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it市场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it市场调查报告

第1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本报讯(记者 杨霞清)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虽难独善其身,但创投市场表现依然抢眼。根据清科集团近日出炉的《2008年中国创业投资年度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新募基金达116支,其中人民币基金占了近八成;创投投资的增长势头放缓,人民币投资占比近半;投资格局有所调整,广义IT、生技/健康行业降温,传统、清洁技术行业占比上升,扩张期企业独领;退出活动明显收缩,IPO退出大幅减少。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 2008年中国创投市场新募基金数和募资金额又创历史新高,81家中外创投机构新募集116支基金,其中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资金额达73.10亿美元;新募基金数较2007年增加了一倍,新募资金较2007年增加了33.3%。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中国创投市场仍保持了极高的活跃度和吸引力,表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仍为广大投资者所看好。从投资方面来看,有607家企业得到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已披露金额共计42.10亿美元;从退出来看,2008年共发生135笔退出。

中国小型企业SaaS服务需求不断增长

微软公司日前了一份全球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尽管全球企业都在因为经济衰退而忧心忡忡,但是这份报告却显示,大多数小型企业认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业绩良好。在全球范围内,39%的企业实现了业务快速或是稳定增长,在中国这个数字是70%。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IT托管解决方案似乎可以帮助那些接受调查的小企业解决部分问题。企业通过订购的方式购买软件,不但能减少他们对于IT技术的依赖,也为他们提供了企业级的安全保护,还可以使得他们集中更多的精力关注其重要的商业项目。

这份报告还指出,某些新兴市场由于采用了新技术从而在IT应用方面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在中国,67%的小型企业把社交网络视为与现有客户沟通的高效方式,并且57%的受访者通过这种方式向潜在的客户进行推销。同时,在中国,接受调查的70%的中小企业者表示知道托管业务,这个比例超过了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在内的所有国家。78%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愿意考虑使用由服务提供商提供的IT托管服务,相比之下,这一比例在美国只有59%,在日本仅有54%,虽然这两个市场看起来更加成熟。

IDC调查显示:中国容灾市场充满商机

本报讯 (记者 李响)IDC报告《中国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市场2008~2012年预测与分析》显示,2008年中国容灾解决方案市场(软件及服务)规模达到了4.8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9.9%。

第2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报告名称:北京市民品牌认知程度调查报告调查地点:北京调查方法:入户访问调查时间:20xx年被访者:北京市民样本量:731调查机构:北京BMS企业顾问公司报告来源:中国商务在线报告内容:一份来自独立调查公司的报告显示,北京人认为海尔和微软这两家公司是他们心目中最为著名的品牌,这两个品牌在北京人所提名的300多个中外品牌中得分大大领先于其他品牌。

“尽管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到过于意外,但是,我们还是要恭喜这两家公司”,负责这项调查的北京BMS企业顾问公司的首席分析员严洁说,“我们在做这项调查时没有给受访者任何提示,可微软公司还是得到了三分之一北京人的认同,而海尔公司的得分率更是超过了四成。”

这项调查同时显示,善于在媒体出新闻的公司获得了公众的追捧,每10个被调查者中有5人是依赖新闻和企业专题报道而知晓一家公司或企业的。这一结果极具参考价值:善用新闻公关,对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的树立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图一:国内著名企业排名从左至右分别为:海尔 联想 长虹 首钢 方正 四通 上海大众 康佳 TCL 一汽图二:国际著名企业排名从左至右分别为:微软 松下 可口可乐 摩托罗拉 通用 IBM 丰田 奔驰 麦当劳 索尼

“IT”和“美国”——品牌时尚概念

BMS公司的这项对北京市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是于三月份完成的。这项调查经过严格的样本选择,可代表北京城八区的市民。在有效回收的731份问卷中,有308位(42.1%)受访人把海尔当成他们心中最知名的三个国内品牌之一,另有224(30.6%)人认定微软是国外品牌中的三巨头之一。

在调查结果中,BMS公司的分析人员发现,北京人对高科技企业特别是IT企业更为偏爱。在国内品牌的前十名中,中关村著名的“四(通)方(正)联(想)”同时入选,联想更是紧随海尔成为国内品牌的第二;家电行业的品牌成为知名品牌中最大的一个方阵,同时有海尔、长虹(第三)、康佳(第八)、TCL王牌(第九)4家公司入选;另外三个名额留给了北京最大的企业首钢(第四)和中国两个最大的汽车企业上海大众(第七)和一汽(第十)。在国际品牌方面情况有所类似,IT业品牌最受关注,入选企业包括微软、摩托罗拉(第四)、IBM(第六);电器行业入选的有松下(第二)、索尼(第十);汽车成为国外品牌中另一个大阵营,同时有通用汽车(第五)、丰田汽车(第七)和奔驰汽车(第八)入选,这与目前流行的消费潮流紧密相关;而十佳中的另外两个入选名额则留给了可口可乐(第三)和麦当劳(第九)。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人对本地品牌较为偏爱,北京本地的品牌有四个(详见图一)。

