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精选(九篇)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

第1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关键词:浙江省;选考加试题;特点;策略

高考选考是一个新型的考试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要考的科目,进而根据学生成绩来选择报考的学校与专业,这种模式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然而,由于是一个全新的考试形式,师生出现了一定的迷茫,不知如何正确备考。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具体的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分析,总结出历史加试题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正确积极备考。

一、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特点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选考加试题贴近高中历史教材,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一直是浙江省的命题重点。比如,在2016年10月的第33题考查了“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这些都能体现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该题主要考查的是选修六中第五章内容“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命题者仍然保留了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从而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因此,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对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关注度,学生在备考中要注重对历史教材的全方位理解,注重选修和必修的结合。

2.考查对知识点的整合

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的试卷摒弃了自选模块,这将给命题者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可以在试卷中体现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的教材内容。浙江省的选修教材分别采用了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2015年10月的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中有很好的体现,第33题将“孔子创办私学”、必修3中的“西汉太学”“科举制”以及选修6的“故宫之保和殿”相结合,从而将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进一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第34题将选修3中的“法西斯”与选修6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结合在了一起,选修3中的“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选修6中“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等知识点。

3.积极与时事热点相结合

这是一件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学生在备考时也会做大量的练习。然而在2015年10月高考历史选考的加试题中,命题者没有刻意回避时事热点,而是将反法西斯战争最核心的内容作为考查知识点。这对历史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世人也会起到一个警醒的作用。在第34题中,分别从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特点以及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实质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法西斯主义的

认知。

二、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备考策略

1.聚焦教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的特点分析来看,基本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因此,要求学生对选修以及必修的内容都要做到烂熟于心。然而,从选考加试题的分析来看,主要集中在背诵的层次上。但是,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不然换一个题型,可能就会出现不会的状态。从选考加试题的命题形式来看,虽然形式较为丰富,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依托教材,理解能力的考查更要依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储备量,并是否可以随时进行解题。所以,在备考高考历史选考加试题时,考生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而为学生培养历史思维提供一定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指导意见以及考试大纲进行深刻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高考历史的复习会经过两轮的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要狠抓基础知识,并切实做到准、实、活。首先,准是指要将考试大纲里所涉及的内容全部讲到。实是指将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影响都做到准确理解。活是指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做到迁移,注重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第二轮复习时就要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容进行整合,在归纳、总结和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更轻松地应付选考加试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以主题式通史的方法进行复习,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通过知识之间的再次整合,使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开发,与既定的主题有密切联系的中外历史内容进行结合比较,从而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结构体系。

2.加强对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材料中,历史教材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知识,但是也一定要结合史学资料进行复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重视教材一直是浙江省高考的特色,在选考加试题中同样也有体现,但是加试题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课程知识,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素质。所以,在备考高中历史选考加试题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史学资料的学习,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随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命题。在命题过程中,可以不要求学生具备命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但是要求学生要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并将史学资料与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使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就会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从两年选考加试题的分析来看,加试题比较注重对历史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尝试以时间轴、空间轴和事件轴为核心,建立三维的知识网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在复习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先以时间轴为中心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并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的扩张以及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等史学资料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原因。其次,以空间轴为中心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并将工业革命与中国历史进行适当的结合,从而引出鸦片战争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以事件轴为中心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在挖掘工业革命爆发背景的基础上,联系英国的议会改革和浪漫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史学资料,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了工业革命的历史结构体系。

三、总结

通过对2015年10月、2016年4月和2016年10月的选考加试题的分析,加试题保持了以往的风格,将基础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在聚焦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加强对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结构体系。在对选考加试题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加试题的选题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并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应用能力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实际的备考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加试题。

参考文献:

第2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历史课程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学除了可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外,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及情感态度进行培养。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对学生人生态度培养及价值取向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课堂导入对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应用意义分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课堂导入策略对历史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首先,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为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其次,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对课堂气氛进行活跃。最后,有利于师生之间展开良好的沟通交流,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但在课堂导入策略应用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下列问题:首先,在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导入策略,从而对学生们的历史学习效果进行提高,使得历史学习的针对性得到增强。其次,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应以激发学生兴趣,对原有学习成果为主要目标。再次,应对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时间合理把握,一般会在课堂开始前5min开始。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导入策略的开展都应该有其针对性。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

1.复习导入法

这种策略也就是指通过对以往学习知识的总结、回顾及梳理,进而引出新的需要学习的知识。复习导入法在历史教学开展过程中应用情况十分普遍。高中历史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编撰,还是教学工作的展开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些历史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或事件发展情况进行展开。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复习导入法,使得前后知识都相互关联,事件的逻辑性得以理清,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更好。另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可以对学生们学习的实际情况详细掌握,对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获得新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如在学习“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时,考虑到学生关于初中学习知识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情况,凸显出历史事件的历史发展事件脉络,进而让学生思考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后对我国近代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2.悬念导入法

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另一种有效的导入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应用到的内容,设置出具体的悬念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得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应对学生敏捷的思维充分利用,在课堂中善于设置悬念,积极设置悬念,进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过程中。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中,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金田起义爆发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时,若仍然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还是不高。这时,老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不断思考中帮助学生继续学习下去,如老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太平军东征胜利后,已经对我国长江下游的大片领土全部占领,这时太平天国的政权已经到达了鼎盛时期,形势大好,但在这时太平天国内部却发生了一件事,直接导致其政权由胜转衰,是什么事?而这件事又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3.故事导入法

高中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而相较于枯燥式的学习,学生更喜欢老师在课堂上为其讲述各式各样的历史故事。历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尤其不能照本宣科。实际上,历史也是充满趣味及可读性的,因此不能采用被动学习的方式,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故事化方式讲述,让学生激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为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第3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历史教学;策略

在笔者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历史教师不重视课堂导入环节,没有采取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分析,并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课堂导入提出相应的观点和策略,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课堂导入策略,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同时为新知识做铺垫,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 态;第二,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第三,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和压力,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第四,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第五,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历史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水平。

有些高中历史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但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形式单一,缺乏教学导入设计,在所有的历史课堂上都套用同样的导入方式,比如提问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开始本节课的学习。这种方式生硬单一、长期没有变化的课堂导入策略,会使学生觉得没有新意,对课堂学习感到厌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课堂导入环节只是课堂教学的一小部分,有些教师安排的课堂导入环节时间过长,导入形式过于繁杂,消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反而起不到应用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为宜。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

1.复习导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复习导入策略。在课堂开始时,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对之前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然后,给学生讲述本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上节课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的关联,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关系,培养学生建立全面、完整的历史逻辑思维。

2.多媒体导入

当前,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为课堂导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导入环节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历史学习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画面,使学生的思维都集中起来,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历史课堂学习中。

3.故事导入

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浩瀚繁多的历史故事。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在讲解课堂内容前,通过给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习新颖有趣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入课堂学习。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温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课堂导入的时间,在教学中采用复习导入、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等课堂导入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学习策略 教学应用

一、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研究的背景

学习策略研究开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对人工概念学习的研究工作。纵观己有的学科学习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学科、数学学科及语文阅读与作文等方面,而历史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则少人问津[1]。本文尝试以前人学习策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历史新课程探索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本文借鉴刘电芝教授对学习策略的定义,把高中历史学习策略定义为: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

二、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的构建

一般学习策略适合高中各门学科,在各科的贯彻运用中,各有不同。因此,在构建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时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这样构建的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才会有实效性。

