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家教保姆作文精选(九篇)

家教保姆作文

第1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好保姆应具备的条件

人品好。一个好的保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人品要好。保姆是不是真诚地去面对所服务的家庭,是不是真心对待所照顾的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基本的条件。

有养育孩子的经验。最好选择生育过孩子的母亲做保姆,因为她能体会为人父母的艰辛,也能了解教育孩子的一般方法,这样沟通起来往往会更顺利。

兼顾一定的文化修养。保姆最好要识字,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传达父母的想法,也能在带孩子的时候读一些文章或者小故事给孩子听,教孩子一些生字;保姆懂得一些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能让孩子从小在和谐礼让的氛围内成长。

良好的卫生习惯。孩子和保姆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所以保姆的卫生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

另外,保姆最好具备某一方面的特长或者技能。比如会一样乐器,会一种民族小手艺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请保姆后不应对孩子放任不管,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在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和保姆一起协调基本的生活作息时间。在保姆任职之前和她做一个认真而详细的沟通,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比如孩子的一日三餐固定在什么时间进行,每次吃饭要控制在多长时间之内,每天在哪一个时段学习或者游戏……这些涉及生活的习惯和方式,看起来细微且不引人注意,但却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传授保姆一些日常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教给保姆孩子喜欢的游戏,让保姆讲故事给孩子听,把解决孩子问题的一些小窍门传授给保姆,如孩子不爱吃饭该怎么办,孩子哭闹了以后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都有助于父母、孩子、保姆三者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孩子亲保姆不亲父母。请保姆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由于孩子和保姆生活的时间长,产生亲保姆而疏远父母的现象。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多陪孩子,和孩子沟通。可以在家里和孩子做游戏,可以讲故事给孩子听,周末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出去散步或者去游乐场玩。

孩子无法和保姆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一般来说,这主要是由于在孩子的依恋时期频繁更换保姆所致。孩子对于陌生面孔需要一定的适应期。频繁更换保姆的话,孩子还没对上一个保姆适应,下一个保姆又来了,这样会使孩子不愿意跟从保姆。因此,不要过于频繁地更换保姆,特别是在孩子的依恋时期。

第2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许多到大城市打工的女孩都对涉外保姆“情有独钟”,但她们大多仅适合当普通保姆,没有大专学历或英语基础。

目前常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已达近百万人,其中需要保姆的家庭至少有几十万,然而合格的涉外保姆实在太少。去面试的人,客户不是嫌她们不懂英语,就是嫌她们不懂外国家庭的礼仪和起居习惯。

目前涉外保姆月薪标准一般在2000元以上,最高可达四五千元。涉外保姆的服务必须专业、职业、主动,心理上与雇主平等;英语水平一般应达到三级以上,能与雇主直接交流;在技能上,能按照营养学标准制定家庭食谱,按照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做好居家保洁,衣物的熨烫要达到专业水准;在婴幼儿、孕产妇、病人、老人护理及心理陪护方面均有一定基础。除此,还要能熟练运用电脑收发邮件、建立文档,能熟练掌握普通的家用电器、插花、调酒、驾驶、理财、美容保健等技能,并要熟悉外籍及本土的风俗习惯。

因缺少知识型、技能高、理念新、悟性高的涉外家政人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已经开设了首个国际家政服务专业,培养优秀的涉外管家和家庭经理。课程包括公共关系、生活英语、文化艺术、办公计算机、文书管理、食品营养、花卉养护、烹饪技术、生活护理、医疗保健、美容美发、服装设计、物业管理、建筑装潢、调酒茶艺、摄影绘画等。据悉,该专业毕业的学生除能获得大学学历证书之外,还将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家政技能证书。

高级家政服务员难达标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不久颁布了“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家政服务员的职业等级定为三级,即初级、中级和高级家政服务员。职业标准规定,高级家政服务员必须会跳两种交谊舞,会上网,会理财。

据了解,之所以要会跳两种交谊舞,是因为涉外雇主家庭常常要开舞会;会上网,是因为要帮雇主下载文件,收发资料;会理财,是指能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开支,并掌握日常生活费用的支付方法。除这些时尚技能之外,常规技能还包括能够设计、制作家庭便宴,掌握蒸、煮、烤、烙4种主食的制作技法,掌握炒、煎、炸、蒸、煮、炖、煨及凉拌等8种烹调技法。

面对如此高标准要求,家政公司都深感人才难觅,许多家政公司都抱怨,目前现有的涉外保姆基本都达不到上述标准,除非是大学家政系的毕业生或者是酒店领班才有可能达到,人才紧缺也就在情理之中。

“教育保姆”横空出世

“教育保姆”是一个崭新的名词,它是在11月初的“全国2005年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研讨会”上提出的。会上,一份对1200名0-3岁婴幼儿母亲的调查显示,78.1%的家长将婴幼儿放在自己和祖辈家里带养,但随着孩子家长学历、收入的提高,对“知识型保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文化程度上,90%以上的母亲希望保姆的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其中有52.4%的人要求保姆达到大专学历。

所谓教育保姆,就是有较高学历,既懂幼教又会照顾孩子生活的人员。“我愿意出2000元以上的月薪,每年15天假期,还全额支付保姆假期旅游的费用,条件是学历要大专以上,有爱心和耐心。”一名姓刘的白领女士说。据专业人员调查,外来保姆文化普遍偏低,只能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无法对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婴幼儿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而9成以上的年轻父母希望保姆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具备育儿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等“专业带养技能”。此外,有的家庭也在为寒暑假无人陪伴和照料的幼儿或中小学生寻找素质较高的“教育保姆”。

育婴师必须持证上岗

上海市教委明确规定,对两岁以下儿童实施早期教养指导人员,必须经过育婴师职业资格培训。早教机构负责人应具有大专毕业以上学历,有幼儿园教师职业资格或育婴师以上职业资格,从事学前教育工作3年以上的经历。这意味着育婴师今后必须持证上岗。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场对专业育婴师的需求量至少在5万人以上。据了解,上海市场上24小时母婴护理的日工资是90元,保育员、幼教老师的月薪大约在800-1500元左右,而育婴师的平均月薪为2000-3000元,高级育婴师月薪则超过6000元,是同类从业人员中收入最高的。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国家育婴职业师资与资格培训负责人曾棋透露:“职业育婴师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社区早教机构和家庭两大类,特别是高学历、工作忙的海归人士或白领夫妇觉得让有育儿经验、懂外语的育婴师来带养孩子会更放心。目前市场上这类需求并不少。”

相关链接: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

该标准一共分为五级,现仅开发了三、四、五级的培训和认证。报名条件为:

育婴员(国有职业标准五级):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育婴师(国家职业标准四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

1.取得育婴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2.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3.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高级育婴师(国家职业标准三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

第3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俄罗斯人成尖端客户

上世纪90年代,英国保姆市场的高端客户大多是本国名人、中东王室,或者美国上流社会名人。莎拉甄・安伯罗斯十多年前创立了英国高端保姆公司“帝国保姆”,顾客大多数是摇滚明星和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但自2000年伦敦转型成国际金融中心以来,英国成为全球富人聚集地。

安伯罗斯表示,近年来,俄罗斯人取代中东富豪成为伦敦高端保姆市场的最大客户。她说:“15年前,我们能叫出每一位客户的名字,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名人。如今,需要高素质保姆的家庭越来越富裕,但他们更加低调、谨慎,我们经常没有听说过这些人的名字。”

随着这些富人的到来,伦敦市中心的传统家政业繁荣发展,管家、清洁、园艺师、司机等工作供不应求,他们也成为英国保姆市场金字塔顶端的客户。这些外国父母希望孩子有一个说英语的环境,英国保姆非常抢手,薪水也水涨船高。

在“帝国保姆”的招聘广告中,年薪4.5万英镑(约人民币45万元)起跳,包伦敦市中心公寓住宿,出人有汽车代步。安伯罗斯甚至有一本小册子,专门记录保姆的工作喜好,其中有人要求开宝马车,有人要求坐飞机而且至少提供商务舱座位,更有人在合同中明文规定不坐廉价航空公司的飞机。此外,高级保姆的福利惊人:一名保姆曾收到意大利雇主送出的一整柜新衣服;一个中东王室家庭曾送给保姆一栋房子;拥有27年从业经验的资深高级保姆帕特丽卡更从中东雇主那里获得1000英镑(约人民币1万元)的小费。

工时长须忍受监视

如此诱人的薪水和福利吸引不少专业人士加入保姆行列,其中,有教师资格证的保姆最受欢迎,因为他们有补习功课的“附加功能”,能帮助孩子适应竞争激烈的伦教学校。在“帝国保姆”公司,这样的人才只需每天下午工作4小时,时薪高达50英镑(约人民币500元)。

