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

第1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作为中国寿险业的“老大”,中国人寿转型的阵痛还在继续。

从“坐拥半壁江山”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到如今“五分天下有其一”。近期披露的业绩中报揭示了这一痛点。

中国人寿(下称“国寿”)2016年半年报披露,今年上半年其市场份额为20.6%。从辉煌时期的49.4%(2006上半年)到20.6%(2016上半年),中国人寿的名义市场份额降幅近六成。

此外,受利率下行及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 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508.41亿元,同比下降4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3.95亿元,同比锐减67%。 年年下降的市场份额,对国寿来说,老大的座椅已开始坐不稳。

尽管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遵循改良式推进的中国人寿,并无诸如销售、产品体系改革等大动作。换言之,还在缓慢“转身”。与此同时,同样重个险、重价值的平安人寿则在多项重要指标上对中国人寿已形成赶超之势。

国寿的“老大”地位还能否保得住?时间或许很快就会给出答案。

转型之痛

虽然早在十年前保监会就提出“勿以保费论英雄”,但是,保费规模或者市场份额,仍是行业或者投资者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的惯用指标。

2012年,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杨明生曾经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寿“寿险老大”地位不能丢,市场份额“三分需有其一”。而这刚好与中国人寿2011年底的市场份额数字相吻合―33.3%。

此后,寿险老大哥之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这其中既有大型市场化机构,也有某些依靠短期产品冲规模的中小型公司。

201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市场份额占比25.7%,同比下降近7%,也是历年降幅最大的一次。

彼时,杨明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长期坚持“三分天下有其一”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主体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公司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开始暴露,公司要进行结构调整。“所以,我们不再提三分天下有其一,我们提业务结构的优化、价值优先、适度的规模。”

杨明生这剂“药方”也许是强调“有舍有得”,即确保一定规模的前提下提升业务价值。

业务价值的确有所提升,但是中国人寿市场规模缩水程度却超乎预期。2011年至2015年,其所占的寿险市场份额分别为33.3%、32.4%、30.4%、26.1%、23%,再到2016年的20.6%。

中国保险业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市场份额就难言市场地位,更不用提话语权。虽然不能一味的冲规模,但是市场版图一缩再缩,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国寿领导层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总裁林岱仁在2014年搭建新班子时就提出要加大大中城市发展战略。历经两年的发展,林岱仁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原来国寿在大中城市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落后,现在有一部分大中城市又回到市场第一的位置,特别是省会城市,2015年就有3家省会城市重新夺回个险期缴及个险销售队伍的双领先。”

虽然依然挽回不了市场份额接连缩水的颓势,但在林岱仁看来,中国人寿不完全追求市场规模和市场份额,而是坚持重价值、强队伍、优结构、稳增长、防风险的经营思路,继续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包括交费结构和产品结构。

但是,竞争对手咄咄逼人、攻城掠地的隐忧一直都在。中国人寿一位中层干部也坦承,“如果失去市场第一的位置,想要恢复就太难了。”近年来一些公司发展迅猛,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确给中国人寿形成巨大冲击。国寿虽然是国企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也有尾大不掉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从前几年中国人寿内部对于是否开展县域以下农村市场业务争论不休,到后来打响大中城市发展战略,中国人寿似乎经常向外界传递出战略游移不定的信息,或许正是需要“保证一定市场份额”的考虑,造成了其做决策时的瞻前顾后,尤其体现在规模和效益的平衡上。

销售如何突破?

虽然国寿面临着市场份额下降、净利润增长不及其他险企巨头的考验,但是作为行业老大,也企图力挽狂澜。

近年,中国人寿一直都尝试价值转型,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收缩价值不高的银保渠道,大力发展个险销售渠道。

据中国人寿2016年半年报显示,其销售队伍坚持“扩量提质”,总人力达152.9万人,较去年末增长了31.6%,其中个险销售人力为129万人,较去年末增加32.1%。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国内保险营销员队伍已达到710万人,相当于每6个营销员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人寿。

招兵买马也带来了保费的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总保费达到2924.6亿元,增长率为24.8%。其中,个险渠道总保费1777.04亿元,同比增长32.8%。

人力的扩张随之而来的是此方面费用的增加。根据中国人寿2015年年报,其手续费及佣金一项支出约356亿元,同比增长31%,相比之下,平安人寿去年营销员数量近87万人,较年初增长36.9%;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仅为67亿元。

今年半年报中,中国人寿还表示,要加强客户的开发与经营,开展获客模式及获客体系规划;做好存量客户管理、服务和开发。

对此,中国人寿副总裁许恒平透露,中国人寿正在实行盘活存量客户、吸引增量客户的“金山计划”,以及依托大数据精准营销的“海豚计划”,相关的综合应用系统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过程中。但是不可否认,国寿的产品销售模式、渠道较为单一,并不具备像平安大金融那样的平台优势。

目前,中国平安互联网金融业务经过多年的培育,对集团整体的业务和利润增长已经开始产生贡献,互联网战略落地成效逐步显现。根据中国平安半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其互联网用户总量约2.98亿,较年初增长23.3%。今年上半年,从互联网用户转化新增的金融新客户人数达637万,占上半年新增客户总量的35.9%。

在经营方面一向后知后觉的国寿,能否扭转创新落后的局面,一切还很难说。

收益锐减

一方面是被蚕食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锐减六成的净利润。按照2016年半年报披露,中国人寿今年前六个月的营业收入为3407亿元,同比增长2.2%,但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锐减67%,仅为103.95亿元。而同期中国平安净利润407.76亿元,同比增长17.7%。

对此,国寿在半年报中解释为,投资收益下降以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更新的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中国人寿固定投资中的债券、金融产品投资及其他固定到期日投资等投资比例均有所上涨,涨幅分别为2.12%、0.16%和0.24%。权益类投资中的股票、基金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股票投资配置比例由2015年底的4 .87%变化至4.25%,配置市值依然有1021.01亿元,基金投资配置比例由2015年底的7.41%变化至6.21%,配置市值达到1492.2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基金配置中,货币基金余额为599.07亿元。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家德将此归咎于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导致投资收益下降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

对于这样的成绩,市场早有预期。海通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分析师孙婷则表示,保险公司利润下降具体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上半年利率下行叠加股市低迷导致投资收益大幅减少;二是750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在2016年大幅下移,使得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下调,导致准备金多提,税前利润相应减少;三是利润下降是由市场环境外生因素和去年高基数所导致的,属于中短期现象,且易被市场充分预期。

但是,未来依旧不乐观。中国人寿在半年报中也表示,未来国内经济运行将呈现L型走势,低利率环境有可能维持较长时间,对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同期中国平安净利润407.76亿元,同比增长17.7%。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指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平安业务结构多元,整体上应对投资收益率下滑和补提准备金压力的能力较强。

国寿在2016年半年报中提出了“重价值、强队伍、优结构、稳增长、防风险”的经营思路。这一理念可进一步解读为:统筹规模、速度与结构、效益的关系,在保持业务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快中长期期交业务发展,努力提升业务价值。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确保资源配置向一线倾斜,充分激发基层活力。

或许国寿一方面看到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一方面也是希望把握目前的经济周期进行低成本转型。

随着人身险费率放开,理财型保险产品竞争空间将受到挤压。中国人寿要想延续人身险老大的地位,光靠传统的寿险产品,难以为继。按照国际经验,大型寿险公司都是养老年金、寿险业务和健康险业务各占三分。

保险业新“国十条”出台,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指向大病、健康、养老等民生保障领域,这对中国人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2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一涨的杠杆牛和一跌的强平熊,已经基本尘埃落定。但这轮过山车行情留给股民、留给中外金融业乃至金融史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之一,险资的表现当然也是值得总结思考的。鉴于信息的可得性,本文集中分析在A股上市的国寿、平安、太保和新华四家保险公司。 行情分段解析

2014年开始的这轮行情虽然不像当年的“5・19”行情那样,有公认的行情启动日期,但大致而言应该是启动于2014年7月。后续的行情发展也大概是半年左右一个阶段。

1.牛市启动之前的仓位状况

由于我国股市已经是多层次的了,所以,不同指数的波动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作为重要参照指标笔者在表1中列出了代表性指数。

保险公司方面,表2显示,四家合计的股票及基金(根据2014年2月《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附件《大类资产可投资品种》的分类,债券型基金属于固定收益类资产、股票型基金属于权益类资产,所以,本文把各公司财报附注中列在权益资产下的基金全部视为股票型基金。但现实中可能也有例外,比如太保“经营业绩回顾与分析”部分列示投资组合时就把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列在“权益投资类”下,友邦2014年信息披露报告附注在“权益工具投资”科目下就列了“债券投资基金”,列明的当然我们就扣除,否则一律视为股票型基金)仓位是2013年底3387.67亿元、2014年中2977.11亿元,市值缩水12.12%,超过同期指数下跌幅度,估计净减仓200亿元左右,显得比较谨慎,或者说悲观,似乎没有预感到牛市的气息。当然,这也可能说明牛市来得太突然、是不期而至,甚至可能是在不该来的时候来了。在四家之中,国寿减幅最大、平安市值跌幅小于指数。

