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精选(九篇)

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

第1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关键词] 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又好又快发展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它围绕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优秀的财务管理对企业而言犹如一张极富粘性的网,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由它直接触动企业的中枢神经。虽然财务管理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不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作用。

    一、财务管理现有的问题

    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重使用价值实物管理、轻价值综合管理;重资金总量筹集,轻筹资结构安排;重生产成本管理,轻资金成本控制;重当期收益,轻风险控制;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防等,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无章、无序,给财务工作埋下了隐患,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架构不健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架构的设置应该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是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还有部分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有的甚至未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还有不少企业领导错误地认为财务收入和利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管理职能,造成了当前部分企业财务组织架构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状。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部分企业财务运行不够规范,权责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业务上,很少真正关注经营风险,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更没有投入专门的经费、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切实加强防范、控制和降低风险,内部审计也得不到足够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证,有的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务纪律的严肃性,任意干预企业日常决策,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三)费用管理不规范,资产管理散乱。在费用开支上,部分企业管理不严,未建立或未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没有对费用安排和使用进行合理筹划,有的领导干部自收自支,自用自批,开支无度,挥霍浪费,报销票据上没有经办人、证明人或审批人的签字,费用审批不规范、账款结报不及时、发票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资产管理上,部分企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方案,没有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资产实物与登记簿不符,实物管理和账务管理都有很多漏洞,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制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四)成本核算粗放,成本控制不严。绝大部分企业都能精打细算,控制成本绝对额,但在相对成本的控制上却缺乏经验和措施。有的企业成本核算十分粗放,将各种产品成本笼统汇总核算,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有的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忽视技术进步、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事前、事中控制能力较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的企业没有分项目分部门进行成本核算,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发生亏损,管理人员无法判断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还有很多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进行全程成本控制。

    (五)事前预算不力,事后分析不到位。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预防是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事前没有采集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并编制预算,在事中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预算完成与否,与各个部门没有太多关系。另外,事后评价和分析不到位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部门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就财务论财务、就数据论数据,忽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捕获不到管理层真正想了解的信息,不能从企业整体角度来分析问题,财务分析与企业管理严重脱节。

    (六)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财务创新。很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受网络技术的限制,采用较分散的管理模式,电子化程度不高,财务数据基本靠手工处理,财务信息上下级之间无法共享,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开发出能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部分企业不注重财务创新,财务管理水平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而改进,一直停滞不前,现有的财务工作方法、风险控制能力、考核指标、技术水平等均达不到时代要求,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出现财务开支困难、债务偿还能力不足、经营活力下降、效益滑坡等诸多问题。

    (七)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制度执行力不强。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有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还要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然而,当今很多企业财务人员观念较为滞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严重妨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还有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亲属担任,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对财经法规、制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以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另外,有些企业财务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任意简化会计手续,滥用会计科目,账目不清,账外设账,弄虚作假,不定期核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对财务收支监督不力,甚至采取虚开发票、开假发票等方式套取企业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财务管理是企业谋求效益的重要保障,在财务管理中活动要注重细节,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财务管理环境,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暗藏着风险,财务管理的有序和规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和规范。

    (一)重塑财务组织,健全财务机构,重振企业活力。对内部财务机制进行重组,进一步明确财务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和各相关人员的责、权、利,不但有利于成本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活力。一是健全财务组织机构,在企业内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专司资金调度、费用分解、日常费用控制与审核、财务预决算、财务分析等职能。同时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二是财务机制不完善的企业应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进行革命性调整,以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设计一套有助于资本迅速流动、资本结构优化组合和资本不断增值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财务管理的地位,增强财务管理的功能,提高财务管理的作用;三是对财务流程进行再造,以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为核心,去掉多余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涵盖财务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金、银行存款、物资采购、销售管理等方面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完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的基础是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要根据需要建立起综合性管理制度和单项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财务人员岗位职责、费用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日常操作规范,进一步落实岗位分工控制、授权审批制度、系统控制制度和内部报告制度,在完善财务制度的基础上,一是要对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监督和审计,不断创新监督和审计方式,从事后的财务收支监测向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等领域发展。二是要加强财务监控,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设置必要的财务衡量指标和监控标准,将执行过程中和结束后反映出来的结果与之比较,有效进行动态监控和控制。三是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风险的预警、防范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应付风险的方案和措施,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费用管理,定期盘点资产,强化应收付款管理

第2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关键词一:会计准则大修

国际会计准则的新一轮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在这一轮的改革过程中,我国在会计准则修订过程中已经逐渐开始掌握了话语权,并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逐步与国际趋同。为进一步推动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持续趋同,深度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相应完善我国准则体系,2014 年我国对会计准则进行大规模修订,相继修订6 项会计准则,并3 项新准则及1 项补充规定。于2014 年7 月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此次借鉴修订后的有关会计准则,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是继2012 年会计准则修订后的又一次大规模修订。

修订6 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0 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2 号-- 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7 号-- 金融工具列报。3 项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 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 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 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关键词二:管理会计

1 月29 日,财政部网站首次刊登了《关于征求<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函》,勾画了管理会计发展的蓝图,提出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力争通过5~10 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 月20 日,财政部长楼继伟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5 月6 日,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在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明确强调了财政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七项重点工作,其中,“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位列财政部2014 年七项重点工作之首。

8 月,财政部公布了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名单,经公开选聘,聘任丁淑英等68 人为第一届管理会计咨询专家,任期为两年。

11 月14 日,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作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启了管理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三:政府会计改革

