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野外生存范文

野外生存精选(九篇)

野外生存

第1篇:野外生存范文

野外活动方案

活动:夏令营

课目:野外生存训练

适合人群:16-28岁之间青少年男女人群

物资准备:睡袋、背包(主要生活用品)、帐篷、通信、(可适当的准备些干粮)

要求:真实身份验证、身体健康、服从指挥均可参加

活动意义:

严酷的大自然中,挑战自己生存极限的人越来越少了。几乎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都似乎觉得自然离自己很远,于是,一批又一批人,在文明带来的享受陶醉,渐渐剥蚀掉了征服自然的本能。并且,由此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失去战胜困难的毅力,体魄弱化,无法适应突然改变的环境。。。。。。

诚然,目前大多数青少年都属于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我们丧失了许多应具备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如跋山涉水,埋锅做饭等。更为严重的是,许多青少年甚至走一点路就疲惫不堪,遇到一点困难就大发牢骚。

但是,谁都会面对如何在困难的环境下生存的问题。谁敢说自己知道未来突然降临的全部危机和灾难,以及所有的应对措施?谁敢说雾谷被困,密林迷踪,漠海搁浅之时,能够全身而退、化险为夷?

每人都想成为幸存者、胜利者,而对青少年来说,身体越强健、拥有知识越丰富,生存的机会就越多。

永远在温室中长大,不是我们青少年热爱的生活,我们应该走到活生生的自然界中来。锻炼自己、挑战自己!更好的走向和面对未来!

活动时间

活动程序

活动内容

活动意义

第一天

08:00

集合

清点人数、了解特殊情况

掌握人数、人员身体状况

08:30

车上活动

强调安全、环保、纪律、每个队员自我介绍

更好的开展各项活动、相互认识,为容易得到更好的帮助

09:30

下车集合

查看物品遗漏情况、清点人数

物资保障、掌握人员情况

10:00

开展活动

军训

亲身体验军人风姿,风貌。强化组织纪律重要性

野外宿营地的选择讲解及具体实施

掌握宿营的基本知识要领

11:00

午餐、午休

讲解野外食物的辨别

及埋锅做饭的常识、强调午休要求

掌握野外选择食物的基本知识,提供生存保障。

14:00

开展活动

学习处理紧急状况

毒蛇咬伤、中毒处理、野兽攻击防范

跋山涉水基本动作要领及常识

掌握行进的基本常识

雾谷被困、密林迷踪、漠海搁浅之时的应对措施讲解

掌握野外求生基本常识

雷电击伤、溺水抢救措施讲解

掌握急救基本常识

17:00

晚餐

具体实施

保障足够补充体能消耗

18:00

开展活动

学习军歌、游戏表演活动、舞蹈表演

丰富娱乐生活

21:30

准备宿营

洗漱、强调安全事项

做好必要的:防蚊、防虫、防蛇、防鼠、防兽攻击,掌握人员状况。

第二天

06:30

起床、早训、洗漱

跑步、队列

锻炼懒惰习惯,培育团队精神素养

07:30

早餐

具体实施

保障体能补给

08:30

开展活动

进行演练(寻找标记)

分小组进行,掌握野外行进基本常识

11:00

午餐

具体实施

保障体能补给

14:00

开展活动

自由活动、集体合影

消除疲劳,合影留念

15:00

讲评

活动情况

了解队员的掌握知识情况,并进行讲评。

15:30

登车返回

第2篇:野外生存范文

㈡2010.11.14全天正式实习活动。包括:攀岩、定向越野、扎竹筏、溜索。

㈢2010.11.15早上打算举行桥降,但是由于天气原因被取消。所以1~4组先行撤离,我们5~8组原地待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实习内容详情及其感想收获:

准备了好久,期待了好久,终于道观河实习之旅就要拉开帷幕!集其好装备跨上汽车,一切神秘的面纱都将被一一剥开,心情异常急切和激动。记住这一刻“2010.11.13”。汽车在马路上奔驰,明明开的很快的,可我就是觉得它慢,因为我急啊!我恨不得它马上就到,马上就到那听闻也久的道观河。

一路上我眼都不想眨,因为我想记录下沿途的所有风景、在脑海里刻录出所有发生的新奇。天气很冷,可是我的热情却半点不减,加上第一排的黄金位置,我更可以好好地欣赏一路上的千奇百怪、变换万千。

入冬了,可是路边树上的绿叶依旧,偶尔还会看到金色的黄,狠狠地大饱了眼福。花没有,即使有花,你也会怜惜她不该在这样的寒冬出现,这样的季节应该是饱经风霜了的粗壮的枝丫来抵御。就像我们这次一样来学习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体验一样。

终于要到了,到了,随着汽车驶入一片漆黑的森林,我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就要到了。看看时间,两个小时过去了。六点多,郊外的天已经是漆黑一片。下了车一阵寒气袭来,瞬间打了个寒战。四周很是凄凉,没有一点人烟,有的只是路边被遗弃了的别墅<不知是被遗弃了还没有修建成功>。慌郊野外出现这样一个黑呼呼的东西,不免有些感到恐怖。不过有那么多人在,也就不怎么觉得害怕了。寒冷、恐惧一起袭来,也许这就是野外生存必须经历、必须克服的身体、心里双重压力吧!