尽管如此,高级保姆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也非常大。他们的工作时间超长,一周有6天须24小时待命,没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必须随时跟随雇主家庭出行。许多俄罗斯富人很少亲自照顾孩子,他们的家庭价值似乎来自另一个星球。安伯罗斯表示,曾有一名俄罗斯客户在伦敦买下两套相邻的公寓,夫妻住一套,保姆与孩子住另一套。“他们的孩子身边永远跟着保镖,房间四处安装了监视器。”

现身说法

与富人价值观冲突不想再当保姆

24岁的大学毕业生尼克来自英格兰南部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私立学校教育。他正在伦敦接受教师资格培训。尼克曾担任过一名11岁英国男孩的保姆,负责接送他上下学、为他复习功课。虽然尼克家境殷实,但这段高级保姆的经历让他感受到财富的差距。一次,他跟随这家人去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度假,由于两个地点气候一冷一热,这家人没有带任何换洗衣物,而是到一个地方买一次衣服,结果他们拖着5大箱行李,从意大利开车回伦敦。尼克说:“说他们活在泡沫里毫不夸张,他们的许多观念与现实世界脱节。”

50多岁的资深高级保姆帕特丽卡表示,富人家庭的普遍问题在于,他们生了很多孩子,却不想负责任。她说,大部分高级保姆毫不羡慕这些富=代的生活,也不愿再当他们的保姆,因为这些富人的价值观与普通大众相距甚远。

超级保姆招聘启事

第4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乳母 保姆 幼儿教师 生理性别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72

Nanny . Nurse . Kindergarten Teachers: Modern Chinese

Child Caregivers' Female Identity Change

JIANG Lulu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woman's" concept of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schools for women" the reason and details in the fortunes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ups, China has been paying child caregiver traditional female identity from the nurse's how it happened , pre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nanny to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internal logic.

Key words modern China; wet nurse; nur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physiological sex

0 引言

作为长久被封建社会固守家中的女性,近代伴随着国运跌宕,妇女被父权社会赋予了保种救国的期待,这使得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接受教育,获得了与其哺、育幼儿身份相对应的社会职业。本文详细讨论了作为幼儿养育者的女性身份转变历程,探寻女幼师社会性别职业身份为何直到今天依然跟女性生理性别紧密捆绑的历史成因。

1 传统的女性价值观与兴女学的激烈碰撞

1.1 主内・三从・四德:传统中国女性相夫教子的价值根基

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是:“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是以“家(户)门”为界限的两性分工。这种对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划分影响着两性的家居生活、社会交往和日常行为习惯等,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授受不亲”、“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礼教,最终构建了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

男尊女卑传统社会里,三从四德是妇女的最高道德标准。《仪礼・丧服・子夏传》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从这可以看出女性一生都要依附男性进行生活。《周礼・天官・九嫔》亦说:“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四德包括正身立本的品德、随意附议的言谈、端庄持礼的相貌以及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等的治家之道。

为了让妇女做好分内的家务事,班昭《女诫》早有论述:“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到了明代,妇德则直接以“无才”为标准,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争”与“听话”成为女性的美德。

1.2 “有才”:近代中国“强国强种”下的新妇德

到了近代,华夏大地遭遇割据、民族国家危在旦夕,维新派才开始注重女子“无才”到“有才”的转变。女子公开获得接受国家教育的机会,在主流文化中改变了女子无才的传统价值观。

但是,仔细考察维新派主张我们发现,维新派仍然要求女性恪守“贤妻良母”的封建道德规范,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获得学识才能使女子具有这种品质。此外,维新派还要求对女子学校的学生灌输三从四德的观念,使其满足于扮演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有才”成功维新的妇德标准。

毫无疑问,为了强国强种对幼儿养育者施以培训教育,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良好渠道,女子需“有才”的思潮为此后幼儿师资培育也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尚未被颠覆的封建传统架构中,传统封建社会的女性“无才”到“有才”的改革举措也都只是更进一步地巩固封建父权统治,对女性解放没有实质影响,女性的生活空间依然没有走出家庭场域。

1.3 为“保种救国”办幼稚园而兴起的女学以及女性自觉

晚清政府在19世纪末派员到日本考察学习寻找强国救国之道。官派考察员除了带回立竿见影的实业教育之外,还带回了“从娃娃抓起”的西方幼稚园理念。这是清末文臣们的保皇策略(“保国”“保种”“保教”),同时也使得当时的幼儿养育者“乳母”“保姆”纳入到改革者的视野当中。

除了母教传统,“兴女学”最大的背景就近代中国男性对女性力量的重新认识。无知、贤惠的女性在近代被视为“闲人”,发动其保家卫国充实国力是近代革命派的重大发现。在近代中国,不是女人发现了自己的力量,而是男性发现了女性的时代价值。女性在被男性发现之后,秋瑾等人也开始觉醒,自觉投入到救国活动当中。秋谨在《敬告姊妹们》(1907年)里以女性解放为主旨试图唤醒中华民族的另一半力量。此后,各行各业开始出现女性的身影,其中,保姆不失为最贴近传统女性生活经验和社会角色的职业。

激烈的兴女学运动伴随着女性自发觉醒而得以开展,五四期间涌现了很多勇于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新女性,她们在新教育影响下尽力地摆脱了传统父权桎梏。而在此过程中,幼儿养育者也在“保种”以及协助“救国”过程中进行了身份的调整与转变。这种身份转变显得比较微妙和连续,能很好地延续母教传统又满足新时代解放女性的要求,女性在传统中国妇德“无才”向“有才”的转变过程中也获得了民族国家的重视。

2 乳母:一种嵌套在家族制度里的女性职业

2.1 乳母的职业特点及其称谓格局

在封建家族制里,为了让家族里的幼儿能够获得营养充足的优质奶水,曾存在一种特殊的职业:乳母。乳母兼具幼儿保育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就是用奶水哺育新生儿。仔细分析乳母的称谓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职业的特点:第一,女性以出卖乳汁、奶水来获得职业,其职业资本源于自身身体的特殊时期(哺育期间)分泌的汁液,这是新生儿重要的营养来源,并且这种生理特点不能被男性替代;第二,乳母一职被赋予很高的家庭地位,虽然说乳母通常与所服务家族具有人身依附的关系,但却因其与被哺育的孩子建立了以“奶水”为纽带的亲子关系,因此被巧妙地嵌入了家族秩序当中,所以乳母通常还被称为“乳娘”“奶娘”“奶妈”,在家中也被家庭成员、特别是晚辈们尊敬。由此可见,乳母是一种以自身身体的奶水为资本源泉的职业,“母”“娘”“妈”的称谓又使其获得了家族秩序中的身份认可。查阅史料我们看到,为了延续传统,近代幼儿师资的首批来源最早来自保育幼儿的乳母、乳媪、乳娘。

2.2 作为乳母(乳媪、乳娘)身份的灵活性

在让女性接受教育之前,传统知识分子曾有过顾虑:“中国此时情形,若设女性,其间流弊甚多,断不相宜。既不能多设女学,即不能多设幼稚园,惟有酌采外国幼稚园法式,定为蒙养院章程。”这是男尊女卑父权文化对大规模兴女学的担忧,所以最初蒙养院无法大规模兴建,只能遵照传统依附在家庭教育中,在育婴堂及敬节堂附设蒙养院。

那么如前所述,女性要参与保种救国,但究竟应当在哪里参与实践呢?这时,女性养育者通过接受教育既能在家中做个好的母亲、乳母、保姆,又可以在社会的职场中成为合格的育儿教师;既能满足男性对女性的传统期待(承担育儿职责),也能满足男性对女性的现代期待(能够自食其力拥有独立职业)。所以说,女性幼儿教师是近代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最自然的身份转换行业之一。

女性以其灵活的乳媪、乳娘身份在家庭和蒙养园之间渐变式地完成其社会身份的转换,正是在这种依附制度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以及社会认同。下面我们具体从近代幼儿教育制度建构中(保姆专业化和幼儿教师职业化)来考察。

3 保姆以及保姆逐步专业化

伴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乳母完成喂养幼儿的基本职能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养育幼儿的保姆。实际上,除了哺乳之外,二者通常没有什么差别。

清政府官方颁布学制法令之前民间已经存在自发的女学堂,其目的就是为了培育蒙养园的看护以及保育人员。由于幼儿的养育者被限定为女性,因此当时幼稚园的师资是由育婴堂里原有的乳媪、乳娘以及识字节妇来充当。由于“无才是德”的传统,当时中国妇女大多不识字,而在改革之时不识字被认为就是落后,因此识字成为妇女有文化的一个象征。当时培训师资的女教科书有《孝经》《四书》《烈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遵规》等书。我们从培训的教材可以看出,这种培训依然有着很浓厚的封建色彩。识字培训不等于科学保育,识字妇女也不等同于西方幼稚园的教师,因此政府希望引入西学而改变当时中国落后局势的想法在操作层面上并没有得到改善,只是在更大范围内复制了传统文化。

