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拳击协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拳击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全球体育大会会期一般为6天。它的规格之高,堪称全球每年数不清的体育会议的巅峰。会议期间,除了104个奥运及非奥运项目的国际体育单项组织举行例行的年会;同时进行的还有国际奥委会的春季执委会;而全球体育大会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参会者, 是因为全球近1500名体育产业专业人士召开的为期两天的行业交流大会 这是一个以体育管理和体育产业经济为主题的大会。而这一切则构成了全球体育大会的全部内容。

全球体育大会自2003年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召开首届大会,至今已经是第九届。明年将在加拿大的冰雪城市魁北克举行。

奥运遗产 英国的路数

由于有“体育为何重要”的议题,再加上会议地点在伦敦,所以本届会议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自然就是体育界的最重要话题:2012伦敦奥运会。距离伦敦奥运会开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因此,利用这个机会向全球体育产业展示英国的经验,成为全球体育大会的一个重要主题。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出席了大会的开幕式,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也多次在大会上发表讲话。

会议期间,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奥林匹克遗产。会议的组织者还专门安排了参观奥林匹克公园的活动,在参观的过程中,这个听起来觉得老掉牙的字眼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2012伦敦奥运会申办时出人意料地将伦敦奥运会的主办地规划在伦敦东区, 这里是伦敦最破烂不堪的贫民区。当初伦敦申办的一个理念就是试图用奥运会来带动这个旧城区的全面改造,让体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项提议最终打动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心,奥运会的申办成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伦敦奥运会成立了专门的组织,负责不同阶段的工作。奥林匹克设施城建局(ODA),伦敦奥运会组委会(LOCOG),以及奥林匹克公园遗产委员会(OPLC)分别负责奥运会的场馆建设,赛事组织以及赛后奥林匹克遗产的管理工作。

从2005年申办成功, 六年的时间过去了。伦敦东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奥林匹克公园旧址是一块工业废地,几年内,它已经被改建为绿色空间和新兴的办公区域。伦敦奥组委负责媒体的官员皮尔斯女士说:“我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加入的伦敦奥组委,三年前我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但是,看看现在的景象,变化太大了!”

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在参观奥林匹克公园的过程中观看到这个地区的旧录像,人们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怎样的景象。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这里见证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衰:17世纪的纺织印刷,18世纪的工厂,以及近两个世纪以来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困扰,包括废料、化学物品、垃圾填放等等。

具体负责承建奥运会基础设施和场馆的奥运会设施承建局(ODA)接手时,伦敦东区75%以上的土壤重度污染,水道由于多年弃用变得污浊不堪,电缆线将整个天空的视线切割得零散不已。

奥运会城建局主席约翰.阿米特表示:“清理被污染的土地是奥运场馆能否顺利建成的最大障碍。”

最终,超过90%的被污染的土地得到清理,并通过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得到再次利用。 在奥运会结束后,奥林匹克公园将被改造成为欧洲近150年以来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公园周围的社区可以使用这一户外空间;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个区域还将创造上千的工作机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 不仅带来的是伦敦东区的复兴,而是英国借助伦敦奥运之力推动英国经济走向繁荣,鼓励新一代人更积极地参与体育。奥林匹克公园将为伦敦以及世界都将留下一份重要的遗产。

为拆而建的场馆

目前,伦敦2012奥林匹克场馆75%的永久场地和基础设施已经完工,奥林匹克主体育场也于3月中旬落成。2012年伦敦奥运已经开始在全球正式发售门票。在19天的比赛中,总共有26个奥运项目、645场不同的比赛,在36个场地举行。

2008年,北京举办了一届举世瞩目的奥运会。紧随其后举办奥运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虽然伦敦已经准备好举办一届有自己特色的奥运会。目前能看到的还只是它的场馆基础建设,不过已经显示了伦敦奥运会规划者独具的匠心,其秘诀就在于:为拆而建。

在伦敦2012奥林匹克公园内,共有9处场馆建设,分成永久性建设和临时性建设,而在永久性建设建筑物中,又会被分为临时性设施和永久性设施。

显然,伦敦奥运会的组办者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奥运会毕竟是一个短期的盛事。观众数量和群众参与度虽然会短期达到顶峰,但是要想维持总有这么多的人在奥运会后继续拥向奥运场馆,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本可能根本无法得到回报。道理很简单,除了世界杯足球赛,世界上恐怕再没有比奥运会更具有号召力的体育赛事,而奥运会又绝不可能年年都有。所以,如果“戏”不唱了,吆喝观众的努力越卖力就越亏本。所以,伦敦奥组委在建设奥运场馆前就做好了“拆”的计划。而拆得最有声有色的,就是标志性建筑物――奥林匹克主体育场。

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是“独一无二”的80000座的体育馆,它将用于2012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和田径项目。根据最初的设计,在残奥会结束后将改建为25000座的永久体育场。而就在它建成的同时,英超球队西汉姆联队已经通过竞标的方式获得了今后球队出场的权利,也就是说,这个80000人的体育场在奥运会后一年将作为标准的足球场而存在。而坐席也将定格在65000人。

奥林匹克体育场看起来比鸟巢小了不少,据设计人员介绍,奥秘在于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架设有一个可拆卸的轻质铁架作为附加的55000座的看台。

另外,已经竣工的拥有12000个座位的2012伦敦奥运会自行车馆―其中6000个座位为临时座位,在奥运会后,赛道将进行适当改建,以便同山地车道及其他自行车运动道结合,建成一个面向社会的“自行车公园”。这也很符合英国人的自行车奥运强项和国民普遍喜欢自行车运动的国情。

赛事申办 投向新兴国家

虽然全球体育会议在伦敦举办,但与会者的眼光则已经早已超越了伦敦,有趣的是,出于对新兴市场的共同认可,除了关注伦敦奥运会的遗产,全世界都把眼光投向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新兴的市场对于体育产业意味着无限的增值潜力。

金砖五国(BRICS=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South Africa) 成为国际体育赛事的主要舞台。巴西将举行2014FIFA世界杯和2016奥运会;俄罗斯将举办2014索契冬奥会和2018FIFA世界杯;印度刚举办了英联邦运动会和板球世界杯;中国举办了208北京奥运会;南非举办了2010FIFA世界杯,计划申办2020奥运会。

在全球体育大会期间,这里也是奥运会申办城市展示自己的舞台,以及各个国家和城市申办体育赛事的战场。除了德国慕尼黑,韩国的平昌以及法国的安纳西在为7月份2018冬奥会的最后投票进行拉票之外。各个城市也在利用这个平台争夺单项赛事的举办权。

期间北京市政府就派出以副市长刘敬民为首的体育代表团。并在大会期间和国际自行车联合会签订了“环北京自行车赛”的主办合同。

国际自行车联盟主席帕特麦奎德表示:“环北京自行车赛是国际自行车联盟全球化的自行车运动策略的重要一步。就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正在迅速建立自己在自行车项目上的世界地位,我们非常满意能够和北京达成这个共识。”

北京奥运会的评估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也表示: 希望通过常年举办环北京公路自行车赛,让“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创建北京的“无车日”,减少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

刘敬民副市长也表示,北京一流的场馆设施、城市道路也为举办新赛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希望在国际自行车联盟的帮助下,北京能够申办、举办更多的高水平赛事,打造更多像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一样的国际品牌赛事,加快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

除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之外,位于中国西部的贵州省贵阳市也将举办国际拳击联合会的一系列赛事。世界拳击顶尖水平赛事世界拳击系列赛(WSB) 暨世界拳王争霸赛决赛5月将在贵阳点燃战火。WSB总决赛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举办的最高水平、最高规格、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国际赛事。拳击作为贵州的优势竞技体育项目之一,具有良好的训练环境、群众基础和文化氛围,加上政府的重视和明星运动员的带动作用,WSB总决赛能落户贵州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

国际拳击联合会主席吴经国表示:WSB总决赛落户贵阳可以说从举办赛事的经验,城市民众对这项运动的凝聚力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些通过赛事的举办所积淀下来的经验都可以作为传统传承下去,以后提到拳击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贵阳。让拳击成为贵阳的一张名片。

体育意味着什么?

这次世界体育大会提供的信息对会议的主题提问做了丰富的解答。在世界经济发展秩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体育不再“嫌贫爱富”,而是对全世界张开怀抱。

对于出于成熟期的发达国家,体育带来的是经济的新生机会。由于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和管理经验,象英国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在经营体育大型赛事时就处处考虑到在一次盛典后如何能够长期地从辉煌中获得收益,这就是对奥运遗产的维护和开发。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体育市场的扩大,体育意味着国际地位的提升、民生的改善、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刺激。当然体育也能帮助许多还生活在贫困中的社会公民改变人生命运。但是,新生市场反过来对国际体育产业界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像中国这样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完全有资格将问题反过来询问:我们对体育意味着什么?

吴经国我们要重树国际拳联形象

早在2006年吴经国当选国际拳联主席之前,拳击界中出现的操纵比赛、裁判不公、腐败、腐化现象已经使国际拳联臭名昭著,为此,国际奥委会在召开的内部会议中已经提议如果国际拳联再不改选,拳击项目将有可能被“逐出”奥运会。关键时刻,吴经国以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身份参加了竞选,并以4票的优势当选为新一任的国际拳联主席。同时这也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去竞选单项总会主席并获得成功的案例。走马上任,吴经国主席对国际拳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革新,以此来重新树立国际拳联的形象,这其中就包括了组建WSB,即国际拳联世界拳击系列赛。

记者:国际拳联将如何在中国发展基层拳击运动?

吴经国:作为国际体育单项组织,国际拳联并不直接干预各个会员协会的工作。国际拳联的196个会员协会负责这项运动在其国家的发展。我们有信心中国拳击协会正在为这个项目的普及做出色的工作。一些会员协会国家缺少经费或者赛事组织经验,国际拳联的发展部会与这些国家的协会密切合作,并制定方案来帮助他们发展这项运动。

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国际拳联举办的“拳击之路”训练营。 在国际大赛前,我们会邀请发展中国家派拳手和教练来训练营参加两个星期的训练。国际拳联负责他们所有的旅费和食宿费。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的成功,在过去的奥运会拳击比赛中,中国在这个项目上所做的努力已初见成果。我认为中国拳击协会现在需要集中精力,进一步在学校推广这项运动。

记者:你认为世界拳击系列赛将有助于这项运动的发展,并使其在中国更受欢迎吗?

吴经国:世界拳击系列赛将有助于在全球普及拳击运动,不单单是已经组队参赛的中国,同时也包括所有49个有选手参赛的会员国家。

世界各地的拳击迷都非常希望能看到这种形式的拳击比赛。重要的是中国拳击协会也认识到,世界拳击系列赛不同于职业拳击赛,因为这是一项完全由国际拳联管理和控制的比赛。我希望即将在贵阳举行的决赛,同时作为奥运会资格赛,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的城市来举办这个赛事。

记者:吴博士认为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总体挑战是什么?