2.牛市第一波中的仓位变化

牛市启动之后,三季度其实不温不火,后来在11月份降息的推动下掀起第一波狂澜,到2014年底沪市综指超过3200点,从涨幅上已经超过50%,从历史对比上已经逼近2009年反弹高点,所以,多空分歧非常大,其后迎来了长达两个月左右的横盘。据此,可以把2014年下半年称为牛市第一波。正好,我们可以通过2014年报来观察险企的表现。

表3显示,四家合计的股市市值上涨了54.9%,与指数非常接近。但各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上半年有所减仓的国寿股份在下半年仓位市值增长显著超过股指、达到74%,明显存在净加仓;新华的加仓力度更大,导致股市市值增长接近85%;平安则可能没有多少净加仓;太保则明显大幅减仓,太保2014年三季报(太保是四家险企中唯一在季报里披露各类投资工具金额的公司)显示,股票基金仓位合计增加到500亿元左右(从公布数据702.2亿元中扣减200亿元的债基和货基),说明基本没有净减仓;但四季度在指数大涨50%的情况下市值反而下降,说明减仓力度较大,尤其对基金的减仓超过50%。当然,在整体减仓的情况下,太保交易性科目的股票仓位反而上升。

可见,在牛市第一波中,国寿、新华属于大幅加仓者,太保则是落袋为安者,平安大致是持仓不动者。

3.在2015年上半年疯狂中的表现

2015年初,股市指数进入盘整,后来在央行2月底、5月初密集宣布降息降准的推动下连续上攻,创业板更是歇斯底里似的暴涨,气势如虹。整个上半年,沪市上涨超过30%、创业板指数连续大涨接近翻倍。保险资金当然也表现不俗。表4显示,四大险企市值增长45%,也大致与指数持平。其中,新华再度拔得头筹,紧随其后的是2014年下半年已经大幅减仓的太保反手做多。2014年基本持股待涨的平安这次有所减仓,市值涨幅不及指数。国寿这次的市值与指数几乎同步上涨,净仓位调整不大。 牛市投资总账

在本轮牛市的两次大涨中,四家险企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整体结果如何呢?

1.股票直接投资表现

保险公司投资股市分为直接投资股票和通过股票型基金间接投资两种方式。由于多数公司的财报没有说明基金数据是否包含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为单纯起见,我们来看股票直接投资的表现。

表5显示,此轮牛市期间(2014年7月-2015年6月),四大A股险企股票仓位合计基本翻倍,与前述沪深300、上证综指和创业板指数同期的涨幅非常接近。但各家涨幅差异巨大。新华以翻番有余高居榜首、平安和国寿都是基本翻番、太保则增长30%(加上股票型基金合计增长近60%)。当然,仓位变化带来的收益还要看加减仓时机。这些最终体现在投资收益率上。

2.投资收益率表现

虽然严格来讲,保险公司之间的收益率是不能直接对比的、更不能简单以收益率高低论英雄,但是,权益资产在保险投资组合中主要承担追求相对收益率的功能,而且,这是一次时间点与财报时间点高度契合的短期大牛市,大致对比一下还是很说明问题的。

从表6可以看到,在投资收益率的披露方面,除了净/总投资收益率外,各家还可能自愿选择披露一些指标,其中国寿的综合收益率与太保的净值增长率大致对应,而扣除合营、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是国寿很独特的一个指标,因为国寿在计算投资资产时与众不同地排除了长期股权投资。

要想观察股市投资收益,我们需要关注总收益与净收益之间的差距,这是反映股市已实现差价收益率的指标,还要关注揭示可出售科目浮盈的综合收益率。

表6数据显示,如果忽略债市浮动盈亏的影响,在股市启动之前的2014年6月底,国寿已经有较多浮盈、太保也有一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国寿在牛市启动之时已经有明显减仓,因为减完仓其浮盈也还不少。

到2014年末牛市第一波结束之际,国寿由于兑现浮盈不多、对仓位净加仓,所以总/净收益率之差只有0.7、而浮盈却高达3.1个百分点;兑现比例较大的太保实现差价收益0.8个点、留存浮盈2.7个点;仓位暴增的新华实现差价收益0.6个点、留存浮盈未披露但估计幅度最大;平安居然总收益率低于净收益率,说明差价收益不敌减值损失,这一是因为牛市启动时平安高达8.79%的股市仓位中已经被迫计提减值超过70亿元,二是因为会计准则关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的规定使得年末股市的大涨不能冲抵被计提的损失,而平安又不单独披露保险投资组合的综合收益率,股市上涨带来的真实效果外界就无法充分了解。这也反过来说明,平安在2014年下半年的牛市第一波中有些仓位不是在持股坐轿、而是在等待解套。

在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第二波中,表现最抢眼的当属新华保险,到一季度末就已经实现了9.9%的总收益率,如果按5%的净收益率测算,则股市差价收益就把整个投资的收益率拉高了5个百分点。到6月底,新华进一步扩大战果,把差价收益率提高到5.7%!其他公司的操作方向是类似的,大幅兑现浮盈是主流。

国寿的差价收益率也高达4.7%,由于股市投资占比略低于新华,所以,两家公司的股市投资收益率应该旗鼓相当。6月末,国寿所剩的浮盈已经不多,只有1.5%。太保由于在2014年四季度已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收益兑现,所以在牛市第二波中差价收益率只有1.7个点,且同时留存了1.4个点的浮盈。平安则借助牛市第二波打了翻身仗,兑现差价收益率2.6个点,由于其2014年末的股市仓位占整个组合已经达到12.33%,由此推算其股市落袋为安的收益率不及其他兄弟公司,至于留存的浮盈则未披露。

四家公司的上述轨迹可以用图1来直观展现。我们看到,2014年下半年,除太保初露锋芒外,三家都只略有提高;但从2015年一季报开始,新华就率先发力;到6月末,大家都释放浮盈,使收益率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综合表现指数辨高下

首先要声明的是,本文只想做实证研究,考察各家保险公司在一轮股市行情中投资操作的实际情况,以丰富理论认识。无意由此衍生出对有关公司投资能力的评价或者产生股票买卖的倾向性意见。本文也曾想对有关公司匿名,但考虑到引用的都是公开数据,读者很容易查出具体公司,所以也就实名研究,以免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无论如何,下述分析只是就事论事,而且本文无法保证公开数据的系统完整性甚至真实性,所以读者不能就此评判相关公司的投资水平,如果据此买卖股票赔赚都与本文无关。

1.国寿股份

2014年下半年,7月份大涨和11月份降息之后,国寿的操盘切换到了牛市模式:在更高的点位净加仓。所以,当2014年股市以大涨收盘之时,国寿仓位大涨74%、而且有40%左右的股市浮盈敞口。进入2015年后,国寿重新趋向谨慎,浮盈变现开始增加,留存浮盈降到1.5个百分点。

国寿减仓与2015年上半年大盘股表现较弱之间或许有因果关系,但仅凭现有数据无法判别谁是鸡谁是蛋。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看到,2015年6月牛市结束之时,国寿的股市投资处在历史高位,似乎有一点美中不足。尽管在牛市启动时国寿是盈利减仓、在牛市顶点国寿留存的浮盈已经不多,但我们应该为国寿与大势同步点赞吗?做人要厚道,那就点赞吧。

2.新华保险

牛市启动之时,新华与国寿一样,都是股票基金仓位在5%以下,可能较好地规避了股市低迷的拖累。但牛市启动以后,它跟国寿一样也出现了战略大转变。在2014年下半年的第一波中,新华股市投资暴增85%,而且到年末也几乎没有减仓,使2014年的差价收益率才0.6个百分点,虽然它没有披露综合收益率,但留存浮盈应该是巨大的。

2015年上半年,新华再次进行战略转变:由只买不卖变为大进大出。一季度就开始大量兑现浮盈、二季度继续兑现,但同时到2015年6月末,其股市仓位继续大涨近74%、明显超过股指涨幅说明进行了净加仓。在牛市结束之时,其股市仓位占比高达15.13%,是四家险企中最高的。不错,新华是这轮牛市中实现收益率最高的,但它也是牛市结束时风险敞口最大的。经过一轮牛市,新华从乖乖女变成了女汉子。为你取得的收益点个赞、为你面临的风险捏把汗!

