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精选(九篇)

湿地生态修复分析

第1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论文关键词:湿地;生态;景观;生境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4群力外滩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净化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尘埃、污染和废水。考虑减少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噪音、并减少能量的消耗。规划中需要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植被进行合理的恢复。该湿地保护和利用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①生物多样性与主导性原则;②群落配置层次性原则;③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④经济合理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和再植。

4.1基质和土壤恢复

调查研究表明,群力外滩地区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的土壤基质需要恢复,运用生态学的改良、改进、更新的手法对该地区的土壤基质进行恢复,根据现状调研分析,选择若干区域土壤条件好的,进行改良,无法恢复的板结土壤通过更新的手法进行恢复,主要是从其他地方搬运一些湿地土壤来恢复该地区土壤基质。

4.2水体环境的培育

规划中重视水体、绿化的有机结合,引入活水,将部分水体加以串联,形成整体水循环,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证生态的连续性,该地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之中,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河道之间、绿脉相连,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品质。

4.3生物的修复和培育

野生动物微生物培育:湿地的植被必须体现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满足水生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须在美学上具有吸引力。在保护现状生物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规划了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数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构筑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木结构。

湿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湿地植物种类的植入和人为辅助的自然修复;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异质性(或称多样性)。适当构建一些地表较高、水位较低的生境,在这些新的生境中种植乔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的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种源的本地优先原则:培育大面积的芦竹群落、低湿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维持的乡土植物,如野生结缕草、狗牙根等;适当地运用树木的快速构建原则;丰富仅存的山林季相景观,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根据生态规律配置湿生群落,尽量演替到稳定阶段群落的种类;尽量减少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保持湿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树木的比例。因为树木是许多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和隐蔽所。

湿地植被物种选择:要满足湿地以上提出的对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种选择和配置必须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的变化。第一,种植的多样性可以抵消种植的失败。第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适应条件的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例如暴风、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样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的植物名录。例如,目前只是湿地修复阶段,即复绿阶段,除了本地现有的物种,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引鸟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适生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生态旅游的开展,增加景观植物物种。为此把各类适合群力外滩生长的工程物种分为四类,即:本土植物、复绿适生植物、对水生与野生动物具有价值的适生植物以及景观植物。

5结束语

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生态思想成为其规划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全过程,生态学的方法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不可忽视的手段,纵观城市湿地保护与开发,都是根据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崇尚生态、自然,让城市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师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内容,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汪永华.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

第2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 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 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 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 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 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

论文关键词:湿地;生态;景观;生境

论文摘要:群力外滩湿地是哈尔滨松花江沿线重要湿地之一,对调蓄松花江江洪水、涵养水源、候鸟与湿地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哈尔滨经济发展,湿地保护、恢复已刻不容缓。文中在对群力外滩湿地主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湿地生态保护的对策。

1 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最高。

群力外滩是哈尔滨市区唯一的自然状态湿地,经过城市不断的向外扩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并受人为因素干扰,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湿地机能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对该湿地的保护、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2 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

2.1 德国莫海姆市湿地保护

他们以“让河流做自己的事”为理念,用更自然化的手段来达到防洪、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等多重长效作用。通过重建缓冲带、增设与河道垂直的开口、鼓励小规模泛洪、控制洪水淹没范围等手段,不仅可以培育河滨生境,逐步实现河道半自然化;而且可以减低洪水累计风险,减少洪水危害。该项目由堤防后退1.3km获得2.02km2圩田,作为泛洪用地,并在圩田内开辟了3.5 hm2林地,提升了滞洪空间的景观和休憩价值。

2.2 安姆斯湖湿地恢复计划

美国圣保罗市的PHALEN购物中心,始建于一个填平的安姆斯湖湖区上。后来,这个购物中心被废弃,圣保罗市政府决定恢复原来的安姆斯湖,重建为湿地公园。规划彻底拆除所有的人工建筑,开辟蓄水盆地和小运河通道,并在其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接下来,引入活水,在水体内外栽种多种原生的沉水、浮水、挺水和旱生植物,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城市湿地规划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水景规划设计过渡到对湿地系统的设计或改造,重视湿地保护和恢复,尤其重视湿地的生态系统设计。在进行湿地的规划设计时,兼顾美学与生态,把生态学引入到传统规划中,并与其有机结合,经过科学的设计,达到重建生态系统,防灾并兼顾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生活服务的目的。

3 群力外滩生境分析

群力外滩滩地地势平坦,高程在116.00-120.00m之间,平均高程117.57m,在松33大断面处,高出20年一遇水面线(116.52m)1.05m。该滩地以耕地为主,大部分渔塘也被改为耕地。人工利用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4.31%;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占总面积的25.69%。土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种植,农田基本成片。 对其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进行分析,包括温度、水分状况、光照、风等因素,认为该地区现状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为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分析,可知:由于湿地基本条件缺乏,现状原生湿地植物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现状较大面积的田地上主要是农作物,其余植被以草甸植被为主。一些撂荒地已经开始向自然植被演替,主要为田间杂草(占植被总面积的50%以上);在比较低湿的地方分布有沼泽植被,面积占5%左右。群力外滩的夏季常见鸟类中,除大量的鹭类及常见的麻雀、家燕之外,其余鸟类遇见率均较低。

4 群力外滩湿地生态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净化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尘埃、污染和废水。考虑减少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和噪音、并减少能量的消耗。规划中需要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植被进行合理的恢复。该湿地保护和利用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则:①生物多样性与主导性原则;②群落配置层次性原则;③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则;④经济合理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和再植。

4.1 基质和土壤恢复

调查研究表明,群力外滩地区土壤类型以草甸土为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的土壤基质需要恢复,运用生态学的改良、改进、更新的手法对该地区的土壤基质进行恢复,根据现状调研分析,选择若干区域土壤条件好的,进行改良,无法恢复的板结土壤通过更新的手法进行恢复,主要是从其他地方搬运一些湿地土壤来恢复该地区土壤基质。

4.2 水体环境的培育

规划中重视水体、绿化的有机结合,引入活水,将部分水体加以串联,形成整体水循环,增加土壤的含水性能,保证生态的连续性,该地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系统之中,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河道之间、绿脉相连,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品质。

4.3 生物的修复和培育

野生动物微生物培育:湿地的植被必须体现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满足水生动物和其他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需求,而且必须在美学上具有吸引力。在保护现状生物和环境基础的同时,为了引进动物,在原来弃耕水田的基础上,规划了贫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水池数个。在新建的水池中,为了动物的生息,使用了松木桩,留有弯岔、小岛等。除利用现有水渠外,还新建和扩建了一些水渠。栈桥和平台都选用了耐腐材料,为防止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一律不使用防腐剂。混凝土构筑物可能对周围的土壤、水、生物产生影响,一般都用木结构。

湿地植被培育:主要是湿地植物种类的植入和人为辅助的自然修复;保持植被的完整性和异质性(或称多样性)。适当构建一些地表较高、水位较低的生境,在这些新的生境中种植乔木、灌木等中生植物,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持植被的连通性;建立树木廊道;草本植物物种源的本地优先原则:培育大面积的芦竹群落、低湿的香蒲、苔草等,并采用能自我维持的乡土植物,如野生结缕草、狗牙根等;适当地运用树木的快速构建原则;丰富仅存的山林季相景观,增加植物景观层次;根据生态规律配置湿生群落,尽量演替到稳定阶段群落的种类;尽量减少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保持湿地的自然特性;大大增加树木的比例。因为树木是许多生物(特别是鸟类)的栖息地和隐蔽所。

