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语专业范文

外语专业精选(九篇)

外语专业

第1篇:外语专业范文

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回归人文学科本位,以通识教育为本,应当通过采取调整课程体系、确立专业知识课的主导地位、完善师资建设等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达到以培养更多人文通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外语专业教育;人文本位;通识教育

笔者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常自觉思想深度不及他人,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常有自我感觉捉襟见肘的窘迫。与相同专业背景的同辈人一说,发现有同感者不在少数。然而,回望历史却发现早期的外语界名人辈出,且大都是学贯中西的博雅之士,这不得不让人们对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进行反思。为了论述方便,笔者特选取英语专业为代表。

一、英语教育的人文学科本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一直被放在英语院系教学的首位。随着上世纪90年代起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快地满足商品经济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许多院校纷纷加大法律、金融、新闻等专业知识课程并大幅度削减和弱化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这样的改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语言技能和复合专业背景,能够迅速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但是却普遍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人文基础较差,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与其他文科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诚然,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教育需要面向市场,讲求实用性和应用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学生的个人近期就业需要和社会当前发展的需要,就势必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头脑空洞”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南京大学王守仁曾经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为目标。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也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具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而这一切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够完成。

二、英语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英语专业需要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而非着眼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任何功利性的教育。尽管通识教育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它所带来的深厚底蕴能让学生未来发展更具有潜力,并且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民国时期我国外语专业在通识教育方面已为后人做出了示范。当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的外文系的课程设置理念就是通过通识教育打通学科、融汇知识,培养贯穿古今、汇通中西的通才。在这样以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这些学校培养出了外语界一大批汇通中西的知名学者。这些学者的成就确是令后辈汗颜,他们的思想高度让我们高山仰止。而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外语专业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正在一步步丢失……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实用性、应用性教育成为潮流。这种教育哲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文精神的大衰落。”“通识为本”是世界上广受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哈佛、耶鲁等西方名校长期以来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在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就强调世代累积的智慧,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对价值判断极端重要。耶鲁的办学理念是“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在我国台湾,当地教育界也鲜明地提出了通识教育目标并整合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修习。然而在我国内地,学生一进高校直至毕业都深深地烙上了“专业”两个字,在校期间职业能力训练所占的比重和课程量非常高,通识教育学分只占课程总数的10%左右,这一数字大大低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和目前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占三分之一学分的比重。虽然近些年来内地外语院校也开始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于2015年底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北外、上外和广外等外语院校也都纷纷通过通识课程计划对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程提出了最低要求,但是总体来说通识教育还不够明确,而且通识课程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选课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几个问题

1.重视文学经典阅读

作为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专业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材料和有效论证的能力,而这其中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莫过于让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原著。在《忆往述怀》一书中,季羡林先生曾提到他早年在清华大学读英文专业时课程中包括了很多文学课程,比如大学一年级时就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原著。他在德国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大体如此:每周仅4个小时共20个星期俄文课。教师开头就把字母讲了一讲,第三堂课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本果戈理的短篇小说!一星期4小时的课,学生起码得花上三天时间来准备:查语法、查生词……20个星期下来,学原文、弄语法,读完了整部小说。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原著是西方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西方18世纪一位语言学家把教外语比作教学生游泳,把学生推到池子里去,学生在水里扑腾扑腾,最终也就学会了。而阅读经典原著是最有效的通识教育的方法。正如王鲁男所说,最有效的通识教育是回到知识的源头,通过阅读原著与大师们直接交流,从而形成对人类精神文化精髓的感悟和总体架构的把握。英语专业应该在教学别强调学生对于原著的阅读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将课程重点放在修读英文原著,通过经典作品的深广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言素养以及对外国语言、文化、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2.调整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野下,西方大学的英语专业纷纷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文学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研读文学和文化文本的习惯、培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组织知识的能力。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部分。语言能力课程即专业技能课程。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虽然有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压力,但由于现阶段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已经提前至基础教育阶段,这部分课时应该适当缩减。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美文学,还涵盖中国文化课程和西方思想文化课程,理应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该部分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培养重点所在;专业能力课程是指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英语研究的课程,这部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即缩短语言技能课时、加大专业知识课时、添加英语研究能力课时,英语专业的本质就能得到基本体现。

3.师资建设

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配备相应的师资。术业有专攻,外语院校可以通过系部间甚至是校际合作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同时,不断健全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聘任制等形式鼓励那些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放眼于世界和未来,努力适应通识教育培养需要,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方法,逐渐形成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由多元化知识所构成的开放的、有机的知识谱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专业教育不能仅仅将培养目标放在学生和市场的近期需要上,而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更好地培养具发展潜力的通才,以此推动社会的长足进步。

作者:李琳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1995(4).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第2篇:外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外语专业;听力教学;问题

随着电化教育的日益发展,在我国的各个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中,开设了一些专门训练听说能力的新课型,如:听力课、听说课、视听说课、幻灯课、电影课、电视录像课、语言实验课、程序教学课等等。这些课程在教学手段上迅速地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利用视觉、听觉的直观手段所进行的外语视听说教学的试验和实践,在整个外语教学中,显示了传统教学难以发挥的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现以听力课为例,做一简要的分析。

在外语教学中每个外语教师都清楚并一贯地坚持’’五会并举”的原则,即听、说、读、写、译的技巧。在“五会”里“听”居于首位,可见听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听力课与综合实践课、阅读课、写作课等课型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外语交际工具的任务。

一.教材选择方面的问题

在外语交际活动中,听力不好没法进行交流。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应该坚持一直开设听力课,只不过在选择材料上要慎重,要精挑细选。所选择的材料要语言地道,语调标准,情节引人入胜,情景生动,文化背景知识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所学语言国家各方面的生活,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对一年级学生要选浅显些的,根据学生基础和提高程度,到大三、大四时可放原版影片。

