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视觉训练论文范文

视觉训练论文全文(5篇)

视觉训练论文

第1篇:视觉训练论文范文

小学生体质健康关乎国家的未来。当前我国小学生的身体基本发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营养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但是患近视等情况不断增加,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上升、视力健康整体水平不容乐观。运动视觉训练对于提升机体视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一套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运动视觉训练方法,目的在于通过探索新的运动训练方式,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生视力,并为视力保护提供方法参考。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论文以运动视觉(sportsvision)、训练方法(trainingmethod)等中英文关键词为搜索目标,通过中国知网(CNKI)、PubMed、EBSCO、GoogleScholar等网络检索相关的中英文文献80余篇并认真研读。2)专家访谈法:访谈运动视觉、眼视光领域的专家,内容主要有:运动视觉训练在体育锻炼中的应用;小学生运动视觉训练有哪些好的方法;怎么选取小学生运动视觉的训练方法;用眼卫生的相关知识;小学生运动视觉练习时间及要求。3)实验法:选取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1-6年级作为实验对象。将学生划分为三个水平段,即水平一为1-2年级,水平二为3-4年级,水平三为5-6年级。训练周期为每周3次,训练时长为每次10分钟,历时3个月。实验班利用室内自习课和室外体育课的机会将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运用。4)数理统计法:干预前对各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视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后对各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视力再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前后对各水平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视力指标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研究结果

1)运动视觉训练方法设计:本人通过《SportsvisionTrainingforBetterPerformance》等文献资料以及专家访谈总结归纳出双人传球认字、远近字母表、两段式扫视、认数字、举看铅笔、手脚触点六种运动视觉训练方法并在实验班进行教学实验。2)实验结果:①干预前后水平一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分别对水平一小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干预后实验班左眼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t=﹣0.971,P=0.336>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对照班左眼平均视力略有降低,t=0.714,P=0.478>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班右眼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t=﹣0.46,P=0.647>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对照班右眼平均视力略有降低,t=1.481,P=0.144>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干预前后水平二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分别对水平二小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干预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干预后实验班左眼平均视力略有提高,t=﹣0.86,P=0.393>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对照班左眼平均视力小幅降低,t=2.783,P=0.007<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班右眼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t=﹣2.801,P=0.007<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对照班右眼平均视力有小幅降低,t=3.413,P=0.001<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③干预前后水平三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分别对水平三小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干预前实验班和对照班视力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配对样本T检可以看出:干预后实验班左眼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t=﹣10.863,P=0.000<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对照班左眼平均视力略有下降,t=1.843,P=0.07>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班右眼平均视力有小幅提高,t=﹣12.381,P=0.000<0.01,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对照班右眼平均视力略有下降,t=1.928,P=0.059>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

第2篇:视觉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注意干预;课堂参与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14周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已经超过200万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意力缺陷是自闭症的障碍特征之一,研究表明,存在注意力缺陷的自闭症儿童占30%~60%,他们的注意力短暂,缺乏指向性,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的缺陷以及共同注意能力的缺乏,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定对象上[1]。注意力的缺乏导致自闭症儿童缺少了获取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由于自闭症并无药物进行医治,只能通过教育进行干预治疗,研究表明,进行注意力的干预训练能够有效地缓解自闭症注意缺陷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文章以“自闭症”“孤独症”“注意”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年限为2007年1月—2021年4月,共检索出学术期刊106篇、学位论文161篇,剔除无关文献,筛选出相关文献71篇。文章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二、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个时间段,有内在联系的、数量较多的一组论文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文章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发文量两个方面分析自闭症注意干预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分为研究领域、研究目的以及干预方法的热点分析。

