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拳击训练论文范文

拳击训练论文全文(5篇)

拳击训练论文

第1篇:拳击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拳击运动员;速度素质;体能训练;训练方法

前言

“快”作为拳击的第一制胜要素[1],是拳击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中之重,青少年阶段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发展处于窗口期,把握此阶段进行科学训练对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影响着我国未来拳击事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研究能够系统地说明如何科学训练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进行训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关于青少年拳击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方法的论文进行综述,为这一训练理论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1文献检索策略

本文以“青少年”“速度素质”“训练方法”“体能”“拳击运动员”为关键词查阅近20年相关文献资料。

2拳击运动员的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了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和反应速度。[2]业余拳击的竞技特点和比赛的规则决定了青少年拳击比赛主要以技术和速度为主,因此在拳击项目中,速度素质至关重要。

2.1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研究

动作速度指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一个动作的能力[2]。在拳击运动中,动作速度主要体现在快速完成技战术动作的能力,可以分为上肢的击打动作、下肢的蹬伸动作、防守动作、攻防转换动作。在动作速度训练中,核心和下肢的动作模式与训练中大多部分练习相同,因此已有的动作速度训练方法研究几乎都是围绕上肢动作速度的。据资料显示主要有八种训练手段:基础技术训练、自重抗阻、负重抗阻、身体对抗、电刺激、跳绳、沙袋、手靶。这八种手段都侧重运动员的上肢。同时,从表1也可看出,2010开始,学者们研究的内容逐渐从训练手段和内容向练习与间歇的时间安排转变,开始对负荷的结构进行研究。例如,张小军提出最高频率重复动作练习的时间不能超过10秒,且提出5s快速/25s放松×4的击打沙包和跳绳训练、10s快速/20s放松×4的空击和手靶的训练方式,2min为一组,间歇1min,速度训练中给予运动员充足的恢复时间[3]。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动作速度训练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提倡短时间、长间歇,练习手段主要为自重抗阻训练、负重抗阻训练、身体对抗练习、电刺激、跳绳、沙袋、手靶,基本技术练习采用持续练习法。

2.2位移速度的训练方法研究

位移速度指运动员在某一方向上快速移动的速度[2],在拳击运动中主要表现为多方向的快速启动、移动和着地缓冲。影响位移速度的因素主要为步长和步频,因为拳台小,运动员位移距离短,需要快速、高频的位移能力,所以步频就成了位移速度训练的侧重点。事实上影响步长的能力(如技术合理性、神经兴奋性、柔韧等)在其它训练中也练到了,所以对于位移速度大都是围绕提高步频进行的,采用高频率移动练习。高频率的移动练习指的是一定速度、多次重复的练习。表2的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9年,我国对于位移速度素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研究内容主要为短跑、跳、跳绳、球类练习,都是高频率的移动练习。其负荷小、刺激频繁、形式多样的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梁峰认为跳绳练习的强度为160次/min比较合适;跳跃类练习一般融于其它训练中,学者们并没有过多研究;球类练习使用比赛训练法,让运动员既放松又练习;短跑训练在位移速度的训练中虽广为使用,但实用性还存在争议。安俊刚等人都认为十字变向跑、沙坑步法、20m滑步折返跑、30m短跑能够很好地提升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而夏吉祥、张波的研究采用了同样的训练手段和内容,研究表明:其内容对于青少年拳击运动员速度素质无显著提高,他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太大,或是训练方法欠妥。综上所述,对于位移速度训练主要进行高频率移动练习,跳类、短跑、跳绳练习采用重复训练法,球类练习采用比赛训练法;间歇时间长,练习负荷较小,约30-50%;对于短跑类练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表1)

2.3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研究

反应速度是优秀拳击运动员的必要能力,表现为运动员的进攻反应速度、防守反应速度、防守反击的反应速度。因为在比赛中视觉感受对运动员反应速度影响较大,所以学者们以视觉感受训练为主。近20年国内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比赛练习法、游戏训练法,内容为条件反射练习和非条件反射练习两类。条件反射练习是通过动力定型原理,运动员通过长期反复重演某种动作,逐渐建立且巩固的条件反射。将动作技术与反应情景结合,练习有特定条件限制,如看到对方进攻做出闪躲动作通过不断重复加深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中的条件反射,加强运动员的预判能力和反应速度,具体练习内容主要有固定动作练习、固定攻防练习、条件攻防练习等,如一人出拳另一人做相对应的躲闪,也可根据运动员实际需要和个人特点进行设计。此练习用于初级阶段,难度较低,为初步建立条件反射打牢基础,训练负荷低、时间长,使用重复训练法。非条件反射练习是条件反射的进阶,将初步建立的条件反射逐步运用至实战场景,减少了条件限制,增加了真实性和复杂性。相对于条件反射练习其自由性和可能性更多,练习从固定的、可预知的内容变成自由的、未知的,其情境更加复杂、难控制、贴合真实的比赛需要,可以更好地加强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和快速决策能力。如:反应手靶练习、模拟实战、比赛、球类等。反应手靶、移动手靶使用重复训练法进行练习;球类练习、模拟实战使用比赛练习法进行;摸肩摸腿等信号反应类练习用游戏练习法进行。对于负荷安排,目前并没有学者进行过多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青少年拳击运动员反应速度的练习方法主要有重复训练法、比赛训练法和游戏法,内容为条件反射练习和非条件反射练习两类,包括动作空击、手靶、实战、球类、小游戏等,也可根据运动员需要进行科学设计,已有研究中多以专项技术结合为主,目的是建立熟练的与专项技术相关的条件反射。(表2)

3结论

动作速度练习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侧重上肢。手段有基础技术训练、自重抗阻、负重抗阻、身体对抗、电刺激、跳绳、沙袋、手靶;位移速度练习以提升动作频率为主,其中跳跃类、短跑、跳绳练习采用重复训练法,球类采用比赛训练法,间歇时间较长,练习负荷较小,约30-50%,对于短跑类练习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反应速度练习主要使用重复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游戏训练法,内容分条件反射练习和非条件反射练习,包括空击、手靶、实战、球类、小游戏。虽然训练方法的研究已从横向往纵向发展,但目前对于负荷结构研究还不全面、不系统,并没有将训练安排的所有元素包括在内,且大部分的文献还只是经验性的分享,其科学性和指导性不足,需要加强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超,王德新,吴国栋,邓爱民.新规则下拳击运动项目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10):89-97.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5]张小军.浅析拳击速度练习[J].搏击(体育论坛),2013,5(10):71-72.

第2篇:拳击训练论文范文

1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信息3方面对体育史、体育概论、教育哲学、安全学、生命教育理论等方面的专著展开分析研究。通过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对体育产生学说和各类运动项目的起源、演进观点进行考证;学术论文方面,重点查阅中国知网(CNKI)、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其它教育、体育核心期刊;为对体育起源中的余力论、劳动论等理论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对自1998至201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体育起源学说、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90余篇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同时也在香港大学图书馆、谷歌(Google)学术搜索网站上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最新研究资料,以期尽可能地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历史资料和前沿动态。

2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

本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见《辞海》解释)。体育本源是指原始人类为适应社会、生活和自身环境,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身体动作、身体活动等自发性行为。原始体育的活动包括生产、生存、教育、娱乐、游戏、祭祀、舞蹈、竞技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其特有的功能。在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但当时的生活、生产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指的“基础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1],因此在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存、安全一直是原始人类寻求生活保障的基本要素。随着原始人的身体意识和生命意识逐渐觉醒,他们认识到身体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生命力的中介;领悟到身体活动、强壮身体是生存和延续的基础。由此,他们有意识地做出各种保护动作和身体练习,以达到生命安全的目的。与此同时,他们觉悟到将这些动作和练习传授给后代,有利于延续人类的血脉。通过劳动、狩猎、攻击和防御,人们创造出保护生命的生活环境;透过肢体比划、涂鸦和言传身教,人们向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安全教育。原始人的生存意识、繁衍后代意识和生命保健意识,催生了维护生命的安全教育,孕育着原始体育的酵素,生命安全教育自然而然地与身体动作练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原始体育生存、安全、教育的显性功能。至此,体育教育的雏形也开始逐步形成。由此可以推论,生命安全教育是体育的本源要素之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凸显出人类生存技能传授和安全教育的特征,反映出古代体育产生的根源所在。

3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安全需要

对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进行探讨,自当从最原始的体育萌芽阶段来追溯、分析体育的起源,因此,体育产生的过程论证,便成为体育理论体系中关于研究体育起源的逻辑起点。

