、宝鸡等地不断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方式,得到各级领导和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评价。省文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宣传陕西和提升陕西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六是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是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总量从全国第21位上升到第17位。这一时期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投资拉动。投资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基本建设。全省文物系统积极主动地配合西安地铁、西气东输、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很好地处理了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工作中,还创造和改进了许多现场文物保护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文物保护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整体来看。很多工作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为陕西赢得了荣誉。全省文物工作所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离不开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省文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扎实的工作。对此,省政府是满意的充分肯定的此,代表省政府向全省文物系统的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文物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将要受到表彰的十一五”期间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二、创新思路。切实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文物工作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全省文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文物保护法》以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为主线,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发展,以超常规手段推动工作,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创新展示利用方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积极促进西部强省建设。

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下面几项工作需要大家高度重视,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认真抓好落实。

积极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省“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题是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物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生的需要。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实践,深刻地体会到文物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文物事业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认可和支持,才能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虽然“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对于文物工作十分重视,也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如果没有创新体制机制,那么像大明宫、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样的大项目就建不成。今年,省上还要启动汉长安城、秦都城等大遗址保护项目。汉长安城遗址面积比大明宫大得多,初步估算项目资金需求约500亿。如果不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不了因此,要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哪种体制机制有利于文物保护工作,有利于文物事业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采取什么样的体制机制。

全面加强文物基础工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不能松劲,二是依法有效保护文物。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解决。如何保证普查资料信息的质量?如何保护和管理这些普查成果?如何规范和完善工作标准?要把这些工作做细,做扎实,为我省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全国来说,三是加强文物保护重大技术研究。省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工作是有优势的有一些甚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要发挥这种优势,继续组织力量攻关重大文物保护技术。要针对我省田野文物数量多、等级高、保护难度大的特点,积极开展古墓葬和文物现场保护技术研究。争取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延长文物本体及相关信息的存世时限。加强设在省的国家重点文物科研基地建设,建立与社会科研机构、高校等广泛合作的文物科技保护新机制,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

加快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这项工作我走在全国的前列。去年,四是以实施大遗址保护项目为重点。国家首批公布了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省有3个入选,居全国第一。西安、咸阳、宝鸡等市对于大遗址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取得了一定成绩。十二五”期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安、咸阳一体化步伐加快,大遗址保护工作又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这项工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就要根据当前形势进行系统考虑和总体规划。首先,要树立文物先行意识。加快启动汉长安城和秦都城等大遗址保护项目,实施以茂陵、杜陵、乾陵、昭陵、桥陵等为代表的汉唐帝陵相关大遗址的勘探调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规划编制工作。其次,继续深入探索大遗址保护模式。大遗址保护模式除了遗址公园模式,还要扩展到博物馆模式。既要展现遗址的外在风貌,还要展示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要把遗址反映的那段历史向游客展示清楚。大遗址保护项目不能只有很大,很气派的建筑,这只是手段。做这些项目的目的彰显我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游客是读了这一段历史来的提前做过功课,走进遗址公园,自然能够感受人文,感受历史。有的游客是慕名而来的可能对遗址背后的故事并不了解,如何让他理解遗址所代表的历史?这就要有博物馆来展示,要有讲解人员和图书、影像等资料来解释阐明。这样,游客对遗址的感受是全面的有收获的回味无穷的值得再来参观的借助这些游客的口碑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陕西参观旅游,这就形成了裂变效应,也就真正起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作用。来陕西旅游的人越多,社会消费就越多,必然会对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再次,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系统开展彰显华夏文明工作。文物工作者既包括在文物管理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协会等机构工作的同志,也包括长期从事文物工作的已经退休的同志。要充分调动他工作积极性,不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要全面系统开展各项彰显华夏文明的工作。文物考古工作既要在点上深化,还要在面上扩展;文物科技研究工作既要积极开展原始创新,更要吸收借鉴,进行集成创新;历史文物著作编写工作,既要有专业性刊物,也要有普及性书籍。太专业的东西,老百姓不容易看懂。去年,省上组织编写了一套陕西文化旅游丛书,读过的同志都觉得写的很好。这套书就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在陕西发生的历史,通俗易懂,游客很容易接受,这就起到彰显华夏文明的作用了要继续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深入研究,多出成果,不断开创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建设新局面。

切实抓好文物安全工作。十一五”期间,五是落实责任。省虽然建立了一些保障文物安全方面的体制机制,但是安全形势还是很严峻。各市对此重视程度不一,投入的力量也不足。文物是祖先留给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切实保护和传承好文物资源,当代人,尤其是广大文物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全省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文物安全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真正落实各级政府是文物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今年,各市、各文物安全重点地区要参照省上的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完善保障文物安全的工作制度,制定和实施好各项保障措施。重点文物、重要部位和文博开放场所,必须制订安全预案,严密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确保文物安全和人身安全。此外,还要关注近现代文物的安全问题。以前,主要关注的古代文物、地下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扩大了文物的种类,把一些近现代文物也列在普查范围中。从发展趋势来看,现在一些标志性建筑,未来也可能成为文物。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从现在起,就保护好有可能成为文物的一些建筑。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搞拆迁,但要注意留下能够代表这一段历史的东西。否则,把历史拆没了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就没了和这个城市就没感情了历史不存在好看不好看的问题。从现代眼光来看,有些老建筑物没水平,不好看。不好看也是历史。不好看拆了那拿什么来彰显华夏文明?各市政府、省文物局要高度重视、系统考虑这项工作。要把地下、地上的文物,古代、近现代的文物都保护好。

让民众共享文物保护工作成果。陕西有14个朝代1100多年的建都史,六是不断创新展示方式。这一段历史十分辉煌灿烂。有专家说,一部陕西的古代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的古代史。近现代我省也有像红色延安这样辉煌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要在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创新文物展示和合理利用的方式,改进表现手法,让民众更好的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共享文物保护工作成果。

