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精选(九篇)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第1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关键词:文体学;良心未泯;分析

一,作者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为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出身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当银行出纳员时,因银行短缺了一笔现金,为避免审讯,离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并在监狱医务室任药剂师。他在银行工作时,曾有过写作的经历,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后开始认真写作。1901年提前获释后,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二,《良心未泯》简介

《良心未泯》(The Assessor of Success)是欧・亨利的名篇佳作。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分钱也没有的莫利。为了能弄来钱,他在夜晚千方百计地想法行骗,以使自己的荷包满满。第一次用伪造的文件以迟到汇款的借口骗到了5美元。第二次又以帮助买药小男孩的借口在药店偷换概念骗到了1美元,紧接着他又去餐厅花光这些钱。他又贪婪的骗得了来找儿子的老人的140美元。当他最终想去酒店挥霍的时候,他看到了八年前一起学习的女孩,想起自己的纯真年代,使他猛然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开始有所悔悟。

三,《良心未泯》的文体分析

1.语音手段

(1)头韵(alliteration)

在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集中,头韵的使用率最高。头韵就是在相连或相关的一些词或音节中重复其首辅的修辞格。头韵的使用使文章简明、生动,节奏感强。它让读者在享受视觉的美感的同时,又享受到音乐的节奏美。在《良心未泯》中出现了大量的头韵。

例1.“That was the result of an instinct due to his birth and breeding.”

例2,“Morley stopped him with his winning smile and soft speech.”

在例1,例2中“birth”,“breeding”和“smile”,“soft”两组词的首韵音押头韵。前者形容了莫利的外在,后者表现出了他面对小男孩表现出的虚伪。同时又是文章更具有节奏美,起到了突出重点,平衡节奏的作用。

(2)辅韵(consonance)

除了头韵修辞格,辅韵也是一种有效的语音手段。辅韵是指词尾辅音或辅音丛的重复。辅韵的使用也大量出现在《良心未泯》中。

例3.In his hand he clutched something tightly,publicly,proudly,conspicuously.

在例3中,作者用了“tightly,publicly,proudly,conspicuously.”这些词尾辅音的重复,来反复强调,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读者能轻易看出来莫利对于小男孩观察的仔细程度,表现出莫利的贪婪。

2.句法手段

间隔反复(intermittent repetition)

间隔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突出某种思想,增强语言的感彩和感染力,也有助于分清语言的层次、强化语言的节奏感。

例4,unfortunate ones who had no more,and who would have no more when the sun’s first rays yellowed the tall paper-cutter building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quare.

在例4中,作者重复的使用“who would have no more”来突出莫利对于一个子儿都没有的人的不屑一顾,更加反衬出他对自己的无赖行为没有一点儿内疚。

3. 语义手段

明喻(simile)

明喻是一种表现一事物像另一事物的修辞格。这种修辞手法常能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生动,是一种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格。

例5,I think good luck follows me a dog.

在例5中,莫利成功的骗取了老人的钱。英文中“luck dog”一般译为幸运儿,莫利把骗人这种无赖行为看做是自己的幸运,作者用明喻的手法更加表现出他的无赖行径。

4.逻辑手段

夸张(hyperbole)

夸张有突出重点,进行强调的作用,还有诙谐、幽默、挖苦、讥讽、褒贬等功能。

例6,Sundown had seen his pockets empty before; but sunrise had always seen them lined.

很明显凭着莫利的骗术他不可能一夜钵满盈盈。但是在此处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他的道貌岸然,贪婪。起到了讽刺和讥讽的作用。

5.修辞手段的综合使用

所谓英语修辞手段的综合使用,就是在一个句子或句群里使用上述四类修辞手段中的两种以上,如:既有语音手段,又有句法手段。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集中多次出现了修辞手段相结合的现象,这些修辞手段的交叉使用使作品更完美、更加富有感染力。

例7,Morley walked away with a crooked smile on his pale,smooth face.

在例6中,作者同时使用了一个头韵,一个辅韵,还有一个平行结构。同时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狡黠,贪婪。不仅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而且增加了语言的变现能力。

6.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涉及到作者与小说中的事件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以及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叙述视角是高度哲学化的。叙述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叙述者或者人物的态度或观点,或者是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叙述视角主要有两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者不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而是作家的“代言人”,他被赋予了全知全能的特权,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自由地进行叙述或描写,能够叙述故事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可以描述人物的心理过程,而这些细节描写和心理过程能够有效地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良心未泯》中,欧・亨利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这样一个事情。例如在文章最后,作者写道“But he turned down the side street to a quiet spot and laid his suddenly burning face against the cool iron of a lamp-post,‘and said dully:‘God! I wish I could die’.”作者以叙述者的角度描写了人物的心理过程,有效的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动态,他在复杂的社会里艰难生活着,干坏事却又良心未泯。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四,结语

通过从叙述视角、修辞和会话三方面对《良心未泯》进行文体分析,我们对作品中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欧・亨利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同时也再次感受了欧・亨利这位文学大师的独特的创作风格。(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第2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关键词: 欧・亨利小说巨匠警察与赞美诗写作风格

一、欧・亨利及其作品简介

文坛巨匠,威廉・西德尼・波特(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奠基者,同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共创造出273篇短篇小说,许多篇章为世人所传颂。他的很多作品反映了生活在纽约及其他地方的贫苦人民的生活。通过对细节的细致观察以及生动的描写,欧亨利向读者展现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成就使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笔峰犀利、语言幽默、构思巧妙、人物形象逼真是欧・亨利作品的重要特色。

作为欧・亨利代表作品之一的《警察与赞美诗》讲述了纽约无业游民苏比在冬季即将来临的时候,想方设法让警察把他逮捕入狱,以期获得一个避寒栖身之所,然而多次的尝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当他被教堂的赞美诗深深感动,决定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

二、欧・亨利写作风格分析

(一)题材的选择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主人公是一位无业游民,他的“理想”就是到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度过三个月的严冬,因为那里没有北风的侵袭和警察无休止的纠缠,还能和意气相投的伙伴们一起消磨时光。这样的“小人物”在欧・亨利作品中屡见不鲜,类似的还有骗子、小偷、酒鬼、赌徒等,欧・亨利正是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生动刻画,表达了他对美国社会千百万小人物的极大同情与悲悯之心。

欧・亨利热衷于小人物的选择,不是无来由的,而是缘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 当时美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当时拜金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裸的金钱关系, 人的心灵体系也为金钱所维系和异化。欧・亨利对美国这个名利场的把戏也看得十分透彻,并对这个“金元帝国”的金钱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通过这一类作品的创作, 作者意在开掘更值得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需要去思索的悲剧性内涵,因此我们看到欧・亨利把小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写作手法是在这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别具一格的幽默

欧・亨利受同时代作家华盛顿. 欧文和马克吐温的影响,承袭他们幽默写作的传统,又创造出了属于欧.亨利似的幽默。他把幽默与讽刺结合起来,对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丑陋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各出都可见幽默:幽默的题目、幽默的语言、幽默的结构。

以该文题目为例。题目《警察与赞美诗》,乍看好像警察与赞美有关,或者说警察就是赞美的对象,然而看了文章才知,课文虽然从头到尾都有警察,但着警察并不是赞美的对象,反而因为警察把苏比所有的希望搅黄而成为苏比自始至终诅咒的对象。之所以要把警察和赞美诗放在一起,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警察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赞美诗(宗教) 是麻痹人民群众的鸦片,两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两者的功效却又有所不同。作者一方面极力渲染宗教的感化作用,让苏比在赞美诗的熏陶下战胜自己,成为一个要自力更生的人;另一方面却又让宗教在警察面前大大地碰了一次壁,自新的苏比不得不进入监狱去改造他的生活。他以这样的幽默,巧妙地向我们展示了宗教的感化力量,在统治阶级面前是那么的软弱无力。由此可以看出题目《警察与赞美诗》所含的幽默讽刺力量。

