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液压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液压培训总结

第1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摘要: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以创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应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实训课的实践教学。本文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课中的具体的应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液压与气压传动?实施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技术人才,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就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也就是说为社会与人群生产物质财富,培养为社会与人群服务的技术本领,他的“行知合一”“教、学、做合一”“手脑联盟”的观点强调了“做”的重要性,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中职学校的技能实训课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应用与迁移转变为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与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笔者所在学校添置了4套集液压、气动、液压仿真技术及PLC电气控制于一体的THPHDW-1型实训系统,通过实训,培养学生液压泵站安装与调试、液压系统组装与调试、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技术、PLC应用技术和液压与气动系统运行维护等职业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在实训课教学中,应用较多的是项目教学法。项目学习是让学生围绕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的学习资源,例如,多媒体、微课、实训操作系统工作台等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进而形成专门的技能学习。它强调的是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模型、实物等,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在大脑中迅速建立起与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相关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的实施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确定项目任务

实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本地区对学生的岗位要求,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然后制定出具体的实训项目;也可确定一项学习主题或任务,或以某个问题为学习项目;或由学生自己确定项目。项目任务可以先简后难,循序渐进,例如初学时,学生要学会液压泵的安装与调试和简单的定量泵-溢流阀的调压回路的安装与调试。随着教学的进展,最后以生产上运用到的实例,例如,“鼓风炉加料气动回路的设计”为课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进来,和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才能。

2.制订工作计划

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把动手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组合,同时,兼顾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导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教学效果。

实训前,教师应列出材料清单,包括要用到的仪器、仪表,做到严格管理,还要强调实训安全。此外,通常以6节课作为一个项目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具体项目任务,讨论形成设计方案,选择所需要的元器件,这个过程一定要仔细,同时注意控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3.实施工作计划

分组时,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实训开始时,老师先做示范,然后学生做,以后逐步发展为教师设计、学生做,最后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明确项目目标,画好设计图,及时作好数据记录,规范工艺,安全操作;教师要巡回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进行质量检测评估

可以通过学生抽查、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小组间竞赛等形式检查实训效果,将各项成绩录入电脑评价系统,自动生成总评成绩。课程结束前5至10分钟,教师可以归纳总结项目完成所取得的成绩、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以及今后要注意的事项,提高项目教学的效果。

实训课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3Q7S”标准将所有的实训器具分类摆放,恢复实训前的状态,场地清扫干净,为下一次实训做准备。实训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填写实训报告。

三、小结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体验了真实的社会劳动实践,提高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郭爱云,王健,帅伟.谈项目教学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2]马春峰.《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教学探讨和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

第2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液压传动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0-01

目前社会对于实践能力强的液压传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学校液压传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太合理、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使许多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不利于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基于此,以下探索更加有效的《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问题所在

传统教学多沿用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知识系统性强调多,理论分析分量重,应用技能比例轻,不能体现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特征与要求;再者传统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多,条件好的有挂图,配有较少的验证性实验,但是对于元件的拆装、维修、液压回路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太缺乏,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实际岗位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学设计缺乏对岗位技能需求的分析,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实际岗位能力就得不到培养。故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并注重加强实践环节。

2.课程改革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改在液压实训室进行。例如通过拆装实训,弄清液压元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在教学实施上,采用小组形式,一般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1)教师先用透明模型或flash课件演示液压元件工作原理,之后示范拆装过程,再让学生动手进行拆装操练,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或集中指导;(2)拆装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比元件的结构图以加深对液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的理解,并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3)师生相互提问,解决疑难问题;(4)教师(或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5)布置课后学习任务。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使学生先会后懂再应用,使高职院校以“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办学宗旨得到充分体现。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将传统的液压传动教学基础知识、元件部分、基本回路和典型回路整合为一个部分,即液压传动基础知识,并增加专门针对于煤矿企业使用的专业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包括乳化液泵站、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等液压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的内容,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注重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当中去。

2.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采用螺旋式分层递进教学法。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并接受的教学方法,分层递进强化教学过程,达到预定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2)讨论交流教学法。课程教学中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交予学生讨论,如先导式溢流阀的阻尼孔堵塞了会出现什么故障?为什么?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直观教学法。采用透明液压元件、可拆装液压元件模型、图片、视频动画演示、挖掘机、采煤机等大型煤矿液压设备模型操作等方法,将复杂的原理用简单的、感性的方法展现出来。