首先,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是: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历史知识的习得,需要高中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历史记忆策略、历史概念掌握策略。其次,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要有较高水平的解释历史策略。另外,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目标,旨在要求学生重视历史学习的过程。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规则、方法、技巧,高中学生只有不断优化历史学习过程,才能不断提升历史学习的成果。因此,中学生要拥有较高水平的历史元认知策略。最后,由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和使用与历史学习有关的各种环境资源。那么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调控这些与历史学习有关的各种环境资源,这就需要高中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历史环境资源管理策略。

结合国内外关于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历史新课程对高中历史学习的新要求,本文认为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由操作性成分和操作性控制成分构成。操作性成分即高中历史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历史高效记忆策略、历史概念掌握策略、解释历史策略。操作性控制成分由历史环境资源管理策略和历史元认知策略组成。

三、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的应用

构建高中历史学习策略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并把它运用于高中历史学习,从而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率。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的应用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责任,但由于高中学生是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群体,因此历史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学习策略教学,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历史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用策略进行历史学习的习惯,进而使得学生学会学习。了解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和使用状况是高中历史教师进行高中历史学习策略教学的前提。

(一)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运用情况调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的运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四个班级(高一年级八个班中随机抽取)、高二年级两个文科班级(高二年级四个文科班中随机抽取),合计284名同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从表一可以发现学生的历史认知策略水平中等偏上。另外,在调查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历史认知策略运用呈现出性别差异,如“笔记”、“预习”女生优于男生,而“关注新旧知识联系”、“巧记历史知识”方面男生做得更好。

从表二看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历史元认知策略水平较低。在调查数据处理过程中发现在制订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方面男生不如女生,而在历史学习方面女生则较男生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从表三可以看出学生利用较多的资源就是同学和老师,其他如历史书籍、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利用率极低,这表明学生历史环境资源管理策略水平不高。同时也说明学生较多地被束缚在课堂中,课外积累和课外阅读严重不足,不管是高一还是高二、男生或是女生都存在相似的问题。

综上所述,调查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策略运用呈现下列特点:首先,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策略水平一般尤其是历史元认知策略和历史环境资源管理策略水平较低。其次,学习策略运用呈现性别差异,女生在态度、动机、预习、复习、计划、监控、学习辅助等方面策略的运用水平较高,而男生的信息精加工策略(如联系、质疑)运用水平较高。

(二)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的教学

趣味引入,教师根据所要教授的策略内容、学生已有的策略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教师注意观察当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困难,需要新的历史学习策略支持时,适时呈现历史学习策略(策略的名称要简洁、新颖)。此时,教师外在的指导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策略剖析,教师将高中历史学习策略的某些内容展示给学生,学生在了解其价值意义、构成、实施要领及条件的基础上,本能地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从而形成有关那些策略的一定的价值判断和效果预期。学生只有对新接触的历史学习策略产生价值认同感时,才能萌发掌握它的动机。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证实策略的实效性,表明它的价值所在。这一过程“要结合实例说明策略运用的过程,尽可能地详尽展示内隐的思维过程,步骤具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策略运用的过程与有效性,处于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状态”[2]。如果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策略剖析就成功了。从学生层面讲,这一阶段历史学习策略尚处于感知阶段,并没有和自己的认知结构相整合,需要进一步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策略运用,学生形成对历史学习策略的初步认识后,就开始将之运用于具体的历史学习任务中。“在此阶段,教师应设计或精选能运用该策略的典型习题,呈现的材料应尽可能丰富化、多样化,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进行尝试。通过本阶段的练习,使学生能切实掌握,运用于日常的学习中”[3]。

策略反思,“策略反思是策略教学的必不可少阶段。包括策略运用过程的回顾、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评价、策略的迁移”[4]。学生对历史学习策略运用过程进行回顾。如果该历史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取得学习的成功或效率的提高,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体验,这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使用该策略;反之,学生可能会放弃该策略的应用。教师在此阶段应向学生强调自身对应用某些历史学习策略的充分认识和觉察,体验自身当时的情绪状况,并据此作相应的调整。教师在此阶段需要进行历史学习策略的可迁移性教学,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再把原来运用过的历史学习策略应用其中,让学生在体会该历史学习策略的实效性的同时又体验它的可迁移性和迁移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79.