(一)研究领域:共同注意

根据对论文进行阅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自闭症注意干预研究的热点领域为共同注意。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将自己的视觉注意信息与他人的视觉注意信息并行考虑的能力,这种将自己注意与他人注意联结的能力是社会学习的基础[2]。共同注意的缺陷是自闭症儿童的一个典型特征,而在国内,目前对于共同注意干预的研究较少,通过对2007年1月—2021年4月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自闭症共同注意干预进行研究的文献共有22篇,其中包括11篇硕士论文和11篇期刊文章。从共同注意干预主体来看:刘昊、刘立辉为我国自闭症共同注意干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们在《父母实施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干预的效果研究》中对家长进行培训,通过家长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为期八周的干预,发现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行为和社会性互动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考察到父母能够在接受培训后,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对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力进行有效干预。除此之外,沙鹏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幼儿自发性共同注意的介入研究》和任玉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共同注意:父母介入干预模式》都对父母干预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进行了深入探索,得出结论显示:父母作为自闭症儿童照顾者,对自闭症共同注意的干预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共同注意干预方法: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键反应训练是最普遍的方式。关键反应训练强调在自然情景中,通过儿童感兴趣并且适合儿童年龄的玩具和实物进行行为干预,帮助儿童将从干预中学到的行为方式泛化到日常生活中[3]。陈璐、张婷等人在《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的神经基础和早期干预》中以回合式教法和关键反应训练为基本方法,论述了共同注意干预的新近模式和效果评估。李月月、林云强的《PRT动机策略自闭症幼儿共同注意影响的个案干预研究》采用了单一被试法中的ABA设计对PRT中的动机策略对自闭症幼儿共同注意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关键反应训练的动机策略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者对自闭症共同注意的干预方法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究,如利用计算机对共同注意进行辅助训练、机构化教学和艺术治疗等。

(二)研究目的:课堂参与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差、注意维持时间短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以及共同注意的缺陷,导致他们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课堂的参与度较低,这对于他们的学习非常不利。研究者认为,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注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注意缺陷,实现课堂上师生的积极互动,使自闭症儿童融入课堂,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何萍在《自闭症儿童课堂不专注行为个案研究》中,采用了个案研究法,对自然情景下小桑在生活语文课堂中的不专注行为予以观察,并在功能性评估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干预措施。可以看出,小桑上课不专注的情况明显减少;从具体的注意持续时间看,不专注行为持续总体时间大幅度降低,同时参与课堂的总时间提高[4]。由此得出:自闭症儿童课堂的不专注行为可以通过注意干预进行有效的改善,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显著提高。姚斐把自闭症儿童在语文课堂上注意力的特征分为三类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符合自闭症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领他们走好“愿学”“会学”“乐学”的语文课堂学习之路[5]。

(三)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指研究者为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料及解决问题而系统地研究个人、团体、组织或事件的过程[6]。采用个案研究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被试者的信息和更全面地记录被试过程,定制一个符合被试者特征的研究方案,使研究更具有个性化、人性化、更生动且又富有情感。自闭症儿童往往具有差异性,每个孩子的自身特征以及程度是不同的,所以个案研究更能符合自闭症儿童的这一特点。通过对CNKI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发现在自闭症注意干预研究领域,采用个案研究方法的文献共有22篇。在这22篇文献中,有8篇是硕士论文,研究者大多采用单一被试的ABA模式和ABAB模式。骆小燕在《关键反应训练在学前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个训中的应用》中,采用单一被试法对一名学前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进行基于关键反应训练的共同注意行为干预,将实验过程分为基线期、干预期和追踪期,分阶段、分步骤地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7]。除此之外,李月月、林云强的《PRT动机策略对自闭症幼儿共同注意影响的个案干预研究》中同样采用了单一被试中ABA的干预模式,将一名三岁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反应训练(PRT)中的动机策略对自闭症幼儿共同注意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对干预结果进行目视分析、C值统计、差异比较,得出结论:PRT动机策略对改善反应性共同注意与自发性共同注意均有显著意义[8]。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数量不足且领域狭窄

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呈现出有意注意缺乏、注意维持时间短以及共同注意缺陷等特征,而注意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注意力的缺陷对自闭症儿童生活及学习都会造成严重影响,体现了对自闭症注意力进行干预训练的重要性。通过对CNKI资料库的检索,发现国内对自闭症的注意干预研究甚少,且研究领域大多集中于自闭症儿童的共同注意,从而忽略了对自闭症有意注意以及注意维持的干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自闭症注意干预的研究尚处于低水平,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应加大对自闭症注意干预的重视,可以借鉴国外对自闭症注意的研究,吸取有价值、可操作性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自闭症注意干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作者之间、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合作较少

作者以及发文机构交流合作不够紧密,相对独立的研究不利于各个机构资源共享,也不利于跨学科融合发展。在跨学科发展以及医教结合的融合背景下,不同领域的交流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包容性应该体现在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对于自闭症的注意干预而言,更是需要跨领域的合作发展促进研究的创新。

(三)干预训练目标未得到明确

我国目前在自闭症注意干预的研究领域,没有将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划分,例如年龄、障碍程度以及性别等。鲜有人制定一个符合干预对象特征的训练目标,且没有根据自闭症儿童的注意特点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更加细化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了我国现阶段自闭症注意力训练的水平较低。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研究者应加强对干预目标的细化,使干预效果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四)干预训练方法有待调整