二.课时和教师配备方面的问题

有些高校,因课时紧张就压缩听力的课时,到高年级甚至取消了听力课,还有的学校由外教同时上听力课和口语课。名义上是两门课,其实由外教教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变成了同一门课。而听力课和口语课是两种不同课型的课,听力课是一门强化教学课,它要求在听力理解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听懂外国人在社交场合的交谈,讲话,听懂所学语言国家的电视台,电台的有关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的新闻报道,采访讲话和电视文献片。要求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在口语能力表达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就熟悉的题材进行交谈和发言,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就我国和其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见话题与外宾进行交谈。要求语调自然,语言基本正确,连贯达意,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正确运用语言的各种表达形式,完成交际任务。有时要求学生把所听内容翻译成汉语。而且听力课要求必须在语言实验室进行。那么由外教上的听力课则不然,由于外教不懂汉语,无法知道学生对所听材料的内容是否完全理解。另外,外教上的听力课不一定在语音室上,即使是在语音室,他带有表情的讲解方法和中国教师要求的那种“强制学生靠耳朵听”的方法毕竟是两种效果,因此视听课不适合外教上;而口语课是一种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课,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而中国教师毕竟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即使有也不一定熟悉各种语言环境,因此口语课适合外教上。实际上外教上的口语课起到了真实言语氛围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外教的表情、手势上连猜带悟,需要

与外教进行交流,这样就进入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说由外教同时上听力课和口语课效果不好,起不到真正的强化训练听力的作用。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听力课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产生一定的障碍,总想借助于书面材料进行练习。尤其是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刚参加完高考后进入高校的一年级大学生,由于高考复习阶段,外语的教学水平基本以语法结构为主,多数学生的听力基础很差,没受过正规的听力训练。

听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综合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能力,而词汇和语法是学生的强项,难点就在语音上。语音包括读音、语调和语气,中学阶段虽然也拼读单词,但发音正确与否并不严格要求,有的甚至得不到正确的发音指导,因此在学习词语时,往往读不准。基于自身发音不准确,所以自然听不懂正确的发音了。在上听力课时,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反复听也听不懂的句子或词汇,一经老师写在黑板上,才知道是自己学过的非常熟悉的词。由此可见,由于在中学阶段听力训练不够,发音要求不严,给这些学生听力的提高增加难度和压力。

虽然近几年由于高考增加了听力,因此一些教学条件比较好的中学也增强对听力的训练,但是仍然不够。对学生来说,听力课是个全新的课程,是陌生的。初次上听力的学生,最大的感触就是手忙脚乱,措手不及,感到听不懂也听不清,语速太快,句子太长,听了下句,忘了上句。如果此时得不到教师指导,学生的心情就会由好奇和紧张转变为失望和沮丧,继而感到疲倦和厌烦,这种心理状态对提高听力水平十分不利。

四.听力课与实践课的区别

听力课是俄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俄语实践课的一种课型,但它不是精读课的翻版或延伸。可以说,听力课和精读课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课型。精读课侧重语法,在言语训练中以语法为红线,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听力课侧重语音语调,在具体情景中发展口语,培养听说能力。精读课采用自编教材,词汇从学生周围生活入手,词汇和语法都要精;听力课采用引进教材,词汇反映所学国家的现实生活,课堂上基本不作词汇和语法的分析讲解,而是通过具体的直观形象---幻灯,电影,录象来理解生词和课文内容。两种课型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基于这些区别,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听力课上,要抓住重点,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最多的训练机会。既不能把听力课上成讲解词汇,或用词语造句的精读课,也不能上成老师重点讲解的语法课。要求教师要讲求教学方法,让学生每上一节听力课都有新的收获。

五.提高学生听力的几点做法

1.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

虽然听力课上有录音机放音,教师讲解的时间要比精读课上讲解的时间少一些,但是要想把听力课上好并不轻松。教师在听力课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画龙点睛,穿针引线,提纲挈领。什么时候让学生听,什么时候讲解,什么地方是难点,什么地方是重点(重点和难点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听)什么地方的文化背景需要加以介绍或提示。这一切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听力材料是一段对话或一个故事,学生在听完第一遍之后,对所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停下录音机,及时对所听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听内容的要点。对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听一遍,带着问题再听,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效果会大大地提高。

2.注意“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

在听力教学中还要注意“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鼓励学生课下多听,不仅要听所学教材的

内容,而且要听一些课外的听力材料。因为“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对于听力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只有多听,才会掌握听力的技巧;只有多听,才会对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意思加以理解。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如学校安排的定时放音、外语广播、自己手中的录音机、收音机,都是可以利用的好工具。

3.增加考核的频率和力度。

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听力测试,并加强听力训练的力度。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在听音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讲解、纠正、补充和完善。通过增加考核的频率让学生对听力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考核力度的加强,使学生不断更新丰富知识,不断增强信心,发展技巧,并教会学生注意对自己的听力水平进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和实践的过程。

实践证明,经过基础阶段两年时间的听力训练,学生从模仿到背诵,并做到脱口而出,灵活运用,言语能力将会有“突飞猛进”的飞跃。

第3篇:外语专业范文

一、总 纲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一次语言及相关科学研究的一次基本训练,因此,要求学生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

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整个大学教学和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内容,也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师都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任务。

二、 毕业论文的阶段及要求

论文工作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阅读文献)、撰写提纲、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定稿与答辩。

(一)准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范围(语言、文学、文化、社会问题、应用英语、经济、贸易、科技、社会生活等),但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二)撰写提纲: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研究所采集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提纲。同时也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在学生形成毕业论文提纲前一定要与每位被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毕业论文提纲应尽量做到全面缜密,理顺所要论述内容,避免以后反复修改。

(三)第一稿: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审定后的毕业论文提纲进行写作,

不可自行其是,随意更换主题。第一稿完成以后,指导教师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提纲和思想在写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学生采取不认真的态度,指导教师应对其提出严肃的批评教育,拒不接受者,指导教师有权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或交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处理。如果指导教师不认真指导,随意放学生过关,以后阶段出现的问题由该教师本人负责。

(四)第二稿:要求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充第一稿之不足,同时要求在表达上要有所提高。在接到第二稿以后,指导教师阅读后应指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及时改正。

(五)第三稿:要求学生在文风、文章格式、修辞等方面有所提高。指导教师要对第三稿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定稿打印时所有的错误和疏漏都得到更正,错误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打印前再校对,以保证尽可能地将正确的版本打印出来。

