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精选(九篇)

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第1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对策

一、引言

企事业单位的资产是企事业单位生存的根本,包括无形资产以及有形资产,其中固定资产属于有形资产。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的整理、清点、保管、统计、利用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企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逐渐提高,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置了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招聘专业化的资产管理人员对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是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固定资产管理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信息化不足是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固定资产管理也要逐渐信息化。

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虽然在努力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部门,积极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协调,但由于当前有的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方法比较落后,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意识不足。因此,使得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不够,很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没有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高效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又不规范,所以使得很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不高,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最终导致很多固定资产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

1.加强对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强,各个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环境中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整合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是促进企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使得企事业单位可以实现全面发展,则应该要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进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就是其中一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应该要不断创新,尤其是面对信息化社会而言,这种创新更应该要及时、到位。由于当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领导人员对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所持有的观念还比较传统,对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意识认识不到位,对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意识不足。因此,没有注意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各种信息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认识,对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分配,让不同的人员能够明确自己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从而使得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

2.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的提升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企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是一个重要的主体,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水平的提升,是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资产管理人员要学会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对固定资产的清点、统计以及分配等工作进行完成。另外在工作中对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包括对技能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培训,比如加强各种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加强对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的培训等,使得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更多与固定资产管理以及具体行业相关的知识,掌握更多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技巧,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

3.加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一些传统型企事业单位,在新时期要完全转变管理模式,还需要一段时间,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要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对固定资产进行保护和利用,确保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首先,在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的确定,比如哪些人员负责对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清点,哪些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保管,那些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分配等,这些都应该要进行规定,从而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不断完善,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确保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其次,应该要不断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网络基础设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健全的网络基础设施也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首先加强网络建设,由于固定资产信息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要建立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还应该要对企事业单位的硬件网络容量进行配置和完善,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其部门较多、各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数量都比较多,有的资产顺序也比较杂乱。因此,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整个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的整合和统计,要做到跨部门、跨区域的整合,从而使得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得到记录,并且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充分的管理,对企事业单位员工在使用固定资产时的情况进行记录,便于企事业单位领导者对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实现高效的管理,防止出错。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对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等,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永光,焦光平,冯常玲.关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02).

[2]郑明涛.浅析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J].软件,2013(15).

第2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一、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不同

企业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固定资产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要素,在使用过程中其实物形态会逐步磨损,最终因磨损到一定程度或者因为技术进步等原因而报废。企业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实现其价值随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转移到成本费用中去,并通过一定的价值形式得到补偿。事业单位大多具有非盈利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于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采取“虚提”折旧的创新性处理方法,(“虚提”折旧,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不同

由于企、事业单位性质不同和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不同,企、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不同:

1.企业除以下情况外,应对所有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2)按规定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2.事业单位应当对除下列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包括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文物和陈列品;(2)动植物;(3)图书、档案;(4)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如没有相关文件注明价值、且没有活跃交易市场、不能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应当按照名义金额计量,名义金额即为人民币1元)。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不同

企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我国会计准则中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合法又可叫做加速折旧法。该方法主要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为企业带来多的利润时多计提折旧,使用后期随着设备的老化、技术落后为企业带来利润时减少时折旧也应该减少,从而加速投资回收的同时减少内在风险。

事业单位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不同

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等于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准备的,在计提减值准备后,在剩余的使用寿命内根据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账面余额扣减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和预计净残值重新计算折旧额。对于企业因更新改造等原因而调整固定资产价值的,应当根据调整后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按选用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原因而延长其使用年限的,应当按照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及重新确定的折旧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额。

五、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不同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的记账基础一般为收付实现制,因记账基础的不同,企、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核算处理方法存在着不同。

企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在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本期不提折旧而是从下月开始;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本期仍然计提折旧,对于企业一些已经可以使用或者进入可以使用状态时(没有办理决算手续的)的固定资产,必须按照估计价值计提折旧;当交付使用后再按实际成本对原来估计价值进行调节,但原来计提的折旧不需调整。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计提的折旧应当记入“累计折旧”科目,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比如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

管理费用(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或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额)

销售费用(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

其他业务成本(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

贷:累计折旧

事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

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第3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管理 企业化

随着我国加大对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步伐,事业单位加快了走向市场的进程,这意味着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大体制改革力度,特别是改革原有的会计制度,适时引进企业会计准则,实行企业化管理。需要指出的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更新会计管理理念,完善和创新财务、会计内容。

