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it工程师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it工程师工作总结

第1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JXJG-14-17-10),江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8891209)

摘要:在教育部全面推行“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传统的IT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离社会的发展需求渐远,因此本文所研究的IT“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着力培养一批具备“高端、应用、国际化”显著特征的IT专业人才。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总体上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高素质IT人才在能力素质上的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资源禀赋与资源约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等,演绎推理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并通过TOPCARES-CDIO循环进行修订与完善。

关键词 :IT“卓越工程师”;TOPCARES-CDIO;培养标准

引言

CDIO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国家的大学加入到CDIO合作计划中,共同继续开发和完善CDIO。2003年起,企业家周立功发起了3+1教育模式,江西理工大学率先开展了这一CDIO性质的教学模式,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继承CDIO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IT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针对学院IT专业的设置情况,对CDIO能力培养大纲做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构建了具有IT特色的TOPCARESCDIO“八大能力”指标体系。“TOPCARES”的每一个字母代表一种能力,分别是: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个人职业能力)、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能力与团队工作)、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esponsibility(责任感)、Ethical values(价值观)、Social contribution byapplication practice(应用创造社会价值)。

培养健全人格、个性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工程素质高,具有宽厚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以及一定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系统、扎实的信息学科和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学科形态、典型方法、核心知识以及学科基本工作流程方式,能在计算机软/硬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软/硬件产品研发以及信息工程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未来卓越IT工程师。

1、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思路

在总结多年来构建IT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东软学院依据培养应用型IT人才“TOPCARES-CDIO”八大能力指标,制定了T-C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理论学期课程T-C项目实训体系和的实践学期T-C项目实训体系,形成了以项目实训为手段,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大学全程的T-C项目实训体系,全面实施了T-C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东软学院特色的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是培养IT“卓越工程师”,创建高水平IT应用型工程教育的成功范例,在TOPCARES-CDIO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地方化优化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思路,创建“夯实基础、能力导向、创新机制、校企联动、国际合作、个性培养、拔尖示范”的IT“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⑴ 夯实基础。强化基础,拓宽知识,关注学生发展潜力,使学生在知识系统、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方面达到高水平大学的高水准。

⑵ 能力导向。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鼓励和吸引高素质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国际视野、主动实践、追求创新”的自觉性,开展“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实际、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努力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⑶ 创新机制。创立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实行个性化培养计划,特别是要切实推进学分制、双导师制,建立基于能力为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校企战略联盟。

⑷ 校企联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选拔,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企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内容、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参与企业工程研发或兼职上岗;明确多导师制,构建进入计算机技术前沿的人才“知识系统、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培养模式。

⑸ 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中外合作工程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

⑹ 个性培养。根据学生特质,多样发展,可以对学生量身订制或由学生自主设计,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学习实践要求。

⑺ 拔尖示范。探索“开放式”办学的思路,以点带面,通过拔尖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其它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2、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总体上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重点分析经济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高素质IT人才在能力素质上的市场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资源禀赋与资源约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等,演绎推理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并通过TOPCARES-CDIO循环进行修订与完善。

⑴ 借鉴并改进TOPCARES-CDIO培养模式

借鉴TOPCARES-CDIO的培养模式,根据高校和地方特点,构建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由于IT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培养模式就必须结合具体的IT项目工程和项目实践。根据TOPCARES-CDIO的标准,在教学大纲制定上要基于实际的项目工程需求分析,制定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培养目标必须分析当前和未来IT企业对人才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在制定IT“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把一课程的开设都要与项目工程的全过程紧密结合。

⑵ 构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IT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制定IT“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理论、实践、创新、素养紧密结合,以IT“大工程观”为指导,借鉴现有IT工程教育的成功案例,根据地方院校特点,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技能基础课程、思想教育课、实践和创新教育课程构成的“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施“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当前和未来IT工程领域提供优秀人才。

⑶ 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训相结合

企业和学校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于“商业创新+技术驱动”的模式,共同推进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并共同开拓市场,针对高校、企业开展大学生、企业员工及管理者的IT工程师方面的培训及相关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在工作中参与IT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开发,或提出工程项目推进中的优化方案,并参与设计、开发、检测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评价,具有独特判断力和创意,提出独立技术见解,培养现代IT项目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创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3、IT“卓越工程师” 培养方案

通过参与实践课程、企业工程项目和各类交流项目,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工程实践能力强、掌握各种编程软件、控制、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在IT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能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

⑴ 组建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

组建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在大一新生第一学年结束后组建实验班,采用自愿申请原则,通过综合测试进行择优录用,在开班后进行动态淘汰和退出自愿的原则。在IT“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将会高于普遍性要求,实行动态淘汰,为学生持续不断的进步提供压力。

⑵ IT“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教学及其日常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2+1+1”三段式培养模式,以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四年不断线为原则,将工程项目案例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采用三级导师制,分别由基础普及、专项提高、企业实训的教师和工程师担任,实行联合交叉指导。企业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还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指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结合,把企业具体要求提前传送给学生。校方导师主要是指导学生的理论知识、态度与习惯、价值观、毕业设计、培养计划等。

⑶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

通过构建以IT专业工程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IT工程项目开展项目实践教学、编著适应项目实践教学模块化教学需要的特色系列教材、深化校企专业教育合作、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连贯合作,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途径,培养IT企业真正需要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IT“卓越工程师”,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共同构成IT“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专业能力,为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模块和专业实践模块并重。

4、小结

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IT工程为背景,以IT工程项目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项目意识、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IT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在IT工程领域,从事IT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特点,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在IT工程领域和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涂振宇.CDIO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析——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59-62.

[2]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5-79.

[3] 吕迎春.论工程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3):22-25.

[4] 钱锋.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四个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88-91.