[2]刘电芝,傅玉蓉.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指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37.

第5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关键词:历史学科;选考制度;集束式复习

浙江省从2014级高一开始实行新的历史选考制度,并于2015年9月了选考测试卷,在2015年10月、2016年4月组织了两次选考,从而形成了三份极有标本价值的试卷(以下简称“三份试卷”)。这三份试卷体现出的历史选考新特征,对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集束式复习”是笔者基于“三份试卷”、针对新选考专门设计的一种重点复习策略,经过实践,已体现出一定的效果。现将有关思考与实践在此呈现,求教于广大同行,意在逐步地完善这种策略,使复习备考更为有效。

一、“集束式复习”概念解析

“集束式复习”是指:在复习过程中,寻找各课中可关联其他模块知识点的内容,将这些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组合后,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复习小专题,在课堂上通过知识梳理调用、问题分析探究等方式,实现更有效的复习。在这种复习策略下,每节复习课既不是通史复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题复习,而是从某一复习课的具体内容出发,发散关联到散布于各册教材中的多个知识点。这样形成的小专题会起到整合、集成的复习效果。

具体操作上,一般是先按照模块内容进行常规复习,意在巩固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比较细致具体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设计或者由学生讨论,寻找本课可与其他模块内容关联集束的知识点,形成集束式复习小专题。

二、选考背景下进行历史“集束式复习”的必要性

首先,选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这给教师的复习教学进度安排提出了灵活性方面的要求。

在原高考制度下,学校的教学都是统一进度:高一面向全体,着眼于学考,完成基本要求;高二、高三两年完成必修模块发展要求和选修模块新课教学,组织两到三轮复习,最后统一参加高考。

选考制度下,学生在高二、高三两个学年中可以从四次考试时间中任选两次参加,取较好的一次成绩作为高校录取依据。除了高二第一学期那次外,后三次都会有较多数量的学生选择,这样就会形成三种不同的组合:高二第二学期(4月)+高三第一学期(10月)、高二第二学期(4月)+高三第二学期(4月)、高三第一学期(10月)+高三第二学期(4月)。学生参加考试的时间变得灵活,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安排的复习课进度也要有更大的灵活性。

其次,选考的考查难度给教师活化课堂提出了新要求。

总体上看,“三份试卷”侧重于考查基本的教材知识,难度相较于高考有明显降低。降低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教师的束缚,但也可能导致“背多分”教学策略的回潮,造成历史课堂的僵化。

目前阶段的选考侧重于考查教材知识,不等于选考会一直这样考下去,况且素养立意的“国考”已呼之欲出。另一方面,高中历史课程的使命也决定着我们的课堂不能变成机械僵化的“读经堂”。历史教师有责任寻找更丰富的形式来活化课堂,让学生在更多样化的形式中调动、理解所学知识,运用知识来培养更高层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教材知识的牢固掌握,并带动相关能力的提升。

第三,选考加试题命制结构给复习内容选择提出了新要求。

加试在整个选考中是拉开分数的主要“阵地”,但毕竟只占30%的比例,“以不变应万变”的全面复习虽然稳健,摊子却铺得太大,效益不高。

根据考试标准的要求,选考加试部分中选修内容应占10~20分。加试要求选修4、选修6、选修3都要兼顾到,要体现价值导向,要体现一定的能力立意,但又不能太难。受这些因素制约,命题者往往会重视那些关联选修必修模块的知识点。

从“三份试卷”来看,非选择题确实都是将选修模块的内容与必修模块的内容关联命制,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加试试题的这一特征适当缩小复习的重点面。

