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

第1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面临一场机遇和挑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要解决方向问题,办出自己的特色是解决生存问题,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高职教育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1 引言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应用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网络施工人员到网络设计人员,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互通性,培养具有综合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信息社会的迫切需求。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培养市场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是培养模式的关键。

2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培养没有侧重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广,如网络产品的生产管理与销售、网络工程实施与监管、网络组建、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调试、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犹如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学生在找工作时因为学无所专,出现什么都知道一点,对不会的东西畏惧,没有自信、茫然没有目标。

2.2 网络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缺乏特色。

脱离实际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市场变化,学习内容和技术的滞后。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学校都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有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结果由于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拘泥于传统课程,仍沿用本科及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脱离岗位实际需要,没有高职特色,导致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

2.3 实训条件跟不上,不重视实践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 主要培养技工和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是纸上谈兵。高职学校如果不能专注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实战经验的积累,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将无任何特长和优势可言。网络设备、软件的购买、更新和维护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学校如何解决这部分开支将是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3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3.1 确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可以通过学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与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 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各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

3.1.1 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社会需求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之道、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借鉴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选择到示范性院校进行调研,但是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实力、政策支持、生源结构等都有所不同。目前高职高专的教育越来越依赖于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状态和产业结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3.1.2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如何确定培养的目标,如何去设置岗位,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关注行业的发展,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获得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深入到企业,与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专家进行讨论。在调研考察的过程中,要挖掘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优势、文化环境优势、经济产业优势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挖掘开发一种潜在的优势。

3.2 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主要的差异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要想实现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提高的学生的竞争力,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环境的建设。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合作在基地的建设、运作模式和经费方面的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实训教师,实训基地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等问题,高职院校要与企业进行深入、广泛的合作。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都将进入企业,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必须的。从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师资培养,从企业文化学习到学生实习乃至最终的学生就业,学校都离不开企业。

另一种方式是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就职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接纳的毕业生相对较少,而要求学生实际操作应变能力比较强,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选拔输送。在实习期间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IT人的工作和生活,锻炼与人合作交际的能力,为毕业后及时适应工作节奏和环境打下基础。实习环节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选择多种途径进行实习实践锻炼,效果会更好。

3.3 让学生改变择业观念,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可能更多会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调查的信息表明,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对专业技术工作无法胜任、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现状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体现。所以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仍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只有综合素质比较高、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3.3.1 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网络通讯技术升级换代频繁,高职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领域就业工作,始终要保持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在学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的启发和培养。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3.3.2 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同样要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找到有能力的人很重要,找到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更为重要。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吃苦耐劳、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主要标准。职业技能的欠缺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提高,而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

3.3.3 与人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团结合作,对自己的成长和新环境适应起到重要作用。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活动,利用假期和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沟通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为以后更快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创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改革的关键。始终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在注重学生技能、动手能力的锻炼的同时,注重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和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2]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5)

第2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计算机;教改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134-02

随着新教育理念的发展,各个学科都在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同样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程度,逐步形成正确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为此本文将主要从进行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研究的意义、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的基本策略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分析,推进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改发展。

1进行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研究的意义

通过进行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的探讨,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计算机教学的理论体系,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科学地发展了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与进步;最后,对于学生来说,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对计算机知识进一步的进行学习。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开展进行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思路探讨,对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理念缺乏

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并没有很好地应用信息化的发展理念,学校也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改革任务,没有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教学指导,这很明显是教学改革理念缺乏的表现。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改革推行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按照教学要求来推进,而且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严重限制了计算机教改的信息化方向,不利于推进计算机改革的进行。因此,面对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理念缺乏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

2.2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师资力量缺乏

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的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没有教师队伍的协助,即便是再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很难得到传播与发展。而且对于计算机教师而言,他们所掌握的就是常年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以及对计算机专业改革的作用,根本就没有任何认识,这样就造成了学校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师团队的缺乏。缺乏对信息化的理解,教师就不可能进行计算机教学的全面改革,更不能推进计算机专业的创新教学,这必然会对信息化视角下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造成严重的影响。

2.3 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下,计算机课程设置也必须要随之改革,但是从目前的专科学校的教学发展现状来看,学校并没有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而且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这样就必然会脱离信息化的改革方向,促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一纸空谈。而且如果只是将计算机改革发展成为一种教学口号,而不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操作,这样只会严重限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因此,面对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课程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促进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课程的科学设置。