第2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TallyHo Plastics公司的网络管理员David Thomas眼下日子有点难过―他的薪酬、培训机会和福利统统减少,工作量却有增无减。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郁郁寡欢,他明白,在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公司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迫于无奈。他说:“还好,至少我不必担心失业。也许明年的形势会好一些。”

眼下IT行业像Thomas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美国《Computerworld》杂志对5861名IT专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2009年的薪金水平与上一年持平,仅上涨0.4%; 奖金却大幅缩水,骤减10.省略网站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74%的参与者表示,会认真考虑新机会。

在《Computerworld》的调查中,47%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在被动或主动地找工作; 而那些没有找工作的人中,也有近一半表示这是因为就业市场不景气。

“弥补薪酬损失”成为人们想换工作的最主要理由。不过,IT员工对于为提高收入而跳槽的做法也有犹豫。一家大型投资公司的一名程序员说,他已经在这家公司效力了12年,他很看重这里的文化,员工们受到尊重、管理层采取开放的管理方式,都让他难以割舍。

不过,薪酬不高的问题实实在在地困扰着他。“现在的薪水远远不及6年前的水平。”

在这次调查中,《Computerworld》还同时访问了510位招聘经理,他们认为一旦经济好转,技术部门将是最先开始招聘的,但至于让求职者能够施展抱负的工作何时会出现还难以预见。

然而专家提醒,就业市场是拖累经济复苏的一大因素。虽然出现了整体经济复苏的迹象,但就业市场复苏所需的时间最长。尽管与今年1月份相比,现在纽约和硅谷的空缺职位数量有所上升,但这并不预示着其他地区也会出现招聘行情好转的局面。

寻找合适的行业

“只要选择合适的行业,你的薪水和就业前景就会看好。”有专家说。那么,哪些行业的IT薪酬最高呢?调查显示,少数几个行业薪水比去年略有上升。这主要集中在一些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行业。

比如政府部门的IT人员2009年的薪酬上升了1.6%,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还是高于加州IT员工的平均涨幅。自7月份以来,加州员工因预算紧张而被迫每月多放3天假,这导致工资减少14%,而这项政策至少要持续到当前财年结束。

对此,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工作稳定,有可靠的养老金计划和诱人的福利,而且联邦刺激资金带来了更多的IT项目,也带动了联邦部门对IT专业人员的需求。但几位政府IT人员也表示,从事于公共行业的不足在于工作缺乏变动,IT员工往往会在一个岗位上待很长时间。

能源、公用事业对IT专业人员的需求也很旺盛,这个行业的IT员工薪水上涨了1.3%。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能源行业给IT专业人员带来了很不一样的体验。这是因为能源、公用事业行业没有裁员,蓝领与白领员工之间关系融洽,与其他行业相比人事纷争少得多。而且能源行业的一些部门还让IT人员有机会接触先进技术。招聘经理表示,能源、公用事业行业对IT人员来讲算不上高薪行业,不过整体的福利比较好。

此外,医疗行业也是IT人员待遇上涨的行业之一,奥巴马政府最近拨出12亿美元用于部署电子病历系统及其他医疗IT项目成为最直接的拉动原因。

同时,IT专业人员薪酬历来靠后的一些行业出现了反弹,比如教育业。

一般而言,大学不像上市公司,IT部门的主管们要被迫满足每个季度的收益指标,因此,大学的项目截止期限往往要灵活一些,工作节奏没那么快,因此待遇也相对较低。而今年,大学的IT人员待遇上涨了1.4%,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济低迷时,更多人回到学校充电,入学人数增加,学校势必需要更多的IT支持人员。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人的日子比较好过,也有些行业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重创,IT专业人员的薪水大幅缩减。

调查显示,制造业的IT员工总体薪酬平均减少了4.1%,其次是批发贸易业减少3.1%,汽车业减少2.7%。同时,银行业的IT员工在过去一年的奖金平均暴跌了33.2%; 法律、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IT员工奖金也平均下降了20.5%。

不过,专家和招聘经理指出,对这些受到重创的行业的IT员工而言,一旦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他们的奖金就会猛增。

谁的薪酬不会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IT员工来说,工作机会虽然在减少,但对雇主而言,要找到合适的人也变得更加困难。换句话说,IT专业人员获得不菲薪酬的机会仍然是存在的,关键在于找准时机和岗位,还要具备雇主所需的才能。

纽约福德姆大学的副总裁兼CIO Frank Siriann曾经招聘一名商业智能主管未果,他想这是由于没有足够的人才来填补所有空位,是传统的供求不平衡所致。而当他在衰退期再次试图填补这一空缺时,还是无法如愿以偿,哪怕开出了超过10万美元的年薪。

而他最近刚刚招聘三个IT安全职位,也是整整花了一年时间,而且开出的薪水也高于预期。

Sirianni的情况在今年的薪酬调查中相当普遍。在调查中,信息安全经理的总体薪酬涨幅最高,其次是网络工程师、无线网络工程师、商业智能分析员、软件开发员和存储管理员、架构师、工程师。

虽然这些工种的薪水涨幅仅有1.4%~2.3%,但职业规划专家表示,薪水直接表明了需求。这些岗位的薪水上涨,说明这些是眼下最吃香的技能。

比如,许多企业日益面临监管法规方面的挑战,但却没有经验丰富的安全经理,这就使得安全经理薪酬看涨。而其他职位,则是能够帮助CIO解决目前的头等大事的,比如扩建无线基础架构以改善员工的移动性、提高存储系统的效率―尤其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或者使用商业智能工具更有效地支持业务决策。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还表示,Linux、虚拟化、微软.Net、SAP NetWeaver,以及Java方面的专长是目前最热门的非认证技能; GIAC认证事故处理员、EMC认证专业技术架构师、思杰认证集成架构师、惠普高级认证系统工程师和思科认证安全专家等IT专业人员也是企业争相雇佣的香饽饽。

而未来,企业架构师、数据库管理员和网络架构师,以及拥有云计算与托管服务、无线与电信网络工程和能源工程等方面专长的IT人员将会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薪酬待遇。

在调查中,有些IT工种的薪酬减幅特别大,比如系统分析师薪酬总体减少4.9%,技术员减少3.9%,产品经理减少3.4%等。

但薪酬缩水并不意味着这些岗位被判了死刑。分析师和IT主管们表示,这些岗位的员工薪酬减少,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不景气; 二是IT行业出现了变化。

“有些岗位吸引了刚毕业的学生、从其他行业转入IT业的人,甚至还有因失业而愿意降低工资的资深IT专业人员。这导致众多人寻找相同工作,从而拉低了薪酬水平。”一位招聘经理说道。

第3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随着IT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学英语”与“用英语”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教学方针,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英语作为工具学以致用,成为各IT院校面向就业的语言教学中的关键。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于2005年6月正式推出IT职业英语教学体系及相关认证考试体系,经过4年的实践与革新,极大地填补了传统英语教学与IT职业教学之间的空白,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育指明了方向。

本文简要地介绍IT职业英语教学体系在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推行情况及取得的相关成绩,结合当前就业形式及要求,为未来IT职业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2学院简介