事实上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试编工作早已于2011年启动。2012 年从12 个扩大到23 个省级政府,到2014 年要求全部省级政府启动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2014 年全国各地已经启动省级政府资产负债表的试编工作,包括上海、北京、安徽、湖南在内的多个省份已经开始试编多个市本级和县区本级的政府资产负债表。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5 月10 日在厦门出席中国会计学会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第五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讲话指出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是:第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采用系统合理的会计原则和方法,核算政府所拥有的资产、承担的债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以及财政资金运行等情况;第二,要编制出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预算执行等有关会计信息,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政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

在6 月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杨敏表示,财政部将把政府会计改革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政府会计改革总体方案、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组建方案、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构建方案以及中长期改革实施规划。

9 月,财政部成立了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政府会计准则》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专家表示,政府会计是一个包含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审计准则、内控规范、会计信息化等在内的体系,体系的完善和良好的应用还需要很长的过程。

12 月26 日,财政部起草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12 月31 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对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指出必须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运行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关键词四:注税、注评等职业资格取消

6 月4 日,国务院第50 次常务会议决定取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11 类专业技术人员准入类职业资格。结合会议决定,8 月12 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的11 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目录中包括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11 月24 日,国务院再次《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在取消67 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中包括保荐代表人资格。

12 月12 日,证监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2 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保荐代表人资格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被正式取消。

12 月20 日,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分别发文,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根据国务院的文件,国家税务总局正式取消注册税务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财政部正式取消注册评估师资格许可和认定。

本次取消的职业资格涉及领域多、受益面大,有利于降低就业创业门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创业主体的积极性。

关键词五: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草案

2014 年7 月9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政府采购法、注册会计师法等5 部法律修正案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8 月25 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国务院起草了保险法等5 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其中,草案将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权限修改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同时删去了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审批的相关规定,以及有关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须报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的规定。

8 月31 日,全国人大通过表决,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将第四十四条修改为:“外国人申请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和注册,按照互惠原则办理。“外国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在中国境内临时办理有关业务的,须经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

关键词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

为提高企业加大设备投资、更新改造及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9 月24 日,国务院第63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方案。根据该方案的具体要求,10 月20 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对有关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进行了明确。通过完善现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通过减轻税负,加快企业设备更新、科技研发创新,扩大制造业投资,促进大众创业。

通知明确规定:

一、对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6 个行业的企业2014 年1 月1 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上述6 个行业的小型微利企业2014 年1 月1 日后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 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二、对所有行业企业2014 年1 月1 日后新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 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100 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三、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 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

1985 年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和《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已在1992 年废除,被1992 年11 月16 日国务院批准、1992 年11 月30 日财政部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代替。目前,国家对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专门政策只有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 年颁布、2008 年实施的《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他折旧方面的规定散布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中。

关键词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一年后,2014年1 月7 日,财政部修订《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等三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制定了《机构会计制度》,在2014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三类会计制度,在此次修订中核算内容和会计科目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调整。对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提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涉及全国分布在28 个行业的共126 万户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预算是我国部门预算体系的组成部分,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本次修订新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会计目标、会计核算基础等方面,在兼顾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体现了财政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为贯彻实施新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政部会计司举办了新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培训班,全面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八:预算法修改

跨越十年、历经三届人大、两度成立起草小组,备受关注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终于完成大修。2014 年8 月3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法律将自2015 年1 月1 日起施行。

早在2004 年,预算法就已启动修订。最近10 年,立法、修法进入“快车道”,但相较同期启动修订的其他法律,预算法修订颇为波折,一些关键问题各方难以达成共识。专家认为,预算法是财税领域的“龙头法”,修改的新法无疑将引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开启大幕。

关键词九: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2013 年10 月2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2013 年12 月28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公司法》的决定,实缴变认缴,注册资本登记改革还权市场。2014 年2 月7 日国务院通过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年度检验验照制度、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

根据新修改的公司法,国家工商总局对《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等规章中,涉及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规章进行了修改。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工商部门不再收取验资报告,对企业而言,就会减省了验资这部分成本;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将大量减少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收入。

关键词十:《会计法》修订

第3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一、《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本次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包括《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两部分,预计征求意见结束后,在9月份最终以财政部文件正式。目前,财政部已制定详细培训方案,在北京、上海、厦门三个国家会计学院集中培训。对新准则的执行,中国证监会要求沪深上市公司在明年一季度按新准则编报披露,并且要求在今年年报结束后,编制新旧报表科目结转对照表,随一季度季报一并披露。对上市公司而言,《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9月定稿后到明年正式执行,仅有3个多月培训时间,任务非常艰巨。对于其它企业,预计自2008年起分批执行,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准则解释部分,对32个准则做出解释,但对《建造合同》、《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期财务报告》、《关联方披露》等6个准则未作出解释。准则解释进一步细化了准则原文,对一些重要事项进一步作了明确。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主要根据具体准则中涉及确认和计量的要求,规定了162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基本涵盖了所有企业的各类交易或事项。改变了原定的分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分别制定会计科目和报表的做法,统一制定了一套会计科目体系。对科目适用范围进行了说明:通用科目93个、银行专用科目9个、金融共用科目13个、金融专用科目1个、保险专用科目26个、证券专用科目2个、银行和保险共用科目2个、银行和证券共用科目3个、农业专用科目4个、建造承包商专用科目4个、租赁专用科目3个、石油天然气开采专用科目2个。各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在不违反统一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而对财务报告格式及列报内容的规定,则集中反映在准则解释当中。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解释中,分一般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格式及其附注作了极为详细的规定与说明。现金流量表格式及其附注、合并财务报表格式及其附注的解释则包含在《现金流量表准则》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中。相比旧制度,对报告的质量要求提高到较高层次,具体体现在报表附注上。