3.1体育产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

推本溯源,体育产生的过程有3个阶段:1)身体活动萌芽时期;2)身体练习形成时期;3)竞技赛会产生时期[2]。当人类的始祖从树上走向地面并直立起躯体,就迈出了人类进化的第一步,也进入了身体活动的萌芽时期,并开始了人类自为意识下的狩猎攻击和保命防御行为。这些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逐渐发生质的变化,由在劳动、生存、生活过程直接联系的“学习”,开始向间接联系转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动作模式。在身体练习形成时期,狩猎生产过程和保护生命延续的技能,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动作技能是依据人体的内在需求和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进行综合或整合选择。它不是某一具体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经验与教训的提炼。出于生存、繁衍对人们体能和技能的要求以及自身发育的关注,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将自己作为训练的对象,培养自己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形成了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从“身体活动”到“身体练习”,标志着体育萌芽产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演进。据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是在这个身体练习形成的时期,开始总结出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动作,并把这些生产劳动和生活本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传授给后代。到了原始社会中期,为适应抢夺资源的需要,人们沿袭并完善了古代体育动作和技术功能,用于培养斗士、教育后代。一些动作技术的体能练习日益专门化,并通过个人及群体的游戏比试,演变出最初的竞技运动和竞赛活动,形成了竞技赛会产生时期。体育产生的3个阶段伴随着人类由猿到人的体质进化过程的完成,人类社会组织也由原始人群发展为“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群体游动不定的迁徙生活,进入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也预示着氏族集团的战争出现。到旧石器晚期,争夺和保卫氏族生存空间的冲突,已经成为生死存亡的攸关大事。有组织的攻防战斗、安全防御准备和生存教育、繁衍后代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事项[3]。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掌握了比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生活技能更复杂、更高级的击、杀、刺、劈、射等搏斗和闪避、躲开、逃逸等防御的攻防技术,各种带有军事特征的古代体育项目相继出现。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应该指明,本文把体育产生的过程归因于原始人类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并非不承认体育的产生具有劳动、生产、生活等因素,或体育产生学说中的余力论、巫术论、游戏论、模仿论和劳动论,更不是要割裂体育改造人体的生理效应等作用,而是为了在相对意义上区分安全教育与劳动生产、娱乐游戏的本质,为了更有利于解剖和阐释体育起源具有的多元属性和多维需要。

3.2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学说

本文从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视角出发,尝试在学术探讨中构建体育起源的“安全需求论”。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的综合层面上最大程度地抽象出体育起源的本质,力争在客观事实层面和内在理性层面达到对体育起源的合理阐释。希望在公认的体育起源劳动论、需要论等主流学说中,补充“安全需要论”的学说,其构建依据有以下的观点。

3.2.1体育的自保公理揭示出安全需求是体育起源的根本动因

公理是指在一个演绎系统中依据客观分析、归纳确立起来的,不需要证明而作为出发点的初始命题。体育的自保公理是“不言自明”的基本命题,它反映体育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规定[4]。体育何以能够产生?从安全需求论来说,体育的启蒙是通过人类的自保行为和生存需要得到发展的。自保是人的本性,人的未特定化与发展需要的矛盾,以及人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机能特点,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爱惜生命,捍卫生命是人的本能,防御和攻击是求生的需要。对生命的珍视和保护是人类最低层次的愿望,也是最高目标的追求。原始时代,人类的祖先只能依靠双手去获取生存物品,用自己的身体去适应环境,因而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结构上的未特定化特征。人类学家格伦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先天自然性与文化习得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格伦认为,与动物相比,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在生物学上的“非专门化”及“匮乏性”特点。它表明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天生较弱。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的,完全适合于各自特定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如鸽子的方向感应、蝙蝠的声纳定位。而人类没有浓密的皮毛来应对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的爪牙来对付凶猛的天敌,因此,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必须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爬得更敏捷,更需要锻炼出超越动物的勇敢精神和意志品质,而人类这种能力获得的过程是体育产生的重要途径:“勇敢需要力量,力量源于体魄,体魄来自锻炼,锻炼必需体育”[5]。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冲动。”体育学者李力研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6]。人类学和行为学的大量研究,证明了人类通过体育锻炼而形成的身体应急反应机制和本体生存技能,可以弥补生产劳动力低下给人体造成的成长缺陷;补充生活方式不足给人体带来的机能损耗;避免恶劣环境给人体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它为人类的发展进化、遗传变异提供了外部条件,使人类能健康地繁衍下去,正因如此,使得体育成为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保护的活动和世代相传的教育,显示出其价值所在,这就是体育的自保公理。体育的自保公理证明了原始体育的起源与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毋容置疑,人的本能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其生命都离不开人与社会的需要。体育也不例外。原始人类不仅需要劳动和生活,更需要安全的环境。就体育产生的“安全需求论”而言,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保健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归纳起来,就是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强身健体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传授安全教育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需要,由此也构成了体育产生的需求动因。

3.2.2古代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凸显了生存安全技能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体育萌芽,经过雅斯贝尔斯叙述的轴心时代,演进发展出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形成了以古代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古代中国和古印度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不同文明进程和地理环境的人们对身体、生命的认知差异,创造出不同的体育项目。如西方体育的拳击、摔跤、角力、标枪、跳远、赛跑等;东方体育的射箭、驾御、武术、养生术、瑜伽等。这两种体育文化既有个性差异,又有共性特征。其共同的本质是源自生存、生活、军事、游戏;发展于教育、竞技、安全、健康和生命保护技能等过程。纵观古今中外的体育发展轨迹,从古代奥运会的五项全能、赛跑、角力等竞技,到现代奥运会的田径、足球、速度滑冰、高山滑雪等几十项比赛项目,以及东方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舞狮、龙舟、瑜伽等运动。如果我们沿着历史唯物观的路径,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去寻根溯源,不难发现,远古时代的原始体育运动项目,不外乎归类为生存形式、搏斗形式和娱乐形式三大种类。前两类形式的运动项目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和转型,虽然已发展为各有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依然带有明显的生存、格斗历史痕迹和安全教育特征。例如田径、体操、游泳这三大体育基础项目中,田径表现了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素质和技能;体操表现出人的翻、转、旋等平衡、协调和空间感觉;游泳表现出人在水中的速度、潜浮等适应能力,它们都由原始体育的最古老项目逐渐演变成现代奥运会的主要竞技项目。统计资料显示,现代奥运会比赛的20多个大项中,除了娱乐观赏的球类项目外,其它的约一半竞赛项目都体现出对抗[7]、格斗的技术特质,而这些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莫不与漫长的体育形成阶段融合了大量的生命安全技能有关。

4原始体育中生命安全观的价值取向探讨

价值取向在哲学意义上可理解为人们基于自身的价值观、立场和需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反映和主观意志体现。本文探讨的原始体育价值取向,是指古代人类以生存发展、强身健体需要为基础,对体育价值的自觉选择,包括对期望空间和环境空间下的体育价值追求。探讨体育的价值取向,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两种相向而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体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定位,人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因此,体育的价值应体现在保护生命存在、推进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等方面[8];而社会本位的体育价值取向,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体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控制的工具。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分析,人类社会经过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进化历程,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动态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一元价值取向转变为二元乃至多元的价值取向。在远古年代,人类社会是以人为本位,以个人、家庭为中心,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主导,通过体育教育,不断增强人类体质和拓展生命的存在空间并重视以优良强壮的体魄遗传给后代。在这样的原始生态环境下,古代人类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基于生存观基础上的一元导向,其体育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类期望通过不同的身体活动来实现滋养生命、丰富生命内涵、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愿望,以及追求个体生命表达、延长人类生命的体育运动体验需求上。因此,原始社会的体育价值,与人的生命存在与成长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产生了变化,人们对体育的价值从个体的需要扩展到社会的需要,一元价值取向变为多元价值取向。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强身健体价值、健康心理价值、人际交往价值、休闲娱乐价值、生命美学价值多元并存。这个时期“大河文明”与“爱琴文明”产生的体育文化与体育价值逐渐由轴心时代的希腊、中国、印度所承袭,形成了三大主要的体育价值观,如斯巴达的军事体育、中国的射御武技、印度的瑜伽养生都带有鲜明的强身健体、安全教育价值取向。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以统治者、统治阶级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体制形成,社会本位开始凌驾于人本位,在统治阶级及宗教神权看来,提倡个人生命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教育是影响其政权统治及用神权思想控制民众的巨大障碍,必须从教育体系和体育中抹去。特别是随着东方“儒家学说”、西方“神权论”及“禁欲主义”的兴起,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再被尊重,普通人的肉体生命可以被蓄意摧残,原始体育的生存安全技能被淡化和消减,甚至于体育自身也遭到统治者及宗教神权的压抑和摒弃。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与进步,并未改变统治阶级惧怕尊重个人生命价值会动摇其统治地位的观念。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体育的竞技、娱乐、休闲等价值和功能却可以带来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统治阶级的主导和指引下,体育剥离了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成为国家管治、社会稳定的工具,至此,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渐行渐远。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人文主义,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旗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社会人文思想的价值观。但是,体育的价值却更多地被引向功利主义,体育价值取向被扭曲。明显的事例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和商业体育赛事造成的体育异化现象,令体育成了对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进行“创新性追求”的手段,使功利性成为现代社会追求的首要目标。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异化现象,则导致了学校体育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或体育教学虚无化的两极效应,相反,作为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对外适应能力的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却被严重忽视。令我国近几十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严重下降,学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自然灾难时,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生命安全遭受重大威胁。种种现象表明,在近代体育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中,生命安全教育再无一席之地。直到21世纪,人类对生命价值的觉醒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意义,原始体育的安全观逐步回归体育学术研究探讨,对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审视才日渐展开。