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紧缺型(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成都数字娱乐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人才培训基地。学院整合东软集团、分布全国的东软软件园(NEUSOFT PARK)和国内外合作伙伴的IT教育资源,采用与国际接轨的IT教学模式。学院先后与IBM、SUN、SKILLSOFT、BEA、SAP、惠普、思科、东芝、松下电工等著名跨国IT企业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

英语能力强化一直是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特色及重点,目前学院在校生6100余名,IT相关专业学生5000人左右,非常适用IT职业英语教学。自2002年建校以来,学院英语教学经过多轮改革,引进IT职业英语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IT英语教学模式。

学院英语教学采用“1+1”模式,即“一年语言基础强化”+“一年IT职业英语”。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配有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完备的网络支持,特别适合职业演示和多媒体听说。目前学院开设IT职业英语的专业有软件技术相关专业(如可视化、嵌入式应用、游戏程序设计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等,均为和IT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讲,英语语言能力在未来工作可能遇到的职业场景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有:日常听说能力、全英文演示能力、专业文档读写能力及应用写作能力。

IT职业英语教学在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已经推行了三年,现在已经进入到第三轮的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从“泛英语”向“IT职业英语”的转变;

教学方法从“培训式”向“任务推进式”的转变;

考核方式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较差,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找到更适合他们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法无疑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实际意义。

3具体改革措施

我国IT行业的英语需求跨越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两大领域,表现为与工作密切结合的听、说、读、写多项使用英语技能。IT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除需听懂同事和客户所讲的技术相关英语之外,还需具备商务英语口语、技术英语口语技能,以及高效率阅读技术类文档的、商务E-mail和技术报告的能力。只有将IT职业英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和实用交际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生动的工作场景中学到真实的语言。一个IT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不能看懂英文代码注释,不能用英文来介绍一个项目,或者不能文档化项目的实施,那他的专业能力就无法完全体现,在就业或从业的竞争中就会被淘汰。

3.1教学团队

要想提高学生IT英语应用能力,对老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也非常高。在教学开始之前,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学院外语部专门成立IT英语教研室,从有教学经验的外语教师中筛选出计算机能力较强的老师,经过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IT职业英语项目组培训,并全部通过专门的ECT(EPTIP Certified Teachers)1&2级师资认证。通过半年的准备,教研室正式开始负责“IT英语”课程的实施。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研室老师通过ECT论坛交流和每周教研活动随时关注最新的IT行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促进自身提高,与学生一起进步。

3.2教学内容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往往充斥着生硬的语法讲解和枯燥的句型练习。在IT职业英语教学体系中,语法和句型均不会脱离实际的工作场景。意群理解和听说占主导,语法成了辅助,在真实的场景中反复练习,本身也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地对词汇进行记忆。

教学材料采用“IT职业英语教程(一级)”教程和“IT职业英语教程二级(软件类)”教程(全国IT职业英语水平考试(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for IT Professionals,简称EPTIP)的指定系列教材)。一级内容包括商务交际英语、技术交流英语、求职英语向导三大模块,涵盖了各类IT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英语需要,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他们所需要的最新、最常用的IT英语知识,有机地融合了IT行业与商务环境对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要求,重点培养学员的口语和写作能力。二级教程全面介绍了软件开发流程及相关工作场景听说和专业技术文献的阅读和撰写,兼顾实际项目实施中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主要内容以Michael Zhang这个人物的职业行为为线索,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和他一起到了一个国际IT企业去做技术支持。他从刚进入企业,需要熟悉工作环境到开始和其他同事之间进行职业沟通交流,最后能够非常熟练地完成他该去承担的本职工作,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和他一起学到需要使用的各种商务英语和技术英语的一些技能。到了第二个阶段,Michael Zhang作为软件工程师参与到具体的软件项目开发中。他在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下,需要使用到各项英语技能,如从最初软件立项做可行性研究,到做设计报告、到开发、测试、最后结项报告,软件开发的完整流程他都有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商务会议、任务指派、团队谈论及与客户交流的各个场景。学生在不自觉中已经经历了英语化的软件开发过程。

以EPTIP考试大纲为参照,具体操作中,大致的课程知识点与学时分配如下:

“IT职业英语1”课程面向所有IT相关专业学生,在第三学期引入。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IT职业英语2”课程面向软件开发相关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引入。课程设计如表2所示。

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学习状态情况,加入大量最新的音频视频材料(如美剧场景、电影场景、英语产品广告等),并设计相关练习供学生实践。其实,之所以很多人学了英语不能用,是因为他没有在真实场景中用到过语言。课本知识是很广泛的,不能当做万能的魔法来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场景。在课程中加入大量生动典型的实例,学生学习就不会是盲目的。

3.3教学组织

有了学院提供的多媒体教室,及便捷的网络条件,任务推进式的场景教学可以非常容易地开展起来。

不同的专业分别由专门老师负责,以便能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面,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老师的角色只是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平台。任务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如果在场景中遇到需要处理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小问题,如重装不同的操作系统或按要求配置网络,要求学生要能在教室电脑上实际操作演示,并能用英语介绍出具体的步骤。老师根据学习模块的具体要求在课上或课下设计不同的任务实例,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并在课上演示,一个流程下来,中间涉及到的所有语言点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逐个击破,并定期进行复习。

再以二级第一单元“Getting Started”为例,课堂设计可以按表3方式进行。

通过这样任务式的推进,英语真正成了一门工具,不把它当做一门课来学,它反而如同行为规范一般潜移默化融入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教学管理和教学规律影响,这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是作为辅助方法在运用,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

3.4考核

“IT英语”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由于本课程以听说读写实践为主,且日常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课堂参与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本课程改变了以往光靠应试的考核方式。

学生平时成绩来源于教师在平时授课时积累的原始数据,包括考勤、作业及活动表现。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格式给学生打分,期末进行汇总。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为40%。

鉴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期末考卷统一由教研室老师根据教材出题,并做出适当的拓展,范围和深度应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考核着重于学生实践性的听说、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对所要求的词汇、短语、句法的掌握和运用。题型大致分为:听力、实

用性语法、技术文献阅读和E-mail写作,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除课程内考核之外,学生可以参加每年举行的EPTIP考试(即“全国IT职业英语水平考试”)一、二级。考试分为口试部分和笔试部分,学生在完成EPTIP指定级别的课程学习后,通过考试方可获得相应证书和含有单项技能分析的“IT职业英语技能分析报告”。由于成都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授权考点,学生可以在本院参加考试。