打造人文陕西品牌。要在保证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七是全面提高文物资源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合理利用工作。一方面,文物部门要与外事、商务、旅游等部门继续积极互动,共同搭建文化、经济、旅游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我省开放型经济和对外交流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提高陕西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确保文物安全和按时返回的前提下,规范和加强对外文物交流工作。省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外展工作是成功的几乎每到一地,都引起当地民众的轰动,有效地配合了国、省的一些重大外事活动。外国人眼中,兵马俑就代表中国文化,代表中国的历史。通过兵马俑等文物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扩大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大国,现在恢复到以前的历史地位有什么不可以呢?兵马俑等文物走出去,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陕西省的情况,对于消除反华噪音和中国的不利影响,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战略机遇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让世界通过兵马俑来了解整个中国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有效的途径。但是全世界的人不可能都来到中国,更不可能都来到陕西参观兵马俑。这样,文物走出去很有必要。从具体实践来看,走出去很成功,待遇很高,影响很大。外国展出时,大多有现任或前任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文物相关产业发展。规范文物复制品行业,支持相关仿制和创意产品开发。以打造文物相关产业品牌为着力点,充分挖掘有发展潜力的文物资源或文物服务产品,推出一批有利用潜力的文物相关产业项目,真正做好文物合理利用这篇大文章。

三、夯实基础。开创我省文物工作新局面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升文物工作水平。文物、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支持,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文物工作新格局。文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保护网络,强化“守土”意识,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全省文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和调研。解情况,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文物事业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强化人才培养在文物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培养一批我省文物工作亟需的专业人才,一批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要积极参与文物人才的培养工作。

第3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台湾地区 农业 生物技术 科技计划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20-30年代,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农业就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50-60年代推行的第一次,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达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6.3%。1952年台湾的农业产值达到62.18亿元(新台币,下同),占当年台湾GDP的35.9%,而工业只占18%。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963年农业产值达到235.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6.8%,工业产值达到28.1%,工业产值从此超过了农业[1]。在1953-1968年期间,台湾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将农业部门的“成长”和“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2]。而1969年则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逐渐进入停滞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台湾农业占GDP的比率不断下降,从1968年的22.1%下降到1970年的17.9%和1972年的14.2%[3]。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1980年推行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主要措施包括了进一步加速农地重划,促进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和代耕,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区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台湾农业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进入到所谓“精准农业”阶段,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比较高[4]。台湾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农产品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推动农产品的出口。另外,台湾也开始大力提倡订单农业,将农业全面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工业化时代的台湾农业发展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台湾是一个孤立的小岛,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小,还面临着耕地的持续减少;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影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台湾的城乡贫富差距也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台湾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台湾农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曾经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支撑起了台湾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农民增收放慢、劳动力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面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认识到只有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积极倡导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一、台湾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20世纪末,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稳定增长,1997年的产值达到147 亿元。在产值结构上,食品占51%,医药占24%,特用化学品占11%,其它占14%,其中农业生物技术部分,包括种苗、动物用药品及食品等,约占70%以上[5]。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上、中、下游的配合以及产学界之间互动关系急待建立,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基础薄弱,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整合程度不高,研究效率需要提升[5]。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解决农业生物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台湾当局从政策上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1982年台湾当局颁布的《科学发展方案》将生物技术列为8大重点科技之一,1987 年实施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计划》。在1995-1997年间,台湾“行政院”通过和修订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

为了发挥台湾的竞争优势并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整合研发各阶段的优势,推动官产学研整体的创新机制建设,台湾“国科会”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拟定了《“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6]。1997 年3 月,台湾“国科会”将农业生物技术确定为台湾首批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

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概况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的总目标是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上中下游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加强本土性、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落实产业应用,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提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是精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台湾农业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针对地区内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开发本土性、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科技资源,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本地区得以牢固扎根,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本地区发展为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中心。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整合台湾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本土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发展高科技平台,提升产品质量,增进产品的盈利率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方面,该计划整合各资助单位现有计划中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引入产业界的参与,有效建立研发应用的完整体系。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共执行了三期,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2008年以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台湾农业的科技优势与地理条件,台湾“农委会”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代替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引导农业从生产转向生活产业发展,期望以台湾高素质的研究人力、多样性的生态和文化及以发达的资源技术环境为基础,推动农村再生计划、海岸新生计划及6万公顷绿色造林计划,共同支持精准农业的发展。

1. 各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1998至2001年),总经费为7.9亿元。由台湾“国科会”、“农委会”与中研院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第一期计划主要针对台湾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立发展本土性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技术、科技资源及研发与应用体系,结合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及本土性的产品。发展领域如下:花卉与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动物用疫苗、农产品保鲜利用、环境保护、保健及药用植物。其中2001年加入了基因组研究专案。

第二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2002至2004年),总经费为19.9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与“卫生署”共同参与、推动与执行。研究重点包括花卉及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疫苗、植物有用基因的利用、环境保护及药用保健植物等七大领域。

第三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2005至2008年),总经费为25.72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工业局”、“卫生署”及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推动。“国科会”、“农委会”及中研院主要负责重点领域及产学合作计划的整合、推动与执行;转基因农产品在食品工业应用上所必须进行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由“卫生署”协助管理,有关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则由“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

为执行本计划,相关经费补助单位设有指导小组,另辅以工作小组、专家群、研究群等以利于业务推动。本计划规划的各项研究重点,由各研究群分别负责执行,而由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整合审查与管理等的决策,计划办公室负责落实工作小组决策、执行跨部会协调、整体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及掌握研发成果并推动产业化。

计划第一、二期在七大领域发展的、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而自2005年进入的第三期,以发展15 项目标产业为主,包括:(一)植物产业领域的兰花产销体系的发展与整合、蔬果花卉保鲜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有机化农业的生产规范及关键技术的整合、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及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二)动物产业领域的生产优质种苗(石斑、虾)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在台湾鲷国际化推动的研发、生物技术在海鲡箱网养殖与加工技术的改良、良质猪、鸡生产体系的精准化、动物用生物制剂的开发;(三)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基因技术在观赏、医药及工业等产业上的应用、农业分子检测系统的开发、生物反应器生产特用产品相关技术的开发、基因改造生物(GMO)评估技术及产业认证、功能性基因组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前瞻性研发等。加上“农委会”及“工业局”经费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其促进厂商投资、提升诱发民间投资比例、以及学术界移转至产业界的情况就更为活跃。

