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物联网业务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业务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联网业务模式

第1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引言

为研究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发展物业服务企业,本课题组选择沈阳市居民和物业服务企业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不同层次业主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及满意度,以求对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得出结论:物业服务企业的企业领导者要用互联网思维管理和发展企业,并基于“互联网+”概念创建居住区物业服务网络平台,加快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实现信息网络化。

一、沈阳市目前物业公司管理现状

本报告结合实际情况,在对沈阳市市已实施物业管理的部分小区和有关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的物业服务管理行业发展状况广泛调研后,对沈阳市物业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沈阳市物业服务管理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目前,沈阳市的物业管理工作在全省是领先的,在全国处于中上等管理水平,但与深圳、广州、上海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1.物业管理立法滞后,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2.物业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形成

3.物业管理收费难且不规范

4.物业管理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

5.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并缺乏专业人才

6.物业管理经营内容不全面

二、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加上传统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意愿的实证分析(业主角度与物业公司角度),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Logistic模型估计,对样本采用Enter方式得出Logistic物业公司可否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大多数变量的作用与预期的结论一致,结论如下:

1.业主对物业公司现状的满意度比较低

2.物业公司对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堪忧

3.不同层次业主的需求

4.业主对基于“互联网+”概念的智能化住区的期盼值较高

5.物业公司发展成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是必然趋势

三、发展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模式的建设措施

1.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协调企业内外资源

目前物业公司普遍存在公司规模小、公司实力弱、公司经营模式单一和公司亏损等问题。像这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行的物业公司,可以考虑被兼并重组。而像某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公司则可以选择性的兼并这些小规模物业公司。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解决小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又可以使兼并重组的公司具有公司规模大、公司实力强、公司经营模式多样化、公司经营成本低等优势。物业服务可以按照互联网思维,即社会化思维,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途径,众包协作,按照管作分离的模式,物业服务企业只做各类物业管理和服务的专业的组织者、监管者,将物业基础管理事务、业主服务需求发包给他们去作业落实,从而让所有管理和服务事务都能专业地实施。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提高顾客响应速度。使互联网+大型现代管家式物业服务公司做得更大、更强,实现规模效应,增强自身竞争力。

2.互联网+管家式物业服务运作平台

二十一世纪Internet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的平台。例如网上电子商务、社会信息数据库等。“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又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因此,可基于“互联网+”概念创建居住区“互联网+物业服务”模式以提供智能化服务,紧跟行业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实现信息网络化。将传统的线下服务与线上服务有机整合到一起,实现线上获取信息、浏览预约,线下跟踪服务的智能化体制。“互联网+物业服务”模式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a.创建基于互联网的短信信箱系统,实现与业主群组的双向、实时、快捷、低成本的沟通。

b.创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c. 创建全方位监控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3.丰富企业服务内容

如今业主更关注物业服务的内容、服务的质量、服务的品味等,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新理念的物业服务已进入现代居住区,它不仅要安排整个家庭的日常事务,更兼具私人管家的身份,向业主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例如:

a.管家式服务:接送朋友或孩子、代收邮件快递、照看老人

b.家政服务:清洁服务、代买服务、衣物洗熨

c.综合服务:代订礼品、车辆租用、室内设备设施检查服务。

第2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物业管理模式;创新;互联网+

正文:

前言:

众所周知,现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很多事情,比如购物、点餐、缴费等,可以说互联网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互联网+”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究与创新不仅能提高业主的服务质量,而且还有助于物业行业生产力和创新力的提高。因此,对该话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物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1、收支不平衡物业公司的服务收入与服务支出间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物业公司的发展。物业公司的服务支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人力资源方面成本投入占据的比例最高;而服务收入费用主要包括法定税费、物业服务成本及利润三部分。近年来,很多物业公司已经采取了相应的转型与改革,然而收效甚微。在房价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一般小区的物业费仍然保持在原地,也有一些住宅小区试图在收费标准上进行调整,但遭遇到了多重阻力。有研究表明,2016年全国物业公司调价成功的比例不到10%,而绝大多数物业公司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依然保持不变,从而造成了物业公司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2、管理手段落后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起步较晚,在物业管理的经验和手段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问题,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物业管理手段和技术,然而这些先进的手段和技术被引进后却显得水土不服,所收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显著。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工作人员是入职即上岗,更不用说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教育了。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的重点在于手工操作,在管理技术方面强调的较少,从而使服务效率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还有,大多数人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认为物业的主要工作是绿化养护、维修养护、秩序维护及卫生清洁等,从而导致了物业从业人员较为密集。3、沟通不足在物业市场逐渐规范和完善的情况下,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所提供服务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大多数业主存在着不满情绪。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与业主之间的沟通存在不足,致使业主对服务产品信息了解不够。电话沟通和当面沟通是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流沟通最常用的方式,然而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素质、时间、空间等),严重影响了两者之间交流沟通的效果。4、产品单一目前,我国大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已无法满足业主的需求。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相关场地、房屋及配套设施的管理、养护和维修,也有部分企业经营一些其他的服务项目,比如特约维修、代缴费等,然而收益人群比较少,同时也比较简单。因此,产品单一也是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中存在着主要问题之一。

(二)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分析

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融入了物业管理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互联网+背景下的物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O2O模式和B2F模式两种,下面本文进行进一步介绍:O2O模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O2O模式并不陌生,在各种媒体上都有这种模式的介绍。该模式应用于物业管理中,主要是借助社区服务电商平台,实现社区业主线下提货和体验,线上进行服务和商品的选择和购买。物业服务企业通过O2O模式,实现了线下服务与线上商业的相互补充,将消费直接送到业主的家门口,使业主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此外,还使传统模式下所产生的时间和交通等成本得到了有效地降低。B2F模式:B2F模式是指物业公司借助互联网将社会间资源(养老养生、文化旅游、家政服务等)与自身相整合,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实现多方共赢的一种转型模式。彩生活物业公司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同时这也是物业公司跨界经营战略和物业管理差异化的典型体现。

(三)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业公司在管理模式上必然需要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物业基础服务的中心地位物业公司在管理模式创新中,一定要坚持物业基础服务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因为物业基础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基础,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也是满足业主需求的根本,一旦物业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特别是依托房地产的物业公司,更应注重物业基础服务,从而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

2、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企业价值链、产品、用户、市场及更大范围的商业变化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物业公司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跨界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迭代思维、极致思维和用户思维等。

3、选择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天下没有最好的商业模式,只有最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这句话用于物业管理公司同样适合。物业管理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在保证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类资源,尝试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物业管理模式,实现良性快速发展。

4、加强资源整合和商业合作物业管理企业属于实体,本身互联网基因比较缺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距离社区消费群体是最近的。因此,物业公司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与众多商业之间的合作和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结束语

总之,目前我国物业公司管理模式中还存在着问题,比如收支不平衡、管理手段滞后、沟通问题和服务产品种类单一等。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物业公司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血液和方向。互联网+背景下,物业公司管理模式创新中,应坚持物业基础服务的中心地位、树立互联网思维、选择合适自己的商业模式,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和多种商业间的合作。最终借助互联网平台思维,结合自身优势,线下、线上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个多方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参考文献:

[1]马云燕.“互联网+”背景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253-254.

