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有核细胞计数精选(九篇)

有核细胞计数

第1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关键词】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细胞参数;病态巨核细胞

巨幼细胞贫血(MA)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 细胞DNA合成障碍, 导致细胞发育障碍所致的骨髓三系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及无效造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获得性的、造血功能严重紊乱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两者在实验室检查和血细胞形态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贫血, 同时伴有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 两者的骨髓粒、红、巨三系均可见病态造血等形态学改变等。为了提高对MA和M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对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确诊的66例MA及30例MDS的红细胞参数和骨髓病态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分别作了对比观察, 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6例MA患者, 其中男性35例, 女性31例, 年龄14~78岁, 中位年龄58岁, 设为MA组,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确诊的MDS患者30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 年龄28~72岁, 中位年龄53岁, 设为MDS组, 全部符合MA和MDS诊断标准[1]。

1. 2 仪器和试剂 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物, OLYMPUS公司双目显微镜, 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 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

1. 3 方法

1. 3. 1 红细胞参数检测 EDTA—K2真空采血管静脉采血2 ml, BECKMAN COULTER 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使用前用厂家提供的质控品进行校正,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 于2 h内对样本进行检测。

1. 3. 2 骨髓病态巨型细胞计数和分类 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骨髓穿刺, 取出骨髓液常规制作骨髓涂片(血膜面积不小于1.5×2.0 cm2), 干后经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染色, 用低倍镜以“弓”字形依次来回不重复不遗漏计数全片病态巨核细胞, 并用高倍显微镜或油镜将所有病态巨核细胞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单圆核巨核细胞、多圆核巨核细胞、多分叶巨核细胞以及其它畸形巨核细胞进行分类并进行形态学观察。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整理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表2 MA与MDS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及其形态类型的比较

项目 MA(n=66) MDS(n=30)

病态巨核细胞[n(%)] 30(59.2%) 20(66.6%)

淋巴样小巨核细胞[n(%)] 0a 16(53.3%)

单圆核巨核细胞[n(%)] 11(16.8%)ab 17(56.3%)

多圆核巨核细胞[n(%)] 30(42.3%) 15(50%)

多分叶巨核细胞[n(%)] 31(48.5%) 12(40.0%)

其他畸形巨核细胞[n(%)] 10(15.2%) 5(16.6%)

注:a与MDS比较 P

2 结果

2. 1 MA与MDS红细胞参数比较 由表1可见, MA除MCV高于MD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

2. 2 MA与MDS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及其形态类型的比较由表2可见, MA病态巨核细胞阳性检出率低于MDS,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与MDS主要差异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P

3 讨论

3. 1 综合MA和MDS红细胞参数检查结果, 两者除MCV有意义增高外, 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在大红细胞高色素贫血的类型中, 红细胞参数具有明显的重叠性[2], 虽然MCV有一定差异, 但此差异并不具有特异性, 不能作为鉴定依据, 只有结合临床, 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2 MA和MDS骨髓象都有异常造血的形态变化, 常会带来两者鉴别上的困难[3]。MDS骨髓可见各种类型病态巨核细胞, 但以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和单圆核巨核细胞为主。 MA中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未检出, 单圆核巨核细胞明显低于MDS, 这对于MA与MD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A中, 病态巨核细胞主要为多圆核巨核细胞及多分叶巨核细胞, 是由于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引起细胞DNA合成障碍, 造成部分血细胞核肿大结果。淋巴样小巨核细胞与单圆核巨核细胞是MDS的主要病态巨核细胞, 这两种病态细胞的形成与巨核细胞本身不能进行胞核的复制或复制次数减少有关。单圆核巨核细胞的形态标准是:直径>20 μm, 胞体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浆较丰富, 核圆或椭圆, 核膜光滑无切迹, 核染色质粗, 可见核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在恶性血液病中阳性率最高, 除偶见于良性血液病外, 都出现于恶性血液病, 因此, 特异性极高, 是MDS和AML病态巨核细胞的主要类型, 也是巨核细胞无效造血的主要形态学类型。淋巴样小巨核分化极差, 倍体数较低, 其形态特征主要为:大小、外观与成熟淋巴细胞相似, 核浆比大, 核圆形或凹陷, 染色质致密粗糙, 结构模糊, 无核仁或偶见1~2个模糊的小核仁, 胞浆强嗜碱, 不透明而呈云雾状, 周边不整齐或有泡状突起, 可有血小板形成现象。由于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相对较为困难, 必要时要借助小巨核酶标或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型检测, 以提高其检出率。

综上所述, MCV只能作为MA与MDS的辅助筛查指标, 淋巴样小巨核与单圆核巨核细胞的检出是MA与MDS等其他恶性血液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对判断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2.

第2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关键词】 血液分析仪;试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47-01

1 血红蛋白素

顾名思义,血红蛋白素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中的作用只是测量血红蛋白,检测原理同三分类分析仪血红蛋白检测原理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溶血素同时检测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由于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所用血红蛋白溶血素是在单独的通道进行检测,因此当血红蛋白溶血素出现问题时,只会影响血红蛋白的结果,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没有任何影响。

2 白细胞分类试剂(溶血素、染液)

2.1 白细胞分类试剂作用原理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由于各厂家白细胞分类原理不同,所用的试剂也不一样。主流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原理主要包括高频电导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光散射和细胞染色联合检测法、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等,但其方法不外乎光学法加荧光染色技术。所用试剂主要包括溶血素、染液。溶血素主要是嗜酸溶血素和嗜碱溶血素,染色则根据染色原理及染色目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染色、核酸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等。现在主要从试剂方面对白细胞分类作用原理以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做以下阐述。

光学法+核酸染色。白细胞4分类通道:利用激光和流式细胞原理,当血细胞通过检测通道时,在流式通道内,稀释后的血液从样本口低速进入快速运动的鞘液流中,因为稀释后的血样和鞘液的流速不同,所以不会混合,形成一个直径30微米的液流使血液样本呈一条细线穿过检测通道,在激光的照射下激发出荧光,根据荧光强度的不同以及不同角度的散射光绘制成二维散点图,对包细胞进行分类。散点图纵坐标(Y轴)表示侧向荧光强度,反映核酸染料对DNA/RNA的染色强度,横坐标(X轴)表示侧向散射光强度,反映细胞的内容物。

2.2 白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通道 在嗜碱溶血素的作用下,红细胞和血小板破碎,除嗜碱性粒细胞外的其他白细胞变成裸核。这样裸核数量加上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即为白细胞总数,再根据激光照射后散射光的不同,区分出嗜碱细胞。Y轴表示前向散射光,反映细胞体积,X轴表示侧向散射光,反映细胞内容物。结合上文4分类通道对白细胞进行4分类,即可完成对WBC总数计数及对白细胞的五分类。

