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雨霖铃赏析范文

雨霖铃赏析精选(九篇)

雨霖铃赏析

第1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差甚远,学生感觉乏味难懂,学习兴趣与教师想象的差距很大,读不懂诗歌更别提品味鉴赏,而背诵默写更让他们感觉焦头烂额。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感觉难懂难学难背,这让我的教学陷入了困境当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古诗词教学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收获实效?于是,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平时的阅读时间欠缺、阅读空间狭小,网络和手机的冲击造成了阅读品位降低。学生喜欢接触新事物,走在潮流的最前端。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倘若我们的语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许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添加现代流行的元素,迎合学生的口味使得鉴赏诗词成为他们的一种能力。因此,我在《雨霖铃》的教学中实现了这一想法。

 

一、教学过程

 

(一)导:播放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

 

“你们喜欢唱这首歌吗?觉得它好在哪里?”“旋律好听!“歌词有意思,容易打动人!”“感情忧伤,让人产生共鸣!”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提出了既然是语文课,便要针对“歌词”进行分析到底好在哪里。科代表徐颖加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歌词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自己伤痛之情,而是通过借助‘油桐、落花、孤燕’等意象描写了很多写景的句子,那句‘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直接点题了。”课室里顿时雷鸣般的掌声比我高度的评价远远有力多了。

 

(二)思议:整体感知

 

1、请找出表达本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分析词中“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考虑。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呢?全词从此句开始想象到离别后情景。离别后会怎么样?

 

(三)展评:引导提升

 

1、科代表徐颖加回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是表达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是《寂寞沙洲冷》的点题的句子,从某种意义上,《寂寞沙洲冷》就是现代版的《雨霖铃》”。我及时表扬她分析得很准确,只是词人柳永把《雨霖铃》的感情描写得更加的含蓄、细腻和真挚。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正是我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主要运用艺术手法,而情人别离的痛苦也是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下面让我们一起鉴赏《雨霖铃》是怎么唱的,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接着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自古以来,我们很多文人雅士早已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词,《雨霖铃》就是柳永离开京城,告别恋人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我请学生分小组从词中找出“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去考虑,并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完成。

 

(1)刘炼小组展示景语 (景物描写)

 

内容: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特点:凄美

 

(2)赖伟健小组总结情语(情态、情事)

 

内容: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特点:缠绵

 

(3)朱恩妮小组归纳情感

 

内容:多情自古伤离别 特点:凄凉

 

(四)课堂小结

 

柳永是婉约流派的代表,词风婉约细腻别具一格,为人行事流风倜傥。“凡有进水处,皆有柳永词”。我想,这也是柳永把词通俗化,口语化带来的影响,正是《雨霖铃》的独特魅力,以至于童丽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课堂上我们解读了文本,触摸了柳永的情感脉搏。在课堂结束之前,我们跟随着童丽的歌声,反复地深情背诵柳永的《雨霖铃》。

 

二、教学反思

 

《雨霖铃》的教学是利用媒体资源,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心。无独有偶,在教其他课文如粤教版必修一《上邪》、必修二《再别康桥》、必修三《虞美人》等,我都借用了经典诗歌改编流行曲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课堂的活跃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喜欢学习,容易背诵,准确默写,实在让我收获了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利用大众传媒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编号:zc201515)的研究成果。

第2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柳永,《雨霖铃》,阐释,评析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是我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为宋以后慢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词从士大夫的狭隘中回归到了市井细民的生活中,扩大了词境,转变了词风。柳永的词写得有真情实感,通俗易懂,在当时就风靡全国,“凡有井水饮处即歌柳词”,从皇帝到市民都争唱柳永词,妓女乐工更是以能得到柳词为荣。年轻的柳永在家乡福建崇安学成举业后便往京城应试,因屡试不第,长期留连市井坊曲,与乐工歌妓打成一片,写了大量咏妓词,第一个站在被侮辱被损害的妓女位置上为她们歌唱,为她们呐喊,也与妓女有了一定的感情。《雨霖铃》就是柳永离开京城与妓女离别时所写。词的上片写一幅清秋长亭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一开头就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凄切”,使整首词都笼罩在凄惨的气氛中。“寒蝉”,蝉之一种,鸣声凄厉冷清。《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这一句交待了离别的季节,在清秋寒蝉凄鸣的时候,当是深秋时节,在这个季节中更有亲人团圆的中秋节,可是词人却在这样的美好季节里与心上人离别,而且是在一个深秋凄清之时告别。“长亭”写离别的地点,古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文学艺术论文,“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意即此处一为别,归期杳杳,写离别之地点,进一步写离别之凄惨。一“晚”字更显出这凄惨之烈,“晚”是万类生灵归巢之时啊,主人公却要在这归巢之时离别,人生之无奈更无以言说。在这特定的凄惨的离别时间离别地点中,闪出了一丁点希望:“骤雨”这雨下得好啊,在这傍晚时分下这么大的雨,可以不走了,至少今晚可以不走了,今晚还可