(4)激励教学法。实训过程中,采用小组之间竞赛的方法,并且将竞赛结果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可以鼓励团队合作精神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4实践教学的改革

《液压传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课程。实践课的百分比约为60%,为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学中除大量应用透明液压元件、液压综合实验台、拆装实验实训设施外,还同时组织学生具体操作采煤机、液压支架、掘进机等煤矿机电液压设备并分析该设备液压系统的工作过程如图1。并且借助企业实现实际岗位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中带领学生到天地华润等企业实习与工厂管理人员、一线员工座谈,使学生充分体验岗位需求与本课程的知识技能特点及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

2.5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立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形成性考核为主构建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制定以平时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为主的综合考核方案。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校外实习实训企业评价相结合。

图1煤矿机电设备液压系统教学过程

总之,对高职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适当的革新,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与技能,才能真正实现培养与造就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液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教学中引入煤矿液压设备更加有利于学生实际岗位操作技术能力,从而能够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章宏甲,黄谊.液压传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陈健.《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4(2):74

[3]彭熙伟.《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液压与气动,2008(5):46-47

[4]马胜钢,张建立,马泳涛等.《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液压与气动,2008(12):12-14

[5]汪帮富,殷振,谢鸥.《液压传动》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5):244-245

第3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技术;模块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006-01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各行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必须从教研教改入手,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大胆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用性很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等专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人充分调研了胶东地区制造业中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运用状况,主要涉及现代制造业的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岗位群,要求学生具备液压与气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能力。根据企业所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为目标,建设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

一、模块化课程意义

课程模块化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手段,比较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块化课程以岗位需要来确定课程内容,然后把课程内容分解成模块,每个模块是独立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元。在职业教育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地组合不同的模块,学生可根据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把已经掌握的部分提取出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可把该部分从培训内容中划除,不再重复学习。组合式学习材料可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以及职业技能的变化随时调整学习内容。

二、课程教材的模块化建设

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推动并影响着教材改革。过去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建设的要求。因此,为与模块化课程教学相适应,必须建设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材。

课程教材内容的选取符合岗位能力要求,充分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实训、仿真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按认知规律,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职业能力阶段性成长的特性整合模块,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职业应用知识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每个模块以实际的设备为载体,设置学习项目。将整个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项目,分别为基础知识模块的项目一YCS-A液压试验台的组装,职业应用知识模块的项目二CAK4085数控车液压泵特性分析和项目三锅炉门液压系统设计,职业技能训练模块的项目四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分析和项目五软式袋包装机气动系统设计。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个典型的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所需知识,获取技能。教材的整体模块设计为任务目标,任务描述,知识与能力,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技能扩展。教材模块中的工作任务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设备液压与气动系统维护维修的技术和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后为了巩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设有项目拓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项目拓展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能力;初步具备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改造能力;培养职业生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养成敬业乐群的职业素养。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整合

我院建立了先进的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设置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提供符合职场安全要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真正的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在教学上以项目为载体,采用工作任务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体转变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体,以课堂为主体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工作紧密连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课程训练内容进行教、学、做相结合,并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排序和设计,清晰体现职业工作过程。具体实施如下:

课程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训练,把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成果的检验

本门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设模块化课程,其质量评价就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标准进行。改变单纯理论课程试卷式考核模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力度,把考核的重点转向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评价,考核方式采用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项目技能考核―模块综合考核―职业技能训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技能考核是由每个项目中涉及的任务评价成绩组成。学习过程中采用分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建立了小组自评和各小组互评的考核体系,主要采用小组学生自评和各小组互评方式。

2、模块综合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仿真考核+实验操作考核的方式。理论设计按照要求选用液压元件,绘制回路图。液压回路仿真具体要求,按照设计图搭建回路,仿真运行、调试回路,导出结论。实操训练要求,在液压实验台上组装实际回路,复查回路,实际运行回路,对比分析。按照结论和实际分析结果评定成绩。

3、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采用学期末组织液压气动装调技能大赛,通过初赛选拔出优秀学生参加最终的液压气动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决赛,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整个考核过程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加强过程性考核力度,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建设突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提炼课程学习领域。它注重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实践教学,高度密切与企业的配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适应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冰蔚.模块化课程及其运用[J].芜湖师专学报,2002,(1).