3.太平洋保险

太保和平安属于牛市启动之时股市仓位已经超过8%的公司,而且都在承受计提减值的煎熬,因为总收益率都低于净收益率。但太保的日子比平安稍好一点,仓位比例低一点,减值损失低一点,而且牛市启动之时已经实现扭亏为盈。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太保为什么会在2014年下半年的牛市第一波中大幅减仓。长期套牢之后忽然迎来,赶快兑现是完全理性、合乎情理的。

数据挖掘显示,太保2014年度的股票基金市值平均大约635亿元,年内实现差价收入69亿元,收益率超过10%;孳息收入25亿元,收益率大约4%,合计已实现投资收益率14%(不计浮盈),无疑大大超过其他资产类别。但不期而遇的疯牛似乎让太保改变了主意。

表7显示,太保在2014年四季度对基金大幅减仓80%左右之后,2015年一季度又在同等指数的情况下恢复了基金仓位,股票则有所加仓;二季度在股指大涨的情况下小幅减仓,最终表现为2015年上半年仓位增长超过60%。这样,太保就只在2015年二季度的小幅减仓中实现了拉高整个组合1.7个百分点的差价收入,大大低于兄弟公司;还留存了1.4个百分点的浮盈。不过,太保在牛市结束时的股市仓位只占8.62%,明显低于其他三家公司;其2015年一季度的加仓点位是上证3000点-3400点,与目前点位相当,所以当前处境应该是在盈亏平衡线上下徘徊。

4.平安集团的保险投资组合

平安是综合性金融集团,本文只关注其保险投资组合。数据显示,其净投资收益率一直处于行业前列,但股票差价收益率方面,由于牛市启动时背负比较大的减值损失或浮亏,在牛市第一波结束时都未能实现差价收益覆盖减值,而且,在牛市第二波中也只实现了拉高整个组合2.6个百分点的差价收益率,留存收益率没有披露,这个表现大致与太保持平。但是平安在牛市结束时的股市仓位占比高达接近15%。

5.基于牛市综合表现指数的比较

对于四家A股保险公司错综复杂、各有千秋的牛市操作结果,虽然不能简单认定水平高低,但作为学术研究,本文推出牛市综合表现指数这样一个指标,仅就上述分析涉及的牛市表现做一个学术总结。

本文认为,一个投资者在一轮牛市行情中的成果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综合分析:一是在牛市中实现了多少收益率(包括差价和股息),由于不是所有公司都披露这些数据,我们就用大家都披露的一个很近似的指标来替代:差价拉高的整个组合收益率(=财报公布的总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率),这个指标当然是越高越好;二是牛市结束时的股市仓位占整个投资组合的比例,牛市结束意味着股价下跌,这个比例自然是越低越好,在顶点清仓那叫股神;第三个指标是留存仓位的浮盈比例,这是剩余股票仓位对抗下跌的空间,当然是越高越好,可惜这个指标不是所有公司都披露,所以暂省略。这样,本文的公式就简化为: 牛市综合表现指数=差价拉高组合收益率-期末股市仓位占比

显然,牛市综合表现指数这个指标的评价规则是:算数值越大越好,由于表8的计算结果都是负数,所以绝对值小者为大。对太保我们计算了两个值,分别对应其他公司的基金全部是股票型基金或者包含非股票基金。

第3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保险内勤半年工作总结

一,坚决积极调整保费结构,提高保费内涵价值,稳定收展队伍。进入___年以来,收展部紧密围绕公司工作指导方向,以___年期及以上期交产品为___年的主要业务指标,深挖___年期及以上期交产品的卖点及价值,及时向全体收展伙伴贯彻宣导,销售___年期及以上产品的意义,全体收展伙伴积极响应,截止___月___日,二部收展部已完成___年期及以上险种保费为___.___万,完成全年计划的___%,按时完成了市公司要求的___%的半年进度。通过半年的___年期及以上险种的销售,在提高公司内涵价值的同时对稳定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多收展伙伴通过销售以上险种认清的寿险保障的本质,也在公司的广大孤单客户资源中很好的树立的公司的美誉度。

二,夯实___基础,扩大___发展,建立三高团队。___人力发展是寿险不断发展主题。___年以来收展部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年初就积极通过人才市场,网络招聘,同业引进等方式加大增员力度,经过努力收展部持证人力从年初___人,发展到目前___人,超额完成市公司半年人力发展要求,基本完成全年___人的发展目标。在增员的同时严格加大筛选,为打造三高团队输送优秀人才,同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专业化销售队伍。

三,倡导共同创富,树立典型带动,人人成功创富。万众创富大赛这一省公司的重要举措,对一线全体营销人员起到了非常有力的促动作用。进入___年我收展部认真分析往年经验,总结出模范带动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收展这一队伍,如何在年轻化的队伍中树立标杆,带动全体收展伙伴创富成为今年增员,留员的工作重点。加大对新人的培育工作,设专人跟进所有入司新人,各层级主管紧密配合的思路。截止目前收展部入司半年多点的新人___伙伴fyc已达___元,无论对新人带动还是对老伙伴的促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分析原因,迅速反应调整工作思路。在每一阶段的工作,收展部都要进行总结评估。虽然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收展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发展要求,与先进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___年在积极发扬以上成果的同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调整,以更好更快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跟上公司步伐。

1,在继续保持发展___年期及以上业务的同时,增加短期意外和短期健康险的销售力度,特别是卡单销售,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专题,为全体收展伙伴展业提供有力支持。

2,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对收展人员的面访率和活动管理进行每周检查,每月总结的层层把关,培养全体收展人员坚持有效拜访的习惯。

3,提高区域经营活动。根据时机结合公司和各区域特点举行适宜的社区活动,把区域收展做到实处,真正做到区域经营的有效带动作用,树立国寿品牌影响力。

4,针对各层级伙伴,做好532经营。提高队伍的有效人力占比,稳定队伍基础。

5,加强各级主管的培训学习。主管作为公司___的基础骨干是管理队伍的基石。下半年在主管的培养上增加力度,提高主管的自主经营意识和管理能力。

6,培养团队文化和凝聚力。将二部收展团队文化“用真诚赢得感动,用专业赢得尊重,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深入到日常管理中,逐渐建立团队影响力。

以上是对收展工作半年来的简单总结,不足之处还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4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8月24日、25日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02318.HK,下称平安)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1628.SH/02628.HK,下称国寿)相继2010-年中期报告。

报告显示,采用新会计准则口径,对万能险和投资连结险保费进行分拆后,两家保险公司的寿险保费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缩水。今年1月-6月,国寿保费收入1835.89亿元,比旧会计准则下的1929.99亿元,微缩近5个百分点,同期平安保费收入548.88亿元,保费缩水逾四成。

这对于一心希望赶超国寿,坐上国内寿险业头把交椅的平安,显然是个不利因素。此前,有媒体称,平安已于两年前制定了2014年超越国寿的计划。

新会计准则推出后,处于攻守两方的平安和国寿重新设计各自的市场策略。

据中报数据,平安上半年保费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34.7%,明显快于国寿同比13.3%的增速。可见,平安的赶超仍在继续。但规模的扩张也付出了效益代价,同期,平安寿险业务的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69.4亿元,降至65.5亿元,下降5.6%。国寿则实现净利润180.34亿元,同比增长7.4%。

但对于平安寿险来说,背靠整体上市的集团公司,可享有更广阔的业务平台和战略回旋空间。

在交叉销售业务平台上,平安寿险营销员产能居于业内领先,人首年人均每月规模保费由去年同期的6261元,上升为10311元,增幅高达65%。

对于平安的赶超,国寿则采取规模与效益并重的策略,不断调整业务节奏。国寿总精算师邵慧中介绍,2008年四季度国寿加大了业务调整,发展十年期产品,2009年上半年重点做大效益比较高的产品,下半年注重规模。今年的规划则是,上半年侧重规模,下半年侧重效益。

“实施新(会计)准则后,中国大陆市场正发生新的变化。因为保费的认可尺度发生了变化,所以,整个行业在各个城市、各个省份,格局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说。

大变局中,从产品结构、到城市发展战略,再到对综合开拓与综合金融的布局,国寿与平安的竞争日趋激烈。

分红利器

平安中报显示,一直被平安主推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比两年来首次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平安万能险实现规模保费372.63亿元,占全部规模保费40%,较去年同期的42.3%有所下降。

分红险保费占比则大幅提高,从去年同期的38.4%提高至44%。

平安寿险CEO李源祥否认这一变化与新会计准则有关。他表示,平安不会因为会计准则的改变而调整公司的产品策略。万能险对公司现金流的贡献、对公司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会计准则的变化而改变。

平安高管则将上半年分红险占比提高,归因为公司一款储蓄型分红产品销售火爆。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分析师则多数认为,平安转向分红,不能排除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2009年1月,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费确认时进行重大风险测试和分拆处理,投连险和万能险的保费只有部分可计入保费。新保费统计口径从2010年开始实行。

