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精选(九篇)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

第1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波澜壮阔的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普及高潮。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高潮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历程。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

80年代出现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我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掀起这样规模壮阔的群众性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在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人;(1) 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 (2) 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 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通过十年的努力,己经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属于“计算机盲”的历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当时的条件,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涉及的对象范围比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广泛得多。这次普及带有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人们求职的重要条件,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对工作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和工作考核中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经过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这十年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的成果应当有足够估计。

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刚刚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己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的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

下面举几件重大的事情∶

(1)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以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全国职工中普及计算机应用。争取在3年内在全国2.4亿职工中,至少有50%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职工自主择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 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世纪中,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4) 全国所有领域将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所有公务人员和在职干部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三次普及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学习计算机的人数成指数增长。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百万计的话,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以千万计,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亿计。

这样规模的群众性学习计算机活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搞好规划。制订出既先进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计算机的规划。

落实措施。必须有落实的措施和政策,否则规划就会落空。

建立队伍。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强有力计算机普及队伍。

改变观念。要改变不利于计算机普及的某些传统观念。

二、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误区

这个问题讲的就是改变观念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是∶怎样使亿万群众更容易更有效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现在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向亿万群众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不敢学计算机,正在学计算机的初学者感到计算机难学。这就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在计算机普及教育中存在误区

有的同志要求计算机的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几十条DOS命令,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许多种考试都有数制转换的考题,例如 1378.9876 的二进制形式是什么?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源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课。

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计算机普及工作了,许多计算机专家也投入了这项工作,发表了许多意见,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光重视还不够,还应该解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些同志愿望是好的,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要求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些就造成一个误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普及。

应当看到∶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队伍中有两部分人∶(1)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比例不足10%,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是专业登山队。(2)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90%以上,他们遍及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对这部分人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

就整个社会来说,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

(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群。应当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实际上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即“扫盲” 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2)计算机技术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们。例如工程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 ,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显然,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通常把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统称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人员的95%以上。

显然,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各不相同,绝对不应混为一谈,否则将事倍功半。

应该从应用入手

有人认为学计算机应当从学习原理入手,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说∶他很想学计算机知识,心想应从原理学起,就到书店买了一本《计算机原理》,结果愈学愈糊涂。我对他说∶你的路子错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学计算机不应从原理入手,而应从应用入手。

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不懂得二进制怎么生存?而且学了二进制和数制转换也没有什么坏处。我想,没有坏处的事多了,难道都要学吗?问题在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初学者容易入门。应该看到∶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飞行员和设计飞机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要求开汽车的人先学习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现在已经有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相机,是不是也要求看电视的人和用数字相机的人先学习二进制原理呢?当然大学生学一点二进制知识是必要的,但对广大公务员和老百姓就显然是不必要的。

要多为初学者着想

不应当把计算机专家或大学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照搬到广大业余初学者身上。不能说自己学过什么就要求别人也要学什么,自己怎么学的也要求别人怎么学。我们要为初学者考虑,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跑他们。

有时在讨论问题时,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与搞计算机普及的老师看法往往不同,甚至谈不到一块去。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较多地强调水平、理论、系统知识,而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则更多地强调对象的基础、学习的规律、普及的特点。应该通过实践,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老百姓首先要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我们搞计算机普及的人不要怕别人指责我们“水平低”, 只要符合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就应当坚持,做出无私奉献。

在为初学者设计学习内容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要提倡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学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在学校中讲授理论课程时,传统的三部曲是∶(1)提出概念;(2)解释概念;(3)举例说明。我们在对计算机初学者介绍计算机应用知识时,采取了新的三部曲∶(1)提出问题;(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3)归纳出必要的规律和概念。 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当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是符合广大计算机初学者的特点的。

在教材编写上必须首先让读者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别的都谈不上。现在市场上不少书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是直接从“帮助”搬过来的,按功能和菜单介绍软件的使用。这犹如靠字典学英语一样,好象很全面,但是看完全书以后还是不会用。我在20多年前学计算机时,曾经找过不少计算机的书看,结果发现许多书像“天书”一样,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我当时就想∶我以后要写一些让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计算机的书,要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工具。

