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口才培训课程体系精选(九篇)

口才培训课程体系

第1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 专业认知 课程实训 校外实践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33-02

国际旅游岛战略使得海南一跃成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热点地区。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施与推进,海南与东盟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将深入开展,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与科技交流将广泛开展。在未来十年之内,海南有望建成我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些都将预示着海南对于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大量增加。

但是海南的国际经贸人才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需求的人才很少,国际经贸人才成了海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海南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南各种涉外单位的国际经贸合作业务也从简单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到对外服务、技术、信息和资本的多层次及多领域的复杂经贸关系。海南对国际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的国际贸易人才转向为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具有国际营销、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的复合型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此类外贸高端人才兼具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企业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知识的交叉型人才,是既要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海南国际复合实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有特色的海南国际复合实用型人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做了些创新与突破。

一、课程体系围绕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做文章

我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定位,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有效实用型。因此,在课程的体系上,注重厚基础。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经济学基础,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实用与有效。因此,追求课程设置的宽基础和实用性。加大技能实务性课程的比重,加大该类课程中实训的比重,要求技能实务性课程的实训课时占该课程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的课程结构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中心,将《外贸函电与单证》、《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货代学》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删去课程重复的部分,根据需要,将这些课程过重的理论部分重新编写,以适应课程精而实用的要求。

这种课程体系的调整,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实用技能培养,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海南国际经贸人才需求趋向务实化、多样化的实际情况,顺应管理、经济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现实发展趋势,增设企业战略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力争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实训实验教学

为了实现我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我们始终将实践教学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我们不仅利用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体验式教学,且还专门抽出四段整体时间,安排了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

1.专业认知实训

实训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其内容为:国际贸易程序认知,通过实训,了解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和步骤。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专业实验室里,让学生根据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扮演不同角色。如:注册公司、供求信息和网络广告、寻找客户、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进出口业务中所涉及的流程,让学生分别以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身份参与进出易模拟实验。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初步接触到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更快地了解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要干什么,会遇到什么问题,要学什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以模拟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进出口业务中的各个环节为基础,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网络,参照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做法,对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和演练。通过专业认知实训,使学生了解国际货物贸易交易的一般程序、做法,了解国际贸易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和合同履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通行的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规则与惯例;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2.专业课程实训

实训安排在第二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进行。这时,国贸的学生已学了不少的专业基础课,也学了《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课,马上要学习《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货代学》等后续延伸的专业课。此时的专业课程实训能对学生理论课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实训重在外贸单证缮制。一方面,国际贸易单证是进出易必不可少的凭证,历来受到企业的重视。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单证必须符合商业习惯和实际需要。“国际贸易单证”综合实训是专业必修技能训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课程实训主要内容是商业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金融单据的缮制,要求学生根据买卖合同、信用证、货物出仓单、供货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业务部门的有关资料与要求。明确提出外贸制单的基本要求:简洁、及时、完整、正确,即遵守进出口国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国际惯例。要求学生遵守外贸单证工作的核、算、配、制、审操作规程。经过此阶段的实训,有助于使学生把已学过的专业课重新夯实基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的任务完成路径应为:根据合同开立信用证――审核更改信用证――申请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作商业发票――制作装箱单――办理出口报检手续(填制出境货物报检单)――办理产地证――办理出口托运手续(填制托运单)――办理投保手续(填制投保单、保险单)――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填制出口核销单)――办理出口货物报关手续(填制出口货物报关单)――换取提单(填制提单)――制作装运通知――制作其他证明(船级、航程证明)――填制汇票。

3.专业实习与实践

专业实习与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进行。专业实习与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自己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实施专业实习与实践之时,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即将进入专业选修课学习阶段。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专业实习与实践能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专业实习与实践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在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上的仿真实践,也称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业务洽谈建立业务联系交易磋商报价核算签订进出口合同审证、改证租船订舱出口报检出口保险核销备案出口报关取回提单,发送装运通知制单结汇核销出口退税。

通过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归纳和总结整个国际贸易实务的流程和惯例,通过互联网上建立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帮助学生把握整个业务过程,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出口商、进口商、银行等)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技巧,熟悉和体会客户、银行、保险公司和动卫检、海关等机构的互动关系,熟悉国际货物买卖的全过程。

专业实习与实践的第二部分是社会实践。利用我们与三亚海关、商检、港务局、省中行国际结算部、东方船货、中海油富岛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的优势,实施十天的校外实习实践。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验到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体会到外贸政策如何在实际业务中运用。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校外实习也是我们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大四上半年实施。为适应海南国际经贸人才实用型、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需培养复合型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培养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选用了ERP电子沙盘作为我们的课程平台。ERP电子沙盘模拟与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一样,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的综合实训。借助ERP电子沙盘模拟,推演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思路。每一次基于现场的案例分析及基于数据分析的企业诊断,达到磨炼商业决策敏感度。运用战略管理的理念,制定产品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及资金运用战略。实践财务管理方法,将清晰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掌握资本流转如何影响损益;解读企业经营的全局;预估长短期资金需求,以最佳方式筹资,控制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理解现金流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模拟中,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把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统一纳入到生产管理领域,把新产品研发、物资采购、生产运作管理、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加以综合考虑。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国际经贸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我们的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专业实习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寓实践教学于理论教学之中,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触类旁通。同学们喜欢学,学得好学得快,用得上带得走。毕业生的反馈相当好。这对我校培养国际经贸复合实用型的人才、对我校教学理念的实践做了有益和大胆的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对接。我们将在海南国际经贸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方面继续探究,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学生感兴趣、家长满意的、有特色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窦建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76~77