(三)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出人意料的结局

苏比是一位穷困潦倒、四处游荡的流浪汉,为了保留自己仅存的那点人格与尊严,不受来自于慈善机构、市政府办的救济机构办精神上的屈辱,于是决定到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度过三个月的严冬,从而想方设法进监狱而故意去犯罪,前前后后总共尝试了六次:想到高级餐馆蹭吃喝,虽有体面的上半身,但下半身的破旧裤鞋出卖了他,还未进门便被保安拎到了大街上;故意砸坏橱窗,站等警察来抓,尽管自己语气很挑衅,但警察以自己的聪明推理认为犯罪之人不会这样“乖巧”,结果去追另外一个跑着要搭车的人;来到不起眼的饭馆,总算吃饱喝足,跟老板明说自己无钱支付,让老板叫警察来,结果被两个服务员狠狠地扔到了大街上,因为老板见惯如此情况;打算扮演一个十足的流氓,去调戏不远处的良家妇女,却发现是一个,于是急忙甩掉自己找的这个女伴;人行道上,破着嗓子大喊大叫,嘴里说着胡言乱语,以此来扰乱社会治安,却被警察误认为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庆祝球赛,不怎么碍事;雪茄店里,偷拿别人的绸布伞,在与伞主人理论中竟发现伞不是“伞主人”的,而是“伞主人”偷来的。六次的尝试,每次都在要实现被警察抓的时候,结局出现了转折,全都不被警察所理会。如此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现的却是反常的思维推理,反映出警察的愚蠢,社会的冷淡与黑暗。

应该说这篇小说最具震撼力的是它的结局,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多次惹事都没能实现其愿望,当他站在教堂前静静倾听赞美诗,决心要从此重新做人、积极面对生活、改邪归正的时侯,警察却以小偷的罪名逮捕了他,最后判处3个月牢狱生活!这样的结局,让读者瞠目结舌,巨大的反差,荒诞的思维错位,让大家在笑后,反思当时社会的黑暗,社会的荒诞本质,这是对现实社会最有力的控诉、揭露和讽刺。

(四)熟稔的修辞运用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运用修辞手法是最重要的特色。这使得故事幽默风趣,充满机智。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修辞手法就包括明喻、暗喻、拟人、拟物、换喻、借代、仿拟、委婉语、夸张、移就、反讽和异叙等等。

以反讽为例。The policeman hurried to assist a tall blond in an opera cloak across the street in front of the street car that was approaching two blocks away.警察似乎对别人非常关心, 尽职尽责, 忙着帮助他们, 但却把警察讽刺得人木三分对苏比真正“抢”东西的行为不过问, 却“ 忙不迭地跑去搀扶一个身披夜礼服斗篷、头发金黄的高个子女人穿过横街, 以免两条街之外驶来的街车会碰着她” 。试问,汽车又怎么可能撞着两条街之外要过马路的人呢。正是反讽的运用,使警察的行为显得更为滑稽可笑,批判的更为彻底。

以借代为例。So Soapy had made his humble arrangements for his annual hegira to the island. Island是监狱所在的小岛, 指代监狱, 而监狱在苏比的心目中是躲避寒冬的世外桃源, 所以, 通篇文章中没有一个“ 监狱”(prison) 出现, 另外还有其他的借代词如winter refuge, limbo等, 都表现了监狱是苏比眼中的天堂, 从而把他无路可走的困境表现出来,让读者留下对苏比荒诞理想的深刻印象。

三、结语

在《警察与赞美诗》这部短篇小说中,欧・亨利以富有强烈的幽默感的语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情节转折和大量的反语,描述了纽约街头的流浪汉苏比为寻求理想的过冬场所所做的一次次不懈努力,揭露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黑暗本质,展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无以为生的悲惨境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是对小人物的关注,关切和同情,让读者感受到真实,感受到这位文坛巨匠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欧・亨利著,杨艳丽译,《警察与赞美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3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苏比的刻画呈现出当时,美国社会的不公——穷人的悲惨命运及灵魂扭曲。而作品名称中的两个意象警察与赞美诗分别喻指者当时美国的法律与宗教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跟穷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然而美国穷人的不幸真的仅仅是美国社会制度等的因素造成的吗?我想不尽然吧。身在跨时代的我们,不是同样会耳闻“警察与赞美诗”式的任务与事件嘛。所以我们应该摆正姿态看待这个问题。

论文关键字:警察 法律 赞美诗 宗教 悲惨命运 灵魂扭曲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伟大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

欧•亨利本人善于描写平凡人物,特别是纽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文笔幽默,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最后一片叶子》 ,《麦琪的礼物》还有就是这篇《警察与赞美诗》 无一不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含泪的微笑”。

欧•亨利的闻名还在于他文章的结尾,被美国文学界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用8个字概括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警察与赞美诗》中也充分体现和诠释了这一特点。

苏比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作品可被分为三部分:1、寒冬迫近,食宿无着,乞求入狱;2、故意犯罪,警察不抓,我从入狱;3、听赞美诗,决意改善,被抓入狱。结局出人意料。

小说以苏比被抓而告终,也许在读完上部分的时候我会认为这样的结尾无可厚非,可是苏比最终被抓却是在他听赞美诗决意从善的时候。这样的结局确实是让人很费解,这也难免会引人深思。

在读到苏比第六次故意犯罪,还是不能“落入法网”,警察们“认为他是个不会犯错的国王”时,我有设想过故事将如何结局。大体上无非不是喜剧就是悲剧两类。悲剧的结局有:冻饿而死;终于入狱;彻底堕落等等。喜剧结局有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再好点可能就是挤进上流社会等等。那么小说以喜剧告终到底可不可以呢?我想如果是喜剧可能就没有批判性这一层面了,那没了批判也就悖于上文情节以及作者写文章的宗旨;相反悲剧的结尾更合乎逻辑的发展。

小说的前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主人公苏比在寒冬迫近却食宿无着的凄凉境遇的描写来表现当时美国穷人的悲惨命运和灵魂扭曲:

悲惨命运

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社会的贫富不均,突出穷人的命运悲惨。如:冬天到了,富人想的是“海豹皮大衣”;而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登上辗转反侧”,“吧三份星期天的厚报纸塞在上衣里,盖在脚踝和膝盖上,都没能挡住寒气”。(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会认为苏比会是“冻饿而死”的结局。)

灵魂扭曲

苏比乞求入狱,是反常的心态;他甚至为了入狱使尽了手段,是反常的行为。哪些手段?总结出6种:(1)骗食(未遂),(2)砸破橱窗,(3)白吃(挨揍,)(4)调戏女人,(5)扰乱治安(6)偷盗绸伞。哪些行为?如“调戏女人”的“表演”,“扰乱治安”的行动,写得是非常幽默,富有讽刺性。这些行为都是“灵魂扭曲”的表现。(顺着这个发展,我们会认为苏比:“终会入狱”或“彻底堕落”,的结局。)

喜剧的结局都是相似的,悲剧的结局,各有各的悲剧。不管是什么样式的悲,都试图告诉我们那个社会给穷人带来悲惨的命运,扭曲了人的灵魂。这也是欧•亨利要告诉人们的。可是,欧•亨利并没有像我上面那样设想的那样安排结局,而是用赞美诗来感召苏比,用警察来抓他来结束小说。出人意料。

为什么最终要写警察抓苏比?我想只要读过这篇小说的人都会怀有这个疑问。

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很多苏比的“罪行”,按道理他进十八次牢房都不为过,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有关苏比6次故意犯罪时警察的反映的描写很具有戏剧性,可简单的概括为(1)骗食未遂——警察不知;(2)砸破橱窗,“在警察是、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警察不信(3)白吃挨揍,“警察先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警察不理(4)调戏女人,警察“盯住他”,“还在盯着”,“老盯着”,苏比“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警察不管(5)扰乱治安,“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警察不究;(6)偷盗绸伞,警察“急匆匆地跑过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警察不暇。总之警察就是不抓。

那么在警察的眼里究竟苏比干什么才能被抓呢?