(六)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的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予以充分的准备和重视。论文答辩前,学生们必须充分熟悉论文,答辩时,要求学生能脱稿进行5~10分钟的毕业论文内容的陈述,并流利、准确地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在答辩过程中,参加答辩的教师要对答辩人的语言技能(语音、语法、词汇、语用)、口笔头能力、论文内容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认真纪录,客观公正地评分。

二、 毕业论文的内容:

毕业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语言知识、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如,语言教学、文化等)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内容(如经济、贸易、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内容,须经论文审题小组集体审定。学生有选择的论文内容的自由,本文来自毕业论文下载网biyeda.com指导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定。论文内容要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有新颖性。论文可以对某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是实践问题的解决。论文不仅要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要反映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较为正确的论述,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论文必须做到主题明确、论据清晰、内容具体而充实,切忌空谈。写翻译的论文,除实例分析外,还要提供原文的译文,以便弄清译论的依据。如果论文是实践性的,它必须提出一定的解决途径、方案。

三、 毕业论文的评审:

指导教师在对论文评定成绩时,要参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出的语言水平和专业八级考试的成绩,以正确衡量学生真实的语言和认识水平。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提出异议,如不被采纳,可提交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商议和仲裁。指导教师如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有抄袭现象,应及时向学生指出,学生若不接受批评,指导教师应提交到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处理,严重者取消论文资格。指导教师应杜绝送分的做法,也不可因个人原因影响对学生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 论文的格式:

论文的规格:正文长度 5,500—8,500 单词。

使用的语言:英语

论文分题目、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

引文要注明出处。直接引用要加引号,间接引文要以转述的方式出现。然后以括号把引文来源写清楚:(作者名,年份,引文所在页码)

论文正文部分:

1、 题目大写,三号字,新时代罗马字,大写下面可写一个附标题,4号字;

2、 作者名,5号字,班级,学号

3、 指导教师名,5号字,职称

4、 摘要:用300词,5号字, 英文一页,中文一页

5、 关键词:不能用专有名词,词与词之间空四格(或一个Tab键),不加标点符号

6、 正文:用5号字,

大部分标题用5号字黑体、小部分、小小部分。大部分用罗马字,小不分用一般数字符号:

引言:引入正题,不超过2段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II. 1.1, 1.2, 1.3, 1.4, 1.5 ...

III. 1.1.1, 1.1.2, 1.1.3/ 2.1.1, 2.1.2, 2.1.3, / 3.1.1. …

结论

7、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先英文,后中文

作者名,出版年月,文章名/书刊名,出版社,地点

9、致谢(Acknowledgement)

五、 毕业论文质量标准

(一)选题恰当、与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相当;

(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有力;

(三)观点正确、逻辑性强、无违反国家大政方针的观点;

(四)叙述清楚、层次清晰而丰富;

第4篇:外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就业 外语专业 职业规划 指导

一、课题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在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有需求就有供应,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数量大幅增多,外语专业的学生亦是成指数增长,就业压力剧增,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是如此,很多大学生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导致了90后大学生“压力山大”的现状。

另一方面,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美国、德国、加拿大,大学有四年的职业规划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理想与目标,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而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相比较起来并不完善且一度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止步于校园招聘会、列举就业信息等方面,欠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严峻的就业形势逐渐使人们认识到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职业规划课程被明确列入教学计划,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就业指导已不再作为“季节性快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为缓解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压力,首先必须从自身出发寻求突破口,从而引入本课题研究的: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探析。

二、选题意义分析

1、合理的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作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其职业规划带有自身特有的专业特色,职业规划安排的科学、合理,对于其自身专业学习能够提供方向性指导及科学性调节。因此,探析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有利于促进其更加积极的应对大学生活,合理安排大学时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挖掘外语专业优势,在未来就业中占据先机。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就业情况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职业选择方向与就业范围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造成外语专业学生如果在缺乏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在未来就业形势中将处于弱势。而本课题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实证数据分析来提供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且课题研究的方向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较少,课题的创新性大,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借鉴性。

3、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突破外语培养传统局限性,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本着学习就业的角度,外语类专业学生只有首先对人才需求有一个明确的理解,才能再未来发展中占据先机。而合理的职业规划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通过职业规划,完善学校教育培养模式的同时,能够促进自身就业目标的不断改进与确立,从而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导。因此,本课题的选题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学校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外语专业学生本身的成长成才。

三、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针对学生的问卷共发放412份问卷,回收问卷387份,有效问卷375份,其中共有150名男生和225名女生接受问卷调查。在这375人中,大一学生占8%,大二学生占32%,大三学生占40%,大四学生占8%,研究生占12%。

针对企业(不同行业)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17份,109份为有效问卷。企业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27%选择很好,58%选择一般,15%选择较差。对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产生的原因可能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培养、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学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不够。

但是,企业中67%认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潜力是巨大的,25%认为培养潜力一般,说明外语专业学生在企业中是被寄予厚望、重点培养的对象,在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作为交流工具时,其个人的综合能力的提升空间较大。

在调查过程中,23%的企业认为高校对于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的作用明显,且作用较大,41%认为作用一般,36%认为不明显,指导工作有待加强。由此可见高校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并未起到很好的作用,企业作为大学生的接收者,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效益,从而证实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与社会、企业的现实需要是相对脱节的,因而造成企业与学生的双向负面效应,失去双赢的局面。

经过调研小组的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不难看出,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尚未发展成熟,并未给学生带来明显的效益。最根本的是因为供求数量矛盾和供求结构矛盾的同时作用,导致市场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来满足外语专业学生的需求。而而其他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外语专业课程本身更倾向于文学性,是对语言、文化进行研究的的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缺少对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从而导致外语专业学生缺乏应有的思辨能力。其次,外语专业学生本身处于语言学习的较为轻松的氛围中,不够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和扩充,比较安于现状,导致眼界狭窄,缺乏思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等关系自身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缺乏有效的途径表达自己想获得职业规划指导的想法以及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再次,高校还为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诸如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作指导,没有立体式的关于职业规划的培训制度等,正是由于机制的不成熟,导致学生没有合适的时机和途径来参与职业规划指导的培训,从而形成一些企业认为外语专业学生存在不良品质。最后,政府和企业没有发挥对公共事业支持的良好作用,造成学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当中,同时因为没有企业的协同帮助,导致学校的培养与社会、企业现实需要脱节,浪费资源,而学生也无法将培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最终形成企业与学生互不满意的尴尬境地。

