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制意识范文

法制意识全文(5篇)

法制意识

第1篇:法制意识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大学生;法治意识

一、网络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概述

(一)网络教育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模式应运而生,各个领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教育也不例外。网络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每个教育机构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向广大求学者提供各种教育培训;对其进行深度剖析,网络教育涵盖展开教育培训整个过程中的所有服务内容,如教育培训前对学习者的组织活动,或者教育培训后对学习者开展的巩固练习服务等。

(二)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法制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现象的自我认知与理解。大学生处于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诱惑,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大学生群体,时常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受到社会与众多学者的关注。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我国高等院校从1986年开始逐步推行并加强法律教育,但从现在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现状来看,现行的法制教育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违法乱纪行为依旧居高不下。因此,高校必须认识到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相关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顺应时展的要求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使得高校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应的国家与人民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高校不仅需要承担起教育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责任,更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避免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而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为家庭与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

(二)提高大学生鉴别风险的能力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的基础就是向大学生讲解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规则,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也会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离校就业后,都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约束自身行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尽量规避各种风险,并有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当然,大学生作为一个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他们法制意识的提升,将间接地影响到自己的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带动整个家庭提升法制意识,家庭的法制意识塑造对整个社会走向法制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校园环境的塑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给大学生们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必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降低校园发生各种不良事件的几率。

三、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

在我国,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首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突然涌现的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交际圈以及各种新鲜的事物,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个人行为方式在这时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形成和完善自我意识与法制意识。

四、网络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和提升途径

(一)向大学生传授学习法律知识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由于相关具体的法律条款晦涩难懂,专业名词容易混淆,增加了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难度,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注重学习法律知识方式方法的传授,让他们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首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方式,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其次,需要强调法律知识的基础是法律条款,只有在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培养起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再次,在学习相关知识后要积极完成课后的测试题,对一些需要讨论的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最后,提醒学生们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了解其中蕴含的法律内涵,在具体的社会案例中提升自己的法制意识。

(二)优化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科学安排授课内容,改进授课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对每章节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重点解读法律条款,对其中的关键部分深入剖析,让学生们对法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要注意随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法律观点、文献等上传到网络课堂上的共享中心,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收集并上传最新的案例,因为大多数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对很多法律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不够,但法律概念和原理又是学习法律的基础,不得不教,通过把案例运用到网络课堂教学中,以案例说法,既生动又有效果。可以在每节课程的栏目中加入一些现实案例的小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回顾课堂内容时加深对法律条款的理解与认识。这样能让学生们清楚该条款的适用范围,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什么样的情景时会运用到该条款。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转变以往在课堂上教师是主体的现状,使大学生成为网络课堂的主人,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学习,借助所学的法律知识解释案件的内容,将法律知识和现实案例结合在一起,加深印象与记忆。与此同时,在进行网络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系统的升级换代,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可以模拟法庭,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情境再现,使得大学生深刻理解案件的内容,并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审视法律。

(三)建立法制教育手机微平台在时代的发展下,手机逐渐取代电脑成为越来越普及的终端,而手机上的APP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备受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微信和微博,提供了聊天、视频、朋友圈等聊天沟通、展现自我的平台,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生活习惯。高校建立法治教育,有必要认识到这些新兴平台的重要性,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下的“微”平台宣传普法,开展法治教育工作。由于学生们能够通过手机终端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有利于法律知识记忆的加深。而这个高校普法平台简单实用,有很强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可以使普法工作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影响,势必提高法律宣传和服务方面的效果。这样一个横跨微信、微博、网站的三位一体的、优势互补的平台,能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和提升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在手机微平台的功能建设上,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端的优势,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原有普法方式的痛点,构建一个集交流、学习、通讯、查询下载资料、在线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高集成性平台,打造一个大学生普法教育的前沿基地。高校可以通过微平台上的在线咨询或者律师热线,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解答咨询服务,解决相关法律问题,增强大学生认识法律、了解法律、使用法律的机会,使守法懂法落实到每个大学生身上。

五、结论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法律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提升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方针的落实,也影响着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借助网络的手段,通过向大学生传授学习法律知识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以及建立法制教育手机微平台等途径,切实做到让每一位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参考文献:

[1]余桂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0):41-42.

