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药用植物学作为运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等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校中药与药学类专业均开设了这门专业知识课,并且将野外实习作为课堂实验的一种有效补充,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我校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搞好野外实习教学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目前我校学生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实习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近年来我校一般将实习时间安排在五一假期或十一假期前后,一般是两到三天的野外实习时间。此时多数植物已经进入凋谢阶段,不适宜观察植物特征,并且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学生很难针对实习内容形成系统记忆。其次,目标不明确或者过于简单且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次实习都将学习目标定位单纯的辨认药用植物,并且一个小组有七八个人组成,且部分学生依赖性较强,不能够认真参与。

再次,整个过程走马观花,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会直接询问教师,很多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而是直接告之,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有效锻炼学生思维。最后,考核方式单一,仅将野外实习成绩当做总成绩的一部分,比例为20%,致使一些学生讲野外实习当做观光旅游,教学效果较差。

二、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理想的实习基地和适当的实习时间是搞好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提。一个理想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不能太远且交通便利;二是实习基地应该有便利的生活设施,如伙食、住宿条件;三是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状况(种类、分别、数量)、自然与社会概况要有必要的资料积累;四是植物群落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区系复杂。根据上述原则,建议我校的野外实习地区选择在连云港市云台山,据统计这里拥有植物164科642属1280种,如桔梗、南沙参、百部、东北天南星、乌头、忍冬、海州香薷、杜仲、半夏、贯众等。实习时间最好选择在8月下旬学生开学前两周时间内,这个时间段即是大多数植物的最佳观察期,也不会耽误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任务,应预先做好实习用品的准备,个人需要携带的物品包括:工具书、雨具、铅笔、笔记本、标本带、标签、吸水草纸、标本夹、剪刀、高枝剪等,野外实习不同于校内学习,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因此出发前还应该准备一些跌打药、感冒药等;另外野外实习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比如为每个班级安排三位教师,一位教师负责全班学生的安全等后勤工作,另外两名专业教师负责实习指导,同时要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实习出发前组织全体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会,说明此次实习的目标、任务、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到达实习基地后应该再次组织学生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并简要介绍实习基地的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考虑到野外植物种类远远超出课堂所讲述的范围,这就要求专业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良好的植物分类理论知识,因此,专业指导教师最好提前考查实习路线上的植物种类,对可能遇到的植物做好充分的理解。

丰富实习内容,加强实习指导,提高学生素质。丰富的实习内容和科学的实习指导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首先,学生在学习了药用植物学课程之后,接着会学习生态学等后续课程,但很多院校对这些后续课程是不安排野外实习的,因此在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应该增加生态学相关内容的实习指导,如在讲解植物时可以同时讲解植物生长环境的特性,让学生了解植物所处的群落结构、群落类型等;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去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时都是教师就实习路线中遇到的植物向学生讲解,学生间接的、被动的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说,这种记忆是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后,当初识别的植物可能会记不清,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最后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如遇到唇形科植物益母草时,引导学生观察其在幼苗期、花前期、果期后的叶子形态是否会发生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另外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身作则,爱护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向学生灌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关键。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进行考核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改革,相应的考核方式也应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比如,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写一份实习科研小报告,归纳总结自己对植物分类鉴定方面的认识,还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自己编写6~8种植物的检索表,学习运用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

三、结束语

总之,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以及总结问题的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应该从实习基地的选择到考核制度的制定等一系列实习细节中着手,以进一步提高实习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王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8(09):24.

[2]李海生.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初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7(03):125-127.

第2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认知迁移理论;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认知、旅游开发、旅游行业经营、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状况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累行业经验的较好教学形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存在组织难度大、实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收获小等问题,野外实习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将认知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将提高学生参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改进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一、认知迁移理论简介

认知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认知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一般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正迁移即一种经验的获能够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迁移理论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经验概括说。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贾德的经验概括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活动中。

二、认知迁移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迁移规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中,带队老师应掌握迁移规律,教会实习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校外更广泛的知识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根据认知迁移理论更好地选择排野外实习区域和地点,更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建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迁移是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知识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旅游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未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迁移理论的应用将丰富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提高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附着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长久地保持新知识。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三、认知迁移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应用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明确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对于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和改进实习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以后才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知道在实习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过实习动员会告知学生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前应做的知识准备、实习中应完成的任务、考核内容与标准等,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并能在实习中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实习。

2.参与实习线路设计

让学生参与实习线路设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比老师单方面授以知识效果更佳,学生记忆会很深刻,他们的知识迁移效果将更好。可以先告知学生此次实习的主要区域与任务,让学生通过咨询老师、走访旅行社、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设计此次实习的具体线路,教师从学生所设计线路中选择最优线路。

3.充分准备野外实习相关知识

根据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实习相关知识,才能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实现积极的迁移。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一份野外实习调查问卷,为后期的实结报告做准备。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要自行查阅、思考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知识能更广泛、更准确、更迅速地迁移。

(二)实习中的运用阶段

1.模拟旅游业真实情境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迁移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的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为此,我们必须在与真实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学生运用迁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实习中增加导游带团模拟实习环节,将会改进野外实习效果。可以将整个实习队分组进行导游带团模拟,在景区内,每小组内安排学生做现场讲解;在景区外的行程中,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地陪与全陪的角色,并尽量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员组织、沟通协调等问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负责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实践,把课程上的理论学着迁移到现实中。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将得到相关深刻的经验甚至教训,为日后更好的知识迁移奠定厚实的基础。