[2] 聂玉凤.浅谈“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建设[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第4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SPOC;O2O;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一、引言

2020年5月26日线上听取了北京职业教育工作推进会,其中《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强化实践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智慧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推进高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当前教科研工作的热点。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理念,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为例开展O2O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创新与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新型高效课堂。

二、在“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对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O2O教学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保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的可实施性。

(一)教学背景分析

“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是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人才储备。二课是利用7、8节课余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以往教学教师会准备PPT和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先给学生讲,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往往学生在上完6节课后会感觉疲倦,精力状态较差,接着继续听课对知识的内化大打折扣,同时实践技能训练的时间不充分。二课学生主要来自二、三年级,学生理论功底薄弱,有不同年级的跨度,掌握知识层次与学习层次不同。液压和气动的元件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元件的原理抽象,单从原理图入手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没有理解原理的情况下,液压与气动回路运行实践操作不易掌握,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为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二)教学模式分析

2020年上半学期通过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开展了线上“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空中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模式得到学生普遍认可,但实践技能操作脱节。没有线下实践技能操作的二课,线上知识不能有效地内化,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于线上教学,线下实践技能操作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则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假如将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放在线下课堂进行,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时间和机会都将相应减少,同时技能训练的时间也相应减少,显然难以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创新与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理念中,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指小规模有限制条件的在线课程,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数量相对小,相比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例如智慧职教平台、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知名平台,而SPOC的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Private是指线上课程对学生加入有条件限制,加入者要达到课程要求才能加入SPOC的课程。OnlineCourse是指在线课程,即通常所说的网络课程。翻转课堂与O2O教学都充分发挥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优势,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翻转课堂中的线上学习、线下内化的教学理念为O2O教学开展提供了理念指导,而O2O线上线下随时都可以进行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教学思想是对翻转课堂理念的进一步扩充。

(三)可实施性分析

首先该二课班有限制性入班要求和学生的数量,要测试合格后才能入选,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2)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3+2)学生为主,该班限额招收20人左右。从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学习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而且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等特点。以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项目的一体化教学,把知识化内容放在线上,线下课堂着重实践技能训练,线上理论知识与线下技能训练相结合,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强化实践能力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把线上学习资源与课堂的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为此,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为例设计实践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混合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一)准备阶段

本课程授课对象从二、三年级报名的学生中选拔,课前所有学生均需注册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账号,并加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QQ群或微信群。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水平情况,分成不同小组,考虑到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小组5~6人,同时每个小组在每一时段的学习任务不同,充分发挥学生团结协作、教师积极引导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利用智慧职教平台的相关课程资源转换成微课形式的教学内容,仿真软件、动画演示软件内容、难度适宜的练习题等内容根据任务不同分别到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以THPHDW-1型液压气压传动综合实训系统台、气动实训室YL-102型气电实训综合台等实训设备为线下课堂技能训练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阶段

1.课前阶段在线上学习时,学生登录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查看学习任务单(例如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液压系统元件的微视频、动画演示内容,模拟液压与气动仿真教学软件———液压系统,如图1所示,学生结合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微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尝试分析回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索。在线上学生可以访问“课程答疑”讨论学习任务的内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在讨论和聆听教师或同学的建议过程中也可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与总结。如果遇到个别疑问线上无法解决时,做好笔记,在线下听老师辅导。借助京铁微学习平台的测试系统,完成本次任务的习题测验。线下实践技能训练时,就本节课学习任务内容开展练习,进行理论知识内化以及技能的提升。首先是回顾课前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的知识点,用时大约8~10分钟。对课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学生还有其他个别知识点有疑虑或不清楚,教师统一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课前知识达成共识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先用大约10~15分钟,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去练习。教师不答疑解惑,加强巡视同时先不指导学生,观察学生操作的过程。时间到后把学生再集中后统一解决初次练习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分享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实践操作技能也相应提升。然后是技能的巩固,给大约30~35分钟时间继续技能的巩固练习。最后各小组成果汇报。学生利用手机将汇报信息上传到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教师把汇总的信息投影在大屏幕上,通过分析成果汇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教师参与补充完善,同时为各小组的汇报成果打分。3.课后阶段学生登录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对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课前的学习视频再次观看,促进知识点的内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选择难度较高的拓展性知识学习,例如三位四通换向阀中位的不同机能功能。学生在线下学习时,可以通过“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QQ群或微信群互动学习,就课堂中因时间限制没有深入展开的话题,继续讨论探究。

