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

第1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新经济的特点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逐渐由世界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扩展,对于发达地区,一体化会促动经济活动运作加速,从而使财富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而对于不发达地区,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尽快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享受其带来的好处,另一种则是形成区域壁垒,阻止本区域财富向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转移。对于中国,加入WTO显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加速前进的转折点。如果过去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主要依据资产和规模,则现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量占有和资产流动的速率上,在经济活动中迅速获取大量信息,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1、水平式商业模式

新经济又称为网络经济,这表明是互联网技术引发了经济一体化。互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不论距离多么遥远,只要使用互联网及相应电子商务,商业活动瞬间便可进行。因此,网络化推动了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如果把过去的商业模式称为垂直式商业模式,那么网络经济带来的则可称为水平式商业模式(新商业模式)。互联网时代评价区域经济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看网络经济各节点(节点是一个独立的运作单位)链接的水平程度。我国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每个节点都具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而网络经济除了要求节点间有效高速链接外,还要求节点内的垂直管理体系尽量扁平化,使信息和资金流能尽快通过该节点。

2、入世加快商业模式、管理体制和体系的改变

加入WTO,这首先给国内企业界带来机遇和冲击,但更深层次的冲击,是我国经济运作体系和管理体系要在3-5年内同世界经济接轨。因此如何构造一个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运作和管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对于地区经济,关键是尽早建立和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体系。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引发新的商业模式的产生,而且还使许多行业和产业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变化,现代物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3、现代物流是新经济发展的产物

现代物流的定义很多,其中一个公认的特征是全过程、链状化和网络化。传统物流是过程中各节点的独立运作,而现代物流首先是考虑全过程,然后组织各环节运作,实施过程管理,将商品运输的货物流动、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链条化,形成物流链。现代物流首先优化了过程,其次使全过程水平化和网络化,从而较大幅度降低商品流动的时间和成本,而这些特征恰是新经济运作特点的体现。

现代物流的新经济特征

1、现代物流的特征是系统化、链状化和网络化

网络化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而新经济的水平商业模式是现代物流高效运作的保障。物流链是全过程各节点所组成的,如果说节点间的链接好坏侧重于硬件和网络技术,那么各节点的运作的优劣则相对取决于其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高效的链路和节点是促使物流链内货物、信息和资金高效运作的保障,无论哪个节点和链路出了问题,都会产生瓶颈效应,影响物流链高效运作。因此,现代物流业发展,必然带动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及资产重组,相应地,这种重组必然带来相关产业和单位的资源重新配置,也必然要求管理体制和体系改革使之相适应,保障其发展。

2、现代物流理念适合新经济水平式商业模式的特点

现代物流的系统化、链状化和网络化特点符合新经济水平式商业模式的运作。随着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和社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入世的影响,发展现代物流的条件和环境越来越成熟,而现代物流的发展会推动业务重组、资源重新配置和优化,同时又会推动新经济商业模式下的法规与标准化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改革朝着适合新经济运作的方向发展。

3、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

据广东省政府调查,目前流通的商品平均成本的50-60%是物流成本,而发达国家相应的平均成本只占10-20%,目前社会商品的平均生产时间只占生产和流通时间(摆上货架前)总和的5%。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会大大降低商品平均成本和流通时间,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现代物流还会推动产业体系和结构的升级,这对国企成份较大的北方地区具有特别的意义,而且现代物流还会推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行业和社会中广泛运用。

按照新经济模式发展现代物流业

1、重组构筑新的商业模式

(1)产业最先面临重组

与世界经济直接接触较多的行业首先面临产业内企业重组的冲击,这些企业只有市场国际化,才能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以大型国营经营传统物流业的中外运为例,三年前就开始痛苦的企业重组过程。去年国内最大的船队中远也进行大规模重组,今年大型港口企业下放地方,政企分开,也面临重组。这些重组是使企业更好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大市场竞争,可以说这些先觉的重组是构筑新的商业模式的前哨战。

(2)行业业务流程重组

与世界经济更深入和广泛的接轨和中国入世将会促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行业的业务流程能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因而,传统的业务流程面临优化和重组。针对外贸运输口岸环节改善而提出的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和大物流就是对传统口岸运作方式按照现代物流要求进行的业务和查验流程简化和优化,也就是解决外贸物流链中口岸环节这个瓶颈问题。同时要求改革口岸查验管理体系,使之在完成查验职责的同时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动整个外贸物流链的高效运作。各个行业的流程优化和重组必然导致新商业模式的建立。

(3)重组必然涉及解决结构性问题

企业、产业和行业重组的实质是打破传统多重垂直式经济模式构架,构造新的扁平化结构和模式。如果说重组是由市场和环境因素推动的,但一种新商业模式能否符合网络时代特征则取决于政府、行业、产业和企业全方位的努力,而且新商业模式的有效运作自然催化管理体制和管理体系的改革。

(4)重组导致资源重新配置

有一种说法,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如何整合和配置资源。优化和重组后的流程必然导致物流链各节点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资源重新配置不仅是单个节点或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和社会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资源配置与优化

(1)现代物流的发展必然涉及资源配置与优化

对现代物流关键节点采取合理配置资源、甚至采取压强原则,会促使物流链具有长久发展力和竞争力,对一般节点和环节优化资源则会节省社会成本。资源配置与优化涉及到以下几方面:一是社会存量资产重新配置,这是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传统物流企业,不需要的资产成为它们的沉重负担,企业本身常常无法重新配置,这就需要有成熟的资本运作市场和政府引导来帮助重新配置这部分资源;二是增量资产配置,这需要拥有者能清楚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有目的地规划和配置这部分资源,才能使增量资产配置发挥最大效能;三是注意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例如,对于港口资源,要在统筹考虑其长远和现实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配置;最后是人力资源配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高级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新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网络化和知识化,对于传统经济,资本是社会的最大财富,而对于新经济时代,知识是排在各种社会财富之首,因此人力资源配置必须与其它资源配置相匹配,才能发挥资源配置和优化的效果。

(2)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不可缺少

新经济引发的重组、资源配置与优化都带有行业和社会化特性,这些都需要政府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使之进程加快。现代物流的信息和资金流的高效运作,至少需要在行业的范围内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和金融信用中心,这种平台和中心的建立首先需要解决不同部门或行业的信息交换标准化问题、法律法规以及信用管理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改革现行管理体制,针对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的特征建立起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才有可能保障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3、现代物流发展与港口的关系

港口是贸易运输特别是外贸运输的关键节点,世界贸易量约90%是通过海运业来完成的,港口自然就成为海运的关键节点。如果把外贸运输物流链比喻为一条龙的话,港口就是龙头,它对整个物流链起带头作用。对于具有大型港口功能的沿海城市,港口又会推动临港工业和口岸经济的发展。

4、管理体制和体系的改革对现代物流业的影响

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针对计划经济产生多重自上而下的垂直体制尽可能扁平化,能够适应网络化经济活动。以大连交通口岸管理局机构改革为例,这种将过去分散的口岸、港口、交通仓储管理集于一身,其管理体制的改革很好地体现了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思路。