湿地植被物种选择:要满足湿地以上提出的对植被功能的需求,植物物种选择和配置必须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的变化。第一,种植的多样性可以抵消种植的失败。第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可以更适应条件的变化和随机事件的发生(例如暴风、水淹等)。第三,植物群落的式样化可以支持野生物物种的多样化。根据湿地建设的进程,即不同阶段和不同功能需求,提出不同的阶段性的植物名录。例如,目前只是湿地修复阶段,即复绿阶段,除了本地现有的物种,基本都是草本植物,增加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引鸟功能的增加,增加水生/野生动物,尤其是水涉禽的适生植物种类。随着时间推移,生态旅游的开展,增加景观植物物种。为此把各类适合群力外滩生长的工程物种分为四类,即:本土植物、复绿适生植物、对水生与野生动物具有价值的适生植物以及景观植物。

5 结束语

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故生态思想成为其规划的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全过程,生态学的方法成为城市湿地保护不可忽视的手段,纵观城市湿地保护与开发,都是根据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崇尚生态、自然,让城市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师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内容,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汪永华.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

第3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关键词:塌陷区;危害;生态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 04-82-02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Model of Wetland in Suzhou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Xu Lianggang

(Suzhou Forestry Bureau,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uzhou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and preliminarily analyzes the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and discuss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Through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we can change waste for good,produce enormous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promote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to maintain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uzhou′s economic and social.

Key words:Subsidence area;Harm;Ecological management;Mode

纵观国内外针对塌陷区治理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但是单纯的生态治理模式目前还非常少。随着宿州已建和在建煤矿的进一步生产,宿州市采煤塌陷区的面积会逐年增加,塌陷区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问题,塌陷区治理必须尽快展开。

1 宿州采煤塌陷区基本情况

宿州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该市桥区中南部,涉及桥区7个乡镇、82个村(居委会),人口53.15万人,面积829.74km2。目前已投产的6座煤矿,塌陷区面积已达86.48km2,其中:沉陷深度小于1.5m的面积为59.04km2,1.5~3m的面积18.09km2,大于3m的面积9.35km2。根据有关资料,目前桥区采煤塌陷区积水面积约为27.44km2,到2030年积水面积将达到60.5km2。

2 采煤塌陷区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1 污染地表水体 随着地面的不断塌陷,矿井含硫铁矿煤层的酸性很大的矿井水,会不断与地表水融合,造成地表水的污染。酸性废水如不经处理就外排,将严重污染地面水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结,对农作物影响较大。

2.2 导致地形地貌改变 采煤塌陷区改变了原有的地质地貌,区域塌陷后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坑坑洼洼、沟壑纵横,基本河流水系、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

2.3 造成生态系统破坏 塌陷区原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已经因为地面的塌陷而破坏殆尽,塌陷区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短期内又难以建立,所以不少塌陷区都是一片黑水和死水,局部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3 采煤塌陷区治理参照生态样本

对比生态环境特点,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可作为宿州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参照模式样本。

3.1 湿地公园基本情况 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缘的宿州市泗县南部,位于大路口乡、墩集镇境内,北距泗县县城15km,南接安徽省五河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3'18″~117°56'20″、北纬33°20'02″~33°22'39″。石龙湖湿地公园地处石梁河下游、天井湖上游、龙须沟和石梁河交汇处,属石梁河水系,总面积为1 485hm2。其地理位置与宿州采煤塌陷区经纬度相近。

3.2 湿地生态系统情况(植物动物种群)

3.2.1 湿地植物 石龙湖湿地公园湿地植被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广布植物繁多的特点,这在植物资源和湿地植被贫乏的淮北平原尤为难得。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包括:堤岸边的意杨群落、水杉群落、狗牙根群落等;近岸及浅水的芦苇群落、菰群落、香蒲群落、莲群落、水蓼群落、喜旱莲子草等挺水植物群落;水中的水鳖群落、浮萍群落、槐叶萍群落等浮水植物群落以及聚草群落、金鱼藻等沉水植物群落。

3.2.2 湿地动物 石龙湖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带,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是许多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湖区留鸟日益增多,也是脊椎动物最为集中分布地之一。石龙湖湿地公园现有鸟类41科133种,鱼类6目13科37种,两栖类1目3科7种,爬行动物3目7科15种,哺乳类6目9科18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9种,省级保护动物若干。

4 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的初步思路

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的生态系统。采煤塌陷区水体污染严重,需引进植物进行治理,通过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污染物的吸收和吸附,推进塌陷区水质的净化,随着水体的净化,植物种群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动物种群随之得到恢复。植物种群和动物种群产生了良性互动并维持动态平衡,才能成功完成塌陷区生态系统的构建。

4.1 植物生态体系的构建

4.1.1 大力发展挺水植物群落 众所周知,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推进水体的净化。水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因前期塌陷区水质较差,故在生态修复中,湿生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暂时不予考虑。有资料表明,挺水植物芦苇、香蒲、菰等能够有效对抗酸性环境,可以作为生态修复的目的物种,参与塌陷区水体的治理与净化。同时也通过这些植物群落的发展,带动塌陷区生态系统的修复。

4.1.2 发展零星植物群落 对于丰水期在水位线下,枯水期又露出水面的边岸和滩涂。可以选择适宜本地生长且耐水湿的树种,如枫杨、柳树、水杉、池杉等,也可以考虑湿生的灌木和草本,在局部地区进行零星栽植,构筑小生境系统。

4.1.3 建设环塌陷区生态防护林 建设生态防护林,对阻止塌陷区周边水土流失,防止塌陷区水资源的二次污染,阻断煤矸石尘灰的向外扩散,均有显著效果。对那些已经停止塌陷,长年在水位线以上的稳定的塌陷区边岸,可考虑建设生态防护林带。林带的建设可结合造林项目,广泛选用主要乡土树种参与,根据发展的速度和能力,逐年发展并最终形成环塌陷区防护林带。考虑到生态防护功能的发挥,防护林的建设宽度应考虑在300m以上。

4.2 在适宜区域建立湿地公园 对于适宜建立湿地公园的塌陷区,可结合农业、林业、水利、旅游等工程项目,多方争取资金尝试建立湿地公园。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合理划定各功能区,使采煤塌陷区湿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湿地公园水体在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环境下,会不断发挥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完成塌陷区湿地水体的自我修复,同时在水体修复过程中,也能促进塌陷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完善。

4.3 加强塌陷区水环境综合治理 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没有健康的水体,就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前面已有表述,塌陷区水体本身就会有酸性污染,因而防止水体的二次污染就更加重要。塌陷区水体面临的二次污染威胁主要有煤矿生产污水、工业生产废水废渣和居民生活污水等。这些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源头治理,切实发挥塌陷水环境的保护职能。

5 治理后的效益分析

采煤塌陷区均靠近宿州城市规划区,如果采煤塌陷区治理成功,对宿州经济社会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一是净化水面超过0.33万hm2,增加清洁水源2.7亿m3,按照到203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0m3计算(国务院提出的目标是降低到40m3以下),一次性静态计算,可以支撑675亿元的工业增加值;二是显著改善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培育旅游、水产养殖等新型产业;三是生态治理后,周边可辐射814km2、人口46.15万人,推动治理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四是推动新城区建设,改善城区水环境,增添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打造亲水宜居城市。