对国外品牌,北京人明显偏爱美国品牌,其中一半品牌是美国货(见图二),这与十年前对日本品牌的偏爱形成强烈反差。

年轻人——品牌之希望

BMS公司这项对北京人心目中知名品牌的调查提供了一组对企业形象运作极为有用的数据,品牌知名度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的影响力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企业形象的前景。“毫无疑问,微软和联想等IT行业的巨头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其他企业”,BMS公司的首席分析员严洁说,“类似于首钢这样的企业,明显地呈现出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品牌认知度也降低的趋势。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很可能正在被人遗忘。”

观察国内品牌的前三名会发现,他们在50岁以下的三个年龄组中的影响力都高于各自平均值,海尔和联想在年轻人中的影响更是高出平均值6到8个百分点。而首钢的情况刚好相反,它的影响力只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高于平均值,其他三个年龄组的认知情况都低于平均值。另一个让人感到有些悲哀的企业是四通,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低于平均值,而只有30到50岁的人更多地记得它,相信这与它身为改革先锋,但却在近年的商战中逐渐落伍有关。

在国内、国际二十个品牌中,分别有7个和6个品牌在18到29岁年龄组中得到了最多人的拥戴(见表一、表二),而且,微软和联想分别成为超出平均比例的最大赢家。分析员认为这与IT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有着密切关系。调查同时显示,通用汽车、丰田汽车和奔驰汽车品牌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30到50岁的两个年龄组中,这显然是由汽车这种消费品的消费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相信年轻人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未来,特别是品牌形象的未来”,严洁说,“我们对那些在年轻人中有着巨大影响的品牌寄予了更大的希望。”

调查数据同时指出,无论国内品牌还是国际品牌,其认知度与受教育程度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品牌的认知越多。另外,总体来说,男性比女性更有品牌认知的意识,特别在IT业和汽车业的品牌中,这种倾向更为明显。

树品牌——新闻更有力

令分析人员颇感惊讶的是,此次调查显示,北京人更多地是从新闻报道中建立了对公司和品牌的信任和喜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出新闻的公司,其品牌认知度越高。北京人对国内品牌认知的手段基本上是新闻 报道(57%)、看公司的广告(46%)、感受和口传(28%),而了解国外品牌的此三种手段的比例分别为47%,43%,24%。这种情况人们也许都有感性的体会,过去的几年中,海尔、微软、联想等公司频频在新闻报道中亮相。

最有说服力的案例是美国通用汽车。这家跨国公司五年前在中国几乎没有销售产品,但由于其在上海最新的别克项目投资额巨大及在中美两国贸易关系中的地位异常重要,而在中国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新闻效应,从而迅速成为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品牌。

国内的例子当推方正。作为国内电脑整机制造商,它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落后于电脑第二大制造商金长城,但这家公司却爆出了很多重要新闻,无论是在证券市场上收购上海延中实业,还是率先在行业内引入香港CEO,都引起了公众的关心,特别是这家公司去年内部高层人事变动与联想公司的“柳(传志)倪(光南)之争”并称国内IT业最重大的新闻。

BMS公司对调查数据所做的交叉分析还表明,在通过广告手段建立自己对国内品牌的认知的人群中,有七成还要再通过新闻报道加以印证;而当人们通过新闻或公司专题报道了解一家公司和它的品牌后,则有近44%的人对公司所做的广告不再看重。这个数据进一步表明,新闻和相关的报道对公众的影响力要远高于广告。赵力表一不同年龄段北京人对国内最著名品牌认同比例

企业名称18-29岁30-39岁40-49岁50-65岁海尔48.4%42.5%49.8%32.6%联想38.5%34.1%32.9%24.0%长虹20.9%17.9%17.8%14.9%首钢7.7%11.2%11.9%15.7%方正13.2%7.3%9.6%10.7%四通7.7%11.7%10.0%8.7%上海汽车6.6%5.6%6.4%2.1%康佳11.0%5.6%3.2%2.5%TCL6.6%5.0%4.6%1.7%一汽4.4%5.6%2.3%2.5% 表二不同年龄段北京人对国外最著名品牌认同比例企业名称18-29岁30-39岁40-49岁50-65岁微软49.5%33.0%32.9%19.8%松下19.8%8.4%11.9%10.3%可口可乐14.3%11.2%11.9%9.1%摩托罗拉15.4%13.4%11.0%7.4%通用汽车8.8%10.1%9.1%9.1%IBM18.7%8.4%9.1%4.1%丰田4.4%6.1%10.0%9.1%奔驰2.2%10.1%7.8%6.2%麦当劳7.7%4.5%6.8%7.9%索尼12.1%6.1%6.8%5.0%

第3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印度和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受惠国。在未来五年内,外包服务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根据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印度的外包服务去年赚取了170亿美元。而中国的外包服务去年只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但是这个数字在飞速增长。情报文献中心指出,2004年,中国大陆的外包服务额增长了50%。到2009年,中国大陆的外包服务收入可以达到47亿美元。瑞士日内瓦霍拉西斯战略咨询公司和美国全球投资风险研究所最近联合推出《2005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认为2005年全球最理想的资讯业务外包的国家依次为印度、中国、哥斯达黎加、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但在今后10年之内,情况将出现变化,中国将取代印度,成为承接高科技服务业务订单最多的国家。中国之后分别是印度、美国、巴西和俄罗斯。