一、现有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现有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竞争需要,主要表现为:

1、资产核算存在缺陷 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在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详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规定不明确,以至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净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盈余,且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虚增事业成本。

2.会计核算基础存在漏洞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特别是非经常性费用支出,支出增大,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结余。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时间间隔,按现行会计制度处理,出现比较严重的帐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两种业务不易区分,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会计管理企业化实施措施

对此,事业单位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引进企业化会计管理,具体说来:

1、严格会计上岗制度 在不少会计从业人员看来,自己端的就是铁饭碗,因此,部分会计人员学习进取精神不高,导致专业素养不够,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账目不明确、发票报销管理不严格,没有会计发生时效性,因此就会出现很多理由。针对为此,事业单位在选拔任用会计人员时严格审查,突出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事业单位要定期对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掌握先进的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并且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2、优化会计核算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现有的会计制度中的收付显示出诸多问题,因此,需要适时引进企业会计核算策略。应当看到,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的会计核算策略都是权责发生制,其优点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核算策略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经营状况,保证财务中的实际支出和实际收入相等。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制度过渡,就必定要将收付实现制换成权责发生制,以此增强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本管理,充分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要通过权责发生制科学规定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以及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理。在对固定资产折旧时,选用科学的办法,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遵守法律法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制度过渡,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要择优学习,要结合国家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要求,将二者结合建立属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从法律角度优化会计管理制度,又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4、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化后,要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要采用企业化的权责发生制,将成本核算作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依据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事业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具体应用中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导,以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为具体执行标准。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相统一,保证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制度更加完善。

总之,事业单位要积极面向市场,加快改革进程,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改革原有的会计制度,适时引进企业会计准则,严格会计上岗制度,优化会计核算,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夯实财务核算基础,实行会计制度企业化管理,从而降低经营成本,确保事业单位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成浩.探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管理制度过渡的必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20期.

第4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预算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经常存在一些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导致一些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该单位的经济业务。如,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时期,支出增大,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如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处理,在采购和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3、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经营性业务,而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另外,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不易区分,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成本不能准确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不利于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进措施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在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可以对国家拨付的事业费管理采取事业单位财务准则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结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特点,采用新会计制度中通用的科目。对于不能够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又十分重要的科目,则可以统一另行设置。根据拨付资金的性质,通过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如,“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科目,则可以根据其资金来源的特点,设置一个科目“实收资金”,以反映一个事业单位实际收到的各种资金。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事业公积”科目,属于“所有者权益类’翎于反映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用来发展本单位建设的自有资金。以及在“财务费用” 和“管理费用”之外,还可以加一个“事业费用”科目,以核算某些事业单位在发展本单位的事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具体做法是,在每一个财务年度末填报决算表时,要认真填列一份详细地反映固定资产增减情况报表,并根据年末固定资产实际折旧总额,填报第一年度的预算报表,申列折旧基金计划,申报预算拨款中取得折旧基金,并列入专款专用的科目,以备后用。在需要更新固定资产时,同样需报请上级主管单位批准,经审查核实确需要更新时,方可从折旧基金中支付使用.

第5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价口径存量、流量管理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事业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业务和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暴露出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一、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的范围界定不科学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都作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虽末达到规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新规则中对固定资产规定的标准有所提高: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但此标准仍然偏低。按此标准,单位的办公桌椅、沙发、茶几、饮水机等简易设备均要在固定资产中核算,与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极不相符。另外,这样的核算标准,使单位固定资产界定范围过宽,造成固定资产数据统计不准确。

(二)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没有得以体现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是通过“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会计科目进行的。固定资产的构建支出一次性列做事业支出,同事增加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计提折旧。因此,一经入账,直到报废,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净值一直等于原值,不做任何变动。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则通过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的核算方法来解决。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反应固定资产的折损程度,也无法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情况。这种价值背离的做法,最终导致虚增净资产。

(三)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不合理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应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按账面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样处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出固定资产的“评估价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没有得到反映;二是同是对外投资业务,但投出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与投出材料、无形资产、货币资金等的账务处理不一致,造成账目混乱。

(四)固定资产的存量、流量管理存在漏洞

固定资产使用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闲置和资源浪费严重。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则存在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

二、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新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范围和标准

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确定标准仍低于《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标准。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接近企业化管理,建议按照企业制度的标准规定固定资产,即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对于专用设备的标准还可以适当提高。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如办公桌椅、饮水机等设备,作为低值易耗品进行核算和管理,直接在当期事业支出中列支,不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二)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应通过“累计折旧”予以反映