根据这一规定,平安上半年931.25亿元的规模保费,最终确认为548.88亿元的保费收入,确认率只有58.9%。

此外,资本市场的低迷也是原因之一。今年1月-5月,平安个人万能险结算利率持续下调至4%,个人银行万能险结算利率亦在7月下调至3.875%,首次跌破4%。结算利率的下调加大了万能险的销售难度。

在新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低迷的双重夹击下,平安不得不被动转向分红。

另一边,一向主打分红险的国寿则加大了营销力度。邵慧中透露,上半年国寿的新增保费中,分红险占比已高达97%,比2009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大力发展分红险基本成为各家公司的共识。多家公司甚至通过发放特别红利刺激分红险的销售。

这已引发监管层担忧。在今年7月召开的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当前保险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一险独大的产品格局没有改变,分红产品在人身险业务中占比超过70%。

但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袁琳认为单一发展分红险问题不大,因为分红险也分储蓄型和保障型,它们的缴费时间、保障期限各不相同。另一名券商分析师也表示,只要坚持偿付能力监管,行业不起价格战即可。

争夺城市

尽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砍掉了平安近四成的保费,但平安在各大主要城市的攻势依然令国寿感到压力。

按旧会计准则口径统计,2009年,在全国四个直辖市和五个计划单列市中,除了重庆、宁波和厦门,平安保费收入均已超越国寿,且领先优势明显。而在宁波和厦门,平安的保费收入与国寿的差距也只在1亿元左右。

8月26日上午,国寿中期业绩会上,万峰表示,“注重城区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在城区市场竞争能力”是国寿今年下半年的重要业务发展策略。

万峰进一步强调,据有关部门统计,按照新会计准则来计算2009年的保费收入,国寿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两个不处于领先地位,剩下的城市全部领先。

曾经靠“农村包围城市”而稳坐第一的国寿终于按捺不住,决定重新夺回城市领先优势。

有传言称,今年年初,国寿便制定了一项夺回城市领先优势的计划。在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国寿给予35个大中城市分公司特别的费用支持,主推5年一9年期分红险,并宣称目标为80亿元保费。

一家中资寿险公司的高管认为,在这场城市争夺战中,平安优势明显。个险渠道上,平安营销员数量不如国寿,但人均产能很高,销售技能更好。银保渠道上,平安目前签约的银行网点没有国寿多,但随着整合深发展,平安将拥有更多银行资源。

银河证券分析师许力平则认为,尽管平安气势很足,但要赶超国寿并非易事。这么多年平安一直说增长快,但新业务仍只是国寿的一半。此外,国寿大部分网点在农村,这一点鲜有人能及。

而早在2008年7月,平安寿险的“二元战略”已经在全国各机构启动,一些省级分公司开始重新规划乡镇网点的布局,并加大资源投入。

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兼副首席执行官孙建一曾在去年三季度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平安寿险在业务拓展方面执行“二元战略”,一方面着重占领大中城市市场,同时也注重经济发展迅速的县域市场开拓。

综合开拓

除了准备和平安在大城市展开争夺战,国寿亦效仿平安,积极推进营销员“综合开拓”,以提升人产能。

万峰表示,国寿正在不断提高营销员的综合素质,“要掌握其他相关金融领域,比如银行和证券方面的知识。”此外,营销员已开始销售集团旗下财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产品,且两年来代销业务比重“不断提升”。

在综合开拓所涉及的业务品种上,国寿仍局限在保险领域,与平安寿险借集团平台横跨保险、银行、证券而交叉销售的业绩相比,有明显差距。

平安集团中报显示,产险业务的13.6%、企业年金受托业务的17.7%和信托计划的11.6%来自交叉销售。交叉销售还贡献了67.9万张信用卡,占新增信用卡数量的61.9%。

对于国寿的“综合开拓”,一家国有保险公司的副总经理表示彻底不看好。他认为,国有公司利益分割不清、激励机制不明都会导致交叉销售最终成为口号。此外,有些产品本不适合交叉销售。当年平安健康险曾全部寄希望于交叉销售,但几年下来,业务根本没有起步。

上述券商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养老险一般都是团险,由个人营销员去销售,可能效率很低。

另一方面,尽管平安集团的交叉销售颇为吸引眼球,但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人似乎更买国寿的账。

第5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1 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这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人们只有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有了剩余的闲钱后,才能购买保险产品。在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加入了很多国外的保险公司,这增加了保险市场的竞争性。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必须努力优化保险产品,还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制定有效的营销计划,要以客户为本作为营销的原则,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我国保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了很多国外的成功案例,这可以缓解保险市场存在信用诈骗的问题。为了减少信用卡诈骗事件,首先要对保险客户属性进行调查,并根据不同属性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具有特色的保险服务,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客户的流失是降低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所以,保险公司还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我国保险市场中,部门保险公司服务比较差,这造成了客户流失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有学者指出,如果能将企业客户流失率减少5%,则可以保证企业的利润增加100%。

2 探究保险客户属性对保险销售影响的方法

2.1 数据背景与数据来源

本文为了探究保险客户属性对保险销售的影响,对某保险公司2003-2012年销售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数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保单明细,二是客户信息。保单明细是由保单号、投保人、被保人、保额、生效日期等内容组成的。客户信息包括客户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收入水平以及联系电话等内容组成。本文案例中的保险公司属于比较大的商业保险集团,总保费收入高达上千亿元,在整个保险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这些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以及可研究性。

2.2 数据准备

为了分析出客户属性对保险销售的影响,需要做好数据准备工作,要建立险种信息、时间以及客户信息等维度,然后导入原始数据,在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仓库进行开发,实现多维分析的数据分析模式。

3 结果分析

本文从时间维度、险种维度以及客户维度几个方面,对保险客户属性对保险销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相关数据表明,在一年中不同的月份中,保险公司的销售额有着较大差异,而且一般上半年的销售额高于下半年。这与保险推销人员的工作态度有一定关系,一般销售人员可能在上半年为了出业绩比较勤奋、认真,但是在下半年则比较松懈;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客户在上半年闲置资金比较多,对保险的购买欲也比较强。通过调查发现,在人寿保险公司中,意外伤害险投保的数量比较多,占总销售额的一半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该险的保费比较少、交费期间比较短。该险种通常被长期从事危险工作的群体青睐,尤其是工人,司机等。因此这部分人群就是大力推广此类险种的最佳人选。与此产品类似的如“国寿长久呵护意外伤害费用补偿医疗保险”等几种附加保险销售量也不错。

而对于年交费较高,期限相对较低(一般3至5年),同时分红也较多的保险,如“国寿金彩明天两全保险(分红型)”、“国寿美满一生年金保险(分红型)”等几种产品则更多的被家庭收入较高人群接受。期限相对较长(一般10至20年),没有分红,年保费在2000元左右的保险,如“国寿康宁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康宁终身保险”等更多的被中等收入人群接受。

4 对客户相关属性汇总分析

4.1 与年收入的关系

不同收入的人群对保险的贡献不同,年收人为5万以上的人群购买保单数量占全部销售数量的60.54%,总保费占总体的74.69%,其中年收入10万以上的人群购买保单数量占34.38%,总保费占45.66%,而年收入为3万到5万的人群购买保单数量占全部销售数量的25.36%,总保费占总体的19.82%,年收入在3万以下的人群对保险的业绩贡献就非常微小了。

年收入在5万以上的客户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高端客户资源,这样在以后的保险设计和业务推广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优质客户,调整不同险种推出规模,控制一般客户业务,提高整体业务的利润水平。具体来说,像“国寿金彩明天两全保险(分红型)”,“国寿美满一生年金保险(分红型)”等高端分红产品的顾客大多为收入较高者。

4.2 与年龄的关系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保险的贡献也有差别。分析得出,购买人群主要在18岁到52岁之间,其中30岁以上购买量占86.41%,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是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力度分析和挖掘的潜在对象。同时,我们还发现还有一部分未成年人有保险交易记录,那普遍是条件较好的家庭,会给年幼小孩买保险。

4.3 与性别的关系

保险的购买状况与性别有紧密联系。从数据显示看到,买保险的人群中男性占69.24%。这也符合现实情况,就中国来说,男性作为家庭主力在外奔波风险较大,需要更多的保障,所以保险公司在销售时可以抓住客户这一心理,更多的抓住男性客户。

4.4 群体效应

分析客户的地区分布,我们可以得出,同一个地区购买往往呈现群聚效应,也就是一个地区的保单数量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如果客户的邻居或者亲戚有购买保险的记录,则该客户比较容易购买。这反映了人们的从众心理,销售人员在做业务推销的时候可以把附近的销售记录作为例子说服更多客户。

第6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12月16日,新华人寿将登陆H股。目前,其还在为A、H股同日上市做最后努力。H股定价区间已确定为每股28.2港元-34.33港元,A股发行价格区间也已锁定每股23元-28元人民币。