2.4 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计算机教学方式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实际调查来看,教师由于教学理念的缺乏,因此并没有进行全新的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讲解,严重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要知道,没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了。

2.5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

对于计算机教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计算机的实践课程,因为从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更加侧重与学生的理论教学,尤其是软件专业的学生。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学生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训练,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并且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实力。在信息化的视角下,学生更加需要学会掌握和运用信息化的优势,来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技能。因此,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现状,如果不进行良好的处理,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3促进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的基本策略

3.1培养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理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得科学进行,学校和教师就必须要树立计算机教改的发展理念,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来推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学校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宣传,并且呼吁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信息化的发展特点,来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便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推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除此之外,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创新意识,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学改革,从而推进计算机的教改的进一步发展。

3.2 完善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师资力量

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是推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必须要改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增加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和把握,这样就可以紧跟时展的要求,做出最恰当的教学转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通过借助一些新新兴的教学工具或者是教学平台,来增加教学的内涵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促进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3.3 科学设置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课程

在信息化的指导下,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课程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学校要增设一些互联网设计或者是信息的搜集课程,提高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把握和搜集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时候,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基本的学习能力,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所以,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管理和研究。

3.4 创新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教学方式

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教学方式的创新,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具体的发展要求来进行,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个性特点,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不再过于强调理论推导、论证和知识的灌输性,而是强调学生的教学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基本的学习状况,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同时也避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丧失,有效地推进了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3.5 开展信息化视角下计算机教改的实践活动

计算机教学侧重于实践的操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一些计算机设计大赛或者是程序编写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基础,将信息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并且运用信息化技术去解决计算机问题,从而实现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因此,学生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通过实践活动的学习和了解,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实现计算机操作的科学性。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专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计算机专业改革的进行,而且还会对计算机专业的正常教学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科学的发展策略,希望可以促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13(12):33-44.

[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4(9):71-90.

[3] 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 (3):45-50.

[4] 韦容,申希兵,蓝振师.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和对策[J].信息系统工程,2014(4):84,81.

第3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各相关专业必备的基础课程,它不是一门单纯的计算机专业课,也不是英语课,而是一门交叉课程,是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扩充。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水平的高低,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各个专业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把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并及时补充新词汇,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计算机专业术语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技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及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的英语提示、出错信息、菜单以及帮助文件,并能够自主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帮助信息、说明书、英文手册等相关资料。

通过近些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发现高校计算机英语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现在高校普遍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在短时间内要想用好一门语言工具比较困难。

②教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一般是以专业阅读为主,缺乏实践性的内容,文章中涉及的计算机相关技术不够前沿,甚至陈旧,文献资料较多,缺乏趣味性,和实际应用不相适应,难以满足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功能性及时代性的要求。

③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而且缺乏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通常为先讲词汇,再讲课文,边翻译边讲重点语法,然后带学生做课后题,最后只有小部分时间做扩展阅读或练习,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时间,而且计算机专业英语节选的课文一般都是专业文献,冗长枯燥又包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④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师资力量还相对薄弱。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一门计算机和英语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而目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基本上都是由本专业的教师承担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较深厚专业素养的教师往往年龄偏大,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年轻的教师英语水平普遍较高,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和足够的专业积累,难以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融会贯通。

⑤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够扎实,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够强,英语读写和翻译的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学习热情不高,有畏难情绪。

⑥考核的方式比较单一:在以往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比较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文章的阅读和翻译,通常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听说能力。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通常只有笔试,而没有相应的口语、听力或者写作方面的考核。

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①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相关专业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分配足够的课时来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

②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开发工具,所以教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并且还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其中的内容才能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选择生动易用的教材,并辅以实践性的、趣味性强的、较新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英语读写的能力和翻译能力。

