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精选(九篇)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第1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河南高校中外办学本科项目的现状

(一)合作办学层次与本科项目招生批次分析目前,河南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有研究生、本科和专科3个办学层次。在本科项目中,录取批次全部为本科二批和三批。在本科二批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有7所,即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和中原工学院。在本科三批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有3所,即南阳理工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和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二)2009—2011年本科项目生源情况分析1.生源数量真实反映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和专业优势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生源数量充足,河南工业大学生源数量稳步增长,2009—2011年,这5所高校共录取学生6797人,其中,河南大学录取学生2268人,录取学生总数最多[4]。2010和2011年河南各高校均完成或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主要得益于这些高校综合实力强,名气大,声誉好,专业设置合理,生源充足,合作国家或高校有自身优势等因素。郑州大学为河南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高校,综合排名甚至超过部分985高校;河南大学为百年老校,是省部共建高校,部分学科还是河南重点学科;其它3所高校也有各自优势。2.办学项目主要靠降分录取,生源质量与同批次其他学生有较大差距2009年和2011年,河南高校报考上线人数与招生计划数均有很大差距,多数高校报考上线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之比不足10%,有些小于1%,甚至为0[4]273,293,但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均完成或超额完成招生计划,这说明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二批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均靠降分录取,生源质量与同批次其他学生有较大差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7所高校本科二批次报考上线人数均为0,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警惕与反思。如何吸引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源就读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3.异地高考制度的实施和出国留学的持续升温将对本科项目今后的生源形成较大冲击为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公正,2012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由教育部牵头起草的异地高考方案。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随着异地高考制度的逐步实施,河南生源会进一步分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到国外留学的学生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出国留学的持续升温必将进一步分流河南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这些因素都会对合作办学的生源形成较大冲击,影响生源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尽早准备相应方案,以保持合作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三)专业设置分析1.合作国家或地区以西方发达国家、印度、俄罗斯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主与河南高校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来自于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印度、英国、美国、新西兰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其中与英国高校合作办学最多,有7所高校与英国不同高校合作办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中原工学院和黄淮学院等高校都与英国高校联合设置本科项目。2.专业设置以计算机科学、会计学等河南高校优势学科为主本科项目所涉及的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讯工程、食品工程、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这与河南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强势专业有关。如河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郑州粮食学院,食品科学优势明显,因此,河南工业大学与英国瑞丁大学联合举办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本科项目很受欢迎;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郑州大学的优势专业,因此,郑州大学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合作的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讯工程本科项目非常成功。3.部分专业重复建设,办学成本相对低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师范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和平顶山学院均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重复建设明显,既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又不能更好地吸引优质生源;部分高校在办学成本相对低廉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办学,偏文科专业设置多,偏理工科专业设置少;高校传统专业设置多,围绕河南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专业设置少等。今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本科项目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4.与世界著名高校合作项目数量少除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高校在世界高校排名中比较靠前外,与河南高校合作的其它境外高校多数知名度不高,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四)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分析——以郑州大学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合作举办的电子信息工程本科项目为例该项目系统引进澳大利亚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管理经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计划由中澳双方共同确定,课程分为A、B、C三类。A类课程为中方教材,由中方教师讲授;B类课程为引进澳方英文教材,由中方教师用中文或中英双语讲授;C类课程采用澳方英文原版教材,由澳方教师用英语讲授。该项目教学计划全部在郑州大学完成,伍伦贡大学承认学生在郑大获得的学分。学生可4年全部在国内学习,修完全部课程,达到规定要求同时颁发郑州大学和伍伦贡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为强化培养效果和提高学生外语能力,郑大专门为项目学生建立了实训基地,增设了专业外语、雅思听力和雅思技巧等课程。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一直保持在55%以上,在国内和国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连续5年超过25%,其中2008年超过37%,2012年超过32%,2009、2010、2011年连续3年去伍伦贡大学学习的学生超过10%(见表1)。目前,该项目已举办6年,实现了出国、考研、就业3条出路并举的培养目标。

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河南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促进合作办学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存在的问题有:不考虑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师资力量,偏离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和宗旨;放宽外方的资质和办学能力;偏重举办成本相对低廉的管理、信息技术和商科等项目或专业;个别高校未能形成有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引进外国教育优质资源比例过低,特别是引进外方核心专业课程不足1/3,外籍教师授课的比例过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未经批准私设收费项目;夸大招生宣传,招生程序不规范;违反国家政策,按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降分录取后将学生转入其它非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收费项目混乱等。这些问题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二)政策建议1.提高办学层次,加快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步伐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目前,河南只有平顶山学院和黄淮学院两所高校举办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少,质量也有待提高。河南高校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不足将制约河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州大学是河南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备,科研基础坚实,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活跃,完全具有举办中外合作研究生层次的办学水平;河南大学为百年老校和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近年来在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办学空间和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郑大和河大等高校应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举办研究生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河南应加快郑州大学等知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步伐,在办好现有本科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向教育部申报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和研究生项目,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层次,扩大合作领域。2.合理设置和布局本科项目,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河南18个省辖市已有13个设置了本科院校,教育部和河南省应逐步调整河南高校布局,逐步形成以郑州为龙头,开封、洛阳、新乡、许昌等城市为骨干,合理布局其它省辖市,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濮阳、鹤壁、漯河、济源和三门峡等5个省辖市仍未设置本科院校,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应加快这5个省辖市设置本科院校的步伐,尽早开发这5个省辖市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服务。3.健全合作模式,体现河南特色,开发独具中原文化和武术特色的合作项目目前,河南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以引进为主,项目合作基本都在河南高校完成。今后,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各自特色,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和内涵,努力提高河南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变“引进为主”为“引进与输出同步”。树立“留学中原”国际品牌,吸引外国公民来豫留学,进一步扩大来豫留学生规模;发掘中原特色文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港澳台学生来河南高校交流和学习;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到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开发独具中原文化和武术特色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4.本科项目和专业设置应紧紧围绕河南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河南将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河南高校本科项目的设置应紧紧围绕这些新兴产业,开设如低碳技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光伏发电、新型电源、信息安全、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车和物联网等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能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专业和项目。5.实施海外名师工程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河南高校应积极探索与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办好一批示范性办学机构和项目;实施海外名师工程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专家学者来豫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创造条件,积极组织有条件的机构和高校申报中外合作办学,争取与英美等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全方位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河南省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历经十几年的不断实践与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改善了河南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增强河南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河南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本文作者:张明杰工作单位: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第2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摘要:河南省形势严峻,急需通过科学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等方式及制度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生态文明;特殊性;策略

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转型,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传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方式已不适应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现代区域规划的新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必然选择。”[1]因此,认真分析河南生态省建设的复杂背景和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规律,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特殊性

1.严峻的外部环境

环境问题正在国际化,“环境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环境因素已不仅是环境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更是重大的外交问题。”[2]一些西方国家试图采用“环境殖民主义”、“环境侵略”等策略将本国的生态矛盾转嫁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摆出“气候霸权主义”姿态,以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为名,推进贸易保护主义。以巩固并强化自己在全球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优势地位,从而达到制约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发展,维持霸权地位的目的。我国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诸多生态问题。河南省在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把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手段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中累积的生态矛盾,还要承担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转嫁过来的生态问题。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双重压力影响到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难度。

2.复杂的内部环境

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主要表现为高资源消耗型加工业比重偏大、服务业比重偏低。同时,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万元生产总值的水耗和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导致河南省长期累积的一些环境资源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河南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支撑力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不断升高,他们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需要,开始以挑剔的心态面对生活质量、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同时,环境问题与河南省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许多问题相互穿插、相互强化,如果不及时疏导和处理,生态问题将有可能从局部管理问题上升为全局性大问题。比如,许多群众会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放大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公正现象,从而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扩大化。

