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第1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第2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化、人性化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

湿地公园是指城市中自然形成的绿地公园,该区域是天然湿地,通过合理保护和规划逐步形成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在保护和建立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对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和湿地公园旅游等功能。

1.2湿地公园景观的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对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满足湿地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设计出湿地公园适宜公众游览的景观。

1.3湿地公园景观的要素构成分析

1.3.1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沿岸景观及陆域景观构成为主要构成元素。湿地公园内面积大的水体通过自然界物理反应可以形成小气候,可出现云雾缭绕、潮涨潮落等现象,易形成独特景观可以使人亲身感受自然、体验自然景观的奇妙。

1.3.2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组成的。湿地动物景观主要是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湿地鱼类等组成的。湿地动物可以活动的景观,可以为静止的湿地公园景观增添一丝生机。

1.3.3湿地文化景观:湿地文化景观为区域的文化特点的具体体现,体现出该区域的民俗风情,民俗习性等特色,展现在湿地环境中独特场景、意境。该湿地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人类所改造地域所保留的印迹、建筑、地域特色、硬质景观等。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整体性设计,城市湿地公园中的各种元素要统一,形成的有机整体,相互发展促进,设计要有内涵,再设计植物配置、建筑小品、湿地公园各个节点层次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魅力,如湿地性水域,植物群落、大型活动场地设计风格要相互统一,设计主题贯穿设计之中。湿地公园的整体性设计,使我们更加明确设计目标、设计特色,从而为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提出了有利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园中应提供人们亲水性,设计出可以足够观赏和体验的场所,注重人的五感,使人全面感受湿地水的魅力,湿地公园设计时应注重公共活动空间,利用湿地的植物设计遮蔽空间。美学原则,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实现自然与人互动性,湿地水体应注重动静结合,植物配置应实现虚实结合,层次分明,达到色彩和材质的统一,使湿地公园富有节奏和韵律。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化设计,主要的是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开发设计时不受城市发展和影响为基础,在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城市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同生存的设计理念。我们要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从环境、地理、水文气候、动植物等方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新的独特风格的景观体系。

2.4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服务设施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是指根据游人游憩活动需要而设置的,游园的路线、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湿地公园设计时必须满足有人的赏景和休息的需要,如景亭、回廊等,动态路线是为了满足园内游览路线的需要,划分空间形态,采用远近景结合的方式,园区内的雕塑小品设计可以更好体现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丰富湿地的表现形式。

2.5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旅游保护设计,指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对人们的景观旅游,从而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在开发旅游必须对湿地公园进行保护性设计,保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公园在城市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是人们了解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旅游的发展是在建立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3、小结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设计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可以增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形成一个新型的城市公园发展旅游格局。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了很多学术方面的行业研究,该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详细的介绍湿地公园景观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提供了很有利设计基础,为今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湿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也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玲.湖北湿地公园的建设.科技资讯,2006,(30):162~163.

[2]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国园林,2004,20(1):39~41.

[3]王凌.罗述金.城市湿造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林,2004(1):39-41.

[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第3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景观设计

1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是人们重新发现并体验自然的重要场所,成为人类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浓郁的自然气息在回归绿色思想的引导下,流动的水体、新鲜的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都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的环境。在湿地公园中,水是其得以建造的基础,其中还有山丘、农田、树林等众多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对久居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塑造景观过程中,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使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建设湿地公园应该尽显自然景观,减少人造景观的应用,使农庄、干道绿化带融为一体,在其中保留水域和植物,并在游览沿线显示出不同风格的区域特征。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可以帮助人们深入接触大自然,形成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窗口,因此,湿地公园应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贴近大自然的天然野趣,最好不要设计过多的公路、桥梁及公用性建筑,尽量设置一些小型的生态建筑,例如,眺望台、观鸟棚等设施。此外,园林建筑小品设计应该尽量选择质朴的材料。

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规划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等文件作为指导思想,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出发,充分坚持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动植物在当地的生活特点,充分维护当地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要保护鸟类极其栖息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湿地公园在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湿地公园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因为景区的观赏时间较短,自然景观精美度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规划和设计中对其进行补偿和完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从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出发,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科学管理的原则,将恢复湿地生态工程,建立湿地示范保护区作为主要目标,重点保护各种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迁徙、取食、繁衍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路径,以不破坏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开展旅游经济,为野生植物和鸟类提供有效的活动场所。