第4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湿地;SWOT;七里海

生态旅游主要是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目前,利用湿地的生态资源开发旅游业已经成为了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Wetland)被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的或流动的、或为淡水、微咸水或咸水的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水区域。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七里海地处天津宁河县西南部,海拔在1.7-2.4米之间,历史上曾为常年性的蓄水洼淀,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距离渤海15公里。七里海是自全新世晚期以来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残留下来的众多泻湖之一,现已经演变为以芦苇群落为主的滨海盐沼湿地。

一、七里海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后来扩展应用到社会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SW,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着眼于自身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第二部分是OT,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自身可能产生的影响。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应该避开的东西,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和采取相应战略,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本文下面利用SWOT分析法对天津七里海湿地开展生态旅游进行分析。

1、优势

其一,资源优势。七里海湿地是部级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壳堤、牡蛎滩和湿地是七里海特有的三大自然景观。七里海贝壳堤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七里海的牡蛎滩形成于距今7000-2000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序列最清晰的古海岸遗迹;七里海湿地是天津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湿地水面宽阔,有"京津绿肺"的美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稀有物种、特有的地质遗迹等,使七里海湿地对于开展生态旅游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二,区位优势。七里海湿地位于天津市区东北。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性港口城市,地处亚太经济圈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区位,具有完备的海陆空交通体系和较强的区域辐射功能。京津唐等大城市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潜力大,这使得七里海湿地有着其他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三,客源优势。目前我国存在着3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即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客源市场,以沪宁杭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客源市场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客源市场。其中在环渤海客源市场中,京津地区在直径不足100公里的地域内集中了两个超大型城市,拥有各类科研院所近千所,高等院校近百所,科技人员150余万人,是我国知识最密集、科技实力最强、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区域。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最大区别就是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的倡导者多为城市白领、大专院校的学生、林业人士及有志于环保事业的人士,京津地区拥有大批此类人群,成为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又一大优势。

2、劣势

其一,生态系统脆弱、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水是湿地的生命。七里海湿地"水本无源",一是靠天然降水,二是靠外来水补给。据测算,七里海湿地年需水量6500万立方米,近年来,年降雨量只有3500万立方米,缺口3000万立方米,维持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蓄水无法得到满足。对七里海湿地而言,影响最大的是潮白新河上游水情。1971年开挖潮白新河, 上游客水顺河一泄入海,减少了七里海的客水来源。另外七里海湿地被堤埝分割为大小十数块,彼此相连通的水被割裂开来,湿地面积在不断缩小。其二,管理困难。宁河县政府对七里海地区实行综合行政管理,土地的支配使用权归当地农民集体所有,七里海湿地的水源由市水利局管理,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则是市海洋局和保护区管理处管理。这种多部门交叉管理的格局,人为地给七里海湿地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3、机会

其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生态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才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生态旅游虽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并且,随着可持续思想被广泛接受,生态旅游从一种旅游产品逐渐走向旅游方式或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湿地生态旅游必然和其他生态旅游一样得到充分地发展。其二,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修复。随着天津古海岸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政府和民众逐渐意识到保护湿地的意义,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修复工程在不断地进行。近几年来,七里海湿地公园、七里海生态园、七里海休闲垂钓园、七里海农业观光园等相继建立。此外,宁河县还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结合全市启建旅游特色村的要求,在七里海启建一个旅游特色示范村,真正做到保护性开发。

4、威胁

其一,湿地污染严重。由于城乡基础设施滞后,不少地区排水不畅、清污不分,水体污染物沉积土表和浅层地下水,湿地遭到污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七里海湿地的分隔、环境污染、不合理开发、围垦等,使湿地生产力和生态功能日益萎缩。其二,人为损害动植物,破坏生态平衡。人为过度掠夺湿地资源是导致七里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七里海芦苇植物群落严重衰颓、鸟类已经形不成群落、鱼蟹数量锐减,原来还有10余种常见哺乳动物,虽然种群少,但是它们在维持七里海的生态平衡上功不可没,现在哺乳动物已经基本绝迹了。

湿地保护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现阶段在湿地开展生态旅游不失为一条较好的出路,生态旅游也符合湿地保护的基本要求,在湿地开发生态旅游还能对湿地保护还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湿地管理者在开发湿地生态旅游时不可盲目而行,应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参考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赵奎义.地球之肾-湿地[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崔丽娟、王义飞.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何文珊.中国滨海湿地[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6]刘子刚、马学慧.中国湿地概览[M].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7]马振兴.天津滨海湿地资源与农业湿地生态建设[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

[8]孟广文.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第5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关键词:河流;人工湿地;建设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和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环境资本之一,水力文明和水生文明的建立与发展均以湿地为基础。湿地在抵御和调节洪水、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同时还是众多野生物、尤其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因人口增长以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等原因,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农业和城建开发占地以及湿地来水量不足等原因,另外过度放牧、化学物质蚀变、滥采滥伐、物理变性(填埋、滥挖、分洪、岸旁人群影响)等也是一些影响要素。湿地的消失和退化使区域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的同时,自身生态环境功能也在退化或丧失,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冲击。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如何维持和创造湿地这一重要环境要素的作用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湿地是一个运动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含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对于人工湿地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重视其景观形式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人工湿地设计,除了要遵循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以外,还有着其特殊的原则与要求。

1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

(l)选址原则

人工湿地虽然能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大力推广。但是在实际建造中对拟建造地点的地质水文条件、水资源现状、气候条件等这些现实问题仍要慎重考虑。因此在营造人工湿地时必须选择适宜的地点,使工程具有合理的建造成本、最小的维护费用和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2)形态设计原则

湿地设计应以整体和谐为宗旨,人工湿地虽然是人为设计,但在其形态上应尽量模拟自然状态,以适应湿地生物系统的形态和分布格局。设计中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形态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初衷。

(3)植物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配置设计是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多种类植物的搭配,既能满足生态要求,又能达到对污水处理功能的相互补充,同时还可以实现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因此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考虑湿生植物的生态效益,以满足生态与美学两方面的要求。

(4)水岸空间的设计

人工湿地是一个运动着的生态系统,复杂而多样化的生境是这个系统维持其平衡的必要条件。在多样化的生境中,异质空间是最为敏感和复杂的,其中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它环境的过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异质空间水岸边线。水岸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处理,是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2河流人工湿地建设

自然河流各物种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孕育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这是人类无法运用有限的时空经济条件经营出来的。所以,人类应该克制他们役使自然的欲望,将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缩减到自然恢复能力之下,促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维持一种相互交融的生态结构。

湿地集美观与生态功能于一体,这是其他的地形地貌所无法与之匹敌的,正因为如此,湿地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场景设计与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发挥湿地潜能合理配置资源、营造可持续的生态景观体系,使之由内而外散发出蓬勃活力与健康气息,成为理想的生物栖息地,创造宜人景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是湿地生态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河川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海滨湿地与河道治理的关系非常密切,采取恰当的河道治理和护岸整修模式,能够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湿地的存续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2.1河流人工湿地设计原则

作为天然蓄水库的河流湿地,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减缓洪峰、防止水早灾害的作用;又是大气成分、温湿变化的调控体;湿地也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有重要作用;部分湿地中的泥炭,是各种污染物的吸附过滤器和环境演变的信息记录载体。随着天然湿地的消失,地球的环境修复能力也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随之降低。在有条件的地点营造湿地景观成为河流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内容。

河流人工湿地的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人工湿地的设计原则、河流生态恢复原则以外,还需考虑以下方面的要素。