IT外包的动机

外包服务的动机从最初的降低成本逐步过渡到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服务企业在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行业标准惯例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发展。通过外包非战略业务,企业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其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同时,外包也可以降低企业规模,使其分级减少,企业可以集中于获利、发展和激发员工创造价值上。这样,企业在管理上就会发生转变,趋于关注战略、协作及促使企业竞争成功的技术上。

根据2002年美国外包研究所对11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降低成本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强化公司的核心业务则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外包成因还包括:建立与世界级企业联系的通道、加速再造的收益、降低进入市场的时间等。调查发现,位列第一的外包因素是企业运行无法控制或者失去控制,第二位的因素是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两者占的比重分别为48%和40%。而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外包因素的考虑也有所偏重。规模最小的企业认为外包的首要因素是强化核心业务的占58%,而认为外包可以节约费用的比例为41%。中等企业的被调查者也认为外包主要是强化了企业的核心业务,而不仅仅是节约费用。只有大企业把节约成本列为首要考虑因素。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外包要解决的绝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这个问题,而根本问题还在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

风险的产生及规避

业务外包可以通过节省成本、提高服务和创造性而令公司的价值获得极大的增长。同时,由于在业务外包的过程中,顾客将自己对业务的控制权转移给第三方外包业务提供者,而导致出现如下新的风险:工作风险――服务的交付、成本风险――节省成本的交付、声誉上的风险――服务对服务顾客业务的整体影响等等。

导致风险的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从实质上看,外包所体现的是一种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委托――”关系便是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关系的写照。“委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企业(委托人)与外包服务商(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交易中,当交易的一方掌握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时,交易便处在不对称信息结构当中。在IT外包业务中,一部分IT服务商往往并不能深入地了解实施IT服务的企业具体要达到怎样的期望值,这就对外包的流程产生了影响。而且,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一部分IT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来说还没形成规模效应,他们的服务质量还有待考究。同时,实施IT外包的企业对IT技术往往并不太了解,这也导致他们可能提不出什么具体的要求。这些都导致“委托――”中的信息不对称。要规避这一风险,除了外包企业要理清自己的运营战略、外包服务商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双方要保持顺畅的交流,服务方要了解客户的期望值,及时地进行调整改变。

第4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近两年,面向企业市场的公有云不断发展、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采购或考虑采购公有云。在这种形势下,公有云给传统IT外包产业所造成的影响和变化越来越引人瞩目。

普华永道2001年11月的一份报告称,老牌IT外包厂商将会面临IaaS(基础设施服务)公有云厂商的激烈竞争。云服务提供商的IaaS正在颠覆IT外包格局。普华永道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司很快会考虑专业的IaaS公有云计算供应商。

在传统IT外包业务模式下,大批外包商的程序员参与开发和维护定制代码,然后到客户现场或在第三方数据中心所托管的系统中进行集成、部署、调试和维护。这种模式下,计算机系统、应用等都是客户的资产。

IaaS公有云供应商把精力集中于廉价的x86系统,以此构建复杂的、高性能的、富有弹性的云系统,并以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方式来运行和管理。IaaS公有云供应商提供标准的、现成的软件,并按照“喝一杯付一杯”的模式收费。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来使用几乎无穷尽的计算能力,而不再仅限于放置在某个场所的一台电脑或者服务器了。这种服务模式与客户自建系统相比,具备更好的可扩展性、灵活性、高效率和更为低廉的优势。用户因此彻底从日益复杂的IT资产管理困境中得以脱身。

对于采用IaaS公有云的客户,传统IT外包供应商无法在标准化的第三方公有云平台上进行传统的集成、部署、调试和维护业务。就这一点而言,IaaS公有云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IT外包产业。

对于IaaS公有云供应商来说,所面临的挑战是需要不断丰富云平台上适合各个不同行业的软件和服务,而这恰是传统IT外包供应商的专长之所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IaaS公有云的领导者,如亚马逊、谷歌等已经在着手收购印度IT外包供应商,将其专长融入IaaS公有云。

第5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中国计算机报》新一期“2008~2009年中国百强IT分销商”评选尘埃落定,我们再一次看到:谁拥有强健的体魄,谁拥有健康的业务管理体系,谁就能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不受或者少受损失。事实也再次证明,企业健康稳健的发展比单纯追求营业规模的迅速膨胀要重要得多。同时,一些分销商在直销、大客户方案营销、网上销售等方面的探索,也开始初见成效。

增速为5年新低

通过对本届中国百强IT分销商的调研,我们看到,2008年中国百强IT分销商2008年的销售额合计达到1204亿元,同比仅增长2.4%。这个增长率不仅远低于2007年的16.6%和2006年的13.1%,甚至还略低于2005年的5.3%和2004年的6.5%。(如图1所示)。

在《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5月的《2007~2008年中国百强IT分销商调研报告》中,百强IT分销商的年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百强IT分销商的门槛也首次提升到2亿元以上。而此次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的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IT产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国内IT分销业没能延续前两年的高速增长态势,进入一个缓慢增长期。

从本届中国百强IT分销商榜单可以看出,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佳杰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和英迈(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依然保持国内IT分销企业三甲的地位。