有一位同志说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只有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的人才是明白人。我觉得很好,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学问,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真正做到。

今年初,《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世纪评选” 评出了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10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排在笫2位)。说我的功绩是把千百万群众带入计算机的大门。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是这件事对我很有震动和启发,广大群众对于看似平凡、默默无闻的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群众需要我们,我们离不开群众。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计算机的普及工作,希望所有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能认清自己工作的意义,深入研究计算机普及的规律,把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三、关于计算机证书考试

近年来,各种社会考试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的考试更令人注目。我认为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出现社会考试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谋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谘询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只要有人才存在,证书考试就不会消亡,相反会更加成熟、更加规范。

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

(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

(2)教育部主办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

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少儿NIT)

(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4)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考试,如职称计算机考试、大学生计算机统一测试等。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

有人问∶计算机证书考试有没有含金量?通过以后有什么好处?我的看法是∶证书考试是一种社会考试,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的、公正的、客观的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但是通过了考试,不会自动增加工资或晋升职称或职务。含金量是有的,但不是由考试机关赋给的,而是由于考试得到社会认可,被有关单位赋予了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40岁以下的干部晋升科级以上职务必须通过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有些科技部门要求所有技术人员都要达到二级标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所有业务人员都要有通过NIT的模块测试,有些省市规定凡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NIT证书的,可以免考自学考试的一门计算机课程等等。这些都为计算机证书考试创造了很有利的环境,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人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有什么区别?我认为∶等级考试是通用性的考试,它大致反映一个人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如同跳高的标竿,不论你的职业和岗位,你跳过一级的竿,表示你已有初级的计算机知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94年开考以来,发展很快,至今已有4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NIT是应用技能型的考试,侧重培训过程,采取模块化的方式,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例如你想当秘书,可以学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Internet等模块,你想当广告设计人员,可以学计算机基础、图形图象制作等模块,拿这几个证书去求职,有针对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是不同类型的考试,两者是互为补充的。不同的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考哪一种。

前一时期,社会上对计算机证书考试有不少议论,有褒有贬。我认为∶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说,它的好处有∶

(1) 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

(2) 为应试者提供证书,有利于证明个人能力。

(3) 不少单位借鉴证书考试的大纲和内容,作为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推动了社会的计算机的普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我们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

(1)考试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有一个大城市的职称考试,今年还在考Windows 3.1,机关、学校、企业都已用了Win 95/98,为了考试,还要倒过去学Windows 3.1。

(2)用标准题难以测量出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

(3)有些学校和单位规定全体人员必须参加某一种考试,按这种考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或培训。这种统一的要求可能难以照顾到各单位的特点。例如农学院本来可以结合农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和例子进行教学,而为了参加统一考试,只能按统一的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举农业领域应用的例子,显然绕了一个弯,降低了效率。

四、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作用

大家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也都多少知道为什么学习计算机知识,但是我感觉到在我们的宣传上有时讲得不是太全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作宣传时参考。

学习计算机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无论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1)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在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办事员,都不能离开计算机,因此,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譬如我要敲钉子,就去买一个锤子,如果不需要敲钉子,就不必买锤子。而文化却是每个人所必备的。举个例子,在中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几何、三角和代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每天都要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解联立方程式或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是这些课程却是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基础。

当前计算机知识的作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以后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譬如去年报纸刊登了一消息说,在因特网上的域名中,中国许多著名企业的名字都被外国人恶意抢注了。我国许多企业的老总看不懂这条消息,他们说∶“我们已登记了商标,又申请了专利,现在怎么还冒出个“域名”来?到哪里去‘挂号’啊?”这就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中缺少了计算机的内容。

因此,虽然对不同的人来说计算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直接的,有的人则是间接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有形的,有的人则是无形的;对有的人是当前起作用的,有的人则是以后起作用的。但是对每一个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和大中学生,计算机知识是绝不可缺或的。计算机知识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3) 人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学习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瀚海,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天下成为万能科学家。比学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需要时能发展自己的知识,并且能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应用十分灵活多样,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发展知识,因而普及计算机知识是当前科学普及的一个重点。