(l)前瞻性原则

为了避免浪费时间、精力和开支,应调查最有潜力为流域提供最大生态效益的湿地备选地点,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最终确定地点,从而避免规划者与开发者之间以后不必要的冲突,为确保工程的成功提供保障。

(2)系统性原则

湿地状态与水文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水的物质形态和运动方式决定了其广义的介质作用,影响着从小范围区域到整个流域内环境的变化,因此建成的湿地项目不仅可以产生局部效益,而且有可能影响整个流域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必须对所建湿地工程对整个流域的影响做系统性分析。

(3)因地制宜原则

所建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对流域的功能分析,将所建湿地融合到整个大的景观中才可能使最后的工程运行状况达到理想状态。湿地规划设计中一句最朴实的座右铭就是“少预设,多了解”。

(4)工程措施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会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但自然界的自我设计与修复能力仍然是生态系统演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应以使生态系统朝预期目标转化为基础,最终形成一种可以实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状态。

2.2湿地设计内容

基于上述原则和人工湿地的功能,人工湿地的规划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深入的工作。

(l)水域设计

湿地内不同的水深可以实现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同时也可增加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以及处理污水的能力。湿地分区大致有明水区、深水湿地、浅水湿地、水滨带、河漫滩和高地区域。湿地用途不同,各部分所占比例也将不同。

(2)植被设计

湿地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植被的选择上。湿地中植被的配置意义重大,应从种类多样性、物种来源、野生物价值、污物截流能力、对所设计水文要素的适应能力、堤岸加固功能等方面来考虑。

多种植物的混搭可以相互衬托,在视觉上形成丰富、错落有致的效果,而且植物类型多样化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会增强,对处理水体污染物的功能也能相互补充。湿地植物有草本与木本植物两大类,包括挺水植物(芦苇)、浮水植物(睡莲)和沉水植物(金鱼草)等。将各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混合搭配设计,从功能上来考虑,可利用茎叶发达类植物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利用根系发达类植物固结基质土壤,吸收有害物质,如香蒲和芦苇在吸收化学物质方面是最有效的。

在设计中,除特殊情况外,应利用和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物种。从其他地域引种的植物不易成活,又有可能过度繁殖,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

(3)岸线形式及岸边环境设计

湿地的边界尽量不要设计成圆形、矩形等规则形状。利用自然弯曲的型式,既不易形成死水区又可以使岸线长度增加,从而为野生物提供更多的休憩和觅食场所,同时也因为长度的增加延长了水流与岸线的接触时间,有助于水质改善。在气候寒冷地区,将湿地设计成东西走向,借助于向阳的南岸岸线为水鸟和一些植物提供越冬场所。

(4)标示、交通道路设计

在一些关键地区设置小亭子或展示厅类型建筑物,作为一种媒介向大众宣传湿地知识、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公众意识,拉进人们与湿地的距离。

(5)其他设计

第6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关键词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问题;对策;山东潍坊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43-02

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洪涝灾害、净化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鸟类天堂”。潍坊市地理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是山东省乃至全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市地之一。

1 潍坊市湿地现状

1.1 湿地概况

据2012年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潍坊市湿地总面积215 949.24 hm2,共分5类湿地,包括浅海水域、河口水域、淤泥质海滩、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库塘湿地、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盐田等12种类型。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80 918.6 hm2,河流湿地面积20 526.26 hm2,湖泊湿地面积798.88 hm2,沼泽湿地3 883.7 hm2,人工湿地面积逾109 821.8 hm2。

1.2 湿地物种

全市现有自然和人工湿地植被面积32 600 hm2。共有各类植物419种(含变种),其中浮游植物117种、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10种、被子植物284种。湿地中生活着超过全市60%以上的生物物种,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湿地中栖息的珍稀濒危水鸟众多,全市共有野生鸟类298种、两栖动物9种、爬行动物19种、哺乳动物37种,有57种动物被列入我国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1种;另外,还有陆生野生动物252种,是我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重要经济价值或有益的动物。

2 湿地保护措施

2.1 加大城区三河整治,改善城区环境

自20世纪70―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形势的发展,新建大批工矿企业的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的流入,潍坊市境内河水污染严重、相继断流,特别是穿城而过的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从2003年起首先对穿城而过的张面河、虞河、白浪河3条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和湿地生态修复,潍坊三河城区段的治理有效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市民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整体满意度大幅提高。

2.2 深化“三八六”环保行动,建设人工湿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全市生态环境问题,保障潍坊永续发展,2013年开始启动“三八六”环保行动,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17条河流的河道生态湿地建设任务及污水处理厂排水口人工湿地54处。“三八六”环保专项行动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湿地面积,丰富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湿地功能更趋完善。

2.3 推进“两河”综合开发,加快湿地修复

2013年潍坊市委、市政府提出潍河、弥河两河流域综合开发,该发展战略连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这2个发展战略形成了潍坊市新的整体提升发展的重大战略。截至2015年底,区域生态绿化、生态林场和森林公园提升、湿地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升级四大工程共完成投资10.34亿元,成片造林1.4万hm2,13处生态林场、6处森林公园、12处湿地公园得到全面提升。

2.4 加快湿地公园建设,提升湿地保护能力

根据区域特征和湿地资源分布等情况,全市确定了潍北滨海滩涂湿地区、潍中平原湿地区和潍南山地丘陵湿地区;按照各湿地类型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稀有性,建设了一大批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区,对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共建立了23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4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1处海洋特别保护区。通过这些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的建设,目前潍坊市已经基本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湿地保护网络,同时形成了湿地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建设管理体系。这些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湖泊和河流生态环境、候鸟繁殖和越冬栖息地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3 主要成效

3.1 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潍坊市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绝大部分珍稀野生动物和湿地物种得到有效的保护,超过1/2的湿地面积得到良好的维护,通过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

3.2 改善湿地水质

污水处理厂出水入河处建设人工生态湿地,做到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经竦卮理,实施河道生态补水、水质生物净化、生态自然修复等措施,增加河道生物种群,形成河道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提升河道自净功能,河道水体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1-2]。

3.3 助推湿地生态旅游业发展

潍坊市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人与湿地、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架起了桥梁,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了人们休闲、旅游、娱乐等需求。湿地旅游经济日趋繁荣,湿地旅游业优势明显提高,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自建园以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建成了我国滨海地区盐碱湿地资源恢复、保护、示范和盐碱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典范,实现了湿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年接待游客达55万人次,实现湿地生态旅游收入1 690余万元。

3.4 提升城市品位

潍坊市河流湿地观光带和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品位,重塑了市民的生活方式,而且推动了湿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了城市人口聚集、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的有序拓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内涵式增长以及城市增长从货币财富到大地财富的战略转型。

4 存在的问题

目前,湿地保护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湿地面积日趋减少,淤积和退化严重。当前,潍坊市在沿海、沿湖等湿地由于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等原因,被破坏的非常严重,进而导致湿地面积不断减少[3-4]。二是湿地水资源相对不足,季节分布严重不均。受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等情况的影响,加上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等原因,导致湿地水源不足,出现干涸和退化,进而导致湿地生态破坏。三是水质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差。由于水污染比较严重,影响了湿地的水体质量,全市近岸海域连年发生大面积赤潮危害。四是湿地重用轻养,资源衰退严重。由于对湿地的开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而保护措施又不到位,导致湿地生物的资源不断退化,北部滩涂由于修建了大面积的盐田、虾池等,对湿地景观造成了严重破坏。