二、应用指南与原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在概念上首先要廓清的是,会计准则是新体系的核心,是原则性的总纲,而应用指南仅是会计准则的具体说明,是制度向准则过渡期的产物,本身还不能完全代替准则。

变化一:将不同类型企业会计核算统一到一起,会计作为商业语言的作用必将发挥得更加充分。将1992年“两则”、“两制”下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财务制度融为一套体系,增强了不同行业、企业间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同时由于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度趋同,为我国企业实施国际战略消除了制度,节约转换成本。

变化二:涵盖了所有经济事项,信息充分披露成为财务报告的根本理念。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最新成果,像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股权期权等新业务。在信息披露上,财务报告所做的应是充分披露,对报告信息的甄别使用则交给报告使用者。财务分析作用将更加重要。

变化三:内容实质变化之外,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科目名称到报表格式重新进行编排。对外统一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虽然主表格有所简化,但会计报表附注及编表说明内容变得非常庞杂,信息容量大。以商业银行为例,附注几乎包含了对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的解释与说明。

变化四: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考虑到我国实情,目前新准则体系还是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等,并且有严格的限制。对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或负债,与公允价值有差异的,新准则也规定了相应调整原则,突出了价值公允性。

实施新会计准则是个系统工程,将引发各行各业连锁反应,除了对会计行业本身的变化与影响外,可能需要关注的相关影响主要有:一是对企业的财务内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企业而言,要确保顺利实施,达到质量要求,就必须进行包括财会管理模式、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业务处理模式等在内的系统性改进。二是引发监管理念与方式的进一步革新。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列报是监管的基础,基础变化必然引发从监管理念到监管方法的一系列革新。三是引发财务税收制度的变革。现行税法体系是1994年左右颁布的,许多方面与经济发展显得不相适应,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建立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相适应的财税体系。四是将给软件业带来无限商机。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继1993年以来又一次会计制度革新,现代会计与计算机网络结合紧密,会计处理的变化使得现行会计软件亟待修改,市场潜力巨大。五是给资产评估业带来发展机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使中国评估协会意识到这是发展评估业的好机会,已开始行动起来。六是教育培训市场潜力巨大。据悉,明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全面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内容。教材出版和培训容量巨大,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巨大商机。

三、应对策略思考

第4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关键词]在新形势下;强化财会管理;思考与对策

回顾和反思金融危机时期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业带来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不仅仅是个企业财务会计多项因素的权衡,更重要的是企业财务会计在管理上的强化,吸取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向,从理论和实践方法体系、制度组织体系和教育体系等方面完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应用与正确选择,将财务会计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准确信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财务会计主要在决策管理、程序规范、实务操作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目的,有的企业铺摊子、上项目,一味注重投入,忽视投资决策和管理,固定资产比重上升快,在建工程较多,投资较大,甚至挤占营运资金,以至投入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有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稍有积累便用在非生产性开支上;有的企业处在亏损的困境中,挥霍性花费也毫不吝惜;有的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出现财经纪律松弛现象突出,营运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设备无人管,成本不核算,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或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问题以及虚盈实亏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则是,导致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明显上升。《财务制度》规定:“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些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有些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有章不循、执行不严的现象;有些企业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程序和操作不够科学,个别企业甚至存在账目混乱现象:有些企业资金短缺是深感头痛的事,然而,实际上不少企业的资金不是缺在总量上,而是由于管理不善,致使资金循环不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由于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财务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问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还存在小均衡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对财务会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增多,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明显突出,如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根据政策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由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可选择性较强,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种,企业自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目前,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政策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二、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要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市场竞争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与收益对等观念、信息理财观念、人才价值观念、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观念、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等现代财务会计管理的理念,以适应现代经济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求。只有树立有价值的财务会计管理新思想新理念,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管理在创造企业最大经济效益过程中的龙头作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者要具有创新精神,大胆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敢于打破原有准则和制度框架限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先进的会计政策。正确处理好财务会计在管理中的创新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大多数企业财务会计业务,都能够从财务会计准则中选取合适的财务会计管理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生一些新业务,产生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在财务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和说明相应的处理方法,就需要财务会计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真分析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实质后,根据相关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和自己的经验,找到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决办法。利益相关者、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以及新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兼顾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事实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使财务会计准则不断优化。过去,在财务会计管理时,往往只把财务会计管理大多局限于企业单方面的行为,仅仅考虑对准则的描述,忽视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准则的程度。而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以财务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新的财务会计准则的实施则又会引起财务会计管理的变化。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降低来自政府部门的比重,增加来自实务界的代表。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要为公众参与准则制定提供必要而合理的形式,因此,信息要公开和提高透明度。必须提供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公开信息。信息透明度与沟通渠道不畅,是导致利益相关者间信息不对称及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的财务冲突的重要原因。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财务会计管理上的冲突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要对拟采取的财务会计管理在利益相关者中进行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形成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不断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水平

第5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关键词:外部人 有效使用 财务报告 注意事项

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竞争对手及政府监管部门等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外部人,可以以企业财务报告为抓手,通过阅读、分析、判断、评估等多种方法来获取有效的决策信息。

1 企业财务报告的构成

企业的财务报告是由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其他以报告日为基准,综合运用估计、判断、模型等方法提供决策有效信息的补充资料共同构成的。它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其核心是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现行的财务报表需要按照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新准则的要求,以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基础,以客观可稽核的凭证为支撑,通过严密的信息加工程序来确认、计量和报告。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具有明显的财务性和历史性的特征,它的真实、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控的有效性。

