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精选(九篇)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

第1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思考

1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成为了人们常用的工具之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从事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等工作,良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英语是大学英语的后续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计算机技术信息,为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解决与计算机专业英语相关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已成为高职教育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英语已经成为必备的工具之一。因此,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相关专业,如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专业都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英语》课程,但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差都不尽如人意。(1)教学模式枯燥单一。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上,教师以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学生认识不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专业课程学习,而对计算机英语学习就比较忽视,学生只是希望期末考试及格,完成学分。因此,在学习计算机英语时,学生忽视了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3)师资力量缺乏。教授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较好的英语基础,也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如果是英语专业的老师教授这门课程,其计算机专业知识不足,大多按照大学英语的授课模式来授课,注重的是语言点的学习,体现不了计算机英语的专业性;如果是计算机专业老师教授这门课程,其英语水平又不够,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语言方面的问题。因此,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不容乐观。

3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旨在让学生能读懂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英文资料,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术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3.1丰富教学手段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电影、计算机、多媒体等融入到计算机教学课堂,制作精美丰富有趣的课件,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介绍与计算机相关的英语词汇,把英语和计算机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把专业性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使学生在习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2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熟练地使用专业英语,就会影响对计算机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认识到,要想学好计算机,就离不开英语,英语是学好计算机的必要工具。只有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和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机英语。

3.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计算机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承担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老师们不但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访求,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培养一批跨学科的“双师型”人才,为计算机英语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4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掌握了计算机英语这种语言工具,就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国外最新计算机技术和动态信息。因此,计算机英语是高职院校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丰富教学手段,扩展阅读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加强和提高师资力量,不断地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皎.浅析计算机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4,10:77~78.

[2]朱静宜.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03~905.

第2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字】:计算机教师 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而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氛围,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应用于教育事业,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给教育系统带来极大的变化。发展至今,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内容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计算机教学在现代教育中比例越来越高,相应的,对计算机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发展是很迅速的。根据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至今,几乎每一个月的时间计算机的各种技术就要更新一次。计算机的发展是这样的,那我们的计算机教师的状况呢?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我们的高校培养了一批从事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如信息电子等)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的产生比之前半途转行或“赶鸭子上架”的教师在专业上有了比较大的优势。他们走上教学第一线后,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计算机知识扎实一些,操作技能熟练一些,而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以及计算机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论、特点、方法和模式等,同其他教师一样。我们的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做好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之外,还要跟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他们不时的要学习新的应用软件和新的计算机知识。很多计算机教师表示,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更新率都达到80%以上了。可想而知,计算机教师的压力有多大。调查表明,“准科班”出身的计算机教师约占58.5%,转行教师达到了41.5%。可见,计算机教师专业化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计算机教师的发展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 计算机的知识更新比较快,计算机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 计算机的专业书价格比较贵,但靠教师个人的能力不太现实。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和资源的浪费。计算机的操作性比较强,一些设备的使用是必要的,只有经过实践和知识的结合,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被掌握。专业是与职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概念,专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但职业不等于都是专业。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因此,应该定期给计算机教师更新专业书籍,配置一定的设备供其进行操作练习。这是对计算机教师本专业的一种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是培训的方法,这也是目前流行的专业发展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满足专业知识更新需求的那种学习方式,对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有效吗?沿用传统的专业知识更新模式的培训方法,产生的专业发展实施模式就成为这样一种我们常见的形式:组织一个短期的培训,学习一些新技术的使用;或者,组织所谓“洗脑”式的创新教学理念的灌输,试图改变教师运用技术革新教学的模式。但是,技术的培训很难满足我们对教师运用技术的期望,他们往往很难将技术移用到课堂上;“洗脑”的作用更是缺乏连接实践的机制,新的技术还是只能停留在学校主要教学生活的,或者停留在新瓶装旧酒的程度,技术的作用远未得到发挥。