[2]曾学清.网络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及教育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0):84-86.

[3]范璐璐.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路径的体系化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9(36):139-140.

第2篇:法制意识范文

关键词:法律意识;研究现状;路径分析

一、新时代法制教育下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7年,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入新时代,这对法治建设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和使命,对新时代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在精神层面则体现为观念和意识,“法”的观念和意识是社会最高权威和文化的表现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营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更应全面了解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方略,通过确立自己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扩充法律知识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巨轮中展现“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担当,这也是新时代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围绕公民法律意识欠缺这一维度,展开了对不同领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径”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识培养层面,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认同不足,法治行为参与不足,对法制教育兴趣不高,法律知识欠缺,对权利意识和程序意识的认识有待提高。①近年来,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为大学生的培育指导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优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话题,因而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国内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学者们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理论依据、培养内容、培养路径等层面进行了系统剖析。有学者提出应以法律心理学、法律观念和法律理论三个层面架构法律意识培育,②有人认为法律在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故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可忽视。③我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现状、法律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上,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法律意识评价指标及法律心理层面、对法律意识培育资源的开发层面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是未来亟须研究的方向。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法律意识最早是在1912年由奥地利学者埃里希提出的(Legalconsciousness),他认为社会现实决定了人们对法律问题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法律意识。在现代社会法学派庞德对法律意识发表论述后,法律意识作为法律学术概念在美国广泛应用,而在此之前,对公民法律意识及法治精神的研究只是作为法律素质研究内容,尤其以美国和日本的学者研究为代表。美国作为全世界法治较为发达的国家,在立宪中强调民主和人权,宪法自然成为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法制教育注重素质的培育,通常是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来开展法制教育,表现形式为单独开设法律课堂或者在其他课堂穿插法律知识等。与美国西方特色的法律意识培育不同的是,日本的法制培育带有亚洲特色,融入了道德教化,注重传统思想的同时,吸收借鉴了西方模式中的精华,以本国国情为基准,打造出极具日本特色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公民为法律意识培育的目标,与西方模式类似,日本通过课堂教学将法律相关课程向各阶段的社会教育渗透,并贯穿于学校各层级。各阶段各层级,侧重点不同,但价值取向一致。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是,国外对群体法律意识的研究集中在公民法律意识培育上,没有特别强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而是统一将法治教育列入公民教育的范畴,注重通过实践教育逐步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质,通过严格职业准入促进职业发展。此外,受中西文化差异、政治制度差异和法律传统理念差异的影响,国内外在课程设置、法学教育评估、法律社会实践参与性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美国,从社区活动到全国选举、政党更迭都是法律意识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校、社区、社会、政治活动,对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达到理解和学习效果,这也体现出美国法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生动性、客观性。国外课程设置将法律相关知识和能力与法学教育评估紧密结合,更加侧重培育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国外在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方面更加注重系统性和有效性,这也是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之处。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本文通过“问卷星”简单设计了调查问卷,避免了设计问题过多引起学生应付作答的缺陷,以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反应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卷通过对西北某几所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来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因样本数量有限,不一定能代表全国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但在发放问卷时尽量涵盖不同的专业、年龄、年纪、性别,使得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导向性。经调查,半数以上大学生对实体法和程序法区别、违法和犯罪区别、责任划分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充分区分其中的差异。这表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纵深推进,高校教育课程中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性进一步提升,使当代大学生对有关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法律在就业和生活中重要性也具有一定的认同[2]。但对相关法律知识并不能有效区分,在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上势必有所欠缺。因此多举措,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四、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培育

在高校法治教育中,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理解是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内因。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对法治现状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其自主参与法律实践,使其通过法律获得安全感,对于个体培育至关重要。以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学生为例,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多重利用理论教学、基础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对法律案例和法律理论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代社会法治热点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帮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实际困难,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问题能力的法制教育目的。