2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健全导致的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失真的会计信息不能做为报表使用者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利用不当还可能形成错误结论,误导决策。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蓄意操作导致的失真,如虚构交易扩大收入规模粉饰报表、虚列成本避缴税收、滥用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等方式为一己之私随意调节利润。另一种是管理水平、业务能力有限导致的失真,如不能客观准确的确认、计量业务;内部信息传递不畅导致的业务流与财务流、现金流脱节等现象。

2.2 企业财务报告难以全面、及时地反映非货币信息、表外事项及企业发展趋势等信息。企业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以货币计量的真实交易基础之上,所反映的主要是能量化的财务信息,对于企业内控的有效性、组织效率、企业文化等非货币信息难以全面反映,对于所涉及的担保、涉讼、抵押及租赁、保理等特殊表外业务和期后事项也不能及时、完整反映。

此外,财务报表是以过去的(已发生的)交易为基础的,即便是新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也是建立在特定基准日的基础之上,虽最大限度的接近现状,也不能提供企业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2.3 企业财务报表表内项目受准则约束也难以准确反映通货膨胀及资产质量等相关信息。现行财务报表是建立在货币计量的真实交易基础之上,而货币计量假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币值稳定,即不考虑通胀。因此,在经济波动较大,或是常年通胀的累积影响下,原来的资产的现行价值与其账面价值就会产生较大的偏差,造成信息的失效。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国有企业商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在现行制度下,经评估后可溢价数十倍,甚至更高。

此外,财务报表上的“其他非流动资产”及“存货”、应收款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构成及质量情况也必须通过辅助说明、函证、现场查看等方式来验证。

3 外部人有效使用企业财务报告需重点关注的事项

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所能占用的信息范围不同,对于财务报告的使用效果也就大不相同。但不论是基于何种目的,占有资料的充分性如何,如想进一步提升财务报告使用的有效性,加大对企业的了解均需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解读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当前的宏观形势。没有哪一个企业是能脱离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独自运作。“大盘普跌,个股飙升”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因此,要用联系的眼光把所要了解的企业微缩到一个宏观背景、行业特点中去,了解不同行业业务运行及资产构成的特点,如商贸物流类企业属于轻资产行业,如一个这类行业中的企业出现大量的重资产,则需重点关注,判其真伪,或是考虑其是否有转型打算。二是通过公共信息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初步判断用以决策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提高决策的有用性。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可以通过工商部门或是企业对外的宣传(尤其可充分利用网络公开信息)对其股东状况、注册资本、内部组织结构、主要产品及服务做个了解,结合财务报告及其他信息映证其是否存有异动或不符的情况。比如,笔者曾遇到在网上查询某公司简介时,其对外宣传的注册资本为12亿元,但其母公司报表反映的对其投资仅有650万元,通过分析、询问最终确定该公司存有重大的虚构交易;如所需了解的企业是上市公司,除上述查询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查阅网上公告,看其有哪些重大决策,这些决策是否符合其发展战略、程序是否规范、是否能与企业报表相衔接等方面做出相应判断。三是认真阅读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主体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的财务报告虽是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来编制、报告的,但是新准则对于具体的会计操作方法还是给了企业较大的操作空间,如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存货的计量和坏账准备的计提等都有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法。从阅读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着手,可以判断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是稳健还是进取,是否符合总体发展战略等。四是充分关注非财务信息、表外信息及现金流信息。非财务信息和表外信息能使报告使用者更全面、更理性的看待企业,并且要重视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的运用。有些企业为了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提前确认收入、利润或是虚构交易形成收入、利润,但是没有实质业务的交易始终只能带来“纸上富贵”,现金流量表上的这一项目能综合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要把“现金为王”的理念贯穿在分析、使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同时注意行业的生命周期及企业的生命周期。五是提高外部使用者自身素质。外部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如对企业财务和管理知识有一定了解,对行业特点较为清楚,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投资者更重视投资回报率,债权人更注重资本安全性和资产的流动性及可抵押、可变现能力,供应商则需重视其现金偿付能力及结算模式(即应更关注应付、预付款和结算政策),销售商更关注其销售政策及其折扣,政府的监管部门关注的几乎覆盖上述外部人所关注的范围。以上分析是建立在单户企业的基础之上,随着大型多元化集团的出现、跨国业务的出现、金融创新带来的复杂投资工具等,都会对传统的报表分析方法提出挑战。而外部人对于企业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更是有限,这就更需要外部人不断地去提升综合素质,明确财务报告使用的目的,从实际出发,认真研读。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及其信息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11.12.

第6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1.税收筹划是一种理财行为,为企业财务管理赋予了新的内容。传统的财务管理研究中,主要注重分析所得税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如纳税人进行项目投资时,投资收益要在税后的基础上衡量,在项目研究和开发时,考虑相关的税收减免,这将减少研究和开发项目上的税收支出,而这些增量现金流量可能会使原本不赢利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涉及多个税种,所得税仅为其中的一个。税收筹划正是以企业的涉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税收缴纳等各方面,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环节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考虑纳税的影响,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统筹安排,以获得财务收益。

2.税收筹划是一种前期策划行为。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通过税种的设置、课税对象的选择、税目和税率的确定、以及课税环节的规定来体现其宏观经济政策,同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或消费者采取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为,税收的政策导向使纳税人在不同行业、不同纳税期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税负差别。由于企业投资、经营、核算活动是多方面的,纳税人和纳税对象性质的不同,其涉及的税收待遇也不同,这为纳税人对其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等纳税事项进行前期策划提供了现实基础。税收筹划促使企业根据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情况权衡选择,将税负控制在合理水平。若企业的涉税活动已经发生,纳税义务也就随之确定,企业必须依法纳税,即纳税具有相对的滞后性,这样税收筹划便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税收筹划是以经济预测为基础,对企业决策项目的不同涉税方案进行分析和决策,为企业的决策项目提供决策依据的经济行为。