从政府角度,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构架的管理体系应体现现代物流和网络经济的特性。如果从区域性管理职责,其管理体系应体现出两端接轨中间优化的特征,一端是物流的关键节点-港口和口岸,抓住龙头,使其能同国外作业模式很好接轨并带动物流链其它节点;另一端是与客户紧密关联的市场-航运、货运、交通和仓储,使市场运作规范透明和高效并体现出现代物流的服务理念。在两端管理体系确定后,尽量以优化的方法构造中间的运输和仓储环节的管理。这种管理体系的管理要素应为业务重组、产业升级、资源配置、市场调控、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行业标准化和法规建设等。

5、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

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业是行业内应用和依赖于信息技术最突出的例子。对于区域经济,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它提供行业内、行业间和区域经济的信息交换功能,它促进区域经济信息网状化快速交换,而平台信息交换要求的标准化和相应的法规和规范建设又对新经济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信息技术的固化作用

第2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批发商业 流通效率 创新

批发商业作为流通部门内部分工深化的产物,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有批发商业萎缩,非国有批发商业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不规范,严重削弱批发商业“大批量、低成本”的经济优势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造成流通不畅,资金周转缓慢,流通费用上升,流通效率低下的局面。从而降低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 应积极借鉴和探索创新批发商业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批发商业向现代批发商业的转变,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大流通市场格局中批发商业的不适应性

我国的批发业经过改革后的重组,已形成国有批发企业和非国有批发企业、商业批发商和制造批发商、批发机构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并存的多元化新格局,从而在根本上扭转了商品批发渠道单一化的局面,实现了当初“搞活流通”的改革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新体制形成的初期,传统的批发业对于新体制的建立尚未完全适应,整个批发体系仍处于转变之中,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专职批发商发展滞后

批零分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批发商的存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改善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供求,在商品流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只要存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只要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之间存在着各种结构性矛盾,批发商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这种必要性也就越突出。我国目前专职批发商数量的减少和在批发业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专职批发商的过剩。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批发业的密度和分布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据统计,我国的每千家零售店拥有批发店的数目远远低于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每10平方公里拥有批发店数虽高于人口密度大大小于我国的美国,但远低于日本,还不到日本的五分之一。因此,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的批发商不是多余,而是不足。问题是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现代批发业,而我国的批发商大多还未完成现代化的转变,由此造成批发商过剩的假象。这种局面如不改变,必将成为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批发企业的规模过小

批发贸易本身就是指商品的批量销售,因此要求批发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实行规模经营。但是由于批发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市场被重新分割,原有的专职批发商规模缩小,而大量分散的、兼营的、贩运式的批发经营也难以形成规模。除了进出口贸易与生产资料批发交易中有小部分规模较大的批发商以外,各类批发市场中基本没有大批发商。据统计,2002年大城市批发市场的批发商年平均成交114.9万元,中等城市为86.6万元,小城市为67.8万元。由小商贩为主体与支撑的传统批发市场已相对过剩,而依托现代科技、先进管理的大批发商严重不足。批发商“小、散、差、乱”,极大地损害了中国批发业的形象,过小的经营规模使我国的批发企业经营成本高而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影响了批发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制约了批发业的发展。

商品流通效率低下

现代化的专职批发商的缺乏,必然导致大量非专职批发交易的发生,而多头分散的批发经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通过批发交易的集约化实现流通费用的节约,造成流通效率的低下,流通费用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不经济性。按理说,生产企业自销和零售企业直接向生产企业进货,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但事实上,生产企业为此往往需设置自己的销售机构,而零售企业也必须设置自己的采购机构,从而使批发机构重复设置,不仅没有减少流通环节,反而却呈增加的趋势,反映出我国批发体系的功能不全和效率低下。

市场交易秩序混乱

由于批发业的发展滞后,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避开批发商直接交易,造成多头插手、百家经商的局面,这就必然促使偶然性、随意性的交易活动蔓延,给市场供求关系带来混乱。特别是大量的批发交易通过各种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而这些小商品批发市场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自发性,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和管理,市场交易秩序混乱的状况十分严重。许多人正是利用这种市场的物流、信息不畅的特点,依靠随意性很强的不规范交易行为来获取利益。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小商品市场在制度、管理上的不健全大量地造假、售假,使之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通道,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

批发业是流通网络的节点和枢纽,对生产和流通的组织作用无与伦比,批发过程本身体现了高度的市场化、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目前发达国家批发业中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呈现多角化趋势,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在现代批发业中得到广泛使用。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充分借鉴、消化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快批发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商品批发体系,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造、提升传统批发产业

从我国流通业的现状看,生产企业的自销、零售企业向生产企业的渗透,对传统批发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 批发企业必须抛弃传统批发业的固有观念,对自身的社会存在机能进行再发展、再构筑。我国的传统批发业集中在原物资、商业、外贸、粮食、供销合作总社五大行业,以及烟草、药品、油品、黄金白银等专卖行业,按照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实施有进有退、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措施,改造、提升这些传统的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原有的规模、网络、设施、人才等优势,实现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型,从原有的单纯批发业务向两头延伸,用供应链原理改造自身,以贸易为依托,以、配送服务为切入点,发挥大型批发企业的组织优势,创新出一条以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物流配送到下游产品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工商和银企合作关系。

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生产商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海尔集团。批发商与零售商业也可以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供应链,如香港利丰集团与美国沃尔玛连锁集团。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与进入别人的供应链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中,往往以批发环节为主导。目前,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追求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

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是一场革命,可以在网上虚拟市场,虚拟银行,实现网上采购与网上结算,通过物流系统送达千家万户。电子商务有 BtoB,BtoC,Ctoc等多种形式,但以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批发网上交易量为最大。有人预测,在未来10年,国际贸易额的1/3将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我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商品在内的大宗商品批发交易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模式。凡是适宜进行大批量批发的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的延伸交易半径,扩大交易商圈,加速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银行网上结算系统还在探索,物流配送水平对电子商务交易还有一定制约。目前,商品批发的网上交易还不普遍,总规模还不大。但是总的来看,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批发交易,是我国大宗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有着光明的前景。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

实行制要处理好与其他经营方式的关系。批发企业在推行总、总经销时,既要抓好名牌产品,也要注意发掘那些具有潜在市场的产品,有条件的批发企业还可以采取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以资产为纽带与生产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充当生产企业的总、总经销。

开展零售支援

目前批发和零售的界限正在逐渐淡化。对我国的批发企业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信誉优势、渠道优势和人才优势等自办零售。通过向零售领域的拓展,可以直接了解零售企业和消费者需要,有助于科学地组织货源,提供优势服务,扩大销售。批发企业向零售领域延伸还可以将批零交易内部化,以节约交易费用。特别是小型批发企业,避开与大型批发企业的直接竞争,向零售领域发展不失为一种摆脱困境的好方法。

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决定批发企业的效益。批发企业必须强化为零售服务的观念,努力使自己具有独特的信息价值,建立数据库,为零售业活动提供全面支援服务。除了向零售企业转售商品外,还应向零售企业提供促销、广告营业技术指导和全方位服务;为零售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帮助零售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提供商品结构调整方案。