以和心上人“偎红依翠”。可是“骤雨初歇”,雨停了,希望立即破灭。人生就是这么无奈,有了一点希望,希望常常被无情粉碎,正如李煜所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消失得太快了,快得让我们来不及心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城郊外。“帐饮”,设帐摆宴饯别。“无绪”,无情绪,没心情,心情黯淡无光。这酒实在不是滋味,实在难以下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雨霖铃》是柳永在京城受到沉重打击之后,苦无出路,不得不远涉江湖,与情人分别时所作。如果不能了解这一点,初读此词,心就像江南淅沥缠绵的秋雨打湿了一般,一种失重的悲伤和凄怨难以自禁地袭上心头的感觉就会没有着落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1]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这里是对船的美称,以美酒兰舟这些美好的事物衬托出离别之凄惨、无奈。“催”交待船家心情之急切,一边是留恋,一边是催发,雨停了,天晚了,船家催发了,一步一步紧逼,留是留不下了,“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2]千情万种,千恩万爱,此刻不得不分开,不得不出发。“催发”还暗示着行程之遥远,相见之无期。留恋处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恋恋不舍的主观情感与催促开船的客观形势之间尖锐的冲突,下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愁别恨才因此而更加触目惊心”。[3]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手拉着手啊,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哽喉咽。“这两句细腻、真朴、感人,描摹离人的绵绵儿女别情,五内俱焚的复杂心态,酣畅淋漓,妙至毫颠。”[4]“执手相看泪眼”这一细节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一方面柳永与歌妓的真情实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歌妓追求普通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更主要的是柳永与歌妓在大道上执手相看泪眼,已完全不顾及士大夫的含蓄蕴籍,完全沦落为浪荡公子,要知道,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文学艺术论文,男女之间更不得在公众场合拉手泪眼相对。当然封建士大夫也做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但那是在暗处,不是在明处,更不是明目张胆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并把它诉诸文字。难怪晏殊要说柳永“公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尘”。是啊,封建社会容不得真实,他们需要的是伪善、权术、阴谋,这些东西“常常表现在假面的告白之中,而绝少作为内心的抒情独白袒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中华民族的含蓄、自我克制这样一些美德和与此有联带关系的麻木忍受这样一些缺点,也何尝不与沉重的压迫有关”。[5]柳永能够把他的真情实感如实地书写出来,表现得那么细腻,那么坦率,这正是词人柳永的可贵之处,也是柳词之所以感人的地方。柳永“这一离别形象和传统爷娘妻子走相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没有什么家国之感,没有什么道德之思,也没有什么家庭之责,它有的是纯粹的男女风情之愉悦。设宴饯别的主人上是纯粹的大众愉悦的对象——歌妓……对这一对象,大众的责任只需甜言蜜语,千金酬一笑足矣……它走向下层贫民的审美趣味,追求的是内心的愉悦和实实在在的快感满足,这样的风情离别,有着更令人刻骨铭心的惨痛,这种惨痛更具有现实性、功利性”。[6]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是设想。“想想男女主角的身份和境遇。同是沦落人,君心似我心,写出来唱出来就教人难分彼此了。”[7]“去去”是去了又去,表示行程之遥远,同时也暗示着不愿去也得去,不得不去,为什么不得不去呢?为了蜗角功名,为了区区名利,游宦成羁旅。“千里烟波”写前途之遥远,之渺茫,加之后面之“暮蔼沉沉”更是黯淡一片,更衬托出那离愁如烟波之深广,如暮霭之浓密,离愁层层递增。字字写景,句句含情,景为情设,情随景生。“楚天”指行者要去的南方。船一起航,就只剩下了“泪眼”、“烟波”、“暮霭”,心情之凄然可以想见,前途之渺茫可以预卜。离愁之深,别恨之苦,充溢毫端。