3.有限的政策环境

当前,河南省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为增强经济社会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河南省政府采取各种政策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由于公平正义正逐渐成为政府执政理念的重要支撑点,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两者之间,河南省政府的注意力正在逐渐向后者侧重。同时,日益加剧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国家间的竞争,在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汇率体系、国际产业分工等方面,中国还要考虑全球平衡问题。而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整体上看,河南省政府在制定生态建设政策时,必须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民生就业、社会公平、国际资本、环境保护、世界贸易等多种因素中寻找平衡点。此外,随着市场化初期的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河南省要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仅采取防守型战略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进攻战略,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被压缩,尤其是多重政策目标下生态建设问题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抬高河南省政府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门槛。尤其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具有优先性,某种程度上还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矛盾。比如,短期经济利益、民生保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因此,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多重因素导致的政策框架下探求可行的发展路径。

4.紧张的资源环境

据《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统计,由于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比较低,河南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矛盾比较突出。一是河南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消耗67.1%、天然气储量消耗53.4%,铝土矿只够开采10年,而煤矿储采比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河南省水资源缺乏,地域与年际分布不均衡。据统计,河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已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占有1700立方米警戒红线。目前,许多地区地下水供水源已处于满负荷,甚至超采状态。三是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很重,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8公顷,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与之相对应当是,河南省的土地开发程度却很高,可供使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河南土地的人口承载压力日益增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制约力随之增加。四是河南省污染物排放强度总体上比较高,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从2009 年污染物排放统计数据看,河南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含农业源)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5位、第2位、第8位和第5位。五是河南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20%以上地表水河段的水质被评定为劣质V类,全省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已占总面积的21%,由矿产开采引起的生态破坏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医疗废物、其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六是河南省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质、气象、生物、水文和人为活动导致的损失每年平均达30~40亿元,受灾最重的年份损失甚至高达80亿元以上。

二、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应对策略

1.科学评估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一是构建常态化的分析评估机制,深入开展分析和评估,对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禀赋进行客观分析,对河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现状、问题与成因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河南省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针对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类分级评估,并对各地区的发展潜力进行合理、科学测算。二是对三条红线进行合理规划,合理设置河南省的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发挥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生态效益和生态屏障。针对资源环境容量超负荷区域,采取相应的管制措施;科学设置自然资源使用红线,有效控制矿产、土地、淡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设置污染物排放总量红线,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三是依托河南省各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河南省各地区的发展战略,对各地区资源环境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以期将有限环境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和最重要的重点项目和重要领域上,将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运用到最需要和最重要的行业和区域,引导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达到时间上持续发展、空间上协调发展。

2.构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河南省政府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在对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促进经济发展的硬性指标,还要把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工作成绩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尝试实行具有差别化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生态经济、生态保障、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和生态发展等内容。一是生态经济指标,着眼于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循环经济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包括人均绿色GDP、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值、循环经济比例、生态产业比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二是生态保障指标,主要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社会安全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市民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及制度状况,包括社会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环境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国控、省控、市控监测站总数。三是生态承载力指标,主要从资源消耗、人均资源占有、污染物排放程度、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生态与资源承载力状况,包括单位GDP的能耗(电耗、水耗)、人均资源量(水、耕地、林地、矿产等)、清洁能源使用率、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四是生态环境指标,主要从资源禀赋、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生态环境及环境保护状况,包括煤炭、水等资源储量占全国比重、省会和中心城市全年API优良率、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各类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等。五是生态发展指标,主要从教育、经费投入、公众满意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方面反映河南各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潜力及公共文化的状况,包括高层次人才的比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等。

3.构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制定和完善节约资源、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专项立法。积极制定和研究有关法律法规,有效遏制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有效控制农用地膜和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养殖畜禽造成的污染,有效防控农村的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污染。因地制宜,加快研究和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完善与资源环境相关的税费制度。针对河南省资源税收、环境税收、碳税以及循环补贴、生态补偿、低碳补助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环境产权交易制度,健全林权、水权、地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产权制度。三是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的监督力度,进一步增强河南省环境质量检测、生态功能检测、环境标准监管、产业准入监管和污染排放监控。完善生态建设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河南省各地区要及时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情况、河流水质等信息,进一步加大企业环保失信信息的共享力度,建立企业环保信用“黑名单”数据库。四是以“谁污染、谁治理”为原则,研究和建立河南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制度,针对未达到污染排放目标、环境质量目标、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的责任者,要对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追根溯源,严厉追究其法律责任,推行严格的赔偿制度,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它的持续发展动力源于积极成熟的公民意识。”[3]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公民生态意识。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部署中深入推进,广泛开展“全国低碳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河南生态日”等生态文化活动。不断进行河南省环境脆弱、资源短缺的省情宣传,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地节约每一粒粮、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滴水。二是在全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厉行节约,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规定,引导和规范全省绿色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畅通全省绿色产品的流通渠道。不断扩大环保、节能、低碳的绿色产品消费理念,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通过采用价格等手段引导和调节城镇居民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三是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作用,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环境执法、环境影响评价、重大环境政策及规划制定、环境地方立法等方面增强公众参与的力度,及时公开生态环境信息,提高环境执法和决策的民意基础,全面落实人民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通过制度创新,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矛盾中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杨,黄宇驰,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N].生态学报,2011.31(20):6295.

[2]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4.

[3]卓越,赵蕾.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06.

第3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刻板成见;拟态环境;形象宣传;美丽河南

良好的形象是一个地区的宝贵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目前仍然有很多地方的人们依然对河南存在着“刻板成见”的看法,河南形象问题也一直是困扰河南人的一个重要问题。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要代表,对于河南人来说,“美丽河南”形象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而宣传主题则是“美丽河南”形象宣传的核心。

一、沃尔特・李普曼的“刻板成见”、“拟态环境”内涵解析

“刻板成见(stereotype))”和“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两个概念由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的李普曼先生首先提出的,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刻板成见”的内涵

“刻板成见”这个传播学概念,是李普曼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又被翻译为“刻板印象”,指“常以高度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会分类,或隐或现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该观点表明,“刻板成见”是人们对待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的、简单化的一个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如提起“女博士”,很多人都与“年龄较大”、“不够漂亮”甚至“嫁不出去”这些词联系起来,殊不知,这只是人们的“刻板成见”,现在的“女博士”早已不再是这样的形象了。刻板成见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固有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例如河南曾经的贫穷、落后的印象印在了一些人的脑海,即使当时的情况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观,但人们脑海当中的固有的“刻板印象”依然很难改变,或者改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李普曼提醒人们要意识到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人们的“刻板成见”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拟态环境”的内涵

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由此可见,“拟态环境”是通过传播媒介加工过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由于这种信息加工过程往往是在传播媒介内部进行的,极少有人看得见这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也导致人们没有意识到“拟态环境”的存在,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李普曼强调:“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是正因为这种反应是实际的行为,所以它的结果并不作用于刺激引发了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沃尔特・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提醒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往往是通过传播媒介了解到的而并非亲身感受或体验到的,受众所处的环境并非客观环境,而是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但也正是由于“拟态环境”的存在,从而让受众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因此,任何一个广告主或信息的者,要意识到“拟态环境”的存在,即媒介具有非常重要的议程设置功能,更要意识到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地运用好传播媒介。

二、“美丽河南”形象宣传主题现状分析

一个广告的核心在于“说什么”和“怎么说”这两个方面,而广告主题传达的则是“说什么”的核心内容。对于“美丽河南”形象的宣传,“老家河南”的系列宣传无疑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记忆中原,老家河南”是河南省以形象片为宣传手段向全国观众介绍郑州、洛阳、开封、信阳、焦作等中原城市、人文的一部影片,于2009年9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虽然是为了宣传河南旅游而拍摄的一个唯美广告片,但广告片中所展示的人文景观已经河南人的精神面貌,是对河南形象的一个良好的宣传。之后,相继推出“壮美中原,老家河南”“心灵故乡,老家河南”等以“老家河南”为主题的河南形象宣传片。到2012年1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旅游局委托CCTV央视金桥广告制作的《老家河南》风光宣传片,总投资约400万元,来着力达到河南美好形象,是继《壮美中原,老家河南》、《记忆中原,老家河南》后“老家”系列的第三部。该片展现了济源王屋山、黄河小浪底、三门峡黄河湿地、郑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函谷关、平顶山中原大佛、焦作云台山、郑州少林寺、安阳殷墟、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新乡万仙山、洛阳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开封清明上河园、许昌春秋楼,焦作陈氏太极拳、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许昌花木博览会、信阳南湾湖、鹤壁云梦山、鹤壁山大佛等风光名胜。该广告片在中央电视台CCTV―1、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同步上映,播出时间分别为CCTV―1早7:00―8:00,CCTV―新闻频道早6:00―9:00,栏目中间插播广告,并把“老家”注册为文化旅游商标。