已执行的三期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2. 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第一、二期在材料(含品种)开发、技术创新或改进、环境平台建立等方面有丰硕的成果。为将先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2005年开始的第三期,重点规划了15项目标进行产业化,期望能具体且有效地整合既有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真正达到产业化、商品化;另一方面联合产官学研各界,加强发展本土性及具产业化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产品与技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协助将台湾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

从计划执行产出来看,第一期共获得专利授权3件,申请13件。其他研究成果例如:在第一期计划中,保健、药用植物属于重点推进的领域,设计有研究项目13个,有参与意向的厂商数达到28家。所取得的成果有:完成12个山药品种系的组织切片图谱及层析,供快速品种鉴定之用;引进12个山药种原并选育70W47、TNG2、70W35、70W34及70W73等具生产与抗氧化潜力的优良品系;证实山药萃取物对人类乳癌细胞生长具抑制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完成山药粉末、山药四神汤罐头等加工产品的制作。

在计划的第二期,开展的一般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在2002-2004年共计完成52项。产学研发应用项目有8项获审核通过,另有8项处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核准数3项、申请待核准61项、已授权专利8项。

计划的第三期产业化效果明显。在第1、2期,7大领域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从2005年开始进入第3期后,台湾“农委会”和“工业局”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尤其是“工业局”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厂商投资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移。第三期完成推动成果产业化项目共39 件,带动35 家企业的参与,厂商投入研究及技术转让经费超过2亿元,这对业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及从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99-2008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成果如表2、表3所示,产学合作计划成果见图1所示。

三、评述

台湾在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之初就考虑到以后的产业化问题,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但计划执行10年来,虽然前期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并不高。

从各期的投入情况来看,经费投入在第二期有飞速的增长,从7.9亿跃升到近20亿,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在第三期呈现出了极大的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投资、建厂等活动,促进了投入的增长。而前两期投入的人力主要是研究人员和部分试验推广人员。

从产出来看,学术论文在第二期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第一期的研究积累和第二期的巨大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专利数量则是呈渐进式的态势,从前到后逐渐的增多,由于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在企业的推动下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更多地以专利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研究重点可以看出,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计划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都把重点放在了七个重点研究领域,但在2001年,基因组研究开始兴起,通过改变遗传基因来实现农产品的优良性状成为新兴领域,计划适时地加入了基因组研究。到第三期时,由于一、二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急需将产业引入,于是将前两期的成果通过组合形成15个产业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

总体来看,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的执行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从开发产品的过程看仍有许多缺口,包括取得国内外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试量产及量产技术、商品化技术及创投等。从分析合作厂商核心能力及查访发现,大部份厂商的核心技术不足且规模不大,故承接能力不够。比较策略性研究计划进入产学合作计划的比例可知,许多基因组研发成果没有厂商承接,显示出这方面的成果产业化技术缺口很多,需要加强,急需以整合性好的计划完成技术配套,使成果足以让合作厂商有能力衔接。分析技术转移及产学合作计划的分布,显示出厂商愿意偏向承接短期能开发成产品的项目经理。为此,需要了解及解决产业界关键技术的瓶颈,主动筛选优良成果以与厂商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总览[M]. 1992.

[2] 张传国, 庄礼焕.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5):16-20.

[3] 郑百龙, 翁伯琦, 周琼.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4):67-71.

[4] 高焕喜, 秦庆武. 台湾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2(9):6-7.

第4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物业服务;前期介入;规划设计

前言: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物业建设与物业管理的联系程度不够,对未来的物业服务工作较为忽视,前期介入工作落实不到位,因而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针对物业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前期介入办法是有效的途径,物业服务公司需要做好与物业管理相适应的规划设计工作,以有效的将前期介入工作落实到位,该项工作对提升物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物业服务公司前期介入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一)为物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物业管理当中,需要充分考虑业主的需求,从物业管理和使用功能等多个方面考虑,做好前期介入工作,对物业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同时对物业开发进行严格把关,以保证施工质量。而当前物业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滞后于建设。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前期介入工作落实不到位,物业建设当中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得以解决,在物业交付使用之后,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又遗留给了物业服务公司,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前期介入工作是加强物业建设与管理衔接的有效途径,降低物业管理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有效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最大程度的满足业主的需求,为物业投入使用后的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物业的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影响着物业功能和使用。而往往设计者在设计当中对物业管理工作考虑不足,在物业的功能和使用上会出现一定的缺陷。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车位拥挤以及住房水、电、通风以及空调等配套设施设计安排不合理,很难得到业主的满意,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了困扰。针对这一现状,物业服务公司需要做好物业前期介入工作,从业主和物业管理者双方面进行考虑,科学、合理对物业进行规划设计,并落实到细节当中,以有效弥补物业管理当中存在的不足。对水电线路、排水管道以及多种功能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让业主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通过物业服务公司前期介入工作的开展,实现物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2]。

二. 物业服务公司前期介入的规划设计

(一) 前期介入规划设计的要点

在物业服务公司前期介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介入时机的选择而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一般来说,根据项目设计、施工以及物业管理准备等工作内容分为早期、中期以及后期三个阶段。项目设计为早期阶段,根据业主的实际需要对功能、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从图纸入手,落实好早起介入工作。而中期介入则是着力于房地产施工建设,对于其中存在的缺陷予以改进和完善。后期介入则是物业交付使用之前的物业管理准备工作,加强物业验收,保证其质量安全,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改。通过早期、中期以及后期三个阶段的层层介入,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设计

物业服务公司前期介入的规划设计,项目设计阶段是初始阶段,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设计阶段,物业服务公司在这一阶段进行介入时,能够实现对规划设计的优化,针对于图纸当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的予以指正和修改,根据业主使用以及物业管理的实际需要,做到以人为本,解决物业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一时间予以解决,有效减少了未来物业管理工作当中的矛盾和缺陷。及时的规避物业管理的风险,充分发挥物业服务公司前期介入的作用,为物业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从物业管理的源头抓起,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在物业服务企业接管物业工作之前,前期介入工作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3]。