③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采用启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多花时间让学生做扩展阅读或练习,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不断地摸索改变方法,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为提高口语水平,可以做一些场景的模拟联系,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面试官与应聘者等等。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分组讨论,例如让学生按组轮流用英语介绍计算机领域新技术,然后互相提问,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开阔学生对本专业新技术的视野;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划分成不同主题,并且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相应的主题,各组根据所选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学习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收集并整理报告资料,最后各组安排代表用英语做一个简短演讲或主题报告。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专业英语的网站以及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报刊杂志,尽量把词汇量控制在大多数学生认知的范围。收集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计算机软硬件以及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文献和科研论文作为课外补充阅读材料,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还可以从网上查找与课程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视频作为补充资料。教师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网络课程,将教学课件、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答疑、布置检查作业、上传学习资料,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访问、提交作业学习等,让师生交流更加方便。

④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教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前提。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做课外扩展阅读,不断了解计算机学科前沿的新技术,以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为加强高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这一课程的师资力量,各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如派遣青年教师出国访问学习,引进在国外留过学或从事过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教师或者计算机专业的外教。

⑤目前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要让学生读、写、听、说、译五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要尽量采用可以同时训练多种技能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软件中的英文指令、查阅相关英文资料、看懂计算机专业方面的英文书籍,要及时更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4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05-02

在当前发展环境下,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基础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比较大。我国中等学校的目标即是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等学校在建设中,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W生要特别注重学生职能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的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升中等学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中等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能较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1 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即是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做好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提升一线技能性人才的应用水平,通过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教育的特点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应市场变化方面有更高的能力要求,特别是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环境下,企业要面临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要有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对工作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集体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要发挥“团队精神”,通过双赢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当前环境的变化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生存、就业和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要求中职院校要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此外,为让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应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要积极的应对当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不断升级、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的新形式,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技术,了解新设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育现状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教学观念方面存在一定误解,他们认为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各项要求并不高,因此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形式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要具备的专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对要高,对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用技术、思想道德、法律意识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要求中职学生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要有全面的教育提升。目前中职学校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此外有很多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意愿较低,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有限,自学能力差,且很多中职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有限,没有树立起理想信念,未提高思想认识,个人的学习动力不足。

3 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方法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职业构建能力,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际的操作能力,让中职学校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教学的发展,要从实践出发,做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1)中职学校要做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要根据行业及企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设置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理念,要从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的建立应用学科课程,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对学生学习成果检验时不能仅以理论考试为准,除卷面考试外,还要加入实验课程成绩,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估。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做好成绩的培养工作,通过理论、实践考核及平时表现3部分的成绩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建立起适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核体系,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估。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建立适应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做好导向性工作,推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2)中职学校要做好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评估工作,建立起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与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差异较大,中职学校是面向职业教育、面向企业的教学方式,中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操作型人才,与高校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中职学校要做好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评估工作,根据区域行业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如区域广告行业发展较快,已形成规模性的行业集群,在课程的开设上侧重于计算机艺术设计应用方面,增设相应的课程。中职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合理的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设与区域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做好实用课程的评估工作,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有序发展。

(3)中职学校要做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引导工作。中职学校学生年龄较小,普遍学习成绩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不强。中职学校要做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指导工作,配备专业的教师,教授学生专业课程,指点学生实践操作,同时做好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德育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热爱学习,培养专业能力,为未来走向社会夯实基础。

(4)中职学校构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合理的教学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适宜社会发展的人才,中职学校要做好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培养工作,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做好教学培养工作,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的教学团队,在中职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鼓励教师树立培养学生的信念,理论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要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做好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学校要创新教学理论,建立高素质的老师队伍,做好专业课程学习建设工作,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作好学校建设工作,为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在发展中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及时关注需求的变化,做好学科设计及人才培养工作。积极的与政府沟通,获得较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和行业协会建立密切的关系,了解行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设学科课程;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应用能力;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科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能力职业能力的提升,推动社会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振男.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1):215-216,219.

[2] 李冬.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师资建设问题研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视角[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23-25.

[3] 刁端琴,黄永秀.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5(4):51-56.