5 对策

5.1 健全管理体制

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林业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建立“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通过定期召开湿地保护协作会议,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就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各个单位共同参与的湿地保护互动机制。

5.2 完善法规政策

尽快出台全市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办法,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相关法规体系。加强对自然湿地的监管,坚决制止侵占和非法破坏湿地的行为,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及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5]。

5.3 强化管理制度

在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中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重点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并实施合同管理,栏褡式鹗褂蒙笈,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建立并逐步完善动员、引导、支持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有效机制,包括重要事项向公众公示制度、群众举报投诉制度、制度、听证制度、新闻舆论监督制度和社区参与制度等。建立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的湿地伙伴关系,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全市湿地生态保护建设工作。

5.4 拓宽投资渠道

把湿地保护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增加各级财政对湿地保护的投入,保障湿地保护恢复工作的资金供应。抓住国家加大湿地资源保护投资比重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依靠大项目带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鼓励节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对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在投资、信贷、立项、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5.5 提升监测能力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动态管理平台,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科研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经常性地开展湿地科学考察和专项调查,定期开展生态、资源、环境等各项监测活动,实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建立湿地保护专家库,整合科研力量,加强湿地保护研究和监测,大力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湿地保护恢复的关键技术,为大规模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技支撑,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科学水平。

6 参考文献

[1] 黄源.扬中市沿江湿地保护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5(9):66.

[2] 李春晖,郑小康,牛少凤,等.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271-279.

[3] 郑云玉,冯达,温亚利.辽宁省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J].湿地科学,2010(2):204-208.

第7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关键词:湿地;层次分析法;指标结构;功能结构;综合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797-04

Health Evaluation of Important Natural Wetlands Ecosystem in Hebei Province

CAI Yi-jie,ZHANG Yi-wen,ZHANG Guo-che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050026,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t natural wetland in Hebei Province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y using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wetland a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13 ecological indicators as specific indicators layer, ecology health appraisal structure of key natural wetland in Hebei Province was established. The health appraisal was divided into 5 ranks: very healthy, health, sub-health, ill health, disease. Through 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of health assessment of wetland ec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ight of guaranteing water source was the biggest, and the weight of flood control function was the smallest. Important wetland ecosystem in Hebei Province was mainly under the sub-health, the ill health and disease conditions. Baiyangdian wetland ecosystem is under the best condition while Huang Gai Nao wetland ecosystem is under the worst condition.

Key words: wetland; AHP; target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CEI

湿地生态评价是评价者综合分析湿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开发建设活动特点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活动。不同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同的评价者,甚至同一评价者、同一开发建设活动,站在不同的学科角度、利益角度,都会得出不同的评价[1]。本研究以河北省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站在地理学和生态保护为主的角度上,对湿地生态状况进行评价,以期为河北省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地区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山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湿地面积110.70万hm2,占河北省土地总面积的5.90%,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68%[2]。按照湿地所处的地貌类型可以将河北省的湿地大体划分为3个研究区:近海岸研究区、平原研究区和坝上高原研究区。

考虑到河北省各研究区湿地的代表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对河北省以下自然湿地进行评价。近海岸研究区:南大港湿地、唐海湿地、七里海湿地、海兴湿地;平原研究区:白洋淀湿地、衡水湖湿地、冶河湿地、永年洼湿地、群英湖湿地;坝上高原研究区:黄盖淖湿地和闪电河湿地。

1.2研究方法

采取层次分析法[3]。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主要应用于那些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运筹学家Salty教授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层次分析法利用分层的原理将复杂问题系统化、层次化。首先建立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经过判断、比较与计算,建立判断矩阵,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各因子相对于上层因子的权重,最后逐层推算全部因子对湿地生态评价总目标层的权重,并根据因子最终权重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在各层判断矩阵计算因子权重的同时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达到一致后才可进行层次单排序,否则就要重建判断矩阵,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4]。分析步骤为建立指标体系、建立比较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2结果与分析

2.1指标体系的建立

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组成和发挥,因此,在进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时,将生态系统结构指标与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相结合,通过湿地生境结构、生物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对湿地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河北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遵循可代表性、可比性、可获得性、整体性的原则[5],最终选出13个具体指标,划分为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2大类。

第8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关键词:练湖;湿地生境;生态修复;生境构建;群落;太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Q149;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2-3047-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14

Abstract: Wetland, as one of the ecosystems with highest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as severely damag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eading to considerable habitat loss and biodiversity decline. This study,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habitat restoration,aimed at recovering the biodiversity of Lianhu wetl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maintaining the local ecological balance.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 study constructed ecological islands, forest wetlands and riparian habitats by us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ecological dredging,biomanipulation, plant floating bed and so on. Based on terrain shaping,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were optimized by planting emergeent, floating and submerged plants, as well as stocking aquatic animals such as zoobenthos, fishes and shrimps. The study restored plant and aquatic animal communities, which finally formed healthy ecosystems.

Key words: Lianhu; wetland habita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abitat construction; community; Taihu basin

生境是指生物生存、繁衍的空间及其所需资源和环境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部分[1,2]。生境破坏被认为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3]。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湿地、森林、草地等生态用地不断被侵占,生物的生境大量丧失[4],其中湿地生境成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5]。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只注重对滨水岸带的硬化、渠化,忽视了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导致原有的深潭、浅滩、灌丛等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境受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6]。湿地生境修复是在生态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态工程措施对受损的生境进行恢复与重建,旨在使其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干扰前的自然或生态平衡状态[7]。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湿地生境修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湿地资源是丹阳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本,尤其是练湖片区河网密布,独特的水文、地理条件孕育了相对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但由于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不足,练湖片区湿地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面积逐渐减少,环境质量逐步下降,生态功能日益退化。基于湿地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并结合练湖现状生态环境特征,对练湖湿地生境修复进行了研究,以期改善练湖水体自净能力,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为练湖片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丹阳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区重要湿地-太湖流域的西片区,练湖紧邻丹阳市主城区,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拦洪蓄水人工湖泊(图1),与京杭大运河相连,可以调节运河水位,以减少洪水对丹阳城区的破坏。进入20世纪以来,练湖逐渐被开垦为田地,湿地面积急剧下降,仅存水面多为鱼塘,湿地功能几近丧失,成为太湖流域西片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近年来,丹阳市开始高度重视练湖湿地的恢复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湿地面积有所恢复。目前,练湖地区(即研究区,面积约23 km2)主要由鱼塘、农田、林地、河流组成(图2),集合了浅滩、河流、森林等多种生境类型,具有一定的美学和科研价值。然而,研究区鱼塘和农田间多为泥质塘埂,部分河道为天然或者砌石护坡(图3),对污染物的拦截和净化作用较差,再加上水土流失影响,区域水质整体较差,生物多样性较低,生境相对脆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待修复。

2 研究方法

练湖生态系统修复主要通过对生境的重构来实现(图4)。采用底泥生态疏浚、生物操纵、植物浮床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的生境构建技术,规划生态岛屿、森林湿地、滨岸带等多种类型的湿地生境。在地形塑造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调整,恢复湿地植物群落、水生动物群落,为更多生物提供更多栖息繁衍空间,并从营养环节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拦截并分解富含氮、磷的营养物,使其转变为人类需要的终产品(如鱼、菱角、藕等水产品),修复受损生境,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岛屿构建

生态岛屿构建是利用地形改造与底泥生态疏浚技术,将清淤疏浚的底泥在合适的区域堆积成岛,引入较耐污的水生植物进行生境改善[8],同时也会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对景观美化和提高生物多样性起到较好的效果。