2.2.1 光学法+过氧化物酶染色 用过氧化物内染色剂对WBC进行初步区分,再结合嗜碱/核通道的差异裂解原理,最终将五种白细胞准确区分开来。过氧化物酶染色技术主要是利用白细胞胞浆内各成分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来区分,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对过氧化物酶活性为“+++”,中性粒细胞对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单核细胞对过氧化物酶活性为“++”,而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与过氧化物酶不反应,这样通过染色的方法可将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区分开;同时结合嗜碱/核通道的差异裂解原理可将嗜碱细胞和白细胞总数检测出来,这样白细胞总数减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即可得出淋巴细胞数量,最终将五种白细胞准确区分开来。

2.2.2 光学法+化学染色 化学染色剂对细胞脂质和蛋白组分进行染色,在35度下进行孵育,对单核细胞的初级颗粒、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特异颗粒进行不同程度的染色,同时对细胞的膜也进行不同程度的着色,由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对染色剂的着色程度不同,在激光和氖灯的照射下,激发出的光强度也不同,每种细胞特定的细胞核形态和颗粒的结构造成光散射的强度不同,因此可以在散点图中同时得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结果。同时在BASO/WBC检测池中,全血样品与嗜碱溶血素混合,在35度恒温下,溶解红细胞,并使除嗜碱性粒细胞外的其他白细胞变成裸核。细胞通过鞘流微孔,每个细胞产生与细胞体积成正比的电子脉冲,绘制出BASO/WBC直方图,依据阈值设定,区分出白细胞裸核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化学染色对白细胞进行4分类,即可完成对白细胞的5分类。

3 网织红细胞试剂(网织红细胞稀释液、染液)。

3.1 网织红细胞试剂作用原理 存在于网织红细胞稀释液中的表面活性剂使红细胞和白细胞肿胀并轻微损伤细胞膜以便染料进入细胞,网织红染液中的聚次甲基染料使RNA和DNA染色。由于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的RNA含量不同,所以可以将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区分出来;由于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DNA和RNA含量不同,可以将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区分出来。

3.2 网织红细胞试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大部分仪器网织红细胞检测是在单独的通道使用单独的试剂,因此网织红细胞试剂不会影响到其他结果的检测。该试剂的质量只会对网织红细胞的相关参数产生影响。

4 有核红细胞试剂(有核红细胞溶血素、染液)

4.1 有核红细胞试剂作用原理 有核红细胞溶血剂中表面活性剂可使成熟红细胞破碎,有核红细胞的核暴露,同时在白细胞膜上打孔。染液中的聚次甲基荧光染液进入白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内对核酸进行染色。应用半导体激光束照射标本,根据侧向荧光和前向散射光信号的强弱即可辨认有核红细胞并进行计数。

4.2 有核红细胞试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有核红细胞染液的荧光性能(吸收光束的能力)、对细胞膜的渗透性、对靶细胞成分发出荧光的强度以及其化学稳定性都会影响到有核红细胞的检测结果。同网织红细胞、幼稚粒细胞一样,有核红细胞的试剂只会对有核红细胞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不会影响到其他结果计数。

5 鞘 液

5.1 鞘液作用原理 大部分高端血液分析仪为了提高检测的精度,都应用了鞘流原理,主要应用的试剂就是鞘液。鞘流形式有单鞘流和多鞘流,目的都是使细胞呈一条直线经过检测部。在鞘流池中(一般分为前后鞘流池或者内外鞘流池)采用正压方式将鞘液注入,鞘液在鞘流池中形成固定方向的涡流,这个时候再把样本用正压的形式注入,那么所有的标本无一例外只能按流动方向流过鞘流池,这就形成鞘流方向,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电阻计数或者吸光度计数或者光散射计数,就能充分保证正确计数每个细胞,并且保证足够的通过数量,还可以保证计数后的样本不会回流回来,由于有鞘流保护,样本会在鞘流的正中心通过计数管道或孔,因此不会出现偏差的干扰信号,可以保证每个细胞的游离。

5.2 鞘液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由于鞘液需要包裹着被检测样本经过检测部接受激光照射或者电阻抗法计数,因此鞘液的洁净度、吸光度、PH值、渗透压都要满足仪器的设计要求,否则都将会对仪器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5.3 白细胞分类试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从上文白细胞分类试剂作用原理我们可以看出,白细胞分类试剂种类繁多,而且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嗜碱溶血素只影响白细胞的总数和嗜碱细胞计数,对白细胞另外四类不会产生影响;嗜酸溶血素和染液共同作用于白细胞其他四分类,它们试剂质量有问题,则会造成白细胞分类不好或者不分类。

6 可以对血细胞进行等体积球形化处理的稀释液

有的血液分析仪还需要在稀释液中加入戊二醛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试剂,目的是计数前先对血细胞进行等体积球形化处理,这样计数时就可以避免因体积大小不同造成对血细胞计数造成的影响。

以上阐述了血液分析仪试剂的作用原理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每一种试剂都有不同的作用,如何防止试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则需要我们在完善试剂质量控制体系,以及研发适用于配套试剂及仪器的标准物质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第3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摘要】

【目的】观察枸杞多糖(lbp)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肿瘤细胞死亡分子fas配体(fasl)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lbp低、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0?625、1?250 g·kg-1·d-1),各组均采用右侧腋下接种h22肝癌腹水型细胞复制荷瘤模型,从第3天开始按设计剂量给药,连续14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细胞密度、细胞核分裂计数及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细胞fasl表达情况。【结果】 lbp低、高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p<0?05);lbp高剂量组可升高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p<0?05),he染色显示在肿瘤边缘组织内见多量淋巴细胞浸润。lbp低、高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小鼠肿瘤细胞fasl阳性表达指数(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fasl表达强阳性,lbp低剂量组部分肝癌细胞内fasl表达阳性,fasl仅在lbp高剂量组少量肝癌细胞中有表达。【结论】 lbp抗实验性肝癌的效应可能与其能抑制fasl表达,减少免疫活性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 枸杞多糖/药理学 肝肿瘤/中药疗法 肿瘤组织/病理学 基因表达调控 疾病模型,动物 小鼠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 on fasl expression in h22?bearing mice and to explore its anti?tumor mechanism. methodskunming mice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model group, and low? and high?dose lbp (in the dose of 0?625 and 1?250 g·kg-1·d-1 respectively) groups. h22?bearing mice models were induced through right subaxillary inoculation of h22?ascitic cells. three days after inoculation, lbp group were given lbp for 14 days. hematoxylin and eosin(he) staining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tumor cell density, tumor cell mitotic count, and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in tumor interstitial tissue. fasl expression was observed in the three groups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resultstumor cell mitotic count was decreased in the two lbp groups (p<0?05), the score of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in tumor interstitial tissue was increased,and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was obvious after he staining in high?dose lbp group (p<0?05). the index of fasl expression positive was decreased in both lbp groups (p<0?05).fasl expression was strong positive in the model group, and positive in partial liver tumor cells of low?dose lbp group and in less liver tumor cells of high?dose lbp group. conclusion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lbp is probably related with the inhibition of fasl expression and with the suppression of apoptosis of immune active lymphocytes.