第5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在于数据庞杂,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高效的筛选分析并加以应用是大数据时代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2000年,有75%的信息存储在报纸、书籍、磁带、胶片的媒介中,只有25%的信息以数字数据的方式存储。而到了2007年,只有7%的信息存储在传统媒介中,其余的全部以数字数据的方式进行存储。这些以数字数据方式进行存储的信息,我们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后,以直观的方式指引着我们的生产生活[2]。例如,华尔街“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通过每天分析3.4亿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留言,对民众情绪进行判断,然后根据数据进行股票交易。还有我们平时接触的各种手机App也会根据大数据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用户进行需求分析,向用户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产品和资讯。例如,京东、淘宝等网购平台就会根据你的购买记录分析你的感兴趣的商品予以推送。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地图导航软件也会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规划合适的路线。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落后

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设置的教学课程相对落后,仍在沿用几年前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很快,如果计算机教学内容不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浪费了精力学习了部分已经被淘汰的技术知识,而且对最新的理念和技术缺乏专业认知。

(二)教学观念陈旧

随着网络和各种终端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日常化,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深。而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仍然对计算机基础的硬件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方法投入大量的课时,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还会影响高校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积极性。

(三)师资力量不足

计算机专业教学因其特殊性,要求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还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水平。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吸收新的技术、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实时热点。而部分高校参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老师并不符合上述要求。

(四)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只有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而当下,部分高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太少。特别是对于已经掌握基本技术知识的学生缺乏专业的实践课题来对掌握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也无法通过这些专业的实践课题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课程安排的考试内容相对固定化,老师无法通过考核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大数据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收集、分析、运用的能力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老师们除了向学生教授基础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外,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对数据处理的相关操作实践。例如,建立一个基数较大的数据库,老师提出所需数据要求,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编辑简单的分析、筛选程序,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对数据库进行处理。

(二)教学理念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老师向学生灌输的主要是知识,而大数据时代,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除了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培养操作能力外,还要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但是如何分析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如何用这个信息创造价值,是今后社会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高校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3]。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数据分析开始,例如,通过校园网选修课选课系统的后台数据的处理,让学生分析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学生对哪些选修课感兴趣,并讨论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得出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学生对选修课的需求规律。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学校图书馆电子借书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让学生分析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借书习惯。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当代大学生对纸质书籍的阅读需求和近几年整体的变化规律。

(三)差异化教学的深入

人们从大数据中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在为大数据汇入新的数据。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而这个实践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都能被数据形式保存下来。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教学实践操作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分析结果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数据的不断积累,高校计算机专业老师也能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了解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大致情况,这些数据也是今后高效计算机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6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专业;就业;专业课程

一、中职生计算机专业现状

1.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减少,中职学生的入学门槛低,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没能考进高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来中职学校读书。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课较差、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弱、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2.在校时间短,对学习没兴趣,学到的知识有限

根据中职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走入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年开设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和较少的专业基础课。第二年才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计算机专业体系庞大,专业课程众多,兼顾学生学习状况和选择的专业方向,专业课多以通用课程为主,加上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真正学到的知识量有限。市场竞争激烈,中职生就业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众多,小到中专、大专,大到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每年涌入社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数以亿计。中职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在残酷的竞争中找到以席之地的。在众多的高职同专业毕业生和其他大专生的就业竞争中,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打造中职计算机专业品牌,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让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调整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

目前计算机行业需要的人才分为三类:程序开发类、网络类、多媒体制作类。程序开发涉及到的课程多是语言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这些课程理论性偏强,难以入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一般同学能学会基本的语法结构,会简单的程序设计已属不易,至于参于软件项目开发,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不太现实。所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以网络类和多媒体软件应用的专业课程为学习重点。

基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中职学生应定位在面向操作第一线,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突出计算机维护、操作、应用能力和某专业基础知识这几方面。中职生的课程设置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理论化,应注重实用性及实操性强的课程。

目前,多数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分为: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操作和计算机组装维护,网页设计及网络维护、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几个方面。

所以,我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应以办公软件、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维修、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多媒体动画设计、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例如:网络方向的学生基于网络技术课程再开设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等课程;图形图像方向的学生在学习Photoshop后可开设AutoCAD,3Dmax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拓展课程的学习,保障学生能带着1~2门实用技术走向人才市场。

2.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学生文化层次低,抽象、深奥的理论难以理解,更别提掌握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增加实践教学或项目教学的课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旨在教会学生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3.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鲜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础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同时,学校可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校内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促进教师得到实践锻炼,提高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促进教学,保障就业