3.1.1 总体布局 在下练湖湿地局部静水区域或河弯缓流区域选取面积较大、人为干扰较少的湖心区域,利用鱼塘田埂泥土堆建若干座湖心生态岛。通过对植被、滩地的合理规划,分别形成挺水植被、湿地森林、草滩、水面、浅滩沼泽、灌丛、滩地等不同生境类型,为鸟类、鱼类的栖息、繁殖创造多样的生境。由于硬质底泥环境区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应设置大片的滩地,少量或不进行人工植被种植,供大型水禽栖息和繁殖。对于堆积淤泥处,采用木桩或块石固定,减少水土流失,为水生植被的生长营造适宜的土壤和水环境,并选用根系发达的植物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再合理恢复植物群落,构建适宜特定物种栖息、繁殖的生境。生态恢复后,岛上严禁各类开发建设,控制人类活动与生态岛的直接距离应大于100 m。

3.1.2 植物群落构建 根据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合理配置,营造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岛内植物选择以蜜源、鸟喜植物为主,为招鸟、引鸟提供食物源,吸引更多的水禽来此聚居。岛屿朝向湖心一侧附近,尽量不种植高大的乔木,为鸟类的飞翔和降落提供充足的净空[9]。水体沿岸非滩涂滨岸要保证水生植物多样性,先种植芦苇等生存能力较强的先锋物种,改善物质循环过程以及水体和底泥条件,便于其他湿地植物物种后续进入。待水质水色显著提高后,可种植其他具有观赏价值的品种,从水底到水面到岸边,形成横向和纵向群落梯度带,构建观赏性优良的“水上森林”。具体植物配置方案为:木本植物选用水杉、枫杨等,灌木选用枸杞、构树等,挺水植被选用芦苇、香蒲、荷花等,浮叶植被选用睡莲、菱角等,沉水植物选用狐尾藻、苦草等。

3.1.3 水生动物群落构建 建立大型滤食性动物功能群,重点投放蚌类、螺类等底栖动物和鲫鱼、鲢鱼等鱼类,并利用柳桩、鱼槽砖等为滤食性动物营造栖息地。

3.2 森林湿地生境构建

森林湿地是湿地的一个重要类型,森林湿地以耐水湿的木本植物为主,可以为林鸟、小型水生动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场所[10],其构建目的是提高水上森林植被的生物多样性,使水质得到净化,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3.2.1 总体布局 森林湿地生境区(图5)主要位于上练湖湖湾处的杉树林。在湖岸选取面积较大、地势低洼的地段进行森林湿地恢复,适当开挖,疏通水系,保证该区域多数时间被水浸没,并在原有植被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合理栽培本地湿生乔木,投放少量水生动物,构建完整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限制该区域的人为活动。

3.2.2 植物群落构建 采用湿生木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相结合的种植模式,因地制宜选用耐水湿型木本植物,如水杉、池杉、落羽杉、垂柳、箕柳、白蜡树等,并根据各类树种耐水湿程度不同,在森林湿地的不同区域合理配植;挺水植物可以配植芦苇、荷花等;沉水植物可以配植苦草、金鱼藻等。

3.2.3 水生动物群落构建 建立撕食型、杂食型动物功能群,重点投放主要杂食群种类,包括河虾、克氏原螯虾、泥鳅、黄鳝等,并利用块石、水生植物为其营造适宜的生境。

3.3 滨岸带生境构建

滨岸带是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具有生物生境、水土保持、固岸护坡、污染防治、休闲娱乐等重要生态功能[11]。湖泊滨岸带生态修复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修复良好的滨岸带可以显著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恢复生物多样性[12]。滨岸带的污染物截留和降解功能是通过营养物质的富集和再分配过程来实现,而水土保持功能则是通过泥沙等固体悬浮物的沉积作用实现。因此,根据练湖湿地滨岸带沉积平衡条件不同,将其分为沉积型滨岸带和侵蚀型滨岸带进行生境构建。

3.3.1 沉积型滨岸带生境构建 沉积型滨岸带(图6)坡度较缓,水流速度相对较慢,往往位于岸带凹陷部位,形成河湾、湖湾等,容易沉积水体中的固体悬浮物,水位季度变化明显,适合多种水生植物生长,其生长周期内能够吸收大量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水体净化能力。对于沉积型滨岸带生境,应恢复其沉积功能,强化其对悬浮物的吸附及对氮、磷的吸收转化能力,实现水体净化作用。通过地形塑造,减缓该区域的水流速度,并恢复沼泽型植被,水流减缓后固体悬浮物容易在此处沉积,水生植物存活率也会提高。水生植被群落形成后,该区域将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自然形成较为稳定的生境。

1)总体布局。根据水位的变化,恢复选择相应的乡土物种,从水面朝河岸依次营造以下植被序列:沉水植被-挺水植被-水生草本-湿生灌木-乔木。重点恢复沉水植被和挺水植被,加强该区域的沉积作用,减缓水流,截留营养元素,实现对富营养水体的净化。

2)植物群落构建。在滨岸道路两侧构建以垂柳、桂花、紫薇为主的曲线型林草带;在大型滩地构建以芦苇、菖蒲、美人蕉为主的植物群落;在浅水区营造以香蒲、荷、睡莲等为主的挺水、浮水植物群落;在深水区培育以菹草、轮叶黑藻、苦草、眼子菜等为主的沉水植物群落。

3)水生动物群落构建。由于该区域在部分时间段无水流动,人工投放存活率不高,并且前期的生态构建主要依靠水生植被的恢复,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该区域会吸引大量水生动物栖息,故不需要特意投放水生动物。

3.3.2 侵蚀型滨岸带生境构建 侵蚀型滨岸带(图7)坡度较陡,水流较急,位于岸带向河流凸出部位,由于风力、水流的作用容易发生侵蚀,造成水土流失,并且该类滨岸带截留污染物能力较差,对湖泊水环境影响较大。针对该生境的修复,应加强岸线的稳定,采取如固定措施,消浪防风,减少水土流失,为植被营造良好的生境,同时不能影响湖泊水体与滨岸地下水交换。

1)总体布局。在种植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的基础上,采用石笼、散抛块石或木桩加固。根据不同地段的水流侵蚀能力,在滨岸带坡地上放置不同大小的石块或石笼,以防止水流冲刷并恢复滨岸植被。部分较陡区域还可采用木桩加固,防止滑坡,维持岸线的稳定。由于局部区域坡度较陡,水位较深,挺水植被难以形成群落,可采用植物浮床技术,既能够净化水质、美化景观,又能够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

2)植物群落构建。采用乔木-灌木-草本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结合的配植模式。陆生植物可采用垂柳、水杉、美人蕉等搭配,增加景观效果;挺水植物根系可以采用如芦苇、茭白等搭配,既能稳固岸线,又可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净化水质。宜采用密植的方式,主要建群种为芦苇,经过自然演替可发展出伴生种,包括水蔗草、莲、水芹、菱、荇菜、马来眼子菜、轮藻、水鳖等。植物浮床应根据水质条件配置,可供选择的有美人蕉、千屈菜、香根草等。

3)水生动物群落构建。建立撕食性、刮食性动物功能群,重点投放撕食性、刮食群种类,包括河虾、克氏原螯虾、田螺、环棱螺等。利用块石、木桩等,为主要水生动物提供不同栖息地,形成多种底栖动物群落。

4 小结

基于生态修复理论和生境构建技术,针对练湖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分别构建了生态岛屿、森林湿地和滨岸带生境,恢复了湿地生物群落,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为改善练湖片区水质,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了科学支撑。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水系规划、河道整治规划、湿地景观规划等各类规划及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HALL L S,KRAUSMAN P R,MORRISON M L.The habitat concept and a plea for standard terminology[J].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1997,25(1):173-182.