key words: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pharmacology;liver neoplasms/tcd therapy;neoplasms /pathology;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disease models, animal;mice

死亡分子fas(apo?1/cd95)和其配体fasl相互作用是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肿瘤细胞可通过表达fasl,与活化的fas(+)的淋巴细胞接触,主动杀伤免疫活性细胞,实现其免疫逃逸,故又称为fas反击[1-2]。研究证实枸杞多糖(lbp)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效应[3-4],本研究通过观察小鼠实验性肝癌组织fasl表达情况及病理学改变,探讨lbp抗实验性肝癌作用可能存在的机制和靶点。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瘤株昆明种小鼠,清洁级,6~8周龄,体质量(18±2)g,雌雄各半,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0002769;h22肝癌腹水型细胞株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细胞库提供。

1.2 药物与试剂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lbp)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室从优质宁夏枸杞子中分离提取,采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lbp含量为35?8 g/kg;兔抗fasl免疫组化试剂为boster biotechnology公司产品,批号:ba0049;兔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sa1022)、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甲醛、乙醇、二甲苯均为汕头市光华化学厂产品;石蜡为江苏太仓皓天石蜡厂产品。

1.3 仪器tu?1901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libror aeg?220电子天平(日本岛津);nex power 1000型纯水器(韩国human corp);to1020脱水机、eg1160包埋机、rm2135轮转切片机、st4040染色机均购自德国leica公司;cx21显微镜(日本olympus)。

1.4 分组造模及给药昆明种小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为模型组及lbp低、高剂量组,均于第1天采用右侧腋下接种2×106个h22肝癌腹水型细胞复制荷瘤模型。从第3天开始,模型组以0?5 ml/d生理盐水灌胃,lbp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lbp 0?625、 1?250 g·kg·d-1灌胃,连续14 d。枸杞多糖给药剂量根据参考文献[5]结合预试验结果而设定。

1.5 观察指标

1.5.1 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每天观察小鼠的毛发、营养、体质量、精神状况、肿瘤生长及死亡等情况。第15天小鼠脱颈椎处死,肿瘤组织按组排列拍照后,肉眼观察肿瘤大小、颜色、坏死情况等,切取部分组织用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对各组肿瘤细胞密度、细胞核分裂像计数及对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分、摄片。具体方法:①肿瘤细胞密度:每张切片选择3个高倍镜非坏死区域视野综合判定,分为“密”(+):肿瘤细胞聚集成巢,细胞间隙随处可见;“很密”(++):肿瘤细胞紧密排列成巢,部分区域见到细胞间隙;“极密”(+++):肿瘤细胞密集成堆,少见细胞间隙。②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6]:每张切片选择核分裂最多的区域,连续计数5个高倍镜不重复非坏死视野(hp),对核分裂像进行计数,取平均值,计算出每高倍视野的核分裂计数。③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分级:根据肿瘤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分为稀疏散在分布(+)、中量程度浸润(++)及密布或聚集成团(+++)3个等级。

1.5.2 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fasl表达采用链酶卵白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lsab法),具体操作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实验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片为试剂公司提供的乳腺癌组织切片,阴性对照由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评价标准:细胞膜或细胞浆有棕黄色颗粒沉着为阳性着色。在高倍镜视野(×400)下随机计数10个视野,记录阳性细胞占肝癌细胞总数百分比的平均值,即为fasl阳性表达指数。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多组计量资料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有序的分类资料采用ridit分析方法,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2 结果

2.1 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情况

2.1.1 肿瘤细胞密度及细胞核分裂计数各组小鼠均未出现死亡现象,h22细胞腋下接种后第5~6天均能触及皮下大小不等的肿瘤。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排列紧密,表现出细胞密度大,形态异形性明显;lbp高、低剂量组肿瘤细胞增殖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细胞仍表现出一定的异形性,但经统计学处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高倍镜下对各组进行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发现模型组明显多于lbp高、低剂量组,尤其是在每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核分裂的标本较多,且多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呈现不对称双极、三极、四极及多极性核分裂和顿挫型核分裂。而lbp高、低剂量组用药后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1各组肿瘤细胞核分裂计数比较(略)

2.1.2 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淋巴细胞浸润常出现在肿瘤间质及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模型组有10例标本淋巴细胞浸润较少,表现为稀疏散在的分布。而lbp高、低剂量组用药后,在肿瘤间质中及肿瘤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均可见较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现象,lbp高剂量组在肿瘤边缘组织内可见多量淋巴细胞浸润。lbp高剂量组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分级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见表2、图1(彩图见第201页)。表2各组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分级比较(略)

2.2 lbp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肿瘤细胞fasl表达的影响图2(彩图见第201页)结果显示:模型组普遍存在fasl表达强阳性,肿瘤组织中fasl表达主要在细胞浆中,部分在细胞膜;lbp低剂量组部分肝癌细胞内fasl表达阳性,lbp高剂量组fasl仅在少量肿瘤细胞中表达。lbp低、高剂量组肿瘤细胞fasl表达指数显著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见表3。表3各组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fasl表达的影响(略)

同一组织切片中肿瘤细胞fasl表达情况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进行对比观察,发现fasl表达阳性高的标本,肿瘤间质中浸润的淋巴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3 讨论

fas受体(死亡分子)和它的配体fasl(死亡因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和配体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fasl分布于活化的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免疫豁免区组织细胞表面[7]。t细胞在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诱导下,一方面被活化,另一方面被诱导表达fas和fasl。相邻的活化t淋巴细胞的fas和fasl相互作用可以彼此杀伤,活化t细胞表面fas/fasl相互作用也可导致直接自杀。另外,fasl还可以从细胞膜表面脱落下来,形成可溶性配体分子,这些可溶性分子可以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自身细胞和邻近活化t细胞,分别进行自分泌杀伤和旁分泌杀伤。