第3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价值创造 内部利益分配循环模式

物联网作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寄托着人们众多的客观需求和利益期望。各国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都期望在物联网中占据优势;而各自发展物联网的目标各异,观点做法各异。

本文在分析当前影响物联网发展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物联网价值创造模式,以及物联网内部利益分配循环体系,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1 物联网产业各方需求与目标

通俗地说,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从本质而言,它是借助现有和未来通信网基础,以互联网的开放思维,创新性融合多种产业、多层面业务的生产与管理,将物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的产业架构,动态运行。物联网是一种融合性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1.1 各层面的需求与目标

物联网结构层面按专业结构分,包含应用层、传感层与通信网络支撑层。物联网建设、使用、管理的组织主体则包括: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传感终端制造商、软件平台开发商、网络增值服务商和各行业应用层企业。

物联网产业价值的驱动,会使物联网各组织产生不同的需求与目标。这些不同的目标是推进物联网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影响物联网发展方向和前进速度的因素。

地方政府的需求与目标——借助物联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占据全球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产业智能化和产业效率,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通信网络运营商的需求与目标——借助物联网促进通信网业务倍增,在物联网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使物联网的各种应用掌控在自己的平台中。

中间件传感层企业的需求与目标——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研发业务平台,掌握产业核心价值链,做大自身企业,获取更大效益,使自己成为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行业应用层企业的需求与目标——借助物联网平台,重组自身业务,实现产品创新、产业联合,形成业务低成本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2 物联网产业各方的优势与劣势

物联网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推动,但大多数组织对自身业务熟悉,对其它主体业务相对陌生。物联网各方的主要优势与劣势

物联网各层面需求与目标不同,通常从自身优势角度出发看问题,就难免出现政府层面热情高涨、应用层企业在观望的现象。

1.3 当前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

(1)从目前发展状况看,物联网的价值重点和难点在各行业的应用层,发展制约因素在通信层和中间件传感层。传感层、中间平台技术以及软件的突破、标准的建立,决定物联网发展速度与产业话语权。

(2)大量企业应用物联网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将会带动其它层面的发展,使物联网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利益格局调整,利益争夺同样引发新的业务需求。将新的管理思想和价值追求融入到物联网中运用,是各层面业务管理的核心。

(3)在互联互通基础上,实现中间件的开放性和非统一性,是物联网适应各行各业需求变化的工作条件。非全面化和简要化运作模式是物联网运行效率的关键。建立可塑性、扩展性强的模块业务平台,是应对业务量剧增的基础。

(4)物联网业务具有总体面宽量大、单一业务小而散的特点,具体业务建设要适度规模化,小而有序,集结变化应对市场需求。网络广覆盖,网连散点,梯度扩展、会聚成效。

2 物联网价值创造与内部利益分配循环模式

讨论物联网的发展问题,首先要明白物联网产业给现实生活带来什么价值,价值从何而来。也就是要了解物联网创造新价值的条件,寻找出创造物联网市场价值的商业模式,以及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利益分配方式。

2.1 物联网价值创造的条件

一个产业要高速发展,必须有几大动力:一是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二是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较合理的行业利益创造和分配循环模式。同时,还要研究分析产业发展方向、路径、业务思维和商业运作模式。

2.2 内部利益分配循环模式

物联网在带动各产业发展的同时,会引发大量的创新应用,形成企业和产品的增加值,由产业各方共同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

应用层企业是物联网业务的使用者(消费者);通信运营商、传感终端制造商、软件平台开发商和网络增值服务商是物联网的建设运营者;政府部门是物联网的管理者;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就是在物联网上取得主导地位。

应用层企业在物联网中,借助传感层、中间件业务平台和通信网,实现生产、管理创新,提升产品与企业的价值,获得收益。同时,其支付的物联网消费成本,相当于将新增价值的利益,部分重新分配给通信运营商、网络增值服务商等,使物联网建设运营者获得投资回报,形成产业价值创造以及产业利益分配循环体系。

物联网的价值创造和内部利益分配循环模式原理,如图1所示:

应用层企业在物联网消费中,只有获益大于成本,才能促进其更大的消费,物联网才有市场发展空间。

物联网应用层消费,建设者通过提供网络服务取得收益,政府调节市场利益关系,促进物联网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三者互相依存。三者共同获益是物联网良性发展的前提,而在目前的行政、网络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格局下,难以实现这一前提。

第4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根据当前各大国际组织对物联网的理解及其行业应用现况,可以定义为: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RFID以及未来可能的射频识别技术)、通信网络(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以及智能运算平台(云计算)的相关技术设备,将区域内所有物体连入到统一的全球网络,使其进行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价值流的传递,共享和存储相关数据,进而对网络每一个节点进行智能感知识别、定位、监测、管理和操控。物联网非为单纯的物物相连,完全是面向应用的,包括行业应用、公共领域的应用、家庭的应用。因此,物联网更多表现为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特征。

2 商业模式的定义及系统体系

业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百花齐放,分为盈利模式、价值派和体系派。结合一些领域的核心观点以及理论进展,可以认为:商业模式是在一定的外部政策、技术、市场需求下,在行业不同发展周期体现出的类似于生态系统的体系,涵盖系统中各主体定位及其自身价值活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传递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这“四流”的状况。

商业模式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

2.1 外部环境

这主要指商业模式在横向角度呈现的特征,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1)政策管制:包括商业模式所在的区域政治环境,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市场竞争体系和格局,企业生存空间,自由度和开放性等内容。

(2)技术创新:包括相关技术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核心应用技术内容,辅助技术内容,技术创新的促进和阻碍因素等。

(3)产业需求:包括行业整体资源、产品特点,用户群体分类和主要特征,消费习惯特征,需求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主要和潜在目标客户,产业推动力等。

2.2 内部系统

这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系统内部节点分布、自身运转以及交互机制等。主要包括:

(1)静态节点:包括商业模式包含的企业或者个体类型,各自特点,分布位置,整体价值链等。

(2)自身运转:主要包括个体自身的战略定位,核心竞争力,经营范围运营机制,实现模式,成本定价机制,营销模式,盈利模式,收入分配模式和关联活动等。

(3)交互机制:主要包括个体间的竞合博弈关系,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流动作用形式等。

2.3 协同发展

这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内外互动和纵向层面的产业周期发展上。主要包括:

(1)系统内外部互动: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内部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等。

(2)产业周期发展:整体系统演化动力,内部系统演化模式,持久性,产业发展周期等内容。

商业模式的体系可以通过图1来体现。

3 物联网商业模式的主体性特征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通信网、传感器等一系列新技术融合形成的产业类型,在继承通信网和互联网行业的部分特征的同时,通过信息的深度获取和应用扩展了应用渠道。网络作为信息承载和传递的基础,在物联网发展各阶段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而网络所有者的运营商,自然也应承起产业发展的核心角色。

网络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环节,只有电信运营商才能做到全方位覆盖,因此是推动物联网应用的主导。它们扮演的不仅仅是“管道商”,还是“信息提供商”。运营商要根据行业发展特点,以自身网络有效整合系统其他个体和相关服务体系,有效传递相关信息和资金,最终实现对市场需求的价值覆盖,使商业模式系统健康运行。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网络融合趋势不可逆转,物联网的网络平台很有能与广电网络和互联网融合,可能会出现其它负责网络的运营商,甚至可能会有独立的物联网运营商出现。

除了网络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系统的其它重要个体还应包括系统内部的传感设备制造商、硬件制造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广告商、用户、物体,系统外部环境的政府等公共事业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各类主体将借助其核心竞争力发挥不同作用,通过多种竞争合作关系推动商业模式系统的进化,保持系统活力。