(三)施工

通过物业服务公司的前期介入,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之后,房地产施工项目的功能定位和使用功能变得更加明确,而施工也围绕着其展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物业服务公司在施工阶段的介入是对建设施工过程进行监督,避免其中留下安全隐患。质量问题是房地产建设施工的核心问题,保证施工的质量安全,能够让业主更加放心,同时也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对于建筑装饰装修以及配套设施安装等内容也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对其中的缺陷予以弥补,以完善物业的功能,通过前期介入,加强项目施工监理、配套设施安装调试以及竣工验收,有效降低施工当中的安全风险,为物业交付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物业管理准备

通过物业服务公司前期介入工作的开展,经过早期、中期介入,物业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得以有效的完善,为物业管理准备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前期介入的后期阶段,物业管理工作对物业的资料、信息有着详尽的掌握,并建立物业的技术档案和业户档案,通过这些重要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业主的实际需要,对物业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物业管理准备工作得到的资料,制定规划设计的方案,对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费用测算等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物业管理准备阶段,前期介入工作得以有效开展,能够降低物业管理当中的风险,为业主把好验收关,提供良好的服务,进而提升物业服务公司的专业形象,受到业主的欢迎和认可,有利于物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结论:作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物业服务公司的前期介入工作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更好的为业主服务。物业服务公司的前期介入工作的展开,为物业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分别介入到项目设计、施工以及物业管理准备等工作当中去,能够降低物业管理当中的风险,为业主把好验收关,提供良好的服务,对物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小娅.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之我见[J].现代物业,2008,04:77-79.

[2]潘爱萍.分析物业管理前期介入[J].现代商业,2008,27:275-276.

第5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物资供应管理;降低材料成本;途径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同时,把降低材料成本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手段。材料成本是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自然是控制的重点。那么生产企业应如何通过物资供应管理来降低材料成本呢?笔者认为:要高度关注物资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计划管理环节、采购管理环节、储备管理环节,并抓住各环节的重点,在保证生产物资的供应的前提下使存货的总成本最低。

一、计划管理环节

计划管理是物资供应工作的起点,也是材料成本的开始。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三个量的确定。

1.物资需要量。物资需要量是企业各部门在计划期内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而需要的物资数量,是物资计划编制的基础。它是以企业各用料部门计划期内提报的需用计划为基础、平衡现有库存为条件,按每种物资具体规格确定的。计算公式为:物资需要量=∑各用料部门需用量。

2.物资供应量。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关系到本计划期应该要多少物资才能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需求。计算公式为:物资供应量=物资需要量-现有库存量。

3.物资采购量。物资采购量是在物资需要量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的量而确定的。公式为:物资采购量=物资供应量-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量-自制加工-积压改造量。上述公式可以进一步表述为:物资采购量=∑各用料部门需用量-现有库存储备-企业回收复用-修旧利废-自制加工-积压改造量。

从上述公式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生产需要的物资,不是要多少就买多少,而是在先利用现有库存量和企业内部可利用资源后,不足的部分才向市场购买。计划环节还把企业修旧利废、回收复用、自制加工、积压改造等企业内部可供利用资源纳入生产用料安排,减少了新材料的投入,减少了计划期物资采购的数量,也减少了采购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发生。加之这些物料在以前期间已经消耗,进入了消耗期的成本,再投入时不重复记入投入期的成本,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采购管理环节

采购环节涉及物资买价、采购费用等材料成本的构成要素。尤其是买价,占材料成本的比重很大,能导致采购成本的升降。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降低买价是采购管理环节的重点。降低买价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通过及时付款获取价格折扣。

2.通过批量采购获取批量价差。

3.分析物资价格变动规律,在价格回落时购买。企业用的许多物资,经过分析,能找出一些价格变化规律,如企业生产需用的一些季节性较强的商品,在销售淡季购买,能节约不少采购资金。

4.大宗材料和设备,用招标采购或竞争性谈判采购。这两种采购方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价,使企业在采购中处于有利地位。

5.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与之签订长期合同。与诚实信用、信誉度高的供应商长期合作,不仅能保证供货质量,还可以得到其付款和价格的优惠。

当然,降低买价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任何可以降低买价的手段都是采购考虑的对象,但必须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至于上述何种方法应该优先采用,何种方法更好,则需要采购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加以综合判断和灵活运用。

三、储备管理环节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储备一定的物资是必要的,但不可因为其必要而无节制地储备。如果储备过多,会增加仓储费用、保险费、装卸搬运费及不合理损耗。因此,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储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库存物资的数量在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最小化,即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

要做到数量上合理的最小化,笔者认为现在许多企业推行的零库存管理方法值得借鉴。零库存不是没有库存,而是库存数量近似于“零”。作为一种先进的库存管理理论,它可以解决库存管理中的部分浪费现象,降低库存管理成本,减少库存占用资金和仓库仓储管理费用,解决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实现零库存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变相储备。变相储备就是不采用库存储备的形式,以此达到零库存。如有些国家将不易损失的铝这种战略物资作为隔音墙、路障等储备起来,以防万一。

2.由供应商委托就近的营业仓库或经销商存储和保管货物。营业仓库或经销商是一种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实体,供应商委托这样的实体储存货物,就是把所有权属于自己的货物存放在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仓库中,由后者保管和发送货物,企业则按照具体的使用数量和事先达成的价格向受托方支付相应的物料款项。采用这种方式,企业不必再过多地储备物资,甚至不必再单独设立仓库从事货物的维护、保管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便可以实现零库存和进行无库存式生产。

3.作分包方式。企业的许多物资,可以委托或者承包给供应商加工,不必自己进料生产。这样,自己的库存就相应的减少,甚 至为零。

4.实行供应商配送方式。一般来说,在没有一定储备的情况下,无论是生产物料还是成品的配送,都会影响企业的库存量。因此,通过配送的方式,供应商及时地将按照订单生产或采购的物品配送到,企业可以在物品运输的途中实现储存,从而实现零库存。

5.出租仓库或厂房内的部分场地给供应商作为仓库。这种方式就是和供应商事前协商,把企业的场地出租给供应商,由供应商对企业所需的物资进行储备,企业用多少就领多少,事后供应商凭领料凭证与企业结算。这样,物资在未领用前,所有权属于供应商,企业没有实际的库存。

6.代保管。这种方式很简单,就是供应商将物资以书面形式委托企业仓库代为保管,企业用多少料就付多少钱,季度结算,料完款清。物资在用之前,所有权属于供应商,虽然仓库有物资的存在,但不体现在企业的存货账上,这也是一种零库存。