在老师们的安排之下,我们找了个靠湖边的平地扎营。四周的黑暗不是几只手电、头灯就能够驱散的。不过没关系,体验嘛!生存嘛!就是要锻炼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能力。旅途的劳累,加上寒冷的气息,首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要在寒冷大风之中生火,是相当难的,不过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生火做到了,而且还把饭做好了。借着台灯,在河风之中就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野外不像在家,必须还得准备自己睡觉的地方。虽然从来没有过搭帐篷的经历,但是看看老师的指导,自己也就会了。找了块平坦的地方,自己搭起帐篷来。我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终于,帐篷搭好了。由于一路劳累,加上天色以晚,今天就到此为止。

专进自己的帐篷和同学们分享从未有过的经历,我们没有喊累、没有气馁,觉得这就是我们应该经历、应该掌握最的基本的生存能力。夜里两点多醒来了,因为地上的寒气太重,装备根本无法御寒。队友之间相濡以沫,相互依偎,与寒冷抗争着。四点多又被冻醒了,天气真的很冷,明显可以听到外边寒风在呼啸,就这样过了一夜……

第3篇:野外生存范文

当前,生命教育在很多国家已经蔚然成风。如澳大利亚将生命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吸烟和吸毒的预防及降低酗酒和吸毒危害程度;英国的生命教育既重视反毒教育,也致力于课程资源的整合,促使青少年全面接受多方信息;美国的生命教育协助孩子从事学习以外的学习和休闲课程,帮助孩子做出有益健康生活的选择[13]。台湾地区也于1997年起实行生命教育[14]。与此同时,近30年来,在世界诸多发达国家中,野外生存训练也已开展得有声有色,人们藉此化解压力,锤炼意志,强健体魄[15]。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生命意识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甚至通过国家干预来达成和实施生命教育。在我国港台地区,也十分关注生命教育,如2000年台湾教育部门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16]。

二、都重视生存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主体性,发现人的主体价值,提高人的主体素质[17]。在生命教育的观点中,对于每个个体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同时也很脆弱,至关宝贵,因此,学会生存成为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生存能力也成为最重要的本领之一。野外生存课程对生存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非正常生活环境下,在没有外界人为的帮助下要最大限度地维持个体或团队的生命,整个活动以物理意义上的“生存”为最低目标,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深层发展。

三、都重视发展生命

生命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就是生动体验(liveexperience),实施生命教育一定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生存和学习状态,应该追求过程中的变化和体验,而不应只追求最后的结果。因为个体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认为生命教育首先是一种追求个性的多元发展的教育。当然,在保证人的基本本能要求———生存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生命中蕴藏的无限潜能,提升生命的品位和价值,实现对生命的发展。当今时代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落到最实处,即以“人的生命本体为本”。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但由于诸多原因,教育的这一初衷被遮蔽。要使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到最高程度的体现,必须充分发挥和提升其生命的个性,包括其不同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精神需求、价值取向等[18]。野外生存教育以生存作为最低要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获得思想道德境界的纯化乃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野外生存课程通过让大学生身体力行和切身感受,能锻炼学生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努力的作风和培养其严明的纪律意识,具有开放性强、时空转换快、互动多、困难多且能控等特点,加上师生、生生间频繁、直接的多重互动,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19]。

四、都崇拜生命

关于生命教育和野外生存课程对生命的崇拜,具有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特征。

第一,可以促进学生保全、敬畏生命。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是大自然中神妙、美好、伟大之物,是上苍馈赠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16]。每个生命都是不可逆转和不可更换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保护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同时,应该敬畏生命,对一切生命都要尊重、关爱、敬仰和维护[2],这种敬畏感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情感,可引导学生获得生理意义上的生命的健全、健康,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而就野外生存而言,其崇拜生命的特征也非常突出。回眸历史,野外生存曾经是人类的必备本领,人类祖先缺衣少食、茹毛饮血、钻木取火、营木为巢,靠不断习得的野外生存本领,繁衍生息[15]。其中衍生出诸多的生命文化(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即为自然界的神秘性所导致的人们对生命敬畏的表达方式[2]),始终体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以及生命本质力量的崇拜。在野外生存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野外恶劣环境和学校舒适环境的对比,既能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也能体会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可提升他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促成对生命的崇敬和挚爱,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与挑战[20]。