2.2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与规划

不同的城市湿地公园其植被基础、立地环境都有差异,所以,设计生态景观时,应该对公园展开整体的植被景观规划,利用统筹规划来促进湿地公园景观的整体发展。不同类型景观植被覆盖率、骨干树种、特有植物等,应对其进行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第一,湿地生态核心保护区。该区景观规划以保持原有景观特色为主,维护原生种群与区系,以原生乡土植物为主。第二,退化湿地恢复区。该区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湿地生态效应为主,按照原有湿地植被景观进行恢复,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第三,湿地缓冲区。该区景观以生态景观效应为主,将生态效应的体现作为前提条件,培育特有植物群落和地带性树种,适当引进生态与景观效应俱佳的植物。第四,户外游憩区。该区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形成以农作物、景观林为主要特色的景观效果。第五,建筑与服务设施区。该区以丰富的植被空间塑造为主,并保持一定面积的高绿地率,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的乡土性特点。

3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涉及水利、环保及农业等多部门,其协调难度非常大,在管理工作中极易出现管理职责交叉的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协调与支持。湿地公园建设应充分遵循生态规律,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手法,将城市湿地特色景观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应结合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与生境特点展开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新旺.生态、节约与传承———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乡土景观元素[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第4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最大限度的维持区域自然风貌,创造公众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场所和空间。同时最为一个现代综合性公园,更应该尊重当地历史,传承和延续文化特色。该城市湿地公园将文化和生态充分融合,将其生态功能和特性元素向四周渗透,与周边各功能用地一起将西片区打造成文化之域、魅力之区、生态之苑、宜居之城,使该城市更具活力,使文化得以发展和繁荣。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生态保护以及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不断重视,针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城市湿地公园也逐渐兴起。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其中最为凸显的就是景观营造方面。景观综合功能的提升或者说是美学效果的发挥应该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样才能够发挥城市湿地公园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又兼顾美学享受的作用,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

1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特质

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水域景观、岸带景观及近岸陆域景观3部分构成;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文化景观就是立足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体现区域的传统民俗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展示在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根据“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定: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城市湿地公园深受居民欢迎,主要因为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特质,它除了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游憩等基本功能外,还在自然生态、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功能分区模糊不清

城市湿地公园大多形式一致,功能分区较为模糊不清,模仿重复现象普遍,缺乏特色,这就造成湿地公园内容过于混乱,既不利于管理,又很难充分发挥景观效应。

2.2景观要素与湿地环境相矛盾

硬质设施过于明显是湿地公园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中包括设施用房、休息场所、道路、小品等等。除此之外,湿地公园中还存在着水体设计过于僵化,植物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都是湿地景观要素在规划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和改善的重要方面。

2.3景观设计理念的滞后

城市湿地公园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评价城市湿地公园的一个指标,而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景观规划也尤为重要。合理的景观布置可以形成多功能、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使民众全方位感知湿地景观,为民众提供交流的活动场所。目前很多城市湿地公园只是进行简单的功能空间划分,或追求图案式的平面安排;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地域特色;而且较少考虑使用者的行为,缺乏对公众参与性的考虑。

3 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营造

3.1景观功能分区多样化

景观在功能分区上不应和其他公园有太多雷同,应充分发掘城市湿地公园独具的景观潜力。根据游憩活动的不同,城市湿地公园可以做以下分区:观赏型活动区、体验型活动区、认知型活动区、科普型活动区等。

类别 Category 内容 Content;

观赏型活动区 Ornamental activity area 湿地景观观赏、观鸟观鱼、观察湿地的净化程序等;

体验型活动区 Hands-on activity area 湿地滨水体验、采莲等;

认知型活动区 Cognitive activity area 湿地博物馆参观、湿地动植物识别等;

科普型活动区 Science-based activity area 植物习性观察、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湿地的景观变化等。

3.2 景观要素营造彰显湿地特色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时,在满足生态适应原则的前提下,景观营造方面需综合考虑水岸、植物、建筑小品、道路、城市特色、文化因素、功能要求、以及周边环境等等。

3.3 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背景对于营造景观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也包含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建设应考虑到这个因素,湿地公园不单单是亲近自然,更是亲近这座城市,湿地公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应包含着这个城市的特征,湿地公园中的道路小品,更应该展现这座城市风采,让时间停留在这里,拒绝外界的干扰。