4 电信运营商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商业模式概念所囊括的市场体系,可以设计出以运营商为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具体形式如图2所示。

4.1 外部环境

(1)对业务发展的有效把握,以及相关企业的优惠和管制。主要指国家有关部门对物联网发展阶段以及可能开展业务的有效定位和把握,再据此完成的行业优惠和管制政策。

(2)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改善。传感器、技术标准、芯片、中间件、无线网络和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决定了这一商业模式的阶段分割,而不同种类的网络发展和融合是业务推广的重要标尺。

(3)物联网应用的不断发掘和市场推广。不同阶段物联网的可能应用点需要系统个体进行发掘,同时需要通过合理的市场推广,替代和改进之。物联网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各类投资方也是重要的驱动主体。

4.2 内部系统

(1)企业战略定位。运营商是整个商业模式系统的核心,设备制造商为底层,硬件和软件制造商为中层,系统集成商为中高层,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为高层。但中高层的个体也都有面向用户的界面,可以参与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中来。

(2)个体特点。除了设备制造商,其它个体都承担了一定的复合型角色,除了自身的强项之外,面对市场也都能体现出各自的优势来。内容提供商是系统的主要寄生者,对于平台有绝对性的依赖。系统集成商是系统的次级核心,是提升效率的重要节点。

(3)核心竞争力。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与其负责的功能紧密结合,但都还有附带的竞争力因素交叉从而形成竞争,网络关系体现得较为明显。

(4)价值链模式。该类商业模式的价值链模式主要为物体――设备制造商――硬件/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用户。体现出的是一种信息感知、识别、收集、汇总、转换和发送的过程。但由于每个个体存在着多种价值作用和增值潜力点,因此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价值网模型形式。

(5)竞合关系。合作竞争是最主要的竞合模式,除了设备制造商,不同层次的个体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双重关系,系统活力较强,个体之间的集成趋势明显,而内容提供商则集中体现出寄生模式的特点。

(6)经营模式。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是主要的服务销售商,硬件制造商是终端经营者,软件制造商可以提供平台上附加的应用,用户的费用流向这几方,除了各自独立产品外,主要由运营商负责收入分配。

(7)成本与盈利。制造商的成本体现为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和知识成本:运营商的成本为集成产品成本、网络维护成本和服务成本:服务提供商主要为服务成本,内容提供商为信息制造成本;系统集成商为功能集成成本。主要盈利来源是终端购买和服务付费,服务付费以功能费和信息费为主要类型,应用的单独收费为特 色模式,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软件制造商和硬件制造商均能体现出一定的广告平台效应。

(8)收入分配模式。此类商业模式为非对称信息下的收入分配模式,运营商是系统的的主导,在承担主要风险的情况下,通过上述收入分配模型的条件进行收入分配。总体看来,运营商占到初次收入份额的70%左右,服务提供商份额一般为20%,内容提供商为1 O%,运营商此后对于盈利进行二次分配。

(9)营销模式。此类商业模式的营销活动主要是运营商总体负责捆绑产品的B2B营销,主要面对企业用户,广告平台效应有一定体现。案例营销是易被接受的模式。

(10)“四流”模式

物流模式中,主要的流动者是具有信息感知、识别和传输的功能模块的硬件安装和集成。

资金流模式中,主要是用户的购买和付费资金,其中付费资金存在着多次分配,同时也会有广告和投资等第三方资金的涌入。

信息流模式中,主要是感知到的物体状态信息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转换、传输和发送过程,信息的源头除了物体,也可以来自内容提供商。

价值流模式中,价值的产生主要是由各类制造商的技术、设备和应用、运营商的网络环境、用户基础、终端覆盖,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能力、内容提供商的附加内容提供和系统集成商的集成能力形成的资源互补。由于合作竞争是此商业模式的主流形式,竞争所体现的信息交换以及个体之间为赢得竞争而展开的自身素质提升,都是价值产生的主要源泉。价值传播的多向性使用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对其也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各方的共赢体现在对需求的合理把握和自身的准确认知,并最终体现在各自的经营模式和收入分配上。同时,由于寄生关系的存在,资源交换成为另一种价值产生的源泉,平台资源交换到内容提供商后,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4.3 协同发展

(1)外在影响。外在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技术进步带来的功能提升与拓展,可以扩展应用行业范围,激发更多市场需求,同时吸引更多外来投资。

(2)内部适应

对政策的有效解读和利用使企业少走弯路。对技术进步进行有效挖掘和利用,拓展应用模式,开拓更多增量市场,并通过第三方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竞争力。

以运营商为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是行业的主流应用模式,其中运营商是核心,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接收和应用者,同时也需要集成软硬件,并针对市场提供服务。该类模式的合作竞争现象比较普遍,系统效率可以达到最大值,其他个体对运营商业务的所谓竞争和替代,也是一种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价值交换提高附加值的手段。

该类商业模式可以覆盖物联网所有可能的业务和行业模式,从当前商用情况看,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保监控、数字医疗等行业可以作为首要的行业突破口。运营商的主体性体现于通过与传感器和传感网的对接,实现对感知信息的获取、转换和传递,并通过合作开发的多类移动终端对所需信息进行接收和分析处理。运营商在利用自身网络的同时,也需要与其他个体合作,提供一套覆盖信息感知、传递、接收、分析乃至未来进行控制的系统解决方案,以覆盖各行业对物联网应用的全方位需求。

5 电信运营商主体的物联网商业模式策略

物联网应用广泛,潜在市场巨大,同一时段多行业推广成本较高,收益体现较慢,运营商需要在技术、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找出适合的业务进行推广,实现关键性的物联网应用,拓展可以迅速形成规模的行业和市场。

运营商需重点关注几个维度:一,是否更加了解用户需求,应用是否更加接近用户:二,是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资源,体现资源优势;三,是否可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四,是否在提升公司价值和品牌形象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

并应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商业模式的系统推进:

(1)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络。首先应通过资费模式创新和终端的低价推广来降低使用门槛,促使更多物联网应用加入到网络中:根据物联网的稀疏数据、群组接收和高安全要求等特点,进行相关的网络优化。

(2)积极建立合作共赢关系。物联网商业模式系统庞大,个体数量多,关系复杂,运营商与多个主体存在竞争关系。应在保证自身效益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盈利模式和收入分配机制,开放和创新商业模式,与各方积极建设合作关系,实现整体共赢。

(3)着力推进先导应用。电信运营商应选择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技术产业带动作用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推动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这些领域包括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监控、公共安全、数字医疗、智能家居等。

(4)促进终端融合。运营商要同硬件制造商和传感器商进行合作,推进已有移动终端对于物联网功能模块的有效集成,以行业应用带动终端研发和销售,并通过不同类型网络融合的方式,扩大终端应用范围,加快其市场推广。

(5)建立运营支撑平台。运营商应该在自身网络基础上,搭建一个集成系统各个体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平台,通过信息的全方位处理和相关辅助功能的实现,提升物联网运营的专业性,并通过对平台不断升级改造,完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体现绿色环保。

物联网的发展,尤其在技术、产品、服务体系和用户发掘等方向,促使电信运营商从原有的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主体,开始转向信息感知、信息转换传输和服务、以物体和用户为双向主体的模式,也迎来应用领域、用户规模、战略地位、资源利用、设计创新和企业价值提升等多方面机遇。