(三)评价阶段

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加总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均包括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其中每个阶段过程性评价占10%,总结性评价占30%。在每个任务学习结束后要进行线上评价,教师借助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打分,使学生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通过学生成绩分析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线下评价是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评价,小组长评价。总结性评价则是在本学期的期末,教师以赛题的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综合考核。学期末总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果确定。并把成绩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本学期学习过程有总的了解,教师可为调整下学期的教学做参考。

第5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 液压与气压传动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58-02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为达到培养目标,需要各专业课程配备与生产实际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开发适应高职教育培养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设施的短缺和教学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力度,如何改造实训设备和完善实验室建设,实现加强技能培训的课程目标,成为后发展地区各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进行探讨。

一、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液压与气动技术的理论知识,对已有设备的液压系统和气压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液压传动及气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有关液压传动及气动的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对常用的液压传动及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性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学会正确选用、合理使用、维护、管理液压设备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液压传动及气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方法,为运用液压传动及气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打下初步基础;能正确选用和使用液压与气动元件,熟练地绘制出液压与气动回路图。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液压与气压传动原理分析、设计液压与气动的基本回路;能够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一般的液压与气动系统,诊断和排除液压与气动系统的一般故障。

素质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液压与气动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与发展,进一步了解我国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国情,向国际先进技术学习,把握这一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于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在企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液压传动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很少接触到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校核计算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应具有实用性、适度性和职业性,结合实际工程需要来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种渠道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一)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存在许多困难,如基本概念不清楚、元件结构复杂、工作过程抽象等。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很大地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介绍一些抽象的概念,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感性认识胜于理性认识等特点,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实践环节完成理论内容的学习。然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又带来了设备不足、类型不配套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验设备是整机购进的液压实验台,仅限于完成理论验证实验或演示性实验。为完善设备的教学功能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笔者及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实验设备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将原有QCS008液压实验台上的元件重新分区组合,后台连接重新布局,重新设计实验项目。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拓宽了实验内容,增加了实验项目,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二)自主研发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大多数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教学设备是由生产厂家按固定模式连接,主要为理论验证或演示性实验而设计和生产的。这些设备实验系统和回路适应性差,实验项目单一,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能按照指导书“模仿”指定的项目进行理论验证,不能自行拆装元件,不能安装和调试回路,学生自行设计的控制回路也无法验证其正确性,以致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难以调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学生的一些新发现、新想法和新思路,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也难以得到动手试验及验证。为了解决整机固定式液压教学实验台功能单一、实验方法死板等问题,笔者及学院教师自行研制开发了方便装、拆的单元组合式液压系统实训台,弥补了实验设备和功能的不足。在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按要求从理论上设计出工作系统,利用实训台组成真实的系统,并进行反复试运行调试直至能实现项目要求的功能为止。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全方位的训练和理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三)打造“三明治”教室,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适应新时期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满足工作过程导向、项目化教学的需要,笔者及学院教师创建液压“三明治”教室。把实验室和教室合为一体,学生的身边实实在在地摆放着实验台、实训台、实物总成和元件,形成声、像和实物融合一体的立体教学环境,使课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点,符合高职学生“以形象引导抽象,从感性过渡到理性,从实践导入理论”的认识规律。课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发挥课程网站优势,拓宽课程教学领域

第6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一、打破章节顺序,采取变式教学将知识系统化

化学复习课不能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学会从相异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从相似事物中找出本质差别。要求学生把教材的重点内容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再从同一信息来源出发,沿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去探索,产生尽可能多的信息网络输出,这样不但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而且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例如,在复习“阿伏加德罗定律”这一概念时,可从“物质的量”这一核心知识出发,再结合条件的改变,总结、引导学生得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如下推论:

(1)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与密度(ρ)成正比。即M1/M2=ρ1/ρ2。

(2)相同温度和压强下,相同质量的气体中,密度(ρ)与物质的量(n)成反比。即ρ2/ρ1=n1/n2。

(3)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v)与其物质的量(n)成正比。即v1/v2=n1/n2。