2 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33~34

3 林 静.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7(6):24

第2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1]我国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有很多表述,例如:孙伟宏认为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2]王自勤提出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3]左家奇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全新的长效的合作机制,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等。[4]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基础上,是双方主动参与的一项共同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活动;二是双方运行机制融合,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是企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过渡平台。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缩短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差距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5]在这个基础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社会科普、教育教学方面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中原地区对外贸易、涉外酒店业务、科技翻译、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英语+”模式,将英语人才的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这也是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见,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清晰了,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为了了解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版和企业版,学生版共发放130份,回收128份,企业版发放7份,回收5份。学生版问卷主要发放对象是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即大三和大四学生,了解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观点,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

以上结果表明以下几点内容:(1)学生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出于个人爱好,对未来就业很少考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引导,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2)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单一的英语知识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但是他们的学习重点依然聚焦在专业必修课上,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性。(3)实践环节对学习帮助很大已经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是调查显示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与践的关系不紧密。

表2调查结果表明以下几点:(1)企业聘用英语专业人才首先注重口语的流利程度,其次还非常重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等。然而,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能力首先就是口语,其次其他方面知识素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非常薄弱的,即知识和素质教育应该被重视。(2)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课程应该走进学校,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总之,目前,企业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太满意,这就推动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6]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内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即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习理论的要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理论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然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独立完成,企业没有参与,这就使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管理部门和企业联合制定,从而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制定过程中可以详细划分各自职责,建议双方共同商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比例,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性和合理性。

2.构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以上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专业必修课非常重视,其他理论课程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可以坚持模块划分原则,但是要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好博与专的关系,即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以便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以下是详细划分内容: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课、小语种课等。其中,各类课程开设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选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历史、语文、就业指导 、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第二外语等。专业知识课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向的课程,例如 专业导论、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语言学导论、毕业论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主要指训练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的课程,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译、笔译、外贸函电等;专业方向课指英语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概论、管理学、现代礼仪、进出口单证实务等。选修课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兴趣或就业需求的课程,例如专业用途英语课程: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交际英语、商务英语等;小语种可以开设德语、韩语、俄语、法语等。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构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戴炜栋和黄任(1997)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中,即使那些在校时口笔试成绩都相当好的毕业生,都存在着外语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7]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以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这就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和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校内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训即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设计商务英语(BEC) 资格证书培训、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英语语音达标及演讲实训、英语专业应用技能实训、外贸函电实训、进出口单证实训、市场营销实训、英美文化环境模拟实训、酒店管理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礼仪模拟实训等。这些实训环节和以上的理论课程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闭环。

以上校内实训课程需要一定的师资和设备,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团队,培训团队教师相关的实训技能和知识,并且固定每个实训环节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实训中不断研究创新实训方法和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此外,建议团队中最好加入企业人士,以便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训内容。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没有分开,教师在担任实训课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实训效果不明显,同学们在实训课上收获不大,因此,建立实训团队是首要的。其次,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营造实训氛围,提高实训效率。

校内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纳入到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因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非常重要,更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分三类,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类竞赛,三是社会活动。目前,前两类活动应该是在各大高校都有体现,尤其是竞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境会话比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笔译竞赛、口译竞赛等,这些比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应该继续。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建议增加社会活动,联系一些展、商务活动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校外实习是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形式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据调查,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种类主要有酒店、英语培训机构、外贸等。但是,实习基地不太稳定,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协调。此外,需要进一步开拓的实习基地方向是商务、翻译、外事等,让学生有更大是实习空间。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英语人才,还要深化校企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例如:订单式培养、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开发教材、校企制定课程体系等,这些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为校外实习和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相信,在校企合作日渐深化的今天,校外实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这是保证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更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课程体系。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突显了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的特征,适应了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庆智,陈锡章,王思敬.试论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1):31-3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左家奇.“三重融合” 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5]吕迎春.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7):73.