第5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物流 物流互联网

一、引言

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旨在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各传统行业相结合,推动传统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互联网+”是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的新发展,它其实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新的发展和进一步实践,代表了一种新形势下的先进生产力,为各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改革与前进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网络平台。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处于“新常态”,这是中央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是不同于以往的高速的经济增长态势的,要将反常的高速增长转变为逐步稳定的发展状态,成为一种常态。而要实现“新常态”的发展,关键就在于“新”,是将传统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和升级。新常态是经济转向平稳发展的一个过渡期,既存在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契机,也存在各种难于预见的挑战与阻碍。而“互联网+”则是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物流业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行业,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稳步提升。物流业集成了运输、包装、仓储、装卸等一系列的产业活动,它与制造业和消费者直接相连。物流业的发展经过了传统的1.0物流时代;随着信息业的发展,关于现代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可以更多的进行沟通和系统运筹,从总体上掌控和调节各物流作业的功能性环节,这样的化,物流行业进入了一体化的2.0时代;随着进一步的物流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制造业在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客户需求为导向,因此,也就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都融合到了一起。物流进入了供应链管理的3.0时代;而现在,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一直在推动物流业的发展和变革,物流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信息技术等结合,使物流业进入了4.0的互联网时代,而这也正是“互联网+”所倡导的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传统物流的缺陷352

传统的物流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以管理模式为例,以往的物流管理模式承接了企业管理模式的标准样式,部门之间相互独立,也就是各个物流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信息交互的效率低下,也就难以进行统一的调控。这样就会存在重复管理的现象,总体效率较低。生产企业缺乏新的管理思维,在传统的物资采购、供给和管理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使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浪费。仓储环节缺乏总体控制,物资的采购合格率存在问题,并且实际的存储时间较长,物资可能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闲置状态,这就导致仓储部分投入的资金较多,长期以来资金周转效率不高。传统的物流信息更新较慢,对数据缺乏有效的控制,所以物流总体上缺乏方向性,无法根据消费者的动态进行调整。总的来说就是,成本高、资金流慢、服务质量低。

二、物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变化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经济进入互联网时代全面变革的一年。而物流业也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速发展。

(1)首先,是快递数量的变化。2014年快递数量突破了140亿,而这个数字在2012年只有57亿,2013年是92亿,可见2014年增长之快。而这一切包含着物流前端商业的变化。

(2)其次,是需求方式的变化。现在的商业模式从B2B逐渐转变成了B2C,例如主流的网上购物平台京东、天猫等,除此之外,苏宁发展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小米、海尔等的C2B(Custom-ers To Business)模式,这些新的商业模式都给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服务价值。

(3)然后,是物流载体的变化。公路货车物流的流量同比下降了2%-5%,但快递企业的流量增幅却达到了50%-100%。这说明其他的运货方式比例大大增加,尤其是航空运输的比例。另外,像德邦等零担企业的业务量也增加了40%左右。物流的载体在随着行业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

(4)最后,是商业模式的变化。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转型。例如小米的C2B模式,海尔家电的DIY定制模式,特斯拉生产汽车模式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商业模式所不具有的,新型互联网更多的尊重消费者的意愿,带动了个性化的定制消费。物流行业也是消费者驱动为核心的,O2O加上B2C模式,更加要求的是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的物流服务。这也就要求了库存的信息化而非传统的积压式库存。

“互联网+” 在201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行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物流业也借此开始借助“互联网+”,寻找新的出路。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信息化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因此,物流业也需要适应新形势进行整合和变革。互联网经济改变了原有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方式,物流市场的格局也要加快调整,加速洗牌。“互联网+”一定会改变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化,实现物流智能化水平。

要实现“物流互联网”的新时代,就要提升物流行业的“四化”水平,即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集约化。标准化也是互联网的基础和必要保障,有了标准和协议,信息才能在不同计算机间正常通信。而物流行业要实现互联状态,标准化也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这是实现物流网络化、运作智能化、资源共享化的基本保障。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物流业的核心,物流的联网、可流程化、可运筹优化等都需要高度的信息化,这样才能实现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智能化是建设物流互联网的必然要求和无限追求,如果无法实现智能化也就没办法实现真正的物流互联网,无法带动物流行业的产业升级。集约化是物流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集约化追求的是最大化的节省资源,高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不断降低成本、优化管理。所以,实现物流业发展的“四化”,是实现物流互联网的基础和条件。

三、“互联网+”物流业发展新思维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互联网思维会推动物流业的变革,平台思维、跨界整合、众筹思维、流量思维等新的思维将为物流行业带来重大的商业价值。

(1)平台思维

2014年,互联网引发了物流业的变革,中国物流的各大平台陆续出现,物流园区平台、运力资源平台、公路港平台、物流打车模式平台、零担物流专线平台、融资租赁平台等等,虽然物流的平台化商业业态还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平台的商业模式在今年和之后将不断的升级和创新。互联网具有开放、无边际、无时空约束的特点,因此,互联网思维下的平台模式也就是开放的、共享的、共赢的。物流平台结合“互联网+”一定要具有开放的思维来进行创新。著名的网络平台阿里巴巴,其创新的生态模式为诸多个体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实现了创业和发展的梦想。小米的所谓“不务正业”的模式,通过物流平台来整合上下游产业,并不是通过主流产品或服务来赚钱,而是通过平台延伸的服务来获利。著名的免费安全软件360,正是靠其免费的模式迅速的在国内的安全软件市场占领了重要的席位。物流的平台经济是一种以商业生态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是多种商业模式的很好的融合,也是战略思路的协同,同时具有十分长远的战略价值。而这种商业模式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

(2)跨界思维

物流企业连接了企业与消费者,本身就是一种交互式的产业,而目前很多物流企业也提出了“跨界”的经营战略。例如,宝供提出的“四轮驱动、两翼腾飞”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使物流的交易额度达到1 000亿元,而这就涉及到了进军商流,也就是要构建大宗原材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产品分销平台。怡亚通则提出了打造“两天两地一平台”,目标是在五年内使企业的业务规模达到1 000亿元,方式就是进军目前市场比较薄弱的域镇电商,在农村发展电商,补充城市。顺丰物流提出了一个在城市社区里面开“嘿客”的有趣设想,用新的O2O模式来进军零售电商。跨界对物流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在选择跨界时也要充分做好准备。因为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要求企业不仅需要开阔的思路和统筹兼顾的能力,还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认识。

(3)流量思维

流量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部分,反映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对于想要借助“互联网+”建设物流互联网的传统企业来说,要从传统的“销量思维”走出来,转变向“流量思维”。现在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APP(应用终端)。通过流量,充分的分析数据,运用好大数据,就能够实现精准营销。物流行业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潜力巨大。以2014年的快递包裹为例,140亿的包裹数量,背后是4亿的中国网民和巨大的购买潜力,而这些流量信息也恰恰给了商家深入分析网民的地理位置、购物喜好和购物频率等特征。

