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绿化工程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绿化工程管理论文

第1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首先,选择合适的种苗。技术人员必须在绿化园林施工完毕时快速选择合适的种苗,由于这一点的专业性,因此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选择优良的种苗,防止后期坏种苗不能使用造成浪费。选好种苗后,仔细全面包装好,聘请专业护送人员确保植物在运送过程的安全,做好全面保护。其次,充分改良土壤,保证优良的土质。能否具有优良的土质关系到植物能否茁壮成长,因此精选和改良土质是关键,把不合格的土壤分隔开来,分别仔细对比土壤的颗粒和酸碱度。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施肥的步骤,预备工作要提前做好。最后,在栽培育种时,防止病虫侵害,提前修剪由于病虫产生的病变的枝叶部分,防止扩大病变范围。与此同时,在栽植种苗的过程中,必须要以设计者的图纸为依据,不能违背设计师的原则,做好养护工作,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好栽培和育种的工作。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人、材、机的准备

做好资金、施工设备、材料(水泥、石材、苗木等)供应准备,所用的各种材料在开工时要马上进行材料考察,落实生产加工或者预定。明确每天需要的劳动人数、各种材料的进场日期、工种的衔接部位、时间等,并确保计划的到位、到场,避免停工、等工现象。园林绿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实行班组责任制,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工作量到班组。每月实行部位考核及质量评定,以分项工程来控制进度,实行奖罚分明的制度,尤其是土方开挖、混凝土浇捣、石材铺装、广场砖铺装、水电施工及绿化种植等各专业施工的配合都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实现重奖重罚,鼓励和督促全体施工人员为工期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

三、园林绿化工程的日常养护

结束园林绿化之后,必须充分维护和巩固工程,保证实现其存在价值和意义,要想实现这一点,必须要在后期进行充分的保护和管理。俗话说,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因此,在施工完毕后进行养殖维护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我们认为的养护管理包括锄草、松土、施肥、浇水、塑型、剪修以及预防病虫害等。其中浇水的环节尤为重要,不仅要关注植物的缺水量,还要结合季节变化,针对不同的品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好浇水的时间和量,保证植物不缺水,健康成长。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的规律进行浇水,一般喜荫植物的浇水量较多,喜干的植物则可以适当减少浇水量,浅跟植物必须多浇水,保持充足的水分。园林建设中养护的质量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也区分于其他基本建设,必须要重视和加强管理。植物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不但要在建设完成土木工程之后栽植,而且生长和成型的时间比土木建设时间要长得多,所以,只能在园林建设完工之后才能体现出其质量。由此可见,要想保证高质量的园林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在于管理养护质量。主要通过订立规程、实施规程、验收结果、修改错误及订正规程这一系列的步骤。养护的质量管理同时包括技术行为方面和文化行为方面,这两方面都尤为重要。在规程的制定上,季节性灌排水、施肥除草、修剪除虫以及及时更换病枯植株等环节都是不可忽视,必须做出详细的规定的;而制定养护的规程上,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主要原因在于其和园林业及有关人员的利益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条款,例如《土地法》、《森林法》等基本的法规,除此之外,还有有关方面的细则,例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暂行条例》等。

四、结语

第2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现状

当代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门集建筑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理论与知识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学科。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良好发展形势主要体现于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规模,以及工程数量上,这些记录于资料的数据和现象都是浮于表面。若想真正、全面、客观的判断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前景,就必须将关注重点集中于这一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幅度上。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难以满足工程需求

当代园林绿化工程对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是极高的,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建筑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环境学等各项学科的基本知识与理论,还要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否则难以圆满完成当代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较差的问题,管理人员多是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这样就难免会造成我国园林绿化工程整体管理水平发展缓慢的客观事实,并且不利于园林行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提升和进步。园林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素质或高或低。

1.2 管理模式借鉴部分较多,自主创新部分较少

就目前世界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形势而言,欧美、北美、日本、韩国等国家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在发展之初,无论是在管理模式,还是工程组织形式上,都多是借鉴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甚至有很多部分是直接采用。当代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因地制宜”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由于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形构造、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管理模式也就自然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既要注意对世界先进管理模式、理念的借鉴,又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积极的机型自主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色”的当代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模式。

1.3 管理工作多集中于工程前期阶段,相对忽视了后期的管理

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工作多是围绕工程的设计、施工两个阶段来展开和进行,而相对忽略了后期园林绿化工程验收、养护等阶段的管理。园林绿化工程整体景观效果的维持与保护是与后期管理工作的持续程度有极大关系的,如果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管理工作不擅,必然导致工程项目整体景观效果下降等现象的出现。

2 当代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园林整体景观效果的实现和维护。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是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现行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与方法普遍较为陈旧、落后,难以符合时展,以及行业进步的新要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强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让有一定绿化施工资质、业绩的施工单位参加,实行优胜劣汰。让施工质量差、信誉不好的单位退出绿化施工行业;对绿化公司而言。要提高自身绿化队伍的素质。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代表着工程公司的素质和水平。只有搞好人才管理,不断地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技能深造等。更新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建立起—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保证工程质量的顺利开展。

2.2 严格审核工程设计图纸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图纸是工程施工与验收的主要依据,其设计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的整体景观效果。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应从设计阶段抓起,管理人员要在对工程项目所在地区各项自然、生态、经济、地形条件进行全面统计与测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整体功能需求与各项设施的具体布局,来审核工程设计图纸。