3.4 周边环境的合理过渡

目前有关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大多是关注于湿地公园内部的内容,而忽略了湿地公园周边环境的设计。周边环境的好坏不单单和湿地公园密切相关,还能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考虑湿地公园周边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选择非市中心地带,交通方便且远离城市污染区的地方,沿城市河道为宜。为了满足湿地植物以及景观要求,最好是有丰富地形和大量天然植物。城市湿地公园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包括公路、居民住宅、河道等等环境,所以,要对不同的环境进行实际分析,做出适宜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规划方法。

3.5 景观要素的结合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单独因素的罗列,因此,在规划建设时要全面综合的考虑问题,使得各个元素自然的融合、过渡,从而达到各因素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例如,湿地公园中水岸是蜿蜒曲折的自然式形态,道路则要与之相配合,切不可弃弯取直,同时位置还要与水岸相靠近,沿水而建,忽远忽近,充分调动游览者的亲水性。又如,水体与地形的结合,能够丰富水面的景观效果,产生错落变化的自然水流的效果,同时,植物群落的搭配也能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水体、地形高差的变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能够成为湿地公园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效果。此外,建筑小品与植物间的良好过渡,更能增添湿地公园的自然野趣。这些都是在规划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的问题,只有全面的考量,协调好各个因素的关系,才能更好发挥这些因素的景观效果,打造出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城市湿地公园。

4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由于其地理环境和生态因素的特性,有别于其他的城市公园。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规划时充分全面的考虑问题,不单单要解决好生态问题,更要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效应。使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和效应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0,(02).

[2] 陈维越,罗言云.成都市望江楼公园风景园林空间分析[J].北方园艺,2011,(08).

[3] 黄有才,杨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03).

[4]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10,(06).

第5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 K915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根据《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 试行 )》对湿地公园的定义“: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 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地进行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尝试与推广,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美国圣保罗市的安姆斯湖、法国的尼斯湖公园等。国内对湿地的认识较晚,但发展却是十分的迅速。2011年,我国12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首批正式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13年2月,我国已有29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但同时,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对湿地公园的系统性研究、地域特色不突出、破坏原有自然风貌与独特野趣、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等。

3 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

(1)引入生态美学,打造有机湿地。首先,基于自然、尊重自然无疑会成为湿地公园设计的第一原则。在湿地公园地设计中应遵循自然的内在规律,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的破坏。同时利用植被、水塘、生态浮岛等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的相互渗透,使其产生丰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从而发挥其净化空气和水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动植物群落,改善城市环境等功能。其次,不断飞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将成为人们的主流取向,传统美学向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转向,人们对于美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形式上,原生、自发、荒野的景致,符合生态原则的,也会被认为是美的。

(2)挖掘场所精神,营造文化湿地。场所精神是挪威当代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于60年代提出的,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环境场所具体现象特征的总和或“气氛”。戈登・库伦将场所感描述为“:一种特殊的视觉表现能够让人体会到一种场所感,以激发人们进入空间。”场所精神依赖于具体的空间结构和抽象地称之为“氛围”的空间性格,对应的是多样性、地域性和不同的文脉。同样,从“人”这个角度来说,人不仅需要寻求自然,即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融合,也需要从眼前的景观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即对于历史文脉、地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由景生情亦寄情于景。因此,在时间纬度上,公园的设计不是直接照搬原有的景观形式或元素。对于历史的辉煌设计成就应谨慎地借鉴。一方面,应尊重社会进程中留下的伟大印记,认可已存在的环境物质及其变化进程,并加以保护和强化;另一方面,应意识到人类社会终究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如若500年后的今天跟500年前呈现一样的景观形态,也定难以为当代人所接受与认同,故在景观设计中当代意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公园景观设计必须处理好历史的保护与当代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关系,运用现代的艺术与技术手段,形成传统文化的乡土景观与当代标识在时间延续中的文脉关系。

(3)增强体验互动,创造“情景”湿地。都市人基于生活的经验,在空间中产生共鸣与记忆。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不应只是创造一个“物体”,而是创造一种“情景”,在情景中唤醒人们多元的体验与感动,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运用当代科技的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声音、光线、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让观众从“观看者”转化为情境中的“参与者”,让人们走进湿地,深入了解湿地、感知湿地,在不知不觉中懂得湿地的特性、物种的特征和生态运行机制,从而带动全民保护湿地,并在自然中感受情趣,在情趣中体验生活。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廊道类型,分别从铁路廊道、桥梁廊道、道路廊道来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初步构想,从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效益、推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鹰潭市西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