(4)众筹思维

众筹(Crowd Founding)刚刚兴起的一个互联网概念,也迅速得到了追捧,众筹的门槛低、品类多样、新意不断,并且众筹依靠大众的力量,每个人只要出一小份即可,这一小份可能大家都不在乎,但其结果又具有吸引力,因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网民的追捧。众筹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及其分散化的资金集中起来,模式平易近人、易于操作。目前,类似的产品有很多,例如,百度的“众筹频道”、阿里巴巴的“娱乐宝”、京东预售“凑份子”、好润仓的O2O连锁仓储等等。互联网时代不是传统的靠商品和服务赚钱,更多的是靠资源和信息赚钱,而众筹恰恰是这样一种新的模式,满足了互联网经济的要求,秉承着一加一大于二的思想,具有开放、共享的特征。流量、衍生服务和金融工具等是众筹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众筹的发展也是消费者意识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这种模式在国外早已兴起,而在国内刚刚起步,所以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尝试空间。物流行业如果引进这种先进的互联网思维,不论是资本的众筹亦或是资源的众筹,都很有潜力。

四、“互联网+”物流业发展前景

毫无疑问,互联网为物流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一些企业都纷纷涉足物流产业。值得关注的有,谷歌宣布要开始进入城市物流领域;马云对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络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亚马逊要开始全面布局物流;张瑞敏和柳传志也即将进军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环节。这些都表明了“互联网+”物流的良好发展前景。

物流结合互联网是从传统的互联网商务平台开始渗透的,现在大幕刚刚开启,未来的前景不可预测,但将传统的物流网络与互联网进行完美融合后,肯定有不可预估的潜力和无限的商机。首先就是互联网的加入,将会在总体上控制和调节物流网络的流量和流向。通过大量物流的数据,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不断的对物流网络就行运筹和优化,可以大大的节约成本、实现智能化物流的发展。其次,实体运货网络与互联网的结合并不仅仅是提高物流效率,还能产生更多的商业模型,有更多的商机出现。简单举例,如果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来整合一些中小散户货运车辆资源,就可以形成一种新的货运O2O模式。这样车队资源与货运资源就能实现更好的衔接。最后,物流进入互联4.0时代,不会仅仅是自身的变化,还会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物流连接了制造业与销售服务业,因此,物流互联网也很快会推动上游制造业的互联化,实现制造业的智能互联和控制等,这些连锁反应无疑是具有重大价值的。

而要实现“互联网+”物流的转型之路,也要从几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是在信息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促进物流的产业融合,与制造业、商贸和金融业等相关行业同时联动,将产业的合作层次也从原本的仓储、运输、配送等向订单管理、物流金融、订单管理等高层次拓展延伸。产业升级不仅涉及到产业也涉及到企业的层面,需要引起多方面的重视。其次,营销模式在信息整合和流量分析的基础上向精准营销转变,借助大数据进行订单预测,优化营销策略,不仅能有效减少库存、节约成本,也能积累和发掘更多的潜在用户。最后,物流的服务不能是传统的被动式,而要主动服务,就像现在新兴的定制消费一样,这也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型方式提供优质的服务,给客户带去贴心体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认为,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产业地位的提升期、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形成期和物流强国的建设期。这表明了物流业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物流转型和建设的关键性。“互联网+”物流,前景广阔,但目前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何黎明.“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与政策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 2014,(8).

第6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互联网+物流”意味深长,从象征着跨入互联网时代的手机APP终端的出现到国家级物流平台公共信息平台的,从信息互联互通到智能化的服务体系,从大数据到云计算,从跨界融合到“四流”融合,“互联网+物流”的新兴运行思路正迅猛崛起。如果把物流行业比作一辆车,那么,是政府为物流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而“互联网+”则是给物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多元发展、融合共享:给予“互联网+物流”新标签

随着“十三五”时期的到来,传统物流行业迎来了多元发展、融合共享的转型关键期。纵观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除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的出现更像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催化剂,点燃了整个行业的热情。

“互联网+”时代下,物流行业多元发展、融合共享,首先要有包容开放和共同分享的精神,善于用互联网思维开创物流新格局,不能简单地将互联网当成一种工具,单纯地建网站、开发车货匹配平台、开发APP终端信息,这些并不能解决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顺应互联网发展模式,利用平台化发展优势,在智能匹配、运营监控、金融支付等方方面面实现信息共享,利用物流大数据进行充分的资源合作,才能实现整个物流行业生态圈良好运作。其次,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实现革命性进步。供应链物流管理是以供应链核心产品或者核心业务为中心的物流管理体系。负责供应链物流管理应将其作为一个长远规划,高度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积极形成物流战略联盟。现代市场环境的变化更加需要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提高用户满意度,因此,只有建立敏捷而高效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才能达到提高竞争力的要求。再次,物流行业需要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增强物流行业竞争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对那些充分吸纳就业、降低运行成本、方便群众生活的物流企业,要加大用地等政策支持,结合营改增创新财税扶持,简化物流企业设立和业务审批,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小微物流企业发展,在优化服务的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物流众包模式:开启“互联网+物流”新纪元

物流众包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闲散运输资源(劳动力)来做专线零担物流服务。其特点以“成本低、速度快”著称,即物流众包模式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送达效率。在降低成本方面,物流众包模式下的快递员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兼职的人,人力资源成本大大降低,相对于传统企业的高人力资本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提高速度方面,物流众包模式下的物流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企业能够提供附近的人员进行上门取货和送货到家的门到门服务,相比传统模式,大大减少了取件派件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北京迓雇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运宝网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运宝网是一家众包模式下的新型互联网物流平台,众包模式使运宝网有着传统物流行业无法比拟的价格优势。它的价格不是短期优惠促销价格,而是用互联网模式重新优化了供应链以后提供给货主用户的长期价格。运宝网不同于德邦、安能等传统物流公司的自建网点和运输网络,或是加盟形成自己的网点和运输网络,因此不用负担昂贵的土地成本和在运输淡季的闲置成本。运宝网的网点和运输网络由全国的中小物流公司众包形成,目前已有5万个网点,运输路线覆盖全国2000个地县。凭借“互联网+”的优势,运宝网利用现有物流公司网点和运输路线,根据网点匹配货主用户需求,运用电商平台,用大数据安排最优的线路来实现货物零担物流和派送,并通过网络实时跟踪货物的运输情况。“互联网+”把全国各地零散的市内配送链接长途干线形成门到门零担物流服务,货主网上下单、物流公司上门取货、干线运输、送货上门。这种共享经济的方式让物流公司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最终实现价格更优惠,从而争取到更多客户。

个性信息化:搭上“互联网+物流”新快车

“互联网+物流”形成的首要因素在于其改变了原始物流的运作模式,全面推行信息化,实现智慧物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变化,信息化从最初比较注重“量”,发展到如今用“质”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和定制化要求,系统除了需要主动采集更多的信息以获得发展趋势的新变化,还需要根据变化提供更加精准智能的选择。因此,物流行业要进行全面改革升级,必须以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和提升用户及行业的效率为前提。

北京中交兴路车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车旺95155云服务平台”于2014年9月正式运行。它是一个全国商用车车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主要以车端车队、车主、司机等为中心,融合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交通、云计算、地理信息、位置服务等先进技术,通过对海量行业静态、动态资源和百万有效车源、货源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提供货源车源智能匹配,满足车主找货和货主寻车需求,全面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通过建立健全物流交易资格认证、信用评价体系,全面保护用户的交易安全,提供货主车主真实身份和企业资质认证,帮助物流企业建立口碑和品牌;通过开放平台引入各类车后服务运营商,提供多种车后增值服务以及7×24小时不间断响应服务,实时解决货运车辆在途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