据《财经》记者了解,H股的发行价将在定价区间的中下部,由于发行方计划A股定价低于H股,则A股发行价将在人民币25元左右。这样的发行价格将使新华人寿此次IPO融资规模降至150亿元左右,与去年底提出的400亿元融资规模相比已缩水过半。

自始至终,融资规模并非新华人寿追求的目标。接近保监会的人士透露,新华人寿上市的目的是通过上市实现一场蜕变,从公司治理结构、合规、流程等各个方面完成彻底改变。

另一方面,偿付能力不足一直以来都是新华人寿的一个死结。因为偿付能力不足,新华人寿被限制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投资渠道也受到限制。在一系列“清障”举措后,上市将彻底解开偿付能力这个死结。无论如何,能在年底前完成上市,对新华人寿已是一件幸事。

定价难高

A股和H股最后的发行价会确定为多少,是迄今所剩最后的悬念。

今年3月,承销商中金公司从苏黎世手中购买了新华人寿2.5%的股权,当时价格为每股28元,转让前后受让方均没有增资权,这一价格对此次发行定价极具参考意义。

一位券商自营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经过与香港机构投资者的沟通,估计H股定价会在人民币25元左右,而且这个价格“能发出去就不错了”。考虑到A股的定价不能高于H股,A股的定价很有可能会低于25元。

H股方面,在欧洲债务危机以及市场对明年全球经济忧虑的阴影下,国际投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型IPO态度非常谨慎,经过多轮商讨,最终定出28.2港元至34.33港元的招股价范围。

消息人士透露,按各家承销团对明年内含价值的平均预测计算,新华人寿H股的招股价范围相当于2012年股价对内含价值(P或EV)的1.08倍至1.27倍,比同业折让约两至三成。

根据新华人寿12月1日公布的《初步询价结果及发行价格区间公告》,A股的最终定价区间为23元-28元。考虑汇率因素,与H股定价区间每股28.2港元-34.33港元基本相同。

承销团人士透露,在H股开始国际路演的第一天,就已经收到不少订单,但他坦言,大部分以招股价中下范围认购,不计算基础投资者认购部分,国际配售已经超额2倍以上。

路演现场市场反应并不强烈,亦可看出最终定价不会太高。11月25日下午3时,在北京金融街的丽丝卡尔顿酒店,新华人寿举行了内地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路演。一位参会的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因为H股价格不高,A股即使按H股定价,也发不了多高。

而此前的深圳和上海路演,场面则比较冷淡。24日的上海香格里拉酒店的路演现场,参会机构不多,在问答环节,参会的机构代表仅提了三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还是经主持人反复邀请后才被提出来的。

“路演情况冷淡几乎可以预期,”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保险股走势不好,而且就其业绩本身来说,至少报表并不好看,经济周期对券商和保险等金融类企业影响很大。”

香港一家美资大型对冲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对新华的业务并非没有兴趣,“问题是整个市场气氛很差,很多基金都在亏钱,又快到年底了,大家不太愿意冒险。”

一位参加深圳路演的基金公司分析师则表示,一方面大盘最近弱势,基金对大盘股的发行比较抵触;另一方面在已上市的三家保险公司投资中,基金公司大多亏钱,对保险股印象并不是很好。

但券商的报价普遍偏高。内地各家券商对新华人寿的询价区间多在每股25元到35元之间,个别券商甚至给出了40元以上的估值。

香港一家投行的人士也看好新华人寿。他们卖力推销的其中一个亮点是,新华可能是年底多个项目中,最不可能亏本的。

但根据内含价值定价法来计算,其合理估值区间要比各家券商报告中的评估略低。

中信建投研究报告以2011年中报数据为基础,对各家公司隐含的新业务价值倍数进行静态测试,新华人寿每股内含价值为16.3元,高于中国人寿(02628.HK/LFC.NYSE/601628.SH)10.5元和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的12.9元,而最高的中国平安(02318.HK/601318.SH)为29.6元。

按目前保险股普遍内含价值倍数1.4倍到1.7倍计算,新华人寿的估值区间为22.82元到27.71元,所谓内含价值倍数即为市价除以企业的每股内含价值。

上述券商自营人士表示,考虑到新华人寿的成长性,确实可以给予一定的溢价,如果发行价最终定在25元左右,而流通盘又很小,流通市值30亿元左右,加上市场近期没有热点,新华人寿上市以后被炒作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估值争议

此前,承销商中金和瑞银、以及多家券商给出新华人寿的每股估值,高至42元,低至23元,各不相同。

中金公司的报告显示,通过计算内含价值和评估价值,按一年新业务价值模型推导,新华人寿2011年底的评估价值为1239亿元,折合每股评估价值为39.1元。通过敏感性分析,认为合理价值区间为每股人民币32元-42元。2011年内含价值倍数为1.66倍-2.17 倍,新业务价值倍数为8.5倍-15.2 倍。

瑞银证券报价也高达30.19元-42.26元。相对于承销商的高报价,其他券商的报价相对较低。国信证券预计发行价为每股27元-33元,中间值为每股30元,对应新业务倍数为7.4倍。

多数券商认为,高度依赖银保渠道是新华人寿业务增长的最大风险点。根据新华人寿的招股书,2008年、2009年、2010年以及2011年1月-6月,新华人寿通过银保渠道取得的保费收入总额分别为313.88亿元、439.62亿元、616.90 亿元和307.31亿元,占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的67.6%、67.6%、67.3%和60.7%,与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相比较高。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48.3%、13.8%、51.3%,均低于新华人寿占比。

随着监管部门的银保新政,今年以来银保风光不再。上半年,新华人寿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下滑19.2%。一家中资寿险公司副总透露,上半年全行业银保渠道保费同比下滑约17%。新华人寿下滑速度高于全行业。

银保的下滑并没有在三季度止步,尽管新华人寿披露三季度银保保费收入实现环比增长,但上述中资寿险公司副总透露,三季度全行业银保保费收入估计下滑33%左右,而新华人寿的下滑幅度可能接近40%。

在监管机构严格的银保政策下,四季度银保复苏的机会也比较小。

除了高度依赖银保,新华人寿的退保率持续偏高,也是市场关注的风险点之一。尽管新华人寿退保率从2008年的5.1%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4%,但仍高于同期三家已上市保险公司。且今年上半年由于加息影响,退保率较去年同期整体走高。

一家中型寿险公司高管认为,新华人寿退保率一直偏高,一方面与其业务高度依赖银保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新华人寿过去粗放式的分支机构管理有关。

此外,关国亮事件对新华人寿的影响仍在,当年关国亮挪用的资金仍有一部分未被追回,尽管这部分资金已经做了减值准备。

与风险相比,新华人寿的亮点则在于全国寿险第三的市场领先地位、分支机构产能明显高于同业、在城镇化和老龄化趋势下积极拓展养老和健康产业以及资本补充后的巨大业绩改善潜力,这些都成为新华人寿在路演时重点推介的内容。

与其他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相比,新华人寿的网点总数偏少,但是新华人寿的网均产能却高于其他三家公司。

据统计,新华人寿的机构网点为1477个,中国人寿约15000个,太保寿险为3636个,平安寿险为2224个。2011年1月-9月份机构网点月均保费新华人寿为559万元、中国人寿196万元、太保寿险228万元、平安寿险469万元。

时间窗口紧迫

新华人寿原本将上市时间确定为今年6月,但由于增资审批延迟,以及负面新闻不断,其IPO被迫推到了2011年的最后时刻。

2010年10月14日,新华人寿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增资方案,计划增资140亿元。10月底,股东增资款已经到账,如果顺利通过保监会的审批,新华人寿有望在当年6月份完成上市。

但保监会在审核股东变更以及股东资金来源时,发现一些问题,待问题解决,保监会批准增资,时间已到了今年一季度末的倒数第二天。

3月30日拿到增资批文的新华人寿,仍有望在今年10月完成上市。但之后一堆负面新闻的出现令新华人寿忙于“扫雷”:先是原总裁孙兵新华人寿,指控新华人寿非法停止其退休保障计划养老金,之后一些老员工要求兑现“期权股权证”,再后又曝出苏黎世千万美元公关费事件。

新华人寿的上市一度再无消息,就在市场认为新华人寿年内上市无望的时候,11月11日证监会消息称,新华人寿的IPO于11月16日过会。

但此时的大盘已羸弱不堪。上证A股指数已经跌至2500点以下。就在新华人寿过会的当日,大盘重挫62.80点,保险股领跌。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截至11月30日收盘,上证指数跌幅达23.5%,深证成指跌幅26.1%,香港恒生指数跌幅约20%。

12月1日,受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及全球六大央行联合放松货币刺激,全球股市止跌上涨。但许多市场人士仍然表示,此时并非上市的好时机,国内和港股市场走弱,融资能力有限。新华人寿的融资规模已从最初的400亿元降至现在的150亿元左右。