正当苏比被赞美诗感召,心灵得到慰藉,决心从善的时候,原文结尾写道:苏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没干什么”苏比说。“那就跟我来”警察说。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作者对他在听赞美诗时的心理活动以浓墨重笔,写了他决意弃恶从善后的一系列梦想如庄严虔诚的赞美诗唤起他对一生中美好时刻的回忆“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和白领”;对堕落现实的憎恶——他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弃恶从善的决心——“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要做一个?@赫一时的人”等。苏比的梦想破灭了。我惊愕了,为之惆怅。惊愕惆怅之余是深刻的思思,苏比故意犯罪6次,作为法律执行者的警察不抓他,而在他潜心聆听赞美诗,心灵得到慰藉,决意从善时,警察把他抓了。这正是:违法时直至法外,守法时绳之以“法”。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讽刺意味的喜剧冲突及多么触目惊心的是给颠倒!欧•亨利这样安排情节,应是把他那支锋利的讽刺的笔伸向美国社会上层建筑里的法律领域——警察是法律的执行者。

“警察”暗指法律,“赞美诗”应是指宗教领域。上面说到作者通过警察对苏比行为的反映的矛盾的描写来批判美国当时法律,那“赞美诗”意象的刻画是对宗教的批判讽刺还是肯定赞扬,有人说,欧•亨利在这里夸大了宗教的作用,美化了宗教,他们试想不要小说最后五行文字;在“他要做一个?@赫一时的人,他要......”之后,接着写:“想着想着,天亮了,苏比迈开大步,迎着晨曦,向着充满希望的商业区去咯......”以这样的结尾结束全文,就是有夸大宗教的意味,甚至有些美化宗教了。

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出人意料之处我想就在于他没有这样写。他让听了赞美诗心灵受到慰藉的苏比,给警察抓走了。这样写不但没有美化宗教,而且讽刺了宗教——赞美诗只能慰藉心灵,不能改变厄运。而既然不能改变厄运,那么,慰藉心灵的意义也就微乎其微了,心灵得到慰藉之后还要去坐牢,去受苦受难;受苦受难时还要虔诚地履行宗教教义。这样的宗教对于穷人来说还有什么作用!所以说,小说这样的结尾根本不是在美化夸大当时美国的宗教,他是要表达宗教是不可能使穷人消除贫困,摆脱苦难,宗教的作用甚微。

作者把“警察”和“赞美诗”放在一起是有用意的:(1)标题是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通篇其实就是在写主人公苏比一警察及赞美诗的关系。(2)标题是小说主题的集中表现,警察是法律的执行人,赞美诗是宗教的代名词,苏比是社会底层穷人的典型;小说揭示的其实就是穷人与法律及宗教的关系。

欧•亨利创作《警察与赞美诗》的精彩之处在于其结局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和标题的深刻意蕴;高明之处就在于其主题的升华:它不仅仅表现了美国社会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和扭曲的灵魂,而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哪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法律和宗教两个领域。欧•亨利就是用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得先前那些含而不露的内容一下子闪现出来,使得全篇的境界一下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仿佛全篇那么多内容就是为了这一笔。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警察、苏比、赞美诗三者可以用连线表很清楚地透析文章主题:

警察 和 赞美诗

(法律) 苏 比 (宗教)

(穷人)

违 法 时置之法外 只能慰藉其心灵

守法时绳之以“法” 悲剧命运 不能改变其厄运

灵魂扭曲

是非颠倒 作用甚微

但是《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难道仅仅就是为了写当时美国社会的制度给穷人所带来的悲惨命运而已吗?当时穷人的悲剧命运和灵魂的扭曲真的是美国制度所造成的吗?我在想不尽然吧。

最近不是有报道的标题为“《警察与赞美诗》的中国版”嘛,是一个真实性的案例。其主要内容不再是苏比为了度过严冬挑战法律,而是身患重病的中国公民李大伟为了免费治病故意抢劫。也许包括欧•亨利本人都无法预料的是,小说所描述的情景在100年后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会上演。

很容易发现,现代版《警察与赞美诗》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试想,如果李大伟在身患重病,家庭又无力承担治疗费用的情况下社会能够担负起基本的保障之责,他就不会走向故意抢劫的道路,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罪犯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要明显好于普通人,才使得李大伟为了能够获得免费治疗而主要寻找和制造抢劫的机会。从李大伟个人的角度来看,他是无奈的,也是无辜的,因为他之所以犯罪,是在生命与自由之间选择了前者,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宁愿牺牲自由。

完全有理由相信,由李大伟主演的当代版《警察与赞美诗》一定不是个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形还有许多,起初,他们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纯朴善良,只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和对生命的无比热爱,才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犯了罪。社保制度应防止无辜伤及无辜。

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看待美国,也应以平常心去看中国。

第4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一、考什么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查重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常识。

历年高考的文学常识题和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试题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时期(或国别)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常识为主,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其衡量标准就是“重要”与否。

二、怎么考

文学常识题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从题型来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题型:

1 表述性单项选择题

即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家,外国作家等相关的文学常识合理组合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或表述错误的一项。

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而桐城派是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方苞、姚鼐等。

2 连线型单项选择题

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或主人公)等用横线搭配连接,构成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例,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 《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

c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 《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答案]b a中《秋浦歌》的作者是李白,c中《哈姆莱特》是戏剧作品,d中《欧根-奥涅金》的作者是诗人普希金。

3 填空题

例,按要求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它运用了

的创作手法。

(2)雨果,_____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它的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等。

[答案](1)《诗经》赋、比、兴(2)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这种填空题是单一的文学常识填空题,也有可能和名句名篇的考查相结合。

此外还有判断题等题型,近年来一些新的题型也在层出不穷地出现。

三、怎么办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 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 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3 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如我国古代小说可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它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主要保存在《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夸父逐

转贴于

日”“大禹治水”都是其中耳熟能详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分别以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唐:主要是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代表作品有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女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

宋:话本小说,它的出现标着我国白话小说的成型。代表作有《错崭崔宁》《碾玉观音》等。

明清:有拟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拟话本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二拍”,“三言”指冯梦龙编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凌蒙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长篇章回小说又分演义小说和世情小说。演义小说有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这些演义小说基本上是由文人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世情小说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辉煌顶点。此外。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等均是清代小说精品。

第5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拉伯雷(1494-1553),法国作家、剧作家。曾因学习希腊文、拉丁文,被封建教会视为异端,遭受迫害。其作品尖锐讽刺封建制度,揭露教会的黑暗,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其临终遗言体现了他的职业特点,且幽默风趣。

■康德――味道真美!

康德(1724-1804),德国文学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临终之时,他的学生为他斟了一杯葡萄酒,他喝完后,心满意足地说了这句话才死去。这句遗言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并且富有浓郁的哲理意蕴。

■歌德――打开窗子,让光明进来吧!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其作品语言优美,内涵深广,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其临终遗言体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追求。

■罗兰夫人――自由啊!多少罪恶假你的名而行!

罗兰夫人(1754-1793),法国女作家,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党的指导者。后来受雅各宾党敌视,被捕死于断头台。这是她受刑之前,望着广场上的自由女神呼喊的话。

■济慈――我感到我的上面长满了野。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出身贫苦,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向往古希腊文化,幻想在“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慰。其临终遗言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而且照应了他的文学主张。

■但尼生――翻到了!

但尼生(1809-1892),英国诗人,非常喜爱莎士比亚诗歌,并深受其影响。在病床上还在翻看莎士比亚全集,当翻到《辛白林》最后一场对白时,突然叫了一声:“翻到了!”接着便溘然长逝。这足见诗人是多么喜爱莎翁诗歌,同时也说明莎士比亚诗歌影响之大!

■狄更斯――让我睡到地板上。

狄更斯(1812-1879),英国小说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作品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贫苦人们的悲惨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与残暴。临终时,妹妹想扶他躺到沙发上,他对她说了这句话,接着就意识不明,昏睡不醒。

■列夫・托尔斯泰――不要再管我了,世界上比我更困难的人多的是。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虽出身贵族,但创作了大量揭露沙皇俄国贵族生活及资产阶级自私性的作品,其作品透露着对农奴及农民的关心与爱护。其临终遗言就体现了托尔斯泰对别人的关爱。

■马克・吐温――再见,我们到那边还会见面的!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其作品语言幽默诙谐,对社会丑恶现象做了辛辣的讽刺,开辟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临终时,他的病床前聚集了很多人,他向那些人说出了这句诀别的话。这句遗言不仅体现了他幽默诙谐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他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法朗士――母亲,母亲……

法朗士(1844-1924),法国小说家,其作品描绘了法国生活,讽刺了资产阶级文明。19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法朗士因动脉硬化症而死。病症发作时,状甚痛苦,他就像幼童那样,呼唤着母亲而死。

■莫泊桑――黑暗,啊!实在黑暗!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一生写有近300篇短篇小说,其作品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懦,同时也对劳动人民寄以同情。他一生生活困顿,负债累累,且疾病缠身,所以他对生活的理解也异常深刻。临终前,他嗫嚅着:“黑暗,啊!实在黑暗!”这就是身心疲惫的莫泊桑对生活的感悟。