吴经国:我觉得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拳击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在举办了一届非常成功的北京奥运会后,无论是在赛事本身或是取得的成绩都已成为历史,中国需要把重点放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上,并在这个平台均衡发展所有的体育运动。

记者:国际拳联为什么选择贵阳市作为世界拳击系列赛的决赛主办城市?

吴经国:贵阳市一直在寻求在国际上推广自己的机会。

因此,他们为国际拳联的赛事提供了良好的主办条件,因此我们觉得把世界拳击系列赛决赛放在贵阳。贵阳不仅仅出了中国的拳击奥运冠军邹世明,还是中国主要的夏季旅游城市,同时,把赛事放在中国的城市举行也有助于这个赛事在中国的推广。在世界拳击系列赛里,我们已经有一个“北京龙”队参赛。

记者:作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选择赛事的主办城市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吴经国:我们首要考虑是住宿条件。一个赛事将有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参赛,因此,充足以及可负担的住宿条件对于所有运动队和官员来说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我们需要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的交通,当然,还要由一个好的比赛场馆,以及对这项运动感兴趣的拳击爱好者。

第2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摘 要 本次研究结合了拳击项目运动的特点,论述了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身体力量素质的训练特征、训练原则及训练方法,着重针对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广大青少年拳击职业运动员和青少年拳击非职业运动员,还有青少年拳击爱好者在今后的身体力量素质训练上面提供了科学化训练和规范化训练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性依据,对他们的日常训练和快速提升身体力量素质起到很大帮助。

关键词 拳击运动员 力量素质 训练 特征 方法

拳击是一项激烈的交手格斗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聪颖的头脑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等等,其中力量素质在各项素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所谓“一力三分胆”,力量素质是拳击运动的基础。

一、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特征

(一)解剖学特征

从参与拳击动作的工作肌群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作肌;另一类是支撑肌,主要是用来固定和支撑击打动作及抗击打动作过程。

(二)心理学特征

在进行大负荷量的快速力量训练中,必须要求青少年拳击运动员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充分动员自己的体力和意志力来完成练习。在力量练习发生疲劳时又需要靠意志的努力去与疲劳作斗争,所以力量素质训练与练习者的意志品质密切相关。

二、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原则

(一)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要符合个人的需要

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定的训练计划要适合于个人的需要,每个开始从事拳击运动的人,为发展拳击力量,都有不同的训练目的,不同的生理条件和不同的心理素质。

(二)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运用到拳击技术中去的原则

一个绝对力量极大的人,不一定具有良好的击打力量,也就是说能卧推100kg级量的人或许直拳击力仅为200kg,而卧推仅为70kg的人,直拳击力或许高达280kg,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拳击力量不仅取决于上肢力量,更重要在于腰腿、腹等肌肉的协调配合。武术中所谓起于腿、发于腰、催于肩、抖于臂、击于拳便是这个道理。

三、青少年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一)最大力量训练

1.最大力量训练的途径

最大力量训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杠铃、哑铃等器械增加肌肉生理横断面来提高最大力量,其特点是提高肌肉克服阻力的最大能力,可以增加肌肉的体重。其次是通过小杠铃、小哑铃、实心球等器械针对专项肌肉用力特点、动作的时空结构和肌肉工作方式上来改变肌肉协调能力,以此来提高队员的最大力量。其特点是提高队员的神经冲动的强度,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入,使潜在的肌纤维发挥出潜力。

2.最大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1)拳击运动员大多受体重限制,故最大力量的发展主要是用不增加肌肉体重来发展最大力量,因此最大力量的发展途径也要受到一定限制,大级别除外。一般是用中等重量强度,极限强度为80%,重复组数和次数较少,快速完成的方法来提高运动员最大力量。

(2)最大力量练习安排要根据训练周期、阶段和任务来制定负荷量与强度,在不同的时期要有不同的负荷比重、强度和负荷量,根据需要来制定力量训练计划。

(3)力量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安排内容、负荷量与强度要根据专项技术练习内容而合理调配。每次练习后要特别强调肌肉的牵引、放松练习,这样有利于消除肌肉僵硬的副作用。

(二)速度力量训练

速度力量训练途径主要是通过小杠铃、小哑铃等器械针对专项肌肉用力特点,有效地发展动力性力量,可以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和更好地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以此来提高队员的速度力量。

(三)力量耐力训练

1.力量耐力训练途径。其训练途径主要是通过杠铃、小哑铃、跳绳、沙袋等器械,根据专项力量的需要按照预先设置的练习内容、次数、时间、要求、组数等组成小力量循环方案。有持续性和间歇性循环训练两种方法。持续性循环训练法要求强度小,用较长时间(或次数)重复练习,每项之间不间休连续地进行训练

2.力量耐力主要训练内容。根据专项力量需要一般分为专项力量循环法、综合耐力循环法、手臂和腿部耐力循环法等等。每种循环法练习内容在8-12项。例如:专项力量循环法:小哑铃空击-弯举-平推-小鸟飞-肩后推-深蹲-转体-肩后臂屈伸-俯卧撑-重击沙袋等。

3.力量耐力负荷形式。采用中小重量(本身最大力量的40%)每组重复20-40s,节奏快速地交换进行。随着运动员耐力的能力提高,耐力训练负荷量应相调整,一旦重复次数和组数使运动员稍感轻松时,就要及时地增加重量和延长重复的时间,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四、结论

(一)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应符号青少年解剖学特征、生理学特征、心理学特征和运动负荷特征。

(二)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原则主要是要符合个人的需要、要运用到拳击技术中去的原则和和专门化训练原则

参考文献:

第3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拳击教学 抗击打能力 实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68-02

拳击教学的基本任务包括:掌握拳击理论知识、技术、战术,发展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技能,增强体质,使学生初步具有拳击运动的教学、训练、竞赛组织、裁判和科研等工作能力,培养优良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以及勇猛顽强的意志品质。

一、高职院校拳击教学与实战训练课要求

拳击训练课按照训练要求设置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的姿势训练、移动训练、拳法训练、技战术进攻与防守训练、实战组合拳强化训练等,要求学员能在规定的课时内,按课程进度的要求,循序渐进地掌握好教学内容。

一是重点复习前后移步中两臂交替前伸(如蜻蜒点水、弹簧式出拳)。上体为纵横轴转腰发力的功法,按原地与行进间向前、向后移步训练;前伸臂由立拳到横拳,转动伸臂路线,从短手放松弹至原出拳位置,与另一手平行后,出另一手。

二是实战基本姿势。进行原地与行进间前后移步;转腰试力,开始动作要缓慢,体会整体发力顺序。

三是实战基本姿势结合步法,进行左刺拳、左直拳、右直拳,再换姿势做右刺拳、右直拳、左直拳击头训练;从两面实战基本姿势做出拳动作,能更好地体会动作要点。

四是学习“8”字滑步移动中的转身闪步移重心。在“8”字移动中变换步法,设圆中心点为假设对手,注意自己对中心点的姿势是否正确。

五是联合步法移动中,加进冲刺步与急退步、闪步,向左右围绕步中,击出左刺拳或右直拳。围绕步中出拳,要求步法与拳法协调,掌握好移动中步法与出拳或不出拳的节奏。

六是总复习左右式实战基本姿势与基本步法,与左、右直拳连接冲刺步击法。

七是先右式实战姿势,空击步法与左或右直拳结合,在不停移动中出拳或不出拳。

八是换左式实战姿势,做同样空击。

九是练习直拳击打沙包或墙靶。

十是练习左、右直拳击打手靶,先原地打手靶,再练移动中打手靶。

十一是学侧摆拳基本功:两臂头上微屈臂,上举摆臂,原地和行进间训练,再练体前微屈臂,左、右摆臂。

二、高职院校拳击教学实战训练原则

(一)教学的直观性

首先,直观性展示的是运动员在实战训练中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通过感知和对事物的最直观的认识来进行学习,也就是通过直观思维来培养运动员的技能。人的认识要经过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在进行抗击打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之间进行对抗练习时,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对方拳击的击打方式和击打力量,从而判断如何来进行应对,这个过程就是实训练习的目的,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对方的能力有一个最初的判断,在比赛的过程中,更能有的放矢来应对对方的招数。

1.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示范的方法有:完整示范法、分解示范、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错误动作的示范、正误对比的示范、边讲解边示范等。示范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示范的位置应使每个学生都能看见、听到;示范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进行示范前应对学生明确提出观看的重点和次序。教师可在完整示范后,再进行分解动作示范。

2.以生动的语言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讲解、口令、提示、要求、指示、比喻、复诵、反问、提问等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在进行拳击招式和战略讲解时,可以采用示范性和直观性的方法进行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充足的训练量和训练技能,才能有预见性地去应对拳击对手的能力强弱和套路。

4.运用挂图、图表、照片、幻灯、电影录像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5.有针对性地观摩教学课、训练课和正式比赛。

左勾拳教学步骤实例:教师先示范左勾拳的打法;讲解和重复示范步法的配合;讲解和示范组合拳中击打左勾拳的方法;就防守左勾拳的方法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开始练习。

(二)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教学

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渴求知识,掌握技术的愿望和行动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拳击的兴趣。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学习拳击对增强体质和自卫防身等方面的意义,以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优化课的组织教法,合理安排练习的组数、次数、时间、运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能提高。

3.教师以身作则,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性和业务水平,注意自己的言行仪表,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耐心指导、亲切爱护、一视同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了解拳击的理论、技术、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提高教学质量。

4.恰当地运用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

(三)循序渐进的不间断性

循序渐进的不间断性原则也称为系统性原则。通过不间断性的练习,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训练,可以摸索出一系列适合自己招数的套路和拳击方法,而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行动。虽然有些知识是不能从呆板的课本上学习到,实战训练正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让运动员能够在实战中体会到书本上描写的动作要领,只有活学活用,才是自己的东西,才是将来面对拳击对手用得上的知识点。实践训练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运动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在训练中的不足,不断地进行挖掘和纠正,从而更加有规律可循。因此,简与繁、易与难、浅与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应因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而定,灵活地运用系统性原则,防止简单化、公式化。在拳击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原则可运用以下方法: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文件、大纲、计划、进度、教案,保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各项技战术的有机联系,科学地安排教学顺序。课与课之间的教学内容要衔接连贯,并注意理论与技术、技术与战术的衔接连贯性以及技术对身体素质的依赖关系等。