当时保姆不断专业化是由“保姆凭单”的制度和设立保姆讲习所来完成的。这时保姆不再是传统封建观念下的保姆,而是以“振兴家庭教育”、改变旧传统为意图,带有新观念的新式保姆;其次,这样的培训及凭单认证是在本土原有基础上的再培训,培训结束后领到凭单的保姆可以持证上岗甚至是开班授课,这不失为一个结合当时中国实际的解决之道。

此时,保姆工作从家有化转向社会化、国有化,妇女终于拥有了社会上的正当职业,从家庭父权的附属物走了出来。传统的乳媪、乳娘以及识字节妇成为第一批社会幼儿园的师资来源。

4 女子师范的兴办以及幼儿教师职业合法化的历程

幼儿教师这一行业伴随着教育法令的颁布和幼稚园的发展以及女学堂、女子师范教育的完善一步步实现了其职业合法化的历程。进一步提高保姆的入职资格,伴随于此的是女性在知识、能力方面获得了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和提高。除了提高保姆的准入资格,国民政府还专门设立女子师范以保证幼儿师资培育。

女学堂以及女子师范初见雏形,让幼儿教师拥有了培养的基地,并且从幼儿教师接受师资培养的开课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职业化。从起初的诵读经书、修学《女戒》或是学习基督教《圣经》教义,再到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图画、手工、唱歌、游戏等等专业育儿知识,都经历了知识取向文化选择的专业化调整过程,因此幼儿教师的素养得到了专业化的提升。专业化让幼儿教师行业更能区别于普通保姆或其他行业,有效提升了其职业特点,最终让幼儿教师成为一个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参与社会劳动和收入分配的职业化行业。

本文获得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课题2013KJ049资助

参考文献

[1] 易经・家人.出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50.

[2] 仪礼・丧服・子夏传.

第5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 俄罗斯之魂: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的国宴 克里姆林宫是谁的 普京的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的幕后高参 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鹰 骇人听闻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 惊动克里姆林宫的钉子户 古老的建筑群――克里姆林宫 重返克里姆林宫:普京的“新事”与“心事” 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饮食 斯大林之女与克里姆林宫的角力 克里姆林宫注目东方等 在克里姆林宫怀念列宁 克里姆林宫高墙内外 久违了,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皇家宝石珍品 人文篇: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内最年轻的国家元首 克里姆林宫:美丽而雄伟的“世界第八奇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俄罗斯的那些克里姆林宫 俄罗斯的那些克里姆林宫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董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莫斯科河对面看克里姆林宫外景

在俄语中,“克里姆林”是内城、堡垒、要塞的意思,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宫殿,是一组由钟楼、金顶的教堂、古老的楼阁和宫殿等建筑共同组成的宏伟建筑群。

它的逐步形成与俄罗斯的历史密不可分。早期,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俄罗斯人会在城市的周围修建高大的城墙和塔楼。之后在城墙以外又逐步形成商业区,为了保护商业区又在外层修建了新的城墙。慢慢地,人们就把被城墙环绕起来的城市中心称为“克里姆林”。在古时俄罗斯,只有这种修建了城墙的居民聚居地才被称为“城市”。

俄罗斯现存超过50座规模各异的克里姆林宫,有一些建筑年久失修,只留存下来一部分或现状残破。除了首都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之外,在俄罗斯境内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克里姆林宫还有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喀山克里姆林宫、斯摩棱斯克克里姆林宫、舒兹达尔克里姆林宫、阿斯特拉罕克里姆林宫、下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和罗斯托夫克里姆林宫等。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位于俄罗斯首都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南与红场相连,呈三角形。整个群落的主要建筑包括列宁陵墓、20座塔楼、圣母升天大教堂、天使长大教堂、伊凡大帝钟楼、捷列姆诺依宫、兵器库、大会堂、古兵工厂等。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历史要追溯到1156年,其雏形是苏兹达里大公爵尤里・多尔哥鲁基的庄园――木造的小城堡,称为“捷吉涅茨”。1367年,在城堡原址上修建白石墙,随后又在城墙周围建造塔楼。后历经数年多次修缮扩建,完成了20座塔楼的修建工程。

宫墙内,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教堂耸峙,殿宇轩昂,政府大厦拔地而起,各种博物馆穿插其间。在这些宗教建筑群中,首推巍峨壮观的圣母升天大教堂。这是俄皇举行加冕大礼的地方,兴建于15世纪后期,其山字形拱门和金色圆塔带有俄罗斯东北部的风格。稍晚于圣母升天大教堂建成的天使报喜大教堂,顶端有9个金色圆顶,造型美观,是皇族子孙洗礼与结婚之地。天使长大教堂兴建于16世纪初叶,是彼得大帝之前俄罗斯历代沙皇的墓地。81米高的伊凡大帝钟楼是克里姆林宫中的最高建筑物,建于16世纪初叶,原为3层,1600年增至5层,冠以金顶;从第3层往上逐渐变小,外貌呈八面棱体层叠状。每个棱面的拱形窗口,置有自鸣钟。沿伊凡大帝钟楼的台阶而上,登上钟楼之顶,莫斯科全景一览无余。 喀山库尔・谢里夫清真寺

纵观整个建筑群,由拜占庭、俄罗斯、巴洛克、罗马等多种建筑风格组成,特色鲜明而又彼此呼应。教堂、钟楼、宫殿等丰富的建筑形式组合,搭配相得益彰,加之缤纷绚丽的色彩、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共同构成一组雄伟壮丽、美轮美奂的艺术建筑群,宛如一幅浓烈唯美的油画悬挂于莫斯科河畔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誉为“世界第八奇景”,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地位。历史上这里是统治俄罗斯帝国的多代君王的皇宫,“十月革命”后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政府所在地,如今是俄罗斯的总统府。可以说,从13世纪起,所有俄罗斯的重大政治事件都与克里姆林宫有关,它见证了俄罗斯从一个莫斯科大公国发展至今日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的全部历史。

喀山克里姆林宫

位于伏尔加河中游左岸、古比雪夫水库西北岸俄罗斯古城喀山的克里姆林宫遗址群是一处华丽的建筑群遗址,虽然比同名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略小,但是它融合了俄罗斯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及西欧各国的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从而形成了东西合璧、庄严宁静、华美和谐的建筑风格。

喀山克里姆林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代久远的喀山・可汗・金部落时期。16世纪中叶,喀山被伊凡雷帝征服,他推倒了喀山城的木质城墙,在原址修建了一座石头城堡――喀山克林姆林宫。

宫内建筑风格各异,几乎每座建筑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由来和文化背景,是多民族文化、多种宗教文化融会贯通而成的结晶。其主要建筑包括苏尤姆别卡塔楼 、天使报喜教堂、喀山士官学校、库尔・谢里夫清真寺、鞑靼斯坦共和国总统府、喀山克里姆林宫宫廷教堂、鞑靼斯坦自然历史博物馆 、喀山艾尔米塔什中心等。

在整个遗址群中,最为醒目的是苏尤姆别卡塔楼。塔楼高58米,其造型颇具特色,从各个方向都清晰可见,并且与位于克里姆林宫另一端的斯帕斯基城堡构成了和谐的统一体。塔楼共7层,偏离轴心2米,设计风格带有明显的东方韵味。这座红色塔楼是世界上著名的“斜塔”之一,以鞑靼族的喀山汗国末代王后苏尤姆别卡的名字命名,在民间还流传着这位皇后忠贞不渝、誓死捍卫的凄美感人的传说。 阿斯特拉罕乌斯宾斯基大教堂

库尔・谢里夫清真寺修建于1996年,是在400多年前一座宏伟的清真寺旧址上修建的,以鞑靼历史上同伊凡雷帝军队进行殊死抗争并英勇就义的著名伊斯兰学者库尔・谢里夫的名字命名,标志着鞑靼人民摆脱了历史的灾难,成为自由的穆斯林。清真寺主体建筑四角竖立着高耸云霄的宣礼塔,墙面和门窗上的所有图案都表现出强烈的伊斯兰艺术特色。

除了华丽雄伟的建筑外,喀山克里姆林宫的主要特色是两大宗教和睦共存,这里共有27座东正教堂和31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一边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典型东正教风格的布拉格维申斯克大教堂,另一边就是宏伟的库尔・谢里夫清真寺。

阿斯特拉罕克里姆林宫

阿斯特拉罕是俄罗斯伏尔加河三角洲上的城市,是阿斯特拉罕州首府,是伏尔加河流经的最后一个大城市。阿斯特拉罕克里姆林宫位于伏尔加河、库图姆河、察洛夫河流经的岛屿上,它的城墙位于岛上最高的“兔子山”上,沿着伏尔加河左岸几乎一直延伸到河边。