当然在使用以上方法时应综合考虑,使储备成本与缺货成本之和最小,库存物资数量实现合理的最小化,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

物资管理工作是一件复杂繁琐的工作,尤其在现在生产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降低材料成本,一方面要保证生产物资的正常供应,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只要我们抓住供应工作的重点环节并把握该环节的要点,就能够在保证生产供给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实现企业控制材料成本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颐源,周蕴华,王兰洲.煤炭工业企业物资计划与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第6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物资管理;采购与库存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现代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内部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改革内部管理工作方法,不断转变内部管理工作思路,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企业发展与腾飞的梦想。物资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不断体现,物资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我们加强管理力度,改革管理方法。

一、当前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资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的企业经营者和领导者都了解物资对于企业来说是何等重要,因此物资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但同时物资管理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尤其是在物资采购管理以及物资仓储管理方面,问题更为突出。

二、加强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质量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物资管理意识。物资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是由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但是企业的生产运作以及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物资,因此物资管理工作不能够也不可能由财务管理部门一家承担,而且财务管理部门的一家之力也无法真正做好物资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物资管理人人有责的正确意识,同时也需要将物资管理这个抽象的概念落实到企业日常生产工作当中去,从而指导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的具体操作,让物资管理能够真正的体现在具体工作当中,发挥其物资管理的实际作用。在物资管理意识树立的具体工作当中,首先企业经营者和领导者就要明确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对物资管理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以身作则的带动其他管理干部以及普通员工参与到物资管理的积极行动当中来。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的管理人员也要了解自己对于物资管理的责任和使命,要加强对部门员工的监督控制。

(二)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物资管理工作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因为不论如何正确的意识以及如何有效的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头上,所以提升物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非常必要。企业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对物资管理人员进行持证上岗严格把关,同时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及对物资管理的实际要求对聘用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岗前培训,同时还要加强对兼具财务管理知识、资产管理知识、企业管理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从而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在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其他部门及普通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因为物资是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的,所以应该针对不同部门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工作方法改进、工作观念更新,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以及物资使用效率,进而有效加强物资的合理使用。

(三)加强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前企业的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离不开信息化的有序建设,因为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企业所涉及的领域和项目不断增多,信息的交流互动变得更为重要,及时有效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管理工作总体水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首先是要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网络建设,加强财务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各组织部门之间信息交流沟通的及时性与有效性,避免信息孤岛。

(四)采购环节物资管理。物资采购是物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物资采购环节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物资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强物资采购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水平。企业物资采购一般可以分为日常办公用品采购以及昂贵物资采购两种类型。日常办公用品具有数量多、单价低、消耗周期短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日常办公用品采购活动中,首先严格市场价格调研环节、采购申请环节、采购项目审批环节、具体采购环节等方面的严格把关,要严格核查采购人员的采购资质以及物资供应厂商的生产资质,并且要与采购人员签订采购责任书,明确采购人员在采购活动中的权利与责任,从而有效避免采购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除了日常办公用品之外,昂贵物资的采购活动一般具有数量少、单价高、消耗周期长的特点,因此针对这种特点,企业在进行采购的时候首先召开管理人员的集中研究会议,在决定进行采购之后,再通过招投标形式确定投标厂商,并对投标厂商进行资质审核、物资质量审核、单价及性能等各方面的对比,最终选出质优价廉的厂商签订采购合同,这样能够避免采购人员从中牟取私利,避免暗箱操作的行为发生。

(五)仓储环节物资管理。物资采购回来之后不可能一次分拨到位,对于大宗办公用品及生产原料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物资仓储管理就是继物资采购管理之后第二重要的物资管理环节。仓储管理是否有序对于物资能否合理有效使用、能否发挥物资最大经济价值至关重要。在仓储管理当中,要严格控制物资入库、物资领用、物资盘点等几个环节的工作。物资入库必须严格核查采购清单上的物资数量、价格、型号是否符合实际入库物资的情况,同时还要进行质量抽查以确保此批物资符合采购标准,在入库之后要进行严格的分类登记并让采购人员领回入库登记凭证,方便日后双方核实。在各单位部门进行物资领用时,要进行物资申请材料的填写与审核,申领材料当中应该包括申领物资数量、种类以及使用用途和预估使用周期,对于非初次领用的物资还要特别加强对上期实际使用情况的核查,对于非正常使用和消耗要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部门管理人员提供异常使用情况说明材料,并根据上期物资使用情况来进行当期物资申请数额、种类的具体分拨,最大限度确保物资的合理科学使用。对于仓储状态的物资要进行定期盘点和清查,对于过期物资要进行及时处理并且核查物资入库时间及使用效率,从而为下次物资采购的具体数量、种类计划的有效编制提供科学依据。才仓储环节更加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其物资信息的收集不仅要放在仓储状态的物资上面,同时也要通过企业网络的沟通便利及时了解物资在各部门、组织的具体使用和消耗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实现物资管理的账实相符,提升物资仓储管理阶段的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建中.企业加强物资管理工作措施研究.北方经贸,2011.

第7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 计划管理 生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已经崛起,但管理水平与全球的跨国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前一段时间企业界风行的MRPII推动式生产计划管理模式与以丰田为代表的JIT拉动式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在中国企业界以各种形式纷纷登场,同台竞技,众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在生产管理上能有大的提升,但实际效果如何,只有相关企业自己知道。笔者认为,企业不应局限于这些条块理念,而是更应结合自身生产特点,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本文正是就此展开相应探讨。

一、时菱公司的计划管理现状

(一)时菱公司生产运作方式

生产计划接受市场营销部的工程命令单(营销订单)―计划评估―上载EXPLANNER ERP运行―采购订单计划下发―采购品交期跟进―部品纳入、检查、集结―部品出库指示―生产使用―完成发货。

(二)时菱公司产品开发周期、采购周期、生产周期

联合体投资,由三方参与投标,对于时菱公司而言,当前所需的、比外方投资数量更为重要的东西,便是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目前时菱公司的设计开发、采购分配在某一项目取得后,就已经决定好,即设计科接受三菱公司的SOSW、SOS表、图纸、实验规格书,对其进行确认后录入做成BOM,登入系统。生产计划根据市场营销部的工程命令单做计划评估上载EXPLANNER ERP运行,采购根据既定分配额开始采购计划筹备。