(二)以学校为核心,强化校园培育

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法律意识培育乃至综合素质培养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大学校园以各自办学理念、办学规划、校园精神、校风校训等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可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做到有针对性的建设校园,发展校园文化。采用组织播放时事政治新闻,举办与就业生活相关的司法讲座、举办法律热点辩论赛、利用新媒体传播意识形态教育等方式开展法律意识培育,既可寓教于乐,又可丰富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助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3]。也可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与当地公检法合作,通过实习,参观庭审现场、仲裁、调解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以制度为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律思维不应仅局限于课程教学,还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现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使校园中的管理者、工作人员、教师等都养成依法办事,依规行事的良好习惯,做法制教育的引导者,树立依法治校的榜样,引导学生按规矩办事,依程序做事。在制定与完善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应充分征求和吸纳学生合理化的意见建议,使法制教育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黄春英.宋雨田.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6(12):130-132.

[2]罗淼.论法制教育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02):120-122.

第3篇:法制意识范文

关键词:法制教育;安全意识;高校;大学生

由于网络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多种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互相影响。虚拟世界中,不同的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又涉及不同的利益。在这种影响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都由此产生了很多变化。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观念急需提高,向青年学生普及法律教育十分必要。只有将法制精神的渗透和法制建设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够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但是,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与这一现实需要产生了难以避免的矛盾,大学教育模式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在这一进程中,我们积极的思考并付诸行动,什么是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深刻内涵,这一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现阶段法制教育的薄弱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些薄弱点,找到薄弱点之后应进行什么改变措施[1]。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薄弱点

(一)大学生掌握法律相关知识不充分

大学生掌握法律的相关知识不充分是当前阶段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薄弱点之一。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受到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并未关注到法律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只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个人法律意识的提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职业选择,一些大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或在面对个人的人生和财产安全被侵害时无法拿出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从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掌握法律的相关知识不够充分会给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容易在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形成法律意识低下的不良风气。法律知识和意识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大多十分缺乏,在高校中,发生校园贷,兼职被骗等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近年来略有增加,大学生一旦陷入诈骗的陷阱,往往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来,不懂得如何处理,如何向相关人员求助。因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对不法分子的防范意识,一旦权益遭受侵害,也无法选择恰当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繁杂的法律知识,大学生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十分迷茫。高校相关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认识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2]。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不强

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当今时代法治意识的增强就必须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法律信仰,能够在社会主义法律的引导之下,不断的完善自身,丰富自身。一方面要加强个人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以个人的行为引导身边人的发展,发挥大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促进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现阶段,虽然各大高校都对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视,开设大量课程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但现实情况是,一般的大学生对此并不十分重视,并没有树立坚定的法律信念,即便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法律有一些兴趣,能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会有人专门去学习法律知识,对于具体的每一项法律条文,普通大学生更是不会涉猎。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之下,学生并没有应用法律的途径,也没有需要诉诸法律解决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比较薄弱,认为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却与实际生活没有巨大的关系。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将法律束之高阁,却不能落实落地[3]。

(三)大学法制教育没有形成完备体制

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是促进当代社会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当今时代的高效管理者,在教学工作中,要将法律意识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意识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完备的法制教育体制之下,激励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然而,在当前阶段,许多高校管理者并未认识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制教育体系的形成更是无从谈起。大学教育中,法制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但由于现阶段的相关课程缺乏新意,模式僵化,仅仅是照本宣科,还在理论方面停留,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形成完备的法律知识体系,通过学校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只能使学生懂得一小部分表浅的法律知识,仅仅可以使学生达到知法守法的程度,并不能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现阶段大学对法律课程的安排的确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这些通识课都是在大一年级讲授,并不能做到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通识课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门应付考试的课程,由于对法律类通识课的关注度不足,学生的法律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4]。