五、对策建议

(一)对政府的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合理规划高校招生规模。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根据我国对于外语专业学生需求以及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招生政策,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做到科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

2、政府可为外语类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择业的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部门、人才中心等部门牵头,运用政府的影响力,可以汇集与外语类专业相关联的企事业职位资源,为外语类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就业的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3、政府可以利用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资源,建立毕业生人才技能库。对于社会企业的需求,更能高效准确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从而节约政府管理资源,为外语专业学生寻找工作,企业招聘带来便利。

(二)对于社会的建议:根据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特点,用社会力量打开就业大门。就整个社会而言,教育培训、学校、外企等部门是外语类专业学生毕业走向的首选之处。而社会应积极提供丰富的专业实习岗位,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们能从实践中摸索和体会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选人标准、对岗位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这些部门可以吸纳优秀的外语人才,用更为系统、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和体制培养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三)对于学校的建议

1、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外语应用为主线,培养多方面实用性人才。①当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级专业化人才,外语专业的同学本在这一方面有择业优势。学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及师资力量,开设一些关于外语类专业的应用性,与职业相衔接的选修课程。在调查中,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外语类专业,多设置了“应用翻译”课程等,加强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②外语人才在市场上十分充足,但是专门类外语人才却十分稀缺。学校在培养外院类专业学生时,发掘学生身上的兴趣与潜能,开设专门类外语课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法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认为专业化英语的教学道路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英语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需要跟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要相匹配,做到教学相长。所以高校在发展外语专业教育时,切勿急功近利,需要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道路上慢慢探索,找出一条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道路。

2、校方的就业指导中心可以尝试联系社会知名企业或者来校举行校园招聘会的企业,再由学院层面具体联系,为外语专业学生搭建固定的小型职业培训平台,培训实用性外语人才。

3、学校可以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外语类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学科的特色,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交、组织能力,方便于以后的就业。在调查中,华中师范大学的外语文化节,至今已举办逾十年,不仅为外语专业学生培养了能力,更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华中师范大学的外语角更是名扬武汉高校,营造的外语氛围不仅促进本校和周边学校学生的外语学习,还为学生提供了社交能力历练场所,这些都是各个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值得借鉴的。

(四)对于大学生的建议:

1、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学生首先应该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对于自身外语能力,如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要自查、自知,切勿眼高手低,根据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寻求适合自身的职业与职位。

2、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做到精勤。由于外语学习的特殊性,外语类专业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听、说、读、写、译等的专业能力,做到精于外语,社会市场缺乏的即是专业精通人才。同时语言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学科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作为外语类专业的学生,更要勤于了解社会,感受生活,增加自身的就业实力,要明白社会是完全不需要高高在上、浮于现实的书生。

3、多管齐下,培养综合性素质型人才。除掌握一门外语之外,可以适当学习掌握其他专业门类,将自身外语的语言优势,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成为多面人才。经过调研,企业以及从事外语教学的专家和老师都比较赞成外语专业学生选修双学位课程,既可以把本专业的外语学以致用,同时可获得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思辨能力,从而适应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现实社会,做一个懂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同时加强第二外语的学习,并能够达到一定的熟练度,这对于自身就业还是个人生活,无疑都是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

[2]白义香,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2007 年总第475 期.

[3]宋志刚,从外语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的解析看高校的课程设置改革——传统的单向型学习模式需要专业性发展,高教研究,2010年5月刊总第286期.

[4]邹时建,浅探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学理论,大众文艺,P166.

第5篇:外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英语写作策略;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91—03

一、引言

对外汉语专业是 “汉语热”国际化背景下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此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显然,从工作阶段来看,此类人才乃是语言使用者。他们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语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各方面。从学习阶段来看,他们则是语言学习者。他们不单在汉语方面要有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在英语水平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简言之,对外汉语专业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该专业学生需注重语言学习,尤其是英语综合技能的掌握。而英语几大技能中,写作是学生们最难掌握,教师教学中最难掌控的课程。为此,如何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成为了当今众多对外汉语学者和教师们探讨的课题。

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的推广,“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育领域里的呼声促使了学习策略研究成为了热门课题。自然,写作策略在英语写作的研究领域中也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Whalen和Menard认为写作策略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2]。我国学者杨淑娴在研究写作策略对于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时,将之分成了准备策略、草稿策略、修改策略、读者意识和避免母语五大类[4]。这些写作方法或策略若能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培训,则能优化写作过程,提高写作质量[1]。基于此,为了考察学生在非考试状态下对于英语写作策略的使用情况,我们对广西科技大学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就英语写作方面展开了一次调查,以便寻找相应的改进对策,切实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改进写作课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对广西其他高校的对外汉语英语写作教学能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针对的是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2010级和2011级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除了2010级2名学生去韩国进行交换生学习外,共100名在校生。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法。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相关情况。接着在2012年秋季学期的期末考试中,通过现场发放问卷的调查形式分别对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因此,调查范围覆盖了此专业所有的在校生。问卷共发放了100份,回收了100份,回收率达100%。

(三)测量工具

现场调查所采用的问卷是在参考我国学者任风雷(2006)的文本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由开放性问题和非开放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非开放问题均采用了里克特(Likert)五级量表的形式从“与我情形完全不一致”到“与我的情形完全一致”进行设计。内容包括了学生在写作时使用的准备策略、草稿策略、修改策略和回顾策略共4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均包含子维度若干题。

(四)数据分析

在问卷回收后,对问卷非开放性问题的项目进行了编码,并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用SPSS17.0进行分析。对问卷开放性问题部分则采用了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进行处理。通过检查同一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卷,勾出其中的关键句,对其进行分类,以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学生英语写作准备策略的统计分析