5现代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功能的回归与挖掘

对体育功能的本源回归探讨,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回归探索中丰富、挖掘和完善体育教育的功能,进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体育教育目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体育的功能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动态的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不同的,体育的作用也不大一样。如今天我们用于娱乐、竞赛的武术、拳击、击剑运动,在古代社会主要是为了猎杀动物、搏斗自卫而施展的攻防手段。反之,在原始人视之为生存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刻在岩壁上被戳戳点点的图案,现代人不再看作是体育教育,而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当我们以历史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体育对人的个体和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就会发现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既有作用于个体和社会的功能,又有体育的独特功能和派生功能之分;向上延伸,可以发展到提升国家地位和影响,向内挖掘,则可以深入至影响人生幸福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聚焦体育的功能,可以从运动项目的功能提升和转化中得到验证。例如,武术的功能具有多元性,从最早期的生存搏斗、防守自卫功能转化到套路演练、表演娱乐的作用,之后再过渡到散打竞技比赛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又被人们挖掘和回归其独特的功能。例如近年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医学界、运动人体科学界的相关研究,发现太极拳的步法站桩练习,可以有效加强保护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9],减低和避免老年人摔倒受伤的机会,在众多预防、治疗老年性摔伤的治疗介入手段中,步法站桩练习最具疗效和最具社会成本效益[10]。目前各国的专家学者正在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可见,武术运动已经超越了体育文化、表演竞赛的范畴。它的本源功能回归,成为造福老年人平安长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又如,鉴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学生伤害事故不断发生,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如何加强安全教育和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其中的结论之一,是武术散打、拳击、空手道等对抗运动的防守、解脱技术可以有效应对暴力袭击的行为,因此,学生的人身安全防范指南把攻防对抗技术作为安全教育技能编写成教材。再有的例证: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安全事故频发,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普遍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保能力呢?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回归体育的安全教育功能。田径的走、跑、跳,攀岩的攀、爬是人们回避风险、危机处理的要素;体操技巧的前、后滚翻动作,旋转感觉和协调性,具有摔倒时,减轻受伤的自我保护作用;游泳技术更是具有水中遇险、避免溺水的拯救生命功能。类似的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具有生命保护和安全教育的功能。

6结论与启示

6.1结论

对体育的本源回归探索,得出以下的结论: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原始体育的价值取向注重人的生命存在和身体觉醒,其本质功能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的功效。古代体育的生存技能、搏斗项目虽然早已演变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但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当今文明社会,仍然能够焕发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活力和作用,能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展现出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6.2启示

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原始体育及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对未来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6.2.1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

现代人类世界,推崇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彰显的是关怀生命、维护生命质量的文明价值观。因此,确立“为了人的健康、为了人的健全、为了优化人的生命存在”的体育教育核心理念,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观,是21世纪人类社会对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和呼唤。

6.2.2构建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特色的现代体育课程体系

第3篇:拳击训练论文范文

1999年和201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两个纲领性的文件,旨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全民运动的开展需要大量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参与。地方高师院校服务地方,培养能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普及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地方高师体育教育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1.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教材进行加工和优化,根据教与学的需要,选择最优的教与学的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撰写修改教案以及教学设计评价等七方面的能力。教学设计是课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它对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2.具有较强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述清楚,体态语言运用恰当;二是板书规范美观,画出的辅助图能正确表述其内涵;三是传授运动技术示范动作正确,指导有效;四是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是具有课堂管理机制,运用激励机制有效管理课堂,能正确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六是能够正确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不仅能够让体育毕业生在应聘中脱颖而出,而且能够使其迅速适应教学岗位。

3.具有较强的运动技术训练能力

运动技术训练能力是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运动技术要领(包括动作的力量、速度、身体的展开等),有效地利用体育技术训练方法,准确地将技术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训练能力包括: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因材施教,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的能力以及管理代表队和组织比赛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体育竞赛裁判能力

体育竞赛裁判能力是指体育教育学生具备常见的运动项目竞技比赛裁判的能力,具有相应的裁判资质。具备常见体育竞技运动裁判能力的学生在毕业后,既可担任中小学校竞赛活动的裁判,又可以担任群众性的体育竞技比赛运动项目的裁判。这不仅提高了体育教育学生的社会价值,而且充分体现了高师院校体育教育在育师方面的功能。

5.具有较强的体育教育科研能力

体育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工作者理论素养的途径。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教师向纵深发展的核心力。体育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选择研究课题的能力、设计科研方案的能力、组织研究活动的能力、收集和处理科研信息材料的能力、表达和评价研究成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能力

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能力是指能够正确指导民众开展健身活动的能力,包括指导民众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指导民众常见身体保健活动以及从事民众健身运动的协调和管理能力。1995年,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地方高师体育生具有较强的全民健身运动的指导能力,不仅能够很好地为健身运动提供技术指导,而且有利于扩大其就业和创业的门路。

三、地方高师体育教育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

1.科学构建体育教育课程群,授予学生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目前我国高师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参照传统苏式模式,缺乏地方高师体育教育“地方性、体育性和教育性”的特色。具体表现为:一是在现行的必修课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仅有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法课程,师范性受到忽视。二是术科比重偏大,学科比重偏小。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与学科比例分别为52%、47.9%,而日本、美国术科比例分别占21.43%、12%。过度地倾重术科,学生只重练不学教,这正是对体育教育师范性的忽视。三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缺乏地方性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各地群众除了开展传统的运动以外,还依据自己的民俗特色和地方特点举行形式多样的健身体育运动,如散打、拳击、太极等,而目前地方高师这方面都缺乏相应的课程构建。为此,我们应构建符合地方高师体育教师培养特色需要的课程群。课程群的构建强调几点:其一,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核心课程群主要服务于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其二,高师体育教育课程群建设应与基础教育对接要以服务于中小学课程的教学为终旨;其三,改革术科教学内容,增加地方性体育竞技教学内容,增加全民健身运动所需要的健康知识、常见疾病的运动预防和慢性病的康复指导等内容。

2.创新体育教育实践体系,加强体育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壮大,在实践中展现,实践活动是孕育和养育实践能力的母体。目前,地方高师院校体育教育实践体系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实践形式单一,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其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以及训练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毕业前的专业实习,除此之外,很少开展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实习时间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第四个学年,学生忙于找工作,精力难以集中,实习效果差,严重降低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效能。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仅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这些都导致体育教育的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创新实践体系,构建多维度、多空间的实践平台,是培养体育教育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如下实践方式对加强高师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好的成效:一是推动校内实习工作坊建设,为学生实习打造平台;二是强化教育实习平台,实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培养过程的四年全程化;三是开展顶岗实习,推行教育实习的准岗位化,给学生以充分的实战;四是派遣体育教育学生担任各种体育项目裁判,培养其裁判能力;五是推动学校与社区合作,为学生历练指导全民健身运动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六是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中来,提高科研能力;七是完善实践考核机制,加强对实践过程的考核,保障实践质量,防止形式主义。

3.加强体育教育师资建设,提高体育专业师资水平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如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改革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质量,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最令人钦佩的改革也必然要在实践中失败。”特色课程群的开发与传授,人才的培养最终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来实现。地方院校师资水平相对比较弱,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学历低、职称低以及科研水平低。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质量。为此,必须加强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大量引进高学历的体育人才;二要鼓励、资助学校在职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三要构建校本培训机制,通过导师制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为其职称评定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4.推进体育教育学风建设,加强体育生的管理与引导

第4篇:拳击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

引言

篮球运动是一项可以提升身体素质及团队意识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正处在成长发育的中学生来说,具有积极促进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相同年龄学生中,参加篮球运动学生的团队意识要高于未参加运动的学生。此外,其动手能力强,具有很高的情绪控制能力,他们利用篮球运动培育了特定的信心、控制力及独立的思想能力,在生活中他们的反应敏捷,动作比其他学生灵敏和协调很多。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的对抗性体育项目,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受欢迎的运动。中国的篮球水平不是很好,和国际篮球高水平的国家比较相差更多[1]。其中制约中国篮球发展的很多因素中,后备人才缺乏是影响我国篮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后备人才培养也是篮球运动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努力发展学校篮球运动能够让我国的篮球地位持续上升,保证我国篮球运动的稳定发展[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汤池镇中学篮球运动发展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翻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从书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储备大量的理论知识;查找本课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范围,同时在选定的文献之中获取相关研究信息,从而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对事实的科学性认识形成了一种方法;并对通过本课题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3]。