4改革结果

学院从2006年开始,经过了两学年的IT职业英语教

学实践,现在已经面向2007级学生进入第三轮学习。每一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可喜的进步,并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完善。表4显示了出每轮教学的相关数据。

这是一个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和IT职业英语培训体系相结合的过程。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IT职业英语体系非常适合IT专业学生学习。更具普适性的一级甚至能适用其他非IT相关专业的学生。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学院外语教学取得了以下成绩:

1) 从思路上改变了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不再是一门仅仅学习语言的课。

2) 新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复合型教师的成长,英语教师也必须掌握专业技能。

3) 采用面向就业的培养模式,提前对学生进行了职业素养的提升。

4) 建立起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5) 强化了学生实用语言输出能力,并提供相关认证考试的支持,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本教学模式建设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在操作中仍有些许需要补充完善的地方,如适用专业定位应该更加准确,教学内容也应更紧密地跟随行业知识。

学院第一届学习IT职业英语的学生(05级)已经毕业,在跟踪调查的获得IT职业英语一级证书的144名毕业生中,91名同学现在在IT公司工作,其他学生在广告业、建筑业及政府部门都有就职。

多数同学在随机采访中表示IT职业英语在具体工作中很有用,应该更努力地学习。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在后来的教学改革中起到作用。

5未来的方向

第4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会议围绕着“IT职业英语与IT企业发展需求”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与会嘉宾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对我国IT行业的发展趋势、国际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高校IT专业英语的课程改革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盛晨媛主任首先致辞,提出“整合优质资源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议高校“顺应英语教育改革趋势,引入实用创新型专业外语课程”,IT职业英语在高校的推广可“补充IT行业技术英语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盛主任简明扼要地总结了IT职业英语项目在院校推广的五大成功要素,敦促与会的院校代表们借助09年教育改革和国家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服务业的春风为推动高校IT专业英语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中国计算机普及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谭浩强教授谈起当初为了学计算机而重拾英语时感叹道,“要是没有当初七年的英语底子,就不能很快地获得最新信息,也就不能写出那些计算机方面的书”,同时也为自己的口语不好深表遗憾,他鼓励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年轻人“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学好英语”,“IT时代的知识分子必须掌握英语,这是素质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职业的需要”。谭教授表示,计算机教育必须面向应用、面向社会需要,这也是教育部现在大力倡导的。他认为IT职业英语项目“很有生命力”,鼓励大家共同努力,培养更多有作为的年轻人。谭教授的演讲可谓字字珠玑,他谦逊的作风和素养让在座的每一位见证了大师的风范,演讲结束后现场掌声久久不息。

计算机界的另一位名人,被称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事业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南开大学刘瑞挺教授作了“国际化的IT企业需要国际化的语言交流”的主题演讲。刘教授引经据典,渊博的学识、流利地道的英语、风趣幽默的言谈让在座的英文老师们大为折服。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总结道:“IT职业英语必须基于IT事实、IT情境、IT发展历史、IT人物、IT技术、IT术语、行话、俚语,才能实现交流。”

三位领导和教授的发言从宏观、大环境上给高校IT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接下来的董刚校长、邱钦伦委员、奚春雁主编及张宏岩组长的演讲则从具体、微观层面上解读了高校英语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董校长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通英语教学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外语是解决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邱委员从具体数据分析入手,认为中国的软件人才结构仍然是“橄榄型”的,即“高端人才缺乏,低端人才又不适合企业”,存在着“软件人才缺口逐年加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高校责任重大,对高校毕业生应关注的焦点是“外语能力――注重交流”、“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规范――了解国际软件规范”。

《计算机教育》杂志主编奚春雁女士用全新的视角讲述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希望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在“龟兔赛跑”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游泳池”,对IT职业英语项目给予很高希望,认为它开拓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新模式。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交流能力,IT职业英语项目组组长张宏岩博士的演讲画龙点睛,他认为高校应转变教学模式,探索“面向企业应用的高校IT专业英语教学”。为满足我国对精通英语的IT人才的迫切需求,解决高校英语教育与行业需求间的矛盾,IT职业英语通过“名师养成之道”,情景式课堂设计、互动反馈式教学方法,实现为就业、从业服务,提升学生英语实际能力。

那么IT职业英语教学与认证体系在高校的试用情况到底怎么样?IT职业英语项目组开发的教材、教学设计是否适合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学生所学内容能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于这些问题,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外国语系主任束金龙老师和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高雅群老师的演讲更有参考价值。这两所院校是较早进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高职高专院校。

据束主任介绍,课改前的公共英语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平时不努力期末靠突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学校研究决定英语课程实行分段教学设计,即第一、二学期为基本英语应用能力学习阶段,通过学习获得口语证书;第三、四学期为关键英语应用能力获取阶段,获得专业英语证书。教材方面主要使用IT职业英语系列教程,采用标准的课件及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课改后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求知欲增强,平均到课率达95%以上,IT职业英语一级考试通过率达86%”。

第5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IT职业英语 总体框架 逻辑结构

中国近年来在软件出口及软件服务外包上的业务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16年1-7月,软件业实现出口278亿美元,其中,外包服务出口增长13.2%。从劳动力技术水平角度而言,中国从业者完全可以胜任各项软件的开发,但与垄断美国市场的印度和垄断欧洲市场的爱尔兰相比,中国服务外包人才的软肋在于IT职业英语的水平不足。

作为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通常从项目开发与测试人员等岗位做起。这些岗位对职业英语需求包括:具备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规范化的英文文档编写能力,基本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以及英语邮件交流能力和即时通讯工具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为IT职业英语课程设计基于Web的课程学习平台势在必行,能更好地适应网络化教学的趋势。

1 需求分析

基于Web的IT职业英语课程学习平台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宗旨。学生通过平台获取教学资源,复习课程教学内容,提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获取教师的在线指导,并可与其他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同时,教师借助此平台辅助完成和完善教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平台促成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利用网络课程平台拓展合作学习能力。对平台需求分析如下:

(1)平台需要体现出IT行业特性,IT职业英语强调职场化和职业特性,所以IT行业的动态和发展是平台展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平台要突出会话训练,IT职业英语的学了要重听力,还要重会话,要在平台上实现学生会话练习的录制和回放。

(3)平台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分类和分级。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因材施教,能针对学习起点、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学生自己提供的课程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当前水平的内容进行学习。