许多肿瘤细胞如黑色素瘤细胞、肺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均可表达大量的fasl[8],有研究表明fasl表达阳性的直肠癌细胞更容易发生转移或转移后更容易生长,原因可能是fasl表达阳性的癌细胞可借此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9]。本实验研究发现肿瘤模型组fasl阳性表达指数较高,与文献[1,8]报道一致,而lbp高、低剂量组用药后fasl表达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由于肿瘤细胞增殖密度大小代表肿瘤细胞的增殖活跃程度,而核分裂像计数是评估肿瘤细胞增殖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也代表肿瘤细胞的增殖活跃程度[10],因此,本实验对照比较了各组肿瘤细胞增生密度、核分裂计数等指标,发现在lbp用药后,随着fasl表达下降,肿瘤细胞密度、核分裂计数有不同程度的减低。

肿瘤间质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多少可以间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肿瘤fasl(+)区较fasl(-)区具有明显的til凋亡,这可能是导致til数量减少,使肿瘤增殖局部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报道,肝癌fasl阳性患者til凋亡指数是fasl阴性患者的2倍[11] 。本实验通过观察各组fasl表达情况与肿瘤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发现fasl表达与til数量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在fasl表达较高的模型组,til数量较少,而lbp用药后,随着fasl表达的下降,til数量增加,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本课题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lbp对肿瘤微环境中til的影响,其相同的作用亦被初步证实[12]。

通过上述的实验结果,我们推测lbp可能通过下调肿瘤细胞fasl的表达,进而干预肿瘤细胞对免疫活性细胞的“反击”,使免疫活性细胞的凋亡减少,从而改善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功能状态,促成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由于lbp提高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在整体上则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其抗肿瘤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zhu q, liu j y, xu h w,et al. mechanism of counterattack of colorectal cancer cell by fas/fas ligand system[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6125.

[2]abrams s i. position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fas/fasligand interactions in the antitumor response[j].front biosci,2005,10:809.

[3]陈庆伟,陈志桃.枸杞多糖药理研究进展[j].海峡医药,2005,17(4):4.

[4]吴肖叶,徐亚利.枸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12):43.

[5]刘彦平,李积东.枸杞多糖对小鼠nk细胞和白细胞活性的免疫调节作用[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1,22(1):1.

[6]张天泽,徐光炜.肿瘤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75.

[7]马骐,孟令权,葛军,等.fas/fasl系统与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研究进展[j].毒理学杂志,2007,21(6):508.

[8]郑立红,李玉兰,高莉莉.跨膜蛋白kai1和fasl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6):709.

[9]shiraki k,tsuji n,shioda t,et al.expression of fas ligand in liver metastases of human colonic adenocarcinoma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12):6421.

[10]谷彦军,古强,韩英杰,等.精原细胞瘤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像计数相关性[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2,11(2):68.

第4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关键词】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检验科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的常规检验项目[1]。随着基础医学及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血液学检验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新型的血细胞分析仪以其自动化程度高、检测参数多等优势而不断充斥市场,这对减轻检验人员劳动强度和提高检测速度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将我院检验科进年来总结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产尼康显微镜。试剂:原装进口配套试剂。标本来源:我院近3年经过血常规检查的1988例我院住院患者。

1.2方法:仪器法采取患者静脉标本2 ml注入EDTA—K:真空抗凝管中,在25℃室温下3 h内检测完毕。手工镜检法:将经过仪器检测完毕的患者抗凝标本制作成薄厚适宜的血片,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用瑞氏一姬姆萨染液染色后,选择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检验人员在油镜下计数分类200个白细胞,并求出各系所占比例的平均值。

2结果

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白细胞检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诊疗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3讨论

人体血液中非细胞成分包括血清或血浆,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末梢血液中,根据白细胞胞浆中有无颗粒,分为粒性白细胞和非粒性白细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中性粒细胞(又分杆状核及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非粒性白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人体内游戈,可以吞噬和消化进入人体内的细胞等微生物,还能吞噬人体坏死的细胞。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它们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 以及分类的改变,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1嗜中性粒细胞(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两类。

3.1.1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2]。在生理情况下,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暂时性增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时不增高)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3.1.2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以及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2嗜酸性粒细胞(E)

3.2.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②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肺吸生病、蛔虫病、钩虫病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⑤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肿瘤治疗有效往往伴随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改善。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时反而增多。

3.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

3.3嗜碱性粒细胞(B)

3.3.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过敏性疾病。结肠炎、药物、食物、吸人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骨髓纤维化等。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④其他。如糖尿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

3.3.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3.4淋巴细胞:

3.4.1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及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此外,某些杆菌,如百日咳鲍特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杆菌及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③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等。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炎症、GVHR或GVHD等[4]。

3.4.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先天性免疫缺陷性疾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5单核细胞:

3.5.1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病理性增多见于:①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5.2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定期观察疾病过程中白细胞的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演变。通常在感染的急性期,主要表现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高[5]。如中性粒细胞仅为轻度增加,未成熟者极少,常表示轻度感染;如白细胞增加明显或反而减少,且未成熟者明显,常表示严重感染。但老年人患感染性疾病后白细胞并不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李筱梅,杨玉宝,李承文,等.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比较[J].检验医学,2004,19(2):100-103

[2]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第l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09

[3]吴茅,王海英,陈秉宇,等.血细胞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标本指标被忽视及其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47-48

第5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关键词】 贫血;诊断,鉴别;小巨核细胞

[摘要]目的 探讨酶标法检测小巨核细胞在单纯性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联技术(APAAP)法和瑞特染色法,分别检测106例单纯性贫血(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缺铁性贫血18例,巨幼细胞性贫血10例,溶血性贫血18例,多发性骨髓瘤20例,骨髓纤维化7例,肾性贫血5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慢性病贫血3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病人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小巨核细胞的数量及类型。结果 APAAP法检测到的巨核细胞的数量较瑞特染色法多,APAAP法检测小巨核细胞的阳性率较瑞特染色法高,差异有显著性( χ2 =5.013,P

[关键词] 贫血;诊断,鉴别;小巨核细胞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micromegakaryocytes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imple anemia. MethodsBone marrow smears from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anemia ( n =106) were detected by both APAAP staining and Wright’s staining for the number and types of micromegakaryocytes. Results The number of micromegakaryocytes and their positive rate detected by APAAP stain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right’s method ( χ2 =5.013, P

[KEY WORDS]anemia; diagnosis, differential; small megakaryocytes

巨核细胞酶标组织化学染色属于免疫化学中非标记抗体酶法,适用于骨髓标本的检测,对形态学难以识别的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的鉴别有重要意义。贫血是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明确诊断对于治疗非常重要。我科应用巨核细胞酶标染色法,检测了106例单纯性贫血病人的小巨核细胞,探讨小巨核细胞数目及分布情况在单纯性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单纯性贫血病人106例,均为我院2005年1~1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0例,缺铁性贫血(IDA)18例,巨幼细胞性贫血(MA)10例,溶血性贫血(HA)18例,多发性骨髓瘤(MM)20例,骨髓纤维化(MF)7例,肾性贫血5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3例,慢性 病贫血3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2例。病人均经临床、血常规、骨髓检查确诊,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标本采集 常规骨髓穿刺采取骨髓标本,制备骨髓涂片。