1.2.2 问卷调查法对汤池镇中学的学生与教练进行问卷调查,学生318份,教师18份,一共发放了336份问卷,其中回收了281份,有效率273份,回收率97.15%,统计出汤池镇中学学生篮球运动情况,帮助本文分析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2.3. 访谈法在进行调查问卷的时候,为了使调查更加的严谨,笔者与进行调查问卷的中学生谈话,对调查问卷没有反映的内容进行填充,使论文更加有依据,并且严谨。

2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发展的现状分析

2.1汤池镇中学教师参与体育运动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汤池镇中学共有80位教师,参与篮球运动的教师人数最多共25人,占百分比31.2%;参与羽毛球运动的有13人,占百分比11%;参与跑步运动的有13人,占百分比16.2%;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有12人,占百分比15%;参与游泳运动的有10人,占百分比12.5%;参与其他运动项目的有11人,占百分比13.8%。由此可以看出汤池镇中学参与篮球运动的教师最多,在学校起到带头作用,并营造了很好的校园篮球氛围。汤池镇中学学生对篮球场地设施、器材满意度情况见表2。学生是篮球运动的参与者,他们对于当前学校篮球场地设施、器材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的教学以及学习需要是最有发言权的。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前中学中的学生认为场地等能够满足需求的占比为15%,基本满足的占比34%,不能满足的占比38%,非常欠缺的占比13%。

2.2学生参加校园篮球的现状

从表3可以看出当前汤池镇中学中非常喜欢篮球的占27%,喜欢的占38%,一般的占20%,不喜欢的占15%。从整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处于青春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喜欢运动,从学生的态度来看,汤池镇中学的篮球运动还是比较好开展的。通过表4我们可以看出,有122名中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有72名中学生是为了锻炼自身的意志,球星崇拜的有18人,只有10.62%的中学生是为了提高运动水平,其中通过篮球运动结交朋友的有15人,受同学影响参加篮球运动的有17人,这就说明汤池镇中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意志。

2.3中学家长对于孩子参与校园篮球的态度

通过表5显示结果了解到,仅仅有19%学生表示家长非常愿意孩子参加篮球项目;有28%的学生表示家长对于自己参加篮球项目持中立态度;有38%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参加篮球运动是持反对态度的;还有15%的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参加篮球运动是持非常反对的态度。在和家长的访谈中得知,他们反对孩子参加篮球运动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中国篮球这个大环境下家长对于篮球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国家队成绩不是很好让大多数家长对篮球项目没有足够的信心;第二,篮球运动量较大,非常耗费体力,打篮球之后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效果。

3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学校缺乏专业的篮球教师

作为体育教师,就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领路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引导人。汤池镇中学体育老师中,篮球专业的老师所占比例非常少,篮球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对篮球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3.2学校场地不足

因为汤池镇的经济水平有限,加上学校主管不重视篮球,学校篮球的场所设备不能很好地提供篮球的顺利进行。部分校园就没有建立标准的篮球场所,更别说在学校打篮球了[4]。还有校园是建立了比较好的篮球场所,不过也就是面子场地,担心学生损坏场所和器械,以后的维护费用不够,就不让学生在学校好的场所上打篮球等进行体育活动。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渐渐地,就打消了学生参加篮球项目的主动性和热情。

3.3学校领导对校园篮球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我国的教育制度规定,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情况是否顺利主要看中学领导是不是支持。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非常支持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领导,除了个人方面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上级领导的要求。现在社会普遍现象就是,学校比较注重文化课程的成绩,忽略了体育课程的教育。除了篮球运动不能顺利进行之外,还有每个星期两节课的体育课也经常被其他文化课程占用。有部分学校甚至把体育经费公开的用到别的地方,导致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最基础的器械设备都不能保障,这样的思想会给篮球项目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4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的发展对策

4.1提高篮球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汤池镇中学的篮球老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有着良好的知识基础,不过带队练习比赛的实践经验太少,降低了在培养中学生篮球练习方面综合成绩。第一,有关机构每一年组织举行的篮球教练员职位培养工作应该落到实处,培训工作进行之后应该设立教练员之间的报告会和交流大会,对培训内容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分享,进而提升汤池镇中学的篮球水平。第二,针对带队成绩好的,培养学生有自己独特练习方式的教练给予鼓励和奖励,营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

4.2学校应该改善场地不足的问题,为校园篮球的普及

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目前汤池镇中学的篮球场地是阻碍校园篮球开展的主要因素。篮球场地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应该多方面一起努力,做出长期的发展计划,逐渐改善汤池镇中学的篮球场地设备。篮球场地的改善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因此国家和机构需要增加对学校篮球项目的资金投入,为其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汤池镇中学应该把资金来源转移到当地的著名品牌公司中大型公司,和他们进行合作,达到互赢的目的。

4.3学校领导应重视中学校园篮球的开展

国家有关高管和校园相关主管需要很好地意识到要想提升汤池镇中学整个篮球能力,就应该重视起学校篮球运动,设立好中学篮球项目制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给汤池镇中学的篮球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5中学校园篮球发展的启示

5.1通过创新优化基础资源配置

创新的概念是1912年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作为一种机构、组织、产品的创新,需要投入诸多禀赋要素,如技术、资本以及人才等,以上要素均非独立的、割裂的,而是通过彼此间的协同,构成系统性整体,从而发挥创新效用。在校园篮球发展资源配置中,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化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展开体育内容方面的合作,并加大合作的范围、广度以及深度,充实中学校园的发展专项资金,并构建竞争性分配制度,对表现优异的中学校园篮球发展,要提供更优质的资源配置,并在技术、资本以及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

5.2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

校园篮球的要注重对“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观和历史观,将“人”的发展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发展核心,认为只有人的进步与发展才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人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主义的拥护者要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校园篮球只是校园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还是要落回到教育上,通过对校园篮球的支持和促进,让学生参与到篮球活动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才是校园篮球的真正意义。

5.3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度

将校园篮球息息相关的每一个主客体联系起来,例如:学校、学生、社会篮球爱好者、政府、社区社团、相关企业等。因为,不同领域、不同地位的主客体能够针对校园篮球给予不同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有机整合,能够使校园篮球更加多元化、系统化。这样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在进行校园篮球教育时接收整合信息,突破传统体育教育在时间、空间、对象上的局限性,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体会校园篮球的教育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篮球在发展中自有其发展的规律和规则,社会公众参与校园篮球时,必须认同并尊重校园篮球的这一规律。

5.4塑造校园篮球文化内环境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校园篮球的内环境主要是指篮球思想、篮球理念、篮球理念、篮球兴趣爱好以及篮球价值观等。校园篮球文化内环境的塑造,是中学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需要全校领导与广大师生的不懈配合与努力,从而使篮球文化内环境日臻完善,并与外环境相互促进,比如,在长期篮球活动的作用下,学生的体育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均发生了重大转变,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篮球建设中,自觉参与校园篮球文化内环境的塑造过程,这也是自我教育的实现过程所在。为此,塑造校园篮球文化内环境,不仅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者的主动性,更要发挥受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共同促进中学校园篮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论

汤池镇部分中学领导和家长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太少,这就阻碍了汤池镇中学校园篮球运动的开展。汤池镇中学篮球教练学历大部分是本科学历,缺少执教和实践经验,缺少深入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而且受过专业篮球训练的人太少,教练的综合水平有待提高。社会对中学生篮球的推广和认识太少,尤其是学校篮球运动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应该加大对校园篮球的积极推广,完善学校篮球场所和器械设备,做好对家长的宣传工作,让更多学生加入到校园篮球运动中来,促进我国篮球运动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朋.西藏民族大学校园篮球运动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拳击与格斗,2019(08):95.

[2]苟映辉.川东北中小学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1):111.

[3]张波.四川省南充市高中学生参与篮球活动现状分析[J].卷宗,2019,09(035):247.