■契诃夫――好久没喝过香槟酒了!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其作品题材多样,寓意深刻。后期曾从事戏剧创作,对戏剧的内容和形式都作了革新。契诃夫患结核病临终时,太太受医师之命,给他一杯香槟酒,他喜形

于色地说了这句最后的话。

■川端康成――路这么挤,真辛苦你了。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创作思想受佛教影响较深,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后在家中自杀,这是他被送往医院急救途中,对司机说的话。这句遗言包含了川端康成对司机的关心与感激,很难想像,这样富有爱心的人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离开人世。

■欧・亨利――打开灯,我不在黑暗中回老家。

第6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关键词:亨伯特;物质生活变迁;精神意识流浪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62-02

俄裔美国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的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大起大落:无忧无虑、生活优裕的童年时代与青年时期的流亡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后期从事文学创作又使得他名利双收。为生计奔忙而又无依无靠的流亡岁月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年届不惑的纳博科夫定居美国后始终无法产生扎根这片土地的感觉――他再也没有购置房产,始终选择居住租赁房、饭店和旅馆。流浪情结几乎贯穿他的所有作品。《洛丽塔》也不例外。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位移居美国的血统复杂的欧洲人,就像纳博科夫一样,他的一生也在流浪和变迁中度过。纵观亨伯特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移居美国,即与洛丽塔相遇之前;迷恋洛丽塔以及与她一起流浪的岁月;洛丽塔逃走后追寻她并最终枪杀奎尔蒂。在这三个阶段的人生历程中,亨伯特物质生活的变迁孕育、促进了其精神意识的形成和改变,而其精神意识又反过来影响了他物质生活的路线和方式。

深情的呼唤了洛丽塔并向陪审团打过招呼后,亨伯特的自白书从他的家庭背景和童年时代开篇。他的血统混杂:父亲是个“种族杂烩”;母亲是英国人。虽然他自称“长成一个快乐、健康的孩子”,三岁丧母的亨伯特却还是在青春期的关键阶段没能得到父母正确合理的引导。在遇到阿娜贝尔的那个重要的夏天,刚刚接受了性启蒙教育的亨伯特只得独自面对新鲜、陌生的经历,因为他的父亲“和R夫人及她的女儿去意大利旅行了,于是没人听我诉苦,也没人给我指点了”。缺少母爱的童年世界里,尽管 “华丽的米拉娜饭店像一个私有宇宙旋转着”,“人人喜欢我,人人宠我”,亨伯特的生活显然还是有缺口的。夏日的海滩上,与阿娜贝尔的交流和接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为亨伯特之前并没有机会从母亲那里接受应有的关于异性的经验。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和好奇是普遍而又正常的,但是亨伯特这种对少女的爱恋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迁移到与之年龄相当的女性身上。对阿娜贝尔的爱恋在亨伯特的心里根深蒂固,并贯穿其一生,这种非正常的感情寄托与亨伯特童年缺失母爱有着重要关系。另外,在亨伯特童年的家--米拉娜饭店里,他看尽匆匆过客在饭店里来去。生活,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万花筒,不断向他展示着变换出的新鲜的一面。而决定他一生感情和命运的阿娜贝尔,也是那些匆匆过客中的一员。童年生活中的无数旅客中的一位却影响了亨伯特的一生,而且这位关键人物与他一样都是混血儿。亨伯特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的起始阶段充满了变换、迁移、混杂、和缺失的因素,而相对安定优裕的童年是在一座华丽的大饭店里度过,这都暗示了亨伯特的一生都将居无定所,漂泊不定。

童年生活,尤其是与阿娜贝尔接触的经历决定了亨伯特一生的感情轨迹。“阿娜贝尔的死引起的惊骇更顽固了那个梦魇般夏天的挫折,成为我整个冰冷的青春岁月里任何其他浪漫韵事的永恒障碍。”(8)阿娜贝尔的悲剧使亨伯特对异性的爱恋无法正常迁移,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亨伯特的整个精神意识都无法从对阿娜贝尔的迷恋以及她的夭折所带来的悲伤中解脱出来,直到遇见洛丽塔。告别阿娜贝尔之后,亨伯特开始了异地求学生活。“我回首看我年轻的日子,它们像反复出现的苍白残片,一阵风似的都飞去了,就像火车旅客在清晨见到的一阵废卫生纸的风雪尾随在游览车厢后盘旋。”(10)亨伯特对于他青年时期的回忆和评价显然是消极的,而他又恰恰使用了火车旅客和游览车厢这样的意象来描述那段岁月:他丝毫没有安定下来的意愿,而且对于这段生活他不屑一顾。“毫无疑问,我在欧洲时期的成年生活是双重的,可怕的”。(13)亨伯特与异性的关系随意而又混乱。即使是后来与瓦莱里亚的婚姻也是“为了我自己的安全。”与瓦莱里亚四年的婚姻生活在亨伯特口中是一段荒唐的岁月,而他自己对这位结发妻子则始终抱有旁观者的嘲讽的口气。阿娜贝尔之后,亨伯特的情感及对异性的观念始终没能走上正轨,在精神意识上,尤其是两性关系上,亨伯特禁锢在了那个悲欢参半的海边的夏天。他对在欧洲的生活没有投入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因为他的精神牵绊是永远的阿娜贝尔。在他“双重的,可怕的”欧洲时期的成年生活里,他的精神意识从没停下脚步,真正沉淀到生活当中去。

与瓦莱里亚离婚后,亨伯特移居美国,继续遭受双重生活的折磨,“当我回首这些日子的时候,我看见它们整齐地分裂成宽裕的光亮和狭窄的阴影:光亮是在宏大的图书馆进行研究所得的慰藉,阴影则是我那些恼人的欲望和失眠症”(28)。亨伯特要努力维持一个正人君子和知识分子的身份及形象,内心对他所谓的“小仙女”的迷恋和由此产生的对欲望的压抑使得他饱受煎熬,甚至几度入院治疗。单纯的压抑和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显然都无法根本和长久的抚慰亨伯特的情感,而此时洛丽塔出现了,亨伯特的精神意识找到了寄托,于是之后,他集中了全部的心思,充分发挥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来接近并最终虏获洛丽塔。阿娜贝尔引发了亨伯特对少女的爱恋,成年后他深陷这种世俗社会所不容的情感所带来的痛苦中,甚至导致了精神问题,而洛丽塔终于使他混乱、矛盾、压抑的情感世界有了支撑点:遇到洛丽塔之后,亨伯特的所有意识和思想都有了经营的对象。在亨伯特看来,洛丽塔是他梦寐以求的爱人,获得与她亲近的机会来缓释他心中长久压抑的欲望是他迫切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需要。不动声色的行动耗费心智和耐心,亨伯特淋漓尽致的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大量的铺垫工作、隐忍、挫败和短暂的成功的喜悦及享受--而在这艰难的过程中,他的出发点始终是他自己,洛丽塔的感受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这种曲折的行动一直持续到洛丽塔两年后的逃亡,尽管在夏洛特死后与洛丽塔进行汽车旅行的岁月里亨伯特的行动逐步的升级并且公开化了,他始终需要百般讨好和哄骗他的小爱人。在两年的朝夕相处中,亨伯特当然明确的知道洛丽塔的感受,而这两年的旅程在亨伯特看来只有一种意义,那就是得以与洛丽塔亲近。在提到选择安顿在比尔兹利时,亨伯特总结了他们一年的旅行,“回想起来,它对于我们,不过就是破旧地图、毁坏了的旅游书、旧轮胎以及她夜里的哭泣的一份收集-每夜,每夜-在我假装睡着了的时候。”(176)亨伯特的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洛丽塔。流浪的生活里,他的所有精神、思想和意识也都在流浪的洛丽塔身上。

逃跑的洛丽塔使亨伯特不得不开始另一段流浪生活,他必须找回他的爱人,他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他的“罪恶”和“灵魂”。在之后三年的时光里,亨伯特努力抓住每一条线索搜寻洛丽塔和帮助她逃跑的帮凶。他的生活成为侦查和逐猎游戏,与丽塔的相识和相伴也只是他生活中的插曲而已,而丽塔本身的生活就是混乱无序的:“我第一次遇见她时,她刚刚离异了她的第三个丈夫--就在这前不久,她又被她的第七个男伴抛弃了-其他的,都不稳定,太多也太易变化,无法一一记数。”(264)亨伯特的生活和他生活中的这个唯一一个为我们所知的伴侣都是不稳定的,充满变数的,而在这整个的过程中,失踪的洛丽塔一直都牵挂着他最敏感和最重要的神经。洛丽塔逃跑后,亨伯特的流浪生活继续,只是其意义变为搜寻他的爱人。亨伯特从未真正的为生活而生活,生活的过程和目的都是洛丽塔。