[2] 欧阳志云,李振新,刘建国,等.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J].生态学报,2002,22(11):1840-1849.

[3] PIMM S L,RAVEN P.Biodiversity:Extinction by numbers[J].Nature,2000,403(6772):843-845.

[4] 赵国松,刘纪远,匡文慧,等.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J].地理学报,2014,69(11):1640-1650.

[5] 陈玲玲,林振山,梁仁君.生境丧失对具有似Allee效应集合种群的影响及对策――以江苏盐城为例[J].生态学报,2007,27(11):4506-4515.

[6] 陈兴茹.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浅议[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3):226-231.

[7] MILLER J R,HOBBS R J.Habitat restoration-Do we know what we’re doing[J].Restoration Ecology,2007,15(3):382-390.

[8] 黄华梅,高 杨,王银霞,等.疏浚泥用于滨海湿地生态工程现状及在我国应用潜力[J].生态学报,2012,32(8):2571-2580.

[9] 梅晓阳,秦启宪,铃木美湖.崇明东滩国际湿地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5(2):28-31.

[10] 蔡园园,陆健健,王 伟.上海崇西湿地森林湿地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4):439-444.

第9篇:湿地生态修复分析范文

(1.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00;2.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武汉 430079;

3.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湖北 红安 438400 )

摘要: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保护与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将改善和恢复区域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同时,还将提高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管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度,从而产生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恢复建设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6-133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6.015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of Jinsha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Hubei

FU Qiu-sheng1,WEN Hong-bo2,RUAN Hong-en2,LI Zhang-wu1,ZHANG Xue-jun3,LI Wan-de1

(1.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Wuhan 430200, China;

2.Hubei Forest Industry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Wuhan 430079, China;

3.Hubei Jinsha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of Management Office,Hongan 438400, Hubei,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n Hubei Jinsha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will improve and rest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rich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enhance the wetl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safety in the area. The measures will also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monitoring, popularize manag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awareness of wetland prote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wetl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n Hubei Jinsha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produces significant ec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t will guarante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 park; wetland protection; restoration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4-12-16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项目(13-LY-16)

作者简介:付秋生(1964-),男,湖北孝感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业生态方面的研究,(电话)027-59728533(电子信箱)835837548@qq.com;

通信作者,李万德,副教授,(电话)13986186256(电子信箱)2918769647@qq.com。

湿地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作用[1]。湿地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和越冬地[2]。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结合体,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功能[3]。

湖北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主体为红安县金沙河水库,范围包括水库及周边水源涵养林,总面积1 903.37 hm2。金沙河水库是红安县城区的饮用水源地,不仅供应县城近20万人口的全部生活用水,在遇到重大干旱灾害时,还为红安县的工农业生产提供用水,同时,金沙湖湿地还是当地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较多和较集中的重要区域之一。

1 项目建设条件

1.1 自然地理条件

1.1.1 地理位置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红安县西北部,位于东经114°32′09"-114°35′45"和北纬31°17′02"-31°22′38",东西宽约6.0 km,南北长约10.5 km,总面积1 903.37 hm2,其中水域面积1 423.17 hm2,其他面积480.20 hm2。湿地公园占地范围涉及红安县的城关镇、二程镇、华家河镇和七里坪镇4个乡镇共计19个村级单位。

1.1.2 气候条件 红安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5.7 ℃;最冷月份为1月,月平均气温2.3 ℃;最热月份多在7月,月平均气温28.2 ℃;极端最高温为41.5 ℃,极端最低温为-16.2 ℃,极端最低气温低于-8.0 ℃的年份占54.5%。10 ℃以上的年活动积温4 000 ℃以上,年均无霜期241 d,年均日照时数2 088.6 h。降水主要集中在3~7月,年均降水量为1 021~1 154 mm,降雨量分布地域差异不明显。

1.1.3 水文条件 金沙河水库建于1959年,承雨面积108 km2,总库容17 872万m3,其中防洪库容2 492万m3,有效库容10 644万m3,死库容4 736万m3,有1座主坝和4座副坝。金沙河水库原设计功能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养殖,现主要功能是为红安县提供饮用水源以及防洪和灌溉。

水库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遇洪水校核,设计洪水位72.36 m,校核洪水位73.06 m,泄洪水位70.6 m,死水位63.5 m。常年平均水位68.0 m,水域面积为1 423.17 hm2,常年平均水深为13~14 m,最深水位为20 m。

金沙河水库水质优良,根据监测结果,水质常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

1.1.4 土壤 金沙湖湿地公园范围内主要为水域,部分水岸多为岩石,陆地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其中,西北部矿山、华河一带为石灰土,零星分布有林地棕色石灰渣子土(石灰土)和水稻土。

1.2 湿地资源条件

1.2.1 植物资源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共计96科205属318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5属5种,主要有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裸子植物6科13属18种,主要包括银杏(Ginkgo biloba L.)、雪松(Cedrus deoda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被子植物86科187属297种,主要包括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

金沙湖湿地公园挺水植物包括睡莲科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禾本科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 Roshev.)、香蒲科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苋科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等。浮水植物包括雨久花科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Mart.) Solms.]、槐叶苹科槐叶苹[Salvinia natans(L.) All.]。沉水植物包括小二仙草科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水鳖科水车前[Ottelia alismoides(L.) Pers.]等。

1.2.2 动物资源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动物资源丰富,共计有脊椎动物29目48科12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栗鸢(Haliastur ind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雕鸮(Bubo buto)、穿山甲(Manis)、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Weigmann.)]。

1)鱼类。鱼类有7目13科35属50种,主要的种有草鱼(Ctenopharynodon idellus)、鲤鱼(Cyprinus carpio)等。

2)两栖类。两栖类有1目2科2属7种,主要的种有虎纹蛙、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rizans)、湖北金线蛙(Rana plancyi)等。

3)爬行类。爬行类主要有2目2科3属6种,主要的种有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us)、王锦蛇(Elaphe carinata)、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等。

4)鸟类。鸟类主要有14目24科47种,主要的种有风头鸊鷉(Podiceps cristatus)、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Egretta alba)、白琵鹭、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等。

5)哺乳类。哺乳类主要有5目7科9属10种,主要的种有黄腹鼬(Mustela kathiah)、狗獾(Meles meles)、草兔(Lepus capensis)等。

1.3 社会经济条件

1.3.1 行政区划、人口及人均收入 建设范围涉及红安县城关镇、二程镇、华家河镇和七里坪镇4个乡镇,19个村级单位。湿地公园及周边乡镇的居民,人均宜林地较少,收入少,经济总产值较低,年生产总值为6 145.40万元,人均年收入仅3 400.00元,第二、三产业薄弱,农业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较大,以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主,林业和渔业等为辅。

1.3.2 交通与通讯 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红安县县城西北侧,东处于省道S109(阳福线)、S304(宋长线)两条省道的交汇点,北部紧邻乡道Y0228,东部靠近县道X001(红华线),西部贴近乡道Y026(杨矿线),外部交通方便,园区内主要为水体,以水上交通为主,有小部分土路。移动、联通等移动通信覆盖率达100%。