(4)平台需要提供IT职业英语学习时必须的帮助工具。作为语言类的学习,有可能遇到如生词、语法、句型等问题,平台上需提供学生能随时查询这些知识的工具,提高学习速度。

(5)平台需要提供交流答疑模块。网络学习以个人学习为主,遇到各类问题学生本人未必能解决,应可提交问题,且其他学生或教师都可以进行在线答疑。

(6)平台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过程体现是指对学生学习的时长、学习的覆盖面和学习的进度有所跟踪,可供教师查询和评价。对于与课程考核相关的内容,需有测试模块,成绩能即时反馈。

2 平台的框架设计

依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基于Web的IT职业英语课程学习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3 平台的逻辑结构和功能设计

3.1 平台的逻辑结构设计

依照框架设计的思路,对基于Web的IT职业英语课程学习平台的逻辑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3.2 平台的功能设计

(1)允许登录平台的用户有三类: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管理员拥有对用户信息的管理权,并对交流版块中的留言进行管理,还可在后台导出评价的报表,包括所有数据的查询和导出。教师登录后,可按照课程、资源类别或者难度级别资源;可以对测试进行管理,包括录入试题,生成试卷;可以对学生在平台逗留的时间、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做过的习题情况进行查询;可以在交流版块中解答学生的疑问,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登录后,亦可按照课程、资源类别或者难度级别学习不同的内容,并可直接在平台上调用基本的学习工具;课程学习后可在提示下选择进行测试,成绩在测试结束后直接反馈,并可查询错题的正确解答;在交流版块中可向教师求助答疑。

(2)课程资源管理中所有数据要写入SQL Server数据库。在开始课程资源之前,需要先选择类别,即调用后台的数据表,在课程、资源和难度级别的数据表之间,要进行字段关联,以减少数据冗余。对于音视频资源,要在页面嵌入播放器程序插件,以保证资源的正常使用。

(3)测试管理提供设计好的题型结构,如听力题、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写作题等,提供按知识点权重、内容比例和难度级别作为依据的组卷功能,生成的试卷保存在数据库。

(4)平台评价包括对平台功能的完整度、便捷度和出错率进行评价;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实用性和试卷的难易性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统计的评价;所有数据后台可见,可依据教师的申请开放查询或报表导出。

4 结束语

本文给出基于Web的IT职业英语课程学习平台总体框架,并依以设计其逻辑结构和数据库。可以满足教师、学生双方对课程教和学的需求,并建立起师生在线交流的平台,提供学习工具和IT知识支撑学生的拓展学习。

参考文献

[1]江建国.知识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英语教育中的作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朱李莉.基于Web的大学英语教学知识库系统平台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3(07):176-178.

[3]欧元春.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管理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2(14):64-66.

第6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技术;业务;管理;服务;IT人员;定位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52-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信息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信息化人才,当然企业信息部门的IT人员是其中的主力军。

这里谈到的企业信息部门IT人员,并不是承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供应商、开发商、实施商、运维商等这些乙方人员,而是企业内部即同属甲方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参与信息系统项目前期工作中的总体规划、软件选型、合同谈判,实施开发中的需求调研、流程设计、代码开发、培训测试、数据处理,系统上线后的硬件维护、软件更新、系统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贯穿了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始终。

IT人员,顾名思义就是信息技术人员,从表面上看只需要具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开发等技术能力即可,可事实是这样的吗?在如火如荼的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应该如何对IT人员定位?IT人员自己应该如何对自己定位呢?笔者认为,IT人员应该在技术、业务、管理、服务等诸方面均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成为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大业兴旺繁荣。

1 对于信息部门IT人员角色定位的认识误区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部门IT人员的角色总是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看待其在企业中的位置。企业的领导不甚了解,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不太了解,甚至于IT人员自己也同样的不很了解,对于自身的定位存在着很多错误认识。

1)“IT人员是企业电脑、网络、软件系统维修师。”这是最普遍的认识误区。谈到信息部门IT人员职责,得到的答案多数是负责所有IT设备与系统的运行正常,让每一个硬件、软件、数据库正常运行,让每一个业务系统与每一段网络正常运行,这是大部分IT人员当前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总是把自己当作电脑、网络、软件的维修师。但笔者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定位,是一种封闭性的龟缩与不负责任,是对自身的职责进行了弱化,将自己置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后勤服务功能中。

2)“信息化建设是实施商的事,信息化管理是运维商的事,作为甲方的IT人员只是参与而已。”由于考虑自身信息部门技术能力所限以及成本、进度需求,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都采用选取购买成型的软件产品,选择合适的咨询商和实施商签订合同开展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与二次开发的途径,因为毕竟建立自己的实施开发队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样虽然加快了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但是却使企业内部的IT人员有了偷懒的理由。有些人认为,反正每个系统的实施、开发甚至运维,都有专业的服务商在做,自己不需要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当用户遇到问题时,只需转接给相应的服务提供商来解决。尤其在信息系统实施期间,一些信息部门IT人员的消极参与,使得项目几乎成了乙方的项目,实施顾问在与企业项目干系人沟通时困难重重,影响了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进度与质量。

3)“IT人员只需要懂得相应的信息化技术即可,不需要了解企业业务流程,不需要管理能力与服务意识。” IT的英文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翻译过来即“信息技术”, IT人员就是信息技术人员,表面上看IT人员只需具备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软件开发等技术能力,其他技能似乎无需涉猎。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时,参与代码设计、报表开发、服务器搭建与软件安装配置,在运维期负责服务器维护、数据备份、系统管理、软件更新、用户问题解决等工作,这些不都是技术范畴的吗?难道只有这些就足够吗?当然不是。企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化不等于技术化,并不是信息部门与乙方合作开发配置个软件就能实现,而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需要充分了解企业业务需求,优化规范业务流程,引导全员参与实现管理理念的变革,以“用户第一”为原则持续完善信息化成果。因此作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成员,信息部门IT人员除了拥有扎实的技术知识,还需扩充业务经验、具备管理协调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技术、业务、管理、服务能力,一个都不能少。

2 正确定位——兼具技术、业务、管理、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小节从技术、业务、管理、服务4个方面详细阐述企业信息部门IT人员具备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