3.优化组织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课的密度和强度。

三、高职院校拳击教学中抗击打能力的实战训练策略

(一)抗击打能力的技术训练

在比赛中,每一行动都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技术的运用总是与战术的需要相结合,战术的实现又必然依赖于技术的合理运用。在完成每个动作或战术行动时,必须依赖于肌肉活动的能力、内脏器官的配合、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而每个行动又受思维与当时心理活动的支配。因此说,这四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必须有机地联系成一体。这种联系正是训练中所要遵循的综合性。这四方面在训练的不同时期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对这四个方面也要有不同的要求。训练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安排,使各个部分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当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应当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战术意识与技术训练相结合

通过以上对实践训练的分析,作为高职院校拳击教学来说,抗击打能力的教学能够让运动员真正懂得拳击最关键的是头脑,多挨打是为了在比赛中少挨打,要有很强的抗击打的能力,特别是在实战训练中,要清晰明了地判断自己存在的不足,在进行拳法和战略训练时,能够取长补短,将自己的软肋充分地暴露出来,才会及时地去纠正和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运动员要将战术战略与技能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技术没有战术,就难以在恰当的时机一拳致胜,因为有些机会是在不停地挨打中挖掘出来的,要在比赛的过程中,不停地用脑去发掘最有效的进攻时机,采用合理和有效的战略,让对手没有还手之力,这就是实战训练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三)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

拳击比赛时,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更加剧了对抗时的激烈程度,因而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身体机能的适应性,进行身体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只通过一般的身体素质练习是很不够的,也是不完全的。必须从拳击专项特点出发,进行与专项技术技能相结合的训练,也就是针对技术与战术的要求,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

总之,每个运动员由于体重、身高、神经类型与身体素质的差异,在技术、战术的运用以及比赛时的风格和打法等方面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注意充分地发挥个人的特长,逐步形成带有个人特点的技术风格,这也是通常所说的个别对待的原则。其关键是教练员要充分了解每个运动员的情况,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有计划地进行抗击打能力的实战训练。

【参考文献】

[1]苏晓明,赵良富.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3(03)

[2]白永刚,哈达巴特尔.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第4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跆拳道 大学生 身心健康

前言

跆拳道(TAEKWONDO)运动起源于朝鲜半岛,距今约1500年历史。在比赛中要求两人面对面直接进行格斗,比赛较为精彩激烈。近十年,作为格斗项目的跆拳道运动在全国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通过本文问卷调查,让学生在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排球、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网球、体育舞蹈、健美等运动项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发现男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占前5位的有跆拳道,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占前5位的也有跆拳道。可见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喜欢跆拳道运动。跆拳道发展历史悠久,蕴涵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形式方法多样,集健身、育心、美体、娱乐为一体,通过跆拳道练习,可以促进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体态,塑造健美的体形;通过跆拳道表演、比赛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高校之间的正常交往和友谊,扩大大学生的社交范围;通过跆拳道理论的学习,还可以修养身心,提升文化层次,增加文化底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大学生拥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思维方式对跆拳道的发展又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既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也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青年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仍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既要进行科学文化学习,又要准备走向社会,其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还将影响到将来的工作、生活,大学生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使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跆拳道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具有的健身价值和教育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跆拳道运动包含着屈伸、旋转、平衡、跳跃、翻腾等动作,对人体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均有提高。实践证明,长期坚持跆拳道锻炼,对外能利于关节肌肉,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练习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另外,跆拳道练习不受时间、季节和年龄的限制,给自我健身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跆拳道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可以起到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

跆拳道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内外兼修、蕴含深刻哲理的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有着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学校园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优越的人文环境发挥出的强大磁场效应,能为跆拳道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建立科学的校园跆拳道文化传播系统,是跆拳道传播的重要任务,重视高校跆拳道发展和繁荣高校跆拳道应是今后跆拳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我省普通高校跆拳道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非常必要。

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资料对比分析;专家访谈等对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科学有效的理论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合快速发展跆拳道运动的新途径。为培养和挖掘后备人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寻求新的理论支撑和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服务全民健身、促进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跆拳道定义

目前被引用的有关跆拳道的概念有以下3种:

跆拳道是一项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而又新颖,利用手、脚技术和身体能力进行自身修炼和搏击格斗的一种东方武技。它分为传统跆拳道和竞技跆拳道。传统跆拳道包括基本技术、品势(套路)、实战、击破和特技以及防身术、表演等内容,练习者通过修炼可以达到健身、防身、修身的目的;竞技跆拳道是指奥运会模式的实战比赛,运动员按照世跆联竞赛规则,穿戴道服、护具进行比赛,在2分钟3局的比赛时间内,使用各自的技战术,由裁判员判定最后胜负的一种竞技体育项目①。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搏击的方法,跆,其意为脚踢,摔撞;拳,是力量的象征,表示以拳头击打,以武斗智斗勇;道,指道义,是一种艺术方法。这是跆拳道追求的最高境界②。

跆拳道是一项利用拳和脚进行搏击的对抗性运动。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验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战术,并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③。

2. 大学生练习跆拳道运动的益处与作用

2.1动作相对比较简单,易于学习

跆拳道运动主要是用腿法进攻和防守,主要腿法只有7种,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对非专业的跆拳道练习者来说,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基础方面的训练,只需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刻苦的练习,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跆拳道基本动作,这一点是其他项目所不具备的。

2.2练习中要求发声,可宣泄情绪

跆拳道运动要求学生每做一个腿法动作时都需要发声,这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具备的。这种伴随着技术动作所发出的发声是发自腹腔的声音,可以将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如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等发泄出来,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处于积极向上和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其原因就在于: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会使学生长期处于过分紧张状态而产生心理障碍。调查表明,因心理疾病休学、死亡人数分别占总的休学退学人数的51.3%和50%。国家教委1989年初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主要有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④。所以说,跆拳道运动是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的窗口,是调节学生心理的有效良药。有着其它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的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

2.3可提高学生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及对身体骨骼、关节肌肉产生良好影响

跆拳道讲究动作速度迅速,可改善大脑皮层各中枢之间以及皮层中下枢之间的协调关系,提高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转换过程,促进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的发展。长期坚持跆拳道练习,可使骨骼变的更加粗壮和坚固,从而提高骨骼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性能,可增大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可使肌肉纤维变粗,肌肉的体积增大,增加肌肉的爆发力和耐久力。

2.4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及休闲娱乐性

跆拳道服装以白色为主,配以不同颜色的腰带,穿上跆拳道专用服装的练习者看起来非常精神帅气,而且跆拳道运动运用踢、劈、旋、摆、踹、蹬等腿法进行攻击,腿法攻击的动作幅度大,变化多样,常有出人意料的精彩动作出现,跆拳道的功力检验更是精彩纷呈,它主要是表演者徒手或赤脚,原地或腾空,运用不同技术以肢体直接接触木版或瓦砾,瞬间发力将其击碎,充分展示了激烈对抗中的形体美,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细分工、紧张的工作节奏、多重的社会角色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当代人强烈渴望精神家园的绿洲来滋润疲惫不堪的心灵。而当网球、健美操、瑜珈及高尔夫等时尚运动为人们熟知后,跆拳道正以集竞技、健身、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崭新姿态来到人们身边,成为时尚运动家族的一员。

2.5跆拳道运动具有教育意义

“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运动所推崇的尚武精神。练习中要以“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为宗旨,将“礼仪”意识生活化、学习化、工作化,从而激发人顽强果断、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跆拳道中的道,本身蕴藏着一种精神追求和信念,就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正义献身的崇高精神。道,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要求练习都需具有勇猛善战、敢打敢拼的素质,培养坚韧不拔的作风,讲究礼仪修养以及完善的人格。因此,练习跆拳道是内修精神、性情,外修技术、身体,能培养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是培养人们优秀品格的有效方法,并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精神。它能培养人礼让谦逊、宽厚待人的美德;造就人热爱祖国、勇于献身的思想,为祖国和国家培养具备优秀品质的建设者,这是对青少年非常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殊的教育意义。

2.6跆拳道运动具有防身特点

跆拳道运动除具备以上特点之外,关键还在于具有防身效果,这是学生喜欢此项目的重要原因。对抗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练习中通过斗智斗勇战胜对手达到锻炼的目的和效果,由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在自身遭到侵害时实施自我保护,也可以说,人人都需要自我保护,人人也都想拥有一门防身的技能。因此,动作简单易学、安全系数比较大的跆拳道运动自然就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的首选运动。

2.7跆拳道运动具有时代意义

21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特征已将生产者个体由从属地位推向基本利益主体的地位,它强调优胜劣汰,各显其能。跆拳道运动是通过肢体和精神的内外融合而唤醒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将人们的竞争欲求具体化,要求练习者勇猛善战,敢打敢拼,从而激发斗志,鼓舞精神。所以迅速、有力、准确的跆拳道精神正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在21世纪的今天,跆拳道以一种精神动力的载体出现,恰恰迎合了社会需求。

结语

跆拳道运动动作简单易学、同时又具有观赏性、教育性、锻炼性、宣泄性、防身性以及时代意义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故此,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大力更新观念,使各级领导和体育教师对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具有正确认识;加大引进专业师资人才和培训在岗跆拳道教师的力度,为广大教师提供足够的提高业务水平空间;加大在跆拳道场地、器材、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增加跆拳道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形式,成立跆拳道校代表队;增加跆拳道选项课的学习时间,组织各种跆拳道活动,组织高校或大学生跆拳道比赛;完善学科建设;完善现有跆拳道课考核制度。

注释:

①马振水.跆拳道运动风靡世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

②叶莱.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6.

③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4.

④赵长录.大学生成才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中的渗透[J].四川体育科学,2002,6(2):22-23.

参考文献:

[1] 赵长录.大学生成才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中的渗透[J].四川体育科学,2002,6(2):22-23.

[2] 马振水.跆拳道运动风靡世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 叶莱.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6.

[4] 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2004.

[5] Kyong Myong Lee,Kook Hyun Jeong.TAEKWONDO KYORUGI [M].Seoul, Kreaa: Oh-sung Publishing CO.1996.

