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精选(九篇)

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

第1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偶然间发现,她真的很美,她的身旁早已绿意浓浓,那些脆弱的小生命正张开双臂迎接日出。微风拂过,它们用沙沙声为苹果树的歌声伴奏,是苹果树的宽容给了它们生的空间和希望。在烈日的下,我无语了,因为她的宽容让夏日的色彩也有些暗淡。

在枫叶飘下的季节,她笑了,笑着送走自己的孩子们。说她无私也好,说她狠心也罢。她就是这样,将她自己的心血献给人间,献给大地。有人说天底下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惟有她的爱是以分离为宗旨,是她对人间无言的爱让她含泪而微笑着送走自己的孩子们。依偎在她的身旁我很惭愧,因为她是那样的无私。

当世界被银白色妆扮时,她沉默了。她的沉默是金,因为她对生活的思考最成熟。一年过去了,她的使命仍会周而复始,而我却满足地离开了,和来时不同,这次我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上路了。

在苹果树下度过的四季带给我一份难得的富足。其实亲近自然并不难,难的是从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亲近并不是距离的缩短,是心灵的融汇!

【相关资料链接】

初中作文:感受挫折

好句:描写“植物”的比喻句集锦(一)

好句:描写“植物”的比喻句集锦(二)

好句:描写“植物”的比喻句集锦(三)

第2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2、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第3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关键词】: 古诗 传统文化 教育

悠悠千古事,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且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我国的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古诗自然成为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并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社会的教育。“位卑不改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心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了他们浓烈的爱国之情。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并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学好本领,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热爱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白居易在《观刈麦》诗中也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家的劳累辛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生活艰困的深切同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受民深情。同时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爱劳动的好学生。

3、热爱家乡的教育。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怀念。大文学家,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泊般瓜洲》一诗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能造福桑梓,惠及乡邻。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诗人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友,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最好题材,它们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相机引导学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真情感受真情,去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幻的高尚品质,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他们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而寡闻”。友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就流传下来许多珍惜友情的名篇,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也要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对学生进行有益的环保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可结合古诗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教育学生反思:如果没有了水,还会有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色吗?大自然中许多与水相连的美景还会存在吗?人类将何以延续生命?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的共处,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古诗中,涉及鸟类等动物的诗句比比皆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花香,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都是保护环境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捕杀鸟类等动物,那么还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动人美景吗?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都有相关描写。这些古诗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第4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借助画面和语言描述等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想像,注重情境中语言的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一组表现秋雨美景的动态画面,创设意境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的雨中,去享受秋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自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可借助字、词典解决,也可在小组内交流。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试着读给大家听。

[为那些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也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3.初步交流读书的收获:在你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秋天的雨在大家眼里各有不同的样子,而每种样子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再次走进这秋雨的美丽图画之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十分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有关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说说理由。

[把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入境生情,在感动中抒怀,获得对文章的感悟。]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全班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随机点拨。点重抓住三幅画面理解感悟:

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引导学生从“五彩缤纷”,“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在秋雨里点着头”等词句体会树叶、果实、鲜花的动态,并联系自身的经验,带着情感去品读。)

②“秋天的雨有非常好闻的气味……”

(引导学生从“甜甜的”,“香香的”,“把小朋友的脚勾住”等具体描写香味的词句入手,联系“非常好闻的气味”展开想像。)

③“秋天的雨有一只金色的喇叭……”

(引导学生抓住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小树叶的动作体会它们的心情,想像画面。)

[在品词析句汇报及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碰撞、交融,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

3.在秋天的雨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课文中没有描绘到的画面?介绍给大家,好吗?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并走出教材,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四、潜心品读,享受美文

1.大家描绘的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带着对美的向往,融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秋雨之中吧!

(播放轻松优美的乐曲,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们现在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雨点,请伸出手来,与身边的朋友握个手,再热情地打个招呼,用心听听你的秋雨朋友对你说了些什么。

3.让我们带着这美美的感觉再美美地读一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在美读时,孩子们自然融入其中,达到物我同一、文我合一,从而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进行着精神世界的建构,使孩子们的认识、思想,在感悟、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深刻,情感变得灵动、丰盈而美好。]

五、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把你认为最美的词句摘录在你的小本本上。

2.用彩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秋雨图。

3.如果你就是秋雨,你准备把什么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呢?请以“秋天的雨有……”开头,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4.课外阅读有关描写雨(春雨、夏雨、秋雨)的文章。