第二,生命教育和野外生存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生命的尊严。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存在是为了引领个体的完美与幸福,不断提升个体生命意义。生命教育更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生命权是最高的人权,教育应树立“生本”观念,其功能和终极目标是让人不断扬长避短,隐恶扬善,让生命活得快乐,有尊严,有社会价值[21]。在生命教育中,在了解什么是生命及生命的作用等基础上,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同时,就教师而言,他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习惯和行为,也要明白为什么要尊重学生,为什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以及他们的潜能,将“以学生为本”理解为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潜能为本。同样,野外生存课程中,对生命尊严的追求和渴望,对生命尊严的实现,也是贯穿其始终的。虽然在经历各种野外生存环境中要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但是归根结底是以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命尊严的弘扬为起止点的。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自我尊重,既尊重彼此的人格,更尊重彼此的生命,相互获得对生命尊严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生命教育和野外生存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达成生命幸福。幸福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以幸福为终极目标,所以,教育应植根于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以人作为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致力于实现每个鲜活生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生命教育是贯穿生命发展全程的积极而人道的教育,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幸福[2]。实施生存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会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22]。野外生存课程使学生通过对各种困难环境的克服,通过团队的合作和个体的努力,通过同学之间的同甘共苦、能赢得成功的感觉,获得幸福的体验。野外生存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从初始的不默契、不融洽慢慢发展到和谐、信任,发展到为他人着想、主动帮助他人,感悟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互动合作,使野外生存实践变为积极的生存体验和人生享受,学生能体会到愉悦怡人的生活情绪和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同时,野外生存还能提升学生的生活交际意识、应变意识等,让学生全方位地体会到参与和享受过程的幸福感[23]。

五、都具有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第4篇:野外生存范文

一、提升学生坚毅品格,培养野外生存意识

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心理状态还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教师们对于学生们加以引导,从而能让学生们在学习有关野外生存知识的时候能够克服恐惧,提升自我心理强度,有利于未来人生道路的成长。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强大的心理素质对于青少年的学习道路能力甚至是未来人生发展道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具备强大心理素质的人往往具备更加坚毅的品格,从而可以做到更多超越自我的事情。

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引入野外生存教学中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心理的建设,让学生们能具备更加坚韧的心理素质,在进行相关的野外生存活动的时候学生们也能保持冷静,在未来真正遇到需要运用野外生存知识的时候迅速根据教师们讲解的野外生存的技巧,克服恐惧心更加从容地完成相关野外生存项目。比如在平时给学生们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加强他们的心理强度,增强意志,让学生们认识到野外生存对于学生们的好处,能够用一种积极、期待的心情去听讲,进而让学生们能够用良好的心态去接受野外生存项目,有利于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任务的展开。

二、组织野外生存实践,培养野外生存意识

所谓的野外生存意识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学生们处于野外的环境,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才能得到锻炼的一种课堂形式,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的活动,来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如何在深处野外的环境下进行自我保护和求救。让学生们在亲近大自然的时候消除对于野外生产的恐惧心理,在一种快乐、轻松的气氛中给学生们进行野外生存小知识的灌输。

教师们可以利用春游的形式,带领学生们去森林公园等类似于野外的环境中,然后在户外环境中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实用的野外生存知识,例如如何利用树木的年轮图像,以及利用手表和太阳来判断方向的方法,以及在野外一些颜色鲜艳的动物植物通常都是有毒的生存常识,让学生们在平时户外活动的时候也能适当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地理教师们在进行野外生存知识教学的时候还是必须强调野外生存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处境,是人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的一种形式,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尽量和人群保持联系,提升自我安全意识。

三、拓展野外生存教学,培养野外生存意识

在进行初中地理野外生存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出于安全考虑,教师不能够真正带领学生们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因此教学效果比较差,很多学生对课堂上教师讲解野外生存知识不能够真正掌握,导致在进行学习野外生存知识的时候不能够把教师在野外生存课上讲解的知识要领进行完全消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遗忘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野外生存教学方法的探究,丰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们在进行野外生存的教学时需要更新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教辅资源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让学生们结合网络多媒体相关视频和教师们的讲解来培养野外生存意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有关野外生存的电视节目,例如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系列节目,通过让学生们观看真正野外生存视频,不仅仅强化了学生对于野外生存知识的记忆,也能大大提高对于初中地理野外生存相关知识的兴趣,培养野外生存知识。

第5篇:野外生存范文

野生的虎皮鹦鹉能在野外生存,但是人工养殖的虎皮鹦鹉不能够在野外生存。因为人工养殖的虎皮鹦鹉已经失去了野外生存能力,无法寻找足够的食物,也无法像野生鸟那样灵活的躲避敌害,所以在人工条件饲养的虎皮鹦鹉是不能在野外生活的。