1558年,阿斯特拉罕被伊万四世的军队攻占,归入莫斯科公国的统治。不久,为更好地防御邻国的骚扰,沙皇下令将城市搬迁到伏尔加河下游的对岸。1582~1589年间,在阿斯特拉罕城市新址上建起了伏尔加河下游首座用白石砌成的克里姆林宫。

这座克里姆林宫是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群,包括了22座16~20世纪的历史建筑。共有8座塔楼,保存至今的有7座,其中3座建有出入大门。红门和尼古拉门位于克里姆林宫的西北部,通向伏尔加河;普列奇斯津斯基门与东墙和为一体,通往郊区的白城。

普列奇斯津斯基门旁边是乌斯宾斯基大教堂,这是阿斯特拉罕克里姆林宫最高、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由农奴建筑师多罗菲・米亚基舍夫于1698年设计建造。教堂洁白的立面与5个曲线优美的碧绿穹顶相搭配并以金色装饰镶边,俄罗斯风格的细小装饰点缀于建筑的四面,装饰随着楼层的增加逐层递减,使得钟楼看上去明亮醒目,带有一种清新的东方风格。

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

“诺夫哥罗德”俄语含义是“新城市”,事实上它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成于862年,要早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长久以来,诺夫哥罗德都是古俄罗斯商业中心,虽然后期发展逐渐缓慢,但那雄伟的城墙、众多的教堂和博物馆依旧昭示着它曾经灿烂的辉煌。 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

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建于1044年,是俄罗斯现存最古老、带有红土城墙的城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外形呈椭圆形,城墙长度1487米,总面积12.1公顷,宫内建有12座钟楼和塔楼,现存9座,最高达41米。

宫内最主要的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原址是一座木制教堂,毁于大火,1050年在原址上重建,教堂壮丽雄伟,造型酷似碉堡。精美的金银圆顶落成于14世纪,在教堂西门铸有青铜的圣经场景和艺术家肖像。

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著名的地标建筑千年俄罗斯纪念碑,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地方行政楼之间,高15米,重300吨。雕塑于1862年揭幕,用以纪念瓦良格王子到来1000年。纪念碑分为3层,顶部是俄罗斯之母,下面的碑身刻画了127个著名人物,有统治者、政治家、学者、艺术家等。

下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

建于1508~1515年的下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城墙全长2080米,城墙高12~22米,厚3.5~4.5米;宫内有13座塔,塔高18~30米。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到17世纪中叶,随着俄罗斯在对喀山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下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已经失去了其军事战略意义,建筑物被用于日常生活。

大天使教堂是这里最知名的建筑,这里安葬着俄罗斯的民族英雄米宁。正是他在下诺夫哥罗德的这个广场上挑起大旗组建民军,拥戴波扎尔斯基公爵,最终赶走波兰人并收复了莫斯科。

罗斯托夫克里姆林宫

罗斯托夫克里姆林宫是整个“俄罗斯金环”地区最大的教堂群。教堂的圆顶、城墙的圆顶、城墙的尖塔,设计精美,美轮美奂。罗斯托夫克里姆林宫始建于1670年,作为都主教的宅邸,共分为3部分,从北往南依次是圣母升天大教堂、教堂广场和克里姆林宫的中枢都主教内院、都主教果园。 罗斯托夫克里姆林宫

第6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遴选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标志着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传承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次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就是全面落实中国政府在“木卡姆申报书”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拟订的“十年保护计划”的重要举措。在本次研讨会期间,还同时举行了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同意,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文化厅承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协办的“首届新疆民间艺术节”和“200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6新疆农民画展”。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是从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术组织。鉴于木卡姆音乐研究在全人类音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于1988年6月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木卡姆研究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木卡姆―拉格―行旋律―音乐产生的体系与原理”。会上成立了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共有12个国家的2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1992年3月,“第二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在柏林举行,议题为“历史和现实中的地区木卡姆传统”,侧重研究各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间流传的木卡姆音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第三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和“第四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分别在芬兰坦佩雷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五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于2001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有12个国家的学者与会进行了研讨和学术交流。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木卡姆学者未参加前五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与国外木卡姆学界的学术交流也不够,只有10余名境外的木卡姆学者曾经来中国参加过研讨会,或者与中国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

9月25日,“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昆仑宾馆隆重开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蒋珊和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主席儒尔根・埃尔斯纳、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布什纳基等中外嘉宾前来参加。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主席、孟晓驷副部长、儒尔根・埃斯纳尔和布什纳基先生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9月25日至28日,研讨会进行了学术研讨,共宣读了32篇学术论文。其中,关于木卡姆本体研究的12篇,关于木卡姆文化背景的6篇,关于木卡姆比较研究的4篇,关于木卡姆形成、发展历史的论文3篇,关于方法论研究的4篇,其他内容的3篇。同时,会议还安排了两个时段的专题讨论。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观看了四场由来自新疆各地(州)、县的各民族民间艺人演出的原生态传统艺术节目,并参观了“200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和“2006新疆农民画展”。9月29日,中外学者专程去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参加了拟定建设的15个“维吾尔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中第一个落成的“中国维吾尔‘吐鲁番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揭牌仪式,观看了民间艺人表演的‘吐鲁番木卡姆’,还参观考察了交河故城、苏公塔、坎儿井等文化遗产。

与前五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相比,“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参与的国家和与会专家人数在历届中均居于首位;二、涉及的问题广泛,学术研讨深入;三、研讨会是“200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学者们通过观摩演出、参观展览等活动,对以维吾尔木卡姆为代表的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全方位、多侧面的初步认识;四、为中外木卡姆学者搭建了直接接触、互相了解和探讨交流的平台;五、通过研讨,与会代表进一步认识到了理论研究对于拯救、保护、传承、弘扬人类木卡姆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中外学者对本次研讨会和系列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代表们一致认为,“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将作为国际木卡姆研究的新开端而载入全人类音乐研究的史册。与会全体代表还一致通过了《乌鲁木齐共识》,呼吁立即在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的统筹下,着手创建国际性的“木卡姆学”。全文如下:

《乌鲁木齐共识》

2006年9月25日至29日,来自德国、法国、突尼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日本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75位以木卡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音乐学家、舞蹈学家、文学家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其中中国的代表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海南、浙江、湖北、河南、台湾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有32位中外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并就如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中国新疆及境外的木卡姆之历史和现状;2.木卡姆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表现形式;3.木卡姆在21世纪的保护与传播。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木卡姆是广泛流传于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的一种音乐现象,是人类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木卡姆的研究,也理应得到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更多的关注。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我们在木卡姆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

鉴于木卡姆在亚、非大陆的广泛分布,甚至波及欧洲;

鉴于木卡姆在其所在国家、地区、民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鉴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萌发和形成木卡姆过程的复杂性;

鉴于木卡姆在音乐本体、文学本体、舞蹈本体和表演形式等各个方面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

鉴于木卡姆所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

鉴于木卡姆的保护、传承在21世纪需要应对许多复杂的因素和新的问题。

与会学者一致呼吁:应立即在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的统筹下,着手建立并确认世界性的“木卡姆学”(studiesofMuqam)。

“木卡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木卡姆音乐本体、文学本体、舞蹈本体及其构建规律的研究;

2.对于木卡姆文化背景的研究;

3.对于木卡姆的表演场合、功能及其美学特征的研究;

4.对于木卡姆萌生、形成、发展、传播历史的研究;

5.对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的比较研究;

6.木卡姆在全球文化及全人类传统艺术中的地位;

7.对于木卡姆保护和传承现状的研究。

为了求得“木卡姆学”迅速而又扎实的发展,既要加强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学者之间的联系、交流,组织学者深入到各木卡姆生态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交叉访问;又要进一步加强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学者的联系,并参与21世纪木卡姆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实践。“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的全体与会者希望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能经常举办不同规模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木卡姆研讨会,编辑出版与木卡姆相关的学术信息、刊物及专门著作,以期提高木卡姆学的整体科研水准,并以木卡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和促进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在21世纪的保护和传承。

第7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名著,讲述了主人公哈克和黑奴吉姆乘木筏子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历险经历。本文通过哈克的胃险经历分析了哈克的内心冲突、思想的变化及其成长历程。

作为马克·吐温最伟大的杰作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深深感动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众所周知,《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都是儿童读物,但后者却引起了成年人的极大关注,甚至连海明威都说:“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名叫《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书……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以前没有过,迄今也没有这么好的。”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哈克以第一人称出现,我们从该小说的开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哈克作为叙述者作了自我介绍:“你们并不完全了解我”,并向读者讲述了他自己的历险故事,这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所采用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截然不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和对自由的执著追求,他在旅途中乘着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铭刻在读者的心中。通过哈克对冒险故事的叙述,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成长和他从天真无邪到成熟的思想变化,也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了内战前的美国社会的状况。下面笔者拟通过哈克的冒险经历分析哈克的内心冲突、思想的变化及其成长历程。