(4)在相同的温度下,体积一定时,气体的压强(p)与其物质的量(n)成正比。即p1/p2=n1/n2。

这样的复习方法,既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发散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最佳心理素质——分析问题的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二、通过类比推理,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与强化

化学复习课中,采用类比教学方法,来揭示概念、规律的本质特征及其内涵与外延,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与强化。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分析能力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阶段过度,往往偏重感性认识,忽视理论认识过程,这样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将一定范围内成立的“经验”僵化地固定或无加证明地扩充,造成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可通过对比性演示、实验、类比性的讲解或运用板书、投影等手段,全力揭示化学问题的本质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精辟地分析概念、规律、化学方程式等,使学生能掌握问题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高瞻远瞩、统观全局、遇到问题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运用典型例题启发思维,通过联系和对比发展思维能力

复习中,精选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多变性的习题进行复习指导,可以克服单一章节、单一内容的思维定式,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复习高中化学酸碱中和反应后pH之间的关系变化时,可利用一道高考题的剖析与改编,来阐述其核心实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5℃时,若10体积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强酸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分析与解答:本题是一道涉及酸碱中和后溶液pH的变化关系的综合性简答题,有一定难度。然而,要解答好这方面的问题,必须熟练掌握pH的相关知识,从概念入手,题中所涉及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针对上述例题的分析与解答,倘若学生能进一步反思,将题目作如下的变式训练,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真正做到掌握这一问题的核心。

变式训练1.把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改成100体积时,pH酸+pH碱=15吗?(答案:不等于15,pH酸+pH碱=16)

变式训练2.把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改成强碱溶液,1体积的强碱溶液改成强酸溶液时,pH酸与pH碱之和等于多少?(答案:pH酸+pH碱=13)

变式训练3.1体积的强酸溶液与100体积的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pH酸和pH碱之和等于多少?(答案:pH酸+pH碱=12)

变式训练4.等体积的强酸溶液与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pH酸和pH碱之和等于多少?(答案:pH酸+pH碱=14)

从上述几道变式训练中可总结如下规律:

①当酸溶液中c(H+)大于碱溶液中c(OH—)时,这两种溶液混合前的pH酸+pH碱

②当碱溶液中c(OH—)大于酸溶液中c(H+)时,这两种溶液混合前的pH酸+pH碱>14,但必须小于20。

③当酸溶液中c(H+)等于碱溶液中c(OH—)时,这两种溶液混合前的pH酸+pH碱=14。

这样的复习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层次、变式等改变题设,进行变式训练,达到解一题通一类的目的,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和创造的能力。

第7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组态 液压 训练 能力

1 概述

液压工程实践是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机械专业,特别是工程机械方向重要的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在学习液压传动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具体实践和实际经验而感到内容生涩、枯燥,比较难学,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试验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液压工程训练是辅助学生有效掌握液压传动理论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接触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液压传动中流体介质在封闭的管路中循环,很难观测到流体的流动状态,增加了学生对液压元件及系统的理解难度。随着虚拟技术的推广,我们学院老师就利用组态软件建立虚拟液压元件模型库和液压系统并运用于实践及教学环节,开设接近工程实际的综合训练实验内容,对开创了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很大的帮助,是提高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有效的办法。

2 基于虚拟技术的工程机械液压仿真系统开发应用

传统的液压实践教学一般是通过学生对液压元件及回路的理解进行验证性的试验,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现在市场出现许多上基于虚拟技术的软件产品,如组态产品都可对工程实践类的教学提供帮助。就目前的组态产品而言,兼容性较好,可运行于Windows 98/NT/2000/XP操作系统之上,并且可以同国内外知名工控产品,工控机和网络系统进行通信、结合,从而构造出功能不同的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我机电学院液压实验室老师运用这些基本组件开发出了基于工程机械液压工程训练的教学系统,该教学系统具备以下的具体功能:①虚拟试验台演示功能。图形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有了图形及对应流体的运动及相应液压元件的动作流程,学生对所设计的液压系统可以进行状态实时监测,并实时显示相应的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反应系统的压力、流量等的变化。②数据储存及分析功能,建立实时数据库,对整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监控整个过程,以数据链路树方式组成网状数据关系,分别以根数据链路树与顶数据链路树实现数据激励与数据功能。③设备监控和操作功能,把各图元的动画连接组态,应用周期扫描方式,按一定周期扫描当前画面窗口动画连接对象链表,由各动画连接对象通过脚本表达式解释模块从画面数据表中读取相应数据,实现动画连接处理,并调用对应图元进行画面刷新,实现实时数据的监控。