第5篇:拳击训练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将目前高校体育文化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调查分析出发,浅谈了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人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切实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机制,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建立健全以体育文化为中心的核心竞争体系,促使高校学生形成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以强有力的竞争力优势促使高校与社会形成文化传承的态势,从而切实满足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体育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竞争力

高校体育文化,通过高校教学、比赛、课外活动等内容形式,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有利于加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体育文化人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方面,以良好的品德素质和文明建设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建立健全体育教学机制,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完善有效的学校评价制度下,引导社会和高校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评价,在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提高整体毕业生质量,促使高校群体学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以整体化和系统化为导向,明确制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以社会就业要求为基础引导高校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作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适应程度,从而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切实实现高校体育文化人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目标。

1目前高校体育文化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1.1通过社会人才需求和用人市场相关调查显示,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最看重高校学生的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政治素质、身体健康、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与此同时,也十分注重所招聘员工的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1.2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社会就业要求的满足程度,因此,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引入良好的素质教育体系,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人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从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激发高校学生参与一切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体育文化的渲染中树立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高校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建立健全社会需求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

1.3在完善的知识结构引导下,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层、中间层、发展层和最高层,从而,在高校体育文化作用下,以人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为突破口,借助外在力量,激发高校学生自身潜在能力,最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树立全面积极的态度、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竞争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切实满足就业需求。

2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人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2.1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必须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将教学、活动与全面发展等特点集于一体,建立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切实加强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方面,必须加强素质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引导作用,促使高校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拓宽相应的知识领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下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从而通过体育文化引导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在认真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工具应用类知识,从而为理解和学习体育教育科学、体育社会科学等知识提供动力,从而在知识交叉、融合和运用的基础上加强高校人才个人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引导高校学生淡化专业界限,,积极拓宽专业知识面和专业方向,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引领下促使学生专业向多元化化方向发展,从而通过具体的社会核心竞争力培养,切实实现人才复合型培养模式。在提高具有创新思维的体育教育人才时,促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训练、锻炼和竞赛等中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促使人才培养从传统单一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为社会发展提高更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人才。

2.2充分尊重体育文化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导向,充分尊重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必须注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建设,将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任务中来,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精神与与积极进去精神的培养,引导高校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以积极全面的态度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从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与修养,加强对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的热爱,在牢固的专业思想下切实加强自身对思想政治内涵的认识,最终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其次,加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重点培养,以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和团结协作,从而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工作和学习上切实实现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自身核心素质的培养、切实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最后,必须树立全面的改革创新意识,在健全的体育文化体系中树立竞争超前意识,切实从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新信息、新知识的接受能与培养,从而以社会发展为背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课外知识,实现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引领下,勇于探索,寻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优势,为自身、高校以及社会切实做出贡献。

2.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加强高校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过高校体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加强高校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激发参与各项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活动中加强高校学生对新环境与新生活的适应能力,促使高校学生在掌握基本能力与相应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对社会需要的适应层面,在体育教育文化中建立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切实加强文化课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掌握,促使高校学生在活动中具备良好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在竞赛形式中加强自身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而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与自学提高能力,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知识交叉与综合运用能力、竞赛组织与现代化能力、管理与指导能力以及思想教育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促使高校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以核心竞争力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引导高校学生拓宽专业方向的同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充分尊重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以较高的文化教学起点为基础,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程度,在具体的指导思想下促使高校将知识传授与人才培养、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而丰富和更新高校体育文化内容的新思路,正确处理文化学习和个人素质的培养关系,切实提高高校学生自身适应能力。

2.4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人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必须坚持以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切实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要求,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改革,在文化建设的引领下,引入大量现代科学知识,切实改革高校文化课与体育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各种方法,实现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为核心竞争力培养提供保证,以课堂教学和文化建设为中心加强高校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化方向转变,从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其综合素质,加强高校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手段的应用,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整合各项资源,切实加深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从实践活动中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以科技发展与知识更新为提出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以较好的学习能力促使高校学生加强对生活各种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从而在素质教育的根本作用下,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发智慧潜能,形成高校体育文化人的健全个性竞争力;最后,以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文化知识中培养高校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创新实践,从而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出发,以良好的人文学科教育不断陶冶高校学生的情感,培养高校学生高尚的情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5以开放式教育为核心加强高校学生人才身心素质的培养

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杨柳,注重高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良好的运动技术知识为基础、以开放式教育为核心切实促使学生实现全面素质发展的目标。首先,引导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洪流中,加强高校学生整体能力的转变,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教师和学生从从传统的教学观中解脱出来,以创新型的学习观为导向,通过体育文化的引导作用加强高校校园整体文化的建设,加强高校学生自我开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切实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促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在积极应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从活动中善于观察和发现,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和身心素质的培养,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找出核心竞争素质,以核心竞争力优势满足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以文化传承为导向调整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积极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将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加强高校专业课学习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高校学生心理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增加系统性强的选修课,以开放式教育体制积极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切实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标,从而引导高校学生学会做事、做人,形成高校体育文化水平下的全方位、全系统的育人环境;最后,实现践行个性教育模式,充分尊重高校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目标,从而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下,加强高校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秉承全面性和自主性的基本原则,培养高校学生和谐自然、积极向上的个性,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身体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3结语

总之,在高校体育文化下,加强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高校办学特色与文化建设,以特色求发展、以文化求生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充分尊重体育文化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高校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加强高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式教育为核心加强高校学生人才身心素质的培养,最终实现高校体育文化下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叶丹.浅谈高校核心竞争力——基于高校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人才,2010(22).

[2]庄政.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贵州体育科技,2008(1).

[3]王红艳;李林涛.浅谈高校体育文化[J].才智,2010(23).

[4]陈瑞祥.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3).

[5]高桂银.新时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9).

[6]鲁红.体育课程的人文精神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7]李钢.知识经济时代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科技进步,2003(8):159-160.

作者:朱晓红 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经过长久发展,所产生底蕴对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为了加深对民族体育认识、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展开了研究,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出发,进一步分析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并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和必然性进行分析,最后对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进行详尽阐述,希望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肓;体育文化;高校校园;影响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所谓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是借助校园场地,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从活动中感悟并吸收到体育精神和意义,具有独特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由此而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有体育精神、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竞技、体育设施、体育表演和体育道德风尚等与体育所相关的众多因素,由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殊性,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高校学生和教师是其发展的主力军。

2.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国家针对民族体育教学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针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彩多样的特点,在高校体育教学设置方面,已有部分高校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且所开设目标是为了培养民族体育教师,以便更好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在另一方面,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已经开展了更多的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课程,如民族武术、跳绳、秋千、拔河、毽球和爬杆等传统体育形式。

3.民族传统体育促进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分析

3.1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教育作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体育形式与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传统体育之中的众多形式对于整个高校之中的体育发展有着建设性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民族体育的历史积淀也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发展历程。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项目对于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体育运动是在长时间的人类运动之中产生和不断变化的,同时民族体育运动带有更多传承性色彩,对于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3.2便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

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往往对于运动场地和活动设施没有太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高校运动场地的众多限制因素而言,往往具有自由、豪放的运动特征,这点非常符合高校学生自由的心态,所以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能够针对性的去进行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工作,因地制宜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3.3民族传统体育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高校中的学生往往来自于国家的各个地区,个人生活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往往千差万别,尤其是对运动的热爱程度和个人的身体素质往往存在众多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之中去进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对于那些竞技运动条件略低的学生来说是一项福音,在众多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发掘学生身体中的运动细胞,使他们获得运动中的乐趣,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学生体育教学和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有重要意义。

4.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的必然性分析

4.1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符合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求

在整个教学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能够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不断建设和发展,而且要能够与时俱进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素质综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个人精神价值观念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2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适合终身体育要求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更多是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产生发展的,更多的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所以在更多方面,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终身运动的观念不谋而合。民族传统体育不过多去参与竞技运动,体现出民族团结、协作、配合、共享快乐的集体形式,更多的是为了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形式丰富多样,能够更多的去进行体育活动的运动。所以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运动特点针对性地去自主选择运动方式。

4.3有利于遏止竞技体育异化现象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对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方面,对于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所以需要我们去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能够更多的影响到现当代的竞技运动,能够培养高校学生热爱祖国以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以及丰富高校体育运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

5.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

5.1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发展不仅仅是需要众多体育运动项目参与,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有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运动设施以及体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只有能够保证体育物质文化的满足,才能够保证体育运动文化的科学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通过体育物质进行体育运动能够更好的建设体育文化,才能够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2有利于深化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为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鲜力量,学生通过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项目,能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格和精神素养,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学生的思想精神和道德品质增添新的力量。比如通过中国传统的太极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个人世界观的认识,对于世界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且通过对武术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起一种拼搏奋进的思想,同时学习武术能够锻炼学生的精气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6.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高校建立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全面分析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加入武术、拳击、跳绳和太极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通过研究能够看出民族传统体育便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和顾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高校中开展民族体育运动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保证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和有利于深化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科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锦环,刘学磊,王晓东.刍议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J].才智,2015,36:187.

[2]孙玲娜.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59-161.

[3]蒲西安,莫儒强.四川省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04:108-111+24.

[4]刘贞情,张影松,王洋.开展民族传体育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J].科技视界,2014,03:165+255.