2.加强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

在野外实习中,鼓励学生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触,收集旅游行业一手信息与资料,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认知基础。另外,学校可以提前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联系,安排他们以讲座、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了解旅游业的情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实践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迁移价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们了解旅游行业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

3.每天分组进行小结

野外实习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进行内部讨论,组员根据自己考察中所关注和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对于某些问题小组内部还可展开深入的讨论。实习指导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对于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与指导。这样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碰到问题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探索阶段,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接受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知识迁移将更充分,学生收获更多。

(三)实习后的总结阶段

1.举办知识提升讲座

实习结束后,学校可委派相关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知识提升讲座。讲座应就野外实习中最有价值的或者学生最关注的以及通常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表对实习的看法和意见,反映实习见闻,发表实习感受,尤其应注重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学生一一答疑。同时,应让学生确定个人在实习中所关注的或是特别感兴趣的点,教师可对相关问题现场指导。学生通过讲座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联系野外实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于其以后的学习迁移意义重大。

2.撰写实习报告

根据认知理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实习后的实习报告正是需要学生对实习过程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概括,该过程将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与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野外实习结束回校后,每位同学必须根据个人确定的主题和野外实习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问卷等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实习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其专业知识结构将更丰富、更合理,知识概括水平也将更高。

3.举行经验交流会

通过野外实习不同的实习学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将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范围,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实习的更多的收获。学校可以组织野外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实习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会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先福.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应强化野外实习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2-44.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才秀颖.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4]黄超文,贾腊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骆辰君.旅游专业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8-109.

作者简介:彭惠军(1979-),男,湖南益阳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

第3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淫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 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4 小结与讨论

第4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吉林大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际,阐述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意义。提出了基地建设中如何发挥基地特点和综合。通过基地建设,实现辐射示范作用及资源共享。

地球科学的各个学科均以自然界为天然实验室,野外现场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地球科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球科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型地学人才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地学基础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生存和开展工作的能力。加强本科生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一个建设良好,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野外实习基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经过多年建设,结合辽宁滨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得到国内外多所大学的首肯,在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1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概况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东部钓鱼台海滨,基地前身为教育部疗养院,总占地面积10.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基地建筑古朴典雅,全部青砖砌就,属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基地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辽宁省兴城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块北部燕山台褶带东段,东南为华北断坳,41:ai~内蒙地轴。兴城地区燕山台褶带基底由太古宇建平群和片麻状绥中花岗岩构成,中、新元古界为厚度巨大的燕山型沉积;古生界为典型华北型沉积;中生育陆相火山一沉积岩系。教学实习区域近2000km,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地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为培养地学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习、研究条件。

自2003年兴城教学基地建立以来,经过近7年的基地建设,已初步完成基地各项建设任务。目前,兴城教学基地已形成教学资源丰富、生活设施齐全,地质实习配套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的综合性地学人才培养基地。兴城基地适合于二年级地学类各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和地质学专业生产实习。

2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的特点及功能

兴城基地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区域地质特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兴城周边的辽西地区,地学教学资源得天独厚,有中国华北地区25亿年前形成的最古老大陆地壳_太古宙绥中花岗岩;18亿至8亿年前的古大陆裂谷沉积——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华北地台最稳定的古生代盖层;产出举世闻名的中华龙鸟、孔子鸟、享誉“世界第一朵花”的最早期被子植物一中华古果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以杨家仗子钼矿为代表的各种矿产资源;奇特的海岸带地质地貌、典型的河流地质作用现象;还有以“宁远古城”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具有面向地学类专业进行多层次、多专业、综合性的教学功能。能够提供地质类专业二年级的教学实习;三年级的生产实习;土地资源管理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二年级专业实习;地理科学专业的旅游资源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测量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部分毕业实习等。经过七年多的建设,已经搭建起我国华北地台典型地质内容的综合性野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在该基地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宏观地学野外工作方法,受到大信息量、高复合度的野外综合训练,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自2002年9月开始立项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3年暑期正式实施野外实习,至今已历时九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每年都派出一定的具有丰富野外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基础地质、地质教学路线的研究工作并对基地学科进行教学实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至2009年底,设计并完善野外地质教学路线共17条;典型地质剖面14条;野外地质填图区4个(合计面积约200km),完成了二年级兴城教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修编了1:20万的教学用图2幅,1:5万的教学用图5幅。

经过多年努力,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立了“虚拟野外实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加快了地质学教育的信息化步伐。实现野外地质信息共享以及野外地质信息的长期积累,建立野外地质知识库。用户只需要网络浏览器,即可登录使用虚拟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服务器中,通过b/s模式按需下载到用户计算机中,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机资源。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满足用户任意时间的需求,使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并不局限于每年的野外教学时间。学生可以对野外实习内容进行实习前预习,实习中复习,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实习质量。

2009年,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签署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建吉林大学地学部协议书》,其中野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4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调总局结合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下达了《辽宁1:25万锦西市(k51c004001)(1/2)幅区调修测》项目,项目拨款合计共150万元;吉林大学对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也给予高度重视,按照《吉林大学“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改革与创新计划》,在2010至2013年度,为野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总计450n元资金支持。上述项目的实施,对基地软硬件建设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5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准备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14-02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药学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和中药学等专业的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环节,具有独特的形式、内容和效果。野外实习不仅是对药用植物学课堂知识和室内实验内容的必要补充,更重要的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开展植物分类学研究的能力,为生药品种的基源鉴定及生药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野外实习是生命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1],但是,不同的学校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实习经费短缺、实习教师少、实习时间短及学生难于管理等[2]。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使学生有限的时间中获得较大的收获,这就使野外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变得十分重要的[3-5]。本人结合多年的野外实习工作,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准备工作进行了总结,供教师和同学们参考。