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现已是职业学校创新教学保障就业的法码

企业需要特定的员工,而学校“统一”教育下的学生基本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大部学生进入企业后必须经过企业严格的专业训练或指导才能上岗。而学校在盲目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方向,计算机方向众多,东教一点西练一点,导致学生学的是“大杂烩”。进入社会后,学生是“什么都懂,却什么也不精”,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以学校为主,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根据企业需求,由企业提出具体的要求,由双方共同制订和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关。企业可派技术人员指导教学过程;学校也可将学生的实践放到企业完成,由辅导老师跟班入厂,一方面,协助管理和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下企业,锻炼、学习新技术。学生完成规定的全部课程且通过技术考核,签约企业才予接收。

3.校企合作,保障就业

校企合作,学校可依托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和前沿信息等资源,有效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真正实现职业院校是技能教育,也完全达到了保障就业的目的。通过共同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了解到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能将实践所得融入以后的教学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校企合作的最大获益都是学生,订单培养,保障学生的就业。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思考.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

[2]张保山.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2011-12-22.

[3]顾鸭萍.中职学生的现状之分析.考试周刊,2009(34).

[4]刘兴东,徐人凤,孙涌,等.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7-01-10.

第7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sample, uses SWOT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he employment of computer major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employment oriented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computer maj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matching degree of computer major students and employer post demand.

关键词:计算机;就业能力;途径

Key words: computer;employment ability;way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11-02

0 引言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56万,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不能够胜任市场中各用人单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已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当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主要侧重于学校(就业服务、专业设置)、社会(就业环境)、学生(综合能力、就业观念)等几个维度对就业能力原因和对策分析,而针对某一专业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就业为导向,采取SWOT分析计算机专业的就业能力,提出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各项措施,有利于减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完善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促进本专业招生质量的提高,以及为其他信息学科专业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 SWOT分析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

研究对象:面向学院2016届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101份,收回101份。其中男生为76%,女生为24%,其就业状态为升学10.4%,签约28.1%,正在实习19.8%,未就业41.7%。运用管理学SWOT分析方法,在SWOT分析法中,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aunity)、威胁(Threat)。[1]通过SWOT分析问卷,正确认识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了解就业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研究提升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的方法和措施,其SWOT分析计算机专业就业能力模型见图1。

1.1 优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岗位数量日趋增加,2015年学院计算机岗位供需比4.6:1。62.8%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获得第一份工作,53.1%的学生就业优势是社会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76%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有利于自身就业。IT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业之中,可以说今天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2]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较其他专业有明显的专业优势。

1.2 劣势 59.2%的学生在就业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实践能力和相关工作经验,24.6%的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技能。55.17%的用人单位最看重计算机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56.7%用人单位反馈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加强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85.3%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工科女生就业困难,工科女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局限性,部分企业对工科女生存在一定的差别待遇。

1.3 机会 72.4%的用人单位通过到岗实习来招聘毕业生,并愿意给学生实习机会,安排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培训学生,完成项目。学生只要通过在单位实习3个月,考核合格就可以签订三方协议。另外,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鼓励创业“贷免扶补”政策》和云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机制,“互联网+”有利于计算机专业就业创业。

1.4 威胁 计算机专业学生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就业薪酬与学生个人能力关系密切。通信、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部分学生通过培训和公司实习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减少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

2 以就业为导向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和实践

①以计算机专业相关学科竞赛为契机,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大赛、ACM蓝桥杯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为其就业增加砝码。

②精准化拓展就业市场,以院企合作形式搭建实习平台。

认真梳理和汇总计算机专业的高质量用人单位,建立标杆性用人单位信息库,定期到用人单位回访,并积极寻求与用人单位开展院企合作,签订实习协议和“订单式”培养计划,实现学院与企业零距离接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可以通过到用人单位实习来完成,促使学生尽早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环境,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2.2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基于计算机专业及互联网行业特点构建覆盖学生生涯认知期、职业规划期、实践体验期、实战培训期四个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一年级重点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教育,二年级开展自我认识教育和社会知识拓展教育,三、四年级开展择业与创业教育,并指导其适应职业和适应社会。[2]同时邀请互联网行业的专家或HR,优秀校友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行业职业生涯规划、深刻解读互联网行业、讲解求职策略;举办求职面试工作坊,新老生“求经问道,职引未来”经验分享交流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3 依托项目研究精细化就业帮扶,提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