其次,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 教师有效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必须具备多种基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多种媒体教材编制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软硬件操作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学习指导能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这十大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计算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计算机教师要将计算机的“实践性知识”普及到课堂中,就要好好的研究这十种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发展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对于那些刚从高校毕业,教学经历几乎为零的计算机教师来说几乎是没有的,他们中有些人可能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错,但却不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些人在高校中有接触课件的,课件的制作水平不错,但做的课件与课堂教学是脱节的;有些人的软件科研水平不错,但觉得学校里却不需要这些内容;有些人的综合计算机能力不错,但不知道如何去组织课堂;等等。这些现象是很普遍的,很多的计算机教师也是从这些现象中走过来的。等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其实发现当初如果有比较系统的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培训,我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在高校中就应该设置这样的有关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供我们的未来的计算机教师去学习和实践,计算机教师只有将这些能力有效内化,同时提升一个档次,达到更专业的水平,方可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第三,一些错误的观念 多媒体电脑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的比较快的新兴产物,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更是加快了它的普及。这几年来很多的家长都把孩子送来就读职高的计算机类的相关专业,认为计算机是高端的东西,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很好,孩子学习这些,将来就有保障了。其实家长的这些想法是对,可是对于被家长赶鸭子上架的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来职高就读的学生本身行为习惯就不好,很多学生已经有1到3年的,甚至更长的网龄。他们中大部分的同学对计算机有兴趣,其实是对网络或对网络游戏有兴趣。而家长对他们却误解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更是加大了我们计算机教师教学的难度。我们既要引导他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管理他的一些不良的计算机行为。很多学生现在就是把计算机课程认为是上网的课程,不上网就不上课了。这是其一。其二,一些学校认为计算机是像古董一样的好东西,对于有些花了比较多的银子买的计算机类的产品老想着藏着,而不去使用。孰不知,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计算机的更新是很快的,这其实就是一种浪费。一些学校每个办公室都配置了电脑,利用率很低。计算机教师的办公室却没有配置专门的供计算机教师使用的计算机。计算机教师根本谈不上利用计算机这种专业工具进行备课和训练。其三,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人已经适应了有计算机这么一种工具,也已经学会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计算机教师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哪里呢?等电脑的操作知识普及好了,那么我们的计算机教师是不是就要下岗呢?计算机教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的计算机教师是不是只是普及计算机的知识呢?对于计算机教师的价值定位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如何对我们计算机教师进行正确的定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基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教学能力 教师有效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必须具备多种基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多种媒体教材编制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软硬件操作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学习指导能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这十大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计算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计算机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弱项,有目的的进行这十项能力的锻炼。钟启泉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亦即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现时代应该是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我们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新老结对、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评价激励等形式,营造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师风,促使教师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吃透大纲或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选好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2.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 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其应用(其中主要指计算机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计算机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首先,应该具有管理能力,包括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对学习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指计算机房、教师机器、校园网、电教媒体等基础设施硬件的管理,这是促进计算机应用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指对学生的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等,这是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 其次,为了提高其他教师和员工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应具有宣传和组织能力。高校可以进行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注重计算机这一工具自身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主要定位在计算机手段(计算机是其中一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教学最优化。所以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比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更有“资格”担任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上,现在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的占了相当一部分,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利特尔(Little)认为,专业发展的构成,必须包括这样一些活动:深化讨论、开放论争、丰富各种行动的可能性。从教学行为的本质上看,就是使教师能够从机械运用课程和技术的方法中摆脱出来,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和培训范式形成对照的是,强调成长和实践的专业发展方法,将教师看作是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专业共同体成员,作为一种专业人员,他们掌握了专门的知识基础,形成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因此,近来的专业发展项目更多地开始关注这些方面:多使用尝试法、开放性地讨论问题、共同理解、形成共同体,更加强调在学校里形成一种新的专业发展文化,体现为教师们在教学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和同事进行合作,自然而然地进行教学的革新,同样自然而然地参加到学校的改革中来。为计算机教师提供更宽松的科研和培训的场所和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教师本身的努力和学校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河北工程学院信电学院牛影辉.《论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3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从事的职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

一、就业难的原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不能再局限于事业、行政、金融等单位,而应该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专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 教学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同时,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而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前沿知识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一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不会轻易改变课程的设置。

3 专业认识不到位,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能干些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这种状况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内容,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重构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名人讲座、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合理、科学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增强实际技能,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藉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改善课程体系,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这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学科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依据CC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专业规范,结合学院2006年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在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专业基础(数学、英语、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等)及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等)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然后从大三开始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身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特长,从软件开发、硬件技术和网络应用三个方向(或者称为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深入系统地学习,同时设置专业任选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加强专业特长的学习。

同时实践教学融入教学之中,不同阶段实践环节也有不同定位。大一、大二时实践教学设置为基础实验、动手能力训练、认知实习;大三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四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实施学生辅导员与导师制,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引导。