准备策略对于提高写作质量具有积极作用[4]。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使用构思策略方面,除了4.8%和1.6%的学生选择了“与我情形完全不一致”和“与我情形通常不一致”之外,其他学生在写作前,均会在头脑当中形成一个构想,同时能想到相关的单词或词语。这说明该专业本科生有着较为强烈的使用构思策略的意识,通过构思准备活动,能更大程度地确定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方式。而相关单词或短语的联想也能进一步加强后续写作的流畅性。这些对写作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就“写作前查阅与题目相关资料”这一策略上,仅有3.2%和27.4%的学生选择了“与我情形完全一致”和“与我情形通常一致”(见表1)。这反映出学生即便是在平时的自由写作中仍然很难摆脱考试这个特殊写作情景的巨大影响。在写作前,学生们通常只是根据自身对题目的现有认识在头脑中快速简单地提炼出自己的想法,但并未充分利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的优势对此题目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如此构思之下的作文在内容的新颖性方面必定是受到了抑制。

表1:写作前,我查阅与题目相关的资料

Valid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 Percent

与我的情形完全不一致812.912.912.9

与我的情形通常不一致1219.419.432.3

与我的情形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2337.137.169.4

与我的情形通常一致1727.427.496.8

与我的情形完全一致23.23.2100.0

Total62100.0100.0

(二)学生英语写作草稿策略的统计分析

草稿策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转化过程。它主要是将准备策略阶段中所构思的内容以书面形式有效地表达出来,其中会涉及到母语翻译、词汇选择、语篇衔接等多项具体策略的综合使用。调查显示,学生虽有意识地运用了多项策略,但意识并不强烈,且综合使用的效果不佳。如语篇衔接策略的使用目的在于能让行文更为流畅连贯,因此需要学生养成拟提纲的好习惯。然而,仅有33.9%的学生能坚持做到边写边对照提纲。这种“提纲的零作用”势必会影响内容表达的逻辑性和有效性。此外,尽管多数学生会考虑到中英语言的差异,但在写作时仍旧是先用中文思考,再翻译成英文(见表2)。虽然母语策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作文内容、提高写作质量,但同时它也会扩大作文中的词汇量,增加学生、尤其是写作水平较低者语法和词语表达的准确率。加上学生习惯于应试作文的模式,较少使用提问策略(如只有27.4%的学生会询问同学和老师或25.8%会求助于字典),那么,母语策略中所隐藏的可能终因无法解决而降低了写作质量。

表2:写作时,我先用汉语思考再翻译成英语

Valid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 Percent

与我的情形完全不一致69.79.79.7

与我的情形通常不一致69.79.719.4

与我的情形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2235.535.554.8

与我的情形通常一致2133.933.988.7

与我的情形完全一致711.311.3100.0

Tota62100.0100.0

(三)学生英语写作修改策略的统计分析

在修改策略的使用方面,学生有较为强烈的意识。除了14.6%的学生外,其余的都能在修改时自觉改正拼写和语法错误。在段落调整和增减内容上,只有11.3%的学生是尚未能自觉做到的。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不是所有的学生在使用修改策略时,都能考虑到别人的意见(见表3)。这种与教师或是同学互动意识的薄弱现象同样存在于回顾策略的使用上。

表3:修改时,我考虑别人的意见

ValidFrequencyPercentValid PercentCumulative Percent

与我的情形完全不一致711.311.311.3

与我的情形通常不一致1117.717.729.0

与我的情形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2438.738.767.7

与我的情形通常一致1524.224.291.9

与我的情形完全一致58.18.1100.0

Total62100.0100.0

(四)学生英语写作回顾策略的统计分析

如果说修改策略是对形成文字的校读过程,那么回顾策略可谓是对其进一步的评价和拓展过程。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中应充分使用评价策略。这一评价不仅包括了与教师和同学的横向的互动评价,同时也应包括纵向的自我评价。惟有如此,写作水平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提高。然而,对于我校对外汉语本科生的调查却发现:学生们两种评价方面意识明显薄弱。在“将本次作文的得分与前几次做比较”方面,8.1%和25.8%学生选择了“与我情形完全一致”和“与我情形通常一致”;并且只有25.8%的学生通常会将自己的作文同其他同学做比较。如此范围狭窄的回顾无法使学生有效总结自身的写作情况,写作水平只能永远处于固步自封、原地踏步的状态。

四、结论与对策

英语写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写作策略在其中起着极大的作用。然而,本次调查研究显示,我校对外汉语本科生虽有使用写作策略的意识,但就写作的某些环节而言,意识仍旧薄弱,且策略使用缺乏有效性。为此,需对学生进行写作策略的系统培训。教师在强调非应试的写作情景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明白英语写作的全过程;了解写作各类策略功能的动态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层面上的相互作用以增强他们使用写作策略的意识。基于每个学生的长处和弱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适当地指导与培训能帮助学生积极探索适合于自身的英语写作模式,让他们根据各自的英语水平,在写作每一环节恰当选择相关策略,优化写作策略的使用,提高综合使用策略的有效性。

此外,教师也需积极探讨体现我校对外汉语专业、适合于本科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写作课教学模式。尽管目前有关写作课教学模式的论著不少,但涉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却少之甚少。该专业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需区别于英语专业和中文专业写作课模式,以体现专业的应用性和交际性等特色。教师可通过直接指导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等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彼此交流写作心得,借鉴成功经验,取他人之精华,弃自身之不足,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任风雷. 英语写作策略和写作质量的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

[2] Whalen K, N Menard. L1 and L2 writers’ strategic and linguistic knowledge: a model of multiple-level discourse processing[J]. Language Learning, 1995(sep.) 44(3).