[6] Y.-H.Nien,J.-S.Chang,W.-T.Tang The comparison of kinematics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single and successive kicking techniques for the taekwondo player with an olympicmedal:a case study

[7] 李胜国.对跆拳道竞技时技术模型的调查研究[J].大韩跆拳道协会.1983,46

第5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一、心理训练在身体训练阶段的运用

1.自我意志品质的训练。目的:发展和完善实现自我意志行为,培养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精神,并努力去克服行为中所出现的各种偏差(如疲劳等不良的身体状况)。

方法:(1)为自己制定一套完善的身体训练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情况。并详细订出各项所要达到的指标数。计划首先要实事求是,符合自己身体情况。标准过高有可能达不到,使人望而却步;标准过低则垂手而得,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达不到心理训练的目的。当完成一个阶段训练计划后,还可以重新再订新的计划指标。而重要的是在完成每一次练习时,必须按要求达到计划指标,特别是在训练困难的时候更应把握住自己完成计划。不应出现拖欠训练的现象,否则难以培养良好的心理意志。(2)利用自我刺激的方法。选定一个目标,就应根据训练的具体要求“全力去做”,用这种自我语言刺激来激发自己完成训练。

2.注意力集中和转移训练。目的:加强自我心理活动的暗示性。

方法:(1)在完成一次最大负荷练习(对自己而言)前,必须排除杂念,包括练习的困难性、练习的危险性、不能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错误的种种想法,而应默念动作要领,这是培养注意力集中和稳定的良好手段。(2)用念动训练法培养自我注意力的转移。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物体(稍有重量就行),另一头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使物体下垂(此时该物体不稳定呈随意乱摆状态)。练习时,肘关节支撑在桌面上,心要静,两眼注视着下垂物体,同时在心理默念“线坠左右摆动,线坠左右摆动……”当暗示到一定的时候,线坠会左右摆动起来,并在自我暗示下左右摆动的幅度加大,如想停止左右摆动,只须暗示“停”字即可。若想呈前后摆动,方法一样。只要将念动注意力转移,线坠自然会随着你的注意力而转移。

二、心理训练在技术训练阶段的运用

目的:提高身体在运动时的位移感,培养对周围物体的距离感及对物体移动方向的感觉能力。

方法:(1)利用倒跑(跑前先要清楚路线),跑动中可跳起并转体180度或360度或在跑动中做腾空飞脚,旋身飞摆,腾空摆莲等练习,以提高身体运动时的位移感和空间感。(2)练习转身横摆腿法,面对沙袋跳起转身飞摆勾击等腿法练习,来提高对物体距离感觉的能力。

1.思维品质的训练。目的:提高对技术训练的分析能力及培养自我对事物由感性认识(直接的身体感觉)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理解、概括总结)的认识兴趣。

方法:(1)自己对所掌握的技术动作进行“零件”似的拆散分析。分析思考后再对该技术的特点给予总结和评价。如基本技术中有直腿横摆法与抬腿屈膝侧击(勾)法的技术动作,两个动作似乎相同,但又有不同。两者各自的动作特点在哪里呢?在实践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哪一种腿法更为有效呢?类似问题都可以在拳法、腿法、摔法、拿法等技术中逐一比较认识,并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2)在技术训练中可以对某一动作提出自己的设想(设计动作)“这一动作这样做如何”、“那样做又如何”等等。对动作提出假设后,还可以进行检验,以便从中认识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这是培养自我创造能力的方法。

2.重现表象的训练。目的:加深对自身已获得(某种)技术在头脑中的印迹(痕迹)。

方法:(1)在每次训练课结束后或在晚间休息时,静坐下来(要排除其它干扰),在头脑中回忆当天的训练情景,并将训练中最主要的技术动作做仔细的回忆(动作要领、行走路线、力点等)。(2)在头脑中想出1~2个自己认为在完成训练时最成功的动作图像,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这一图像,使它在头脑中能很清晰的反映出来。

三、实战训练中的心理训练

1.情绪自我调节的训练。目的:培养自我良好的心境以适合实战的需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心情的激动和平静,以及情绪的积极调动和克服消极情绪的能力。

方法:(1)静位站立,两臂放松下垂体会自己身体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过程。如在体会小臂肌肉的紧张收缩时,上臂肌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应尽量放松,不受前者紧张时的影响。身体各部位肌肉群都可以这样相互协同地练习。(2)运用自我暗示来加强自我约束。如你在排队买东西时,队伍很长,进展的速度又很慢(或从事其它枯燥无味的事情),此时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将这种厌烦的心情排解,就会使自我的心境得到平静和宽舒,“既然是来买东西,就应该站队”,“何不利用这个时间想想自己感兴趣的事”,凡此种种自我暗示都会对稳定情绪起到较好作用。

2.自我控制的训练。目的:使自我身心获得或保持有实效的动作行为,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方法:(1)运用自我思考,掌握自我主动权。当实战训练中被对手击中或处于不利于自己的状态时,重要的一点是要控制自我的焦虑,应将焦虑心情变为动力,通过自我思考“为什么连续被对方击中,问题在哪里?”“不要因为击中自己,就冲动地去做无益的拼杀”,这对抑制焦虑是有好处的。(2)利用自我建议,增强自我信念。通过多次重复地想象过去成功的体验或将来的成功。相信自己是可以冷静的,你可以使自己轻松下来。“我是可以成功的”,“对手在某些方面不如我”等等信念性的建议,会使你增强信心。(3)学会自我暗示,发挥自我潜力。用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情绪或用自己的语言控制自己的思想。如“跳动起来,不要停”、“出拳攻击对方”、“逼上去使对方无路可走”、“我必须保持冷静,不要随意浪费体力”等等。以暗示来控制自己。

3.实战心理假设训练。目的:通过心理假设训练以提高自我的战术思维能力,培养对技术动作的创新、组合能力,以锻炼自我适应实践的能力。

第6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至1958年8月中国武术协会成立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主义武术事业的根基乍立时期。为了改变我国体育落后的面貌,建立自己的体育体制,我国在学习、借鉴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体制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逐渐构筑自身特色的体育体制。该时期在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初步发展。

1 武术成为新中国武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经过治理整顿,由“国术”转变为“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由此武术按照体育的发展模式开始大踏步地发展与完善。

1.1 “武术”成为体育项目

1949年10月26日至27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武术名家张文广、王子平等参加了会议。其中,张文广代表武术界作了简短的发言,他认为:“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创造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强身健体自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运动,需要武术界与体育界联合起来,共同努力研究,使其能够发扬光大。〔1〕会议经过讨论,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成功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张文广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就新中国武术如何发展问题进行讨论,把发展武术运动提上了新中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日程。1952年6月10日,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给新中国的武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任命为主任、蔡廷锴为副主任。国家体委专门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依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开展对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继承和推广工作。1955年国家体委在训练竞赛四司下设武术科,之后又升格为武术处。这一机构一直延续到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成立。与之相对应,各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有关的职能部门,以加强对武术的纵向管理。

1.2 改“国术”为“武术”

“国术”一词是民国时期对民族体育的总称,“类似于‘国画’‘国医’,是对本土体育的统一称谓”〔2〕。新中国成立后,“国术”改名已成为历史的趋势。

1953年,曾任“首届民运会”副秘书长兼竞赛部部长的吴江平(后任新中国第一支国家武术队领队)认为在中国可以称为“国术”的技艺很多,如中医、国画等,武术被称为国术不确切,再说国术是旧中国、旧时代的名称,故他提出改国术为武术的意见,并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得到全国体总领导的认可〔3〕。1954年,国家体委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根据“武术”的价值特征、“国术”一名的由来及一般语言习惯,在全国统一使用“武术”一词〔4〕。

1.3 武术的治理整顿活动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剿匪反霸,清除旧社会遗毒以及镇压反革命等方面的重任,政治情况比较复杂。另外考虑到武术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1955年,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体委决定在“整理研究”的方针指导下,开始对武术工作进行治理和整顿。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武术工作“暂时收缩加以整顿”、“整理研究”无疑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对武术的消极作用看得过重,也停止了一些不该停止的武术活动,有的老武术工作者还受到了不正确的对待,在客观上又限制了武术的发展。为此,1956年后当中国进入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时,国家副主席刘少奇同志在同国家体委负责人的谈话中指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科学价值,采用各种办法,传授推广。”刘少奇同志的这一指示精神促使武术跳出了1955年整顿、收缩的阴影,在研究、改革、推广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57年6月19日,在观看“1957年武术评奖观摩大会”,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武术“今后应大力提倡,大力开展”〔5〕的意见。

2 “第一届民运会”的成功举办

1953年11月8日至12日,“为了研究和整理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以便于逐步地提倡和推广,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所爱好的体育项目”〔6〕,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天津市第二人民体育场举办了“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84年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将之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这次大会期间,阐述了精辟独到的“八字方针”,为未来武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1 大会项目类别

大会设竞赛项目、表演项目和特约表演三大类,明确规定“凡开石、开砖、排肋、油锤贯顶……违反生理之项目不得参加表演”〔7〕,其具体要求为:

(1)竞赛项目

竞赛项目共包括国内流行的摔角(跤)、国际流行的拳击、举重(杠铃和石锁两种)、步射(弓箭射准)和击剑(短兵)五个项目。

(2)表演项目

大会规定“凡各民族在劳动生活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武术、民间体育、骑术等项目,且具有民族风格和体育价值的,都可报名参加表演”〔8〕。为保证大会的顺利进行,大会对表演项目的时间进行了规定。其中武术表演不得超过5分钟,民间体育表演不得超过10分钟。

(3)特约表演

特约表演的项目主要有天津市的狮子舞、李文贞的剑术、中国人民的马舞、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击剑、河北师院的沙袋球、中国杂技团的杂技、与内蒙古的马球以及华北区与内蒙古的蒙古式摔跤等项目。

这次大会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普遍重视,据统计共有来自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人民、中国火车头体育协会等九个单位的410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表演和竞赛大会。

本次表演及竞赛大会的表演评判长为徐致一(温敬铭、田雨、郭廷智分别担任武术、民间体育和骑术评判组的组长)、竞赛裁判长为张文广(赫寿岩、张登魁、朱国福、曾维祺、唐豪分别担任步射、摔跤、拳击、举重和短兵裁判组的组长),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2.2 的指示——精辟独到的“八字方针”

为宣传好这次盛会,徐源去拜访了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的同志,请他提出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

访谈期间,首先回忆了自己青少年时期在湘西生活的情景:那时在桑植,挂招牌收徒弟的拳师,就不下十几个。他们当中,有的确实有本事,但多数只不过虚有其名。他认为“民间流传的武术套路是很多的,不仅汉族有,各少数民族都有,这是要花费力气去发掘的。譬如一座宝山,大家都说它有宝,但到底有什么宝?有多少?不探明白是无从了解底细的。因此,要探明情况,发掘出来。这是头一件要作的事”。发掘不是目的,“被挖掘出来的东西,是真宝还是假宝,又得花费大力气去淘洗、整理。要剔除其违犯(反)科学的东西,打开人们的眼界,还复它固有的健康的形体”。“同叫一个名的套路,由于传人的体会、侧重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手、眼、身、步、法’。如何(能)使它符合科学原理,使人们更易于掌握,收到增强体质的效验。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件事。”在此基础上,还得花费更大的力气来总结、提高。主张发扬各流派之长,反对“到此为止”的因循守旧思想。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要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就得注意随时提高自己。做学问是这样,学拳习艺也是这样。至于提高,不外两个方法:一是从现有的基础上开拓新境界;一是博采他人的擅长。只有经过刻苦认真的揣摩,道路才能越走越宽;习前人之所习,也才能在自己的手里发扬广大,取得更大更多的成效。这是第三件事。”〔9〕