以项目研究的形式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优先推荐的“个性化”辅导。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依托贫困生社团,通过科研能力培养计划弥补计算机专业低年级科研能力低的现实,以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PPT制作大赛、励志演讲比赛、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全方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女生实施“就业质量提升计划”,有针对性进行全程化干预指导,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和职业的匹配度,克服职业困惑,并主动联系工科女生比较适合的单位,为工科女生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就业机会。

2.4 紧密结合“互联网+”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计算机专业紧密结合,发挥其专业优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针对低年级学生,通过学科、职业生涯规划讲座,邀请校友、创新创业典型进校交流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介绍创业优惠政策,解答创新创业疑惑,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勇气,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创新创业;针对高年级学生,依托创新创业计划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赛、“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等,孵化创新创业团队与创业项目,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创业实践。

3 结语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在实践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其就业能力进行剖析,找出计算机专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差距,从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创新创业教育等四个措施入手,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露.商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析――以宁波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27-128.

第8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 项目化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这个动态的教学系统中,应该准确定位专业,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科学设置课程顺序、合理安排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有效组织教学内容。

1 课程结构改革的前提

以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规范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前提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改革首先必须依据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其次,课程改革还应当联系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如育人目标的定位、学校的教学与实验条件、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因此,在综合分析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们确定了注重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的特色和执行深度,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的的改革原则。

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学生在学校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方法与动手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竞聘和后续学习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人才需求结构上(高端和低端人才短缺),在配备比例上严重失调。由于低端人才短缺(即应用型人才信息化办公应用人才、图形艺术设计师、网络安装与维护),使得大量的中端人才不得不从事一些低端的工作,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浪费。作为职业院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模式,规划并开发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缺,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主战场。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图1)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局域网维护与管理、网站管理与维护等岗位的工作。在多媒体制作、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然而这些岗位在计算机专业人才链中,同样处于最低端位置,实际上非常需要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其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空间,及极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应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的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项目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 课程结构改革的原则

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其课程设置改革应符合下列原则:

2.1 实践性原则

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毕业学生就业方向,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实践性原则,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边学习、边训练的方式,即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每周集中安排4课时,即2课时理论讲授,2课时技能训练。这种边学习、边训练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实践技能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在学生毕业前可安排1-2周教学实习,集中学习、实习一些当时社会急需,最流行的软硬件技术。如通过在模拟办公工作室中,使用Word,Excel,VF,图形处理等,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从事计算机实习。

2.2 项目化原则

项目化原则的前提是“项目”,与传统的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验情景为中心。所以在项目化的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要建构者。在项目化过程,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大大地增加课程的弹性,不仅有利于教学灵活性的发挥,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学生和职业岗位的多方面需求。

2.3 实用性原则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一定要把握实用性原则。在“宽基础”部分,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强调基础课程教育。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基础”的内容,准确地把握计算机理论学习“必要,够用”的尺度。“活模块”阶段教学内容的取舍,要从职业能力的需要出发,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知识,即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课程内容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删除繁琐理论的推导过程、偏深的理论分析和过时内容,立足够用。同时也要及时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3 课程结构改革的具体实施

3.1 加强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基础素质

专业能力的提高源于理论基础之上,加强理论基础教学是我们职院培养技能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大教学力度,保证职院理论课程的同时,改革实验环节,引进先进实验条件和设备,减少验证型实验教学内容,增大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教学内容比重;保证英语教学课程的不间断,除安排三级及以上的基础英语考试外,进一步安排高级英语阅读,注意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尤其要加强专业英语阅读等后读课程的培养;进一步重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系列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中增加计算机上机学时的安排,计算机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的现代技术、学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作为主干基础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2 强化专业课程,构造项目课程结构

在专业课程中,实行项目教学方法是各职业院校的一次重要转变。在项目教学法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验情景为中心,所以,我们在运用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为了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将几门相关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教学环节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合理组合,使其形成一个一个的项目,既加强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使课程设置更加精练与合理,课程的总体教学效果更好,如构造计算机专业项目课程结构。

3.3 合理设置选修课程,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专业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完善各职院的学分制,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学生创造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相对空间。适当增大选修课范围,使选修课能达到总教学时数的百分之二十,其中包括计算机专业方向指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对于开展学生智力、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职院范围允许之内开设人文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的全校性选修课程,要求职院学生三年内至少选修人文艺术类课程36学时,经济管理类课程36学时。此外,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通过系统教学与计算机专业的专题讲座,课堂与课外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把丰富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融入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树立就业方向和人生追求奠定必要的基础。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设备不断完善,新的思路、新的尝试必将继续下去,迫使职业院校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结构系进行改革,同时对职院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还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结合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地探索改进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逐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陈容、袁宗福、杨晨宜、廖雷,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6).