第7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物业管理;整合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日成熟,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当中,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而且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有效增加了企业的收入。目前,我国的物业服务企业在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管理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逐步加强了对于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运用。本文主要分析物业服务企业如何促进互联网思维与物业管理工作的融合问题,继而增加企业收入。

一、物业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已经有了将近30年的历史,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促进了各区域的和谐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使得物业管理企业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以及挑战,需要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解决。事实上,随着先进技术方式的引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的物业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平台,有助于相关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促进互联网与物业管理整合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物业服务企业为了迎合物业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逐渐加强了对于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思想的运用,从而促进了该工作的有序进行,并有助于收入的增加。关于互联网与物业管理整合的意义,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不断与物业管理工作的融合,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能够以此为基础朝着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一般而言,物业服务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思维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促进管理以及服务的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不仅如此,伴随着相关思维的发展以及渗透,能够促进物业管理部门以及人员加强对于单位的商业模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作业,继而由此实现了对于物业管理企业中的传统管理问题进行解决,促进互联网+物业的模式的建立,并由此增加收入。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运用,使得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逐渐从“服务与被服务”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促进多元关系以及管理模式的构建。事实上,物业服务企业在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进行相关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管理作业朝着互联网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的构建。总体而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物业服务企业更好的促进管理作业开展的有效性以及质量的提高,并促进物业公司信誉度的提升,使得其能够借助这一基础促进物业服务的转型。

三、互联网思维与物业管理整合的措施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以及相关思维的渗透,能够进一步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也提高了企业的收入。故而现实中的物业服务企业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技术,并将其逐渐与物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关于互联网思维与物业管理整合的措施,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有内容如下。

(一)加强对于网络新媒体的运用

目前,我国的物业公司诸如彩生活物业、长城物业等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加强了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而且为了进一步促进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物业服务企业还加强了对于网络新媒体的运用。1.以长城物业的管理工作为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该单位根据社会居民常用微信的网络习惯,构建起了以微信服务平台为核心的物业管理模式,促进相关工作朝着智能化、简便化的方向进行。在该种物业管理模式之下,业主通过搜寻物业管理的微信公共账号就能够了解到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并由此对物业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该物业公司还加强了对于微信群的构建,加强了各业主之间的交流,并对业主的需求、建议进行及时的掌握,有助于物业公司及时调整管理模式,促进物业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2.在借助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进行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人员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起生活服务功能,从而由此促进“业主、街坊以及社区服务”的管理模式的实现。以社区服务为例。目前,我国的物业服务企业在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相关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物业服务公告等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不仅如此,随着该体系的构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业主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了对于所在区域内得物业信息、公告以及通知的及时了解,一方面便利了业主的实际生活,也促进了物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进展。诸如物业服务企业通过构建起服务性质的微信公共账号,以此为基础方便了业主对于相关信息的获取,并能够在此平台上进行各类物业、优质商品的购买,并实现了费用缴纳、查询以及投诉报修功能的实现。总体而言,随着相关技术的运用以及相关体系的构建,我国的物业管理工作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仅如此,还能够进一步促进自身的转型和职能的优化,为业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发展朝着信息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O2O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并由此促进O2O模式的构建。所谓的O2O模式指的是借助互联网等等智能科技手段,实现对于线上、线下平台的构建。一般而言,该模式的构建不仅仅能够有效的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物业管理作业的有机结合,还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型物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以龙湖物业为例,该物业于2014年3月借助微信、微博等服务平台逐渐构建起“龙湖生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物业管理公司借助O2O平台为业主提供线上商业以及线下服务的服务与管理模式,以此为基础为业主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物业服务,并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取得,实现了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共赢,实现现代物业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发展。

(三)以移动互联网促进物业管理公司管理模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物业管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物业单位加强了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继而促进自身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相关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促进整个行业从粗放型传统服务业向集约型现代服务业转变。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以及普及,物业管理能够借助这一技术的运用促进其自身的物业管理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的优化,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压缩,促进管理的扁平化发展以及简单化。此外,物业管理公司还可以将物业服务的计划、流程、要求等内容设置成二维码,并将其运用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实现了管理成本的降低,并业主与工作人员能就管理问题进行交流,促进物业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提高物业服务的品质和业主的满意度,并促进物业管理公司最终实现“对人的服务、对物的管理”。

结语:

第8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趋势

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

(一)“互联网+”1.0时代——“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即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商务闭环,构建一体化的多边市场平台。平台价值在于通过互联网集合客户群体,通过各种客户群体的互动创造最大商业价值。例如百合网、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就是通过相亲的男女方客户互动产生盈利;再比如淘宝网通过建立开放式的购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多元化的购物体验,并收取入驻商家的宣传费用。所谓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即在互联网上给予消费者免费的基础服务,其主要形式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双边或多边市场的免费服务或免费产品,借助第三方支付弥补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二是除了基础服务免费外,对高级服务进行溢价收费;三是利用免费服务培养忠实客户,养成良好使用习惯,进而采取后续收费模式。作为“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的佼佼者,奇虎360在2007年异军突起,凭借着免费的杀毒服务,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相继推出的安全卫士与软件管家等免费服务,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2008年,“360安全浏览器”的推出,更是为奇虎360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免费的网站导航服务,广告费盈利模式弥补了其经营成本,随后的360游戏与360其他自主软件也吸引了大量用户,在用户优势下,平台联手其他品牌,形成了多边化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行业发展。

(二)“互联网+”2.0时代——“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产品、平台与社区分别是根本的三个层次,在“平台+免费”商业模式创新快速发展过程中,“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优势逐渐展现,以小米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内容+社区”商业模式核心在于媒体属性+商品与社交属性,通过媒体传播产品的内容将消费聚合,而后通过社区消费者的培养、沉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开展商业活动。“互联网+”2.0时代的内容,即全媒体化内容,企业借助媒体网络,更有针对性地吸引客户、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与粘性。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使得全媒体化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完善,企业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内容互动链接,随时调整发展战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口碑与品牌价值。互联网的社区化发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购买商品,在网络社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小米社区为例,在小米手机设计阶段,便积极吸纳手机发烧友,共同探讨手机的功能。从小米1到小米6历经六展历程,小米秉承“一切环节皆体验”的商业理念,通过小米社区持续不断的培养忠实客户,通过提高客户的参与感与忠诚度,扩大了市场份额。在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中,小米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

(三)“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4G网络的快速发展,“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渗透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产业链外延不断拓宽,O2O线上线下商业模式成为了当前的关键词。相较于“平台+免费”与“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而言,“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势在于“流量至上”商业逻辑,随着前期发展的流量积累,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明显,在大流量的堆积下,流量的变现功能凸显,例如视频网站、旅游网站与购物网站,纵向的产业链发展趋势明显。“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开展O2O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传统产业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效率,另一方面重塑传统产业链,打造了新型商业模式与供需程序,拓宽了市场空间。以京东商城为例,随着京东自营物流的布局日趋完善,其产业链的闭环逐渐形成,通过定制供货与自营销售等方式,塑造了京东物流的核心竞争力。与“互联网+”2.0时代相比,3.0时代的变现特征在于线上与线下共同变现。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商业模式,遵循顾客导向,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供需矛盾,扩大供给与需求,提升产业资源利用率。例如,以现象级Uber、滴滴、快的为代表的打车、租车商业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技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开创了新型商业模式。