(4)有利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央多次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计算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

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2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1.1学生实际现状分析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这个主体分析中职数学的教学现状。

(一)生源现状

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对高学历的认可与追捧、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国内中职院校教育体制发展滞后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并不理想,生源素质普遍不高。

(二)学生认知能力现状

由于生源的素质普遍偏低,我们必须客观承认80%以上的学生是由于初中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导致他们的升学成绩未能达到普高线,因此选择了中职院校来学习职业技能以此为今后的就业和谋生做打算。所以,如果用“合格”来评价普高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与能力的话,那么,中职生的综合平均认知能力只能用“不合格”来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中职生数学基础非常差,大约5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约30%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仅仅20%左右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状

1、逃避心态: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应试教育升学过程中被淘汰的亚失败者,而且很多学生成绩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数学成绩差,因此,他们有意无意地厌恶与逃避数学。

2、自卑心态:许多中职生把数学成绩不理想归结为自己的智力原因,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接受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3、放弃心态:很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学好技能即可,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无用,或认为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就行,认为数学学不好既不会影响毕业也不会影响就业谋生,索性放弃数学的学习。

4、从众心态:个别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看到其他同学放弃学习数学之后,由于从众心态也放弃学习数学。

综合以上学生实际现状分析,中职数学教学的开展存在相当的难度。

1.2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我特选择了江苏省地区三种不同的数学教材进行了对比分析①江苏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数学》第3版、②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基础模块)第1版、③普遍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2、3、4、5)第3版,期中两种为中职数学教材,一种为普通高中数学教材,在这三种教材的必修基础模块中,都涉及了(1)集合、(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3)立体几何初步、(4)平面解析几何初步、(5)统计初步、(6)概率、(7)三角函数、(8)平面向量、(9)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10)数列、(11)不等式这些知识,高中必修教材中出现的算法初步在两本中职教材中并未出现,教材②基础模块部分对三角函数中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做了删减。

经过教材面的分析得出,中职生与高中生所要接受的新的数学内容及知识点实际上基本保持一致,虽然中职与高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认知要求存在差异,对中职生的认知要求要相对低些,但由于本身中职生与高中生的数学基础具有很大落差,因此,相同的数学学习及容量对中职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相同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高中用四至五个学期,每周五课时的时间来教授给学生,而许多中职院校仅用两学期开设数学课程,甚至有些院校有些专业仅用一学期开设数学课,这就给中职数学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困惑,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要在基础并不牢靠的地基上建高楼,这个比方形象地诠释了当今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因此,我们不得不初步探索改善现行教学质量的对策及良方。

2.1把握基础、坚持够用原则

从前面的教学内容现状分析来看,中职生和高中生所学的知识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并且要求两个学期完成四个学期所要学的内容,其实是不现实和没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只要把握基础,坚持够用原则,特别地我将教学内容作了细分,(1)集合(10课时)、(2)不等式(8课时)、(3)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24课时)、(4)三角函数(10课时),只要在初中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将角的概念推广,引入弧度制,诱导公式即可,正弦、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部分完全可以删去不讲、(5)数列(10课时)、(6)平面向量(10课时)、(7)统计初步与概率(10课时),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均有学习,只需适当的复习就已经够用,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分类、分步计数原理和概率的简单性质、(8)立体几何(14课时),与原先内容相比删减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部分。以上内容共96学时,作为基础内容部分,完全符合够用原则,足够培养学生的计算、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2.2结合职业、紧贴专业需求

许多学生对数学存在逃避心态、放弃心态,除了本身数学基础很差之外,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并未感觉到或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专业技能学习、职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因为大多数中职院校各个专业所开设的数学课程是一致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中职院校烹饪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数学课程和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这样怎么能够体现数学课程对各专业技能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呢?