综上,“集束式复习”与依托教材顺序的专题式复习以及全面的通史复习相比,小巧灵活,不追求体系的完整,至少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实行时间,适应了学生在考试时间上的多元选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课堂的探究成分加强,自由度、开放性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层次能力;由某一课具体内容为基础,寻找关联多模块的知识点,也有利于针对加试部分的特点,突出重点内容,提高复习效益。

三、“集束式复习”策略的实践

笔者以人教版《历史》(选修6)(以下简称“选修6”)为轴,进行了“集束式复习”策略的实践。以选修6为轴的“集束式复习”一般安排在一轮复习即将结束时进行,这样既是将选修6作为一轮复习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作为新一轮复习的开端。当然也可以在二轮复习完成后,作为三轮复习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甚至可以直接与选修6的新授课同时进行(比较适用于高二4月就参加选考的学生)。

笔者在以选修6为轴的“集束式复习”过程中,探索了以下四种较成熟的策略。

(一)基于历史事件的“集束式复习”策略

这种策略以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选题,将选修6与其他模块中的相关知识点有机整合,形成整体,有利于学生完整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如复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这一单元时,笔者首先将其与必修3(必修教材为人民版,下同)第六专题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文艺复兴”小专题。学生结合两部分内容梳理文艺复兴的基本知识后,笔者进一步联系同一专题中的第1课《蒙昧中的觉醒》和选修6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有哪些?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文学、美术、建筑等领域中分别如何体现?

(3)举例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及文学艺术作品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继承。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比较充分地联系了必修和选修的相关知识,也联系了选修6内部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包括了事实陈述、概念举例、理解分析等多个层次。

选修6的《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一课与必修2中的早期殖民扩张也可以用类似方法集束复习。

(二)基于历史人物的“集束式复习”策略

这种策略以某一重要历史人物为选题,将选修6与其他模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组合,使学生更立体地理解历史人物、迁移运用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所学方法技能。

如在复习《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一课时,教材对汉武帝的叙述只是一笔带过,但笔者注意到这是各个模块中最后出现的有关汉武帝的知识点。所以笔者以“汉武帝的施政”为主题,引导学生梳理散布于各个模块中的有关知识点,形成了以下提纲。

政治上: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州刺史加强监察;实行察举制选官。

经济上:开通丝绸之路;实行铁业官营;加强重农抑商,打击富商大贾。

思想文化上:独尊儒术,建立太学,建立制度化官方化的儒学教育体系。

民族关系上:反击匈奴,扩建长城。

对外关系上:通过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其他文明建立联系。

基于上述知识提纲,笔者设置了三个层层递进的讨论题。

(1)汉武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措施背后有什么共同的逻辑?

(2)汉武帝时期在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关系扩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政治上的集权有什么关系?

(3)从汉朝以后中国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汉武帝的政策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弊端?

这一以“汉武帝的施政”为主题的集束式复习,既将散落在各个模块中的知识点系统整合,引导学生整理和调动有关知识,同时也迁移运用了选修4所学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选修6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两课,分别与选修4中的秦始皇以及唐太宗、康熙有一定关联,也可用类似方法进行集束式复习。

(三)基于阶段特征整合的“集束式复习”策略

这种策略以某一历史阶段为选题,将选修6与其他模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组合,使学生更全面理解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高中历史课程中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不足。

如在复习《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一课时,笔者注意到在必修1、必修3、选修4当中,都涉及古代希腊文明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古代希腊文明的主要特点,笔者设计了“整体回顾古希腊文明”的集束小专题。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形成以下知识提纲。

政治:城邦;雅典民主政治及历程;马其顿王国攻占雅典。

经济:商业发达;海上贸易与殖民活动。

思想文化:自由平等互利的观念;人文精神产生;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文化遗产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

在这个提纲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希腊文明各个方面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有内在关联的,笔者根据浙江省选考的命题方式命制了以下课堂习题。