(四)青年大学生具有多元的思想由于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进入大众视野,大学生受各种思想,尤其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很难抵挡住一些不良诱惑。面对残酷的现实,大学生在实现理想抱负时遭遇难以跨过的挫折,使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念备受打击,出现了很多无法调和的心理障碍,除此以外,有大量的信息充斥在网络时代,尽管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占大多数,但还是存在一部分不良信息,这些信息的冲击无形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改进措施

(一)辅导员开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主题班会

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体制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要积极的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内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活动,要让学生在法制教育的引领之下,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能够站在社会主义大发展的角度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法律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个十分艰巨,十分重要的任务,拥有扎实的法律基础和安全意识可以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定期举办法律相关知识的主题班会,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法制观念。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除了要采取理论教育的方式也要合理的运用实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法制观念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之中,提高个人的法律意识。

(二)改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法治教育理念的渗透,也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作为法治精神传播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对法律和法治精神的错误认知,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改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围绕当前阶段我国法治教育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做出自己的思考与探究。大学课堂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场所。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是很少与现实相联系,多是在空谈理想,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动力内化所学知识,因此,高校法制教育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对法制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首要任务是创新教育思想,坚持“紧贴时展,紧贴学生实际,立足现有资源”这一要求,积极寻找法制教育的根本规律,在实践中,对现有方式进行创新。要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接受对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基本认知教育,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中,学会从法律的角度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可以自觉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法制观念内化于心。

(三)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思想认识

网络平台对学生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传播法制精神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也要关注到网络平台的重要意义,利用互联网平台加深学生对法治精神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学习法律的相关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充分做好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一定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比如,学习强国APP,微信,qq,微博等等。学习强国APP在当代社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之外,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高校教师就应当挖掘学习强国平台的功能。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不定时推送一些相关法律知识给学生,采用新闻案例,小视频等等图文并茂的形式,通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近年来,在学生中广受好评的每周一次的青年大学习小视频,每周十分钟,小视频兼顾了知识性与趣味性,做到了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持续不断的学习党的知识。

(四)家校合作,共同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进行法制教育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使学生形成法制观念的基础。因此,学校在改进法制教育工作时,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品性,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在家庭氛围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也会成长的十分优秀,再加上学校的教育,孩子一定会形成较强的法律观念。除此以外,也需要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日常事物中,应该做到事事公平透明,讲规则,使学生在正面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三、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对未来社会整体的法律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反思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不足,深入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体系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可以做到知法、守法、用法。这样,未来我国一定会迎来一个法治精神大弘扬、法治文化大繁荣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01):3-8.

[2]黄莺.新时代高校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8(02):45-49.

[3]余志刚.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基础法律素养[J].法制博览,2018(19):212.

第4篇:法制意识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依法治校;教育宣传研究

依法治校是我国全面推进的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一个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虽然高等教育也在进行深化以及综合改革,但是从实际来看,高校的依法治校教育宣传工作方面依然存在部分问题。例如没有有效保护学校的部分合法权益,没有进行深入人心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甚至也没有正视和处理在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以及问题。因此,依法治校作为高等院校新时期背景下的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高校领导重视到依法治校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注重对制度建设的加强工作,以及依法治校的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师生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高校民主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1目前高校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影响

1.1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强

在高等院校的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中,普法宣传是属于其工作水平的考核范畴,同时在高校依法治校教育宣传中也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情况下,在各个高校,为了实现普法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通常会在进行普法宣传工作前制定相关的工作方案,然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实施。但是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对行政过度依赖的问题,甚至出现对法律法规轻视的现象存在。探究原因,多是认为只要有足够大的行政力度,就能实现显著的管理效果,因此就没有一个较强的依法治校的意识,无法实现到位的依法治校工作。除此之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意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普遍存在较低的法律法规认识水平,在教职工方面,没有较强的依法办事意识以及能力,而在学生方面,因教师的忽视,学生就更不会对法律以及学校的法规有足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一旦权益受到损害,多数师生往往不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只是以抱怨的心态来被动接受,而小部分师生仅能从电话投诉以及诉诸信访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因此,这些种种现象很明显的反映出了在高校中,普法工作并没有实现一个理想的宣传效果,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的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等造成了阻碍,影响了师生的自我权益保护。