虎皮鹦鹉是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又名娇凤,属小型攀禽品种,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以植物种子等为食。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鸟,品种繁多,顽皮可爱,受到大众广泛地喜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野外生存范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 野外生存课程

1 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生命教育”是帮助关于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安全教育”一般包括交通消防安全、人身伤害安全、饮食安全、设施安全、教学行为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对二者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是有必要的。

从课程设置看,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的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2 生命安全教育视角野外生存教育的课程构建模式

野外生存是指个体或团体在大自然环境中,在没有外界人为提供维持生命的物质及医疗的条件下,靠自身及团体的力量维持生命的能力。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形势在逐步发展,随着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的趋势日益明朗,野外生存课程也逐渐进入高校体育课堂。野外生存课程对学生正确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弘扬生命价值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2.1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构建模式

2.1.1 课程目标设置

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生命保护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掌握心理状态的调试方法,增强避险自救、互助技能和珍惜爱护生命的能力。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危机意识、自救互助能力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

从课程目标设置内容上,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野外生存教育以生存作为最低要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生命的重视和珍惜,获得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乃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1.2 课程内容设置

目前,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系统并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研究认为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身体安全教育(运动安全教育、运动损伤教育、急救教育)、公共事业安全教育(灾害的逃生技能教育、自救互助教育)、心理安全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心理疏导与预防教育)和职业安全(职业环境安全、意外伤害安全)等方面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

在课程内容上,天津体育学院旅将野外生存教育课程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体能、技能的训练与野外生存模拟训练教学;野外实践活动教学3个模块。

野外实践教学包括野外方向与道路的识别、负重行走、攀岩、岩降、担架制作与伤员搬运、露营地选择、水源与食物采撷等内容。

2.1.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具体的课程为对象,以判断课程的价值及功能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目的的出发点应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体育素质,进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体育素质。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的野外生存教育的课程评价是以对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而非对学生的优良中差做出评比,不依靠测试的数据作为评判。

2.2 生命安全教育视角下野外生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包含了对自然和环境的爱护、对生命的珍惜、对突发问题的处理等生命安全教育内涵,既有理论性更有实践性。从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看出,校内的模拟训练与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的领悟生命的伟大与渺小,体验幸福与快乐,体验困难与挫折,在人际交往中体验责任和感恩,可以得到其它体育课程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第7篇:野外生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身心健康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普通高校

1 前言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引进高校课堂,这不仅符合现代教育观,同时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新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初探,对于它的研究,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此类活动,及至对新世纪的体育改革的推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现状分析

2.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

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分为两个层面的目标,包括5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确定了目标之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包括: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野外基本技能学习、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基本体能训练、特殊技能训练、心理训练、野外综合训练、野外险情的处置、野外伤病的自救与互救、野外应急措施、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

2.2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身心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目前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提高体育素质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2.2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学习压力过大、营养不良或过剩、生活无规律等,但与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2.3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正值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变化激烈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尚不够强,在处理学习、就业、爱情等复杂问题时,常常会引起矛盾的冲突,容易产生种种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2.2.4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原因分析

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在学业上,主要表现为过分紧张、不安,可能是自身和外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在生活上,主要表现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差而引起的各种如抑郁、焦躁、神经衰落等心理问题。

2.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

2.3.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限于表面,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个全新内容,大学生不是被动而是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配合中,经过实践体验完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全面拓展,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等自然资源,使学生在享受在自然赋予宝贵财富的同时,增强健康体魄,提高适应能力。 转贴于

2.3.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够有效地减缓人们心理紧张、调节情绪反应强度,增强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2.4普通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目的与意义分析

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目的在于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4.1增强体质

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限于表面,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个全新内容,大学生不是被动而是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配合中,经过实践体验完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全面拓展,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等自然资源,使学生在享受在自然赋予宝贵财富的同时,增强健康体魄,提高适应能力。

2.4.2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减缓人们心理紧张、调节情绪反应强度,增强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千周,在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健康不良的学生,除了采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调节、疏通和治疗外,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各种体育运动也是心理健康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2.4.3增强应变和适应能力

野外是一个变化多端复杂的环境,有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意外情况可能发生。如何面对并处理这些意外是对线一位学生的严峻考验。

2.4.4野外生存生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每个参加过野外生存生活的大学生都知道团队精神在这项运动中的重要性,通过给同伴适当的鼓励,分担其随身行李等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由于运动兴趣的趋同,大学生在新的运动团体中建立以运动项目为纽带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大大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对日后大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设能刺激大学生的锻炼欲望,增强体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经历正确的体育意识。