第3篇:视觉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舞蹈教学;舞蹈表演;表演意识;培养

舞蹈是运用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舞蹈艺术作为视觉艺术,通过肢体语言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效果,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传递着舞蹈思想,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正是基于此,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不仅注重舞蹈技巧的指导,更为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表演意识,以使大学生在舞蹈表演中,所展示的不仅是形体之美,而是将无形的舞蹈思想外化为有形的舞蹈行为。

一、舞蹈表演中具备表演意识的重要性

1、具备表演意识可以使舞蹈氛围更为浓厚

任何一部舞蹈作品,思想内涵都是极为丰富的。要运用形体语言将舞蹈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舞蹈演员就要具备表演意识看,懂得运用肢体表达情感,使得舞蹈内涵形象而直观,舞蹈氛围也会更加浓厚,对观众更具有感染力。观众在舞蹈演员所塑造的舞蹈氛围中,对舞蹈创作思想更为深入理解[1]。舞蹈演员只有具备舞蹈意识,才能够在舞蹈表演中对舞蹈内涵充分表现,以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2、具备表演意识可以使舞蹈更加富于意境

舞蹈是富于灵性的舞台表演,能够将舞蹈作品的内在思想通过表演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舞蹈表演是对舞蹈的二次创作,表演者通过自身对舞蹈创作思想的理解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塑造了舞蹈意境。因此,舞蹈演员要具备表演意识,运用形体造型和舞蹈动作将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出来。鉴于舞蹈表演所塑造的并不仅仅是舞台形象之美,而是情感表达。那么,就需要在舞蹈中融入表演动作,使舞蹈更具有画面感,能够激发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演员在表演中情感的融入,使得舞蹈意境呈现出来。观众沉浸在意境之中,以舞蹈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因此而受到舞蹈的感染。

二、舞蹈表演意识的培养

1、对大学生舞蹈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大学生的表演意识,就要让大学生养成舞蹈习惯,才能够在舞蹈表演中对每一个表演动作做到细致入微。学习舞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的舞蹈表演都要需要经过长时期的训练才能够获得。因此,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不仅要在对大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同时,还要让大学生养成舞蹈习惯,才能够使大学生树立舞蹈意识[2]。

2、对大学生形象审美意识的培养

舞蹈是通过身体动作展示艺术之美,表达舞蹈作品的思想和内心的情感。舞蹈表演过程中,从任何的角度欣赏,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极富美感的舞蹈动作是舞蹈者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通过舞蹈动作展示在观众面前。因此,舞蹈者要具备形象审美意识。舞蹈教师对学生的舞蹈动作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领会舞蹈动作所能够表达的思想内涵,要对音乐的节奏具有一定的敏感度,以使舞蹈动作能够伴随着音乐节奏自然地舒展。此外,舞蹈表演都具有一定的风格,这也是舞蹈的灵魂。舞蹈表演中,要能够对舞蹈风格牢牢把握,才能够将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涵义通过舞蹈表演动作呈现出来。比如,蒙古族舞蹈表演动作矫健,能够将蒙古族人豪迈的性格特点体现出来,朝鲜族舞蹈能给人以灵活而柔媚之感、维吾尔族舞蹈动作诙谐而充满着热情。引导大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从舞蹈的人文背景出发理解舞蹈的涵义,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舞蹈动作表达,就可以从审美意识出发在舞蹈表演中做到形象到位。要让大学生运用舞蹈动作创造美需要经历长期训练的同时,还要对其审美意识以培养,让大学生对美以明确定位,并产生追求美的欲望,表演意识就会有所增强。

3、培养大学生的舞蹈作品表演意识

大学生的舞蹈技术能力训练中,要培养其对舞蹈作品产生表演意识。这就需要大学生对舞蹈作品的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深入理解,在表演中将对作品的情感融入到动作中,才能够使舞蹈动作表达到位[3]。那么,在对大学生的舞蹈作品表演意识进行培养中,就要对大学生领会作品的同时能够运用表达舞蹈动作正确表达的能力进行培养。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舞蹈理解能力,还要在对大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舞蹈教室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还要配合舞蹈音乐,以使所讲解的内容更为感性,学生在这样的舞蹈教学氛围中逐渐沉浸在创作思维中,由此而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欲望被激发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舞蹈表演者而言,要将舞蹈作品的主题运用舞蹈表演动作呈现出来,就需要舞蹈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其中表演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室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术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表演意识,以使大学生养成舞蹈习惯,树立形象审美意识,随着舞蹈作品表演意识建立起来,使得舞蹈表演成为了大学生的二度创作作品而极具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苗苗.大学舞蹈专业教学中舞蹈意识的培养——以普高生源为主题研究对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6):18-21.