1.制定实习计划

每次实习前,首先应进行实习计划的制定,包括实习的目的及要求、实习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实习人员和具体分工、实习的经费预算和日程安排、实习地点的联系和物品准备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等,要尽量详细、具体、周密。时间通常安排在夏季,此时植物生长旺盛,花果较多,且生活上方便。

2.实习前明确野外实习目的:[6]

通过实习前动员会,使教师、准备参加野外实习人员和学生应明确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目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可印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观察、动手和创新的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只有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才能够起到复习、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领域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基本技能。

3.实习前资料的准备

在实习前,通过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前期资料准备及植物鉴定等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查阅学术著作和科技文献,使用多种工具书以及利用网络资源等方法对植物进行鉴定的技能。例如培养学生利用分类检索表和《中国植物志》等工具书对药用植物进行检索和鉴定的能力,是野外实习最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对未知植物“科、属、种”的检索,还包括对已知科属种植物“真伪”的鉴定。这一过程应从实习前至实习结束,野外实习结束后,学生对实习地点及生活环境周围常见的药用植物可以辨识,了解这些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及主要功效。

另外,利用前期资料,通过对实习地点药用植物资源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本地区常见、少见、濒危及受保护的药用植物种类,培养学生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意识。在其后的采集中,使学生认识到药用植物资源是有限的,必须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

4.掌握野外实习要求

在野外实习前,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野外实习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实习结束后能够掌握能够认识及采集药用植物,并会对采集药用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根据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植物类型进行标本采集,通过老师对各科识别要点讲解,掌握一些重点科药用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不同类型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生境和分布。只有掌握实习要求,才能更好的完成实习,并且学有所获。

5.实习基地的选择[7-8]

5.1地形地貌多样

地形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包括地表面起伏的各种类型,如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构成植物赖以生存的复杂生态环境条件。地形、地貌越复杂和奇特,所孕育植物种类、群落和植被也越丰富,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理想的基地。

5.2植物资源丰富

在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学生需要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了解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应选择植物种类丰富、区系复杂、群落多样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自然保护区或风景胜地均为理想的实习基地。

5.3基础资料充实

对野外实习基地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概况,它是指实习基地的地理位置、总面积、主峰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结构、气候因素、土壤类型等资料;植物资源概况,它是指实习基地的各种植物的资料,特别是高等植物的资料,例如它們的种类、数量、分布格局等。

5.4基础设施方便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交通、设施的条件也是必要的。在选择基地时,如其他条件基本相同,要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这样既可达到实习的要求,又可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设施方面,要尽量考虑到整个实习队伍的住、食、行三个方面的便利。

总之,实习地点应尽量选择实习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食宿条件较好、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实习开始前,教师可以到预定实习地点进行实地考查,观察实习地点的药用植物种类,对植物进行预采,并预定交通食宿和确定野外实习考察路线等事宜。

选择适合的实习基地,是实习质量的保证。近些年,我们选定了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为我们的实习基地,其位于西安市户县南部东涝河上游,秦岭山脉北侧,距西安市74里,总面积2621公顷,海拔500-3015米,植被垂直带谱比较明显。公园内的山为北秦岭褶皱带的组成部分,前山沟道开阔平坦,森林茂密,山环水绕,后山峰峦层叠、山势峻峭,各个地段各显特色,植物繁茂。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各类植物近600余种,属部级珍稀濒危植物有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华榛、花楸等,中草药资源丰富,有天麻、贝母及猪苓等近400余种,野生动物有兽类18种,鸟类19种,属国家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牛羚、苏门羚、红腹角雉,大鲵等。该森林公园在1999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其受工业、农业和交通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侵害非常少,使得园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药用植物资源未进行破坏性开发,是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良好实践基地。

6.实習物品的准备

6.1采集用具

标本夹:是压制标本的必备工具。它是由两块夹板和用于捆扎的绳子构成,作用是使标本平坦不卷皱。标本夹一般用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大小可按需而定,通常为长43cm,宽30cm;枝剪:剪取标本必备的工具,用于剪取较坚韧的植物枝条;高枝剪:用于剪取高大乔木上的枝条或陡险处的植物;掘根铲:用来挖掘草本及矮小植物的地下部分;采集箱或采集袋:用于临时存放采集的标本;吸水纸:用于压制标本并吸收水分。要求纸质疏松柔软。吸水性能好。通常用普通草纸,预先折成与标本夹同样大小以备用;记录本和号牌:用于野外记录用;大小纸袋:保存标本上脱落下来的花、果、叶和种子,或专供采集种子和花粉等;)其它:海拔仪、地球卫星定位仪(gps)、照相机、钢卷尺、放大镜、镊子、解剖针、刀片、铅笔等用品。

6.2参考书籍

实习中检索鉴定要用到一些工具书,主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补编1~2册)、《中国植物志》、《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以及各地区植物志等书籍。

6.3生活用品

运动服(长袖衣和长裤)、运动鞋、遮阳帽、水壶、手电筒及换洗衣服等。

6.4常用药品

主要包括感冒药、退烧药、祛暑药、止泻药、消炎药、蛇药、驱蚊虫药及创可贴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备专用药。

总之,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能够复习巩固和验证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也能扩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认识植物界的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兴趣。野外实习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野外实习的效果。因而,在实习前,参与实习教师和学生应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皮妍,林娟,朱厚泽,等.野外实习与生命科学学科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38-141. 