2009年初,神州数码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来负责海量分销的科技发展公司拆分成商用战略本部、消费战略本部和供应链服务战略本部。其中商用战略本部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提品及解决方案,消费战略本部侧重消费类IT产品的分销与销售,供应链服务战略本部作为前两者的“后勤部门”,主要负责供应链物流管理。原本主要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器、存储等增值分销服务的系统科技公司与研发、制造自有品牌网络设备的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合并成为新的系统科技战略本部。这样的调整显然让神州数码可以更方便地为不同的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在管理和营销方面更加精细化的同时,神州数码也加快了在网上销售、直销、大客户方案销售等方面的探索步伐。而作为中国IT分销行业领头羊的神州数码的一举一动,无疑会给整个IT分销业带来强烈的示范效应。

2008年,IT分销商的销售收入增速普遍放缓。在这种大环境下,紫光数码和翰林汇超过10%的增幅,就显得格外突出。

2008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国内IT分销企业有4家,排名前10位的分销商销售额均超过20亿元,这个数字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化。销售额在10亿到50亿元的分销商数量达到19家。此次,百强IT分销商的门槛与2008年相比没有变化,仍然是2.3亿元。

华北市场占比最大

从IT分销企业销售额增长情况看,只有72%的企业和2007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个数字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其中,销售额增长幅度在10%以内的企业占48%,增长20%~30%的分销商占8%,增长30%以上的企业也有5%(如图3所示)。但是,由于增长幅度大的大多数是排名靠后的分销商,所以对整体销售额的增长贡献不大。

调查显示,百强IT分销商中,纯粹的分销企业仅有5%,有49%的企业分销业务比例已经低于70%,其中甚至有21%的企业分销比例已经低于50%。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IT分销企业正在提升企业内非分销业务的比重,以分散IT分销业务可能给企业健康经营带来的风险。

从区域分布上看,华北、华东和华南仍然是有实力的分销商分布最广泛的区域,在各区域的销售总额上,也是这三个区域占据了超过60%的份额。调查显示,华北、华东和华南这些沿海区域,分别占据百强IT分销商总销售额的23.6%、21.0%和19.4% (如图4所示)。

另外,调查显示,百强IT分销商的整体利润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90%的分销商利润率在5%以下,23%的分销商处于亏损状态,另有60%的分销商利润率不到3%。这些数字也反映出IT分销商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不过,也有8%的分销商利润率超过10%。越来越多的分销商开始通过方案销售的方式给大客户提供服务,在贴近客户的同时,也获得较高的销售毛利率。

有资金就有机会

虽然IT分销商并不想被厂商看做只具备承担物流和资金流的职能,但调查显示,厂商对IT分销商关注最多的两点,仍然是资金实力和物流运作能力。显然,厂商找分销商合作,更希望分销商承担起压货的责任。此外,厂商也非常关注分销商现有渠道的数量,以及渠道拓展能力。

2008年12月,全球第二大IT分销商――安富利科技正式进军中国IT增值分销市场。凭借其与众多国际知名厂商的密切合作关系,安富利顺利签约IBM,成为其全线产品的总。在渠道布局全无优势的情况下,就能与顶级的IT厂商合作,安富利强大的资金实力功不可没。2009年4月24日,安富利又与Sun签署合作协议。显然,充足的资金是分销商实力的体现,有资金,才有与厂商合作的可能,也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开拓相应产品的渠道。

和厂商相比,下游渠道商显然更关注分销商提供的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品牌拉力是否足够,是否能给它们带来可观的利润。92%的渠道商表示非常关注产品本身的竞争力,82%的渠道商表示非常在意产品的利润空间。当然,也有个别渠道商认为,竞争力强的产品固然好销售,但这样的产品往往利润空间有限。有时候,不为人知的产品虽然没有太好的品牌拉力,但却容易让渠道商获得更好的利润。

市场未来难以预期

对于IT市场和IT分销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分销商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由于无法判断全球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何时能减小,分销商对IT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法分歧较大。调查显示,有15%的分销商认为经过短期低迷后,未来的IT市场发展将保持高速增长,45%的分销商认为会缓慢增长,也有12%的分销商认为在随后的一两年内,市场销售规模将出现负增长状态。

第6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索爱副总裁宁述勇来了;惠普PSG集团副总裁丁慧来了;卓越网副总裁李英来了;微软公关资讯总监陈然峰来了;IBM公关总监汤磊磊来了;IBM市场总监左洪、冯晶、赵莉莉来了;诺基亚资讯总监蔡芸、陈宇红、李冬梅来了;诺基亚市场部经理杨琢、肖炬来了;联想高级总监朱光来了;联想市场部经理樊红来了; AMD公关总监张耘来了……

七年磨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宴会在优雅的小提琴重奏中开始,所有的来宾都沉浸在一种温暖、和谐的乐曲中。在主席台的背景板上,很多人注意到上面鲜红的腊梅图案。这似乎在诠释着《IT时代周刊》的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

惠普PSG集团副总裁丁慧说,这本杂志很有特色和个性,我很喜欢。所以我要来参加他们的晚宴。

宁述勇说,《IT时代周刊》从创刊到现在,几乎每年一个变化,杂志内容越办越好,没有激情是办不出这么好的杂志的。这两年来,我办公室里都堆着满满的杂志,但我很少看,唯一例外的是,《IT时代周刊》是我每期必看的杂志。