[2]装蓓,杨建宇,李彦知,张文娟,郑黎.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与养生[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15(06):641-645.

第4篇:视觉训练论文范文

1.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心理学相关文献资料及理论知识,为论文提供有力依据。

1.2赛训经验总结法针对平时训练、比赛中运动员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总结,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直观效应在游泳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少儿感知发展的特点是:视觉、听觉发育较早,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善于模仿,对示范直观教学法更容易接受,在游泳技术教学中,运用示范直观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1示范直观教学法在技术训练中的运用

示范教学是直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教练员的动作示范是教学中最好的直观方式。运动员可以重复模仿教练员的示范动作,技术特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掌握规范游泳技术。在示范教学中,教练员动作要规范、简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更利于运动员的模仿。

2.1.1.1完整的动作示范与分解动作相结合

在游泳技术教学中,教练员先做完整的技术动作示范,让运动员对技术有一个良好的、完整的技术概念,然后再做局部的分解动作示范,按部分逐步进行教学,可以简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的信心,有利于运动员更快的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自由泳技术教学。教练员先做一个完整的游泳技术示范动作,然后再做局部的分解动作示范:自由泳扶板打腿技术的示范动作;自由泳单臂分解动作示范;自由泳双臂分解示范;自由泳划臂和呼吸换气动作示范。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示范动作,详细讲解动作要领,使运动员建立了动作表象,了解了动作过程和主要技术动作要领。然后在教练的指导下做陆上技术动作模仿练习,体会技术动作要领,使运动员对所学自由泳技术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动作概念,再通过在水中分解练习、完整练习,掌握规范的自由泳技术。

2.1.1.2突出重点示范动作

用分解示范动作,让运动员明确某一环节的技术细节。例如:自由泳的水下划水技术,是影响前进速度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教练通过示范讲解,让运动员反复练习,及时纠正错误技术动作,体会技术动作细节,使技术动作更加准确、规范。

2.1.2视觉媒体技术在直观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教学易于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动作概念,稍纵即逝是体育运动的特点,这就使得许多在高速中完成的动作,学生难以通过瞬间的观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但是,借助于视觉媒体技术的回放、慢放、暂停等功能,再快的动作,其每个细小的技术环节,都能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将有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地建立起正确动作概念。例如:让学生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通过慢放、暂停等功能,边观看边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细节和特点。

2.2暗示效应在游泳教学中的运用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传递正面的力量,能激发人的潜能;消极的暗示则会给人带来负面的情绪。少儿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游泳教学训练过程中,教练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训练效果。

2.2.1语言暗示的运用

语言暗示是心理暗示常用的方法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暗示作用可极大的激发人的潜能。潜能是蕴藏在我们体内的一个宝藏,它拥有惊人的能量,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拥有这种惊人的能量,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潜能,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以来,就一直接受其暗示。如成语中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都是通过语言暗示来改变人们的心境。表扬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方法,少儿运动员喜欢得到教练的喜爱和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经常表扬队员,能调动队员的训练积极性、激发队员的潜能,树立队员的自信心。教练如能经常使用积极的暗示,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队员成绩进步时,表扬他“你真棒!成绩有进步了。”“你训练很认真”“你真聪明,这么难的动作,你都做得这么好。”“你一定能行。”教练对队员的表扬,也是对队员能力的肯定,队员会认为“:我行,我能做好训练”,提高了自信心,增加了对训练的兴趣,训练就会越练越好。在训练中,教练应尽量避免使用消极语言。例如“:你真笨、怎么游这么差、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学不会”等等。这种话说多了,会使队员产生自卑心理,失去自信,放弃努力,这是消极暗示带来的严重后果。

2.2.2动作暗示的运用

教练员用动作语言对队员加以暗示,动作暗示如能恰当合理的运用,就能起到传递、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教练员的一个手势、微笑就能使某个队员或整个队伍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例如:队员成功地完成动作,训练中取得进步,教练竖起大拇指,教练与队员的掌声,会为队员建立自信,能有效提高教学训练质量。