2.1 技术能力

计算机和软件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合格的IT工程师,必须善于学习,及时了解和把握新技术、新方法。尤其在信息化建设时期,作为甲方的项目实施者,信息部门IT人员如果在技术能力上有欠缺,会很容易被乙方牵着鼻子走。比如,在选择某信息系统应用服务器时,乙方说不能用pc服务器,必须用小型机,然后列举一大堆理由,并拿出风险分析加以“威胁”。这时,如果对技术不了解,也许就答应乙方的方案了,因为不懂细节的技术,又怕担责任。其实,普通服务器足以满足需求,使用小型机不仅浪费资金,还提高了运维难度,得不偿失。因此甲方IT人员尤其是项目经理必须拥有深厚的技术能力,才能从技术上把控项目,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尽量圆满完成项目各项工作。

然而新技术、新方法总是层出不穷,经常让IT人员无所适从,疲惫应付。下面通过对其分类归纳,介绍4个影响IT人员未来发展的IT新技术方向。

1)信息安全新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入侵检测系统、信息隐藏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库安全技术、网络容灾和灾难恢复、网络安全设计等。

2)软件新技术:主要关注嵌入式计算与嵌入式软件、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中间件技术、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信网络计算平台、软件架构设计、SOA与RIA技术、软件产品线技术等。

3)网络新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光通信与智能光网络、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宽带多媒体网络、IPv6与下一代网络、分布式系统等。

4)计算机新技术:主要关注网格计算、人机接口、高性能计算和高性能服务器、智能计算、磁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中文信息处理与智能人机交互等。

2.2 业务能力

企业信息化中,IT流程贯穿所有业务环节,支持所有业务的运作。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懂了IT技术不等于能够充分地与企业的业务活动结合,所以作为企业信息部门的IT人员,不能仅仅拥有计算机、网络、软件、数据库、信息安全等技术知识,还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业务活动,即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只有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商业环境,了解企业的业务需要,IT人员才能更好地通过IT来支持和影响企业的业务战略和业务流程。IT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于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及IT业务计划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信息化中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业务能力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和业务过程的参与能力以及对企业战略、业务过程中各种职能和企业整体经营环境的理解能力。那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部门IT人员需要掌握哪些业务技能呢?

1)整体把握企业业务流程。业务流程重组是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任务,要想达到高层领导的预期目标、满足业务部门的各项需求,信息部门IT人员必须了解每次信息系统所要实现的核心业务。这就需要IT人员多次走访业务部门,调研当前业务流程如何运作,听取业务人员的专业诉求。通过IT实现的流程是全局性的,是多个部门协同工作的标准,必须从整体把握业务流程的每一步,并将重组后的新流程通过宣传与培训正确传递给领导和用户。

2)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运营模式即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理解运营模式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IT人员加深对企业运营机制的认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来武装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如果缺乏这种理解能力,IT人员将被局限在非常表面化的意识层面上,他们无法参与深层次的业务话题,也很难想出能够帮助企业取得进一步成功的建设性意见,致使推行业务流程变革之路困难重重。

3)了解基本企业财务知识。由于大部分业务均以财务结算为终结,财务管理信息化便成为企业信息之路的重中之重。因此信息部门IT人员还要多多少少懂得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比如成本与利润、会计科目、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财务比率、盈利亏损报表、投资回报率等等,可以帮助理解企业的盈亏表现并把握业务部门驾驭财政预算的具体情况,这样才会更好得为财务信息化服务,消除信息孤岛,顺利达成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目标。

2.3 管理能力

企业信息化首先是项工程,是工程就有项目管理,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业务骨干、技术能手,还应拥有擅于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的管理才能。技术和管理的不同点有许多,比如:管理对人、技术对事,管理似水、技术如钢,管理重感情、技术重理性,管理贵在均衡、技术追求完美,管理是宏观的、技术是微观的。不要认为IT人员不需要管理能力,要想被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所重视做好信息化项目,推动管理变革,促进全员参与,提升项目质量,必须提高EQ水平,学会管理。那么信息部门IT人员需要具备的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

1)协调能力。由于既掌握了本企业的经营现状,又了解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因此信息部门IT人员在信息化实施中起到了中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它协助软件公司对项目进行实施,追踪项目进度;另一方面它对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行挖掘,及时反馈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角色定位要求信息部门IT人员必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者的作用。因为企业业务人员对信息化的要求一般为功能性的要求,而协助实施信息化的软件公司一般是要求企业提供出结构化的要求,于是IT部门人员必须将功能化的需要翻译为结构化的需求后再提交给软件公司,才能顺利完成项目实施中各项任务,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应用进程,提高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效率,保证企业信息化应用获得应有的结果。

2)沟通能力。IT人员往往习惯使用专业术语,更善于跟机器打交道,不擅长与管理层和用户沟通。但是在具体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说项目干系人之间的沟通贯穿项目始终,就连系统上线后的运维阶段,信息部门IT人员也要和业务部门用户、外界运维顾问经常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注意沟通内外有别、非正式的沟通有利于关系的融洽、采用对方能接受的沟通风格、遵循沟通升级原则、扫清沟通的障碍等等。另外,信息化工程牵涉人员众多,难免会因利益不均衡导致发生冲突,这时要进行良好的冲突管理,引导这些冲突的结果向正面的、协作的而非破坏性的方向发展,鼓励和保证冲突发挥其积极作用。

3)推动变革的能力。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变革,必然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梳理、优化和改造,这需要业务部门的领导和员工放弃原有习惯的工作方式,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如果说企业一把手必须成为变革的领导者的话,那么信息部门IT人员便是这场变革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自然推动变革的能力也不可缺少。首先自己要从思想上接受新系统的先进性,要对信息化变革充满信心,才能带动用户的积极性;其次要努力成为业务领域的权威,提高影响力,这样才有人追随你;要与变革领导者共同站在同一战壕,不要抱怨发牢骚,将领导的要求逐步细化、落地;坦然面对反对的声音与消极的大多数,努力争取反对派,积极带动消极派,及时反馈阶段性成果,增强用户信心等。

2.4 服务能力

在各应用系统成功上线后,企业信息化工程进入了持续完善阶段——即运维服务阶段,业务部门的用户就是服务对象。上至管理软件,下至服务器、PC机,无论哪一环节出现状况,均需要信息部门IT人员在运维中身先士卒,以最快捷的方式解决存在问题。但是,由于有些IT人员服务意识欠缺,或者认为自己是技术管理人才,牛气哄哄,不愿意以服务者的姿态面对用户,态度生硬冷漠,或者对工作不担当、推卸责任,或者响应不及时、效率低下、没有明确承诺解决期限,或者技术不过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引起业务部门用户的强烈不满情绪,对IT部门抱怨重重,甚至影响到得来不易的信息化成果,使得信息部门总是充当受累不讨好的角色。