材料:希腊联军曾立誓言“被波斯人毁灭的圣殿不再重建”,但公元前450年这一誓言被解除,伯里克利坚持要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更加庞大、更加壮丽辉煌的神庙,以此展示希腊人的智慧和伟大……探究帕特农的建筑理念,我们不得不引入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从建筑尺度到结构细节,帕特农建筑家都是以人为尺度,从人的视角和感触出发,不仅灌注生机予冰冷的大理石,而且使它们禀赋人的灵性和理想。

――肖鹰《美之典范:帕特农神庙》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帕特农神庙的建筑特色,并分析帕特农神庙重建的历史背景。

本题以应考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古希腊文明有关特征联系起来分析。笔者精心摘选的材料,强调了伯里克利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与帕特农神庙建筑艺术之间的关联,通过扩展阅读,挖掘了教材隐含的知识,对启发学生养成通识思维习惯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再比如选修6第五、六单元中涉及明清时期的内容较多,可以围绕“明清时期的中国文明”形成专题。

(四)基于同一历史发展主题的 “集束式复习”策略

这种策略以某一历史发展主题为选题,将选修6与其他模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组合,使学生能更完整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提升历史时序素养。

如在复习《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一课时,笔者将此课与必修1第一专题的条目“元朝行省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第三专题的条目“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四专题的条目“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关联,组成“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这一集束复习专题,梳理出“唐朝政府与吐蕃的关系―元代设置宣政院辖区―清代册封达赖与班禅、理藩院管理―中华民国提出‘五族共和’―新中国建立自治区”这一线索,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是中央政权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一基本结论。

又如复习《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一课时,笔者受2015年10月选考第33题的启发,从保和殿切入,引导学生将考试标准中有关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从“中国古代贵族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的发展线索。

第6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一、陈述性知识的本质,从知识的表征来看,是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以网络结构的形式贮存在人脑中,陈述性知识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在历史知识中,简单陈述性知识主要指非概括性命题的学习,如历史地名、年代、人名、历史事件等,这类知识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比较容易测量,通常设计填空题。复杂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概括性命题的学习。在历史学科中,复杂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历史概念与历史(理论)规律。这类知识的测点在于理解,考察学生历史概念的内部联系,也考察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清楚,此类考试多采用封闭式的题型,它最终考验一个人的知识网络是否健全,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当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改革,将着重点放到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教学重点已经明显地向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倾斜,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化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这就要求教学测量的设计,也应将重点转移到程度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上来。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以后,部分知识以命题网络的形式,经过重建被保持下来;另一部分知识,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历史学科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成为程序性知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主要指概念或规则向技能的转化。测查掌握程序性知识的实质就是学生是否具有运用历史概念、规则,解决历史问题及与历史有关的问题的能力。在历史学科中,规则包含了历史概念,一条规则总是由若干历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构成。如果学生仅能陈述有关历史概念,则习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如果学生能按这些规则办事,则这些规则支配了他的行为,已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变成了学生的技能。

涉及程序性知识的测题,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新情境的设计。新情境的设计是相对于旧情境而言的。新情境的设计可以有各种方法,一是选择新的材料、新的理论信息;二是变换角度提问题;三是变换知识的组合方式提问题。第二是历史理论的运用。历史理论本身在知识类型中属于陈述性知识,但是形成后的理论规律,在人们头脑中会成为理论观念,引导人们去思考,去认识客观世界。测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用所学的历史理论,变散状知识为组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独立系统。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反映了学生如何控制、支配自己的学习过程,借以提高学习效率。到了初中和高中时期,很多学生能够在他们熟悉的认知领域,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而且能根据任务的需要来调整策略。策略的运用涉及学会如何学习的问题,其实质是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因而也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问题。

认知策略的学习中也必须掌握概念和由概念构成的规则。所不同的是,认知策略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则反映人类向身认识活动的规律,而且一般都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应用的灵活性。

第7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倡导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其中合作学习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加深对间题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设计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学生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需要将原本的历史讲解转化为提出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历史探究行动的动力。