因此,可以结合职业,紧贴专业需求,在基础数学内容教授完毕的基础上发展实用数学,加强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机械专业可以增加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内容的学习;财会专业可增加排列、组合、统计等内容的学习;计算机专业可以增加逻辑代数、算法等内容的学习;服务类企业管理专业可增加线性规划初步等内容的学习等等,这样紧贴专业需求设置数学教授内容,使各专业学生按需所学,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3拓展兴趣、发展第二课堂

第3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关键词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实用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36-02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in Medicine Institutions//Dou Yanling

Abstract The aim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medicine institutions is to cultivat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chnicians for medicin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for traditional medicine (TCM) was explored in the paper,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skilled in using computer languages to write practical software in TCM industry.

Key words medicine instituti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practical software

Author’s addres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nan, China 250355

目前,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以及实用的医药类软件都还有很大缺口,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跨计算机和医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一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本文针对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的经验,对培养面向医药行业的计算机人才的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探索。

1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背景及特点

1.1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广泛,医药已经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面向医药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短缺使得我国的医疗器械过多地依赖于国外进口,然而进口设备及其配套分析软件的引进费用相当昂贵;同时对医药类软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因素决定了对跨医学和计算机两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医药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2 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招生始于2006年,在学校中尚属弱势学科,最初的学生大部分为报考医药类的调剂生,目前大部分为第一志愿的学生,这种转变也说明计算机专业在医药院校已经得到认可和肯定。基于调剂生基础较差,思想波动较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作为思想的引导者,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山东中医药大学计算机专业方向后期进行分化,分设医药信息工程和信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的是依托本校的中医药背景,充分发挥IT与医药应用领域相结合的优势和潜能,培养具有交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校压缩总学分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对原有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在各专业课程中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数量,减少验证性实验,构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案

由于是新上专业,课程的初始设置并非完全适合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06级的培养方案中,大一第一学期同步开设计算机导论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一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编写程序时,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敲击键盘编辑源代码上,缩短了有效编程时间,使学生无法在一学期的时间内打好编程功底。从07级开始把高级语言调至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实践证明,高级语言要有计算机导论作为先修课程,一些基础知识在导论中掌握以后,学习语言课时才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和算法的设计上,更好地实现语言课的教学目标。

2.2 增加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能力。而真正的求解能力是教不会、学不会的,只能在求解的实践中“练”会,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这种求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这种能力。

1)增加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制定出的教学计划仍然强调理论教学,结果是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了提高,但动手能力还有所欠缺,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实践性较强课程的实验课独立设课。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把其实验课进行独立设课,实验学时由原来的24学时增至36学时,增加学生的有效上机时间。另外,增加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生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2)开展实训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实训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山东中医药大学设置专门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参与到中医药理疗设备研发企业的编程实训项目中,去体验真实的企业开发流程和管理制度,感受抽象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于具体软件开发的真实工作状态。

而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能否真正得以提高,能否达到和用人单位无缝结合的目的[1]。山东中医药大学每年暑假安排一个月的时间,让大三的本科学生参与到各大知名企业的实训项目中,实训过程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与学生的就业机会、年终考核评优结合起来,使实训教学环节制度化、正规化、实效化。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采取与山东大学进行资源共享校际合作的方案。通过校际合作的实训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接触、了解、共享名校的优势资源,而且也让学生找出自身与名校学生的优势和差距,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解决“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3)参与软件大赛,培养创新意识。学校每年发动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齐鲁软件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展现自身的才干,找到更多的自信。大赛准备阶段由学生自主选题,制定出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发现技术难点,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组织小组成员分头进行技术准备工作;利用暑期一个多月可集中利用的时间进行设计攻坚,最终设计出完整的作品。整个过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练中不断提高,不仅增强实践能力,而且也磨练了意志。大赛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促进学生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增加医院实习环节,促进学生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在大四第一学期末增加学生在医院的实习环节。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到医院等各级医疗单位实习,通过实习,可以对医疗仪器的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对仪器的直接使用和有关医疗软件的操作,加深对计算机在医疗仪器和医疗卫生各方面应用的认识,为以后开发设计相关医疗仪器和医疗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5)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教学实验室和计算机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学生除完成课堂实验外,在课余时间可以走进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计算机专业建设初期,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上有富有经验的专家教授,下有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几乎没有中间层次。学校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还采取青年教师导师制,老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业务、教学方法和科研上作为指引者,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在专业建设初期,青年教师被选派到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进修学习,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职称、学历、科研能力等结构较合理的师资队伍。下一步将逐步增加青年教师短期下企业锻炼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4 不断提高自己,引导学生实现学科的融合