[2]郑伟耀,龙庆德,覃容贵,等.《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51-12252. 

[3]詹若挺,潘超美,黄海波,等.《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组织和实施[J].药学教育,2002,18(3):45-46. 

[4]李宽庆,李雅梅.关于药用植物野外实习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4):116-118. 

[5]孟彦彬,赵春颖.浅谈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5,32(5):445-446. 

[6]黄宝康,高越,柴逸峰,等.药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81-1082. 

[7]晁志.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70-273. 

第6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1

20xx年9月11号至10月7号,我们11级生态学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此次实习一改原来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把个部门地理实习的性质由一般认识性实习,变为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实习。 在实习中师生克服多变的天气条件,认真开展各项实习工作。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综合能力。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反映良好。

这次实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区域背景、野外观察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总结交流。

结合实习区实际在实习之前老师就预设了各种专题性课题,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我觉得很值得推广。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实习内容总结以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充分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习期间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后勤生活,让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班委们,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住宿方面,都尽量在经费范围内做到最好,为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实习时间短,要跑的点又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车上度过,长途的跋涉让我们都很累,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心里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给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希望学院考虑实习时间和在外作息时间的安排的变更。

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实习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实习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师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对于即将毕业我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无疑又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2

1.澄江帽天山之探索发现

6月19日,我们踏上了本次野外实习的最后之旅,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闻名世界的特异化石库澄江帽天山。在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我们有幸见到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的各种生物化石,这些来之不易的化石不仅保存完美,而且种类繁多。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生物的形态特征,使我们如实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动物原貌。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参观,使我们深刻了解了动物起源的奥秘,认识了动物演化的漫长历程,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人类占据地球的来之不易。

2.圆通山动物园之行

参观了解了古生物霸主恐龙之后,6月25日我们又来到了圆通山动物园,虽然之前也曾来过,但是这次总感觉和以前的不同,因为这一次我们是带着专业的知识来学习参观的。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或是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我们的观察和普通的游客不同,我不仅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识别每种动物是哪个纲,哪个目,哪个科的动物,它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等,并且详细了解它们的各种特征。通过对动物园动物的观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大大培养了同学们对动物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圆通山动物园之行,让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在笼子里面供人们观赏的动物中,有很多的种类野生型已经灭绝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猎杀,很多动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动物灭绝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所以学会养成保护动物的意识,宣传保护动物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的知识,也是我们本次参观动物园的最大收获之一。

3.昆明动物博物馆之参观学习

时隔几日,6月26号这天我们来到了昆明动物博物馆来参观,在各位动物学专家的详细介绍下,我们又充实了不少。看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灵活现的动物标本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惊叹动物学专家们那精湛高超的手艺,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动物博物馆的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们收获良多,我们不仅了解了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知识,而且知道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也知道保护动物的困难性,同时明白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

4.禄丰恐龙谷之初探

6月29日全班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恐龙谷的路上,坐在车上大家纷纷议论和猜测恐龙真正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与几千万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龙零距离接触,心情就别提有多激动了。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神奇的恐龙谷,这里有很多的与恐龙体型比例1:1的恐龙塑像,看见这一个个实体比例的塑像我不禁感叹恐龙之大。当我们来到化石馆,看到这一具具恐龙的化石时,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震撼二字。身边的这些恐龙化石让我不由得幻想起那个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的繁盛世界。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有关恐龙的许多知识。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它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普遍为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6500万年前的一天,突然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强烈的撞击导致海啸和火山爆发,撞击产生的铺天盖地的灰尘使地球数月乃至数年不见天日,地球气温随之骤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长,恐龙因缺乏食物等原因而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本次野外实结:

此次野外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也丰富了我们的课余文化知识,是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学习和组织的能力和对动物学知识的兴趣。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3

植物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被人们种植的绿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实植物的概念并不是这样,有的细菌如蓝藻也属植物的范畴。植物是指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自养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很喜欢植物,我喜欢研究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喜欢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这样我就可以实地考察它们,近距离接触它们,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知识了 。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植物学的时候,师兄就跟我们说之后会有一次的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爬山时又要穿上长衫长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认识一种植物,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或拍照,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晰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为了弄清晰一个问题把老师都问到烦了也不肯停下来。在这次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即使下雨天,依然没使我们停下实习的脚步,依然撑着伞,穿着雨衣,一路认植物。

上山后我们被分成几个大组,各个大组在相应老师的带领下带着枝剪、采集袋就去采集植物了。我归属于张老师的带领下。张老师带着我们那一大组往山上走,当见到常见的植物时,张老师就向我们讲解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果实的类型或花序的类型或这两者,有时还介绍植物背后的小故事,我们边听边记,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把它剪下来留作标本。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就收拾好工具、背着标本回去了。因为植物不像动物那样有活动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获自然不会少,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援?),然后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以前总认为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是雷同的,不会有多大区别,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评判叶子是否一样的标准有叶形、叶尖、叶缘、叶脉等;第二,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观察鉴别植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听老师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记录老师讲的东西就行了。可是我觉得这其中也有几点不足:一是这全部由老师讲学生记,并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大家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观察鉴别植物的机会,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学生保护资源,珍爱生命的意识不强,学生采集标本时不去考虑这种植物的现存量,只知道采,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扫荡敌人一样要把他们消灭掉。

在这短短的几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到了植物的自身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赞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我们亲眼看到了百合科、豆科等各科属的代表性植物。