    一、追求自由的天性

    哈克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内战之前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故事,当时有许多移民定居于此地。在密西西比河岸边的一个偏远小镇上,十三岁的男孩哈克出身于一个贫穷家庭,母亲去世,又被醉汉父亲所遗弃。他是在无人教养、毫无约束的环境中长大的。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肮脏,缺乏管教,几乎不识字,语言粗鲁。他整天东游西逛,对长辈的说教不屑一顾,总是渴望跑到无人管束的地方去,总是想摆脱文明社会的束缚。哈克这种天生就对“文明礼教”的强烈逆反心理在小说第一章中就已表露出来了。寡妇道格拉斯,一个高尚而心地善良的女人,收养了哈克,希望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于是哈克不得不接受一个又一个的规矩:必须穿新衣服;只有在吃饭铃响后才能就餐;不许吸烟;必须上学。对功课的厌恶使哈克说出了“下地狱似乎更快乐”的话。稚气的童言让读者心里一乐却又不禁一酸,为了追求自由逃避“文明的教化”,哈克宁愿选择“下地狱”。这种所谓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束缚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的思想和活力,压制了他自由的天性。醉汉父亲再次出现,他残地毒打哈克,把他锁在小木屋中,没有任何自由。哈克为了摆脱父亲的残暴和传统教育的枷锁,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他决心逃跑。哈克以他的聪明才智逃离了文明礼教的束缚和父亲的虐待。

    二、善良的本性与畸形的意识间的冲突

    在杰克逊岛上,他意外地碰到了吉姆—一个从沃森小姐家逃跑的奴隶。当吉姆要求哈克保守秘密时,哈克马上就面临着选择:是保守秘密还是向镇上告发?社会、家庭的种族偏见使他难以抉择,但哈克的这种偏见比起成人来说要少得多,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帮助吉姆,孩子善良的本性占胜了畸形的意识。在第十六章中,哈克的善良的本性与畸形的心态间的冲突显得更加明显:是否应该把吉姆送回到沃森小姐家?他决定写信告发吉姆的行踪,当他想起他们共同逃亡的经历,想起他们在患难中结下的友谊,他感到“左右为难”。最后他“琢磨了一会儿,好像连气也不敢出似的”,随后才对自己说:“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接着就一下子把信撕了,哈克作出了违背传统道德的决定。在沿河而下的旅途中,他和吉姆的关系从旅伴到尊敬的朋友再到最亲的亲人,哈克在想起吉姆是如何保护和照顾他时决定解救吉姆,情愿献出他的灵魂以换取吉姆的自由,这足以证明他个人思想的极大成熟。哈克善良的本性再一次占胜了畸形的意识。

   三、哈克道德思想的转变和成熟

    首先,在第二十三章里,当吉姆谈论他的家庭时,哈克“很惊奇地发现吉姆几乎和白人一样为其家庭担优”。吉姆和女儿伊丽莎白的动人故事让哈克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同情被拆散的奴隶家庭。他感到同他的白人父亲相比,吉姆的这个黑人爸爸倒更关心他的孩子们。当时的社会,黑奴处处受歧视,像畜生一样被白人自由买卖,而所有的小孩子都被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所有的白人都是好的,而黑奴是“邪恶”和“愚蠢”的象征。因此,在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没有爱,没有仁慈,没有友情。吉姆家庭所表现出的超越白人的父爱让他对这一传统的道德教化产生了质疑。其次,哈克在他的历险当中逐渐认清了:“白人都是些极其卑鄙的家伙。”当“公爵”和“国王”,面对三个无父无母的姐妹想冒充她们的叔叔并窃取遗产时,哈克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称他们是“人类的羞耻”。他决定偷走遗产并还给那三个姑娘,哈克的这一行为标志其思想成熟的开始。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渐渐地对哈克有了许许多多的新的了解。当他坚信黑人与白人并没有多大区别时,他就从一个缺乏判断力的小男孩成长为对生活理想有着承诺的男子汉。哈克已不满足于旁观,而是勇敢地用行动表明他的态度,证明他思想上的成熟。

    在小说的结尾,一切似乎都得到解决:吉姆被解救了;萨利姑姑也已答应要收养哈克。但是哈克经过这次历险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勇敢地选择到西部去。在小说的开头.哈克是一个贫穷、单纯没受过任何教育的小男孩,到了小说的结尾,哈克已是一个富有的、足智多谋的年轻人。他敢与权威性的道德传统抗争,敢为所关心的那些人冒生命危险,他在这一生命历程中茁壮成长。

第8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关键词:守成主义;宏大叙事;改写;历史意识;文化多元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5-0163-005

在菲利普·罗斯追捧的作家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就是亨利·詹姆斯。据罗斯的好友西奥多·扫罗塔罗夫(Theodore Solotaroff)在《菲利普·罗斯:个人的评价》一文里的介绍,他是在1957年秋季的一天,在芝加哥大学的亨利·詹姆斯课上认识罗斯的。[1]他们深受以黎欧奈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为代表的上一代犹太学者的影响,希望通过詹姆斯式的精英文化和国际主义摆脱犹太隔都的狭隘,融入美国主流社会。(1)《菲利普·罗斯谈话录》的编者乔治·瑟尔斯(George J. Searles)在此书之首的引言中开篇就指出,“一位社会细节的敏锐观察者,一位人类动机的深刻探究者,以及一位散文文体大家,他(罗斯)一直被誉为是亨利·詹姆斯的文学传人。”[2]

菲利普·拉夫(Philip Rahv)(2)在《白脸与红肤》一文中将美国作家分为高雅的白脸作家和充满活力的红肤作家两大类,并且指出,“如今,红肤们正主宰着文坛,当今美国文坛上智性的匮乏史上罕见。……我们时代的流行政治信条带来的是与日俱增的对思想的习惯性敌意,我们放弃了标准,以迎合半文盲的听众。”[3]254拉夫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想找回美国文学传统中的“白脸”,以解决当前的危机,而他也并不是要彻底摒弃当前的“红肤”作家。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出希望:“唯一相关的问题应该是历史是否会将它曾经撕开的恢复完整。”[3]256罗斯有意识地朝着拉夫的目标努力,他在访谈中称自己为“红脸”(redface)。[4]

两类作家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与传统的截然相反的态度上。贝弗利·哈维兰(Beverly Haviland)指出,“在美国社会,这种争论前提总是陷入两个极端之间,一方是反动的立场,认为传统必须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另一方是革命的态度,认为过去必须完全抛弃,以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5]哈维兰接着指出詹姆斯一直被认为是怀旧的、保守的立场的代表。本文认为罗斯的作品秉承了詹姆斯对历史的守成主义立场(3),同时罗斯又以马克·吐温式的轻松态度改写严肃的历史,解除历史对当下的绝对影响,赋予现在和未来以多种可能性。(4)

一、 文化守成主义的坚守

罗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放手》充满着对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的指涉。小说主人公盖博一开始就宣称,“我与情感世界的联系不是那个世界本身而是亨利·詹姆斯”。[6]3在这部小说中,罗斯继承了以詹姆斯为代表的“白脸”作家的文化守成主义。

两部作品都表现了个人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传统,是人们在过去创造、践行或信仰的某种事物……家庭便是享受天伦之地,而子女作为生命的延续,使我们获得对自我的完整认识,这就是传统的力量。”[7]传统就是当下与过去的延续性,就是青年一代对于父辈的继承。《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主人公伊萨贝拉是一个反抗家庭传统追求个人自由的典型。小说开始时,“她(伊萨贝拉)渴望抛开过去,并且正如她对自己说的,她要重新开始”[8]。伊萨贝拉拒绝了英国贵族沃波顿和美国青年古德伍德的求婚,因为她不愿意像大多数人那样为了平静安逸的生活或者为了一时的激情而结婚。结果伊萨贝拉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执意与似乎完全摆脱传统束缚的奥斯蒙德结婚。这场婚姻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她所追求的自由,相反却把她完全纳入了传统的轨道,使她几乎丧失了自我,此时的她竟然成了自己一直想要逃脱的那种人。

伊萨贝拉的经历说明了传统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任何来自外部的对于传统的反抗,其实都被传统牢牢地纳入其轨道之中,只有进入传统之中,在其内部争取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正因如此,当沃波顿和古德伍德得知她婚姻不幸再次向她求婚时,她选择回到她丈夫奥斯蒙德身边。这样的结局并不是说明她已经放弃了自我,被动地进入传统为她设定的角色,而是试图改造她丈夫,为继女潘西争取更多的自由空间,在传统的角色中实现自我。