(三)物料的跟进、到料情况跟进

物料采购计划的分配在项目取得后就已经明朗,即分为时菱自行采购件、时代电气支给件、三菱支给件。也就是生产计划根据不同采购方式对物料进行跟进、处理。

(四)物料质量情况及品质控制

时菱自行采购件:合格率低、抽检数量大、效率低,发生品质问题时,由时菱采购与供应商协调、解决。(选定供应商后,供应商的技术与时菱的技术、工艺,先期协定技术标准与判定方法,确保供应商能按时菱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供应商生产发生的疑难问题由时菱技术支持的供应商提出,时菱可提供先期技术指导。采购对关键件、重要件先期处理采购,交样时间提前,或在供应商交样前去供应检验。

时代电气支给件:相对于时菱自行采购件合格率稍高,发生品质问题时由时菱品质、计划与供应商协调、解决。

三菱支给件:合格率高,品质相当稳定,首检一般一次过,但若发生某一部品品质问题就会整批不良,再加之地域的问题,处理、解决时间周期长。

二、生产管理问题分析

订单合作形式,造成物料不能及时纳入,生产计划被动。投标完成取得后,时菱公司就已基本明确客户的交货期,即从生产计划到物料采购与组织生产,这中间不出异常的LEAD TIME是相应固定。在不改变运营方式的情况下,这一周期也可认作生产的科学管理周期。期中计划上载的提前期、采购的周期、生产周期几个结点是必须确保的。这样才有利于正常的组织生产相关活动。

但实际上目前时菱公司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第一,时菱公司系合资企业,在接收到客户订单后需与合作企业确定相应的合作形式与物料采购方式,并签署相应的合作协议。此期间往往因各种原因不能明确,造成计划不能按规定时间上载,后续的工作不能按正常流程进行,影响长纳期件与关键件的采购与协调处理时间,造成被动地调整生产计划,采取压缩中间环节的处理时间、加班加点等方法消极应对。

第二,物料流通过程中数据、信息难以掌握。大部分三菱支给件因为海关通关问题,出现只能被动等待或根据经验预估物料到料时间的现象,照成生产计划、生产安排的不确定性。(提前多少时间能发现这一问题)

第三,当客户交期与售后服务发生冲突时,需要挪用正常生产支给品物料(三菱支给件没有余量)进行售后维修时,会出现因挪用件不能在指定时间返还而影响生产进度及客户交期的现象。

第四,当生产过程中发生品质问题(图纸、设计、实验参数等)只能通过在职日方管理人员询问三菱确认后才能进行作业(一来二往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

第五,人力评估的风险,2015年上半年,时菱公司面临着大环境生产任务不足、订单消减、变更、人员富余的情况,走出去找市场,安排员工上岗解决就业问题,是当时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配合公司决策,实施如何合理安排、有效利用资源(人员、生产项目),创造最大产值,也是生产计划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第六,仓库的管理方面,三菱对仓库的现场规划、系统支持等方面下足功夫,但是目前仓库在沿袭了这些好的管理方面上并没有发挥自主管理方式,物控功能未完全实现,对专项生产、专项物料没有提前预警的机能,造成某些重要物料在生产所需时才发现在库数据与实物不符。所以,生产计划必须依当时的物料到货状况重新进行生产计划的调整,没有针对物料的在库项目进行A、B、C定期盘点管理,只是应公司财务要求进行每年2次盘点(6月份、12月份),对辅料的管理(消耗与实际是否一致)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只是实施双位管理),即当某一辅料出现小于安全库存后,用仓库员提报数据进行采购。

三、改善的思路

(一)联合体共携达成目标

按生产投产所需完成的工作项目,做成总推进计划,根据5W1H原则设定担当、责任部门与完成时间。定期进行完成情况与进展的确认,把握总体的完成情况。形式可设定为电话会议或定期报告各自的进展,由专人汇总。对受阻点大家共享,也便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二)计划控制性管理

一切以生产计划为源头开展工作,强调生产计划的严肃性。按定期产品投产前确认会议、物料控制会议、品质控制会议的方式导入。

第一,生产推进会议。当接到订单后启动,由项目推进担当做出总的推进计划,各职能部门根据总推再做出各自的具体实施项目完成计划。定期(每天、每周)举行确认会议,报告各职能部门的项目完成情况,形成整体的控制局面。

第二,物料控制会议。采购部在生产开始前一个月,每周报告物料采购到位情况。特别对是长纳期部品的状况把握,以便有时间进行协调与处理。生产前半个月,每周报告二次物料到位状态,各生产区间在生产前一周开始,每天统计不足物料清单交采购部,采购部与生产部门核对物料到位准确性,确保物料及时到位,并情报共享。(报告需按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分类,并结合生产投入顺序)。外协、外购件在生产前10天必须回厂,以确保有足够的检查时间与品质处理调整时间。装配生产开始前一周物料集结,每天报告物料不足情报(含内制物料)。

第三,品质控制会议。一是每个生产现场必须设定专项看板。内容包括管理的物料清单、生产进程状况、问题点汇总表。二是《问题点汇总表》统计内容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问题与疑问。含来料不良、尺寸超差等质量问题,同时也包括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定位困难、无工装作业问题,工艺没有明确加工顺序与步骤,图纸不能理解与错误,加工不到位,装配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三是生产开始后,每周定期召开品质专题会议,对提出的问题点进行通报、分析,研究对策,找出解决方案。另外,生产部随时报告生产进程情况。

(三)改善生产中瓶颈工序

生产任务饱和的情况下,生产计划编排以试验设备限制问题点优先考虑最大化调配生产。目前,新设备虽投入,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问题,还是存在造成短时间阶段性的假性不足(如有地铁项目存在的话),解决的办法也只有让人员倒班作业,设备不停止。这里客观需要多人具备操作设备与掌握作业方法的能力,前期可进行多能工的培养,以便对应生产。