3 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企业需求和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如软件开发、网络维护、嵌入式开发等;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第4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文化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学校作为高职院校,始终把这一目标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深入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面临的新情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内容重新认识与安排。我们在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对计算机教育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本文在对本校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教学现状分析

本次共调查了我校非计算机专业382名高职学生,其中物流专业98人,旅游管理专业74人,应用英语专业59人,工程造价专业71人,市场营销专业80人。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效果等方面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对实践课感到盲目。我们现在的讲授模式,采取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6%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非常满意,理论课能认真听讲,实践课认真练习。有26%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还有38%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满意,认为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这部分学生需加以引导,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

(2)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意见较多。47%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专业联系得不太多,实用性还不够强。68%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软件。本课程内容应用较广,但课本理论知识太多。超过70%的学生认为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章节的知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会有帮助,以上四种软件的操作应该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其他章节的知识,如硬件基础,网络基础等理论知识太多,不易掌握,实用性也不强。这说明教材和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掌握基本操作”,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已深入并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半数以上学生课后使用计算机主要是为了上网查资料、看新闻、聊天、看电影。这表明网络已进人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不仅仅作为他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课余时间提高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并不大。因为学生的空闲时间有限,而上网、聊天、看电影等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但计算机二级考试的专业性太强,想通过并拿到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并不容易,这说明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需要有更合理更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

(4)等级考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

(5)计算机教师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计算机技术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调查发现,6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结合新的计算机技术来授课,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很满意,还有32%的学生不太满意,认为老师了解的新技术不多,教授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知识。这说明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向双师型人才的标准靠拢。

3 对策

计算机文化,其内函为“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于一体,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新型文化”。“计算机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说明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已紧密地与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结合起来了。所以,计算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们应高度重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内容丰富、复杂,但目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多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对网络、信息、多媒体的内容涉及的不多,内容有的,也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内容偏少。特别是对目前计算机“软件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文化应该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软件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等于一体的多种计算机内容的”一种计算机文化。针对以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现在所承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任务,应本着为社会提供适应性较强高级人才为目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性质、将来工作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规划,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承担起各领域中不同层次对计算机要求。

(1)改变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投影、语音为一体)进行授课。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兴趣不高,而实践课又无从下手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的授课方式,而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讲学做一体化”授课模式。因此各院校应尽可能多的提供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进行授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授课能使教师上课内容更注重实际应用,而且,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机器上跟着操作练习,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对“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比较欢迎。

(2)进行教材改革,开设培训课。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意见较大,我们可以采取对教材进行改革、开设实用软件培训课的方法来弥补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1)对教材进行改革:选用或者编写高质量的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教材。本课程的相关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面向高职学生的比较少,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较难把握,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难控制,新技术新发展难以体现。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学院的本专业计算机教师资源来着手改革教材,建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突出计算机新技术,新发展的教材,建设好本课程的教材,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各个专业,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软件不断出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和不同专业将来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我们可以在除了现在开设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之外,再开设一些实用软件培训课,如:网页设计、动画制作、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培训,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不同方面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实用软件学习。例如物流专业的同学可以选修网页设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数据库技术等。这样,可以使计算机更好的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服务,而且,每期培训都可以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利用网上课堂。计算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们应高度重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已深远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计算机的普及,也让计算机网络已进人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个网络平台,搭建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经本次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有助于学习,85%的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教案有助于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各学院自身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和网上课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提供帮助。

在我们学院的网上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等功能,使学生能在网络上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资源,并方便与教师进行交流。并且,还可以建设网上习题库,让学生通过习题库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4)采取新的评价机制。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一定要通过等级考试来体现。有的学院现在采取的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新的评价机制,将学生总评成绩可划分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成绩。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认为应扩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其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理论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率情况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学生应试现象。平时成绩当中,以上机作业为主要考查部分,这样能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比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理论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要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师资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师队伍应定期“走出去”,了解市场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教师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高校或学科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增强学科意识;教师之间也应加强交流,以相互学习。教师队伍在人员组成上不但应该有专门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教师,还应该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其他从企业中聘请的有经验的计算机的一些专业人才。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有人说过这样一个比喻,说:“计算机和英语是现代社会人类的两条腿”。没有腿,人们将寸步难行,可见计算机在现代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希望此分析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5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中专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给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中专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中专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加强中专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对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不足进行详细分析,就如何做好中专计算机的基础教育给予相关策略。