3 组态软件在液压工程训练中的应用

传统的液压工程训练项目基本只是让学生在现有的设备上对液压系统拆装,然后在实验台上验证回路及记录有关数据并加以分析,最后总结该回路或液压元件的性能等。但现在市场上存在的工程机械大多是机电液一体化设备,要求设计或开发人员具有多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许多教研单位力图应用和实践接轨,把许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到实际教学中。我们依靠力控软件开发的液压工程训练仿真教学平台,界面和接口开发周期比较短,代码调试简单,可以让试验和控制人员直接参与仿真系统的改写和简单的编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所学的知识建立组态界面,又可以通过虚拟界面和实际运行状况检验自己搭建的液压回路及系统控制性能。

4 液压仿真实验培训学生的综合能力

4.1 液压仿真实验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利用的平台 学生在液压工程训练教学开设之前已进行PLC电气控制,微机原理,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的学习,为机电液一体化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专业基础。基于虚拟技术的试验台软件系统的具有丰富的功能,能同时和多种软件进行对接,使得学习者可以利用C语言等开发工具开发通信程序,进行数据采集,再利用软件提供的接口控件将通信程序与虚拟试验台连接,实现数据共享。学生在进行创新性设计的过程中科院利用虚拟试验台软件系统快速的开发出各种PLC仿真驱动,能方便、快捷地为PLC控制系统建立一个仿真模型,以验证、调试所开发的程序。一个基本的液压控制系统就需要试验者把所学的液压、电气、PLC等知识综合利用起来,极大限度的巩固所学知识和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在进行常规的工程训练之外,我们把液压工程训练活动当作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地选择、设计液压控制回路,自主地进行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训练。经过几个学期的设备使用记录证明,此举明显提高了设备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巩固学习的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这种综合性的训练模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操作技能,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相对自主地设计液压仿真系统。例如,我们通过组态软件编写了二十多个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回路,对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2 利用组态开发的仿真系统可开设多种综合性实践训练活动 液压仿真系统属于含纳多门课知识的综合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工程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目前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实训项目可以分为综合型和设计型项目,综合型项目的实践内容容纳了多个专业或多个方向以及多门课程的综合性知识。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或实践内容,使学生的尽可能的对多门知识进行融合,增强实践技能,我们的学生经过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了很大的进步,两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以及每年的飞思卡尔杯竞赛我们的学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说明这种培养模式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中是完全符合社会需要的。设计型项目是一种探索式训练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要求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开发和设计实践方案,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这种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经济的支持。无论从学校层面或学院层面,领导和老师都给予了较大的支持,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去研究和探索。例如我们开设的挖掘机动臂调速综合实训,要求能测试调速回路的速度—负载特性,这项实验的完成需要对节流调速特性、以及信号处理与监控等内容非常熟悉,又要掌握系统功能设定和硬件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编程实现、系统调试。通过实训将知识内容贯穿起来,有了整体的认识,知道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实现一个控制系统,因此清晰了课程知识要点以及相关学科的内容,像这样综合性实训在知识综合运用过程中,增强学生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把虚拟软件用于的液压工程训练教学之中,增加人机交互功能;利用虚拟软件实时数据库提供的多种PLC接口,将虚拟软件的多功能性与程序开发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满足了工程训练教学的需要。根据几年实训的结果反馈,这种新型的工程训练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吉涛.综合性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科技咨询,2009 NO.10.

[2]杨书仪,赵继云,胡燕平.基于PLC和力控组态软件的液压试验台控制系统,工矿自动化,2006(6).

[3]李鸣华.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

[4]李杰,黄健,张锟.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09.

[5]王晓云,樊东.高校本科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验室科学,2009.04.