上阙主要写饯别时恋人间难舍难分的长亭离别图,抒发离情别绪,写得缠绵婉致,意旨绵密。

下片写离别后孤独寂寞之种种设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由个人的离别场面转向离别人的普通感受,由个人的感受写出普通哲理。这是词有点有染中的“点”。接下来词人用景来渲染心中之情,这些意象如“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淋漓尽致地渲染离情别绪。江淹曾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离别而已矣”。生离死别本已令人黯然神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何况离别在这凄冷寥落的清秋时节,万物萧条,人何以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写尽了凄凉孤寂之情景。“酒醒”呼应上阙“无绪”,尽管无绪,还是喝醉了,喝醉了好啊,离别是就少了一点缠绵,少了一点痛苦。但是今宵酒醒后,面对寂寥的河岸,凄风袭来,冷月挂在杨柳梢头文学艺术论文,不见了心上人,不见了汴京的繁华与烟花酒地,独自一人孤身苦旅向天涯。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俗,因“柳”与“留”谐音,取其“惜别”之意。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实甫《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更是借助杨柳把离别写得透彻淋漓。柳永将情境置于岸边残月柳树下,组成了一个美丽凄清孤零的境界,这一境界“更加使人悲生寒心,寒增悲意;更觉得凄冷难耐,苦痛难忍。”[8]对“杨柳岸”这一千古名句,也有不以为然者,如明俞彦《爰国词话》:“子瞻词无一语着人间烟火,此自大罗天上一种,不必与少游、易安辈较量体裁也。其豪放亦止‘大江东去’一词。何物袁绹,妄加品骘,后代奉为美谈,似欲以概子瞻生平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不知万顷波涛,来自万里,吞天浴日,古豪杰英爽都在,使屯田此际操觚,果可以‘杨柳外晓风残月’命句否。且柳词亦只此佳句,余皆未称。而亦有本,祖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第改二字增一字耳。”[9]清冯金伯《词苑萃编》亦沿此说:“况‘杨柳岸’句,又本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只改二字增一字,焉能独擅千古。”此不足为训,改前人句而顿生色者,成为千古名句,自古及今,举不胜举,仅李白杜甫就例不可数。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一年又一年,分别之久,相见无期。“应是”是设想,是离别人设想别后之漫长难挨的孤寂日子,“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10],因为离别后纵有良辰美景,也如同虚设,子虚乌有。于是词人万般无奈地感伤地呐喊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有良辰美景,有千般柔情,万般蜜意,从今以后又对谁去说呢!这样的结束,蕴含着无限的意味,“使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这种离愁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与日俱增”。[11]

柳永《雨霖铃》意象鲜明,景景含情。如: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以凄清的意象抒写离别的愁苦,层层扣进,曲折回环。运用白描手法极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状清秋之景,达伤别之情,又如“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刻画人物神态,生动传种,“几笔勾勒文学艺术论文,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丰富的内心世界”[2]点缀渲染,意境深邃,清刘熙载《艺概》:“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反复渲染,相互烘托警句闪烁,意境全出。

词人选用《雨霖铃》曲调,声情婉致。《明皇杂录》、《杨贵妃外传》载:“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柳永选用这一词调声情哀婉的特点来抒写一对恋人的离别情绪,显得声情并茂,柔婉凄恻,如泣如诉。

声韵凝噎,文情交融。《雨霖铃》韵脚字: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为入声字,而多为舌齿音字,且不属一个韵部,读起来气流受阻不畅,有凄噎之感,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大量使用舌齿音字,如“蝉”、“凄”、“切”、“对”、“长”、“亭”、“骤”、“初”、“歇”等造成一种急促、凄厉、掩抑的“声情”,从而更好地与“文情”相协调,相一致,更好地表达哀怨,悲离的感情。

[参考文献]

[1]李林圃.体验阅读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以《雨霖铃》为例[J]. 现代语文,2008,1.

[2]张文光,刘党桦.晓风欺弱柳,残月隐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解析[J]. 现代语文,2006,2.

[3]王兆鹏,姚蓉.柳永词[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刘寒松.奇章秀句精工英雄巧思——柳永《雨霖铃》艺术手法浅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5]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龙杰.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J]. 语文学刊,2010,12.

[7]刘占泉.柳永《雨霖铃》研究[J]. 中学语文教学,2000,10.

[8]陈华.从《雨霖铃》看柳永对宋词的贡献[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

[9]唐圭璋,词话丛编[C]. 中华书局,1986.