1计算机文化的含义分析

计算机文化是指利用一些规则和符合来表现知识实体,将所有传输和记录这种知识实体的媒体集合起来的一种文化。计算机的知识实体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这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二是计算机运行和网络存在的相关原理,这是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渠道。三是计算机和网络运行的相关技术,通过学习相关技术,才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文化和其他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特征上:(1)工具性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上普遍使用,计算机的使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是现代社会特别实用的一个工具。(2)渗透扩散特性。计算机的渗透扩散特性是区分其他文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在很多科技发明上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故具有很强的渗透扩散特性。(3)信息可驾驭性。在计算机文化当中,能够将一些相关的信息集合起来,就构成一种文化,这正是计算机文化信息驾驭的特征。(4)其他特性。计算机文化除了具有上述特性之外还具有资源的共享特性、不断创造性等,资源共享特性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不同的人可以获取相同的信息资源,不断创造性是指计算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创造的文化又能够促进计算机文化的发展。

2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2.1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操作练习

在很多中专学校中,虽然开设了关于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但是在中专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缺少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练习。中专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不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已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的精华,很多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断降低,最终导致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不断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中专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程比较少,单纯的靠学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发展。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2.2计算机教育内容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虽然很多中专学生具有与计算机相关的证书,但是中专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自己学的计算机在很多工作中是没有用的,不利于中专学生的就业。很多中专学校设置的计算机课程和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即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很好,在毕业之后也不能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上。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很多中专学校的教材一直使用一个版本的教材,教材的落后不能让学生接触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导致中专毕业学生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3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专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缺乏对学生基础计算机教育的重视。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设置的理论课程比较多,实践操作课程比较少,导致中专的基础计算机教育出现很多问题。中专选择的计算机教材大多数讲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内容上缺乏有效的案例,也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这种只学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很低。由于中专学校缺少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完善的计算机教学设施,所以给学生安排的操作课程比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阻碍了中专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2缺乏完善的教师人才队伍

产生中专基础计算机教学质量比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不能够教给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计算机知识。在中专学校很多的计算机教师年龄比较大,并且这些教师是其他科目的临时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没有及时掌握现在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很多计算机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比较单调,缺乏创新,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上课不负责任,教学内容比较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不多。

3.3学生没有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对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专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比较差,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对学习计算机缺乏兴趣。很多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的认识,认为计算机学不学都一样,在计算机课堂上不认真听教师讲课,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课堂上中比较枯燥,课堂氛围不活跃,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课堂没有意思,从而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断下降。

3.4缺乏与市场结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要想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之后能够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中专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市场的调查研究,但是中专学校没有将计算机市场中先进计算机知识引进中专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当中。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的要求不同,中专学校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就业市场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4做好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相关策略

4.1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中专学校要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视,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既要安排相应的理论课程,又要加强对操作课程的安排,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中专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教学设施的建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通过讲解教学案例,让学生在例子当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更利于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软硬件的组成时,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学生还是不能够认识和识别软硬件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将损坏的计算机分解,对计算机的部件介绍给学生,这样就更容易让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

4.2加强中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中专学校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就需要加强中专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制定要严格的任职考核制度,要求任职人员既要有专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后还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只有满足中专学校考核要求的专业计算机人才才能够到学校任职。定期对学校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来提高中专计算机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中专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估,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罚款或是辞退的处罚,对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4.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专的计算机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分块进行讲解,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部分、系统的操作部分、办公软件操作部分、网络信息技术部分、多媒体应用部分,通过分这几个模块来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技术的掌握,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给学生设计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同时给学生在课下布置任务,根据课上所讲的案例让学生制作类似的案例,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4.4做好社会调研,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面对中专计算机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的现象,中专学校的相关教师要做好社会调研,分析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及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中专学校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根据计算机技术更新,更换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教材。通过对不同行业计算机人才的分析,对中专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与其专业配套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培训,这样才能够让中专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第6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的重要性,讨论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教材选择和师资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分析

为了帮助初入计算机专业学科学习的新生了解这个学科,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绝大多数高校在大一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以下简称“导论”)。目前,导论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虽然不是重点课程,但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它起着引导大一新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学科知识的重任。

1.1基本目标

学生因为不了解整个计算机学科而需要学习,因为初入计算机专业学科而需要导学。如果“导论”课程是大学四年主要专业(基础)课程的简洁压缩版,百科全书式的全面阐述,那么对于不具备基础知识的新生而言,不仅理解困难,而且也很难真正掌握。