(四)“互联网+”4.0时代——“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互联网生产力工具理论视域下,近年来跨界商业生态网络组建形成。相较于“互联网+O2O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4.0时代真正开启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模式,除了传统产业链的“互联网+”发展之外,国内互联网巨头凭借着流量优势、资源优势与经验优势,推动了“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发展。根据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的根本在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与在线化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不断革新趋势下,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智能终端设备层出不穷,为“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后端数据支持到前端数据支持,再到基础设备支撑,多个方面协同发展共同缔造了“互联网+”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纵观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企业,目前都在向着“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发展,一方面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对外开放,例如百度医疗云与金融云、阿里巴巴政务云与电商云;另一方面是跨界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例如京东与国美、阿里巴巴与苏宁等,多家大型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联合,通过各种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构建了更丰富、更健康也更庞大的新型跨界生态网络。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传统产业巨头也在积极转型升级,包括万达集团、联想集团与苏宁集团等,纷纷通过“互联网+生态网络”的方式,拓宽了产品线与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用户的消费体验与附加值。在多元化合作路径下,越来越多的跨界、跨产业生态网络不断发展壮大,引领着“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趋势

跨界融合新业态。自“互联网+”4.0时代以来,跨界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通过培养行业新生态的方式,跨界融合取得了长足发展。苹果电脑跨界手机,颠覆手机行业龙头诺基亚;腾讯以微信平台跨界通信领域,颠覆传统运营商的短信与语音服务,开创“微时代”;特斯拉进入汽车产业,阿里巴巴携手上汽公司等,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取得了杰出成果。未来“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竞争绝不仅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更是跨界融合的竞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间边界越来越模糊,行业与企业的跨界竞争壁垒不断降低,使得跨界竞争成为了新常态。客观而言,跨界融合需要企业利用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生态,秉承共享、共赢与合作原则,完善商业生态系统,扬长避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配置共享经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WeWork、Airbnb与共享单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大热,凭借着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共享经济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率,激活闲置资源,让参与者获取共享红利,并实现多方共赢互利的目的。以Airbnb为例,从2008年成立以来,品牌已经在全球两百个国家拥有两百万套房源,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量超过三千五百万户,品牌估值已经超过两百五十亿美元。国内方面,从短租平台到出行交通工具,再从物品分享到知识技能共享等,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高达两万亿元,参与人数超过五亿人,涉及领域包括房屋短租、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以及金融、知识技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在国内共享经济热潮下,诞生了小猪短租、神州租车、共享单车与滴滴出行等新兴知名企业。“三流”融合新闭环。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是商业模型的基本要素。其中,物流是产品与服务的表现,资金流是支付与资金运转的表现,信息流是商业信息与产品信息的互动。在“互联网+”时代的未来,利用“三流”合一打造商业闭环,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京东、苏宁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均是打造商业闭环的杰出代表。借鉴其成功的完整内部商业生态打造经验,现代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息流的把握,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与价值,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准确采用大数据分析,为商业模式创新与产品服务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物流体系的构建,充分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产品信息与品牌的价值信息能够轻松通过互联网传递。为了打造商业闭环,现代企业需要秉承“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理念,通过与物流公司、互联网公司合作,打造线上线下无缝的服务体系;再次是资金流的保障,借助第三方支付渠道与金融管理部门,保障资金流的良好循环,打造商业模式的生态圈,实现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全方位了解;最后,通过“三流合一”的方式布局线上线下,构建闭环生态系统,其类型可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商业闭环,其主要对象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向下整合资源,构建内部生态闭环,以BAT为代表,通过补充线下实体店,收购实体线下企业的方式,进行线下布局,打造闭环生态圈。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不仅成立了菜鸟网络科技公司负责物流端,而且还投资和收购了苏宁、文化中国、海尔日日顺与快的打车等企业,补充了其信息流与资金流;二是自下而上的商业闭环,主要以传统企业为主,通过顺应互联网时展趋势,寻求线下向线上的商业延伸,构建O2O闭环生态。例如苏宁电器、银泰宝货与万达百货等,借助互联网平台与支付体系,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垂直一体化打造闭环,例如已经构建生态圈的乐视与小米等,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延伸,整合了内容、平台与终端资源,构建了完整生态圈。小众市场长尾模式。所谓长尾模式,即以“款多量少”的核心理念,推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优势在于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同时提高服务商的运作效率,有助于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物联网体系下、众筹模式下,通过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造企业可以利用定制化或小众市场运作方式,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销售量。长尾模式下C2M、C2B、C2F最为常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C2M模式核心在于按需生产,C2B直接连接品牌企业和消费者,C2F则是互联网平台与工厂连接定制个性化的网络产品。客观而言,在定制与按需生产的模式下,能够让消费者买到价格低而性价比高的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C2B、C2M、C2F模式必然更符合市场规律,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现阶段国内外已经出现诸多类似网站,开启了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定制时代。个性化、小批量、多样化的小众市场长尾模式,生产销售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了分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了传统商业流通环节的信息不对称瓶颈,能够按需生产、定向销售,通过创新与创意的融合,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启示

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从“平台+免费”到“内容+社区”商业模式创新,再从“互联网+O2O产业链”到“互联网+跨界生态网络”商业模式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广泛应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与商业特质。从“线上流量变现”到“线下融合聚变创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潮流、发展规律的映射。随着网络时代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企业需要采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展的趋势与潮流,积极做出改变,遵循商业逻辑与价值逻辑,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商业模式创新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除了要注重技术创新以外,更要高度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强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把握客户的痛点。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产业链整合或跨界融合,与互补性的社会资源合作,发挥优质资源的优势,打造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网络。通过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体验与解决方案,提高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商业价值。遵循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保持商业模式的持续生命力,需要始终保持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动力,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获取是目的,前者是指创造顾客价值,后者是指获取企业价值,两者需要同时兼顾。通过创造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受其消费收益大于支付成本,则有助于为消费者带来最佳的购物体验,有助于企业培养忠实的客户。与此同时,企业通过营业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获取更多利润,才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基本原则下,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需要平衡兼顾,符合商业发展规律。反之在过度的“烧钱”发展模式下,在缺乏合理盈利方式下,在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难以有所作为的形势下,必然不会产生最佳的商业效果,其商业模式难以符合市场与客户需求,不利于企业或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丰晓芳.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

2.刘建刚,钱玺娇.“互联网+”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

3.康俊.“互联网+”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互动机制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第9篇:物联网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并行算法

Things cloud comput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s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Li Hu-qun

(Handan Purification Equi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Handan Hebei 056107)

【Abstract】In this paper, data mining model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networking to cloud computing as a technical support platform, built on a distributed object-oriented networking on temporal databases, networking massive data structures for data mining models.