[10]何乔锁,陈采霞.最是黯然销魂的别离情——柳永《雨霖铃》赏析[J].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第3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关键词:诗歌;教学方式;教材

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老师讲明、讲深、讲透课内知识,还需要补充一些和课文知识点有关的课外知识,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我们称之为知识拓展或课外延伸。比如,在教授人物散文时,我们就会相应地给学生补充一个课外环节,就是小结讲授人物散文专题;在讲授文化散文时,会补充文化散文的阅读等等。

一、教材和教学问题分析

高中语文学习中,诗歌占据了很大一块,说实话,诗词的讲授很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底,它需要一个老师有深厚的积累。诗歌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1)把握不好每首诗歌的讲授重点,本来以为诗歌的讲授无外乎抓住其思想和表现手法,但是后来才知道不同的诗歌讲授的重点其实是不同的,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能很好地意识到这一问题;(2)教授方法的选择,既然每首诗歌的学习重点不同,那么讲授诗歌的方法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的认识,我是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之前意识到的。

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对教授的知识做了一定的修改。所以在讲授后面的诗歌、复习诗歌专题时,我不但注重学生对于课内这首诗歌的理解,还会更加重视让他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这也是我本文中要讲的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知识的学习有时候需要全面,但是全面地讲尚且不易,而学生是否能全面地接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与其教给他们很多但是每一次都只是点到即止,还不如每一次都选择一个点作为重点让他们掌握,效果会更好。以下,我将就必修四第三专题的诗词来具体讲一下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二、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

课外知识的补充穿插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二次消化课内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的知识。穿插恰当的话,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就会相对更加明白自己需要掌握什么。诗歌课外知识的穿插艺术有很多种,以下,我将从文本切入来讲。

1.手法角度切入艺术

首先接触到的是李白、杜甫的两首诗歌,李白《蜀道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诗人怎样表现蜀道难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研究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本诗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衬托、夸张、烘托、动静结合。说多不多,但是四个手法说少也不少了,所以在穿插课外知识的时候,我主要还是将每一种手法作为一个切入点,找来其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诗歌带着学生一起赏析。

2.诗人诗歌角度切入

杜甫的诗歌《登高》看看只有四联八句,但是学习的内容真得很多,整首诗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写景和抒情共同组成,所描写的景物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悲情。这些都是课内知识的教授。那么这种情况下,课外拓展就可以考虑从同一诗人的诗歌切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穿插讲一下律诗的特点。

3.具体意象切入

《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雨霖铃》很好地运用了悲景写悲情、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但是在选择这首词的课外拓展时,我没有选择这些手法进行巩固,而是选择词中出现的几个意象进行课外拓展分析。

《雨霖铃》中表现愁绪的这些意象,都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本词不过是集中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众多意象的运用,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使《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读本词,应先领悟这些意象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我选取了其中的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和月这些古诗词中最典型的意象进行了扩展,主要是通过这些意象出现的诗句赏析,让学生知道诗人采用这些意象主要用来表达什么情感。

以上诗歌课外知识拓展的方法是本人在讲授诗歌专题时的一些小小体会,其中还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备的部分,将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补充。综上所述,诗歌课外知识的拓展其实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但是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求切入的角度恰当而有效。

参考文献:

第4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词最初名称叫“曲子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先盛行于民间,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创作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等,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后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介入词的文学创作。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词风,以欧阳修、晏殊为代表,词中多半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词发展到了宋代,新的大一统时代已非前代衰世可比,词人们渴求着一种既“大”且“新”的艺术格局和审美气度,从而催生了慢词的勃兴。

二、柳词在词史上的影响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成为慢词的大家,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基本都是令词,而柳永所写,则多是慢词长调,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篇幅的拉长导致词风得以“放大”,具体铺叙形容,开合起伏,组织景语。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表现他生活在市民中间的感受,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喜爱,获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柳词最令人注目的特色,乃在于“经俗”为美。他把词从贵族文人“沙龙”引向市井“坊曲”。晚唐五代词,从其创作动机、创作环境到作者身份等方面均属于贵族“文艺沙龙”产物。而柳永是一位失意下层文人,唱者和听者多半是一些歌妓和市民,其词更属于那种“流行歌曲”式的“俗曲”。所以,柳词无论从其思想色彩、审美意向,还是艺术风貌来看,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大特色便是“世俗化”:一是感情更“世俗”,二是语言更“俚俗”。情志基本是一种男恋女爱情感和理想愿望,塑造少见的世俗社会人情味。这对当时社会传统的文学观念及审美观念是大胆的挑战,直接影响着“婉约”派的创作。

“婉约”派出现较早,以唐朝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词为开端。宋初欧阳修、晏氏父子奠定了该派的基础,对后世“婉约”名家词人有启迪作用。但此时,词仍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主要特征:题材较窄,一般不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表现手法,曲折表达细腻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重视结构组合,表意求曲,声律和谐,语言流利,绮丽挥绰,文思绝佳。