[3] 徐宝妹. 汉语国际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论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6篇:外语专业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35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64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加强,日本成为了我国经济合作的重要伙伴。在经济交流的推动作用之下,中日两国的民间交流也不断增多。因此社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出于就业考虑近年来日语学习者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年轻阶层对于日本文化、影视、动漫、经济等的热衷,对日语产生兴趣而开始日语学习的人也相当之多。高校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其中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占了很大比重。但在二外日语教学中因为学校及学生对二外学习的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差、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二外日语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也不能很好达成。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二外日语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第二外语因为其特殊属性,处于专业课程之外的边缘位置,不受学校重视,在课程设置时,相比专业课程明显减少。但实际上,第二外语在教学中既要学生具备日语基础知识,有需要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因此第二外语的教学任务量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是将课本上的单词语法直接灌输给学生,甚至有些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乏味,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二外日语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二外日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校所具备的师资力量有限,不可能每个语种都会开设第二外语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第二外语只开设了第二外语日语和第二外语法语两门课程,那么学生只能选择日语或者法语作为第二外语。所以,学生在选择二外的时候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感兴趣的语种,被迫就选择了日语作为二外。然而由于中日两国特殊的历史关系以及当前中日两国的国际关系,很多学生对日本都抱有仇视态度,那么这类学生如果被迫选择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他们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学校对二外不够重视,课时的设置偏少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形式上符合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可是在实际操作上,明显将第二外语处在了专业课程的边缘位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英语专业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说是非常全面,听说读写译对应的课程一应俱全。可是,第二外语日语的课程却仅有一门综合课程,并且每学期仅开设32课时,每周一次课,共开设三个学期。与英语专业课程真是无从相比。96课时对于零起点的二外日语学习者来说,明显无法满足需求。从日语基础的语音、词汇、语法开始学习,要学生达到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如果按原有的课时来安排课堂教学,很难达成第二外语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第二外语是研究生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否能够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第二外语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双语人才的需求,除了专业的第一外语之外,第二外语的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所以高校应当提高对第二外语的重视程度。

二、二外日语教学方法探索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单一教学模式

传统的二外日语课堂,仍然重复着过去黑板加粉笔这样简单而陈旧的教学手段,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现代化。将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能够直接体验到日本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日语语言文化。另外,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将图片、音像、影视等各方面的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可以更好激发学生日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英日汉三语对比教学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日本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吸收了大量中国语言文化,从日语假名就能看到汉语的影子。其中日语平假名是根据中国古代草书演变而来,片假名则来源于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日语中很多汉字的写法和读音与汉语都有相似之处,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分析汉语和日语的相同之处,也要注意它们的不同,这样对比教学可以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大力宣传西方文化,将西方的科学技术、艺术、风俗习惯等大量的引入到日本社会。同时大量的外来语也被引进日语当中,其中英语词源的外来语占了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的二外教学中,将汉语、日语和英语三者相结合,对比分析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学习和使用日语的环境及机会

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局限在“语音、词汇、语法”这几个模块,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削减学生二外日语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使用日语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到日语学习中来,将课堂上学到的日语知识等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向学生推荐日语网络学习资源,例如沪江日语、和风日语等等网站,日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资料都还比较齐全,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扩宽自己的学习范围,使自身知识更加全面化。这些专业性的领域可能对二外日语学生开始有点困难,但只要有信心,能够坚持做下去,一定会取得很大成效。

(四)注重日本文化的导入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无论哪种语言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对其国家文化不了解,就不可能全面认识、理解其国家的语言,更谈不上正确使用。所以在二外日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在单词、语法等模块,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在教学中适当导入日本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正确使用日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日语产生兴趣,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变教学中教师“教”为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变成主体,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但是学习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凭一时的兴趣或者热情很难到达我们预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更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让这种兴趣可以长期保持下去。例如之前提到的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课堂内容多样化,导入日本文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日语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等等。

另外,依据当前二外日语教学现状,二外日语教学课时设置偏少,如果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课下主动学习研究,自主去了解日本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扩宽日语学习范围,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堂学习当中,一定会更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二外日语的教学效果。

第7篇:外语专业范文

一、语文教育目的的再认识

语文课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已经形成共识。原因在于语文教育的识字、阅读以及语言表达等基本功能,是每个人学习和生存的必备工具。语文课在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为主,而在高等教育阶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

人们习惯上认为,大学生已经学过近十年的语文了,阅读和写作应该不成问题,而当前的现状却是: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媒体功能的增强,学生除了教材上所读的文章外,课外的阅读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到作业和补习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怜的时间花费在电视、电脑上,真正的自由的阅读几乎没有。写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语文教师规定的作文,又有几个学生自己练习写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语文上的,是部分学生出现了识字、阅读、写作能力很低,一些本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必备知识需要在大学补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的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和分析、鉴赏文章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做必要的调整。

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至于分析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为一种奢求。这与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这种现实说明,语文在大学阶段的使命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有些悲壮的意味。我们不仅要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21世纪,在鼓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还应该停留在传统的识字、阅读、写作、鉴赏上,是否应该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是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外语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外语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汉语阅读、写作能力较弱的问题,虽然外语专业教师认识到应该加强母语的学习并一再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显然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一起努力,改变学生的错误看法,带领学生走出误区。

语文是学习外语的基础。汉语和其它语言一样,作为一种语言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学习一种语言,主要是这种语言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吸收以其为载体所传达的信息。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信息的获取,母语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中国人学习外语时,汉语的思维习惯对运用外语进行思维和写作既有限制又有促进。我们自幼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汉语的思维定势对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汉语表达习惯和优秀的文学写作、鉴赏能力对外语学有裨益。比如翻译强调“信”、“达”、“雅”,这可以说是语言翻译的最高境界。一种外语译为汉语,无论译者对这种语言的掌握如何熟练,如果他的汉语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优秀。汉语译为外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汉语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准确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语写作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那些汉语作文写得优秀的学生,他的外语作文也同样精彩。但在外语院校,专业课的学习毕竟是首位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语文学习上,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开设太多课程,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方法,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即使在没有语文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有更快的进展,实现语文教育和外语学习的互动。

三、大学语文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大学是最具保守的地方”,这是西方学者对大学的评价。我国大学的保守相对于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陈至立在谈到知识经济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提高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必须以传统为依托,离开传统无所谓创新。而传统是所有遗存知识的总称,它包括知识、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等。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创新人才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思维灵活、有主见、有超前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实际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在外语院校从事大学语文课教学也必然以此为依归,教育者应结合外语院校的特点,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 定、授课方式的选择以及课外阅读和实践的引导等方面有所改进。

(一)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

国内大学语文的教材种类很多,编排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共同之处是落后,如在篇章的选择上,除了编者不同外,基本是一个面孔。最关键的一点是缺乏针对性,文理工科使用的是一个教材,没有考虑使用者的专业特点。外语院校的特殊性上文有所论述,编订适合外语专业的教材最重要的是根据这些特殊性选择合适的篇章。

古诗文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语言精练;二是文学性较强。语言精练是针对外语专业对语言掌握的高标准,文学性强是考虑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如贾谊的《过秦论》,李斯的《谏逐客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比较适合的,而如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在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学生理解非常困难、实用性不强的文章,可以不选。