三、“美丽河南”形象宣传主题策略探析

(一)继续以“老家”为主题打造“美丽河南”形象,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

广告的传播需要一定的重复性,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印象,更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重复传播。在塑造“美丽河南”形象过程中,“老家河南”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及互联网上播出之后,“老家河南”的印象已初步在一部分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但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受众并没有对“老家河南”留有深刻的印象,加之人们对河南的“刻板印象”并没有彻底改变,仍然还被省内外的一些人们冠以贫穷、落后、封闭等帽子,并造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虽然河南的形象得到了不断修复,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影响着周边的人们对河南的看法,如人口众多、交通堵塞、火车一到郑州就晚点等。因此,“老家河南”的形象宣传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人心,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不断重复地向省内外的人们进行传播,以彻底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刻板印象”。

(二)持续以“老家”为主题扩展“美丽河南“形象,利用媒体营造良好的“拟态环境”

在“老家河南”形象宣传主题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拓展“美丽河南”的新形象,笔者认为可从城市篇、文化篇、奋进篇这三个篇章来打造河南新形象,利用好媒体,营造良好的“拟态环境”,以树立美丽河南形象。

1. 城市篇

一个省份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由很多的地市构成的。目前河南省有18地市,美丽河南形象的塑造不只是河南省政府的任务,各地市政府及人民也有着切切实实的责任。在河南的18地市中,郑州、开封、洛阳三市各具特色、发展速度尤为迅速。早在2000年4月,丁关根同志在河南视察工作时,高屋建瓴地作出了加强郑州、开封、洛阳沿黄旅游线(简称“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指示,省委、省政府和郑、汴、洛三市高度重视,也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目前,郑州、开封、洛阳三市也形成了各具特色与个性的城市形象,成为了吸引省外人士前往河南旅游或投资的重点城市。因此,建议美丽河南形象宣传广告中以城市为主线,展示美丽河南新形象。

2. 文化篇

美丽河南形象的塑造,其文化形象是可以独挡一面的旗帜。虽然“文化是看不见的冰山”,但文化确实实现河南省内涵式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且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摇篮,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原文化是指中原地域内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主要是指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心理积淀、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体制等。它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从“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对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河南省有大量遗址遗物。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对于河南来说,中原文化是河南的突出优势,在美丽河南形象宣传中,不应仅仅满足于“河南是一个文化大省”,“中原”,“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等一般性的描述,应该注意打河南的文化牌,塑造河南的文化品牌,借助文化要素率先发力,重塑河南形象。应该把传统文化、黄河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做到恰到好处的融合,从大的文化层面上,可以把“黄河文化+古文化+现代文化=河南文化新形象”合三为一的主要形象巧妙融合,但这就是好比黄河之水恩泽,成就了河南的繁荣文化。转眼到了现代化,郑州在实现中原崛起从而复兴全国的路上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黄河之水天上来,无限恩泽润河南。在河南新形象的宣传上,可以把奔涌的黄河水+厚重的郑州本土文化+现代的时尚风进行有机的结合。

3. 奋进篇

在美丽河南形象“奋进篇”中,应着力在“变“字上下功夫。不管地理位置如何优越,也不管有多么厚重的文化底蕴,如果缺少了务实拼搏的精神,就不可能就发展,也就缺少了一种精神支持。因此,在美丽河南形象建构的过程中,拼搏与奋进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及由此带来的发展变化,应该凸显出来,将“奋进中的河南”这一形象展现出来。也同时激励每一个河南人都要具备“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这种进取精神,正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所赋予的内涵象征,而河南人民也正以“伟大的梦想、务实的精神、孜孜的追求”奋勇向前,为河南的发展变化贡献力量。因此,“奋进”这一主题应在美丽河南新形象宣传中体现出来,也应该把由此带来的“变化”体现出来,这才是实现美丽河南形象建构的精神支柱,是催发河南人奋发图强的根本力量。

总之,基于沃尔特・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刻板成见”传播观,建议美丽河南形象建构过程中,继续以“老家”为主题打造“美丽河南”形象,以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持续以“老家”为主题扩展“美丽河南“形象,着力打造“城市篇、文化篇、奋进篇”等三个篇章,利用媒体营造良好的“拟态环境”以塑造“美丽河南”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吴格言著.文化传播学[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3]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

[4] 吴小莉.“中原崛起”――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谈河南崛起的思路[J].决策与信息,2005(08).

[5] 李智伟,刘涛.影视中的河南人形象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第4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远发展。河南沿黄地区处于黄河流域中下游,人类长期在该区域从事生产活动,环境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很深,是黄河流域中地质结构复杂、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选择河南沿黄地区作为研究区的主要依据是该区域地质类型齐全,兼具人口聚居密度大和生态环境敏感两种关键区域要素,能够反映中国黄河流域和中国北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情况。本文对河南沿黄地区生态文明的考察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产业生态结构、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社会生活样式、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和开发。基本上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个能够体现区域生态文明特性的代表性领域。

一、河南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基本情况

“河南黄河沿岸地区位于河南省北部,东西长711km。灵宝至三门峡水库大坝以上的黄河南岸为黄土台地地貌;三门峡大坝以下至小浪底大坝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的最后一段峡谷,地貌为低山地貌类型;小浪底以下至郑州桃花峪,河道逐渐展宽,是由山地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桃花峪以下,进入下游冲积平原。下游河道是在长期排洪、输沙的过程中淤积塑造形成的,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目前下游河床已高出大堤背河地面3m~5m。沿岸平原地区受黄河频繁泛滥的影响,形成以黄河为分水岭的特殊地形。河南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总面积29 000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7.4%;其中流域面积9 700km2,占河南总面积的5.8%。河南黄河下游河道长230km,黄河大堤相距4~20km。区内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旱涝频繁。年平均气温在12.0~14.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550mm~650mm,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8%,降水量年际变幅为400mm~900mm。” [1]

从产业生态结构看,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区域生态环境客观要求存在差距,但也正处于不断改善过程中。该区域黄河沿岸的上游和中游是以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区。长期以来煤炭的掠夺式开采模式和重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给河南沿黄地区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也影响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品质。中下游和下游是以农业区为主兼有少量轻工业,农业用地随着人口快速增加而急剧扩张,对黄河湿地自然景观的侵蚀较为严重,降低了该地区的生物和生态多样性。河南沿黄地区工农业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抢夺”也加剧了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近些年来,该地区地方政府通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污染行业,改善了传统产业结构对环境的压力;在产业布局上通过划分不同的产业生态功能区以适应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遏制环境恶化的步伐。

从资源能源利用方式看,河南黄河沿岸地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正在逐步提高,但是消耗资源能源的绝对量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剧增,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现象依然存在。河南黄河沿岸地区能源结构是以煤炭能源为主,水电能源为辅。煤炭的开采和利用满足了该地区人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但是煤炭开采存在能源浪费现象,回采率不足50%,远低于中国国家《煤炭工业技术规范》提出的“矿井采区回采率最低不应小于75%”的要求。在能源使用过程中,利用效率正在以每年10%~20%的增速提高,但是单位产值能耗依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用水均来自黄河河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并由于以下三方面问题的存在而激化:一是该地区降雨量较少、蒸发大,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需求量剧增。二是中上游工业区用水能力增加而污水处理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两者之间的差距拉大。三是中下游引黄灌溉数量剧增且以漫灌为主,水资源问题突出。