(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能够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心理朝一个良性状态发展,从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需要全体同学通力协作,互助互需,从而达到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团结合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建议

(1)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和尝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增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使这一全新内容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2)为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得到进一步增强,应该从提高体能和身体素质为切入点,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对一些实验效应进行科学的论证。

参考文献:

第8篇:野外生存范文

关键词:红色资源;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就业理念;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5-0093-04

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Revolutionary Resources into Outdoor S urvival Education on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Mental Endurance in College Stude nts

HU Dadao, YANG Yun, PENG Yo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 n 343009,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experiment,survey and statistics, th e experimental research was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grating Jingg angshan revolutionary resources into activity of outdoor survival education pro grams for implementing employment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The results sho wed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in student's consciousness,such as positive changesin their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more rational employment concepts and ex pectations for their future job, improvements of thei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 eurship, selfconfidence in society, responsibility, cooperation and abilit y, as well as their ability of antifrustr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courage andindomitable. Thereby,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the mental enduranceon facing the employment was built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revolutionary resources; outdoor survival education; employme nt concept; mental endurance;university students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大学 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尤其 在世界经济状况低迷的当今,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大学生 的就业理念、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与现实有一定差距,一些大学生不愿到基层、中 西部、农村就业,存在“有业不就”现象[1]。因此,转变大学生就业理念、提高 其心理承 受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野外生存生活教育是指在远离居民点 的山区、丛林等野外环境中,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物质的条件下,结合各种教育素 材,依靠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保存生命、维持健康生活能力,促进参与者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 活动。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 伟大精神及其载体[2],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具有独特的德育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 。我国许 多适合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的边远的山区蕴藏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与我党“以农村包围城 市”的革命之路吻合,井冈山就是其中的典范。井冈山大学发挥区域优越自然资源和丰富红 色资源完美融为一体优势,在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中合理融入红色资源为教育素材,发 挥其育人作用,不但使大学生健强体魄、掌握技能、磨砺意志、发展个性、凝练团队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而且在实践中自觉接受井冈山精神熏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3]。同时,积极融入就业教育,强调教育的 生活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参加“井冈山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实践营”学生 258名,作为实验组,学生来自四个年级,每个年级学生人数大致相同;体育学院未参加该 教育活动的学生536名,作为对照组。二者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心理状态、 教育背景

投稿日期:2010-12-09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08)规划重点项目“井冈山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的实验研究”(08JY02)。

作者简介:胡达道,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等方面无明显差距。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收集相 关资料。

1.2.2 实验法 2009年10月1―7日和11月1―7日分两批次组织 了实验班学生参加井冈山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实验,每次为期7天。

1.2.3 问卷调查法 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就业理念、就业期望、 就 业心理承受能力等内容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经过体育学、教育学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咨 询论证。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进行归类和统计学处理(表1)。

1.3 实验过程设计

1.3.1 研究理论假设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项在超强负荷下对人的体能、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有着超 常锻炼效果的户外运动,是学校教育的一环,要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如果能够 在这种艰苦磨砺中合理利用户外环境中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生存、发展与就业这一主题进行就业教育,把单纯的训练上升为综合性教育活动,可 以起到综合性的教育效果。同时,过往红色资源的主要教育教学途径一是发掘其精神财富引 入校园、引入课堂,受众缺乏直观感受;二是以参观学习的方式,直观接受教育,带有休闲 意味而缺乏直接体验。如果在野外生存生活教育中合理融入红色资源为教育素材,则可以增 加教育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冒险性,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直接体验革命先辈的生存生活历 程,产生更好教育效果,也探索了红色资源教育教学新途径。

1.3.2 井冈山野外综合教育设计野外综合教育活动以野外生存生活教育为主线,合理利用红色资源,引入思想品德和就 业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有模拟、体验当年红军野外生存生活情景;参观革命旧居、遗址;野 外宿营;专题讲座等[3]。在专题讲座中合理设计融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 指导内容,包括生存、生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对社会生存、就业的启示 ;人生观价值观与择业观的辩证关系;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创业教育等。具体活动组 织如下:

1)沿红军行军路线穿越:永新县三湾村――宁冈古城镇――龙市――浆山――龙市 ――茅坪――源头村――黄洋界哨口――小井――茨坪――红军谷――朱砂冲哨口。

2)模拟红军生活训练:负重沿朱毛挑粮小道“挑粮上井冈”; 步云山练兵场练兵( 队形队列练习);野菜(红军菜)采摘;溯溪(捕鱼);瀑降;过吊索桥、独木桥等;攀岩 ;竹筏漂流;抢占阵地(急行军);次原始森林探险(和敌人打圈圈)等。

3)参观:三湾改编纪念馆;古城会议旧址;龙江书院;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 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朱砂冲哨口;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旧居,烈士陵园等。