现当代诗文的选择与古诗文的标准大致相同,应该注意的是剔除那些虽然在现代历史上是名人,而其文章的政治意味远远超过文学性的。因为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不应该承担政治课的任务。在当代作品的选择上,篇目的比例应该加大,中国历来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认为今人的文章不如古人,这种认识过于贬低当代作家,很多当代作家的文章写得很优秀,如贾平凹的散文《丑石》,不比鲁迅的《一件小事》差,笔者认为,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上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

外国文学篇章的选择上,在坚持上面的两个标准同时,一方面要加大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为精读和泛读两个部分;一方面要注意译者。翻译是另一种创作,翻译质量高低既取决于译者的外语水平,也与译者的中文水平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国外的名着名篇都有几种译本,这就需要编者独具慧眼,取其真正达到“信”、“达”、“雅”标准的作品,这方面,只依靠中文学者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外语专业学者的帮助。

此外,所有篇章的选择必须把握“德”的尺度。对“德”的要求应该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古人有“文以载道”、“道德文章”的说法,都是强调文章所蕴含的道德标准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化”,注重内心的改变,它是“润物细无声”的,它的作用是持久的,它往往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有效得多。

(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现在各大学一般仍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不符合现代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要求。这种绝大部分由教师单一讲授的方式,形式上是重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牵着走”、“填鸭式”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与大学的自由、民主、独立的学术精神相违背,也与学生对大学的理想存在巨大的落差,所以一些学生认为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复,缺乏新鲜感。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步骤。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改革过程中,要打破旧的教学行为模式,建立适合培养高素质人才标准的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必须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淘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单一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外语院校的小班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契机。外语院校每个班级的人数一般在25名左右,这使教师具备充分的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的可能,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也使得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灵活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使一般高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用电脑制作课件,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音乐以及影像片段整合到一起,实现授课内容信息量的最大化。如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然后让学生看屏幕上关于徐志摩生平的详细介绍,使学生对徐志摩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播放名家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播放有关徐志摩的影视片段,做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在没有多媒体的院校,退而求其次,可以利用录音机、幻灯机等设备。

2?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

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如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它主要是谈为人处世的原则、修身从政的标准,特别是其中提出的道德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类文章可以采取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几组,自由发表见解。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分组指导,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化,最终形成书面材料。

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灵活掌握。无论以哪种方式,教师心中必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改变过去那种“过分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灌输过程,轻视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2〕教师的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课堂信息量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自主表达见解,是否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与实践的引导和评价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课后阅读和实践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虽然西方有人认为大学的特点应该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学生们有权“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和学习什么”〔3〕。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上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新事物接踵而至,在课外如何学习的问题上往往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1?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调查分类

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喜欢古代的作品,有的对现代作品感兴趣。所以教师有必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根据不同的兴趣开出相应的书目,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指导的书目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只是课外学习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读书的感想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口语表达,也可以是书面文字,可以在课堂上即兴演讲,也可以在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的BBS发表。

2?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加以评价

第8篇:外语专业范文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影响;来源;对策

在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心理学理论中,语言焦虑一直被当作值得研究的个人心理因素。三十多年来,焦虑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最著名的模式克拉申(Krashen)的监控模式以及他的情感过滤假说中经常被提到,尤其是被看作影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中的重要成分。①Horwitz是第一个对外语学习课堂学习者的焦虑情况作出系统研究的研究者,他设计了“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用33个题目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在课堂环境内学习外语的焦虑感,通过里科特五级量表来测量焦虑感的高低。②本文主要从外语学习焦虑的角度分析,并且通过访谈了解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的焦虑状况,探讨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感,提高学习质量的途径。

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

外语学习焦虑属于语言焦虑,指的是外语学习中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可以出现呼吸节奏的改变、出汗、发抖、心跳加快、腹部疼痛、口吃、结巴、语音变调、紧张不自然的笑以及其他的避免给与回答的做法。

Horwitz等对于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一种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学习者个人的自我知觉、信念和行为的独特情结。③Horwitz认为,任何外语学习中的行为都有可能挑战学习者作为一个胜任的交际者的自我概念,导致学习者因此产生沉默寡言、自我知觉、恐惧甚至恐慌。MacIntyre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在外语语境(包括听、说和学习)中产生的担忧、紧张等消极情感反应。④

外语学习焦虑给学生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⑤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于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克拉申指出,焦虑导致了情感过滤,而情感过滤阻碍学习者的知识输入,进而使语言习得的进程受到阻碍。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如果学习者对所学课程感到惧怕和忧虑,就会产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心理障碍,语言材料在过滤这一阶段停止不前,无法到达大脑并被吸收,当然更无法进行此后的各种过程乃至输出运用了。语言课堂的互动本质和对学习者提出的交际要求使语言课堂更令学生焦虑。事实上,外语课堂中的口语交际比起别的语言技能的操练都更容易引起焦虑感,⑥而过分焦虑会阻碍学习。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往往过分注重语言形式,害怕犯错误,有时甚至会逃避学习任务。尤其对一些性格不稳定的学习者来说,考试成绩不好,外语说得不标准、不流利,会感到羞耻。这样,过分的焦虑势必影响外语学习效果。

外语学习焦虑的来源

Young提出了六种语言焦虑的来源,她认为语言焦虑分别来自于:(1)个人社会心理因素;(2)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念;(3)教师对于语言学习的信念;(4)师生互动;(5)课堂环境;(6)语言测试。⑦

个人社会心理因素如自尊、竞争性、在集体中的身份等等是产生语言焦虑的主要来源。Baily发现学习者的自尊、竞争性是语言焦虑的潜在来源,认为外语学习的竞争性本质可导致焦虑,尤其是当学习者把自己与其他人作比较或与理想的自我作比较的时候。⑧克拉申认为,一个人不同程度的自尊可引起不同的焦虑程度。低自尊的人担心他们的朋友、同龄人对他的想法,害怕负评价;克拉申同时认为有高度自尊的学习者学习外语时的情感过滤可以降低。