社会生活样式是指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社会大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以及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和价值观念,它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在特定社会中真实具体的发展程度。对这一点将从三个方面来考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是河南省经济的中心区域,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原城市圈”经济体所在地和重要的粮食产区。该地区经济有雄厚的现代化工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经济可持续性较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不断提高。在社会价值观念上,该区域社会群体普遍对未来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的预期较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较足,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是该地区经济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但是当前河南黄河沿岸区域社会群体正处于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阶段,存在许多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如一些人缺乏科学消费观念,存在过分讲求豪华的“高档消费”、随意铺张浪费的“攀比消费”、片面追求方便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陋习。这些都反映了强调物质欲望、追求奢侈等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念的泛滥,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黄河沿岸区域处于黄河中游和下游的过渡地带,同时处于中国东部平原与河南西部山地丘陵、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的特点,特别是河南黄河沿岸湿地是中国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是候鸟基本的迁徙路线、繁殖地、觅食地区,是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意义的地区。该地区还拥有我国特大型的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先后设立了三门峡、洛阳孟津、洛阳吉利三大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开风流源口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拨付专项资金勇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成立了河南黄河河务局专门负责河南黄河堤坝安全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等工作。从总体上看,近些年来河南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始终处于不断改善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处于良性互动循环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显现,保护和开发的动态平衡是河南黄河沿岸区域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总之,河南沿黄地区的生态文明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中的重工业和能源工业比重过大,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农业低层次大规模经营形成对自然生态破坏。但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在增强,人与自然的的良性互动循环正在形成。

二、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采取了以政府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式(见下图)。政府规划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南针”,是科学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未来发展做出的合理设计。河南沿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以政府机构为主要引导力量,以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主要手段,推动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以下将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产业结构调整指标、生态空间布局、环境保护指标、四个方面分析政府规划在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分析对象是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的三门峡市、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以四个城市的政府“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为依据进行分析。四个城市包括了黄河在河南省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具有典型的河南黄河沿岸区域特点,能够代表这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情况。

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政府决策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更加强调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协调与良性互动。同时,生态文明正在从决策的战略层面深入到具体的执行层面,通过加强生态立法、生态执法建立生态文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在具体措施上,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生态文明主要是从经济主体生态化、经济载体布局合理化、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化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经济主体向生态化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首先,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1)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并针对煤电、化工、冶金等能源工业和重工业进行改造,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高新技术现代企业。(2)推广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新的实用技术,鼓励发展循环企业。

其次,在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调整和升级农业结构,建设新型持续发展农业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鼓励农业资源的再循环、再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

2.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型经济载体——城镇体系

通过指标量化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合理规划和建设城镇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分工。以此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改善人居环境,降低资源、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压力。通过对城市分区规划发展,根据各分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经济基础等条件,对城镇发展定位、空间结构、生态功能区划、基础设施作统一规划和部署,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

3.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化

首先,加强政府管理,维护生态安全。通过提高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实行工业污染的全过程防治,从源头遏制污染。其次,加大公共投入,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城镇绿化、沿黄生态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工程;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荒山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涵养能力。第三,加强自然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的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传播。

三、当前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自然环境因素。 目前,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环境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自然资源的供给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增强。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的“自然资源品种较多,也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拥有量少,不能构成强大的发展支持能力,并且自然资源的供给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一些资源严重不足” [2]。(2)“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滞后,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较大威胁。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设施的处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目前河南黄河沿岸大多数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已远远滞后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幅,且处理方式落后,只能掩埋和焚烧;在污染水处理上,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不配套,不能全部实现排污分流,且处理能力低,回收率低。此外,河南黄河沿岸地区还有较大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一些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区域潜伏着较大隐患。(3)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十分突出。到本世纪30年代时,才能实现人口零增长,但届时又将面临一个老龄化社会问题。

2.社会环境因素。(1)环保意识较弱。由于经济发展相对不足,人们更关注自身的衣食住行问题,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少,生态意识不强。表现在经济结构上即是偏重的资源消耗性的产业结构,生态产业发展薄弱。目前直接依靠原始资源的农业和重工业的增加值比重仍占到一半以上。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2)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城市生态建设涉及城建、规划、土地、市政公用、市容、工商、环保等政府部门,是一个需要多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的系统工程。由于生态建设涉及问题较多,牵涉的面广,实际运作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协作度不高的问题。(3)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媒体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媒体在宣传的同时可以起到很强的监督作用。

四、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这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提供了一条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通向人类理想社会境界的路径。本文对河南黄河沿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明的大前提。

文明的最深层核心是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只有转变了观念,才会想出办法去解决那些影响和制约生态发展的突出问题。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不同层面应有不同要求,作为公民要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作为政府决策者,则要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普及到每个社会团体、每个家庭,在全社会形成“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危机感。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生态文明面对的课题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模式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正在发生严重冲突,若听之任之,则必然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和地球生态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赖以生存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具有的无止境索取和破坏性消耗的特点。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通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是要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上游生产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倡导“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使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3.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核心

政府作为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社会发展方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各级决策人员,应当首先确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陈旧思维。把局部区域生态治理,转变到协调一致的跨区域整体生态合作。同时要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实绩考核体系。政府可以运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约束和引导经济主体行为。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应用,提高产业技术准入标准。最终引导各类生产者、消费者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新产品。针对政府的决策,要建立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全面、科学的考评,促使各级政府部门在工作中做到既致富当代,又造福后代,既注重当前发展,更注重永续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国际社会的互相支持和协作。

农业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工业文明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生态文明建设则刚刚在人类的思考和探索中起步。每一次文明形态的更替都经历了从生产方式到政治制度、从生活习惯到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会历时百年甚至几百年,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不例外。同时,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变更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变化并且去主动探索和引导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变更,需要人类社会从全球化、全人类的角度审慎思考、科学决策。目前,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当今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在地理和时间上孤立地存在,而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积累和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作为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际社会的互相支持和相互协作,它应当成为各国各地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目标和纲领。

参考文献:

[1] 梁国付.丁圣彦.河南黄河沿岸地区景观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5,(4).

[2] 习谏.河南省和谐社会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5).

[3]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5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1信息时代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的普及,文献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可能。共享使图书馆的办馆方向转向信息网络化和信息产品的数字化,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则是许多图书馆突出特色的首选项目[1]

地方文献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知识与信息,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为认识某一地域的历史和现状提供可靠资料;为激励人们热爱乡梓,热爱祖国提供生动、具体的乡土教材。为此,有人将地方文献的作用归纳为“存史、资政、励志”,是非常正确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由各类型图书馆编印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及专题数据库达100种以上,地方文献日益为社会关注。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己列为许多图书馆的首要任务。”[2]

2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文献收藏概况

河南地方文献的收藏、开发与利用是研究河南历史与现状的基础性工作,是发展河南经济,提高河南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河南地方文献因源远流长,数量巨大,搜集十分不易。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文献中心本着“宁滥勿缺、宁宽勿严”的收藏原则,经过多年搜集,河南文献的入藏在全国最为系统齐全。特别是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收藏网络,锻炼了一批对地方文献有深刻鉴别力的收藏队伍。现已搜集到河南各类地方文献巧以15000余种,30000余册,新出省志、县市志、旧志整理本、村镇乡志、厂矿企业志、各类专业志齐全,全省各类地方史、年鉴、党史资料、文史资料基本齐全;河南省家谱近百种;各类名人手稿2000余种,合计30万页;各类解放区出版物400余种;解放前原始档案一批,/!/如抗战期间焦作中福联合公司的各类档案,抗战期间河南各银行账目等,对研究抗战期间的河南均为第一手资料。另外尚有辞源自1958年修订手稿数百本,修订卡片手稿50万张,其中仅河南参加者即有100余位,许多为语言文字界的著名人士。线装古籍也有少量入藏,有一些抄本为国内所仅有。在搜集河南文献的同时,兼顾到全国各地的县市志,搜集到三千余种,仅次于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网上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河南地方文献载体不仅有手抄本、印刷品,也有机读资料、网上资源等品种。面对各类载体、种类繁多的地方文献资料,需要确定相应的收藏方法和建立行之有效的收藏网络。

2.1搜集地方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l)注意地方范围的古今区别。“地方范围”不能局限于现在的行政划区,而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沿革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如解放初期的平原省资料,明清时代河南东北部一些县市曾归直隶管辖,直隶州志当然也应作为河南地方文献收藏。

(2)地方文献的搜集应以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来取舍。对于地方人士的著作,要看其与地方关系大小而定。个别在历史上有突出影响与成就,值得后世进行专题研究的人物,其全部著作、手稿、日记、书信,以及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他人所写的对其生平、著作做专题研究的各种资料等,都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

(3)处理好有特殊价值的本地文献资料。如各旅游点的门票,本来是一次性用品,一个旅游点的门券,可能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上面的景观均为有代表性的,如果集合到一块,门券的非凡价值就体现出来。又如各时期的粮票、布票等票证,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迹,如果能够把各个时期河南省发行的各类票证搜集齐全,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4)注意戏剧等文艺作品的搜集。地方戏剧与本地历史发展、人民生活和语言风俗等有直接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各地文联掌握基本情况,和各地文联、作协加强合作是搜集此类资料的最好途径。

(5)注意收录本省考古发现资料。河南是全国的文物大省,现存古迹遗存三万余处,全省征集和发掘文物130余万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否则对此类资料的搜集将是十分困难的。

2.2建立河南地方文献的收藏网络

郑州大学图书馆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河南地方文献收藏网络。

(l)和地方史志界、党史界建立经常联系。我馆和全省许多地区、市县建立了经常的联系,能够及时掌握地方志、党史类图书信息,及时购入自己需要的图书。

(2)和全省各级政协、政府机构建立必要的联系。政协历年所出文史资料,在地方文献中的参考价值很大,但延续时间长,又均为薄薄的小册子,如果收藏的力度不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省统计局及各地市县统计局出版的统计年鉴和统计资料,是各行业最具体量化的反映,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大多为内部出版,印数很少,需要及时搜集,才能保证搜集的连续化。各厅局经常印发大量的宣传资料、招商资料等,有很强的针对性,是反映河南现实经济状况的珍贵资料,需要经常取系,加强搜集。

(3)和各拍

卖机构与旧书市场建立联系。河南文献中心先后从古籍拍卖会购入不少手抄本及古籍,有不少是国内惟一的。对古旧图书市场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许多地方文献资料为内部出版或作者自费出版,在书目上根本查不到,更别说订到了在旧书市场上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3河南文献网站和数据库建设

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河南地方文献能否为读者所了解,为大家所利用,关键在于河南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和网站建设。

郑州大学河南文献中心于2002年7月建设河南文献网站(),于2002年国庆节开通。经过改版和完善,现运行顺利,受到国内外文献界同仁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日均浏览量达4000余人次。网站建站的宗旨定为“河南文献是启封中原文化的一把钥匙;本站是探索河南奥秘的文献中心。”

书目数据库为网站最主要部分。书目数据库是不同层次读者最主要的文献查找线索,也是地方文献开发和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前提。地方文献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必须确保书目数据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注意在进行主题标引时要揭示和体现地方特性。所以对各条目的录入,均首先标识地区,以现在的行政区划为标准,以省统领地区和省级市单位,以市统领县,再以县统领更小的区划。

数据录入不但要把文献的主题、分类等作详细著录,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某些地方特藏进行文摘或提要式录入,甚至全文录入。

河南名人手稿数据库现已录入1100多条数据,手稿书影400幅,珍稀图书及革命文献书影400余种,每种书影均由数幅图片组成,以便更好地直观了解各书的情况。

河南地方旧志提要数据库:河南现存各种旧志568种,共计7567卷。对每种志书作了提要,包括书名、年号、版本、修纂人、修志背景及经过、内容评价、佚志资料、藏书单位等。内容评价是其主要内容,列出了卷数和纲目,志书的编纂体例,修纂宗旨和原则及特别有价值的资料。

明清进士及近代留学生数据库:明清两代举行过进士考试201科,河南取中4097名,数据库按各县市编排,每人又按考取的科次、榜次、名次顺序排列,这样每县的进士多少及每人具体情况一目了然。清末及民国时期出国留学生名录数据库共录入1040人,仍然按地区县市排列,每人名下列出其留学国家及院校,出国年代及所学专业等。

河南.地图数据库:每县市一图,地级市有数幅图,并可点击地图上的县名到县级地图。

河南名胜古迹数据库:以河南省每个县市归属建立名胜古迹数据库,是反映各地县市特色的重要内容,是吸引大量网上游客的重要资源。

河南历代名人数据库:历代名人数量巨大,现录入了小部分,今后将不断增加。

地方文献研究文章专栏:设有文献研究、版本鉴定、旧书市场、中原文化、辞源研究、手稿研究、作家研究等栏目。

河南地方文献主要以地区分类,其中每个县市基本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完整的检索点。每个县市录入了县市概况、建制沿革、历届修志论述、每种旧志的提要、各地地方文献书目、各地明清进士名录、各地近代留学人员名录、电子地图、名胜古迹、地方名人等。这样点击每个县市基本可以了解各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针对以上数据库,网站建立了检索系统,主要通过题名、责任者、出版社、关键词等的检索,可以快速获得各自感兴趣的内容。网站为了体现面向社会、面向读者的宗旨,大胆突破许多图书馆的建站模式,设立了地方文献论坛,古旧图书交易平台,通过在雅虎、搜狐、百度等许多搜索引擎的注册,使网站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古旧图书交易平台网站能够及时了解地方文献的出版销售情况,买到许多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

4结语

河南文献网站建立后收到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许多教师、研究生利用地方文献资料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更有全国各地需要河南文献资料的读者,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咨询,要求复制提供资料。地方文献为高校立足本地服务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宁.信息网络中的地方文献.四川图书馆学报,l996(2)

第6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 旅游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3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旅游在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谓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渗透到旅游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方面,使拥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具有魅力;旅游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又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并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将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

河南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书写了一部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为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河南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纵观中华文明史,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2世纪的金代这三千五百多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河南,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古迹。如多处古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中国出土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国最早的国家监狱——汤阴羑里城;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中国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石窟艺术宝库——洛阳龙门石窟等等,这些都彰显出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以及中原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第二,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在华人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河南被称为华夏姓氏之根,每年从世界各地来河南寻根拜祖的华夏儿女达数百万之众,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河南拥有厚重的宗教文化与闻名世界的武术文化。佛教、道教、儒教的发源地在河南,儒道释的发展、传承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标记。如洛阳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之瑰宝;白马寺,佛学文化博大精深;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等都是儒道释文化在中原开源广播的典型象征。闻名海外的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以功法繁多、利于实战为特点的少林拳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为特点的陈氏太极拳影响力最大,将中国武术步入了更高的文化境界,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和武术爱好者到河南来,促进了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四,河南是中华豫剧之源头。戏曲的起源、形成和繁盛都在河南,河南号称“豫剧之乡”。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品种,以播放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综艺专题栏目《梨园春》,自从1994年10月创办以来,现已成为在省内外很有影响力的栏目。

二、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总的来看,文化与旅游的发展仍存在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整合度低。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多数景区隶属不同行政部门,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状况。旅游文化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及优势互补,并且很多旅游文化产品在内部竞争中消耗了过多的精力,造成资源的浪费,致使旅游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均较弱。

第二,缺乏统一规划,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河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缺乏统一规划与科学论证,开发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对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只是采用复制模式简单化开发,或者是单纯地模仿和再现历史场景及历史事件的表象,却忽略了物化表征之后深藏的文化鉴赏价值、人文精神特质,缺乏引导旅游者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难以适应游客不断提升的审美鉴赏力,使旅游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短,旅游服务不到位。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效益计量上,不仅应重视直接的景区经济收益,更应看重所有旅游要素在流动中所产生的消费与购买收益。然而,河南多数景区仍单纯将增加门票收入当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其次,在旅游服务方面也不到位,多数游客认为河南旅游景区的导游服务一般,对当地居民的印象是文化素质较差。另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较为单一,旅游产业要素不全,游客在参观时可以参与的项目少,导致游客在旅游地逗留时间较短,从而影响旅游相关联产业的发展。

第四,旅游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小。河南省尽管也在加大旅游宣传的力度,比如,举办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信阳茶文化节等,使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有很大提高,但是和其他城市相比,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仍不是很高,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大部分省外游客除少林寺、红旗渠了解之外,对河南省其他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产品知之甚少,他们对这两个地方的了解大多是从影视和网络宣传中获得的,充分说明河南省的宣传力度不够,使河南省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受到埋没,使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得以传承。因此,河南应在深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创建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上下功夫。

三、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可知,要想全面提升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应调整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抓准河南旅游特色,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为此,河南省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创新机制体制。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建设,通常涉及众多方面和众多部门,河南各地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改变旅游文化资源多头管理的状况,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向管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建立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统一、协调共促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第二,准确定位,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需求,要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民族背景的旅游者都能感悟到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在对旅游文化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河南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例如除了利用古都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资源,不断创新产品形式,比如,信阳可开展茶文化旅游,将信阳秀美的茶区环境、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与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发挥出信阳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以文化旅游项目的高品位性吸引广大游客。

第三,整合多种资源,提升竞争优势。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只有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发挥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目前,河南省可以考虑将四大古都的各游览胜地连线、连片,进行整体开发,组成一条“古都游览线”;从河南的博大源远的史前文化着手,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组成一个“精品史前文化游览线”;利用河南是古代名人辈出的地区,重修名人故居,开发一条“文化名人故居游览线”等,将这些资源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实现规模化效应,提升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第四,提高产业化意识,拉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要提升游客满意度,应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围绕游客需求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旅游业的多个环节之中,如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打造文化旅游的产业链。特别是将河南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宾馆餐饮及城市环境等载体中,如在宾馆的装饰、设计等方面,体现河南的文化特色,在餐饮方面,扶持那些能体现河南文化特色的传统饮食和风味小吃。另外,在徽记、商标、装饰、主题等能够彰显旅游形象特色的微观之处精心策划,使旅游者能够从各种旅游要素中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到河南的鲜明的文化特色。

第五,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行河南省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旅游企业促销相结合的方法,树立和提升河南的鲜明形象和特色。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和旅游博览会,到国内外主要客源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的旅游促销。还可通过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活动、赛事,如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信阳茶叶节、洛阳牡丹花会、安阳的殷商文化节和国际滑翔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提升河南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河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杨宏恩,田晓燕.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基于旅游强省的视角[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 栗洪伟.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 范恪劼,范昕伟.关于文化旅游开发在河南旅游业中重要作用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第7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乡瓦店村东南部和西北部、淮河流域颍河右岸二级台地上,颍河由遗址的西北折向东南方向流去。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瓦店遗址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79年进行颍河两岸考古调查时发现的。19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年代学研究专题“早期夏文化研究”,课题组对瓦店遗址进行了又一轮考古工作,发掘面积180平方米,发现有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约相当龙山时代)的遗迹、遗物,遗迹包括房基、灰沟、灰坑、奠基坑、窖穴、墓葬等,遗物以陶酒器、玉器和大卜骨等精品为代表,取得了重要收获。

2007~2008年,由北京大学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颍河中上游流域聚落群综合研究”课题组采用全新的考古手段,对瓦店遗址进行了测量、考古调查、钻探、发掘与多学科研究工作。随后的2009~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承担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禹州瓦店遗址群考古工作计划”和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研究”之“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禹州瓦店遗址聚落形态研究”实施期间,对该遗址进行新的测量、钻探和发掘工作,并开展资源调查和多学科研究。上述两次发掘面积总计1413平方米,清理的主要遗迹有建筑基址5座、壕沟5条、道路2条、柱坑4个、灰坑166个、灰沟28条、墓葬37座、瓮棺葬1个、灶5个、窑2座、井2眼。出土陶、石、玉、骨、蚌、角、牙质等遗物数千件。

考古主要收获

根据考古调查和大规模的钻探结果,瓦店遗址由相连的西北台地和东南台地两部分组成,西北台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东南台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即瓦店遗址现存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龙山时代最大的遗址。

遗址西北台地发现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大型环壕保存较好,东壕残长150米,西壕残长210米,东、西壕复原长皆约400米,南壕长1000余米,壕沟口宽约30米、底宽约18米、残深2~3米。由东、西、南三面的壕沟与东北面的颍河共同构成防御功能,其围起的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环壕的使用年代当为王湾三期文化晚期。暂未发现城墙遗迹。

遗址东南台地亦有大型环壕围绕,地面现存的西壕和南壕均残长约700米,壕沟宽20~35米,残深3~5米,西壕和东壕的年代当不晚于汉代,但其年代是否能早到龙山时期尚待考察。经钻探得知,东南台地的北部原有一条于1970年代被填平的路沟,大体呈东西走向西部残长约300米,不知是否为其北壕。东南台地环壕与东面的颍河围成面积约50万平方米,环壕内主要为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存。

在西北台地环壕范围内,中部偏南处发现两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与南壕走向大体一致、东、西相对,相距约300米。

东部建筑基址编号WD2F1,由数条围沟组成,大体呈回字形,面积近千平方米,基址厚约1.5米,直接夯筑在生土上,分块夯筑,在建筑基址上发现用于奠基或祭祀、身首分离的人牲和动物骨骼。F1西侧紧邻由围沟组成的另一座夯土建筑,沟内及其附近也发现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牲和动物骨骼,从已经发掘的东部看,很可能与F1是同一组建筑。

西部基址由编号WD1TJ1、WD1TJ2、WD1TJ3的三座建筑基址组成。其中J1基址现存面积近千平方米,用纯净黄土多层铺垫形成2基础,铺垫层厚0.2~0.8米不等,基础厚2~3米,铺垫层中发现有人头骨,该建筑基址可能为古代文献中的祭祀设施“墠”。J2基址为平地起建的圆形建筑,面积60余平方米。J3基址从已有的发掘情况估计,面积应有数百平方米,用黄土分层夯筑而成,其表面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环形土圈呈东西向排开。

分析显示,两处建筑基址可能都与祭祀活动有关。这种位于聚落(城邑)南部且对称布局的祭祀遗迹,不知是否为古代“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之滥觞。瓦店遗址龙山时代大型环壕和祭祀遗迹群的发现,表明该遗址是当时颍河中游十分重要的中心聚落。

瓦店遗址出土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物以陶列觚、白陶或黑陶(蛋壳陶)或灰陶的成套酒器如鬶、斝、盉、杯、觚、陶塑人头像和长尾鸟、刻划符号或纹饰(鸟纹、云雷纹、几何纹等)、玉器、大卜骨等为代表。龙山时期的精美遗物中,以透闪石软玉为原料的玉器,为本地不见,可能交换自外地。大卜骨除使用羊肩胛骨外,还使用牛肩胛骨。卜骨作为占卜用器,是三代文明的重要特质,瓦店遗址存在占卜祭祀活动充分显示遗址的高等级;白陶器成分为高岭土,烧制白陶的技术龙山晚期才出现于颍河中上游地区,白陶器仅在大型遗址中发现,似乎表明其技术很可能为当时社会上层所垄断;磨光黑陶主要用来制作精美和纹样别致的高档陶器,包括胎极薄的蛋壳陶、花纹陶和大型磨光黑陶,其制作技术高超,很可能也垄断在高等级的聚落中。发现黑陶列觚这种特殊的成套量器,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与赋税制度或产品的再分配乃至酿酒有关,但很明显,瓦店聚落在颍河中上游龙山时期的聚落群中占有重要的经济或贸易地位。

多学科视角下的瓦店

“瓦店项目”以考古学文化研究为基础,开展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研究,将考古学研究领域大为拓展,深化了对瓦店遗址以及周围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认识,对探索揭示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经济技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水平,探讨颍河中上游地区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形成过程中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考古学文化谱系、年代研究,提供了系列测年标本。

针对人地关系的环境考古研究

开展孢粉、植物硅酸体、木炭碎块、土壤微结构分析等,进行景观/GIS考古、地貌与第四纪调查等。其中“木炭分析——瓦店龙山时期植被、古气候及植物利用”已取得成果:遗址周围分布着栎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少量的侧柏、白蜡属、盐肤木属及其他树种和果树;龙山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遗址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生态过渡地带;栎属在彼时的先民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做燃柴、房屋建筑材料等;橡实和酸枣采集也被作为食物的一部分来源。龙山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生态条件,也为人类开发和选择更广泛的食物资源种类提供了条件。目前土壤微结构分析等研究正进行中。

针对资源生计的动物和植物考古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同位素分析(食物结构和食物链)。

动物考古已取得成果显示:瓦店遗址龙山时期家畜有猪、黄牛、绵羊、狗等;居民获取肉食以猪为主;牛骨是当时制作骨器的主要原料;猪、牛、羊在当时的祭祀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瓦店遗址动物遗存的分析表明,龙山时期野生动物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家畜成为先民获得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

植物考方面,在瓦店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浮选工作,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主要包括炭化木屑和植物种子两大类,植物种子包括粟、黍、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和黍亚科、豆科、藜科、莎草科、大戟科、葫芦科、蓼科、苋科等常见的杂草,以及野大豆、紫苏、葡萄、水棘针、酸枣、野山楂、桃等。浮选结果中共发现了五种龙山时期不同农作物,即粟、黍、小麦、大豆和稻谷,这与史料所记载的“五谷”之数恰好一致。杂草以黍亚科数量最多,其中又以狗尾草属的数量为最,且黍亚科与粟黍的出土数量呈现出正相关性,表明黍亚科的种子很可能是旱地杂草。瓦店又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喜湿的杂草,如莎草科、紫苏等,还有一定数量的水稻小穗轴,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很可能与稻作农业的生产加工相关。

体质人类学研究结果。龙山时期瓦店居民在若干项主要颅面部测量性状上最相近似的古代对比组是瓦窑沟先周时期居民,其次为西吴寺龙山文化居民和中小墓I组所代表的商代自由民,而与藁城台西商代居民关系最为疏远。

针对生产技术的手工业考古研究

以石器使用痕迹显微观察和分析、石质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等实验考古、制陶工艺技术等为例,有些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石器制作使用和原料产地分析,对瓦店遗址出土的约600余件龙山时期铲类石制品的制作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采取磨制石器的技术类型学作为研究方法,运用动态类型学的研究思路,辅以模拟实验与定量统计等研究手段,明确了瓦店铲类石制品的不同加工方式与技术体系,并且对其生产过程中体现出的诸多特点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产关系、技术早晚差异、技术传播等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实验考古,将石制品的制作加工过程细分为原料选取、切割材料、打制成型、琢磨加工、钻孔工艺等多个方面。此外从瓦店遗址出土龙山文化晚期石制品的成品、废料人手,结合调查材料,运用实验考古学和定量统计学方法,还探讨了石制品的制作流程、使用方式和专业化生产的程度等问题。从石料的开采,到不同加工阶段的加工,至使用方式,到再利用或最终废弃,最终对瓦店龙山文化晚期石器的制作与使用流程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8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必然选择。目前,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结构层次低、能源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应该采取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清洁能源以及发展低碳技术等策略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产业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0802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进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保护环境,能源短缺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河南省一直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阶段,是个资源消费大省,河南省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2010年,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给出。《能源白皮书》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生产中尽可能减少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是经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先后出台了《河南省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河南省十一五节能专项规划》、《河南省〈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实施办法》对高能耗产业的进入提高门槛,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现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要么关停,要么进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单位GDP能耗逐渐减少。2008年该省单位GDP能耗为1.219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单位GDP 能耗减少至1.08吨标准煤/万元,2011年,河南省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减少3.57%。据《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河南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分别减少1%和3%。全年关闭取缔污染企业9家,限期或停产治理污染企业377家。另外,河南省还积极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创建96个省级生态乡镇、476个省级生态村。在环境质量方面,河南省省辖市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累计达标率分别较上年提高3.0个和0.7个百分点,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18个省辖市空气质量级别均为良,无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的城市。

低碳技术方面,河南省在全国是开展电动汽车技术研究最早的省份,电动汽车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光伏太阳能技术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另外,2011年,河南中孚实业的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安阳岷山有色金属公司的底吹熔炼-底吹熔融电热还原炼铅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和灵宝华宝产业有限公司的铅闪速炉熔炼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3个有色金属工业项目列入国家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试点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补助金6500万元。

2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有所优化。2008年,GDP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4.76∶56.94∶28.3,2011年,GDP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2.9:58.34:28.76,河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1.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0.46个百分点,但与我国及发达地区广东相比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需要近一步优化升级。2011年,我国GDP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6.8:43.1,广东为5.0:49.7:45.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高2.8%,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11.5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了14.34个百分点。与广东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7.9%,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8.6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16.54个百分点。河南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表明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属于高能耗产业,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低能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还没有成为支柱产业。河南省耗能较低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如果产业结构不调整,河南省高能耗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2.2能源结构需要调整

河南省能源结构中,属于高碳和高污染的煤炭所占比重较高,而属于低碳、清洁能源的天然气所占比重较低。 2010年,河南省能源生产总量为18672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97.2%,原油占3.8%,天然气占0.5%,水电占3%。同期,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为296916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76.5%,原油占9.8%,天然气占4.3%,水电占9.4%。河南省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也较高, 2008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87.2%,我国煤炭消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0.3%,河南省能源消耗比我国高16.9个百分点,2010年该比重有所下降,为84.3%,仍然偏高。同期,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8%,河南省该比重比我国平均水平高16.3个百分点。河南省以原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使河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处于不利的局面。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河南省煤炭的不断开发,煤炭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同时,河南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短期内还不能发展成为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如果不调整河南省能源消费结构,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资源不足的约束。且煤碳燃烧后释放的二氧化碳较多,河南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必然会导致环境恶化。

2.3缺乏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且融资机制不完善

资金和技术是决定河南省能否发展低碳经济的两个主要因素,要实现经济发展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化,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新技术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还可以带动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能够使产业结构优化,还可以改变河南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河南省除了低碳技术水平落后外,还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原因如下:首先,技术创新成本较高,而且大部分企业对低碳经济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只考虑眼前利益,不愿意多投入资金,而没有考虑长远利益,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低碳技术的发展受资金是否充裕的约束。发展低碳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单个企业来说难以承担,而政府研发投入不足。2011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9%,同期,湖北研发经费支出3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7%,江西研发支出110.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95%,安徽研发经费投入21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42%。湖北省研发经费投入330亿元,占GDP得比重为1.7%,山西省投入研发经费113.4亿元,占GDP 比重为1.02%,安徽省研发经费为205.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在中部六省中最低。最后,河南省融资机制又不完善。政府在研发上财政投入不足,应该吸引大量民间资本进入作为补充。但由于河南省融资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很难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和基金等金融产品筹措到发展所需资金。

3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3.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为了减少碳排放,降低能耗,河南省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第一产业来说,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但其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仅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还污染了生态环境。发展低碳农业是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低碳农业首先在种植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业发展的碳含量;其次,对农业剩余物(如麦秆、秸秆等)要循环利用,可以用来生产沼气,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于第二产业来说,要限制高耗能工业的进入,并对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工业(如化工、纺织、造纸、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等)进行技术改造,减少中间生产环节的能耗和物耗,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减少污染。不能改造的产业可以逐步淘汰。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和数码产品等。对于第三产业,考虑到第三产业属于低能耗、低污染行业,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结合河南省情,可以发展运输业、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信息、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3.2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低碳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考虑到风能、太阳能、水能和核能属于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河南省应大力开发上述能源,并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河南省能源和消费结构由以煤炭为主向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结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河南省能源的多元化发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河南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完善融资机制

河南省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开发,因为低碳技术的创新水平决定了河南省能否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只有在低碳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对生产过程和经营方式进行改进,减少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企业可以和科研机构、大学联合进行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考虑到大部分企业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活动。另外,还可以拓宽其他融资渠道,如鼓励银行对企业节能减排、开发低碳技术提供贷款;鼓励民间资本投向低碳经济产业发展项目;允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对于自身条件不足的中小企业,可以鼓励他们利用集体发行债券的方式筹措资金,以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418.