考虑到大一新生专业基础知识有限,导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少量的学时数的学习,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学术范畴、特点和概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帮助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认识和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而不在于学生具体学到了哪些专业知识,更不能成为重点课程。

1.2基本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直是个有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如何认知学科,然后是如何导学。

教学内容主要以科学办学思想为基础,系统介绍在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创新人才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如何来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何来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学的重点是全面贯彻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以新历史主义的观点,首先通俗地简要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然后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定义、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发展潮流等内容,系统阐述学科范型的内容,介绍如何认识整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如何学习这个学科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2课程建设设想

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有限,因此,只要通过18个学时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计算机学科有一个正确的初步认识,而且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有兴趣地学习计算机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1教学内容选择

本课程的学时不宜太多,以18学时为宜。学时越多,讲的内容就越深入,学生就越弄不明白,因为学生不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授课学时要恰到好处,要保证授课以高级科普的方式进行,要防止导论课程冲淡大一更重要的基础课程的学习。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本教学内容选择如表1所示。

在较短的有限时间内,课程教学要突出重点,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课程分类与内容介绍等比较容易自学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掌握,将重点集中在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内在规律、教育思想和理念方面,不对具体的专业知识作深入解释,而是更多地注重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和常理,传达科学的思想方法。

2.2教材选择

董荣胜、古天龙编著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从学科形态、方法论的角度对计算机学科涉及的知识体系做了全面的介绍,是一本很好的“导论”课程教学参考书,学生读这本书对促进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厦门大学赵致琢教授编写的《计算科学导论》站在科学哲学的角度,采用高级科普的形式去认知和导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介绍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计算科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计算科学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是一本很好的“导论”课程教材。但第五章布尔代数基础的内容,应在离散数学课程中学习。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Behrouz A.Forouzan著,刘艺等译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在很好地兼顾了学科广度和主题深度的同时,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新技术趋势。全书从数据操作到计算理论,向学生展示了计算机专业各主要学科的概览知识,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科学形成大局观。全书强调基本概念而非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使学生能广泛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今后深入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这本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习题丰富。我们选择了这本书作为教材,同时以上述两本教材作为参考书。

2.3师资状况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涉及到计算机一级学科几乎所有的方面,而且具备一定的深度,加上初入大学的新生基础知识有限,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当宽度和深度的知识,在授课时还要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到深入浅出地讲解,因此本课程应该由长期在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承担。

作为教师,最难的事情就是把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学生。选择高水平的专家担任“导论”课程的主讲教师,不仅仅在于他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自己多年来科学研究的心得和体会通过简明扼要的实例传达给学生。

当然,要达到上述较高的师资水平,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学校是有困难的,原因是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创办计算机科学类专业时,是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基础上匆忙上马的,而国内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在较低的层次上发展了多年,一大批专业毕业生和非专业毕业生已经进入大学并担任专业教师多年,旧的认识和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习惯,改革维艰。目前的师资状况已经暴露出过去我们在学科教育中普遍实施的专才教育的弊端,因此通才教育是我国学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Behrouz A.Forouzan著. 刘艺,段立,钟维亚译. 计算机科学导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7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课程的设置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有些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语言课,如C语言;开设了讲授计算机基础技术原理的课程,如进制的转换、数据的结构等。大多数学生学不会或只学了一点皮毛,结果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学生普遍认为这些专业并不是新形势需要的实用型专业课程,根本不利于培养自身专长和多方面兴趣,不利于发挥自身特长,不利于就业。计算机语言及其原理技术是为开发软件做准备的,而开发软件产品只有少数优秀而且经得起市场竞争、考验并成为畅销产品的才有存在价值,当前在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和强大功能的应用软件之间已产生了一道鸿沟,两者差距非常大,要通过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学习来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犹如“隔靴搔痒”。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块操作和排版功能,以及对象的链接和嵌入功能,在简单的程序设计学习中就很难体会到。反之,通过应用软件学习所能了解的计算机功能却超过简单程序设计中的功能。