2.2.3自我暗示的运用

在游泳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技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大赛前的过度紧张,是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感到烦恼的问题,有些心理过度紧张的运动员,甚至会呼吸急促,身体颤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技术动作变形,以至于在比赛中无法发挥自己的水平。因此,在训练中教练要让运动员学会怎样舒缓和降低紧张度,以利于提高竞赛成绩。在平时教学训练中,安排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训练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摸索一套对运动员行之有效的、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方法,让运动员在心理紧张、焦虑、烦恼、疲惫时加以运用,快速调整好心态。

2.2.3.1音乐暗示法

音乐暗示法是心理暗示与放松练习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优美动听的音乐,给神经系统一个良好的刺激,它能够使人精神振奋,产生轻松、愉快和舒适的感觉,并使大脑的功能得到改善和加强。选择暗示音乐是不带歌词的纯粹音乐,让运动员选择一首可以令他们舒缓焦虑、激昂斗志的乐曲,做为他们的首选暗示音乐,在他们平时的测验或比赛前加以运用,调节情绪状态,提高比赛的成功率。

2.2.3.2呼吸调节暗示法

让运动员调整到一个舒适的姿势,双目微闭,呼吸缓慢,从鼻腔慢慢吸气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腹部也鼓起来了,吸到吸不动的时候,保持三秒钟,然后慢慢地通过口、鼻呼气,反复这样做,并在做的过程中默默地暗示自己“:我平静而舒缓地呼吸,我感到很安静、很温暖、很放松。”在缓慢的呼吸过程中去体会、去感觉,以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

2.2.3.3口号暗示法

口号暗示可用于赛前训练阶段,对赛前队员来说,如果有哪一个口号可以使他们增加斗志,那么这一句口号就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选暗示语,让他们在平时测验或比赛前加以运用,并配合动作想象比赛成功的场景,给自己以最大的激励。例如“:我今天一定能赛好、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让我来享受比赛吧!”。

3结语

第5篇:视觉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现状

1.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概况

1.1时间分布

学术论文数量呈时序变化特征是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参数,对评价该领域发展历程、所处阶段、前沿热点及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发现,国内乒乓球心理学文献量均表现为跳跃式升降变化趋势。2004年之前我国在乒乓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较少,2003—2008年发文量呈增长态势,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与举办有一定的关系,2008—2012年呈快速增长态势,到2012年左右达到该方面研究的峰值。但是2012年以后文献量开始迅速下滑,到了2014年以后开始缓慢回升。

1.2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作者分析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献三篇以上作者6人,其中施之皓(上海体育学院)4篇,陈静(华南师范大学)4篇,章建成(上海体育学院)、莫雷(华南师范大学)、任杰(上海体育学院)、周映春(江苏科技大学)各三篇。而在这二十篇论文中,其中有陈静、周映春各有一篇文献是单独作者发表研究结果,剩余论文均以团队形式发表文献。而在排名前五作者研究成果普遍发表在核心期刊,表面以上作者的研究问题是乒乓球运动心理比较前沿的课题。但是在此研究核心作者的研究时间上却出现断层是发展,例如以施之皓为核心的上海体育学院团队的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2013年,13年之后仅2015年有过一篇。而以陈静为核心的华南师范大学该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8年前后,至今10年不再所突破,以周映春为核心的团队在此类研究成功的发表也主要集中在2007年前后,之后也不再有新的文献发表.而对近五年的乒乓球运动心理方面研究成果并没有发表到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文章。

1.3高频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机构分析

从发文机构分布看,CNKI中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大学、郑州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均在5篇以上,可以看出在乒乓球项目的运动心理研究方面,高产作者主要集中在这几所高校,特别是上海体育学院在此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北体对国内乒乓球项目的研究成果也较多,但是在此项目的运动心理学方面研究却并不太多。

