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学习概况总结精选(九篇)

学习概况总结

第1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18

数学是中职教学一门重要的学科.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挑战,它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大幅提高了教学效果.教育部门应提倡将项目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当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合理选择项目主题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首先需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项目主题.好的项目主题往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古典概率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掷骰子”这一游戏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同时,积极探究并了解古典概率这一概念,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详细进行项目分析

选好合适的项目主题以后,教师还需要对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在“掷骰子”游戏这一项目主题中,教师可以这样来分析,在组织学生开展“掷骰子”游戏时,先将一颗构造均匀的骰子抛掷出去,在它落地停稳之后,观察其点数.经验告诉我们,得到的结果无非在数字1至6当中,也就是有6种可能.虽然每次抛掷只会得到一个结果,但不同的抛掷过程却可能带来相同的结果,每个结果出现的几率基本相同.而具有这些特征的随机试验的数学模型就是古典概率.

三、科学进行项目分组

项目教学法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利,也不再是滔滔不绝的传授者,而是答疑解惑的引导者.如果在开展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项目均匀分配给学生的话,学生就会失去练习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采用分组的方式.在分组之前,应全面、系统地了解全班学生的能力水平,并按照人数和项目数量进行分组.教师在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智力等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明确进行项目规划

当科学分组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做出明确的项目规划,然后要求所有小组独立完成各自的项目任务.在这一阶段,教师不插手各小组的活动,以辅助协调为主,让所有组内的学生都能做到主动探究,

使各小组组员之间既合作又独立,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共赢的意识,促使他们共同进步.例如,在“掷骰子”游戏中,教师问:“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回答:“1/6.”教再问:“出现偶数的概率是多少?”学生答:“有3种情况,包含的基本事件有3个,概率为1/2.”教师再问:“能用公式表示吗?”学生答:“概率为P(m)=m/n,m为随机事件,n为基本事件.”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设计“掷骰子”游戏,参与人为A和B,连续两次,如果得到的点数总和能够被3整除,则学生A得2分;如果不能被3整除,则学生B得1分,请问游戏是否具有公平性?并说出相应的理由.此问题是考查学生对古典概率的感性认识.(2)抛掷两颗骰子,第一,求得到点数总和为7的概率;第二,求两颗骰子点数均为4的概率.学生按照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确定试验中的样本空间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为n,随机事件中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为m,利用概率的公式进行运算,得出结论.

五、项目总结交流学习

首先,教师应在不同的阶段召集学生,让每组的组长和相应的组员作学习成果报告,汇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目前的进展情况.其次,教师应在各个环节协调好各个小组之间和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引导,但要避免强制干预.最后,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总结学生的学习水平时,更应总结他们在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总结可分为三部分:组内总结、组间总结以及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是对组内总结、组间总结的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性、合作性以及实践性都是值得表扬和肯定的.

六、总结分析项目结果

从以上项目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实现全方位的评价.项目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全面创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能

第2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状况

①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情况。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计分方法得知,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处于中间水平,自我概念水平一般,标准差值比较大,说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状况。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女生的自我概念状况明显高于男生。

③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状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行动三个维度上有差异,自我概念水平总体情况没有差异。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从MHT计分方法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占17%,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占77%,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占6%。

②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状况。大学男生和女生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整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③大学生心理健康年级差异状况。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

①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在MHT中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可见:自我概念与MHT因子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在70%的量上,自我概念量表诸项目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在病态测量分数上得分越高;所有显示出正常的负相关的相关项都不是显著相关,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拥有较强自我概念除了极个别的项目上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说在这20%范围内,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水平几乎是在全部情况下导致了学业焦虑。

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对其学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然而大二和大三阶段学生却表现出更多适应了属于自己的自我概念而对学业焦虑发展出有效的调节机制。③男女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男生自我概念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最为显著。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概念对男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大学女生社会自我和自我批评对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道德伦理自我和自我满意对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①自我概念状况。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一般,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比较显著,因为男女生的自我概念发展规律有所不同,女生的自我概念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男生在初中以后心理发展才会有比较大的进步。不同年级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一定维度上呈现递增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水平应该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出现这种没有差异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样本容量过小,采集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②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占据统计数量的大部分大学生普遍面临比较重的压力,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③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大一的新生相比其他年级,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学习身上,由于相比其他年级来说其更需要在学校适应和学龄阶段转变适应以及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班级、新教师的适应在花费更多的精力,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导致的学业焦虑也就变得理所当然。随着自我概念的不断成熟,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认识到学习只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样学习焦虑的程度才会有所下降。大学阶段,男生成绩动机中所含的竞争性和新奇性等成分高于女生,女生成就动机中的认知成分高于男生,在大学,附属动机对男生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没有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显著。

2.改善建议

第3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⒉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表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重点: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a被抽到的概率”与“在整个抽样过程中个体a被抽到的概率”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⑴在一次考试中,考生有2万名,为了得到这些考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将他们的成绩全部相加再除以考生总数,那将是十分麻烦的,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考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呢?