第3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国际贫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课程来源,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基于工作流程和任务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合同的实训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并采用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工作流程是指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的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项目。基于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就是根据该课程所针对的特定职业的职业人,在该职业岗位上,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形成的工作项目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介绍进出口操作流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该门课程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工作流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设计流程可分为五个环节:

一、确定课程来源

课程的设计要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安排《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基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定的。通过对国内及珠三角外贸行业发展状况、外贸专业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和自身办学条件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解构分析,如图1所示。通过该环节可以发现,尽管外贸岗位众多,且各自所要求的核心技能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对进出口操作流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学习外贸操作的基本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进而形成该专业需要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结论。

二、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所确定的核心职业岗位技能,设计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介绍外贸操作基本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的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直接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同时,《国际贸易实务》的开设也为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货运》、《外贸单证制作》、《国际结算》、《报关与报检》等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并应在前期学习阶段中开设。同时,本课程也将成为国际贸易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课程,起着指导和培训的作用。

三、基于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介绍操作流程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可以采用工作流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为线索,将课程设计为以外贸业务员工作任务为引领,将教学内容分为出口业务流程和进口业务流程两个操作流程,并分别以一票外贸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工作项目,并为各个项目的完成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过程中可以出口业务流程为主,进口业务流程则侧重于对进口合同履行的介绍,如表1所示。

四、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设计

校企合作是平台,工学结合是形式,教学做一体是过程。课程教学应是专兼职教师共同围绕每一项工作任务将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的工作过程,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职业素质训练环节。《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中采用“能力分块、虚拟任务驱动、实战演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从低到高逐级递进整合课程实验、仿真模拟综合实训、见习体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校内进行课程实验、仿真模拟综合实训,校外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示范教学、顶岗实习,在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方面既遵从业务操作流程,按顺序设计实训项目,另一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实训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分阶段进行,如表2所示。

第4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园林工程;人才培养;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园林下程技术专业是在高职中开设的一门专业相较于本科的园林专业起步较晚依旧采用本科园林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未体现高职教育实践、实验、实训的特色。为了适应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人人才培养也在相应的发生改变。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与模式,打造高职园林人才培养特色。

1关于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也在随之发展。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扩大,而口前园林技术专业人才资源相对不足,因此高职对于园林人才的培养有其具体口标。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他们同属于高等教育但是也存在巨大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川园林下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有以下特点:(1)技能的高级性。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学好专业课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能力以便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加强实践锻炼。教师首先具备职业素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更好更专业的指导学生,挖掘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知识的职业性。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学校对于专业课的设置具备专业针对性性,设置合理的学时。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强、上手操作熟练等特点。要求学生做好你职业规划道路,针对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实现。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管理转化为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知识的职业性的培养。

2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建立基于“实训、实验、实践”的专业教学模式

基于园林技术专业的特点,加之高职教育培养的口标所以对于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应该以项口为导向,落实任务口标,基于校内实训基地加强练习强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与机会建立基于“基础实训,项口训练,岗前实训,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生产实训的比重,生产实训比重占80%,提升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努力考取资格证书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提升就业率。

2.2以专业综合技能为切入点,构建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针对园林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分析主要面向一此企业包括设计企业、施下企业、园林养护、花卉养护生产等领域,主要具体下作内容为园林植物花卉的种植、养护与管理,以及园林下程规划的设计与施下管理等。因此,将园林技术专业分解为三种能力主线教育,即园林植物培育与养护能力主线、园林下程与施下能力主线、园林规划与设计能力主线,以这三种作为重点的教学项口,构建教学课程体系。以专业技能切入点,构建专业模块课程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系统化、结构化。

3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在园林下程技术专业建设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科理论为中心的培养体系,应该紧密联系岗位需求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市场对园林专业人才要求和岗位特点分析制定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培训进行模块训练,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岗位需求,优化专项技能,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3.1教学模式

园林下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材料一、市场需求、科技发展而不断地更新。根据教学口标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与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可以采取多元的教学模式例如案例教学、模拟场景等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聘请一此企业有资历经验的老师为学生进行详细的实践讲解,学校可以聘请园林建设下程的专业人员参与本学校的教学计划,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至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入下作岗位胜本职任下作。

3.2教学内容改革

3.2.1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有机结合21世纪科技发展迅猛,园林建设的方法与技术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学校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园林建设的新方法最先进的技术传授于学生。学生应该具备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学习使用计算机绘制图纸,加强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学习学科领域前沿技术方法。3.2.2课程内容互相衔接,融会贯通对于园林下程技术的学习并不是单一的一种技术型学习,某一项单一的技能会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与实践。因此,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而不只是单纯的掌握一门课程,比如园林地形设计技能与《园林下程技术》、《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有关,所以在训练中要求指导教师熟练掌握这三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互相衔接,融会贯通。

4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让我们明自培养园林专业技术型人才需建立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将校内与校外资源相结合,做到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建立一支合格、优秀的师资队伍,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园林下程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朝伟.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科目一攻关”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6>:so一84.

[2]魏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探索—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工程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0>:200一201.