4)专题讲座:《三湾改编与队伍生存》;《学习革命前辈学习精神》;《实事求是 、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学习井冈英烈,实现人生价值》;《井冈丰碑 》等。

5)唱红歌、诗朗诵:《红米饭、南瓜汤》;《八角楼的灯光》;《毛委员和我们在 一起》;《小小竹排江中游》;《西江月井冈山》等。

6)野外宿营;野外埋锅做饭(其中有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红军菜)。

7)活动心得交流,向革命先烈宣誓。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积极转变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就业理念、就业期望值具有导向性作用,正确的社会本位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规划有意义的职业生涯。片面过于追求享乐 的个人本位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定位,过于看重生活的舒适和工作薪 酬,甚至不能正确认清就业形势,产生过高期望值。教育活动以井冈山自然资源和融为一体 的红色资源为载体,以野外生存生活教育为活动形式,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在超强身体锻 炼的情况下,体验着红军在井冈山艰苦创业,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程。身临其境中领会到先 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豪情。其中大批知识分子离开大城市 舒适的生活,放弃高官厚禄,来到偏僻贫穷的井冈山,甘愿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 生活,为的是他们“为民族而忧、为民族而战”的远大人生抱负,这种“弃小我成大我”的 理想胸襟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学生置身于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穿行 于密林、眺望于山巅、嬉隐于深潭、聆听天籁之音,大自然的和谐、博大和包容,开阔了学 生的心胸,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没有空洞的说教,学生们亲身体验中教师恰当的引导,使学 生思想受到强烈震撼,心底潜在的远大抱负被激发。学生认真的思考:该怎样度过人的一生 ?怎样对待名利?在调查中,对“你觉得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选项中,实验组选择“做一 番对国家和社会有意义的事业”的占36.8%,对照组为27.2%;实验组选择“实现个人人生 目 标同时为社会做贡献”的占46.9%,对照组为42%;实验组选择“实现个人价值,达成个人 目 标”的占16.3%,对照组为30.8%,差异非常显著。对“你觉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哪个重 要 ”选项中,实验组学生选择“精神生活重要,没有精神的人生没有意义”的占34.9%,对照 组30.4%;实验组选择“二者都很重要,不好区分”的占51.2%,对照组38.1%;实验组选 择 “物质是基础,所以物质生活重要”的占13.9%,对照组31.5%,差异非常显著。表明教育 活动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积极转变。

2.2 就业观趋于正确,期望值趋于理性择业观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择业时的具体表现,教育活动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 积极转变,必然对学生择业观产生积极影响。并且,野外生存生活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人 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必须先具备生存能力,能够生存下来才谈得上发展。同志 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失利后同样面临生存的危机,正是同志正确抉择,选择在反动 统治力量薄弱、易守难攻的井冈山生存下来,才有后来的发展壮大和武装割据。这些体验和 史实对学生正确对待“生存和发展”有积极影响。调查中,在“持何种就业观”选项上,实 验组67.8%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对照组55.8%。相对的“不降低就业标准,宁缺勿滥 ” 则实验组为32.2%,对照组为44.2%。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辩证看待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 农 村、西部、边远地区对大学生才华施展、实现人生价值方面,更加客观和全面,不仅仅以经 济收入为参照标准,相信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可以成为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大舞台。这个 选项中,实验组选择“愿意到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占46.7%,对照组32.3%;实 验 组选择“愿意,但要有优惠政策”的占34.1%,对照组38.1%;实验组选择“不愿意”的占 19 .2%,对照组29.7%,差异非常显著。这种积极的转变还表现在大学生对工作薪酬的期望上 , 实验组期望工作薪酬更理性,低于对照组期望,在“1 500元以下”的占3.9%,“1 500~20 00元”的占21%,“2 001~2 500元”的占34.1%,“2 501~3 000元”的占33.3%,“3 0 00 元以上”的占7.7%;对照组相应的选择分别为1.7%,15.7%,24.8%,47%,10.8%,差 异非常 显著。这种择业观和就业期望值积极、理性转变对于缓解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矛盾具有积 极意义。