在国家4A级风景区-缙云山,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异、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兴奋、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爱好,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由于这次实习差不多都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第7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崂山;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

1 课题研究背景

野外教学实习是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群落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扩大和巩固学生课堂教学所学的内容,同时又能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培养智能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辨证唯物主义观念,认识更多的植物种类,明确植物与环境的辨证关系,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植物学的浓厚兴趣。而要在短期内和有限的区域内达到理想的植物学野外教学效果,必须寻找理想的野外教学基地,在基地内建立一套全新的、优化的野外教学模式。

崂山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境内东部,三面环海,一面靠陆,位于北纬36 03 ~36 23,东经120 07 ~120 43。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崂山植物种类表现出南北过渡性特点,东北辽东成分及华北北部种类在此分布,一些具有亚热带亲缘和成分的植物也生长于此,植物区系中有较多的东北、亚热带、日本及欧美的成分,使崂山成为山东省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成分优势明显,泛热带成分丰富,植物区系具有古老性,种的特有现象明显,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较多,反映了崂山植物区系在进化水平上的多样性。

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崂山已成为华东、华北乃至全国其他地区高校最理想的植物学教学基地,每年吸引着诸多高校来崂山从事植物学野外教学和实习。但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植物学野外教学新模式,在旧有的传统模式下,难以克服野外教学短暂性、季节性的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野外教学新模式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专时专门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实习,同时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将丰富的野外植物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制成全面反映崂山植物资源和珍贵植物种类的教学录象和光盘以及野外教学彩色图片,使崂山任何季节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种类在任何时段、任何地点都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大量的野外教学经费,使崂山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先进教学模式的理想野外教学场所。

借助以崂山为实训基地的优势条件,进行在新形势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可有助于积极探索和尝试实习环节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重,为每年近百名学生的崂山野外实习探索出一个新的野外教学模式。同时因为实习时间短促,加上崂山山体大,阴坡和阳坡、不同的实习线路和不同季节见到的植物都不完全一样,不能整体地全面地熟悉尽可能多的植物,本课题研究通过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将不同时期、不同地段、不同实习线路的植物图像和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克服野外教学短暂性、季节性的困难,将丰富的野外植物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制成全面反映崂山植物资源和珍贵植物种类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及野外教学彩色图片,提高植物实习的教学质量。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笔者申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崂山实训基地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以期对以前的崂山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做法和经验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制定崂山植物野外实习的总体规划,确立具有代表性的崂山野外教学实习线路和教学样地。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总结和归纳十几年崂山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山东师大、曲阜师大、临沂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植物学实习的经验和做法,该课题采用结合历年实习进行野外调查等方法,同时配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进行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

(1)在植物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突出并优化实习教学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明确实习技能考核要求,充分体现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路,以便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拍摄大量丰富的植物彩色图片资料,包括常见的、经济意义比较大的和分类价值比较大的植物种类。

(3)加强对学生专业实习技能的培训与锻炼,培养具有较强野外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学生,并参与到生命科学与工程系绿色环保协会开展的各项植物学科普知识的活动中,如每年新生的植物知识竞赛,校园植物的调查和济宁市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分析等。

(4)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植物知识竞赛、植物标本采集等技能比赛、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受到体验、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增长才能。

(5)制作相关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多媒体课件,促进实践教学手段现代化。

3 研究成果与结论

3.1 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植物学野外实纲

植物学野外实纲是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实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实习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实习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实习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实习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实习教学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同时提出实习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所以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植物学野外实纲,对加强和促进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前虽然每年都要上崂山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有关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等也都有要求,但是这些内容多是附属在植物学理论课程大纲或课程纲要里面,只是作为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没有单独的一个教学计划和大纲,不够系统化,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有必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有关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大纲。课题组在总结以前近20年崂山植物学野外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编制了主要针对青岛崂山实训基地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植物学野外实纲”。

3.2 制作出崂山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多媒体植物图片课件

野外实习是植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认识我国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通过野外调查和植物标本的采集与鉴定,掌握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崂山植物学实习中,因地理位置和资金等各种情况限制,实习时间加上来回路途的时间仅一周左右,而且学校和系因现实条件的制约还有渐渐缩短和减少的趋势,这样由于时间短,路程远等原因,同学们实习时往往仅能对部分植物有印象,况且因崂山山体大,阴坡和阳坡、不同的实习线路和不同季节见到的植物都不完全一样,不能整体地全面地熟悉尽可能多的植物,本课题研究通过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将不同时期、不同地段、不同实习线路的植物图像和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将丰富的野外植物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制成全面反映崂山植物资源和珍贵植物种类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使崂山任何季节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种类在任何时段、任何地点都能够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大量的野外教学经费,使崂山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先进教学模式的理想野外教学场所。

这样以后每次实习前让同学们进行观看好好地预习,这样就在实习时对一些植物就有了初步的基础和印象,不会显得突兀,也能在前面更好的设疑,同时也能在实习后观看,更好的巩固和回忆,加强记忆和理解,也能将一些不易看到和危险地段的珍稀或濒危植物集中地以彩色的数码图片的方式予于介绍和讲解,既弥补了实习时间和珍稀濒危植物标本的不足,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实现人类和植物的和谐发展。