与宁述勇有同感的是爱立信资讯部高级经理常晓青。她在会场上坦言:《IT时代周刊》的文章很好,几乎每期必看,里面有很多文章写得很有商业哲理,内容扎实,能从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每一个选题都很有创意,特别是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吸引人。

INTEL公关传播总监张怡[是最早到宴会现场的,身处INTEL这样的大企业,她平时的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张怡[说:《IT时代周刊》的总编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雷厉风行,这本杂志能够如此出色也得益于员工的勤奋与执着,我之所以按最早的时间到会,是尊重爱惜时间的人们。

诺基亚市场及客户运营资讯总监蔡芸对《IT时代周刊》的感触最深:“仔细翻看《IT时代周刊》,会发现它很有特点,很有个性,在市场上与其他媒体相比,发行量也是遥遥领先,希望一直保持下去!”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资讯总监陈然峰也谈到,《IT时代周刊》是一本极具创新意识的杂志,这一点与微软很相同。今年,微软推出了新一代的VISTA,希望能与《IT时代周刊》进行更多的合作。

《IT时代周刊》创刊7年以来,这是第1次举办类似的客户答谢活动,也是杂志社管理团队的首次集中亮相。

七年耕耘 成功皆因众志恒

《IT时代周刊》总编辑曹健在祝酒词中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j先生每次见面,都会和我讨论这本杂志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索爱副总裁宁述勇先生经常把其他媒体好的做法推荐给我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IBM软件集团市场部总监左洪先生,在深夜的时候还为我们杂志上的一个错别字给我发短信给予纠正;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科技部秘书长张景安先生及时地把读到本刊的喜悦和感受亲笔写信告诉我们……

《IT时代周刊》创刊7年来,全体员工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以平均每天15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量和自己赛跑,终于,付出有了丰硕的回报:最新的世界权威发行认证机构BPA的认证显示,《IT时代周刊》2006平均期发数为205474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23%,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0%强,接近2000万。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据市场调查公司新生代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IT时代周刊》在全国主流理财、商业、营销、管理类的杂志中,阅读率排名第一。

第7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Gartner是全球最大的、专门针对IT提供分析和咨询服务的企业,它的报告覆盖目前全部IT产品线;在数据的背后,Gartner更多地是要向管理者提供洞察力,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孙定:Gartner、IDC等机构的数据,常常被媒体引用,但是对读者来说,Gartner还比较陌生。您能给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Gartner吗?

马丛生:Gartner 1979年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成立,是第一家专门针对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独立咨询公司。截至目前,Gartner已经拥有超过4000名员工,其中有1200名为世界顶级的分析师和咨询师,分析师们平均具有1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

2008年,Gartner在全球的收入达到了12.79亿美元,这也是全球最有规模的IT分析和咨询公司。

孙定:作为媒体,一般提到Gartner,更多的是引用Gartner的数据。而Gartner内部是如何给自己业务定位的?

马丛生:Gartner有数据,但更多是数据背后的分析,洞察数据背后所呈现的产业趋势。

Gartner的业务,概括地说,就是每天为客户提供做出正确决策所需的技术见解和洞察力。我们在IT的研究、发展、评估、应用、市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客观、公正的论证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为决策者在投资风险和管理、营销策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上提供重要咨询建议,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抉择。

其实预测数据只是Gartner很小的一部分业务。Gartner每年都会上万份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有技术方向、有市场动态。从技术方向上它涵盖了IT的方方面面,从IT的使用者到IT的提供者,都是我们数据报告的用户。而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报告也涵盖不同类型的市场趋势预测和判断。从这些研究报告派生出来的服务,才是Gartner的真正价值。一方面,用户通过我们的网站直接订阅报告,获取报告内容,同时还有很多交互性的工具,让客户可以在线和分析师约定时间,进行更详细的交流;另一方面,我们拥有的资深分析师,只要你登陆Gartner平台,就可以随时同他们进行交流,而这些交互沟通得到的东西是报告里所不能体现的。所以Gartner真正的价值体现包含很多层次。

除此之外,Gartner还是全球最大的IT会议主办方。每年我们都会举办各种峰会,比如亚洲CIO峰会、IT博览会等以Gartner冠名的会议。所以说,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卖报告,或者研究某个产品、某项技术。

孙定:Gartner的报告目前能够覆盖到哪些IT产品线?

马丛生:总体来说,我们覆盖的产品线很全面。Gartner通过市场调研,向客户提供包括硬件、软件、通信、 IT服务和半导体这5个主要市场的市场预测、市场份额数据等信息,同时我们也提供跨市场领域,例如垂直行业、IT市场、渠道策略以及中小企业等市场信息。

而且,由于Gartner全球采用统一的研究方法,每份报告由同领域内不同国家的分析师一起来写,因此,我们的报告是很透明的。

订阅但不定制

与竞争对手相比,Gartner的业务模式更注重技术的最终使用者;而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权威性,Gartner仅接受订阅报告,拒绝定制项目。

孙定:我注意到,在很多同类报告中,比如一季度PC产业报告,Gartner、IDC,还有Forrester等各个机构的数据常常不同,有时候数据差别还比较大,甚至还会出现截然相反的预测结果,比如Gartner预测增长而IDC却预测下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差异,作为数据分析和咨询机构,Gartner怎么证明自己的权威性?