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是保证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可以知道,“问题”是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问题的提出能够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

有了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围绕问题开展多方面的思考,不同的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在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学生之间的了解、默契程度也会一步一步加深,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时,教师可以把鸦片战争的有关问题转化为比较有深度的历史问题,比如“如果将背景转换为现今的中国,那么曾经的鸦片战争可能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对有关历史事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当今的世界形势进行思考。

二、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资料补充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历史资料的引入能够为学生拓宽视野,使学生对历史事实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历史资料方面,可以采用教师提供的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及其相应的责任。例如,探讨上文所提及的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问题时,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对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整个历史问题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习也就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合理布置场所

高中历史教师想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就需要营造适应该种学习模式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要对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布置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本的一人一桌独立学习的课堂布置需要转换成多人一组。根据已划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所在的区域进行历史问题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讨论学习,相互交流看法,激发彼此的灵感,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开展合作学习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激励,敦促每个人努力学习,对班级学风建设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独立学习的模式被打破,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时,不仅仅讨论相关历史问题,往往也会夹杂着其他问题的交流,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问题探讨时,学生需要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进行了解,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故事很多,于是就往往出现学生只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忘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合作学习策略如果运用得当,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有力的推动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恰当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历史事实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 参 考 文 献 ]

第8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三冲刺;历史学科;复习策略

各校往往把从省质检结束到高考这一阶段称为高三迎考的最后冲刺阶段。省质检作为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历来备受高三师生、家长的关注,它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誉为“高考前的一次总演习”,具有检测、诊断、反思等功能,能帮助师生发现复习中的得与失,为最后冲刺阶段优化复习,科学备考提供有力依据。冲刺阶段复习备考工作关系到高考成败全局,如何科学安排,优化复习策略至关重要。以下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

一、总结反思,查缺找漏

每年省质检历史学科检测中,学生一些题目没处理好,甚至出现失误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基础不实,概念不清。在选择题中反映出史地空间概念薄弱和历史基本概念、重要史实的记忆理解不很到位,导致失分。二是信息提炼,顾此失彼。对信息的识读、分析、归纳、甄别能力较弱,对深层次隐性信息无法拓展和深化。这在个别难度较大的选择题中反映突出,如何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提高解答非选择题质量十分关键,说明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方面能力较弱。三是能力欠缺,审题不准。学生的辨别比较等能力水平依然低,主要表现为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抓不到落分点,答不全,甚至将题目看错、看漏,犯一些低级错误。四是应试经验,不够成熟。

二、优化复习,立足实效

1.突出主干,夯实基础

高考历史试题的基础性、主干性的特点,决定了复习备考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省质检后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读书”上。紧扣《考试说明》,依托教材和笔记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等进行认真的梳理、巩固;注意历史知识的主次,大胆取舍,把书由“厚”念“薄”,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以干带支,重在融会贯通。适度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避免在复习教学中盲目扩展、深化,更不要搞题海战术。要温故知新,查缺补漏,对高三各次大考试卷的错误点和新题型进行归类,这些错误点正是每个同学历史学科的“软肋”,务必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重蹈覆辙。各类新题型要注意其命题特点,解题基本思路,找出解题的一些规律来。

2.实战训练,提升能力

突出重视省质检后组织的几次重要考试,精选新题好题进行针对模拟训练,安排近三年的高考试卷进行考前适应训练。通过训练力争在答题时间、节奏、顺序的把握上,做到心里有数;在解题技巧、难怪题的处理上,做到临危不乱;在答题过程的心理调适、关注细节等方面,做到科学自然,不留遗憾。如在审题中,需要对试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并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判断,要特别训练对新材料、新情景时间、段落、空间、出处等的准确判别,培养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及原因、特点、性质、影响等方面的“限定词”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解题答题的技巧和综合能力。