纳博科夫赋予亨伯特流浪的欧洲移民形象当然不是纯粹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有所暗示或所指。通过施展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而向读者展现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是这部小说极富争议的主题之外毫无疑问的闪光点和成功之处之一:跟随着主人公的漂泊之旅,读者或多或少的领略了欧洲和美国的别样风光。然而,纳博科夫在撰写《洛丽塔》时已经不是一个需要取悦大众的无名作家了,他对人物的设定是为整部小说服务的,主要是它的主题和人物塑造。纳博科夫为什么要把一个离奇的悲剧故事讲述地优美、感人?亨伯特究竟是善于伪装的魔鬼还是单纯的无奈的痴情人?亨伯特的精神意识流浪可以尝试回答这些疑问。亨伯特的生活从童年时代开始就充满不安定的因素和各种变换的意象,而漂泊的物质生活又严重阻碍了他树立正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导致其精神意识世界的不完整和不安定。流浪的亨伯特就像他的作者纳博科夫一样,始终无法在变迁的物质生活中获得自己的归属感:在亨伯特看来,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是个过客,他不属于周围的世界,他生活的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小仙女”们和洛丽塔的爱恋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于晓丹译,《洛丽塔》,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2]Bader, Julia. Crystal Land: Artifice in Nabokov's English Novel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2。

[3]Clancy, Laurie. The Novels of Vladimir Nabokov. London & Basingstok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4。

[4]Nabokov, Vladimir. Lolit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第7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 短篇小说 沃尔特•米蒂幻想 现实生活

一、引言

20世纪初诞生于俄国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是20世纪最有影响、最富活力的文学理论派别之一。俄国形式主义者彻底摈弃了传统文学理论那种只关注作者主观意识活动和社会历史背景的研究方法,极力主张客观地从文学作品内部来研究其独特规律,认为形式是艺术特性的惟一载体,强调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决定性因素则来自于形式、技巧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家的著作众多,所涉及面也很广,其中他们给予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相当的关注与研究,例如:什克洛夫斯基(Shklovsky)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结构》中对于情节结构的论述、艾亨鲍姆(Eichenbaum)的《“形式主义”方法的理论》中对于情节结构的阐述和托马舍夫斯基(Tomaszewski)的《论主题》中对于叙事方式的讨论等等。这些文章中关于短篇小说的论述形成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短篇小说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为理论依据,旨在通过对詹姆斯•瑟伯的《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的解读,再现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及这篇短篇小说的精髓之所在。

二、俄国形式主义视角下的《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

在美国文学史上,詹姆斯•瑟伯(James Thurber,1894―1961)被认为是继马克•吐温和欧•亨利之后最出色的幽默大师。和前两位大师一样,他的作品同样植根于美国本土文化,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严肃、丰富的社会意义,继承和发扬了美国文学的幽默传统;而不同的是,瑟伯把文学作品中的幽默风格与深刻文化内涵及生活哲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夸张地刻画出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性格,以此给予人们某种启示,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时代的真正问题。论及瑟伯的作品,最出名的当数短篇小说《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其中的主人公沃尔特•米蒂(Walter Mitty)在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幻想者的代名词。瑟伯笔下的米蒂是个没有特长而且缺乏闯劲的人,他只能通过幻想来逃避他所应付不了的现实。从俄国形式主义短篇小说观的角度出发,本文将逐步进入到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文学性具体体现及叙事方式中去体验它的艺术特质。

1.情节结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替组合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对短篇小说的情节结构有详细研究,并在他们的论著中作了细致分析,例如:什克洛夫斯基在《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结构》一文中指出:“短篇小说是各种环形结构和层次结构的组合,而且还由于不断发展而变得复杂了。”在艾亨鲍姆的《“形式方法”的理论》一文中,他指出:“短篇小说不仅需要有故事情节,还需要有对故事情节的反应,它需要排除巧合。”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不再从作者或时代背景或小说内容作文学批评,而是研究作品结构本身的规律与特点。这一新视角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其后的文学批评方向。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情节结构是两个层次(幻想和现实)和四次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替组合;通过两个层次之间的四次交替,米蒂的隐秘生活不断发展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开篇主人公米蒂先生激烈的战争幻想,随后转入现实,惧内的米蒂开车载妻子一起去做发型和购物,被妻子斥责车开得太快;接着在找泊车地点时路过医院,第二次陷入幻想,幻想自己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正在抢救一位富豪,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却连倒车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忘了妻子交待的任务正不知所措时,报童卖报吆喝的有关地方法院开庭的事又使他走神,第三次陷入幻想,幻想自己是个神,出庭作证由于自己的英勇而制止了一起谋杀案,随即赢得被他救下的美人的青睐,并且让欺侮她的地方检察官饱尝了拳头,骂声中又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妻子吩咐要买的小狗饼干;妻子的头还有一会儿才能做好,等待她时随手捡起的一份过期的杂志,上面“德国人能否靠空中力量征服世界”的标题以及轰炸机和街道废墟的照片又使他第四次进入幻想,幻想自己是一位空军上尉,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最后被妻子拉回现实,然后去停车场取车的路上途经杂货店,妻子进去买东西,要他在外面等,这时下起了雨,他靠着墙点起了一支烟……

在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中,米蒂幻想与现实之间的交替并不是巧合,而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他思绪的发展,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效应,例如他妻子说:“你又神经紧张了……我劝你找任肖大夫检查一下”,随后他又在开往停车场时路过医院,所见所闻使他产生反应,陷入医术精湛的医生幻想。同样幻想中的骂声“你这个卑鄙的!”让米蒂跳回现实生活,想起妻子嘱咐让买的“小狗饼干”;看到“过期《自由》杂志上《德国人能否靠空中力量征服世界》的文章以及轰炸机和街道废墟的图片”又让他返回幻想,继续自己的英雄之旅,拯救世界于水深火热之中。事实上面对现实生活的困境(自己的无所作为),米蒂无所适从,只有在幻想中才能找到自我。

2.文学性具体体现:情节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者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认为文学性较为集中地体现在使生活陌生化的过程中。就此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概念,把“文学性”更加具体化,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这样写道:“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把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间。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无足轻重。”随后他又把“陌生化”运用于小说,提出了两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即“故事”和“情节”。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时,必定经过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新奇的面貌。

在这篇小说中,米蒂的幻想就像电影小说中的老套故事情节一样让读者感到熟悉,例如:“我们一定要冲出去……飓风马上就来……这架巨大的向前冲去的八引擎海军水上飞机里的全部人员,各自操纵着自己管理的部分。”而现实生活中米蒂更是再普通不过了,例如:妻子说他车开得太快,停车场倒车倒不好,忘记要买的东西,还有不断地唠叨“小狗饼干”引起路人的注意等等。作者把这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小说情节中米蒂穿梭在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创造性的变形产生一种陌生化效应,让读者感觉与现实生活与众不同,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过程延长,体现了这篇小说真正的文学性。此外,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米蒂夫人(Mrs. Mitty)和小说中不断变化的场景与人物则扮演链接米蒂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锁链,反映了米蒂的惧内心理以及现实生活的无意义。

3.叙事方式:作者视角下米蒂行为举止及隐秘内心世界的展现

托马舍夫斯基在《论主题》中说:“短篇小说与戏剧不同,它不是专门靠对话,而是主要靠叙述展开的。它必须以叙述来引入情境、性格描写和活动等方面的细节;因为是以叙述为基础的,所以讲述的因素在短篇小说里就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这表现在短篇小说里就是有讲述人出场,小说本身依靠他而联为一体。讲述一般分抽象讲述和具体讲述,也有采用混合体系。在抽象讲述中,作者作为讲述人无所不知,乃至主人公隐秘的内心世界。在具体讲述中,全部叙述都随讲述人的内心感受过程来进行,并且在每一个描写时,都有关于讲述人是什么时候、怎样得知这一切的解释。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关于叙事的论述为日后叙事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叙事学的研究至今仍是文学理论的研究热点。