1.2较为单一的法制宣传教育

从实际应用来看,法制宣传教育是结合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教育工作,但在目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宣传工作状态来看,大多数都是较为单一、缺乏一定创新的宣传形式。基于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对法制教育宣传上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待法制理念的教学工作,仅仅限于在课堂上,而且注重的方向也都是传授法律知识,缺乏实践性;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感觉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在部分高校中,法制理念宣传教育的唯一方式仅是课堂教育,宣传的内容也只有几部与法律相关的条文介绍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形式进行法制理念的宣传工作。可以说,单一的法制宣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建设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1.3缺乏系统性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除了在法制宣传的内容上较为单一和创新外,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针对法制宣传工作上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具体表现在,对一些法律宣传活动只是偶尔进行,并且都属于短期的活动,缺乏连贯性,甚至有些仅仅只是作为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来执行。因此,在高校中,针对法制宣传的体系,其实是较为缺乏系统性的,针对法制宣传工作的管理以及执行,也缺乏专业的部门以及人员,一般由非专业的教师对高校学生进行零散的法律知识教育,这就很容易导致高校学生对法制理念也处于零散或者一知半解的状态,无法形成完整的法制理念,很大程度上对法制宣传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新时期下高校实现依法治校教育理念宣传工作的措施

2.1进一步加强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力度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要想实现有效的依法治校教育宣传,首先就需要高校领导以及相关教育者认识到法制宣传的重要意义,从自身出发,进一步将法制宣传工作的力度加强。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相关的教育者通过对法律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的不断学习,对国家以及法制内容政策的时刻关心和掌握,特别是关于依法治国理念等,要及时推送和介绍给学生进行了解。除此之外,就是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建设,完整的工作体系才能有效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地系统化课程以及宣传活动。同时专业的法制宣传师资队伍也是加强高校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利于学生对学校的法制宣传内容能更加具体以及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并且对法制宣传教育也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在进行法制理念宣传教育力度地进一步加强时,不仅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才能实现有效结合,促进高校法制宣传工作地开展具有理想的效果。

2.2积极创新普法宣传教育形式

从本质上来说,宣传工作无非就是将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改变工作。由于法律法规等相关宣传内容较为单一和枯燥,加上一般不涉及相关案件,很多人就会认为自己与法律没有关系,导致普法宣传工作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这就要求对于普法宣传要改变单一的宣传方式,利用更加创新的方法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正属于一个思维较为活跃的时期,更加需要迫切地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在具体宣传工作的开展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结合做到创新的新要求。其一,坚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地修订中结合普法教育与师生的参与,只有师生参与到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制定中,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师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其二,坚持在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中结合普法教育与师生的参与,进一步增强师生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认识。其三,坚持师生组织的法制调研与实践和普法教育相结合,对普法教育的效果实现进一步的巩固。

2.3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层次法制宣传教育

除此之外,在宣传工作上,高校的各级相关人员还需要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掌握,需对宪法以及国家基本法律进行重点学习,包括一些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教育法律法规等。只有针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以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教师首先进行了不断学习和掌握,才能带领学生对法律、宪法以及基本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有系统的学习,同时在此基础上集合学生的所学专业还能进一步增强专门法的学习。

2.4突出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

同时在新时期下,高校在开展依法治校教育宣传时,还需要结合当下的经济背景。面对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高校学生更需要对《国际法》以及国际通行规则进行学习和了解。另一方面,我国的许多相关法律随着加入WTO后,都或多或少的与WTO规则有了一些靠近,因此就更需要高校学生对我国衔接后的相关法律加强学习。面对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不断出台各种新法,因此对新法的学习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3结语

作为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组成部分,依法治校时当前高校落实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需要高校重视依法治校的教育宣传手段和力度,在新时期背景下接受新的挑战与改革需求。积极发现当前高校依法治校理念在宣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推动高校在新时期下建设法制教育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对依法治校教育宣传工作的全面推进,还有助于高校提升依法治校的工作水平,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向现代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诗钰.新时代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反思[J].法制博览,2020,(13):243-244.