1.2.2巨核细胞和小巨核细胞检测 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联技术(APAAP)法和瑞特染色法,所有试剂购自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按文献[2,3]方法操作,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的细胞核呈蓝色,细胞浆或膜有玫瑰红色标记,且在油镜下观察证实;无红色标记者为阴性细胞。根据小巨核细胞的形态,分为4型:Ⅰ型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直径

2 结果

瑞特染色法检测到巨核细胞的数量为 37 个,APAAP法染色检测到巨核细胞的数量为67个。APAAP法检测MDS病人小巨核细胞的阳性率为75%,瑞特染色法检测阳性率为40%,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5.013,P

表1 瑞特染色法和APAAP法检测贫血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小巨核细胞的阳性率比较(略)

3 讨论

应用骨髓片瑞特染色法进行巨核细胞计数时,常常会造成巨核细胞的漏检。本文应用APAAP法和瑞特染色法检测小巨核细胞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说明APAAP法检测小巨核细胞更敏感。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APAAP法中主要应用CD41a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其特异度和灵敏度远远高于瑞特染色法,且能克服内源性过氧化酶的干扰;二是瑞特染色法后进行巨核细胞计数,一般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后在油镜下确认,所以和幼红、幼粒大小相仿的小巨核细胞往往漏检,造成巨核细胞计数的减少。所以,用APAAP法计数小巨核细胞明显优于瑞特染色法,可推广用于贫血性疾病的常规检查,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对 形态学难以识别的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本文结果还显示,用APAAP法计数巨核细胞的数量较常规瑞特染色法多,其原因为:巨核细胞酶标组织化学染色属于免疫化学中非标记抗体酶法,适用于骨髓标本的检测。在单纯性贫血疾病中,除MDS外,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也可出现小巨核细胞,但大部分是以Ⅰ、Ⅱ型以外的小巨核细胞为主。而IDA、HA、肾性贫血、CAA、PRCA等疾病中未检测到小巨核细胞。MDS出现较多的是Ⅰ型小巨核细胞,这是MDS病人巨核系统的病态表现及MDS的特征性改变,也是MDS的一个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APAAP法大大提高了小巨核细胞检出率,因此,在进行小巨核细胞检测时,应用APAAP法较好[4]。MDS病人单纯表现为贫血,而骨髓仅表现为红系减少或巨幼样变时,瑞特染色法不易与CAA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相鉴别,易造成误诊,延误治疗[5]。APAAP法可检出瑞特染色法难以识别的淋巴样小巨核细胞,还可同时观察小巨核细胞的形态和分化特征,对早期诊断MDS及与其他类型贫血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对指导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 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0.

[2] 王 曦,程爽. 小巨核细胞免疫酶标染色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分型中的意义[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16(1):37.

[3] 刘 成玉.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1.

第6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摘要】

为了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的影响,采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8例健康产妇足月顺产胎儿脐血中的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 50 ng/ml)、白介素-3(IL-3 10 ng/ml)、干细胞刺激因子(SCF 50 ng/ml)的无血清培养液中添加浓度分别为50、100、1 000 μg/m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为实验组;同时以未添加血管紧张素Ⅱ的基础培养液作为对照组,培养14天后观察结果。细胞计数仪计数单个核细胞数(MNC);流式细胞仪计数培养体系中的CD41+细胞数、血小板数,及分析细胞周期;利用CD41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培养体系中的细胞情况。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单个核细胞数无明显改变(P>0.05);而CD41+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有明显的增加(P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CD34+细胞;巨核细胞;脐血

Effect of Angiotensin Ⅱ on Differentiation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CD34+ Cells into Megakaryocytes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giotensin Ⅱon differentiation of cord blood CD34+ cells into megakaryocytes in vitro. The CD34+ cells from eight fresh umbilical cord blood samples sorted by a high-gradient magnetic cell sorting system (MACS) were cultured in serum-free culture medium containing thrombopoietin (TPO) 50 ng/ml,IL-3 10 ng/ml,stem cell factor (SCF) 50 ng/ml an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ngiotensinⅡ(0,50,100,1000 μg/ml) for 14 days. Mononuclear cells (MNC) were counted by automatic cell analyzer. Cultured CD41+ cell and platelet counts in cultured system,and cell cycle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CD41 specific monoclonal antibody staining was observ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number of MNC no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but the number of CD41+ cells and platele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reatment group (P

Key words angiotensinⅡ; CD34+ cell; megakaryocyte; umbilical cord blood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一种主要活性物质,其生物学作用主要是调节机体内水、电解质和血压的平衡,但许多临床和体外实验结果提示,AngⅡ可能参与调控造血细胞的生长。国内外部分学者研究了AngⅡ对红系造血的影响[1-4],但AngⅡ对巨核系的作用尚不清楚。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诱导CD34+细胞扩增,探讨AngⅡ对脐血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影响。

接受材料和方法

主要试剂

AngⅡ(AnaSpec,Inc.产品)5 mg溶解于1ml的灭菌双蒸水中,浓度为5 mg/ml;CD34(8G12)-PE、 CD41a-FITC、CD61-PerCP和细胞周期分析试剂(CycleTEST Plus DNA Reagent Kit)购自美国Bacton Dickinson公司;无血清培养液(StemSpanTMSFEM)、血小板生成素(TPO)、白介素-3(IL-3)、干细胞因子(SCF)购自加拿大Stem Cell公司。

脐血的采集和单个核细胞分离

选择正常分娩的健康产妇8名,征得其同意后于足月顺产的胎儿娩出后立即断脐,消毒脐带表面,行脐静脉穿刺,用ACD-B三联袋(山东威高集团产品)采集脐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MNC),从标本采集到处理不超过12小时。

CD34+细胞的分选

采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磁珠分离系统(MACS,德国Miltenyi公司产品)分离富集CD34+细胞,分离后的CD34+细胞在流式细胞仪(FACS Calibur,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上检测其纯度为86%-91%。

CD34+细胞体外诱导培养

在StemSpanTMSFEM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TPO 50 ng/ml、IL-3 10 ng/ml、SCF 50 ng/ml作为基础培养体系(对照组)。在上述基础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终浓度为50、100、1 000 μg/ml的AngⅡ作为试验组。调整CD34+细胞终浓度为1×105/ml,接种在24孔板上,每孔1 ml,在37℃、5% 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14天。