尽管被迫“无奈”,但新华人寿还是得赶在2011年之内完成上市。

“在一个几乎是买方市场的时候急着上市,和定价关系不大,卖家之所以不推迟,可能认为市场会更加糟糕。” 业内人士指出,受寿险业务未摆脱银保新政和当前的货币紧缩政策的影响,今年寿险企业普遍遭遇瓶颈,其业绩可能不如去年,而如果明年上市需要提交2011年度的财务资料。

高盛集团研究报告指出,受银行业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冲击,保险渠道销售增长放缓,银行保险业务持续恶化以及A股投资收入低迷,下半年中资人寿保险类股继续面临具有挑战性的经营环境。由此高盛降低了保险股目标价,国寿及平保目标价分别被降17.5%及38.8%。

今年股市债市双双下行,如果明年仍未好转,用今年底的内含价值明年上市,保险企业的估值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

此外,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消耗也不容新华人寿再等,其三季度末偿付能力已经低于100%了,四季度情况不会好转,不融资的话可能还会低于100%。

中金公司报告显示,资本市场连续下滑增加险企偿付能力压力,由此降低了保险股的吸引力。

所以赶在这一时间窗口上市,对新华人寿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偿付能力死结

新华人寿高管在深圳路演现场回答提问时表示,通过IPO,到今年年底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提高到170%-200%。这意味着新华人寿偿付能力自2008年以来首次达到保监会要求的偿付能力充足II类,困扰新华人寿多年的偿付能力问题终于即将解决。

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问题由来已久。2006年,新华人寿原董事长关国亮“”,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接手新华人寿,新华人寿进入孙兵主导的三年“非常时期”,尽管业务仍然快速发展,但是资本金一直未能补充。

新华人寿招股书显示,2008年底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只有27.74%,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直至2009年11月,汇金公司作价40亿元,购买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所持有的新华人寿38.8%的股份。此后,汇金公司任命康典为董事长,太平人寿原董事长何志光加盟新华人寿,担任总裁一职。在新任高管团队的带领下,新华人寿2010年开始研究提高偿付能力方案,并启动增资项目。

2010年10月14日,新华人寿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增资方案,公司股东将根据其所持有的股份,按每持有12股认购14股的比例参与增资,每股认购价为10元。尽管增资款项早早到位,但增资还是没能在2010年底前得到保监会的批准,所以2010年底,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也只有34.99%。

今年3月30日,保监会批准新华人寿140亿元的增资,新华人寿偿付能力得以提升。业界估计,增资140亿元以后,新华人寿偿付能力一度达到130%左右。

招股书则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新华人寿偿付能力为106.07%,属于刚过及格线,不足以支撑业务的持续发展。

9月23日,在申请10个月之后,保监会批准了新华人寿的50亿元次级债发行计划,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得以再次“补血”。

尽管多次“补血”,但在今年股市和债市整体行情都不好的情况下,偿付能力“失血”速度加快。至三季度末,新华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迅速降至86.58%。

一位券商人士预计,四季度情况也不会好转,如果不能顺利IPO,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将继续下滑。

而由于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低于监管要求,新华人寿多年来在开设分支机构方面受到限制、部分投资渠道禁入。这些限制又使得偿付能力难以通过自身“造血”来提高。对于寿险公司无异于断腕之伤。若新华人寿今年年底完成IPO,则意味着打开了偿付能力死结。

在25日的北京路演上,新华人寿高管表示,偿付能力满足监管要求后,公司将有计划地推进新机构铺设,预计未来五年每年将增设200家左右的机构,共增设1000家,其中明年是170家左右。突破新设分支机构限制的新华人寿未来可能实现保费的更快增长。

另一方面,投资渠道也将解禁。根据保监会有关规定,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其投资渠道受严格限制。至今,新华人寿不能进行不动产投资、直接股权投资,也不能投资无担保债券和基础设施债券。

一位券商人士认为,此前新华人寿投资收益率低于三大上市保险公司,上述限制是重要原因。取消这些限制后,新华人寿的投资收益率有望逐步提高,新华人寿的“造血”功能将逐步恢复。

但是随着业务的继续快速发展,IPO后,新华人寿充足II类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又能支撑多久?

业界并不乐观。上述寿险公司高管认为,乐观估计新华人寿IPO后的偿付能力可以支撑两年左右。

新华人寿高管在路演现场则承诺,未来两年不会再融资,将依赖业务结构改善和发行次级债保障业务发展。

第7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目前,险资监管已然趋严。

近日,保监会已向各保险机构下发通知,要求各保险机构就十方面的风险问题进行自查整改。另外,富德保险控股董事长张峻已经被带走协助调查七个月,监管层开始着手处理富德生命人寿。

险资爱地产

根据相关法规,险资进入楼市有着泾渭分明的规定。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与《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险公司不能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不能投资开发或者销售商业住宅。

不过,此路不通,另有他路。尤其面对当下国内楼市如此火爆之场景,体量庞大的险资自然不愿错过难得的投资机会。因此,经常会见到险企在二级市场举牌地产公司,或通过控股、参股、合营等方式间接介入地产开发。

大名鼎鼎的前海人寿,其所控股公司中,业务性质为“房地产开发”或“房地产”的子公司超过20家;险企龙头中国平安,直接或间接控股的“房地产投资、开发、经纪”的子公司有16家,这些地产子公司通过收购或直接设立方式取得,注册资本从亿元到数十亿元人民币不等。

一直以来,险资通过股权投资、举牌、购置物业、关联交易等方式介入地产领域,尤其是金地、万科等股权分散个股明显成了险资集中营。按照克而瑞的研究报告,目前被险资举牌的地产股总计54家,包括险资总持股比例高达53.1%的金地集团;其次为万科A,险资总持股29.55%;第三为金融街,险资总持股27.52%。此外,排在前列的,还有天宸股份、华鑫股份,险资持股比例分别为15%和10%。

记者注意到,地产大蓝筹股之一的保利地产6月份完成定增方案,参与定增的就包括泰康人寿、珠江人寿,加上安邦人寿二级市场增持,合计持有保利地产近10%股权。

“险资频繁举牌地产股更多出于是财务投资者的考量。”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说,从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来看,险企必须寻找投资期限匹配、且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而房地产便是极佳选择。

股市评论员皮海洲说,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被外界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保险资金是上市公司“举牌事件”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保险资金举牌常常被市场定位为“野蛮人”的缘故。尤其是经过了“万宝之争”之后,保险资金“野蛮人”的烙印打得更深刻了。

一般而言,股票投资收益主要为资本利得与股票分红。不过,如果对险资投资地产股的收益排名,较为复杂且并不好排名。从地产股角度来看,股票投资者更看重ROE(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变化。

在克而瑞列出的54家房企中,万科A以逾18%的ROE名列榜首,其次是格力地产,ROE为17.84%,第三为保利地产,ROE为17.03%,第四与第五分别为名不见经传的城投控股与珠江实业。

险企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地产公司的实力。如前海人寿,今年7月披露的信息显示,其为子公司新天地集团提供的借款和增资超过70亿元,追加投资全部用于新天地集团地产项目的工程建设。另外,前海人寿还准备向子公司西安前海置业进行两次增资。

在拿地上,险资也是出手阔绰。今年平安与滨江集团联合体以48.3亿元在杭州拿下一地块,刷新了区域地价新高。去年,平安和华润、首开以86.25亿元拿下北京丰台区白盆窑地块,成为当时的新总价地王。

万能险“紧箍咒”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万能险、分红险和投连险,特别是万能险,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不安。

目前市场上销售火爆的万能险产品,为吸引投资者,普遍期限较短,且承诺较高的收益率,导致资金获取成本较高。投资收益率基本都在5%以上,甚至接近8%,要保持如此高收益,保险公司举牌的动机无疑受到市场和监管层的关注。

万宝之争爆发半年多以来,宝能系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房地产业务>> 大名鼎鼎的前海人寿所控股公司中,业务性质为“房地产开发”或“房地产”的子公司超过20家。

外界普遍观点认为,在万科股权争夺战中,宝能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万能险产品和银行理财资金,动用了10多倍的杠杆。

而此前富德生命人寿也是如此,其万能险产品整体收益水平要高于其他举牌保险公司。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其在2015年下半年万能险保费收入出现151.45%的高增长。

如今,万能险在险资的资金来源所占比重已经十分之高。根据保险业协会披露的规模保费数据,若用“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占规模保费的比重表示万能险在行业规模保费中的贡献,该指标已经从2013年的22.9%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5.5%。

针对这样的行业激进现象,今年3月,保监会曾专门《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的有关通知》,对相关产品进行规范。但半年来万能险销售势头依然火热。此外,险资在资本市场上不断举牌的高调行径,也让监管部门难以松一口气。