三、柳词代表作《雨霖铃》

柳永生活的年代――北宋前期,正是创作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时期,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中晚年中进士,官居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仕途坎坷,于是淡泊功名,以“白衣卿相”自居,耽溺于“偎红倚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创作的《雨霖铃》词调来源唐教坊国家乐府机构中教坊大曲名。《明皇杂录》云:“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衿渖为《雨霖铃》以寄恨。……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柳永盖取唐时旧曲翻制,即本古乐以翻新调,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内容。词人离汴京前往浙江与情人话别时所作。当时的作者内心因羁旅生涯所诱发出来的伤感随着作者的游踪越来越浓。仕途上的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这种抑郁忧愤的心情与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便更加感到生活前途的黯淡无光。全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精心刻画了情侣分别时留恋的情态及复杂微妙的心理,进而设想别后的孤独与思恋,深刻地表达了有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意。

1.从词谱上讲

宋朝填词并无专门韵书(或已失传),是根据唐及后来的词论家推测的。《雨霖铃》又《雨霖铃慢》,双调仄体。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正体103字,上阕10句5仄韵,下阕9句5仄,除第一字“切”为去声韵,其余押韵尾字用入声韵。慢,词乐格调之一。慢曲子的简称,及慢曲,慢词说法。古书上写作曼,亦延长引申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由“曼”字孳乳出“慢”字。指调长拍缓,节奏徐纡舒慢的乐曲,通常慢词字多调长,多属于长调,急慢是按其音乐节奏区分;词调长短是按字数多寡划分。

词调用慢字,往往可以省去,在宋代可有可无。张炎《词源》云:“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柱、小柱、打、酢…”此中有许多唱歌术语,因为有种种延长引申唱法。

2.从声律上说

唐宪宗时《元和韵谱》指出:入声直而促,出音直接而收音短促,当有塞音尾p、t、k收尾,至宋代北方方言合并为喉塞音。入声,极短的多半是中低降调、促阴阳。其词中的韵角字:切(为去声韵)、歇、噎、阔、别、节、月、说(为入声韵),韵母ie\ian\uo\üe在现代汉语中为后响复元音,发音哽咽而短促。柳永在《雨霖铃》中用入声可见其意。韵角字“发”、“设”也为入声韵,大概在当时与前面几个韵角字同是一个韵部,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变体吧。

3.从词韵上推

双调《雨霖铃》用柔和韵,介于洪声与细声韵之间。其调悲咽、凄楚、感人至深。双叠以上词中,后叠首句“别”和前叠尾句“阔”押韵,这谓续韵。此词调“用仄韵而必须入声者”,平仄韵不得通融,可晓柳永极通韵律,既表情达意,又音韵谐合。

4.从词牌上究

初配音乐歌唱,须按律制调,依调填词,后来词牌和词的内容不再有联系,各词牌只作词的结构定式。词牌来源,主要有三种情况:①乐曲的名称。②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③词的题目。词牌之外,还有一个词题,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

而《雨霖铃》则为乐曲名,无词题。词人不想再旁释,直接让听者进入意境,领略词的内涵,可见词人用意之所在。

5.从词内容章法赏析

《雨霖铃》是一首写别离之情的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一开头,词人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渲染气氛。“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对”字引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词人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营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怎样将动人的愁思抒发出来呢?情中有景,字字含情。开头造境,选一个切合主题的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部分。起首三句为后两句设下伏笔,以环境渲染别离时的凄苦心情。

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从吃不香,饮不畅,可品味出词人的别离苦味,从“乘船留恋”到“艄公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以窥见情深。就在这不想别而不能不“离”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意深长而觉时间太短。“账饮”用词的组连法则变化,“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提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一定深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彼此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心写得非常深刻,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作者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柔情蜜意的流露,情感集中的表现,把人物痛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是怜爱也,在这为一字领,下面所写想象景物是虚设。“去去”行程之远,“沉沉”深厚邈,“阔”无边意。这里“景语即情语”,不光是自然景色之暗淡,更深一层隐藏着无边无际的离恨。这两句歇拍,由近及远,即实入虚。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念”有着无限追思的意味。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衔接自然,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贯注到下阕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这两句以愁心想愁景,愁景又渲染了愁心。“念去去”三字都要是仄声,加重悬想别后的凄楚之心,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上阕: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抓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最后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来,也是下阕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句承上启下。“伤离别”点明这首词主题,写得含蕴丰富,凝重有力。“自古”是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已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含义,“更那堪”三个字更加强了全词的语感。“多情”一句为点,“清秋节”一句为染。“染”融情入景,以景写情,隐约委婉。“点”直抒情感,直白点出,是归结,是提升,是更强烈地表达。点染结合,相辅相成,相映成辉。道出人生哲理,遥应上阕首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是柳永的名句。据记载,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之,可领略其词风。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被人们许为古今俊语。“杨柳岸”古人早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诗经・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也是离别。“柳”与“留”谐音。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作者为什么要写“晓风残月”呢?“残”字突出凄清冷落之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柳永正是通过凉风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情别绪。设想之辞,景是凄清静寂的,人是孤零飘泊的。从呼应上阕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消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词人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相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然而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的行人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拨动读者的心弦。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想想今一别,何时见?即使有“良辰好景”,但天各一方,哪有兴致欣赏,不也如同虚设?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无需景情语,直接道白更痛快。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越是“良辰好景”就越使人伤神,即使有“千种风情”也“无人诉说”。作者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便纵有”三字领,千言万语难表此情。长吟击节,回肠荡气,词人的相思之挚、相忆之苦瞬间便跃然纸上。