第9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C语言;编程基础;教学

当今社会,在我们看到计算机行业的美好就业前景的同时,也看到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美好前景。同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一样,计算机专业教育也要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将C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作者认为将C语言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是必须而必要的,但是,在C语言的教学中,往往因为目的不够明确,理念不够准确,而使我们的C语言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这里提出C语言教学的四个定位问题。

一、教学课程性质的定位

C语言课程性质的定位:C语言是一门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

20世纪70年代,在B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出了C语言。其中,UNIX操作系统,以及运行这一系统中大部分程序都是用C语言写成的。而被我们广泛使用的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核心代码也是用C语言来编写的。1983年形成了C语言的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标准,1989年ANSI C被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所接受,这就是常说的C89标准,C89标准成为C语言的国际标准。而标准化委员会又于1999年再次修订C89,成为了C99标准。从这些事情上,不难想到C语言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因此C语言的通用性和规范性要普遍强于同时代其它的任何一种编程语言。当今编程语言以C++,C#和JAVA为主流,而他们正是从C语言发展而来。因此,从编程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编程技术的前后衔接性而言,C语言也是最恰当的。所以,将C语言定位于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是最合适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的定位

C语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课程,在开展C语言教学时,必须对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定位。

目前,社会IT行业中,C语言实际应用的程度和广度都在大大的缩减,C语言的开发应用能力被他的后继编程语言所取代。C语言的职业应用领域更多的是结合汇编语言在单片机开发中的应用,如AVR单片机C语言开发,这突现在C语言的低端开发能力上。计算机或者单片机低端的开发应用是建立在对硬件相当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编程基础课程的C语言突出其职业能力培养是不现实的。

因此,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计算机编程技术应用理念、编程逻辑思维、实际问题在编程中数学模型抽象能力等方面,即思维方式和模式上的培养认知上。C语言教学的开展不是去追求其职业能力,而是锻造和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没有编程思维的理念认识,编程思维模式的转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事倍功半的。

三、教学内容的定位

C语言本身所涉及的开发应用能力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C语言本身也是一个中级编程语言。C语言在低级方面,它允许在算法逻辑中通过详细的定义,来达到最高的计算机效率;C语言在高级方面,它隐含了计算机的结构细节,提高编程的效率。因此,C语言是介于低级编程语言和高级编程语言之间的中级编程语言。C语言本身也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函数库。所以,在C语言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筛选。从国内绝大多数面向高校编写的C语言教材来看,C语言的教学主要是侧重在学生运用其高级能力方面,解决数理问题方向,这也充分说明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大环境对C语言课程的定位。

在C语言教学中,结合C语言常规教材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定位应当做到既有全局的认识,又要有所侧重;既要注重学生在C语言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通过C语言对编程理念的认知。因为,C语言的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再是单纯的为C语言本身而定,更多的是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C语言的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数据类型和运算、逻辑结构、模块化思想、输入输出。

(1)数据类型和运算应该包括:普通变量与类型、指针、数组、结构以及基本的运算,尽管指针、数组、结构是在后期的教学中才涉及,但是它们依然是属于数据类型的范畴,只能说它们是一种特殊的变量。

在普通变量与类型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变量的存储机制和运算机理的认识和概念理解方面。而到了指针和数组方面,就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变量的存储机制和运算机理。而结构部分是早期编程语言对于实际问题抽象方面最好的数据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逻辑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三大结构:顺序,选择,循环。这是所有成熟编程语言的重要逻辑结构模式。在这个部分,侧重于引领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的解决思维方式转变为用三大结构来解决的逻辑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单纯的就结构谈语法,会限制学生的眼光,相反,应该就语法谈结构,编程中的逻辑结构才是计算机所有编程语言的理念之一。