2.3 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由以往的“国家分配”到“自主就业”已经十多年,但是部分大学 生尤其是家长思想保守,求稳心态严重,潜意识里对“铁饭碗”充满渴望。就业首选政府部 门、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期望一劳永逸,实质就是缺乏“创”劲。教育活动以井冈山精神 为核心,“敢闯新路”是其中重要内容。井冈山“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造成 “武装割据”的斗争方略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活学活用,闯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 路。从井冈山的“三湾改编旧址”到“第一所红军军校、红军军械厂、红色造币厂、红军医 院、红军被服厂”等红色资源,到我党“建党理论、军事理论、政权理论”的突破,无不彰 显敢闯新路的精神。大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伟大事业的成功,没有创新 精神和创造能力就没有生命力,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野外生存生活教育,学生离 开惯常的生活环境,身处陌生的野外,许多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许多经历学生从未体验 过,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要突破体能和心理的极限。教师鼓励学生要具 备“敢闯新路”的精神,实事求是处置一些突发事件,勇敢顽强的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到活 动的顺利完成。潜移默化和实践体验中,学生“创”的意识加强,“创”的信心更足,“创 ”的能力提高。调查中,对“你对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态度”选项,实验组学生选择“有这个 愿望和打算”的占33.3%,对照组28.2%;实验组选择“先就业,条件适合情况下愿意尝试 ” 的占43.7%,对照组41.4%;实验组选择“找一份安稳工作,没有这个打算”的占23%,对 照组30.4%,差异显著。

2.4 提高了走向社会的自信心教育活动突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磨砺其意志、崇高其理想”的教育目的和效 果,注重体验式实践教育过程。“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在井冈山这座“没有围 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无论是八角楼的灯光、红米饭南瓜汤还是草鞋、蓑衣、稻草铺,都 彰显出这种精神。对比现在相对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学生们深受教育。野外生存活动同 样要求学生以吃苦耐劳精神和顽强意志品质克服精神、身体、生活上的困难,顺利完成活动 。这种精神和实践层面的教育,起到明显效果。现代大学生走向社会,正是缺乏这种思想准 备与能力锻炼和储备,也造成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调查中,对“就业中、就业后面对困 难和挑战的态度”,实验组选择“坦然面对”的占61.2%,对照组40.9%;实验组选择“ 努力面对”的占30.6%,对照组38.1%;实验组选择“只有面对”的占6.2%,对照组15 .5%;实验组选择“逃避”占1.9%,对照组5.5%,差异非常显著。表现出实验组学生在 面对困 难 时更具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同时,野外生存生活教育超强的身体负荷,强壮了学生的身 体,也从物质层面加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传统课堂教学比较,教育活动突出的是能 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野外生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这种 能力上的提高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查中,对“走向社会”表示“充满期待,很有 信心” 实验组占46.9%,对照组42.2%;表示“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实验组占41.5%,对 照组 37.1%;表示“茫然”实验组占7%,对照组14.2%;表示“惧怕”的实验组占4.6%;对照 组6. 5%,差异显著。这种自信心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下 良好基础。

2.5 责任心与合作精神、能力得到加强井冈山的斗争是在各路红军将士精诚团结的基础上得以胜利的。领导的秋收起义 部队本身就是由多路起义部队、工人、农民组成,到井冈山还改编了当地绿林武装;、 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于1928年4月来到井冈山;、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于1 928年12月来到井冈山。各路红军渊源来历不同,但是为了一个共同革命目标团结协作,甘 于奉献,才能在艰难困苦中建立根据地。当今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社会分工日趋精细的背景 下,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被社会接纳,尽快融入社 会。而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部分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 良倾向,只想“人人为我”不想“我为人人”。野外生存生活教育活动,学生处于相对孤寂 的野外,尤其晚上夜宿时,置身黑漆的大山,耳边是大自然不知的声音,心中涌起对同伴和 团队的渴望,以排挤孤独和恐惧。在野外做饭、徒步涉水、搭建帐篷、攀岩等等活动中,个 人力量难以完成,必须要团队合作,并且,对于整个团队,人人要有集体责任感,为团队尽 力,个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影响到团队的行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 力也得到锻炼。同时,同学们徜徉在革命史迹中,感受着井冈山斗争的烽火岁月,心中更多 了一份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崇敬的心情,更积极的态度和合作精神参与活动,少了一 份休闲与喧闹,多了一份燃烧在心中的激情。调查显示,对“你认为责任心和合作精神对走 向社会”选项,实验组学生选择“很重要”的占51.2%,对照组39.2% ;实验组选择“重 要 ”的占31.4%,对照组31.5% ;实验组选择“一般”的占15.1%,对照组24.7%;实验组 选择 “不重要”的占2.3%,对照组4.6%,差异非常显著。对“请自我评价责任心和合作精神、 能 力”选项,实验组学生选择“很强”的占43.4%,对照组39.2%;实验组选择“强”的占32 .9 %,对照组30.6%;实验组选择“一般”的占18.6%,对照组22.8%;实验组选择“不强” 的占 5.1%,对照组7.4%,差异显著。这种责任心与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顺利走向 社会打下良好心理基础。