3.加强研究,把准方向

要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读、分析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学科“考试范围”,其中的“必考内容”就是我们需要牢牢掌握的历史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的权威依据;对新增的“必考内容”应予以特别重视,如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增“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课,而把“明治维新”予以删减,这反映出去年以来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新思路、新政策。“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供的13道例题,体现了历史学科“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能力维度的准确要求。“题型示例”中提供的27道例题,是我省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优质试题的筛选整合,“参考例题”能权威体现今年试题的各种题型及难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说,《考试说明》是我们复习的唯一指针,务必高度重视。

三、聚焦热点,有效整合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和着眼点,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交融;重视历史素养的培养与现代公民教育;关注现实问题的历史寻源、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在体现历史时代感与应用价值的同时,突显人文精神。总体来看,我省高考历史试题相当“鲜活”,无论是引用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景”,还是所设问题等不少都体现出历史学科思想性、时代性、地方性、生活性和交叉性的特色,较好地坚持了试题的教育功能导向。因此,适当联系当前的时政热点、民生难点、地方特色等问题显得十分重要。2013年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对古代商业城镇化发展演变、近代化探索、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的研究和西方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等。②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领土争端问题,透过中国古代领土版图的变化,对台湾、澎湖列岛、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分析来理解国家领土完整的神圣性,中俄关系演变,19世纪晚期以来日本对华侵略等。③学科交汇点研究。如环境问题、抗灾防灾问题、城镇化问题、土地问题的研究等。

第9篇:高考历史高分策略范文

关键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主旋律,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但就目前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教学策略,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策略呢?有效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环境、研究媒体等诸多的前提下,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和途径。怎样的教学策略才算有效?这是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和探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浅谈自己的几点拙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创设情境,构建乐学课堂

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时间的距离,也有空间的距离,这种“有距离”的教学,学生往往感到陌生而遥远,很难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课堂上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看不到历史人物丰满的个性,感受不到历史现象的复杂性、联系性,规律的深邃性、哲理性和现实性。因而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情境的支持。情境是学生学习创新活动的心理场和实践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以“激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生惑”为动因,启动创造性;以“陶情”为纽带,渗透教育性;以“培智”为核心,贯穿实践性。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分别创设所需要的情景。

1.抓住“课眼”

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课中变法的主要内容多而且枯燥,维新派主张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帝党与后党之争及其同变法兴衰成败的关系等理解不容易到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课文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君臣相谈达两个小时(详文略)。这段文字虽然不是以教科书的正文出现的,但它与《》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紧密相关,十分关键,在实施情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史影视资料,利用这段戏剧性很强的文字,编、演一出历史剧《勤政殿君臣长谈》,效果更佳。

2.切入“现实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发反思

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晋国神社及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一重大时事新闻为背景,创设首尾呼应的教学情境。首先是从现实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在分析战争影响时又从历史回归现实,引导学生得出“没有哪一次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的”“只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发人深省的历史结论。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知情合一,加深理解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二、紧扣问题,构建自主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做到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围绕“问题”进行教与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高度重视的结合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或争辩中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堂上创设启发探索问题的方法主要有:(1)激趣法。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找到“激发点”,把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2)诱导法。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从而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获得新认识、新观点。(3)引申法。教师逐步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激疑法。教师要设计出一种使学生感到“惊疑”的问题,有意设置矛盾,使得思维波澜起伏,把学生引入思考的境地。(5)递进法。为了培养学生思维具有逻辑性的品质,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6)比较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把一种观点和另一种观点进行比较,让学生质疑,从而获得新认识或新观点。(7)矛盾法。就是制造知识的“矛盾”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而明白正确的道理。(8)悬念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期待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讨论或查阅资料等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构建探究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并以集体促进个体进步,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有集体生活又有个人自由表达,既有相互协作又有个人自主探索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讨论或前后左右互相交流,每个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别人的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主学习是前提,合作交流是途径,互助探究是目的和过程。

四、精心预设,构建灵动课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