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

和传统批发业相比,物流配送中心是现代批发业的主要形式。目前,连锁经营方式在各种零售业态中的引进,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批发企业所具有的良好信誉和庞大的进货渠道是许多零售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可以对现有仓库、网点、设施、设备加以改造,逐渐发展成为集仓储、包装、加工、分货、配送、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化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为其他连锁企业提供高效率、少批量、多品种的商品配送服务,帮助零售企业实现零库存。

发展规模经济

对批发企业来说,规模就意味着效益。批发业应该逐步走向合并和协作之路。但这种合作与协作之路不仅仅是将所有经营资源纳入同一组织,借以扩大经营规模,更多应该是相互独立的组织通过经营资源的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这种做法对尽快改变我国批发企业规模较小的现状,尤其是解决小型国有批发企业经营困难,取得规模经济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在现阶段,可以借助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力量,在明确不同企业责、权、利的基础上,明确分工,以网络组织原理重组批发业,通过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国有资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结合国内批发企业的改革,使国内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批发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或连锁等形式,向多领域拓展,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商品流通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向国际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规模经济性 物流体系 连锁配送

电子商务正随着Internet的延伸而不断向纵深发展。实际运作表明:仅有IT行业策划、运作的电子商务,可以说是“空中楼阁”,技术精英对其他行业商务规律缺少基本的认识,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在其他行业进入实用阶段,显然不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而仅有传统流通企业运营的网站,也可能因决策者对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不能与迅速发展的技术同步。因此,IT技术与传统商务活动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电子商务规模经济性的必经之路。将科学的、理性的,包括运筹学的理念注入现代商贸领域,重组成合理的物流配送平台,使整个配售系统合理化,这是改造传统流通领域,取得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共同发展的主攻方向。

电子商务规模经济性及特殊性

据WTO估计,2003年通过Internet 网进行的国际贸易可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2%-18%。另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十年,50%的商务活动将采用电子形式。

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

然而,考察电子商务企业的整个演进过程,我们发现:至目前为止,世界电子商务公司普遍尚不盈利,能盈利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但却得到社会多种力量的强力支持,特别是得到注册客户的支持。注册客户加入电子商务激增这一事实进一步说明客户支持电子商务发展。这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在当今“以客户为核心竞争力”的商业时代,客户的充分支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首要依据与根本源动力;只要有客户支持,所谓亏损也不过是发展中的亏损;对发展中的亏损可以理解为尚未达到规模经济性这样一种状态。基于此,我们对电子商务的效益问题引入规模经济性理论解释。

经济规模问题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甚至生存的关键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教授的定义,“规模经济性是关于所正确选择的生产投入组合的规模与企业产出率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具体地说,规模经济性研究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变化规律,并分析规模经济性的决定因素,包括技术、专业化生产、大规模和有效的生产组织、经验效果等。这些理论具体到电子商务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对分析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一定的网络技术支撑和要素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因扩大或缩小商务规模而能带来平均成本的降低与效益的提高,那么,就存在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性。从发展的观点看,时下世界电子商务公司的亏本经营,可以解释为其正处在接近规模经济性的临界状态。

电子商务规模经济特殊性

电子商务是通过共用Internet而实现交易的一种全新的商务关系,它既承传传统商务方式中的基础设施,又注入了信息经济的内容与方法,因而影响电子商务规模经济性的因素是综合的,除销售收入、成本、社会消费水平等传统商务形态共有的一般性因素外,还取决于互联信息网络的公众性、电子信息流与资金流、物流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

各因素在电子商务规模经济性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信息流是买卖双方进行供需用决策的基本依据;资金流是商品在所有权上的转换过程;物流则是商品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三者互相支持,互为依存条件,并以系统整体上的协调与“和合”,共同构成电子商务规模经济性的基础,突现出电子商务用信息流引导物流和资金流以革命流通领域。

一是信息网络技术对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性的作用:首先,大大节省了企业的信息成本。网上作广告的成本比在其他媒体作广告的成本低得多,而提供给客户的信息则丰富得多;电子数据交换大大节省了管理环节的开支。其次,大大提高了通信速度尤其是国际范围内的通信速度。在速度对现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今天,提高信息流通速度显然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具有决定性作用。最后,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大大加强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了客户与供货方的联系和客户对企业的凝聚力,又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使它们相互了解对方的最新情况与数据,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是基于现代网络基础上的电子商务规模经济性既要考虑其技术上的因素,更有开放环境条件下的物流(货物配送体系)问题。通过货物配送体系,尽量省略那些缺乏存在价值的中间环节,提高物流效率与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进企业效益,给企业带来基于现代互联技术的规模经济性。

电子商务规模经济性中的物流配送体系问题及对策

加速我国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发展,现阶段的关键是要促进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性形成,使电子商务的经济性优势,在规模中形成和发展。为此我们要切实把握电子商务的规模经济性的实质。

物流配送体系是影响电子商务规模经济性的重要一员

应该说,影响和制约我国电子商务规模发展的因素是多种的,与之相适应的问题点也是多样的。如消费习惯、货物配送能力、电子支付系统、社会信用状态等。而在我国,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获得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撑。没有物流配送体系的支持,商品不能及时送到买者手中,电子商务就要失去买方基础与发展的依据。

国外的经验也反映出,电子商务公司成长中的最大障碍是在保证迅速有效地完成物流配送时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多问题实际发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如果消费者需要购买的是普通的小商品,配送成本的问题就更显突出。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流通模式应是网上渠道与要求进行改造、整合的传统流通渠道的融合,应是传统流通渠道与网上流通渠道的互补,是由改造过的原有流通渠道与新型网上渠道共同发挥作用。构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可以有以下二种模式:一是由电子商务企业组建自己的物流系统;二是电子商务企业将所有的物流业务以外包的形式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本文认为,委托连锁超市这一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是目前条件下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运作最理想的物流模式。其理由如下:IT技术与传统商务活动相结合,是现阶段电子商务进入良性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将科学的、理性的,包括运筹学的理念注入现代商贸领域,重组成合理的物流配送平台,使整个配售系统合理化,这是改造传统流通领域和适合电子商务的主攻方向。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零售业经历从百货商店经营向以连锁经营过渡的零售业态结构变革,同时配以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及包括电视购物和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无店铺经营方式,形成完整的零售体系。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确定了连锁经营在商业中的主体地位。电子商务的发展就应与连锁经营这一零售业态主体有机结合,以实现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业的双赢。现代物流业中的终端就是连锁超市,它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界面。因而,本文提出连锁超市配送体系的构想。

提出连锁超市配送体系的依据 物流中心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商品分拣中心的作用,商品到各物流中心的输送是以整箱为单位开展的,而具体商品的挑选、分拣在物流中心进行,既实现了商品配送的集约化,又有效防止了交错运输等不合理的运输方式;商品在库管理中心的作用,由于一般情况下,商品再生产、输送时间比用户规定的抵达时间更长,为了消除这种时间上的差异,防止用户出现缺货现象,需要实施商品、原材料的安全在库管理;流通加工中心的作用,商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往往要经过很多流通加工作业,在消费地附近需要将大批量从不同生产厂家运抵的商品进行细分、小件包装以及贴标签、条形码等操作,这些都需要在物流中心内进行。