作者:陈文灿 来勇

第三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摘要:体育文化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论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进而探讨其功能,以此来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向前进步,养成师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特征;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划归为校园文化的范畴,又可以划归为体育文化的范畴。它既可以帮助学校养成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也可以帮助学校开展体育活动与助推师生身心健康成长。但是,当下部分学校并没有足够重视发展体育文化,造成体育文化还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价值。而这主要归因于高校尚未认清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没有足够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因此,各高校应该认真解读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涵义,科学把握其特征、功能,以更好促进体育文化的建设。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文化[1],师生广泛参与其中,是一种以体育活动为主的文化类型;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文化一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的界定。广义上来说,它被限定在了高校之中,以师生为主要参与者,教师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各项活动,如体育赛事,来达到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创造出来的物质层面的东西(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体育精神、学生心理素质等)都属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2]。而从狭义上来说,它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笔者在该文中采用广义上的概念界定。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虽然隶属于校园文化这一大的范畴,但是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征。

2.1内隐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来讲,摆脱不了自身的文化特质。它以内隐的形式,隐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行为。一旦高校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对于提升集体荣誉感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2.2时代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其他类型文化形态没有本质的区别,来源于时代,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这是不能规避的事实。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文化也随之得以丰富。高校是教育工作开展之主要场域,也是重要场域,属于社会文化大系统,必定会受环境影响。高校这一特殊场域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其他社会因素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当下体育精神的时代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高校体育文化,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2.3多样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要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各项活动,而且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课余时间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师生都可以自主选择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令人可喜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意识到,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单靠一两节体育课是远远不能够的,必须将课内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课外多姿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有体育课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很高,有利于全新健身、终身教育的实现。与此同时,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2.4全面性

高校校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合作能力、自主能力等多层面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集体的荣誉感、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以及完成体育项目的成就感。除此之外,还可以促进学生美学素养与审美价值的养成。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只是针对体育这一方面的内容,它更注重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全面性教育。

2.5层次性

在不同分类依据下,高校体育文化有许多种层次划分。从内容来看,有专业性与一般性之分;从活动类型来看,有竞技型和健身型之分;从形态上来看,有以耐力、速度、力量、平衡与协调、锻炼与提升智力等不同衡量标准的体育文化。师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一特性也使得越来越多师生参与进来。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通过体育课教学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与体育能力,以最大限度展现出体育文化的功能。

3.1教育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业余文化[3],会潜移默化地将体育知识与能力作用于学生。很多人将体育限制在了狭隘的竞技性活动,而忽略了它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架构。高校体育文化中,体育教育占据一定地位,学校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养成一定体育能力。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体育课的教育教学。相关课程的安排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活动;其次,环境熏染。高校完善的体育场所与设施、器材等物质文化,以及其他的制度、精神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环境的熏染,营造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最后,一旦将这种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与活动,那么就会一生受益。

3.2健身的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只不过将体育活动限定在了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体育文化范畴之内,其具备健身功能不言而喻。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个体差异组织开展不同类别的项目与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学生亦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达到更高层次的健身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健康保障[4]。

3.3美育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与追求美两者间并不矛盾,而且两者间联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体育运动并不缺乏美——优美的动作、健美的身材等都可以达到美的享受,甚至激发对运动美的追求,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标准,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师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也可以使自身达到运动美的目标。

3.4导向功能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体育运动除了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以外,更重要的影响在于社会影响力,大学生走进社会后能将在高校形成的体育意识与能力带给其他人,促进整个社会体育氛围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开展。3.5创造与超越的功能创造与超越是体育文化中最具文化意义的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竞技型的体育活动必然存在打破记录——这一现象就是对原来记录的超越,同时也创造了新记录;健身型的体育运动中也存在个体自身的超越与创造。同时,这种精神养成后,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超越自己,创造更高价值。

4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为校园文化之表现形式,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与知名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高校应该科学认识其特征与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展示全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练志宁.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地位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6):8-10.

[2]陈灿辉.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0,8(5):90-92.

[3]蔡继云,亢瑾.浅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J].科技视界,2012(8):136-137.

[4]伍建军.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效及构建途径[J].广西教育,2012(19):152-153.

作者:郭炯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第四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策略探讨

摘要: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在精神层次建设、文化层次建设与文化层次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不利于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舆论宣传作用,树立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的理念,设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主题,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就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难点策略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学校校园文化直接体现在学管工作严格、科学、有效,班风稳定、校风和谐,毕业生整体质量高。在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能够始终保持进口旺(招生)、出口畅(分配),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2.1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厌烦上体育课,又喜欢体育活动。这种奇怪现象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术学习所造成的。该校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客观事实,借鉴基础理论课的教改经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愉快体育教学和分层教学,使体育教学收到实效。认识学生,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要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在公共场合使其得以展示,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降低标准,只要坚持跑下来就是进步,从而实现最终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对“游戏”、“玩”的本能需要,以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实施教学。使不同组、不同“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境的设计、组织形式和教法的选择以及教材创造性运用,都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通过组织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理念

要想组织好全校性的、大型的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团结与协作。而往往这些活动,又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养成教育,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反映班风、学风、校风的重要学校体育工作,比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每天的课间操组织工作等等。学校田径运动会,作为一项全校性的体育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多部门的协作,分工明确。根据学校场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比赛项目。其中,每班10男(每人跑200m)、10女(每人跑100m)的20人3000m大接力项目深受师生喜爱。通过运动会,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2.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文明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体育课程、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

2.4“育德于体”,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不单纯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品德等方面。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普遍的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他们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虽然每个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但务实精神、法制精神、公正精神是职业道德中共性的内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提供了现实的活教材。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精神层次建设方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是精神层次,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都是将田径运动转化为体育文化节,没有保证文化节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致使文化节缺乏自身特色与鲜明主题,过于重视形式的多样化。其次是制度层次建设方面。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基础。但是部分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时,缺乏完善的学生体协运行机制,难以将文化建设的效果加以充分发达。

4加快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4.1强化舆论宣传作用

高校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时,应对媒体和舆论的宣传作用加以充分发挥,积极宣传体育文化的作用与优势,使师生能够对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以全面认识。如借助网络、广播、报纸与电视等工具来普及体育知识,对健身与体育锻炼的益处加以详细介绍,宣传与报道国内外的体育赛事等。例如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至少有30亿人次利用电视观看赛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开展掀起了我国高校的体育锻炼浪潮;高校举办的学生体育联赛等活动,这些都能够营造出人人享受和参与体育的氛围,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实施。

4.2树立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的理念

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其主要是在一定环境下以统一的思想信念为基础而逐步建立,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体育文化的活动与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发扬个性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体育文化,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品牌。如英国的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其每年都会开展划船比赛的体育竞赛活动,并使其成为资深的体育品牌文化。

4.3设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主题

高校在对校园体育文化加以建设时,需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文化。一般而言,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的文化环境具有直接关系,高校如果处于大城市,商业价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校园文化;而非中心城市高校的校园文化相对较为休闲与朴素。当然,校园文化也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对当地文化加以充分考虑,认真研究与分析本地文化特色,保证地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

4.4强化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高校要想强化自身的体育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相关的体育章程,保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应对自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以强化,重视设备、器材与场地等物质文化的建设,这样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堂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有效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5结语

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是利用体育的文化活动来强化学生的体育精神,为学生的价值提供多样化选择,是实现和谐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但是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影响建设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实际建设时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与发展校园文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及发展方向[J].华章,2011(34):254.

作者:有 邱云涛 马月平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第五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与建设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利用文献法等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与建设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育人、凝聚、娱乐、引导、创新等功能,建议从形成完备的制度,加大经费的投入,强化营造的观念,特长项目的引领,精品赛事的助推等方面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地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都会切实发展本校的校园体育文化。为了理解和重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该研究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建设,开展了基于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等方法的探究,以对此方面的发展有所帮助。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1育人功能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对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视,先后颁布了众多文件予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体育内涵的表现,对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确立,体育行为的实施,体育活动的参与具有帮助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的驱动下,大学生通过参与、融入,增强了团结、协作、坚韧等优良品质。同时,对于其承受挫折、正确对待压力的能力也有所帮助。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1.2凝聚功能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凝聚能力。一方面,学生通过积极加入体育运动队、体育社团,与队员、会员形成了团队,并加强了队伍、社团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能够带给学生本校荣耀感,更加地维护本校良好地形象,形成了全校层面上的凝聚。最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尤其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地融洽、凝聚。

1.3娱乐功能

通过体育运动调节和释放自己的激情、缓解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状态,是体育的魅力之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必然包括体育物质层面,如体育场馆、雕塑、标语;也包括精神层面,如运动队的荣耀、体育社团的展示等。在这些组成内容中,能够增加学生的娱乐功能。比如体育社团的展演,运动队的比赛等,学生在观看或者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体育美学,调节自己的学生生活。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带动学生去关注体育,享受体育,进而享受快乐。

1.4引导功能

高校体育面向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年轻气盛,精力充沛,积极可为。在学习课程之余,大学生需要通过适当的活动释放激情。而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激情与潜能的释放,可谓是最佳途径。另一方面,网络的发达,致使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深受危害。为此,团中央开展了大学生三走活动,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旨在对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在这期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便能够为此积极发挥作用,起到引导大学生走向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