2.6 抗挫折能力和勇敢顽强意志品质得到磨炼现在大学生相对生活条件优越又受到家庭的呵护,人生较为顺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娇 艳而脆弱。但是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生活总要经历风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已经引起教育 部门和专家的关注。近几年不断有大学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凸 显问题的重要。在当下世界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减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 业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困难和压力,甚至受到不公正对待,必须以积极顽强心态和愈挫愈勇 精神坦然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实际上是在秋收起义失利后,革命队伍面临生死存 亡关头,顽强生存发展最终造成红色割据的局面。其间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在毛泽 东同志做排头兵的地方,埋葬130多位红军伤病员的小井红军烈士墓,张子清师长雪地生存 的红军洞,同学们感受着革命的艰难挫折,人生的起起伏伏。只有意志顽强、无惧挫折失败 为信念不屈奋斗才能获得成功。而密林穿越、攀爬、涉水、饥渴对学生体能和意志是极强的 磨炼:头顶烈日要坚持,脚上起泡要坚持,极度疲劳要坚持,饥渴难耐要坚持。这种高强度 刺激对生活在舒适校园里的大学生的冲击是巨大的,精神和身体两个层面的教育对提高学生 面对挫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品质起到积极效果,提高了学生今后就业 过程和人生中抗挫折能力。在学生的活动小结里,普遍提到自己在此的收获和提高。

3 结束语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项实践体验性教育活动,在超常负荷下对于强壮体魄、磨炼意志 、培养精神和提高生存能力具有独特作用。红色资源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具有资政育人和教 育功能。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4]。井冈 山是兼有 优越自然资源和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摇篮,在此开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活动中合理利 用红色资源,发挥其育人作用,首在育体,同时育心,可以发挥多种教育资源的协同作用, 使单纯性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上升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起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把握好 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教育作用和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的磨砺效果,恰 当地引入就业教育,对端正大学生就业理念,提高就业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瑛,钟汝能.生存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46-148.

[2] 张灏.论红色资源的社会功能[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24-26.

[3] 彭勇,胡达道,阳芸.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意志品格教育――井冈山红色资源融入大学 生野外生存生活教育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24 .

[4] 李康平,张吉雄.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 9(5):5-7.

第9篇:野外生存范文

【关键词】 野外实践;素质训练;大学生

野外训练是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被训练对象施与特殊生存环境所展开的一种训练方法,其目的是创建特殊的艰苦的野外环境,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从多个层面塑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品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专家访谈,目前关于野外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是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而基于最基本的身体素质的影响等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笔者希望通过调查的方式对野外训练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较全面的诠释。

一、野外训练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于大多数高校或者社会上承办的野外生存训练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初衷,一方面来源于学校为了最大化的刺激学生对于新鲜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和对于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而开展的活动,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对于野外生存训练的时尚感。从目前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野外生存训练在中大城市当中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据资料报道,每年在一些发达地区,野外生存训练的活动频度大约在以35%的速度在增长,在一些中等城市,每年增长的速度也大约在25%左右。

二、野外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野外训练与一般训练相同的地方在于,在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同样的训练目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其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略有区别。对于传统训练手段来讲,大多数训练都是有针对性的机遇身体素质当中的某一种素质或者某几种素质开展的,对于野外训练来讲,由于其特殊的外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必须具备完好的能力。但是,野外训练往往不是到单纯的单一行为,往往是多个行为的集合体,在整个过程,就需要有多个行为同时参与才能顺利的完成整个训练计划,如登山、越野、游泳等等训练手段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耐力,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和较好的速度、力量才能顺利完成训练任务,这些是在传统训练方法当中无法体现,所以在训练方法改进中,很多专家学者所采取的组合式训练方法就是野外训练的真实描绘。目前关于野外训练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基本身体素质的影响。身体素质的锻炼是任何一项运动训练所必须完成的内容,野外训练也不例外的承担着这样的重任,调查发现,对于野外身体素质训练来讲,在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和灵敏等五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借助自然界的天然环境,这种训练是对五大身体素质同时进行的外源性刺激,最终使得身体机能得到适应和发展。

(2)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相互协作方面,对于野外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要想避开各种危险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队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配合,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战胜困难。

(3)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现在对于大学生热议的问题之一,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关键。野外训练要求学生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在面对各种困难时不断的在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线,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野外训练正好能弥补传统训练这方面的缺陷。

三、野外训练的发展前景

随着高校体育娱乐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城市压力的增加,在学生阶段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会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看好,所以野外训练会随着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大学生教育当中。从社会兴起的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今后一个时期,野外训练会成为众多体育产业商家追逐利润的手段之一。在高校的大肆宣传和广泛的开展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教师来讲,也需要经过专业化训练。

对于野外训练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在本研究领域,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增加对素质影响的评价标准,也希望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建议学校和教师在引入野外训练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训练项目,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和提高。另外,在参加和从事该项目研究中,应该首先做好被受训对象的各项身体机能检测,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童建国.学校体育开展生存训练可行性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