关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信念,Horwitz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学习者过分关注自己的发音,有些还认为学习两年的语言就应达到英语是母语国家的人的流利程度,有的学习者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如何翻译,还有些学习者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取决于语言天赋。从这些语言学习观念可看出,学习者的不符实际的信念可导致焦虑,如学习者认为发音是外语学习成功的标志,那么一旦发现自己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之后发音还不够完美就会非常沮丧。

教师的语言学习信念也是产生外语学习者语言焦虑的主要来源。教师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角色的观念往往与学习者的需要和期望不一致,例如,有的教师觉得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必要的,有些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越发不自信和焦虑。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学习者学习比较被动,极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进行协商,教师提问常常给学生很少的思考时间,有的教师还往往打断学生的回答或替学生回答,纠正学生的错误,这些做法容易使学习者产生不安、沮丧、自我怀疑、担心、忧虑的消极情感反应。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的来源

笔者对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外语学习焦虑的状况。通过访谈了解到,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焦虑主要有五种来源:一是对自己英语语言能力缺乏信心。由于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英语教育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好,他们对自己的英语能力缺乏自信。在课堂上有时很害怕教师提问,怕说错,索性就沉默。二是对于负评价的畏惧,爱面子。很多参与访谈的学生表达了他们对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评价的关注,他们害怕当着很多人的面发言。还有些学生惧怕教师,担心说得不好或不对会受到教师的批评、责备以及同学的嘲笑。三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同。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造成不同程度焦虑的原因。有些学生学习英语是因为喜欢英语,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想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民,有志于为沟通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做贡献。这些学生表现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他们在课堂上很自信,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那些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为了考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焦虑感高,觉得自己的实际水平与预想的水平或四级水平差得太远而焦虑,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信心。四是听、说、读、写水平的差异。很多学生害怕口语课,在口语课上很担心说错,被同学笑话,也有些学生说自己的词汇量少,英语语言知识欠缺,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所以上写作课很不安,缺乏自信。有些学生说上听力课时,如果看到其他同学似乎听懂了,只有自己没听懂时会很沮丧。五是课堂环境沉闷单调。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说得多,学生比较被动,很多学生认为上课做笔记、保持沉默比主动发言更安全,因为大多数人都保持沉默谁也不愿主动发言,有些学生鼓起勇气回答问题,可是教师不够耐心,马上予以纠正或者补充,所以更加缺乏自信心,进而导致沉默。

对策——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低焦虑的课堂学习环境

为了给与学习者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应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知识灌输者的角色,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把英语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融入到教学(如读英语小说,演英语话剧)中去,激发学生了解英语国家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减低焦虑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自主性是学生支配自己的学习以满足学习愿望的能力表现。笔者在口语课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辩论、话剧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发现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时的焦虑情绪远低于当着全班同学回答问题时的焦虑程度;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增加了听说的机会,尤其是害羞、胆怯、内向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例如有的学生语音好,有的学生善于记忆单词,有的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好等等,以及情感因素的差异。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非言语行为,如微笑和鼓励的眼神,走下讲台与个别学生交流,这些都能帮助学习者消除焦虑感,缩短教师与学习者的距离。⑨移情是语言交往中的重要情感现象,要求教师处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认同学生的情感,通过与学生的沟通理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平等、友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放松自己,积极大胆地说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宽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处在这种氛围中的学生会变紧张为轻松,逐渐克服心理障碍。⑩教师还应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少批评,少指责。教师的赞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对于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教师应尊重他们,对他们给予帮助和细心的关怀,让他们克服自卑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关注与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

注释:

①Krashen,S.1987.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 Prentice-Hall.

②Horwitz,E.K.1986.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Scale.TESOL Quarterly,20:559-562.

③Horwitz,E.K.,Horwitz,M.B.,& Cope,J.1986.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Modern Language Journal,70:125-132.

④MacIntyre,P.D.1999.Language Anxiety: A Review for the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In D.J.Young (E.D.),affect in Foreign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Atmisphere:24-55.New York: McGraw-Hill.

⑤Krashen,S.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New York: Pergamon Press.

⑥Young,D.J.1992.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 Interview with krashen,Omaggio Hadley,Terrell,and Radin.Foreign Language Annals,25: 157-172.

⑦Young,D.J.1991.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75: 426-439.

⑧Bailey,K.M.1983.Competitiveness and anxiety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oking at and through the Diary Studies.In H.W.Seliger & M.H.Long,(Eds.),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67-103.Rowley,MA: Newbury House.

第9篇:外语专业范文

从一开始自己就一直想找个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可是我们的专业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西安这种内陆城市是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所以,最后我选择了时尚之都——上海,去寻找属于我的机会。

初到mandarinday,我的职位是课程顾问。就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起桥梁的作用,和老师一起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后来,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软件的推广,在外文书店,机场等外国人聚集的地方设有专柜,给他们讲解软件的优点,挖掘他们购买的欲望。从此我便走上了营销的道路。据说,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是从销售起步的,也希望这是我成功的起点。

在这里工作的三个月里,我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工作中:md公司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这里的老总之前都是在很多外企国企做过高层的,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很高(很多人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除了每周一次的定期培训外,平时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和我们聊天,从人生的规划聊到生活的细节习惯。这段时间里,我受益匪浅:知道了不管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带着宽阔的心胸去面对。在这里工作的第三个月,我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销售渠道的负责人了,不断的从招聘到培训再到管理,这整个过程中,我的成长速度真的很快。这样的机会是千载难逢的。中间有过苦有过甜,有过沮丧的泪水也有过收获的喜悦。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我会勇敢的面对……

生活中:当初几个女孩子拖着行李箱来到了这个中国最繁华的都市,带着惊奇,带着激动,也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唯独没有想过艰辛。总以为,只要我们在一起,没有攻克不了的事情,可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却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从最初的满上海跑的找房子,到每天下班后穿梭于诺大的菜市场,然后回家一头扎进厨房,最后端出一盘盘被我们坚持认为是美食的饭菜。这整个过程说来简单,可是对我们每个当初在家里都是公主的女孩子来说,艰难不言而喻……

两次进医院,好几次出入家电修理部……

我们有过在医院里抱头痛哭的经历,也有过在大街上引吭高歌的放纵,不为别的,就为生活,就为我们都想长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