第5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1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市场的供需调研

表明土木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而是直接面向工程第一线。市场人才需求既希望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希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更是需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懂招投标概预算、懂工程成本核算;要懂设备安装、懂工程装饰装修;要懂项目现场管理、又要懂技术全面运用的高应用型技术人才。

2传统的本科“精英”教育模式下

“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远不能适应当今快速增长的经济势头对应用人才的大量要求。实际上,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因此,强能力的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土木工程实践教学需要改革和加强。

3目前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效果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理论课排课课时少、内容分量重、讲课速度快有很多的反馈意见,且考试不及格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不够、前承与后续课程衔接不紧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功素质培养不到位、不扎实;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分总关系相脱离;学生受教育的目标模糊,不明白大学四年后的自己应成为怎样的“才”。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去探索研究解决。

二理解和把握“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涵义

“重基础”:基础为能力发展所必需,基础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理论基础教育可确认为“够用”“会用”即可,重点应放在通过实践强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的口径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兼顾与“土”有关的各类相关专业,目前,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就建筑工程专业而言,就业服务的岗位已覆盖了城乡规划、行政建设管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项目招标、造价咨询以及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和市政工程的项目施工等。“强能力”:应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树立“重项目管理应用、强能力素质”的目标。把“不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作为强素质能力的主要教学改革手段。通过统筹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和应用好“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三方面的尺度将是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

三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教学实践探讨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开设30多门,课程体系可细划为基本素质平台课、基础平台和应用能力平台。各课程之间有内在的衔接和规律。设计好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各课程之间的合理的衔接,保证各平台课的实践部分的授课时数。以基础平台课服务应用能力平台课程为目的,课程内容环环相扣,逐级递进,如“三大力学”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三大结构”专业课程之间的异同,结构课程与项目施工类课程在行业中的应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分总关系。实现科学严密的教学课程体系。

2在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和强度

逐步实现实训实践的开放。“在强能力”的模式上,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解决实训(包括实习、实践、课程设计)课时偏低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调整重理论为重应用,如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30%。通过大量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如《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在工程素质及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授课以课堂教学和制图室实训教学相结合,课堂上强调“画法几何”内容部分的语法作用,以及“工程制图”内容部分的工程图线语言的交流作用。课堂讲授借助形体模型辅助教具,教学过程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排制图室实训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制图和识图能力的基本功训练。实训部分在此基础上,系内将安排识读实际工程的施工蓝图进行拓展练习,并将施工蓝图实训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开放,这是建筑工程系在今后课程改革的新举措。类似的专业课《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施工与组织》、《建设工程概预算》、《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钢结构》等拟在课改中逐一探索完善。

3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让受教育者明白人才培养的目标,把毕业设计这一大学期间综合性的终端训练,提前渗透到各学年的教学阶段当中,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把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到实际工程应用中,使学生有毕业前就业的成就感,增加毕业上岗就上手的自信心。

4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引入“案例”———工程实例教学。结合理论教学适当引入施工现场视频、工程案例、动画和图片的多媒体教材以及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等案例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5在实验室应用方面

沿袭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针对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开设开放实验室,尝试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的定时定点性、被动性、附属性等局限,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对大学生绘图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我们开放了硫酸纸描图实训和CAD绘图实训;对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能力培养,我们开放了“广联达沙盘管理实训”与“广联达工程造价计价软件实训”;对岩土与地基基础有深造需求的大学生,我们开放了“西北地区特殊土研究实验室”,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拓展和提升,初步实现分类教学、分类指导。

6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介入工程实训

包括认识实训、观察实训、演示实训和操作实训等。充分利用榆林学院在建工程项目资源,与建筑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生产实训基地,与现场总工、项目经理合作组成外聘现场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团,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7在质量保证上

第6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应用人才;独立院校;英语口译;课程设置;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17-01

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口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必修课程)被列入大纲,要求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进行设置。文华学院英语系自2003年开办以来就开始设置口译课程,然而口译人才培养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以文华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能力发展为出发点,探讨口译课程设置现状,确定口译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定位,使其能够提高文华学院这样的三本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技能。

一、口译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门课的课程设置主要指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其中包括课程开设的合理顺序、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学科的主要知识以及主要的讲授方法等等。课程设置必须和教学目标相呼应它是学科教学目的在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文华学院的英语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必修课开设于大三两个学期,总共32学时,周学时2。口译作为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技能,32个学时肯定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浮光掠影、粗枝大叶的对口译理论做出介绍已属不易,更不要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幸英语系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里将原来的32学时增加为64学时。保证了一定的课时量,才能更系统地教授口译,使学生的口译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口译作为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前期的一些课程知识作为铺垫,例如口语和英译汉,汉译英等笔译课程。而文华学院的口语课程只开设在大一的两个学期,由于学生缺乏课后学习的自主性,有的学生在大三开设的口译课堂上连基本的口语表达都有问题,更别说把听到的内容快速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汉译英和英译汉这两门课程跟口译课一样开设在大三的上下两个学期,学生在上口译课之前连最基本的翻译技巧都不了解,缺乏足够的笔译训练,导致学生即使听懂原语的内容,也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口译,为了迁就学生的水平搁浅或调整教学内容,师生上起这门课来都会感到非常吃力。因此很有必要把这两门笔译课程开设在大二上下学期,有益于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这样上起口译课来效果也会大大加强。

二、口译课程设置的目标

根据文华学院提出的独立学院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满足大众的兴趣,不同特点,以及不同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多样化。即要形成新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类人才,也要培养大批普通的实用人才。高等教育层次的合理结构应是金字塔型的,低重心的。