在编写崂山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多媒体植物图片课件的过程中,应注意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创新性学习,注重贯彻环境保护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方面加强学生标本的采集和种类鉴定的基础技能训练,一方面又结合当今环境的恶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的情况下,强调加强环境的保护,改变以往实习讲授植物种类特征为主、考核时以死记硬背识别植物种类为多的做法,同时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不再强调标本越采多越好的方法,注重对重点的有价值的或分类意义大的植物种类的集中讲解,同时注重实习前将往年拍摄的实习地植物或标本图片展示给同学们,方式可灵活多变,如用多媒体课件,教室和实验室及走廊上植物照片科普长廊,植物照片摄影展,植物标本展,上标本馆参观等形式。

同时在实习中注意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多拍摄实习地的植物图片,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制作成实习多媒体课件,来促进实习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把一些枯燥、乏味和抽象知识提升到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还能使学生通过这种可视性的教学手段来加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为以后的实习进行了预演和铺垫,对减轻后来实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这样既为后期的巩固复习提供了永不褪色的“标本”,又为以后的实习积累了更为丰富的资料,形成良性循环。

3.3 编写《崂山植物学实习手册》

虽然山东师范大学陈汉斌、李法曾、赵遵田、樊守金等教授分别于1993、1998、2010年出版过《植物学实习教程》,内容丰富,但该书内容是以山东省的全省范围编写的,因经费有限,将崂山的种子植物野外实习和青岛海滨的实习联合在一块进行,其他山东省植物分布中心如泰山、蒙山、昆嵛山等就不再进行,该教程针对崂山植物资源的具体情况就涉及的太少,所以该书有关崂山的针对性不太强,同时因新出版的教程装潢好、内容多致使书价高同学们不愿购买,这样就有必要编写一本针对崂山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简便的手册来满足实习教学的需要。

2012年4月绿 色 科 技第4期在课题资助下,课题组编写了《(崂山)植 物 学 实 习 手 册》,将崂山植物资源概况、实习常见植物种类和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

3.4 制订实习线路和实习时间

3.4.1 实习线路的确定

经过多年的实习经验,带领大队学生到崂山野外实习,可行的有南北两大线路。同时有各分长线和短线两种情况。

南路长线为从青岛市内沿湛流干路东行,经青岛大学、大麦岛、高科园、石老人、沙子口、登瀛、流清河直至太清宫,若坐公交车上崂山可从市区乘104、304路到达,其中104路是从台东发车的。上山路线是:垭口(索道、徒步)一太清官一明霞洞-崂顶-内九水-外九水一从北面下山,坐311或者110路公交车返回市区。

南路短线有5条路线,路线一,垭口(索道、徒步)一太清官一明霞洞-上清宫一龙潭瀑-八水河口下山-坐304路返回。

路线二,垭口(索道、徒步)一太清官一明霞洞-上清宫-瑶池-蟠桃峰-太清官-垭口一八水河口下山-坐304路返回。

路线三,流清河(桥底)-将军槽-大流顶-鸡石口-花花浪子-天泉-明霞洞-(垭口)或上清宫-龙潭瀑布-八水河。

路线四,流清-太清-棋盘石-仰口。

路线五,流清河-大平岚-梯子石-八水河。

北路长线为从崂山北面上山,从青岛市区坐公交车上崂山可乘311或110路到达北景区(北九水等),其中110路是从台东发车的。上山路线是:外九水-内九水-崂顶一明霞洞一太清官垭口(索道、徒步)-八水河口下山-坐304路返回。这条线路和南路长线一样纵贯山体南北,情况也一样,实习的优势条件和缺陷也基本相同。

北路短线:有2条路线,路线一为三水垂帘-骆驼头-太和观-将军崮-锦帆嶂-冷翠峡-九水十八潭-鱼鳞峡-潮音瀑-蔚竹庵-凤凰崮。路线二为北九水涧谷-骆驼峰-将军崮-金色望月石-飞来石-飞风崖-连云崖-瀑音瀑-蔚竹庵。

综合各方面因素,以南路短线的路线一和二、北路短线的路线一情况最为合适,其中在阴雨天的情况下一定选南路,北路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因可弥补以前实习阴坡植物不足的缺陷,其它短线路线作为应急方案或待选方案,而长线路线因现在条件不具备暂不考虑。

3.4.2 实习时间的确定

崂山地区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植物物候期差异显著。选择实习时间应考虑气候、植物花果期和住宿费用等因素,因我们上青岛实习还常和动植物海滨实习安排在一起进行,所以还要考虑潮汐等情况。一年中较为理想的时期有以下几个。

(1)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这段时间开花的植物多,春季雨期已过而汛期未至,同时五一长假已过,正值旅游淡季,住宿费用较低,交通乘车也较为方便;缺点是被子植物分类相关内容还未在课堂教学中讲解。

(2)7月中旬至8月上旬,这时植物的叶的形态已基本定型,挂果植物多;缺点是正值学校放假,学生和教师都已回家,而且正值暑假旅游旺季,住宿费用高,又是三伏天高温季节,又是雨期,有许多不安全因素。

(3)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秋高气爽,一年中的第二个植物开花高峰,多数植物已停止生长,秋色叶植物已开始呈现五彩缤纷的色彩,果实已充分成熟,植物体含水量低而易于压制标本,缺点是旅游旺季未过,且正值课堂教学的关键时期,学校和系里有很多工作不易安排外出实习,老师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任务正是极为繁忙的时期,有关植物分类的教学内容也刚开始,所以也不易出去实习。

这样,综合各方面因素,以第一种情况最为合适,其它两种情况作为应急方案或待选方案。

3.5 制定出崂山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考核方法

实习的考核是实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实习质量的检验。考核内容包括植物标本的制作、实习报告或实习小论文的撰写和植物辨认考试,再综合平时的表现和成绩,也就是考核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20%,植物标本考核20%,辨认植物考试40%,实习报告20%,情况有变化可选其中几项灵活掌握。同时还可以举行一次有关崂山植物知识的趣味竞赛或学术小报告。