4. 1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铁路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针对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内铁路廊道周边无减噪设施、植物种植种类相对单一等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对主要景观留有窗口同时增加铁路廊道周边植物种类;二是设置降噪减噪设施。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生态景观铁路廊道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为降低铁路噪声,需建立声音屏障或绿化带;另一方面,为展示城市景观与广告,使二者完美结合,作到既有效保护环境,又充分展示城市景观。达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重效果。

4. 2鹰潭市公园桥梁廊道景观规划设计西湖湿地跨线桥,作为联通南北的城市交通桥梁,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它的景观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通过资料查找,了解到“绿色桥梁廊道”的概念。“绿色桥梁廊道”可定义为,将风景园林艺术根植于连接自然斑块的桥梁上,设计出的可连接或修补绿色廊道网络体系断点的特有绿色廊道。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桥梁廊道景观的构建笔者将借鉴“绿色桥梁廊道”的概念进行规划设计。因为其从根本上解决了鹰潭市跨线桥对西湖湿地公园的分隔问题。起到了连接湿地,保护动物迁徙的作用,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道路联通作用。

4. 3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道路廊道景观规划设计

(1) 栈道。栈道是湿地公园内特有的游览设施,其形式将人为活动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通过架空,可以避免对于湿地基底的破坏,保证动植物的生态廊道,从而有效地将人类活动对湿地生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木栈道是湿地环境中最常见的栈道类型,依据不同的环境特征,木栈道形式多样:如在湿地较浅的环境,可设置无扶手的木栈道,以最大化的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的需求,在临江、湖一侧,常常也设置木栈道,以满足人们临水观景的需求。在部分空间狭小的密林湿地环境中,可设置单扶手的窄浮桥栈道,将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减小到最小。

(2) 小品设施。形态独特、造型新颖的雕塑小品常常能成为湿地环境中的亮点,对儿童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应当充分利用此点将科普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融于景观小品中,达到对于少年儿童教育的作用。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内还可将富有乡村野趣的农家设施作为雕塑小品放置在湿地公园中,以体现湿地环境的地域特征。湿地公园中还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一些景观元素加以重组再生,形成独特视觉魅力的景观小品。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遵循地域文化,融合人文艺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来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观。在湿地公园中,对于自然的理解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湿地公园应该是不仅融合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的场所,还应融合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在尊重新自然的前提下,湿地公园应与景观艺术、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充分尊重积累着时间烙印的大地肌理,并将其作为新的景观生长的基质,激发出它的艺术感染力,产生充满生命力的当代景观。

参考文献

第6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设计原则;探讨

Abstract: in urban planning of wetland landscape in ecological design,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Keep the wetland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the system, the configuration of plant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the design of the urban wetland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urban wetland park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This paper, based on his years of design experienc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urban wetland park and its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urban wetland landscape of how to ecological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e research, from keeping the wetland plants system integrity, design and water and the shore of the desig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d some for later has the meaning of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wetland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principle; explore

中图分类号: [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生态与环境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城市的湿地公园项目正在启动,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6月,我国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已达到26个;到2020年,武汉市将分批把二十个湖泊湿地建成湿地公园,杭州等城市也计划在2020年前建设多个湿地公园。加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正成为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城市湿地公园概况及其设计原则

2.1城市湿地公园概况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 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城市湿地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湿地的主要特征:距离城市较近,并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为城市提供必需的水源;一般面积较小且分布不均衡,湿地内部生境稳定性较低;具有多样化的生态功能,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等功能,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