目前中国的口译市场需求也是呈金字塔型。底部是大量从事日常翻译工作(交传)并兼做其他工作的人员,中部以上部分为水平较高、熟悉各领域主题的交替传译职业译员,塔尖部分是少量水平高超的、能做交传和同传的会议译员。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应该培养的是大量的底部和中部人才,塔尖上的人才培养是由少数有条件的学院来承担。就大部分独立院校的外语类毕业生而言,他们的语言基础不牢固,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都相对比较薄弱。他们在工作中的口译活动主要包括涉外商务面谈、商务、电话、跟单翻译、外贸业务翻译和旅游翻译、接待应酬等等,口译只是工作流程的一部分。这些决定了独立院校的口译属于初级应用翻译的范畴,那么毋庸置疑,独立学院口译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并且可以与工作职位相结合的翻译中低端人才。

三、口译课程设置的定位

按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可以把人才划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是理论研究型人才具备的最为重要的基本质素。理论性人才注重基础理论性知识,注重研究能力,强调原创性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综合应用性知识,更强调复合能力。应用型人才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将这种社会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并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的人才。

文华学院提出的多元化的培养教育模式包括:研究型人才;学科应用型研究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职业技术型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后面两种人才是我们培养的重点。

因此,应用型英语口译人才培养应定位于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导,重视培养学生双语能力,帮助学生拓展百科知识,特别应加强对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打破语言学习的传统模式,如适当给学生创造口译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口译锻炼。学生在真正的口译环境中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口译课程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四、口译课程设置的内容

(一)基础口译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三本学生平均分数低于第二批本科,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学习基础较差,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比较薄弱,要从事口译活动就必须对语言基础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因此,在基础阶段也就是大三上学期安排《基础口译》课程很有必要。在基础的口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口译短时记忆、笔记、数字技巧等知识并加以适当训练。

(二)专题口译

而大三下学期就可以开设《专题口译》课程,涉及专题包括接待、商业谈判、旅游、公共演讲等。通过对专题的模拟及学习,结合口译技巧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性,使学生学会进行知识积累和口译活动的前期准备。其次,高校应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硬件设备,配备口译实验室,真实地模拟各种场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同声传译和交替口译环境。

(三)网络实训平台的引入

学生口译技能训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在口译训练的初级阶段,应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以理论为辅。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搭配以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学生实训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由于口译课程学时毕竟有限,而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这一技能,想要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可以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实训平台或计算机网络平台,使学生在实训课或自主学习中心就可以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和拓展,在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学习及运用语言知识。例如,采用一种依托法国巴黎高级翻译学院释意派翻译理论所创的训练机制,即IPTAM,Interpre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Acquisition Module,即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在IPTAM系统中,学生的原语复述及译入语都将会被系统录下,可以给学生留下长期的参考记录。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播放视听材料,辅助学生在线练习。练习可附有笔记解读的参考,供学生对照并改善自己的笔记。网络平台容量大,材料丰富,排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供学生根据个人学习需求点播,可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网络实训平台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技巧应用于真实的沟通交际,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提高口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结语

从文华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口译课程设置的现状,并参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三本独立院校口译课程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该着力于培养口译职业的中低端人才,因此,适合独立院校翻译方向的口译课程应该符合各高校定位、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生水平,符合口译培养原则及学习者认知规律,并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Z].

[3]王青,邓满秀.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58-59.

第7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转型;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61-03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依据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未来的教育目标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拉开了新一轮以“转型”为关键词的高校教育改革,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渐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5月国发(2014)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催化剂,全面推动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2014年6月教发(2014)6号文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0)》对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体系的基本架构、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以上一系列文件全面推动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这20字方针是专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以此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研究基础及研究意义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诞生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潘懋元,

2009),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刘耘,2006;杨兴林,2007)等。前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方面,并从不同侧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解读,比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校企合作等。而且针对理工科的较多,文科的较少,尤其是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

英语专业是所有本科院校开设的普遍专业之一,受众人数多,同质现象严重。英语专业不同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如何培养基础知识较扎实、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仍处于摸索阶段,可参照的成功经验不多,几乎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迷雾重重,难度大,挑战性大,值得进行更多的研究和讨论。

二、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剖析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建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以“应用型”为主导思想,致力于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探讨、研究其英语专业建设历史沿革,剖析其专业建设的优点和弱点,对新一轮以“应用型”为关键词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模式有一定的帮助。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该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型专业培养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建设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建设理念的形成、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未来目标。目标定位决定其专业建设途径,是专业建设的总航标。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每三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2007版,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10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013版,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历次变化说明,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心智、视野的培养,注重培养完整的人,并逐渐转化为最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不是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建设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本,是细胞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定位的保障。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该院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在建设中不断修订、改革,下表是其课程体系的数据比较。

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体系三次修订数据对比

通过对以上三次修订不同版本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比分析发现:公共基础课(第三次修订版称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及学分比例不断减小,而选修课和技能实训课的学时及学分比例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技能实训课的比例增加幅度较大,课程体系逐渐向“学科―应用”的导向转化。