2.3 注意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保养与维护

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工作并不是到竣工验收就完全结束了,工程项目的后期保养与维护也是保证园林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由于受到人为、气候等各方面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园林绿化工程在交付使用以后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也就必然导致了园林工厂整体质量的下降,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对遭受破坏的部分进行保养与维护,园林的质量也就将持续下降。园林管理人员要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延伸,以实现更持久保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目标。

3 当代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当代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要实现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的目标,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全新理念。当代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园林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进步的先决条件之一。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明确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制定出一套完善、科学、适用性强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制度。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推广和宣传,使其成为行业内基本认可的基本管理制度之一。其次,要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组织模式的更新与完善,对于质量管理人员的聘用一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择,工程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要合理、充足,既要满足工作的需求,又要防止管理部门人员的闲置和生育。最后,园林工程行业要加强对于质量管理论与方法的探讨、研究,不断对现行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更新与完善,紧跟时展与行业创新的步伐,保持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决不能被时代所淘。

参考文献

第3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收稿日期:2013-1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学术失范行为多层次监督运行机制研究”(HE1012);天津城建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城市建设领域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研究”(JG-1012)。

作者简介:郭汉丁(1962-),男,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循环经济与城市建设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管理的研究,(E-mail)。

摘要: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建筑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基础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和系统论,与工程实践密切融合是学科的主要特征;该学科平台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与学科的发展性,决定了该领域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TU-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10-05

20世纪末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以及全球环境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建筑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左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具有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舒适健康五大特性的绿色建筑,成为新时期建设领域技术创新与学科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居住质量保障”作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核心内容,为绿色建筑的开发研究与实践创新,以及建立与发展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搭建了政策支撑平台和学科环境。

发展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建筑已成为中国建设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60%以上。中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新建建筑规模持续增长,既有建筑存量不断扩大,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都大量需要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专门人才[1]。绿色建筑的实现关键在于理念与管理的创新,而实现创新的基础在于高层次人才。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的正是具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创环境科学等相关技术基础,掌握经济管理系统方法与工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引领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设立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培养具有技术和管理综合知识体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学科内涵及特征

(一)学科基本内涵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支撑,基于系统集成优化与项目管理方法,以政策创新与行为研究为重点,开展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集成与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政策体系与机制,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的科学决策支持与实践开拓服务,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实践特征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源于工程建设实践需要,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专业学科的集成、整合、重组与创新,主要任务是探究绿色建筑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与集成优化等理论、方法与政策,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是循环经济时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面向工程建设领域的新兴学科。

二、学科发展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促进了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创立、形成与发展。国外以绿色建筑学术研究为引擎,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互为促进,正逐步形成绿色建筑学科体系。绝大多数大学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机构,部分大学还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为可持续建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可持续建筑发展办公室,致力于为学校建设符合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哥伦比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下设的现代建筑材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现代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发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其建筑控制与健康监控方向主要从事建筑运营监控等方面的研究。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建筑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建筑可持续设计、节能技术等研究。美国三大高校联盟的各大学课程体系中,均开设有可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城市可持续建设等相关课程。

英国剑桥大学建筑学院设立了绿色建筑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绿色建筑的建模、设计、监测、建造与运营等内容,并培养该领域的研究生,在建筑可持续设计领域研发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法以及工具;谢菲尔德大学于2007年成立建筑环境分析研究所,主要研究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可持续设计及其发挥的作用、绿色屋顶生态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主要职能包括在建筑可持续设计、绿色建筑节能等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活动,为社会提供咨询与节能服务,为可持续设计专业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牛津布鲁克大学成立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下设低碳建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建筑性能与监测、家庭能耗评价、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低碳建筑设计、建筑能耗模拟以及建筑材料可持续利用等内容;诺丁汉大学的建筑环境系主要在建筑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能源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其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吸引了许多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专家和精英。牛津大学单独开设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管理等课程,同时大力推动校内的绿色建筑建设,并将这些绿色建筑的实践经验作为案例植入学校的房地产开发管理课程中。

澳洲的墨尔本大学、南澳大学和邦德大学也都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建筑可持续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南澳大学开设建筑可持续设计专业,可授予可持续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范围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邦德大学则开设了多个相关专业,可授“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的硕士学位。

总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在国外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已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2],在很多学校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并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中国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发展

在国内,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3],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绿色建筑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以培养专门的高端专业人才为目的的绿色建筑相关学科体系,但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研究对象,已引起了众多学者和实践管理人员的关注。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绿色建筑专门研究机构,例如,清华大学与中冶赛迪联合成立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以建筑节能数据库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所;天津大学成立了科学研究院;天津理工大学成立了循环经济研究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了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中新生态城成立了绿色建筑研究院,为生态城的规划、建设提供技术与管理服务的支持。同时,全国很多建筑类高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了解绿色建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需求的人才培养导向已受到认可,高校理论界及行业实践的有识之士正在为形成独立的绿色建筑学科体系而共同努力[2]。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该学科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四个方向。

(一)绿色建筑评价

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包括国际LEED、BREAM、CASBEE等指标体系的比较,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区域资源约束的区域性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市发展目标的绿色建筑群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方法与优化途径,绿色建筑标准的更新与集成创新,绿色建筑标准的时效性与适用性,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统一性与区域差异性,绿色建筑标准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等。

3.绿色建筑全过程评价方法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价方法,绿色建造实施过程评价方法,绿色建筑预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的系统量化模型,绿色建筑运营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绿色建筑建设管理过程的标识管理方法等。

(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

1.绿色建筑运营监测与管理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运营阶段能源、用水的分项计量与远程监控,绿色建筑运行状态及室内外环境实时监测,区域内水、电、气、热等配套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的技术与方法[4],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与绿色建筑能耗、水耗预警平台构建,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实时分析与决策模型等。

2.绿色建筑设备系统运行优化与管理

包括建筑电气、给排水、空调与通风、消防应急、电梯设备和新能源的系统优化方法与技术集成创新[4],考虑区域气候特征、资源条件及建筑功能的各种负荷预测模型、管网稳态运行的控制策略与调节手段分析、绿色建筑设备运行平台构建与信息化等。

3.垃圾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全过程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与运营机制;垃圾处理排放减污技术与垃圾生态处理系统优化,绿色建筑区域规划的垃圾处理再利用技术集成与管理机制,降低垃圾运输与管网建设成本的垃圾处理厂的区域规划与优化等。

4.绿色建筑责任主体行为分析与激励研究

包括绿色建筑的相关责任主体(政府、开发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行为特征与互动反馈关系[5],基于风险共担的相关主体责任体系构建与优化,物业管理企业选择、准入与发展战略,绿色建筑业主节能、节水、节电和环保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绿色建筑政府价格引导、税收调节、市场管控等手段与工具分析等。

(三)村镇绿色建设与管理

1.村镇绿色建筑适宜技术选择研究

包括基于区域气候特征与资源约束的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选用原则、标准规范与体系集成,村镇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基于村镇地区经济、气候、资源与文化特征的村镇绿色住宅技术集成、优化及方案选择等。

2.村镇绿色建筑开发模式与住宅产业化研究

包括村镇住宅开发模式分析与创新,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比较,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行机制,村镇住宅产业化技术政策与运行管理,村镇住宅产业化激励政策体系与实现机理、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协同运行机制等。

3.村镇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研究

包括村镇地区绿色建筑特性分析与产业发展规律,村镇绿色建筑开发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反馈关系,村镇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创新,村镇绿色建筑发展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村镇绿色建筑开发运营行为对策,基于村镇区位、行政管理等特点的绿色建筑建设监管方法与运行机制等。

(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管理

1.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决策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优化途径,环境条件与社会影响分析,实施步骤抉择,业主参与协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选择、改进与优化,市场主体行为特征与演化机理,相关主体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关联分析与责任分配机理,基于主体责任的契约体系设计与优化,节能改造服务企业经营战略选择,节能改造服务企业市场能力形成与竞争优势提升,市场培育机制与激励政策体系等。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管理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模式选择与运行机理,投资效益分析与过程控制,实施中的组织协同,实施现场布置优化、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风险预警、分担机制与动态控制,合同履行管理,效果检测与标识,使用运行管理,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府监管模式研究

包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法律平台建设,市场发展战略,市场运行动力机制与竞争机制,各方主体行为博弈策略,全过程政府监督模式与体系构建,政府监管运行机制,技术进步的政策体系,政府监管政策与措施,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方法,工程建设持续改进发展战略等。

四、学科的理论基础与依托

(一)学科理论基础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是一个交叉融合创新的新兴学科,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发展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知识,其建立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和控制论,其研究方法与技术支撑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评价、模拟与监测、数据挖掘、决策分析、运筹学等。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基于系统优化,以建设实践为背景,集成创新地解决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全过程管理所面临的学科发展与实际问题。

(二)学科关联依托与区别

根据中国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该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如管理科学、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建筑经济及管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3年版)》中下设的二级学科)等具有研究方法的借鉴与互补性、研究平台的依托与支撑性;具有与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相关二级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基础的特殊性和拓展性。该学科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技术支撑性、交叉融合性和增益互补性,既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色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为该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平台;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构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集成创新、交叉融合是该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学科的特殊性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高性能、高成本以及高技术要求等特性,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都以绿色建筑为对象,涉及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管理[6],有别于传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与研究内容,在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集成与创新、政策制定与运行、评价体系与机制、运营方式与管理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是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可形成完整独立的二级学科体系,是现有二级学科无法替代与合并的。

五、学科发展前景

(一)人才需求潜力大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绿色建筑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工程建设规模持续增长,新建建筑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日益繁重,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广阔的社会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二)实践发展问题多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的工程实践特性,决定了学科理论研究必须与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密切结合,绿色建筑建设的长期性和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内在地规定着实践问题暴露的渐进性,面向绿色建设实践问题的学科研究具有持续增长的实践需求。

(三)学科增益责任重

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关联学科的发展将持续丰富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体系完善与持续改进[7]。因此,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长期理论研究与内容丰富的历史责任和任务。

六、结 语

绿色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大规模建设的高潮期,建筑节能、绿色建造面临时代挑战,无论是绿色建筑的设计与规划、绿色建造过程,还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运营,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级人才。因此,适应中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探索引导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发展与强化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学科,面向绿色建设全过程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协作研究能力,能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及运营全过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技术集成、过程改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建筑业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培养绿色建造与运营管理高级人才不仅紧迫,而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申琪玉.绿色建造理论与施工环境负荷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 董之鹰. 推进学科建设的诸类发展关系研究[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4):3-12.

[3] 戴世明,吕锡武,陆惠民. 循环经济与绿色建造浅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9-11.

[4]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的理念、实施及其管理对策[J].管理评论,2004,16(8):53-56.

[5] 李旭,朱道立. 绿色运营:未来的重要管理理念[J].科技导报,2004(11):40-43.

[6] 陈兴华,王桂玲,苗冬梅,李丛笑. 绿色建造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质量管理,2010,28(1:2):5-7.

[7] 刘献君. 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11.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discipline

GUO Handing, MA Hui, GUO Wei, ZHANG 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

第4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710072)

摘要: 本文针对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不足,引入协同理论对其进行改进。设计了基于协同理论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总流程以及战略、策略、技术三个层面的子流程,最后从设计的流程出发提出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改进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 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协同;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5-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2123);航空科学基金(2012ZG53083);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Z2014185)。

作者简介:郭云涛(1975-),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李聪聪(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白思俊(1964-),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

0 引言

根据中国造纸协会2014年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纸制品生产企业3400家,纸品生产量10110吨,消费量9782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造纸大国、第二消费大国。然而,据国家统计局显示,我国2013年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有2934家,其中亏损企业有401家,占13.67%。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着困境与考验。

1 问题的提出

传统造纸业“绿色性”不足,曾一度是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失去竞争力的主要原因[1]。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度的提升,许多传统造纸企业开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以及资源效率,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当中,在生产出高质量、环境友好型纸产品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统供应链管理逐渐向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2]。

然而,从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实际来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只是在传统工艺上加入绿色流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由于绿色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利益目标不同,生产能力各异,风险管理认识偏差等,导致绿色供应链管理协调性差、管理成本高、资源浪费、库存增加等矛盾冲突不断加剧,这种状态下的“绿色供应链”无法为造纸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本文把协同理论应用在绿色供应链流程设计中,使绿色供应链流程的自组织程度不断提升,整个绿色供应链系统走向有序和高级[3]。供应链协同对造纸企业之间的同步化的运作状态进行描述,使各节点企业更好地合作,有效避免内耗与冲突,从而产生“1+1>2”的运营效果。

为此,本文从造纸企业的角度出发,设计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帮助绿色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同时强化和突出绿色理念序参量,改进原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不足,从而提高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总体流程设计

2.1 战略协同的引入

造纸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包含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由于绿色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不同于传统供应链,其在效益和环保方面均有需求。个别企业的环保意识缺乏,对自身绿色创新技术的保护,信息技术的不对称等都可能导致绿色供应链的合作计划难以达成。为了统一绿色战略、达成双赢共识、加强合作交流,本文在战略层的各个企业之间引入战略协同。

2.2 策略协同的引入

立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终交付物需经过原料绿色回收、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纸企业运营目标不仅是利润最大化,同时包括与环境的相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社会总效益的提升等多元目标,其成本也相应增加。只有企业间相互协同合作才能高效利用资源、信息交互、减少库存等,从而节约成本,实现多目标。于是,在策略层生命周期过程中引入策略协同。

2.3 技术协同的引入

最后,在战略层和策略层的活动具体落实中需要相关协同技术的支撑,技术层是保障其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在技术层本文引入技术协同,帮助企业之间和工序之间完成协同绿色供应链管理。

2.4 总体流程

根据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层次划分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的构建原则,本文从战略层协同、策略层协同和技术层协同[4]三个层面设计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3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分步流程

3.1 战略层协同流程

战略层协同位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最高层,指明了策略层和技术层的研究程度和范围,是协同理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

战略层协同是造纸企业在整体市场竞争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自身的战略目标,把环境友好放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位置,寻找与自身的绿色战略观高度一致的合作伙伴。供应链网络中各成员应本着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理念,追求一条绿色的生-产-销的模式。如果合作企业无法达成以上绿色战略协同观,应重新寻找合作伙伴,从而保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开展。绿色供应链网络建立后,相关的制度建设是防止供应链成员绿色活动偏离的有效措施。绿色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遵循统一的规则保障战略层协同的顺利进行。

3.2 策略层协同流程

策略层协同处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中间层,具体指导绿色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之间的协同。

策略层协同是纸制品企业之间具体活动开展时的业务流程之间的协同。绿色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要在流程上不断地协调改善,达成绿色供-产-运-销的合理分工,制定统一的流程标准,保证策略层协同的优化运转状态。各节点企业在所需求的资源(造纸设备、原料仪器、相关信息等)和自身持有的资源上协调沟通,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物资和信息进行统一整合,合理分享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的目标才能实现。在绿色生产流程统一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企业生产活动的协同随即展开。通过库存协同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生产协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协同缩短设计周期等,提高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率和效果。

3.3 技术层协同流程

技术层协同处于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础层。绿色供应链管理比传统供应链管理实现的目标更多,针对于此,技术层协同需要提供信息共享技术和协同时用到的相关绿色技术把企业之间协同的难度降低,保障绿色供应链实现协同管理。

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同离不开信息共享。在战略层成员的选择、策略层流程的协同、需求协同、资源协同、生产活动协同、监督的协同都无时无刻不体现信息的传递,尤其是与环境相关的数据信息。只有造纸企业间信息数据交互分析,才能甄选成员、降低成本、优化流程、减少库存、实时监督等。在绿色活动协同管理来看,同样少不了绿色技术的支撑。造纸企业的废料处理、产品设计、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中都需要绿色技术的采用,否则与传统供应链协同并无差异。

4 基于协同理论的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实施建议

对改进后流程在企业的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实施建议:

4.1 企业积极开展协同共赢战略

造纸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改变以自身利益为主的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制定协作共赢战略,绿色供应链协同才能更好开展,从而达到长期目标和收益。企业要从造纸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合理的深耕布局,拓宽企业的合作对象范围,建立基于产业链供应的相互合作关系,提高企业应对相关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相关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促进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升级。

4.2 改进企业文化理念

将协同理论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需要从造纸企业实际出发,改进原有的企业文化,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造纸企业,优化企业人文素质,把协同合作纳入章程。以团结创新,立德敬业为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倡导、员工认同、长期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精神就象缺了脊梁一样,是不可能长久健康发展的。要树立发展企业,成就用户,造福员工,贡献社会的企业经营理念。所谓经营理念,就是管理者追求企业绩效的根据,是顾客、以及职工价值观与正确经营行为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基本设想、发展方向、共同信念和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以此形成企业的优势。这些可称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指导企业经营的基本纲领。有效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基本要求:首先,对大环境、使命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认识,绝不能与现实脱节。其次,经营理念必须在接受检验中修改、丰富。经营理念不是永久不变的。在公司领导心目中,企业经营的好与坏或者说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否达到,就是以公司是否最终实现了“发展企业、成就用户、造福员工、贡献社会”,这就是追求企业绩效的依据。这四句话有着很强的逻辑关系。

4.3 强化企业自身优势

绿色供应链流程的改进需要供应链成员进行互补重组。互补重组的前提是各个企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强化企业自身优势才能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总体竞争力的增强。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就象逆水而行的船,不进则退,甚至被市场的大风大浪冲翻击毁。企业经营的首要目的是发展。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被市场认可、接受,企业发展依靠用户。如果公司的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不能被用户接受,不能使用户满意,不能帮助用户发展,这样的产品谁还会要。因此只有增强企业的自身优势,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4.4 正确引导供应链协同技术

协同技术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协同管理的基础条件。企业只有在战略和策略上进行调整,再根据具体情况理性引进相匹配的协同技术,绿色供应链的竞争力才能迅速提升。

5 结语

在提倡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今天,造纸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本文对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重新设计,使企业从战略、策略、技术三个层面开展绿色供应链协同管理,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整个绿色供应链系统走向有序和高级。本文最后提出该流程在企业实施的具体建议,增加了该流程在造纸企业实践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朱红霞.绿色供应链在造纸业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2,18(12):165.

[2]姜苹,范兴昌,孙薇薇.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J].中国市场,2008(36):88-90.

第5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

1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 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2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 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 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 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 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 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 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 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第6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质量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园林绿化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及服务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工程的质量是整个园林绿化施工工程的核心,在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时,有关部门一定要对规划设计方案严格把关和审核,这样创造出来的工程才是高质量的工程。

一、园林绿化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建设的施工质量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成败。提高园林绿化的施工质量对提高整个绿化工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社会的环境效益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项目包括:设计、技术、操作和管理等几个方面,所以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设计的质量以及操作性,使用的材料类型和质量,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以及天然的气候、地形、土壤、水质等因素都会对项目的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同时,施工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瀑布等都需要有经验的技师来完成。此外,种植的花草树木的苗木如果有问题也会影响苗木的存活率。因此园林绿化项目中质量的控制是整个工程的核心。

二、园林绿化质量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工序安排缺乏科学性

首先,施工单位对景观绿化工程的设计思想缺乏深入了解,缺乏和设计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因此不能很好的表达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其次,施工单位未根据施工情况编制详实的栽植计划,并未对人员、材料进行合理组织调配,没有制定相关的技术措施和质量标准。另外,绿化工程是一项集绿化、土方、建筑小品、管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如果各分类工程安排不周会导致整个工程运作困难。

2.2对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的认知和运用不够

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管理理论、程序、方法和技术;质量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在实际施工中运用这些理论、程序、方法和技术,使质量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园林绿化工程的从业人员对质量管理理论的掌握还不多,实际应用的更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还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的质量管理。

2.3绿化苗木栽植中的质量问题

绿化苗木栽植中的主要问题是放样不按设计要求定点,树穴偏小,种植深浅不当,苗木的朝向不符合要求。栽植苗木的包扎物不及时去除,草皮的铺种高低不平,排水不畅。苗木种后不及时浇水,苗木的绑扎不符合要求等等。

2.4低价中标,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的招标方法普遍采用最低价竞标法。所谓低价中标,其最根本目的是追求价廉物美,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对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对招标过程中人为操作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随之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多。如价格超低,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许多景观工程“淡而无味”。

2.5专业知识不完整,管理不到位

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学科跨度较大,这个系统将建筑学、生物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与工程技术有机地集成起来,这对园林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多专业、跨学科知识和艺术修养,但园林景观业作为一个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行业,一线施工人员大部分为农民工,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人员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施工管理人员,缺乏生物科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园林专业方面的人员,却又缺乏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知识方面的不完整导致了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往往缺乏完整的认识,导致技术管理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加强园林绿化施工中质量控制的措施

3.1控制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现场施工风险

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关键。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要落实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及监控措施,重点做好现场管理。以工作质量确保工程质量,园林绿化职工的责任感、质量观、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能力都会影响工程质量。项目经理部要充分调动园林绿化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负责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优质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同时,要对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和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园林绿化工程要投入了各种原材料、产品和设备,投入材料的质量若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工程质量的标准和要求。要对投入材料的订货、采购、检查、验收、取样、试验均应进行全面控制,层层把关,施工方案要充分论证,这样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而苗木的成活率与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有很大关系,不同的绿化苗木要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

3.2严把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关

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在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时,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检查,避免出现判断错误,每一分项工程检查验收时不可降低标准。

3.3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关系,掌握不同苗木的最佳栽植时间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因此,必须遵循苗木生长规律,在苗木最适宜时间内栽植,确保苗木成活,提高工程质量。苗木栽植要做到精细化。栽植前要对苗木根系、树冠进行修剪,拆除带土球苗木根部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带土球的苗木栽植时,种植穴底部要踏平。裸根的,种植穴底部要将土填成锥形;填土时要分层捣实,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注意观赏面的朝向,苗木栽植后24h内必须浇透定根水。后期应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种植10日内浇水不少于3遍。但黏性土壤,宜适量浇水;根系不发达树种或伤根严重,浇水量宜较多;肉质根系树种,浇水量宜少。固定支撑5cm以上的乔木应设支柱固定,固定物应整齐美观。

3.4加强后期养护工作

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工作在园林绿化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持续性、长效性的工作,抓好养护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业务强、技术好的养护专职队伍,签订养护责任书,责任到人、标准明确、奖罚分明,通过竞争创优的手段促进养护工作。

(2)完善养护工作的技术规范、管理标准,制定必要的养护检查措施,抓好养护工作的各个环节,逐步提高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技术能力和质量。

(3)落实绿化养护经费,根据养护任务的实际工作量测算养护经费,要制定严格的养护管理等级标准,根据评定后的养护等级来核算、拨付养护经费,实行奖优罚劣的原则,来调动养护人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养护管理的水平。

结束语

总之,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作为整个园林绿化建设的核心,对于园林绿化的整个施工工程的成败的好坏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及时纠正施工中的不良因素,使园林施工走向规范化,才能建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林作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董群.城市园林绿化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资讯,2009,(21).

第7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 特点 分类 养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

1.园林绿化工程是一种公共事业,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领导下旨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造福于人民的公共事业。

2.园林绿化工程是根据法律实施的事业。目前我国已出台了许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土地法》、 《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绿化条例》等。

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中的园林绿化要求亦多样化,工程的规模和内容也越来越大,工程中所涉及的面广泛,高科技已深入到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光-机-电一体的大型喷泉、新型的铺装材料、新型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计算机管理等等,无不给从事此项事业的人带来新的挑战。

4.园林绿化工程在现阶段的工作往往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协同作战。(3)方格网法:方格网法是把平整场地的设计工作与土方量计算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方格网法的具体工作程序为:

在附有等高线的施工现场地形图上作方格网控制施工场地,依据设计意图,如地面形状、坡向、坡度值等。确定各角点的设计标高、施工标高,划分填挖方区,计算土方量,绘制出土方调配图及场地设计等高线图。

土方施工按挖、运、填、夯等施工组织设计安排未进行,以达到建设场地的要求而结束。二、园林绿化工程的分类

园林绿化泛指园林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区中涵盖园林建筑工程在内的环境建设工程,包括园林建筑工程、土方工程、园林筑山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园林铺地工程`绿化工程等,它是应用工程技术来表现园林艺术,使地面上的工程构筑物和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具体还有如下几种分类:

1.园林给排水工程

2.水景工程

3.辅装工程

4.假山工程

5.园林供电与照明

三、园林绿化工程的养护

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然而在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的诸多业态中,养护管理功能被淡化、地位被边缘化的境遇长久以来难以得到扭转。形成这种业态偏见的原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人们对园林养护管理的认识存在严重偏颇。“提高业界对养管的重视程度,全面提升养管水平,当务之急是要从理念和意识上为养护管理‘正名定位’。”对此我国资深园林植保专家蒋三登提出“七种意识”。

1.资源意识

园林绿化是一种独特的国土资源,对资源的保护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保护是无所作为,一切“不”字当头,表面是“保自然、保生态、保原貌”,实际是对资源的变相掠夺和压榨。这样的保是保不住的。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对城市园林绿化的保护应长期地存在于养护管理的抚育之中,舍此,别无它途。

2.灾害意识

绿化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干扰和侵蚀,有人为的,有自然的,有来自气候突变的,也有来自有害生物的等。养护管理其实就是为保护园林从“植物”到“绿地”,进而到“绿化”的一个全方位长时期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过程。养护管理既要经常保持高度警觉和敏感,又要时刻细致观察和监控,以精细化的养管措施把灾害拒于绿地之外或把损失降到最低。在园林绿化诸多业态中,堪当此重任者,非养护管理莫属。

3.道德意识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尊老爱幼”。植物有幼、青、中、老之分。无论是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还是对幼龄树、中龄树的抚育,都是养护管理的份内之责。此外,从“遗产”留传的角度,谁去接过前辈传来的名木?谁又能为后辈留下“新”的古树?这种独一无二的“传承”功能,非精细化、规范化养护管理难以担当。

4.产品意识

园林绿化是一件很特殊的公共产品,而养护管理形式上是对产品的管理,本质上是对产品的检验和维护。没有产品意识,养护管理难有作为。不论是用技术性的标准评比绿地等级,还是用政策性的规定判断绿化优劣,园林的主打产品―――绿化,最终都要靠养护管理来兑现。没有养护管理,园林绿化难有高水平。

5.维权意识

园林植物的生存权主要依靠养护管理来实现。赋权于养护管理,就是确保各类绿地的各种植物健康生存。如果没有养护管理的“话语权”,哪来园林植物的“生存权”?园林植物的生长势,不仅要靠技术来保障,靠广大群众的爱心来维护,更要靠政策权力来支撑。养护管理为对社会负责,为求自身发展与提升,需要“维权”,“维”绿地和植物生存之权。

6.创新意识

养护管理需要创新,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即谋一个目标、两种机制、三个层面、四个着力点。一个目标即提高养护管理的生产力;两种机制即政府主导机制、市场进入机制;三个层面即决策层面、管理层面和生产层面;四个着力点即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技能创新和标准创新。而创新之路的当务之急在于三方面,第一离不开政策的引导、鼓励和支持;第二离不开经费的支撑和维持;第三更离不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从理念上为养护管理“正名定位”,更要身体力行,为养护管理“输血造血”增势,最终让养护管理的名分、地位、实力与其在园林绿化业态中担当的重任相匹配。

7.核心价值意识

在国家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园林绿化实践“资源节约型”之路面广路多,但其核心价值是以质高量多的园林绿地创造出生态、景观、文化、经济、社会俱佳的综合效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宜居宜业”和谐友好的生存环境。实现这一核心价值的基础是绿树长存、永续利用,而关键点就在于有始有终、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养护管理好,这一核心价值自然“增值”,反之则必然“贬值”。所以,尽一切可能促其“增值”,是最大的资源节约。而“增值”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科学的养护管理。

园林养护管理一直随着整个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但它与园林绿化所担当的城市生态建设重任还难以匹配和适应。因此,养护管理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8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入手,明确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论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预期“绿色”和“精益”的良性循环。

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北京奥运会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正值全球对“绿色”的呼声越来越大之际,本文拟针对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论析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试图将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引入我国建筑业,并力达以“绿色”促“精益”、以“精益”促“绿色”的目的。

l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念”,而是系统、完整、科学的“绿色理念”,包涵了“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和“管理绿色”四大方面。

1.1生态绿色

生态绿色是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根据奥林匹克要求。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标准,这是主办奥运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意识绿色

奥运会筹办者、奥运会建设者、奥运会举办地居民、奥运会参与者等都必须具备“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并坚定不移地将“绿色”观念贯彻落实下去。例如: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除应独具匠心、美观实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做到科学文明、经济化及和谐化,并于奥运会后可持续使用。

1.3经费绿色

每一届奥运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为投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奥运会的经费也应该是“绿色”的,即要求奥运会的每项投资都是必需的、应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办好奥运会。

1.4管理绿色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十分复杂。如果事先没有确立科学的管理原则,就很难于实践中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也包涵了“绿色管理”理念,即精简管理机构、形成高素质管理组织、充分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做好计划和控制工作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临时情况。

2建筑业引人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

2.1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评价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客户满意度,首先必须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绝大多数人对居住、工作处所的主导需求从“遮风挡雨,安全实用”转变为“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居住健康(绿色环保)”。如此一来,“绿色”就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倾向,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无疑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持续生存及发展奠基。

2.2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成本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经费绿色”,提倡节俭、节能及消除一切浪费,毫无疑问,建筑业引入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3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质量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管理绿色”,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充分协调和优化组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柔性应对突发事件,取得高质量的管理成果,并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有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项目质量。

2.4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缩短项目进度

奥运“绿色理念”的“管理绿色”提倡科学高效的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完善,合理搭接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资源,有效保证了奥运项目进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其所倡导的“管理绿色”柔性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进度。

3精益建造思想的内涵

精益建造思想最初源于精益生产思想,是指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和动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追求“零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建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先进、高效的建造思想。

精益建造思想具有传统建造思想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践证明: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三大目标管理中都具有卓越的贡献。目前,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已在国外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该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丹麦大建造商MTHoejgaard属下一建筑公司成功应用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公司利润及员工收入增长10%一20%,施工现场安全和工程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10%以上。

4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互促互进

4.1“绿色”促“精益”

推广应用精益建造思想是我国建筑业降耗提效、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对精益建造思想尚欠足够的重视,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可以有效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4.1.1“生态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对客户的“绿色”需求重视不足,“绿色”措施难以充分落实,“生态锰色”往往不到位,客户满意度较低;精益建造思想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充分重视并满足客户的“绿色”需求,实现生态绿色。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势必要求充分重视“生态绿色”并将“生态绿色”做到位,传统建造难以让人满意,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和落实成为必然趋势。

4.1.2“意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观念落后,强调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意识薄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质量缺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精益建造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建造全过程与环境视为系统,强调“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经济实用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物质及能源、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其“意识绿色”要求必与传统建造思想相冲突,建筑业的意识革新呼唤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