自幼喜爱武术,对武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武术运动的发展,他概括的“发掘、整理、提高、推广”八个字,精辟独到,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是对新中国武术运动的一次大检阅。当年12月2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北京青年宫主办了“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优秀运动员表演晚会”。第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支国家武术队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在这次大会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武术组织和活动迅速开展起来。

3 武术技术改革问题及套路创编活动

新的形势,新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技击性和表演性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在争论的过程中,新的武术套路创编活动拉开了帷幕。

3.1 武术技击性与表演性的讨论

解放初期,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对武术极为重视,强调武术的技击性。他在接见到北京怀仁堂表演的武术代表团时嘱咐大家:“你们不要搞李忠的枪,李万春的刀哇!花拳绣腿、银样蜡枪头可算不上武术”〔10〕,其对武术技击功能的重视可见一斑。1957年,向一亦有类似的认识,他认为:“武术如果不在技击比赛中求进步……最后必然逐步蜕化而走向衰老死亡,失去武术的本质”,为此他建议“除了加强宣传工作以外,最重要的方法是举办武术技击比赛。这种比赛除了可以提高群众对武术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推动武术向前发展的作用”〔11〕。

重视武术的技击功能并不是漠视武术的表演功能,实际上,“击”、“舞”是武术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1953年蔡龙云认为“武术运动创始以来,始终是从‘技击’、‘舞蹈’这两个艺术方面发展的”、“武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既具有实用的价值,又对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表演上也是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的”,但“属于技击方面的如实战性的劈刀、刺剑、散手、擒拿等等”“目前还没有一定的竞赛规则与护具,因此还不容易实行比赛。”〔12〕1957年蔡龙云继续发展了这种认识,他认为:“我国武术从创始到现在,始终是循着‘击’和‘舞’两个方面发展。这两个方面传统地构成了整个武术运动”。“‘舞’的方面”“还须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在基本技术上,我们应该学习和揣摩芭蕾舞的腰腿训练方法,这会加强武术的艺术性”。“推手、散手、劈刀、刺枪等,都还须在保留它的运动特点下,制定一定的护具和竞赛规则。同时还可以吸收国际比赛的规则和攻守方法”〔13〕。

温敬铭在武汉工作安定后,加强了对武术理论的研究,一方面他主张“花拳绣腿,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另一方面他认为“武术动作要有攻防含义”,“武术应该是动作精确的美,方法巧妙的美,姿势雄壮的美”。在此认识基础上,温敬铭开始对散打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4〕。

3.2 武术套路创编活动

该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张文广等创编了《志愿军战歌》、24式太极拳及青年拳等新编套路。

3.2.1 “武舞”——《志愿军战歌》的创编

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中国参战,各地纷纷举行支持抗美援朝的活动。其中,天津市体委举行了一次全市抗美援朝武术表演和摔跤比赛大会。为了大会的顺利召开,张文广选用当时流行的《志愿军战歌》,进行了武术套路的创编,并在会上和会后作了表演,起到了鼓舞人心、弘扬武术、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这套拳的武术动作如下〔15〕: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选用上步对拳提膝亮掌,接大跃步前穿,接左弓步冲右拳;“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选用并步站立,左抱拳右接拳屈臂胸前举,接右跨步向右后跳转,架冲拳;“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选用先前左右闪打;“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则是选用震脚双推掌,接右后转身打虎式。

3.2.2 24式太极拳的创编

为开展好群众性武术,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太极拳的锻炼中来,国家体委邀请了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开始了制定“精简太极拳”的工作。但创编的结果是该套拳成了综合套路,内容包含各个门派的一些主要动作,结果普遍反映不好,不利于普及而宣告失败〔16〕。

1955年,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再次研究,决定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最终由李天骥执笔,并以他演练的动作拍摄了照片,出版了书籍和挂图。由于该套路共24个动作,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为“24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的创编给当时武术界的保守思想以无情冲击,曾引起了一些置疑、攻击,但因为它广泛的适应性、健身性,最终还是赢得了人心、征服了习练者。1959年,总理向来华访问的日本政治家古井真实先生推荐太极拳,李天骥应约进行了教学工作,教学内容就是24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的创编,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有报刊就指出“24式简化太极拳是‘拳为民所用’的重要功臣”,“20世纪太极拳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就是24式简化太极拳的编创,这是一次充满智慧和勇敢的太极拳社会实践活动,它极大地拉近了传统和现代的距离,完成了一次优美的弧形大跨越”〔17〕。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3.2.3 青年拳的创编

关于青年拳的命名,创编者张文广解释说:“之所以命名为青年拳,是因为在我编辑时,我感到武术事业需要后继有人,特别是青少年,应该继承、发展我国的武术。所以需要从基础学起,从青少年学起。既然我是写给青少年的,我就自命为《青年拳》”〔18〕,由此看来青年拳就是适合青少年习练的拳术套路。创编这套拳时,正值批判“唯技击论”期间,但张文广经过仔细考虑,还是决心把它编写出来。最终在武术教研室王德英老师的协助下(协助拍摄对练动作),完成了这套拳的创编,并很快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套路围绕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以长拳类的查拳基本动作为重点,穿插一些跳跃和攻防等技术动作。青年拳共包括上、下两段,36个动作,动作幅度不大,但灵活机敏。这套拳的上半路和下半路相结合就是对练,是武术项目单练和对练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直到目前还没有人再创编出类似的套路。

3.3 武术技术改革问题座谈会的召开及温蓝绵拳之争

1957年12月11日上午,《体育文丛》杂志社邀请何坚、刘玉华、温敬铭、白振东、张登魁、常振芳、蓝素贞、王新泉、李天骥、张文广、康绍远、李浩、马贤达、陈盛甫等十四人举行了武术技术改革问题座谈会。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武术是体育项目之一,应为促进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目前,重点整理长拳和太极拳的措施是正确的,长拳已初步统一了基本动作和术语,太极拳也应该这样做。

这次会议对于怎样认识武术的特点、是否保留武术的特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谈到蓝素贞改编的“绵拳”和温敬铭的《从蓝素贞的绵拳谈对整理研究武术的看法》一文时,大家的意见存有较大的分歧。

早在1953年,蓝素贞表演的绵拳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57年,蓝素贞将自己演练的绵拳整理成书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温敬铭在详读了该书后,对蓝素贞这种勇于创造的精神和基础功夫颇为钦佩,但对她创造的方向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现在整理研究武术是在老树上发新芽”。而蓝素贞的绵拳,六段36个动作,除第二段还像拳术外,其余五段都是把武术的动作芭蕾化了。温敬铭认为这种创造方式是砍掉老树接新枝,已经将武术改头换面,绝对不可能保留武术的特点〔19〕。

1958年,蓝素贞专门撰写了《从改编绵拳谈对武术技术的看法》一文,在该文中蓝素贞认为:“武术技术是技击、体操和武舞的综合体。三者是不能分割的,但成分的轻重,不是等量配合的。因而才能形成各个拳种内容的不同和概念的区别。”发展到今天,“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和自卫的作用基本上是消失了。因此,今后在整理武术的技击内容方面……只能以它为手段,以达到强身的目的”,“唯技击论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4 武术竞赛规则的积极探索

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前,适应武术比赛的需要,该时期对武术套路和对抗运动的竞赛规则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以后竞技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1 武术套路竞赛评分方法的试行

该时期,经过三次重要的武术套路表演和比赛,武术套路竞赛的大致规则已具雏形。

1953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武术观摩大会上,不但采用了评分的方法,而且更加注重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加入了武术运动员态度和作风的分值(占总分的10%)〔20〕。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上,武术套路表演采用“有场无线”、(5人)集体评议〔21〕的方式。

1956年12月,在北京举办了12省市武术套路比赛,会上试行了“5条40字”的评分标准,这为后来制定武术竞赛规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吴陈比武”

1953年秋,《中声晚报》登载了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公仪的谈话,谓“本人深知太极拳之妙用,本社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与中西拳师研究”,而引起了澳门健身学院院长、白鹤拳传人陈克夫的反感,于是相约比武。由于香港禁止比武,擂台不得不设在澳门。1954年1月7日,在澳门新花园吴公仪和陈克夫进行了比试〔22〕,结果为“不胜、不负、不和”。

比武消息已出,就多有人反对,如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陈公哲就试图阻止,并撰文《吴陈比武评议》发表于香港《星岛晚报》进行反对,事后著《吴陈比武》一书,详述其经过。

两雄相争,必有好戏。香港《新晚报》为满足读者需求,特推出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该书在香港一炮打响,并由此拉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序幕。

4.3 陈公哲设计护具

精武体育会的陈公哲认为“凡百艺术,无竞争即无进步,武术若不实施搏击,妙用日渐失传,或景为西洋拳术取代以之”,“为今后武术前途计,亦可向实习搏击一途进展,使学习拳术者可以早日完成学拳目的,特为之设计拳斗用之护身甲及比赛规则”。其护身甲包括面甲、身甲、护阴、胶鞋等,其制定的规则大致为:分六级体重、按回合(最多不超过十六回合,每回合三分钟,中间休息一分钟)进行,并对年龄(16岁至35岁)、使用的技术和限制技术(插眼、蹬阴、口咬、拉耳、倒地停止进攻)、胜负评定(拳击中1分、脚踢中2分、倒地5分)、公证、弃权(击晕10秒不起等)、使用的擂台(依照国际拳赛标准)、比赛仪式以及其它事宜等〔23〕进行了较为可贵的探索。

1956年5月,陈公哲率队参加了广东省武术观摩大会,并登台与李佩弦表演了对打。同年6月,陈公哲应邀到北京参观全国武术观摩大会时,将所设计的比武护具献出〔24〕,为以后武术散手试点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开展武术对抗运动无可厚非。但是,由于一些反动会道门利用武术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以及随后武术界对“唯技击论”的批判,加之建国不久的实际情况,“武术是体育竞赛项目,在目前限于条件,我们只能侧重在表演方面”〔25〕,至于武术对抗性项目的开展则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26〕,这些看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中国武术进入到竞技武术套路的片面发展期。

5 学校武术的初步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改善学生体质,加强学校教育,同志于1950年和1951年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做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

武术具有较好的健体强身的功能,1956年7月,国家教育部在总结各地自编体育资料、教材的基础上,以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在这两个大纲里就有武术方面的内容〔27〕。

中小学之外,高等院校同样重视武术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9所学校设置体育系。办学条件较差,在校学生很少,不能满足全国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为此,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2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6所学校增设了体育系(科)。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学,并在机构上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学生入高等学校准备条件”为方针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开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借鉴苏联的经验,我国开始建立单科制的体育学院。