MNC计数

培养14天后的细胞,采用细胞计数仪(雅培Cell-Dyn1700)检测其MNC数。

CD34+细胞、CD41+细胞检测及细胞周期分析

培养14天后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其CD34+细胞、CD41+细胞和分析细胞周期,操作均严格按试剂说明书进行。

培养细胞荧光染色

培养14天后的细胞,经离心洗涤后涂片、甲醛固定。在涂片上滴加FITC(250 μg/ml)标记的抗CD41单克隆抗体,37℃孵育30分钟,洗涤印干,立即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血小板的检测

血小板为CD41+细胞,其体积远小于巨核细胞,胞内所含颗粒比普通细胞少。根据此特性在流式细胞仪上利用侧向角(SSC)观察血小板。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数据结果以X±SD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不同浓度AngⅡ对脐血CD34+细胞培养后MNC和CD41+细胞数的影响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CD41+细胞数均增加,但各AngⅡ浓度实验组的CD41+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转贴于

AngⅡ对脐血CD34+细胞培养后细胞周期的影响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多为2倍体细胞,存在少量的4倍体细胞;而实验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表2),同时可见明显亚二倍体峰和4倍体细胞峰。Table 2. Analysis of cell cycle by flow cytometry(%)(略)

培养后细胞抗CD41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可见部分细胞的胞膜上显示清晰的绿色荧光,细胞体积大小不一(2-5 μm、10-15 μm),圆形或椭圆形。这提示培养后的细胞中含有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图1)。Figure 1. Fluorescence staining of treated cells in culture by anti-human CD41-FITC antibody .(×400).

AngⅡ对脐血CD34+细胞培养14天后血小板生成量的影响

用正常成人外周血液中富集得到的血小板校准仪器后,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培养14天后的细胞可见实验组血小板峰明显高于对照组(图2)。

讨 论

近年来发现,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获得的巨核细胞输注到病人体内后,能在体内进一步发育并形成血小板,加速病人血小板的恢复,缩短血小板缺乏期[5]。因此系统研究体外造血细胞向巨核系定向诱导分化和扩增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为化疗或移植后的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一个可能的治疗途径。

现有研究表明,体外巨核祖细胞的扩增和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6,7],其中最关键的因子是TPO,本实验室和其他作者曾证实GM-CSF可促进巨核细胞的生长分化[8]。由于参与造血调控的因素较多,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机体其他系统的生物活性因子对造血系统的影响。Rodgers等[1]报道,AngⅡ可以刺激早期干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向原始红细胞分化。黎纬明等[3]发现,AngⅡ对CD34+细胞阶段的造血干/祖细胞无直接的生长调节作用,但在造血干/祖细胞生长分化的过程中,可刺激CFU-GM和BFU-E的增生。彭程等[4]发现AngⅡ可刺激CFU-GM 和其进一步分化细胞的扩增。本实验在TPO、IL-3、SCF因子组合的基础上观察AngⅡ对脐血CD34+细诱导分化成巨核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AngⅡ可以促进脐血中CD34+细胞诱导分化为巨核细胞,并能加强巨核细胞的成熟,促进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

CD41分子是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特异性表面标志,本实验中我们利用其鉴定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结果显示实验组CD41+细胞数明显增加,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也可见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巨核系只有在祖细胞阶段才能进行扩增从而使巨核细胞数量增加,提示AngⅡ必然直接作用于巨核祖细胞,才能使巨核细胞增加,并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Stephane等[9]报道,半胱天冬酶调节的细胞凋亡与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实验也发现在AngⅡ的作用下,培养后的细胞出现明显的亚二倍体峰,提示细胞的凋亡可能与AngⅡ促进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有关。此外,巨核细胞的核内复制是巨核细胞走向成熟的过程,与血小板的产生也密切相关[10],2倍体巨核细胞不产生血小板,只有多倍体巨核细胞才具备产生血小板的功能。从16倍体到32或64倍体的过程是巨核细胞趋于成熟的过程,由于观察时间不够或需要追加其他刺激巨核系成熟的因子等原因,本实验的培养体系中只观察到4倍体细胞,未能检测到16倍体、32倍体的成熟巨核细胞,如何在体外获取大量的趋多倍体成熟巨核细胞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AngⅡ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受体介导的,包括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细胞增殖等,但AngⅡ诱导CD34+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是否也通过受体介导尚不明确。同时本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表明AngⅡ也参与造血调控,提示造血调控是一个涉及多个系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临床上应注意到AngⅡ相关药物在造血系统中可能产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odgers KE,Xiong S,Steer R,et al. Effect of angiotensinⅡ on hematopoietic cell proliferation. Stem cells,2000;18: 287-294

2 Mrug M,Stopka T,Julian BA,et al. AngiotensinⅡ stimulates proliferation of normal early erythroid progenitors. J Clin Invest,1997;100: 2310-2314

3 黎纬明,彭程,李爱香等.血管紧张素Ⅱ对定向造血祖细胞BFU-E体外扩增的影响.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 5: 230-232

4 彭程,李纬民,马艳萍等.血管紧张素Ⅱ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11: 227-229

5 Bruno S,Gunetti M,Gammaitoni L,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megakaryocyte differentiation of fresh and ex-vivo expanded cord blood cells: rapid and transient megakaryocyte reconstitution. Haematologica,2003;88:379-387

6 Kie JH,Yang WI,Lee MK,et al. Decrease in apoptosis and increase in polyploidization of megakaryocytes by stem cell factor during ex vivo expansion of human cord blood CD34+ cells using thrombopoietin. Stem Cells,2002; 20: 73-79

7 Kim JA,Jung YJ,Seoh JY,et 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megakaryocytes from human cord blood CD34+ cells ex vivo expanded by thrombopoietin. Stem Cells,2002; 20: 402-416

8 蔡海波,康自珍,孙淑惠等.GM-CSF体外促进多倍体巨核细胞的生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 29: 363-366

第7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摘 要 为了分析针灸对抗化疗药物所致骨髓抑制,用环磷酰胺(CY)建造小鼠骨髓抑制模型,随机分为CY加艾灸组、CY对照组、CY加针刺组,并与正常小鼠对照。每隔48小时检测股骨髓有核细胞总数、骨髓细胞分类计数。结果显示:灸、刺可加快造血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白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尤其对粒系作用明显。

主题词 骨髓/针灸效应 骨髓细胞/针灸效应 粒细胞/针灸效应

针灸能够升高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Y)所致小鼠外周血降低的白细胞。笔者曾观察了白细胞的动态变化并做了报道[1]。为了进一步阐明针灸升高白细胞的机制,我们观察了针灸对CY化疗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及粒系细胞动态变化的过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化疗药物