2 保护工程建设

2.1 栖息地保护建设

2.1.1 水禽栖息地保护 对李家洼、董家湾2处水禽栖息地总面积10.0 hm2进行保护,其中水域面积7.6 hm2,陆地面积2.4 hm2,主要措施为:

1)水生植物种植。在海拔66~67 m高程区水域种植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菹草及竹叶眼子菜等,使用种草数量为400 kg/hm2;在海拔67 m高程以上水域种植莲、香蒲、茭草、芦苇及芡实等植物,使用种草数量为800 kg/hm2。

2)宜林地造林。鸟类栖息地范围现有部分宜林地,面积为1.6 hm2,在这部分宜林地种植阔叶树。接近水域地段栽植柳树、池杉和乌桕,其他地段栽植樟树、槐树、榆树和浆果类植物,如李树、桃树、枇杷等。种植采取随机混交的方式,栽植密度为1 665~2 505株/hm2。

3)现有林补植。鸟类栖息地范围现有部分稀疏林地,面积为0.8 hm2,在这部分稀疏林地中补植和原树种相同的树种或较为耐阴的树种,如樟树和胡桃等,每隔1.5 m补植一株,在林地空地中主要补植枣树、桃树及枇杷等浆果树种。补植后,保存株数为2 505株/hm2左右。

2.1.2 鸟岛建设 为了给鸟类营造良好的栖息地环境,远离人类活动,规划建设鸟岛2处,一处在宣教展示区附近,另一处在宣教展示区西北面的小岛上,建设面积共1.97 hm2。其中水域面积0.73 hm2,陆地面积1.24 hm2,建设措施如下:①在海拔67 m高程以上水域种植芦苇和茭草,使用种草数量为800 kg/hm2;在海拔66~67 m高程区水域种植金鱼藻、菹草、竹叶眼子菜及芡实等,使用种草数量为400 kg/hm2。②在临近水域的区域种植杞柳、槐树、柳树、刺楸、水蓼及泽苔草等。栽植密度1 500株/hm2,其中杞柳10 000株/hm2。③在其他陆地上栽植阔叶树,主要树种为樟树、榆树、刺楸、枫香、李树、枇杷、石楠及火棘等树种,树种采取随机配置的方式,尽量模仿天然林林分结构,保留株数2 200株/hm2左右。

2.2 保护管理站建设

建立3个管理站,建设位置分别在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区的三里岗林场、祈家塘及宣教展示区所在的白石咀,每个管理站建设房屋一处,建筑面积均为80 m2,共计240 m2,砖混结构。每个管理站配备办公桌椅、台式计算机、手持gps及对讲机各1套。

2.3 确标立界

全公园设置界碑8块,区界界碑砖砌基座、大理石贴面,规格300 cm×150 cm×30 cm;设置区界标牌200块,界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规划为20 cm×20 cm×160 cm,埋设深度为50 cm;增设指示牌共20块,指示牌采用水泥钢筋预制制作,规格长120 cm,宽30 cm,厚10 cm,埋入地下40 cm,解说性指示牌采用钢板和钢管制作。

3 恢复工程建设

3.1 退耕还湿工程

金沙湖湿地范围中的耕地,有的分布在库区常水位以上,有的分布在常水位以下,规划全部退耕还湿。在常水位68 m以下的耕地恢复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草及香蒲等,使用种草数量为800 kg/hm2;在常水位68 m以上、泄洪高程73 m以下的退耕地恢复种植柳树、刺楸、池杉和乌桕,种植株数1 650株/hm2左右;在泄洪高程73 m以上的退耕地,种植以乔木树种为主的阔叶树种,主要树种为榆树、椿树、樟类、桃树等,种植株数2 550株/hm2左右。退耕还湿工程建设面积为30.5 hm2。

3.2 退渔还湖工程

对于围堰和堤坝,一是拆除水位低于水库平均水位的鱼塘围堰和堤坝,打通库塘与金沙河水库,使水面连为一体;二是降低水位高于水库平均水位的鱼塘堤坝,保持至平均水位高程,使水库水位升高时可以与之连为一体,发挥水库整体生态功能,水位降低时可保持库塘内水生植物的水环境,有利于其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的发挥。涉及围堰堤坝长度5 999.5 m,总土石方量10 503.5 m3。

3.3 水源涵养林保护和修复工程

根据金沙湖湿地公园林地现状,规划对林中空地和较稀疏林地进行补植补播,水源涵养林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面积共243.5 hm2,其中现有林面积170.5 hm2,新造林面积73.0 hm2。补植补播林树种宜选择与原有树种相同树种或其他耐阴树种,如樟树、胡桃、刺楸及枇杷等。林中空地每隔1.5 m左右补植一株,补植补播后的林中空地和稀疏林地保存株数1 500株/hm2以上。对管理不善和受病虫害的低效林,采取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清理枯倒木和病死枝等措施,林地稀疏地带进行补植,林分特别差的进行重造。对于宜林地、采伐迹地和灌丛地,进行植树造林,造林树种为樟树、榆树、刺槐、柳树、泡桐、鹅掌楸及三角枫等,造林密度为1 111~1 666株/hm2。

3.4 矿区植被恢复工程

金沙湖湿地公园范围内有一处面积为3.41 hm2的萤石矿,原为露天开采形式,现已废弃多年,规划对此矿区进行植被恢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场地平整。①对破坏了的山体进行修复,将山脊处修整圆滑,陡坎处填高,形成同周边山坡相似的坡度;②将堆放的矿渣和屋矿就地推平,与地面自然相接,不能留有较大的高低不平之处;③将场地内的石堆和大石块运走;④对不适宜造林的地方铺设客土。

2)修建排水沟。沿水流主方向修建主排水沟,主排水沟宽0.6 m,深0.5 m,呈矩形,结构为浆砌片石,长200 m,次排水沟宽0.3 m,深0.3 m,结构为土质,与场地平整一起修建。

3)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树种的乔木树种为刺槐、枫香,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灌木树种为紫穗槐、火棘和多花木兰,小块状分布,保留株数5 000株/hm2。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

4.1.1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有效调节水量,不断补给地下水,减缓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同时,项目的实施将增强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使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4.1.2 有效保护和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通过实施本工程,一定程度上扩大区域内动植物栖息地的数量和面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环境建设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4]。

4.1.3 有效发挥湿地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金沙湖湿地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5]、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将有很大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从而使湿地的多功能性得到有效发挥,对改善区域气候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增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2 社会效益

4.2.1 提高区域科教能力 通过实施该工程,将大大提高科研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同时通过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了湿地影响,使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基地,成为自然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4.2.2 增强公众的湿地认知及保护意识 有利于增强公众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有利于丰富自然和科学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湿地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2.3 提升红安知名度 通过金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完善红安县旅游结构,提升生态旅游的品位,将进一步丰富红安的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红安县的城市知名度。

4.2.4 保护水源 金沙湖是红安县近20万人的饮用水源地,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将对保持和提高金沙湖水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保证红安县以及金沙湖周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4.2.5 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就业岗位 实施该工程,可以提供配套的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的经济效益主要为间接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会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展现秀美湿地风光,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居民增收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充分发挥湿地资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促进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善和维护,从而产生更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金涛.落垡湿地公园建设的条件分析与开发原则[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3):73-74.

[2] 张 敏,郑占锋.雾森在湿地公园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505-9506.

[3] 雷 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5(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