超市具有发达的运输、仓储、商品分拣、条形码技术、跨区域连锁网络能力以及与消费者固有的良好关系等增值优势,是作为物流配送中心的理想选择。

连锁超市配送体系的程序如图所示:

配送流程分析:连锁超市配送实现原理 传统功能的超市一方面继续发挥其销售功能,并与其消费者之间建立“B to C”商务模式。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的供应链环节上充当委托人,接受供应商或生产商的委托,承担为消费者货物配送的功能,并可发展连锁超市,就近完成配送。供应商与超市之间建立“多对多”的关联,即一个供应商与多家超市的联系和多个供应商与一家超市的联系。该系统的整体模式是:“B to B to C”。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超市应日益强化其物流配送的功能,淡化以往仅仅批发与零售的销售功能,逐步建立其货运网络。据悉,1995年以来,上海超市连锁蓬勃发展,使得现代物流这一理念率先在上海得到广泛认同与传播。而超市连锁的蓬勃发展则为超市配送体系的完善创造了前提条件。

促进电子商务企业与连锁配送企业的竞争与合作

如上所述,我国的物流体系既是流通领域发展电子商务的支持系统,也是需要用电子商务改造的传统行业。加速我国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网上买卖双方的互动与合作。在以供给创造需求为特征的网络经济特征下,值得重视的是卖方的供给模式创新。基于供方的角度考虑,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性问题是如何在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配送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与合作。这里着重强调以下两点:

连锁业组织制度创新问题

连锁业如何通过网络组织制度创新,使其与电子商务的环节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合作,对加强我国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支持,电子商务的成本优势也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实现与发挥。

两者技术上的衔接与相互学习问题

连锁企业开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优势:知名的品牌、营销队伍和成熟的供货渠道等,这些因素整合后可以很快变成电子商务零售的优势。但是,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方式、融资方式、网上经营毕竟不同于传统连锁零售业。从表面上看该公司在从事商业零售,其实它是一家软件公司,是在把顾客的要求和网络经营特点通过合适的软件加以表达。支撑电子商务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支撑传统商品交易的物流配送技术存在较大的系统差异与标准差异,为使它们得到有效的竞争与合作,应在它们之间给出技术上足以相互融通的路径,或通过一定的协约中介使不同的系统在技术上衔接起来。

参考资料:

1.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4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一、物流经济管理的模式

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变化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网络并非是全能的,有许多事情网络并不能帮我们完成,我们更需要的反而是物流。现在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更新特别快,从而诱发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变性。

( 一) 电子商务管理模式。电子商务是网络发展下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现代化社会中有许多业务的资金往来都是通过电子支付完成的,这种支付形式的衍生直接造就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1有着很强大潜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向电子商务靠拢,从而形成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 二) 定额管理模式。定额管理模式是在企业初始阶段产生的,适合那些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源需求量较小的企业。在物流经济中,使用定额管理模式,根据运输产品的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运输方式,能够为物流企业减少更多的消耗,对物流经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 三) 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推行,主要是为了减轻公司内部的压力,从而促进企业的进步发展。企业将运输的业务交给物流公司,而企业只需要切实做好内部业务就行。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省成本,还能为企业缓解内部工作压力。物流公司则是利用其自身的便捷性和合作性等特性,帮助公司实现经济效益。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企业和物流公司双方都来了经济利益。

二、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管理模式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 一) 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缺乏技术支持。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飞速,然而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物流行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早已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可是物流行业在管理方面,却未形成专门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设备的不健全,再加上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从而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 二) 企业物流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现阶段,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它们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并未意识到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及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甚至许多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单纯地运输产品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进步发展。

三、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物流行业一直是维持业务和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所以为了保证物流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视。

( 一) 加强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相融合。

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前提,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体系,保证其开放性和透明性,实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相融合,能够为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克服在物流运输和信息处理中出现的困难,保证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企业加强合作提供条件,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能够加强物流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促进其快速发展。而且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合作,更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涉猎范围,以此推动物流行业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物流行业十分有必要使信息技术融合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去,以便于优化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加强对物流企业的有效管理,进而促进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 二) 注重提升物流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最基本的是定额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物流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特别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现阶段,虽然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十分快速,并且经济发展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物流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却不是特别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的,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许多人认为物流行业是不需要技术能力的,甚至有的从业人员也同意这一说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个企业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完成工作的必要前提。所以,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经济管理人员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和发展。

( 三) 选择与物流企业相适合的经济管理模式。不同的物流企业需要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我国的物流经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但是又具有针对性。因此,物流企业在选取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重依据自家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其在经济管理上存有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企业要吸取更加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促进物流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完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使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变化发展。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有效改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行业是在经济发展下催生的产物,并已经成为实现许多企业业务的主要载体。而物流经济管理是物流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其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而选择具体的物流管理模式,需要从物流的具体特点出发,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恰当的模式,才能有效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地位,必须要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这样才能使得物流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金中。 中原经济区区域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3,5

第5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 运作模式 结构 功效

当前,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将面临着外国医药商业大公司的挑战。在危机与机会共存的今天,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既适合国内医药市场特点又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新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

我国医药商业运作模式分析

计划经济的分级批发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药品流通基本上属于国有专营,全国医药商品产销计划需要衔接、平衡。药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统一控制,分级管理。由中国医药公司统一规划,一、二、三级批发层层下达指标,层层调拨。进口药品统一掌握,由一级进口后,层层分配。

这种模式把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专营,虽然规范了医药市场,为我国药品流通的有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这种模式的时代局限性和发展弊端是:一级站都设在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够。西部地区缺医少药,人民的健康难以得到保障。这种4级批发模式造成了药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速度慢成本高,导致药品价格增高。所有药品全由国家专营,导致医药流通行业内缺乏竞争,不利于医药流通业的发展。这一医药流通模式现在基本上不复存在,但其对国有医药商业企业的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渠道模式

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医药流通业的国家专营的局面。引入了集体、民营等所有权医药商业企业,加速了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

目前存在的渠道主要有: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企业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连锁企业门店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等。

这种多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是:药厂生产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往往有6至7个流通环节,结果造成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从商流的角度看,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或医院药房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多次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势必要影响到药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药品的流通费用,造成药品价格过高。从物流角度分析,这就是导致我国医药商业流通质量低下、流通费用过高的根本原因。

现代医药物流运作模式

以现代医药物流运作体系为基础,在完全符合GSP条件的前提下,在高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药品编码管理,药品批号管理,药品补货管理等现代化物流管理思想,达到了物流运作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投资最少的目标管理模式。例如,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营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物药品、生化药品、诊断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该企业以现代医药物流运作体系为基础模式,操作方式如下:

药品采购:公司设有独立的市场采购部,该部门将药品的采购按药品的剂型划分。根据药品生产企业主要产品的剂型划归不同的采购员负责。在采购过程中要求所有厂家的相关资质和药品的相关资质材料齐全。采购员要对所采购的药品有充分的了解,确保药品质量。

药品仓储管理:采购的药品在入库前,质量检验部门检验药品质量、药品的相关材料和生产企业的资质等资料。药品库存管理按剂型划分,根据不同剂型的药品的保存特点,划区域设立负责人,使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实施药品编码,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药品编码与商品编码相统一。

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将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三者结合,加强对医药信息化的探索,通过对药品质量、业务进销存、财务、人事、客户服务等实现了网络管理。

现阶段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全国1.6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中,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的不足400家,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不足10家,很多医药批发商的供货目录只有区区十几个品种。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经济技术手段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是十分普遍存在的问题。

医药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利润率低

药品从药厂到最终的消费者,有 6至7个流通环节,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国外成熟的医药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药品环节繁多导致效率低下,目前全国医药商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而美国医药批发的流通费用率仅为2.9%。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0.7%,而美国医药销售利润率为1.5%。

外资医药商业进入国内市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开放药品分销业务。2003年12月12日,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的医药批发企业——中国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开业,这比我国加入世贸时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对外资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领域整整提前了一年的时间。该公司是瑞士裕利集团的裕利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着全球125家著名制药公司药品的销售,客户遍布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年销售额达28亿美元。

转贴于

医药商业系统处于整合阶段

国家鼓励现有药品批发企业以兼并、入股、 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药品批发企业的规模化,鼓励大型药品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将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坚持标准, 积极稳妥开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试点,促进药品经营管理集团化水平,鼓励通过GMP 认证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跨地域开办连锁店。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药品创新的宏观环境,提高我国医药业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新模式

鉴于以上商业环境的特点,中国医药商业企业为了适应医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为了提高中国医药商业的经济效益,在借鉴发达国家医药商业成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模式。目前出现的医药企业新趋势,是建立高效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新模式的基础。

医药工商企业的自愿联合模式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某些医药工业企业有好的产品,但却缺乏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第一是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渠道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经常会因为销售政策决策权分歧、销售目标差异、信息沟通困难、角色定位不一致、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原因,而发生了通路冲突。第二是产品的分销深度,往往只停留在区域总经销商所在的省级市场,而区域总经销商因其经营品种数量众多,无法对每一个品种均面面俱到。第三是市场信息反馈困难,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新产品开发。同样,大多数医药商业企业缺乏固定的供应商,没有稳定的货源。批发商难以从生产商获得供货价较低的产品。存在药品在批发商中间多次流通的现象,造成了批发商采购成本高,难以形成经营成本优势和区域化垄断,造成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医药“工”、“商”企业的联合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两者精诚合作,互为补充,互为对方解决困难,同时又可规范医药市场,从本质上降低药品价格。

医药工商企业运作的佣金制模式

在医药流通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经常被混为一谈,就是经销商和商,其实他们是不一样的。商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而经销商一般只能是拥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企业;商的收入应该是佣金,而经销商的收入主要依靠进销差;商需要担负起建立和维护产品品牌的责任,相对来说经销商对品牌建设所负的责任比较小;商大多是以生产企业的名义与医药商业批发企业签订合同,而经销商是以自己的名义与商业企业签合同。

由于近年来宏观政策调控、GMP改造以及国家对生产原料质量、环境保护以及劳动保障的重视,生产成本却逐步增加。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商业流通企业,无论是商、经销商还是批发企业,想要靠着一两个品种,很小的销量,很大的利润空间来维持生存,就非常困难了。只有那些通过拥有相当的规模,经营着比较多品牌产品,吞吐量大,形成规模效益的商业流通企业,才可能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留下来。而他们在医药流通中扮演的角色,也正在由过去的对产品的总经销和向第三方物流的角色过渡。因此,对于医药商业企业而言,利润从购销差价逐步向佣金制转化,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建立佣金制下的医药工商联合运作新模式

对比分析本文论述的我国医药商业运作五种模式各自的优劣,取长补短,笔者提出构思以形成佣金制下的工商联合运作的新模式。这一新的运作模式,将有机的协调当今医药企业出现的两大趋势:“工”、“商”企业联合和佣金制。

规范的医药模式是将以前的小型医药公司购并为一个统一的、规范的销售平台。以集中单个法人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医药市场,利润来自单个法人的佣金。医药物流模式则是在传统的医药公司运作模式中引入了大物流的观念,尽量的减少药品的中间环节,做到品种全,价格低而吸引顾客。药品流通主要是通过现款购买或压批结款的形式购买,做到量大时可获得返点。新的模式将强调工商联合,商业企业将为工业企业提供一个直接的销售平台,生产商可视批发商为自己的销售公司,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资源。在这个平台上,生产商可自行定价,为商业企业留一定的佣金,这样商业企业会将产品“视为已出”,悉心呵护,充分调动自身各级分销网络资源,对目标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做好价格控制、市场维护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这种定价模式将取消医药商业公司从生产商处拿底价进行自主定价销售,年终拿返点的行为。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购买客户可直接与厂商面对面谈价格,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则可充分的保证其定价不会高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最后这个平台还能为厂商提供产品展示推广的机会,可以说是一个全天候的药品展销会。现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举办药品交易会的热潮,与会厂家花销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但一次交易会下来收效甚微。参加这种会的厂家越来越少,所以以后药品交易会的发展趋势就是由商业企业提供的供厂家集展示与销售于一身的商业平台。反过来批发商可以将生产商视为自己的科研室、生产车间、加工基地,形成研、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新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系统论关于结构对系统的功效产生指数放大作用,而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优化对系统的功效仅产生线性的同步增长效应。随着医药市场改革开发的深入,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必将不断的完善,新的运作模式必将进一步地促进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苗采烈、李野,“中国医药流通模式探析”,医药世界,2003年10月

第6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

1 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

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商贸与农村商贸优化升级的共同结果,其实质是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过程,其前提也必须是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发达地区实践证明城乡商贸统筹与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城乡商贸统筹的主导思想是相对发达富裕的城市借助商贸流通业发挥"以城带乡、以商助农、商农联动"作用,从而为农村商贸流通业带去 "设施设备标准、业态新兴现代、技术信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转型升级的机会,最终实现城乡市场的均衡、融合到一体化发展。任保平指出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合适的发展模式,并指出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同,将选择不同的统筹城乡商贸发展模式:城市化发达,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可以建立"中心城市-规模城市-乡村"的城乡市场网络化商贸统筹模式;在工业化发达,而城市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应该采取产业带动模式;在城市化发达, 而工业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应该采取小城镇带动模式;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都不发达的地区, 应该采取供应链空间连接模式。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采取供应链空间连接模式应该是最好的选择,最终构建以下三类体系:

(一)建立以零售业为主导的城乡双向流通组织体系。首先建立零售组织的统一网络,对城乡的零售组织实现整合,实现城乡共同分享先进的物流组织系统。其次对城乡之间的零售组织网络进行整合,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并且可以获得先进的城市物流组织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最后,城乡零售组织必须能够共享先进的采购服务以及配送服务,从而促使城市和乡村共同实现规模经济。