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的做法,定期对固定资产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这样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可以做到真实完整。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建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取提取折旧的方法后,购置时不再列入当期的“事业支出”。提取折旧时,需要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下面增设“折旧费”三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或“经营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另外,应在期末或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事业支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如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予以转回。超级秘书网

(三)规范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计价口径

第一,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与已提折旧,借记“对外投资”和“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借贷差额借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第二,按固定资产净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这样,既与事业单位其他情况下的投资处理一致,也与企业会计投资的处理类似,易于理解,同时也清楚地反映了因投资引起的基金之间的相互转移,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四)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问责制度

应规范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加强明细核算,对增减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入账,彻底消除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严格进出库制度。落实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对各项固定资产的存量、增减变动、分布等情况要及时准确地进行登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

总之,事业单位在逐步趋于企业化管理的同时,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应向企业会计制度靠拢,严谨核算、强化管理,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合理、节约、高效地配置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问题及建议[J];交通财会;2009年01期

[2]赵婧,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下转第103页)

第6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折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2007年出台,并在2013年得到全面执行,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核算水平和准确。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做出了改进。

一、计提折旧的原因

(一)基于会计计量准确性要求

之前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法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会计处理,并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种以历史成本计量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处理方法,无法有效的反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价值,无法反应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损耗造成的资产价值减少,更无法通过会计核算在账面上得以体现。伴随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对会计处理的重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日益变得十分必要,以满足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的需要。不仅如此,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全面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情况,一遍及时补充固定资产,不妨碍公司对固定资产的使用。

(二)基于会计工作发展要求

会计制度的制定和确立,由于对会计工作认识和了解的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些局限性和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最新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对原有旧制度的改进和调整。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原有的旧制度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要求。因此,最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基于事业单位发展需要,而且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奠定了坚固的基础,通过会计制度的规范,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计提折旧的两种基本方法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第一种方法“年限平均法”是以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依据计提折旧;第二种方法“工作量法”是以固定资产工作量及使用情况为依据计提折旧。两种方法虽然计提折旧的依据不同,但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固定资产因为使用和损耗对价值造成的影响。

(一)方法一: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因为计算简单,使用广泛而被普遍使用,因此也叫做“直线法”。预计使用年限不仅要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且要考虑因为技术进步造成固定资产无法满足工艺要求,提前结束使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在使用过程中,功能损耗各年度比较平均的固定资产。具体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与预计使用年限的比值,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二)方法二: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主要适用于运行时对固定资产产生损耗较大,空置时对固定资产产生较小,经济效益提供不均衡的固定资产。具体计算方法有 3 种:一是工作时间(一般小时为单位)计算折旧,折旧额=原值与总工作时间的比值;二是路程行驶(一般公里为单位)计算折旧,折旧额=原值与总行驶路程的比值;三是工作产量(一般台班为单位)计折旧,折旧额=原值与总工作产量的比值。

综上所述,这两种方法虽然在计算操作方面略有不同,但是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本质是相同的,仅仅是适用于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的固定资产,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调节和调整。

三、新制度关于计提折旧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保值增值率的影响情况

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比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保值增值比率是反映企业期末净资产价值的比例,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企业期末净资产造成了影响。保值增值比率计算公式为:保值增值率=期末净资产额与期初净资产额的比值,若比率为1,则期末净资产额等于期初净资产额;若比率大于1,期末净资产额大于期初净资产额比率小于1;若比率小于1,则期末净资产额小于期初净资产额。由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期末净资产额减小,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比率将下降。

(二)对管理者绩效影响情况

在对事业单位管理者绩效考核的指标中,资产负债率是很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资产总额为期末净资产额。由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导致期末净资产额下降,则资产负债率上升,表示事业单位举债能力下降,不利于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完成。

(三)对管理部门的影响情况

新会计制度下,增强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实物管理逐渐与财务部门产生更多联系,各部门之间应该合作携手,共同为企业管理履行职责,相信各部门之间团结协作,可以让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完备清楚而且更加有效准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最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对原有旧制度的是对原有旧制度的改进和调整。不仅是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会计处理,在其他方面对存在的会计处理问题作出了改良和修正,从而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有效。从长远来看,新制度将对企业经济发展,财务状况,管理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应该积极响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处理规范,按照规范处理,按照规范解决问题,对于我国事业单位庞大的固定资产总额而言,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所反映出的会计信息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栋一,杨华.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13,11(3):20-22