(3)模块化思想是指C语言中的函数部分:标准库函数,自定义函数。C语言的函数思想是编程模块化思想的前身。在C语言中,将指定问题的处理过程放到函数里解决,函数的相对独立能力,使函数能够多次或者多处被使用。避免代码重用,提高了执行效率。

函数的应用,模块化的思维模式在编程技术的应用中,为程序的分工协作,或者把一个大问题分成多个小问题来解决提供了最佳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应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编程的模块化思想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输入输出即I/O。这里的输入输出既包括控制台的输入和输出(scanf函数和printf函数),也包括文件的输入和输出(fscanf函数和fprintf函数)。在技术上,控制台I/O和文件I/O只有微小的差别,但在概念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范畴。

输入输出的内容能够使学生明确,程序代码的编写过程和运行过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编写过程是从程序开发者的立场出发,而运行过程就要从程序使用者的立场出发。输入输出部分的内容是一个强化,强化学生在编程理念上有程序员和用户的立场差别。

四、教学理念的定位

在C语言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定位将直接引领教学的开展过程,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与使用。把握好教学理念,是教学成功开展的捷径。

(1)实例性教学,先应用再理解。

C语言课程同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一样,是一门应用型的工具学科,我们这里的应用不指行业应用或者职业需求应用,而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硬件条件下的软件的运用过程,这些都有一定的标准,典型的说,比如C语言本身的C89,C99标准,对于这些标准的理解,对于计算机初学者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中,学生常习惯去追求为什么要这样?这就涉及到C语言本身内在运作机制的理解,很容易造成知难而退。在教学中引入实例性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首先关注的是怎么用,而不是为什么,然后再去关注程序的运行过程,最后理解程序的存储机制和运作原理。在IT行业中,许多程序员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对于他们而言,应用是第一位的, 理解是第二位。

所以,在C语言教学中以实例教学方法为主,把握先应用再理解的原则,从而使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再加强对编程的理解。

C语言教学中,新语法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同一问题的旧新知识解决过程的对比,突显新知识的优越性,突出新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称之为“实例对比法”。

在知识的展开、强化、复习过程中,通过多个实例的解题过程,关注学习内容的变化过程,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接受和形成自己的经验,我们称之为“实例经验法”。

经历了一个阶段的学习,在学习内容的总结中,让学生从事一个相对综合的实例的开发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个综合实例进行功能拆分和模块分析,而这个实例的分析和开发过程,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分小组完成。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最后教学中,对综合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相长。我们称之为“综合实例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强化源代码为辅

C语言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编程的基础学科,教学中把如何引导学生用编程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到重中之重,而把学生是否能够写出正确的C语言源代码做客观的分析。如果学生的源代码符合编程逻辑思维模式的要求,解题的逻辑结构准确,仅在C语言语法上有错误,对于这种情况,教学中应当作出肯定。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对编程理念的认识,要远比他们重视源代码要重要的多,当然两者兼顾自然最好。同时也要说明,这种观念只适应在编程的基础教育中。

(3)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习惯,打造良好的编程习惯

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基础是培养学生的编程逻辑思维模式。对于这种思维模式有别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常规上,人们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来自于一般数学的思维模式,而这种一般数学思维模式是“集中型”的,在多个已知条件下,结论是明确的或者是唯一的。而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中要求的思维模式是“发散型”的,在编程理念中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归纳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在各种可能条件下得到结论的过程。简单一点说,使用编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一个“点”上的问题,往往要在一个“面”上分析,归纳这个“面”上所有点的条件,在程序控制过程中,筛选所满足条件的“点”;在编程中,对这个面的每一点都要妥当的处理,这样写出的程序才不至于漏洞百出。

打造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比如说:变量名的命名规则,变量声明定义方法、源代码分层次分段书写;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使用函数来解决,即模块化思想。这些小的习惯的运用,对于程序而言,也许并不影响结果,而对于学生而言,也不存在困难的技术问题,但是这些小的习惯的形成,将会直接带来良好的程序风格和可读性,为以后写出高质量的程序代码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程是专业编程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弱化其社会实际职业应用能力,强化编程思维理念的培养,明确教学的目的,定位准确的教学理念,使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手段,为以后后继的专业知识学习构建良好的基础和框架。

参考文献:

《C++ 程序设计教程》 钱能 清华大学出版设

《C++ 参考大全》 [美]Herbert Schidt电子工业出版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