这篇短篇小说的叙事方式是采用抽象叙述,即从作者的视角来观察主人公米蒂的行为举止及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又采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和空间混合来展现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交替,让米蒂这个生活中的懦夫不断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大英雄,在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穿梭,例如:在找停车地点时路过医院,陷入幻想:自己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正在抢救一位富豪,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却连倒车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而过期杂志上的文章和图片使他再次进入幻想:一位勇敢的空军上尉,在战争中临危不惧向前冲,最后被妻子拉回现实。正是这样独特的叙事方式表明现实中米蒂的生活状况及米蒂与妻子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平铺直叙米蒂这个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活动。

短篇小说的结尾也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艾亨鲍姆对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结尾有细致而形象的比较:“在长篇小说里,在最高点之后应当出现某种坡度,在短篇小说里,在达到的顶点处停下来则更为自然。我们可以把长篇小说比作一次经过不同的几个地方的长途散步,设想要平静地返回原地;短篇小说则可比作攀登一个山岗,目的是从这个高处为我们展现视界。”也就是说短篇小说的结尾会传达某种意味深长的含义或者潜在而宏大的情感内容。

本篇小说的结尾即是如此:“他面对行刑队,挺直而屹立,自傲而轻蔑,‘永不战败’的沃尔特•米蒂,到了最后关头还是不可思议的。”别具一格的结尾似乎是一个放大了的寓言:米蒂代表了社会上微不足道、不被重视的小人物和生活中的失败者,只有在幻梦中才能得到慰藉、受到尊重、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像幻想中的米蒂大队长、米蒂医生、米蒂神和米蒂上尉一样:梦境中的米蒂永远是神秘莫测、不可战胜的。

三、结语

这篇短篇小说整体一气呵成,并没有因为在米蒂的幻想和现实之间穿梭而打断文本的统一性。通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来解读詹姆斯•瑟伯的《沃尔特•米蒂的隐秘生活》的情节结构,文学性具体体现和叙事方式,本文恰到好处地再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短篇小说观及这篇短篇小说的精髓之所在。想象世界中的米蒂英勇果敢,充满豪气,所做的一切都能带来改变命运的效果;而现实世界中的米蒂却碌碌无为。米蒂对这个想象世界的留恋恰恰反衬了他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像一个追寻者要靠不断地在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穿梭来继续自我。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得米蒂这个使人同情又有些可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和现实生活的思考,深化对这篇短篇小说的审美感受进程。

参考文献:

[1]王薇坚:《詹姆斯•瑟伯和他的幽默》,《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传珍:《人文补课――20世纪西方文论概览》,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3]张中载、王逢振、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8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采访《财富》杂志(FORTUNE),是突然之间产生的念头。

2004年中国国庆节前夕,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住所附近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刚进阅览室,期刊架上的最新一期《财富》杂志就立即吸引了我的目光:大红底色的封面上,赫然印着金黄色的单词“CHINA”;在“CHINA”的下面,是一群系着红领巾的笑容灿烂的中国小学生集体照。

说实话,出国之后,在美国主流英文报刊上读到的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报道大多是灰色调的,甚至是负面的,时间长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一眼瞥见《财富》杂志用如此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图片来报道中国,我的心头竟一阵激动:那大红和金黄不正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五星红旗的颜色吗?在9月底、10月初这个特殊的时刻,推出中国专题报道,难道是送给新中国55周年大庆的“厚礼”?待我仔细一看,虽然《财富》没有一个字提到中国的国庆,但这分明是一期精心准备、刻意打造的中国特刊――

12篇长文,109幅图片和表格,报道页面多达138页,占了整期杂志2/3的篇幅。再看文章的标题:《透视中国》、《中国吃什么喝什么》、《寻找中国的比尔・盖茨》、《撑起中国半边天――5位中国女人的报道》、《软着陆?硬着陆?》、《中国在科学上能超越美国吗》、《新西部》、《设想中国的未来》……从中国的政治变迁到经济增长、宏观调控,从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到中国的家庭生活、传统文化,连串的数字、图表,鲜活的故事、访谈,应有尽有。《财富》的中国专题,内容丰富,视角独到,在报道手法上同时运用文字、图片、表格、图例等,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客观、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在异域他乡,看到自己的祖国和城市被海外的知名媒体大篇幅地报道,有一种特别的喜悦和亲切感。

就在中国专题报道推出一周后,《财富》杂志又宣布:第九届“财富全球论坛”于2005年5月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将到会发表演讲。

不难看出,《财富》推出如此庞大的专题报道,且选择在中国国庆55周年前后,其用意可谓深远。从短期来看,是为下一年的“财富全球论坛”造势;从长远来看,则是主动摆出友好的姿态,以扩大其在华业务。

就在翻阅《财富》的这期专题报道时,我的脑子里迸出一个念头:为何不到这家名满天下的杂志走一趟,看一看它是如何打造出知名品牌的?

主意一定,接下来的就是对外联系。

我首先给《财富》杂志分管公关业务的副总裁发去求访信,但未获回音。我又写信给总编辑瑞克・科克兰,两天后,科克兰的秘书给我回信予以婉拒。两次被拒,我不甘心,继续寻找可以联络的线索。就在苦思冥想之际,我无意中发现《财富》杂志公关部有一个看上去像是中国人的名字。我打电话一问,果然是一位台湾女孩,名叫阮令以,自小随父母来美国。于是,我托她帮忙。阮小姐很热情,一口答应,过了没几天,她打来电话,告诉我《财富》集团的发行人麦克・费德礼(Michael Federle)先生已同意接受我的采访。阮小姐在电话中说,帮我安排这次访问,是她在《财富》杂志做的最后一件事,从第二天起,她就不在那里上班了。我虽没有见过阮小姐,但对她的帮忙一直心存感激之情,她那磕磕绊绊、辞不达意的国语也让我印象很深。

在中国,很多人早就知道美国有一本《时代》周刊,它的年度封面人物最为出名;而《财富》杂志在中国广为人知,则只是最近十年八年的事儿。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财经杂志,《财富》之所以能在中国家喻户晓,倒不是因为它的报道在中国有很多读者,而主要是它的“全球500强”排名和“财富全球论坛”影响巨大。在眼下的中国,“全球500强”甚至成了我国许多省市长们对外招商引资的指南;而能到“财富全球论坛”上露个脸,讲几句话,则是不少新贵企业家们的梦想。

实际上,《时代》和《财富》是一对出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亲兄弟”,二者年龄只差7岁,它们都是时代公司旗下的杂志,都由美国著名的传媒大王亨利・卢斯一手创办。有趣而又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传媒大王竟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

1923年,25岁的耶鲁大学毕业生亨利・卢斯有感于美国人生活日渐繁忙,而报纸的内容过于广泛杂芜,决意和同窗好友哈顿创办一份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出版物――新闻性周刊。他将这份周刊取名为《时代》,希望它能用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对国内外一周发生的最重要的新闻进行报道,让那些平时没有时间看报的人也能及时获取翔实的资讯。卢斯曾说过:“《时代》不仅在意它在封面和封底之间究竟能刊载多少东西,更在意究竟有多少东西能被读者记在心头。”

《时代》一经问世,不仅为美国新闻界创造了“新闻周刊”的概念,而且迅速赢得了读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7年之后,卢斯又创办了《财富》杂志、《生活》画报等,一步步建立起传媒王国――时代公司(Time Inc.)。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传媒大亨之一,《财富》杂志的创办人亨利・卢斯竟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这一点我原来也不知道,直至在美国看到一本有关卢斯的传记《亨利・卢斯和美国新闻媒体的崛起》(Henry R. Luce and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News Media)后,才意外地了解到这段尘封的历史。

卢斯的父亲名叫路思义,是美国的传教士。1897年9月,新婚不到三个月的路思义夫妇双双来到中国的胶东半岛,开始在山东的登州、烟台、蓬莱、济南一带传教,时间长达20年。

《时代》和《财富》的创办人亨利・卢斯是路思义的长子,1898年出生在山东蓬莱,一直长到14岁才离开中国,只身一人乘船到英国,并游历欧洲大陆,次年返回美国求学。

1932年,已跻身于美国社会名流行列的卢斯先生首次重访中国,与当时的、宋美龄等人建立了友谊,后来,他旗下的《生活》杂志曾数次刊登对宋美龄的专访,受到美国妇女的欢迎。那一次,他还回到山东,一路寻访当年生活、读书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卢斯同情、支持中国的抗战,猛烈抨击日本的侵华行径,并协助筹款数百万美元以支持中国抗战。1945年,二战结束后,卢斯以私人身份再度访华,在“陪都”重庆,时逢国共两党举行和谈,卢斯应邀出席了张治中主持的重庆各界欢迎到访的万人大会,并与并肩坐在嘉宾席。在重庆期间,卢斯还与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交谈。在那个时代,像卢斯这样同时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都有接触的美国传媒大亨,恐怕是寥寥无几。