(二)建立以批发业为主导的城乡双向流通组织体系。要实现以批发业为主导的城乡双向流通组织体系的对接,达到批发组织在流通过程中的载体作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工业消费品由城市向农村流通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建立批发组织的连锁销售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村网络流通渠道,最终实现工业品在农村与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与转移。第二,农副产品要在城乡之间实现自由的流通,就必须在城市建立相应的批发零售网络,并实现与农村的运送服务系统相对接,从而让城市更好的享受农副产品。

2 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规划,优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城乡商贸环境。

进一步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商业网点的整体规划,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个商贸业的发展勾画出蓝图,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将广大农村市场与城镇结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连锁经营网点的布局。

(二)加强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建设和"农超对接",促进城乡商贸联动。

专业化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流通领域的社会分工,通过批发商沟通了生产者和下一级批发商。同时,专业化市场充分发挥了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弥补农产品生产者规模小的劣势。专业化市场必须是企业化运作模式,即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该批发市场应该是选在交通条件比较便利的地方,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商贸流通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商贸流通效率。

"农超对接"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有利于促进合作农户的收入增长。农超对接有以下几种模式:(1)"超市 + 农民专业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即超市同各产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由合作社帮助超市采购农产品,这种对接模式适用于生鲜农产品的采购;(2)"超市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农户"的模式,即超市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对龙头企业进行专业培训,使得这些公司的产品达到国际农产品安全标准。超市采购由这些公司生产经营的农产品 ;(3)"超市 + 基地 + 农户"的模式,即超市与镇政府和村委会合作,共建种植和养殖基地。

(三)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既包括农产品的销售网络,也包括农村日用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网络。农产品的销售网络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村日用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网络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

(1)构建农产品的销售网络

一方面,应积极引导流通企业建立原辅材料采购基地、采取贴牌销售方式, 把农产品带入国内外销售网络和市场。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市内外大型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签约农产品种植项目和加工项目,采取订单式生产。

(2)巩固农村日用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网络

以连锁企业超市为依托,建立农村日用品、农资连锁超市和村级便民放心商店。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连锁企业超市的配送中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农村日用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需平衡。

(3)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工程项目"拉动城乡商贸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商务部2005年2月开始启动,工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满足农民消费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落实有利于城乡商贸一体化。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1)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环境。要实现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是关键。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城乡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各种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一体化"交通运输政策,但重点在农村。

(2)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力度

一方面,政府要为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指明正确的道路,健全农村互联网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农村互联网的投资建设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多方支持来增强建设力量和扩大发展范围。另外,应构建政府补贴、农民完全或部分免费入网与使用的运营模式和机制。

(五)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平台建设

农业品与工业品市场在信息传播、获得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构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迫在眉睫。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的建立有利于节约农户经营市场的交易成本,一方面解决市场信息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信息网的建立可使农民及时了解国内外市场价格动态,扩大农产品市场交易半径,调整商品的流向和流量。一方面,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

参考文献:

[1]任保平. 统筹城乡商贸流通: 态势、机制与模式[J]. 社会科学辑刊,2010,4.

[2]任宗哲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中的政府职能及其转变[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3]刘凯俞富强. 改善农村消费视角下城乡商贸统筹的发展模式探讨[J].江苏商论, 2012,11.

第7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物流经济 定额管理 供应链管 电子商务

近年来,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人们对物流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给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迎合时代需求的多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就这样应运而生。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

(一)电子商务管理阐述

近年来,我国网络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电子支付方式越来越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很多消费者开始选择在网络上购物或支付水电煤等生活费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5%,突破了6万亿元;淘宝网每日的包裹量在800万以上,为全国的快递业务贡献了60%以上的力量。北京市的社会物流总额超过50424.7亿元,其他省份向北京市内流入的物品总额也在不断上升,达到21909.6亿元,占总额的43.4%;物流业务的收入高达1686.1亿元。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电子支付的方式已经为我国经济和物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电子支付的便利,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土壤。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市场需求,企业也逐渐把它作为网络购物的重要环节。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向电子商务管理方面倾斜,建立了电子网络销售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物流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电子商务管理对物流经济的影响

1.增大了物流业务量,加快了发展脚步

电子商务给物流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相关资料显示,不仅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大大增加,而且物流业务量增长也较为明显,给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物流经济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进入黄金发展时间。

2.促进了物流信息化

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使得搜集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大大加快了分析和整理数据的速度,促进了物流经济的信息化。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谁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准确数据,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到先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因此,目前很多企业都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来加快对信息的获取,提高物流的效率和速度,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提高了现代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

企业领导人都深知电子商务的市场优势和潜力,在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现代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越来越受到企业领导的青睐和重视。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在对网购商品进行配送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会将现代物流方式作为首选,使得现代物流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物流和信息以及资金的有机统一。提高现代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对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定额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

(一)定额管理的内涵

所谓定额就是指当对生产材料和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力时,从将单位产品提前进行生产,到当完工后检验产品合格的整个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标准。定额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某一时间段内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企业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生产规模比较小而且产品相对单一,不仅不需要过多的生产资源,而且不需要进行周密的生产组织,只要职工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即可。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高科技大量应用到企业生产中,而且机器设备更新速度较快,传统落后的管理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降低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因此,企业就积极转变观念,使用定额管理理念来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

(二)定额管理如何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定额管理要想在企业中正确有效地发挥作用,达到促进物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就必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才可以达到:第一,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体系。目前的定额管理体系仍然不够健全,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和阻碍了物流经济的继续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构建定额管理体系时,不仅要确定产品储配、送货的定额,而且还要明确对产品的综合管理定额。所谓综合管理定额,主要就是指物流企业在送货服务以便产品能够不出现问题并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情况下产生的消耗。同时,明确最小工作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最小工作环节进行预算,在确定定额的基础上再加以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的效率,促进定额管理功能在企业物流经济中的有效发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

使用供应链管理模式来发展物流经济,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减轻公司的运输压力,使公司内部的分工更为明确。企业只负责自身的核心业务,而对于存储、外包这样的业务将会交给物流企业管理,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和竞争力,也还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而使企业和物流公司取得了双赢。供应链模式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就是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敏捷性、合作性、柔性以及满意程度高的特点。

(二)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物流经济的有效作用

1.减少产品库存成本

作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库存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库存成本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订货成本,二是货物存储。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当订购的货物的数量增多时,将会延长订货的时间,降低单位订货的成本,与之相反货物的存储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为了将成本降到最低,企业通常会将目光重视在订货量上。在物流公司的帮助下,可以极大地减少公司的存储成本,甚至实现零存储。物流公司拥有便捷、准确的物流链和配送体系,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2.强化了整合运输能力

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网购之后,最为关注的就是商品何时才能到达自己的手中,以及企业采取何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公司的速度是否令人满意。运输成本在企业的物流成本中占很大一部分。为了进一步节省和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企业可以向物流公司请求帮助。物流公司熟悉各种类型的运输方式和运输流程,具备对运输进行强化整合的能力,可以在结合产品特点和运输时间、费用的基础之上帮企业制定出一条适合企业商品的运输方针,使商品运输达到既经济又快捷的目的。