(四)物控功能的运用

第一,对在库物料进行A、B、C管理,分关键、稍次要、次要件进行盘点。建议对专项生产部品设定专项管理台账,并每天进行更新与维护,以便核对账物一致性,提前发现短缺物料,找出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起到提醒生产的作用。确保物流适时动态地得到反映。

第二,对生产计划的售后服务用部件建立相应的报、批、领流程,对通用部件可设定一定的安全库存,对专项部品及仕向部品必须判定后期的采购能否满足生产,不能满足生产时,生产计划需提出应变方案,做成对应计划提供高层、营销判定。

四、结语

第一,生产计划执行过程是一个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统筹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对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改善和对生产计执行效果的提升可影响企业的综合力。

第二,生产计划执行效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团队协同力的高低。一个部门的机能与能力是有限的,好的方案与计划必须依赖相关部门的支持。

第三,在工作中不要仅站在本部立场上单独考虑问题,还要多与相关部门协调与沟通,理解并掌握相关部门的运作流程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协调与变通,制订适合自身的、科学可行的生产计划。

(作者单位为中车时代电气株洲时菱交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8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加强复工复产指导

1月31日印发《关于延迟本县工业企业复工的通知》,明确了工业企业复工时间,要求本县工业企业原则上不得早于2月9日(正月十六)24时前复工。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相关工业企业除外。2月4日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工业企业复工工作的通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按照“六个必须”“五个到位”“四个坚持”要求,建立企业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制定复工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方案,建立职工健康状况台账,备齐口罩、消毒剂、体温仪等防控物资,做好内部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各镇(园区)落实属地责任,成立企业疫情防控工作组,督导企业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情况。2月7日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非煤矿山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2月10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复工流程。成立复工工作指导组,分成4个小组,深入企业一线,查看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截止目前已深入所有镇(园区)100多家企业指导。

截止2月20日,我县共有222户工业企业复工,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户)的58.3%,复工总人数达13000人左右。

二、保障重点防控物资企业生产

已协调县服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紧急生产和计划供应防护服1500件,口罩20万只,隔离衣2000件,消毒服2000套。为复工企业办理运输车辆通行证51张,解决生产物资运输等现实问题。

目前正在组织企业申报市防疫防护重点物资技术改造目录,截止目前已申报项目13个,其中防护物资生产企业项目7个,主要配套企业项目3个,食品生产企业项目3个。

三、保障企业复工复产防护用品

经县政府、经信局等多方协调,目前已联系上市一家口罩生产厂家,该公司每日可提供2万只口罩(挂耳式民用口罩),为科学合理调配口罩使用单位,已向各镇(园区)下发通知,上报口罩需求数量。与市局互联互动,共享防护物资采购渠道。

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

第9篇:前期物业工作要点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生物医药企业

预算是在特定的企业组织结构下,与日常经营行为相互配合的规范体系。预算与企业整体的业务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等要求相一致,是一种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设立一系列经营指标体系。预算管理包括企业预算的制定、实施以及事后评价等环节,它是一种与企业治理结构相协调,并涉及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权责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机制。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制约了生产技术的改进,企业营运成本增加,利润率过低。在与国外生物医药企业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竞争模式,实现成本、价格以及质量的综合收益。而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作为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无疑是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企业预算管理的发展

1.财务计划阶段。19世纪末,美国最早在企业中运用预算管理手段,随后,预算制度逐步在工业化国家得到发展。自20世纪3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预算管理制度,企业预算管理在内容及方法上有了飞跃。许多量化的财务指标,诸如盈亏平衡点、弹性预算、变动成本、现金流量分析方法等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此时的预算管理在内容上已大大超越了成本预算的范围,被称为“财务计划”。财务计划阶段,预算管理的协调功能被逐步发掘,形成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雏形。

2.全面预算管理阶段。财务计划侧重于分析企业利润的影响因素,主要由财务部门实施及控制。而随着企业实践的发展及管理的需要,预算内容逐步延伸至生产、销售以及资本支出等业务领域,形成了全面的预算管理。(1)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对未来一定期间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及决策的财务说明,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控制、考核等从而达到支撑企业战略的作用。企业制定预算应该以战略目标为起点,通过预算的编制、分析、实施、控制及绩效考评等,有效组织、协调生产活动,完成企业长远的战略规划。全面预算主要包括财务预算、业务预算以及资本支出预算。一般的编制程序为:在经济业务基础上编制业务预算及资本支出预算,最后编制财务预算。企业财务预算应根据战略要求,以业务预算及资本预算为基础,以财务报表为载体,以现金流量为核心进行编制。在预算管理实施阶段,企业有关部门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及时纠正偏差,以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及调整。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后阶段是业绩评价,实施奖惩机制,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2)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是全员参与的过程,通过预算指标的层层分解使每个员工都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而通过不同部门的共同参与,也使企业进行了资源的协调和合理配置,更好实现经营目标。其次,全面预算的编制涉及销售、生产、投融资等各个环节,是从企业价值链和管理角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反映,属于全方位的预算管理。最后,全面预算管理强调流程的全程化,即预算管理不仅仅是预算编制及汇总,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算执行、控制及调整,真正发挥预算管理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二、生物医药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手段,不仅可以加强员工责任意识,落实科学管理机制,还能够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特点建立适应的预算责任中心,保证各部门经营目标的实现也是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对生物医药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与调节。同时,全面预算管理还要求生物医药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预算偏差,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预算执行措施采取适当调节,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2.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生物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需要。生物医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资本性支出,诸如医疗设备的采购、新的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等等。长期资产投资一般具有投资数额大、投资期限长以及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为了更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有必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事先考虑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性,坚持以经济效益为重点,投资成本及投资风险最小化为前提,对投资资金进行严密的预算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对企业资金流向进行全程全额控制,达到降低企业自己风险的目的。

3.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生物医药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09年,国务院正式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以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2010年,国务院又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提出: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国家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自主定价,免征营业税。随着新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始制定成本领先等战略目标,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企业经营活动,充分把握竞争机会,提高市场地位。