第8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技术 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职业能力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实现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零距离对接。《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应用性很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等专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课中的重点课程。这门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液压气动基本回路,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及诊断和排除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等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灌输法,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并且缺乏新意,学生听的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而且还起不到训练学生职业基本技能的作用。我们的教学与企业岗位所需脱离,我们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很长,不能在职业竞争中站稳脚。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要改革《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真实的生产场景或是模拟加工情景中让学生更好的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景中传递的知识和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在校学习的理论与工作实际零距离对接。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认识

基于工作过程的《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改革,就是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环境为基础,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环境。就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它强调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市场调研,职业分析,总结实际工作,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企业情境中学习职业技能,体验企业的工作流程。它注重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它一改现行的灌输式教育的学习方式,变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学习方式,特别适合《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门课程的授课。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市场调研,职业分析,总结实际工作,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企业情境中学习职业技能,体验企业的工作流程。它注重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在进行了充分的企业调研之后,立足于我系相关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结合各岗位群所需的液压与气动技术职业能力,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创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职业能力阶段性成长的特性以CAK4085数控车、组合机床动力滑台等为载体,设置了5项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下设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所需知识,获取技能。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课程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做中学、学中做”。课程教学模式采取“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实验操作―顶岗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典型液压系统,最终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合格人才的目的。每个项目都是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通过对各任务的学习与训练,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通过“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完成项目教学。每个项目任务完整的工作过程训练,将会使学生掌握设备液压与气动系统维护维修的技术和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决定了教学必须以更真实的情境,更符合工作实际情况的方式呈现,与企业和行业进行充分的合作,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学习者能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际参与真实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有真正效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注重校企合作,在校企结合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观察模仿情境中所隐含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能力。在与真实的工作环境结合中,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得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考,将所学所得与实际生活互相对应,夯实学习内容,避免知识僵化无用与企业脱节。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发展高职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凡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 [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周丽.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J].华章,2011,11

第9篇:液压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仿真教学 应用 有效性

液压传动课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部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液压设备操作、液压设备维修工、液压元器件销售等工作。因此,有必要通过学习,达到以下知识目标::较系统地掌握液压传动基础理论、部分元器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及运用,掌握分析基本回路的方法,了解典型液压系统和排除系统故障的方法等。同时实现如下职业素质养成目标:学生获得基本的液压传动的概念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同时通过对典型系统的功能分析、总结、阐述等认知活动,养成独立思考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必须突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内容组织上,应该做到课程与就业岗位对接,培养和锻炼学生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

FluidSIM仿真软件在液压传动课中的典型应用

FluidSIM软件可用来进行液压(气压)技术知识自学和多媒体教学。其液压(气压)元件可以通过文本说明、图形以及介绍其工作原理的动画来描述;同时应用FluidSIM软件可设计液(气)压控制回路。通过回路设计与动画仿真,能够增强学生对液(气)压传动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应用能力,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

1.FluidSIM仿真软件在基本回路中的应用

用仿真软件设计液压基本回路,可以使课本中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液压传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很大难度,尤其在听基本回路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介绍的各种回路工作过程。这时我们用仿真软件按照工作要求设计回路,然后再模拟仿真,通过动画过程的实现,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在讲快慢速互不干扰回路时,教师首先进入FluidSIM H3.5软件界面,打开事先根据工作循环设计好的回路图,向学生介绍回路工作原理、特点,以及最终能达到的目的。接下来点击菜单栏中的启动按钮,此时当界面中出现的手指,碰到 1V1手动阀手柄时,压力油经溢流减压阀进入液压缸1A左腔,活塞右移即实现工进,放开手柄1V1,手动阀右位工作,压力油进入液压缸右腔推动活塞左移实现快退(如图1所示),这时2A缸活塞处于左端位置停止状态。当模拟手指接近2V1手动换向阀时,液压缸2A开始动作(如图2所示)。改变元件参数,液压缸运动时显示不同结果,此时液压缸1A工作循环与液压缸2A快慢速转换互不干扰。通过仿真演示学生可以观察到工作介质流动过程、控制元件发生变化后执行元件运动方向、速度改变情况,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这时学生会发出疑问:回路怎么做的?这时再向他们介绍FluidSIM软件使用方法,让学生在仿真实训室按照自己想法设计不同回路,从工作流程、回路设计、元件选择到模拟仿真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动手,此时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在操作环节中,有时会碰到不能动作现象,这时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回路设计不合理或管路交叉、断开等错误。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分析故障原因,经过反复修改达到所需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出现问题分析、探究,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液压课教学中,要尽量做到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训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分组实验,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一举多得,收效甚多。