为了杜绝以上现象,避免前功尽弃,IT人员要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原则,将用户视为工作中心,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恰当应用服务技巧,尽量高效、完美解决问题,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具体表现在:

1)优良的服务态度:即要做到认真负责、细致周到、积极主动、文明礼貌,杜绝推脱、搪塞、冷漠、轻蔑及无所谓的态度。

2)娴熟的服务技能:即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流程,针对不同的用户对象,灵活地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3)快捷的服务效率:即快而不乱、反应敏捷、迅速而准确无误。

3 小结

企业信息化工程庞大复杂、涉及范围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这项宏伟工程的核心队伍,信息部门IT人员应该身兼重任、转变认识、正确定位,力争成为技术水平高超,又懂业务流程,兼具管理能力与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动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当然,除了IT人员自身努力外,企业领导的全力支持、业务部门的密切配合与乙方顾问的精诚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友生,陈志凤.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全程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7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外包 服务外包 东软 IT人才培养

一、引言

服务外包是在全球产业升级和服务转移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国际化、跨行业、低碳、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发展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Gartner对全球IT服务外包市场分析及预测》数据显示: 2004-2009年,全球ITO市场和BPO市场保持较快速度发展,其中ITO和BPO在2004年和2009年的数值分别为1927.86亿美元、1112.97亿美元,2602.91亿美元、1719.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

二、面向服务外包的IT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金融危机后,世界外包业持续向亚太地区的中国、印度、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家转移;同时服务外包企业走向并购整合:塔塔并购花旗BPO机构、HP139亿元对EDS的收购;面向应用软件、风险管理、研发、金融分析的高附加值外包逐步扩大。所有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服务外包业的IT应用型人才具有跨专业复合型、实践应用能力强、面向业务与面向技术相结合、优秀的语言沟通能力等素质。

服务外包人才结构以高中低端人才呈金字塔形分布比较合理,而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人才队伍的结构则是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纺锤型)结构,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架构师、高级项目经理,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编码人员,尤其是前者奇缺。现有软件人才主要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端人才”。中端人才一般从事系统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等工作,这些人做架构师或高级项目经理经验和能力还不够,做程序员又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面向服务外包的IT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在了解外包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和分布各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

三、面向服务外包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由于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规模化、实用化、复合型的特点,所以部分院校尤其是一部分独立学院,立足自身优势,依托当地资源,在已有的基础上展开了各具特色的面向服务外包的IT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探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就是这样一家特色鲜明的独立学院。该院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占地面积58.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从2000年创设至今,累计投资达10亿元。10年来,得益于服务外包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东软在IT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也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

(一)立足产学研平台,构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系统

东软信息学院主要为东软集团提供人才和员工培训、客户培训,同时也为大连软件园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人才和员工培训。而东软集团则为东软信息学院提供技术支持、软件产品、师资支持、实训基地等。作为中国最大的离岸软件外包提供商,东软集团深知市场上的IT人才的不足与缺陷,将自己对IT教育的理解和客户对技术的期待转化为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探索IT教育改革。

通过上述产学互动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教育平台,如今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周围已经聚集了300余家服务外包企业,为学院应用型IT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产业环境,充分实现了教育与IT产业、与软件园区的有机融合。

(二)确立面向服务外包的IT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东软信息学院在多年办学基础上,将学院类型定位为IT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为应用型本科,特色高职;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工为主,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东北、面向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实用化、国际化、个性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院办学目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IT应用型大学。明确清晰的各层次定位,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三)构建面向服务外包产业的专业及课程体系

针对服务外包的具体岗位,东软信息学院设立了与岗位和国家职业资格相对应的专业体系,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关联度较大的专业。这些专业分别与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中具体的岗位相对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分别对应项目管理师和企业信息管理师两种国家职业资格,对应东软的咨询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等职位和岗位。

针对不同的专业,都是对明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际,调整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形成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

(四)构建基于服务外包工程实践的学习环境

学院设有近50个专业实验室,涵盖了计算机软件、网络、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电子电路、数字艺术等领域的七大系列实验室,并与国际著名IT企业共同建立了10余个联合实验室。另外,实验中心基于移动虚拟实验室的技术,研发了基于Web的开放式仿真实验平台――Labform。该平台和所承载的仿真实验系统及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以多种方式自由进行实验与学习。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可预约进行自主创新实验或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课内外科研、自由实践的学习条件。

2002年学院还首创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Student Office & Venture Office),其采用“虚拟公司”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以实践的方式真实、全面地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及流程。在校大学生自主申请成立“虚拟公司”,通过竞聘,担任公司经理、经理助理及市场部部长、技术部部长等岗位,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五)实施“引聘训评”相结合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

根据IT学科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学院通过引、聘、训、评,建立了一支“双师型”、“双薪制”、“双岗位”的师资队伍。引:引进企业工程师实施实践教学;聘:从东软集团、思科、SAP 、HP等企业聘请70余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授课能力的教师;训:企业技术专家来院培训,委派教师赴企业实训以及进行实验室实践技能训练,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评: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考核和评价指标,如计算机系教师“项目实践+过程考核”;信管系教师“SAP顾问认证证书+项目实践”。目前,学院有540余名专职教师,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1%;拥有40余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的外籍专家和教师参与英语、日语和专业课的教学。良好的师资结构为东软实施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

(六)改革学习考核方式,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在学生的学习考核方式上,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学模块,采用项目制全程设置各个模块的教学任务,明确各阶段的考核标准。如《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了5个模块:计算机系统安装与维护x1学时;文字录入基本技法和训练x2学时;Word文档编辑与xxx论述x3学时;PPT的制作技巧和xxx演讲x4学时;Excel与yyy统计分析报告x5学时。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院依据ABET国际质量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建立了东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由5个部分组成:学校质量目标、质量策划子系统、组织保障子系统、过程监控子系统、信息反馈及分析子系统。学院于2005年成立了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部,按照上述质量体系,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与改善工作,包括教师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学生辅导评估、实践教学评估等,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主任朱晓明曾明确指出,“人才:服务外包最大的期待”。的确,服务外包人才是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器。面向服务外包的IT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规模化、实用化、复合型的特点,我国各高校、各服务外包培训中心等部门应在对服务外包产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出外包产业所需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楼旭明,卫林英,张磊.服务外包人员素质模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7).