(三)促进供应链的整合工作,建立健全物流信息平台

传统的供应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并满足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需求,因此急需对供应链进行整合,以便提高供应链的功能。但是,企业通常难以有效将这些供应链进行整合,而物流公司由于具备大量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更高效合理将供应链整合。因此,物流公司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强,为了进一步促进供应链功能的有效发挥,还携手共同建立和健全了物流信息平台。

(四)加强了对客户的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在物流企业的帮助下直接联系客户,提高供货以及退货的速度,并在第一时间解决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和麻烦,不仅加强了对客户的管理,而且进一步为顾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巩固了客源,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对企业物流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物流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能否进一步提升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国际化竞争中长盛不衰,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起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优势作用,快速提升供应链的运转,才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高效、及时、准确地满足顾客的目的,更加有力地占据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怀昌.中国物流业的新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李睿.浅议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遇到的困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

[3]刘川.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价值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4(11).

第8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农产品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对农产品进行统购包销,是组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它由总社、包括省、市、县级社在内的联合社和乡镇一级的基层供销社组成,所以是一个上下连接、覆盖城乡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在当时起到了连接城乡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开始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决定农产品流通、连接城乡市场的作用逐渐弱化。自此,农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都成上升趋势。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壮大,使得大量农产品进入以零售为主、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集市或农贸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集市和农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场内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保鲜、保活、卫生检疫等方面不够重视,交易秩序混乱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对自身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去超市买菜。所以,农产品进超市,以及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以上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流通渠道过长,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跨区域交易,扩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

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上依然存在销售品质低劣农产品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使农产品回归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只要电子商务贸易主体或者贸易对象涉农,就可称为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准确对接,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生产者的情况,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同时也对生产者起到监督的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一方面市场上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又不足,低劣农产品充斥其中。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行改革,提高竞争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供给侧”的疏忽,造成了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农村电子商务使得生产者准确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按照需求量组织安排生产,能够实现供需平衡,恰恰迎合了“供给侧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也较为成熟。国外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现状研究、商务模式的研究和物流供应链的研究等。

1.发展现状研究

英国学者Warren和Martyn(2004)通过对本国农产品电商的调查,提出本国农产品电商普及缓慢,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太低。希腊学者N.Manouselis、A.Konstantas、N.Palavitsinis、C.Costopoulou和A.B.Sideridis(2009)通过对希腊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抽样调查,并对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希腊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较好,农产品企业相继出现,但其提供专业技术和知识支持等服务太少,电商的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接轨仍有困难。

2.商务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Ivanic(2001)指出,农产品贸易依托互联网进行,让销售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美国学者W.Wen(2007)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澳大利亚学者Molla(2011)对澳大利亚农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交易的方式做了研究,并指出了澳大利亚农村电子商务存在信息处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伊朗学者A.Ali(2011)分析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并以此创新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

3.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研究

英国学者H.Renting(200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追溯来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美国学者Wooseung Jang等(2009)通过构建农村中小企业物流模型,证明了中小企业发展合作社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Ruiz Garcia等(2010)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搜和跟踪,将更有助于了解农产品的物流情况。瑞典学者Techane(2011)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对食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国外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准确把握本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目前更多地是进行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整体来说稍有滞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五个方面。

1.商务模式研究

杨静等(2008)将农村电子商务分为P2C2B、B2B和P2G2B(P 为个体农户,C是农业协会或合作社,B为涉农企业或大型超市,G是政府)三种模式。侯晴霏(2011)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是商务模式、物流模式和运营平台,并提出区域对区域、区域对商家和商家对区域三种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叶秀敏(2011)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A2A模式(人与人)、A2C模式(人与消费者)和 C2C模式(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三种。韩剑鸣(2013)提出P2G2B(农户―政府―农产品需求部门)和B2B&C(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需求企业+个人需求者)两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郭承龙(2015)提出由核心单元(运营单元、美工单元、客服单元、推广单元和配货单元)、紧密单元(生产单元、仓储单元和采购单元)、辅助单元(电商协会、融资单元、培训单元)等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结构,并根据这种共生结构将农村电商模式划分为寄生模式、非对称模式、偏利模式、对称模式和一体化模式等。

我国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没有形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分类,二是提出创新模式之后很少进行可行性分析。

2.案例研究

有学者以某一地区为例创新了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吴晓萍(2010)对安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徽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是组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把农民、企业、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绿色产业链模式,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特色网站模式。赵蕾等(2012)以石家庄市为例,介绍了石家庄市实施农超对接的情况,认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农超对接是石家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型模式。

还有人总结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2010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与阿里研究中心通过对江苏睢宁沙集镇的调研,首次提出“沙集模式”。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2010)指出,“沙集模式”指的是个体农户自发地使用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家具的交易,获取收益后吸引其他农户复制该行为,带动家具制造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马凤兴等(2013)总结出在北山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带领下,农户网商成为北山狼户外用品的分销商,注重打造“北山狼”自有品牌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山模式”。郑春峰(2015)进一步对浙江义乌“青岩刘模式”进行总结,得出“青岩刘模式”是网商形成区域联盟,以提高对上游批发商的议价能力,保证产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加入市场经营。

上面三种典型的农村电商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农民最先自发组织起来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沙集模式”和“青岩刘模式”品牌意识差,商户分散经营,而“北山模式”则相反,因而更具竞争力。

3.现状与对策研究

于小燕(2009)从我国农民上网用户比例很低且尚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农副产品物流滞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提出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等对策。张健(2009)分析了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要想加快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陈亚洲等(2011)认为农民电子商务意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且多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效率低,由此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农户、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共同协调配合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徐芳(2012)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所处的信息环境、农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律等软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可以看出,为了突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国内文献大多只是分析现状,查找原因,然后提出相应对策,并没有对对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4.平台建设研究

孟晓明(2009)指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分为四种,分别是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李红等(2011)提出基于供销社创新农产品供应主体,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构建农产品、食用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渠道等。张胜军等(2011)分析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在内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弭凤峰(2014)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原理,结合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以“小超市、大连锁”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5.物流配送研究

一些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型进行了研究。文龙光等(2011)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区域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刘维(2013)在探讨了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几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型。吴勇杰(2013)在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以邮政为基础在城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新模型,并指出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另外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进行探索。苏珊珊(2014)对辽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其中优势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劣势是农村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信息水平化低,服务功能单一;机会是物流需求量增大;威胁是政策不够完善。刘利猛等(2015)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重点建设县级以下物流配送体系等建议。

综观国内文献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可以发现缺少对物流配送模型和物流配送效率等的实证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农村电子商务的文献可以看出,尚无学者研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也没有从发展历程这一新的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不论是从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还是物流配送方面,很少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尚缺乏农村电子商务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评价、农村信息化测评体系、物流配送效率等的研究。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比如说物流问题,没有关注电子商务在引导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只是农村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农村商品,例如“沙集模式”中的家具、“北山模式”中的户外运动用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惠及“三农”的不只是农产品,还有其他农村商品。而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聚焦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忽视了除农产品外其他农村商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静,刘培刚,王志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17-121.