“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是该院英语专业多年来一直坚持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其课程建设体系紧紧围绕此模式进行,解读为:外语(英语)+专业(英语教育模块、英语旅游模块、英语翻译模块、商务英语模块)+现代化技能(各模块的选修课、技能实践课)。通过对历次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变化幅度并不大,英语语音、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国国家概况、英语泛读、高级英语、第二外语、翻译、英美文学、英语词汇学等课程几乎都是每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的变化幅度较大,包含专业方向模块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方向模块限选课是针对不同专业模块开设不同的课程,但从中的变化可以看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为英语翻译模块是在2010年段新加的专业模块)。其中教育模块的变化最大,因为2007年段,社会急需大量的小学英语教师,而在2013年段,社会急需大量的少儿英语教师,所以该专业的模块课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时也体现在专业任选课中,体现了专业建设的与时俱进,体现了时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现代化技能”实现的途径。

(三)实践教学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方式是该院英语专业历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平台。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方面有着独特方式,是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主要驱动力。

第一,全外语氛围的创造。全外语氛围是一种校园文化,也是第二课堂,是对英语课堂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是语言实践、应用的主要场所。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氛围、晨读、课间广播、口语角、社团活动等。

第二,形式多样的英语口语大赛。一年两次的口语演讲、辩论赛是该院英语专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海选、班级复选、年级复选、全院复选等各种形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竞争的欲望,锻炼了一大批尖子生,带动了一大批上进生,促进了整个专业浓厚学习氛围的形成。另外,该专业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省级、部级口语大赛,诸如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APEC未来之声”、 全国大学生演讲赛、全国口译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三年,共取得国际级英语口语大赛约5项,部级各级外语大赛约109项,省级外语大赛约93项,市级约73项,院级约229项的好成绩。

第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地操练。本专业把校内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与校外实习、实训环节衔接起来,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育人链条, 促进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和协调发展。计算机技能训练、办公自动化技能训练、礼宾礼仪技能训练、会展讲解训练、模拟导游训练、商务谈判训练、口译证书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小汽车驾驶技能训练等现代化技能课程都是在校内语言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同传实验室等进行。同时,本专业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学校、三资企业、外贸公司、翻译公司、旅游景点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第四,社会实践锻炼。本专业紧跟地方经济需求发展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如“2006年中国国际铅锌会议志愿者”、“2008年奥运会电话咨询志愿者”、“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2008年上海世界翻译大会志愿者”、“2011年西安世博会志愿者”、“假期支教活动”、“假期临时职位”、“假期赴美带薪实习”等。该专业学生从2009年起已连续6年利用假期在美国各个行业进行带薪实习锻炼,先后有600余名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

三、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根据麦可思数据调查,在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失业率等方面,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较同类院校的其他学生而言,就业情况良好,专业相关度较高,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离职率较低,职场磨合期较短。说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基本是成功的。但专业建设是一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工作,培养应用技术型的英语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和发展。在剖析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仅供讨论。

(一)建设“低年级夯实基础,高年级培养能力”的课程体系

可以增加一、二年级学生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比例,以精读课为基本,加强学生词汇、阅读、语法等方面的基本功,突出口语、听力能力。通过两年的强化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好,词汇量基本达到2万,口语、听力能力较好,基本能和英语国家的人沟通。三、四年级加大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的比例,增开专业模块课,学生有各种机会进行实地锻炼,锻炼语言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商机嗅觉能力等。

(二)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教师不仅能够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也能够指导学生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在各个专业模块中做好“师傅”的角色,在教育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备课、上课、写教案、做课件、管理班级、与学生沟通等。在旅游实践中,可以亲自解说,言传身教,除了导游词的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导游等。可以通过教师培训、教师挂职锻炼、开展理论型教师与技能型教师、校内教师与行业实践教师结对子活动等方式来优化现有的教师结构。

(三)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稳定性

与当地各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比如中小学、幼儿园、旅游公司、翻译公司、商贸公司等。实践内容、实践管理、实践指导要有计划按比例稳定推进,企业、高校、学生形成互为一体的三角关系:通过每学年实习实践,企业及时把实践结果反馈给教学部门,企业负责人可以参与高校的教学培养,高校可以准确地、全面地认识到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培养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做出修订和改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提升了专业知识的应用性。

(四)创设外语氛围、语言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语言应用的多种渠道

西安翻译学院全外语氛围、吉林华侨地球村的创设等都是外语氛围的成功例证。口语角成员、社团成员、口语尖兵队成员可以直接发起、组织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技能竞赛,以班级、社团、宿舍、小组等单位进行,可以是校内的演讲赛、辩论赛、朗读赛、单词拼写赛、讲课比赛等,也可以是省市级的。学英语、讲英语、用英语的氛围会是热烈的、经久不衰的。而节假日、周末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也是语言效应最大化的实现途径。

(五)提升公共选修课的社会适应力

公共选修课的主旨是培养学生英美文化情操,传播中国文化,经营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进行社会实践锻炼等。诸如可以开设咖啡吧、酒吧等文化欣赏课及文化经营课,并由此建立相应的校内实践基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经营。室内布置、风格、礼仪、语言、经营方式等力求体现经营者的经济理念、文化品位等。也可以开设赏花文化课,了解世界各地的花文化及其相关的经济产业链条,了解养花、插花、不同节日的销售理念等。还可以开设生态、高雅英式农庄式的“休闲中心”,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既是专业教师现场授课中心,又是学生学习实践中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经济价值,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年)[Z].201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

2014.