3.6 总结出野外实习的规律和方法

总结出一些在崂山分布的植物的科鉴别性特征,因为只要能鉴别出植物所在的科,基本上就不会对所辨别和鉴定的标本,无从下手了,因此能鉴定到科是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需要特别强调和要锻炼的能力。例如,茎方形的植物种类,有苋科的牛膝;唇形科的所有种,如崂山有分布的多花筋骨草、韩信草、京黄芩、大叶黄芩、黄芩、喜荫黄芩、夏至草、藿香、活血丹、宝盖草、益母草、水苏、薄荷、香薷、海州香薷、蓝萼香茶菜等;玄参科科的北玄参;茜草科的茜草、山东茜草、蓬子菜;马鞭草科的黄荆、白堂子树、日本紫珠。

参考文献:

[1] 张海军,张淑兰.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61~62.

[2] 刘 虹,吴瑞云.植物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改进――以植物学野外实习为例[J].科教文汇,2011(1):17~18.

[3] 张海军,张淑兰.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72~73.

[4] 朱 丹,姜述君.应用数码技术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65~66.

[5] 丁炳扬,潘承文.天目山植物学实习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 马姜明,梁士楚.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121~122.

[7] 孙永林,余海忠.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选择的教改探讨[J].科技资讯,2011(13):212~213.

[8] 罗 侠,诸立新.应用型本科院校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滁州学院学报,2011,(02).

[9] 周 越,段玉清.植物学野外实习特色教学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130~131.

[10] 曾小飚.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选择的探索[J].百色学院学报,2009(6):56~57.

[11] 周先容,尚 进.植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的研究[J].科学咨询,2010(9):56~57.

[12] 段代祥,赵丽萍.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97~98.

[13] 黎桂芳,王海舟.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69~70.

[14] 马纯艳,卜 军.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模式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7~28.

[15] 程周旺,汪立祥.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黄山学院学报,2007(3):34~35.

[16] 晁 志.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3):7~8.

[17] 赵 宏,韩晓弟.植物学野外实习立体教学模型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

[18] 郭 敏,韦松基.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3种考核方法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8(6):68~69.

[19] 陈模舜,李钧敏.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3(3):223~224.

[20] 李 宁,陈 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课教学的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4):165~166.

[21] 胡国富,胡宝忠.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3~124.

[22] 孙伟华,包雪英.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115~116.

第8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摘要]在我国积极推进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推进中学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中学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学野外实践建设是全面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中学野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推手。为此,文章着眼于地方性中学野外实践的建设及评价研究,以推动中学研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并助力中学和地方性野外实践旅行基地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地理;野外实践;评价研究 

步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尾随着已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其他省区踏上了新课改的征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野外考察实践活动都有待提高和发展。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按照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学。在人文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课题研究活动,笔者选定了“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探究”课题。

一、中学野外实践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印象。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兴趣引导学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尤其是在高二年级,选考科目选定之后,学生们课业压力大,思想负担比较重。如果能够借助研学旅行的方式,让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学习和巩固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研学旅行中,学生走出教室,领略大地的大好风光的同时,通过实地勘察的方法,走进环境,让原本的地理课程教学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在观察当地景观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实环境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当学生融入到大自然环境当中之后,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并在学习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 

(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综合思维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先从教材和的资料中了解当地亚热带的环境和需要具备的地质地理知識。当学生走进相关的环境中,再通过分析当地岩石性状,倾斜和弯曲的方向,以及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识别判断不同地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理念。学生可以在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以系统性、认知性、全面性和动态性为原则,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二、野外实践地点的确定 

野外实践,需要学生在旅行中学习和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点的确定就非常重要。首先,要了解选定地点所处的位置和交通问题。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位置的安全性和交通的便捷性是野外实践中的首选。其次,要确定地质概况问题。地理教学中学习地质部分的内容,需要选取的地质符合学校的要求,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还需要考虑路线情况。在野外实践之前确定好路线,确保时间和安全问题,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才是满足教学需求的线路设计。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在浓厚的历史氛围、地理环境等影响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想素养提升。 

三、野外实践基地评价目标 

中学野外实践的评价目标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科学的评价,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关野外实践的全面信息,以便对实践基地作出全面部署,并科学地指导野外实践项目的建设及发展;客观了解基地的建设、运行情况,明确基地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促进基地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规范基地相关建设行为,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规范其服务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野外实践活动。 

四、野外实践以学生为主导 

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为一线地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表现。培养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创造力和执行力等品质亦大有裨益。 

    (一)问题思维链促进学生的主动深入思考 

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整合的研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熟知、存在疑惑的环境问题入手,设计相关的问题思维链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

(二)多个活动细节完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和其他核心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要是地理观察和测量、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地理实验和演示活动等,目的是通过实际地理环境的体验过程进行学习,这与“体验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体验学习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主张要在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技能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是能知道能行动,而且要求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通过反思与体验过程获得成长性的发展。因此,在研学活动的活动设计细节中,要从计划、问卷、分工、数据测量、分析、绘图、总结等学习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环境问题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方式。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注重实践引导的地理课程组织形式,研学旅行主要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和感知。同时,研学旅行和教学课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再走进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内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科学育人的理念,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