马丛生:事实上,数据的不同是由于业务模式的不同。

虽然在调研覆盖的领域上有重叠,但从基本的竞争定位来说,各技术调研公司有不同的侧重点――Gartner的主要客户是技术的最终用户,侧重为CIO、CEO们提供建议;IDC的主要客户是技术提供商,侧重在市场数字和分析上;而Forrester则侧重于市场营销、消费者调查和网络战略。

Gartner非常注重自己作为第三方分析机构的独立性。因此,我们的报告仅供订阅,我们不为技术提供商、企业或政府部门委托调研做定制化的内容。所以,我们的客户中,IT技术提供商仅有30%,而技术的最终用户则达到了70%,也就是说,我们更多是为业务主管和投资人提供参考,帮助他们预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孙定:在中国市场也有不少定位在IT领域的调研和咨询公司,但是Gartner这样的业务模式和大多数公司“项目制”的模式不太一样。

马丛生:的确是这样。国内本土咨询机构主要阵地就是中国市场,从这个层面来说,Gartner和它们的确在某些领域存在着竞争。

Gartner虽然十年前就已经在中国有一些业务,但真正进入中国是从2008年开始,那时候我们在中国市场才开始有分析师。所以目前,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客户仍然是以厂商居多。

尽管如此,Gartner在中国也不会出定制化的报告。在Gartner看来,过多地参与为企业定制的项目,就会带有市场倾向的嫌疑。而作为一家研究和咨询机构,需要的是保有独立性,不依赖于某一个群体定制,才能保证我们所持的观点是中立客观的。

这正是Gartner生存的基础。我们相信只有如此,Gartner在市场上才有信誉,才会赢得客户。我们发出的信息、发出的声音,发出市场上的技术方向和市场的趋势才有价值。因此,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我们自己。

扩张中国版图

金融危机不仅没给Gartner带来寒意,反而使咨询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在中国市场,Gartner最重要的任务是让用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现在的练兵,都是未来Gartner在中国顺利推进业务的经验。

孙定: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说,分析机构和媒体都需要站在客观的市场上看待产业的发展。而且,分析机构需要向客户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这也就决定了分析机构必须始终处于产业和市场的最前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整个市场的收缩非常明显,而从2009年下半年,复苏的迹象非常明显。那么,金融危机对Gartner以及整个咨询行业是不是也有影响?从Gartner的角度来看,你们是不是也认为复苏来到了?

马丛生:是的。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企业和IT厂商都在缩减成本。因此,我们在全球的计划相对而言比较保守,这也包括中国市场。虽然从销售的角度看,收入的确下降了,但是在实际的经营中,我们发现,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业务的量反而变大了,这说明市场对咨询和分析报告的需求在增加。在2009年,前三季度仍然是下滑,但到了第四季度,业绩上升得很快了。因此,我们在全球的计划也变得更加积极。

孙定:Gartner在中国的运营策略将会是怎么样的?和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马丛生:中国市场不像国外市场那么成熟,这是中国和国外最大的区别。以印度为例,印度和中国同样是新兴市场,但印度除了具备英语的语言优势之外,它比中国市场更外向、更全球化。3年前我们在印度起步,现在业务规模已经比较大了。

而在中国,目前的规模还只有印度的1/3,分析师更多地是专注在PC、服务器等产品上,客户也以跨国企业高层,还有联想、建行、华为、中石油等一线企业为主。

因此,我们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客户认识到我们的价值。Gartner做的是咨询和服务,这不同于用户必须的软件和硬件。如果对客户来说,我们的价值无法体现,那么,就算现在客户和你做生意,以后也不会再有更长久的生意了。

孙定:那么,您给中国市场定下的具体发展计划是怎么样的?

马丛生:Gartner在中国的3年,去年是“练兵”,今年是承前启后,明年则是初见成效了。2008年我们刚起步的时候,在中国只有12名分析师,而从去年开始,我们有了自己的销售团队,更多的经历放在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政府上。目前像政府、金融这些行业都有我们的用户,这个潜力是巨大的――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还没有释放出来。所以现在Gartner是做好准备,把自己的兵练好。目前,我们的分析师和销售人员已经达到了40人的规模。

新的IT机会

客户所从事的行业和它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它们希望等到的是Gartner的哪一类数据;而对中国企业来说,PC、虚拟化、云计算等,都是机会。

孙定:根据Gartner掌握的情况,目前中国的客户,最关注哪些领域的发展?

马丛生:不同的用户关注领域不太一样。比如跨国企业的CIO和CEO们,以及中国的亚信、华为等IT企业,它们更关注某个市场和领域;而对建行、中石油等企业来说,它们更关心技术的发展方向。不过,目前中国市场对业务流程的关注还不多。

孙定:对于亚太和中国市场来说,Gartner比较看好哪些行业的发展?