《放手》中的青年保罗和莉比践行了小说开始时盖博对伊萨贝拉的评价——“将错误坚持到底”。犹太青年保罗和来自基督教家庭的莉比的婚事遭到了双方家庭的反对,乃至双方家庭都和他们断绝关系。从一开始,保罗的叔叔阿舍就劝告保罗要放下(let go),阿舍的游戏人生的态度显然是与詹姆斯的严肃态度相对的马克·吐温的轻松态度。保罗在短暂逃离不幸的家庭后,来到阿舍家中,躺在沙发上自我反思,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他的困倦状态中,他能够解剖自己,就像剥解一个物体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直到最原初的本质显现。剥开,剥开,直到深藏于内在的部分被揭示出来。那是什么呢?他的保守性。他是什么!可能什么也不是。剥了整整一日一夜,却两手空空”。[6]435发现离开了家庭传统的个人是空洞的,保罗最终还是赶回家参加了父亲的葬礼。在他和阿舍一起去参加他父亲葬礼的路上,他奇怪地发现阿舍因为路边乞丐称他“犹太佬”而怒不可遏,“他经常责骂别人身上的缺点在他本人身上同样存在”。[6]446可见,阿舍并没有超越传统,他骨子里依然是传统的,他一直被传统控制而不自知。

回到家庭怀抱的保罗发现“只有历史和自然的事实才有意义。其他的都是虚构。”[6]450当他母亲走过来拥抱亲吻他时,他看清了他的人生——“刀下的以扫,挥刀的亚伯拉罕”。他发现“他以为的秩序其实是混乱,正义只是虚妄。亚伯拉罕和以扫是同一的”。[6]451亚伯拉罕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独子,同样保罗的父亲为了坚守犹太人的身份不惜将保罗赶出家门。和伊萨贝拉一样,保罗在反抗父辈传统时步入了错误的婚姻,在坚守婚姻中捍卫了犹太人忠诚于婚姻的传统,在反抗中回归了父辈的传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伯拉罕和以扫是同一的”,他最后与伊萨贝拉一样,在父辈的传统中实现自我,这种对于父辈传统的坚守表现了罗斯的文化守成主义立场。

二、 历史传统精神的继承

《鬼作家》是第一部以作者的第二自我朱克曼为主人公的小说,讲述了二十年前朱克曼将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给父亲阅读所引发的冲突。因此,这部小说又隐射了罗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放手》。和《放手》相比,《鬼作家》不仅表现了父子冲突,而且还探讨了冲突背后的历史原因。

朱克曼的父亲读了《高等教育》手稿后,深感不安,觉得这部作品包含太多的对犹太人的负面描写,迎合了反犹主义者对犹太人的丑化,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不知道你是否充分了解在这个世界上大家对犹太民族多么缺乏同情。我也不是指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我是指一般的美国人。好先生,好太太,你和我都认为不坏的人。”[9]337他的每句话都在隐射二战中的犹太大屠杀,父辈由于亲历大屠杀,无法走出历史的阴影,将其视为禁忌,总是小心翼翼,尽量不愿提起,而美国犹太青年对这段历史没有直接的体验,又由于父辈的避讳,青年一代对于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导致两代人对历史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而无法相互理解。

这部作品与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在主题和手法上都极为相似。《螺丝在拧紧》讲述一个年轻女士来到一个古老的庄园为两个孩子做家庭教师的经历,由于她对庄园的历史一无所知,她无法理解当前的一切。他开始看见前任女教师和一个男人的鬼魂,据女管家格鲁斯夫人说那位男士是以前住在庄园里的一个仆人彼特·昆特,不过他们都在一年前死了。格鲁斯夫人对他们的讲述非常模糊,只说“昆特过于放荡不羁”[10]之类的评价,并没有具体讲述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为了理解当下,女教师几乎沉浸在过去。人的生理生命受时间限制是极其有限的,但是人的想象力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是无限的。“鬼魂代表超越死亡的生命的延续,但是也代表了分离和失去,过去会梦魇般地缠绕着主人公并带来死亡的体验。…… 可是詹姆斯所感兴趣的并不是生命与死亡,或者在场与缺席两极之间的不同,而是它们是如何交叉,如何重叠而创造出一个有限的中间地带。”[11]詹姆斯并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展现过去与现在是如何交织于人的心理并构成人们对现实的体验的。

《鬼作家》中朱克曼和父亲无法相互理解的真正原因是朱克曼对二战大屠杀历史的无知,所以瓦普特法官建议他去观看《安妮日记》的演出。晚上他在洛诺夫的书房偷听到洛诺夫和艾米之间的谈话后便展开了他自己的历史想象。在他的想象中,艾米就是《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她从集中营中死里逃生,来到美国。她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只想过上平凡女孩的生活。最后,朱克曼和安妮相爱并结婚,朱克曼自豪地向父亲和社区的人宣告他就是安妮的丈夫,从此不再有人敢说他的作品有反犹倾向了。

朱克曼展开这样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可以与现实竞争,而且可以让犹太读者接受,因为较之《高等教育》,这里的想象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而且是进入犹太种族历史的想象。这样的历史想象可以破除过去对现在的控制,走出过去的阴影,进入当下的生活。这部作品以马克·吐温式的轻松幽默消解大屠杀历史记忆的严肃性,让读者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历史。只有对大屠杀历史进行改写和调侃,犹太人才能冷静客观地正视这段历史,最终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出来。

大屠杀的创伤使得对这段历史的表述成为一种没有个人声音的宏大叙事,《安妮日记》本是安妮充满童稚的个人表述,但是在美国犹太人的解读中,这部作品也被纳入到关于大屠杀的宏大叙事之中,罗斯对于《安妮日记》的改写虽然违背了历史事实,但是却更符合历史真实。即使在阁楼里偷生,安妮也不放弃追求正常人的爱情和生活情趣,如果她活着来到美国,她也会追求正常人的生活,而不会像美国犹太人那样让宏大叙事淹没了自己的声音。由此可见,罗斯改写历史的目的是要继承历史的精神,并且用这种精神来指导当前的生活。

三、文化多元主义的悖论

发表于2007年的《鬼退场》是《鬼作家》的续篇,也是罗斯最后一部以朱克曼为主人公的小说。《鬼作家》中的叙述者朱克曼是一个已经成名的中年作家,他在回顾自己二十年前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的往事,小说以朱克曼见证了洛诺夫的妻子和艾米先后离开洛诺夫这一幕结束,而《鬼退场》以朱克曼在五十年后重逢艾米开始,因此《鬼退场》中的故事时间与《鬼作家》中的故事时间相隔了五十年。《鬼退场》的叙述人朱克曼与他身处的纽约市又有了十一年的时间落差,十一年前,由于不断收到恐吓信,称他为“犹太杂种”,[12]53他被迫离开纽约来到当年洛诺夫隐居的博客舍,埋头写作,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十一年后再次来到纽约做手术,朱克曼与他所接触的青年杰米、比利和克理曼在时间上相差了十一年,而一直生活在过去阴影下的艾米与当下则相差了五十年,因此,朱克曼成了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识中心。

五十年前,在朱克曼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美国犹太人有着过于强烈的心理防线,还无法接受与异族通婚,《放手》中的保罗和莉比的婚姻就遭到双方家庭的坚决反对。而五十年后,比利和杰米的婚姻虽然开始时遭到家庭的反对,但是很快父母就妥协了。杰米的家庭属于典型的美国主流的白人新教徒,“她父亲是休斯敦的石油大亨,家世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殖民地时代”[12]33。比利对艾米的爱情几乎达到了崇拜的地步,他来到艾米在休斯敦的老家时,追寻艾米在那里成长的足迹,以及他们的家庭在美国的历程,就像在追寻自己的过去。犹太青年比利已经拥有两种并行的历史记忆,既有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的民族记忆,又有从曾祖父开始的四代人在美国扎根的艰难历程的种族记忆。比利写作的题材就是他的家族历史,他告诉朱克曼,“我是在家族开的行李店中长大的。祖父给我讲述过成千上万个故事,每次和他见面,我都记录下整整一笔记本的故事。这些故事足够为我一辈子的创作提供素材”[12]74-75。正是因为这种多元的历史记忆,本质主义的族裔身份被打破了,身份的含混带来了选择的自由。在2004年的大选中,比利和父亲又有了分歧,他父亲投票支持布什,他的解释是,“我是为了以色列而支持他的”[12]89。而比利和杰米都不愿意为了坚守而卷入战争,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本身的杂糅性,不存在单一的历史源头。他们的选择表明美国以及以色列与伊斯兰教国家的冲突在未来可望得到解决。

当然,《鬼退场》中的未来也并不完全如此乐观,朱克曼十一年后回到纽约感到震惊的有两件事。首先就是手机的普及,几乎所有的人都一直对着手机说话,他想,“如果一个人一半醒着的时间都在对着手机讲话,我不明白他还怎么能够继续人的生活。不能,这些小设备并不能提高普通民众的反思能力”[12]65。手机使得人们可以跨越空间进行交流,但是却使人们失去了反思的时间,共时性的喧嚣取代了历时性的审视。另一件让朱克曼震惊的事就是几乎各个年龄段的女人穿的衣服都越来越暴露了。坐在他面前的杰米对于朱克曼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力,朱克曼将他无法实现的愿望写成剧本,主要是他和杰米之间充满性暗示的对话,而七十一岁高龄的朱克曼正在接受前列腺手术,使得这样的对话显得荒唐可笑。男人和女人都忘记了年龄,追逐着似乎永远常驻的青春,人们的时间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生活正在失去历史感。再次来到纽约的朱克曼并不担心反犹主义的迫害和恐怖主义的袭击,他真正担心的是各种便利的设备和享乐主义的诱惑让他失去了时间的维度和历史意识。