⑵现有某灯泡厂生产的灯泡10000只,怎样才能了解到这批灯泡的使用寿命呢?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需要掌握一些统计学知识.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一些统计学初步知识,了解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学习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总体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的意义:

在统计学里,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用样本估计总体,即通过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根据样本的情况去估计总体的相应情况.因此,样本的抽去是否得当,对于研究总体来说就十分关键.究竟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怎样抽取的样本更能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二、基础知识学习与研究:

假定一个小组有6个学生,要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取3个学生参加一项活动,第1次抽取时每个被抽到的概率是?(),第2次抽取时,余下的每个被抽到的概率都是?(),第3次抽取时,余下的每个被抽到的概率都是?()。这样的抽样就是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体总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相等的,那么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否确实相等?

例如,从含有6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的样本,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总体中的任意一个个体,在第一次抽取时,它被抽到的概率是?();若它第1次未被抽到而第2次被抽到的概率是?()。

由于个体第1次被抽到与第2次被抽到是?(填互斥,独立)事件,根据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在整个抽样过程中,个体被抽到的概率P=?(+=)。又由于个体的任意性,说明在抽样过程中每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都是?()。

事实上: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个体数为N的总体中逐次抽取一个容量为的样本,那么每个个体被抽到概率都等于。

由于简单随机抽样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且这种抽样方法比较简单,所以成为一种基本的抽样方法。

如何实施简单抽样呢?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方法

(1)抽签法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编号(号码可以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以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出1个号签,连续抽取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的样本,对个体编号时,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编号,例如从全班学生中抽取样本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学号、座位号等。

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适宜采用这种方法。

(2)随机数表法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用随机数表来抽取样本。

为了检验某种产品的质量,决定从40件产品中抽取10件进行检查,在利用随机数表抽取这个样本时,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将40件产品编号,可以编为00,01,02,,38,39。

第二步,在附录1随机数表中任选一个数作为开始,例如从第8行第5列的数59开始,为便于说明,我们将附录1中的第6行至第10行摘录如下。

*

第三步,从选定的数59开始向右读下去,得到一个两位数字号码59,由于59>39,将它去掉;继续向右读,得到16,将它取出;继续下去,又得到19,10,12,07,39,38,33,21,随后的两位数字号码是12,由于它在前面已经取出,将它去掉,再继续下去,得到34。至此,10个样本号码已经取满,于是,所要抽取的样本号码是

16191012073938332134

注将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时可以从0开始,例如N=100时编号可以是00,01,02,99,这样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均可用两位数字号码表示,便于运用随机数表。

当随机地选定开始读数的数后,读数的方向可以向右,也可以向左、向上、向下等等。

在上面每两位、每两位地读数过程中,得到一串两位数字号码,在去掉其中不合要求和与前面重复的号码后,其中依次出现的号码可以看成是依次从总体中抽取的各个个体的号码。由于随机数表中每个位置上出现哪一个数字是等概率的,每次读到哪一个两位数字号码,即从总体中抽到哪一个个体的号码也是等概率的。因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保证了各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

三、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例1对总数为N的一批零件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若每个零件被抽到的概率为0.25,则N的值为()

(A)120(B)200(C)150(D)100

解:因为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所以=0.25,从而有N=120.故选A

四、巩固练习:P7练习1、2

五、总结提炼:统计的基本思想,简单随机抽样,什么样的总体适宜用简单随机抽样,如何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获取样本简单随机抽样的常用方法:⑴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是一种等概率抽样方法.

六、课后作业:P9习题1-3

七、检验反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班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相同,这表明这两个班数学学习情况一样

(B)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的方差甲班比乙班的小,这表明甲班的数学学习情况比乙班好

(C)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大,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

(D)期末考试数学平均成绩甲、乙两班相同,方差甲班比乙班小,则数学学习甲班比乙班好

2.一组数据的方差是,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乘以2,所得到的一组数据的方差是()

A.;B.;C.;D.

3.从某鱼池中捕得1200条鱼,做了记号之后,再放回池中,经过适当的时间后,再从池中捕得1000条鱼,计算其中有记号的鱼为100条,试估计鱼池中共有鱼的条数为()

A.10000B.12000C.1300D.13000

4.(1)已知一组数据1,2,1,0,-1,-2,0,-1,则这组数数据的平均数为;方差为;

(2)若5,-1,-2,x的平均数为1,则x=;

(3)已知n个数据的和为56,平均数为8,则n=;

(4)某商场4月份随机抽查了6天的营业额,结果分别如下(单位:万元):2.8,3.2,3.4,3.7,3.0,3.1,试估算该商场4月份的总营业额,大约是__万元。

答案:1.D2.C3.B4.(1)0,12(2)2(3)7(4)96

抽样方法(二)――分层抽样

教学目的:1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2.会用分层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重点:分层抽样概念的理解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分层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

二、基础知识学习与研究:

一个单位的职工有500人,其中不到35岁的有125人,35岁至49岁的有280人,50岁以上的有95人,为了了解这个单位职工与身体状况有关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100名职工作为样本,职工年龄与这项指标有关,应该怎样抽取?