第9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

而立之年的“海布里之王”在2007年6月23日正式加盟巴萨,至此,亨利用“背叛冷箭”成全了一个八年的“忠诚”。他用一种“让阿森纳球迷心碎的方式离开了英格兰,当然,首先是离开了兵工厂”。一年前,亨利给巴塞罗那负责经济事务的副主席索里亚诺打电话,告诉他自己放弃加盟巴萨的打算,然而一年之后,他们重新结合了。也许,这是“整个伦敦需要检讨和重新扬起希望的十字路口”。难怪英国著名足球网站《足球部落》在6月25日挂出了一条球迷写的“离别诗”:“北伦敦、南伦敦,如今是彻底离开巴宝莉(英国最著名的香水品牌),我们在这里欢笑,我们在这里哭泣,我们在这里看着一个国王的离去。寻找、失去,伦敦和巴塞罗那的距离就是球迷们望眼欲穿的曾经,谢谢你亨利,海布里,从来就没有因为你而平静。”

压韵的文字宣告了一个“阿森纳・亨利”时代的结束,只是不知道在巴塞罗那的诺坎普,“巴萨・亨利”的韵律是否压得完满妥帖?

幸好我们不用等太久。8月26日后,请到诺坎普看亨利……

八年枪王

1999年8月3日,一个羞涩的日子。22岁的亨利从令他落寞的阿尔卑球场来到海布里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面带怯相的年轻人会在后来8年的时间里彻底主宰北伦敦乃整个英伦足坛。奔跑、加速、过人、进球……甚至是那个等待掌声和致敬的姿势,都成为亨利的浓重标签。无数人爱上他在边一直滑行到球门后沿的优雅轨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嚣张,没有任何解释,只因他是――亨利王。

八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八年时光里亨利对于兵工厂又意味着什么?

当性格叛逆的阿内尔卡离开海布里转投伯纳乌的时候,人们还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天才前锋而唏嘘不已。阿森纳也迅速开始了“寻枪”的工作,同年,教练温格以1050万英镑从尤文图斯签下了郁郁不得志的法国同胞亨利。“他有惊人的天赋,我相信他会带来美妙的表演。”温格这时传达的信心,无疑使亨利迅速走出了地中海疑云。法国教头将亨利的位置固定在了前锋,而那之前在其他俱乐部中,他一直被要求既打前锋,又能够在边路活动。但是,亨利最初的表现让人失望,球迷们开始怀疑温格任人唯亲,亨利也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是维埃拉等人给了他巨大的鼓励。在当个赛季第8轮客场挑战南安普敦的比赛中,亨利摆脱对方防守转身打进一粒精彩的进球,这是他在英超联赛中的第一球。不过对亨利来说,他英超足球生涯的真正转折点是同德比郡队那场比赛,在阿森纳队落后的情况下,亨利的两个进球帮助反败为胜,狂奔的亨利尽情宣泄着内心压抑已久的激情,接受海布里球迷的欢呼,他终于走出了阿内尔卡的阴影。亨利形容自己那一天的感觉就像是重新回到了快乐的学生时代,梦幻般的旅程就此开始。2001/2002赛季,亨利终于赢来了收获的季节,阿森纳不仅压倒了老冤家曼联队获得了联赛冠军,还在足总杯中战胜了切尔西一举拿下双冠王。一个赛季后,枪王再次带领兵工厂创造奇迹,从2003年5月4日开始到2004年10月24日,阿森纳创造了联赛49场不败的神话。在2003/2004赛季,亨利多次力挽狂澜,值得一提是在第32轮主场对阵利物浦时,双方2∶2的僵局迟迟不能打破的情况下,亨利从中场带球单骑闯关过掉利物浦队数名后卫将球送入网窝,这个进球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经典之作。法国人至今已为阿森纳攻入了226个进球,他几乎用滴水穿石的方式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海布里,也证明了他就是徽章上那门最具火力的钢炮。

当亨利超越伊恩・赖特成为俱乐部最佳射手的时候,每个人都意识到他在创造着历史,但并没有多少人把他和精神领袖联系起来。直到维埃拉转投尤文图斯之后,亨利戴上了队长袖标,从技术到灵魂,亨利完全接管了阿森纳。也许这个时候球迷才明白当亚当斯、西曼、博格坎普、维埃拉等一个个熟悉的身影相继离开后,为何球队总是能在短暂的失落后迅速找回信心。原来只要国王还在,辉煌和华丽就将继续上演。而如今枪王也无奈告别,继任者吉尔伯托能否让偌大的酋长球场也为之迷醉疯狂?

下个赛季起中国的观众就要掏钱看英超了,只是再也看不到亨利。没有人会怀疑英超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功,自1992年成立英超联赛开始,大量外籍球星的涌入提高了英超的观赏性。而在众多外援中,亨利无疑是最闪亮的一位,他先是在2001/2002赛季英超捧杯并获得最佳射手,后又连续两年当选英格兰足球先生。在天空电视台进行的英超十年最佳外援的评选中,亨利更是压倒曼联国王坎通纳独占鳌头。

2001年,弗格森签来了荷兰天才射手范尼斯特鲁伊。他和亨利这对“一生之敌”在英超赛场上开始了漫长的射手王之争。2001/2002赛季,亨利攻入24球以一球的优势压倒范尼成为英超射手王,而2002/2003赛季,范尼同样以一球盖过亨利穿上金靴。但此后的两个赛季,亨利全面压过荷兰人:30比20,25比6。纵然一方面是由于范尼与弗格森交恶导致出场时间减少和竞技状态下滑,但另一个方面亨利也在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全能而高产的射手,达到了职业生涯的巅峰。2006年夏天,范尼出走马德里,射手王之争暂告一段落。下赛季,这两个老对手将再战伊比利亚,亨利能否撼动范尼西甲新科射手王的地位?让我们拭目以待。

阿森纳的打法赏心悦目,除了教练温格,有两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亨利和博格坎普。荷兰人拥有细腻的脚法和精准的助攻,当年打入纽卡斯尔那惊艳一球一直为球迷所津津乐道。而在海布里,丹尼斯更是为亨利送出了很多美妙的助攻。但究其对球队的贡献,亨利则显得更为直接,从进球数量上来看,亨利更好地完成了对结果的主宰,冰王子促成了亨利从普通前锋向艺术前锋的进化,亨利则用美妙的表现回报了博格坎普的点拨。

阿森纳改变了英超球队力量主导的大势,亨利则为英超赛场奉献了轻灵华美的舞姿。观赏性和技术性的增强直接为英超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亨利改变了英超。

从技术层面讲,亨利也许称不上全面,但绝对完美。几乎从不大力抽射,头球得分也很少,但他总能用其他方式完成对对手球门的摧残:脚背划出的完美弧线,过掉门将后小角度打门,任意球、长途奔袭、背对球门脚后跟敲球射门。他在近乎执拗地追求一种境界:足球是艺术,是想象力的极限。

早在少年时代,亨利在摩纳哥便表现出优秀的运动素质。惊人的速度和爆发力,绝佳的脚下技术。球场上,亨利简直太快了,他时刻都在飞奔,当对方后卫还在举手示意他越位的时候,亨利早已带球从他们身边掠过,顷刻间便见皮球滚进了球网,这样的描写我们只在武侠小说里见过,那是用来说明剑客出手之快或者是枪法之精准,亨利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中的。ESPN解说员曾戏说,一旦被亨利过掉,对方后卫连吃灰尘的份都没有了。亨利也常常利用自己的速度上演长途奔袭的好戏。在2002/2003赛季第14轮的北伦敦德比中,亨利从对方半场拿球沿右路奔袭,在前晃过多名热刺后卫将球精确地送入球门左下角,堪称速度和技术结合的完美杰作。

任意球更是亨利的拿手绝活,在2002/2003赛季冠军联赛小组赛客场对阵罗马的比赛中,他划出的精妙弧线绕过巴蒂的头顶,乖巧地落入安东尼奥利把守的大门。此外,快发任意球更是亨利的一绝,这种巧妙利用规则的踢法是亨利顶尖足球智慧的体现。在上赛季冠军联赛中曼联队更是效仿这种方式攻破了法甲里尔队的球门。“对于亨利,你总会有期待。”老队长亚当斯高度评价了亨利完美的技术和无比的创造力,是的,对于这样的前锋,我们除了期待,还是期待。

在赛场上霸气十足的亨利在生活中则是典型的好男人,性格温和,为人低调,绯闻少,形象也非常健康。亨利在优雅中也暗藏一些诡谲,他可以在新闻会上说一句冷笑话让在场的人笑到抽筋,也可以在CCTV5的专访里用扑克牌欺骗观众的眼睛。“亨利一直在告诉我们,他的生活并不只是奔跑和进球。”他的好友NBA球星帕克如是说。

三人行

在外资大肆入侵英超的今天,以俱乐部主席希尔伍德为首的保守派依然希望阿森纳保持纯正的英国血统,但是当阿布的卢布和格莱泽的美元为各自球队带来一个个冠军的时候,“血统说”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再说阿森纳自温格执教以来都是一支国际化的球队,高层的决断显然让主张外资收购的CEO戴恩难以接受。今年4月,戴恩被逼出走,但更要命的是,戴恩和温格以及亨利的特殊关系,使得这次出走引发了剧烈的震荡。直到亨利的转会,这次颠沛终于达到了顶峰。

戴恩是亨利最好的朋友――婚礼伴郎达伦的父亲,达伦还是亨利的商业律师。虽然亨利否认了达伦在自己转会中的影响,但他仍然对《队报》承认,“戴恩的离开搅乱了俱乐部和教练席,戴恩先生是俱乐部和球员联系的纽带,这触发了一切。我不认为人们意识到了戴恩对阿森纳的重要性。戴恩・温格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组合,人们应该想到,这个组合的分开会引发什么,你把一个建筑的基础拿走,它就会坍塌。你不能说一个人比俱乐部更重要,但如果说有两个人很接近,那就是阿尔塞纳(温格)和戴恩先生。”这就是亨利对自己心理变化的解释。戴恩不但和亨利私交甚好,而且戴恩所主张的外资收购也和亨利心中的阿森纳复兴之路暗合。在戴恩离去后,亨利对阿森纳少了一层牵绊,多了一份隐忧,“戴恩离开之前我的一切都在伦敦……”

如今的温格依然坚守阵中,但这显然已不足以成为亨利留下的理由。早在1995年亨利从摩纳哥出道时,二人的师徒关系就已确立。两人就像《歌剧魅影》中那大段大段的混响和声一样,带着强烈的“互补共鸣”和双簧色彩,一个在前台优雅转身,一个在幕后楚楚动人。尤其是在亨利转会尤文图斯后的低沉时期,温格对他伸出了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援手,并使他成为近10年来英超最出色的球员。但新球场的计划启动后,阿森纳在转会市场上日渐紧缩,温格坚持引进新秀为主的原则,中生代球员大量出走,这显然和亨利的雄心壮志不符。2005年夏天维埃拉出走后,亨利就一再推迟和俱乐部的续约,并对媒体大发牢骚,认为球队是在自剪羽翼。此后皮雷和阿什利・科尔的“放逐风波”又使得亨利对俱乐部和温格的做法深感失望。一个是亲密旧将,一个是左右兄弟,亨利在面对几次诱惑后依然选择留下,这本该让整个英超感到荣耀。明眼人看得出这都是基于“对阿森纳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希望带领一批小将重塑辉煌”,可辉煌哪有那么简单就可以重塑?去年的巴黎雨夜再一次浇灭了亨利的热情,虽然那场决赛两天后亨利就宣布和俱乐部续约,但人们依稀闻到了离别的味道。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佐证。去年12月3日北伦敦德比前一天的训练中,当得知自己没有进入16人大名单时,亨利大为光火。温格认为他的颈部伤势并未痊愈,但据英国媒体报道,亨利告诉教授自己没问题,完全可以参加这场关键赛事,但他最终仍未获准参赛。在一家报纸的专栏中,亨利再次提到阿森纳若想夺冠就必须补充新鲜血液,“我们阵容的厚度总是赶不上其他球队,我相信阿尔塞纳(温格)会在1月试着补强球队。”但教授却回应道:“我不会考虑增补阵容。”截然不同的回答让人感觉到两个法国人不再是当年的一派和气。

从引援到训练场再到赛场,8年的师徒情谊已经出现了裂痕。整个赛季,阿森纳在联赛中继续着碌碌无为,主场魔咒和客场疲软使得球队很快掉队“夺冠军团”。今年3月,球队相继在冠军联赛和足总杯中出局,剩下的赛季成了法国前锋的修养期。亨利因伤病只为球队出场27次,联赛仅攻入10球。在看台上的他更多时候看到的是一支缺乏胜利连续性的青年军和一场场得势不得分的尴尬比赛。球场的负担决定了温格不可能给予亨利他需要的礼物盒,他也深知精打细算的教授此时对他的想法无能为力。一切都已经铺垫就绪,等待的只是时机。

缘来巴萨

当1993/1994赛季亨利还是摩纳哥青训中心球员的时候,他就开始四处搜集罗马里奥和斯托伊科夫的签名,后来赶上冠军联赛的比赛,巴萨来到摩纳哥并以1∶0取胜,他又萌发了得到他们球衣的“野心”。事实上,亨利在小时候就差点被选入皇马少年队,不过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成行,但在亨利的心中,西班牙成了一个令他向往的足球圣地。队友法布雷加斯就教会了亨利一些最基本的加泰罗尼亚语。此外巴萨高层的力挺无疑使得亨利对未来更乐观,拉波尔塔和里帅不止一次表示亨利能够在巴萨赢得美好前景。巴萨还把克鲁伊夫曾穿过的传奇号码给予亨利,这是亨利偶像的球衣。克鲁伊夫也表示亨利完全配得上“14号”。6月26日,当亨利第一次踏进诺坎普时,3.2万名球迷涌进了球场,这一数字可以排进球员个人加盟时巴萨主场人数的历史前三,球迷们高呼“亨利冠军”。当然,亨利更希望用表现把这些声音留住,也把冠军带给巴萨和自己。

2006年的冠军联赛决赛被认为是艺术足球的巅峰对决。巴塞罗那和阿森纳作为艺术足球的代表,在打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擅长地面渗透、高速的攻防转换、全攻全守的打法。这些都成为亨利选择巴萨的原因。亨利曾直言不讳地说:“我选择巴塞罗那,是为了他们正在实践的足球、他们的历史和诺坎普球场;是为了里杰卡尔德,我对他有着最大的尊敬;他们的打法和阿森纳很相似,我想适应起来不是问题。”此外,西甲不如英超注重身体和力量,这使得技术型球员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我们可以看到从英超走出的弗兰、皮雷、卡努特等技术见长的球员都能很快适应西甲且有不错的表现。对年届30的亨利来说,离开高速运转的英超转投西甲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精湛的技术和出色的大局观将保证亨利依然能够在赛场上运筹帷幄,见血封喉。巴萨此番引进亨利也正是看中亨利的风格和巴萨完全契合,在巴萨阵中法国前锋依然可以在习惯的边路活动,里帅将给亨利足够的空间,而巴萨强大的中场将为他提供充足的弹药。

在阿森纳,亨利曾两夺联赛冠军,在国家队,他更是先后获得世界杯和欧洲杯冠军,但有一个锦标是一直亨利心中的痛,那就是欧洲冠军杯。对亨利这种世界级的球员来说,他早就应该和“大耳朵杯”站在一起了。2006年冠军联赛决赛,亨利带领的军团被巴萨逆转,失去了登顶的绝佳机会。此后阿森纳的巨变决定了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亨利的欧冠梦想,亨利艰难地告别伦敦只身来到巴萨,希望和小罗、埃托奥、梅西等一班巨星实现自己的欧冠梦想。亨利在国家队差强人意的表现加之欧战成绩不佳等因素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个人荣誉,虽然连续五年进入世界足球先生评选前十名,且在2003年和2004年两次获得第二名(两届得主分别是齐达内和罗纳尔迪尼奥),但是亨利的表现却没有为他赢得一个真正的“先生”名号。如今法国国家队正在经历“后齐达内时代”,想要真正成为国家队实至名归的领军人物,亨利需要更多更大的空间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