未来社会的最大威胁是历史意识的淡化,只要人们牢记历史的经验,就可以从容面对各种危机。布什的再次当选让杰米悲痛欲绝,朱克曼想以美国的历史来安慰她。他认为虽然布什再次当选很糟糕,但是比起偷袭珍珠港,比起肯尼迪被刺,比起马丁·路德·金被暗杀,这就不算那么糟糕了。比这更可怕的危机美国人都战胜了,美国年轻人一定会度过当前的危机。未来美国青年的历史意识不再是詹姆斯式的有机历史意识,而是多元的历史意识,多元的历史意识带来杂糅的身份,种族和宗教之间的界限不再明确,冲突可以化解。然而,在没有冲突的多元社会里,由于没有外来的压力,人们很可能会忘却历史,变得脆弱而肤浅。

四、结 语

罗斯这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指涉了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可以说亨利·詹姆斯就是罗斯文学上的父亲,罗斯必须经历“影响的焦虑”,在“弑父”后方能成就自己的艺术。罗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放手》就体现了这种焦虑,保罗一直反抗父亲,直到父亲死亡(“弑父”)后才回归父辈的传统,小说的标题“放手”表明罗斯一直想要摆脱詹姆斯的影响,而他的反抗最终使他回归了詹姆斯的传统,罗斯作品中的美国犹太青年在反抗中继承父辈的传统正是詹姆斯的文化守成主义立场。然而,罗斯的文化守成主义并不是对詹姆斯的照搬,而是在吸收后赋予詹姆斯的文化守成主义以新的形态。

亨利·詹姆斯是在与拉夫所谓的“红肤”作家的争鸣中成就了自己的有机艺术观,他首先反对的是自然主义艺术观。自然主义认为人只是被动地受制于内外两股力量,没有自己的尊严可言,而詹姆斯在创作中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终身捍卫人的尊严,他在《小说的艺术》一文中指出,“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的确能够与生活竞争”。[13]他在作品里创造的心理真实并不是对外部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融汇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历史感的内心真实。十九世纪末的唯美主义也有艺术与生活竞争的主张,但是唯美主义认为艺术与道德无关,而詹姆斯的有机艺术观则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詹姆斯避免了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简单化,可是自己又陷入了与现实世界失去沟通的困境。《鬼作家》中朱克曼前去拜谒的洛诺夫就是一位詹姆斯式的老作家,他贴在墙上的座右铭就是詹姆斯《中年》中的一句名言,“我们在黑暗中工作——我们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有什么就给什么。我们的怀疑是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激情是我们的任务。其余就是艺术的疯狂。”[9]77。朱克曼离开自己的父亲,视他为精神上的父亲。在《鬼退场》中,朱克曼认为洛诺夫与艾米在一起的最后五年本应是他创作生涯的顶峰,他完全可以写一部小说让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是那五年他却没有创作任何作品,后来艾米告诉朱克曼那五年里洛诺夫一直饱受着良心的折磨。洛诺夫对于有机艺术的追求使他不能投入到现实生活,也埋没了他的艺术才华。朱克曼扬弃了洛诺夫有机艺术观的沉重包袱,可以尽情享受现代文明,而他在反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离开纽约市,回到洛诺夫当年隐居的博客舍。

罗斯以“红肤”作家的不敬改写大屠杀的历史,解构詹姆斯的有机艺术观,打破现代美国犹太人对于过去的单一化解读,以不同视角理解历史,恢复历史的多面性,从而赋予当下生活以多元性。与《螺丝在拧紧》相比,《鬼作家》明显摆脱了过去的纠缠,走进当下的生活。罗斯走出了詹姆斯的困境,从历史中走出来,进入充满多种可能性的当下生活,可是他自己又陷入了多元主义的悖论之中,多元主义的包容性会带来历史意识的淡泊,而历史意识的缺失会使多元主义失去精神内核,外部社会的多元主义和个体内心的历史意识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在《鬼退场》的结尾,朱克曼离开充满诱惑的纽约市回到博客舍极具象征意义,暗示罗斯还是回到了詹姆斯的困境,当外部现实会削平个体内心的历史深度时,罗斯会作出与詹姆斯同样的选择。

注释:

(1)这一批前一代犹太学者被称为“纽约知识分子”,他们是于20世纪中叶聚集于纽约市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主要成员包括,Hannah Arendt,Philip Rahv,William Phillips,Paul Goodman,Saul Bellow,Lionel Trilling,Irving Howe,Leon Edel等,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亨利·詹姆斯专家。参见Schaub,Thomas Hill. American Fiction in the Cold War. 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1,3—90.

(2)Philip Rahv是《党派评论》的创办人之一,是纽约知识分子的早期中坚人物之一,最早致力于复兴亨利·詹姆斯。

(3)这里采用韩敏中对英文“conservative”一词的翻译,她在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的中译本序言里论及阿诺德的保守主义,认为“他有‘保守’的一面,但他所坚持的理想具有文化守成的积极意义。还可以想一想,我们总是如此黑白分明地定义和区分‘保守’与‘进步’,乃至‘保守’总是带有贬义,成为抱残守缺、进步的绊脚石的同义词,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或许就是我们一向较多地引进、吸收了启蒙运动以来具有革命性能量的思想和著作,而对阿诺德这样的思想家却知之甚少”。阿诺德的保守主义主张改革,但是认为改革不能脱离过去。亨利·詹姆斯就吸收了阿诺德文化守成主义思想。参见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3页和第16页。

(4)目前已有两部专著就詹姆斯对罗斯影响展开论证,它们分别是罗丝·鲍斯诺克(Ross Posnock)的《菲利普·罗斯的粗鲁的真理——不成熟的艺术》和大卫·顾布拉(David Gooblar)的《菲利普·罗斯的主要阶段》。两部专著的观点可谓针锋相对,鲍斯诺克认为罗斯的创作是对亨利·詹姆斯和马克·吐温两种反叛传统姿态的融合,而顾布拉认为罗斯的创作是在亨利·詹姆斯和马克·吐温两者之间的摆动。参见Posnock,Ross. Philip Roth’s Rude Truth—The Art of Immaturity[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和Gooblar,David. The Major Phases of Philip Roth[M]. New York:Continuum,2011.

参考文献:

[1]Solotaroff,Theodore. “Philip Roth:A Personal View”,in Philip Roth[C]. Harold Bloom,ed. 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6:35.

(下转第172页)

(上接第167页)

[2]Searles. George J. ed. Conversations with Philip Roth[C]. Jackson and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2:ix.

[3]Rahv,Philip. “Paleface and Redskin”[J]. The Kenyon Review,Vol. 1,No. 3 (Summer,1939).

[4]Roth,Philip. Reading Myself and Others[C]. 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2001,C1961:72.

[5]Haviland,Beverly. Henry James’s Last Romance:Making Sense of the Past and the American Scen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viii.

[6]Roth,Philip. Letting Go[M]. 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97,C1961.

[7]刘爽. 死亡之河的生命倒影——解读菲利普·罗斯的《凡人》[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1):122.

[8]James,Henry. The Portrait of a Lady[M].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1995:39.

[9]Roth,Philip. The Ghost Writer[M]. 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s,1979.

[10]James,Henry.“The Turn of the Screw”[C].in 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Ninth Edition),Volume II. George Perkins and Barbara Perkins,eds. Boston:McGraw-Hill College,1999:497.

[11]Buelens,Gert,and Aijmer,Celia. “The Sense of the Past:History and Historical Criticism”[C]. in Palgrave Advances in Henry James Studies,Peter Rawlings,ed.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202.