马丛生:我比较看好客户端产品。一方面,中国的PC企业对全球市场分析报告表现出非常热切的关注;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数据本身来看,2010年,亚太区PC出货量预计将增长20.3%,达到1.146亿台;2010年亚太区PC支出预计将增长12.4%。

而在中国,PC企业的利好消息也是不断。在PC市场上,政府和教育领域的需求最稳定。中国政府在今年年初宣布教育经费增加到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并侧重于为学校和幼儿园使用电脑创造机会。同时,为了进一步刺激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政府倡导企业家精神和新计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更加灵活且富有生产力,而个人电脑成为提升办公室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工具。此外,未来5年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作为城市化基础设施的PC,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因此,Gartner预测,2010年中国PC市场的出货量增长预计将达到22.1%,成为亚太区PC市场增长势头最好的行业。

孙定: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是值得我们读者关注的?

马丛生:在我看来,中国的IT企业需要关注的是我国战略型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物流、智能电网等。而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的大趋势也会反过来影响中国,在未来几年,全球的技术趋势将成为中国要顺应的浪潮。从这个角度来看,虚拟化、云计算等也都是未来IT产业的重中之重。

采访手记:效率至上

见到马丛生,是在Gartner北京的办公室里。虽然言谈举止都表现得十分轻松,但马丛生仍然能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商业气息。

他对时间的把握非常严格。采访约定下午两点,他就准时出现在会议室,没有过多寒暄,直奔主题;而到了预定的1小时之后,马丛生则快速进入下一个会议室。在北京这个时间观念极不严格的城市,这异常少见。

“我喜欢讲效率的做事方式,所以很多时候我很直接。初到一个公司,我会把自己的性格、行事方式尽快展露出来,目的是让大家尽快了解我,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马丛生说。多年从事销售工作,让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见解――好销售必须是一个快速学习者,现在市场、技术变化太快,没有效率,就无法跟上变化的节拍;而在企业,公司业务要快速发展,就需要公司的员工快速成长,这也同样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

总裁感悟:学习打持久战

马丛生的从业经验很丰富,在进入Gartner之前,他曾经担任过BMC软件中国区总经理、EMC中国区副总裁、惠普大中华区软件部门总经理,一直都在从事销售管理的工作。进入Gartner之后,马丛生的任务仍然是管理中国区销售团队。

然而,进入Gartner之后,马丛生却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Gartner在中国仍然面临种种挑战。”马丛生说。

第8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从“堵截”到“预防”

赛门铁克公司信息安全部门高级副总裁Art Gilliland告诉记者,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需要有创新的思路来进行安全管理。

Gilliland认为,市场中的攻击者正变得越来越“专业”,而一次典型的攻击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第一,是再连接,即了解目标;第二,是侵入,即获得进入目标的途径;第三,是发现,即找到进入资产的路径图;第四,是获取,即获得资产的控制权;第五,是反馈,即盗取或毁坏资产。在这五个步骤中,处在每一个步骤的攻击者都会把各自的“成果”出售给下一个步骤的攻击者,并以此获利。一个完整的黑金产业链由此形成。

面对新的威胁,企业依赖传统“堵截”手段已经不够。为此,赛门铁克公司提出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将威胁扼杀于摇篮中。Gilliland告诉记者,这将通过建立一个“安全政策框架”来实现。这个框架针对以上每一个攻击步骤都有相对应的措施,并将重点放在最敏感信息部分,由此为企业提供系统的安全能力。

在“安全政策框架”下,针对再连接环节,企业将致力于加强安全意识,开展反间谍情报活动;针对侵入环节,将根据风险策略,持续实施控制;针对发现环节,将积极监测基础设施、信息和用户;针对获取环节,将控制异常的内部流动及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在反馈环节,将采取应急计划,消除损害,恢复信息。

全新DLP方案加强在线安全防护

《2011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47%的调查对象表示,移动计算增加了在线安全防护的难度,45%的受访者表示,IT消费化令人担忧。IT消费化就包括那些从消费级市场跨越到企业级市场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其中,平板电脑在企业的广泛使用成为最大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趋势,赛门铁克早在一年前就推出了全新的移动安全发展战略。在今年的用户大会上,赛门铁克宣布,推出针对平板电脑的全新数据防泄漏防护解决方案(DLP for Tablet),这是业界首个专门用于监控和保护平板电脑中敏感信息的全面数据泄露防护解决方案。Gilliland告诉记者,这款产品将首先应用于苹果公司的iPad产品,后者在企业业务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除此之外,赛门铁克还计划在明年推出支持安卓平板电脑操作系统的同类解决方案。

第9篇:it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伴随而来的,是网络碎片化的加剧。DCCI Net monITor 2009监测数据显示:互联网用户网络访问热图“长尾效应”显著,访问行为更趋多元化、复杂化,从而导致少数几家媒体的网络广告影响特定的受众更加困难。因此,将数量庞大的网民消费群体进行梳理,探索广告立体化投放模式和整合平台建设,精确评估网络广告效果等,已经成为广告主对网络媒体的新要求。正是看到了区域媒体的价值潜力,互联网业内,出现一批整合网络的公关公司和媒体公司,其模式各不相同,目标却是一致的:进军区域市场,整合二、三级甚至农村市场。

优势互补,频道共建

在进入区域市场的诸多营销服务公司中,天极传媒旗下的IT分众却是与众不同的一家。有异于广告联盟,IT分众的整合建立在媒体的核心价值—内容之上,“频道共建”是IT分众的最大特色。