上面的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做。

[尊重差异是教育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兴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怎样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表演前,学生充分地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第5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学习就是要从范文的例子里,汲取工具语文的营养,实现字汇、词汇的积累,语法、文法的掌握和运用。因此,我觉得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融入自己的智慧,使学生探得语言习得的规律,在习作教学时提升语言实践能力,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读写并行,而文道自得其中。下面,我就从植物、动物、人物三纬度谈谈自己对阅读与习作整合之陋见。

一、植物篇

叶圣陶的《荷花》文笔优美、结构清晰,适合学生模仿。而且,四年级也有植物写作的要求。于是,我让学生观察教室门前的海棠。

(一)遥遥远望,海棠花之整体面貌

海棠花长得并不高,但它却造就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海棠开”的盛景。远望,树上那淡红的花仿佛……

此时,我出示了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中对海棠花的描述:那几棵大海棠树……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大作家冰心观察的角度多样:海棠花的颜色、数量以及那充满勃勃生机的动态美。在习作中,我们可以将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才算是学生真正运用了语言这个工具。)

(二)从远及近,海棠花之三种形态

1.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像( )。

学生:仿佛是女孩的笑脸;如同跳舞的蝴蝶;似飘舞的雪花。

2.再将三个比喻句组成排比句形式进行表达。

3.有的海棠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它又仿佛( )。

生:它仿佛一个小号角。

师:才展开两三片花瓣的花朵像怎样的小号角呢?

生:可爱的小号角。

师:你真想把这可爱的小号角送给谁呢?

生:送给贪玩的小妹妹。

出示句式:花朵像(怎样)的(什么),真想把它送给(谁)。

4.学生试着用刚才学到的两种方法,自己练说花骨朵。

二、动物篇

《金蝉脱壳》一课将金蝉脱壳这一过程写得神奇有趣,尤其是作者观察动物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于是,我把本单元《金蝉脱壳》《变色龙》《单元习作》整合在了一起。

(一)学习写法

1.学习《金蝉脱壳》第四节。金蝉上树后有条不紊地脱下旧装,知道它是按什么顺序脱壳的吗?

生:作者按照蝉各部位(背―头―脚―尾)出来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让我们感到脉络清楚、有条不紊。(这时学生掌握了第一种方法:按顺序观察事物。)

2.作者观察十分仔细,各部位出壳的描写各不相同,妙趣横生。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呢?学生交流。

(1)“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蝉眼睛的黑亮。(第二种方法:用修辞。)

(2)“钻”写出了蝉的灵活、调皮,我很喜欢它。可见,小作者又是带着感情来写的。(第三种方法:有感情。)

(3)我最喜欢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 作者把蝉每一个动作都写得准确到位,让人印象深刻。(第四种方法:抓动作。)

(4)作者详写了最有趣的情景,略写了背、头、脚。(第五种方法:有详略。)

(二)模仿习作

1.变色龙的外形。

(1)瞧!它出场了,它是――(杰克森变色龙)

(2)谁能有顺序地来说说它的外形?(整体――局部:头、身躯、尾巴)

(3)你觉得变色龙身体的哪个部位很有特色,能展开想象说说吗?

生1:杰克森变色龙头上长着三只匕首似的角。一只长在鼻孔处,两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看起来多像迷你三角龙啊。它似乎在说:“谁敢打扰本大王休息啊?”

生2:它浑身长满了颗粒状的鳞片,像穿着铠甲的卫士,威风凛凛。

生3:它四肢细长,犹如钳子一样牢牢地钳在树枝上。

2.变色龙的捕食动作。

(1)播放视频:变色龙捕食。

生:第一次,苍蝇嚣张地四处飞舞,变色龙蹑手蹑脚,好似闲庭信步,但我知道其实它是蓄势待发,等待机会。第二次,苍蝇飞进玻璃杯内。第三次……此时的杰克森变色龙昂首挺胸,多像一位凯旋的骄傲的将军啊!

(2)变色龙捕食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次?成功的,我们可以详写,其余两次简单地进行描写。

(3)你观察到它是怎样捕食的呢?