第9篇:家教保姆作文范文

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摘要:Uncle Tom’s Cabin(以下统称《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哈丽叶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从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至今,该小说在我国的完整译本可谓众多,对其中所渗透的基督教文化的译介可谓“译”彩纷呈,归化异化“译”家争鸣。本文主要选取三个最典型的中译本,即林纾的林译本———第一个中译本,黄继忠的黄译本———第一个白话文译本,以及王家湘的王译本———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译本,挑选小说中的四个译例,试从归化异化角度探究《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中译本对西方宗教思想的不同译介。

关键词 :《汤姆叔叔的小屋》;基督教思想;归化异化

1 百家争鸣,译本研究领风骚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世界文坛的一朵奇葩,曾把美国废奴运动推向高潮,成为了美国内战的导火索。林肯总统在接见斯陀夫人时,称她是“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该小说的中译本可谓众多。每个时代的译本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迎合当时译语文化和读者的需求,对原著特别是其中的基督教文化,采用了归化异化不同的翻译策略。

林纾的《黑奴吁天录》,出版于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 年,这是第一个中译本,使用文言文形式,全书共206 页,颇为简短,主要就小说中黑奴的境况、如何挣脱奴隶主的残酷压榨,最终争取自由等内容进行译述,而删减了大量环境描写,人物对话,特别是对其中所渗透的基督教文化部分只是略提一二,抑或完全删减。

黄继忠译本是中国的第一个白话文译本,书名为《汤姆大伯的小屋》(或《贱民生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20 世纪50 年代,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文学艺术被列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范畴,外国作家的阶级出身和政治思想倾向成为文学翻译选材的重要标杆,多是集中在苏俄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作品翻译。1958年,黄继忠的译本成型,却未出版,正是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原译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毁。二十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经过文化大革命10 年的禁锢,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对西方的认识增加,黄继忠的译本得以在1982 年出版,不仅反映了《黑奴吁天录》宣扬的解放思想,同时传递了原作的基督教文化,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小说内容。

王家湘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1998 年出版。宗教信仰自由逐渐萌芽,文学翻译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斗艳。《汤姆叔叔的小屋》译名基本统一,王译本也更加忠实原作,对基督教思想的译介也做了比较好的处理,迎合了大众的诉求。

在我看来,小说中典型的西方宗教思想———基督教文化的译介对小说内容及思想情感的传达必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读者对于该小说的理解与感受也会受到译本的强大影响。不同译本对于基督教思想的译介到底有何不同?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小说的思想文化?本文的探讨和研究即在此基础上展开,试就林纾的林译本,黄继忠的黄译本以及王家湘的王译本这三个典型译本关于小说中基督教思想的译介进行分析探讨。

2 译家之谈,基督译介之我见

根据林译本、黄译本、王译本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的不同译介,本文主要选取2 个译例,从归化异化角度分别对三个译本进行探究。

第一个译例取自第五章,谢尔比告诉夫人为了偿还债务,要将伊莱扎的儿子卖给另外一个黑心奴隶主———黑利,谢尔比对黑利的评价。

2.1Why not a cruel man exactly but a man of leather alive to nothing but trade and profit-cool and unhesitating and unrelenting as death and the grave. [1]

林译本: 解而培曰:“彼性情坚如牛革,而复严冷难近,并无一隙慈善。冀其反悔之日,犹之枯骨在窆,生气久尽。”[2]

黄译本:“唔,不一定是个狠毒的人,但是非常粗鲁—————只晓得做买卖,赚钱; ———精明果断、跟阎王一样不讲情面。”[3]

王译本: “噢,严格地说他不是个残酷的人,但是是个冷血的人———除了做买卖和利润,其它什么也不在意,———冷静,从不犹豫,铁石心肠,就像死神和坟墓一样。”[4]

首先是关于a man of leather 的译法。林译本采用直译法,译为“性情坚如牛革”,众所周知,牛革质地结实,由此可以联想到奴隶贩子性格冷漠,但是译者没有进行归化处理,读者阅读起来略显生硬。黄译本将其译为“粗鲁”,我认为脱离了词的本意,皮革并无法延伸出粗鲁之意,而这里作者着重表达的是奴隶贩子的冷酷无情,而非粗鲁。王译本译为“冷血的人”,采用了归化手法,a man of leather 本意指皮革似的人,皮革坚硬,这里用来形容残暴的奴隶主黑利,即指其冷血无情,王译本直接而忠实的传达了原意。

另外,关于as death and the grave 的译法,三个译本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同样的本体却有了三个不同喻体。林纾译为“枯骨”。黄继忠采用了中国民间文化中大家熟识的形象———“阎王”,完全采用了归化手法,便于当时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王家湘则大胆采用异化手法,直译为“死神和坟墓”,忠实完整的传达出了源文旨意。更重要的是,“死神“一词传达出了西方宗教色彩,也体现出王家湘对原作基督教思想的意识。总之,王译本在本段的译文可谓“信而有彩”。

第二个及第三个译例均选自小说第十四章,汤姆在被贩卖途中,经常窝在甲板的角落里面,认真地阅读《圣经》,从中寻找希望所在。2.2‘Let-not-your-heart-be-troubled. In-my-Father’s-houseare-many-mansions, I-go-to-prepare-a-place-for-you.’[5]

林译本:尔心且勿伤,人到尽头,心归天上,则凡莫聚之人,均得团聚。[6]

黄译本:“你———们———心———里———不———要———忧———愁,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去———处,我———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7]

王译本:“你———们———心———里———不———要———忧———愁,在———我———父———的———家———中,有———许———多———住———处,我———去———为———你———们———准———备———地———方。”[8]

首先,对比林译本与王译本、黄译本。林纾的译本将原作的破折号省去了,而黄译本和王译本忠于原著,每个字后面都有破折号的使用。回顾这段引言的环境背景以及汤姆的文化程度,因为汤姆识字不多,读起《圣经》来比较吃力,每个字后面都使用破折号,能凸显出汤姆读书的吃力程度。另外,汤姆是在被贩卖到北方的途中,在甲板上用手指着《圣经》一个字一个字阅读,所以破折号的使用另一方面也为了突出他的认真仔细,似乎《圣经》的每个字都沉甸甸的,汤姆仔细地读每一个字,流露出他对圣经的虔诚,一幅幅画面怦然纸上。而林译本则省略了破折号,汤姆读《圣经》的困难,以及汤姆的仔细认真都未传达出来。

3 译者见智,归异争霸孰称雄

英国St. Jerome 出版社出版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对归化的定义是: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而对异化的定义则为:在一定限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9]归化异化作为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主要策略,根据译者的目的,译本的文体结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能够更好的传递原著内容及情感,达到为译语文化服务的需要。

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归化译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林译本处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的文化转型期,翻译活动受到译语文化内部需求的影响,所以采用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译者“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所作序及跋也是有感而发,以期以《黑奴吁天录》一书,“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10]。所以,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给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同胞敲起警钟,让他们看到亡国灭种的危机,从而起身反抗,求得自由。加之当时,基督教是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所以必然遭到爱国志士的摈弃。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顺应晚清的社会化文化发展趋势,而非拘泥于忠实原著。另外,当时中西方在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上还有很大差异,林译达到了削弱基督教在中国辐射出来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力量。于是,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思想的译介甚少,删除了叙述者关于宗教的插话,圣经的引文,宗教对人物的影响。这也是林译本采取归化译法的时代需求。

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建自闭状态,固步自封,常以“天朝上国”自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前进的绊脚石。而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意识形态对人们意识的桎梏开始放松。在翻译界,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标准,都强调对原文的忠实性。所以,黄继忠受到了该翻译传统和翻译批评的影响,译本多选择以“信“为标准的归化翻译策略,对斯托夫人笔下的基督教教义文化等多是直译,基本上传达出了小说浓重的宗教情感。虽然对斯托夫人所传达的宗教思想有一定的体现,但是仍多以归化为主。

经过多年发展,翻译标准更加柔和完善,西方文化不断引入,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通顺华美忠实的译文,所以王家湘的译本在处理宗教思想的译介方面,则多选择异化手法,保留了原著韵味,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都更加切合原著,体现出基督教思想对故事情节的驱动。纵览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译本,都更加成熟,其中对基督教思想也有了“异域风情”。

由此可见,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为了适应译语文化和译语读者的诉求,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呈现出不同的译文风格。而随着当今中西思想的不断交流融合,更多的外国作品被译成中文,销量甚佳,从而也打开了翻译文学新的篇章。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通过与原作者对话,建构译作同原作的桥梁,在对话中创作,创作中不免误解,最终在误解与创作中达到沟通。异化翻译则可以增加译入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其次,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吸收外国文化,同时也要从外国文字中寻求丰富本国语言的素材。采用异化手法有利于汉语从中吸取精髓,例如大量新兴词汇等,从而丰富和发展汉语语言库。另外,异化译法也更能满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保持译文的原汁原味,更加客观真实地为读者呈现原著。

正所谓,仁者见仁,译者见智,归异争霸孰称雄,还看今朝。

参考文献:

[1]草婴.译家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焦红波,车玉晓.从翻译系统理论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不同译本[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4]赖娟华.译者身份的多元化———试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三译本[J].长沙大学学报,2011.

[5]吕小莉《.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文化的译介[D].安徽大学,2011.

[6]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7]斯土活著.林纾,魏易译.黑奴吁天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斯托夫人著.黄继忠译.汤姆大伯的小屋(或《贱民生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9]谢天振,查明建.中国20 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10]朱博安.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课题项目:

该论文系2015 民协课题研究———《微时代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的子课题。

作者简介: