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法制教育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法制教育学习材料

第1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美术教学 多样化材料

中职学前教育是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一个专业。学前美术教育需要以专业的要求,提高学生在绘画、手工制作和美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具有美术综合职业能力、能胜任学前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

一、中职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和造型能力都不强,并且缺乏专业培训。进入本专业学习后,由于基础较差,思想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经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美术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常不被重视,特别是初中阶段,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美术课往往被当作一门副科而存在。其次,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较为狭隘,仅停留在“画画”的概念,对于艺术造型和美术欣赏缺乏必要认识。再次,部分中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对美术教学影响较大,开展基本技能训练时常常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传统教辅材料及其相关制作方式已跟不上专业发展要求,需要教师改变材料制作方式,引入新材料和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对美术教学多样化材料的思考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改变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填灌”为主动“吸收”。作为一名中职美术教师,笔者经过实践发现,采用多样化教学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提升学生绘画、动手制作和美术鉴赏等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多样化材料,是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符合中职学生学习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的多种教学辅助材料和工具(如各类绘画材料、各类制作材料、各类身边物品……)。在选材、用材和美材的过程中,间接地提高学生绘画、手工工艺和艺术设计的能力,最终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不失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一个好办法。

三、运用多样化材料创新教学的实践

对于多样化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笔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绘画材料多样化

传统的素描、色彩训练不仅难度大,而且其绘画过程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再则一个班级的学生较多,在上课时组织教学和单独指导每位学生的难度较大,时间一长便会出现学生绘画训练兴趣淡化的现象。因此,在学前美术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段训练绘画技能,用新颖的绘画表达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满足好奇心,保持新鲜感,从而变任务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1)运用多种作画工具。在素描绘画训练时,改变以往一把铅笔、一块橡皮的单调训练教学,创造性地用海绵团蘸上铅粉或碳粉在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纸上进行尝试作画,感受素描绘画的别样乐趣。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及时把握物体上明暗变化的表达,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其他画材,如沙、盐等小颗粒材料。小颗粒材料在画面中的虚实变化效果与明暗素描的绘画效果非常相似,它的介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沙和盐怎样作画?为了能完成一幅具有明暗光感的“绘画”作品,学生们必须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了解分析被画物体的结构、透视变化、揣摩明暗变化……这就将原来的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同时又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乐趣,达到了在“玩画”中解决素描绘画训练的难题。

(2)运用多种作画载体。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知识和调色、配色的掌握,需要进行大量的临摹、写生练习,但很多学生对于画一张单纯的水粉画,常常缺乏应有的耐心,学习质量很难提高。因而笔者在色彩教学中安排学生完成一件给自己的“礼物”。运用不同种类和性质的画材、媒材(如丙烯颜料、纺织颜料、玻璃颜料和布面服装、玻璃等),给自己绘制一双板鞋、一件T恤衫或一个花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独树一帜,学生们会主动查找资料、设计造型、制定配色方案、运用各种调色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自觉地研究色彩规律、提高绘画作品质量,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于色彩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审美情趣和绘画信心。

2.制作材料多样化

手工制作和艺术设计也是学前美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两大方面,但是传统手工材料的选用和制作方法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学前教育已不太适用,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使用熟悉的、常见媒材和制作方法的同时引入现代新型手工材料或改变这些材料的加工制作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在课前、课后会主动寻找资料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有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不与其他同学“雷同”,还会自己进行尝试创作。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迫”培养起来。

(1)采用多种纸质材料。各种彩色、各种材质的手工纸是手工制作中常用的材料。在学习制作传统的剪贴画、彩色纸线画、剪纸和纸的半立体、立体造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再创作、再加工,改变学生的习惯思维,使其进一步探究纸材的创新加工方式,展现材料与众不同的美。譬如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制作彩色纸条半立体造型——衍纸画。利用宽窄一致的各色纸条,卷成紧卷或松卷,再用手捏变化成水滴形卷、月牙形卷、几何形卷……然后配色组合,用白乳胶固定于卡纸上。由于是基本形体垂直粘贴于底板上,从正面看纸条“站立”在画面上,纸色和底色相映成趣。紧接着引入衍纸画的延伸——瓦楞纸卷纸动物造型。利用瓦楞纸特殊的质感和衍纸画的制作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创制各类可爱动物的造型。利用卷纸法制作各色纸卷,然后用手指轻推纸卷中心,使纸卷呈半球体,再利用两个半球相合成球体的原理,衍化出动物的头、身体和四肢的基本造型,最后组合、美化整理成型。当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画和一件件可爱的动物作品在学生手中诞生时,相信他(她)们不仅感受到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美,更重要的是明白创新更能使最普通的材料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另外,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对特殊纸材的加工制作引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的方式。如母亲节到了,很多同学马上想到了用花——康乃馨来表达自己对妈妈最真挚的爱。因而笔者在教学中用纸藤纸和大皱纹纸制作各类花卉的教学尝试。作品的实用性延伸方法,更能促进学生自觉地去熟悉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2)利用多种身边物品。身边的各种物品都是美术创作的基材,稍加选择利用就能制作出具有独特艺术效果和美感的艺术品。在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懂得美的艺术不仅存在于课堂学习中,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在教学中学生们找来各种生活的物品,如商品的外包装(纸质的、塑料的、金属的等)、旧服装(棉布的、绒线的、皮革的等)、各类玩具、各种材质的容器等物品。“变废为宝”和“物品改造”的过程充满了意外“惊喜”,在这些物品上进行设计、创作、绘制、改造,就像是一个探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玻璃瓶,经过学生的精心装扮、改装重组,用新型的玻璃颜料画上美丽的装饰图案后,一件崭新工艺花瓶就诞生了;又如用过时的服装制作出既环保又时尚的包袋、家庭收纳等用具;用五颜六色的袜子制作各种袜偶娃娃;即使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纸板箱也能成为生活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各式各样的创意相框。通过对各类物品的加工改造使学生认识到身边的任何一件物品只要加上自己的一点巧思和美化,就可以成为生活美的元素,学习美术不仅是在课堂上,更可以延伸到生活中来。

(3)采用多种新型材料。现代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它们所具有的一些优良性能是以往传统材料所不能比拟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采用一些新型材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又能在运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和造型能力。如在学习泥塑一课时,传统的泥塑材料——黏土,其加工制作过程复杂,而且作品制作周期时间长,成品表面易产生裂纹,影响美观,且不宜长期存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尝试采用现代新型材料——超轻黏土。超轻黏土是一种由纸和膨化剂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新材料,它既有极好的可塑性,又有丰富的色彩,还能相互调色,且能与其他材质相兼容,同时作品还能长期保存。在课程开展时激发了全体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高的参与度,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做了好几个作品,甚至有些同学还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除了超轻黏土外,能够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的现代新型材料还有很多,如夜光颜料、马赛克贴画材料、珍珠笔画材、植绒胶、首饰泥、水晶滴胶等,这些材料制作出来的作品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利用多样化材料改变以往的美术教学,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是有其积极的意义的。学生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尝试运用或对同种材料的不同加工制作,体验到了和以往美术学习不一样的乐趣,提高了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笔者建议,在绘画练习和手工制作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将知识和技能结合,真正学会、学懂,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成为具有创新和审美意识、心灵手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邓柯.追寻的足迹——欧洲具象雕塑造型漫谈[J].美术,2012(2).

第2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高等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培养人才是首要的和主要的职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1]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不相同的,[2]如研究型大学侧重于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自主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通识性人才,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而教学研究型大学则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准。同时对于不同专业又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材料科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为要求,以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突出的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以人为本,并结合各高校的自身优势,充分体现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于材料科学领域作出的明确要求。基于这一认识,为了提高材料科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大材料”(material)教育背景下开放式(open)个性化(individuation)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moi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行旨在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材料工程专业人才。

一、moi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材料科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遵循小专业模式,即按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进行细致的具体分类(如金属、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等),分别学习材料结构、性能、加工、使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不同专业间的彼此界限分明,知识体系缺乏相互联系,致使学生除了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相当了解外,对其他材料领域知之甚少,特别是在涉及学科领域交叉或新材料开发方面倍感吃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并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显然,“小材料”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对本科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大材料”学科教育背景下,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moi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及培养理念

为培养材料工程专业的优秀人才,在“大材料”教育背景下,结合江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区位优势与学科特色,形成了“开放式、个性化”、“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以企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多元化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开展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构建学科基础教育平台,消除单一专业烙印;注重“大材料”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性,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出发,实施人才分流培养机制;重构基本核心课程体系,“量身订制”专业课程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推行教师培养导航制,优化师资队伍;实现“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moi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举措

1.实施人才分流培养机制

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出发,以生为本,为充分实现因材施教,moi人才培养模式拟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即在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之后,结合学生兴趣及特长分方向、分层次进行个性化培养。

首先,实施“工科专业+人文管理”教学,培养通用型的复合人才,即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外语、法学、管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既懂工程又会外语、掌握法律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大材料”教育背景下,以全面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综合思考能力培养为主,加强基础教育、学科知识横向与纵向间的联系,允许学生在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上根据自我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导师,淡化专业界限,打破专业壁垒,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具有更宽专业视野而且对材料科学领域适应性强的通用型人才。

其次,在完成了通识教育及学科基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报名和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中选拔出数理基础扎实、外语水平较高、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建材料学科“试点班”,突破常规意义的导师制,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由导师“量身订制”培养方案,在导师指导下以科研项目为驱动,培养具有相当创新能力的学术型精英人才。并且对于优秀人才直接推免,进入研究生学习。

最后,根据企业的特殊人才需求,建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学生、学校通过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实行定向培养机制。学生前三年在校以学习为主,即理论教学和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由学校组织完成,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由学位和企业共同组织完成,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签订劳动合同、正式上岗。该人才培养机制具有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

2.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总体上需按照“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材料结构及性能表征”及“应用”等四要素原则重构“大材料”基本核心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突出学科基础教育的平台性,并结合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需突出个性化,进行“量身订制”。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在夯实学科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选择性修习法学、经管、外语等人文素质课程;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大职业操守的培养和职业拓展训练,重视生产技能实训,促进学生就业时与企业“无缝对接”;对于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言,将基于材料学科已形成的特色方向(如钨、稀土及铜合金新材料、锂电池材料材料、光伏材料等),通过强化“固体物理”、“高等化学”、“材料热力学”等基础知识,开展科研方法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1)moi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合理设置实验教学进程,突出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化,使教学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并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不断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水平。具体而言,实验教学进程分割成体验期、学习期和创新期,相应地,在各期设置不同要求的实验模块。例如在体验期,开出普通化学实验之类的公共基础实验;在学习期,主要开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如样品制备及金相显微镜使用实验等)及专业课程实验(如有色金属显微组织观察实验等);在创新期,由学生自主选择方向、设计实验内容并开出实验(如有色金属压力加工实验等)。通过不同阶段开出不同类型的实验,使实验全过程化、层次化、模块化,引导学生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最终做到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转贴于

(2)在公共实验的基础上,提倡并鼓励学生申请开放式创新实验基金。多年实践证明,创新实验活动在本科生中对于推动学术风气方面收效良好。moi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前期活动成功开展的基础之上,制订并完善开放式创新实验基金审批、立项制度,保障资金支持切实到位。创新实验基金制度将为学有余力的研究型、学术型学生提供更宽阔的专业发展空间。在开放式创新实验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介成果,如推介参加省级大学生科技创作挑战杯竞赛。在近年挑战杯竞赛中,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已连获佳绩。

(3)在金工实习、认识专业等公共实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规格,个性化地制订专业实习内容。在成绩评定时,注重对实际效果的考核评价。

对于研究创新型人才专业实习以科研团队为实习基地,通过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来完成。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提交学术报告或以的形式进行成绩评定考核;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其专业实习依托于企业并服务于企业,以工厂为实习基地,紧密结合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跟踪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广泛调研,在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中进行定向式学习,将依据企方的评价结果和意见进行成绩评定;相对工程应用型而言,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实习环节设置更为灵活,可以在本行业的相关工厂,也可以在有色冶金行业相关公司从事实习,遵从“宽口径”原则,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也主要是基于企方评价结果和意见。

(4)人文实习是moi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本科生人文素质、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所提出的重要举措。通过人文素质拓展,可以进一步健全大学生人格,陶冶大学生情操,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和氛围,从而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延伸和必要补充。

4.优化师资队伍

(1)moi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师资队伍的规划遵循导航制,即结合我校“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方针,紧抓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的区域优势和我校学科特色,根据材料科学领域长期发展所凝练出的教学科研方向,教师进行培养规划的统筹兼顾、发展方向的灵活修饰,因势诱导,通过师资梯队建设和教师队伍锤炼促进学科发展。

(2)大力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即确定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制定《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指导教师职责》,成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领导小组,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协调行动,使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在导师制的大前提下,大力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促进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名师辅导、交流研讨、参与互动、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示范模仿、反思构建等方法,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3)教学科研团队在moi人才培养模式上承担着本科生导师的重要职责,团队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推行教学科研团队首席讲师制,由首席讲师来负责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首席讲师在科研教学方面的领军作用,以点带面,进而促进团队的科研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4)为突出开放式实践型教学,弥补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的不足,并进一步充实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引进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通过定期邀请企方高级技术人员及管理高层进入本科生讲堂,对本科生进行工程实践知识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

第3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1 课程内容实用化

要时刻谨记培养的不是手工艺大师,而是合格的幼儿教师。传统的手工课程包括折纸、剪纸、布贴、泥塑、废旧材料利用等,主要是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意愿及锻炼手的协调灵巧。学生在各个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而忽略了作品的实用性和为幼儿服务的开课属性。

关注手工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 手工教学活动设计,是对幼儿教学活动计划的具体化。要想开展好幼儿教学活动,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学前手工制作课程学习中就应开始培养,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手工活动目标的能力、选择制作内容的能力、编排制作过程的能力。

服务幼儿园墙面制作的能力 新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由于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因此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手工制作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独立设计幼儿园墙面,并且了解幼儿园墙面制作是为了创造一个美的环境给小朋友,激发小朋友与墙饰的更多互动,提高审美能力。

注重玩教具制作的能力 玩教具指在幼儿课堂中为了辅助教学,使儿童更好掌握所学知识的辅助材料,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前手工制作课程学习后,应该了解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的标准: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创新性、简易型、安全性。可以独立制作一些教学活动中实际应用的玩具、教具。同时手工制作还可以应用到幼儿园文艺演出和综合活动中。

2 课堂活动学生化

学前手工制作的课堂应该是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要实现由教师的一言堂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动手的课堂。“课堂学生化”是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把重点评教转向重点评学,不再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要看学生做的效果如何。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教师不要讲,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教师再讲。“课堂学生化”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事实上,学前手工制作课程只有真正做到“课堂学生化”,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愿意动手去制作作品,让学生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激发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是一件辛苦的事,只有激发起制作兴趣,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制作中,主动积极地探究,忘却学习的艰辛,体会制作的乐趣,拥有完成作品的成就感。

以明确目标为基础 制作目标是学生制作的动力,目标明确可以使学习更加高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作品的用途,使他们明确目标、理解目标,制作时增强责任心和积极性,制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加完美。

以解决问题为根本 “问题是创造的源泉,问题是创造的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以课堂氛围为平台 “课堂学生化”最重要的是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安全的、是民主的,是愉悦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算得到了充分的赏识和尊重,他们才敢于大胆地想象和思考,才敢于自主实践和表现,制作的作品才能真正释放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以激情参与为原则 学生的主体意识总是通过学生的激情参与反映出来。一个表情冷漠、教学缺乏激情的教师,不可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也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情感态度就没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激情呼唤出来,才能有意想不到的制作成果。

以鼓励创新为亮点 手工制作讲究的是制作精美、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每个学生的制作思路都不一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一味地模仿。

以关注差异为平衡 学生的智力,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和能力等,都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造成作品效果的迥然不同。教师要关注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忘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平等。同时关注差异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帮助学生解决障碍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成果。

3 材料制作合理化

手工制作过程中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手工制作的材料很多,收集的途径也很广,简单的彩纸到复杂的废旧物,小到米粒大到纸箱,有的废旧物材料身边随处可见,有的材料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收集,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手工制作材料。

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材料不仅制约着作品的结构形式、尺度大小,还决定着装饰效果。所以,合理、科学地选用材料是手工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不同材料需要不同的制作方法,因此手工制作需要专业的学习,需要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并且尊重各种材料的特点,合理利用不同材料的特点。

材料的安全和卫生 安全无论在学校还是幼儿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无论是学校的手工制作课,还是学生将来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安全应该是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手工制作过程中难免会用到剪刀、壁纸刀、铁丝等工具,学生将来的幼儿教学中也会用到剪刀等工具,所以在追求教学成果的同时进行安全提醒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今,废旧物制作在幼儿园中十分受欢迎,它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育她们保护环境、学会珍惜物品等好处,可往往忽视了它的卫生和安全情况。有的酸奶瓶中还有残液,有的作品是被剪开的易拉罐,而这些卫生和安全问题,应该是幼儿教师在学习制作手工作品时就得以解决的。应该培养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养成一个干净卫生的好习惯,还有一个处理安全隐患的主观意识,要让学生谨记自己不仅是一个创作者,更是一名幼儿教师。

突出材料的特征 “因材施艺”就是先从材料入手,在材料的性质特征上寻找与构思形同的表达意图,然后再确定手工制作的设计方案。这种创作途径的特点是更能发挥材料的特性,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和搜集各种制作材料,了解和熟悉材料质地和纹理。

在制作过程中应该突出材料的特征。有的学生在制作时为了最终效果,给作品加了过多装饰而遮盖了材料本身的花纹和质地,这是不可取的。手工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造型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上,还体现在材料的开发和表现上,所以应该合理地利用和表现材料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4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22-01

远程教育指学生不需要到特定的教室去上课,而是通过网络、函授、广播电视等不同渠道进行学习,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等特点。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与同学、教师分离的,主要是以自学为主。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学习资源在远程教育中显得极其重要,是影响远程学习、实施远程教育的关键。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文字教辅等印刷材料,光盘、电视直播课堂等视听材料,网上教学资源、IP课件、CAI课件等计算机及网络设施,这些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加强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使之得以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有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一、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

首先,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应以思想性为原则,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次,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应以科学性为原则,以科学描述概念、准确的问题表述、正确的引用资料、合理的原理论证编制学习资源,坚决不犯科学性的错误。再次,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应以教学性为原则,应体现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的要求,满足学业的需要,还需充分考虑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特点,力求学习资源符合学生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要求,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还应坚持以发展性作为原则。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学习资源内容及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加强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1.完善印刷材料

印刷文字材料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教材。此外,还有教学辅导材料、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书、形成性考核练习册和期末复习指导等。印刷文字材料虽然是传统学习资源,但他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据调查,印刷文字材料在各种远程教育学习资源中,是被使用率最高的材料,在众多媒体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应当将印刷文字材料作为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重点工程,不断对其加以完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印刷文字材料也应当与时俱进,提高教材质量,及时更新内容,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文字教材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相应增加导读性的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每一章节安排体例上增加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练习题、测试题、参考教学资源、学时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内容。而文字辅导资料应与文字教材配套统一,紧扣文字教材进行编写,应突出充足性、启发性和弹性,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拓展深化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锻炼其思维、创新能力,适应学生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开发网上学习资源

网上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大纲、教学进度、教学信息、学习指导、教学辅导、综合练习、扩展阅读、学科动态、答疑等,具有很强的导学、助学功能。调查显示也是学生很关注的学习资源,理应加大建设的力度。对于网上学习资源,有的学生反映缺乏精细的组织,内容庞杂混乱,有的内容与学习者的专业相关程度低;内容重复,是文字材料的翻版;信息更新不及时,过期现象严重等。所以,网上学习资源模块结构中的内容应精心安排,材料组织针对性要强;围绕所学专业扩展学习内容,为打开专业视野与思路提供有效资源;关注各知识点的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把它们及时那入到学习资源中,及时剔除陈旧过时的信息,使网上学习资源真正呈现出引导性、丰富性、时效性、动态性和拓展性的资源特点。

3.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课件也称多媒体CAI,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与学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它具有多媒体信息和交互性的基本特征,分单机版和网络版。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课件在学习资源中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由于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技术支持,一般老师不经过培训很难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因为优秀的课件不是传统板书的再现。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素材,不能为生动而生动,乱用素材;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出交互性、启发引导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应体现出艺术性、易操作性、经济性等特点。总之,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特长和它们的有机组合,准确、直观、生动、完美地表现教与学内容,提高学习资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学习效果。

4.对各种学习资源加以整合,优势互补

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类别众多且各具特长,如印刷文字材料具有不受时空、经济条件限制,成本低廉、使用便利,且内容系统翔实,有利于学生便捷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视听材料通过声光电声设备,为理性知识提供了感性成分,能把学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可感性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计算机和网上资源中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信息、学习指导、教学辅导、综合练习、扩展阅读、学科动态、答疑等能及时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导学信息,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帮助;CAI课件的问答、分步演示、查询、仿真教学和模拟实验等功能,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复习、练习、测试和模拟实验均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学习资源建设中应该对各种学习资源加以整合,充分利用各资源的特长,通过优势互补,使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远程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形式,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建设、完善学习资源,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问题;调整;编写;学习指导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技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中职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和生产实践经验,课程术语、概念多,理论抽象。按照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力。面对这种情况,我校调整了该课程的教学安排,组织专业课程教师编写《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学习指导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改革中几个几问题的思考 (1)人学习的路线有两种,一种是“从理论到实践再理论”,一种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传统教育通常采用的是前者。曾经是被教育者而现在是教育者的我们,在骨子里已有一种情节:一旦掌握了理论,我们就可解释千差万别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一再强化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学科式、系统性、理论堆砌的教材占据了教育的殿堂。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及需要,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人学习的路线问题,两种学习路线都应在教育中得到相应的应用。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重点教授学生行动体系层面上的经验性知识,因此可以采用后一种学习路线,从而构建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的教材,即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的教材。

(2)“实用、够用和必要”的标准是什么?职业教育提出了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贯彻“实用、够用和必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对中国教育来讲是破天荒的,它把职业教育从传统教育中解脱了出来,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及教学改革与创新。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实用、够用和必要”的标准是什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标准的不确定性从而既给职业教育者留出了足够创新的空间,也为随意删减课程知识点开了方便之门。为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新教材的构建过程中,要坚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遴选出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就是“实用、够用和必要”的知识点。这样我们就给“实用、够用和必要”提出了标准,增强了这一原则在使用中的操作性。

(3)《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提出,中职学校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我们把这一原则简称“教学做”合一原则。“教学做”合一教学原则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颠覆,使中职业教育在微观教学活动层面上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特色。说过: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同时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已形成共识,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明确新的课堂上要“做什么、学什么、教什么”。

2. 调整《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开设时间,把该课程教学安排到第四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尽量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中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指出:基于多种智能的人才观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的对象通常擅长于形象思维,职业教育的措施也就要充分尊重这一特点。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只有17岁左右,大多数初中刚毕业,缺少生活体验和社会生产实践经验,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材料。我们把本门课程安排到第四学期进行学习,学生在之前的专业实践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感性认识素材,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为本课程学习奠定了一个较好的经验基础和能力基础。此时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不再是纯粹新知识的学习,而是对之前实践中零星学习的归纳和遇到问题的系统回答,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3. 以专业定课程内容,以任务为教学单元,重新组织课程的框架结构,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专业实践,关注学生发展需要 我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采用过多个版本,总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学科式的,是普通高校的“简写本”。一种是“合订本”,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和《机械基础》等课程合编成综合教材。前一种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学术性强,抽象难学。后一种对各课种基础性内容进行过渡裁剪,生吞活剥进行拼凑,缺少衔接,教师普遍反映不好教,学生普遍反映不好学。

为此学校成立了课题组,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劳动部编写的第五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为蓝本,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贯彻“教学做”合一原则,以任务和项目为框架,重新设计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曲印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学习指导书(机械类)》。该《学习指导书》作为劳动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学习辅助校本教材使用,实事上原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书。

4.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学习指导书(机械类)》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项目一 金属材料的特点与性能。

任务一 区别解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知识点包括教材第一章的内容,并增加专业实践学习中遇到的常见金属材料,共同组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目的是通过任务完成让学生明确金属材料独特的内部结构。

任务二 分选出合格产品。主要由教材第二章内容组成,而教学设计采用的是一批外观尺寸合格的产品,根据学校实验条件设计的产品简易性能指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判断哪些是合格产品,哪些是不合格产品。

任务三 认识铁碳合金相图。考虑到二元合金相图绘制方法及分析难度较大,而对帮助学生学习铁碳合金作用并不特别明显,故删除了这部分内容。只强调铁碳合金相图的科学存在性,突出相图中温度变化引起材料内容组织变化的知识点,为之后热处理学习奠定一个基础作用。

项目二 各种合金钢。

任务一 认识铁石炭合金钢(碳素钢)。这部分内容之前是放在第三章里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碳元素与其它合金元素存在某些可比性,因此把这一内容放到了同一个项目中。

任务二 了解其它合金钢。

任务三 铸铁为什么会得到广泛应用。

项目三 金属热处理。

任务一 收集金属材料性能变化的方法。主要归纳出生产实践中常用的一改变金属材料性能的方法,并揭示这些方法背后的科学道理。

任务二 了解常用的热处理方法。

任务三 分析机械加工中材料力学性能变化的原因。

任务四 汽车传动轴的加工与热处理。

任务五 汽车变速齿轮的修复与热处理。

任务六 电器阀芯的定制。该部件某企业需求量比较大,45号钢,需要电镀镍。

5. 试教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1)不适应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学习指导书》去除了较深的知识内容,减少了不必要的概念,对材料性能变化的内在机理只给出类似定理一样的结论,既简洁也利于记忆,任务围绕专业,完成过程中既应用了前面学习的技能也提出了新要求,学生比较喜欢。而教师恰恰相反,他们已习惯了在黑板上教授本课程,用严谨的逻辑来推理材料外在性能变化的内在原因。不习惯“用事实说话”,课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课堂中“突发事件”比较多,课堂节奏不容易“掌控”。因此部分教师对《学习指导书》的应用不是很积极。

(2)学校教学硬件条件制约了《学习指导书》的推广应用。课程内容调整和修改后,本课程的教学需要专门的教学场地和设备。教学显现出更多地受制于教学资源的状况。职业教育大量实习实训设施需要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一种较高成本的教育。

(3)在课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方面难以取舍。针对专业、专业群、岗位、岗位群如何选择典型工作任务看似比较具体,在实践中却不是那么简单。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受到外在条件限制的同时,也受到人认识差异上的制约。

6. 结束语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理清认识上的误区,不仅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还要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推进变革,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上。及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能够较好落实“教学做”合一教学原则,符合中职学生的思维类型和认知规律,也能够具体化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及任务,可操作性强。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得到了确立,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调动,学习效果就会有了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第6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数学材料 教育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200

曾经看到一则名叫“太难了”的网络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个看上去像是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在奶奶的“指导”下背诵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一旁的奶奶厉声呵斥小女孩,反复练习“三五一十五”10次,小女孩磕磕绊绊都说对了。可接下来小女孩从头开始背,一背到“三五”时就会出错。最后小女孩哭着说:我一点都记不住这“三五”,这“三五太难了,太难了,一点都不简单”。

看到这则视频,我为这个小女孩难过,更为现在的幼儿数学教育难过,孩子这是在学数学么?这样的“学习”有意义么?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幼小衔接”么?从这个案例至少可以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个,学习内容“小学化”。乘法口诀应该在小学2年级才会接触到,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来学习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第二个,学习方法“小学化”。没有实物或图片来辅助,没有学习情境,没有方法引导,完全是在成人高压下的死记硬背,学习过程不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

《指南》指出:成人应该“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如果没有学习材料,不能通过生活和游戏情境来构建这些知识,而是一味地要求幼儿通过机械识记得方法“记住”这些知识,很可能会摧毁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导致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乃至厌恶、憎恨的负性情绪。可现实中,有很多幼儿在成人“赢在起跑线上”错误思维的指导下,正经历着视频中小女孩的遭遇,正接受着这样的数学教育。除了家庭因素影响,社会舆论、社区、幼儿园、小学等因素相互关联、错综复杂,也是造成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的因素。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机构,在预防和纠正幼儿数学教育“小学化”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学习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载体,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媒介。幼儿正是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相应的体验,构建起了相应的数学概念。在这里,我主要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来谈一谈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避免“小学化”。

一、数学材料来源于生活,符合幼儿认知经验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的表现之一便是让幼儿学习那些远离自己生活,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运用的知识,正如那个小女孩背诵乘法口诀。幼儿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教学活动如果来源于生活,或者以生活情景为素材,对幼儿的学习就会更加有意义。比如大班数学活动:小老鼠买米。教师将空的可乐瓶和矿泉水瓶修剪成大号和中号的“米罐”,把一次性纸杯当成最小的“米罐”。这些简单而且幼儿熟悉的学习材料与“小老鼠买米”这个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能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变通性

强调材料的层次性,主要是因为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数学活动别明显,面对同样的材料,有的幼儿轻松完成,完成后无所事事;有的幼儿感到困难,迟迟完成不了。因此,教师在提供数学类材料时应尽量体现层次性,在难易程度、操作规则等方面多一些变化,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如,提供同一结构不同层次的材料,实物、实物图片、点子符号、数字等不同层次的材料可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幼儿,又能适应幼儿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还可以提供同一概念多种变式的材料,比如提供多种多样的三角形,让幼儿充分观察之后归纳三角形的本质特征。

强调材料的变通性,主要是指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做到“一物多用”。比如对于幼儿收集的瓶子,可以让幼儿点数总数;可以让有按高矮排序;可以让幼儿找出第N个瓶子,发展序数概念;还可以玩分类游戏――按材质分类,按瓶子的功用分类,若为瓶子穿上不同颜色衣服,还可以按颜色分类……这样,通过目标和规则的变换,同一组材料可以支持幼儿多项学习活动。

三、数学材料要有适度的开放性和结构性

幼儿在与数学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材料的结构性过高,就容易限制幼儿的想象和操作,幼儿的操作学习过程往往呈现出高结构、高控制的特征。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常见的材料是实物或图片,常见的教学过程是幼儿先观察教师演示实物或操作图片,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操作材料结构性过高,幼儿虽然可能学到了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知识,但并不能体现出建构数学关系的思维过程,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形成。

如果材料过于开放,材料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就容易使操作流于形式,不易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可能会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究,至于材料中是否包含特定的数学关系,幼儿可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数学关系,幼儿获取这些数学关系可能需要的关键性经验和途径是什么,教师心里根本没底。这样的操作活动就变成了幼儿的自由玩耍,这种情况在集体操作、小组操作中均存在,在数学区角活动中出现的更多。可以说,在这样的活动中,仅有“儿童在先”,没有“教师在后”。

第7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1 自制体育器材常用的方法

利用废弃物自制体育器材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废弃物,如汽车旧轮胎,没气的排球、篮球,破旧的棉被等,充分利用这些废弃物制作体育器材,就会使他们重新实现较高的实用价值。如根据这些材料的特性结合体育教学的要求,精心加工和改制,制作出各式各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体育器械,用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如用丢弃的矿泉水瓶装满土作为障碍跑的标志物,进行障碍跑的训练;用附近企业废旧的包装箱和旧棉被制作跳箱;用旧报纸制作接力棒进行接力赛活动;用废旧轮胎组织开展“滚动体育游戏”活动;用塑料管制作成“呼啦圈”,用废旧纸箱子当作跨栏障碍物,练习跨栏跑;等等。

开发常规器材的新功能 任何物品都有其外在的属性和功能,再加上人们的思维定势习惯,往往看不出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忽视了其潜在的功能利用和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体育器材也是一样,任何一种体育器材都有多种使用功能,如:栏架是用来进行跨栏跑练习的,也可以把它当作“投射门”来进行投掷和射门等游戏活动的练习;接力棒除了作为接力赛跑的器具外,还可以作为练习臂力的器械;铅球是练习投掷的,还可以当作负重物来练习负重跑;等等。

结合当地的群体活动,开发自制新器材 群体活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体育活动与师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开展群体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发挥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制体育器材辅助体育教学。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翘旱船、板鞋竞速、高脚竞走等,这些体育活动一般都是从传统的民族民间传统游戏演变而来,具有容易组织、组织简单的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其中制作体育活动所需器材原材料可以随处找到,制作也很简单。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学校周围有建筑物、树木、土坡、河渠、废弃的铁塔等现成的自然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根据体育活动的需要就地取材,成为所需的体育教学器材和场地,帮助完成体育训练活动。如用废弃的铁丝制作成篮圈,安装到建筑墙上的适当位置,进行投篮等技术的练习;借助小树林里一排排小树做障碍跑教学练习;借助大树做攀爬练习;或利用土坡的坡道进行体能训练;借助学校楼道的台阶进行跳跃练习训练;等等。

2 自制体育器材的价值和意义

有利于节约资金,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 像笔者所在的高中,如果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体育器材配备标准配足配齐的话,会需要不小数目的经费。而学校师生亲自动手自制体育器材,具有花钱少、经济实用、安全耐用、操作方便的特点。自制体育器材会大大节约体育器材的购置经费,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同时有效补充了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彻底解决了因为资金缺乏而缺乏体育器材现状。此外,由于自制体育器材时师生亲手制作,对其结构和特点一清二楚,有利于平时的管理和随时维修、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校节省了器材的维修费,并提高了器材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利用废旧物品做体育器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虽然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卫生意识虽然有一定的高度,但大多数学生在校内住宿,吃喝拉撒睡都不出校园,再加上饮食摊点多,过去的环境卫生始终是学校领导头疼的事。开展自制体育器材以来,由于在体育器材制作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废旧物品,使得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了,原来随手丢弃废纸片、喝完饮料随手扔饮料瓶、吃完零食随手扔包装袋的现象基本绝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废旧物品做体育器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竞争意识 在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操作、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实践——创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制体育器材有时需要制作小组一起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也离不开学生间的携手研究、互相探讨与交流。对有创新思维方案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做法讲明道理,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制作兴趣和向上的创新欲望。

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快乐,激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自制的体育器材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因为每一件自制的体育器材,无论多么简单,也体现着师生的精心设计和亲手制作。在体育教学中,如果使用自己制作的体育器材,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给学生带来体育训练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像一种正能量,会激发学生继续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制作更奇妙、更有效的新器材;也会带动更多的学生一起参与体育器材的制作,让大家都能在体育器材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训练带来的无限乐趣。

自制体育器材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离不开合理的想象、精心的设计和科学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自制体育器材要在充分理解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制作前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然后与学生一道创新构思、科学设计、巧妙创意、创造性地制作。制作过程不单单是单纯的模仿,会凝结学生很多的思考、想象、创新。整个制作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发明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实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很大提高。

总之,自制体育器材不仅弥补了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节约了学校经费,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亿群.对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调查与研究[J].内江科技,2008(5).

[2]孟庆斌,贾利军.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运用[J].体育教学,2007(4).

第8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地方音乐棱本教材 教材开发 教材编制 

 

一、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长出发。因而,它的针对性强,学校在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是体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特长,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甘肃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形式多样。但还没有被开发,至今没有以甘肃地方音乐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因此,编写和制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实践,能够让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很好的了解地方音乐,对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的基础音乐教育有重大意义。 

 

二、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 

 

1、组织编写人员 

首先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需要成立由校长、教科处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初高中生音乐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方式研究”课题组成员等组成的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广泛搜集创编资料 

开发的校本教材主题确定后,课题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大量搜集资料。既要利用图书馆收集文本资料,也可以便利的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更加多元化,使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既需注重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充分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创编资料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有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论文总结,又要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己实践,做到老师与学生互动学习,培养融洽学习氛围,坚持老师学生都要做校本教材的创编的参与者。在搜集资料时还需特别注意资料的科学性、地方性和信息的前沿性,不断完善,保持地方音乐特色。 

 

三、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教材在编写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教学材料分化为可供连续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术元素,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基础,并形成良好人格基础。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既包含音乐学科基本理论的知识点,也包含许多人文学科共有的一些知识特征。音乐教材中的技术元素既包含音乐表现的技能,也包含音乐认知与理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情感共鸣与创作的技能。地方音乐教材的编写就是要将存在于音乐整体中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合乎逻辑地先分解开来,然后再通过几年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地方音乐的整体观念。

从理论上看,校本音乐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无“定法”,也不能以“好坏优劣”加以简单划分。应当从音乐课程标准的落实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教材体例加以定位和评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长期以来,音乐教材形成了一些常见的编写体例,以下几种方式也可作为中学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编写方式的参考。 

1、根据选材范围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常见体例:①歌曲集——以单一的声乐作品为材料加以编排。这种编法在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最为常见,其中又以歌曲为主;②器乐演奏教材——以器乐曲以及乐器演奏法为材料加以编排。以器乐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量不多,通常作为辅助教材:③音乐欣赏教材——以音乐欣赏作为主体材料的单行本教材。按照新的

[1] [2] 

中小学音乐课程观,“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材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与教学材料,音乐欣赏往往贯穿于音乐教学过程中。单独的音乐欣赏教材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年代推出的高中教材。④综合学习领域教材——以具体教学形式的类别为纲进行综合编排。这种编法将具体教学形式的不同类别加以组合进行编排,是世纪年代之最为常见的体例,采用这种体例编写的教材也是我国中小学的主流教材。教学形类别有唱歌、欣赏、视唱、乐理、器乐以及音乐剧、舞蹈等综合表演活动等。 