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7周龄,体重20~30g(河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CY(上海第十二制药厂产品)。

1.3 动物分组及造模

64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19只为CY加艾灸治疗组(艾灸组);B组19只为CY对照组(对照组);C组19只为CY加针刺治疗组(针刺组);D组7只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A、B、C组小鼠按200 mg/kg腹腔一次性注射CY,CY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0 mg/ml;D组则腹腔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

1.4 针灸治疗

各组小鼠于腹腔注射后立即开始针灸治疗或对照处理,每日1次,连续6天,各组配对同时进行。将A组小鼠伏卧固定于木板上,在"大椎"、"膈俞"穴(模拟大鼠穴位定位法[2])上涂医用凡士林少许,制小艾炷(稍大于绿豆,重约1.5 mg),直接放在"大椎"、"膈俞"穴上,用线香点燃,待艾炷燃至小鼠挣扎时,即用镊子夹去,每穴4壮。同法固定C组小鼠,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用直径为0.22 mm,长13 mm毫针,刺入3 mm左右,留针5 min。B、D组小鼠仅陪同固定,不治疗。

1.5 检测

从对小鼠注射时算起的第3,5天,A、B、C组各颈椎脱位处死6只,第7天将4组全部脱颈处死,查股骨髓有核细胞总数,骨髓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参照文献[3]。

2 结果

2.1 骨髓有核细胞

各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见表1。

从表1可见,小鼠用CY后的第3天,各组间股骨髓有核细胞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正常动物明显减少(正常组第7天数据作为正常对照指标,后同)。第5天,有核细胞呈现A>C>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灸刺激了造血细胞增殖,艾灸效果最好。第7天,A、B、C组骨髓有核细胞又较第5天明显增加,灸、刺组仍优于对照组,但数量少于正常组。

2.2 骨髓细胞分类

各组小鼠骨髓细胞分类计数见表2(仅列出粒系)。

3 讨论

小鼠注CY的第3天,各组有核细胞总数相近,但粒系百分数合计呈现B>C>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观察可见成熟池(晚幼、杆状、分叶)细胞所占百分比均呈现B>C>A,似可说明,在骨髓有核细胞相近的前提下,灸、刺使成熟池百分比减少,是由于向外周血中释放的原故,实际上第3天灸、刺已经显示出了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效果。

小鼠注CY的第5天,粒系百分数合计由第3天的B>C>A而变为A>C>B,尽管〖WTBX〗P>0.05,由于①对比发生逆转,②骨髓有核细胞总数此时呈现A>C>B,所以具有医学意义,进一步说明艾灸和针刺加速了骨髓粒细胞的分裂增殖和成熟。另外从造血细胞分裂增殖的时相分析:由于第3天灸、刺组骨髓成熟池细胞百分比少于对照组,反馈性调节增殖池(原始、早幼、中幼)细胞加速分裂成熟,相隔48h的第5天,这个效应通过中幼百分比印证,呈现A>C>B,并且A>B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相隔早幼时相,原始粒细胞的百分比呈现B>C>A,这可能是处理方法造成的假象,如将各组原始粒细胞参照表1换算为绝对数:艾灸组=1246.7万×17.5%=218万;针刺组=816.7万×26.8%=219万;对照组=616.7万×28.0%=173万。结果仍是刺、灸组多。

小鼠注CY的第7天,粒系百分数合计A>C>B,A>B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C>B差异不显著。由于骨髓有核细胞针刺组同样高于对照组,参照表1换算成绝对数,仍具有医学意义。第7天,3组注CY小鼠各类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正常组(有类白血病反应,此处不讨论),提示小鼠注CY后,粒系细胞立即被杀灭,百分比减少,以后迅速的反馈性调节,使粒系增高并超越正常小鼠。借助文献[1]数据,当外周血白细胞低于正常水平时,艾灸和针刺加强这种负反馈,可使外周血白细胞较快的回升。当第7天外周血白细胞已接近或超越正常水平时,从骨髓粒系增殖池和成熟池的百分比分析,艾灸和针刺仍起到较好的负反馈调节作用,使增殖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从而抑制外周血白细胞过高的反跳,因此说明,针灸还可治疗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症。从我们的预实验看到[4],单纯造模,可使外周血白细胞的反跳(高于正常小鼠)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第7天的数据提示,灸刺可减轻反跳。

4 结论

临床上用针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3点作用机制:第1,灸、刺提高骨髓有核细胞的绝对数,并在第5天开始提高中性粒系的相对数,即是促进了骨髓造血细胞的分裂增殖,尤其对粒系作用明显。第2,在骨髓有核细胞绝对数相近的条件下,灸、刺组成熟池细胞百分比下降,似说明是灸、刺促使其向外周血中释放所致。第3,提示灸、刺可以调整白细胞生成过程中负反馈调节的力度,从而可防止因化疗药物所致白细胞过高的反跳,推测灸、刺还有可能治疗白细胞增多症。

5 参考文献

1 赵喜新.针灸对化疗小鼠白细胞动态变化的影响.河南中医,1996;16(4):216

2 华兴邦,等.大鼠穴位图谱的研制.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2

3 施新猷,等.医学动物实验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79

第8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关键词】 ITP;巨核细胞;血小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35-0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tocytopenic pur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外周血小板溶解与破坏加剧,血小板数量减少,机体造血组织单系巨核系统产血小板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1]。作者检测185例ITP患者血小板总数并分析血小板分布图、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和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EIA法)含量,探讨ITP疾病发生、发展与检测结果相互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院血液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诊断为ITP患者185例,男性118例,女性67例。年龄5岁-26岁,平均年龄12.5岁。所有患者抽取静脉血由专业检验师经EIA法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tIgG,PAtIgM,PAtIgA)和计数外周血血小板总数,骨髓涂片经染色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总数及形态学分类。临床诊断符合参考文献[2]标准。经临床应用糖类皮质类药物治疗均有效者。健康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岁-27岁,平均年龄13.6岁。骨髓穿刺对照组来自临床发热病人而排除血液病患者。

1.2 方法

1.2.1 血小板相关抗体(PAtIgG,PAtIgM,PAtIgA)检测 抽取被观察者静脉血3-4ml,加入含有EDTA-Na2的抗凝管内,混匀,分离血小板,按EIA法试剂盒操作方法进行PAtIg检测。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酶标仪为意大利产GDV DV PPO BV4公司产品。PAtIg检测结果超过正常对照组为阳性,计算阳性检出率。

1.2.2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分布参数 抽取患者静脉血放入含有EDTA-Na2真空抗凝管内,混匀,用美国产ABBOTT CELL―DYN 1600型血球分析仪自动计数血小板总数和分布参数,30min内检测完毕。