3.税收筹划是一种合法行为。合法性是进行税收筹划的前提,在此应注意避税和税收筹划的区别。单从经济结果看,两者都对企业有利,都是在不违反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采取的目标明确的经济行为,都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利益。但它们策划的方式和侧重点却存在本质的差别;避税是纳税人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利用税收制度和征管手段中的一些尚未完善的条款,有意识地从事此方面的经营活动达到少交税款的目的,侧重于采取针对性的经营活动;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以税法为导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筹划,侧重于挖掘企业自身的因素而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的筹划活动。避税是一种短期行为,只能注重企业当期的经济利益,随着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征管手段的提高,将会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而税收筹划则是企业的一种中长期决策,兼顾当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符合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具有更加积极的因素。从这方面看,税收筹划是一种积极的理财行为。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在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和依法经营的前提下,应从维护自身整体经济利益出发,谋求长远发展。税收作为国家参与经济分配的重要形式,其实质是对纳税人经营成果的无偿占有。对企业而言,缴纳税金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流出,抵减了企业的经济利益。税收筹划决定了企业纳税时可以采用合法方式通过挖掘自身的因素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进行税收筹划活动便显得极为必要。

二、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税收筹划涉及到企业与税收有关的全部经济活动,在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分析的角度有很多,在此仅对税收筹划应用结果的表现形式进行简要的分析。

1.通过延期纳税,实现财务利益。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冈素,而延期纳税直接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假定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企业的经营环境未发生较大变化,在某些环节中,在较长的一段经营时期内交纳的税款总额不变,只是由于适用会计政策的不同,各期交纳税款不同。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如存货成本确定和提取折旧等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从理论上讲,购置存货时所确定的成本应当随该项存货的耗用或销售而结转,由于会计核算中采用了存货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存货计价方法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当期的企业所得税有一定的影响。折旧提取与此类似,采用不同的折旧提取方法各期提取折旧的数额不同,对当期的企业所得税的数额有不同的影响。但从较长时期看来,企业多批存货全部耗用和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期限结束后,对企业这一期间的利润总额和所得税款总额并未有影响。税收筹划起到了延期纳税的作用,相当于得到了政府的一笔无息贷款,实现了相应的财务利益。另外,纳税人拥有延期纳税权,可直接利用延期纳税获得财务利益。企业在遇到一些未预见的事项或其他事件时如预见到可能出现财务困难局面时,可以依据税收征管法提前办理延期纳税的事项,甚至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期间内以交纳税收滞纳金为代价的税款延期交纳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企业赢得有利的局面和时间,来缓解当前财务困难的情况。

2.优化企业税负,实现财务利益。一是对从事享有税收优惠的经营活动或对一些纳税“界点”进行控制,直接实现财务利益。如税法规定企业对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数增长达到10%(含10%)以上(此处10%即是一个界点),其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除按规定可以据实列支外,年终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增长额未达到10%以上的,不得抵扣。企业的相关费用如接近这一界点,应在财务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加大“三新费用”的投资,达到或超过10%这一界点,以获取财务利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是对经营、投资和财务活动进行筹划,间接获得相应的财务利益。如企业的融资决策,其融资渠道包括借入资金和权益资金两种。无论从何种渠道获取的资金,企业都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两者资金成本率、面临的风险和享有的权益都不同,其资金成本的列支方法也不同,进而将直接影响企业当期的现金流量。再如税收筹划在利润分配中的运用。以股份制公司为例,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仅影响到其股东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而且也影响到该股份公司的现金流量。常见股利的分派形式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若发放现金股利,企业须支付一定数额的现金,股东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若发放股票股利,便可将盈余留在企业内部,股东虽未得到现金收入,却可以从股票价值增加量中获取收益,也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由于不用支付现金股利,可以增加营运资金,还相对扩大了所有者权益的数额,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增加了今后发展的潜力。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税收筹划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加以规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策划,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财务活动健康有序。由于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企业应立足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情况,策划适合自己的筹划方案。

1.企业的财务利益最优化。税收筹划是为了获得相关的财务利益,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最优化。从结果看,一般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的税负或减少了税款交纳额。因而很多人认为税收筹划就是为了少交税或降低税负。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对税收筹划认识的“误区”。应当注意的是,税负高低只是一项财务指标,是税收筹划中考虑的重要内容,税收筹划作为一项中长期的财务决策,制定时要做到兼顾当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在某一经营期间内,交税最少、税负最低的业务组合不一定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税收筹划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的财务环境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运用各种财务模型对各种纳税事项进行选择和组合,有效配置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最终获取税负与财务收益的最优化配比。

2.税收筹划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税收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前期策划和财务测算活动。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策划,进而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但这些活动有的还未实际发生,企业主要依靠以往的统计资料作为预测和策划的基础和依据,建立相关的财务模型,在建立模型时一般也只能考虑一些主要因素,而对其他因素采用简化的原则或是忽略不计,筹划结果往往是一个估算的范围。而经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也使得税收筹划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注重收集相关的信息,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据此编制可行的纳税方案,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使税收筹划的方案更加科学和完善。