、从内容组合单位的大小以及教学时数的长短上可以分出两种方式:①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学习内容与课时严格对应起来,按照中学课堂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配到每一课。课时既是时间概念,也是内容概念。这种编法的好处是省却教师备课环节中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教学便于规范管理和阶段考核。缺点是教学中缺乏灵活性,限制教师的自主发挥,教材内容的安排过于单一化;②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各项学习内容整合为板块,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每单元可以分解成几个课时。有的教材为单元设立主题,作为材料选择与组织的依据。 

、根据教材教与学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以教师教学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传统教材中比较常见。由于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传统教材在考虑学生问题方面通常限于知识学习上的循序渐进以及技能掌握上的由易到难,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进度要求展开的。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近年来的教材中比较普遍,教材都加强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科学规律的研究。 

、根据教材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以音乐文化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类型的教材以音乐文化作为构建教学单元的出发点,各单元选材与编排均围绕音乐文化主题展开。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中心编排的方式。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线的编写体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另一种方式是按照音乐表现要素将教材内容分类组合。 

第9篇:法制教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72-03

目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卓越计划”,探索建立工程技术人才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创新工程师培养模式,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以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1]。

洛阳理工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建材特色的本科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直以为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工程实践教学中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广泛参与,全程监督,重视技术能力的训练,重视工程素养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及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经验,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与探索。

1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国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国外卓越工程师培养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和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模式。美国工程教育经历了最初的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工程技术教育(20世纪30年代以前)、重基础科学研究(20世纪40―50年代)、通识教育与基础科学教育并重(20世纪60―80年代)和回归工程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等过程,即美国在经历了“技术模式”“科学模式”后,正实践着当前的“工程模式”[2]。美国大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基础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学习,毕业后通过职业教育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而欧洲大陆国家工程教育呈现“分合辩证统一”的特点,如德国工程教育采用了由理工科大学(TU/TH)培养研究型工程师和应用技术大学(FH)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办学模式,法国则采用“双轨制”高教体制,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互为补充[3]。德法国家大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工程师学位以及职业资格。国外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都要求注重实践教学,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非常普遍。

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对应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采用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阶段(四年制本科)、设计型工程师培养阶段(2年全日制硕士)和研究型工程师培养阶段(3~5年工程博士)。各个培养阶段安排相应的企业实习时间,强化工程能力的培养。不同类型的高校对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洛阳理工学院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与途径等方面有别于办学实力雄厚的传统大学,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在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找到突破点,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设计

培养方案应充分体现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特征[4]。洛阳理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时,以为企业培养所需的工程师储备人才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规格,“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培养模式,即累计有3年时间在校学习,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训练内容,即企业培训内容和专业培训内容。企业培训内容包括企业课程、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教育、行业法规与技术标准学习、生产技能培训、生产过程控制与生产实习等,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实施。专业培训是针对承担具体企业业务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并通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后续的发展打好基础。专业培训可以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学校相关平台或企业工作平成。

专业方向的定位 洛阳理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服务建材行业为主,对国内建材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当前与未来的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比较国内设置同专业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工作定位。根据学校建材方向上的传统优势,确定水泥工艺方向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要实施点。学校选择洛阳水泥工程设计研究院、河南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中国联合水泥集团公司等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与其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协助完成本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企业的参与是实施“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学校与河南省内具有较强实力和良好合作基础的多家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任务,培养的后备人才可以直接进入对口的企业就业,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培养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人才,企业参与积极性很高。

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综合教育”的方式实施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以第一课堂(校内)为主要形式实施,教学任务的实施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与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个人品德、职业道德、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材料工艺CAD基础、热工检测与自动控制、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入相应工程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实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水泥工艺学、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与设备、水泥厂工艺设计概论、水泥性能检测、混凝土工艺学和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综合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开拓视野、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团队协作和交流等作用,通过课外科技创新、学术讲座活动、基础技能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5]。

3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式与途径

校企共建,联合培养 洛阳理工学院先后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天瑞集团公司、中国联合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同力水泥集团、洛阳水泥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以此为平台,建立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实践教学工作的安排等人才培养环节,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人才培养规格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成为培养具有“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精神的卓越工程师的摇篮。

构建校内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 近年来,实践教学受到学生人数规模、工程实践条件等限制,实践要求与实践条件存在巨大反差,其教学效果明显下降。为了有效保障实践教学效果,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满足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断加强具有建材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6]。目前,学校与建材专业相关的省级实践教学平台有水泥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建材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此外,还有粉体工程实训中心、材料测试中心、河南省固废开发利用工程实验室和洛阳市硅酸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借助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学生熟练掌握工程设计、生产操作、材料设计与检测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工程观念与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这些平台也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如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的洛阳培训基地就是以此为依托建立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包含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程教学软件系统的研究开发,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既锻炼教师队伍,又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取得良好的成绩。如水泥工程的仿真教学系统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在参加全国首届水泥中控操作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

构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服务建材行业 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有利提升科研水平,加快科技转化,解决企业生产难题,是企业与高校专业服务对接、互动的桥梁与纽带。自洛阳理工学院升本以来,该专业与国内20多家建材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开展产、学、研的互动活动。一方面,企业生产上的难题可以提出、讨论,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解决生产问题,企业获得技术支持,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和优质的职工技术培训服务。

4 “卓越计划”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加强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的领导与指导,材料系成立了一个由系领导、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并聘请专家对“卓越计划”实施内容进行论证。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的生源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原则,建立了“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能进能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动态管理机制,旨在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且有志于从事水泥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5 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人才培育工程。地方高校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应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找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在实际操作中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越办越出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8-23.

[3]刘鸿.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之缘[J].大学教育科学,2012(2):46-50.

[4]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