1.5创新功能

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个人有所作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身兼着祖国未来的发展重任。创新意识,是国家发展永不衰竭的动力之一。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作用有所提高。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进而产生改进、提高的想法,甚至于产生了创造的灵感,这些都很有可能。再者,广大师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他们对校园体育发展密切关注,对不良现象有所思索,势必创造出新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以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2.1健全完备的制度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有完备的制度以作基础。制度的建立能够从源头上对体育文化建设所需的物质、精神构件提出要求。在这一制度中,对于体育工作的发展,学生体育参与情况,学校体育事业目标等应有明确的指出。将体育文化的构成要件涵盖在内,合力形成体育文化的良好局面。在这一方面,许多高校存有不足,如召开全校体育工作大会的次数少、周期长,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等,实际上都对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制约。其实,这些方面只要学校建立良好地发展目标,不同部分同力配合,再加之制度的刚性要求,便可以顺利化解。

2.2加大经费的投入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首要的是投入经费。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在物质层面的建设中,如体育场馆、设备、器材等需要体育经费的支持。其次,精神层面的确立需要在运动队、体育社团,体育赛事等方面着手。通过培育运动队,提升运动队实力和影响力,能够提高学校声誉;通过组建体育社团,能够展示学生的才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通过开展体育赛事能够满足展现学生的运动技能,塑造班级、院系凝聚力。而这些方面的建设、提高,均与经费投入密不可分。因此,各高校在体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认识到此问题,在经费方面加大投入。

2.3强化营造的观念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不能凭空而来,需要管理者有营造的观念,进而采取营造的手段,达到营造的目的。首先,校级领导层面需要强化营造观念,不能任由校园体育文化自我培育。学校领导对于学校工作的开展,有着总览全局的功效,是学校体育文化最顶层的营造者。其次,学校体育委员会,要有加强营造体育文化的观念。通常情况下,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具体由校体委负责,具体又有学校的体育学院、体育部等落实,所以这一层面的领导也需要加强营造观念。最后,学生要强化体育文化营造观念,因为他们是学校体育文化最大的受益者。此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建议、学代会等积极建言献策,以提高校园体育文化。

2.4特长项目的引领

许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其实,此方面可以从学校体育特长项目入手。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凸出效应明显,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的足球队。利用特长项目不仅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当然,就全国而言,拥有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毕竟是少数,这就需要从学校自身传统特长项目、优势项目上着手确定。比如一些工科院校的球类项目,在地方或者本校都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或优良成绩。通过运用这些特长项目,积极开展多样性的赛事,引领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2.5精品赛事的助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利用校园的精品赛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品赛事能够吸引大部分人群的参与,并且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对精品赛事进行培育,比如运动会、篮球赛、体育达人赛等。根据学校存在的体育项目的优势,将此做大、做优,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符号和精品赛事,以此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此同时,在学校领导积极出席,赛事组织有序合理,赛事奖励丰硕等方面加以促进,将精品赛事的“精品”内涵充分展现,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助推器。当然,精品赛事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高校做好长期开展的规划,并做到延续性的连贯,切莫一时兴起。

3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力抓手。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促使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帮助作用。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凝聚、娱乐、引导、创新等功能。采取措施对校园体育文化进一步建设,也有利于高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全面优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彭菲,罗锐,张凌云.高校体育文化的含义、功能与价值[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1):93-96.

[2]王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5):58-60.

作者:张龙 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第六篇: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摘要:高校运动会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运动会改革工作也势在必行。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必然会对学校体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形态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文中主要分析了高校运动会改革创新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运动会改革;体育文化;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传统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难以承载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改革传统的高校运动会模式,对运动会进行创新,注重运动会的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通过运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全员参与成为运动会改革的方向。从整体上看,运动会作为校园体育文化重要表现形式,校园运动会的这种改革方式,势必也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广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校园文化快速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进行文化建设时,体育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的理念。校园文化以校园作为主要的空间,并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主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文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体育文化中不仅具有严谨的科学方法、健全的组织结构,同时还具备丰富的人文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从整体上对高校体育文化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3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上的体育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方针、价值观等方面。在这之中包括了体育意识传播、内化以及体育文化创新,高校体育文化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以及体育健康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本质与核心。二是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它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精神层面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主要包括学校自然环境、体育场馆建筑的布局,以及教学中使用的各种器材设备、体育教材等方面。三是高校体育实践方面的文化,其中不仅包括了学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条例,还包括高校的各种体育行为方式,例如高校开展的体育科研活动,以及学生运动时间和运动效果。

2高校运动会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影响,高校运动会的开展能够对高校体育事业带来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形态,对高校体育文化产生影响。同时,高校体育文化同样会给运动会的开展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高校体育运动能够从体育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3个层面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会时也会在3个方面受到体育文化的深刻影响。首先,在高校投入时间和精力举办体育运动会时,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例如高校在体育设施上的投入。其次,在体育运动会举办的过程中,丰富了体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体育运动会当中,学生会受到体育价值观念、体育审美以及体育思维方面的熏陶,提高了体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再次,通过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能够有效加强校园体育制度建设,如学校在进行体育建设时颁布的涉及体育教学管理、体育运动会管理以及进行体育社团管理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最后,通过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会能够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学校开展的运动会学校能够发现更好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同样高校体育文化对高校运动会具有互动的影响。在高校举办运动会时需要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的支撑,否则高校运动会就无法顺利开展。同样高校的体育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高校举办的运动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会对高校运动会的开展带来深刻影响。而体育精神中更高、更快、更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会对体育运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高校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以及功能。高校运动会的开展能够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的快速发展,同时高校体育运动会也已经发展成为展示和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并且在校园文化和运动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动力的关系,一方面的健康发展势必会推动另一方面的快速发展。

3高校运动改革创新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3.1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影响

目前,随着高校运动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没有足够的运动会项目训练场地,没有运动项目的锻炼器材是不行的,同样没有相当规模的高校体育场馆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育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高校运动会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现代运动会的举办实践表明,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训练越来越要依靠先进的训练设施、完善的设备以及专业的训练手段。只有依靠先进的训练器材和先进的体育场馆,才能使学生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进行高校运动会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当前学校已有的训练场地以及体育训练设施能否支撑学校运动会进行创新和改革,而高校一旦决定要对运动会进行改革和创新工作,那么势必会加强高校在体育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因此,校园运动会改革与创新会引起学校体育文化中物质文化的发展。

3.2对校园制度文化的影响

文中认为高校运动会对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对运动会进行改革创新,势必会加强对运动队的管理工作。但是,加强对运动队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结构,这样就会使学校对运动队的管理部门化。这样可以确定不同学校组织对不同管理任务和不同组织的责任,实现了分工的合理化,权责分明。其次,促进了教练员的发展。高校在开展运动会时,参与学生的教练员一般都是由高校的体育教师兼任的,这些教练员首先是教师之后才是教练员,他们负责在课余时间对学校的运动员进行训练。这样就通过学校的运动会极大地增强体育教师的教练能力。再次,对学校运动员进行科学管理。从整体上看高校运动员一方面是普通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和普通学生具有不同之处,大学生运动员身份是双重的,不仅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又需要具有优秀的文化知识。通过运动会改革与创新,益智项目的加入,能够促使运动员提高文化水平。最后,高校运动会改革势必要对经费进行科学管理,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学校对体育运动会的经费管理工作。

3.3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首先,高校体育运动会改革创新能够增强运动的育人功能。通过运动会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其次,高校体育竞赛的体育精神与道德对校园的净化。所谓高校体育竞赛的体育精神,是指高校在长期的高校体育竞赛开展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高校广大师生共同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主要是体育的竞争精神、意志精神、协作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高校举办运动会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4结语

高校体育运动会和高校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高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与创新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进步,反过来又能推动学校运动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鸣.论高校传统运动会改革与体育文化节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8):30-31.

[2]冀丽丽,赵艳平.浅析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对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J].运动,2012(3):98,155.

[3]阮晓燕.改革校传统运动会营造校园体育文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67-68.