【Key words】Things;Cloud computing;Data mining;Parallel algorithms

根据物联网中数据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模型。首先结合海计算技术建立基于云计算存储构架的面向物联网的分布式时空数据库,用以存储物联网中的数据,以此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保存历史记录的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物联网的数据挖掘框架,结合并行数据挖掘算法,完成各项数据挖掘任务,包括数据抽取、分类预测、聚类、关联规则发现等。

1. 物联网数据挖掘的关键问题

1.1 物联网系统中数据的特点。

(1)数据量大。每个物联网系统拥有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传感设备,这些传感设备不断向数据中心传输采集到的数据。数据中心不仅要存储当前接收到的采集数据,同时需要保存历史数据,用以支持对象的状态跟踪、数据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因此,物联网系统中数据挖掘任务面临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数据量大。

(2)数据类型复杂。物联网系统监控的对象种类繁多,包括交通、生物、森林、建筑等。不同监控对象所采集的信息各不相同,例如交通系统中需要采集视频信息,医学监控系统需要采集诸如脉搏、血压等生理信息以及医学立体影响信息等。可见物联网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复杂,包括文本类型、图像类型、视频类型等。

(3)数据具有异构性。物联网系统中包含多种传感终端,如GPS传感终端、RFID传感终端、视频传感终端、无线传感器等。不同的传感终端采集到的数据的格式和语义均不相同。数据的异构性为数据存储与挖掘增加难度。

(4)高度动态性。每个时刻都有不同的传感终端添加到物联网中或者从物联网中移除。随着传感节点的增加,其采集到的数据要插人数据库中。同样当一个传感节点从物联网中移除后,数据库不应再记录该传感节点采集到数据。一个物联网系统含有大量的传感节点,每个传感节点动态变化频繁,因此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具有高度动态性。

(5)时空特性。物联网系统的传感终端分布在不同地区,每个传感终端采集到的数据均反应该时刻监控对象的状态及其他信息。感知数据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内才有意义,如果不在这个地点或过了这个时间,数据的意义可能就不大了。因此,复杂的时空特性是物联网系统中数据的一个显著特点。

(6)不完整性。物联网系统的传感终端在无人工监控状态下工作,每个传感终端随时可能受到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攻击,包括雷电破坏、人工恶意破坏等,导致传感终端数据接收不完整。另一方面,尽管传感终端可以被广泛的部署在不同地理位置,但是依然无法覆盖每一个角落,因此空间数据收集不完整也是物联网系统数据的特点之一。

1.2 物联网对数据挖掘的要求。

(1)实时高效数据挖掘。物联网系统中任何一个控制端均需要对环境进行实时分析并做出正确决策。因此实时、高效是物联网系统对数据挖掘最为关键的要求之一。

(2)分布式数据挖掘。物联网计算设备和数据天然分布,不得不采用分布式并行数据挖掘。

(3)数据质量控制。多源、多模态、多媒体、多格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控制数据质量,获得真实结果的重要保证。

(4)决策控制。挖掘出的模式、规则、特征指标用于预测、决策和控制。

(5)挖掘任务。主要包括数据抽取、分类预测、聚类、关联规则发现等。

图1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模型框架

1.3 物联网环境数据挖掘存在的挑战。

(1)数据挖掘算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算法,并采取适当的并行策略,然后才能提高并行效率。因此算法的设计变得非常重要,参数的调节变得必不可少,而且参数的调节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

(2)不确定性。首先数据挖掘任务的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数据采集和预处理也是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其次是数据挖掘方法和结果有不确定性。最后由于每个用户所关注的最终的挖掘目标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对挖掘结果的评价也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数据挖掘在物联网系统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3)可信性与安全性。在云计算环境下做数据挖掘会导致数据挖掘云服务软件可信性问题。首先是服务的正确性和服务的安全性;其次是服务的质量,服务质量由可用、可靠和商l生能这三个方面来度量。

2.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模型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模型构架分为五层,分别是物联网数据接入层、数据集成层、数据挖掘平台层、业务控制层和交互层,如图1所示。

2.1 结构层次。

(1)物联网数据接入层。 物联网接人层实现数据采集、提取关键数据、将关键数据传输到数据集成层作用。物联网数据接人层包括各种传感终端,如GPS传感终端、RFID传感终端、视频传感终端、无线传感器等。利用这些传感终端监控现实世界对象,采集反应监控对象的状态及其他信息并发送到相应的海计算节点。采集数据包括文本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等。海计算节点对传感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 键数据并传输到数据集成层,即面向物联网的分布式时空数据库。

(2)数据集成层。 数据集成层存储物联网系统传感终端采集到的关键数据,为数据挖掘提供数据源。面向物联网的分布式时空数据库存储物联网系统的关键数据,并为数据仓库的构造提供数据源。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按照主题来组织的,存储的数据可以从历史的观点提供信息,面对多数据源,经过清晰和转换后的数据仓库可以为数据挖掘提供面向历史的发现知识的数据环境。

(3)数据挖掘平台层。 数据挖掘平台层是整个构架的核心之一,提供数据挖掘阶段业务需要的各个模块,并具有较细的粒度。如数据预处理,模式评估,数据挖掘等功能模块。这一层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各种任务过程中算法的并行化,并将挖掘结果返回给业务控制层。

(4)业务控制层。 这一层提供业务逻辑并实现对各种业务流程的控制和调度。根据用户提交的业务请求,任务控制调度模块结合领域知识库指导工作流程控制模块控制和调度数据挖掘层的多个模块来完成挖掘任务,并将挖掘结果返回给交互层。

(5)交互层 这一层主要提供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通过提供具有良好表现形式的图形界面,使得用户可以登录系统定制各种细粒度的业务,查看或者保存各种输出结果。

2.2 功能模块。

2.2.1 物联网数据接入层模块海计算模块。 海计算模块包含大量海计算节点。主要用以存储传感终端采集的各种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去除噪声数据和重复数据、处理不完整数据、识别并提取关键数据、统一数据格式。最后将预处理后的关键数据传输给数据集成层。在物联网数据接人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有利于节省网络带宽,同时有利于数据集成层的存储和进一步应用。

2.2.2 数据挖掘平台层模块。

(1)并行数据挖掘算法模块:为数据挖掘各种任务提供并行算法。作为数据挖掘引擎,包含一个能够提供各种基于云计算进行并行数据挖掘算法的库,用于完成各种数据挖掘任务。

(2)并行ETL模块: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的数据来源于面向物联网的分布式时空数据库与数据仓库,为数据挖掘过程进行数据清理,提取,转换和加载。

(3)模式评估模块:对产生的模式进行评估。符合用户要求的结果存人领域知识库,领域知识库可以辅助业务控制逻辑指导数据挖掘过程。

(4)数据提取模块:根据挖掘任务的不同,在面向物联网的时空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相关的数据。

2.2.3 业务控制层模块。

(1)任务调度控制模块:响应上层的业务模块,对完成业务所需的子业务进行调用、管理,并通过调用底层模块完成业务。

(2)工作流程控制模块:对业务状态进行监控、管理。可将具体的信息参数返回给本层的任务调度控制模块。

2.2.4 交互层。

(1)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用户身份的识别以及相应权限的设置,同时也包括对用户登录或者注销等常用的管理。

(2)业务模块:实现细粒度的用户业务需求的提交。用户提交的各种业务通过业务模块得到。

(3)结果展示模块:实现用户对业务结果的查看,分析和保存等功能。用来将系统的返回结果交付给用户。

3. 结论

数据挖掘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环节,针对物联网数据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模型。其中,数据挖掘平台是整个模型的关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于设计各种面向物联网的数据挖掘算法的并行化,以完成物联网的各种数据挖掘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瑞刚.物联网主要特征与基础理论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6A1:201~203.

[2] 李志宁.物联网技术研究进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0(6):1445~1448.

[3] Arnon Rosenthal,Peter Mork.Cloud computing:A new business paradigm for biomedical information sharing[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10,26(7):947~970.

[4] Zhikui Chen,Haozhe Wang.A Context-Aware Routing Protocol on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Sea computing Model[J].Journal of Computers,2012,7(1):96~105.

[5] Bin Liu,Shu-Gui Cao.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Guilin,China,2011.40~44.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