第7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一、时间安排

全县财政系统创业服务年活动组织实施阶段时间为:3月1日至10月31日

二、工作内容

1、明确两个要点

一是明确活动主体和服务对象。创业服务年活动主体是全县财政系统所属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具体包括机关各股室、二级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财政所和全体干部职工。创业服务对象为:优势产业、高科技、低碳经济等大项目、大企业的招商引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发展;企业“二次创业”和县级改造;全民创业。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局创业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对组织实施阶段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并建立分管局领导联系分管股室工作责任制,牵头抓好工作落实。各分管领导负责牵头对口单位或股室分别负责,落实具体工作的内外衔接、联络、协调、考核,以及督促该项工作在全县财政系统的组织、实施、监督等事项,有关股室相互配合,积极做好协助工作。

2、主抓五项工作。围绕活动主题,紧扣财政实际,在创业服务年活动组织实施阶段中具体要做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循环经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好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循环经济引导资金等扶持创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围绕我省十大优势高新产业规划,采用贴息、补贴、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手段,优先确保我县重大产业项目需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支持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外贸产业发展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灵活运用财税政策,采取“一厂一策”、“一品一策”的方式,支持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和支持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加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税政策;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及时办理出口退税手续,尽快足额到位企业出口退税资金,确保我县重大产业项目在规模上有新突破、质量上有新提高。

此项工作由颜志灵牵头,预算股、经建股负责,文财股、农财股、会计股等配合。

二是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机制,推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放宽小额贷款担保人限制,拓宽小额担保贷款范围,支持下岗职工、农民工创业;认真落实缴纳社保资金的优惠政策,鼓励困难企业通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等方式稳定职工队伍;支持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壮大;做大做强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大担保额度,为符合产业政策的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有信誉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好支持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注册、经营、发展的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提供招投标、政府采购同等待遇,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公平的市场参与权;运用好人才发展资金,支持引进留学归国等高层次创业人才。

此项工作由吕磊牵头,担保中心、社保股负责,预算股、文财股、经建股、政府采购中心、政府采购办等配合。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努力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和服务环境、宽松透明的市场和企业经营环境、优越的创新创业成长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升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改革,推行行政处罚统一原则、统一标准的基准制度;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收费,加强行业自律,改善行业服务水平;加大投诉处理和查处力度,加强对创业者和群众投诉以及监测点反映问题的督查督办,及时受理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严肃查处损害投资创业者利益的行为、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严肃查处截留、挪用、滥用财政支持资金的行为,严肃查处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职工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

此项工作由牵头,财检办、财政监督局负责,文财股、综合股、会计股等股室配合。

四是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大力倡导服务之风,坚持“八项服务承诺”,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把握服务重点,继续推行“时间减半、效率翻番”、“0+100”活动(业务出错率为0,群众满意率100%)工作目标,深入开展“2+1”业务帮扶活动,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争做服务型干部;大力倡导创新之风,坚持财政工作“三个转变”,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工作中敢于突破、敢负责任、敢于争取,努力建设创新型机关、争做创新型干部;大力倡导务实之风,坚持“心系群众,财政为民”,强化为民意识,建立责任机制,努力建设务实型机关、争做务实型干部;大力倡导廉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努力建设廉洁型机关、争做廉洁型干部。

此项工作由牵头,办公室、党委办负责,各单位、股室配合。

五是营造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运用网站、简报、外宣等手段,大力宣传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使创业者人人知晓,促使各级财政部门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注重宣传创业典型和服务创业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着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干事创业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和活力,全力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

此项工作由刘明华牵头,信息中心、党委办公室负责,各单位、股室配合。

3、落实四点要求。创业服务年活动涉及面广,要求高,全县财政系统各单位(股室)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把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作为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坚决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把创业服务年活动落到实处。

二要建章立制,务求长效。进一步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推动机关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建章立制,以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以服务承诺制来明确为民服务内容,以公开办事制度来推进政务公开,以民主决策制来强化群众监督,以绩效考核制来评价工作实绩,以责任追究制来严肃工作纪律,进一步量化机关工作标准,规范机关工作程序,堵塞机关管理漏洞,完善机关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从而形成服务创业的长效机制。超级秘书网

第8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关键词】集团企业 税务管理 对策 体制 构建

一、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概况

(一)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集团企业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通常是以一个或多个强大的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若干在资产、资本、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单位为层,通过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务协作等方式形成稳定的多层次经济组织。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集团企业税务管理应符合税法规定,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在日常经营中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及资料管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纳税筹划结合企业实际及集团特点进行。

(二)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特点

由于集团企业是由若干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大型多层次的经济组织,其运营背景差异化、经营范围多元化、内部治理结构复杂化、财务核算规范化,这些特点使其在税务管理上有别于单独个体。通常,集团企业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更强,制度化更高,分工更细化,管理上强调计划性、一致性,有较高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这些特点要求其对税务管理更系统、细致,同时要关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纳税人个体的差异性问题,提高纳税遵从度,做好纳税筹划,节约税收成本,降低纳税风险。

(三)加强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及财务管理水平。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税收筹划和管理工作,集团企业必须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税务培训,并对资金及经济业务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和评估,从而推动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及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其次,有助于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国家的税收法规往往和政策导向挂钩,在一些新兴产业,扶持产业有较大的税收优势,企业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可以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尤其是面临转型的集团企业,能够根据产业政策,合理配置资源,依靠税收政策导向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大有益处。

再次,有助于降低集团企业的税收成本。集团企业税务管理归根到底就是降低税赋,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益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筹划与管理,合理避税不等于偷税漏税,这就需要企业做好税务管理工作。