2.2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3.1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是在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稳定性,以整体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目的。合理协调湿地公园的各种功能,合理发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功能,合理维护生产性景观,使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和谐共存,促进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研究显示对原有湿地环境情况的调查掌握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利用原有的文化景观因素如历史文化遗迹和乡土文化等进行设计,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调查原有的水体、土壤、动植物、地势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这些因素都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合理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 而是另起一格, 按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及平衡性,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众多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进行湿地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根据规划区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生态环境健康和延续乡土文脉特色为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体现城市湿地公园的特色,体现其在区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2水体岸线及岸边环境的设计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这种设计不但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引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植大片草坪,仅从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效。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浇灌、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冲刷,又流入水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更加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3.3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是湿地景观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对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土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还对水体污染物进行净化,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的自我循环。广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者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中的植物。狭义的湿地植物是指生长在水陆交汇处,土壤潮湿或者有浅层积水环境中的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以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可以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挺水植物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常见如: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旱伞草、芦苇等;浮叶植物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于水面上,常见如: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荇菜等;沉水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常见如:软骨草属、狐尾藻属植物;漂浮植物根不生于泥中,株体漂浮于水面之上,随水流、风浪四处漂泊,多数以观叶为主,常见如:细叶满江红、凤眼莲、大漂、水葫芦等。湿地植物若从搭配层次上考虑,还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乔木类常见如:红皮云杉、湿地松、水松、水杉、池杉、落羽杉等;地被常见如:铁线蕨、肾蕨、节节草、翠云草等,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并从功能上考虑,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采用本地的植物,应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在生态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生物入侵。维持本土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另外,构造原有植被系统,也是景观生态设计的体现。

3.4湿地公园的服务功能

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服务功能。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休闲是人们向往的生活,而湿地公园则可以提供一处休闲好去处。因而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要有休息场所,如休息亭,亲水平台、观景台等,在环园绿道骑自车也是一种休闲方式,当今社会提倡绿色、低炭生活,绿道是绿色开敞空间,沿着公园而建,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生态的休闲环境。绿道集生态、文化、悠闲娱乐于一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统一。

结论

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应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前提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在分析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况及其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进行了探讨及其研究,从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水体岸线和岸边环境的设计、植物的配置设计及其服务功能提出建议,以便日后具有借鉴之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宪民.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J].地理科学,1999,05:385-391.

第7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群落化;乡土化;生态与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4103

1 引言

城市湿地公园虽然不是简单的湿地和公园的合集,但是却包含了两者的特征。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应强调植物的生态结构,群落化营造,既要满足城市公园功能游憩、观赏等需求,又要考虑到对现状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同时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对乡土植物进行充分运用,营造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观空间。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它具有其它景观要素无法比拟的生态景观性,对公园的景观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湿地公园规划中最具有生命力,且能体现乡土气息的组成部分,所以植物景观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临颍黄龙湿地公园概况

临颍县黄龙湿地公园位于县城区城关镇,处于县域地理几何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是从外部进入城区的门户地带,具有展示城市形象,完善绿地系统,丰富旅游资源等作用。公园是城区东部的生态休闲中心,同时也是临颍县的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湿地公园总用地面积约为120 hm2,场地内植被稀疏,沿田埂少量分布人工林,周边分布小片人工栽植的杨树林,零星分布乡土野生植被,植物品种单调,可利用价值不大。场地内大部分用地为砖厂留下的低洼积水地,已形成不均匀分布的水体和沼泽地,水质清澈,沼泽地生长蒲草、芦苇等湿地植物,并有水鸟栖息,具有营造良好湿地景观的先决条件。

3 临颍黄龙湿地公园规划概述

3.1 临颍黄龙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重点

黄龙湿地公园因其用地规模、区位关系及其资源的结构性存在,将作为临颍新城区重要结构组成部分,与红色亿元村――、临颍古城形成生态文化景观轴,并发展为漯河、许昌的后花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

公园规划定位为以不同层次丰富的水景打造主题,与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延续地域文脉,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以自然形态为主的具有湿地特征的,具有休闲观光、养生保健、科普示范等诸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城市湿地公园。

3.2 绿化种植规划指导思想

(1)贯穿生态设计思想。种植设计始终贯穿生态设计思想,包括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的植物品种选择,互惠互利的植物种间搭配,选择合适的种植间距,从发挥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多样性等多方面考虑。

(2)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构建园区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丰富和适宜的生态空间,如改造地形,增加园区基准标高,可以达到防止园区内涝,丰富园林种植空间的目的。建设多样性生境,科学选择树种,体现水生、湿地、陆生等多层次植物景观变化,丰富种植景观,体现建园宗旨。

(3)构建森林群落。遵循植物种植森林化的种植设计原则,逐渐形成接近自然、种类层次丰富、季相明显的植物群落。

3.3 绿化种植规划原则

3.3.1 地域性原则

植物种植也充分体现中原地域特征,通过植物种植与地形、水系、建筑、园林艺术小品等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当地的地域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构造以本地植物为主体,外来引进且经多年驯化能够在本地良好生长的植物为辅,同时与精品展示植物相结合的植物选择模式,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3.3.2 群落性原则