提高自己是教好学生的前提,教学一线的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由于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医药的特色,有一系列医学课程,而学生会对学习医学类课程产生疑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计算机领域,还要掌握医药领域的相关知识,逐步引导学生实现学科的融合。在实验教学中精心准备一些医药类背景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医药类相关程序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对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真正有特长、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5 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好的教学离不开科研的支持和推进,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是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一线教师通过参与和计算机有关的医药科研项目,锻炼了自己,也促进了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科研探索。

3 教学效果

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各级学生参与完成40余项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编写30多个医药软件,获得大赛奖项30余项。5年的实践表明:对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方案进行的探索和采取的措施,对于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医药行业实用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对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方案进行探索和实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些教学方法,已经圆满地完成两届学生的周期培养,培养了一批能够初步实现计算机和医学两个领域融合的人才。

第4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一、现代人才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需求分析

第一,对我国现代人才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总量的规模较小,密度较低。我国信息化从整体上来说,信息技术型人才的总量较少,部分相关单位从业人员专业信息人员少或无信息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低,导致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发展受限,导致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受限。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说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发展较好,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发展教缓慢,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对较低。

第二,我国对现代信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各个行业各个地区都不相同,大致有几类:在教育领域,对现代信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致上是教育型人才。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型人才主要是进行教育教学,授予学生信息技术类的知识,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在信息产业领域,对现代信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型人才。信息产业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是针对信息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电子产品的管理与技术维护和网络工程的管理。在研究领域,对现代信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是高端型人才,不仅要研究现有信息技术的不足及发展空间,还要对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二、初中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强化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意识。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使学生有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意识,有了学习的意识,才有可能主动的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教师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提高自身计算机教学的能力修养。教师的计算机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密切相关。教师计算机教育能力有了提升,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质量才有可能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才有可能提升。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中计算机教学的不定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计算机学习能力的提升。课后开展相关的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培养信息检索能力

培养信息检索能力是提升初中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要培养初中生信息检索的能力,首先就要向学生普及书目检索的相关知识。计算机运用中,信息检索是一个基本的能力要求,普及学生的书目检索知识有利于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快速、有效的寻找相关资料,熟练的掌握各种计算机检索技巧,提升信息检索的基础能力。其次,要向学生普及网络检索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选择、辨别的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培养学生在林林总总的网络资源中选择正确适应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是对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考验,也是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最后,对学生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是培养初中生信息检索能力的有效方法。进行理论学习之后进行课堂技能实践将加深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程的印象,再辅之以各种实践操作,由简入繁,循序渐进,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信息运用意识培养

要进行初中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运用意识的培养是关键。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运用的意识不强,不仅荒废了大量的有效信息,而且对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利。进入现代社会,任何知识都能在网络或各种平台上找到,要培养初中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就要加强信息教育、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培养学生信息运用的意识。此外,在进行信息运用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加强对信息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是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及信息运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第一,明确目标。初中阶段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树立学生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意识,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使初中生在进行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之后能够熟练的使用相关操作,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第二,设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初中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成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侧重于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及适当的实践操作。所以,在进行初中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时,要在课程设计中设定适合初中生学习和实践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提升初中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开展创新型教学。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教学方式较为死板,“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消化不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都有很大改变,特色环节增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第四,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完善计算机教学设施。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学校在培养初中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过程中,也要同步更新学校相关计算机和信息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第五,增强计算机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提高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EXCL之后,将之运用到数学计算与统计之中。第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尤为重要。

第5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转贴于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第6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www.133229.cOm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第7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

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第8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解决自身领域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我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将近3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并且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专业的教育研究队伍和日趋完善的教学规范。但是,由于新技术发展迅猛,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加之学校类型各异,学科专业众多,在教育目标、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规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类似“教学质量、能力培养”这种看似具体,实则宽泛的永恒主题上,目前从认识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十二五”的逐渐推进,我们深感任重道远!