二、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现状

(一)税务风险意识不足

首先,集团领导对税务风险的整体认识程度不高,在机构设置上,通常设一税务主管管理全部税务事务,无高级管理人员专门负责税务问题,相对于资金、预算等,对其重视程度不够,重大涉税事项很少在领导决策层讨论;其次,由于集团总部的税务意识淡薄,下属公司更加不注重控制税务风险,对中介机构依赖程度高,不易构建集团自己的税务风险管理团队;再次,目前大部分集团企业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应对、控制税务风险的机制,面对税务风险基本上是被动的、应急的,经营筹划中很少主动的去规避税务风险,只是被动的跟着税务机关的评估检查而疲于应付。

(二)信息化税务管理不健全

随着集团企业规模的扩大,为提高效率,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广泛地应用于集团,但由于税务管理的行业性和地域性,以及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目前的ERP系统设计中很少有与财务核算直接相关的税务信息,更无法依靠其进行税务管理。故在信息化管理日趋广泛的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化税务管理系统成为制约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的瓶颈。

(三)税务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集团企业通常安排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俗话说的“老会计”)进行税务管理,这些财务人员通常年纪较大,由于精力所限,可能只熟悉某些常用税种,其他所学已经忘记,也无暇钻研。另一方面近年来不断的税制改革,税收相关政策法规变化很大,需要所有财务人员不断学习、研究新政,制定相应对策,做好新旧政策衔接,这就要求税务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当专业的知识水平,能够将税务与财务管理融会贯通,做好纳税筹划。

三、集团企业税务管理对策

(一)防范控制税务风险

科学的设置税务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税务管理制度,将税务风险的控制纳入到集团企业全面风险控制中。建立健全涵盖集团企业设立、采购付款、生产运行、销售收款、并购重组、公司注销等全业务流程的税务风险内控制度,建立集团内部税务检查和审计机制,制定激励约束机制及奖惩办法,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挂钩。决策层应重视税务筹划,在投融资决策、生产经营过程中就重大事件征求税务人员意见。建立集团内的及时沟通机制,下属公司对于重大的涉税事项,及时上报集团,必要时征询税务部门意见。

(二)建立税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充分利用ERP、网络通信等技术将集团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整合,建立一体化综合性税务管理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有:整合集团企业的税务资源,实现财务与税务信息互联;建立税收核算系统,根据最新的税务法规实时更新系统设置,对新政策、新问题有统一的标准化解读,建立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实现日常税务业务可以标准化处理;风险自动预警控制;实现与税务网站的信息对接,及时获得外部信息,提高管理效率。

(三)税务管理人才培养及储备

集团企业应重视税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招收会计人员时要注重考察其税务能力,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业务培训,税务管理培训应涉及全体财会人员,不能仅仅针对税务专管人员开展,因为公司几乎所有业务都涉及税务事项。在进行税务管理人才培养时要注重专业性和全面性,对于某一公司来说,处于特定行业、地域,其税务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深钻专业性,但对于多元化发展的集团企业来说,要求税务人员全面了解不同行业、地域、税种,能够综合考虑,进行纳税筹划,对税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日常工作的不断积累,组织适当的专业培训,提高税务人员的素质。

四、集团企业税务管理体制构建

针对上文对集团企业税务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构建完善的集团企业税务管理体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税务管理原则

税务管理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事前筹划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风险防范原则等。集团企业应严格遵循税务管理原则,将控制税务风险、注重纳税筹划、合法合规纳税、提高税管效益纳入到集团企业税务管理体制中。

(二)设立税管专门机构

集团企业应在集团内部设立专门的税管机构,税管机构应有专业水平高,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员负责。税管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为集团提供最优的税务筹划方案,同时,指导下属公司的税务管理工作。在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税务主管、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中都应涉及税务内容,而不能仅仅依靠税务管理部门。

(三)加强日常经营税务管理

税务日常经营管理内容应涵盖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纳税评估、税务档案保管等内容,这些内容应在税务管理制度中明确处事原则及方法程序,特殊事项及时上报集团税管部门。

(四)重要及重大涉税事项处理

企业发生的重要及重大经营事件,包括重要的购买、销售货物;购买处置资产、投资与被投资;融资;债权债务重组;担保事项;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等,都将会对企业的税务产生重大影响,属于重要及重大的涉税事项。集团企业对于重要的涉税事项应订立预警、汇报、筹划、管理体制,建立沟通渠道,重大涉税事项应报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五)税务人才培养

建立税务人才培养机制,不仅要培养熟知税务法规,合法合规纳税的普通人才,还要注重引进与培养精通税收政策、掌握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等知识、掌握国际税收知识、熟悉税收领域国际惯例、能够进行纳税筹划,合理节税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六)税务管理考核

将税务管理纳入公司考核管理体系。首先:集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将税务工作进行划分,按不同内容设定考核指标,比如可以将税务管理内容划分为基础税务工作,重点税务工作,重大涉税事项处理,税务检查及评估,其他涉税事项等,不同内容设定不同的基础分及比例分,将考核成绩纳入集团企业绩效考核中。其次,对于考核指标无法涵盖的内容,应定期进行定性分析,比如税务风险控制及税收筹划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娜.浅谈新形势下的集团税务管理工作,财务审计,2016年4月上.