合理的植物群落重要的是能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及防灾等生态效应。在设计中结合区域植物群落的特点组合搭配植物,使园区的植物种植形成乡土植物群落,适应园区的气候环境。

临颍湿地沿袭河岸原有植物群落布局及种植方式进行植物配置,并结合所处环境、地域特征、地势条件,营造形势多样的植物生态群落。

3.3.3 艺术性原则

选择和配置园林植物要符合景观艺术要求。完美的植物景^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4 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4.1 种植规划方法

绿化与公园总体功能分区保持一致,所创造的景观效果服从总体设计所需。选择乡土树种构建公园的人工植物群落,增强自维护能力,降低后续维护费用。以稳定的群落结构为种植单位,以生物多样性作为公园建构稳定生态系统的基础。突出植物的四季变化和生长变化,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有机搭配,乔、灌、草结合,速生与慢生相结合,观花和观叶植物搭配,阳性和阴性植物搭配,陆生和水生植物的结合,形成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注重不同功能空间的分隔和天际线的塑造,满足构景的需求和游人的人性化需求,最终形成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避免使用大片纯林,提倡群落之间的互相渗透,强调水系生态景观的创造,形成多种类型湿地景观沿岸种植芦苇、荷花、睡莲、石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形成断续状自然水生景观,水道沿岸分别运用统一的滨水骨干树种,变化于其它穿插的花灌木和相邻的其它植物群落,道路绿化和水道绿化局部形成围合的廊道。不同空间植物配置方式区别处理,树阵广场以高大乔木为主,地形起伏地区顺地势种植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苗木,高处种植大乔木,顺序过渡到小乔木、灌木、地被、草坪,人流量小的纯生态林以杂木林的形式进行构建。为了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层次季相丰富的植物景观,落叶、常绿比例为6∶4,全园除建筑、广场等硬质景观和水体外,地被满铺。

4.2 植物种植总体特色

根据临颍湿地景观总体定位,将园区植物景观从以下几个区来体现:主干道以外为生态林区,主干道与滨水步行道之间为疏林草地区,步行道以内为从陆生到水生植物的过渡区域。以开敞的自然空间接纳大量的植物种类,进行科学、合理地空间配置,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效果,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湿地植物群落,形成新的群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完全或半完全的自我循环,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彰显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

设计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沼生植物、湿生植物等湿地植物,以及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等陆生植物,同时配置一些动物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湿地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另外,增加一些保健型生物群落,强调园艺理疗和养生植物种类的配置,如芳香植物的运用,既可以增加空气负离子含量,又能释放出对人体有益的精气,在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同时,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4.3 分区绿化种植规划

各区种植设计控制表根据各区的功能定位和所处位置,从景观类型、绿化效果、植被构成、树种多样性等方面对各绿化区块进行种植设计规划,从而确定拟用的骨干树种(表1)。

4.4 滨水种植规划

在水景景观的设计上,根据水体身的特点,不同的观赏方式和角度,通过种植设计,形成_敞、半开敞、遮蔽型等不同的景观效果,打造各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表2)。

4.5 道路绿化种植规划

道路绿化的重点为入口轴线,以及主要环路,各采用较为统一的树种以增强识别性,其余次级道路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形成覆盖、开敞、半开敞等空间形式,并选择一定路段打造独特的道路景观,如竹林小径、樱花走廊、万壑松风路等,体现植物景观的花、色、味、姿(表3)。

5 结语

临颍黄龙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亮点,是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不同的景观空间对其进行合适的植物搭配,从陆生、湿生到水生,从滨水空间至线性的道路空间,营造合适的生态植物群落,最大化程度满足生态的可持续性,通过植物形态,季相变化满足游人心理和生理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临颍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 玲.湿地植物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6~35.

[2]陶 冶,车代弟.哈尔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7):102~1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

[4]刘进华.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营造[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5]李 姣.地方性沙地植物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初探――以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3(10).

[6]尹 春,卢伟娜.河南两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J].绿色科技,2013(8).

[7]刘晓杰,林开文.浅析大理西湖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及保护措施[J].绿色科技,2014(12).

[8]李东海,林 萍,刘 榴,等.剑湖湿地入水口的美化与植物景观设计[J].绿色科技,2012(10).

[9]杜 波,范妙华,徐云鹏.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营造[J].中国花卉园艺,2009(8).

[10]雷 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5(2).