1.1师资队伍总体实践能力低下与实习队伍扩大的矛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野外实习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雄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近年来,由于专业教师的新老更替,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绝大多数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虽然教师的学历不断攀升,教师队伍呈显年轻化,但年轻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实践经历和实习指导经验,致使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实践教学队伍缺乏稳定性,部分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不能潜心研究实践教学,从而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普通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参加野外实习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后勤保障困难,实习配套设施跟不上,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辅导难度加大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使学生实习达到预期效果。

1.2实习过程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目前,很多高校在动植物野外实习过程中采用“粗放性采集式”和“掠夺性捕捉式”的标本采集模式,缺乏从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承受力的角度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野外实习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可以从植物实习和动物实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植物实习中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将标本采集数和种类作为学生实习的考核依据之一,导致学生在实习中误认为采集数量多多益善,甚至不惜花费大力气采集一些难以采集的或者罕见植物,以提高实习成绩。因此,这种标本的采集形式,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尤其是对那些稀有种类而言,其破坏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第二,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对小型植物进行整株采摘,对大型植物进行构件采集。这样的采集方式,对小型植物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若采集数量巨大,足可以造成部分地区某些物种的消失,特别是稀有种和特有种。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连续多年在正宁县中湾林场基地实习,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Mill.)Druce和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的连年采集,使其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数量越来越少;对大型植物而言,教师要求尽量采集能够反映种群特征的繁殖器官。一些构件的丧失将会直接影响部分植株正常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导致整个植株的衰败甚至死亡。这种粗放的采集方式不仅对野生植物资源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且也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动物实习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动物标本的采集不是针对单一物种,而是对所有可以采集的野生种类的几乎是“掠夺性捕捉式”采集。由于实习基地单一,学生所能见到的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再加上对动物的采集手段局限,实习基地的连年不换,导致该基地的这种掠夺是长期的。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野外实习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1.3重过程、轻结果,缺少对学生主动性和研究性的培养

在实习经费紧张和实习基地局限的情况下,好多地方高校简化甚至中断了野外实习,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部分高校对野外实习认识不到位,大大压缩实习时间,利用短暂的几天时间对一门课程进行综合实习,学生刚刚进入实习状态,实习就结束了;把专业的野外实习变为“观光采集形式”或“捕捉形式”,采集到的标本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不能系统地联系物种与其分类地位的关系、生物特征与其生态环境间相互适应的联系;实习走过程,内容单调,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和研究性的培养,实习效果不理想。高质量的野外实习,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扩大学生专业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合理的动植物野外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了解生物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提高珍惜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科研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1提高认识,争取支持

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理论知识和深入了解大自然的桥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争取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对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视,其必要性、重要性不容忽视。我院领导积极争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野外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经常邀请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亲临实习基地,对我院的野外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和检查,及时研究和了解野外实习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近年来,在基地建设、设备投资和师资技能培训等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我院野外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也是有效完成野外实习的重要保证之一。目前,不少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师业务素质与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生物科学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理论知识的补充相对容易,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因此,我院从两个方面加强实习指导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骨干教师都必须参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指导,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邀请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著名动植物野外实习专家加入我们的实习指导教师行列,指导实习,并介绍指导教师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我们解决野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而且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与省内重点高校著名专家学习的宝贵机会,有利于高校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已形成具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其士3名、硕士3名)的一支高素质的野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高效、顺利地完成野外实习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形成“立足校园、依托基地、深入自然”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野外实习教学是强调对直观材料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进行观察与研究,分析、归纳、统计处理相关数据,从而获得对生物分类阶元中目、科、属、种的特征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建立和完善环节齐全、教学效果良好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才能全面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2.3.1动植物野外实习以识别校园动植物为起点识别校园动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我校占地1200多亩,校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名树花木和野生鸟类、昆虫不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和学习校园的常见物种的形态特征,还可以对校内绿化树种、观赏花卉及飞鸟昆虫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及时地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相应分类阶元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不但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识别校园内物种,提高辨别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野外实习奠定基础。2.3.2选择基地是野外实习的关键选择和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对于保证野外实习效果非常重要。我校地处陇东,距离子午岭南端、黄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较近,该林区纵跨庆阳地区的华池、合水、宁县和正宁四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9''''~108°43'''',北纬33°18''''~36°39'''',总面积4970.2km。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北倾斜,海拔1300~1700m,相对高差300m左右,梁峁顶部浑圆平缓,倾斜3~5°,沟坡上斜下陡,变化于10~35°之间。处于森林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的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其北小半部属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南大半部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7.4~8.5℃,极端最低温度-27.7℃,极端最高气温为36.7℃,年降水量500~62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3%~68%,地带性土壤为灰褐土。这里植被繁茂、物种丰富、生境多样,是动植物野外实习的最佳基地。我校领导充分利用地利优势,先后在子午岭南段建立了正宁县中湾林场和宁县罗山府林场两个野外实习基地。两个基地交替实习,避免了连续实习对实习基地生物资源的破坏,有利于实习基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更加有效地保证了生物科学专业动植物的野外实习质量。2.3.3达到了解自然、保护生物和生态环境是最终目的通过边理论学习边识别校园动植物,为野外实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再通过严肃、认真、充分的野外基地实习加以巩固和提高,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最终达到了解生物在自然界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建立形成“立足校园、依托基地、深入自然”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有效地保证了我院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并定期与基地开展交流与座谈,共同参与研究性活动,推进教学、实习、研究、应用的有效结合。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由课本到校园物种的认知,为基地实习奠定了一定的分类学基础,提高野外实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2.4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生农科技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