在研究和制定新时期计算机教育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培养规格之时,盘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找出问题所在,并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当做的功课。在此就个人观点阐述一些感想,以求和专家同行探讨。

1 国外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与发展

1.1 面向专业服务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新世纪之初,笔者曾去过澳洲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调研,走访了那里所有的知名大学,记得当时澳新两国的高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这种专门提法还颇感新奇。因为澳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以不同形式展开的,或专业、或职业、或交叉,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各类专业人才。在澳大利亚,大多数高校采取了多学科交叉的形式,没有专称为计算机公共基础的课程,而是根据专业需求构筑相关课程设置。墨尔本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范,它设有一种称做School的有几个专业联合的非实体教学机构,可授予学士学位。例如商学院与信息技术系构成联合体,所开设的课程是将计算机的内容与商学课程内容组合而产生新的课程,突出了信息技术与专业需求的结合,学生获得的可以是商学学位或商业计算机学位。这种模式体现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它需要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和师资队伍的系统建设做支撑。

而作为研究性大学的悉尼大学则采用了完全“正规军”的做法,他们为所有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计算机类课程供其选择,并且提供了最大范围和宽度的学业过程,学生在大学期间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去选择计算机课程,达到规定的要求可以获取计算机的学位。除此之外,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以适应就业需求。同时提供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教学与工业挂钩等,这种专业的教育模式使悉尼大学在研究型大学中获得了成功。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不论是澳洲、欧洲还是亚洲,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并没有完全像数学物理那样被从课程体系中单独提取出来,而是以专业需求为服务对象来设置课程。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市场需求,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是否能满足研究型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1.2 以信息素养为主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关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在高校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以及各种软件工具的培训等相关课程,大学新生有60%能保证半年以上的计算机学习经历。到了八十年代末,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理念转向了以“信息素养”为主题的素质教育方向上,开设了“计算机导论”等课程,其内容除了介绍计算机的软硬件之外,涉及到了并行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等多种内容,全方位展示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先天性局限。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呈现了多元化格局,从政府到高校,从儿童到老人,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被渗透在教育和科研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全球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表了题为《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教育改革长期规划,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纳入到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为高校建立了一个教育改革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飞跃。到了1998年,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牵头,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分类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并提供了大量优秀案例。这个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构成和基本要求,对美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了系统的规范和要求。紧接着的第二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推出了《信息技术通晓》的报告,该报告更加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满足信息技术的社会需求的具体细则。这之后就是2007年在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上,ISTE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第二版,这是美国目前最新的教育技术标准。同1998年的第一版相比,新版标准在多个维度重新定义了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它强调学生展示创造力思维、创造知识,在创造的最终产品和过程中使用技术。

这一转变的启示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个教育技术标准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言,相当于是一个课程标准,强调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变革精神的新型人才,而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对其支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学实施而言,它相当为计算机课程制定了新大纲,这个大纲充分体现了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育模式。

2 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代的变迁。回顾过去,教育教学改革一路高歌,成果辉煌。和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快。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基础条件差异较大,可谓家大业大,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发展就更加历经艰辛。我们不懈努力,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路子,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问题。

2.1 技术催生的初级阶段

80年代初期,当国外的计算机普及教育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的时候,我们在AppleⅡ的问世和微软MS-DOS磁盘操作系统的推动下,计算机基础教育迎来了自己的初春,人们为能通过FORTRAN、BASIC这种计算机高级语言来使用PC机解决计算问题而欢欣鼓舞。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普及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计算机教学还仅以计算机语言和微机原理课程为主对少数电类学科开设。随着1981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起步,本科的计算机教学要求日益提高。到1982年,我国的软件专业从原来的少数几个,迅速扩大到三十多个,诸如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更加广泛地面向本科生展开教学,使计算机教育初显普及之势。