作者:崔博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第七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摘要:该文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调查,结果看出经过3年校园体育文化熏陶,大三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多数维度如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主观标准等获得非常明显改善。两个年级学生在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及疲劳3个维度主观锻炼体验上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高校体育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体育文化,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体育锻炼态度

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营造的健身价值理念对校园师生及周围环境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力。提升高校的体育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文化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在高校教学环境下,各种体育活动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体育文化,包括体育活动能力、体育观念、体育精神。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校的精神文化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将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影响。

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大一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随机各抽取700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教学论、心理学、文化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人类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素养、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期刊论文,了解国内外对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成果,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等,撰写文献综述,为该文进行研究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学参考。

2.2问卷调查法

在该文研究中,选用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来调查不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的锻炼态度差异,以了解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对学生锻炼中主观情绪体验的测试,该文采用McAuley和Courneya修订的《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在3次体育课上测量取其均值。调查时间:2015年9~11月。有效问卷:经过筛选,大一学生有效问卷674份,有效率为96.28%,大三学生有效问卷674份,有效率为98.14%。

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XP和SPSS1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与比较,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与综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比较与分析

从表1对大三和大一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调查结果看出,经过3年校园体育文化熏陶,大三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在多数维度上获得非常明显改善,如,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主观标准等,说明在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中可以有效改善这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学生对自己的体育锻炼行为持肯定评价,愿意主动参与锻炼,在体育锻炼时能获得积极乐观的运动体验,周围人群的锻炼氛围和校园体育名人效应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很大。从表1中我们还看出,两个年级学生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3项指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说明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有了良好的影响,但是学生对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结果没有形成明确的认知,普遍感觉在体育锻炼中没有发挥自主性,因此要想使学生把锻炼活动当成自身生活的一种需要,形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高校体育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加强教育,同时要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营造合适的时间和空间,把科学的健身理念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中。

3.2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比较与分析

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状态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观察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各种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校园体育文化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使他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锻炼刺激可以对学生产生以下主观体验,如,积极的情绪状态,运动中可以产生快乐、满足与自我释放体验。消极的情绪状态包括主观上的心理烦恼和生理消耗如疲劳等不良体验。通过调查这些主观体验可以了解学生在锻炼时的心理过程,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上进行方向性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从表2我们看出,经过统计学检验,大三学生在积极幸福感分量表上得分均值优于大一学生,在心理烦恼和疲劳分量表得分均值低于大一。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年级学生在积极幸福感和心理烦恼、疲劳3个维度上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大三学生在明确的锻炼目标下,往往能获得积极的快乐运动体验。他们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严格遵守项目规则,发扬努力拼搏精神,互助友爱,为集体乐于奉献,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和思维导向功能,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3.3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转变折射出高校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作用于学生,在于它肩负着教育使命,其创造的锻炼氛围能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无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体育锻炼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会了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了运动实践能力,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在集体竞赛中,他们又能体验到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精神、规范的竞争环境和公平的道德意识,因此,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以及失败后战胜困难的自我成就感和抗挫折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发展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4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途径分析

3.4.1改革课程设置目标,增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体育文化的发展对运动项目及其运动技术有很强的依存性,体育文化的魅力来自于运动技能的提高以及运动后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目前大学体育教育正在走出竞技体育的、误区,重点强调大众健身,因此一定要选择一些简单易开展的、适合学生参与的健身价值较高的项目。如,太极拳、大众健身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项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几种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把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学分达标作为在校近期目标来实现,从而保证大学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终身体育更好地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3.4.2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与竞赛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讲座题目可以包括国内外体育时事、体育项目起源与发展史、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体育明星介绍、校园体育动态、运动处方、体育保健常识、运动不良反应与损伤防治等专题。学校体育部、校学生会、校团委可联合举办体育知识有奖竞赛活动,竞赛的内容可结合讲座的内容及报刊杂志内容,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利用校园广播、报刊、橱窗、体育网页的宣传栏等形式,对体育文化进行宣传,还可以与当前国内外体育形势、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高校校际比赛、学校正在开展的体育活动相结合,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建立校园体育交流平台,建立日常维护更新制度。以上这些媒介直接向学生营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4.3学校物质载体要重视凸显体育文化特色,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物质载体如建筑、标语、徽章等形象要反映出高校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多层面的品格特质和独特的意义。它们存在于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学生宿舍区、学习区,体育运动精神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和体育文化心理会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健身价值观中。

3.4.4加大校园体育活动的引导为了使学生在体质健康水平、健身价值取向、体育审美能力、健身知识储备等方面可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要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制定常态化政策和运行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主要包括体育课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学校运动会或各项目联赛、班级比赛、课外体育俱乐部或社团活动、校园体育节等,这些校园体育活动会产生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

4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和管理等实践环节中凝结而成的,它为学生的体育行为提供了参照标准,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陶冶、导向、激励等作用,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体育文化,不但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能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动机、兴趣和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推动作用,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培养体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杨文轩.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地位与作用[J].体育学刊,2006(1):4-7.

[4]王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整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68-69.

[5]付晓东.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8(4):186-189.

[6]张婉春.以育人为中心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南方论刊,2009(3):62-64.

[7]夏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1.

[8]任宏波.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81-82.

[9]熊昌芹.地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

作者:覃超莹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第八篇: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摘要:高校文化中,体育文化是其重要构成,而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体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文化

一、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体育文化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民族传统体育目前界内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将其认定为历史时期的产物,能够实现各民族体育活动的延续并组成现代体育,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财富。民族传统文化集民族性、传统性于一身。每种项目都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受到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的影响。人们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会产生固定的生产生活模式并延续下去,有着明显的传统性。也有的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落后性的特点,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产生民族传统体育的大环境,封建社会本身的落后性导致传统体育的落后。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全方位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高校体育文化的中心内容就是以课余体育活动为主,教师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场所就是学校。通过体育文化,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当中创造的体育财富,对学生和教师体育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结合高校体育设施、教学和活动模式等方面开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丰富体育生活。

3.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高校竞技体育共同构成了高校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体育文化密不可分。高校体育的形成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的支撑,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高校这一重要载体,二者是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种类众多,有着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高校学生数量庞大,为我们传承中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1.有利于增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器材、体育设备是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只有保证充足的物质基础,才能确保体育文化的成功构建,增强人们的自我认知,认识到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主动投身体育活动中,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此外,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推动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对器材和场地的要求不高,但是只有保证基础设施,才能更好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才能保证学生的基本需要,不断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离不开体育物质文化的推动,高等院校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切实落实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2.有利于确保高校体育制度建设高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体育的重点,集约束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于一身,与大学生的行为和体育思维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大学体育制度建设推动着大学体育文化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高校体育制度建设,在团体竞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校园环境特点,将传统文化与高校体育活动相融合,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各项制度,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建设高品质的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中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条例都属于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范畴,通过这些制度、条例,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连接起来,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约束体育文化建设,通过改进,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好学生、教师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保证体育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规则意识,约束学生自觉控制好自身的行为,遵守各项规则。我们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必须在确保中国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制定好详细的规则。

3.有利于深化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高校体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学生的各项品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体育文化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例如,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能够在感受传统文化中形成一种爱国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民族情感。本质而言,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就是一种行为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和意识有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延续与高校体育教学息息相关,体育教学通过体育活动表现出来,民族传统体育离不开高校体育教学的支持。通过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的文化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在高校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感受体育的魅力,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由于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我国高校中开展的体育项目大部分属于竞技体育,虽然小有成效,但是仍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活动开展形式过于单一。同时由于教学方式创新不足,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所以,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形式,而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十分有利。高校体育文化行为与体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体育文化行为开展的情况与体育内容项目密切相关。只有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才能确保和谐校园的建立,通过体育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让学生与文化亲密接触,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参与体育中感受浓烈的文化气氛。

4.有利于规范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学生的行为举止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体现出学校的历史文化。优秀的人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良好习惯。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延续优秀的思想传统,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5.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体育运动不单单是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和美的表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中包含着美和文化,对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要,让学生更好的深入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理性、信仰和情感构成了精神生活,只有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构造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体育活动能对人产生激励的作用,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对手或者朋友的积极话语,能够对人产生正面作用,给人一种拼搏的感觉。比如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武术的民族性有一定认知,在比赛的过程中还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高校重视体育精神文化,会将文化制度与行为进行有效整合,并结合为体育精神,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融合的建议

1.勇于创新,树立二者融合的理念创新是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立足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发展条件的制约,创新能力不足,摔跤、散手等运动项目一直难以被国际认可,取而代之的是韩国的跆拳道以及日本的柔道。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推陈出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将传统体育与当今大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丰富活动的类型,创新比赛规则,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走向世界。

2.因地制宜,丰富体育活动的类型我国拥有56个民族,有着广阔的面积,各个地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因此,高校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地理人情开展高校体育活动,不断增加体育文化的内涵,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丰富中国的文化,让我们的优秀文化得以延续。大学本身具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不同学生在大学相聚,为学校带来不同地区的文化,大学体育在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加强各个民族间的交流。所以,大学应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项目。大学应认识到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应勇担重任。高校在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时候,应选择民族特色突出、表现形式新颖的项目,并且也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这样才能使传统体育不断发展,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也会更加深刻。高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应当选择科学的方法,并做好推广工作,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为其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3.融会贯通,开展有传统特色的体育艺术节开展体育文化节是高校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重要的方式。通过开展文化节,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在传承民族文化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应将其与高校体育文化相结合,丰富高校体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师生的观念,通过传统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通过文化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涉及到的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各地的风俗习惯各异,不同文化之间也要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文化更好的交流,丰富体育文化和教学内容,更好实现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黎细凤.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的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10(02):88-89.

[2]陆宏良.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J].运动,2015,11(10):42-43.

[3]马野.对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和高校体育文化融合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3,15(25):152-153.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