[3]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0)

[Z].2014.

[4]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

高教,2009,(1).

[5]刘耘.务实致用: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6]刘雪梅.基于专业评估的英语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3,(5).

第8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8(a)-0035-03

近30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龋齿增多因龋失牙人群增多;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加剧,口腔慢性病比例增加,失牙患者增多。多方面的原因使社会对口腔医学技术需求急剧增加,所以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肩负培养我国义齿行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重任[1]。由于该专业是该校近年开设的新专业,在此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1我国口腔高级修复师专业教育现状

随着近代口腔修复技术工艺学得到了发展,目前口腔修复技师队伍的操作技能已能基本满足当前技术的需求,而专业理论的深度尚能达到要求[2]。许多口腔修复技术工艺从业人员无专业教育经历,而依托传统的师徒关系传承技艺[3]。培养优秀的口腔技术人才已关系到口腔修复工艺未来的发展,在充分的人才调研基础上,该校于2006年开办了口腔医学技术专业。

2该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2.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口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口腔医学技术基础理论、口腔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口腔医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义齿加工厂和各级医院义齿制作中心,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从事义齿设计、义齿制作与管理、质检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口腔医学技术技能型人才。

2.2学制

全日制3年,修业年限3~6年。

2.3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4]。依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义齿制作行业专家的论证意见,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资格考试分析。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项目引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体现“重视人文素质,注重技能操作”的课程设置理念。通过课程的优化与整合,形成了基于行业和职业标准的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五大模块。在此基础上,每年进行市场调研,实行动态调整。①第一学期开设口腔工艺美术基础、口腔解剖生理基础、口腔工艺技术概论、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礼仪素养等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基础知识,打下坚实理论基础;②第二学期开设口腔材料学基础、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口腔预防保健基础、人文素养及职业写作等课程;③第三学期开设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等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④第四学期开设口腔疾病概要、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CAD/CAM修复技术、口腔医学美学基础等课程;⑤第五、六学期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课程设置和课时比:公共基础模块502学时,占16.6%;专业基础模块300学时,占9.9%;专业技能模块2046学时,占67.6%;职业拓展模块180学时,占5.9%。

2.4教学内容

口腔医学技术包括口腔解剖生理基础、口腔工艺技术概论、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等,口腔工艺美术基础讲述以素描基础、色彩知识、雕塑入门、口腔工艺技术与工艺美术的关系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对形体的感知能力和一定的造型能力,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综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口腔工艺技术概论讲述口腔工艺技术概念、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局部义齿工艺技术、种植义齿工艺技术、附着体义齿工艺技术、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工艺技术与美学、口腔技师的卫生保健及技工室污染控制、技师与医师的信息交流等;牙体解剖与雕刻技术讲述正常牙体形态,并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了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雕牙技巧以口腔解剖生理学为基础与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全口义齿工艺技术、口腔正畸工艺技术、口腔医学美学等科学关系密切,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

2.5教学方法

2.5.1理论教学中采用的方法①理论结合实践:教学过程结合现实案例,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可用理论解决训练中的实际问题。②运用多媒体教学:了解和学习最新动态;形象图片便于学生记忆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③讨论教学法:在学生对某一课题有所了解,掌握了一定知识为基础,学生自制力较强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集思广益的技能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还有助于转变个人的态度。2.5.2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根据口腔医学技术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参照口腔修复工资格标准和口腔医学技术技能抽查标准,在现有“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基础上,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胜任口腔修复工岗位需求为目标,重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口腔医学技术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口腔医学技术知识,进行义齿的制作。内容包括实习基地专业认知实践、校内实训中心实训、校内外义齿加工厂见习、生产实习之前的技能强化训练集训,进一步优化“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2.5.3考核制度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和理实一体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由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组成。过程性考核由出勤、作业(实验报告)、课堂参与、平时考核(含技能)等组成,占总成绩30%;终结性考核根据课程特点由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学生作品等组成,占总成绩70%。

2.6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

“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把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列入教学计划,实施“双证书”教育[5]。学生经考试合格,毕业时可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及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口腔高级修复师证)。

2.7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师资缺乏,现有的教师大部分源自口腔医学专业毕业,临床口腔医学知识扎实,教师本身义齿制作技能亟待提高,这些都制约着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①让更多的企业一线技师走入实训室,成为学校的兼职实训教师,对学生见习技能指导。②积极培训在职教师,组织专职教师定期下制作一线参加实践,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操作水平。③德国、美国等国家口腔医学技术发达、教育办学时间长,在口腔医学技术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能很快提升口腔医学技术办学理念及办学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2.8管理理念

根据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参照国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以往的三段式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主体,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对接上,即专业与行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岗位对接,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4个基本特点: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3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多忽略了专业自身的特色,师资、教材及设备的配置不符合专业发展的方向。建议制定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标准,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的规划教材。加强师资力量,积极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从中发现教学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和我校教学特点,改革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不仅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更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口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口腔医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凌李.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3):23.