第9篇:高新企业财务注意事项范文

关健词:财务管理;民营企业;会计制度;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也就是资金运动和价值形状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发展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极为薄弱,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建立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是政府及社会各界需引起高度重视关键。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 民营企业管理模式陈旧、落后

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财务制度的影响,多数民营企业尚未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未以财务指标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诸如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无法应用。筹资时不权衡资本成本,不考虑资本结构;投资时不测算风险报酬,不分析现金流量。同时,企业管理模式也较为陈旧、落后。民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财务管理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筹资投资等所有的经济业务都由一人掌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模式大大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给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财务管理混乱失控,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

2 企业领导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民营企业的领导者,从总体看,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小作坊”、“夫妻店”起家的民营企业,其经营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认识不清。而且,不少民营企业的领导者痴迷于自己的经验,错误地认为企业效益是靠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这些领导者不仅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纳税申报,完全无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功的指导作用;在民营企业内部无法进行利润盈亏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导致他们对专职财会人员的轻视,忽视财会人员在企业中应发挥的管理职能。企业领导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意识的淡薄,就大大制约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和持续发展。

3 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集会计、出纳、审批为一体,老板一张口、一支笔自己说了算。不设会计机构,或虽设会计机构却形同虚设。较典型的是老板娘任出纳掌握财政大权,只聘一个记账员记记账。凡是采取公司制的民营企业设立了会计机构,但不少会计机构的设置不移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内部财务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现金管理,更具随意性,不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使用现金,白条抵库、坐支现象严重,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大额现金只要领导点头就可任意开支的情况随处可见。随意的现金使用一方面造成企业现金闲置,或者因管理不善,需要资金时却因缺乏周转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更严重的是因此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4 财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首先,民营企业对财会人员重使用轻培养,财会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财务管理问题,形成了民营企业财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观念淡薄。多数财会人员专业业务知识停留在原水平线上,对新制度和法规无能接受,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修订后的《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了解甚少,财经纪律自律性很差,无视法律后果,任意变造伪造会计凭证、账簿,编制虚假会计报表。财会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的第二个表现是专业技术本平低。不少民营企业财会人员非

“科班”出身,没有会计从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较成熟的集团公司的财会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外,但在选任财务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没有按《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规定条件任用,没有实行回避制度,凭个人形象和亲属关系,并带有极为浓重的“家族式”的用人关系。还有不少民营企业的财会人员上岗靠的是关系而非专业水平,甚至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非法上岗。他们对财会新规则、新技术知之甚少,实际操作技术落后且更新速度慢。

其次,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滞后,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得不到应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发挥不出。在会计业务处理和向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一切听从领导,提供内外不一,虚假的会计报告时有发生,既导致企业会计行为随意化,财务工作极不规范,也使企业无法运用会计信息用以指导和发展生产。

5 外在会计监督缺位

企业会计外在监督主要是政府监督和会计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指政府财政、税务、统计、审计、工商等部门对民营企业实施的会计监督,对民营企业会计实施监督的手段主要是会计规范和会计行为。会计规范主要指针对会计实务起约束作用的原则、准则、法规、条例和道德守则的总和。政府等有关部门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难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会计规范对民营企业日常的具体会计行为进行监督。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法规,民营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部门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报表往往是我发表你填制,你报送我汇总。即使发现报表内容离谱太大一般也是退回重报。在审查报表是偏重于技术上的差错而不注重报表的真实性,缺少对报送虚假信息的责任追究与惩罚措施。政府监督的缺位和政府各有关部门信息的相互独立,从客观上使民营企业会计行为放任自流,有些民营企业往往因不同的目的向不同的部门报送不同的会计报表,显而易见,这种会计信息的可用性、可比性和可靠性是何等的低下。

民营企业外在监督的另一种缺位是社会监督的缺位。社会监督主要由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会计中介机构执行。修订后的《会计法》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进行再监督的内容,以保证会计中介机构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由于目前社会审计的业务尚未涉及到民营企业,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加之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混乱,内控乏力,经营活动中不规范行为普遍,对其年度会计报表审计风险很高,使得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大愿意从事民营企业审计工作。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缺位,加重了民营企业财务工作的随意性。

6 会计信息失真,偷税漏税现象严重

民营企业会计资料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上是因为民营企业管建制度不完善,企业财务人员技术不过关,财会工作内外监督不到位;主观上则在于企业领导为达到其申请银行贷款、偷漏税收的目的,不惜违法造假。会计信息失真集中表现在民营企业编制多套会计报表,报送银行的是好看的实现盈利的会计报表,目的是获得银行贷款;报送税务部门的则大都是亏损的会计报表,这些报表往往通过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达到偷漏税款的目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二、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 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企业资金的使用周转是从材料采购入库、投料生产、产品入库、产品销售一直到货款收回的一次循环,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 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树立有效的长期投资分析评估机制,财务部门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参与新投资项目、资产重组项目的风险、成本与收益等论证考核评价工作,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出改善投资方式和管理方法,采取强化管理抑制或合并、转让、终止、撤销、清理出售等建议,供领导决策。民营企业应注意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与实施规范程序。当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预测分析。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投资决策应当遵循以下要求:要有阶段性,要保证重点,集中力量,不能平铺直叙。要有理性,只涉及与主业相关的领域。要有人力和资本上的剩余能力,其中资金方面是指自有可动用资金加上以项目名义进行的适度负债经营,绝对不能长时期搞流动资金长期化、固定化。要对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对风险可能产生的代价进行测算并与收益进行比较。投资要有前瞻性,要有能产生长远利益的项目,以增强后劲。同时必须长短结合,要有产生眼前利润的项目去支撑。

3 民营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控制制度

完善财务处理流程?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例如,凡投资性支出和非经常性大额货币资金支出须由董事会集体联签,限额以内的由业主(或董事长)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其余日常货币资金支出由分管财务副总或其授权指定的专人签字审批。帐、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订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

强化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内部审计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对于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实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创新,要从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专项审计等领域发展。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财务制度统驭全体成员。端正整个企业的风气。

4 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各指标的分析工作

跟踪企业各环节资金使用情况,做好资金流向分析,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加强财产控制,特别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向来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物资进出务必有入、出库单,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并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处理。

5 加强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