第8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湿地公园;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81-02

一、引言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湿地中开展生态旅游正蓬勃兴起。但目前我国大多数湿地在旅游开发时未进行系统的规划,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如废水、废气、垃圾等)、旅游活动打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规律等。因此,开展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是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

二、湿地公园的含义与分类

城市湿地公园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使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生态城市”。

三、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及现状

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湿地破坏与退化带来的环境功能丧失和生态问题触目惊。客观上为湿地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我国于1992年成为《湿地公约》签约国,表明了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及促进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良好姿态。由国务院17个部委合作编制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把保护湿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保证湿地资源永续利用,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定为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总目标。

四、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的误区

1.设置不分地域和条件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伴随着人们对湿地景观偏好的加强和认识的深入而迅速发展的正是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以上优点,然而,城市湿地公园有其存在的地理基础要求具有较好的水源条件,而部分城市在无水可用的情况下,采用旱地造园的方法开挖工程耗资巨大抽取地下水甚至使用自来水进行水量补给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2.景观设计形式化

湿地景观的魅力是由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模式发挥出来的。因此,如果评价一个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成功与,是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这需要水文专家、湿地专家、林业专家和生态专家共同参与设计。然而,许多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则简单地以为湿地就是有一些水域,景观设计上只讲求形式,华丽的词藻和艳丽的图纸掩盖了设计的失败。

五、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1.园址选择

湿地的三大要素是湿地水文、湿地物理化学和湿地生物,湿地水文是其根本。湿地还受到区域气候和地貌的制约,它们直接影响湿地的三大组成要素。因此,湿地公园园址必须根据湿地的三大组成要素进行选择。自然湿地公园是在现有湿地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不存在园址选择问题;城市湿地公园园址应选择水源补给充足、地形地貌变化多样、自然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好,并且符合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规划的地段。

2.规划设计的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生物生态学、景观学等理论与原理,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湿地公园建设必须以保护优先,在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湿地旅游,达到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实行可持续发展。

(2)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是管理、规划及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基础。生态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是维持群落的种类成分永远不变,而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并体现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具备系统自身反馈和演替的能力。

(3)突出生态主题。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生态主题、“原汁原味”,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自然性”和“古朴性”原则。

(4)充分体现湿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湿地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包括战场遗址、最早的居民点或人类移居地、重要历史研究地等,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湿

(下转第84页)

(上接第81页)

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和体现湿地的历史与文化,提升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品位。

(5)充分利用场地条件,经济、环保。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有条件,对区域内的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物种,按照生物学和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设计,以减少工程量,做到经济、环保。

(6)项目设置以人为本。湿地公园的项目设置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需要,充分体现人类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参与式理念。以人为本,既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管理,又要方便游客,满足其需求,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地休闲环境。

六、结语

目前,国内外湿地公园是以保护为主,兼有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功能,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并由小规模向大规模、单一类型向综合类型的方向发展,湿地公园建设受社会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由于湿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复杂性,并且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时间较短,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正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崔保山.杨志峰.吉林省典型湿地资源效益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0l,23(3):57-63.

[3]张永泽.自然湿地生态恢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l,2l(2):309-3l4.

第9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低成本;景观设计

1 引言

随着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经济运行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恶化。湿地公园作为"城市之肾"也日益得到重视,为了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我们的社会亟需尊重场地、尊重自然、低成本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2 相关定义

2.1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利用自然湿地或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场地,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地域化湿地景观的营建为目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进行规划与设计,形成兼有物种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对湿地的一种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模式[1]。

2.2 低成本景观 成本被定义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相对而言,低成本景观即为通过较低的成本和环境代价来获得环境、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景观[2]。

2.3低成本景观设计 是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尽量考虑对项目前期建设投资的最低化,以及项目中后期损耗、维护等管理运营投资的最低化。低成本景观不是纯粹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降低造价,而是经济学与景观学的融合[3]。本文所指的低成本景观设计是以尊重自然、尊重场地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设计方法。成本控制贯穿概念方案至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需要从设计形式、铺装选材、植物品种、水体设计、维护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兼顾园林景观的功能和美感。

3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

由影响景观成本的因素分析可知,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水体、地形、铺装及小品的把控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的运营成本。

3.1 低成本植物设计

植物品种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的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尽可能保留乡土树种,并对野生植物进行修剪和再利用。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容易成活、维护和管理成本低,同时可减少长途运输的包装环节,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