地方媒体受到地域限制,非地方性的内容与核心城市的媒体相比不具有竞争力,而在这一点上,它们可以得到天极传媒专业媒体的有力支撑—“频道共建”就是IT分众输出专业内容与广告,由合作网站提供频道位置,贡献地方媒体的流量价值。在合作中,频道的域名是合作网站的,而内容则在IT分众的服务器上,由IT分众的编辑管理,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分享。

广告主的反应是积极的。IT分众总经理肖敏证实说:“通过调研发现,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区域媒体很难获取全国性品牌的广告,也难以提供专业的资讯内容,而全国性品牌的广告主又缺乏了解区域媒体的渠道,IT分众正是基于这种双重需求而打造的。”

据了解,天极传媒是将旗下近500人的编辑团队所做的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分成各种频道与合作网站进行“共建”,通过把广告信息与内容进行有机糅合以吸引受众,将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受众,这样就可以组织专业的内容,集腋成裘,从而达到网络内容和网络受众的聚合效果。肖敏说:“在帮助企业做新品上市、品牌形象、企业事件等传播活动的时候,不应把它单纯看作公关的事情来做,而是要把内容糅合在一起,给网民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会更媒体化,或者说是在领导民意。”

技术的支撑也是不可或缺的。肖敏表示,IT分众为了加强服务的专业化和媒体化,研发了几套与服务相对应的技术系统,例如广告系统和商业合作分账系统等。由此,IT分众的服务和系统创建对于广告主来说,传播效果的可控性更强,进而“内容完全控制,广告统一售卖”,而且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深度服务。广告、文章和商业分成,这三套由IT分众统一管理的系统,将所有共建频道的资源完全整合起来。

IT分众还推出了一个调查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采用的样本来自全国各地,更具有区域价值,而不是过于集中在某些大的城市,让广告主的区域市场营销决策有了现实的依据。至于广度方面,截至2009年11月,IT分众新媒体资源平台,基本上实现了对全国二、三线城市的覆盖。

聚合中的“剥离”

IT分众的出现一方面顺应了网络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也暗合了媒体发展四次剥离理论。四次剥离理论是媒介研究专家黄升民提出的,针对的对象是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但网络媒体同样适用。四次剥离理论认为,广播电视系统经营改革要经历四次剥离:第一次剥离是网络和内容的剥离,第二次是制播分离,第三次剥离是频道分营,第四次剥离是宣传与报道分离。而IT分众所采用的“插件儿”式运营方式,实际上正是综合网站对于其经营性内容与非经营性内容的一次剥离。这种剥离如果扩大开来,延展到各类经营性频道,可以让综合网站减少内容制作方面的投入,减轻运营压力,使专业网站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让广告主的广告投放有的放矢。

对于IT企业来说,它们需要的是具有以下几大特点的网络媒体:拥有IT产品库、产品评测和口碑信息,对于IT产品的性能和信息更加了解、更加专业化,以及提供可测量的效果。目前的情况是,IT网站数量众多,同质化严重,用户重叠;综合门户的IT频道流量可观,但投资回报率不容乐观。因此,找到这些媒体覆盖不到的人群、聚合分散的网络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IT分众的网络媒体整合平台,凭借全方位的内容控制和广告组织,让广告主的需求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各大网站对接,地方门户网站可以减轻内容制作的负担和投入,受众则可以享受到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在如此运转的过程中,IT分众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关公司和广告联盟的运作模式,正像肖敏一再声明的:“我们不是公关公司,我们是媒体整合平台。IT分众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一是保证传播质量,因为我们可以控制媒体的任何一个位置、时间和流量;二是媒介资源可以相互补充和替代,整合分散各处的价值人群。IT分众期望成为公关公司的供应商,更希望成为公关公司项目中的一个环节。”

区域媒体整合

网络媒体碎片化的趋势已经得到第三方的验证。DCCI的数据显示,目前大多数区域网民主要关注的是区域性网站,网民对于居住地的知名新闻网站、信息港和论坛的关注度高达95%,其中经常去看或者参与互动的人数占48%,偶尔去看或者参与互动的人数占47%,本地网民已经习惯通过访问本地网站获取更多的本地社会信息,区域性媒体的崛起乃势所必然。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广告主打造区域性品牌、根据区域市场特点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的需求日益强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移到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城市。在区域市场上,即将开始新一轮的竞争,这些都需要得到区域性媒体的支持。

区域性媒体的价值虽然与日俱增,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区域性媒体众多与分散的特点让广告主很难找到新的目标用户,选择新媒体的风险大、不可控,而且没有专业研究区域营销以及媒体的机构,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支持。面对区域受众的蓝海,广告主未必敢贸然试水。一方面区域性媒体难以跟得上全国性客户的步伐,另一方面单一媒体对4A等服务全国市场的广告机构缺乏足够的推动力,加上单独销售投入产出比低等原因,导致区域性媒体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商业化程度仍处于很低的水平。

为此,继IT分众之后天极传媒针对区域市场打造了又一个平台“区域分众”。肖敏介绍说:“区域分众与IT分众的不同之处在于,IT分众侧重于IT频道内容和广告的全面开发,而区域分众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区域网络媒体广告资源的整合,将其他频道打包进来,注重区域性媒体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