4.1.3“经费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浪费现象严重,例如:流程安排不科学;返工;错误的操作;资源配置不合理;计划和控制不力;等等。精益建造思想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流,精细判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消除所有不能创造价值、却必需花费成本的活动(即浪费),精简管理组织并系统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程序,优化人、资金、材料、土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如:最后计划者体系)制定精细计划并实施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项目成本较传统建造大幅度下降。“经费绿色”要求下,传统建造方式必将因为经费过高而遭受淘汰。

4.1.4“管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处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三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就难免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就难免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延长工程项目工期;精益建造思想以其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少污染、无浪费、高客户满意度”的理想目标。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其“管理绿色”要求势必对我国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精益建造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精益”促“绿色”

我国目前虽有不少建筑业企业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但真能如北京奥运会那样从“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管理绿色”四大方面系统实施“绿色理念”的建筑业企业很少。精益建造思想与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相辅相成,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并系统实现“绿色”理想。

4.2.1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绿色”

精益建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从项目设计到项目交付使用全过程,始终将客户需求放于首位,通过加强沟通、直接与客户对话等途径及时了解客户的意图,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提高设计与现场实情、客户需求的符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客户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相应地,在精益建造客户价值最大化思想指导下,实现“生态绿色”势在必行。

4.2.2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意识绿色”

精益建造突出“精”字,要求建造全过程,从设计、到生产准备、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相应地,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其“精”。因此,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和意识更新是互为基础的,意识更新是应用精益建造思想的基础,而应用精益建造思想也是意识进一步更新的基础。顺应社会这个大客户对“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建造思想很在乎建筑产品是否满足“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社会要求,也不断推动着“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意识的形成。

4.2.3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经费绿色”

“消除一切浪费”是精益建造思想的核心,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格外卓越。由于精益建造以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基础,以价值管理、并行工程、最后计划者体系、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工具,使其得以实现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费绿色”。

4.2.4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绿色”

建筑业企业传统管理浪费现象较严重,无法适应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的精益建造思想,因此,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必推动管理改良。例如:臃肿的管理机构首先必须精简——低素质、无效益的管理人员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必须马上淘汰;人、资金、材料、时间、机械等资源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优化配置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计划和控制往往由上层管理人员来制定和实施,结果经常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计划不实、控制不力等不良现象,必须通过精益建造最后计划者体系做好可靠的计划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管理改良有效促进了“管理绿色”,促进高效、科学的管理。

第9篇:绿化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发展状况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现状来看,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水平虽然不断得到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使得园林绿化发展速度虽快,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与质量。

一.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内涵

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各类绿地的功能与有关定额指标及分布原则、园林绿化和园林事业的管理理论等。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是指政府组织作为公共部门,通过行使公共权力对城市园林绿化这种为其所掌握和运用的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为全民共享的目的。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把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意义

城市的基础建设是一项公共活动,是以政府为公共组织,无偿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公共产品。城市园林绿化的属性为公共品,政府确定其投入规模和结构,并通过财政支付实现。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即政府根据国家公共事业支出范围和政策目标,对园林绿化领域进行财政性支付。投资规模应满足需求和效率两个原则。与其他事业发展的支出一样,政府绿化支出效益必须依据规模经济原理、最优化原理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佳效益。

三.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人的问题

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都直接承担着工程项目的决策、管理等活动。我国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从事工程活动的人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的必要控制,可见,人的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技术水平、身体素质、管理能力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对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和施工质量产生影响,而规划是否合理,决策是否正确,设计是否符合所要求的功能和价值,施工是否满足合同、规范、技术等的要求,都将对工程项目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人的因素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材料问题

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和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过程中,土建部分投入了一定的原材料、产品、半成品、构配件和机械设备;绿化部分投入了大量的土方、苗木、支架等工程材料。如果土方质量、苗木质量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材料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因此,严格控制投入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

3. 机械设备问题

目前工程建设的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机械的质量以及使用方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施工机械设备一般不直接用于施工实体,因此对工程质量不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绿化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不可缺少的设施。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是否符合项目施工的特点,主要性能是否先进和稳定,操作是否方便等,都会影响到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

4. 方法问题

方法主要指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两方面,比如施工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和操作技能等。其中,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的项目进度、质量、投资三大目标控制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方法上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虽然制定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但不能严格执行,不按标准和规范施工,不注重施工过程的管理,不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出现问题之后才去处理被动局面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工作。

5. 环境问题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也有很多,且环境因素是多变的,不同的工程项目有不同的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和劳动环境;同一个工程项目在不同时间内,环境因素也是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影响。

四.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的方法

1. 加强对人的控制

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人员包括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为了避免人的失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责任感,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培训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加强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人人关心质量的风气,还应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给予人员公平合理的激励,实行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以提高工作质量。总之,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本着因材施用、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力资源的使用。

2. 加强对材料的控制

在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对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控制,应着重做好有关材料的相应工作,严把材料质量关。

3.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控制

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带有计量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达到额定的性能,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从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角度出发,应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造型、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

4. 加强对施工方法的控制

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资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要以预防为主,加强对影响质量的因素的管理,做好事前、事中控制,不仅严格产品质量的检查,更应当严格对工序、中间产品质量等的检查。

5. 加强对环境因素的控制

园林绿化工程包含土壤、水文、气象之类的工程技术环境,属于客观存在的硬环境,只有了解工程实地环境,尊重实地环境并合理利用,才能保证绿化工程的优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