[2]陈伟,李华.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

第8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企业日渐复杂的IT系统演化为信息平台,IT架构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在和国内企业IT管理层的接触中,许多人提到希望更多地了解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师的作用,在企业蓝图规划上有所作为。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是现代企业在业务流程、应用、数据、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总体蓝图规划,就如同一个城区的规划,既从整体上规划了城市的功能,也在诸如水、电和道路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安排。

IT的蓝图有时像建一座新房子的图纸,但通常更像一个改建装修老房子的图样。IT系统的建设必须在现有系统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迁移过渡到新的设计。

规划企业架构要基于系统的现状(Current State)和企业的业务发展策略,设计出理想的企业未来的框架(Future State)。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出一系列的中间过渡状态(Intermediate State)和相应的实施计划和安排,使得企业能在平稳有序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理想的未来。

企业架构师(Enterprise Architect)是企业IT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师,他们总揽企业的业务流程、应用、数据、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兼分析师、设计师、教师、顾问、监察等数职于一身。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设计总体架构、形成业务需求、负责沟通交流、选择解决方案、评估技术策略、掌管整体方向。 好的架构师要具有高屋建瓯的视角,统揽全局的能力,深入的行业业务和技术知识,丰富的开发和实施IT项目的经验。

在国外,“企业架构师”这个概念存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般的大型企业都有架构师,是几方面架构的总和。

1、流程结构(Process architecture)。有固定角色和程序,流程严格,在操作手册上都能找到。

2、数据结构(Data architecture)

3、人员组织结构(People organization architecture)

4、技术架构(Technology architecture)包括Network architecture、Applicationg architecture、System architecture。

第9篇:it工程师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48-03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也在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随着信息化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IT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各高职院校都先后开办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来培养社会急需的IT人才。为了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各院校在IT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信息类专业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方向,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信息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有着巨大的用人需求,但为何依然存在学生就业率低、起薪低等问题呢?我院2007年的抽样调查发现,2006、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学生一次就业率低于90%,专业对口率不足30%,起薪平均低于1 200元/月,一年内“跳槽”率高于40%。

通过认真分析,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建设与生产的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和技能培养与市场脱节;二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三是人才培养总体质量不高,导致出现了企业需要人、但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为解决人才培养的模式、途径和质量等问题,我院计算机工程系自2008年开始,以服务地方信息产业和区域经济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如何与企业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问题上不断探索与总结,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双平台、双主线”的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解决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培养不协调,以及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学支撑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涵

“双平台”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为公共基础平台,所有信息类专业学生不分专业,针对信息类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能力、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逻辑编程能力、数字电路技术分析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等六大基础核心能力,完成信息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以此打牢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基础能力。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进行中期分流,教师对每名学生做出专业素质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意愿及专业素质评价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六类专业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修读,完成专业平台的学习,获取将来工作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双平台”根据信息类专业学生发展特点,基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专业潜能的基本理念,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又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效克服了传统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脱离学生认知实际、不能在专业和职业之间架起桥梁的缺点,切实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双主线”即“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学生在校三年除按培养方案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需按项目任务书在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项目,即第一学期以基础能力项目为主,第二至第六学期以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虚拟到真实的原则,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完成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如下页图1所示。“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校企紧密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全程贯穿的项目来源和技术支持,学院为企业培养留得住、能吃苦、上手快且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创新性强和学习能力强的现代IT人才,为促进信息产业及经济发展储备优质人才。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分析

我们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先后与联想集团、微软、杭州创业软件、成都音泰思、深圳途歌软件实现了深度合作,双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学生可持续学习与发展能力、项目实施能力,教师“双师”能力,实训与生产有机结合等方面着手实施改革。通过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提高了18%,首次就业率提高了9%,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也由原来的80%提高到了现在的92%,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也明显增强。对接产业、服务行业,在实践中形成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升并重培养的“双主线、双平台”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如何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技能培养齐头并进”等问题,计算机工程系以校企共同参与项目为依托,构建了“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以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为手段,以“项目全程贯穿”为核心,以企业订单培养为途径,形成了显著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围绕“如何使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更精技能,比同类院校学生更强基础”这一问题,我们探索了“双平台”方式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的“双平台”方式,一方面,用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操作、逻辑编程、数字电子技术、办公软件操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六方面知识来夯实专业基础;另一方面,从与产业对接的技能需求着手,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解决目前高职学生基础不扎实、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解决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技能并重培养的问题,我们探索并实践了“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是“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以市场需求为主,体现职教特色,构建与市场接轨的课程体系;一条主线是“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以真实项目为主,主动服务信息产业和交通行业,全面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双线并行”新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既具备岗位所要求的课程体系与知识背景,又能满足岗位的综合技能需求,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学生动手能力差、知识与技能不能有效衔接和相辅相成的问题。“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围绕“课程如何设置,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实施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课程改革与建设。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实现技术与行业同步,根据市场调研,形成了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所有专业课程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传授和总结理论知识,通过“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讲授来巩固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课程的开设能保证学生所学即为市场所需,为学生搭建了科学有效的知识结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有效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技巧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2.围绕“如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技能与素质”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提升路线”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学生入学后,形成由1个校内专职教师+1个校外兼职教师+10个学生组成的“1110”项目团队,通过1专1兼两名教师带领10名学生完成在校三年分阶段的所有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项目从易到难,从虚拟到真实,逐步向真实化、产品化方向转化。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锻炼校内专职教师的项目组织与实施能力,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下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上课的时间冲突等诸多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学生的技术文档阅读与写作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时间的掌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方式既考虑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的掌握、熟知情况,又考虑到了学生技术技能的规范与提升等方面,有效解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职业技能并重培养的问题。

“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分析

通过“双平台、双主线”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素养,其专业实践能力比较突出,在毕业前已能根据企业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完成产品、项目的设计与实现,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后能在很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表1为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分析。分析发现,无论是专业对口率、平均起薪和首次就业率都有较大提高,说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对高职IT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结语

我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践行了“适应市场的知识提升推进路线”和“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突进路线”的“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以实施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主线,强化全程项目实践教学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构建的“双平台、双主线”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还将继续立足对现代IT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四川信息产业乃至我国IT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陶再平.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6):111-113.

[2]曹丽君,张烨,杨燕萍.德国第三级教育中的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91-93.

[3]赵伐,俞建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7):49-51.

[4]邵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2):76-77.

[5]吴万敏,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J].高教探索,2010(6):108-110.

[6]庞文云,付丽.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8):433-435.

作者简介:

陈斌(1973—),男,四川中江人,博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交通安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