[2]河南统计局.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229)http:///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2/02/1330470015621925.htm.

第9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影响因素

引言

如今,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关键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教育改革风靡全球,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1〕。在国家教育战略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学骨干教师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规定,诸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和《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说明国家已提高对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在此环境下,尽管河南省也在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的继续再教育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但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培训缺乏具体性和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培训形式采用统一供给式被动灌输,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增强实用性,同时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师培训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效果,提升河南省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就必须找出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存在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各级体育师资培训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有效开展体育师资培训可以促进河南省中学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研究对象定为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系统查阅1990年至今中国期刊网上与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相关的文章、报纸,查阅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1.2.2调查法

访谈法:对具体实施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的各高校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就研究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认真听取了意见和建议。

问卷法:以参加2008―2012年河南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千人培训的中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50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为925份,有效率为97.4%。

1.2.3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数据资料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有效问卷做常规数理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骨干教师和教师培训概念的界定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对骨干教师概念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固定的定义。但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文件中对骨干教师的概念规定为:骨干教师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教师群体中,职业素质相对较高、在教育活动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教师。并且通过培训,使他们在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和示范辐射作用,使其快速成长为教学专家、学研带头人或骨干力量。从这个定义来看,骨干教师指教育系统中相对优秀,并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任课教师,是通过一定程序推荐和选,并经过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优秀教师,其评定级别分为:部级、省级、市级、区县级、校级〔2〕。由此看来,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突破中学新课程改革屏障的爆破手,是我国中学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他们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具体来说,中学骨干教师应该是教学一线教师的优秀代表,他们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掌控教学过程,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作为骨干教师,最为重要的是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吸取、总结经验,并将自己的总结经验很快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另外,对于教师培训的概念而言,它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之分。广义的教师培训是指教师教育,以前称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狭义地讲,是专指在职教师的培训,又叫教师继续教育。在西方,教师培训被称作“在职教师教育与培训”〔3〕。教师培训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学习经验和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学术和人格的发展〔4〕。从上述两个概念的定义上看,教师培训就是在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前提下,对中学在职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层次、各形式的再充电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其在教学上能及时掌握知识更新的进程,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2.2影响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因素分析

2.2.1学历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有42%是通过全日制高等教育取得的最高学历的。同时,调查还显示,这些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中以大专学历比重较大。所以,这些体育骨干教师要想发挥更大的能量来助推河南省中学体育的发展,他们必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继续进修和培训就显得至关重要。36%的教师是通过自学取得最高学历的,另有22%的教师则是通过函授进修等途径获得最高学历。从这组数据可以说明,这部分中学体育骨干教师更需要专业的培训和继续进修的机会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现有的事实证明,有效的培训能较好地提高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促进体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有效的实践科研研究对解决中学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学校管理层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调查

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自己对本职工作的态度〔5〕。调查显示,学校非常重视体育工作仅占18%,这类学校一般是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比较重视体育工作的占调查学校的25%,这类学校一般是重点中学,学校领导对体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重视程度一般的占调查学校的26%,这类学校一般是非重点的公立学校,学校管理层较为侧重学生文化课成绩,以确保充足的生源;还有31%的中学不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学体育的发展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片面地追求学生文化课成绩提高升学率的现象严重存在,体育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意识较为薄弱,使得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调查中还发现,中学体育教师办公的场所――体育教研组,跟其他文化课教研组相比,地位低下,得不到同工同酬的待遇。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一大部分中学体育教研组没有自己的期刊阅览室,教学研究得不到相应的支持,这也是目前中学体育发展相对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2.2.3学校对参加培训教师的奖励考核因素

目前,河南省中学在对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的计划考核调查中发现(见表2),在对教师培训中有计划和有考核奖励的学校占调查学校的30%;而有计划、无考核奖励的占调查总数的43%;还有27%的中学对教师培训没有安排,更没有考核奖励。现实的问题导致河南省中学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成绩的好坏依旧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每所中学所重视的主要问题。在访谈中还发现,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问题上得不到重视的原因还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每所学校把文化课看成重中之重,体育是偏门,可有可无的思想严重存在,它是影响中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校体育教师的地位偏低,国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最后,体育师资力量短缺也是体育教师得不到经常性培训的因素之一,很多学校不能按国家要求配备体育教师,导致一有教师培训,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

2.2.4其他主要影响因素

表3显示,目前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工学矛盾,其次是学校不支持,再次是经济负担重。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更多的还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要求教师上好课〔6〕。带着这种疑问,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许多学校领导不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其主要原因是在职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会影响教学安排,同时也增加经费支出,学校领导往往以学校经费困难和师资不足为由不愿意派教师参加培训;此外,还有部分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参加培训后个人想法会增多,会获得更高学历,然后想远走高飞离开学校,从学校层面讲,还怕学校留不住人才;最后,我省中学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山区中学的体育教师自身工资较低,如果参加一系列培训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这也是一部分教师不愿参加培训的原因。

2.3加强河南省骨干教师培训的对策

2.3.1建立健全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为了切实落实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健全的保障机制。第一,应明确体育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一定学时和一定层次的培训,这是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有所保障〔7〕。第二,还应提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体系、培训方式和要求。第三,应明确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和教师所在学校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第四,应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基地建设目标和具体措施。第五,应解决落实骨干教师外出培训的经费问题。

2.3.2实行中学体育骨干教师轮岗制度

目前,实行城市与农村,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体育骨干教师轮岗支教是一项不错的政策。因为它能促进优秀教师资源合理利用与配置,同时也为教师创设相对公平的培训条件和成长环境。此外,要成立市和乡镇考评小组,分别对申报市中学体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乡镇中学体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教师进行考核评定,并对符合条件和标准的教师进行认定。此外,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认定不宜搞终身制,应定期申报评定,并实行不合格淘汰制政策〔8〕。

2.3.3进一步完善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奖励制度

鉴于现实状况,希望中学领导层对体育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发放适当的室外上课津贴和加大体育类书报经费的投入等措施来激发体育骨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对学校的感情。学校的发展决策是给体育骨干教师定期提供外出进修深造机会,或者给予适当的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假期的政策,让其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教研任务,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可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于资助鼓励骨干教师的论著出版和研究工作,进一步激励、提高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

2.3.4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

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要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成效地开展,就必须做到根据培训要求,一是聘请当地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或进行专题讲座〔9〕;二是从河南省各市地教学一线的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以及各培训机构及教科所教研员中选拔一部分人员担任主讲教师,对这些主讲人开展集体备课,共同研究授课内容、形式、方法,与被培训体育骨干教师结成帮扶对子,确保培训质量。

3结束语

众所周知,教师质量是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教师学历的提升对增长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对河南省体育骨干教师而言,提高自身学历的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培训常态化、经常化得不到保证,进修费用保障不足,一部分中学对体育骨干教师进修的关注度不高。这种现状要求河南省各个中学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使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到培训中去,以适应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学校要把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一部分,积极鼓励体育骨干教师参加各种知识技能培训,以此来增强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此外,施训单位和受训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态度和受训教师自身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对河南省中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河南省中学教学改革的稳步快速发展,相信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培训工作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

〔2〕周慧.骨干教师培训评估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3〕〔4〕张红学.新课改背景下对体育教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113.

〔5〕宋金美,朱磊.河南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成才因素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1):74-77.

〔6〕李国玉.河南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41-143.

〔7〕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方案》的通知〔Z〕.教师〔2004〕327号,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