[2]秦现丽,刘红章.浅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培训,2013,7(3):19.

[3]陈耀丽,牟星.利用与企业需求同步的课程调整提升口腔修复专业教育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3):33.

[4]涂友超,胡雪惠.加强课外实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14,34(3):11.

第9篇:口才培训课程体系范文

关键词:卓越口才;课程;实施;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新教育卓越课程的研发,是2012年10月在宁波举行的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在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指新教育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思想、课程观念和具有的课程资源而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是适合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一些良好的课程。它是以学校为基础,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人员和社会人士多方参与,开拓课程资源、选择和改造教育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从而合理有效地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尽可以完整全面的学习经验的过程。

从其涉及的领域看,它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包括学校组织管理、教师的新教育培训和社区各种教育资源的利用等等;从其开展的过程看,它包括设置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方案、课程决策、实施课程和课程评估等环节。

一、卓越口才课程开发研究的背景

“培养卓越口才”是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一。有一位国外名人曾说:“眼睛可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描绘一个精彩的世界”。法国大作家雨果也认为:“语言就是力量。”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培养卓越口才课程的研发,是以我校的培养卓越口才工作室为载体,以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为切入点,根据未来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年龄特点,以课前训练为主,活动交流,名师指导,促进学生读、说、写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兼顾工作室全体成员教师的口才训练。

二、卓越课程研发实施过程中阶段研究的现状

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深化对口才的理解,从而将认识升华为思想,由思想转化为行动,实现对学生自信品格塑造的最终目的,这是新教育卓越口才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课程研发的原点是学生,卓越课程的成功、有效开发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智慧、思想、见地;更需要老师的创新思维、大胆尝试、积极实践。

(一)课程研发实施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把卓越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与学科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与学科课程一起拥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又是学科教学的补充延伸,在保证学科教学的同时,合理地安排时间和老师进行卓越课程教学,以充分发挥各种课程对学生主体发展的不同价值。

(二)卓越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建议分三部分,即使用卓越教材、专项训练和活动展示。课前教师要做充分备课和相关准备。

1.使用卓越教材。建议20分钟①情境导入、揭示话题。②发声训练、热身准备。③实践活动、重点指导。④练习评价、总结提升。

2.专项训练。建议10分钟,教师设计专项训练题目。

3.活动展示。建议10分钟以下几种活动内容和方式教师可任选其一进行训练展示,建议每一学期重点训练展示二三种形式。

①故事比赛②课本剧③看图或话题即兴演讲④配音⑤辩论⑥吟唱古诗词⑦观后感⑧读后感⑨绿色争星演讲

(三)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1.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利用课堂环境和外部环境,通过多角度进行语言训练,虽然是农村的学生,但是整体来开学生爱上了这种课程资源营造出的自由交流的和谐氛围,学生的精神状态得以提升,达到了愿说、乐说、敢说、会说的层次,培养了一批在口才方面有特长的学生队伍。

2.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卓越课程开发要求实验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只有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才能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

3.有效解决了卓越课程开设的师资难题。卓越课程的研发给每一位实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树立“课程建设即教师建设”思想,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三、明确课程研发进程中下阶段的实施方向

1.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表达兴趣;调整课堂结构,保证诵读时间。继续实施“一体两翼”的课程研发方案,以常态培养为一翼,以卓越课程为另一翼,进行口才特长培养,整体推进我校卓越课程的研发。进一步改革班会例课,搭建交流平台,让卓越口才培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继续加强普通话再过关,“学”“讲”相得益彰,尤其要加强教师的口才能力培养。结合课程需求,以动态法和呈现法为主要评价法,继续举办多种适宜的校园活动,创造锻炼机会,提供展示平台。

3.对实验教师采取校本培训、目标读书、以讲促学、网络研修培训方式,力求实验教师尽快尽善地转变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提高对学生口才与自信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方法。

四、关于培养卓越口才课程研发的有关问题与思考

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经费的保证。低成本的课程开发方案可能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而创造性的卓越课程开发往往需要资金,还需要各种图书资料,设备与人力的支持,因此,在学校设备、经费不足,教师负担过重的情况下,卓越课程的开发也面临一定困难。

培养卓越口才课程研发是一项综合性的艰巨工作,它包括课程纲要的制订、卓越教材的编写、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的组织管理、课程的评价、后勤的保障措施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就像六块“木板”一样组成了卓越课程这只木桶。这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卓越口才课程开发过程中,尽力去弥补短的木板,要狠下工夫去找短、补短和除短,以处理好各块木板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