植物用材规格控制上应该尽量尊重现有植物的规格,配比合适的树木规格,选择正处于成长期的树,避免出现大树移植,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景观效果而耗费高额的植株成本和运输成本以及后期管理养护的高额支出。

植物的数量和品种之间的配比关系应该尽量遵循自然湿地中群落稳定后的植物组成及比例,预留植物的生长空间,避免种植过密,以便形成自我稳定性好、维护费用较低的生态系统。

3.2 低成本水景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中水体占有很大比重,水景面积的确定需因地制宜,结合地形进行设计,以自然式水体为主,控制人工水景的设置,减少水体底部和岸边的硬化,沿着水面应种植丰富的耐水湿植物群落,既可丰富湿地水体景观,又可固土护堤。

另外可以增加可持续生态水景设计,包括草沟、滞留地、雨水花园和具有净化功能的水景设计与使用,可利用收集到的雨水对陆地植物进行灌溉,减少水资源浪费,并可利用水体净化的展示起到生态教育的作用,提高水景的趣味性。

3.3 低成本地形设计

低成本地形设计应充分的利用原有地形和土方,减少大规模的土方搬运和填充。前期地形的调研是后期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土方的就地平衡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基地如果处在山地,则其地形设计应注重山形水系的构建,发展其原有的景观优势;基地如果处在平原区域,那么地形设计则应以微地形的为主,其高低起伏应控制在1.5m以内,以减少成本。地形的巧妙处理既可以丰富景观层次,又能减少成本投入。

3.4 低成本硬质景观设计

设计中应该减少硬质景观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软质景观会日新月异,景观效果大大提升,而硬质景观则会逐渐老旧,因此设计中的硬质景观如坐凳、灯柱、雕塑、景墙等可以更多地考虑一些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更多地选择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设计中可以利用旧物改造或场地历史性建筑小品的保留与改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小品。当然旧物的选择也应该考虑本土性,避免通过长途运输调集而来的旧物或人工做旧,这样的处理显然不够生态和低碳。应该更多的考虑到硬景的功能性,使功能与景观相结合。

3.5 低成本道路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岸上的道路可以以天然石质材料或渗水砖为主,也可以采用沥青路面取代钢筋混凝土路面;以卵石或洗米石材料运用于铺装广场;水上的栈道以木质材料为主,根据湿地的深度、离岸边距离及两边的景色来设置栈道的形式 。汀步和小径可以采用天石板铺路,减少对石材的打磨;湿地公园中自行车道也是重要的部分,可以采用生态透水地坪或者砂石铺路等等。这样的道路设计和材质选择可以就地取材,节约运输和材料成本,也可以避免材料切割造成的浪费,同时形成生态的景观效益。

3.6 低成本生态系统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营造必须重点考虑生境的恢复和植物群落的构建,充分利用"自然力"。湿地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种生态系统,其物种丰富,环境特殊,是具有极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设计应考虑将人工干预降到最小。应该尽可能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因为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结构组成越复杂,则其稳定性越高,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也就越强。这样可以提高湿地系统的处理能力,延长湿地系统的使用寿命。在湿地公园设计中利用适宜的方法和合理的技术手段巧妙利用"自然力"恢复和营造生态化的湿地景观,在遵循自然过程的同时又满足空间、审美、功能、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3.7 低成本维护设计

增强湿地的自我维持功能,即通过一些适宜技术将已经退化的湿地生境的生态完整性重新建立起来。如减少供水设施、植被管理等人为辅助工作在湿地发育或演替中的作用,以降低后期的维护管理成本。湿地公园的营建应将水体的污染控制与自净相结合,才能使生态恢复的成效得以持续进行,从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加强公众的参与性,通过培训并雇佣当地居民种植并收获本土湿地植物,可以将地块划分给群众进行管理和养护,同时能增加湿地公园的经济效益,更好地保护湿地景观,提高了景观的可参与性。

4结语

我国低成本景观的发展和研究还较少,其具体含义也逐渐的清晰和明确。低成本景观设计不是廉价景观的堆砌,它是以考虑景观综合效益最大化和景观成本最低化为基本出发点,对景观进行全面考虑设计的过程。

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融入低成本的理念,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要以人为本,以自然元素为本,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和考虑,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需求,减少建设费用高、利用率低、华而不实的景观元素成本,更多的设计一些便民设施和空间,实现低成本的湿地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