如果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仅仅是为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和怎样做,那么在学习一些应用软件的基础上,把学习程序设计的课时拿来学习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得到的知识可能会更多些、更深入些。 程序设计其实只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经验的一种快速、明确而适合的途径,其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小型的程序员”,而是使学生能用程序设计的方式进行思考(课时较多或教学对象为特长学生除外)。所以笔者认为,编程语言课在职业中学的开设应当适当,不宜过多。因为职业中学培养的方向是应用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职业中学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薄弱很多,其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而计算机语言,都要有相当的数学基础。尤其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数学基础,还要有扎实的物理基础,这对于尝够应试之苦的职中学生来说,无异是“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现在不少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病是:动手能力弱,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没有“学会学习”。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些弱点却是致命的。不能怪学生,而是课程设置出了问题。例如,计算机语言从面向过程过渡到面向对象,虽然对高级程序设计师来说提高了开发效率,可对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语言更难了。笔者确实感到Visual Foxpro比DBASEⅢ和FOXBASE好用,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尤其Visual Foxpro里的新名词,如“属性”、“事件”、“方法”等,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摸不着头脑。

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存在价值

学生从初中进入职业中专后,虽然没有高考压力,但面临就业挑战。目前,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和侧重点,所以课程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设置。进行社会调查尤为重要,弄清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能够就业的岗位群,由此弄清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内容设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主张“学以致用,急用先学”,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课程价值。

1.课程设置定位应当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突出时代性和实用性,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应因地制宜,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以应试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在考试中,应加大上机操作的力度,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参加考试,逐步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根据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要做到先易后难,各课程之间的承接性要好。例如,我们可以在低年级中安排一些基本应用的课程作为计算机入门课程,其内容包括计算机的简单应用操作,如常用办公软件等,重点在于基本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对计算机有感性的认识,基础理论知识在掌握操作之后再安排。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安排非常实用的专业课,能充分体现所学知识必须是强势知识,必须能根据当前实际进行动态课程设计,并可根据各职中学校的特色,设置比较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例如,对于旅游中专里的财会专业,可开设一些专业性财务软件、数据库软件的应用课程。服装设计开设些CAD软件、平面设计软件等应用课程。学校尽可能有规律地安排一些关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讲座,介绍有关计算机技术领域里的新概念、新名词和新动向。

2.课程设置的定位可依据考证来确定

第8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现状

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一直很大,许多职业学校为了吸引学生,纷纷办起了计算机专业。但计算机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实践性很强,内容更新速度快,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紧密,因此对创新教育的要求比较高。

计算机人才是现在人才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专业人才,但供需矛盾也十分突出,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学生本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培养一般应用人才。但由于许多中职学校在办专业之初缺乏对计算机专业的科学认识,盲目办学,致使培养的学生既学不到专业知识又学不到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

最近几年,许多学校已认识到,如果不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改革,将很难生存。因此,许多学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改变这种状况,主要的做法有:

1. 将计算机专业细化为许多小专业,在专业名称上做文章,最近几年办学较多的如:网络技术专业、广告专业、办公自动化专业等;

2. 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以求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分层分级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等;

4. 尝试进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不足

以上做法各有各的价值,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办学上存在的弊端,主要的不足之处有:

(一)学生初中毕业选择专业时,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对计算机各学科的认识也是很片面甚至有可能一无所知,所以对专业的选择大部分是盲目的。将计算机专业细化为小专业,虽然解决了过去课程设置时广而不精的状况,但学生的选择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

(二)过分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容易造成学生“教什么,会什么”的状况,而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学生如果没有知识的更新、扩展能力,今后的转岗能力差,仍然会被淘汰;

(三)改进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没有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同样没有解决;

(四)有部分学校尝试推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但从可以查到的资料表明这些学校存在以下不足:(1)大部分是理论上的探讨,构建了课程模式之后,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2)实施之后的数据统计不够完善;(3)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及经验总结;(4)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5)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企业实训时间,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应当说,这些办法各有价值,也都相应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都不可能带来职业学校中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变化。要解决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应该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全面重构计算机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全面推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1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地位也随之而来。计算机专业英语是我们快速、准确地获取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工具,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IT工作人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都显得尤为重要。培养既精通计算机专业技术又熟悉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也应运而生。因此,能否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我国计算机行业的人才质量,因此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显得非常必要。

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普通英语主要侧重语法、语义等的学习及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所以应当注重重复听、读、写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奠定厚实的基础。而计算机专业英语则不同,它主要对普通英语中的语法语义等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计算机专业英语严谨、客观、准确、精练,专业术语和缩略语较多,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名词性词组使用比较频繁,祈使句和被动语态使用较多,最主要的是它的“日新月异”,及与计算机技术的不可分割。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教与学的现状