1.2.3 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 骨髓涂片经瑞士吉姆萨液染色,染色液由BaSo(贝索)提供,在双目显微镜下(日本产,奥伦巴斯)进行计数巨核细胞(1.5cm×3.5cm标准片)总数并分类。

1.2.4 按血小板总数划分为三组 Ⅰ组血小板≥50×109/L,Ⅱ组血小板30-49×109/L,Ⅲ组血小板

1.2.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检测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检测结果以χ±s表示。组间做配对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ITP患者检测PAT总数、血小板相关抗原、骨髓巨核细胞总数 见表1、表2。

3 讨 论

由于ITP患者机体遭致敏因子或毒害因子的侵袭因血小板急剧溶解或破坏,同时累及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至外周血血小板总数降低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疾病[3]。目前认为该病与自身免疫有关[4]。多因患者曾感染某种病毒(流感、腮腺炎、巨细胞病毒等)源。体内产生原因不明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此类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结合,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脾脏)中大量被破坏,血小板数量减少,促发骨髓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常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呈左移性改变,结果见表1。血小板更新速度加快,骨髓释放比较年轻的大血小板补充循环血中数量增多,致P-LCR(大血小板比率)、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使血小板体积相对一致性发生改变,PDW分布增大[5]。表1结果显示,ITP表面相关抗体检测结果增高,依次增高顺序为PLAtIgG>PLAtIgA>PLAtIgM,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

参考文献

[1] 王鸿利,朱明德,王同明,主编.临床医学与检验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1-256.

[2] 赵武述,陈仁,卞志强,主编.现代临床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454-457.

[3] 王凤计著.现代血液细胞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4:369-370.

[4] 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316.

[5]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参数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8,2(26)145-150.

[6] 王萍萍,卢香兰,李霞.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数量及成熟程度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04:63-64+67.

[7] 徐淑芬,欧英贤,白海,王存邦,刘玲,吕桂玲.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06:409-411.

[8] 王同保,赵金枝,张欣欣,冯剑飞,张彩云.血小板抗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成熟发育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1995,02:112-113.

第9篇:有核细胞计数范文

关键词:显微镜检查;血常规检验;重要性;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28-02

在我国血常规检查工作当中,显微镜检查时必不可少的,且显微镜检查血常规方法是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细胞分析仪在我国血常规临床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还是不能缺少显微镜检查,否则将会给临床诊断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误诊?漏诊等?笔者分别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诊断的50例血常规检查患者,分别使用不同仪器进行诊断,以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显微镜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进行血常规检查的50例患者,分别使用显微镜与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其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28例,患者年龄最大是82岁,最小是7岁,平均是(50.7±4.3)岁?50例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血液分析仪与试剂 通过抗凝真空静脉进行静脉血采集,并在标本检测之前进行全血质控[2],通过显微镜与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在涂片染色后,由检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对仪器异常部分进行复检?

1.2.2阳性判定标准 阳性:血常规检查中,患者出现红细胞形态异常?空泡细胞[3]超过10%或者是中毒性颗粒超过50%,说明患者出现中毒性病变?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6.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以( )作计量数据表示,并用t检验,用X?完成计数数据检验,P

2结果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显微镜检查与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的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P

3 讨论

3.1白细胞计数复查结果真实可靠 在血常规检查中,有核红细胞[4]的检查会影响白细胞的检查,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增高,因此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若不重视显微镜检查,就会造成误诊,给予患者盲目用药?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与精神痛苦?巨大血小板与血细胞凝聚也就会影响白细胞计数结果,出现假性增高的现象,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上述两种情况,需进行手工法计数,以提高白细胞计数结果的可靠与真实性,避免假性增高的出现?

3.2显微镜检查能够保证白细胞分类的正确性 在显微镜检查中,患者的白细胞形态能够清晰的显示,准确掌握患者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在观察白细胞形态中,通过患者胞浆中Aure小体的观察,能够判断患者属于髓系白血病,若患者胞浆中存在空泡变性?中毒颗粒等,则表示患者存在严重感染,会发现患者白细胞存在的核右移?核左移或者是核固缩等情况,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细胞与血液寄生虫,更加展示显微镜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同时显微镜在血常规检查中的应用,能够降低白血病患者漏诊误诊率,例如某白血病患者在临床诊断中,白细胞数量并不高,而患者的血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等均在正常范围中,在使用细胞分析仪检查中无明显异常,只是显示中间细胞群数量较高,因此需引起医务人员的注意,推荐其再进行一次显微镜检查,以避免误诊漏诊现象?显微镜检查能够有效减少白血病患者的的误诊与漏诊率,依据白细胞的血涂片镜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同时可对白细胞形态变化进行观察,避免白细胞患者的误诊与漏诊?

在血常规白细胞临床诊断中,细胞分析仪在临床检测中把杆状核粒细胞误诊成单核细胞,导致患者单核细胞的假性较高?细胞分析仪主要是依据细胞的形状与大小进行分类,会将部分细胞核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细胞归类至中间细胞群中,大大增加单核细胞的假性率,有时会将核红细胞误诊为淋巴细胞,导致淋巴细胞的假性明显增加?在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末梢血中存在晚幼粒细胞[5],在细胞分析仪的临床诊断中存在单核细胞假性显著增加的情况,因此显微镜检查在血常规检查中尤为重要?

3.3显微镜在红细胞检查中的作用 在红细胞检查中使用显微镜,能够提高红细胞计数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本次研究中的1例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是0.56×1012/L.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是112g/L,对患者血样进行观察,不存在明显聚集,在显微镜检查中发现患者的红细胞以缗钱状进行聚集,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患者受到体外气温的影响,低气温造成患者红细胞凝集,造成细胞分析仪中的红细胞假性检测结果偏低,因此医务人员将患者血样放置于37℃环境中进行水浴5min,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红细胞计数是432×1012/L.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是124g/L?显微镜检验可纠正受到气温较低影响患者的红细胞技术与血红蛋白假性检测结果,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现象?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50例来我院血常规检查患者,分别进行血细胞分析仪检查与显微镜检查,探讨显微镜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显微镜检查与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的检查结果差异率为18%,存在明显差异性(P

综上所述,显微镜具备有效?直接的特点,在血常规检验中极为重要,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因此在血常规检验中,需重视显微镜检查,以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李艳珍.血涂片显微镜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6):807-808.

[2] 张群英,向俊隽.血涂片显微镜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必要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4,(16):142-142,143.

[3] 李晓丽,赵艳辉.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257-258.

[4] 崔桂香.显微镜检查在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77-2377.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