[2] 侯晴霏,侯济恭.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1,(5):5-8.

[3] 叶秀敏.三种模式惠“草根”――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1,(11):7-9.

[4] 韩剑鸣.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模式及定价探讨[J].商业时代,2013,(17):43-45.

[5]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10-115.

[6] 吴晓萍.安徽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10,(3):117-119.

第9篇:流量经济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体经济;助力发展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电子商务耦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多元技术,突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时空壁垒,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推进实体产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结构变革、助推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电子商务正助力实体经济的加速转型,并已经成为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资源配置的有力途径,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引擎。

一、解读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

(一)价值经济

电子商务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产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价值属性。一方面,电子商务具有流量价值,便于吸引消费,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持续拓展及物流等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流量经济应运而生,成为电子商务价值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具有黏性价值,B2B、B2C、C2C等多元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成为功能全、服务佳、反馈精准、协调快捷的消费平台,增强了用户的黏性,保障了消费;此外,电子商务具有用户价值,在最挑剔的消费者面前,无论是商业法则、战略,还是模式、壁垒均不重要,电子商务以增强用户价值为基本导向,有效提升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商业价值,这三大价值反映了电子商务的经济价值属性。

(二)经济效率

作为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在一定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获取经济收益,体现为电子商务的“经济效率”。在网络效应的助力下,电子商务活动更高效、快捷,交易效率不断提升,线上市场持续拓展,价值数据收集能力强、渠道多元,这些优势极大地提升了电子商务在线上市场的信息收集效率,由此促进了电子商务网络交易效率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所汇聚的供给量反作用于市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交易流程的加速,引发了显著的市场效益,形成了电子商务所特有的经济效率。

(三)电子货币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中性衍生品―――电子货币的产生,电子货币自身无法脱离货币而外生,本质上也不具备价值储备职能,在支付前其仅为形式上的“预付账款”,虽然,电子货币自身不具备经济价值,但其能够有效增强利率敏感度、节约成本,提升收益率,缩小与其他资产流动之间的差异性,助力货币结构的转变,充分释放货币自由,加上电子商务与电子货币的耦合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电子商务规模的拓展,电子货币对提升实体经济的交易率、降低成本意义深远,也成为电子商务平台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其所具备的货币职能也赋予电子商务一定的经济价值[1 ]。

二、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电子商务对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电子商务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实体产业高成本运营模式的桎梏,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与传统实体产业取长补短,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拓展了市场份额,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满足了经济市场日趋多元化的消费需求[2 ]。关于电子商务如何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一)转换思维,定位发展方向

为了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树立互联网新思维,重新定位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关系,为二者的同步发展指明方向。一方面,要主动顺应时展潮流,把握发展机遇,放大电子商务优势,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战略来抓,制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将打造跨区域经济圈,打造极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品牌;另一方面,要科学定位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关系,将电子商务视为实体产业的重要补充,对于线上购买率低、购买行为理性的消费者,可采取电子商务模式促进消费。电子商务企业要将重点放在强化与消费者互动、培养用户资源、加强售前售后服务方面,而非短期的销量方面,既要依托互联网优势制定促销策略,又要鼓励用户前往实体店体验产品,达到吸引消费、保障消费、提升消费之效;此外,要注重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化选择,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同步发展并非定式思维,对于不同销售领域及市场,电子商务、线下实体店的侧重点也应不同。电子商务具有信息传播快、销售覆盖面广、物流配送高效等优势,实体店则具有售后便捷、便于维权、更加可靠等特点,因而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注重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的差异化设置,最大程度地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兼顾各平台、各市场需求,避免一味争夺消费者,通过差异化发展环节避免因产品重复而产生的竞争矛盾,共同维护品牌形象[3 ]。

(二)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实体产业能够直接创造价值,而电子商务能够提升交易活动的效率、节约成本、增强消费者的适应性。要借助电子商务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关键要实现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联动协同效应,达到“1+1 >2 ”之效。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实业产品源头上产、销、代等多个环节的强大优势,实现供应方、顾客间的实时、双向交互,精准获取市场信息并完成反馈的“应激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把握用户需求,提升自身议价能力,兼顾实体经济效益,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在多个维度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找到电子商务与传统实体产业的最佳平衡,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实现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实体产业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多元化交易场景,推动供应链体系的高效运作,构建和谐的市场生态,充分发挥传统实体产业的生产力优势,加速产业生产力价值的流动,突破时空壁垒,转变社会经济、企业组织等传统结构,持续发挥并拓展实体产业在人脉、资本、口碑等方面的原生价值,使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的结合体更具核心竞争力,以此助推整个实体经济市场的稳健运行[4 ]。

(三)创新运营,推动转型升级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崛起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要以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紧跟时展趋势,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实体产业的无缝嫁接,切忌盲目将电子商务作为挽救传统实体产业的良药,而是要创新推进农业企业B2C、工业企业B2B、服务业企业O2O等多元运营模式,持续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其一,要积极推进制造业电子商务,出台政策红利鼓励企业“触网”,使传统工业制造业不断朝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推动线上产业链、产业带建设,构建完善的批发、分销一站式平台,助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不断开拓全球市场;其二,要持续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发挥我国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与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开设“特色农产品馆”,打造品牌产品;其三,要积极发展商贸电子商务,推动商贸市场由专业市场转向网络特色商城,打造极具影响力的商品交易中心;其四,着力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依托各地旅游资源,与美团、同程、去哪儿、携程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打造知名旅游电子商务品牌,形成辐射周边的智慧旅游产业[5 ]。

(四)完善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电子商务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各地政府的支持,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完善制度机制,健全配套服务体系,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地方要强化产业扶持与优惠力度,对大规模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尽快出台关于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可行办法等,持续吸引大型电子商务入驻,同时要推行与“互联网+”新商务模式相挂钩的产业政策,引导实体经济企业科学转型,积极扶持微小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营造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大规模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支持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引领其向现代物流业方向转型升级。同时要引进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处理、数据托管、软件运营等外包型服务;此外,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实体产业”专营企业,使传统实体产业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助力下完成转型升级。考虑企业转型需求,结合消费者需求,规划互联网信息枢纽,发展规模化、服务创新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建立数据服务中心,并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打造多层次、极具竞争性的网商大军,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6 ]。

三、结语

历经多年发展,电子商务已全面融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产业融合驱动力。互联网时代,商品交易市场逐步演变为实体市场与互联网市场,而以网络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助推互联网市场与传统实体市场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如此形势之下,各地要立足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精准把握市场发展走向,以电子商务助推实体经济的发展,继而稳步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叶珊珊,佘桂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来自广州市大学生服装网购调查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9(5):128 -131 .

[2 ]许辉.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19(5):13 -14 .

[3 ]张玉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以零售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9):66 -68 .

[4 ]雅玲.实体经济怎样“携手”电子商务[J].人民论坛,2016(31):130 -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