2.乒乓球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及热点

2.1我国从1990年之后开始涉及乒乓球运动心理方面的研究,2004年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在2006-2008年期间出现了双峰,这期间正是陈静为核心的团队在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6年发表在心理科学的论文对乒乓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对比赛成绩及专业的发展的影响进行的分析,乒乓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主要由表现性、乐观性、变通性、宽容性、合作性、稳定性、探究性、紧张性、有恒性、自律性、独立性、果断性和工作专注13项组成。而乒乓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可较准确地预测球员在专业水平上的成功表现。她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对少体队、省队、国青队、国家队4个层次的乒乓球运动员群体心理素质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重要的心理素质。另外,她在2008年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做出了解释。同年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质性研究做了分析,采用质化的变结构访谈,对国家队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关于影响运动表现因素的单独访谈、通过内容分析,结果发现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普通认为心理素质是运动表现的主要因素及运动员感知的重要心理素质的因素。也在2011年进行了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测评量表的编制。陈静的研究集中对乒乓球优秀运动员以及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分析,找出优秀运动员人格特性以及心理素质的共性,寻求运动员人格特征与其比赛水平之间稳定的关系,以期精确地了解人格特征对运动比赛活动的影响,从而为运动员心理选材、心理咨询及其心理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2.22006-2008期间,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另一个核心作者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周映春对乒乓球运动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上,他阐述了实行11分制后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心理状态变化,强调了在现代乒乓球运动中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提出了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意志品质训练、自信息训练、模拟训练、自我控制训练、自我暗示训练和竞争意识训练。也通过对乒乓球竞赛规则嬗变与赛前心理训练周期调控的讨论,进一步得出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诸如营造赛前紧张气氛、赛前设置逐级上升的阶段训练目标、提出“步步紧逼”的训练要求、消除赛前心理疲劳、提高心理稳定性以及安排模拟训练,适应比赛环境等。以及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乒乓球意识的培养与研究,此研究阐述的乒乓球意识的内涵以及其在乒乓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和训练乒乓球意识的方法。他的研究主要群体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讨论的主要内容也集中在竞技运动方面。对高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心理训练及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研究方法较单一,多是理论经验研究,少实践实证研究。

2.32013-2015这段时间,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又呈现了另一个高峰,这期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上海体育学院为核心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主要以施之皓、章建成、李安民、张玉慧等为第一作者居多。研究包括运动心理学认知方面,对于乒乓球运动心理的研究不再单一的集中在竞技运动以及体育教学方面,而出现了多元化研究发展态势,如利用乒乓球项目来研究不同运动员的心理认知能力的研究有:张玉慧研究的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旋转判断过程中的神经心理机制,将发球旋转作为自变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记录技术,采集被试的反应时和EEG,得出运动员大脑信息加工的特征。也有章建成研究的不同生态效度的呈现方式对乒乓球运动员知觉预测的影响,此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决策过程再不同呈现条件下存在差异,更具生态效度的呈现方式下反应时更长,且完成认知加工过程所需的潜伏期及振奋也存在差异。另外,章建成对乒乓球运动员对发球选择的认知加工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级别的运动员的视觉搜索方式存在差异。这类研究多是通过对乒乓球项目不同水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差异性反应,研究出不同运动员大脑的认知区别、处理信息能力的不同以及神经机制的区别等。而此类研究也丰富了乒乓球运动心理研究的内容,但是距国外在运动心理方面的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在论文数量方面,乒乓球运动心理的研究文献相对于乒乓球项目在我国的地位来说仍旧太少,在合作团队方面,国内部分作者中心性较高,形成了少数核心团队,大规模的合作网络尚未成型。高产作者聚集在上海等地。研究方法在近几年虽有所创新,但并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内容虽有所增加,但较国外仍比较单一。国外在乒乓球运动心理的研究对优秀运动员赛中焦虑和唤醒等情绪变化、表现形式及情境因素,这类文章在我国乒乓球心理研究方面也有所体现,但是研究并不深入,出现理论经验过多,实证研究较少的情况。国外在乒乓球运动对残疾人的心理干预上有所涉及,对残奥会智能障碍乒乓球运动员赛中认知表现的研究等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国内此类研究处于空白状态。

3.2建议

深挖研究主题,如以往关于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研究多采用“赛前积极引导”“赛中行为观察”“赛后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范式,实证依据与定量分析不足,后续研究应引起重视。研究内容多元化,现在我国乒乓球运动心理方面研究多集中在竞技运动方面,研究人群以高水平运动员为主,之后应深入各地区调研乒乓球发展现状及群众真实诉求,进一步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推动效果。规范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钟飞,李荣芝,张园月.国内外乒乓球研究热点与演化进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05):82-89+94.

[2]陈静,温红博,郑海燕,莫雷.乒乓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对比赛成绩及专业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04):986-990+1012.

[3]陈静,郑海燕,温红博,莫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6(03):12-15.

[4]陈静,李平,孔丽娜,莫雷.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自我分析[J].体育学刊,2008(1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