三、生物医药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脱离企业战略目标。(1)预算管理的实施缺乏高层人员参与。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生物医药企业由高级决策层制定战略目标,而预算管理的编制及调整仅成了财务部的职责,财务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需要销售、投资等方面的数字,但相关职能部门认为预算与己无关,而没有进行详细测算。由于预算管理过程缺乏企业战略层的参与,导致出现预算指标与企业实际情况情况不符、与长期发展战略不匹配的现象。(2)忽视企业生命周期因素。一般来讲,企业生命阶段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定应该结合企业在每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来进行,这样不仅能够使预算满足企业短期发展的需要,也能适应战略目标的长期性。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不断变化,具体经营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因而生物医药企业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也应该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生命周期来制定不同时期的预算管理模式。

2.预算指标制定过程中的问题。预算管理主要目的在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因此,企业预算指标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预算管理中,经常存在不符合实际的预算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市场状况,不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等现象。(1)以销售为起点的全面预算制定存在误区。大多数企业编制全面预算都以销售为起点,这种预算模式以销售预算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确定生产预算、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以及现金流量预算等。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编制模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能更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该模式下的预算管理容易形成经营效益与销售之间的对应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多数企业为了提高市场地位而制定过高的销售目标,导致企业内部生产部门等指标压力过大,执行困难,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因此,生物医药企业预算指标的制定应符合实际、不应形式化。(2)预算编制未与工作计划协调。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各个预算责任中心性质不同,预算管理内容也不同,较为详尽准确的预算需要各责任中心按照具体工作计划进行。目前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的预算编制没有与工作计划协调,在编制时简单的设定某一指标、单一增长率,对短期指标进行简单重复或加减运算,造成预算指标不准确、执行过程困难的后果,而不能真正将预算指标按责任部门进行横向分解,不利于企业及时分析预算偏差,从而使预算管理失去了事前控制的作用。

3.预算控制及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1)预算控制缺乏动态管理。在预算管理过程,企业需要及时进行预算的调整、协调,所以预算的控制是预算管理活动中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生物医药企业的预算编制时间跨度长,预算控制工作量大、周期长,这样容易导致预算调整工作的滞后性,影响预算执行效果。(2)预算考核不力。全面预算的考核是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最后阶段,主要是在预算指标的完成程度上对各预算责任中心的预算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在已经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普遍存在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结果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致使全面预算管理不能得到有力执行和评价。预算考核制度不合理,容易挫伤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失去其战略意义。

四、加强生物医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1.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结合。(1)将全面预算管理提到战略高度。目前,不少企业高层管理者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认识。要实施战略目标为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就应该强化企业决策层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全面预算管理,进而参与制定及控制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来,真正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性。比如在企业中设立预算管理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小组、预算责任中心等。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企业领导层、财务、销售及生产负责人均应参与;在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立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即预算管理工作小组,由其履行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日常管理职责;预算责任中心要根据其在企业预算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划分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相应权利和利益的企业内部单位,包括内部各职能部门、各体系、所属分(子)公司、所属区域等。(2)预算指标在制定时考虑企业生命周期因素。全面预算管理要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就必须将企业生命周期因素的影响考虑进来。生物医药企业应根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预算的制定和管理。在初创期,企业主要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及调研,主要涉及资金、技术等投资,资金流出较多,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资金流入。因此,这一阶段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是进行资本支出预算;在成长期,企业经营活动已经趋于稳定,资金投资较少,产品或服务销售开始呈现规模化,这一阶段经营重点在于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相应地,企业预算管理应以销售为中心,主要实施以销售为起点的管理模式;在成熟期,企业市场份额已经得到很大拓展,主要以现金流入为主。企业在该阶段的战略目标是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并努力降低成本,实现低成本竞争优势,所以生物医药企业的预算管理以利润为起点,根据设定的利润编制销售及成本预算等;在衰退期,企业经营整体呈下降趋势,销售减少,可能出现生产线出售或重组业务,闲置资金较多,此时的预算管理应该针对多余的现金流进行控制。

2.正确编制预算。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多种,包括固定预算法、零基预算法以及弹性预算法等,生物医药企业应根据责任中心特点及预算管理内容进行正确选择。如果企业业务量变化不大,可以采用固定预算的编制方法;对于成长性较好的生物医药企业,由于产品变动较大,需及时调整预算结果,所以不太适用定期的预算编制方法;弹性预算适应性较强,能够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预算信息,但是预算编制的工作量较大,需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工作。同时,预算的编制要结合各预算责任中心的工作计划。通过制定精确的工作计划,将战略目标细分,落实到具体部门及员工个人,便于进行绩效考评。工作计划应包括具体目标、实施期限、实施手段以及所需资源等,以便预算编制及考核指标的建立。将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可以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预算编制前,要先确定编制周期、编制种类、编制及控制原则、调整流程等。比如,某成熟的生物医药企业,预算编制采用以利润为起点,按息税前利润指标编制财务预算(主要为利润及资金预算)、业务预算以及资本支出预算三大类;预算按月填报、逐月滚动控制、季度调整;编制时对于不同的费用科目设定合理的编制及控制原则,按人工费用、物料成本、固定费用及变动费用分别拟定相应原则;预算调整,如追加预算,应当由预算责任中心向预算管理工作小组提出书面报告,设定相应的审批流程,获批后方可调整预算。

3.构建预算的动态化管理。生物医药企业应该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持续性监控,将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综合运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这样才能保持全面预算的全面性、连续性,从动态管理对预算进行控制和协调。生物医药企业在改善预算流程同时应建立全方位的预算控制体系,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进行预算的管理,使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既有约束手段,又有激励机制;既反映财务预算指标的设定,同时也应定期编制会计报告来进行信息反馈。预算执行中可采用如下方式:(1)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各预算责任中心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不断调整执行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2)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预算责任中心应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同时确定下期的工作重点。预算例会按照召开的频度应当形成不同形式的预算反馈表。(3)将本预算责任中心预算反馈表连同预算工作总结送交财务部。(4)财务部每月按照预算责任中心编制预算执行表,比较实际与预算目标的差异,并进行差异分析,填写分析结论。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检查和考评预算执行情况的依据。

总之,通过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低成本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全面预算实现了预算指标之间相互平衡制约,提高了预算管理的准确性,为实现预算对企业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条件。

参 考 文 献

[1]王韬.医药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难点和误区[J].会计师.2011(6):57~58

[2]张素会.论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J].经济论坛.2011(12):203~20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