[2]龙倩.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初探[J].国际商务财会,2013,13(5):27-29

[3]黄亦军.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与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3,20(12):155-156

第7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企业化;会计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产核算方式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  折旧,只核算账面原值,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等会计事项规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核算的规定却不明确。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存在很多问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原值,不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虚增资产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日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一设备购置费”澎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这样核算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第8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固定资产重采购,轻管理。部分企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采购比较支持,采购预算和费用都尽力给予支持,尽量满足大家采购需求。但固定资产采购回来后,管理混乱,缺乏严密的程序和必需的监督制约,人为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忽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管理上的漏洞。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严重,未制定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制度,但未按规定执行,或执行了只是流于形式,管理松散、漏洞较大。例如,固定资产不是由专卖部门采购,设备领用时,没有相应的领用申请单或领导审批,没有定期组织设备的清点等等。

2.制度不健全,缺乏定期盘查制度。固定资产购置制度不健全。购置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性,想买就买,盲目购置,无序购置。为了一个项目购置了一些固定资产,但等到这个项目结束后,这些资产也就无人过问、使用。有的单位在资产使用、报废处理等手续办理上不严,疏于管理,致使有账无物。该减少的不减,该增加的不加;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账卡形同呆账。甚至有的固定资产从购置之日起就一直被搁置,包装也未拆开过。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购买时一味追求“小而全”,没有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或脱离了单位的实际,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有些大型机械,购置后利用率不高,长期闲置不用,无人负责保管,甚至个别部件丢失,人为地造成流失,资金浪费巨大。

3.缺乏科学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虽然是一个单位开展正常业务的重要基础,但由于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管理繁琐、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上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目前管理混乱,供需失衡,严重的还会出现资产贬值,甚至诱发违规违纪事件。有些企业部门之间相互衔接和制约关系不清楚,有问题互相推诿。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变动频繁,而资产和清算移交工作未同时跟上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资产流失和帐目不清。投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为对内长期投资和对外长期投资。对内长期投资的目的是扩大再生产,对外长期投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正确确定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依据,而正确计算固定资产的年使用成本,则是确定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的基础。无论是对内长期投资,还是对外长期投资都具有相当大的风险,而我们在选择投入时,缺乏分析研究,比较盲目,忽视了长期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上级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各单位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把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的关键,认识不到位,措施就难以落实,要克服那种面上、形式上的重视,把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和每一名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杜绝“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我们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盘点,核对账、卡、物,保证账账、账卡、账物相符。要抓落实,不搞形式,动真格,不走过场,要真正做到物物有人管,环环紧相连,依法办事,照章理财。固定资产购建完成后,对设备及时进行测试和清点,并贴上标识铭牌。验收不合格,不得办理结算手续,不得交付使用,并按合同条款及时向有关责任人提出退货或索赔。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指固定资产日常的维修、保养和保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应实行归口分级管理,明确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各自的权限和职责。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各资产使用部门对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负责,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实物资产的日常维护与保管。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应建立企业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固定资产实物使用部门应建立部门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同时,健全固定资产的购建审批制度、验收管理制度、保管使用制度、转移报废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稽核制度,做到账、卡、物相符;制定固定资产报损报废、有偿调拨、转让变卖、租赁抵押等规定和申报制度,使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合理、节约、高效。

3.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首先,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财务入账时认真审核,与资产部门加强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资产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确保账账相符。建立固定资产盘库制度,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其次,改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处理。在权责发生制下,中小学校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再列入当期“事业支出”科目,而是借记“固定资产——成本”,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提取折旧额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之间差额为固定资产净值。

第9篇: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范文

分别建立《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和《资产委托经营协议》档案。对于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或拆迁、处置等重大事项,现行管理单位要整理、存档与事件相关的资料。重大事项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组织实施,相关资料原件由现行管理单位存档,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可根据需要保留复印件一份。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的固定资产检查、保养、维护、维修等记录要存档3年,并接受现行管理单位检查。现行管理单位应该按照信息化管理要求,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资产变动信息及时录入,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数据收集、汇总、分析效率和效果。