2.仿真软件在典型液压系统中应用

在学习典型液压系统这部分内容时,如果采用传统挂图讲解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挂图在传递教学信息中有局限性,不能清晰表达出整体内容。需要教师反复地比画引导,尽管如此,效果依然不理想。其二,挂图的数量有限制,而且容易受损丢失,多个教师也不能同时使用,教学过程难于组织、协调。其三,液压课本及相应的标准不断更新,挂图很难做到同步更新,使教学环节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基本内容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为学生补充新鲜知识。挂图是一些呆板的教具,单纯的静态演示,不能为学生提供清晰而生动的动画效果,学生认知的效率及知识扩展必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FluidSIM软件的出现,可以让教师根据机器工作原理、工作循环要求,设计相应液压系统图,上课时再以模拟仿真形式,向学生讲解、演示系统各个循环过程中,主油路、控制油路液压油流动过程及执行机构运动方向。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配合仿真动画加深学生记忆;再用视频形式展示真实机器工作过程。教学中,既有仿真动画过程,又有视频媒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典型液压传动系统传动原理、工作循环,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

3.利用仿真软件实现电液控制

应用FluidSIM软件可设计和液压传动回路相配套的电气控制回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见液压回路不见电气回路,从而不明白各种开关和阀动作过程的弊病。例如在介绍速度大小受负载影响时,可以利用仿真软件设计如图3所示回路,启动单步仿真,线圈关闭与打开时,液压回路出现不同动作。电-液压回路同时设计与仿真,提高学生对电液压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强化教学效果。

总之,借助仿真软件,轻松解决了液压课教学中一些特别棘手的环节,在液压课上组织仿真教学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

在液压传动课中应用FluidSIM仿真软件的有效性

FluidSIM仿真软件应用于教学环节,从形成整体教学能力出发,提供多功能、可交互、系列化、可视化的整体教学集成方案,从传统的挂图、模型课堂教学,转向多元化交互学习环境。在液压传动课中应用FluidSIM仿真软件的有以下特点:

1.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液压传动课中应用FluidSIM仿真软件,最主要的功能是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内在构建过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构建认知的过程。因此,学生通过设计回路,模拟仿真,分析故障原因,可以增加学习主动性,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2.真实情景的体现

仿真实训能创造一个近乎实际的操作环境,学生通过FluidSIM仿真软件操作,体验技能训练过程、情景。使学生了解工作场景,熟悉液压传动机床、设备操作步骤、规范,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

3.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FluidSIM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尽管不能代替真实的工作实际训练,但可以缩短实际动手训练的时间,提高训练效率,可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操作原理、操作方法,进行故障处理。由于FluidSIM软件提供的操作环境是通过计算机对工作过程进行模拟,所以比真实活动更灵活、更快速。比如节流调速回路要通过改变节流阀通流面积达到改变执行机构速度目的,实际操作是通过旋转螺钉,调节阀芯位置来实现的,而采用仿真软件只需改变节流阀参数就可达到。这样大大缩短实训时间,提高教与学效率。

FluidSIM软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

1.软件自身不足

由于FluidSIM软件是Paderborn大学与费斯托公司联合开发研制的。他们在软件开发时的参考教材与现在中国高职学生使用教材有一定出入,导致仿真软件元件库中有些阀职能符号与教材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误解;其次,由于技术问题,仿真动作有时不同步,在单步仿真时,经常会碰见液压油流动速度与执行机构运动配合失误的现象;再有就是元件结构图及动画效果过于简单,仿真性略有欠缺。

2.应用受限制

由于受到各学校条件及教师认识等限制,FluidSIM教学软件的推广和应用力度不够。就拿我校来说,2009年购买FluidSIM软件,现在上液压传动课教师有5位,而采用仿真教学的教师仅有2位。

总之,FluidSIM教学软件与液压传动课教学的紧密结合的方式,目前已经得到许多高职院校的关注和重视。在液压传动课程中采用仿真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一面做,一面学;从做中学,随时随地从操作过程中获得系统技能,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必将广泛应用于液压传动教学上,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FluidSIM仿真软件.

[2]王海,李波.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3]马成荣.创业、创业、创新:职业教育新视界[J].教育研究,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