[2]廖康廷.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

[3]朱慧杰.新时代高校“依法治校”的创新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16):8-9.

[4]陈君,梅启梦,陈球胜,等.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方法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5]蔡琼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策略———基于依法治校视角[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12):50-51.

[6]周晓凤.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J].速读(上旬),2019,(07):231-232.

第5篇:法制意识范文

关键词:学生;法律意识;管理制度

一、当代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第一,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目前,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对法律法规的整体认知还不够。学生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取法律知识:一是通过学校的课程学习,例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但是此类课程由于概念居多,所以课程相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可以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少之又少。二是通过各类媒体获取法律知识。但是各类媒体都是以案例出现,法律知识涉及不多并且不全面。所以形成现状,学生对于宪法、刑法等比较知名的法律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系统的法律法规了解远远不够。第二,法制观念淡薄。权利与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对于法律的认知不够,当下学生普遍存在权利意识淡薄问题,不能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2]例如:贵州某职业院校有个男生在省级优秀大学生评选中落选,理由是辅导员以他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为由,将名额让给了另一位同学。这种“退让”现象在高校中广泛存在,学生不会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另外,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有些学生的行为已构成违法。例如:某女生在网上看到近期禽流感疫情的新闻时,为了博取网友的关注与点赞,将疫情发生地改为自己的家乡,引起恐慌。殊不知,此行为后果严重,被拘留数天。第三,缺乏法律信仰。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帝制与权力至上的封建思想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人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进而形成了畏惧权利,不敢控诉的现状。并且目前社会上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利用私权贪赃枉法、徇私舞弊降低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法律的信任。近年来,法律、法规的数量猛增,学生对新定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法律产生陌生感,导致法律信仰无从产生。例如:某女生曾经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到她家因为土地分配与村里的人发生纠纷,后来她家把对方告上法庭,结果竟然是对方胜诉。该女生家一致认为是因为对方家有后台,并且断言家里没有权势,没有背景是不会胜诉的。明显,该女生由于法律认知不到位,没有足够的法律信仰导致对于法律有误解。

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及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

第一,强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好的管理制度建设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关键作用。所谓学生管理制度,是国家以及教育机构针对学生专门制定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强化学生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要保障学生的权益。学生也是公民,每位公民都可以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作为学校,应以学生的权利为主,不能以管理制度为借口损害学生的利益。在管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法律制度,不能为了眼前利益,不顾及学生的合法权利,在符合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二是遵纪守法,依据法律行使权力,使管理制度公平、公正以及公开。将管理制度透明化、具体化,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第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大部分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仅仅是和杀人放火等重大刑事案件有关联。在他们的认知中,其他非致命性犯罪是不会触碰法律的,因此,部分学生认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深入学习法律知识,缺乏法律信仰。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改变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确立法律信仰。另外,学校可以开设与法律相关的学生社团,例如:法律协会、315维权联盟等。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案例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奠定基础。[3]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学生才可以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做到真正的知法、懂法、守法。在教育课程中,应该结合案例讲解法律知识,与现代正义观相结合,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法律,形成真正的法律信仰。第三,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的生长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杜绝“特权”、“关系”等不正当的关系存在。老师应该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学生的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等各种奖惩活动,不可以因人而异,徇私舞弊。如果学校不能严格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不执行都无关紧要,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受到的影响会很大,致使学生的法治意识不坚定,不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依法治国也难以真正实现。综上所述,学生作为公民的一部分,其法律意识的强弱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学校的教育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强化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对于学生的自身成长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于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梦迪.基于依法治国背景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法制博览,2017,3(20):32-33.

[2]贾会祥.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简论[J].卷宗,2017,2(32):14-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