也是这个时期,业内人士按捺不住新技术触发的热情,一些专业的学术团体相继诞生,比如1984年成立的“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这是针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设立的专门研究机构;著名的“中国计算机学会”也几经变迁于1985年正式独立挂牌成立,该学会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所有分支,至今已有32个分支机构,与美国的ACM有异曲同工之处;还有“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也在1989年成立,这些都是在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初级阶段蓬勃成长起来的学术机构,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进程。

但是与上面提到的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相比,一个是“协会”,一个是“学会”,仅一字之差,但宗旨和理念却大有不同。“协”则协作、协助、和谐;“学”则学习、研究、探索。ACM是一个国际性的科技教育组织,它的初衷是为了计算机领域和新兴工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能有一个共同交换信息、经验知识和创新思想的场合。它致力于提高信息技术在科学、艺术等各行各业的应用水平。迄今为止,ACM组织成员已达到九万人之多,他们不仅是专业人员、发明家、研究员、教育家,还有工程师、管理人员和企业家,有些最大的最领先的计算机企业和信息工业也都是ACM的成员。他们都对创造和应用信息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几十年的发展,ACM的成员们为今天我们所称之为“信息时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与之相比,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各种学会则以学习和研究为己任,其贡献在于探索新的问题,略显形式大于内容。在发挥团体优势,推动教育发展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2 发展中期的改革重点

90年代以来,奔腾系列芯片的诞生和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推出,使计算机应用走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实质性的普及阶段。在这个阶段,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使得计算机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首先是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体现技术的前沿性与实用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围绕这一问题走过了十多年的改革之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内容。

这个时期,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教育技术的改革。首先是国家教育部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展开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1997年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提出了“文化基础―技术基础一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5门课程及教学基本要求。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重点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个文件精神的驱动下,90年代末期,面对扩招潮的涌动,“模块化”、“零起点”这种课程体系应允而生,电子课件、CAI软件、多媒体技术蜂拥而至。新的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完全置换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换成了投影,纸质试卷置换成了电子答题。时至今日,这种置换或是赞成,或是忧患,也众说不一,所以就又有了一次次的教学研讨,一次次的评讲评教。这些种种,都让参与者收获丰厚,感受良多。

当然谁也不会忘记,我们乐此不疲的将DOS换为Windows,再从Windows95换成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XP,这些也曾作为教学内容的改革登过大雅之堂。而今回头看时,恍然觉得有点得不偿失;我们也还清楚地看到,迄今为止,有些课堂黑板被遗弃了,有些考场,思维也被标准化了。因此说,孰重孰轻,谁是谁非,还需在实践中再检验。

2.3 新时期的创新工程理念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无线接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掀起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的第三次高潮。人类进入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里,个人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将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衡量人们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所以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全面推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被改名为“信息技术基础”,再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文科生不仅开设了网页设计,也可选择数据库相关课程。改革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构建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并设置了6门典型核心课程,这是新的教育纲领和教学大纲要求,也是新的教育理念的体现。这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校的地位得到了确认,许多高校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并且从人力物力上都得到了支持,改善了教学条件,稳定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百的主力格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社会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2007年发表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强调学生展示创造思维、创造知识,把人才培养规划的重点定位在创新思维。我国在2003年开始启动被称为高教改革之魂的教育“质量工程”,这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个教育全面改革的浩大工程,其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从最初的教学名师奖、部级精品课等4项到目前的11项:从教材到课程、从名师到团队、从大学生竞赛到创新性实验等,其中无不渗透着创新工程理念。这个工程使教师变为名师,使课程变为精品,使竞赛获得优秀,使实验不断创新。但是,因为家大,就会有参差不齐,因为业大,就会有不尽人意。比如名师应该上讲台,精品应该推广,创新应该应用,师资应该培养;平台还要建设,课程还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这个工程中不断改革,也不断收获,也要基于这个工程继续不断成长,不断创造。