2固定资产实物管理

(1)日常管理。由于企业存续的固定资产分布较为分散,其日常管理主要采用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协议约定进行直接管理、现行管理单位监督管理的方式。现行管理单位要对资产实物进行不定期巡查,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实物状况、使用情况、有关管理记录及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等情况。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按照资产《资产委托管理协议》或《资产委托经营协议》做好资产的实物管理,其工作主要包括:配合现行管理单位掌握资产实物状况并报告;在规定权限内正确使用资产,对资产进行检查、保养、维护、维修;负责资产的安全管理;每年进行资产清查;对既有资产进行新建、大修、改造、装修的实施管理;接受委托负责资产拆迁、处置、转租等。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监督、巡查实物资产的管理状况,确保资产实物正常安全使用,并按照制度规定最大限度盘活利用资产。

(2)固定资产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管理。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实际情况需对固定资产进行新建、装修、大修、改造(含增设或增容)时,应向现行管理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现行管理单位负责审查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所提申请事项内容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根据现行管理单位的审批意见实施。实施事项完成后,现行管理单位对固定资产变化情况进行核对、检验,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负责按规定到地方相关部门办理验收手续,其中新建、扩建房屋还应按照规定办理房屋产权证书。同时,现行管理单位及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均应就重大事项建立相关档案。

3固定资产的分类处置利用

根据使用性质,可以将存续的固定资产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承租方签订《资产委托经营协议》,确立租赁关系;对于非经营性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应与资产管理受托方签订《资产使用管理协议》,确立委托管理关系。

3.1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一是经过有效完善整合后,对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可以通过法定程序转入现行管理单位;二是对权属瑕疵暂时完善有困难的固定资产,一般情况下应租赁给现行管理单位及其下属公司使用。租金本着市场公允原则,按照企业相关规定确定;三是有经营利用价值、现行管理单位不自用的固定资产,应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四是对于其他较为分散的闲置固定资产,现行管理单位可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企业相关资产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序进行有偿转让、股权投资、资产置换、抵偿债务等;五是对于丧失使用功能的固定资产,按规定要求实施报损、报废。应当鼓励资产承租方或资产管理受托方通过转让、移交等方式处置与现行管理单位主营业务关系不紧密、且不宜长期持有的资产,转让可采用公开挂牌、拍卖和招标或协议转让的方式。

3.2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处置利用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处置是指产权转移及产权核销行为。根据资产特性,相关资产处置行为包括:房改售房、房屋拆迁、房屋置换、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住宅房屋固定资产公开拍卖,以及部分无使用价值房产和危旧设施的报废、报损与核销等。按照现行管理模式及《资产委托管理协议》,对房屋固定资产处置应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管理模式,现行管理单位负责研究、审议房屋固定资产处置事项,提出处置意见与工作要求,负责受理与房屋固定资产处置有关具体事项,编制可行性报告,拟定相关协议文件、组织资产评估、对相关资产处置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按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与资产管理台账,对房屋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价值管理。资产受托管理单位作为房屋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单位,负责根据政策及资产实际情况提出处置建议,并按现行管理单位的意见开展相关工作。

3.2.1房改售房。受托管理单位应按现行管理单位的要求做好资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本人意愿,将申请人情况与审核意见报现行管理单位批准。受托管理单位应出具房改申请人结清房租、供暖与物业等费用的证明,并与申请人签订房改售房后供暖与物业费自理的协议。房改售房后,受托管理单位应及时将相关材料报现行管理单位备案。

3.2.2房屋(土地)拆迁、危改(棚改)。凡涉及房屋(土地)固定资产政府征地与房屋拆迁等事项,受托管理单位应根据拆迁公告及时向现行管理单位通报情况,报告政府拆迁与安置补偿方案,并按企业要求与现行管理单位的授权委托事项配合开展相关工作。现行管理单位会同资产受托管理单位,按照企业的划转文件及房屋(土地)权属证明与实际情况,对拟拆迁资产进行清点、核对与清查,并将结果登记造册。应对被拆迁资产组织资产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拆迁补偿依据,被拆迁资产的评估价格应与当地房地产的市场评估价格一致。凡属于现行管理单位国有产权的拆迁补偿方案,应优先选择实物或产权调换方式。

3.2.3协议转让、住宅大产权移交。为推动住宅管理社会化,可以鼓励受托管理单位将符合条件的住宅大产权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相关移交工作按“资产无偿划转”原则办理。在住宅大产权移交过程中,受托管理单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做好房屋大产权移交报告及移交协议的编制工作,按地方政府与企业要求将住宅大产权及管理责任全部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