生:两眼凸起,圆鼓鼓的,就像炮塔似的到处转,不停地寻找食物。两眼同时注视前方时,每只眼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像个放哨巡逻的士兵呢!当它找到食物时,两只眼睛同时注视着前方,准确判断自己和苍蝇的距离。

三、人物篇

《小儿垂钓》有很多空白点值得读写整合,能将精炼的古诗丰满化。同时,在读写整合中,学生对稚子的形象也会有更形象的认识。

1.说说小儿的外貌穿着。教师可推荐学生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了胡子、眼睛、头发就将爱因斯坦不拘生活小节的样子描绘了出来,可见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学生在进行人物外貌的描写时喜欢面面俱到,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外貌写作方法无疑给了学生很多启示,学生再介绍这乡村小儿时就学会了抓住特点。)

2.垂钓的环境如何?《三顾茅庐》中有段环境描写。其中,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衬托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那小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能说出柳树、野草的调皮样子吗?(环境描写在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而《小儿垂钓》中环境描写和《三顾茅庐》中的景色描写相结合,学生不仅学会了按顺序观察景物,而且学会了用景物来烘托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方法。)

3.现在,你就是那稚子了,你会怎样学垂纶呢?出示:《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儿垂钓》中的动作描写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整合,让学生从课文中掌握垂钓的精准动作,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触摸文字的温度。)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话很好地诠释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读写整合”就是为了这样一个任重道远的目标,尽可能多地把语文学习从“掌握一种工具”的目的转移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上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丁有宽.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赵振民.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协同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7).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6.

第6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春天来了,我想出去走走。

一路上风景很好,小鸟在叫,柳树已经发芽了,小草也长出了地面。

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原野。田野一眼望不到边,都是绿色的;天空是晴朗的,还有白云;在近处和远处,不时出现一朵朵小花,但还不是很多。

前面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河水很清,河面上浮着几只鸭子,有时还拍打翅膀。一阵风吹来,柳树摆动起来。河上还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我可以从这桥上走过去。石桥的影子倒映在湖面上,很漂亮。

我正在欣赏美景,突然看到了河对岸的小伙伴们放的风筝,各种各样,都在天上飘舞着,很好看。

春天是美好的,我爱春天。

[啄木鸟医生]

本文按地点变换顺序写了家乡的春景,条理清晰。但习作内容不充实,较空洞;而且表现手法单一,只用了平淡的叙事手法,给人的感觉就像白开水,读之无味。

家乡的春景那么美,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她描绘出来呢!比如“小草长出了地面”这个句子,如果改用描写,并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小草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调皮地伸出一个个嫩绿的小脑袋,被风一吹,摇摇摆摆,既像刚学走路的小姑娘,又像翩翩起舞的少女。”那么,语言就优美多了,美景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康复出院](片段)

前面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河水清清,波光粼粼,连水下的植物也清晰可见。(描写具体,突出了河水的清澈。)河面不远处浮着几只鸭子,鸭子划过的地方荡起一道道水纹,一圈一圈荡漾开来。调皮的鸭子时而嬉戏,互相追逐,拍打着翅膀,溅起一颗颗小水珠,像一颗颗晶莹透明的珍珠在水面上跳跃。(抓住鸭子的动作、水纹、水珠细致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动态画面。)一阵微风拂来,柳树摆动着碧绿而柔软的发辫,就像柳姑娘在垂钓。(拟人加比喻,写活了柳丝。)一座三孔石拱桥横跨河两岸,石桥倒映在河面上,既像一轮明月在水中飘荡,又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横跨河上,给小河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小桥倒映河面的美丽。)

第7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关键词:迟子建;辞格运用;形成原因

迟子建是现当代优秀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语言平实而不乏独特的艺术魅力。迟子建是现代优秀的女作家,她在北极村生活的经历造就了她的小说语言平实中不乏魅力。在迟子建小说中随处可见修辞格的运用,本文将从多种修辞方式入手对迟子建小说进行语言分析。

一、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分析

修辞通常来说就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1]陈望道先生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2]对语言能运用自如的人,对辞格的驾驭能力也必定是极强的。巧妙地使用辞格,能给原本平淡无奇的语言增加一些可咀嚼的附加物,使从句子到文章读起来都如同在欣赏一场语言盛宴,耐人寻味。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多种辞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比喻、比拟、夸张、反复等。

(一)比喻的运用

迟子建在小说中常用的喻体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她不喜欢用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来做喻体,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她比喻的与众不同,反而使她的小说因此更有其独特的的魅力。

1.以植物为喻体

(1)以可以吃的植物为喻体

①六只大白鹅见了她便从鹅里嘎嘎嘎地叫着聚过来,鹅的脖颈一律高耸着,像是一颗颗挺拔的笋。(《洋铁铺叮当响》)

②我坐在大门口,盼啊,盼啊,夜幕低垂了,月亮在山坳里不停地拱啊,终于拱出了一点,金黄色的,细长的,像是一颗豆芽的月亮边。(《北极村童话》)