第9篇: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

有关机械系毕业生自我鉴定

我是**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级本科班学生,学习刻苦,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乐意与同学交往,多次参与实习实践,而且历任**大学计算机专业系本科六班团支部组织委员、系团总支组织部部长,现任计算机系学生党支部书记。

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关心时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视“两课”学习,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养,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己要求严格,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热心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政治运动中始终与党的组织保 持一致,反 “xx”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力和较强的组织原则。

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担任班团支部组织委员期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系团总支、学生会的工作,与班委、团支部成员工作协调;担任系团总支组织部长期间,积极配合学生会的工作,注意与团总支成员在工作方面的沟通和思想上的交流,积极组织同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工作中虚心好学,勤于思考,能根据班级和系部学生工作的实际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提交组织讨论后实施。

工作作风扎实。能认真对待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并致力完成。谦虚谨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一丝不苟。身体力行,凡要求同学做到的,自己先坚持做到,从不迟到、缺课,工作任务完成及时。作为学生,学习任务重。为了干好工作,总是在教室与宿舍的路上、在饭堂的桌子上与同学交谈,既讨论了工作,又与同学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工作业绩突出。由于我的努力,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能力培养,较好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工作,并得到组织的肯定,先后被委以团总支组织部长、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任职期间业绩突出,得到了同学和组织的好评,多次得到领导的表扬,曾被评为**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

大学的培养和锻炼让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处事为人的能力都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我不会就只满足,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争取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机械系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我是一名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求学的这四年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刻苦学习,点滴积累,努力实践,逐渐掌握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

我热爱我的专业并为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校期间我刻苦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我的努力,我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每年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学校的辅修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同样以优良的成绩圆满毕业,能连接局域网及interne的接入。

在校期间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许多计算机知识,word、autocad、photoshop、及c语言、汇编语言、html等都得以学习和掌握。特别是对word、autocad的应用十分熟练。我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并且坚信会在计算机应用及编程方面创造出一片蔚蓝的天空。英语是我擅长的科目之一,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我在英语阅读与写作上更显优势,借助词典能阅读翻译专业型英文资料,总之我有着相当的英语水平。

我有一定的策划组织协调能力。并且为人诚实,责任心强,乐观且积极向上,能吃苦耐劳,学习领悟和适应能力也都不错。在学校工作中,加强锻炼处世能力,学习管理知识,吸收管理经验。这些都是我的长处。只是初出茅庐,需要经受社会的洗礼,承受生活的考验,更需要一个机会来锻炼。

平时我的课余活动也十分广泛,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都是我的爱好,还喜欢阅读书籍,这主要是为了培养艺术能力,有艺术才会树立好形象,才能用计算机设计出代表个人、企事业单位的好标志。

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迎风激浪,为未来的扬帆起行做好准备。在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与现有的知识水平,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入贵单位。我愿我一生的勤勉报答贵单位!我愿与您携手共进!

应届机械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

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本人这三年以来,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成绩优良;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不足是工学矛盾处理不够好,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所以今后我一定会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除此之外,我还经历了半年社会实践,在这段期间,我深知道这是检验在校所学知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对所学知识的加强巩固和提高,我非常珍惜这段实习过程,它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零开始,虚心向前辈学习,任劳任怨,力求做好每一件事,逐渐在工件中学会了做事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校期间,我在理论知识方面基本掌握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钳工〉、〈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电工学》、《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企业管理技术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控机床编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加工工艺学〉〈就业指导〉《数控加工技术》等技术,除此之外,我还学习了《语文》 《政治》 《体育》 《数学》 《英语》等科目来增长自己的理论知识,为将来面对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在实际操作方面掌握了初级车工、初级磨工、初级铣工、初级刨工 、初级焊工等;在专业方面,掌握了中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级钳工、cad/mill软件、线切割、初级数控铣床编程及加工、初级加工中心编程及加工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