为了使抽出的100名职工更充分地反映单位职工的整体情况,在各个年龄段可按这部分职工人数与职工总数的比进行抽样。

因为抽取人数与职工总数的比为100:500=1:5

所以在各年龄段抽取的职工人数依次是即25,56,19

在各个年龄段分别抽取时,可采用前面介绍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各年龄段抽取的职工合在一起,就是所要抽取的100名职工。

像这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取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做层。

可以看到,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分层抽样时,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是相等的。

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已知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因此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这两种抽样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采取分层抽样时,其中各层的抽样常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三、知识应用与解题研究:

例1某单位有老年人28人,中年人54人,青年人81人,为了调查他们的身体状况的某项指标,需从他们中间抽取一个容量为36样本,适合的抽取样本的方法是()

A.简单的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

C.先从老年中排除一人,再用分层抽样D.分层抽样答案:C

例2一个单位有500名职工,其中不到35岁的有125人,35岁~49岁的有280人,50岁以上的有95人.为了了解这个单位职工与身体状况有关的某项指标,如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

解:由于职工年龄与这项指标有关,故适于用分层抽样,抽样过程如下:

⑴确定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之比100:500=1:5;

⑵利用抽样比确定各年龄段应抽取的个体数,依次为

,,,即25,56,19.

⑶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在各年龄段分别抽取25,56,19人,然后合在一起,就是所要抽取的样本.

说明:①分层抽样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比较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的情况,是等概率抽样,它也是客观的、公平的;

②分层抽样是建立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基础上的,由于它充分利用了已知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因此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例3某学校有职工140人,其中教师91人,教辅行政人员28人,总务后勤人员21人.为了解职工的某种情况,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以下的抽样方法中,依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顺序的是()

方法1:将140人从1~140编号,然后制作出有编号1~140的140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并将号签放人同一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然后从中抽取20个号签,编号与签号相同的20个人被选出;

方法2:将140人分成20组,每组7人,并将每组7人按1—7编号,在第一组采用抽签法抽出号(1≤≤7),则其余各组尾号也被抽到,20个人被选出;

方法3:按20:140=1:7的比例,从教师中抽取13人,从教辅行政人员中抽取4人,从总务后勤人员中抽取3人.从各类人员中抽取所需人员时,均采用随机数表法,可抽到20个人.

A.方法2,方法1,方法3B.方法2,方法3,方法1

C.方法1,方法2,方法3D.方法3,方法1,方法2答案:C

四、巩固练习:P8练习:1-3

*1.统计某区的高考成绩,在总数为3000人的考生中,省重点中学毕业生有300人,区重点中学毕业生有900人,普通中学毕业生有1700人,其他考生有100人.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0的样本进行分析,各类考生要分别抽取多少人?

2.某农场在三块地种植某种试验作物,其中平地种有150亩,河沟地种有30亩,坡地种有90亩.现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8的样本,各类地要分别抽取多少亩?

3.一个工厂有若干车间,今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全厂某天的2048件产品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28的样本进行质量检查.若一车间这一天生产256件产品,则从该车间抽取的产品件数为________

答案:1.省重点中学抽取30人,区重点中学抽取90人,普通中学抽取170人,其他考生抽取10人2.平地抽取10亩,河沟地抽取2亩,坡地抽取6亩。3.16

五、总结提炼:了解分层抽样的概率,会用分层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六、课后作业:P9:4、5

总体分布的估计

教学目的:1了解当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数值很少时,可用频率分布表或频率分布条形图估计总体分布,并会用这两种方式估计总体分布;

⒉了解当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数值较多,甚至无限时,可用频率分布表或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分布,并会用这两种方式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重点: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难点: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频率分布

二、探索研究:

阅读P9倒1段后的例1,思考怎样进行总体分布的估计。

例1为了了解某地区高三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抽查了地区内100名年龄为17.5岁-18岁的男生的体重情况,结果如下(单位:kg)

*

试根据上述数据画出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并对相应的总体分布作出估计。

解:按照下列步骤获得样本的频率分布.

(1)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在上述数据中,最大值是76,最小值是55,它们的差(又称为极差)是76—55=21)所得的差告诉我们,这组数据的变动范围有多大.

(2)确定组距与组数.

如果将组距定为2,那么由21÷2=10.5,组数为11,这个组数适合的.于是组距为2,组数为11.

(3)决定分点.

根据本例中数据的特点,第1小组的起点可取为54.5,第1小组的终点可取为56.5,为了避免一个数据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造成重复计算,我们规定分组的区间是“左闭右开”的.这样,所得到的分组是

[54.5,56.5),[56.5,58.5),…,[74.5,76.5).

(4)列频率分布表

*

由于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这个图形的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个小组的频率的大小.

在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方面,频率分步表比较确切,频率分布直方图比较直观,它们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

在得到了样本的频率后,就可以对相应的总体情况作出估计.例如可以估计,体重在(64.5,66.5)kg的学生最多,约占学生总数的16%;体重小于58.5kg的学生较少,约占8%;等等.

四、巩固练习:P12练习1、2

五、总结提炼: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讨论:

⒈当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数值很少(并不是总体中的个数很少)时,其频率分布表由所取样本的不同数值及其相应的频率来表示,其几何表示就是相应的条形图;

⒉当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值较多、甚至无限时,对其频率分布的研究要用到初中学过的整理样本数据的知识.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频率分布表中列出的是几个不同数值的频率,相应的条形图是用其高度来表示取各个值的频率;后者的频率分布表列出的是在各个不同区间内取值的频率,相应的直方图是用图形面积的大小来表示在各个区间内取值的频率

六、课后作业:P12习题:1、2

七、检验反馈:

1.为检测某种产品的质量,抽取了一个容量为30的样本,检测结果为一级品5件,二级品8件,三级品13件,次品14件.

⑴列出样本频率分布表;⑵画出表示样本频率分布的条形图;

⑶根据上述结果,估计此种商品为二级品或三级品的概率约是多少?

解:⑴样本的频率分布表为

产品频数频率

一级品50.17

二级品80.27

三级品130.43

次品40.13

⑵样本频率分布的条形图如右:

⑶此种产品为二极品或三极品的概率为0.27+0.43=0.7

2.如下表:

*

⑴完成上面的频率分布表.⑵根据上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⑶根据上表,估计数据落在[10.95,11.35]范围内的概率约为多少?

答案:1、⑶数据落在[10.95,11.35)范围的频率为0.13+0.16+0.26+0.20=0.75

总体期望值的估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期望值。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样本(总体)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适当抽样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在初中,总体平均数(又称为总体期望值)描述了一个总体的平均水平。对很多总体来说,它的平均数不易求得,常用容易求得的样本平均数:对它进行估计,而且常用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大小去近似地比较相应的两个总体的平均数的大小。

二、探索研究:

例1在一批试验田里对某早稻品种进行丰产栽培试验,抽测了其中15块试验田的单位面积(单位面积的大小为hm2)的产量如下:(单位:kg)

504402492495500501405409

460486460371420456395

这批试验田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约是多少?

例2某校高二年级进行一次数学测试,抽取40人,算出其平均成绩为80分,为准确起见,后来又抽取50人,算出其平均成绩为83分,通过两次抽样的结果,估计这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

例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为了得到良种水稻,进行了大量试验,下表是在10个试验点对A、B两个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

品种

各试验点亩产量(KG)

*

试估计哪个品种的平均产量更高一些?

三、巩固练习:P15:1、2

四、总结提炼: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总体期望值)简单易行,因而用途十分广泛,但估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近似性,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与疏误,这与确定性数学中通过逻辑推理得到肯定的结论的情况有所不同,学习中要注意体会。为了使样本更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样本容量,并力求使抽样方法更加合理,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四、课外作业:P17习题1、2

五、检验反馈:

1、已知10个数据:

1203120111941200120412011199120411951199

它们的平均数是()

A1300B1200C1100D1400

2、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X,N个数的平均数是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ABCD

3、某工厂研制A、B两种灯泡,为了比较这两种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从这两种灯泡中各抽10只进行的使用寿命试验,得到如下数据(单位:小时)

*

根据上述两个样本,能对两种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作出什么样的估计?

4、一个水库养了某种鱼10万条,从中捕捞了20条,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

(单位:KG)

*

计算样本平均数,并根据计算结果估计水库里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约是多少?

5、从A、B两种棉花中各抽10株,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CM)

*

(1)哪种棉花的苗长得高?

(2)哪种棉花的苗长得整齐?

总体方差(标准差)的估计

教学目标: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会求样本方差和标准差。

教学重点:计算样本(总体)的方差(标准差)。

教学难点:适当抽样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方差和标准差计算公式:

样本方差:s2=〔(x1—)2+(x2—)2+…+(xn—)2〕

样本标准差:s=

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描述一个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标准差大说明波动大。一般的计算器都有这个键。

二、探索研究:

例1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去参加运动会,选拔的标准是:先看他们的平均成绩,如果两人的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就要再看他们成绩的稳定程度。为此对两人进行了15次比赛,得到如下数据:(单位:cm):

*

如何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处理,来作出选人的决定呢?

解:甲≈750.2cm,乙≈750.6cm

s甲≈16.4cm,s乙≈9.6cm

s甲>s乙,乙比甲稳定

选拔乙去参加运动会。

三、巩固练习:P17练习1、2

四、总结提炼:

总体期望值(平均数)描述一总体的平均水平,方差和标准差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或者叫稳定程度。

五、课外作业:P17习题3、4、5

六、检验反馈:

第4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国家概况》;合作学习法;任务教学法

0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合作不断加强,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国家概况》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国家概况》课的教学以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法为主,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对文化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介绍,忽视了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深层文化因素,比如: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仪式、解决问题方式等。其次,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动态的,文化随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换而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的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性描述,缺乏对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起源及最新动态的描述。最后,从教学方式来看,以知识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诧异的敏感性和识别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作学习法和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

《英语国家概况》课应该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来加以实现。合作学习法,又称协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或活动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是指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并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协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

3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本研究将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演示活动。受试班级为华中农业大学外语系2005级商务英语3班和4班,共62名本科学生。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3.1教师设计选题

选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进行。一般来说选题既要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紧密联系,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笔者将整个小组活动命名为“文化万花筒”,为学生设计了各国民族服饰、特色美食、坐标建筑、传统节日、著名大学等选题。

3.2学生组建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3个选题。教师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将他们分成5-6人的小组。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一名,负责组内协调和与教师的沟通。

3.3制作小组名片

由小组长主持,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组名,口号,风格。每个组的全体成员合影,作为本组的封面照。根据统一的模板,每位组员分别制作自己的幻灯片,展现自我风采。小组长将组员的幻灯片汇总,制作成一个文件。制作小组名片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学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当乔丹遇上库尔尼科娃”,“Fistival”,“AT”等组名都极具个性。同时各小组也有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本组独特的文化。

3.4小组分工,搜集资料

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缩小各组选题范围,并进行分工,直至每位组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教师参与小组讨论,了解各组的进展,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小组成员在充分了解小组总体任务和自己的具体任务后,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途径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此后,小组成员再次聚会,确定演示活动的形式,讨论演示活动的整体安排及细节问题。

3.5演示活动排练

在演示活动排练中,要求各组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具体而言,每个组员在尽可能完成好自己的那部分演示活动之外,还要对其他组员在演示过程中的语言运用、动作、演示方式等细节问题一一进行评论、建议和改进,力求取得最好的效果。最后,各小组按顺序单独在教师面前进行预演,教师针对演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3.6小组课堂演示

各小组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进行演示,其他小组及邀请的教师评委分别根据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每个小组的总成绩。评分标准包括:第一、主题内容(40%);第二、演示形式(20%);第三、现场表现(40%)。

3.7小组自评及组员互评

首先,各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自评,总结本组及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下次的活动积累经验和方法。然后,组员以书面形式为本组其它成员打分,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评价。最后,教师对各组的演示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点评。点评时一要注意多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兴趣越加浓厚;二要指出须改进的地方,使学生的课堂演示越做越好。

4结束语

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提高的同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对于什么是“学习”以及可以“怎样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这次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受试者只有62名,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学生,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的验证;此外,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是否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选题?如何更有效地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影响这门课程教学的其它因素文中尚未考虑周全,因此合作学习法和任务教学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关键词:概率知识 复习策略 试题

高三数学概率知识的复习,应该着重加强对概率的基本概念、意义以及随机现象的理解,笔者作为学生,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对高考命题概率试题的难易程度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概率复习概要,以典型试题的解答思路引出本文讨论内容,对整体的复习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高三数学概率复习基本情况

在概率学习和复习中,利用直观的视觉化的方式可以强化对概率中随机现象的认识和了解,比如现在教师多是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应用教学软件进行试验模拟,让我们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实际情境,在生动的教学画面中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概率的概念,使相关知识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在具体学习中,要把“概念”学习与“解题”相结合,纠正错误理解,强化正确的直觉理解。比如以下试题:N为偶数时,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次数相等的概率一定是1/2吗?

在具体选择中,约有1/3的同学会选择一定是1/2,有25%左右的同学会回答虽然不一定是1/2,但是应该非常接近该数值。对于该试题,产生错误认识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我们对概率的理解不够全面,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让同学们通过动手实验建立概率模型。也就是通过硬币出现正面的次数服从二项分布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发现不一定是1/2。对于该类型试题,我们还可以考虑一个具体的情况,将一枚硬币随机抛出100次,则正好出现50次正面的概率为P=0.08。这也就说明了,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会产生一种理解偏差,认为正面出现的概率为1/2,那么硬币投掷100次后出现50次正面是必然的,或者是出现50次的正面概率会接近0.5,但实际上却只有0.08左右。可以将此次概率事件通俗地表达为:将一枚硬币随机抛100次,恰好出现50次正面的人只有0.08,而更多的人可能投出正面的次数为49次、51次等,而把投硬币的人和次数放大到无限多次,则出现正面的总次数为1/2,该情况下符合均匀硬币投掷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为1/2是一致的。通过这样实践与理论的不断修正和反复对比,可以进行反思和合情推理的不断循环,最终可以获取正确的认知。同时,在概率解题过程中,没有固定的解答方式,所以需要根据具体试题和模型进行概率问题分析,通过不同方法进行试题求解,可以对比不同情况,加深对概率问题的认知。

二、高三数学概率复习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概率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背后往往蕴藏着一定“陷阱”,如果仅以常规思维去考虑和认识,很可能会出现思路错误而造成解题失误。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正式对概率知识复习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试题进行“前测”,了解自己对概率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找在概率问题上对概念理解的偏颇之处,有的放矢的开展学习,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在复习结束后,还要进行“后测”,检测学习效果。具体复习中,可以采取以下的复习策略。

(一)深化概率概念和随机现象的认识

对概率问题进行解答,需要首先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像前文所述的硬币问题,如果在解题之初就陷入“思维定式”,会产生错误的解题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的掌握概率的概念和各类随机现象。因此,在概率知识复习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具体问题的解答上,更要注意理解各种概念的本质和实际内涵。就像前文所述,可以结合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将解题过程与实际操作过程结合起来,通过结合日常实践经验分析,强化对随机现象和各类概念的理解,为正确解答试题提供正确的思路。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过程分析是解题的重要阶段,在分析解决每个试题过程中,都要提前通过分析确定其随机事件的类型,明确概率模型并制定相应的解题方法。在具体解题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如下的解题思维:首先是要仔细审题,特别是对“至少”“至多”“概率互不影响”等与所求事件的概率模型存在直接关联的关键词句,要进行全面把握,确定其概率模型;其次是要通过实践与解题的结合分析,确定试题的随机事件类型;再就是要将试题表述与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进行关系判别,确定基本时间之间是“互斥”还是“独立”等相互关系;第四就是要根据题意和前面的思考分析,确定和构建合理的概率模型;最后就是在前面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公式进行试题求解。这一思维过程环环相扣,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是思维习惯不好,很容易因为某一细节的失误而造成整体解题的错误。

(三)联系实际提升建模解题能力

概率试题基本模型各有特点,在复习过程中,不必进行大规模盲目联系,否则可能陷于“题海战术”而造成对试题复习不够全面,关键是要结合各种概率模型特点,集中精力各个突破,通过典型试题的解答实现概率解题思路的全面突破。在复习中,概率问题比较具有实践性特点,所以要注重联系高考常见题型进行分析,对每个类型试题都要建立一个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通过有意识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来提升概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因为概率问题没有固定思路和解题方式,可以通过典型试题“一题多解”方式,通过构建不同模型来提升解题能力,熟练掌握各类概率模型的解题思路,加深对不同概率模型之间的熟悉程度,不断提升解题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强化对易混淆概念和模型的分析

在概率试题中,常会出现“互斥”与“对立”、“互斥”与“相互独立”、“和事件”与“积事件”等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在复习中加深对这些易混淆概念和模型的辨析了解,可以防止自己在解题中陷入解题“陷阱”,实现正确的解题。同时,要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提升实际解题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概率问题是高考必考试题之一,但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果解答思路选择错误,会造成最终解题错误,通过以典型例题的方式引出解题思路基本情况,对概率知识复习策略进行科学选择,有利于提升高三数学概率知识复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发胜,赵刚.几种常见的几何概率模型[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1,(03).

[2]莫秀锋,刘电芝.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体差异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04).

[3]关锦区.高中数学概率计算的常见模型[J].数学教学通讯,2011,(09).

第6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误区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不会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这也是在课余经常能够听到的部分同学的反馈信息。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解题时一旦遇到稍有变化的新题型时却无所适从呢?这说明上课听懂还停留在“听懂”这一初级层次上,而能达到举一反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却是对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头脑中加工重组构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每位同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应作出如下的策略调整,步骤如下:第一步:合上书,自己重做一遍例题,做题过程中,找出自己遇到的思维受阻的地方;第二步:对照课本解法,寻找自身思维漏洞,问自己:为什么课本这样解决问题?我的解法不足之处在哪里?第三步:进一步思考:本题的条件、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本题还有其它的解法与结论吗?第四步:总结解题规律,提醒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作出重点提醒标记。

误区二:数学多做题就能提高成绩,数学概念不重要

有不少的学生认为数学多做题就能学好,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很多的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往往导致认识、理解偏差,解题出错。

例如;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刚学习正负数时,教材曾把算术数前带有正号和符号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有理数的运算以后,再这样形式地理解正负数就非常不够了。这时应当把负数理解为小于零的数。如果缺乏对概念的这些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将导致出现“-a是负数”,“a>-a”,“a+b≥a”等一系列错误。

这是因为概念不清造成失误的典型例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概念不清,做再多的题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想提高成绩谈何容易!

调整策略:第一步:记住概念,理解概念;第二步;“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吃透概念;第三步:联系前后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概念;第四步:对照题目条件,联想、对比相应概念;第五步:积累经验,精选题目,注意类型,勤于总结。

误区三:多做题目总能遇到考题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调整策略: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二要思考: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最近有哪几题的图形相近?能否归类?三要善于归类。不仅总结知识,更要总结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如:在“无理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对于换元法给予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A.平方型;B.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L”。只有不断的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误区四:对于数学公式,记住并会套用就行

这种想法与做法在解题过程中并非完全不奏效,从而让这样做的同学更加坚定了信念。然而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奏效,也有“失灵”的时候。后者多出现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所给题目条件有限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式;二是公式本身也有限制条件,并非适用所有题目的求解。

如:解方程:(a-1)x2-2x+5=0。有的同学看完题目就开始套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事实上,本题能否套用求根公式主要取决于方程本身是否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应就“n+1”是否为0作出讨论,分别就两种情况求解。

调整策略:一是不仅记住公式,更要记住公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二是对照公式,仔细审题,看清哪些适用,哪些需另做讨论。

误区五:多做难题、偏题、怪题,就能提高成绩

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简单的题目不屑一做,总喜欢钻研一些综合性强的、灵活度高的“难题”,以为这样就能学好数学;而喜欢做“偏题”、“怪题”的同学想法也很简单,以为这样就能拉开与其他学生的距离,提升自己学习成绩。可结果却总爱捉弄这些独辟蹊径的学生,给他们当头浇上一瓢冷水,让他们不由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怀疑,甚至灰心失望。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中考试卷难题少,偏题、怪题很难遇到。而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这些“独特”题目的因素。

第7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新课标 思维方法 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物理现象,达到在教学之前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物理现象发生的本质和原因,进而做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对于提高教学概念、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发挥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手段。

一、引入新课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适当的引入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效益。引入新课要简洁明快,引人入胜,可采用:故事激疑法,实验法,悬念法,生活问题探讨法等。如高一物理必修一:开篇――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可采用故事激疑法引入。上课时老师可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过没有,通过学习物理,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机器,不耗电、不烧油,就能使机器永远运转下去?同学们就此开始热烈的讨论,老师就此带领学生进入五光十色的物理世界,愉快地开始高中物理的学习。又如必修一物理中的超重与失重这一节,可采用故事激疑法和实验法引入。

二、加强方法指导与训练

1、训练学生学会阅读课本。认真阅读课本,可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学到课本里没有学到的东西,知识就丰富了,眼界也开阔了。这对于活跃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还应该看到,学校生活毕竟是短暂的,未来不论他们从事哪种工作,都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这种提高主要靠自学,即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和报刊。

2、训练学生的思维。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其次才是掌握知识,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因此,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乐于探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感染他们,训练他们的思维。这样他们上完一节课,才有所收获,才有一种成就感,对物理也就有深刻印象,也就产生兴趣[1]。

三、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的物理实验而言,在教学工作中通常都是将 “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摆放在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之前,从而体现物理教学工作中实验的重要作用。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实验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同时对教学态度和素养也是目前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没有观察,就不存在科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观点,也是实现物理教学实验效果的主要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认识开端起源于科学的观察,可见在物理学中观察是多么的重要。

实验原理和试验方法的选择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主要手段和根本依据,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这就造成实验的时候没法依照原有的规范和实用要求模式,当然在处理的过程中多半会在实验中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学生知识学习与数理的主要要点,在教学中也要为学生自我发掘知识和新现象的能力提供指导。

四、利用概念和物理规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方法,也是增加物理教学效率、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佳手段。物理概念是一种反应物理现象和发展过程的本质模式,是通过精简的话语来描述物理现象的一种基础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结合规律去进行教学,则物理概念就显得空洞。因此在教学中通常都是利用实验方法来总结物理现象,同时依靠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辩证措施来对物理现象进行总结和概述,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

目前的概念教学通常都是在教学中引入必要的概念,然后创设有关的思维情境,促使学生对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概念总结模式,这种方法的存在与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也是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化总结和分析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理现象认识逐步深刻,物理概念也随之变化。因此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扩散和兴趣品质的提高对于提高物理概念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物理规律则主要指的是客观事物内部存在的固有联系和本质发展趋势,是一种相对统一、独立的本质现象。物理规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各种物理概念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它主要是反应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变动情况。

就当前物理教学工作分析总结,在物理教学中,其概念与规律的重视对于促进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激情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我们在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有思想化方法、类比化和分析化等,因此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深入总结,因地适宜的制定出适合当前物理规律和概念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所有的物理概念与规律性,提出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现有物理问题的能力。

五、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适应了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图文并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教材这一优势,充分运用幻灯、投影、电视、录象、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学习,把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频闪照相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翻滚过山车在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万有引力与航天、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回旋加速器、振动和波的图像等都可以借助电脑演示[2]。

六、尝试成功,巩固学习物理的兴趣

感受成功,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有成就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应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成功的喜悦,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单元测试,都精心选取题目,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有会做的题。而且,对回答的同学,无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测试过后对不同分数段的同学都要给予评价。

七、结束语

总之,若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他们便成为了“乐知者”,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能力,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你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上升,你的教学效果会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第8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初中化学 基本概念 教学

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然而许多初三学生认为化学概念多,难记忆,不好理解,因此将化学概念从抽象中剥离出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并且通过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公式、定论的推理过程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仅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从实验中引出概念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最大的阻碍就是觉得抽象,所以在课堂上,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将化学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正确推理,从而有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通过白磷燃烧和稀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时的质量变化得出,参加反应的化学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并且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新物质。例如,物理变化是玻璃破碎,小麦磨成面粉,石蜡融化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举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中,关键是让学生从感性的认知中获得抽象的概念思维。实验结果并不会自动生成化学概念,这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从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从化学实验的事实、现象中进行逻辑推理,通过思想加工,实现化学实验从抽象思维到感性认知的升华。

二、从问题中引出概念

例如,在讲解化合价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化合物形成的实例,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并用板书书写形成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电子得失情况,引导学生用原子结构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并提出为什么要一个氯原子与钠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氯原子结合,让学生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原子结构最外层必须为稳定结构的理论,导出化合物形成的道理。观察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所带的电荷数,分析得失电子情况,指出化合价有正价、负价、零价之分。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问题中理解化合价的概念。

三、突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准确把握概念

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是以定义的形式存在的,定义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教师在讲述概念时应该注意关键词的准确、严谨,纠正对于用词不当对概念造成的误解,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时,一定要突出纯净物这个词。因为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要是纯净物,即组成它们的物质是单一的,再根据组成它们的元素多少划分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很容易将带有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混淆成单质。

又如,在学习酸的化学概念时,概念中明确讲述:在电解质被电离的阳离子中全部都是氢离子的,称为酸。这个概念中的关键字是全部,然而有些物质,如硫酸氢钠被电离时产生H+和Na+离子,并没有全部生成H+离子,所以不算酸性物质。所以,在讲述酸和碱的化学概念时,都要重点突出“全部”两个字,用来区分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四、通过概念的比较,进行教学

中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深刻、记忆模糊,容易造成对概念混淆,做题出现差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对比几组实验,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从而加深对概念的记忆、理解,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元素”和“原子”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和内在联系,特别是在两者的概念教学阶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概念基础,明确元素是宏观的讲述物质组成,对物质组成的种类没有约束,只对个数有要求;原子是微观的讲述物质组成,对物质组成的种类和个数都有要求,然而他们之间又有着紧密联系,即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五、加强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教师在讲述完概念之后,通过对概念的反复运用让学生巩固概念,坚决不让学生依靠死记硬背记住概念。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概念,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多设立习题,通过学生反复实践,增强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点拨,纠正。同时,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学生掌握概念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

六、亲自动手归纳和总结概念

初三学生普遍感觉初中化学概念多、乱、杂,需要记忆和理解的东西太多,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学习的概念经常整理归类,化学概念体系的建立可以从物质的不同种类和物质的微观结构上划分,找出各概念之间存在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按照自己的学习特点,整理出一套符合自己学习方式的概念体系,从而实现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化学问题的目的。所以让化学概念系统化,是学生学好概念的重要工作。

七、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不能止步于对概念的表面理解和给概念下批注上,而是应该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来。增强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用化学概念解决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更深刻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牢固地掌握化学概念奠定基础。

总之,在素质化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学意识是提高概念化教学的关键。在培养初中生化学概念的研究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举例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尽量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感知认识出发,理解化学抽象概念,并且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立荣.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17(02).

\[2\]胡亚巧.关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B版,2010,(04).

第9篇:学习概况总结范文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通常只是单纯的识记和初步的理解,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强,为此在单元、一册教材结束时或中考前都必须对数学进行系统的复习。教师在组织复习时要善于把握住知识的核心问题,要善于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要善于查阅必要的参考资料,要善于深化拓宽所学的内容,要善于注意复习的形式多样化,以此促进学生的整体识记和综合识记能力的提高,起到对知识的适当拓广和加深,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自己多年的实践与探究,谈一些对数学复习的策略:

一、抓概念的复习

学数学不了解概念就相当于读文章不认识字,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便是灵活地记概念、理解概念。就拿因式分解来说吧,概念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因式分解,或者理解不全面,就容易产生与整式乘法相混淆或分解不完全或局部分解因式等问题。因此,抓概念的复习非常重要。

二、抓数学的归纳整理

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通过归纳整理使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不断细化、深化。无论哪门学科的知识,都是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只有在复习时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一条线,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不至于使自己感到茫然。特别是一些有某种联系而又分散于各处的知识,若在复习过程中进行归纳,会对增强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帮助。

三、抓典型题型的分析

典型题型多数是让学生难下手、难掌握、易失分的一类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典型题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此,我将这类试题略加分类、整理、评析如下:

1、阅读理解型:这种题目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超越常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开放型:这类题型综合性强,思考方向不能确定,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发散性、独创性、批判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能够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探究型:探索性试题的最大特征是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待于探求,这类试题一般没有明确结论,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得出结论,并加以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其中最常见的是探索条件、结论、存在三种类型。 转贴于 (1)结论探索型:结论探索型试题的基本特征是问题的条件明确,而相应的结论则有待于探求或仅指出探求的方向,这类问题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题目结论不确定;第二种结论需要通过类比引申推广;第三种通过特例需要归纳总结出一般的结论。

(2)条件探索型:条件探索型试题的基本特征与前面类型不同之处是问题的结论明确,但需完备使结论成立的条件试题,这类问题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问题的条件未知需要探求;第二种问题的条件不足,需要探寻充足条件;第三种问题的条件多余或有错误,需要排除多余条件或修正错误条件。

(3)存在探索型:存在型探索性试题往往以“是否存在”“是否是”“是否变化”等疑问句出现,以示结论成立与否有待判断,这类问题正从面解决比较困难,可以由反面去考虑,不妨先给结论作肯定存在的假设,然后由此肯定的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若导出矛盾,则否定先前的假设;若推出合理的结论,则说明假设正确,作出去伪存真的判断,由此得出问题的结论。

四、讲究做题方法

做题要注重方法,一本题集如果全做,时间肯定不允许,那怎么办?先看题,会做的题就过,不会做的题再做,实在不会就看看解答过程,但一定要在题上做标记,等下次再看这本题集时就重点看做过标记的题。

五、抓实战演习和查漏补缺

要求学生把近一两年的升学考试的试卷按照升学考试的要求认真解答和批卷。批卷时不只是看自己能得多少分,而主要是看哪道题不会答,哪道题的答案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步骤不对,哪道题的解题技巧上还存在问题,哪道题本来会答但马虎了等。通过这样做一些实战演习,就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六、抓总结

一是要总结解法。初中数学常见的解法有赋值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排除法、配方法、换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