例①本体是大白鹅,喻体是笋,把白鹅比喻成挺拔的笋,都是白色直立的物体,形似,而且笋是很好吃的食材,突出了主人公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且主人辍学后一直在家干闲活,符合她的人物身份和性格,体现了她的朴实。例②中本体是残月,喻体是豆芽,残月和豆芽也是形似的事物,作者能把二者联系起来可见其童心未泯。“我”在天黑以后都是会悄悄溜出家门与一位不认识的老奶奶玩耍,而这又不能让奶奶知道,形象地写出了“我”盼望天快点黑,可以溜出去和老奶奶玩的急切心情。

(2)以花为喻体

花本身就是美好的事物,迟子建喜欢用花来比喻或者反讽,寄予花以强烈的感彩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她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北极村童话》)

例中本体是奶奶的裙子,喻体是喇叭花,把奶奶穿裙子的样子写成是喇叭花很是形象,既是表露对奶奶的喜爱又表达出“我”的调皮可爱。“我”本来就很喜欢老奶奶,她教会我识字、唱歌、猜谜语等等,“我”很希望老奶奶能一直这样开心。

2.以动物为喻体

迟子建多选用体型各异的动物作喻体,有蝴蝶、苍蝇、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也有老虎、熊之类的体型庞大的动物,体现了不同的情感特色。例如:

①我记得离开楞场的最后一天,最后三个木排满载着木材走了。木排越走越远,最后小得就像飞在水面的三只蝴蝶。(《越过云层的晴朗之伐木人的家》)

②美奴捡起一块砖头冲出家院,哭着怒喊着:“你们这些老母狗,快滚开,离我家远些,不然我就用砖头给你们的脑袋开瓢!”(《岸上的美奴》)

例①木排载着木材远离的场景和主人公即将离开的心情相呼应,他看到木排越走越远,最后小得如三只蝴蝶,深刻地表现出了对自己的渺小的无奈以及要离开的忧伤。例②中作者用母狗来比喻爱嚼舌根的妇女。

3.以人为喻体

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以人为喻体的比喻也不在少数,人本身就是具有思想的可活动的,以人为喻体具有以别的动物和植物所没有的独特性,其中她又多爱以女性形象为喻体。女孩、孕妇等都可以被她信手拈来用作喻体,赋予物以人的感彩,表达出浓郁的人情味,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婉容也不喜欢那些丰腴的红鱼,它们更像一群久处闺房嫁不出去而又盛装华服的老姑娘。(《洲国》)

例句中把红鱼比作姑娘,丰腴的红鱼和久处闺房盛装华服的姑娘一样是引人注意的,但红鱼是不能吃的,和未嫁的老姑娘一样没有实现其生理使命。

迟子建在小说中大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类型多种多样且富于变化,给看似平凡的语言添了些妙趣横生,使平淡的语言大放异彩。

(二)比拟的运用

比拟这种修辞手法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所要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引起强烈的共鸣。迟子建的小说作品中也经常运用到比拟这种辞格。

1.拟人

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物具有人的特点,比如性格、行为、感情等。主要是运用描写人的词汇来形容或陈述事物,激发读者的联想,拉近读者和事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触发生活体验,由物及人,增强事物的形象色彩,丰富语言的情感信息。例如:

①而真的到了人日子这天,洗衣婆吩咐女萝擀面条给一家人拴腿的时候,猛然听见外面一阵呼啦啦的风声,风尖叫着将杨树摇得呜呜叫。(《秧歌》)

②两片空网摊在一起,晨光温存地抚爱着它们,使每一个网眼都泛出柔和的光泽。(《逝川》)

例①把风和杨树当作人来写,风会尖叫,还会摇晃杨树,杨树也会呜呜直叫,都是人才有的动作和行为,生动得把风的强劲和杨树被吹得东倒西歪的形象展现给了读者,让读者自然而然产生联想,加深印象。在“人日子”这天忽然起风了是不好的预兆,为下文人物遭遇不幸做铺垫。例②把阳光当人来写,赋予阳光以人的行为把阳光人性化,抚爱着空网,在安慰没有捕到鱼的它们,其实是在安慰着一无所获的主人公―吉喜。

2.拟物

把人当物写拟体是物,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拟体是已物,使已物具有甲物的特征或情态。例如:

①他和余美珍年纪大了就可以到大连看看儿子,也看看海。他美滋滋地想象着这一幅幅锦绣画面,然后充满慈爱地看着小马驹一样有生气的二小。(《洋铁铺叮当响》)

例①他和妻子对儿子二小的期望就是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孩子能长得很健壮,把孩子当成小马驹来写,赋予他马的矫健和活力,引起读者联想。二小是夫妻俩的希望,他们指望儿子能有出息带他们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三)夸张的运用

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故意做夸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且经常与其它辞格一起运用,更好地表现出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例如:

①大小一气之下关了电视机,到院子里用铁锤砸一块本不该砸的废铁,砸得黄昏都要碎裂了。(《洋铁铺叮当响》)

②雨越下越大,车越开越慢,苫布哗哗响着,感觉不是雨珠打在上面,而是一条河从天上下来了。(《一坛猪油》)

例①是夸张与比拟一起运用的,大小是很生气后去砸铁的,力气就会很大,作者不直接描写而是夸大了这种声音能把黄昏给砸裂了,可想而知大小很生气,又不愿直接说明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出来心中的气愤,作者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把大小内向的性格和气愤的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例②在雨天出行本就是不喜欢下雨的,况且是这种大雨,女主人公带着孩子在雨天出行,雨下得像条河从天上流下来了,是与比拟这种辞格一起运用的,且显然雨再大也不可能是一条河那种水量,这样的方式来写雨下得大,是很成功的夸张。

(四)反复的运用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就是反复。迟子建在写作中虽然运用反复的频率不如比喻、比拟等辞格,但是这种辞格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①我感到头发沉、胸闷极了。眼前模糊的一片,身上冷得直哆嗦,好像谁给涂了一层冰。我把头无力地搭在小舅的肩膀上,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累极了,累极了。(《北极村童话》)

例句中接着出现2次“累极了”,强调了“我”累极了就逐渐没有了意识逐渐入睡的情境。

迟子建正是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其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是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也是她要呈现给读者的场景,进而更进一步加深读者的印象,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使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更加深刻和透彻。

二、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特色形成的原因

(一)故乡情结

迟子建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的一个小村里―北极村,在考上大兴安岭师范学院以前都生活在那里,东北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风格都对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她就是凭借着对故乡的书写才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在迟子建的文学创作中她很自然的从故乡取材,那儿一年有一半时间是下雪的,绿色植物就很稀罕,所以她对植物很是喜爱,在写作中也是经常出现各种植物,其在比喻中会以植物为喻体,比如在《北极村童话》中她描写“小姨”时写到“她的长裙曳地,自然打着旋,像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就很自然地以在黑龙江很常见的牵牛花为喻体;在比拟中,也用故乡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植物作为拟体,例如在《逝川》中“她们在逝川岸边的形象宛如一株株粗壮的黑桦树”就把女人们当成了桦树来写;同时迟子建也会把故乡生活中熟悉的动物作为拟体,运用到比拟中去,比如在《雾月牛栏》中“外面有些凉,星光像蟋蟀一样在院子里跳荡,他看见了屋子里的灯光。”可见迟子建在其写作中的取材多倾向于她喜爱的故乡,更倾向于普通的、大众化的事物,进而呈现出朴实、真挚的文学特色。

(二)个人喜好

迟子建在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说到,我很喜欢做饭,厨艺很好,她写作的时候在晚上上床后,要为第二天构思两样东西,一个是小说情节如何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吃什么。迟子建觉得,“吃”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就像一个人的呼吸一样。你总不能让人物在作品中一味谈“精神”而不吃不喝吧?这有悖生活的常理,当然,无节制地炮制吃,小说又沦落为菜谱了。所以迟子建在写作中会以可以吃的植物为喻体并不稀奇。例如在《洋铁铺响叮当》中“一会儿的功夫,一根根油光可鉴的小辫子就很帅气的垂吊下来。那些小辫子看上去就跟丰收了的麦穗一样”;迟子建又很喜欢森林,也喜欢在森林中嬉戏,所以各种小动物也都成了她辞格运用的对象,以致在比喻的喻体中会出现体型各异的动物,例如在《原始风景》中“姥姥和围在饭桌旁的亲戚们像被捣了老窝的蜜蜂一样一哄而起,纷纷跑出房屋,这时候我二姨却从容地从菜园迎着我们走来。”《秧歌》中“她见自己的老头成了这副样子,就低下头笑出一串声音,仿佛一条鱼在水中弄出一串水泡似的:‘老了老了,还出这个洋相!’”都是以动物为喻体,自然贴切。

迟子建的小说在文学方面贡献很大,她的语言平实而不乏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她辞格运用时的特点密不可分。通过对迟子建小说辞格运用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解读其作品的创作内涵和艺术特色。(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 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0.

第8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小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部分的观察也是有序的:茎 叶 花。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小作者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

二、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黄继光》中的三、四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南京长江大桥》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例如,一次菊展后,全班 60 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 20 多种菊花,五彩缤纷。

三、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 面 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四、开展课外阅读,训练“综合积累”

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⒉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⒊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激发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激发写的兴趣等,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第9篇:描写植树的优美句子范文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