1952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上海体育学院)在上海成立,随后1953年9月1日南昌成立了中南体育学院(1955年迁至武汉,1956年改名武汉体育学院)、11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4年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28〕;1954年3月10日、9月1日、9月20月又分别在成都、沈阳、西安成立了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成都体育学院)、东北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沈阳体育学院)和西北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西安体育学院)。

这些体育系(科)和十所专科体育院校一般开有武术选修或专修课,对普及武术教育、提升武术习练者的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顾留馨越南授拳

1956年10月,总理和副总理访问越南时,向越南主席胡志明介绍了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胡志明原来学过中国武术,当听到谈及太极拳,他特别感兴趣,且表达了愿意学习的愿望。

国家体委特别重视这次教拳活动,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派顾留馨承担这一任务,时间一个月,教授内容为简化太极拳。

1957年1月2日,顾留馨从上海来到北京,到体育总会报到,见到了武术科的毛伯浩科长和张云骥副科长。毛伯浩高兴地说:“建国以后,国家还是第一次派武术教练员出国教拳,而且还是教友好邻邦越南的胡志明主席,更应祝贺。”中国武术史研究专家、顾留馨的老朋友唐豪赶写出《太极拳源流》,供顾留馨教学时参考,并为其出国教拳献计献策。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和运动司司长宝则对顾留馨做了一番鼓励,并指示说:“不要教技击性的东西,着重从医疗保健体育方面考虑。”

顾留馨在上海准备的教学内容为杨式太极拳,来到北京后才得知要教授简化太极拳。为此,他一面跟简化太极拳的主编李天骥研究简化太极拳的教学计划,一面跟陈发科老师继续学习陈式太极拳。经过十几天的准备后,1957年1月16日顾留馨从北京出发,于22日到达越南河内。胡志明正在开国民会议,经过协商后决定2月5日开始练习,锻炼时间为早6点至6点半,晚6点半至7点,分40次练完简化太极拳。

胡志明主席有武术功底,学得比较快,但为了等他的秘书、警卫、厨师等人练得更正确、熟练,胡志明总是希望教得慢一些。就这样,原订40天的学习计划只好延长至4月16日才结束,实际练了62天。其间,胡志明还要求体委、军委各派10名青年来学太极拳,以便他们推广,就这样,顾留馨又开了一个简化陈式太极拳班。

此次教拳活动获得极大成功,1957年4月17日,顾留馨踏上回国的列车。当年12月4日,胡志明在杭州时,顾留馨又以“来杭州联系商业工作,乘便为胡主席温习太极拳”为由继续教胡志明练习太极拳十几天。此后,顾留馨与胡志明不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越人民的友谊也更加深厚。

总的来看,新中国的武术事业虽然刚刚起步,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老的中国武术正期待新的机遇而实现新的腾飞。

参考文献

〔1〕〔15〕〔18〕张文广.我的武术生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明达,马廉祯.继承国学传统 促进武术发展〔J〕.中华武术,2009,3.

〔3〕区雪儿.传奇吴江平〔J〕.中华武术,2005,9.

〔4〕中央体委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为什么不把武术

称为国术〔J〕.新体育,1954,7.

〔5〕谢梅.“武术应大力提倡,大力开展”——同志谈武术.1990.6.P4.

〔6〕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秩序册(内部资料).

〔9〕徐源.奋蹄挥鞭 开创武术新局面——忆同志的一次谈话〔J〕.中华武术,1982,1.

〔10〕〔14〕刘素娥.奥运情缘——一代武宗温敬铭的奥运传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11〕向一.如何进一步开展武术运动〔J〕.新体育,1957,

13.

〔12〕〔13〕〔20〕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6〕王涛.24式太极拳,简朴出繁华〔J〕.中华武术,2006,

11.

〔17〕本刊编辑部.拳为民所用——纪念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创编50周年〔J〕.中华武术,2006,10.

〔19〕温敬铭.从蓝素贞的“绵拳”谈对整理研究武术的看法〔J〕.体育文丛,1957,9.

〔21〕聂华.我国第一次民族形式体育盛会〔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22〕〔23〕〔24〕陈公哲.精武会50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25〕徐致一.对开展武术的意见〔J〕.新体育,1957,10.

〔26〕高原.从发展的观点略谈武术中的“击”和“舞”〔J〕.体育文丛,1958,1.

第7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武术 发展 文圣拳 陈氏太极

1 传统武术概述

1.1 传统武术的定义

所谓传统武术指的是,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1]。传统武术主要通过家传和师传这两种方式进行传承,是一种久经历史考验而积累起来的民族财富,是我国重要的且相当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甚至被某些学者认为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与此同时,它还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之一,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1.2 传统武术的特点

传统武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技击动作为主要习练内容,藉以强化个体实战过程中的攻击和防御能力。第二,以套路、散手以及功法练习等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第三,通过家传和师传这两种主要方式进行传承和发展。第四,不仅涉及套路演练,而且涉及拆招单练和攻防对练,同时还涉及实战应用,并形成了多种特色鲜明且体系严谨的拳种。第五,传统武术源自于民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我国先人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视角。同时它又和中国哲学、医学以及兵学等均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

2 传统武术当展现状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模式的转型等。在文化模式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随着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社会转型给传统武术带来的冲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社会正慢慢地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导致传统武术的立足根本出现了质的转变,一些关键特征正在淡化甚至消失,使得传统武术面临着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旧的社会结构基础正在逐渐瓦解,同时新的社会结构基础尚未健全。第二,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较大转变,价值观念和人格模式较以往都有显著的区别。生存状态的转变将会给人们关于传统武术的认识和了解带来影响。目前,人们更加热衷于“快餐式”的消费文化。传统武术属于一种带有自在经验主义特点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强调经验模仿,强调“口传、身传、心授、心悟”[3]。在目前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正由于其经验主义特点而逐渐为人们所冷落,无法获得青少年的关注和喜爱。受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此一来,造成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难以为继。第三,中国社会正逐步迈入工业社会,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开始具备工业文明的相关特质。竞技武术在体制上具有巨大优势,长期主导着中国武术的前进方向,严重挤占了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武术界一些目光长远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和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出“向传统武术回归”的口号,并强调现阶段中国武术发展应关注对传统武术的回归,深入发掘传统武术的核心内涵,先有效地继承下来,再图谋后续的深化发展。

3 传统武术的当展途径

3.1 大众健身化

在大众健身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组建传统武术健身研究学术团队。国家相关体育部门应投入相关资源组建这样一支团队,其团队成员以传统武术家、运动医学研究专家、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专家等相关人士为主。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传统武术进行分门别类,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健身套路以及功法体系,满足目标人群的不同健身需求。第二,借助行政力量及社会力量逐渐普及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首先,国家体育相关部门可以直接举办或者间接支持各种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的培训班,从而培养一大批骨干成员。其次,可通过社会上的诸多相关机构(如健身馆等)对传统武术健身套路以及功法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第三,寻求国家教育相关部门的帮助,让传统武术走入和融进大中小学校,使其发展成为终身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 学校教育化

在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应对师徒传承这种模式进行转变,让传统武术走进现代校园,改变传统武术后继无人问题,从而为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储备。

在学校教育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创编传统武术教材。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由相关教育部门选出和确定一些容易推广的传统武术项目,然后要求相关资深传统武术家和相关体育专业的教授联合起来,共同创编一套较为完整的可用于体育教学的传统武术教材。在创编传统武术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的编写,同时还应做好武德教材的编写。将传统武术教材应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如开设“传统武术继承班”[4],从而让传统武术通过校园途径得以继承和发展。第二,和学生就业有机衔接起来。通过“传统武术传承班”的开设,能够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某些传统武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增设该类教育课程的同时,应该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从而将传统武术教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很好地处理“传统武术传承班”学生的未来就业问题。第三,加强传统武术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教育打破国界,面向世界已经大势所趋。在传统武术教育国际化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借助相关驻外文化交流中心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在国内外传播传统武术,与此同时,还应构建国际化平台,如国外办校,并将之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基地。

3.3 竞技体育化

在竞技体育化的发展途径中,应重视和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针对传统武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挖掘整理工作,统计到流传各地且符合传统定义的拳种共计129个。然而中国传统武术具体有多少流派,时至今日仍有很大争议。所以,有必要在之前挖掘整理的基础之上,再次针对某些知名度较大的拳种予以更进一步的挖掘,如太极拳、文圣拳、形意拳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武术予以有机整合与系统分析,从而为传统武术竞技体育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制订传统武术技击比赛规则。在竞赛办法方面,可参考竞技散打的擂台形式以及打点得分等相关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应防止传统武术技击比赛演变成竞技散打比赛,所以,应制订完善的比赛规则,突出对技术运用方面的限制。如在比赛规则中明确规定:参赛者只允许使用筛选出来的技术,否则判罚甚至直接取消比赛资格。如此一来,可有效发挥相关规则所具有的“指挥棒”作用。这样能够凸显不同门派的特色,增加观赏性的同时,还能够推动门派技击技法得以更好地传承。第三,推进传统武术技击比赛产业化。以“康龙武林大会”为代表的诸多赛事已经为传统武术技击比赛产业化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在推动传统技击比赛产业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诸多此类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从而铺筑一条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传统武术产业化道路,进而为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 案例分析――以文圣拳和陈氏太极拳为例

4.1 文圣拳

4.1.1 基本内容

文圣拳以古代阴阳无形变化的原理为拳艺指南,有文功和武功两部分组成,文功即静功,武功即动功。拳架有三十二式头趟母架、三十六式活步头趟架,十二路基本单趟功法,二趟串,一百零八式二趟架。器械套路主要有文圣战剑、文圣战刀、六合大枪、跃步奇枪、九路梅花大刀等。

4.1.2 创新发展思路

文圣拳创新性传承保护发展方案图如图1所示:

(1)创新完善技术理论体系。文圣拳的主要传承人,要在理论体系上把文圣拳与儒道思想结合在一起,从拳学思想上充分体现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在技术上,每一招每一式都体现出儒道思想。笔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文圣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就要积极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文圣拳若能通过市场经济运作,使传承人能够靠本身的技艺得到一定的收益,这样将非常有利于频危拳种的传承。太极拳、螳螂拳等传承发展比较好的拳种就很好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时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发适合现时代的技术体系,既不摒弃传统又充实内容,为其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举行国际文圣拳大会,提高知名度。当地政府可以定期举办文圣拳比赛,邀请国外的爱好者来参加比赛,交流经验。一方面,促进了文圣拳的传播与发展;以国外促国内,增强国内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习练。另一方面,以此能够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当地的旅游业,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交流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并且使更多的外国人更深入的认识了闻名世界的“儒”、“道”思想。换言之,当地政府可以组织团体到国外进行表演演出,让外国人从整体来认识文圣拳。