下阕充分表达了词人别后的凄苦之情和无法割舍的爱恋之意。

6.从全词神韵来看: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把秋色、秋思和别境、别情结合起来描写,使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人三者之间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主客观高度统一,物与我和谐一致,词中通用白描手法,语言真实自然,情意细密缠绵。章法不拘一格,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特别是末句更留有无穷的意味,耐人寻绎。情、景、意写得文思高绝。内藏无限画意和水墨色彩,浓淡的情思交错,忽强、忽弱的词采,和变化多端的音乐意韵。以深情的词句作结,余意深远,很有特色,“词意俱不尽,余意更深邃”。这首词不事雕琢,旖旎近情,以白描见长,铺叙景物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倾吐心情。词人大量吸收口语入词,如兰舟、催发、执手、无语等。通过缓急轻重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曲辞创作有深远影响。铺叙展衍,以离情为主线贯穿全篇。全词之气犹如奔马收疆,有住而不住之势。曲处能直,密处能疏,状难状之景情。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写来,显得疏朗清远。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作家说境界有时是“死”的,而神韵一直是“活”的。我们是否从中可悟柳词永恒魅力所在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3.龙榆生主编《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4.王力主编《汉语音韵学》《诗词格律概要》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5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下面以柳永的两首代表作――《望海潮》和《雨霖铃》为例来分析柳永词作的“俗”与“雅”。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柳永路经钱塘,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于是就写了这首词进献。从写作意图来看,词作有干谒求进之意;从词作内容看,有明显的吹捧倾向。这些不能不说其“俗”。但从意象营造、意境创设、语言运用来看,这首词又十分清新,读来赏心悦目。这又不能不说其“雅”。

解读这首词可从一“夸”字着手,上阕先夸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虽语言直白,但罗列极有章法,从“东南”到“三吴”最后点出“钱塘”,范围层层缩减,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突出了杭州风景优美、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繁华的特点,引出下文。再夸城市风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色如烟,一片葱茏;小桥如虹,精巧如画;帘幕像翠鸟的羽毛般绚丽,在风中摇摇摆摆,起起落落,煞是动人;高低错落的房屋显示出人烟之稠密。作者选取的意象以静景为主,注重色彩的调配,使诗中描绘的画面显得和谐。再夸风光壮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高耸入云的树木环绕着堤岸;钱塘江的江潮汹涌澎湃,层浪堆叠,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卷起万丈浪花;江海相连,无边无际。这一句是全词写得最有气势的一句,足可与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相媲美,而在用语方面则更具独创性。最后夸生活富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店陈列着五光十色的珠宝,市民都穿着绫罗绸缎,光鲜亮丽,竞相追逐豪华奢侈的生活,从侧面反映了宋朝鼎盛时期繁盛的景象。

上阕以城市为中心,以表现繁华为重点;下阕则以西湖为中心,以表现百姓和乐度日为重点。先夸西湖风光――“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被白堤分割,而内外相通,周围又有山峦重叠,深秋时节,桂子落地,十里荷花开放,更是分外娇艳!为取得押韵效果,词作将“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对调。这里选取最典型的意象,充分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物产丰饶的特征。据说,当时的金主完颜亮读到此处,便对杭州起了觊觎之心。再夸生活和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晴天,牧童的羌笛声多么婉转悠扬;月夜,采菱女的歌声又是多么甜美圆润!那钓鱼的老者,那采莲的少女,都那么自在快乐。这里的“弄”“泛”“嬉嬉”用得最是生动传神!再夸长官的风雅――“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长官出行,随从众多,举办酒宴,观赏歌舞,吟诗撰文,多么风雅。这里的“高牙”“烟霞”均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既增强形象性,又增强音乐美。最后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结束全词,赞誉孙何长官的治绩和锦绣前程。

总之,这首词以“夸”字总揽全文,赞美了杭州的风景绝佳,百姓康乐,地方官治理有方。虽内容较俗,但文辞清丽,语势畅达,意象优美,意境阔大,极具美感。可谓俗不掩雅。

柳永的《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在道学家的眼里,自然俗不可耐。然而用今天的眼光看,柳永以填词为职业,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歌女产生比较真挚深厚的情感,这种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又是难能可贵的。

第6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关键词】激发;启发;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很难适应课堂需求。为积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务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创新课堂教学,方能跟上现代教学的需求。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传统教学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例如,关于语文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们可先播放一段通宵达旦为祖国呕心沥血的视频,让同学们通过画面,身临其境感受总理的伟大,然后再学习课文。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质疑问难,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节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的山与水的风景图画。学生们在观看中,自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许多的疑问: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桂林的水真的迷人吗?……由于有了疑问,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桂林山水》的知识学习中,主动分析桂林的山与水的特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鼓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直观的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超越时空界限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愿望。例如:教学《渔夫的故事》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魔鬼被渔夫从胆瓶里放出、魔鬼被渔夫收回胆瓶的过程。课件观看完毕后,教师适时的穿插展开,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切实理解渔夫的聪明、魔鬼的狡猾与愚蠢,从而上升到理解邪不压正的道理。这样通过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揭示了现象的本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安排。

五、学法指导提效 课后拓展适量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学有法而无定法”,既要教给学生传统的、大众化的一般学习方法,更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摸索创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任何知识都有一个积累运用发展的过程,对于语文学习,课后适当拓展,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让我们共同努力,精心设计四十分钟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学几点体会

肖云

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学(341400) 一、课堂设计

1、整个教学设计为赏析合作型。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视听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重视学生从中领会古代诗词的意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体会诗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注重学法指导,注重师生互动,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辅的课堂教学优化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理念,在师、生互动上实现突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以达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目的,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4、在课堂训练内容上充分考虑和高考内容的衔接,如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诗歌主题、比较鉴赏、诗歌评析、诗歌鉴赏方法等,尤其是根据目前学生在主观表达上的欠缺,提供文字示例,方便学生进行规范答题。同时又超越考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填词练习,寓教于乐。

二、课堂教学流程及重难点突破方式

第7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1. 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艺术特色。

答:《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

2.李白的《行路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过程?

答: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赏析题

要求: ①在概述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⒈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2.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第8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为了加强诵读教学,有的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初就充满感情地作示范诵读。但很多时候,教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想是教师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体味诵读之美。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应循序渐进,展现曲径通幽之美,做到三个层次,即音读、意读、情读。

一、音读

音读,即字正腔圆地把字音读准。诵读时要以字带声,讲究咬字,没有好的字音,声音本质再好也没有意义。字音不好会影响传情达意,不能形成优美生动的有声语言。诵读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吐字归音的训练,尽量让学生做到清晰、集中、饱满、自如。一位诵读者,尽管感情饱满,但却是满口方言,其效果自然不能与字正腔圆的诵读相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应注意一些字音的纠正。如 “千、年、片、廉”等字,韵母均为“ian”,用云南红河方言读这些字均接近于“in”,读音开口不到位。另外,云南红河方言不分平翘舌,在读“山”、“仲”、“处”、“曾”、“草草”、“仓”、“州”、“四十”等平翘舌音时,就得有意识加强学生的读音。如果诵读做到字正腔圆,发音准确到位,还能把诗词本身的意境情感体现出来。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东”、“浪”、“空”等字,在云南红河方言中均会发成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舌面中音,自然也就不能诵读出普通话中的舌面后音(舌根音)所特有的磅礴气势。

在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长期纠正学生的吐字归音,那么,学生的诵读一定能做到字正腔圆,清晰流畅。

二、意读

字正腔圆地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意读。意读,就是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有的才纠正完字音,就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我认为,学生在没有理解诗词内容的前提下诵读,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此时,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如笔者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学生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这首词时语速显得有些快,笔者提问学生“语速较快地诵读本词是否恰当”?带着这个问题,师生一起概括诗词内容、品析诗歌意境、体味诗歌情感之后,学生得出结论:这首词,不宜快读。教师顺势把慢词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雨霖铃》也叫《雨霖铃慢》,这是一首慢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姜夔的《扬州慢》也是慢词;慢词与长调是有区别的,长调是单指字数说的,习惯上以91字以上为长调,慢词除了像长调比较长以外,其曲调舒缓。所以,朗读《雨霖铃》,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以表现出慢词舒缓的曲调。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诵读,就能以较为舒缓低沉的语调进行。

在诗词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可操之过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理解了诗词内容,把握了诗词感情基调,自然能以适当的语调来诵读。

三、情读

理解了诗词内容,把握了诗词的整体基调,能做到意读,并不等于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来展现诗歌之美。这时,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诵读技巧,做到情读。情读,即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词中,把诗中的情感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把自己的情感与诗词中诗(词)人的情感融为一体,用自己的有声语言把诗(词)人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一首诗词,虽然有一定的感情基调,但其情感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诗词中,去细细品味情感的变化,去分析这些情感蕴含在哪些字词中,这些字词应该以高亢还是低沉、急促还是舒缓的语调来诵读才能体现诗(词)人的情感,如何诵读才能给人以美感。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其感情基调虽主要为愤激,但其中感情有悲―欢―乐―愤―狂―愁的变化;整首诗虽应放开声音诵读来体现其豪放之情,但在读“岑夫子,丹丘生”时,下语要轻,以体现其亲切之态,突出其祈求之意;在诵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天”与“悲”虽同为重读,但“天”应下语高亢,以突出黄河源头之高,奔流气势之壮,体现出境界之阔大;而“悲”下语要低沉,以突出人生之短促,人世之无奈,突出慷慨生悲的韵味。通过一高亢一低沉的对比,把本来壮阔的突显得更壮阔,把短暂的突显得更短暂,在诗的开头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巨大的感伤。

在诵读诗词时,还要把握作品整体的感情风格,读出作品的特殊的诗境和诗情来。

当然,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并不仅限笔者所谈的音读、意读、情读这么简单。在诵读一些意境优美的作品时,还要在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出诗情画意来。如诵读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时,脑海里应该浮现出满池荷花的美景,下语要轻柔,表现出神往之情,以突出下片浓浓的思乡之情。如在诵读一些感情深沉的作品时,可以用一定的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语言难以表达出来的情感。

第9篇:雨霖铃赏析范文

情教之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就要注意讲究课堂导入艺术。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益心启智。

比如在讲课外阅读《家》这篇文章时,我以"家是什么?"设问引入话题,然后饱含深情的说:"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阵地,安顿我们的身心"、"家有两种,一种安顿我们的身体,一种安顿我们的灵魂。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居住的地方,甚至有些人还有许多个,但是哪一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呢?哪里才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安顿之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家》这篇散文。 这样学生对家的眷恋之情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习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时,我以"体会悲凉之美"作为文章及学生情感的切入点,设计了如下导语:

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苦。那么,郁达夫呢?

如此导课,讲者动容,听者动情,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感人;如此导语, 如一阵微风;学生心境,如一汪春水。"风乍起",便"吹绉一池春水",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益生之心启生之智,把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 。

情教之二

一枝一叶总关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是伴随着卡通节目和电子游戏长大的,他们可能非常熟悉数字化的电脑程序,可情感世界却相当荒芜,甚至冷漠。针对这样的状况,语文教师务必在"传道、受(通假字)业、解惑"的同时,肩负起开发学生情感矿藏的责任,益其心启其智,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心灵之树郁郁葱葱。

教《雨霖铃》这篇课文光时,我在悠扬的琵琶古乐的背景音乐中,用饱含激情的诵读来演绎仕途失意,四处飘泊的柳永在暮色苍茫时,磅礴秋雨后,萧瑟秋风里,荒寂长亭处抒写的千古绝唱《雨霖铃》。学生被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内心,悲诗人离别之愁,悲诗人遭遇坎坷之不幸,悲音乐所抒情感之苦,直悲得"无语凝噎"。接着,进入诵读后的鉴赏评析。由于有了感知与体会,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找出自己感动的以及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色地朗读,并进行质疑交流。质疑交流在生与生,生与师之间进行。心与心,交会在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天阔"般无边无际的愁情里;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的"此时无声胜有声"里;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绝唱里。

情教之三

悠悠真情笔端付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语文教学中,学生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有情人。很难想象,一个冷漠的,毫无激情的语文教师,他如何去完成一堂让学生心灵震颤的语文教学活动。

在一次作文课时,我让学生以"尊严"为话题进行作文,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到较抽象,我就用下面一段教学语言来诠释"尊严":1840年,林则徐把英国的一箱箱鸦片倾尽石灰水中,付之一炬,这就是尊严!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毒刀,毫无畏惧,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这就是尊严!中国人民八年抗战,迫使日本战犯在投降书上签字,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这就是尊严!1949年10月1日,亲手把五星红旗升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就是尊严!邓小平同志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就是尊严!2005年10月13日,"神六""上天,扬我国威,壮我豪情,这就是尊严!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那一次的作文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对尊严的感悟,而且,不无深度和广度。

以情感为纽带,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是为其心灵之树输送营养,以益其心启其智。

情感教学如春风拂面,如春雨润物,如甘霖浇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其乐无穷。我将继续在情感教学的海洋中遨游,继续探讨情感教学的真谛,走上教学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