值得一提的是,7月21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十三五”保险业发展与监管专题培训班上,发表了一段措辞严厉的表态:“这几年,少数公司进入保险业后,在经营中漠视行业规矩、无视金融规律、规避保险监管,将保险作为低成本的融资工具。”

项俊波说,这部分险资公司“以高风险方式做大业务规模,实现资产迅速膨胀,完全偏离保险保障的主业,蜕变成人皆侧目的暴发户、野蛮人……如果不积极主动加以应对,就会产生大范围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风险。”

当这样承诺高收益的万能险资金,被运用于二级市场举牌时,如果没有审慎评估举牌标的股权的流动性,或造成上市公司股权争斗,使得举牌对象经营不稳或经营恶化,将发生投资资金进退两难的情况,宝能系举牌万科之后,即遭遇了这一困境。

监管层的担心不无道理。多家媒体报道,保监会近期又再度向行业内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人身险公司报送2016年1月至6月万能险业务数据。与保险公司按月填报的常规数据不同,此次监管层要求上报的数据更为详细。

根据要求,各寿险公司要将3年以内、3年至5年、5年以上等各档存续期限下保费排名第一的万能险产品上报,上报的指标包括规模保费收入、险种类别、最近月份的结算利率、所对应万能险账户的收益率以及对应万能险账户主要资产的配置品种前三位。

生命人寿风波

如果说在万科之争中,监管机构对于前海人寿资金来源的调查是敲响了一次警钟,那么,富德生命人寿的遭遇,更可以被视为监管机构严查险资的典型案例,生命人寿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万能险增长与二级市场的凶猛举牌

9月10日,有媒体爆料称,被带走协助调查半年之久的潮汕富豪、生命人寿实际控制人张峻,已经于8月底回归,但暂时并未主持工作。9月12日,生命人寿相关人士证实了张峻确实已经回归,但并未有更多消息透露。而张峻本人目前正在某地住所休息。

曾经风头无两的生命人寿,是“凶猛险资”的代表之一,在A股市场频频举牌,给市场留下深刻印象。2006年,实力雄厚的广晟资产、郑裕彤家族等相继退出,由张峻接盘,持有生命人寿20%股权。

有媒体称,张峻通过人代持的方式,控股比例一度高达81.67%。2013年,生命人寿总部从上海南迁深圳,大股东陆续退出后,接盘者全部为深圳企业,张峻成实际控制人。

生命人寿在张峻带领下,多番增资扩股。截至2014年4月,生命人寿斥资百亿持有金地集团19.81%的股权,还举牌农产品和中煤能源。2015年的8月到12月,生命人寿680亿元四次举牌浦发银行,占比20%,堪称凶猛。

在2015年,生命人寿规模保费呈现井喷之势增长,达到1600亿元。2016年首季度,其保费再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速305.2%。2016年2月5日,张峻因广东省副省长刘志庚一案被带走协助调查。超半年时间内,生命人寿保费增速呈现疲态、利润出现巨额亏损。

生命人寿的经营状况一直受到外界质疑。一位保险界人士表示,富德生命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在投资端的操作十分激进,投资亏损是该公司利润下滑和偿付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上半年的亏损还与大量高现价产品带来的偿付压力和资金压力有关。由于大量高现价产品到期退保,今年二季度,富德生命的业务净现金流入为-52亿元。

此后半年时间里,连续三波工作组入驻调查,参股结构、关联交易、资金往来、股权质押融资情况,被监管列为重点调查事项。而生命人寿与部分保监官员的关系,也成为调查焦点。

据了解,保监会全面介入保险公司案例并不多,如 2006年,新华人寿原董事长关国亮挪用巨额公司资金的事件。

2007年,保监会首次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接管新华人寿,通过收购股权,成为持股38.815%的第一大股东。直到2009年11月,保险保障基金将所持38.815%的股权整体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

另一个案例,曾经以作风激进著称的中华联合保险,其因偿付能力不足和巨额亏损受到保监会介入。

2011年12月,保监会同样以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正式介入,并控股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当时持有约8.6亿股,持股比例为57.43%。

回归长线投资

不只是生命人寿,安邦保险、前海寿险等保险新贵来势汹汹。逐年翻番的保费规模、打法凶悍的收购、动辄几十上百亿的增资,令人叹为观止。其相似之处,是以高成本、短期限、保障成分低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开路,迅速做大保费规模,并辅之以激进投资。

保险机构是否稳健经营,事关重大,可以说不但是金融业的信用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从美国次贷危机后政府的救赎次序来看,美国政府可以忍受银行、投资银行和券商的倒闭,但绝不允许像AIG这样的保险机构破产倒闭。

万能险资金用于二级市场并购,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因为争夺管理权,引发被投资公司经营危机。而保险公司非自有资金本身来源于负债,加上一些激进型的中小保险公司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如果缺少后续现金的流入,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危机。

宝万股权之争还说明善意并购的重要性,否则极易导致两败俱伤。如9月14日因增持伊利股份而触发举牌的阳光保险,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文明人”。在触发5%举牌红线的同时,阳光保险明确表示,“不主动谋求成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在未来12个月内不再增持伊利股份”。

其还声称,本次增持的目的是“出于对伊利股份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所进行的财务投资”。不仅如此,阳光保险在随后发出的声明里也再次强调“以上承诺都不会因为任何相关变化而变化,不会因为市场某些过度解读而变化。”

“如何划清保险资金正常财务投资与野蛮人的界限呢?仅仅表明自己是财务投资者显然是不够的。”股市评论员皮海洲说,毕竟宝能系对万科的举牌最初也声称自己是财务投资者,但最后还不是演变成了“万宝之争”。

在他看来,可以采取“缴枪不杀”的方式。作为保险资金来说,不妨放弃对权力的争夺。在表明自己是财务投资者的同时,公开承诺不参与对公司董事会席位的争夺,同时让渡或部分让渡保险资金所持股份的投票表决权。有了这两项承诺,保险资金当然也就与“野蛮人”划清了界限,而成为资本市场的“文明之师”。

业内人士建议,险资进入二级市场举牌时要注意在能力圈范围内并购,并购自己熟悉、研究透的企业。对已经举牌的企业,如果不是自己熟悉、擅长的经营领域,则可以作为财务投资者,不一定都要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第8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上海,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今年的个人营销新单保费收入总量和平安人寿、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也开始接近,后两者之前一直占据当地市场的前两位。

    日前,关于外资公司快速成长的消息频见报端,你可以把友邦的成长当作一个个案,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家古老而年轻的外资寿险公司,比主要中资公司更晚进入北京市场,本地化经验不比中资公司丰富,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所谓“招术”,为什么会在短期内如此成功了。在友邦等外资公司快速成长,而不少中资公司的成长却面临发展瓶颈、负增长现象不断的形势下,中资公司的成长之累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列举友邦成功的N个理由,但我想,通过分析友邦拥有而中资公司没有的东西,我们也许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

    尊重寿险运营规律VS急功近利

    尊重寿险运营规律是外资保险公司的首要特点。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的成长期为6-7年左右,7年是国际上常见的盈利期,也是市场份额和效益初见成果的时间,相对中国这样的初级市场来说,三年是比较合适的成长期,这主要是因为在初级市场的销售队伍培养周期可以缩短,招聘难度较小,市场竞争不充分。尽管如此,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总部给予的成长时间一般仍然是6-7年。

    反观中资保险公司,尤其是一些股份制保险公司,股东给予公司决策层的成长周期一般也就两到三年时间甚至更短,而总部给分支机构的成长周期大多一年左右,如果一年左右不出成绩,尤其一旦在市场份额上没有建树,分支机构的高层就不得不立马走人;更有甚者,有些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高层,一年之内最多能换三次左右。

    以人培养周期为例,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以保证给予充足的培训,从国际上看,对新人给予一个月左右的培养周期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友邦新人培训的时间为1个月左右,而大多数中资公司虽然也号称一个月的培养周期,实际上通常也就两个星期甚至更短。不尊重人才培养周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留存率低、产能低。友邦保险公司提供的数字也许能说明问题:目前友邦人持证上岗达到100%,考试合格率在80%-90%,是业界的两倍;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达到100%;一年内产生的业绩是一般公司的两倍。

    更遗憾的是,有些新兴公司不仅追逐市场份额,还对效益异常重视,导致其分支机构不得不采取措施追逐短期利益。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中资保险公司对寿险运营的规律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中资公司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行为。

    稳扎稳打、持之以恒VS三心二意

    外资公司在进入市场时,一般都设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然后围绕目标市场展开工作,以友邦保险为例,一进入北京,友邦就坚持将目标市场锁定中高端客户市场,三年来,友邦所坚持的市场战略不仅顺利实现而且能够持之以恒、稳扎稳打。