(3)要以民间活动的方式促进文圣拳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人们对丰富多彩的健身、修身、娱乐项目兴趣盎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把文圣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娱乐项目,会使参与者的身体更加健壮、心情更加豁然通达,使人们的生活因此而生机勃发,从而迈出轻盈的步伐,走向健康的未来。由此可见,文圣拳在丰富济宁民间生活方面,具有其它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引入学校教育。选拔聘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民间拳师到高校任教,特别是体育院系的民族体育专业,适时开设传统拳种的选修课或必修课。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引导主要传承人创编适合中小学生的健身套路,在中小学开展文圣拳的教学。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招生,适当比例地招收此类学生,以为传统武术的继续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改善和提高文圣拳传承者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为新形式下文圣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人力基础和社会保障。

4.2 陈氏太极拳

4.2.1 基本内容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

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4.2.2 创新发展思路

(1)进一步强化陈氏太极拳的组织机构建设。一是规划建设成规模的太极拳文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科研机构,面向国内、国际培养太极拳文化研究师资队伍、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太极拳文化理论研究、太极拳医学研究和养生疗养等专业人才,以满足陈氏太极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才需求。二是支持兴办中小学专业太极拳武校,动员陈氏太极拳名师返乡开办武校,发挥名师效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太极拳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各具特色和亮点的太极拳武校集群,培养陈氏太极拳竞技人才。三是落实陈氏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组织机构,建立高水平的太极拳管理团队,出台相关制度、标准与办法,实施对陈氏太极拳科学管理;四是搞好陈氏太极拳协会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程序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进而推动陈氏太极拳文化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切实落实好陈氏太极拳的发展规划。陈氏太极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厚重,已经受到国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各级政府领导要真正重视陈氏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将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按照发展规划要求,分步实施,做大做强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提升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建立、健全对陈氏太极拳普及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陈氏太极拳在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和工厂的全面普及发展。尤其是全县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重视陈氏太极拳在全县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建设,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将陈氏太极拳在中小学的普及推广抓出长久成效。同时,政府也要对工厂太极拳活动纳入考核指标,督促其建立太极拳活动的相应组织,促进工厂陈氏太极拳活动的开展。

(3)强力推进陈家沟有关陈氏太极拳历史景点建设。在科学保护陈家沟现有历史遗存、合理恢复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聘请有关古建筑专家规划建设好陈家沟东沟、陈王廷名人故居等有关景点,充分展示太极拳发源地“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吸引中外游客到陈家沟观光游览,提升景区人气,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4)重视陈氏太极拳产业链条的构建和发展。围绕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优势,强化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强化太极拳新兴产业与太极拳新兴产品发展,打造陈家沟中华太极拳国际旅游养生品牌和世界知名的陈氏太极拳文化产业基地,使陈家沟太极圣地成为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教育基地。

(5)进一步加强陈氏太极拳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强大作用,密切联系、深化合作内容,借助部级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增强陈氏太极拳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提升陈氏太极拳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在各大机场、车站常年设立陈氏太极拳接待和联络站点,方便、吸引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来温县陈家沟寻根拜祖、切磋拳艺、加深友谊。

(6)加强门派间的相互团结,形成合力,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把陈氏太极拳向国外推广。各太极拳门派均源自陈氏太极拳,各门派间要牢固树立“天下太极是一家”的思想,相互取长补短,团结友好共同发展太极拳事业,步调一致向国外推广太极拳文化。有关陈氏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组织机构,一要积极主动与国家汉办联系,借助孔子学院,有组织地向外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太极拳教练员,加大向国外传播、推广陈氏太极拳的力度。二要利用河南省、焦作市武术“节会”资源,与外国体育、武术机构及太极拳爱好者、习练者联系,发挥推广太极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多渠道向国外推广陈氏太极拳。三要发挥好国内外陈氏太极拳拳师和协会的作用,有步骤地在世界各地增设陈氏太极拳分会和联络站点,使陈氏太极拳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国外推广,带动国外太极拳爱好者来温县陈家沟参观学艺、投资兴业,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 结语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传统武术的当代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所以,应当制定和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改变这种现状,如大众健身化、学校教育化、竞技体育化等路径的积极实施,让传统武术在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创新,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利燕.Cctv5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12:184.

[2]于大波.《武林大会》栏目现状及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影响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3]张照金.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分析――以第5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4:91-97.

[4]金涛,韩政.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39-42+65.

[5]周汉毅,邱海洪.央视“武林大会”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作用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04:6-8+51.

第8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关 键 词: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家拳;传承治理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037-05

Abstract: Inherited for one hundred years, YUE Fei Boxing was evaluated by Hubei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jor events in Wushu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vernance of YUE Fei Boxing inheritance were as follows: changing from individual leadership to government leadership, changing from the mode of inheritance from master to apprentice to the mode of inheritance via modern education; changing of inheritance activities from region closed to region opened; changing of communication promotion means from “oral communication” to emerging media; changing of inheritance conception from folk grassroots culture to cultural name card.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n the govern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of YUE Fei Boxing: the inheritance subject and the inheritance object were asymmetric in terms of inheritance consciousness; the limitation of inheritance domain restricted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ttribute of “public” and “private” education was “a tiger in the way” of YUE Fei Boxing education inheritance; monopoly formed by family inheritance weakened the inheritance responsibil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roups, the neglect of the spiritual cor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de YUE Fei Boxing lose its soul, the absence of responsibility supervis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was the bottlenec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aths for inheritance: expand inheritance horizons; aggregate inheritance resources; extend inheritance influence; etc.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YUE Fei Boxing;inheritance governance

岳家拳是久战事、你死我活拼杀出来的拳术[1]。岳家拳内容极其丰富,有岳家十八战枪、三十六奇枪、岳家大枪、九步十三枪、岳家六合拳等等[2]。岳家拳是以力为基,以快为上,以灵活为特色,以巧制胜,动作顺畅、劲路舒放、手法简洁、桩步沉稳、顿挫有威、起伏有致[3]。岳家拳讲究“三元六合”,与敌交手随心所欲,攻防施技无形无踪,其拳“手手相应,招招相连,刚柔并用”,极富实战特色,在战场博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岳家拳流传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拳术体系,被湖北省定为武术保护和发展的重点项目。2008年,武穴市岳家拳成功申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研究岳家拳非遗传承治理的特征、问题与路径,对充实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积累价值。

1 岳家拳传承治理的特征

1.1 由小作坊为主向政府主导转变

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由于高度的个性化与传承的经验性注定其相当脆弱而易于萎缩以至于流失。扎根于中国民间的传统武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主要是为了生计,以走街串巷、养家糊口的自足自立的形式,在宗亲氏族和师徒之间传承至今,往往出现“秘而不传”“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的门户之见,武术传承、保护与发展掌控在传承人手中[5]。面对现代化强力冲击,以传承人为主的单兵作战传承形式或者“小作坊”“师父带徒弟”传承形式已经失去文化传承空间的基础。

1979年国家体委下发《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1983年湖北省成立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不久岳家拳被湖北省确定为武术保护和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2011年国家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后,为更好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省、市政府、文化保护中心等出台一系列有关保护和传承岳家拳的文件和政策,如2012年武穴市政府下发《部级非遗项目岳家拳保护传承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岳家拳非遗项目长效保护制度,政府投入资金200万元举办岳家拳的照片、音像资料、书籍、器械等展览,并启动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据库建设。这些有力措施足以表明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岳家拳已从自足自立以传承人为主的“小作坊”向政府主导转变,并逐渐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1.2 由师徒模式向现代教育传承模式转变

考察传统武术,从诞生到逐步发展壮大,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和文化环境一直浸淫在中国传统“伦理型”的文化范式之中的。俗话讲“师徒如父子”,就是试图在作为“传者”的师,与作为“承者”的徒之间,模拟建立起一种生物性遗传为基础的血缘亲属关系。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则是强调这种关系不是以知识、技能的传承完成即宣告结束,而是如同真正的生物遗传链条,在“传者”与“承者”的有生之年难以切断[6]。这种师徒传承是与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并自成系统,是武术传承祖祖辈辈的传统模式。

时至今日,传统武术传承中的门户之见、宗派之分始终困扰着传统武术的发展[7]。学校对于岳家拳来说,是乡村生活与传统文化之外的概念,也是现代主流文化知识获得的必要场所。武穴市文化局2011年出台“关于给予落实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家拳》保护单位武穴岳飞武校九年义务教育有关政策的请示报告”,市政府召开文广新局、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编办等单位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武穴岳飞武校岳家拳传承发展工作,会议中明确岳飞武校可以在全市范围招收初中、小学阶段学生,并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范畴。调配10名公办教师到岳飞武校任职,意味着国家教育部门对其教学活动的认可,也意味着国家会给在校学生政府补助。正是在这种独立于生活之外的课堂教育传承方式,依靠着规范化传承结构,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新的教育功能,履行着新的教育使命。

1.3 区域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经济形态是以农耕经济为核心。武穴位于鄂赣交界,属湖北黄州府广济县管辖,这里人们没有多余的资源与外界进行交换,保持着自足自给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这就使岳家拳传承形成一种封闭模式。特别是期间禁止民间私藏兵器,禁止民间习武结社,极大限制岳家拳向区域外的传播和发展。

岳家拳成为部级非遗之后,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保护方式,先后参加在荆州举办的全国武术大赛、泰山国际武术比赛、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以及首次将保存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手抄“岳家拳拳谱”参加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创办中国岳家拳协会,举办岳家拳传承人培训班,系统出版《岳家拳技击术》《岳家神功点穴绝技》《岳家拳・沥泉枪》《岳家棍》《岳家拳・六合拳》《岳家拳・双三门》和《岳家拳・实用战法》等教学光盘、书籍和音像资料,这种由区域内向区域外开放的转变,不仅充实了岳家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而且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研究岳家拳,极大提高了岳家拳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加区域外广大青少年接受传统民间文化教育的机会,增进地方群众对传统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观念的J同。

1.4 由口耳相传向主流和新兴媒体转变

在传播手段、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岳家拳传统的口耳相传传播方式出现变化,具有时代特征。岳家拳采取了多样化的手段进行宣传,如“文化遗产日”“文化馆”“网络”“杂志书籍”。借助新媒介的力量,传承具有更加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1)政府及非遗保护中心的宣传普及。一是市政府网站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栏目;二是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制作宣传牌、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三是武穴市重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均有岳家拳的表演;四是对外开放,组织学生免费参观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并举办学生征文比赛。

2)传承人传播意识的日常化。除参加各种表演、比赛等宣传外,传承人还在《武当》《体育学刊》等期刊和“岳家拳官方网站”刊登武穴市岳家拳的相关新闻和信息,利用网络和报刊媒体宣传岳家拳。