3.1学生英语基础一般,缺乏学习兴趣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招生数量明显上升,而生源质量却显下降趋势。以理工科学生为例,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般,而英语基础差的特点尤为明显,绝大多数学生都对英语的学习缺乏积极性,认为英语和自己的专业无关、无用,将英语学习放在非常次要的位置上,学习效果不好。以我院为例,学生来源比较广泛: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中专毕业生。由于招生途径不同,我国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高中三年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而中专毕业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比较短,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对英语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单词、句子,听、说、读的能力都比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把对英语的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甚至有畏惧心理,还不能适应当前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要求。

3.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上课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又非常广泛,一般都采用了普通英语教学模式,先认识单词,再翻译课文、练习口语,最后通过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不同的是专业英语涵盖了较多的专业词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英语基础不同,对学生实行了“一刀切”,缺乏了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学生感觉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是比普通英语多了些专业词汇的英语,基于学生对普通英语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对专业英语也就没有太高的积极性,没有足够程度的重视。

3.3教材缺乏实用性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工具应当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我们现在所选用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材料大多偏重理论,实用性不强,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语法较多,侧重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这些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中的运用,这就使得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4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对策

结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我国高职学生的学习专业英语的现状,总结了如下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的畏惧感和不自信,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教师可结合日常生活中对英语的简单应用帮学生的重拾自信。如:提问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学生会回答:Communication。问:我们系还有什么专业?学生回答:Electronics、Network等。问学生所用手机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会回答:Android或IOS。此对话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会单词“系统”用英语表达是“system”。学生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如果学生能够流利地回答时,一定要给予肯定和赞扬。通过这些简短的对话,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是如此的实用,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而且自己也可以很轻松地学到很多东西,并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于是重拾自信。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适当变换学习形式,如课上可利用单词接龙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情况,布置学生学习专业软件的英文版并将学习经验分享给同学们,定期举办英语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4.2调整教学模式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快速获得国内外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更是大势所趋,培养既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机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英语的特点,使专业英语更好地为计算机技术服务,如在课堂中设置以专业为主题的情境对话;提出当下流行的某计算机技术,同学们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发表观点。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立多元考核体系,使考核结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平时成绩(课堂出勤、回答提问的情况和上课状态)占20%,专题活动(平时举办的英语辩论赛,情境对话,专题讨论)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改变了传统的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式,避免学生寄希望于期末考试的考试重点,而忽略了一朝一夕的课堂积累。使学生在整个学期的每个环节都很认真、积极地去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获得丰富的专业英语知识,更能取得优异的期末成绩。

4.3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

专业英语主要运用普通英语中的语法语义等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来学习专业知识及英语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应当注重先理解再在专业领域中运用,所以选取教材时要注重职业活动导向性,选取难易适中,实用性强的教材和课外资料,并督促学生多读:读词、读句、读文、读课外资料(可通过角色演练等方式);多用:用专业文献、用英文软件,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计算机专业学习中,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确定下一步的学习方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中学习。任何一本专业英语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教师的教学要求,更不可能包括所有计算机领域中的所有最新技术和最新名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或者选择更适合教学的新教材或者在原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更新内容,将当下最流行的新词和新技术填充到所使用的教材中。

4.4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首先,提高师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要语言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严肃而不古板。要懂得鼓励学生,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做一个道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人,这样才能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化学生;其次,积极学习教育理论,践行新的教育观念。要积极学习并理解新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践行新的改革精神,成为真正的新教育观念的领路人。最后,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才能跟得上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要不断学习、钻研现代专业理论,完善知识结构,运用新的教具教法辅助教学。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师更应该计算机专业技能和英语知识兼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时刻充实自己,多参加相关的会议和培训,多看新闻,了解当下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多读计算机技术的英文文献,从多种途径提升专业素养。

5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英语能力的要求更是越来越苛刻。因此只有不断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优秀人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教学策略的探讨在于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计算机专业英语真正运用到专业学习中,充分发挥专业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作用,同时在应用中调整未来学习专业英语的努力方向,真正地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英语相辅相成,促进我国计算机行业稳定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香元,李坚.从学生角度谈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9(4).

[2]郭涛.计算机专业英语[M].第一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1).

[3]李晓堂.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元方法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92.

[4]张志纲,万朝阳.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J].教法研究,2008(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