    在笔者看来,友邦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通过招聘与中高端客户市场匹配的人队伍来实现对目标市场的开拓,二是通过采取与中高端客户市场相匹配的销售支持、业务处理和品牌宣传措施来加强对销售队伍的支持、吸引客户,三是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定位和标准,稳扎稳打。

    而对不少中资公司来说,虽然一开始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但往往迫于市场份额和追求盈利的压力,很快就演变成定位全面市场的保险公司。三个“半年”是对部分中资公司分支机构发展思路最形象的概括:半年后开始转换经营思路、半年后人离司、半年后总经理换人。

    对寿险市场来说,目标客户市场的开拓是通过人队伍实现的,因此,人队伍的素质定位直接决定公司的市场发展方向。但不少中资公司在现阶段仍然主要依靠人力增长实现保费增长,结果是很难坚持严格的甄选标准,大进大出现象严重,用业内有些人主管的话来说:“能喘口气的都来卖保险了”,人队伍的素质定位混乱直接带来目标客户市场的定位混乱,更不说公司的市场定位了。

    尊重人才、培养人才VS使用人才

    寿险行业是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是关系寿险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人才培养与市场开拓一样,都需要时间积淀,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积累和培养,很难形成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公司需求的人才队伍和梯队,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虽然也会从同业招聘人才,但大多数外资公司还是坚持自行培养人才的模式。外资公司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中资公司不同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招聘方面,外资公司一般都有一套综合评定的方法,更更看重人的本性、态度、可塑性以及人与岗位的匹配。中资公司往往过分看重面试中的表现,以为可以 “一掌定乾坤”;被选中的人往往是简历辉煌、面相举止得体、口齿伶俐、理论一套一套,而实际上入司后往往连最简单的事也不会做。

    在人才任用方面,外资公司更注重对绩优人才的提拔和重视,建立有效的进入、晋升和退出机制,优胜劣汰。相反,中资公司则更注重论资排辈,优秀人才的成长往往面临很多限制,尤其在部分国有保险公司,只升不降(职位),只进不出,只涨不跌(工资)。

    在薪酬激励方面,外资公司一般会建立差异化的薪酬结构,鼓励优秀员工。而不少中资公司到现阶段还存在大锅饭现象,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

第9篇:寿险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近日,证监会表示将增加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灵活性,简化回购的审批程序。马明哲对此表示,公司会对有关回购的政策进行研究。

平安的再融资问题也一直受市场关注,马明哲表示,下属子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目前是足够的。未来随着业务的发展,如果有需要,集团会向子公司注资。目前平安集团有足够资金满足子公司业务增长对资本的需求,因此暂时没有再融资计划。

保费续增 投资收益大降

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平安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97.19亿元,同比下降了2.5%,这一利润水平略超市场预期,每股盈利1.29元,每股派息0.20元。

造成上半年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股市下跌造成投资收益大幅萎缩,上半年公司的总投资收益率,已由一年前的8.5%回落至3.6%;今年自然灾害频繁造成赔款支付增加;而寿险保单资金成本的快速攀升导致保单红利支出同比上升364%。

中期报告显示,中国平安上半年保费收入为692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寿险保费537亿元,同比增长29%。公司的个人寿险业务仍然保持稳定持续增长。

2008年上半年寿险总保费545.57亿元,增长率为29.1%,其中,个人寿险422.84亿元,同比增长23.5%;银行保险收入68.55亿元,同比增长76.5%。但增长速度低于行业水平,这也导致寿险业务市场份额由去年底的16%下降到12.8%。

一年新业务的总体盈利率有所下降,从去年的24%下降到22%。个人寿险业务的利润率也略有下降,原因在于2008年上半年投资连接险和万能险的比重略有上升。

险种结构方面,平安寿险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分红险和万能险占比略有下降,而投资连接险比重上升接近5个百分点,而下降的主要是传统寿险、长期健康险以及短期意外以及健康险。

平安旗下的证券经纪业务及自营业务受国内股市深度调整和二级市场成交量减少的不利影响,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及投资收益从2007年上半年的9.75亿元和4.91亿元,分别下滑至2008年上半年的8.54亿元和1.03亿元。受此影响,2008年上半年证券业务净利润下降40.7%,为4亿元。

尽管上半年投资环境不理想,平安信托上半年净利润仍由去年同期的2.75亿元大幅增长至6.39亿元。由于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平安信托上半年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去年同期提升97.5%至2.41亿元。

银行业务方面,上半年,平安旗下的深圳平安银行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10.86亿元减少26.8%至7.95亿元。但是,如剔除打包出售不良资产及拨回诉讼准备金对2007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带来的一次性正面影响(共计4.09亿元),2008年上半年深圳平安银行在大量资本性支出及战略投入的情况下,实际上净利润仍实现增长。

另外,平安集团金融业务交叉销售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加强。今年上半年,旗下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14%、银行业务新增对公存款的9.1%及新增信用卡的55.8%、年金受托业务新增规模的12.5%及投资管理业务新增规模的12.7%来自交叉销售。

入股富通正在审批

对于2008年的中期业绩表现,马明哲表示较为满意。他说:“面对低迷的资本市场和严峻的经营环境,平安各项主要业务以有效益的增长为主线,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平安综合金融协同效应的优势日益显现,交叉销售已成为平安显著的竞争优势和带动业务健康增长的强劲动力。”

但低迷的市场也给平安业绩带来负面影响。由于股票市场整体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跌,投资收益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年上半年投资收益为93亿元,比去年同期257亿元有大幅减少。上半年的总投资收益率为3.6%,而去年同期为8.5%。

在对外投资中,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的富通股价大跌令平安难堪。平安投资富通的初始投资额为238.38亿元,而到今年上半年时已缩水至133.14亿元,仅这一项浮亏就达:105.24亿元。

对于这部分浮亏,平安已按会计准则进行了披露,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强调,富通基本面依旧稳定,平安人股富通是长期投资,对其未来增长仍有信心。

此前有报道称,平安今年人股富通投资50%的计划还未获批准,交易在目前市况波动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变数。张子欣对此表示,公司原计划下半年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批,目前有关审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一切情况正常。

谨慎看股市

张子欣预计,今年下半年投资环境应比上半年平稳,“股票市场不可能再下跌3000点”,但市场向下波动仍有可能,而相对上半年来看会有所趋稳。现在判断投资市场是否复苏还为时尚早。

平安集团副首席投资业务执行官陈德贤表示,目前平安对投资市场维持“谨慎”看法。下半年总体仍维持增加固定收益类投资的策略。

中报显示,平安的投资资产比2007年底下降了5.6%,减少了264亿元。债券和定期存款的配置呈现增加趋势,债券投资在整个资产组合中的比例,已由年初的40.2%快速上升至52.4%,定期存款比重由7.0%增至11.1%。权益类投资(包括股票和基金)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配置比例从24.7%下降到15.6%。

万能险利率维持高位

从5月份开始,平安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一直都维持在高位,并且无明显下降的迹象。而目前平安银保业务正在推出全国性万能险促销活动,这引发市场疑问:平安万能寿险的高结算利率政策是否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

中国平安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坦言:“这只是我们的市场策略,未来有需要的话会向下调整的。”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在未来6~12个月内,平安万能险结算利率可能显著高于其投资收益率。而未来投资收益率能否持续高出结算利率120个基点(公司的假设)以上,仍将是一个问号。

梁家驹表示,恰恰是近几个月资本市场下跌给平安的万能险制造了销售的机会。尽管股市下跌,但投资者旺盛的理财需求已经被唤起。而在与股市高度相关的投连险不再好卖的时候,灵活的万能寿险成为一种上佳的储蓄替代产品。

梁认为,银保成为具有增长空间的渠道。在2008年上半年,银保渠道是平安人寿保费收入中增量最大的部分,增幅远超个险与团险部门,成为上半年其寿险保费27.4%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估值底部在何处

平安中报公布后,其股价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对于平安的估值,分析师的评级有所差异。中投证券许守德认为,2000~2007年间,A股市场市净率(PB)在2倍以上的交易日数占比81.90%,。这说明按净资产(存量价值)的2倍以上估值,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获得市场的认可。此外,投资者逐渐理性,市场能认可的PB底部的重心必然上移。因此,可以暂按存量价值的2倍来保守估计股价底部。

由于中国平安的股票投资比重不大,即使未来大盘继续下行,公司净资产缩水的幅度也是有限的。按内含价值的2倍估计,市场极端悲观下年内可能出现的股价底部大致在34.5元左右,与前期的底部价38.76元相比,仅差12%。也就是说,虽然目前大盘底部尚不能预测,但公司股价的底部轮廓依稀可见。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中金公司认为,平安可能采用了过大的利差假设,从而高估了其内含价值和一年新业务价值。目前公司股价对应的2008年市净率为3.9倍,维持对平安“中性”的投资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