3)大众媒体广泛传播。一是先后有《湖北日报》《黄冈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体育报》《鄂东晚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专题介绍岳家拳;二是武穴市电视台专门采访了传承人,《传武穆遗风,承武术精神》《功夫中国》栏目的岳家拳教学片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题播出;三是广西永乐影视传媒公司与湖北省武穴市人民政府签订版权著作协议,永乐影视传媒公司将投资1.2亿元拍摄《岳家拳》。通过调查武穴市普通群众对岳家拳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有71.84%的人知道武穴市有岳家拳,而能准确知道岳家拳属于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则占39.18%。

1.5 由民间草根文化向文化名片转变

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来源于民间,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历经磨砺得以传承和延续。可是,我们对待民间传统武术草根文化的感情往往是暧昧和淡漠的[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下,传统武术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消失已久的岳家拳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武穴市当地政府正筹建武穴文化生态村,利用岳飞创立的岳家拳来打造“武穴文化名片”,利用岳飞爱国统一的旗帜,善良的化身,廉洁奉公、义无反顾、宁死不屈的英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气慨[9]等的美名宣传岳家拳并学习岳家拳,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潜移默化的方式传习岳飞的精神,发掘蕴涵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加强民众对文化遗产的情感联系,树立精神文化品牌,营造当地的人文家园。

2 岳家拳传承的问题

2.1 主体与对象的传承意识不对称

传承主体与传承对象在传承意识上的不一致是影响岳家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岳飞武校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也是由于家长在外出打工,无人照看孩子,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武术馆校,以保姆+健身锻炼的形式进行托管;其次,传承对象也对居高临下的师徒传承形式有极大抵触。作为传承人,在根深蒂固的师徒情结和精英身份被打落成碎片后,如何重新考量自身的传承方式,如何俯下身子亲近传承对象,在传承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成为了当下一种解困的路径选择。

2.2 场地师资、管理制约非遗的有效传承

1982年第1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倡议“各地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各种武术馆校、武术辅导社、业余学校、训练班”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武术在全国掀起一股热潮,许许多多的武术馆校风起云涌,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围绕岳家拳而成立岳飞武校。传承场地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条件,在岳飞武校中只有两块高低不平的水泥操场,练功房也只是一间空旷的水泥教室,室内仅陈设一些简单的器械;岳飞武校与外国语学校合办,该校目前仅有教师3人、学生245人,学生多教师少,很难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管理上也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校长均为岳家拳传承人。可见,传承场地、规模以及管理是制约当前岳家拳有效传承主要因素。

2.3 学校体制是岳家拳传承的障碍

由于岳飞武校属于私立学校,目前只有3名公派教师,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虽然政府在2012年调配10名公派教师的名额给岳飞武校,教师除享受国家发放工资外,岳飞武校还另付工酬,但是这样的待遇也难以将这些老师吸引过来。通过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岳飞武校学生虽然享受九年义务免费教育,但武校仍然是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普遍存在校舍基础设施较差、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落后、图书资料不足、管理混乱等问题,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私立学校的入学门槛低,再加上许多家长都外出打工,无人照看留守儿童,教师教学和管理起来很困难,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三是调配过来的教师多为在编教师,在岳飞武校任教只是临时流动,岳飞武校也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条件,而且不利于他们职称评定和个人事业发展。总之,学校体制以及教育体制的现实矛盾也制约岳家拳传承发展不可回避的事实。

2.4 家族传承垄断削弱非遗群体的传承责任

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商界、传承人以及传承群体的行为和动机并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逻辑一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岳家拳在武穴市流传几百年,其根在民间。自2008年岳家拳申报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及相关部门委托岳飞武校为传承和发展岳家拳的保护单位,采取生活补助、荣誉授予、传承场地扶持以及资金援助的方式,使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有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也造成岳家拳的传承从一个地域的使命缩小为一个家族的传承,带有严重的家族性质,传承群体非常单一,家族传承形成的垄断逐渐脱离了民间的“土壤”,引起了民间习武人士诸多质疑声,削弱了传承群体的责任和激情。

2.5 非遗精神内核的忽视使得传承失去灵魂

岳家拳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岳家拳自身良好的技击功能、健身价值、艺术欣赏价值、文化交流和科研价值外,最主要的还是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为世人所怀念、敬仰。但当前的岳家拳传承以岳家拳技击术为主要传承体系,忽略岳家拳的精神内核。文化遗产迷失文化的人文关怀,失去精神的感化,缺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境的关联和情感互动,传统文化就会苍白无力,甚至是孤立地定格在那里,即使披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衣,也会成为没有灵魂的符号代码,没有活力的“文化遗产”。

2.6 监管与评估的缺位是非遗发展的瓶颈

非物质文化遗a保护涉及的职能部门包括:传承人岳飞武校、文化局、教育局、财政局、文教科以及体育局等,这些部门或多或少在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有关联。但是各个部门分工边界还较模糊,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另外,保护工作缺乏监管。从传承人制定的“岳家拳十年保护计划”的规划看,规划内容与实际完成的工作相差甚远,保护工作的随意性以及监管的缺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未与国家要求一致,存在“重视申报、轻视保护”的现象。最后,职责不明确的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管理的交叉重叠,致使管理成本加大、效率低下,也容易造成各管理部门相互推诿,各项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确定责任主体,明确第三方绩效评估是突破岳家拳可持续发展瓶颈的首选。

3 建立岳家拳传承新机制

3.1 组建岳家拳传承与发展的智库

当前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还不够细致。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岳家拳首当其冲的工作是要理顺保护工作思路,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体系,可是武穴非遗保护中心的非遗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承担繁重、专业性较强的保护工作。需要寻求传承与发展智库的协助,邀请省内各大专院校知名学者、专家,建立岳家拳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厘清非物质文化发生和发展脉络,探寻文化规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政策的制定以及行政决策提供理论支持。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3.2 打破家族传承的垄断,完善传承的协同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可持续发展,不可能离开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不可能离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如果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利益严重失衡,结果不仅不能对“非遗”进行有效保护,而且可能对“非遗”形成毁灭性的破坏,尤其是对“非遗”所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念造成根本性的破坏[10]。所以,认识“非遗”保护工程的复杂性,合理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将保护行动纳入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合理整合与协调各种利益诉求,是当前保护措施不至于走向片面或反面的基本保障。为使保护工作科学规范,确保保护工程健康有序开展,需要成立武穴市岳家拳保护工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

3.3 拓展传承视野,聚集传承资源,扩大传承影响力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村生活被城市同化,乡民意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都足以让源自乡土、来自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打击[11]。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是简单的沿袭和单一传播,需要拓展传承视野,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做到既尊重规律,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实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文化贵在创新,贵在借鉴多种表现手段,注入新的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河南塔沟武校,充分利用中视媒体、奥运会、春节晚会等有影响力的舞台扩大影响力。一方面,传承活动扩大辐射面,可以将武穴市所有学校学生纳入岳家拳的传承范围,通过在学校体育课、课间操和开展岳家拳兴趣培训班等途径传授岳家拳;可以把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中,设立区域特色校本课程。另一方面,要注意聚集保护资源,武穴市的老拳师已经不多了,应趁他们还健在,通过授予其传承人荣誉称号、提供经济补助等调动他们教授岳家拳的积极性,在传承工作上出一份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4 树立岳家拳的品牌意识

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如河南嵩山少林寺与少林武术、武当山与武当武术,都是与区域历史地理有着天然联系。这样的文化遗产更容易利用自然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同时可以与文化旅游快速高效联动对接,盘活区域文化遗产。一座没有文化内涵和理念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很难做到持续发展。建议市政府重视和发展好武穴的非遗,利用非遗建立武穴文化生态村,为岳家拳提供展示平台,提供竞争、献艺、交流场合,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感受自身民俗文化氛围,扩大当地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周濯街,石雪峰. 武穆遗书何处寻――访岳家拳正宗发源地湖北黄梅县[J]. 武术,1990(1):20.

[2] 习云泰. 简明中国武术辞典[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49.

[3] 魏峰. 中国腿法绝技300招[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177.

[4] 政协新乡市卫滨区学习文史委员会. 卫滨区文史资料第8辑[G]//岳飞与新乡,2006:82.

[5] 于永丽.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形意拳[M]. 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152.

[6] 李菲.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J]. 思想战线,2014(6):111.

[7] 周建新. 武术师徒制传承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5(2):85.

[8] 王岗. 中华武术: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J].搏击・武术科学,2007(8):35-38.

[9] 岳飞研究会. 岳飞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1992:1.

第9篇:拳击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2、学其艺,必先识其礼;习其武,必先明其德!

3、教学目标:。跆拳道教学总结(2)一、指导思想:。

4、原来,是威博跆拳道馆的教练,正带领他的学员们在外面拉练呢,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喊着统一的号子。迈着一致的步调,就像一个军队在训练,令我肃然起敬,也让我想起去年暑假练跆拳道的那段日子!

5、防身、修身!按照《校本课程课程标准》,在精细教案中体现教学过程、教学措施、手段和方法,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好每堂跆拳道课,向40分钟抓效益,重训练,抓实效,保证学生每节课有所学、有所得、有进步、有提高。重视课后反思,多写教学心得体会。要注重改善、和谐师生关系,重视师生双向交流,关爱学生,重视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安全,不上放羊课。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重视基础技能、素养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身体素养。要及早按照年级分层分类完成教学目标,切实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6、跆拳道广告语。三年级时,我参加了这个社团,这个让我充满期待,充满好奇的社团,跆拳道的教练有两个女教练,一个是年轻美丽的林教练,一个是功夫深厚的罗教练。刚开始我有点害怕,面对这些陌生又好奇的同学,总是让我想挖个地洞钻进去,但是我不行,因为我必须学习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熟悉这些同学,如何掌握这些知识。跆拳道像是读书,当你多花一些时间,多努力学习,就很简单,跆拳道像是跑步,当你累了,跑不动了,甚至想放弃了,你就容易失败。其实,想放弃很简单,就像把垃圾丢掉一样,但是真正想成功,想克服不容易的,我在学习过程中有好几是想放弃,可是一想到爸爸辛辛劳累赚钱,让我读书,让我学习,我的心中就燃起了熊熊烈火,于是我努力的练习,终于学会了一场、两场、三场、四场和五场,现在我也是惊讶万分。当时学习的过程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一一浮现在眼前,但是因为课业的压力和家里的关系,我停止了,可是虽然我停止了,但是我并没有失败,因为我学习到了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攻击的做法,以及熟悉这些朋友,即使我停止了,但是我却很高兴,很开心!

7、讲解跆拳道是什么意思:跆字,意为像台风一样猛烈地、强劲有力地、跳踢的脚;拳字意为拳头,是用来进攻的武器;道字,意为人生的正确道路!

8、让我们走进跆拳道,感受它的魅力,接受它的洗礼!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